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中國小說史略 - 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34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
1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4.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題記
--------------------------------------------------------------------------------
回憶講小說史時,距今已垂十載,即印此梗概,亦已在七年之前矣。爾后研
治之風,頗益盛大,顯幽燭隱,時亦有聞。如鹽谷節山〔1〕教授之發見元刊全
相平話殘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說史上,實為大事;即中國嘗有論者〔2〕,
謂當有以朝代為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此种要略,早成陳言,惟緣別
無新書,遂使尚有讀者,复將重印,義當更張,而流徙以來,斯業久廢,昔之所
作,已如云煙,故僅能于第十四十五及二十一篇,稍施改訂,余則以別無新意,
大率仍為舊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雖延年命,亦悲荒涼,校訖黯然,誠望杰
构于來哲也。
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夜,魯迅記。
※ ※ ※
〔1〕 鹽谷節山(1878—1962) 鹽谷溫,字節山,日本漢學家。
著有《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等。他在所著《關于明的小說“三言”》一文中,
介紹了新發現的元刊全相平話五种及“三言”(載一九二四年日本漢學雜志《斯
文》第八編第六號)。“平話五种”及“三言”,分別參看本書第十四篇和第二
十一篇。
〔2〕 論者 指鄭振鐸。本篇手稿原作:“鄭振鐸教授之謂當有以朝代為
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
第一篇 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
小說之名,昔者見于庄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1〕(《庄子》《外物》),
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与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桓譚言“小
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2〕(李善
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与后之小說近似,然《庄子》云堯問孔子,《淮
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3〕,則此小說者,仍
謂寓言异記,不本經傳,背于儒術者矣。后世眾說,彌复紛紜,今不具論,而征
之史:
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4〕,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复先
后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稀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5〕。《七略》今亡,班
固作《漢書》〔6〕,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
“可觀者九家”〔7〕,小說則不与,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
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顏師古〔8〕注也。
《伊尹說》〔9〕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10〕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11〕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12〕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13〕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14〕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15〕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16〕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
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應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
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7〕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
道听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18〕
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
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
惟据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
近史而悠繆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19〕等修《隋書》,《經籍志》撰自魏征〔20〕,祖述
晉荀勖《中經簿》〔21〕而稍改變,為經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于子。其所著錄,
《燕丹子》〔22〕而外無晉以前書,別益以記談笑應對,敘藝術器物游樂者,而
所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后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于芻蕘,古者圣人
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
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听途說,靡不畢紀,
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
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23〕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
焉,致遠恐泥。”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籍志》(后略稱《唐志》)則以毋
炯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24〕而意主簡略,刪其小序發明,〔25〕史官之
論述由是不可見。所錄小說,与《隋書》《經籍志》(后略稱《隋志》)亦無甚异,
惟刪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志》〔26〕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
入小說。
宋皇祐中,曾公亮〔27〕等被命刪定舊史,撰志者歐陽修〔28〕,其《藝文
志》(后略稱《新唐志》)小說類中,則大增晉至隋時著作,自張華《列异傳》戴
祚《甄异傳》至吳筠《續齊諧記》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29〕王延秀
《感應傳》至侯君素《旌异記》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30〕諸書前志本有,
皆在史部雜傳類,与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至是始退為小說,而史部
遂無鬼神傳;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誡子拾遺》〔31〕等之垂教誡,劉孝孫
《事始》〔32〕等之數典故,李涪《刊誤》〔33〕等之糾訛謬,陸羽《茶經》〔34〕
等之敘服用,并入此類,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無變革,僅增蕪雜而已。
明胡應麟〔35〕(《少室山房筆叢》二十八)以小說繁夥,派別滋多,于是綜
核大凡,分為六類:
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陽》之類〔36〕是也;
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37〕是也;
一曰雜錄:《世說》,《語林》,《瑣言》,《因話》之類〔38〕是也;
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39〕是也;
一曰辯訂:《鼠璞》,《雞肋》,《資暇》,《辯疑》之類〔40〕是也;
一曰箴規:《家訓》,《世范》,《勸善》,《省心》之類〔41〕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42〕,以紀昀總其事,于小說別為三
派,而所論列則襲舊志。
……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异聞,其一綴緝瑣語也。
唐宋而后,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听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
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于稗官”,如淳〔43〕注謂
“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然則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
必以冗雜廢矣。
今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
《西京雜記》〔44〕六卷。《世說新語》三卷。……
右小說家類雜事之屬……
《山海經》〔45〕十八卷。《穆天子傳》六卷。《神异經》一卷。……
《搜神記》二十卷。……《續齊諧記》一卷。……
右小說家類异聞之屬……
《博物志》十卷。《述异記》二卷。《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右小說家類瑣語之屬……
右三派者,校以胡應麟之所分,實止兩類,前一即雜錄,后二即志怪,第析
敘事有條貫者為异聞,鈔錄細碎者為瑣語而已。傳奇不著錄;叢談辯訂箴規三類
則多改隸于雜家,小說范圍,至是乃稍整洁矣。然《山海經》《穆天子傳》又自
是始退為小說,案語云,“《穆天子傳》舊皆入起居注類,……
實則恍忽無征,又非《逸周書》〔46〕之比,……以為信史而錄之,則史体
雜,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說家,義求其當,無庸以變古為嫌也。”于是小說之
志怪類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
至于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其書故當甚夥,而史志皆不錄。
惟明王圻作《續文獻通考》〔47〕,高儒作《百川書志》〔48〕,皆收《三國志演義》
及《水滸傳》,清初錢曾作《也是園書目》〔49〕,亦有通俗小說《三國志》等三
种,宋人詞話《燈花婆婆》等十六种。然《三國》《水滸》,嘉靖中有都察院刻本
〔50〕,世人視若官書,故得見收,后之書目,尋即不載,錢曾則專事收藏,偏
重版本,緣為舊刊,始以入錄,非于藝文有真知,遂离叛于曩例也。史家成見,
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際者矣。
※ ※ ※
〔1〕 “飾小說以干縣令” 語見《庄子•雜篇•外物》。縣令,魯迅《中國
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
〔2〕 桓譚(前?—56) 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
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所撰《新論》,《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七卷,已散佚,
今存清人輯本。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
詩《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3〕 “短書不可用” 《太平御覽》卷六○二引桓譚《新論》:
“余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异《春秋》褒貶耶?今有疑者,
所謂蚌异蛤、二五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庄
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
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于圣明,庄周等雖虛誕,故
當采其善,何云盡棄耶?”按《庄子》,戰國庄周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
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堯問孔子”,不見今本《庄子》。《淮南子》,西漢淮南
王劉安及其門客編撰。
《漢書•藝文志》著錄內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內篇。該書《天
文訓》說:“昔者共工与顓頊爭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4〕 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黔首,唐顏師古注:
“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5〕 劉向〔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
人,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于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別錄》。原有《劉向
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
奉車光祿大夫。受詔与父向領校秘書,撰成《七略》。原有《劉歆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劉子駿集》。《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籍志》著錄
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6〕 班固(32—92) 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官蘭台令
史。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其中《藝文志》載:劉歆
曾“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
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7〕 “可觀者九家”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
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并評論云:“諸子
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8〕 顏師古(581—645) 名籀,唐万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
侍郎、秘書少監。精于訓詁,以注《漢書》著稱。
〔9〕 《伊尹說》 已散佚。《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
篇,亦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
六朝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10〕 《鬻子說》 已散佚。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
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后裔熊繹于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11〕 《周考》 已散佚。
〔12〕 《青史子》 周青史子撰,已散佚。《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
下附注:“梁有《青史子》一卷,……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青史
子,青史系复姓,古代史官。
〔13〕 《師曠》 已散佚。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其言論見于《春秋左氏傳》、
《逸周書》等。
〔14〕 《務成子》 已散佚。又五行家類著錄《務成子災异應》十四卷,
房中家類著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務成系复姓,名昭,一說名跗。
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有“堯師務成”的記載。
〔15〕 《宋子》 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宋子,名鈃,
戰國時宋國人。參看本書第三篇。
〔16〕 《天乙》 已散佚。《史記•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
成湯。”下文《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
《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百家》,劉向編撰。
〔17〕 《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應為“千三百九十篇”。
〔18〕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
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 長孫無忌(?—659) 字輔机,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
尉,封趙國公。永徽三年(652)奉命監修《隋書》十志。
〔20〕 魏征《580—643) 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
封鄭國公。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
朝史的編撰工作。按魏征只參与編撰《隋書》紀傳部分,《經籍志》系長孫無忌
等人編撰。
〔21〕 荀勖(?—289) 字公曾,晉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由魏入晉,
領秘書監,官至尚書令。他曾据魏鄭默《中經》撰成《中經簿》,系繼《七略》
之后最詳盡的目錄學著作,現已散佚。据《隋書•經籍志》,《中經薄》分四部:
甲部收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
收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冢書。《隋書•經籍志》即
据此將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
与荀勖所定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
〔22〕 《燕丹子》 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
內容敘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往刺秦王的故事。
〔23〕 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据《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
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 劉日句(887—946) 字耀遠,后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
太保,曾監修《舊唐書》。韋述(?—757),唐万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
部侍郎。玄宗時曾主修國史。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
軍。參与整理、校訂內府圖書,与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后又
獨自節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25〕 《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据
《舊唐書•經籍志序》:“炯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体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
發明其指。”其后《舊唐書》撰者据《古今書錄》編撰《經籍志》時,為簡略起
見,將小序全部刪去。
〔26〕 張華 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所撰《博物志》,《新唐
書•藝文志》著錄十卷。下文《列异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
鉤沉》有輯本。參看本書第五篇。
〔27〕 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
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他主持《新唐書》
編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
〔28〕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
西)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与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
《歐陽文忠集》。
〔29〕 戴祚 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隨劉裕西征姚秦,后任西戎主簿。所
撰《甄异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吳筠,字叔庠,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据《梁書•文學傳》、《隋書•經籍志》、
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參看本書第五篇。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
一百十五卷”,指張華《列异傳》一卷,戴祚《甄异傳》三卷,袁王壽《古异傳》
三卷,祖沖之《述异記》十卷,劉質《近异錄》二卷,干寶《搜神記》三十卷,
劉之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
怪》四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
十卷,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齊諧記》一卷。
〔30〕 王延秀 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曾任尚書郎。所撰《感應傳》,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侯君素,侯白
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异記》,《新
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此處所說“明
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傳》八卷,陸果《繫應驗記》一卷,王琰
《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
志》均著錄十卷。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穎《續冥祥記》十一卷,
劉泳《因果記》十卷,顏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征
應集》二卷,侯君素《旌异記》十五卷。
〔31〕 李恕 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
郡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余二人皆趙郡人。《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
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32〕 劉孝孫 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太子洗馬。所
撰《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据晁公武《郡
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內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33〕 李涪 唐末人。曾任國子祭酒。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
著錄二卷。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34〕 陸羽(733—804) 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所撰《茶
經》,《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茶學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35〕 胡應麟(1551—1602) 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
人。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集十六卷。內
容主要為關于經史百家的考据,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36〕 《搜神》 即晉干寶《搜神記》;《述异》,即晉祖沖之《述异記》,
參看本書第五篇。《宣室》,即唐張讀《宣室志》;《酉陽》,即唐段成式《酉陽雜
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37〕 《飛燕》 即宋秦醇《趙飛燕外傳》;《太真》,即宋樂史《楊太真
外傳》,參看本書第十一篇。《崔鶯》,即唐元稹《鶯鶯傳》;
《霍玉》,即唐蔣防《霍小玉傳》,參看本書第九篇。
〔38〕 《世說》 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林》,即晉裴啟《語
林》,參看本書第七篇。《瑣言》,即《北夢瑣言》,宋孫光憲撰,《宋史•藝文志》
著錄十二卷,記唐、五代士大夫遺文瑣語。《因話》,即《因話錄》,唐趙璘撰,《新
唐書•藝文志》著錄六卷,記唐人遺聞佚事等。
〔39〕 《容齋》 即《容齋隨筆》,宋洪邁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五集
七十四卷。內容為經史百家以及醫卜星算的辯訂考据。《夢溪》,即《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內容涉及史地、科
技、藝文等。《東谷》,即《東谷所見》,宋李之彥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
卷,系論說性短文。《道山》,即《道山清話》,撰者未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著錄一卷,記宋代雜事。
〔40〕 《鼠璞》 宋戴埴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卷,書中多考證經
史疑義及名物典故的异同。《雞肋》,即《雞肋編》,宋庄季裕撰,三卷,內容系
考證古義,記敘軼事遺聞。《資暇》,即《資暇集》,唐李匡文撰,《新唐書•藝文
志》著錄三卷,內容系考訂古物,記述史事。《辯疑》,即《辨疑志》,唐陸長源
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据《說郛》所收佚文,內容系辨明釋道二教神
怪靈驗說的虛妄。据《新唐書•藝文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辯”均
作“辨”。
〔41〕 《家訓》 即《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撰,《舊唐書•經籍志》著
錄七卷,內容以講述立身治家之道為主,兼及考訂典故,評論文藝。《世范》,即
《袁氏世范》,宋袁采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三卷。《勸善》,《宋史•藝文志》著
錄王敏中《勸善錄》六卷,《郡齋讀書志》著錄周明寂《勸善錄》六卷,明沈節
甫輯《由醇錄》中有秦觀《勸善錄》一卷。此處指何書待考。《省心》,即《省心
雜言》,宋李邦獻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一卷。以上三書均系講述立身處世之
道。
〔4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
(1781),永瑢、紀昀奉命纂修《四庫全書》,曾將抄錄入庫和抄存卷目的圖書,
全部撰寫提要,共二百卷。收正式入庫書三四七○种,存目書六八一九种。紀昀,
字曉嵐。參看本書第二十二篇。
〔43〕 如淳 三國魏馮翊(治所今陝西大荔)人,官陳郡丞。曾為《漢書》
作注。引文見《漢書•藝文志》注。
〔44〕 《西京雜記》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題葛洪撰,
參看本書第四篇。
〔45〕 《山海經》 作者不詳,參看本書第二篇。《穆天子傳》,晉代從戰
國魏襄王墓中發現先秦古書的一种,參看本書第二篇。《神异經》,舊傳漢東方朔
撰,已散佚,今存輯本一卷,參看本書第四篇。
〔46〕 《逸周書》 即《周書》,連序七十一篇。
〔47〕 王圻 字元翰,明上海人。曾任陝西布政使參議。所撰《續文獻通
考》,共二五四卷,分類記載南宋嘉定至明万歷初之間典章制度的沿革情況。關
于《水滸傳》的記載,見該書卷一七七《經籍考》傳記類。
〔48〕 高儒 明涿州(治所今河北涿縣)人。武弁出身,喜藏書。
所撰《百川書志》,二十卷,系其藏書目錄。該書史部野史類著錄有《三國
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
〔49〕 錢曾(1629—1701) 字遵王,清常熟(今屬江蘇)人。他藏書甚
多,所撰《也是園書目》,十卷,分經、史、子、集、三藏、道藏、戲曲小說七
類。該書戲曲小說類通俗小說部分,著錄《古今演義三國志》、《舊本羅貫中水滸
傳》、《黎園廣記》三种;宋人詞話部分著錄《燈花婆婆》、《种瓜張老》、《紫羅蓋
頭》、《女報冤》、《風吹轎儿》、《錯斬崔宁》、《小(山)亭儿》、《西湖三塔》、《馮
玉梅團圓》、《簡帖和尚》、《李煥生五陣雨》、《小金錢》、《宣和遺事》、《煙粉小說》、
《奇聞類記》及《湖海奇聞》十六种。
〔50〕 都察院刻本 据明周弘祖《古今書刻》上編,都察院項下列有《三
國志演義》和《水滸傳》。
第二篇 神話与傳說
--------------------------------------------------------------------------------
志怪之作,庄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1〕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漢
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職惟采集而非創作,“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
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于神話与傳說。
昔者初民,見天地万物,變异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
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
演為敘說,而于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
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
文章之淵源。惟神話雖生文章,而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
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雖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
而銷歇也。如天地開辟之說,在中國所留遺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
見,即其例矣。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万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
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
日長一丈,如此万八千歲,天數极高,地數极深,盤古极長。后乃有三皇。(《藝
文類聚》一引徐整《三五歷記》)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
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顓頊爭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
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于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
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有
天相者,筒狄吞燕卵而生商〔2〕,劉媼得交龍而孕季〔3〕,皆其例也。此外尚甚
眾。
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
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万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
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
月精。)
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春秋》《左氏傳》)
瞽瞍使舜上涂廩,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瞽瞍又
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史記》《舜本紀》)〔4〕中國之神話与傳說,
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于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山海經》今所傳
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
辭》而造者亦未是;
〔5〕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
有增益。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与西王母。
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西山經》)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胜,是
司天之厲及五殘。(同上)
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
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
羿莫能上。(《海內西經》)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案此字當衍),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
侖墟北。(《海內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巫彭巫姑
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
人戴胜,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盡有。(同上)
晉咸宁五年,汲縣民不准盜發魏襄王冢〔6〕,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
雜書十九篇。《穆天子傳》今存,凡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駕八駿西征之事,后
一卷記盛姬卒于途次以至反葬,蓋即雜書之一篇。傳亦言見西王母,而不敘諸异
相,其狀已頗近于人王。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C
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C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
謠,曰,“白云在天,山〔7〕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
复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万民平均,吾愿見汝,比及三年,
將复而野。”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丌跡于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
之山。(卷三)
有虎在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
獻之。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虞,是為虎牢。天子賜奔戎畋馬十駟,歸之太牢,
奔戎再拜稽首。(卷五)
漢應劭〔8〕說,《周書》為虞初小說所本,而今本《逸周書》中惟《克殷》
《世俘》《王會》《太子晉》〔9〕四篇,記述頗多夸飾,類于傳說,余文不然。至
汲冢所出周時竹書中,本有《瑣語》十一篇,為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今佚,《太
平御覽》〔10〕間引其文;又汲縣有晉立《呂望表》〔11〕,亦引《周志》,皆記夢
驗,甚似小說,或虞初所本者為此等,然別無顯證,亦難以定之。
齊景公伐宋,至曲陵,夢見有短丈夫賓于前。晏子曰,“君所夢何如哉?”
公曰,“其賓者甚短,大上小下,其言甚怒,好俯。”晏子曰,“如是,則伊尹
也。伊尹甚大而短,大上小下,赤色而髯,其言好俯而下聲。”公曰,“是矣。”
晏子曰,“是怒君師,不如違之。”遂不果伐宋。
(《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八)
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
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太公夢之亦然。其后文王見太公而叫之曰,
“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見于汝。”太公言
其年月与其日,且盡道其言,“臣以此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
与之歸,以為卿士。
(晉立《太公呂望表》石刻,以東魏立《呂望表》補闕字。)
他如漢前之《燕丹子》,漢楊雄〔12〕之《蜀王本紀》,趙曄之《吳越春秋》
〔13〕,袁康,吳平之《越絕書》〔14〕等,雖本史實,并含异聞。若求之詩歌,
則屈原所賦,尤在《天問》〔15〕中,多見神話与傳說,如“夜光何德,死則又
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
南傾?”“昆侖縣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鯪魚何所?鬿堆焉
處?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是也。王逸〔16〕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及古賢圣怪物行
事,……因書其壁,何而問之。”(本書注)是知此种故事,當時不特流傳人口,
且用為廟堂文飾矣。其流風至漢不絕,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
之圖。晉既得汲冢書,郭璞〔17〕為《穆天子傳》作注,又注《山海經》,作圖
贊,其后江灌〔18〕亦有圖贊,蓋神异之說,晉以后尚為人士所深愛。然自古以
來,終不聞有薈萃融鑄為巨制,如希腊史詩〔19〕者,第用為詩文藻飾,而于小
說中常見其跡象而已。
中國神話之所以僅存零星者,說者〔20〕謂有二故:一者華土之民,先居黃
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傳以成大文。二
者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
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然詳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別。天神地祇人鬼,古者雖若有辨,而人鬼
亦得為神祇。人神淆雜,則原始信仰無由蛻盡;原始信仰存則類于傳說之言日出
而不已,而舊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無光焰也。如下例,前二為隨時可生新
神,后三為舊神有轉換而無演進。
蔣子文,廣陵人也,嗜酒好色,佻撻無度;常自謂骨青,死當為神。漢末為
秣陵尉,逐賊至鍾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
故吏見文于道,……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
我立廟,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輒相恐動,頗有竊祠之者矣。(《太
平廣記》二九三引《搜神記》)
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
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投者覺重(案
投當作捉,持也),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
眾事,卜未來蚕桑,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便仰眠。(《异苑》五)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枝間東北曰鬼門,万鬼所出入
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万鬼,害惡之鬼,執以葦索而以
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与虎,懸葦索,
以御凶魅。(《論衡》二十二引《山海經》,案今本中無之。)
東南有桃都山,……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窌,并執葦索,伺不祥之鬼,
得而煞之。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蓋遺象也。(《太平御覽》二九及九一
八引《玄中記》以《玉燭寶典》注補)
門神,乃是唐朝秦叔保胡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
瓦,鬼魅呼號。……太宗懼之,以告群臣。秦叔保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
瓜,積尸如聚蟻,何懼魍魎乎?愿同胡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
果無警,太宗嘉之,命畫工圖二人之形像,……懸于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
后世沿襲,遂永為門神。(《三教搜神大全》七)
※ ※ ※
〔1〕 齊諧 《庄子•逍遙游》載:“齊諧者,志怪者也。”后人有以齊諧
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劉宋東陽無疑《齊諧記》、梁吳均《續齊諧記》。夷堅,
《列子•湯問》載:溟海有鯤、鵬,“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
之。”后人有以夷堅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宋洪邁《夷堅志》、金元好問《續
夷堅志》。
〔2〕 簡狄吞燕卵而生商 見《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
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商,即契,商朝的始祖。
〔3〕 劉媼得交龍而孕季 見《史記•高祖本紀》:“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与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蛟龍,《漢書•高帝紀》作“交龍”。季,漢高祖。
劉邦,字季。
〔4〕 關于瞽瞍欲害舜事,《史記•五帝本紀》原作:“瞽叟尚复欲殺之,
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
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
去。”
〔5〕 關于《山海經》作者,稱它為禹、益所作,見漢劉歆《上山海經表》:
“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漢王充《論衡•別
通篇》:“禹、益并治洪水,……以所聞見作《山海經》。”《山海經》因《楚辭》
而造,見宋朱熹《楚辭辨證》(下):“大抵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按
指《山海經》和《淮南子》),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此《問》而作。”
〔6〕 不准盜發魏襄王冢 《晉書•武帝紀》載:咸宁五年(279)冬十月,
“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余万言。”
不准,人名。魏襄王冢,一說安釐王冢。据《晉書•束皙傳》載:從汲冢中
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
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
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又雜書
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7〕 陵的异体字。下文的“丌”、“稽”分別為“其”、“稽”的
异体字。
〔8〕 應劭 字仲遠,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曾任泰山太守。
撰有《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等。
〔9〕 《克殷》 見《逸周書》第三十六,記周武王在牧野戰胜殷紂事。《世
俘》,見《逸周書》第四十,記周武王滅殷后,繼續追擊殷諸侯國及以俘虜祭祀
事。《王會》,見《逸周書》第五十九,記周成王大會諸侯,各國進獻奇珍异物事。
《太子晉》,見《逸周書》第六十四,記周靈王太子晉与晉大夫師曠對話時能言
善辯事。
〔10〕 《太平御覽》 類書,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輯,太平興國八年(983)
書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門,引書多至一六九○种。該書引有《瑣語》十七則。
〔11〕 晉立《呂望表》 石刻碑文,一名《太公碑》。宋趙明誠《金石錄》
載:“晉太康十年三月,汲縣令盧無忌立。”表內引有《周志》“文王夢天帝”
一段文字。《周志》,《左傳》文公二年:“志者記也,謂之《周志》,明是周世之
書,不知其書何所名也。”下文“東魏立《呂望表》”,据清畢沅《中州金石記》
載,晉立太公碑損裂后,于東魏武定八年(548)四月再立。由穆子容書寫。
〔12〕 楊雄(前53—18) 亦作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
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其著作有明人所輯《揚子云集》,六卷。所撰《蜀
王本紀》,一卷,記蜀國開國至秦時諸蜀王的异事。
〔13〕 趙曄 字長君,東漢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所撰《吳越春秋》,《隋
書•經籍志》著錄十二卷,內容記述吳國自太伯至夫差,越國自無余至勾踐的歷
史故事,其中有不少民間傳說。
〔14〕 袁康 東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
《越絕書》,內容記述吳越的歷史地理及夫差、伍子胥、文种、范蠡等人的活動。
《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六卷,題子貢撰。按該書記事下及秦漢,撰者不可能
是子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斷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
〔15〕 《天問》 《楚辭》篇名,屈原撰。全詩由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組成,
對某些古代史事、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提出疑問。魯迅《摩羅詩力說》稱此詩“怀
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16〕 王逸 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安帝元初中為校書
郎,順帝時進侍中。所撰《楚辭章句》,系《楚辭》最早注本。
下文“本書注”,指王逸《楚辭章句》中《天問》章句序,這里有刪節。
〔17〕 郭璞(276—324) 字景純,晉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
曾任著作佐郎、王敦記室參軍。圖贊,《隋書•經籍志》著錄郭璞《山海經圖
贊》二卷,是以《山海經》內容為題材的圖畫的贊詩。
〔18〕 江灌 字道群,晉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縣)人,官至吳郡太守。据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江灌所撰系《爾雅圖贊》。
〔19〕 希腊史詩 指長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相傳為公元前九世紀
盲詩人荷馬所作,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公元前六世紀整理成書。作品串聯許多
神話和歷史傳說,為后世的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 說者 指日本鹽谷溫。他解釋中國古代神話很少的兩個原因,見他
所著《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第六章(孫俍工譯)。
--------------------------------------------------------------------------------
第三篇 《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
《漢志》之敘小說家,以為“出于稗官”,如淳曰,“細米為稗。街談巷說,
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本注)其所錄小
說,今皆不存,故莫得而深考,然審察名目,乃殊不似有采自民間,如《詩》之
《國風》〔1〕者。其中依托古人者七,曰:《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
成子》,《宋子》,《天乙》,《黃帝》。記古事者二,曰:《周考》,《青史子》,皆不
言何時作。明著漢代者四家:曰《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
初周說》。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与《百家》,雖亦不云何時作,而依其次第,自亦漢
人。
《漢志》道家有《伊尹說》〔2〕五十一篇,今佚;在小說家之二十七篇辦不
可考,《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伊尹書》曰,“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盧
橘夏熟。”當是遺文之僅存者。
《呂氏春秋》《本味篇》〔3〕述伊尹以至味說湯,亦云“青鳥之所有甘護”,
說极詳盡,然文丰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
伊尹以割烹要湯〔4〕,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國之士之所為矣。
《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今僅存一卷,或以其語淺蒲,疑非道家
言。然唐宋人所引逸文,又有与今本《鬻子》頗不類者,則殆真非道家言也。
武王率兵車以伐紂。紂虎旅百万,陣于商郊,起自黃鳥,至于赤斧,走如疾
風,聲如振霆。三軍之士,靡不失色。武王乃命太公把白旄以摩之,紂軍反走。
(《文選李善注》及《太平御覽》三百一)
青史子為古之史官,然不知在何時。其書隋世已佚,劉知几《史通》〔5〕云
“《青史》由綴于街談”者,蓋据《漢志》言之,非逮唐而复出也。遺文今存三
事,皆言禮,亦不知當時何以入小說。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于門內。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
樂,則太史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不敢煎調,而言曰,
“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銅曰,“聲中某律。”太宰曰,“滋
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然后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大戴禮記》
《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十事》)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珮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
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幅
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和鸞之聲,側听則觀四時之運:
此巾車教之道也。(《大戴禮記》《保傅篇》)
雞者,東方之畜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万物触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風俗通義》八)
《漢志》兵陰陽家〔6〕有《師曠》八篇,是雜占之書,在小說家者不可考,
惟据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
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后三年當賓于帝所”,其說頗似小說家。
虞初事詳本志注,又嘗与丁夫人〔7〕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見《郊祀志》,
所著《周說》几及千篇,而今皆不傳。晉唐人引《周書》者,有三事如《山海經》
及《穆天子傳》,与《逸周書》不類,朱右曾〔8〕(《逸周書集訓校釋》十一)疑
是《虞初說》。
芥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圓,神經光之所司也。(《太
平御覽》三)
天狗所止地盡傾,余光燭天為流星,長十數丈,其疾如風,其聲如雷,其光
如電。(《山海經》注十六)
穆王田,有黑鳥若鳩,翩飛而跱于衡,御者斃之以策,馬佚,不克止之,躓
于乘,傷帝左股。(《文選李善注》十四)
《百家》者,劉向《說苑》〔9〕敘錄云,“《說苑雜事》,……
其事類眾多,……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
《百家》。”《說苑》今存,所記皆古人行事之跡,足為法戒者,執是以推《百
家》,則殆為故事之無當于治道者矣。
其余諸家,皆不可考。今審其書名,依人則伊尹鬻熊師曠黃帝,說事則封禪
養生,蓋多屬方士假托。惟青史子非是。
又務成子名昭,見《荀子》,《尸子》嘗記其“避逆從順”之教〔10〕;宋子
名鈃,見《庄子》,《孟子》作宋徑,《韓非子》作宋榮子,《荀子》引子宋子曰,
“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11〕,則“黃老意”,然俱非方士之說也。
※ ※ ※
〔1〕 國風 《詩經》組成部分,大多是周初至春秋中期民歌。
《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
也。”
〔2〕 《伊尹說》,《漢書•藝文志》道家類作《伊尹》。
〔3〕 《呂氏春秋》 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門客共同編撰,《漢書•藝文志》
著錄二十六卷,共一六○篇。《本味篇》,見《呂氏春秋•孝行覽》,記伊尹歷舉各
地山珍海味,謂僅天子之國始能享受,勸說湯改革政治,以取天下。
〔4〕 割烹要湯 《孟子•万章》:“万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
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5〕 劉知几(661—721) 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曾任著作郎、左史等官,多次參加官修史書。所撰《史通》,系我國第一部
史籍評著。二十卷,分內外篇,內篇論史家体例,外篇論史籍源流得失。又,“《青
史》由綴于街談”,見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篇》,“由”原作“曲”。
〔6〕 兵陰陽家 即兵書中的陰陽家。《漢書•藝文志》:“陰陽者,順時而
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胜,假鬼神而為助者也。”唐顏師古注:“五胜,五
行相胜也。”
〔7〕 丁夫人 《漢書•郊祀志》載:武帝太初元年(104),西伐大宛,“丁
夫人与雒陽虞初等以方祀詛匈奴、大宛焉。”唐韋昭注:“丁,姓;夫人,名也。”
〔8〕 朱右曾 字尊魯,清嘉定(今屬上海)人。曾官貴州遵義知府。撰
有《逸周書集訓校釋》、《左氏傳解誼》等。
〔9〕 《說苑》 西漢劉向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分類纂述春
秋戰國至秦漢間歷史故事,雜以議論。《說苑雜事》,即《說苑》。《新序》,劉向
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內容体例与《說苑》相似。
〔10〕 務成子 見《荀子•大略篇》:“不學不成。堯學于君疇,舜學于務
成昭,禹學于西王國。”《尸子》卷下引務成子教舜曰:“避天下之逆,從天下
之順,天下不足取也。”《尸子》,戰國魯國尸佼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
篇,已散佚。今本《尸子》疑為魏晉時人依托補撰。
〔11〕 “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 語見《荀子•正論》。
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
現存之所謂漢人小說,蓋無一真出于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偽作,
至宋明尚不絕。文人好逞狡獪,或欲夸示异書,方士則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
古籍以衒人;晉以后人之托漢,亦猶漢人之依托黃帝伊尹矣。此群書中,有稱東
方朔班固〔1〕撰者各二,郭憲劉歆〔2〕撰者各一,大抵言荒外之事則云東方朔
郭憲,關涉漢事則云劉歆班固,而大旨不离乎言神仙。
稱東方朔撰者有《神异經》一卷,仿《山海經》,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詳于异
物,間有嘲諷之辭。《山海經》稍顯于漢而盛行于晉,則此書當為晉以后人作;
其文頗有重复者,蓋又嘗散佚,后人鈔唐宋類書所引逸文复作之也。有注,題張
華作,亦偽。
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
令人潤澤,可以節蚘虫。人腹中蚘虫,其狀如蚓,此消谷虫也,多則傷人,少則
谷不消。是甘蔗能滅多蓋少,凡蔗亦然。(《南荒經》)
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
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原注,言食其肉,則其人言不誠。)一之誕。(《西南
荒經》)
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
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
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中荒經》)
《十洲記》〔3〕一卷,亦題東方朔撰,記漢武帝聞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
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于西王母,乃延朔問其所有之物名,亦頗仿《山
海經》。
玄洲在北海之中,戍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大玄
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山,聲響如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
官宮室,宮室各异。饒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處,甚肅肅也。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
非中國所有,以付外庫。……
到后元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百,亡者大半。帝試取月支神香燒之于城內,
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經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錄余香,后一
旦又失之。
……明年,帝崩于五柞宮,已亡月支國人鳥山震檀卻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
者,帝崩之時,何緣不得靈香之用耶?自合殞命矣!
東方朔雖以滑稽名,然誕謾不至此。《漢書》《朔傳》贊云,“朔之詼諧逢占
射覆,其事浮淺,行于眾庶,儿童牧豎,莫不眩耀,而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
附著之朔。”則知漢世于朔,已多附會之淡。二書雖偽作,而《隋忐》已著錄,
又以辭意新异,齊梁文人辦往往引為故實。《神异經》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較
深茂,蓋文人之為。《十洲記》特淺薄,觀其記月支國反生香,及篇首云,“方
朔云:臣,學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國家之盛美,將招名儒墨于文教之內,抑
絕俗之道于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庭,藏養生而侍朱闕。”則但為方士竊
慮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稱班固作者,一曰《漢武帝故事》〔4〕,今存一卷,記武帝生于猗蘭殿至崩
葬茂陵雜事,且下及成帝時。其中雖多神仙怪异之言,而頗不信方士,文亦簡雅,
當是文人所為。《隋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云“世
言班固作”,又云,“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也。”
〔5〕然后人遂徑屬之班氏。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
膝上,問曰,“儿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
皆云不用。
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于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作金屋
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上嘗輦至郎署,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上問曰,“公何時為郎?
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
其老而不遇也?”
馴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
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
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上問東方朔,朔
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6〕……是夜漏七刻,空中無云,隱如雷聲,
竟天紫气。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鳥,
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母曰,“……帝滯情不遣,欲
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
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談語世事而不
肯言鬼神,肅然便去。東方朔于朱鳥牖中窺母。母曰,“此儿好作罪過,疏妄無
賴,久被斥逐,不得還天,然原心無惡,尋當得還,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
悵良久。
其一曰《漢武帝內傳》〔7〕,亦一卷,亦記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于王母降
特詳。其文雖繁麗而浮淺,且竊取釋家言,又多用《十洲記》及《漢武故事》中
語,可知較二書為后出矣。
宋時尚不題撰人,至明乃并《漢武故事》皆稱班固作,蓋以固名重,因連類
依托之。
到夜二更之后,忽見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來,徑趨宮庭;須臾轉近。聞云
中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半食頃,王母至也。縣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
或乘白麟,或乘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群仙數千,光曜庭宇。既至,從官
不复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咸住殿下。
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
美人也!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
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
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帝跪謝。……上元夫人使帝還坐。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戎,言甚急切,
更使未解之人,畏于意志。”夫人曰,“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
蹈火履水,固于一志,必無憂也。……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
當賜以尸解之方耳。”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
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我發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
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于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后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
半劑,石象散一。具与之,則徹不得复停。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
倉卒舍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但當問篤志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來。”王母
因拊帝背曰,“汝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勵勉耶?”帝跪曰,“徹書
之金簡,以身佩之焉。”
又有《漢武洞冥記》四卷,題后漢郭憲撰。全書六十則,皆言神仙道術及遠
方怪异之事;其所以名《洞冥記》者,序云,“漢武帝明俊特异之主,東方朔因
滑稽以匡諫,洞心于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今籍舊史之所不載者,聊以
聞見,撰《洞冥記》四卷,成一家之書,”則所憑藉亦在東方朔。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光武時征拜博士,剛直敢言,有“關東觥觥郭子橫”
〔8〕之目,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遽為方士攀引,范曄作《后漢書》〔9〕,遂亦不
察而置之《方術列傳》中。然《洞冥記》稱憲作,實始于劉昫《唐書》,《隋志》
但云郭氏,無名。六朝人虛造神仙家言,每好稱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
氏玄中記》,有《郭氏洞冥記》。《玄中記》〔10〕今不傳,觀其遺文,亦与《神异
經》相類;《洞冥記》今全,文如下:
黃安,代郡人也,為代郡卒,……常服朱砂,舉体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
龜,廣二尺。人問“子坐此龜几年矣?”對曰,“昔伏羲始造网罟,獲此龜以授
吾;吾坐龜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歲即一出頭,吾坐此龜,已見五出
頭矣。”……(卷二)
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閣,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方之事。唯東方朔下席
操筆跪而進。帝曰,“大夫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
所不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園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莖草,
夜如金燈,折枝為炬,照見鬼物之形。仙人甯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時,轉見腹光
通外。亦名洞冥草。”帝令銼此草為泥,以涂云明之館,夜坐此館,不加燈燭;
亦名照魅草;以藉足,履水不沉。(卷三)
至于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11〕,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
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
小有异同,固所不取,不過二万許言。今鈔出為二卷,以補《漢書》之闕。”然
《隋志》不著撰人,《唐志》則云葛洪撰,可知當時皆不信為真出于歆。段成式
〔12〕(《西陽雜俎》《語資篇》)云,“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
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后人因以為均作。然所謂吳均語者,恐指文句
而言,非謂《西京雜記》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說》〔13〕,皆鈔撮故書,已引
《西京雜記》甚多,則梁初已流行世間,固以葛洪所造為近是。或又以文中稱劉
向為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托名于歆,則摹擬歆語,固亦理勢所必至矣。書
之所記,正如黃省曾〔14〕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閒漫無歸,与夫杳
昧而難憑,触忌而須諱者。”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
亦意緒秀异,文筆可觀者也。
司馬相如初与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懣,以所著鷫□裘就市人陽昌貫酒,与
文君為歡。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貫酒!”遂相与謀,
于成都賣酒。相如親著犢鼻褌滌器,以恥王孫。王孫果以為病,乃厚給文君,文
君遂為富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為人放
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卷二)
郭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
“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嘗以問楊子云,子云曰,
“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
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
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后人所足耳。
(卷三)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為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
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踞高位者非關有德也。及其序屈原賈誼,辭旨
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卷四)
(廣川王去疾聚無賴發)欒書畫,棺柩明器,朽爛無余。有一白狐,見人惊
走,左右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
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卷六)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
太安中,官伏波將軍。以平賊功封關內侯。
干寶深相親善,荐洪才堪國史,而洪聞交址出丹,自求為勾漏令,行至廣州,
為刺史所留,遂止羅浮,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卒(約二九○——三七○),有
傳在《晉書》。洪著作甚多,可六百卷,其《抱朴子》(內篇三)言太丘長穎川陳
仲弓有《异聞記》〔15〕,且引其文,略云郡人張廣定以避亂置其四歲女于古冢中,
三年复歸,而女以效龜息得不死。然陳實此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
常談,疑亦假托。葛洪雖去漢未遠,而溺于神仙,故其言亦不足据。
又有《飛燕外傳》〔16〕一卷,記趙飛燕姊妹故事,題漢河東都尉伶玄子于
撰,司馬光嘗取其“禍水滅火”語入《通鑒》〔17〕,殆以為真漢人作,然恐是唐
宋人所為。又有《雜事秘辛》一卷,記后漢選閱梁冀妹及冊立事〔18〕,楊慎〔19〕
序云,“得于安宁土知州万氏”,沈德符〔20〕(《野獲編》二十三)以為即慎一
時游戲之作也。
※ ※ ※
〔1〕 東方朔 參看《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及注〔14〕。班固,參看本卷
第11頁注〔6〕。
〔2〕 郭憲 字子橫,東漢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官至光祿勳。《隋
書•經籍志》著錄《漢武洞冥記》一卷,題郭氏撰;至《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漢
別國洞冥記》,四卷,徑題郭憲撰。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3〕 《十洲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題東方朔撰,實系齊梁以
后方士偽托。
〔4〕 《漢武帝故事》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
書已散佚,明吳琯《古今逸史》存一卷,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5〕 晁公武 字子止,南宋鉅野(今屬山東)人。著名藏書家。
所撰《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不少失傳古籍
可由此書知其梗概。關于《漢武帝故事》撰人的引文,見該書卷二史部傳記類:
“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6〕 關于“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句,魯迅《古小說鉤沉•漢武故事》据
《紺珠集》卷九校補,作:“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掃以待之。”
〔7〕 《漢武帝內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不題撰人。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注稱“不知作者”。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
著錄一卷,題漢班固撰。
〔8〕 “關東觥觥郭子橫” 《后漢書•方術列傳》載:“時匈奴數犯塞,
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眾,諫爭不合,乃伏地稱眩瞀
不复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
也!’”又載:郭憲曾從駕南郊。“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執法奏為
不敬。詔問其故。憲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后齊果上火災,与郊同
日”。
〔9〕 范曄(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
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撰《后漢書》,成帝紀列傳部分九十卷,志的部分未成而
死,后人將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篇志分為三十卷并入。
〔10〕 《玄中記》 《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撰人不詳。
此書舊題《郭氏玄中記》,宋羅泌《路史》以為晉郭璞撰。魯迅《古小說鉤沉》
有輯本。
〔11〕 《西京雜記》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
均題葛洪撰。葛洪跋中所說劉歆的《漢書》一百卷,史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著
錄。《西京雜記》所記皆西漢遺聞佚事,雜有怪誕傳說。
〔12〕 段成式(?—863) 字柯古,唐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所撰《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13〕 殷芸(471—529) 字灌蔬,南朝梁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
任安右長史、秘書監。梁武帝命其撰《小說》,《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世稱
《殷芸小說》。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4〕 黃省曾(1490—1540) 字勉之,明吳縣(今屬江蘇)人。
引文見其所撰《西京雜記序》。
〔15〕 《抱朴子》 葛洪自號抱朴子,以其號為書名。《隋書•經籍志》著
錄內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外篇三十卷。內篇《對俗》曾引陳仲弓《异聞記》“張
廣定”一則。陳仲弓(104—187),名寔,東漢穎川許(今河南許昌)人。曾任
太丘長。所撰《异聞記》,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6〕 《飛燕外傳》 《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宋史•藝文志》著錄《趙飛燕外傳》一卷,題伶玄撰。內容記漢成帝皇后
趙飛燕姊妹宮廷生活。伶玄,字子于,西漢末潞水(今河北三河)人。曾官河東
都尉。
〔17〕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曾主編《通鑒》(《資治通鑒》)。“禍水滅火”,
《通鑒》卷三十一載:飛燕姊妹被召入宮,“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
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18〕 《雜事秘辛》 明何允中《廣漢魏叢
書》著錄一卷,題漢無名氏撰。梁冀(?—159),字伯卓,東漢安定烏氏(今甘
肅平涼)人。
以外戚官大將軍。
〔19〕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菴,明新都(今屬四川)人,
官翰林學士。著作多至百余种,明万歷間張士佩將其主要者編為《升菴集》八十
一卷。
〔20〕 沈德符(1578—1642) 字景倩,又字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興)
人。所撰《野獲編》,二十卷,續編十二卷。多記明開國至万歷年間朝章國故及
街談瑣語,并保存一些戲曲小說資料。關于楊慎偽作《雜事秘辛》的事,《野獲
編》卷二十三載:“近日刻《雜事秘辛》記后漢選閱梁冀妹事,因中有約束如禁
中一語,遂以為始于東漢。
不知此書本楊用修偽撰,托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楊不過一時游戲,后人
信書太真,遂為所惑耳。”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
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异,故自晉訖隋,特
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
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
有,故其敘述异事,与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隋志》有《列异傳》三卷,魏文帝〔1〕撰,今佚。惟古來文籍中頗多引
用,故猶得見其遺文,則正如《隋志》所言,“以序鬼物奇怪之事”者也。文中
有甘露年間事,在文帝后,或后人有增益,或撰人是假托,皆不可知。兩《唐志》
皆云張華撰,亦別無佐證,殆后有悟其抵犧者,因改易之。惟宋裴松之〔2〕《三
國志注》,后魏酈道元《水經注》〔3〕皆已征引,則為魏晉人作無疑也。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誰?”鬼曰,“鬼也。”鬼曰,“卿
复誰?”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
宛市。共行數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
里,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复擔鬼,鬼略無
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复听之,徑
至宛市中,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錢千五百。(《太平御
覽》八百八十四,《法苑珠林》六)
--------------------------------------------------------------------------------
回憶講小說史時,距今已垂十載,即印此梗概,亦已在七年之前矣。爾后研
治之風,頗益盛大,顯幽燭隱,時亦有聞。如鹽谷節山〔1〕教授之發見元刊全
相平話殘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說史上,實為大事;即中國嘗有論者〔2〕,
謂當有以朝代為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此种要略,早成陳言,惟緣別
無新書,遂使尚有讀者,复將重印,義當更張,而流徙以來,斯業久廢,昔之所
作,已如云煙,故僅能于第十四十五及二十一篇,稍施改訂,余則以別無新意,
大率仍為舊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雖延年命,亦悲荒涼,校訖黯然,誠望杰
构于來哲也。
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夜,魯迅記。
※ ※ ※
〔1〕 鹽谷節山(1878—1962) 鹽谷溫,字節山,日本漢學家。
著有《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等。他在所著《關于明的小說“三言”》一文中,
介紹了新發現的元刊全相平話五种及“三言”(載一九二四年日本漢學雜志《斯
文》第八編第六號)。“平話五种”及“三言”,分別參看本書第十四篇和第二
十一篇。
〔2〕 論者 指鄭振鐸。本篇手稿原作:“鄭振鐸教授之謂當有以朝代為
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
第一篇 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
小說之名,昔者見于庄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1〕(《庄子》《外物》),
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与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桓譚言“小
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2〕(李善
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与后之小說近似,然《庄子》云堯問孔子,《淮
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3〕,則此小說者,仍
謂寓言异記,不本經傳,背于儒術者矣。后世眾說,彌复紛紜,今不具論,而征
之史:
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4〕,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复先
后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稀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5〕。《七略》今亡,班
固作《漢書》〔6〕,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
“可觀者九家”〔7〕,小說則不与,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
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顏師古〔8〕注也。
《伊尹說》〔9〕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10〕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11〕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12〕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13〕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14〕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15〕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16〕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
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應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
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7〕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
道听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18〕
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
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
惟据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
近史而悠繆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19〕等修《隋書》,《經籍志》撰自魏征〔20〕,祖述
晉荀勖《中經簿》〔21〕而稍改變,為經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于子。其所著錄,
《燕丹子》〔22〕而外無晉以前書,別益以記談笑應對,敘藝術器物游樂者,而
所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后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于芻蕘,古者圣人
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
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听途說,靡不畢紀,
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
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23〕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
焉,致遠恐泥。”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籍志》(后略稱《唐志》)則以毋
炯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24〕而意主簡略,刪其小序發明,〔25〕史官之
論述由是不可見。所錄小說,与《隋書》《經籍志》(后略稱《隋志》)亦無甚异,
惟刪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志》〔26〕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
入小說。
宋皇祐中,曾公亮〔27〕等被命刪定舊史,撰志者歐陽修〔28〕,其《藝文
志》(后略稱《新唐志》)小說類中,則大增晉至隋時著作,自張華《列异傳》戴
祚《甄异傳》至吳筠《續齊諧記》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29〕王延秀
《感應傳》至侯君素《旌异記》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30〕諸書前志本有,
皆在史部雜傳類,与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至是始退為小說,而史部
遂無鬼神傳;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誡子拾遺》〔31〕等之垂教誡,劉孝孫
《事始》〔32〕等之數典故,李涪《刊誤》〔33〕等之糾訛謬,陸羽《茶經》〔34〕
等之敘服用,并入此類,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無變革,僅增蕪雜而已。
明胡應麟〔35〕(《少室山房筆叢》二十八)以小說繁夥,派別滋多,于是綜
核大凡,分為六類:
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陽》之類〔36〕是也;
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37〕是也;
一曰雜錄:《世說》,《語林》,《瑣言》,《因話》之類〔38〕是也;
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39〕是也;
一曰辯訂:《鼠璞》,《雞肋》,《資暇》,《辯疑》之類〔40〕是也;
一曰箴規:《家訓》,《世范》,《勸善》,《省心》之類〔41〕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42〕,以紀昀總其事,于小說別為三
派,而所論列則襲舊志。
……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异聞,其一綴緝瑣語也。
唐宋而后,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听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
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于稗官”,如淳〔43〕注謂
“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然則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
必以冗雜廢矣。
今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
《西京雜記》〔44〕六卷。《世說新語》三卷。……
右小說家類雜事之屬……
《山海經》〔45〕十八卷。《穆天子傳》六卷。《神异經》一卷。……
《搜神記》二十卷。……《續齊諧記》一卷。……
右小說家類异聞之屬……
《博物志》十卷。《述异記》二卷。《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右小說家類瑣語之屬……
右三派者,校以胡應麟之所分,實止兩類,前一即雜錄,后二即志怪,第析
敘事有條貫者為异聞,鈔錄細碎者為瑣語而已。傳奇不著錄;叢談辯訂箴規三類
則多改隸于雜家,小說范圍,至是乃稍整洁矣。然《山海經》《穆天子傳》又自
是始退為小說,案語云,“《穆天子傳》舊皆入起居注類,……
實則恍忽無征,又非《逸周書》〔46〕之比,……以為信史而錄之,則史体
雜,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說家,義求其當,無庸以變古為嫌也。”于是小說之
志怪類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
至于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其書故當甚夥,而史志皆不錄。
惟明王圻作《續文獻通考》〔47〕,高儒作《百川書志》〔48〕,皆收《三國志演義》
及《水滸傳》,清初錢曾作《也是園書目》〔49〕,亦有通俗小說《三國志》等三
种,宋人詞話《燈花婆婆》等十六种。然《三國》《水滸》,嘉靖中有都察院刻本
〔50〕,世人視若官書,故得見收,后之書目,尋即不載,錢曾則專事收藏,偏
重版本,緣為舊刊,始以入錄,非于藝文有真知,遂离叛于曩例也。史家成見,
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際者矣。
※ ※ ※
〔1〕 “飾小說以干縣令” 語見《庄子•雜篇•外物》。縣令,魯迅《中國
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
〔2〕 桓譚(前?—56) 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
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所撰《新論》,《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七卷,已散佚,
今存清人輯本。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
詩《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3〕 “短書不可用” 《太平御覽》卷六○二引桓譚《新論》:
“余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异《春秋》褒貶耶?今有疑者,
所謂蚌异蛤、二五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庄
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
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于圣明,庄周等雖虛誕,故
當采其善,何云盡棄耶?”按《庄子》,戰國庄周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
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堯問孔子”,不見今本《庄子》。《淮南子》,西漢淮南
王劉安及其門客編撰。
《漢書•藝文志》著錄內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內篇。該書《天
文訓》說:“昔者共工与顓頊爭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4〕 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黔首,唐顏師古注:
“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5〕 劉向〔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
人,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于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別錄》。原有《劉向
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
奉車光祿大夫。受詔与父向領校秘書,撰成《七略》。原有《劉歆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劉子駿集》。《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籍志》著錄
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6〕 班固(32—92) 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官蘭台令
史。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其中《藝文志》載:劉歆
曾“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
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7〕 “可觀者九家”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
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并評論云:“諸子
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8〕 顏師古(581—645) 名籀,唐万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
侍郎、秘書少監。精于訓詁,以注《漢書》著稱。
〔9〕 《伊尹說》 已散佚。《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
篇,亦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
六朝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10〕 《鬻子說》 已散佚。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
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后裔熊繹于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11〕 《周考》 已散佚。
〔12〕 《青史子》 周青史子撰,已散佚。《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
下附注:“梁有《青史子》一卷,……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青史
子,青史系复姓,古代史官。
〔13〕 《師曠》 已散佚。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其言論見于《春秋左氏傳》、
《逸周書》等。
〔14〕 《務成子》 已散佚。又五行家類著錄《務成子災异應》十四卷,
房中家類著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務成系复姓,名昭,一說名跗。
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有“堯師務成”的記載。
〔15〕 《宋子》 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宋子,名鈃,
戰國時宋國人。參看本書第三篇。
〔16〕 《天乙》 已散佚。《史記•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
成湯。”下文《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
《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百家》,劉向編撰。
〔17〕 《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應為“千三百九十篇”。
〔18〕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
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 長孫無忌(?—659) 字輔机,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
尉,封趙國公。永徽三年(652)奉命監修《隋書》十志。
〔20〕 魏征《580—643) 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
封鄭國公。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
朝史的編撰工作。按魏征只參与編撰《隋書》紀傳部分,《經籍志》系長孫無忌
等人編撰。
〔21〕 荀勖(?—289) 字公曾,晉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由魏入晉,
領秘書監,官至尚書令。他曾据魏鄭默《中經》撰成《中經簿》,系繼《七略》
之后最詳盡的目錄學著作,現已散佚。据《隋書•經籍志》,《中經薄》分四部:
甲部收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
收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冢書。《隋書•經籍志》即
据此將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
与荀勖所定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
〔22〕 《燕丹子》 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
內容敘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往刺秦王的故事。
〔23〕 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据《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
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 劉日句(887—946) 字耀遠,后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
太保,曾監修《舊唐書》。韋述(?—757),唐万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
部侍郎。玄宗時曾主修國史。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
軍。參与整理、校訂內府圖書,与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后又
獨自節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25〕 《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据
《舊唐書•經籍志序》:“炯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体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
發明其指。”其后《舊唐書》撰者据《古今書錄》編撰《經籍志》時,為簡略起
見,將小序全部刪去。
〔26〕 張華 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所撰《博物志》,《新唐
書•藝文志》著錄十卷。下文《列异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
鉤沉》有輯本。參看本書第五篇。
〔27〕 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
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他主持《新唐書》
編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
〔28〕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
西)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与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
《歐陽文忠集》。
〔29〕 戴祚 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隨劉裕西征姚秦,后任西戎主簿。所
撰《甄异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吳筠,字叔庠,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据《梁書•文學傳》、《隋書•經籍志》、
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參看本書第五篇。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
一百十五卷”,指張華《列异傳》一卷,戴祚《甄异傳》三卷,袁王壽《古异傳》
三卷,祖沖之《述异記》十卷,劉質《近异錄》二卷,干寶《搜神記》三十卷,
劉之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
怪》四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
十卷,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齊諧記》一卷。
〔30〕 王延秀 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曾任尚書郎。所撰《感應傳》,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侯君素,侯白
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异記》,《新
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此處所說“明
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傳》八卷,陸果《繫應驗記》一卷,王琰
《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
志》均著錄十卷。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穎《續冥祥記》十一卷,
劉泳《因果記》十卷,顏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征
應集》二卷,侯君素《旌异記》十五卷。
〔31〕 李恕 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
郡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余二人皆趙郡人。《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
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32〕 劉孝孫 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太子洗馬。所
撰《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据晁公武《郡
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內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33〕 李涪 唐末人。曾任國子祭酒。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
著錄二卷。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34〕 陸羽(733—804) 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所撰《茶
經》,《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茶學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35〕 胡應麟(1551—1602) 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
人。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集十六卷。內
容主要為關于經史百家的考据,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36〕 《搜神》 即晉干寶《搜神記》;《述异》,即晉祖沖之《述异記》,
參看本書第五篇。《宣室》,即唐張讀《宣室志》;《酉陽》,即唐段成式《酉陽雜
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37〕 《飛燕》 即宋秦醇《趙飛燕外傳》;《太真》,即宋樂史《楊太真
外傳》,參看本書第十一篇。《崔鶯》,即唐元稹《鶯鶯傳》;
《霍玉》,即唐蔣防《霍小玉傳》,參看本書第九篇。
〔38〕 《世說》 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林》,即晉裴啟《語
林》,參看本書第七篇。《瑣言》,即《北夢瑣言》,宋孫光憲撰,《宋史•藝文志》
著錄十二卷,記唐、五代士大夫遺文瑣語。《因話》,即《因話錄》,唐趙璘撰,《新
唐書•藝文志》著錄六卷,記唐人遺聞佚事等。
〔39〕 《容齋》 即《容齋隨筆》,宋洪邁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五集
七十四卷。內容為經史百家以及醫卜星算的辯訂考据。《夢溪》,即《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內容涉及史地、科
技、藝文等。《東谷》,即《東谷所見》,宋李之彥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
卷,系論說性短文。《道山》,即《道山清話》,撰者未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著錄一卷,記宋代雜事。
〔40〕 《鼠璞》 宋戴埴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卷,書中多考證經
史疑義及名物典故的异同。《雞肋》,即《雞肋編》,宋庄季裕撰,三卷,內容系
考證古義,記敘軼事遺聞。《資暇》,即《資暇集》,唐李匡文撰,《新唐書•藝文
志》著錄三卷,內容系考訂古物,記述史事。《辯疑》,即《辨疑志》,唐陸長源
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据《說郛》所收佚文,內容系辨明釋道二教神
怪靈驗說的虛妄。据《新唐書•藝文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辯”均
作“辨”。
〔41〕 《家訓》 即《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撰,《舊唐書•經籍志》著
錄七卷,內容以講述立身治家之道為主,兼及考訂典故,評論文藝。《世范》,即
《袁氏世范》,宋袁采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三卷。《勸善》,《宋史•藝文志》著
錄王敏中《勸善錄》六卷,《郡齋讀書志》著錄周明寂《勸善錄》六卷,明沈節
甫輯《由醇錄》中有秦觀《勸善錄》一卷。此處指何書待考。《省心》,即《省心
雜言》,宋李邦獻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一卷。以上三書均系講述立身處世之
道。
〔4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
(1781),永瑢、紀昀奉命纂修《四庫全書》,曾將抄錄入庫和抄存卷目的圖書,
全部撰寫提要,共二百卷。收正式入庫書三四七○种,存目書六八一九种。紀昀,
字曉嵐。參看本書第二十二篇。
〔43〕 如淳 三國魏馮翊(治所今陝西大荔)人,官陳郡丞。曾為《漢書》
作注。引文見《漢書•藝文志》注。
〔44〕 《西京雜記》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題葛洪撰,
參看本書第四篇。
〔45〕 《山海經》 作者不詳,參看本書第二篇。《穆天子傳》,晉代從戰
國魏襄王墓中發現先秦古書的一种,參看本書第二篇。《神异經》,舊傳漢東方朔
撰,已散佚,今存輯本一卷,參看本書第四篇。
〔46〕 《逸周書》 即《周書》,連序七十一篇。
〔47〕 王圻 字元翰,明上海人。曾任陝西布政使參議。所撰《續文獻通
考》,共二五四卷,分類記載南宋嘉定至明万歷初之間典章制度的沿革情況。關
于《水滸傳》的記載,見該書卷一七七《經籍考》傳記類。
〔48〕 高儒 明涿州(治所今河北涿縣)人。武弁出身,喜藏書。
所撰《百川書志》,二十卷,系其藏書目錄。該書史部野史類著錄有《三國
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
〔49〕 錢曾(1629—1701) 字遵王,清常熟(今屬江蘇)人。他藏書甚
多,所撰《也是園書目》,十卷,分經、史、子、集、三藏、道藏、戲曲小說七
類。該書戲曲小說類通俗小說部分,著錄《古今演義三國志》、《舊本羅貫中水滸
傳》、《黎園廣記》三种;宋人詞話部分著錄《燈花婆婆》、《种瓜張老》、《紫羅蓋
頭》、《女報冤》、《風吹轎儿》、《錯斬崔宁》、《小(山)亭儿》、《西湖三塔》、《馮
玉梅團圓》、《簡帖和尚》、《李煥生五陣雨》、《小金錢》、《宣和遺事》、《煙粉小說》、
《奇聞類記》及《湖海奇聞》十六种。
〔50〕 都察院刻本 据明周弘祖《古今書刻》上編,都察院項下列有《三
國志演義》和《水滸傳》。
第二篇 神話与傳說
--------------------------------------------------------------------------------
志怪之作,庄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1〕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漢
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職惟采集而非創作,“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
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于神話与傳說。
昔者初民,見天地万物,變异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
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
演為敘說,而于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
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
文章之淵源。惟神話雖生文章,而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
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雖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
而銷歇也。如天地開辟之說,在中國所留遺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
見,即其例矣。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万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
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
日長一丈,如此万八千歲,天數极高,地數极深,盤古极長。后乃有三皇。(《藝
文類聚》一引徐整《三五歷記》)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
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顓頊爭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
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于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
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有
天相者,筒狄吞燕卵而生商〔2〕,劉媼得交龍而孕季〔3〕,皆其例也。此外尚甚
眾。
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
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万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
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
月精。)
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春秋》《左氏傳》)
瞽瞍使舜上涂廩,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瞽瞍又
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史記》《舜本紀》)〔4〕中國之神話与傳說,
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于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山海經》今所傳
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
辭》而造者亦未是;
〔5〕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
有增益。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与西王母。
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西山經》)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胜,是
司天之厲及五殘。(同上)
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
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
羿莫能上。(《海內西經》)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案此字當衍),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
侖墟北。(《海內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巫彭巫姑
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
人戴胜,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盡有。(同上)
晉咸宁五年,汲縣民不准盜發魏襄王冢〔6〕,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
雜書十九篇。《穆天子傳》今存,凡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駕八駿西征之事,后
一卷記盛姬卒于途次以至反葬,蓋即雜書之一篇。傳亦言見西王母,而不敘諸异
相,其狀已頗近于人王。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C
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C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
謠,曰,“白云在天,山〔7〕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
复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万民平均,吾愿見汝,比及三年,
將复而野。”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丌跡于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
之山。(卷三)
有虎在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
獻之。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虞,是為虎牢。天子賜奔戎畋馬十駟,歸之太牢,
奔戎再拜稽首。(卷五)
漢應劭〔8〕說,《周書》為虞初小說所本,而今本《逸周書》中惟《克殷》
《世俘》《王會》《太子晉》〔9〕四篇,記述頗多夸飾,類于傳說,余文不然。至
汲冢所出周時竹書中,本有《瑣語》十一篇,為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今佚,《太
平御覽》〔10〕間引其文;又汲縣有晉立《呂望表》〔11〕,亦引《周志》,皆記夢
驗,甚似小說,或虞初所本者為此等,然別無顯證,亦難以定之。
齊景公伐宋,至曲陵,夢見有短丈夫賓于前。晏子曰,“君所夢何如哉?”
公曰,“其賓者甚短,大上小下,其言甚怒,好俯。”晏子曰,“如是,則伊尹
也。伊尹甚大而短,大上小下,赤色而髯,其言好俯而下聲。”公曰,“是矣。”
晏子曰,“是怒君師,不如違之。”遂不果伐宋。
(《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八)
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
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太公夢之亦然。其后文王見太公而叫之曰,
“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見于汝。”太公言
其年月与其日,且盡道其言,“臣以此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
与之歸,以為卿士。
(晉立《太公呂望表》石刻,以東魏立《呂望表》補闕字。)
他如漢前之《燕丹子》,漢楊雄〔12〕之《蜀王本紀》,趙曄之《吳越春秋》
〔13〕,袁康,吳平之《越絕書》〔14〕等,雖本史實,并含异聞。若求之詩歌,
則屈原所賦,尤在《天問》〔15〕中,多見神話与傳說,如“夜光何德,死則又
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
南傾?”“昆侖縣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鯪魚何所?鬿堆焉
處?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是也。王逸〔16〕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及古賢圣怪物行
事,……因書其壁,何而問之。”(本書注)是知此种故事,當時不特流傳人口,
且用為廟堂文飾矣。其流風至漢不絕,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
之圖。晉既得汲冢書,郭璞〔17〕為《穆天子傳》作注,又注《山海經》,作圖
贊,其后江灌〔18〕亦有圖贊,蓋神异之說,晉以后尚為人士所深愛。然自古以
來,終不聞有薈萃融鑄為巨制,如希腊史詩〔19〕者,第用為詩文藻飾,而于小
說中常見其跡象而已。
中國神話之所以僅存零星者,說者〔20〕謂有二故:一者華土之民,先居黃
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傳以成大文。二
者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
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然詳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別。天神地祇人鬼,古者雖若有辨,而人鬼
亦得為神祇。人神淆雜,則原始信仰無由蛻盡;原始信仰存則類于傳說之言日出
而不已,而舊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無光焰也。如下例,前二為隨時可生新
神,后三為舊神有轉換而無演進。
蔣子文,廣陵人也,嗜酒好色,佻撻無度;常自謂骨青,死當為神。漢末為
秣陵尉,逐賊至鍾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
故吏見文于道,……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
我立廟,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輒相恐動,頗有竊祠之者矣。(《太
平廣記》二九三引《搜神記》)
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
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投者覺重(案
投當作捉,持也),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
眾事,卜未來蚕桑,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便仰眠。(《异苑》五)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枝間東北曰鬼門,万鬼所出入
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万鬼,害惡之鬼,執以葦索而以
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与虎,懸葦索,
以御凶魅。(《論衡》二十二引《山海經》,案今本中無之。)
東南有桃都山,……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窌,并執葦索,伺不祥之鬼,
得而煞之。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蓋遺象也。(《太平御覽》二九及九一
八引《玄中記》以《玉燭寶典》注補)
門神,乃是唐朝秦叔保胡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
瓦,鬼魅呼號。……太宗懼之,以告群臣。秦叔保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
瓜,積尸如聚蟻,何懼魍魎乎?愿同胡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
果無警,太宗嘉之,命畫工圖二人之形像,……懸于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
后世沿襲,遂永為門神。(《三教搜神大全》七)
※ ※ ※
〔1〕 齊諧 《庄子•逍遙游》載:“齊諧者,志怪者也。”后人有以齊諧
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劉宋東陽無疑《齊諧記》、梁吳均《續齊諧記》。夷堅,
《列子•湯問》載:溟海有鯤、鵬,“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
之。”后人有以夷堅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宋洪邁《夷堅志》、金元好問《續
夷堅志》。
〔2〕 簡狄吞燕卵而生商 見《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
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商,即契,商朝的始祖。
〔3〕 劉媼得交龍而孕季 見《史記•高祖本紀》:“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与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蛟龍,《漢書•高帝紀》作“交龍”。季,漢高祖。
劉邦,字季。
〔4〕 關于瞽瞍欲害舜事,《史記•五帝本紀》原作:“瞽叟尚复欲殺之,
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
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
去。”
〔5〕 關于《山海經》作者,稱它為禹、益所作,見漢劉歆《上山海經表》:
“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漢王充《論衡•別
通篇》:“禹、益并治洪水,……以所聞見作《山海經》。”《山海經》因《楚辭》
而造,見宋朱熹《楚辭辨證》(下):“大抵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按
指《山海經》和《淮南子》),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此《問》而作。”
〔6〕 不准盜發魏襄王冢 《晉書•武帝紀》載:咸宁五年(279)冬十月,
“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余万言。”
不准,人名。魏襄王冢,一說安釐王冢。据《晉書•束皙傳》載:從汲冢中
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
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
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又雜書
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7〕 陵的异体字。下文的“丌”、“稽”分別為“其”、“稽”的
异体字。
〔8〕 應劭 字仲遠,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曾任泰山太守。
撰有《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等。
〔9〕 《克殷》 見《逸周書》第三十六,記周武王在牧野戰胜殷紂事。《世
俘》,見《逸周書》第四十,記周武王滅殷后,繼續追擊殷諸侯國及以俘虜祭祀
事。《王會》,見《逸周書》第五十九,記周成王大會諸侯,各國進獻奇珍异物事。
《太子晉》,見《逸周書》第六十四,記周靈王太子晉与晉大夫師曠對話時能言
善辯事。
〔10〕 《太平御覽》 類書,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輯,太平興國八年(983)
書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門,引書多至一六九○种。該書引有《瑣語》十七則。
〔11〕 晉立《呂望表》 石刻碑文,一名《太公碑》。宋趙明誠《金石錄》
載:“晉太康十年三月,汲縣令盧無忌立。”表內引有《周志》“文王夢天帝”
一段文字。《周志》,《左傳》文公二年:“志者記也,謂之《周志》,明是周世之
書,不知其書何所名也。”下文“東魏立《呂望表》”,据清畢沅《中州金石記》
載,晉立太公碑損裂后,于東魏武定八年(548)四月再立。由穆子容書寫。
〔12〕 楊雄(前53—18) 亦作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
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其著作有明人所輯《揚子云集》,六卷。所撰《蜀
王本紀》,一卷,記蜀國開國至秦時諸蜀王的异事。
〔13〕 趙曄 字長君,東漢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所撰《吳越春秋》,《隋
書•經籍志》著錄十二卷,內容記述吳國自太伯至夫差,越國自無余至勾踐的歷
史故事,其中有不少民間傳說。
〔14〕 袁康 東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
《越絕書》,內容記述吳越的歷史地理及夫差、伍子胥、文种、范蠡等人的活動。
《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六卷,題子貢撰。按該書記事下及秦漢,撰者不可能
是子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斷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
〔15〕 《天問》 《楚辭》篇名,屈原撰。全詩由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組成,
對某些古代史事、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提出疑問。魯迅《摩羅詩力說》稱此詩“怀
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16〕 王逸 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安帝元初中為校書
郎,順帝時進侍中。所撰《楚辭章句》,系《楚辭》最早注本。
下文“本書注”,指王逸《楚辭章句》中《天問》章句序,這里有刪節。
〔17〕 郭璞(276—324) 字景純,晉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
曾任著作佐郎、王敦記室參軍。圖贊,《隋書•經籍志》著錄郭璞《山海經圖
贊》二卷,是以《山海經》內容為題材的圖畫的贊詩。
〔18〕 江灌 字道群,晉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縣)人,官至吳郡太守。据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江灌所撰系《爾雅圖贊》。
〔19〕 希腊史詩 指長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相傳為公元前九世紀
盲詩人荷馬所作,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公元前六世紀整理成書。作品串聯許多
神話和歷史傳說,為后世的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 說者 指日本鹽谷溫。他解釋中國古代神話很少的兩個原因,見他
所著《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第六章(孫俍工譯)。
--------------------------------------------------------------------------------
第三篇 《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
《漢志》之敘小說家,以為“出于稗官”,如淳曰,“細米為稗。街談巷說,
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本注)其所錄小
說,今皆不存,故莫得而深考,然審察名目,乃殊不似有采自民間,如《詩》之
《國風》〔1〕者。其中依托古人者七,曰:《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
成子》,《宋子》,《天乙》,《黃帝》。記古事者二,曰:《周考》,《青史子》,皆不
言何時作。明著漢代者四家:曰《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
初周說》。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与《百家》,雖亦不云何時作,而依其次第,自亦漢
人。
《漢志》道家有《伊尹說》〔2〕五十一篇,今佚;在小說家之二十七篇辦不
可考,《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伊尹書》曰,“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盧
橘夏熟。”當是遺文之僅存者。
《呂氏春秋》《本味篇》〔3〕述伊尹以至味說湯,亦云“青鳥之所有甘護”,
說极詳盡,然文丰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
伊尹以割烹要湯〔4〕,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國之士之所為矣。
《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今僅存一卷,或以其語淺蒲,疑非道家
言。然唐宋人所引逸文,又有与今本《鬻子》頗不類者,則殆真非道家言也。
武王率兵車以伐紂。紂虎旅百万,陣于商郊,起自黃鳥,至于赤斧,走如疾
風,聲如振霆。三軍之士,靡不失色。武王乃命太公把白旄以摩之,紂軍反走。
(《文選李善注》及《太平御覽》三百一)
青史子為古之史官,然不知在何時。其書隋世已佚,劉知几《史通》〔5〕云
“《青史》由綴于街談”者,蓋据《漢志》言之,非逮唐而复出也。遺文今存三
事,皆言禮,亦不知當時何以入小說。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于門內。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
樂,則太史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不敢煎調,而言曰,
“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銅曰,“聲中某律。”太宰曰,“滋
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然后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大戴禮記》
《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十事》)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珮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
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幅
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和鸞之聲,側听則觀四時之運:
此巾車教之道也。(《大戴禮記》《保傅篇》)
雞者,東方之畜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万物触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風俗通義》八)
《漢志》兵陰陽家〔6〕有《師曠》八篇,是雜占之書,在小說家者不可考,
惟据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
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后三年當賓于帝所”,其說頗似小說家。
虞初事詳本志注,又嘗与丁夫人〔7〕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見《郊祀志》,
所著《周說》几及千篇,而今皆不傳。晉唐人引《周書》者,有三事如《山海經》
及《穆天子傳》,与《逸周書》不類,朱右曾〔8〕(《逸周書集訓校釋》十一)疑
是《虞初說》。
芥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圓,神經光之所司也。(《太
平御覽》三)
天狗所止地盡傾,余光燭天為流星,長十數丈,其疾如風,其聲如雷,其光
如電。(《山海經》注十六)
穆王田,有黑鳥若鳩,翩飛而跱于衡,御者斃之以策,馬佚,不克止之,躓
于乘,傷帝左股。(《文選李善注》十四)
《百家》者,劉向《說苑》〔9〕敘錄云,“《說苑雜事》,……
其事類眾多,……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
《百家》。”《說苑》今存,所記皆古人行事之跡,足為法戒者,執是以推《百
家》,則殆為故事之無當于治道者矣。
其余諸家,皆不可考。今審其書名,依人則伊尹鬻熊師曠黃帝,說事則封禪
養生,蓋多屬方士假托。惟青史子非是。
又務成子名昭,見《荀子》,《尸子》嘗記其“避逆從順”之教〔10〕;宋子
名鈃,見《庄子》,《孟子》作宋徑,《韓非子》作宋榮子,《荀子》引子宋子曰,
“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11〕,則“黃老意”,然俱非方士之說也。
※ ※ ※
〔1〕 國風 《詩經》組成部分,大多是周初至春秋中期民歌。
《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
也。”
〔2〕 《伊尹說》,《漢書•藝文志》道家類作《伊尹》。
〔3〕 《呂氏春秋》 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門客共同編撰,《漢書•藝文志》
著錄二十六卷,共一六○篇。《本味篇》,見《呂氏春秋•孝行覽》,記伊尹歷舉各
地山珍海味,謂僅天子之國始能享受,勸說湯改革政治,以取天下。
〔4〕 割烹要湯 《孟子•万章》:“万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
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5〕 劉知几(661—721) 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曾任著作郎、左史等官,多次參加官修史書。所撰《史通》,系我國第一部
史籍評著。二十卷,分內外篇,內篇論史家体例,外篇論史籍源流得失。又,“《青
史》由綴于街談”,見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篇》,“由”原作“曲”。
〔6〕 兵陰陽家 即兵書中的陰陽家。《漢書•藝文志》:“陰陽者,順時而
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胜,假鬼神而為助者也。”唐顏師古注:“五胜,五
行相胜也。”
〔7〕 丁夫人 《漢書•郊祀志》載:武帝太初元年(104),西伐大宛,“丁
夫人与雒陽虞初等以方祀詛匈奴、大宛焉。”唐韋昭注:“丁,姓;夫人,名也。”
〔8〕 朱右曾 字尊魯,清嘉定(今屬上海)人。曾官貴州遵義知府。撰
有《逸周書集訓校釋》、《左氏傳解誼》等。
〔9〕 《說苑》 西漢劉向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分類纂述春
秋戰國至秦漢間歷史故事,雜以議論。《說苑雜事》,即《說苑》。《新序》,劉向
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內容体例与《說苑》相似。
〔10〕 務成子 見《荀子•大略篇》:“不學不成。堯學于君疇,舜學于務
成昭,禹學于西王國。”《尸子》卷下引務成子教舜曰:“避天下之逆,從天下
之順,天下不足取也。”《尸子》,戰國魯國尸佼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
篇,已散佚。今本《尸子》疑為魏晉時人依托補撰。
〔11〕 “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 語見《荀子•正論》。
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
現存之所謂漢人小說,蓋無一真出于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偽作,
至宋明尚不絕。文人好逞狡獪,或欲夸示异書,方士則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
古籍以衒人;晉以后人之托漢,亦猶漢人之依托黃帝伊尹矣。此群書中,有稱東
方朔班固〔1〕撰者各二,郭憲劉歆〔2〕撰者各一,大抵言荒外之事則云東方朔
郭憲,關涉漢事則云劉歆班固,而大旨不离乎言神仙。
稱東方朔撰者有《神异經》一卷,仿《山海經》,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詳于异
物,間有嘲諷之辭。《山海經》稍顯于漢而盛行于晉,則此書當為晉以后人作;
其文頗有重复者,蓋又嘗散佚,后人鈔唐宋類書所引逸文复作之也。有注,題張
華作,亦偽。
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
令人潤澤,可以節蚘虫。人腹中蚘虫,其狀如蚓,此消谷虫也,多則傷人,少則
谷不消。是甘蔗能滅多蓋少,凡蔗亦然。(《南荒經》)
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
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原注,言食其肉,則其人言不誠。)一之誕。(《西南
荒經》)
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
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
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中荒經》)
《十洲記》〔3〕一卷,亦題東方朔撰,記漢武帝聞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
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于西王母,乃延朔問其所有之物名,亦頗仿《山
海經》。
玄洲在北海之中,戍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大玄
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山,聲響如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
官宮室,宮室各异。饒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處,甚肅肅也。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
非中國所有,以付外庫。……
到后元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百,亡者大半。帝試取月支神香燒之于城內,
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經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錄余香,后一
旦又失之。
……明年,帝崩于五柞宮,已亡月支國人鳥山震檀卻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
者,帝崩之時,何緣不得靈香之用耶?自合殞命矣!
東方朔雖以滑稽名,然誕謾不至此。《漢書》《朔傳》贊云,“朔之詼諧逢占
射覆,其事浮淺,行于眾庶,儿童牧豎,莫不眩耀,而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
附著之朔。”則知漢世于朔,已多附會之淡。二書雖偽作,而《隋忐》已著錄,
又以辭意新异,齊梁文人辦往往引為故實。《神异經》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較
深茂,蓋文人之為。《十洲記》特淺薄,觀其記月支國反生香,及篇首云,“方
朔云:臣,學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國家之盛美,將招名儒墨于文教之內,抑
絕俗之道于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庭,藏養生而侍朱闕。”則但為方士竊
慮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稱班固作者,一曰《漢武帝故事》〔4〕,今存一卷,記武帝生于猗蘭殿至崩
葬茂陵雜事,且下及成帝時。其中雖多神仙怪异之言,而頗不信方士,文亦簡雅,
當是文人所為。《隋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云“世
言班固作”,又云,“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也。”
〔5〕然后人遂徑屬之班氏。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
膝上,問曰,“儿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
皆云不用。
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于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作金屋
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上嘗輦至郎署,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上問曰,“公何時為郎?
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
其老而不遇也?”
馴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
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
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上問東方朔,朔
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6〕……是夜漏七刻,空中無云,隱如雷聲,
竟天紫气。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鳥,
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母曰,“……帝滯情不遣,欲
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
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談語世事而不
肯言鬼神,肅然便去。東方朔于朱鳥牖中窺母。母曰,“此儿好作罪過,疏妄無
賴,久被斥逐,不得還天,然原心無惡,尋當得還,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
悵良久。
其一曰《漢武帝內傳》〔7〕,亦一卷,亦記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于王母降
特詳。其文雖繁麗而浮淺,且竊取釋家言,又多用《十洲記》及《漢武故事》中
語,可知較二書為后出矣。
宋時尚不題撰人,至明乃并《漢武故事》皆稱班固作,蓋以固名重,因連類
依托之。
到夜二更之后,忽見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來,徑趨宮庭;須臾轉近。聞云
中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半食頃,王母至也。縣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
或乘白麟,或乘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群仙數千,光曜庭宇。既至,從官
不复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咸住殿下。
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
美人也!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
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
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帝跪謝。……上元夫人使帝還坐。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戎,言甚急切,
更使未解之人,畏于意志。”夫人曰,“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
蹈火履水,固于一志,必無憂也。……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
當賜以尸解之方耳。”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
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我發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
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于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后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
半劑,石象散一。具与之,則徹不得复停。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
倉卒舍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但當問篤志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來。”王母
因拊帝背曰,“汝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勵勉耶?”帝跪曰,“徹書
之金簡,以身佩之焉。”
又有《漢武洞冥記》四卷,題后漢郭憲撰。全書六十則,皆言神仙道術及遠
方怪异之事;其所以名《洞冥記》者,序云,“漢武帝明俊特异之主,東方朔因
滑稽以匡諫,洞心于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今籍舊史之所不載者,聊以
聞見,撰《洞冥記》四卷,成一家之書,”則所憑藉亦在東方朔。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光武時征拜博士,剛直敢言,有“關東觥觥郭子橫”
〔8〕之目,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遽為方士攀引,范曄作《后漢書》〔9〕,遂亦不
察而置之《方術列傳》中。然《洞冥記》稱憲作,實始于劉昫《唐書》,《隋志》
但云郭氏,無名。六朝人虛造神仙家言,每好稱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
氏玄中記》,有《郭氏洞冥記》。《玄中記》〔10〕今不傳,觀其遺文,亦与《神异
經》相類;《洞冥記》今全,文如下:
黃安,代郡人也,為代郡卒,……常服朱砂,舉体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
龜,廣二尺。人問“子坐此龜几年矣?”對曰,“昔伏羲始造网罟,獲此龜以授
吾;吾坐龜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歲即一出頭,吾坐此龜,已見五出
頭矣。”……(卷二)
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閣,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方之事。唯東方朔下席
操筆跪而進。帝曰,“大夫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
所不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園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莖草,
夜如金燈,折枝為炬,照見鬼物之形。仙人甯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時,轉見腹光
通外。亦名洞冥草。”帝令銼此草為泥,以涂云明之館,夜坐此館,不加燈燭;
亦名照魅草;以藉足,履水不沉。(卷三)
至于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11〕,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
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
小有异同,固所不取,不過二万許言。今鈔出為二卷,以補《漢書》之闕。”然
《隋志》不著撰人,《唐志》則云葛洪撰,可知當時皆不信為真出于歆。段成式
〔12〕(《西陽雜俎》《語資篇》)云,“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
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后人因以為均作。然所謂吳均語者,恐指文句
而言,非謂《西京雜記》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說》〔13〕,皆鈔撮故書,已引
《西京雜記》甚多,則梁初已流行世間,固以葛洪所造為近是。或又以文中稱劉
向為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托名于歆,則摹擬歆語,固亦理勢所必至矣。書
之所記,正如黃省曾〔14〕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閒漫無歸,与夫杳
昧而難憑,触忌而須諱者。”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
亦意緒秀异,文筆可觀者也。
司馬相如初与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懣,以所著鷫□裘就市人陽昌貫酒,与
文君為歡。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貫酒!”遂相与謀,
于成都賣酒。相如親著犢鼻褌滌器,以恥王孫。王孫果以為病,乃厚給文君,文
君遂為富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為人放
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卷二)
郭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
“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嘗以問楊子云,子云曰,
“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
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
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后人所足耳。
(卷三)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為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
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踞高位者非關有德也。及其序屈原賈誼,辭旨
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卷四)
(廣川王去疾聚無賴發)欒書畫,棺柩明器,朽爛無余。有一白狐,見人惊
走,左右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
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卷六)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
太安中,官伏波將軍。以平賊功封關內侯。
干寶深相親善,荐洪才堪國史,而洪聞交址出丹,自求為勾漏令,行至廣州,
為刺史所留,遂止羅浮,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卒(約二九○——三七○),有
傳在《晉書》。洪著作甚多,可六百卷,其《抱朴子》(內篇三)言太丘長穎川陳
仲弓有《异聞記》〔15〕,且引其文,略云郡人張廣定以避亂置其四歲女于古冢中,
三年复歸,而女以效龜息得不死。然陳實此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
常談,疑亦假托。葛洪雖去漢未遠,而溺于神仙,故其言亦不足据。
又有《飛燕外傳》〔16〕一卷,記趙飛燕姊妹故事,題漢河東都尉伶玄子于
撰,司馬光嘗取其“禍水滅火”語入《通鑒》〔17〕,殆以為真漢人作,然恐是唐
宋人所為。又有《雜事秘辛》一卷,記后漢選閱梁冀妹及冊立事〔18〕,楊慎〔19〕
序云,“得于安宁土知州万氏”,沈德符〔20〕(《野獲編》二十三)以為即慎一
時游戲之作也。
※ ※ ※
〔1〕 東方朔 參看《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及注〔14〕。班固,參看本卷
第11頁注〔6〕。
〔2〕 郭憲 字子橫,東漢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官至光祿勳。《隋
書•經籍志》著錄《漢武洞冥記》一卷,題郭氏撰;至《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漢
別國洞冥記》,四卷,徑題郭憲撰。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3〕 《十洲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題東方朔撰,實系齊梁以
后方士偽托。
〔4〕 《漢武帝故事》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
書已散佚,明吳琯《古今逸史》存一卷,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5〕 晁公武 字子止,南宋鉅野(今屬山東)人。著名藏書家。
所撰《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不少失傳古籍
可由此書知其梗概。關于《漢武帝故事》撰人的引文,見該書卷二史部傳記類:
“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6〕 關于“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句,魯迅《古小說鉤沉•漢武故事》据
《紺珠集》卷九校補,作:“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掃以待之。”
〔7〕 《漢武帝內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不題撰人。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注稱“不知作者”。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
著錄一卷,題漢班固撰。
〔8〕 “關東觥觥郭子橫” 《后漢書•方術列傳》載:“時匈奴數犯塞,
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眾,諫爭不合,乃伏地稱眩瞀
不复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
也!’”又載:郭憲曾從駕南郊。“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執法奏為
不敬。詔問其故。憲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后齊果上火災,与郊同
日”。
〔9〕 范曄(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
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撰《后漢書》,成帝紀列傳部分九十卷,志的部分未成而
死,后人將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篇志分為三十卷并入。
〔10〕 《玄中記》 《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撰人不詳。
此書舊題《郭氏玄中記》,宋羅泌《路史》以為晉郭璞撰。魯迅《古小說鉤沉》
有輯本。
〔11〕 《西京雜記》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
均題葛洪撰。葛洪跋中所說劉歆的《漢書》一百卷,史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著
錄。《西京雜記》所記皆西漢遺聞佚事,雜有怪誕傳說。
〔12〕 段成式(?—863) 字柯古,唐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所撰《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13〕 殷芸(471—529) 字灌蔬,南朝梁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
任安右長史、秘書監。梁武帝命其撰《小說》,《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世稱
《殷芸小說》。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4〕 黃省曾(1490—1540) 字勉之,明吳縣(今屬江蘇)人。
引文見其所撰《西京雜記序》。
〔15〕 《抱朴子》 葛洪自號抱朴子,以其號為書名。《隋書•經籍志》著
錄內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外篇三十卷。內篇《對俗》曾引陳仲弓《异聞記》“張
廣定”一則。陳仲弓(104—187),名寔,東漢穎川許(今河南許昌)人。曾任
太丘長。所撰《异聞記》,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6〕 《飛燕外傳》 《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宋史•藝文志》著錄《趙飛燕外傳》一卷,題伶玄撰。內容記漢成帝皇后
趙飛燕姊妹宮廷生活。伶玄,字子于,西漢末潞水(今河北三河)人。曾官河東
都尉。
〔17〕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曾主編《通鑒》(《資治通鑒》)。“禍水滅火”,
《通鑒》卷三十一載:飛燕姊妹被召入宮,“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
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18〕 《雜事秘辛》 明何允中《廣漢魏叢
書》著錄一卷,題漢無名氏撰。梁冀(?—159),字伯卓,東漢安定烏氏(今甘
肅平涼)人。
以外戚官大將軍。
〔19〕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菴,明新都(今屬四川)人,
官翰林學士。著作多至百余种,明万歷間張士佩將其主要者編為《升菴集》八十
一卷。
〔20〕 沈德符(1578—1642) 字景倩,又字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興)
人。所撰《野獲編》,二十卷,續編十二卷。多記明開國至万歷年間朝章國故及
街談瑣語,并保存一些戲曲小說資料。關于楊慎偽作《雜事秘辛》的事,《野獲
編》卷二十三載:“近日刻《雜事秘辛》記后漢選閱梁冀妹事,因中有約束如禁
中一語,遂以為始于東漢。
不知此書本楊用修偽撰,托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楊不過一時游戲,后人
信書太真,遂為所惑耳。”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
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异,故自晉訖隋,特
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
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
有,故其敘述异事,与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隋志》有《列异傳》三卷,魏文帝〔1〕撰,今佚。惟古來文籍中頗多引
用,故猶得見其遺文,則正如《隋志》所言,“以序鬼物奇怪之事”者也。文中
有甘露年間事,在文帝后,或后人有增益,或撰人是假托,皆不可知。兩《唐志》
皆云張華撰,亦別無佐證,殆后有悟其抵犧者,因改易之。惟宋裴松之〔2〕《三
國志注》,后魏酈道元《水經注》〔3〕皆已征引,則為魏晉人作無疑也。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誰?”鬼曰,“鬼也。”鬼曰,“卿
复誰?”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
宛市。共行數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
里,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复擔鬼,鬼略無
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复听之,徑
至宛市中,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錢千五百。(《太平御
覽》八百八十四,《法苑珠林》六)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中國小說史略 - 2
- Büleklär
- 中國小說史略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34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1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61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8913.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77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4414.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8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57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9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14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3515.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80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2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9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01321.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7.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