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中國小說史略 - 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614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89
13.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意曰,“此女子實好佳手,愿得以
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頓地,兩目流血。(《太平御覽》三百七十)
武晶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相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
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八)
晉以后人之造偽書,于記注殊方异物者每云張華,亦如言仙人神境者之好稱
東方朔。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魏初舉太常博士,入晉官至司空,領著作,
封壯武郡公,永康元年四月趙王倫之變〔4〕,華被害,夷三族,時年六十九(二
三二——三○○),傳在《晉書》。華既通圖緯,又多覽方伎書,能識災祥异物,
故有博物洽聞之稱,然亦遂多附會之說。梁蕭綺所錄王嘉《拾遺記》〔5〕(九)
言華嘗“捃采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閭里所說,造《博物態》
四百卷,奏于武帝”,帝令芟截浮疑,分為十卷。其書今存,乃類記异境奇物及
古代瑣聞雜事,皆刺取故書,殊乏新异,不能副其名,或由后人綴輯复成,非其
原本歟?今所存漢至隋小說,大抵此類。
《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火浣布污則燒之則洁,刀
切玉如蜡。”布漢世有獻者,刀則未聞。(卷二《异產》)
取鱉銼令如棋子大,搗赤莧汁和合,厚以茅苞,五六月中作,投池中,經旬
臠臠盡成鱉也。(卷四《戲術》)
燕太子丹質于秦,……欲歸,請于秦王。王不听。謬言曰,“令烏頭白,馬
生角,乃可。”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
机發之橋,欲陷丹,丹驅馳過之而橋不發。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于是
眾雞悉鳴,遂歸。(卷八《史補》)
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屬九
天君耳。”(卷九《雜說》上)
新蔡干寶字令升,晉中興后置史官,寶始以著作郎領國史,因家貧求補山陰
令,遷始安太守,王導〔6〕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四世紀中)。寶著《晉
紀》〔7〕二十卷,時稱良史;
而性好陰陽術數,嘗感于其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絕复蘇,自言見天神事,
乃撰《搜神記》〔8〕二十卷。以“發明神道之不誣”(自序中語),見《晉書》
本傳。《搜神記》今存者正二十卷,然亦非原書,其書于神祇靈异人物變化之外,
頗言神仙五行,又偶有釋氏說。
漢下邳周式,嘗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余里,謂式曰,
“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后,式盜發視,書旨諸死人錄,
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猶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忽視之!”式叩頭
流血,良久,吏曰,“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名,今日已去,還家三年勿出
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余,家皆怪之。鄰人卒亡,父
怒使往吊之,式不得已,适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三年勿出,而今出
門,知复奈何?吾求不見連累為鞭杖,今已見汝,可复奈何?后三日日中,當相
取也。”
……至三日日中,果見來取,便死。(卷五)
阮瞻字千里,素執無鬼論,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以辨正幽明。忽有客通
名詣瞻,寒溫畢,聊談名理,客甚有才辨,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复甚
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
即仆便是鬼!”于是變為异形,須臾消滅。瞻默然,意色大惡,歲余而卒。
(卷十六)
焦湖廟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
“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
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
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并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傍,林愴然
久之。(今本無此條,見《太平寰宇記》一百二十六引)
續干寶書者,有《搜神后記》十卷。題陶潛撰〔9〕。其書今具存,亦記靈异
變化之事如前記,陶潛曠達,未必拳拳于鬼神,蓋偽托也。
干寶字令升,其先新蔡人。父瑩,有嬖妄。母至妒,寶父葬時,因生推婢著
藏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經十年而母喪,開墓,見其妾伏棺上,衣服如生,
就視猶暖,輿還家,終日而蘇,云寶父常致飲食,与之寢接,恩情如生。家中吉
凶輒語之,校之悉驗,平复數年后方卒。
寶兄常病,气絕積日不冷,后遂寤,云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
(卷四)
晉中興后,譙郡周子文家在晉陵,少時喜射獵。常入山,忽山岫間有一人長
五六丈,手捉弓箭,箭鏑頭廣二尺許,白如霜雪,忽出聲喚曰,“阿鼠!”(原
注,子文小字)子文不覺應曰“喏”。此人便牽弓滿鏑向子文,子文便失魂厭伏。
(卷七)
晉時,又有荀氏作《靈鬼志》,〔10〕陸氏作《异林》,〔11〕西戎主簿戴祚〔12〕
作《甄异傳》,祖沖之作《述异記》〔13〕,祖台之作《志怪》,〔14〕此外作志怪
者尚多,有孔氏殖氏曹毗〔15〕等,今俱佚,間存遺文。至于現行之《述异記》
二卷,稱梁任昉〔16〕撰者,則唐宋間人偽作,而襲祖沖之之書名者也,故唐人
書中皆未嘗引。
劉敬叔字敬叔,彭城人,少穎敏有异才,晉末拜南平國郎中令,入宋為給事
黃門郎,數年,以病免,泰始中卒于家(約三九○——四七○),所著有《异苑》
〔17〕十余卷,行世。
(詳見明胡震亨所作小傳,在汲古閣本《异苑》卷首)《异苑》今存者十卷,
然亦非原書。
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异之,以問張華,華曰,“此蜀郡銅山崩,
故鐘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果如華言。(卷二)
義熙中,東海徐氏婢蘭忽患羸黃,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見掃帚從壁角來
趨婢床,乃取而焚之,婢即平复。(卷八)
晉太元十九年,鄱陽桓闡殺犬祭鄉里綏山,煮肉不熟。神怒,即下教于巫曰,
“桓闡以肉生貽我,當謫令自食也。”其年忽變作虎,作虎之始,見人以斑皮衣
之,即能跳躍噬逐。(卷八)
東莞劉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
床,邕取食之,靈休大惊,痂未落者悉褫取飴邕。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
無罪,遞与鞭,瘡痂落,常以給膳。(卷十)
臨川王劉義慶〔18〕(四○三——四四四)為性簡素,愛好文義,撰述甚多
(詳見《宋書》《宗室傳》),有《幽明錄》三十卷,見《隋志》史部雜傳類,《新
唐志》入小說。其書今雖不存,而他書征引甚多,大抵如《搜神》《列异》之類;
然似皆集錄前人撰作,非自造也。唐時嘗盛行,劉知几(《史通》)云《晉書》多
取之。
宋散騎侍郎東陽無疑有《齊諧記》〔19〕七卷,亦見《隋志》,今佚。梁吳均
作《續齊諧記》〔20〕一卷,今尚存,然亦非原本。
吳均字叔痒,吳興故鄣人,天監初為吳興主簿,旋兼建安王偉記室,終除奉
朝請,以撰《齊春秋》不實免職,已而复召,使撰通史,未就〔21〕,普通元年
卒,年五十二(四六九——五二○),事詳《梁書》《文學傳》。均夙有詩名,文
体清拔,好事者或模擬之,稱“吳均体”〔22〕,故其為小說,亦卓然可觀,唐
宋文人多引為典据,陽羡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陽羡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
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与雙鵝并坐,鵝亦
不惊。
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
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酒數行,謂彥曰,
“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
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与書生
結妻,而實怀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
“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与彥敘寒溫。
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
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复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愿君勿泄。”彥曰,
“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
男子曰,“二人眠已覺。”
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
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后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
又晚,當与君別。”
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与彥別曰,“無以藉君,
与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云是永平
三年作。
然此類思想,蓋非中國所故有,段成式已謂出于天竺,《酉陽雜俎》(《續集》
《貶誤篇》)云,“釋氏《譬喻經》云,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与屏,
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复与共臥。梵志覺,次
第互吞之,柱杖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所云釋氏經者,
即《舊雜譬喻經》,吳時康僧會譯,〔23〕今尚存;而此一事,則复有他經為本,
如《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說觀佛苦行時白毫毛相〔24〕云,“天見毛內有百
億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于其光中,現化菩薩,皆修苦行,如此不异。菩薩
不小,毛亦不大。”當又為梵志吐壺相之淵源矣。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
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异,于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如晉人荀
氏作《靈鬼志》,亦記道人入籠子中事,尚云來自外國,至吳均記,乃為中國之
書生。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自說其所受師,即
白衣,非沙門也。嘗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余,語擔人云,“吾
步行病极,欲寄君擔。”擔人甚怪之,慮是狂人,便語之云,“自可耳。”……
即入籠中,籠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擔之亦不覺重于先。既行數十里,樹下住
食,擔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食未半,語擔人“我欲与婦共
食”,即复口吐出女子,年二十許,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
便臥;婦語擔人,“我有外夫,欲來共食,夫覺,君勿道之。”婦便口中出一年
少丈夫,共食。籠中便有三人,寬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頃,其夫動,如欲覺,
婦便以外夫內口中。夫起,語擔人曰,“可去!”即以婦內口中,次及食器物。……
(《法苑珠林》六十一,《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九)

※ ※ ※

〔1〕 魏文帝 即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曹操次子。操死,丕襲位為魏王。后代漢稱帝,國號魏。撰有《魏文帝集》。
〔2〕 裴松之(372—451) 字世期,南朝宋聞喜(今屬山西)人,任國
子博士。奉命注晉陳壽《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余种,保存不少文史資料。
〔3〕 酈道元(466或472—527) 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官御史中尉、關右大使。所撰《水經注》四十卷,系我國古代具有文學价值的地
理名著。
〔4〕 趙王倫之變 趙王倫,即司馬倫(?—301),字子彝。晉司馬懿第
九子,晉武帝時封趙王。据《晉書•孝惠帝紀》載,永康元年(300)四月,趙王
倫等“矯詔廢賈后為庶人,司空張華、尚書仆射裴頠皆遇害”。
〔5〕 蕭綺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關于他節錄王嘉《拾遺記》
事,參看本書第六篇。
〔6〕 王導(276—339) 字茂弘,東晉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出身士族,歷仕元、明、成三帝,官至丞相。
〔7〕 《晉紀》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三卷,東晉干寶撰。
記晉宣帝至愍帝前后五十三年間事。《晉書•干寶傳》載:“其書簡略,直而
能婉,咸稱良史。”
〔8〕 《搜神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題干寶撰。今本二十卷,
系后人從類書中輯錄而成。
〔9〕 《搜神后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題陶潛撰。陶潛(約372—
427),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
〔10〕 荀氏 生平不詳。所撰《靈鬼志》,《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
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1〕 陸氏 据《三國志•鐘繇傳》裴松之注稱陸氏為陸云之侄。
生平不詳。所撰《异林》,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記鐘繇遇
鬼婦事。
〔12〕 戴祚 參看本卷第13頁注〔29〕。
〔13〕 祖沖之(429—500) 字文遠,南齊范陽薊(今北京大興)人,官
至長水校尉。他在數學、歷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所撰《述异記》,《隋書•
經籍志》著錄十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4〕 祖台之 字元辰。祖沖之曾祖父,東晉安帝時官至侍中、光祿大夫。
所撰《志怪》,《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5〕 孔氏 指孔約,晉人,生平不詳。所撰《志怪》,《隋書•經籍志》
著錄四卷。殖氏,生平不詳。所撰《志怪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曹毘,
字輔佐,譙國人,官至光祿勳。所撰《志怪》,《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
未著錄。三書均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各有輯本。
〔16〕 任昉(460—508) 字彥升,南朝梁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
歷仕宋、齊、梁三朝。《述异記》,《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題任昉撰。
〔17〕 《异苑》 《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題宋給事劉敬叔撰。
〔18〕 劉義慶 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襲封臨川王。撰有《世說》、
《徐州先賢傳》等。《幽明錄》,《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已散佚。魯迅《古
小說鉤沉》有輯本。劉知几關于唐修《晉書》多取《幽明錄》等書的話,見《史
通•采撰》:“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
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
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
〔19〕 東陽無疑 生平不詳。所撰《齊諧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七卷,
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20〕 《續齊諧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原本久佚。今存明輯
本,系從《太平廣記》等書鈔合而成。
〔21〕 關于吳均撰《齊春秋》不實免職事,見《梁書•吳均傳》:
“均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高祖(梁武帝蕭衍)以其書不實,使中
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條,竟支离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
《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功已畢。
唯列傳未就。”
〔22〕 “吳均体” 《梁書•吳均傳》載,吳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
者或學之,謂為‘吳均体’”。
〔23〕 《舊雜譬喻經》 二卷,經文以譬喻宣揚教義。康僧會(?—280),
三國吳僧人,世居天蘭,后移居交趾。吳赤烏十年(247)至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為之建塔寺,使譯經。譯有《六度集》、《舊雜譬喻經》等。
〔24〕 《觀佛三昧海經》 十卷,東晉佛陀跋陀譯。白毫毛相,系佛教所
說佛的三十二种形象之一,謂佛眉長有白色毫毛,長一丈五尺,平時縮卷于眉毛
旁。以下所引經文,源于佛家圓融互攝理論。其說以為世界万事万物均發源于心,
心無大小,“相”亦無大小,故毛內有菩薩,菩薩不小,毛亦不大。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

--------------------------------------------------------------------------------

釋氏輔教之書,《隋志》著錄九家,在子部及史部,今惟顏之推《冤魂志》
〔1〕存,引經史以證報應,已開混合儒釋之端矣,而余則俱佚。遺文之可考見
者,有宋劉義慶《宣驗記》〔2〕,齊王琰《冥祥記》〔3〕,隋顏之推《集靈記》,
侯白《旌异記》〔4〕四种,大抵記經像之顯效,明應驗之實有,以震聳世俗,使
生敬信之心,顧后世則或視為小說。王琰者,太原人,幼在交址,受五戒,于宋
大明及建元(五世紀中)年,兩感金像之异,因作記,撰集像事,繼以經塔,凡
十卷,謂之《冥祥》,自序其事甚悉(見《法苑珠林》卷十七)。《冥祥記》在《珠
林》及《太平廣記》中所存最多,其敘述亦最委曲詳盡,今略引三事,以概其余。
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
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
于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
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繼优填王畫釋迦佛像,帝重
之,如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于南宮清涼台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
又于白馬寺壁畫千乘万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珠林》十三)
晉謝敷字慶緒,會稽山陰人也,……少有高操,隱于東山,篤信大法,精勤
不倦,手寫《首楞嚴經》,當在都白馬寺中,寺為災火所延,什物余經,并成煨
盡,而此經止燒紙頭界外而已,文字悉存,無所毀失。敷死時,友人疑其得道,
及聞此經,彌复惊异。……(《珠林》十八)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年三十五時,嘗卒心痛,須臾而死。下
尸于地,心暖不已,屈伸隨人。留尸十日,平旦,喉中有聲如雨,俄而蘇活。說
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黃馬,從者二人,扶泰腋徑將東行,
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巍高峻,城色青黑。將泰向城門入,經兩重門,有瓦
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條疏姓字,
云“當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須臾,將泰与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府君西
向坐,簡視名簿訖,复遣泰南入黑門。有人著繹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
時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諦汝等辭,以實言也!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泰答“父兄
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乃遣泰為水官
將作。……后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給泰兵馬,令案行地獄。所至諸獄,楚毒
各殊:或針貫其舌,流血竟体;或被頭露發,裸形徒跣,相牽而行,有持大杖,
從后催促,鐵床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赴即焦爛,尋复還生;
……或劍樹高廣,不知限量,根莖枝葉,皆劍為之,人眾相皆,自登自攀,
若有欣競,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斷。
泰見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相見涕泣。泰出獄門,見有二人繼文書,來語
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于塔寺中懸幡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見三人
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詣一門,云名開光大舍。……
泰案行畢,還水官處。……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為水官都督,不爾,
与地獄中人無以异也。”泰問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樂報?”主者唯言“奉
法弟子精進持戒,得樂報,無有謫罰也。”泰复問曰,“人未事法時所行罪過,
事法之后,得以除不?”答曰,“皆除也。”語畢,主者開滕篋檢泰年紀,尚有
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還。……
時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珠林》七,《廣記》三百七十七)
佛教既漸流播,經論日多,雜說亦日出,聞者雖或悟無常而歸依,然亦或怖
無常而卻走。此之反動,則有方士亦自造偽經,多作异記,以長生久視之道,网
羅天下之逃苦空者,今所存漢小說,除一二文人著述外,其余蓋皆是矣。方士撰
書,大抵托名古人,故稱晉宋人作者不多有,惟類書間有引《神异記》〔5〕者,
則為道士王浮作。浮,晉人;有淺妄之稱,即惠帝時(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与
帛遠抗論屢屈,遂改換《西域傳》造老子《明威化胡經》者也〔6〕(見唐釋法琳
《辯正論》六)。其記似亦言神仙鬼神,如《洞冥》《列异》之類。
陳敏,孫皓之世為江夏太守,自建業赴職,聞宮亭廟驗(原注云言靈驗),
過乞在任安穩,當上銀杖一枚。
年限既滿,作杖擬以還廟,捶鐵以為干,以銀涂之。尋征為散騎常侍,往宮
亭,送杖于廟中訖,即進路。日晚,降神巫宣教曰,“陳敏許我銀杖,今以涂杖
見与,便投水中,當以還之。欺蔑之罪,不可容也!”于是取銀杖看之,剖視中
見鐵干,乃置之湖中。杖浮在水上,其疾如飛,遙到敏舫前,敏舟遂覆也。(《太
平御覽》七百十)
丹丘生大茗,服之生羽翼。(《事類賦》注十六)
《拾遺記》十卷,題晉隴西王嘉撰,梁蕭綺錄。《晉書》《藝術列傳》中有王
嘉,略云,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初隱于東陽谷,后入長安,苻堅累征不起,
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姚萇入長安,逼嘉自隨;后以答問失
萇意,為萇所殺(約三九○)。嘉嘗造《牽三歌讖》〔7〕,又著《拾遺錄》十卷,
其事多詭怪,今行于世。傳所云《拾遺錄》者,蓋即今記,前有蕭綺序,言書本
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當苻秦之季,典章散滅,此書亦多有亡,綺更刪繁存實,
合為一部,凡十卷。今書前九卷起庖犧迄東晉,末一卷則記昆侖等九仙山,与序
所謂“事訖西晉之末”者稍不同。其文筆頗靡麗,而事皆誕謾無實,蕭綺之錄亦
附會,胡應麟(《筆叢》三十二)以為“蓋即綺撰而托之王嘉”者也。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經歷窮桑滄茫
之浦。時有神童,容貌絕俗,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際,与皇娥宴
戲,奏便娟之樂,游漾忘歸。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尋,葉紅
椹紫,万歲一實,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并坐,撫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曠浩茫茫,万
象回薄化無方,涵天蕩蕩望滄滄,乘桴輕漾著日傍,當其何所至窮桑,心知和樂
悅未央。”俗謂游樂之處為桑中也,《詩》《衛風》云“期我乎桑中”,蓋類此
也。……及皇娥生少昊,號曰窮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國時,桑丘子著陰陽書,
即其余裔也。……
(卷一)
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
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說開辟已前。
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帛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
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乃出怀
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從向授其術。向亦不悟
此人焉。(卷六)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
于山頂。楚怀王之時,舉群才賦詩于水湄。……后怀王好進奸雄,群賢逃越。屈
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和桂膏,用
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靈
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卷十)

※ ※ ※

〔1〕 顏之推(531—?) 字介,北齊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
初仕梁,入北齊為黃門侍郎,隋開皇中卒。所撰《冤魂志》,《隋書•經籍志》
著錄三卷,今本皆稱《還冤志》。下文所說《集靈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
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2〕 《宣驗記》 《隋書•經籍志》
著錄十三卷,劉義慶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3〕 王琰 南齊太原(今屬山西)人。齊太子舍人,入梁為吳興令。所
撰《冥祥記》,《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4〕 侯白 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异記》,《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五
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5〕 《神异記》 王浮撰。《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卷
數未詳。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6〕 帛遠 佛教徒。俗姓万,字法祖,晉河內(今河南泌陽)人。
曾在長安講經。王浮与帛遠辯論,多次失敗,遂托名老子撰《明威化胡經》。
按《西域傳》認為佛教先于老子,書中敘老子至罽賓國云:
“我生何以晚,佛出一何早”。王浮撰《明威化胡經》則予倒換,說老子至
流沙,成浮圖,死后變為佛,因而形成佛教。這反映佛道二教爭奪正統地位的斗
爭。
〔7〕 《牽三歌讖》 晉王嘉撰,《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已散佚。《晉書•王嘉傳》載:“其所造《牽三歌讖》,事過皆驗,累世猶傳之。”
第七篇 《世說新語》与其前后

--------------------------------------------------------------------------------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
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与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
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庄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
厭离于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后,此風彌甚,
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
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列在用以喻道,
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晉,雖不免追隨俗尚,或
供揣摩,然要為遠實用而近娛樂矣。晉隆和(三六二)中,有處士河東裴啟,撰
漢魏以來迄于同時言語應對之可稱者,謂之《語林》〔1〕,時頗盛行,以記謝安
語不實〔2〕,為安所詆,書遂廢(詳見《世說新語》《輕詆篇》)。后仍時有,凡
十卷,至隋而亡,然群書中亦常見其遺文也。
婁護字君卿,歷游五侯之門,每旦,五侯家各遺餉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
合五侯所餉之鯖而食,甚美。世所謂“五侯鯖”,君卿所致。(《太平廣記》二百
三十四)
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輒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后乃陽凍眠,
所幸小儿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莫敢近。(《太平御覽》七百七)
鐘士季嘗向人道,“吾年少時一紙書,人云是阮步兵書,皆字字生義,既知
是吾,不复道也。”(《續談助》四)
祖士言与鐘雅語相調,鐘語祖曰,“我汝穎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
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
鐘曰,“自有神錐,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錐,必有神槌。”鐘遂屈。
(《御覽》四百六十六)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御覽》三百八十九)
《隋志》又有《郭子》三卷,東晉中郎郭澄之撰〔3〕,《唐志》云,“賈泉
注”,今亡。審其遺文,亦与《語林》相類。
宋臨川王劉義慶有《世說》八卷,梁劉孝標注之為十卷〔4〕,見《隋志》。
今存者三卷曰《世說新語》,為宋人晏殊所刪并〔5〕,于注亦小有剪裁,然不知
何人又加新語二字,唐時則曰新書,殆以《漢志》儒家類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中,
已有《世說》,因增字以別之也。《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
隙》,以類相從,事起后漢,止于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
至繆惑,亦資一笑。孝標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駁或申,映帶本文,增其雋永,
所用書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然《世說》文字,間或与裴郭
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宋
書》〔6〕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于眾手,未
可知也。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
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對曰,“將無
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卷上《文學篇》)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
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
有詣阮,見自吹火蜡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几量屐?”神色閒暢。于是胜
負始分。(卷中《雅量篇》)
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卷中《賞譽篇》)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云中白鶴,非燕雀之网所能羅也。”(同上)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
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卷下《任誕篇》)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
与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于沉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
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
人,何預卿事?”(卷下《汰侈篇》)
梁沈約(四四一——五一三,《梁書》有傳)作《俗說》〔7〕三卷,亦此類,
今亡。梁武帝嘗敕安右長史殷芸(四七一——
五二九,《梁書》有傳)撰《小說》三十卷,至隋僅存十卷,明初尚存,今
乃止見于《續談助》及原本《說郛》〔8〕中,亦采集群書而成,以時代為次第,
而特置帝王之事于卷首,繼以周漢,終于南齊。
晉咸康中,有士人周謂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見,引升殿,仰視帝,面方
一尺。問左右曰,“是古張天帝耶?”
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紺珠集》二)
孝武未嘗見驢,謝太傅問曰,“陛下想其形當何所似?”孝武掩口笑云,“正
當似豬。”(《續談助》四。原注云,出《世說》。案今本無之。)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戰,攬尾得之,內怀中;取
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
“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
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
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
“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
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怀石盤。”子路出而棄之,
于是心服。(原本《說郛》二十五。原注云,出《沖波傳》。)
鬼谷先生与蘇秦張儀書云,“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華到秋,不得久茂。
日數將冬,時訖將老。子獨不見河邊之樹乎?仆御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
与天下人有仇怨,蓋所居者然。子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樹檀?上葉干青云,下
根通三泉,上有猿狖,下有赤豹麒麟,千秋万歲,不逢斧斤之伐:此木非与天下
之人有骨肉,亦所居者然。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求延,貴
一旦之浮爵,夫‘女愛不极席,男歡不畢輪’,痛夫痛夫,二君二君!”(《續
談助》四。原注云,出《鬼谷先生書》。)
《隋志》又有《笑林》〔9〕三卷,后漢給事中邯鄲淳撰。淳一名竺,字子禮,
穎川人,弱冠有异才,元嘉元年(一五一),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碑〔10〕,淳者
尚之弟子,于席間作碑文,操筆而成,無所點定,遂知名,黃初初(約二二一),
為魏博士給事中,見《后漢書》《曹娥傳》及《三國》《魏志》《王粲傳》等注。《笑
林》今佚,遺文存二十余事,舉非違,顯紕繆,實《世說》之一体,亦后來誹諧
文字之權輿也。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
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
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歸。
母丁氏,年老,進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年
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婦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實無他故。”(《太平
御覽》四百九十九)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
陽之思,過于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
學無益。”
(《廣記》二百六十二)
甲与乙爭斗,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
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同上)
《笑林》之后,不乏繼作,《隋志》有《解頤》〔11〕二卷。楊松玢撰,今一
字不存,而群書常引《談藪》〔12〕,則《世說》之流也。《唐志》有《啟顏錄》
十卷,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人,好學有捷才,滑稽善辯,舉秀才為儒林郎,
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隋高祖聞其名,召令于秘書
修國史,后給五品食,月余而死(約六世紀后葉)。
見《隋書》《陸爽傳》。《啟顏錄》今亦佚,然《太平廣記》引用甚多,蓋上
取子史之舊文,近記一己之言行,事多浮淺,又好以鄙言調謔人,誹諧太過,時
复流于輕薄矣。其有唐世事者,后人所加也;古書中往往有之,在小說尤甚。
開皇中,有人姓出名六斤,欲參(楊)素,繼名紙至省門,遇白,請為題其
姓,乃書曰“六斤半”。名既入,素召其人,問曰,“卿姓六斤半?”答曰,“是
出六斤。”曰,“何為六斤半?”曰,“向請侯秀才題之,當是錯矣。”即召白
至,謂曰,“卿何為錯題人姓名?”對云,“不錯。”素曰,“若不錯,何因姓
出名六斤,請卿題之,乃言六斤半?”
對曰,“白在省門,會卒無處覓稱,既聞道是出六斤,斟酌只應是六斤半。”
素大笑之。(《廣記》二百四十八)
山東人娶蒲州女,多患癭,其妻母項癭甚大。成婚數月,婦家疑婿不慧,婦
翁置酒盛會親戚,欲以試之。問曰,“某郎在山東讀書,應識道理。鴻鶴能鳴,
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然。”
又曰,“道邊樹有骨,何意?”曰,“天使其然。”婦翁曰,“某郎全不
識道理,何因浪住山東?”因以戲之曰,“鴻鶴能鳴者頸項長,松柏冬青者心中
強,道邊樹有骨者車撥傷:豈是天使其然?”婿曰,“蝦蟆能鳴,豈是頸項長?
竹亦冬青,豈是心中強?夫人項下癭如許大,豈是車撥傷?”婦翁羞愧,無以對
之。(同上)
其后則唐有何自然《笑林》〔13〕,今亦佚,宋有呂居仁《軒渠錄》〔14〕,沈
征《諧史》〔15〕,周文□《開顏集》〔16〕,天和子《善謔集》〔17〕,元明又十余
种;大抵或取子史舊文,或拾同時瑣事,殊不見有新意。惟托名東坡之《艾子雜
說》〔18〕稍卓特,顧往往嘲諷世情,譏刺時病,又异于《笑林》之無所為而作
矣。
至于《世說》一流,仿者尤眾,劉孝標有《續世說》十卷,見《唐志》,然
据《隋志》,則殆即所注臨川書。唐有王方慶《續世說新書》〔19〕(見《新唐志》
雜家,今佚),宋有王讜《唐語林》〔20〕,孔平仲《續世說》〔21〕,明有何良俊
《何氏語林》〔22〕,李紹文《明世說新語》〔23〕,焦竑《類林》及《玉堂叢話》
〔24〕,張墉《廿一史識余》〔25〕,鄭仲夔《清言》〔26〕等;然纂舊聞則別無穎
异,述時事則傷于矯揉,而世人猶复為之不已,至于清,又有梁維樞作《玉劍尊
聞》〔27〕,吳肅公作《明語林》〔28〕,章撫功作《漢世說》〔29〕,李清作《女世
說》〔30〕,顏從喬作《僧世說》〔31〕,王卓作《今世說》〔32〕,汪琬作《說鈴》
而惠棟為之補注〔33〕,今亦尚有易宗夔作《新世說》〔34〕也。

※ ※ ※

〔1〕 裴啟 字榮期,東晉河東(郡治今山西永濟)人。所撰《語林》,《隋
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附注:“梁有……《語林》十卷,東晉處士裴啟撰,
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2〕 謝安(320—385) 字安石,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人,孝武帝時官中書監,錄尚書事。据《世說新語•輕詆篇》載,庾道季將
裴啟《語林》所記謝安有關裴啟、支道林的話告知謝安,謝安云:“都無此二語,
裴自為此辭耳。”庾讀畢東亭(王珣)《經酒壚下賦》時,謝安又云:“君乃复
作裴氏學!”自此《語林》遂廢。
〔3〕 《郭子》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郭澄之撰。郭澄之,字仲靜,
東晉太原陽曲(今屬山西)人,曾任劉裕相國從事中郎。《郭子》已散佚,魯迅
《古小說鉤沉》有輯本。賈泉(440—501),即賈淵。
唐人避李淵諱,改淵為泉,字希鏡。南朝宋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4〕 《世說》 即《世說新語》。今存各本自《德行》至《仇隙》均為三
十六篇。劉孝標(462—521),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屬山東)人,曾任荊州戶
曹參軍。
〔5〕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官至集賢
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關于晏殊刪并《世說新語》事,明袁褧本《世說新
語》載南宋董弅跋云:“余家舊藏蓋得之王原叔家,后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
去重复,其注亦小加剪截,最為善本。”
〔6〕 《宋書》 梁沈約編撰,一百卷,紀傳体南朝宋代史。下文關于劉
義慶的評述,見該書卷五十一《劉義慶傳》。
〔7〕 沈約 字休文,南朝梁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官至尚書令。
所撰《俗說》,《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8〕 《續談助》 宋晁載之編,五卷,共收小說、雜著二十种。
原本《說郛》,元末明初陶宗儀編,一百卷,系選輯漢魏至宋元各种筆記小
說匯編而成。
〔9〕 《笑林》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邯鄲淳撰。已散佚,魯迅《古
小說鉤沉》有輯本。
〔10〕 度尚 字博平,東漢湖陸(今山東魚台)人,官至遼東太守。曹娥,
東漢上虞人。其父溺死后她投江尋父尸而亡,被稱為孝女。
度尚任上虞長時曾為之立碑,邯鄲淳為作碑文。
〔11〕 《解頤》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楊松玢撰。今佚。
〔12〕 《談藪》 唐劉知几《史通•雜述篇》瑣言類曾提及“陽玠松《談
藪》”;《宋史•藝文志》著錄陽松玠《八代談藪》二卷。
〔13〕 何自然 生平不詳。所撰《笑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
已散佚。
〔14〕 呂居仁(1084—1145) 名本中,號東萊先生,宋壽州(治所今安
徽壽縣)人,曾任中書舍人。所撰《軒渠錄》,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七
有輯本。
〔15〕 沈征 宋代霅溪(今浙江吳興)人,其他不詳。所撰《諧史》二卷,
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二十三有輯本,一卷,題宋沈俶撰。
〔16〕 周文□ 宋代人,曾任試秘書省校書郎。所撰《開顏集》,《宋史•
藝文志》著錄二卷。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六十五有輯本。
〔17〕 天和子 宋代人。所撰《善謔集》,已散佚,陶宗儀《說郛》卷六
十五有輯本。
〔18〕 東坡 即蘇軾(1037—1101),北宋眉山(今屬四川)人,官翰林
學士、禮部尚書。《艾子雜說》,又名《艾子》,一卷,傳為蘇軾所撰。已散佚。
明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有輯本。
〔19〕 王方慶(?—702) 名綝,唐咸陽(今屬陝西)人,官至鳳閣侍
郎知正事。《續世說新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已散佚。
〔20〕 王讜 字正甫,北宋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所撰《唐語林》,《宋
史•藝文志》著錄十一卷。
〔21〕 孔平仲 字義甫,一作毅甫,北宋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
任集賢校理。所撰《續世說》,《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二卷。
〔22〕 何良俊(1506—1573) 字元朗,號柘湖,明華亭(今上海松江)
人,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何氏語林》,《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卷。
〔23〕 李紹文 字節之,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所撰《明世說新語》,
《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4〕 焦竑(1540—1620) 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明江宁(今江
蘇南京市)人,官至翰林院修撰。所撰《類林》,又名《焦氏類林》,《明史•藝文
志》著錄八卷;另撰《玉堂叢話》,《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5〕 張墉 字石宗,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廿一史識余》,
又名《竹香齋類書》,三十七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鈔類存目。
〔26〕 鄭仲夔 字龍如,明江西人。所撰《清言》,全稱為《蘭畹居清言》,
十卷。收入所編《玉塵新譚》內。
〔27〕 梁維樞(1589—1662) 字慎可,清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所撰《玉劍尊聞》,《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卷。
〔28〕 吳肅公 字雨若,清宣城(今屬安徽)人。所撰《明語林》,《清史
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29〕 章撫功 字仁艷,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漢世說》,《清
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30〕 李清(1602—1683) 字心水,又字映碧,號天一居士,明興化(今
屬江蘇)人,官刑科、吏科給事中。所撰《女世說》,四卷。
〔31〕 顏從喬作《僧世說》 待查。
〔32〕 王卓(1636—?) 字丹麓,清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所撰《今世說》,《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八卷。
〔33〕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號鈍庵,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官至翰林院編修。所撰《說鈴》,《清史稿•藝文志》著錄一卷。惠棟(1697—1758),
字定宇,號松崖,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34〕 易宗夔 字蔚儒,湖南湘潭人。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法制局局
長。所撰《新世說》,八卷,一九一八年北京出版。
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上)

--------------------------------------------------------------------------------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离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
与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胡
應麟(《筆叢》三十六)云,“變异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
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個說以寄筆端。”其云“作意”,云“幻設”者,
則即意識之創造矣。此類文字,當時或為叢集,或為單篇,大率篇幅曼長,記敘
委曲,時亦近于俳諧,故論者每訾其卑下,貶之曰“傳奇”,以別于韓柳〔1〕
輩之高文。顧世間則甚風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謁時或用之為行卷,今頗有留存
于《太平廣記》〔2〕中者(他書所收,時代及撰人多錯誤不足据),實唐代特絕
之作也。然而后來流派,乃亦不昌,但有演述,或者摹擬而已,惟元明人多本其
事作雜劇或傳奇,而影響遂及于曲。
幻設為文,晉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傳》,劉伶之《酒德頌》,陶潛
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皆是矣〔3〕,然咸以寓言為本,文詞為末,故其
流可衍為王績《醉鄉記》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种樹郭橐駝傳》〔4〕等,
而無涉于傳奇。傳奇者流,源蓋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
特异,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与意想,
与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隋唐間,有王度者,作《古鏡記》〔5〕見《廣記》二百三十,題曰《王度》),
自述獲神鏡于侯生,能降精魅,后其弟勣(當作績)遠游,借以自隨,亦殺諸鬼
怪,顧終乃化去。其文甚長,然僅綴古鏡諸靈异事,猶有六朝志怪流風。王度,
太原祁人,文中子〔6〕通之弟,東皋子績兄也,蓋生于開皇初(宋晁公武《郡
齋讀書志》十云通生于開皇四年),大業中為御史,罷歸河東,复入長安為著作
郎,奉詔修國史,又出兼芮城令,武德中卒(約五八五——六二五),史亦不成
(見《古鏡記》,《唐文粹》及《新唐書》《王績傳》,惟傳云兄名凝,未詳孰是),
遺文僅存此篇而已。績棄官歸龍門后,史不言其游涉,蓋度所假設也。
唐初又有《補江總白猿傳》一卷,不知何人作,宋時尚單行,今見《廣記》
(四百四十四,題曰《歐陽紇》)中。傳言梁將歐陽紇〔1〕略地至長樂,深入溪
洞,其妻遂為白猿所掠,逮救歸,已孕,周歲生一子,“厥狀肖焉”。紇后為陳
武帝所殺,子詢以江總〔8〕收養成人,入唐有盛名,而貌類獼猴,忌者因此作
傳,云以補江總,是知假小說以施誣蔑之風,其由來亦頗古矣。
武后時,有深州陸渾人張鷟〔9〕字文成,以調露初登進士第,為岐王府參
軍,屢試皆甲科,大有文譽,調長安尉,然性躁卞,儻蕩無檢,姚崇尤惡之;開
元初,御史李全交劾鷟訕短時政,貶岭南,旋得內徙,終司門員外郎(約六六○——
七四○,詳見兩《唐書》《張荐傳》)。日本有《游仙窟》一卷,題宁州襄樂
縣尉張文成作,莫休符〔10〕謂“鷟弱冠應舉,下筆成章,中書侍郎薛元超特授
襄樂尉”(《桂林風土記》),則尚其年少時所為。自敘奉使河源,道中夜投大宅,
逢二女曰十娘五嫂,宴飲歡笑,以詩相調,止宿而去,文近駢儷而時雜鄙語,气
度与所作《朝野僉載》《龍筋鳳髓判》〔11〕正同,《唐書》謂“鷟下筆輒成,浮
艷少理致,其論著率詆誚蕪穢,然大行一時,晚進莫不傳記。……新羅日本使至,
必出金寶購其文”,殆實錄矣。《游仙窟》中國久失傳,后人亦不复效其体制,
今略錄數十言以見大概,乃升堂燕飲時情狀也。
……十娘喚香儿為少府設樂,金石并奏,簫管間響:
蘇合彈琵琶,綠竹吹篳篥,仙人鼓瑟,玉女吹笙,玄鶴俯而听琴,白魚躍而
應節。清音咷叨,片時則梁上塵飛,雅韻鏗鏘,卒爾則天邊雪落,一時忘味,孔
丘留滯不虛,三日繞梁,韓娥余音是實。……兩人俱起舞,共勸下官,……遂舞
著詞曰,“從來巡繞四邊,忽逢兩個神仙,眉上冬天出柳,頰中旱地生蓮,千看
千處嫵媚,万看万种嫹妍,今宵若其不得,刺命過与黃泉。”又一時大笑。舞畢,
因謝曰,“仆實庸才,得陪清賞,賜垂音樂,慚荷不胜。”
十娘詠曰,“得意似鴛鴦,情乖若胡越,不向君邊盡,更知何處歇?”十娘
曰,“儿等并無可收采,少府公云‘冬天出柳,旱地生蓮’,總是相弄也。”……
然作者蔚起,則在開元天寶以后。大歷中有沈既濟,蘇州吳人,經學該博,
以楊炎〔12〕荐,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貞元〔13〕時炎得罪,既濟辦貶處州司
戶參軍,既入朝,位禮部員外郎,卒(約七五○——八○○)。撰《建中實錄》
〔14〕,人稱其能,《新唐書》有傳。《文苑英華》〔15〕(八百三十三)錄其《枕
中記》(亦見《厂記》八十二,題曰《呂翁》)一篇,為小說家言,略謂開元七年,
道士呂翁行邯鄲道中,息邸舍,見旅中少年盧生侘傺歎息,乃探囊中枕授之。生
夢娶清河崔氏,舉進士,官至陝牧,入為京兆尹,出破戎虜,轉史部侍郎,遷戶
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時宰所忌,以飛語中之,貶端州刺史,越三年征為常侍,
未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嘉謨密命,一日三接,獻替啟沃,號為賢相,同列害之,复誣与邊將交結,
所圖不軌,下制獄,府吏引從至其門而急收之。生惶駭不測,謂妻子曰,“吾家
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御寒餒,何苦求祿?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駒行邯鄲道
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獲免。其罹者皆死,獨生為中官保之,減
罪死投驩州。數年,帝知冤,复追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恩旨殊异。生五子,……
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孫十余人。……后年漸衰邁,屢乞骸骨,不許。病,中人
候問,相踵于道,名醫上藥,無不至焉,……薨;生欠伸而悟,見其身方偃于邸
舍,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
翁謂主人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憮然良久,謝曰,“夫寵辱之道,窮
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如是意想,在歆慕功名之唐代,雖詭幻動人,而亦非出于獨創,干寶《搜神
記》有焦湖廟祝以玉枕使楊林入夢事(見第五篇),大旨悉同,當即此篇所本,
明人湯顯祖〔16〕之《邯鄲記》,則又本之此篇。既濟文筆簡煉,又多規誨之意,
故事雖不經,尚為當時推重,比之韓愈《毛穎傳》〔17〕;間亦有病其俳諧者,則
以作者嘗為史官,因而繩以史法,失小說之意矣。既濟又有《任氏傳》(見《廣
記》四百五十二)一篇,言妖狐幻化,終于守志殉人,“雖今之婦人有不如者”,
亦諷世之作也。
“吳興才人”(李賀語)沈亞之〔18〕字下賢,元和十年進士第,太和初為
德州行營使者柏耆判官,耆以罪貶,亞之亦謫南康尉,終郢州掾(約八世紀末至
九世紀中),集十二卷,今存。亞之有文名,自謂“能創窈窕之思”,今集中有
傳奇文三篇(《沈下賢集》卷二卷四,亦見《廣記》二百八十二及二百九十八),
皆以華艷之筆,敘恍忽之情,而好言仙鬼复死,尤与同時文人异趣。《湘中怨》
記鄭生偶遇孤女,相依數年,一旦別去,自云“蛟宮之娣”,謫限已滿矣,十余
年后,又遙見之畫艫中,含嚬悲歌,而“風濤崩怒”,竟失所在。《异夢錄》記
邢鳳夢見美人,示以“弓彎”之舞;及王炎夢侍吳王久,忽聞笳鼓,乃葬西施,
因奉教作挽歌,王嘉賞之。《秦夢記》則自述道經長安,客橐泉邸舍,夢為秦官
有功,時弄玉婿簫史先死,因尚公主,自題所居曰翠微宮。穆公遇亞之亦甚厚,
一日,公主忽無疾卒,穆公乃不复欲見亞之,遣之歸。
將去,公置酒高會,聲秦聲,舞秦舞,舞者擊膊拊髀嗚嗚而音有不快,聲甚
怨。……既,再拜辭去,公复命至翠微宮与公主侍人別,重入殿內時,見珠翠遺
碎青階下,窗紗檀點依然,宮人泣對亞之。亞之感咽良久,因題宮門詩曰,“君
王多感放東歸,從此秦宮不复期,春景自傷秦喪主,落花如雨淚胭脂。”竟別
去,……覺臥邸舍。
明日,亞之与友人崔九万具道;九万,博陵人,諳古,謂余曰,“《皇覽》
云,‘秦穆公葬雍橐泉祈年宮下’,非其神靈憑乎?”亞之更求得秦時地志,說
如九万云。嗚呼!
弄玉既仙矣,惡又死乎?
陳鴻為文,則辭意慷慨,長于吊古,追怀往事,如不胜情。鴻少學為史,貞
元二十一年登太常第,始閒居遂志,乃修《大統紀》三十卷,七年始成(《唐文
粹》九十五),在長安時,嘗与白居易〔19〕為友,為《長恨歌》作傳(見《廣
記》四百八十六)。《新唐志》小說家類有陳鴻《開元升平源》〔20〕一卷,注云,
“字大亮,貞元主客郎中”,或亦其人也(約八世紀后半至九世紀中葉)。所作
又有《東城老父傳》〔21〕(見《廣記》四百八十五),記賈昌于兵火之后,憶念
太平盛事,榮華苓落,兩相比照,其語甚悲。《長恨歌傳》則作于元和初,亦追
述開元中楊妃入宮以至死蜀本末,法与《賈昌傳》相類。楊妃故事,唐人本所樂
道,然鮮有條貫秩然如此傳者,又得白居易作歌,故特為世間所知,清洪昇撰《長
生殿傳奇》〔22〕,即本此傳及歌意也。傳今有數本,《廣記》及《文苑英華》(七
百九十四)所錄,字句已多异同,而明人附載《文苑英華》后之出于《麗情集》
及《京本大曲》〔23〕者尤异,蓋后人(《麗情集》之撰者張君房?)又增損之。
天寶末,兄國忠盜丞相位,愚弄國柄,及安祿山引兵向闕,以討楊氏為詞。
潼關不守,翠華南幸,出咸陽,道次馬嵬亭,六軍徘徊,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
上馬前,請誅晁錯以謝天下,國忠奉氂纓盤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問
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
之而去;倉皇展轉,竟就死于尺組之下。(《文苑英華》所載)
天寶末,兄國忠盜丞相位,竊弄國柄,羯胡亂燕,二京連陷,翠華南幸,駕
出都西門百余里,六師徘徊,擁戟不行,從官郎吏伏上馬前,請誅錯以謝之;國
忠奉氂纓盤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之怒,上
慘容,但心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拜于上前,回眸血下,墜金鈿
翠羽于地,上自收之。嗚呼,蕙心褲質,天王之愛,不得已而死于尺組之下,叔
向母云“甚美必甚惡”,李延年歌曰“傾國复傾城”,此之謂也。(《麗情集》及
《大曲》所載)
白行簡字知退,其先蓋太原人,后家韓城,又徙下邽,居易之弟也,貞元末
進士第,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寶歷二年(八二六)冬病卒,年蓋五十余,
兩《唐書》皆附見《居易傳》。有集二十卷,今不存,而《廣記》(四百八十四)
收其傳奇文一篇曰《李娃傳》,言滎陽巨族之子溺于長安倡女李娃,貧病困
頓,至流落為挽郎,复為李娃所拯,勉之學,遂擢第,官成都府參軍。行簡本善
文筆,李娃事又近情而聳听,故纏綿可觀;元人已本其事為《曲江池》〔24〕,明
薛近兗則以作《繡襦記》〔25〕。行簡又有《三夢記》一篇(見原本《說郛》四),
舉“彼夢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為而彼夢之者,或兩相通夢者”三事,皆
敘述簡質,而事特瑰奇,其第一事尤胜。
天后時,劉幽求為朝邑丞,嘗奉使夜歸,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寺,路出其
側,聞寺中歌笑歡洽。寺垣短缺,盡得睹其中。劉俯身窺之,見十數人儿女雜坐,
羅列盤饌,環繞之而共食。見其妻在坐中語笑。劉初愕然,不測其故,久之,且
思其不當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視容止言笑無异,將就察之,寺門閉不得入,
劉擲瓦擊之,中其罍洗,破迸散走,因忽不見。劉逾垣直入,与從者同視殿廡,
皆無人,寺扃如故。劉訝益甚,遂馳歸。
比至其家,妻方寢,聞劉至,乃敘寒暄訖,妻笑曰,“向夢中与數十人同游
一寺,皆不相識,會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礫投之,杯盤狼藉,因而遂覺。”
劉亦具陳其見,蓋所謂彼夢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 ※ ※

〔1〕 韓柳 指韓愈和柳宗元。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
河南孟縣)人,曾任吏部侍郎等職。撰有《韓昌黎集》。柳宗元(773—819),字
子厚,唐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曾任柳州刺史等職。撰有《柳河東集》。二
人都是唐代散文代表作家。
〔2〕 《太平廣記》 類書,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輯,太平興國三年(978)
書成,五百卷。參看本書第十一篇。下文所說的“他書”,据魯迅《唐宋傳奇集•
序例》,指《說海》、《古今逸史》、《五朝小說》、《龍威秘書》、《唐人說薈》、《藝
苑捃華》等。
〔3〕 阮籍(210—263) 字嗣宗,三國魏陳留尉氏(今屬河南)
人,曾任步兵校尉。他蔑視世俗禮法,所撰《大人先生傳》,敘寫大人先生
虛無的超世俗的人生態度。劉伶,字伯倫,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人,仕魏為
建威參軍。所撰《酒德頌》,敘寫大人先生“惟酒是務”的生活。陶潛所撰《桃
花源記》,敘寫漁人在桃花源中所見村人安宁純朴的生活情景;《五柳先生傳》,
敘寫五柳先生的安于寒素,不慕榮利。這些文章的人物和故事,均出于作者的幻
設,近乎寓言。
〔4〕 王績(585—644) 字無功,號東皋子,隋末唐初絳州龍門(今山
西河津)人,曾官秘書省正字。所撰《醉鄉記》,敘寫超塵世的“醉鄉”生活。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敘寫泥瓦匠王承福怡然自得、獨善其身的處世態度。柳
宗元《种樹郭橐駝傳》,敘寫郭橐駝种樹的故事,說明“任其自然,順其本性”
的道理。
〔5〕 《古鏡記》 王度《古鏡記》及后文所述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
沈既濟《枕中記》、《任氏傳》,沈亞之《湘中怨》、《异夢錄》、《秦夢記》,陳鴻《長
恨歌傳》、《開元升平源》、《東城老父傳》,白行簡《李娃傳》、《三夢記》等,魯
迅《唐宋傳奇集》均收入。
〔6〕 文中子 即王通(584—617),字仲淹,王績之兄。曾官蜀郡司馬書
佐。撰有《中說》等。死后其門人私謚為“文中子”。
〔7〕 歐陽紇(538—570) 字奉圣,南朝陳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曾
官安遠將軍、廣州刺史。其子詢(557—641),字信本,曾官太子率更令、弘文
館學士。
〔8〕 江總(519—594) 字總持,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
陳時曾任尚書令,世稱江令。
〔9〕 關于張鷟的籍貫,兩《唐書•張荐傳》均作“陸澤”。陸澤系唐時深
州治所,在今河北深縣。
〔10〕 莫休符 唐昭宗光化時,官融州刺史。所撰《桂林風土記》,《新唐
書•藝文志》著錄三卷,今存一卷。
〔11〕 《朝野僉載》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十卷,已散佚。
今存輯本六卷,主要記述隋唐二代朝野遺聞。《龍筋鳳髓判》,四卷,判詞集,
文皆駢儷,從中可知當時律令程式。
〔12〕 楊炎(727—781) 字公南,唐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官至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3〕 這里“貞元”應作“建中”。据兩《唐書》楊炎本傳,貞元時楊炎
已死,他獲罪貶官在建中二年(781)。
〔14〕 《建中實錄》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
十五卷,系唐德宗建中時編年大事記。
〔15〕 《文苑英華》 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撰。共一千卷,上續《文選》,
收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
〔16〕 湯顯祖(1550—1616) 字義仍,號若士,明臨川(今屬江西)人,
曾官浙江遂昌知縣。《邯鄲記》,共三十六出,与沈既濟《枕中記》相較,情節上
多有增飾。另撰有《紫釵記》、《還魂記》(一名《牡丹亭》)、《南柯記》,与《邯
鄲記》合稱《臨川四夢》。
〔17〕 《毛穎傳》 韓愈在文中將毛筆擬人化為毛穎,敘寫他的身世,借
以抒發胸中郁積。
〔18〕 “吳興才人” 語見唐李賀《送沈亞之歌》:“吳興才人怨東風,
桃花滿陌千里紅”。其序云:“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
江”。沈亞之(781—832),字下賢,唐吳興(今屬浙江)人。工于文辭,擅長
傳奇。下文所說“自謂‘能創窈窕之思’”,見于《沈下賢集》卷二《為人撰乞
巧文》。
〔19〕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太原(今屬山西)
人,官至刑部尚書。撰有《白氏長慶集》。
〔20〕 《開元升平源》 撰者一說為吳兢,記姚崇向唐明皇進諫十事的故
事。
〔21〕 《東城老父傳》 又名《賈昌傳》,撰者一說為陳鴻祖。
〔22〕 洪昇(1645—1704) 字昉思,號稗畦,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國子監生。所撰《長生殿傳奇》,五十出,演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23〕 《麗情集》 二十卷。作者張君房,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官
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該書已散佚,今存一卷。《京本大曲》,未詳。
〔24〕 《曲江池》 元石君寶撰。雜劇,四折。
〔25〕 薛近兗 約明嘉靖時人。所撰《繡襦記》,四卷,四十一出。
一說為明徐霖所撰。
第九篇 唐之傳奇文(下)

--------------------------------------------------------------------------------

然傳奇諸作者中,有特有關系者二人:其一,所作不多而影響甚大,名亦甚
盛者曰元稹;其二,多所著作,影響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曰李公佐。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舉明經,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除左拾
遺,歷監察御史,坐事貶江陵,又自虢州長史征入,漸遷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罷相,出為同州刺史,又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太
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五年七月暴疾,
一日而卒于鎮,時年五十三(七七九——
八三一),兩《唐書》皆有傳。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
號為“元和体”〔1〕,然所傳小說,止《鶯鶯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
一篇。
《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亦名《會真記》者也。略謂貞元中,有張生
者,性貌溫美,非禮不動,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時生游于蒲,寓普救寺,适有
崔氏孀婦將歸長安,過蒲,亦寓茲寺,緒其親則于張為异派之從母。會渾瑊薨,
軍人因喪大扰蒲人,崔氏甚懼,而生与蒲將之党有善,得將護之,十余日后廉使
杜确來治軍,軍遂戢。崔氏由此甚感張生,因招宴,見其女鶯鶯,生惑焉,托崔
之婢紅娘以《春詞》二首通意,是夕得彩箋,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辭云,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喜且駭,已而崔至,
則端服嚴容,責其非禮,竟去,張自失者久之,數夕后,崔又至,將曉而去,終
夕無一言。
……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
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
未畢而紅娘适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
于曩所謂西廂者几一月矣。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
就成之。無何,張生將至長安,先以情諭之,崔氏宛然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
人矣。將行之夕,不可复見,而張生遂西下。……
明年,文戰不利,張生遂止于京,貽書崔氏以廣其意,崔報之,而生發其書
于所知,由是為時人傳說。楊巨源為賦《崔娘詩》〔3〕,元稹亦續生《會真詩》
三十韻〔4〕,張之友聞者皆聳异,而張志亦絕矣。元稹与張厚,問其說,張曰: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秉嬌寵,
不為云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國,
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
胜妖孽,是用忍情。”
越歲余,崔已适人,張亦別娶,适過其所居,請以外兄見,崔終不出;后數
日,張生將行,崔則賦詩一章以謝絕之云,“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
來意,怜取眼前人。”自是遂不复知。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云。
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
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而李紳〔5〕楊巨源輩既各賦詩以張之,稹又早有
詩名,后秉節鉞,故世人仍多樂道,宋趙德麟已取其事作《商調蝶戀花》〔6〕十
闋(見《侯鯖錄》),金則有董解元《弦索西廂》〔7〕,元則有王實甫《西廂記》
〔8〕,關漢卿《續西廂記》〔9〕,明則有李日華《南西廂記》〔10〕,陸采《南西
廂記》〔11〕等,其他曰《竟》曰《翻》曰《后》曰《續》〔12〕者尤繁,至今尚
或稱道其事。唐人傳奇留遺不少,而后來渲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傳》
而已。
李公佐字顓蒙,隴西人,嘗舉進士,元和中為江淮從事,后罷歸長安(見所
作《謝小娥傳》中),會昌初,又為楊府錄事,大中二年,坐累削兩任官(見《唐
書》《宣宗紀》),蓋生于代宗時,至宣宗初猶在(約七七○——八五○),余事未
詳;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有千牛備身公佐,則別一人也。其著作今存四篇,
《南柯太守傳》(見《廣記》四百七十五,題《淳于棼》,今据《唐語林》改正)
最有名,傳言東平淳于棼家廣陵郡東十里,宅南有大槐一株,貞元七年九月因沉
醉致疾,二友扶生歸家,令臥東廡下,而自秣馬濯足以俟之。生就枕,昏然若夢,
見二紫衣使稱奉王命相邀,出門登車,指古槐穴而去。使者驅車入穴,忽見山川,
終入一大城,城樓上有金書題曰“大槐安國”。生既至,拜駙馬,复出為南柯太
守,守郡三十載,“風化廣被,百姓歌謠,建功德碑,立生祠宇”,王甚重之,
遞遷大位,生五男二女,后將兵与檀蘿國戰,敗績,公主又薨。生罷郡,而威福
日盛,王疑憚之,遂禁生游從,處之私第,已而送歸。既醒,則“見家之童仆擁
篲于庭,二客濯足于榻,斜日未隱于西垣,余樽尚湛于東牖,夢中倏忽,若度一
世矣。”其立意与《枕中記》同,而描摹更為盡致,明湯顯祖亦本之作傳奇曰《南
柯記》。篇末言命仆發穴,以究根源,乃見蟻聚,悉符前夢,則假實證幻,余韻
悠然,雖未盡于物情,已非《枕中》之所及矣。
……有大穴,根洞然明朗,可容一榻。上有積土壤以為城郭殿台之狀,有蟻
數斛,隱聚其中。中有小台,其色若丹,二大蟻處之,素翼朱首,長可三寸,左
右大蟻數十輔之,諸蟻不敢近,此其王矣:即槐安國都是也。又窮一穴,直上南
枝可四丈,宛轉方中,亦有土城小樓,群蟻亦處其中:即生所領南柯郡也。……
追想前事,感歎于怀,……不欲令二客坏之,遽令掩塞如舊。……复念檀蘿征伐
之事,又請二客訪跡于外,宅東一里有古涸澗,側有大檀樹一株,藤蘿擁織,上
不見日,旁有小穴,亦有群蟻隱聚其間。檀蘿之國,豈非此耶?嗟乎!蟻之靈异
猶不可窮,況山藏木伏之大者所變化乎?……
《謝小娥傳》(見《廣記》四百九十一)言小娥姓謝,豫章人,八歲喪母,
后嫁歷陽俠士段居貞。夫婦与父皆習賈,往來江湖間,為盜所殺,小娥亦折足墮
水,他船拯起之,流轉至上元縣,依妙果寺尼以居。初,小娥嘗夢父告以仇人為
“車中猴東門草”,又夢夫告以仇人為“禾中走一日夫”,廣求智者,皆不能解,
至公佐乃辨之曰,“車中猴,車字去上下各一畫,是申字,又申屬猴,故曰車中
猴;草下有門,門中有東,乃蘭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過,辦是申字也;一日夫
者,夫上更一畫,下有日,是春字也。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
小娥乃變男子服為佣保,果遇二賊于潯陽,刺殺之,并聞于官,擒其党,而小娥
得免死。解謎獲賊,甚乏理致,而當時亦盛傳,李复言〔13〕已演其文入《續玄
怪錄》,明人則本之作平話〔14〕。(見《拍案惊奇》十九)
所余二篇,其一未詳原題,《廣記》則題曰《廬江馮媼》(三百四十三),記
董江妻亡更娶,而媼見有女泣路隅一室中,后乃知即亡人之墓,董聞則罪以妖妄,
逐媼去之,其事甚簡,故文亦不華。其一曰《古岳瀆經》(見《廣記》四百六十
七,題曰《李湯》),有李湯者,永泰時楚州刺史,聞漁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
乃以人牛曳出之,風濤陡作,“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
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久乃引頸伸欠,雙
目忽開,光彩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獸亦徐徐引鎖曳牛入水去,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中國小說史略 - 3
  • Büleklär
  • 中國小說史略 - 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34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
    1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4.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614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89
    13.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77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44
    14.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7.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8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8
    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0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57
    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4.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9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14
    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0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35
    15.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80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2
    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中國小說史略 - 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98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013
    21.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