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中國小說史略 - 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80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2
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人。曾任申報館編輯。
〔13〕 關于《海上花列傳》刊出情況,該書自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初
一日起,陸續刊印于韓邦慶所編文藝雜志《海上奇書》。
該刊開始時每逢初一、十五出刊一期,每期印《海上花列傳》二回;第九期
起,改為每月一期,出至十五期停刊,《海上花列傳》共刊出三十回。
〔14〕 据《譚瀛室隨筆》載:《海上花列傳》“書中人名,大抵皆有所指,
熟于同、光間上海名流事實者,類能言之。茲姑舉所知者,如:
齊韻叟為沈仲馥,史天然為李木齋,賴頭黿為勒元俠,方蓬壺為袁翔父,一
說為王紫詮,李實夫為盛朴人,李鶴汀為盛杏蓀,黎篆鴻為胡雪岩,王蓮生為馬
眉叔,小柳儿為楊猴子,高亞白為李芋仙。以外諸人,苟以類推之,當十得八九,
是在讀者之留意也。”
--------------------------------------------------------------------------------
第二十七篇 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
--------------------------------------------------------------------------------
明季以來,世目《三國》《水滸》《西游》《金瓶梅》為“四大奇書”〔1〕,
居說部上首,比清乾隆中,《紅樓夢》盛行,遂奪《三國》之席,而尤見稱于文
人。惟細民所嗜,則仍在《三國》《水滸》。時勢屢更,人情日异于昔,久亦稍厭,
漸生別流,雖故發源于前數書,而精神或至正反,大旨在揄揚勇俠,贊美粗豪,
然又必不背于忠義。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于《紅樓》,其代表為《儿
女英雄傳》;一緣民心已不通于《水滸》,其代表為《三俠五義》。
《儿女英雄傳評話》本五十三回,今殘存四十回,題“燕北閒人著”。馬從
善序〔2〕云出文康手,蓋定稿于道光中。文康,費莫氏,字鐵仙,滿洲鑲紅旗
人,大學士勒保〔3〕次孫也,“以資為理藩院郎中,出為郡守,洊擢觀察,丁
憂旋里,特起為駐藏大臣,以疾不果行,卒于家。”家本貴盛,而諸子不肖,遂
中落且至困憊。文康晚年塊處一室,筆墨僅存,因著此書以自遣。升降盛衰,俱
所親歷,“故于世運之變遷,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并序語)榮華已落,
愴然有怀,命筆留辭,其情況蓋与曹雪芹頗類。惟彼為寫實,為自敘,此為理想,
為敘他,加以經歷复殊,而成就遂迥异矣。書首有雍正甲寅觀鑒我齋序,謂為“格
致之書”,反《西游》等之“怪力亂神”而正之;
〔4〕次乾隆甲寅東海吾了翁識,謂得于春明市上,不知作者何人,研讀數
四,“更于沒字處求之”〔5〕,始知言皆有物,因補其闕失,弁以數言云云:皆
作者假托。開篇則謂“這部評話……初名《金玉緣》;因所傳的是首善京都一樁
公案,又名《日下新書》。篇中立旨立言,雖然無當于文,卻還一洗穢語淫詞,
不乖于正,因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初非釋家言也。后來東海吾了翁重訂,
題曰《儿女英雄傳評話》。
……”(首回)多立异名,搖曳見態,亦仍為《紅樓夢》家數也。
所謂“京都一樁公案”者,為有俠女曰何玉鳳,本出名門,而智慧驍勇絕世,
其父先為人所害,因奉母避居山林,欲伺間報仇。其怨家曰紀獻唐,有大勳勞于
國,勢甚盛。何玉鳳急切不得當,變姓名曰十三妹,往來市井間,頗拓弛玩世;
偶于旅次見孝子安驥困厄,救之,以是相識,后漸稔。已而紀獻唐為朝廷所
誅,何雖未手刃其仇而父仇則已報,欲出家,然卒為勸沮者所動,嫁安驥。驥又
有妻曰張金鳳,亦嘗為玉鳳所拯,乃相睦如姊妹,后各有孕,故此書初名《金玉
緣》。
書中人物亦常取同時人為藍本;或取前人,如紀獻唐,蔣瑞藻(《小說考證》
八)云,“吾之意,以為紀者,年也;獻者,《曲禮》云,‘犬名羹獻’;唐為
帝堯年號:合之則年羹堯也。……其事跡与本傳所記悉合。”安驥殆以自寓,或
者有慨于子而反寫之。十三妹未詳,當純出作者意造,緣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備
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動絕异,矯揉之態,触目皆是矣。如敘安驥初遇何于
旅舍,慮其入室,呼人抬石杜門,眾不能動,而何反為之運以入,即其例也:
……那女子又說道,“弄這塊石頭,何至于鬧的這等馬仰人翻的呀?”張三
手里拿著橛頭,看了一眼,接口說,“怎么‘馬仰人翻’呢?瞧這家伙,不這么
弄,問得動他嗎?打諒頑儿呢。”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塊石頭端相了端相,……
約莫也有個二百四五十斤重,原是一個碾糧食的碌碡;上面靠邊,卻有個鑿通了
的關眼儿。……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石頭撂倒在平地上,用右手推著一轉,
找著那個關眼儿,伸進兩個指頭去勾住了,往上只一悠,就把那二百多斤的石頭
碌碡,單撒手儿提了起來。向著張三李四說道,“你們兩個也別閒著,把這石頭
上的土給我拂落淨了。”兩個屁滾尿流,答應了一聲,連忙用手拂落了一陣,說,
“得了。”那女子才回過頭來,滿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這石頭放在那
里?”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說,“有勞,就放在
屋里罷。”那女子听了,便一手提著石頭,款動一雙小腳儿,上了台階儿,那只
手撩起了布帘,跨進門去,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里南牆根儿底下;回轉頭來,
气不喘,面不紅,心不跳。眾人伸頭探腦的向屋里看了,無不吒异。……(第四
回)
結末言安驥以探花及第,复由國子監祭酒簡放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未赴,
又“改為學政,陛辭后即行赴任,辦了些疑難大案,政聲載道,位极人臣,不能
盡述”。因此复有人作續書三十二回,文意并拙,且未完,云有二續,序題“不
計年月無名氏”〔6〕蓋光緒二十年頃北京書估之所造也。
《三俠五義》出于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原名《忠烈俠義傳》,百二十回,
首署“石玉昆〔7〕述”,而序則云問竹主人原藏,入迷道人編訂,皆不詳為何
如人。凡此流著作,雖意在敘勇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而必
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其在《三俠五義》者曰包拯。拯字希仁,
以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其間嘗除天章閣待制,又除龍圖閣學土,權知開封府,立
朝剛毅,關節不到,世人比之閻羅,有傳在《宋史》(三百十六)。而民間所傳,
則行事率怪异,元人雜劇中已有包公“斷立太后”及“審烏盆鬼”〔8〕諸异說;
明人又作短書十卷曰《龍圖公案》〔9〕,亦名《包公案》,記拯借私訪夢兆鬼語等
以斷奇案六十三事,然文意甚拙,蓋僅識文字者所為。后又演為大部,仍稱《龍
圖公案》,則組織加密,首尾通連,即為《三俠五義》藍本矣。〔10〕《三俠五義》
開篇,即敘宋真宗未有子,而劉李二妃俱娠,約立舉子者為正宮。劉乃与宮監郭
槐密謀,俟李生子,即易以剝皮之狸貓,謂生怪物。太子則付宮人寇珠,命縊而
棄諸水,寇珠不忍,竊授陳林,匿八大王所,云是第三子,始得長育。劉又讒李
妃去之,忠宦多死。真宗無子,既崩,八王第三子乃入承大統,即仁宗也。書由
是即進敘包拯降生,惟以前案為下文伏線而已。复次,則述拯婚宦及斷案事跡,
往往取他人故事,并附著之。比知開封,乃于民間遇李妃,發“狸貓換子”舊案,
時仁宗始知李為真母,迎以歸。拯又以忠誠之行,感化豪客,如三俠,即南俠展
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以及五鼠,為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
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率為盜俠,縱橫江湖間,或則偶入
京師,戲盜御物,人亦莫能制,顧皆先后傾心,投誠受職,協誅強暴,人民大安。
后襄陽王趙玨謀反,匿其党之盟書于沖霄樓,五鼠從巡按顏查散探訪,而白玉堂
遽獨往盜之,遂墜銅网陣而死;書至此亦完。其中人物之見于史者,惟包拯八王
等數人;故事亦多非實有,五鼠雖明人之《龍圖公案》及《西洋記》皆載及,而
并云物怪,与此之為義士者不同,宗藩謀反,仁宗時實未有,此殆因明宸濠事〔11〕
而影響附會之矣。至于构設事端,頗傷稚弱,而獨于寫草野豪杰,輒奕奕有神,
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值世間方飽于妖异之說,脂粉
之談,而此遂以粗豪脫略見長,于說部中露頭角也。
……馬漢道,“喝酒是小事,但不知錦毛鼠是怎么個人?”……展爺便將陷
空島的眾人說出,又將綽號儿說与眾人听了。公孫先生在旁,听得明白,猛然省
悟道,“此人來找大哥,卻是要与大哥合气的。”展爺道,“他与我素無仇隙,
与我合什么气呢?”公孫策道,“大哥,你自想想,他們五人號稱‘五鼠’,你
卻號稱‘御貓’,焉有貓儿不捕鼠之理?這明是嗔大哥號稱御貓之故,所以知道
他要与大哥合气。”展爺道,“賢弟所說,似乎有理。但我這‘御貓’,乃圣上
所賜,非是劣兄有意稱‘貓’,要欺壓朋友。他若真個為此事而來,劣兄甘拜下
風,從此后不稱御貓,也未為不可。”眾人尚未答言,惟趙虎正在豪飲之間,……
卻有些不服气,拿著酒杯,立起身來道,“大哥,你老素昔膽量過人,今日何自
餒如此?這‘御貓’二字,乃圣上所賜,如何改得?儻若是那個甚么白糖咧,黑
糖咧,他不來便罷,他若來時,我燒一壺開開的水,把他沖著喝了,也去去我的
滯气。”展爺連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剛說至此,只
听得拍的一聲,從外面飛進一物,不偏不歪,正打在趙虎擎的那個酒杯之上,只
听當啷啷一聲,將酒杯打了個粉碎。趙爺唬了一跳,眾人無不惊駭。只見展爺早
已出席,將隔扇虛掩,回身复又將燈吹滅,便把外衣脫下,里面卻是早已結束停
當的。暗暗將寶劍拿在手中,卻把隔扇假做一開,只听拍的一聲,又是一物打在
隔扇上。展爺這才把隔扇一開,隨著勁一伏身躥將出去。只覺得迎面一股寒風,
嗖的就是一刀,展爺將劍扁著,往上一迎,隨招隨架,用目在星光之下仔細觀瞧,
見來人穿著簇青的夜行衣靠,腳步伶俐:依稀是前在苗家集見的那人。二人也不
言語,惟听刀劍之聲,叮當亂響。展爺不過招架,并不還手,見他刀刀逼緊,門
路精奇,南俠暗暗喝采;又想道,“這朋友好不知進退。我讓著你,不肯傷你。
又何必赶盡殺絕?難道我還怕你不成?”暗道,“也叫他知道知道。”便把寶劍
一橫,等刀臨近,用個“鶴唳長空勢”,用力往上一削。只听得噌的一聲,那人
的刀已分為兩段,不敢進步,只見他將身一縱,已上了牆頭。展爺一躍身,也跟
上去。……(第三十九回)
當俞樾寓吳下時,潘祖蔭〔12〕歸自北京,出示此本,初以為尋常俗書耳,
及閱畢,乃歎其“事跡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
如柳麻子說‘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
聲:
閒中著色,精神百倍”(俞序語)。而頗病開篇“狸貓換太子”之不經,乃
別撰第一回,“援据史傳,訂正俗說。”又以書中南俠北俠雙俠,其數已四,非
三能包,加小俠艾虎,則又成五,“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俠之師也,小諸葛沈仲
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稱其從游戲中生出俠義來,然則此兩人非俠而何?”因复改
名《七俠五義》,于光緒己丑(一八八九)序而傳之,乃与初本并行,在江浙特
盛。
其年五月,复有《小五義》出于北京,十月,又出《續小五義》,皆一百二
十四回。序謂与《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本三千多篇,分上中
下三部,總名《忠烈俠義傳》,原無大小之說,因上部三俠五義為創始之人,故
謂之大五義,中下二部五義即其后人出世,故謂之小五義。”《小五義》雖續上
部,而又自白玉堂盜盟單起,略當上部之百一回;全書則以襄陽王謀反,義俠之
士競謀探其隱事為線索。是時白玉堂早被害,余亦漸衰老,而后輩繼起,并有父
風。盧方之子珍,韓彰之子天錦,徐慶之子良,白玉堂之侄芸生,旨意外湊聚于
客舍,益以小俠艾虎,遂結為兄弟。諸人奔走道路,頗誅豪強,終集武昌,擬共
破銅网陣,未陷而書畢。《續小五義》即接敘前案,銅网先破,叛王遂逃,而諸
俠仍在江湖間誅鋤盜賊。已而襄陽王成擒,天子論功,俠義之士皆受封賞,于是
全書完。序雖云二書皆石玉昆舊本,而較之上部,則中部荒率殊甚,入下又稍細,
因疑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手,其伎倆有工拙,故正續遂差异也。
且說徐慶天然的性气一沖的性情,永不思前想后,一時不順,他就變臉,把
桌子一扳,嘩喇一聲,碗盞皆碎。
鐘雄是泥人,還有個土性情,拿住了你們,好眼相看,擺酒款待,你倒如此,
難怪他怒發。指著三爺道,“你這是怎樣了?”三爺說,“這是好的哪。”寨主
說,“不好便當怎樣?”三爺說,“打你!”話言未了,就是一拳。鐘雄就用指
尖往三爺肋下一點。“哎喲!”噗咚!三爺就躺于地下。焉知曉鐘寨主用的是
“十二支講關法”,又叫“閉血法”,俗語就叫“點穴”。三爺心里明白,不能
動轉。鐘雄拿腳一踢,吩咐綁起來。三爺周身這才活動,又教人捆上了五花大綁。
展南俠自己把二臂往后一背,說,“你們把我捆上!”眾人有些不肯,又不能不
捆。鐘雄傳令,推在丹鳳橋梟首。內中有人嚷道,“刀下留人!”……
(《小五義》第十七回)
且說黑妖狐智化与小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議,獨出己見,要去上王府盜取
盟單。……(智化)爬伏在懸龕之上,晃千里火照明:下面是一個方匣子,……
上頭有一個長方的硬木匣子,兩邊有個如意金環。伸手揪住兩個金環,往怀中一
帶,只听上面嗑歎一聲,下來了一口月牙式鍘刀。智化把眼睛一閉,也不敢往前
躥,也不敢往后縮,正在腰脊骨中當啷的一聲,智化以為是腰斷兩截,慢慢睜開
眼睛一看,卻不覺著疼痛,就是不能動轉。列公,這是什么緣故?皆因他是月牙
式樣;若要是鍘草的鍘刀,那可就把人鍘為兩段。此刀當中有一個過隴儿,也不
至于甚大;又對著智爺的腰細;又對著解了百寶囊,底下沒有東西墊著;又有背
后背著這一口刀,連皮鞘帶刀尖,正把腰脊骨護住。……總而言之:智化命不該
絕。可把沈仲元嚇了個膽裂魂飛。……(《續小五義》第一回)
大小五義之書既盡出,乃即見《正續小五義全傳》刊行,凡十五卷六十回,
前有光緒壬辰(一八九二)繡谷居士序。其本即取《小五義》及續書,合為一部,
去其复重,又汰其舖敘,省略成十三卷五十二回。末二卷八回則謂襄陽王將就擒,
而又逸去,至紅羅山,舉兵复戰,乃始敗亡,是二書之所無,實為蛇足。行文敘
事,亦雖簡明有加,而原有之游詞余韻,刊落甚多,故神采則轉遜矣。
包拯顏查散而外,以他人為全書樞軸者,在先亦已嘗有。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有《施公案》八卷九十七回,一名《百斷奇觀》,
記康熙時施仕綸(當作世綸)〔13〕為泰州知州至漕運總督時行事,文意俱拙,
略如明人之《包公案》,而稍加曲折,一案或亙數回;且斷案之外,又有遇險,
已為俠義小說先導。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則有《彭公案》二十四卷一百
回,為貪夢道人作,述彭朋(當作鵬)〔14〕于康熙中為三河縣知縣,洊擢河南
巡撫,回京出查大同要案等故事,亦不外賢臣微行,豪杰盜寶之類,而字句拙劣,
几不成文。
其他類似《三俠五義》之書尚甚夥,通行者有《永慶升平》九十七回,為潞
河郭廣瑞錄哈輔源〔15〕演說,敘康熙帝變裝私訪,及除邪教,平逆匪諸案;尋
有續一百回,亦貪夢道人作。又有《圣朝鼎盛万年青》八集,共七十六回,無撰
人名,則記康熙帝以大政付劉塘陳宏謀〔16〕,自游江南,歷遇奸徒骫法,英杰
效忠之事。余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17〕
等,其類尚多,大率出光緒二十年頃。后又有《劉公案》(劉墉),《李公案》(李
丙寅當作秉衡)〔18〕;而《施公案》亦續至十集,《彭公案》續至十七集;
《七俠五義》則續至二十四集,千篇一律,語多不通,甚至一人之性格,亦
先后頓异,蓋歷經眾手,共成惡書,漫不加察,遂多矛盾矣。
《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气,《儿女英雄傳》亦然。
郭廣瑞序《永慶升平》云,“余少游四海,常听評詞演《永慶升平》一書,……
國初以來,有此實事流傳,咸丰年間有姜振名先生,乃評談今古之人,嘗演說此
書,未能有人刊刻,傳流于世。余長听哈輔源先生演說,熟記在心,閒暇之時,
錄成四卷。……”《小五義》序亦謂与《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
則石玉昆殆亦咸丰時說話人,与姜振名各專一种故事。文康習聞說書,擬其口吻,
于是《儿女英雄傳》遂亦特有“演說”流風。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
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余年而再興者也。惟后來僅有擬作及續書,且多濫惡,
而此道又衰落。
清初,流寇悉平,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草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故陳忱作
《后水滸傳》,則使李俊去國而王于暹羅(見第十五篇)。歷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
年,威力廣被,人民懾服,即士人亦無貳心,故道光時俞万春作《結水滸傳》,
則使一百八人無一幸免(亦見第十五篇),然此尚為僚佐之見也。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余韻,然亦僅其外貌,而
非精神。時去明亡已久遠,說書之地又為北京,其先又屢平內亂,游民輒以從軍
得功名,歸耀其鄉里,亦甚動野人歆羡,故凡俠義小說中之英雄,在民間每极粗
豪,大有綠林結習,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此蓋非心悅誠
服,樂為臣仆之時不辦也。然當時于此等書,則以為“善人必獲福報,惡人總有
禍臨,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終逢吉庇,報應分明,昭彰不爽,使讀者有拍案稱快
之樂,無廢書長歎之時……”(《三俠五義》及《永慶升平》序)云。
而其時歐人之力又侵入中國。
※ ※ ※
〔1〕 “四大奇書” 清李漁《三國演義序》云:“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
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与《西廂》也。馮猶龍亦有
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兩人之
論各异。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与經史不類;《西廂》系詞
曲,与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見清兩衡堂刊本
《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卷首)李漁序。
〔2〕 馬從善 自號古遼閬圃,文康家門客,余未詳。其序寫于光緒戊寅
年(1878),稱“《儿女英雄傳》一書,文鐵仙先生康所作也。”
〔3〕 勒保(1740—1819) 費莫氏,字宜軒,清滿洲鑲紅旗人,官陝甘
總督、四川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机大臣等。曾鎮壓川、鄂、陝等地白蓮教起
義及云、貴苗民起義。
〔4〕 觀鑒我齋《儿女英雄傳》序云:“其書以天道為綱,以人道為紀,
以性情為意旨,以儿女英雄為文章,……吾不圖于無意中果得于誠正、修齊、治
平而外,快睹此格致一書也。”又云:“《西游記》其神也怪也,《水滸傳》其
力也,《金瓶梅》其亂也。”
〔5〕 東海吾了翁《儿女英雄傳序》云:“其事則日下舊聞,其文則忽庄
忽諧,若明若昧,……研讀數四,更于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庄忽諧,若明
若昧者,言非無所為而發也。噫,傷已!惜原稿半殘闕失次,爰不辭固陋,為之
點金以鐵,補綴成書,易其名曰《儿女英雄傳評話》。”
〔6〕 《續儿女英雄傳》共三十二回,卷首有無名氏自序,不記年月。光
緒二十四年(1898)北京宏文書局印行。
〔7〕 石玉昆(約1810—約1871) 字振之,清天津人。道光咸丰年間說
書藝人。
〔8〕 “斷立太后” 見元雜劇《抱妝盒》,劇情敘宋真宗時李美人生子,
遭劉皇后嫉害,陳琳抱妝盒救出幼主,幼主后即位為仁宗,密詢陳琳,尊生母李
氏為皇太后。“審烏盆鬼”,見元雜劇《盆儿鬼》劇情敘汴梁人楊國用經商遇害,
尸首雖被燒成灰和土制成瓦盆,但“冤魂”不散,能作人聲,后經包公審理伸冤。
〔9〕 《龍圖公案》 十卷,明無名氏撰,序署“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于
虎丘之悟石軒”。有繁簡兩本,繁本故事一百則,簡本故事六十六則。敘寫包公
審案故事。
〔10〕 這里的《龍圖公案》指傳鈔本《龍圖耳錄》,一二○回,系石玉昆
說唱《龍圖公案》的記錄本(刪去唱詞)。刊本《忠烈俠義傳》(亦名《三俠五義》)
即從此本出。
〔11〕 明宸濠事 明正德十四年(1519),宗室宁王朱宸濠偽稱奉太后密
詔,于南昌起兵叛亂,后兵敗被殺。
〔12〕 俞樾 參看本卷第219頁注〔28〕。俞樾將《三俠五義》改名《七
俠五義》,并作序。序中所說的柳麻子,即柳敬亭(1587—1890),明末著名說書
藝人。俞序關于柳敬亭說《水滸》的記述,本自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柳敬
亭說書》。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號鄭奭,清吳縣(今屬江蘇)人,官
至工部尚書。撰有《鄭奭詩存、文存》各一卷,編有《滂喜齋叢書》。
〔13〕 施世綸(?—1722) 字文賢,清漢軍鑲黃旗人。曾任泰州知州,
后官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撰有《南堂集》。《施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附
會臆造。
〔14〕 彭鵬(1637—1704) 字奮斯,號古愚,清莆田(今屬福建)人,
由三河知縣官至廣東巡撫。撰有《古愚心言》。《彭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
附會臆造。
〔15〕 郭廣瑞 字筱亭,別號燕南居士,清潞河(今北京通縣)人。
哈輔源,滿洲旗人。說書藝人,以專說《永慶升平》而聞名。
〔16〕 劉墉(1719—1804) 字崇如,號石庵,清諸城(今屬山東)人,
官至吏部尚書、体仁閣大學士。陳宏謀(1696—1771),字汝咨,號榕門,清臨
桂(今屬廣西)人,官至湖廣總督、東閣大學士。此處正文“康熙”應為“乾隆”。
〔17〕 《英雄大八義》 四卷,五十六回。《英雄小八義》系其續集,四
卷,四十四回。敘寫東京汴梁宋士公等人故事。《七劍十三俠》,又名《七子十三
生》,三集,一八○回,題“姑蘇桃花館主人唐芸洲編次”。敘寫明王守仁平定
朱宸濠叛亂故事。《七劍十八義》,未見,同類書有《七劍八俠十六義》、《五劍十
八義》等多种。
〔18〕 《劉公案》 僅見唱本《劉墉私訪大清傳》,四卷,敘寫乾隆時劉
墉奉旨查辦國舅、濟南巡撫國泰事。《李公案》,一名《李公案奇聞》,三十四回,
題“惜紅居士編纂”。敘寫清李秉衡辦理訟案事。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譴責小說
--------------------------------------------------------------------------------
光緒庚子(一九○○)后,譴責小說之出特盛。蓋嘉慶以來,雖屢平內亂(白
蓮教,太平天國,捻,回),亦屢挫于外敵(英,法,日本),細民暗昧,尚啜茗
听平逆武功,有識者則已翻然思改革,憑敵愾之心,呼維新与愛國,而于“富強”
尤致意焉。戊戌變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歲而有義和團之變,群乃知政府不足
与圖治,頓有掊擊之意矣。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
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雖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气浮露,
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
之譴責小說。其作者,則南亭亭長与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長為李寶嘉,字伯元,江蘇武進人,少擅制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
累舉不第,乃赴上海辦《指南報》,旋輟,別辦《游戲報》,為俳諧嘲罵之文,后
以“舖底”售之商人,又別辦《海上繁華報》,〔1〕記注倡优起居,并載詩詞小
說,殊盛行。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若干卷,《海天鴻雪記》六本,《李蓮英》
一本,〔2〕《繁華夢》《活地獄》〔3〕各若干本。又有專意斥責時弊者曰《文明小
史》,分刊于《繡像小說》中,〔4〕尤有名。時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內失望,
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寶嘉亦應商人之托,撰《官場現形記》,擬
為十編,編十二回,自光緒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編,后二年又成二編,三十
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一八六七——
一九○六),書遂不完;亦無子,伶人孫菊仙〔5〕為理其喪,酬《繁華報》
之揄揚也。嘗被荐應經濟特科,不赴,時以為高;
又工篆刻,有《芋香印譜》〔6〕行于世(見周桂笙《新庵筆記》三,李祖杰
致胡适書及顧頡剛《讀書雜記》等)。
《官場現形記》已成者六十回,為前半部,第三編印行時(一九○三)有自
序,略謂“亦嘗見夫官矣,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忍饑渴,冒寒暑,
行香則天明而往,稟見則日昃而歸,卒不知其何所為而來,亦卒不知其何所為而
去。”
歲或有凶災,行振恤,又“皆得援救助之例,邀獎勵之恩,而所謂官者,乃
日出而未有窮期”。及朝廷議汰除,則“上下蒙蔽,一如故舊,尤其甚者,假手
宵小,授意私人,因苞苴而通融,緣賄賂而解釋:是欲除弊而轉滋之弊也”。于
是群官搜括,小民困窮,民不敢言,官乃愈肆,“南亭亭長有東方之諧謔,与淳
于之滑稽,又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涂之大旨”,愛“以含蓄蘊釀
存其忠厚,以酣暢淋漓闡其隱微,……窮年累月,殫精竭誠,成書一帙,名曰《官
場現形記》。
……凡神禹所不能鑄之于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
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于作吏,及
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复夥,其記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
訖,若斷若續,与《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云實錄,無自序所謂“含
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
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异大同,匯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
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
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余言為例,并以概余子:
……卻說賈大少爺,……看看已到了引見之期,頭天赴部演禮,一切照例儀
注,不庸細述。這天賈大少爺起了一個半夜,坐車進城,……一直等到八點鐘,
才有帶領引見的司官老爺把他帶了進去,不知走到一個甚么殿上,司官把袖一
摔,他們一班几個人在台階上一溜跪下,离著上頭約摸有二丈遠,曉得坐在上頭
的就是“當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員,當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
預備召見。……賈大少爺雖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見皇上,雖然請教
過多少人,究竟放心不下。當時引見了下來,先看見華中堂。華中堂是收過他一
万銀子古董的,見了面問長問短,甚是關切。后來賈大少爺請教他道,“明日朝
見,門生的父親是現任臬司,門生見了上頭,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沒有听
見上文,只听得“碰頭”二字,連連回答道,“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
賈大少爺忙分辨道,“門生說的是上頭問著門生的父親,自然要碰頭;倘不問,
也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道,“上頭不問你,你千万不要多說話;應該碰頭
的地方,又万万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一席
話說得賈大少爺格外糊涂,意思還要問,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賈大少爺只好出來,
心想華中堂事情忙,不便煩他,不如去找黃大軍机,……或者肯賜教一二。誰知
見了面,賈大少爺把話才說完,黃大人先問“你見過中堂沒有?他怎么說的?”
賈大少爺照述一遍,黃大人道,“華中堂閱歷深,他叫你多碰頭少說話,老成人
之見,這是一點儿不錯的。”
……賈大少爺無法,只得又去找徐大軍机。這位徐大人,上了年紀,兩耳重
听,就是有時候听得兩句,也裝作不知。他平生最講究養心之學,有兩個訣竅:
一個是“不動心”,一個是“不操心”。……后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
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這日賈大少爺……去求教他,見面之后,寒暄了几句,便題到此事。徐
大人道,“本來多碰頭是頂好的事。
就是不碰頭,也使得。你還是應得碰頭的時候,你碰頭;
不必碰的時候,還是不必碰的為妙。”賈大少爺又把華黃二位的話述了一
遍,徐大人道,“他兩位說的話都不錯。
你便照他二位的話,看事行事,最妥。”說了半天,仍舊說不出一毫道理,
只得又退了下來。后來一直找到一位小軍机,也是他老人家的好友,才把儀注說
清。第二天召見上去,居然沒有出岔子。……(第二十六回)
我佛山人為吳沃堯,字茧人,后改趼人,廣東南海人也,居佛山鎮,故自稱
“我佛山人”。年二十余至上海,常為日報撰文,皆小品;光緒二十八年新會梁
啟超〔7〕印行《新小說》于日本之橫濱,月一冊,次年(一九○三),沃堯乃始
學為長篇,即以寄之,先后凡數种,曰《電術奇談》,曰《九命奇冤》,〔8〕曰《二
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名于是日盛,而末一种尤為世間所稱。后客山東,游日本,
皆不得意,終复居上海;三十二年,為《月月小說》〔9〕主筆,撰《劫余灰》《發
財秘訣》《上海游驂錄》〔10〕;又為《指南報》作《新石頭記》〔11〕。又一年,
則主持廣志小學校,甚盡力于學務,所作遂不多。宣統紀元,始成《近十年之怪
現狀》〔12〕二十回,二年九月遽卒,年四十五(一八六六——一九一○)。別有
《恨海》《胡寶玉》〔13〕二种,先皆單行;又嘗應商人之托,以三百金為撰《還
我靈魂記》頌其藥,〔14〕一時頗被訾議,而文亦不傳(見《新庵筆記》三,《近
十年之怪現狀》自序,《我佛山人筆記》汪維甫序)。短文非所長,后因名重,亦
有人綴集為《趼廛筆記》《趼人十三种》〔15〕《我佛山人筆記四种》《我佛山人滑
稽談》《我佛山人札記小說》〔16〕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本連載于《新小說》〔71〕中,后亦与《新小說》
俱輟,光緒三十三年乃有單行本甲至丁四卷,宣統元年又出戊至辛四卷,共一百
八回。全書以自號“九死一生”者為線索,歷記二十年中所遇,所見,所聞天地
間惊听之事,綴為一書,始自童年,末無結束,雜集“話柄”,与《官場現形記》
同。而作者經歷較多,故所敘之族類亦較夥,官師士商,皆著于錄,搜羅當時傳
說而外,亦販舊作(如《鐘馗捉鬼傳》之類),以為新聞。自云“只因我出來應
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只有三种東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蟻;第二种
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魎。”(第一回)則通本所述,不离此類人物之言
行可知也。相傳吳沃堯性強毅,不欲下于人,遂坎坷沒世,故其言殊慨然。惜描
寫失之張皇,時或傷于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
僅足供閒散者談笑之資而已。其敘北京同寓人符彌軒之虐待其祖云:
……到了晚上,各人都已安歇,我在枕上隱隱听得一陣喧嚷的聲音出在東院
里。……嚷了一陣,又靜了一陣,靜了一陣,又嚷一陣,雖是听不出所說的話來,
卻只覺得耳根不清淨,睡不安穩。……直等到自鳴鐘報了三點之后,方才朦朧睡
去;等到一覺醒來,已是九點多鐘了。連忙起來,穿好衣服,走出客堂,只見吳
亮臣李在茲和兩個學徒,一個廚子,兩個打雜,圍在一起竊竊私議。我忙問是甚
么事。……亮臣正要開言,在茲道,“叫王三說罷,省了我們費嘴。”打雜王三
便道,“是東院符老爺家的事。昨天晚上半夜里我起來解手,听見東院里有人吵
嘴,……就摸到后院里,……往里面偷看:原來符老爺和符太太對坐在上面,那
一個到我們家里討飯的老頭儿坐在下面,兩口子正罵那老頭子呢。那老頭子低著
頭哭,只不做聲。符太太罵得最出奇,說道,‘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就應該死
的了,從來沒見過八十多歲人還活著的。’符老爺道,‘活著倒也罷了。無論是
粥是飯,有得吃吃點,安分守己也罷了;今天嫌粥了,明天嫌飯了,你可知道要
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是要自己本事掙來的呢。’那老頭子道,‘可怜我并
不求好吃好喝,只求一點儿咸菜罷了。’符老爺听了,便直跳起來,說道,‘今
日要咸菜,明日便要咸肉,后日便要雞鵝魚鴨,再過些時,便燕窩魚翅都要起來
了。我是個沒補缺的窮官儿,供應不起!’說到那里,拍桌子打板凳的大罵。……
罵夠了一回,老媽子開上酒菜來,擺在當中一張獨腳圓桌上。符老爺兩口子
對坐著喝酒,卻是有說有笑的。那老頭子坐在底下,只管抽抽咽咽的哭。符老爺
喝兩杯,罵兩句;符太太只管拿骨頭來逗叭儿狗頑。那老頭子哭喪著臉,不知說
了一句甚么話,符老爺登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
的東西翻了個滿地,大聲喝道,‘你便吃去!’那老頭子也太不要臉,認真就爬
在地下拾來吃。符老爺忽的站了起來,提起坐的凳子,對准了那老頭子摔去。幸
虧站著的老媽子搶著過來接了一接,雖然接不住,卻擋去勢子不少。那凳子雖然
還摔在那老頭子的頭上,卻只摔破了一點頭皮。倘不是那一擋,只怕腦子也磕出
來了。”我听了這一番話,不覺嚇了一身大汗,默默自己打主意。到了吃飯時,
我便叫李在茲赶緊去找房子,我們要搬家了。……(第七十四回)
吳沃堯之所撰著,惟《恨海》《劫余灰》,及演述譯本之《電術奇談》等三种,
自云是寫情小說,其他悉此類,而譴責之度稍不同。至于本旨,則緣借筆墨為生,
故如周桂笙(《新庵筆記》三)言,亦“因人,因地,因時,各有變態”,但其
大要,則在“主張恢复舊道德”(見《新庵譯屑》評語)
云。
又有《老殘游記》二十章,題“洪都百煉生”著,實劉鶚〔18〕之作也,有
光緒丙午(一九○六)之秋于海上所作序;或云本未完,末數回乃其子續作之。
鶚字鐵云,江蘇丹徒人,少精算學,能讀書,而放曠不守繩墨,后忽自悔,閉戶
歲余,乃行醫于上海,旋又棄而學賈,盡喪其資。光緒十四年河決鄭州,鶚以同
知投效于吳大澂〔19〕,治河有功,聲譽大起,漸至以知府用。在北京二年,上
書請敷鐵道;又主張開山西礦,既成,世俗交謫,稱為“漢奸”。庚子之亂,鶚
以賤值購太倉儲粟于歐人,或云實以振饑困者,全活甚眾;后數年,政府即以私
售倉粟罪之,流新疆死(約一八五○——一九一○,詳見羅振玉《五十日夢痕
錄》)。其書即借鐵英號老殘者之游行,而歷記其言論聞見,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作者信仰,并見于內,而攻擊官吏之處亦多。其記剛弼誤認魏氏父女為謀斃一家
十三命重犯,魏氏仆行賄求免,而剛弼即以此證實之,則摘發所謂清官者之可恨,
或尤甚于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以為“贓官可恨,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
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几矣。試觀
徐桐李秉衡〔20〕,其顯然者也。……
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也。
……那衙役們早將魏家父女帶到,卻都是死了一半的樣子。兩人跪到堂上,
剛弼便從怀里摸出那個一千兩銀票并那五千五百兩憑据,……叫差役送与他父女
們看,他父女回說“不懂,這是甚么緣故?”……剛弼哈哈大笑道,“你不知道,
等我來告訴你,你就知道了。昨儿有個胡舉人來拜我,先送一千兩銀子,道,你
們這案,叫我設法儿開脫;又說,如果開脫,銀子再要多些也肯。……
我再詳細告訴你,倘若人命不是你謀害的,你家為甚么肯拿几千兩銀子出來
打點呢?這是第一据。……倘人不是你害的,我告訴他,‘照五百兩一條命計算,
也應該六千五百兩。’你那管事的就應該說,‘人命實不是我家害的,如蒙委員
代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百兩的數目卻不敢答應。’怎么他毫無疑義,
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帳呢?這是第二据。我勸你們,早遲總得招認,免得饒上許
多刑具的苦楚。”那父女兩個連連叩頭說,“青天大老爺。實在是冤枉。”剛弼
把桌子一拍,大怒道,“我這樣開導,你們還是不招?再替我夾拶起來!”底下
差役炸雷似的答應了一聲“嗄!”……正要動刑。剛弼又道,“慢著。行刑的差
役上來,我對你說。……你們伎倆,我全知道。你們看那案子是不要緊的呢,你
們得了錢,用刑就輕;讓犯人不甚吃苦。你們看那案情重大,是翻不過來的了,
你們得了錢,就猛一緊,把犯人當堂治死,成全他個整尸首,本官又有個嚴刑斃
命的處分。我是全曉得的。今日替我先拶賈魏氏,只不許拶得他發昏,但看神色
不好就松刑,等他回過气來再拶。預備十天工夫,無論你甚么好漢,也不怕你不
招!”……(第十六章)
《孽海花》以光緒三十三年載于《小說林》〔21〕,稱“歷史小說”,署“愛
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相傳實常熟舉人曾朴〔22〕字孟朴者所為。第一
回猶楔子,有六十回全目,自金□掄元起,即用為線索,雜敘清季三十年間遺聞
逸事;后似欲以豫想之革命收場,而忽中止,旋合輯為書十卷,僅二十回。金□
謂吳縣洪鈞,嘗典試江西,丁憂歸,過上海,納名妓傅彩云為妾,后使英,攜以
俱去,稱夫人,頗多話柄。比洪歿于北京,傅复赴上海為妓,稱曹夢蘭,又至天
津,稱賽金花,庚子之亂,為聯軍統帥所暱,勢甚張。書于洪傅特多惡謔,并寫
當時達官名士模樣,亦极淋漓,而時复張大其詞,如凡譴責小說通病;惟結构工
巧,文采斐然,則其所長也。書中人物,几無不有所影射;使撰人誠如所傳,則
改稱李純客者實其師李慈銘〔23〕字蓴客(見曾之撰《越縵堂駢体文集序》),親
炙者久,描寫當能近實,而形容時复過度,亦失自然,蓋尚增飾而賤白描,當日
之作風固如此矣。即引為例:
……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秋高气爽,塵
軟蹄輕,不一會,已到了門口。
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陰下。家人方要通報,小燕搖手說“不必”,自己
輕跳下車。正跨進門,瞥見門上新貼一副淡紅朱砂箋的門對,寫得英秀瘦削,歷
落傾斜的兩行字,道:
保安寺街藏書十万卷
戶部員外補闕一千年
小燕一笑。進門一個影壁;繞影壁而東,朝北三間倒廳;沿倒廳廊下一直進
去,一個秋葉式的洞門;洞門里面,方方一個小院落。庭前一架紫藤,綠葉森森,
滿院种著木芙蓉,紅艷嬌酣,正是開花時候。三間靜室,垂著湘帘,悄無人聲。
那當儿恰好一陣微風,小燕覺得在帘縫里透出一股藥煙,清香沁鼻。掀帘進去,
卻見一個椎結小童,正拿著把破蒲扇,在中堂東壁邊煮藥哩。見小燕進來,正要
起立。只听房里高吟道,“淡墨羅巾燈畔字,小風鈴佩夢中人。”小燕一腳跨進
去,笑道,“‘夢中人’是誰呢?”一面說,一面看,只見純客穿著件半舊熟羅
半截衫,踏著草鞋,本來好好儿,一手捋著短須,坐在一張舊竹榻上看書。看見
小燕進來,連忙和身倒下,伏在一部破書上發喘,顫聲道,“呀,怎么小翁來,
老夫病体竟不能起迓,怎好怎好?”小燕道,“純老清恙,几時起的?怎么兄弟
連影儿也不知?”純客道,“就是諸公定議替老夫做壽那天起的。可見老夫福
薄,不克當諸公盛意。云臥園一集,只怕今天去不成了。”小燕道,“風寒小疾,
服藥后當可小痊。還望先生速駕,以慰諸君渴望。”
小燕說話時,卻把眼偷瞧,只見榻上枕邊拖出一幅長箋,滿紙都是些抬頭。
那抬頭卻奇怪,不是“閣下”“台端”,也非“長者”“左右”,一迭連三,全
是“妄人”兩字。小燕覺得詫异,想要留心看他一兩行,忽听秋葉門外有兩個人,
一路談話,一路躡手躡腳的進來。那時純客正要開口,只听竹帘子拍的一聲。正
是:十丈紅塵埋俠骨,一帘秋色養詩魂。不知來者何人,且听下回分解。(第十
九回)
《孽海花》亦有他人續書(《碧血幕》《續孽海花》〔24〕,皆不稱。
此外以抉摘社會弊惡自命,撰作此類小說者尚多,顧什九學步前數書,而甚
不逮,徒作譙呵之文,轉無感人之力,旋生旋滅,亦多不完。其下者乃至丑詆私
敵,等于謗書;又或有嫚罵之志而無抒寫之才,則遂墮落而為“黑幕小說”〔25〕。
※ ※ ※
〔1〕 《指南報》 光緒二十二年(1896)創刊,不久停刊。《游戲報》,
光緒二十三年(1897)創刊,宣統二年(1910)停刊。《海上繁華報》,未詳,不
知是否即李伯元所辦《世界繁華報》。該報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創刊,宣統
二年停刊。
〔2〕 《庚子國變彈詞》 四十回,長篇彈詞,暴露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
罪行,但對義和團持敵視態度。《海天鴻雪記》,二十回,題“二春居士編”,每
回后有南亭亭長評。敘寫上海妓女生活,對當時社會黑暗有所暴露。《李蓮英》,
未見,周桂笙《新庵筆記》曾提及。
〔3〕 《繁華夢》 全稱《海上繁華夢》,三集,一百回,題“古滬警夢痴
仙戲墨”,實即孫家振撰。《活地獄》,四十三回。李寶嘉生前撰至三十九回,余
為吳沃堯、歐陽巨源續成。此書由十五個長短不等的故事組成。
〔4〕 《文明小史》 六十回,敘寫清廷官吏的昏庸腐敗,提倡改良。《繡
像小說》,李寶嘉主編。小說期刊,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刊于上海,光緒三
十二年(1906)停刊。
〔5〕 孫菊仙(1841—1931) 名濂,天津人。京劇藝人。
〔6〕 《芋香印譜》 常州市博物館藏有《芋香室印存》,卷首之獨孤粲《李
伯元傳略》中稱李“有芋香印譜行世”。据此,《芋香印譜》或即《芋香室印存》。
〔7〕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光緒戊戌
年(1898)与康有為、譚嗣同等發起維新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他曾倡導“詩
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著述甚多,主要有《飲冰室文集》等。
〔8〕 《電術奇談》 一名《催眠術》,二十四回,日本菊池幽芳著,方慶
周譯,吳趼人演述。內容敘寫印度一部族酋長的女儿与一英國青年相愛的故事。
《九命奇冤》,三十六回,敘寫兩家地主因迷信風水釀成九條命案的故事。
〔9〕《月月小說》吳研人、周桂笙等主編。一九○六年九月創刊于上海,一
九○八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二十四期。所刊除小說外,尚有戲劇、論文、雜著等。
〔10〕 《劫余灰》 十六回,敘寫一對才子佳人悲歡离合的故事。
《發財秘訣》,又名《黃奴外史》,十回,敘寫一窮漢在香港靠投机發家的故
事。《上海游驂錄》,十回,敘寫一個地主的儿子投靠革命党的故事,其中對革命
党人多所攻擊。
〔11〕 《新石頭記》 四十回,以庚子事變前后的北京為背景,借賈寶玉
之名,幻設事跡,与原《紅樓夢》故事無關。
〔12〕 《近十年之怪現狀》 又名《最近社會齷齪史》,二十回,敘寫當
時社會黑暗情況,可視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續集。
〔13〕 《恨海》 十回,以庚子事變為背景,敘寫兩對青年男女的婚姻悲
劇。《胡寶玉》,又名《三十年上海北里之怪歷史》,全書分八章,敘寫名妓胡寶
玉等人的故事。
〔14〕 《還我靈魂記》 原題《還我魂靈記》,是吳沃堯一九一○年為藥
房寫的一篇廣告文字。其中的商人指中法大藥房老板黃楚九,所頌的藥為艾羅補
腦汁。(据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漢口中西報》)
〔15〕 《趼廛筆記》 共七十二則,內容有記敘傳聞,亦有讀書札記。《趼
人十三种》,即《光緒万年》、《無理取鬧西游記》、《立憲万歲》、《黑籍冤魂》、《義
盜記》、《慶祝立憲》、《大改革》、《平步青云》、《快升官》、《查功課》、《人鏡學社
鬼哭傳》、《趼廛賸墨》及《趼廛詩刪賸》。先后均發表于《月月小說》。吳趼人死
后,由他人匯集成冊印行。
〔16〕 《我佛山人筆記四种》 即《我佛山人筆記》,汪維甫輯。
收《趼廛隨筆》、《趼廛續筆》、《中國偵探三十四案》及《上海三十年艷跡》
四种。前二种与《趼廛筆記》內容基本相同。《我佛山人滑稽談》,收笑話之類一
百七十余則。《我佛山人札記小說》,四卷,五十三篇,所記多屬奇聞軼事。
〔17〕 《新小說》 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啟超創辦于橫濱,共刊行兩
卷,以小說為主,旁及詩歌、戲曲、筆記等。
〔18〕 劉鶚(1857—1909) 曾官候補知府,后棄官經商。除《老殘游記》
外,編有甲骨文《鐵云藏龜》等。
〔19〕 吳大澂(1835—1902) 字清卿 號恪齋,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官湖南巡撫。撰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等。
〔20〕 徐桐(1819—1900) 字蔭軒,漢軍正藍旗人,歷任禮部、吏部尚
書。頑固守舊,反對維新變法。李秉衡(1830—1900),字鑑堂,海城(今屬遼
宁)人,官山東巡撫、巡閱長江水師大臣等。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戰敗自盡。
〔21〕 《小說林》 黃摩西主編。一九○七年一月于上海創刊,一九○八
年九月停刊,共出十二期,多載翻譯小說。
〔22〕 曾朴(1872—1935) 字孟朴,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辛亥
革命后任江蘇財政廳長、政務廳長等職。曾創辦小說林書店。
所撰小說除《孽海花》外,尚有《魯男子》等。《孽海花》前六回為愛自由
者(金松岑)所作,經曾朴修改。
〔23〕 李慈銘(1830—1894) 字氣伯,號蓴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撰有《越縵堂日記》、《白華絳跗閣詩集》、《湖塘林館駢体
文鈔》等。
〔24〕 關于《孽海花》續書。《碧血幕》,包天笑撰。有光緒丁未年(1907)
《小說林》本,未寫完。《續孽海花》,陸士諤撰。原題《孽海花續編》,書內題
作《孽海花三編》。后又續寫四、五、六編,題名《新孽海花》。曾朴初撰《孽海
花》時曾擬六十回回目,然初稿僅成二十回。此續書系据曾朴擬定之回目,自二
十一回始,至六十回止。
〔25〕 “黑幕小說” 一九一六年十月《時事新報》辟“上海黑幕”專欄
后逐漸風行的一种小說,代表作品有《繪圖中國黑幕大觀》等。
后記
--------------------------------------------------------------------------------
右中國小說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十月中印訖已而于朱彝
尊〔1〕明詩綜卷八十知雁宕山樵陳忱字遐心胡适為后水滸傳序〔2〕考得其事尤
眾于謝無量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3〕第一編知說唐傳舊本題廬陵羅本撰粉妝樓
相傳亦羅貫中作惜得見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以下草稿則久置案頭時有更定
然識力儉隘觀覽又不周洽不特于明清小說闕略尚多即近時作者如魏子安韓子云
輩之名亦緣他事相牽未遑博訪況小說初刻多有序跋可借知成書年代及其撰人而
舊本希覯僅獲新書賈人草率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編錄亦复依据寡薄時慮訛
謬惟更歷歲月或能小小妥帖耳而時會交迫當复印行乃任其不備輒付排印顧疇昔
所怀將以助听者之聆察釋寫生之煩勞之志愿則于是乎畢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
月三日校竟記〔4〕
※ ※ ※
〔1〕 朱彝尊(1629—1709) 字錫鬯,號竹垞,清秀水(今浙江嘉興)
人。所撰《明詩綜》,一百卷,卷八十輯錄陳忱詩一首,稱“忱字遐心,烏程人”。
〔2〕 《后水滸傳序》 即《水滸續集兩种序》,見《胡适文存》二集卷四。
〔3〕 謝無量(1884—1964),名蒙,四川梓潼人,曾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
撰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等。《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后改名
《羅貫中与馬致遠》。
〔4〕 本文原無標點,為便于讀者,試加標點如下。
右《中國小說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十月中印訖。已而
于朱彝尊《明詩綜》卷八十知雁宕山樵陳忱字遐心,胡适為《后水滸傳序》考得
其事尤眾;于謝無量《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第一編知《說唐傳》舊本題廬陵羅
本撰,《粉妝樓》相傳亦羅貫中作,惜得見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以下草
稿,則久置案頭,時有更定,然識力儉隘,觀覽又不周洽,不特于明清小說闕略
尚多,即近時作者如魏子安、韓子云輩之名,亦緣他事相牽,未遑博訪。況小說
初刻,多有序跋,可借知成書年代及其撰人,而舊本希覯,僅獲新書,賈人草率,
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編錄,亦复依据寡薄,時慮訛謬,惟更歷歲月,或
能小小妥帖耳。而時會交迫,當复印行,乃任其不備,輒付排印。顧疇昔所怀將
以助听者之聆察、釋寫生之煩勞之志愿,則于是乎畢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月
三日校竟記。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
本篇系魯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講學時的記錄稿,經本人修訂后,收入西
北大學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國立西北大學、陝西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
講演集》(二)。
我所講的是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許多歷史家說,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
那么,中國當然不會在例外。但看中國進化的情形,卻有兩种很特別的現象:一
种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后而舊的又回复過來,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后
而舊的并不廢去,即是羼雜。然而就并不進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較的慢,使
我們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罷了。文藝,文藝之一的小說,自然也如此。例
如雖至今日,而許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
還在。今天所講,就想不理會這些糟粕——雖然它還很受社會歡迎——而從倒行
的雜亂的作品里尋出一條進行的線索來,一共分為六講。
第一講 從神話到神仙傳
考小說之名,最古是見于庄子所說的“飾小說以干縣令”。“縣”是高,言
高名;“令”是美,言美譽。但這是指他所謂瑣屑之言,不關道術的而說,和后
來所謂的小說并不同。
因為如孔子,楊子〔1〕,墨子〔2〕各家的學員,從庄子看來,都可以謂之
小說;反之,別家對庄子,也可稱他的著作為小說。至于《漢書》《藝文志》上
說:“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這才近似現在的所謂小說了,但也不過古時
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談的小話,借以考察國之民情,風俗而已;并無現在所謂小
說之价值。
小說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漢書》《藝文志》上說:“小說家者流,蓋出于
稗官。”稗官采集小說的有無,是另一問題;
即使真有,也不過是小說書之起源,不是小說之起源。至于現在一班研究文
學史者,卻多認小說起源于神話。因為原始民族,穴居野處,見天地万物,變化
不常——如風;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為惊怪,以為必有個
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擬名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動作,如中國有盤古氏開天辟
地之說,這便成功了“神話”。從神話演進,故事漸近于人性,出現的大抵是“半
神”,如說古來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簡狄
吞燕卵而生商,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之的話,都是和凡人不同的。這些
口傳,今人謂之“傳說”。由此再演進,則正事歸為史;逸史即變為小說了。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詩歌起于
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
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
因為原始民族對于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其威靈,贊歎其功烈,也
就成了詩歌的起源。至于小說,我以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
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种事情以消遣閒暇。這种事
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所以詩歌是韻
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
但在古代,不問小說或詩歌,其要素總离不開神話。印度,埃及,希腊都如
此,中國亦然。只是中國并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還沒有
集錄為專書的。我們要尋求,只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而這种古書最重要的,便
推《山海經》。不過這書也是無系統的,其中最要的,和后來有關系的記述,有
西王母的故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胜,
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如此之類還不少。這個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驪山老母奪了位置去。
此外還有一种《穆天子傳》,講的是周穆王駕八駿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雜
書之一篇。——總之中國古代的神話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斷片的,沒有長
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來散亡,是本來的少有。我們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
為最要的有兩种:
一、太勞苦 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為謀生
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發達以及流傳下來。
勞動雖說是發生文藝的一個源頭,但也有條件:就是要不過度。勞逸均适,或者
小覺勞苦,才能發生种种的詩歌,略有余暇,就講小說。假使勞動太多,休息時
少,沒有恢复疲勞的余裕,則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藝了。
二、易于忘卻 因為中國古時天神,地祇,人,鬼,往往殽雜,則原始的信
仰存于傳說者,日出不窮,于是舊者僵死,后人無從而知。如神荼,郁壘,為古
之大神,傳說上是手執一种葦索,以縛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將他們當作門
神。但到后來又將門神改為秦瓊,尉遲敬德,并引說种种事實,以為佐證,于是
后人單知道秦瓊和尉遲敬德為門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壘,更不消說造作他們的
故事了。此外這樣的還很不少。
中國的神話既沒有什么長篇的,現在我們就再來看《漢書》《藝文志》上所
載的小說:《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許多小說目錄,現在一樣都沒有了,但只
有些遺文,還可以看見。如《大戴禮》《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說: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
也。
……”
《青史子》這种話,就是古代的小說;但就我們看去,同《禮記》所說是一
樣的,不知何以當作小說?或者因其中還有許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
現在所有的所謂漢代小說,卻有稱東方朔所做的兩种:一、《神异經》,二、《十
洲記》。班固做的,也有兩种:一、《漢武故事》;二、《漢武帝內傳》。此外還有
郭憲做的《洞冥記》,劉歆做的《西京雜記》。《神异經》的文章,是仿《山海經》
的,其中所說的多怪誕之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西南荒山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
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經》)
《十洲記》是記漢武帝聞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經》的,不過比較
《神异經》稍微庄重些。《漢武故事》和《漢武帝內傳》,都是記武帝初生以至崩
葬的事情。《洞冥記》是說神仙道術及遠方怪异的事情。《西京雜記》則雜記人間
瑣事。
然而《神异經》,《十洲記》,為《漢書》《藝文志》上所不載,可知不是東方
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則与班固別的文章,筆
調不類,且中間夾雜佛家語,——彼時佛教尚不盛行,且漢人從來不喜說佛語——
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記》,《西京雜記》又已經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
所以上舉的六种小說,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劉向的《列仙傳》〔3〕是真的。晉的
葛洪又作《神仙傳》〔4〕,唐宋更多,于后來的思想及小說,很有影響。但劉向
的《列仙傳》,在當時并非有意作小說,乃是當作真實事情做的,不,到現在還
多拿它做儿童讀物的材料。現在常有一問題發生:即此种神話,可否拿它做儿童
的讀物?我們順便也說一說。在反對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种神話教儿童,只能養
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贊成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种神話教儿童,正合儿堂的
天性,很感趣味,沒有什么害處的。在我以為這要看社會上教育的狀況怎樣,如
果儿童能繼續更受良好的教育,則將來一學科學,自然會明白,不至迷信,所以
當然沒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繼續受稍深的教育,學識不再進步,則在幼小時
所教的神話,將永信以為真,所以也許是有害的。
※ ※ ※
〔1〕 楊子 即楊朱,戰國初期魏國人。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
不以物累形”的“為我”思想。其言論事跡,散見《孟子》、《庄子》、《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列子》中雖有《楊朱》篇,但系后人偽托。
〔2〕 墨子(約前468—前376) 名翟,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人。曾任宋國
大夫,墨家學派創始者。他主張“愛無差等”的“兼愛”思想。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3〕 《列仙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題劉向撰。敘寫赤松子等
七十一個仙人的故事。
〔4〕 《神仙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題葛洪撰。敘寫許由、巢
父等八十四人名列仙班的故事。
第二講 六朝時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講過:一、神話是文藝的萌芽。二、中國的神話很少。三、所有的神話,
沒有長篇的。四、《漢書》《藝文志》上載的小說都不存在了。五、現存漢人的小
說,多是假的。現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与
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來。巫到后來分為兩派:一
為方士;一仍為巫。巫多說鬼,方士多談煉金及求仙,秦漢以來,其風日盛,到
六朝并沒有息,所以志怪之書特多,像《博物志》上說:
“燕太子丹質于秦,……欲歸,請于秦王。王不听,謬言曰,‘令烏頭白,
馬生角,乃可。’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卷八《史補》)
這全是怪誕之說,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響。再如劉敬叔的《异苑》上說:
“義熙中,東海徐氏婢蘭忽患羸黃,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見掃帚從壁角
來趨婢床,乃取而焚之,嫂即平复。”(卷八)
這可見六朝人視一切東西,都可成妖怪,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謂“万有
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現在,依然留存,像:
常見在樹上挂著“有求必應”的匾,便足以證明社會上還將樹木當神,正如
六朝人一樣的迷信。其實這种思想,本來是無論何國,古時候都有的,不過后來
漸漸地沒有罷了。但中國還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說,除上舉《博物志》、《异苑》而外,還有干寶的《搜神記》,
陶潛的《搜神后記》。但《搜神記》多已佚失,現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輯各書引
用的話,再加別的志怪書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書籍。至于《搜神后記》,亦
記靈异變化之事,但陶潛曠達,未必作此,大約也是別人的托名。
此外還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
齊,梁四朝,佛教大行,當時所譯的佛經很多,而同時鬼神奇异之談也雜出,所
以當時合中,印兩國底鬼怪到小說里,使它更加發達起來,如陽羡鵝籠的故事,
就是:
“陽羡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彥
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宛然与雙鵝并坐,鵝亦不惊。彥負籠而去,都不覺
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
‘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中具肴饌。……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
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
此女謂彥曰:
‘……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暫喚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
子……”
此种思想,不是中國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響。
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說,和印度怎樣相關的大概了。但須知六朝人之志
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并非有意做小說。
六朝時志怪的小說,既如上述,現在我們再講志人的小說。六朝志人的小說,
也非常簡單,同志怪的差不多,這有宋劉義慶做的《世說新語》,可以做代表。
現在待我舉出一兩條來看: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
后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卷上《德行
篇》)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
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卷下《任誕篇》)
這就是所謂晉人底風度。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祿之燒車,劉伶之放
達,是覺得有些奇怪的,但在晉人卻并不以為奇怪,因為那時所貴的是奇特的舉
動和玄妙的清談。這种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
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
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1〕,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
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种清談的名士,當時在
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
書,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前乎《世說》尚有《語林》,《郭子》,不過現在都沒有了。
而《世說》乃是纂輯自后漢至東晉底舊文而成的。后來有劉孝標給《世說》
作注,注中所引的古書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不多存在了;所以后人對于《世說》
看得更貴重,到現在還很通行。
此外還有一种魏邯鄲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說》早。
它的文章,較《世說》質朴些,現在也沒有了,不過在唐宋人的類書上所引
的遺文,還可以看見一點,我現在把它也舉一條出來: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
陽之思,過于秦康。’(秦康父母已死)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
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廣記》二百六十二)
就此可知《笑林》中所說,大概不外俳諧之談。
上舉《笑林》,《世說》兩种書,到后來都沒有什么發達,因為只有模仿,沒
有發展。如社會上最通行的《笑林廣記》,當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
所說的多是知識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廣記》〔2〕,則落于形体上的滑稽,專
以鄙言就形体上謔人,涉于輕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說》,后來模仿的更多,從劉孝標的《續世說》——
見《唐志》——一直到清之王卓所做的《今世說》,現在易宗夔所做的《新
世說》等,都是仿《世說》的書。但是晉朝和現代社會底情狀,完全不同,到今
日還模仿那時底小說,是很可笑的。因為我們知道從漢末到六朝為篡奪時代,四
海騷然,人多抱厭世主義;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時,皆講超脫現世,晉人先受其
影響,于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飛升,所以喜服藥;有一派人欲永游醉鄉,不問
世事,所以好飲酒。服藥者——晉人所服之藥,我們知道的有五石散,是用五种
石料做的,其性燥烈——身上常發炎,适于穿舊衣——因新衣容易擦坏皮膚——
又常不洗,虱子生得极多,所以說:“捫虱而談。”飲酒者,放浪形骸之外,醉
生夢死。——這就是晉時社會底情狀。而生在現代底人,生活情形完全不同了,
卻要去模仿那時社會背景所產生的小說,豈非笑話?
我在上面說過: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說,因為他們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樣的,
統當作事實;所以《舊唐書》《藝文志》,把那种志怪的書,并不放在小說里,而
歸入歷史的傳記一類,一直到了宋歐陽修才把它歸到小說里。可是志人底一部,
在六朝時看得比志怪底一部更重要,因為這和成名很有關系;像當時鄉間學者想
要成名,他們必須去找名士,這在晉朝,就得去拜訪王導,謝安一流人物,正所
謂“一登龍門,則身价十倍”。但要和這流名士談話,必須要能夠合他們的脾胃,
而要合他們的脾胃,則非看《世說》,《語林》這一類的書不可。例如:當時阮宣
子見太尉王夷甫,夷甫問老庄之异同,宣子答說:“將毋同。”夷甫就非常佩服
他,給他官做,即世所謂“三語掾”。但“將毋同”三字,究竟怎樣講?有人說
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說是“豈不同”的意思——總之是一种兩可、飄渺恍
惚之談罷了。要學這一种飄渺之談,就非看《世說》不可。
※ ※ ※
〔1〕 孔融(153—208) 字文舉,東漢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曾任北海相,后因反對曹操,為曹操所殺。禰衡(173—198),字正平,東
漢末平原般(今山爾臨邑)人。因反對曹操被送至劉表處,劉表又將他送至黃祖
處,終為黃祖所殺。
〔2〕 《笑林廣記》 清游戲主人輯。笑話集,四卷,分古艷、腐流、形
体、閨風等十二類。
第三講 唐之傳奇文
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我前次說過:六朝時之志怪与志人底文
章,都很簡短,而且當作記事實;及到唐時,則為有意識的作小說,這在小說史
上可算是一大進步。
而且文章很長,并能描寫得曲折,和前之簡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這在文
体上也算是一大進步。但那時作古文底人,見了很不滿意,叫它做“傳奇体”。
“傳奇”二字,當時實是訾貶的意思,并非現代人意中的所謂“傳奇”。可是這
种傳奇小說,現在多沒有了,只有宋初底《太平廣記》——這書可算是小說的大
類書,是搜集六朝以至宋初底小說而成的——我們于其中還可以看見唐時傳奇小
說底大概:唐之初年,有王度做的《古鏡記》,是自述得一神鏡底异事,文章雖
很長,但僅綴許多异事而成,還不脫六朝志怪底流風。此外又有無名氏做的《白
猿傳》,說的是梁將歐陽紇至長樂,深入溪洞,其妻為白猿掠去,后來得救回去,
生一子,“厥狀肖焉”。紇后為陳武帝所殺,他的儿子歐陽詢,在唐初很有名望,
而貌像獼猴,忌者因作此傳;后來假小說以攻擊人的風气,可見那時也就流行了。
到了武則天時,有張鷟做的《游仙窟》,是自敘他從長安走河湟去,在路上
天晚,投宿一家,這家有兩個女人,叫十娘,五嫂,和他飲酒作樂等情。事實不
很繁复,而是用駢体文做的。這种以駢体做小說,是從前所沒有的,所以也可以
算一种特別的作品。到后來清之陳球所做的《燕山外史》,是駢体的,而作者自
以為用駢体做小說是由他別開生面的,殊不知實已開端于張鷟了。但《游仙窟》
中國久已佚失;惟在日本,現尚留存,因為張鷟在當時很有文名,外國人到中國
來,每以重金買他的文章,這或者還是那時帶去的一种。其實他的文章很是佻巧,
也不見得好,不過筆調活潑些罷了。
唐至開元,天寶以后,作者蔚起,和以前大不同了。從前看不起小說的,此
時也來做小說了,這是和當時底環境有關系的,因為唐時考試的時候,甚重所謂
〔13〕 關于《海上花列傳》刊出情況,該書自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初
一日起,陸續刊印于韓邦慶所編文藝雜志《海上奇書》。
該刊開始時每逢初一、十五出刊一期,每期印《海上花列傳》二回;第九期
起,改為每月一期,出至十五期停刊,《海上花列傳》共刊出三十回。
〔14〕 据《譚瀛室隨筆》載:《海上花列傳》“書中人名,大抵皆有所指,
熟于同、光間上海名流事實者,類能言之。茲姑舉所知者,如:
齊韻叟為沈仲馥,史天然為李木齋,賴頭黿為勒元俠,方蓬壺為袁翔父,一
說為王紫詮,李實夫為盛朴人,李鶴汀為盛杏蓀,黎篆鴻為胡雪岩,王蓮生為馬
眉叔,小柳儿為楊猴子,高亞白為李芋仙。以外諸人,苟以類推之,當十得八九,
是在讀者之留意也。”
--------------------------------------------------------------------------------
第二十七篇 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
--------------------------------------------------------------------------------
明季以來,世目《三國》《水滸》《西游》《金瓶梅》為“四大奇書”〔1〕,
居說部上首,比清乾隆中,《紅樓夢》盛行,遂奪《三國》之席,而尤見稱于文
人。惟細民所嗜,則仍在《三國》《水滸》。時勢屢更,人情日异于昔,久亦稍厭,
漸生別流,雖故發源于前數書,而精神或至正反,大旨在揄揚勇俠,贊美粗豪,
然又必不背于忠義。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于《紅樓》,其代表為《儿
女英雄傳》;一緣民心已不通于《水滸》,其代表為《三俠五義》。
《儿女英雄傳評話》本五十三回,今殘存四十回,題“燕北閒人著”。馬從
善序〔2〕云出文康手,蓋定稿于道光中。文康,費莫氏,字鐵仙,滿洲鑲紅旗
人,大學士勒保〔3〕次孫也,“以資為理藩院郎中,出為郡守,洊擢觀察,丁
憂旋里,特起為駐藏大臣,以疾不果行,卒于家。”家本貴盛,而諸子不肖,遂
中落且至困憊。文康晚年塊處一室,筆墨僅存,因著此書以自遣。升降盛衰,俱
所親歷,“故于世運之變遷,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并序語)榮華已落,
愴然有怀,命筆留辭,其情況蓋与曹雪芹頗類。惟彼為寫實,為自敘,此為理想,
為敘他,加以經歷复殊,而成就遂迥异矣。書首有雍正甲寅觀鑒我齋序,謂為“格
致之書”,反《西游》等之“怪力亂神”而正之;
〔4〕次乾隆甲寅東海吾了翁識,謂得于春明市上,不知作者何人,研讀數
四,“更于沒字處求之”〔5〕,始知言皆有物,因補其闕失,弁以數言云云:皆
作者假托。開篇則謂“這部評話……初名《金玉緣》;因所傳的是首善京都一樁
公案,又名《日下新書》。篇中立旨立言,雖然無當于文,卻還一洗穢語淫詞,
不乖于正,因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初非釋家言也。后來東海吾了翁重訂,
題曰《儿女英雄傳評話》。
……”(首回)多立异名,搖曳見態,亦仍為《紅樓夢》家數也。
所謂“京都一樁公案”者,為有俠女曰何玉鳳,本出名門,而智慧驍勇絕世,
其父先為人所害,因奉母避居山林,欲伺間報仇。其怨家曰紀獻唐,有大勳勞于
國,勢甚盛。何玉鳳急切不得當,變姓名曰十三妹,往來市井間,頗拓弛玩世;
偶于旅次見孝子安驥困厄,救之,以是相識,后漸稔。已而紀獻唐為朝廷所
誅,何雖未手刃其仇而父仇則已報,欲出家,然卒為勸沮者所動,嫁安驥。驥又
有妻曰張金鳳,亦嘗為玉鳳所拯,乃相睦如姊妹,后各有孕,故此書初名《金玉
緣》。
書中人物亦常取同時人為藍本;或取前人,如紀獻唐,蔣瑞藻(《小說考證》
八)云,“吾之意,以為紀者,年也;獻者,《曲禮》云,‘犬名羹獻’;唐為
帝堯年號:合之則年羹堯也。……其事跡与本傳所記悉合。”安驥殆以自寓,或
者有慨于子而反寫之。十三妹未詳,當純出作者意造,緣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備
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動絕异,矯揉之態,触目皆是矣。如敘安驥初遇何于
旅舍,慮其入室,呼人抬石杜門,眾不能動,而何反為之運以入,即其例也:
……那女子又說道,“弄這塊石頭,何至于鬧的這等馬仰人翻的呀?”張三
手里拿著橛頭,看了一眼,接口說,“怎么‘馬仰人翻’呢?瞧這家伙,不這么
弄,問得動他嗎?打諒頑儿呢。”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塊石頭端相了端相,……
約莫也有個二百四五十斤重,原是一個碾糧食的碌碡;上面靠邊,卻有個鑿通了
的關眼儿。……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石頭撂倒在平地上,用右手推著一轉,
找著那個關眼儿,伸進兩個指頭去勾住了,往上只一悠,就把那二百多斤的石頭
碌碡,單撒手儿提了起來。向著張三李四說道,“你們兩個也別閒著,把這石頭
上的土給我拂落淨了。”兩個屁滾尿流,答應了一聲,連忙用手拂落了一陣,說,
“得了。”那女子才回過頭來,滿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這石頭放在那
里?”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說,“有勞,就放在
屋里罷。”那女子听了,便一手提著石頭,款動一雙小腳儿,上了台階儿,那只
手撩起了布帘,跨進門去,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里南牆根儿底下;回轉頭來,
气不喘,面不紅,心不跳。眾人伸頭探腦的向屋里看了,無不吒异。……(第四
回)
結末言安驥以探花及第,复由國子監祭酒簡放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未赴,
又“改為學政,陛辭后即行赴任,辦了些疑難大案,政聲載道,位极人臣,不能
盡述”。因此复有人作續書三十二回,文意并拙,且未完,云有二續,序題“不
計年月無名氏”〔6〕蓋光緒二十年頃北京書估之所造也。
《三俠五義》出于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原名《忠烈俠義傳》,百二十回,
首署“石玉昆〔7〕述”,而序則云問竹主人原藏,入迷道人編訂,皆不詳為何
如人。凡此流著作,雖意在敘勇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而必
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其在《三俠五義》者曰包拯。拯字希仁,
以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其間嘗除天章閣待制,又除龍圖閣學土,權知開封府,立
朝剛毅,關節不到,世人比之閻羅,有傳在《宋史》(三百十六)。而民間所傳,
則行事率怪异,元人雜劇中已有包公“斷立太后”及“審烏盆鬼”〔8〕諸异說;
明人又作短書十卷曰《龍圖公案》〔9〕,亦名《包公案》,記拯借私訪夢兆鬼語等
以斷奇案六十三事,然文意甚拙,蓋僅識文字者所為。后又演為大部,仍稱《龍
圖公案》,則組織加密,首尾通連,即為《三俠五義》藍本矣。〔10〕《三俠五義》
開篇,即敘宋真宗未有子,而劉李二妃俱娠,約立舉子者為正宮。劉乃与宮監郭
槐密謀,俟李生子,即易以剝皮之狸貓,謂生怪物。太子則付宮人寇珠,命縊而
棄諸水,寇珠不忍,竊授陳林,匿八大王所,云是第三子,始得長育。劉又讒李
妃去之,忠宦多死。真宗無子,既崩,八王第三子乃入承大統,即仁宗也。書由
是即進敘包拯降生,惟以前案為下文伏線而已。复次,則述拯婚宦及斷案事跡,
往往取他人故事,并附著之。比知開封,乃于民間遇李妃,發“狸貓換子”舊案,
時仁宗始知李為真母,迎以歸。拯又以忠誠之行,感化豪客,如三俠,即南俠展
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以及五鼠,為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
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率為盜俠,縱橫江湖間,或則偶入
京師,戲盜御物,人亦莫能制,顧皆先后傾心,投誠受職,協誅強暴,人民大安。
后襄陽王趙玨謀反,匿其党之盟書于沖霄樓,五鼠從巡按顏查散探訪,而白玉堂
遽獨往盜之,遂墜銅网陣而死;書至此亦完。其中人物之見于史者,惟包拯八王
等數人;故事亦多非實有,五鼠雖明人之《龍圖公案》及《西洋記》皆載及,而
并云物怪,与此之為義士者不同,宗藩謀反,仁宗時實未有,此殆因明宸濠事〔11〕
而影響附會之矣。至于构設事端,頗傷稚弱,而獨于寫草野豪杰,輒奕奕有神,
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值世間方飽于妖异之說,脂粉
之談,而此遂以粗豪脫略見長,于說部中露頭角也。
……馬漢道,“喝酒是小事,但不知錦毛鼠是怎么個人?”……展爺便將陷
空島的眾人說出,又將綽號儿說与眾人听了。公孫先生在旁,听得明白,猛然省
悟道,“此人來找大哥,卻是要与大哥合气的。”展爺道,“他与我素無仇隙,
与我合什么气呢?”公孫策道,“大哥,你自想想,他們五人號稱‘五鼠’,你
卻號稱‘御貓’,焉有貓儿不捕鼠之理?這明是嗔大哥號稱御貓之故,所以知道
他要与大哥合气。”展爺道,“賢弟所說,似乎有理。但我這‘御貓’,乃圣上
所賜,非是劣兄有意稱‘貓’,要欺壓朋友。他若真個為此事而來,劣兄甘拜下
風,從此后不稱御貓,也未為不可。”眾人尚未答言,惟趙虎正在豪飲之間,……
卻有些不服气,拿著酒杯,立起身來道,“大哥,你老素昔膽量過人,今日何自
餒如此?這‘御貓’二字,乃圣上所賜,如何改得?儻若是那個甚么白糖咧,黑
糖咧,他不來便罷,他若來時,我燒一壺開開的水,把他沖著喝了,也去去我的
滯气。”展爺連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剛說至此,只
听得拍的一聲,從外面飛進一物,不偏不歪,正打在趙虎擎的那個酒杯之上,只
听當啷啷一聲,將酒杯打了個粉碎。趙爺唬了一跳,眾人無不惊駭。只見展爺早
已出席,將隔扇虛掩,回身复又將燈吹滅,便把外衣脫下,里面卻是早已結束停
當的。暗暗將寶劍拿在手中,卻把隔扇假做一開,只听拍的一聲,又是一物打在
隔扇上。展爺這才把隔扇一開,隨著勁一伏身躥將出去。只覺得迎面一股寒風,
嗖的就是一刀,展爺將劍扁著,往上一迎,隨招隨架,用目在星光之下仔細觀瞧,
見來人穿著簇青的夜行衣靠,腳步伶俐:依稀是前在苗家集見的那人。二人也不
言語,惟听刀劍之聲,叮當亂響。展爺不過招架,并不還手,見他刀刀逼緊,門
路精奇,南俠暗暗喝采;又想道,“這朋友好不知進退。我讓著你,不肯傷你。
又何必赶盡殺絕?難道我還怕你不成?”暗道,“也叫他知道知道。”便把寶劍
一橫,等刀臨近,用個“鶴唳長空勢”,用力往上一削。只听得噌的一聲,那人
的刀已分為兩段,不敢進步,只見他將身一縱,已上了牆頭。展爺一躍身,也跟
上去。……(第三十九回)
當俞樾寓吳下時,潘祖蔭〔12〕歸自北京,出示此本,初以為尋常俗書耳,
及閱畢,乃歎其“事跡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
如柳麻子說‘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
聲:
閒中著色,精神百倍”(俞序語)。而頗病開篇“狸貓換太子”之不經,乃
別撰第一回,“援据史傳,訂正俗說。”又以書中南俠北俠雙俠,其數已四,非
三能包,加小俠艾虎,則又成五,“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俠之師也,小諸葛沈仲
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稱其從游戲中生出俠義來,然則此兩人非俠而何?”因复改
名《七俠五義》,于光緒己丑(一八八九)序而傳之,乃与初本并行,在江浙特
盛。
其年五月,复有《小五義》出于北京,十月,又出《續小五義》,皆一百二
十四回。序謂与《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本三千多篇,分上中
下三部,總名《忠烈俠義傳》,原無大小之說,因上部三俠五義為創始之人,故
謂之大五義,中下二部五義即其后人出世,故謂之小五義。”《小五義》雖續上
部,而又自白玉堂盜盟單起,略當上部之百一回;全書則以襄陽王謀反,義俠之
士競謀探其隱事為線索。是時白玉堂早被害,余亦漸衰老,而后輩繼起,并有父
風。盧方之子珍,韓彰之子天錦,徐慶之子良,白玉堂之侄芸生,旨意外湊聚于
客舍,益以小俠艾虎,遂結為兄弟。諸人奔走道路,頗誅豪強,終集武昌,擬共
破銅网陣,未陷而書畢。《續小五義》即接敘前案,銅网先破,叛王遂逃,而諸
俠仍在江湖間誅鋤盜賊。已而襄陽王成擒,天子論功,俠義之士皆受封賞,于是
全書完。序雖云二書皆石玉昆舊本,而較之上部,則中部荒率殊甚,入下又稍細,
因疑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手,其伎倆有工拙,故正續遂差异也。
且說徐慶天然的性气一沖的性情,永不思前想后,一時不順,他就變臉,把
桌子一扳,嘩喇一聲,碗盞皆碎。
鐘雄是泥人,還有個土性情,拿住了你們,好眼相看,擺酒款待,你倒如此,
難怪他怒發。指著三爺道,“你這是怎樣了?”三爺說,“這是好的哪。”寨主
說,“不好便當怎樣?”三爺說,“打你!”話言未了,就是一拳。鐘雄就用指
尖往三爺肋下一點。“哎喲!”噗咚!三爺就躺于地下。焉知曉鐘寨主用的是
“十二支講關法”,又叫“閉血法”,俗語就叫“點穴”。三爺心里明白,不能
動轉。鐘雄拿腳一踢,吩咐綁起來。三爺周身這才活動,又教人捆上了五花大綁。
展南俠自己把二臂往后一背,說,“你們把我捆上!”眾人有些不肯,又不能不
捆。鐘雄傳令,推在丹鳳橋梟首。內中有人嚷道,“刀下留人!”……
(《小五義》第十七回)
且說黑妖狐智化与小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議,獨出己見,要去上王府盜取
盟單。……(智化)爬伏在懸龕之上,晃千里火照明:下面是一個方匣子,……
上頭有一個長方的硬木匣子,兩邊有個如意金環。伸手揪住兩個金環,往怀中一
帶,只听上面嗑歎一聲,下來了一口月牙式鍘刀。智化把眼睛一閉,也不敢往前
躥,也不敢往后縮,正在腰脊骨中當啷的一聲,智化以為是腰斷兩截,慢慢睜開
眼睛一看,卻不覺著疼痛,就是不能動轉。列公,這是什么緣故?皆因他是月牙
式樣;若要是鍘草的鍘刀,那可就把人鍘為兩段。此刀當中有一個過隴儿,也不
至于甚大;又對著智爺的腰細;又對著解了百寶囊,底下沒有東西墊著;又有背
后背著這一口刀,連皮鞘帶刀尖,正把腰脊骨護住。……總而言之:智化命不該
絕。可把沈仲元嚇了個膽裂魂飛。……(《續小五義》第一回)
大小五義之書既盡出,乃即見《正續小五義全傳》刊行,凡十五卷六十回,
前有光緒壬辰(一八九二)繡谷居士序。其本即取《小五義》及續書,合為一部,
去其复重,又汰其舖敘,省略成十三卷五十二回。末二卷八回則謂襄陽王將就擒,
而又逸去,至紅羅山,舉兵复戰,乃始敗亡,是二書之所無,實為蛇足。行文敘
事,亦雖簡明有加,而原有之游詞余韻,刊落甚多,故神采則轉遜矣。
包拯顏查散而外,以他人為全書樞軸者,在先亦已嘗有。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有《施公案》八卷九十七回,一名《百斷奇觀》,
記康熙時施仕綸(當作世綸)〔13〕為泰州知州至漕運總督時行事,文意俱拙,
略如明人之《包公案》,而稍加曲折,一案或亙數回;且斷案之外,又有遇險,
已為俠義小說先導。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則有《彭公案》二十四卷一百
回,為貪夢道人作,述彭朋(當作鵬)〔14〕于康熙中為三河縣知縣,洊擢河南
巡撫,回京出查大同要案等故事,亦不外賢臣微行,豪杰盜寶之類,而字句拙劣,
几不成文。
其他類似《三俠五義》之書尚甚夥,通行者有《永慶升平》九十七回,為潞
河郭廣瑞錄哈輔源〔15〕演說,敘康熙帝變裝私訪,及除邪教,平逆匪諸案;尋
有續一百回,亦貪夢道人作。又有《圣朝鼎盛万年青》八集,共七十六回,無撰
人名,則記康熙帝以大政付劉塘陳宏謀〔16〕,自游江南,歷遇奸徒骫法,英杰
效忠之事。余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17〕
等,其類尚多,大率出光緒二十年頃。后又有《劉公案》(劉墉),《李公案》(李
丙寅當作秉衡)〔18〕;而《施公案》亦續至十集,《彭公案》續至十七集;
《七俠五義》則續至二十四集,千篇一律,語多不通,甚至一人之性格,亦
先后頓异,蓋歷經眾手,共成惡書,漫不加察,遂多矛盾矣。
《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气,《儿女英雄傳》亦然。
郭廣瑞序《永慶升平》云,“余少游四海,常听評詞演《永慶升平》一書,……
國初以來,有此實事流傳,咸丰年間有姜振名先生,乃評談今古之人,嘗演說此
書,未能有人刊刻,傳流于世。余長听哈輔源先生演說,熟記在心,閒暇之時,
錄成四卷。……”《小五義》序亦謂与《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
則石玉昆殆亦咸丰時說話人,与姜振名各專一种故事。文康習聞說書,擬其口吻,
于是《儿女英雄傳》遂亦特有“演說”流風。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
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余年而再興者也。惟后來僅有擬作及續書,且多濫惡,
而此道又衰落。
清初,流寇悉平,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草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故陳忱作
《后水滸傳》,則使李俊去國而王于暹羅(見第十五篇)。歷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
年,威力廣被,人民懾服,即士人亦無貳心,故道光時俞万春作《結水滸傳》,
則使一百八人無一幸免(亦見第十五篇),然此尚為僚佐之見也。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余韻,然亦僅其外貌,而
非精神。時去明亡已久遠,說書之地又為北京,其先又屢平內亂,游民輒以從軍
得功名,歸耀其鄉里,亦甚動野人歆羡,故凡俠義小說中之英雄,在民間每极粗
豪,大有綠林結習,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此蓋非心悅誠
服,樂為臣仆之時不辦也。然當時于此等書,則以為“善人必獲福報,惡人總有
禍臨,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終逢吉庇,報應分明,昭彰不爽,使讀者有拍案稱快
之樂,無廢書長歎之時……”(《三俠五義》及《永慶升平》序)云。
而其時歐人之力又侵入中國。
※ ※ ※
〔1〕 “四大奇書” 清李漁《三國演義序》云:“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
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与《西廂》也。馮猶龍亦有
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兩人之
論各异。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与經史不類;《西廂》系詞
曲,与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見清兩衡堂刊本
《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卷首)李漁序。
〔2〕 馬從善 自號古遼閬圃,文康家門客,余未詳。其序寫于光緒戊寅
年(1878),稱“《儿女英雄傳》一書,文鐵仙先生康所作也。”
〔3〕 勒保(1740—1819) 費莫氏,字宜軒,清滿洲鑲紅旗人,官陝甘
總督、四川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机大臣等。曾鎮壓川、鄂、陝等地白蓮教起
義及云、貴苗民起義。
〔4〕 觀鑒我齋《儿女英雄傳》序云:“其書以天道為綱,以人道為紀,
以性情為意旨,以儿女英雄為文章,……吾不圖于無意中果得于誠正、修齊、治
平而外,快睹此格致一書也。”又云:“《西游記》其神也怪也,《水滸傳》其
力也,《金瓶梅》其亂也。”
〔5〕 東海吾了翁《儿女英雄傳序》云:“其事則日下舊聞,其文則忽庄
忽諧,若明若昧,……研讀數四,更于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庄忽諧,若明
若昧者,言非無所為而發也。噫,傷已!惜原稿半殘闕失次,爰不辭固陋,為之
點金以鐵,補綴成書,易其名曰《儿女英雄傳評話》。”
〔6〕 《續儿女英雄傳》共三十二回,卷首有無名氏自序,不記年月。光
緒二十四年(1898)北京宏文書局印行。
〔7〕 石玉昆(約1810—約1871) 字振之,清天津人。道光咸丰年間說
書藝人。
〔8〕 “斷立太后” 見元雜劇《抱妝盒》,劇情敘宋真宗時李美人生子,
遭劉皇后嫉害,陳琳抱妝盒救出幼主,幼主后即位為仁宗,密詢陳琳,尊生母李
氏為皇太后。“審烏盆鬼”,見元雜劇《盆儿鬼》劇情敘汴梁人楊國用經商遇害,
尸首雖被燒成灰和土制成瓦盆,但“冤魂”不散,能作人聲,后經包公審理伸冤。
〔9〕 《龍圖公案》 十卷,明無名氏撰,序署“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于
虎丘之悟石軒”。有繁簡兩本,繁本故事一百則,簡本故事六十六則。敘寫包公
審案故事。
〔10〕 這里的《龍圖公案》指傳鈔本《龍圖耳錄》,一二○回,系石玉昆
說唱《龍圖公案》的記錄本(刪去唱詞)。刊本《忠烈俠義傳》(亦名《三俠五義》)
即從此本出。
〔11〕 明宸濠事 明正德十四年(1519),宗室宁王朱宸濠偽稱奉太后密
詔,于南昌起兵叛亂,后兵敗被殺。
〔12〕 俞樾 參看本卷第219頁注〔28〕。俞樾將《三俠五義》改名《七
俠五義》,并作序。序中所說的柳麻子,即柳敬亭(1587—1890),明末著名說書
藝人。俞序關于柳敬亭說《水滸》的記述,本自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柳敬
亭說書》。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號鄭奭,清吳縣(今屬江蘇)人,官
至工部尚書。撰有《鄭奭詩存、文存》各一卷,編有《滂喜齋叢書》。
〔13〕 施世綸(?—1722) 字文賢,清漢軍鑲黃旗人。曾任泰州知州,
后官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撰有《南堂集》。《施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附
會臆造。
〔14〕 彭鵬(1637—1704) 字奮斯,號古愚,清莆田(今屬福建)人,
由三河知縣官至廣東巡撫。撰有《古愚心言》。《彭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
附會臆造。
〔15〕 郭廣瑞 字筱亭,別號燕南居士,清潞河(今北京通縣)人。
哈輔源,滿洲旗人。說書藝人,以專說《永慶升平》而聞名。
〔16〕 劉墉(1719—1804) 字崇如,號石庵,清諸城(今屬山東)人,
官至吏部尚書、体仁閣大學士。陳宏謀(1696—1771),字汝咨,號榕門,清臨
桂(今屬廣西)人,官至湖廣總督、東閣大學士。此處正文“康熙”應為“乾隆”。
〔17〕 《英雄大八義》 四卷,五十六回。《英雄小八義》系其續集,四
卷,四十四回。敘寫東京汴梁宋士公等人故事。《七劍十三俠》,又名《七子十三
生》,三集,一八○回,題“姑蘇桃花館主人唐芸洲編次”。敘寫明王守仁平定
朱宸濠叛亂故事。《七劍十八義》,未見,同類書有《七劍八俠十六義》、《五劍十
八義》等多种。
〔18〕 《劉公案》 僅見唱本《劉墉私訪大清傳》,四卷,敘寫乾隆時劉
墉奉旨查辦國舅、濟南巡撫國泰事。《李公案》,一名《李公案奇聞》,三十四回,
題“惜紅居士編纂”。敘寫清李秉衡辦理訟案事。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譴責小說
--------------------------------------------------------------------------------
光緒庚子(一九○○)后,譴責小說之出特盛。蓋嘉慶以來,雖屢平內亂(白
蓮教,太平天國,捻,回),亦屢挫于外敵(英,法,日本),細民暗昧,尚啜茗
听平逆武功,有識者則已翻然思改革,憑敵愾之心,呼維新与愛國,而于“富強”
尤致意焉。戊戌變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歲而有義和團之變,群乃知政府不足
与圖治,頓有掊擊之意矣。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
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雖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气浮露,
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
之譴責小說。其作者,則南亭亭長与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長為李寶嘉,字伯元,江蘇武進人,少擅制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
累舉不第,乃赴上海辦《指南報》,旋輟,別辦《游戲報》,為俳諧嘲罵之文,后
以“舖底”售之商人,又別辦《海上繁華報》,〔1〕記注倡优起居,并載詩詞小
說,殊盛行。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若干卷,《海天鴻雪記》六本,《李蓮英》
一本,〔2〕《繁華夢》《活地獄》〔3〕各若干本。又有專意斥責時弊者曰《文明小
史》,分刊于《繡像小說》中,〔4〕尤有名。時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內失望,
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寶嘉亦應商人之托,撰《官場現形記》,擬
為十編,編十二回,自光緒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編,后二年又成二編,三十
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一八六七——
一九○六),書遂不完;亦無子,伶人孫菊仙〔5〕為理其喪,酬《繁華報》
之揄揚也。嘗被荐應經濟特科,不赴,時以為高;
又工篆刻,有《芋香印譜》〔6〕行于世(見周桂笙《新庵筆記》三,李祖杰
致胡适書及顧頡剛《讀書雜記》等)。
《官場現形記》已成者六十回,為前半部,第三編印行時(一九○三)有自
序,略謂“亦嘗見夫官矣,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忍饑渴,冒寒暑,
行香則天明而往,稟見則日昃而歸,卒不知其何所為而來,亦卒不知其何所為而
去。”
歲或有凶災,行振恤,又“皆得援救助之例,邀獎勵之恩,而所謂官者,乃
日出而未有窮期”。及朝廷議汰除,則“上下蒙蔽,一如故舊,尤其甚者,假手
宵小,授意私人,因苞苴而通融,緣賄賂而解釋:是欲除弊而轉滋之弊也”。于
是群官搜括,小民困窮,民不敢言,官乃愈肆,“南亭亭長有東方之諧謔,与淳
于之滑稽,又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涂之大旨”,愛“以含蓄蘊釀
存其忠厚,以酣暢淋漓闡其隱微,……窮年累月,殫精竭誠,成書一帙,名曰《官
場現形記》。
……凡神禹所不能鑄之于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
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于作吏,及
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复夥,其記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
訖,若斷若續,与《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云實錄,無自序所謂“含
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
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异大同,匯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
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
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余言為例,并以概余子:
……卻說賈大少爺,……看看已到了引見之期,頭天赴部演禮,一切照例儀
注,不庸細述。這天賈大少爺起了一個半夜,坐車進城,……一直等到八點鐘,
才有帶領引見的司官老爺把他帶了進去,不知走到一個甚么殿上,司官把袖一
摔,他們一班几個人在台階上一溜跪下,离著上頭約摸有二丈遠,曉得坐在上頭
的就是“當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員,當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
預備召見。……賈大少爺雖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見皇上,雖然請教
過多少人,究竟放心不下。當時引見了下來,先看見華中堂。華中堂是收過他一
万銀子古董的,見了面問長問短,甚是關切。后來賈大少爺請教他道,“明日朝
見,門生的父親是現任臬司,門生見了上頭,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沒有听
見上文,只听得“碰頭”二字,連連回答道,“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
賈大少爺忙分辨道,“門生說的是上頭問著門生的父親,自然要碰頭;倘不問,
也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道,“上頭不問你,你千万不要多說話;應該碰頭
的地方,又万万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一席
話說得賈大少爺格外糊涂,意思還要問,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賈大少爺只好出來,
心想華中堂事情忙,不便煩他,不如去找黃大軍机,……或者肯賜教一二。誰知
見了面,賈大少爺把話才說完,黃大人先問“你見過中堂沒有?他怎么說的?”
賈大少爺照述一遍,黃大人道,“華中堂閱歷深,他叫你多碰頭少說話,老成人
之見,這是一點儿不錯的。”
……賈大少爺無法,只得又去找徐大軍机。這位徐大人,上了年紀,兩耳重
听,就是有時候听得兩句,也裝作不知。他平生最講究養心之學,有兩個訣竅:
一個是“不動心”,一個是“不操心”。……后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
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這日賈大少爺……去求教他,見面之后,寒暄了几句,便題到此事。徐
大人道,“本來多碰頭是頂好的事。
就是不碰頭,也使得。你還是應得碰頭的時候,你碰頭;
不必碰的時候,還是不必碰的為妙。”賈大少爺又把華黃二位的話述了一
遍,徐大人道,“他兩位說的話都不錯。
你便照他二位的話,看事行事,最妥。”說了半天,仍舊說不出一毫道理,
只得又退了下來。后來一直找到一位小軍机,也是他老人家的好友,才把儀注說
清。第二天召見上去,居然沒有出岔子。……(第二十六回)
我佛山人為吳沃堯,字茧人,后改趼人,廣東南海人也,居佛山鎮,故自稱
“我佛山人”。年二十余至上海,常為日報撰文,皆小品;光緒二十八年新會梁
啟超〔7〕印行《新小說》于日本之橫濱,月一冊,次年(一九○三),沃堯乃始
學為長篇,即以寄之,先后凡數种,曰《電術奇談》,曰《九命奇冤》,〔8〕曰《二
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名于是日盛,而末一种尤為世間所稱。后客山東,游日本,
皆不得意,終复居上海;三十二年,為《月月小說》〔9〕主筆,撰《劫余灰》《發
財秘訣》《上海游驂錄》〔10〕;又為《指南報》作《新石頭記》〔11〕。又一年,
則主持廣志小學校,甚盡力于學務,所作遂不多。宣統紀元,始成《近十年之怪
現狀》〔12〕二十回,二年九月遽卒,年四十五(一八六六——一九一○)。別有
《恨海》《胡寶玉》〔13〕二种,先皆單行;又嘗應商人之托,以三百金為撰《還
我靈魂記》頌其藥,〔14〕一時頗被訾議,而文亦不傳(見《新庵筆記》三,《近
十年之怪現狀》自序,《我佛山人筆記》汪維甫序)。短文非所長,后因名重,亦
有人綴集為《趼廛筆記》《趼人十三种》〔15〕《我佛山人筆記四种》《我佛山人滑
稽談》《我佛山人札記小說》〔16〕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本連載于《新小說》〔71〕中,后亦与《新小說》
俱輟,光緒三十三年乃有單行本甲至丁四卷,宣統元年又出戊至辛四卷,共一百
八回。全書以自號“九死一生”者為線索,歷記二十年中所遇,所見,所聞天地
間惊听之事,綴為一書,始自童年,末無結束,雜集“話柄”,与《官場現形記》
同。而作者經歷較多,故所敘之族類亦較夥,官師士商,皆著于錄,搜羅當時傳
說而外,亦販舊作(如《鐘馗捉鬼傳》之類),以為新聞。自云“只因我出來應
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只有三种東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蟻;第二种
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魎。”(第一回)則通本所述,不离此類人物之言
行可知也。相傳吳沃堯性強毅,不欲下于人,遂坎坷沒世,故其言殊慨然。惜描
寫失之張皇,時或傷于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
僅足供閒散者談笑之資而已。其敘北京同寓人符彌軒之虐待其祖云:
……到了晚上,各人都已安歇,我在枕上隱隱听得一陣喧嚷的聲音出在東院
里。……嚷了一陣,又靜了一陣,靜了一陣,又嚷一陣,雖是听不出所說的話來,
卻只覺得耳根不清淨,睡不安穩。……直等到自鳴鐘報了三點之后,方才朦朧睡
去;等到一覺醒來,已是九點多鐘了。連忙起來,穿好衣服,走出客堂,只見吳
亮臣李在茲和兩個學徒,一個廚子,兩個打雜,圍在一起竊竊私議。我忙問是甚
么事。……亮臣正要開言,在茲道,“叫王三說罷,省了我們費嘴。”打雜王三
便道,“是東院符老爺家的事。昨天晚上半夜里我起來解手,听見東院里有人吵
嘴,……就摸到后院里,……往里面偷看:原來符老爺和符太太對坐在上面,那
一個到我們家里討飯的老頭儿坐在下面,兩口子正罵那老頭子呢。那老頭子低著
頭哭,只不做聲。符太太罵得最出奇,說道,‘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就應該死
的了,從來沒見過八十多歲人還活著的。’符老爺道,‘活著倒也罷了。無論是
粥是飯,有得吃吃點,安分守己也罷了;今天嫌粥了,明天嫌飯了,你可知道要
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是要自己本事掙來的呢。’那老頭子道,‘可怜我并
不求好吃好喝,只求一點儿咸菜罷了。’符老爺听了,便直跳起來,說道,‘今
日要咸菜,明日便要咸肉,后日便要雞鵝魚鴨,再過些時,便燕窩魚翅都要起來
了。我是個沒補缺的窮官儿,供應不起!’說到那里,拍桌子打板凳的大罵。……
罵夠了一回,老媽子開上酒菜來,擺在當中一張獨腳圓桌上。符老爺兩口子
對坐著喝酒,卻是有說有笑的。那老頭子坐在底下,只管抽抽咽咽的哭。符老爺
喝兩杯,罵兩句;符太太只管拿骨頭來逗叭儿狗頑。那老頭子哭喪著臉,不知說
了一句甚么話,符老爺登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
的東西翻了個滿地,大聲喝道,‘你便吃去!’那老頭子也太不要臉,認真就爬
在地下拾來吃。符老爺忽的站了起來,提起坐的凳子,對准了那老頭子摔去。幸
虧站著的老媽子搶著過來接了一接,雖然接不住,卻擋去勢子不少。那凳子雖然
還摔在那老頭子的頭上,卻只摔破了一點頭皮。倘不是那一擋,只怕腦子也磕出
來了。”我听了這一番話,不覺嚇了一身大汗,默默自己打主意。到了吃飯時,
我便叫李在茲赶緊去找房子,我們要搬家了。……(第七十四回)
吳沃堯之所撰著,惟《恨海》《劫余灰》,及演述譯本之《電術奇談》等三种,
自云是寫情小說,其他悉此類,而譴責之度稍不同。至于本旨,則緣借筆墨為生,
故如周桂笙(《新庵筆記》三)言,亦“因人,因地,因時,各有變態”,但其
大要,則在“主張恢复舊道德”(見《新庵譯屑》評語)
云。
又有《老殘游記》二十章,題“洪都百煉生”著,實劉鶚〔18〕之作也,有
光緒丙午(一九○六)之秋于海上所作序;或云本未完,末數回乃其子續作之。
鶚字鐵云,江蘇丹徒人,少精算學,能讀書,而放曠不守繩墨,后忽自悔,閉戶
歲余,乃行醫于上海,旋又棄而學賈,盡喪其資。光緒十四年河決鄭州,鶚以同
知投效于吳大澂〔19〕,治河有功,聲譽大起,漸至以知府用。在北京二年,上
書請敷鐵道;又主張開山西礦,既成,世俗交謫,稱為“漢奸”。庚子之亂,鶚
以賤值購太倉儲粟于歐人,或云實以振饑困者,全活甚眾;后數年,政府即以私
售倉粟罪之,流新疆死(約一八五○——一九一○,詳見羅振玉《五十日夢痕
錄》)。其書即借鐵英號老殘者之游行,而歷記其言論聞見,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作者信仰,并見于內,而攻擊官吏之處亦多。其記剛弼誤認魏氏父女為謀斃一家
十三命重犯,魏氏仆行賄求免,而剛弼即以此證實之,則摘發所謂清官者之可恨,
或尤甚于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以為“贓官可恨,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
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几矣。試觀
徐桐李秉衡〔20〕,其顯然者也。……
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也。
……那衙役們早將魏家父女帶到,卻都是死了一半的樣子。兩人跪到堂上,
剛弼便從怀里摸出那個一千兩銀票并那五千五百兩憑据,……叫差役送与他父女
們看,他父女回說“不懂,這是甚么緣故?”……剛弼哈哈大笑道,“你不知道,
等我來告訴你,你就知道了。昨儿有個胡舉人來拜我,先送一千兩銀子,道,你
們這案,叫我設法儿開脫;又說,如果開脫,銀子再要多些也肯。……
我再詳細告訴你,倘若人命不是你謀害的,你家為甚么肯拿几千兩銀子出來
打點呢?這是第一据。……倘人不是你害的,我告訴他,‘照五百兩一條命計算,
也應該六千五百兩。’你那管事的就應該說,‘人命實不是我家害的,如蒙委員
代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百兩的數目卻不敢答應。’怎么他毫無疑義,
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帳呢?這是第二据。我勸你們,早遲總得招認,免得饒上許
多刑具的苦楚。”那父女兩個連連叩頭說,“青天大老爺。實在是冤枉。”剛弼
把桌子一拍,大怒道,“我這樣開導,你們還是不招?再替我夾拶起來!”底下
差役炸雷似的答應了一聲“嗄!”……正要動刑。剛弼又道,“慢著。行刑的差
役上來,我對你說。……你們伎倆,我全知道。你們看那案子是不要緊的呢,你
們得了錢,用刑就輕;讓犯人不甚吃苦。你們看那案情重大,是翻不過來的了,
你們得了錢,就猛一緊,把犯人當堂治死,成全他個整尸首,本官又有個嚴刑斃
命的處分。我是全曉得的。今日替我先拶賈魏氏,只不許拶得他發昏,但看神色
不好就松刑,等他回過气來再拶。預備十天工夫,無論你甚么好漢,也不怕你不
招!”……(第十六章)
《孽海花》以光緒三十三年載于《小說林》〔21〕,稱“歷史小說”,署“愛
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相傳實常熟舉人曾朴〔22〕字孟朴者所為。第一
回猶楔子,有六十回全目,自金□掄元起,即用為線索,雜敘清季三十年間遺聞
逸事;后似欲以豫想之革命收場,而忽中止,旋合輯為書十卷,僅二十回。金□
謂吳縣洪鈞,嘗典試江西,丁憂歸,過上海,納名妓傅彩云為妾,后使英,攜以
俱去,稱夫人,頗多話柄。比洪歿于北京,傅复赴上海為妓,稱曹夢蘭,又至天
津,稱賽金花,庚子之亂,為聯軍統帥所暱,勢甚張。書于洪傅特多惡謔,并寫
當時達官名士模樣,亦极淋漓,而時复張大其詞,如凡譴責小說通病;惟結构工
巧,文采斐然,則其所長也。書中人物,几無不有所影射;使撰人誠如所傳,則
改稱李純客者實其師李慈銘〔23〕字蓴客(見曾之撰《越縵堂駢体文集序》),親
炙者久,描寫當能近實,而形容時复過度,亦失自然,蓋尚增飾而賤白描,當日
之作風固如此矣。即引為例:
……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秋高气爽,塵
軟蹄輕,不一會,已到了門口。
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陰下。家人方要通報,小燕搖手說“不必”,自己
輕跳下車。正跨進門,瞥見門上新貼一副淡紅朱砂箋的門對,寫得英秀瘦削,歷
落傾斜的兩行字,道:
保安寺街藏書十万卷
戶部員外補闕一千年
小燕一笑。進門一個影壁;繞影壁而東,朝北三間倒廳;沿倒廳廊下一直進
去,一個秋葉式的洞門;洞門里面,方方一個小院落。庭前一架紫藤,綠葉森森,
滿院种著木芙蓉,紅艷嬌酣,正是開花時候。三間靜室,垂著湘帘,悄無人聲。
那當儿恰好一陣微風,小燕覺得在帘縫里透出一股藥煙,清香沁鼻。掀帘進去,
卻見一個椎結小童,正拿著把破蒲扇,在中堂東壁邊煮藥哩。見小燕進來,正要
起立。只听房里高吟道,“淡墨羅巾燈畔字,小風鈴佩夢中人。”小燕一腳跨進
去,笑道,“‘夢中人’是誰呢?”一面說,一面看,只見純客穿著件半舊熟羅
半截衫,踏著草鞋,本來好好儿,一手捋著短須,坐在一張舊竹榻上看書。看見
小燕進來,連忙和身倒下,伏在一部破書上發喘,顫聲道,“呀,怎么小翁來,
老夫病体竟不能起迓,怎好怎好?”小燕道,“純老清恙,几時起的?怎么兄弟
連影儿也不知?”純客道,“就是諸公定議替老夫做壽那天起的。可見老夫福
薄,不克當諸公盛意。云臥園一集,只怕今天去不成了。”小燕道,“風寒小疾,
服藥后當可小痊。還望先生速駕,以慰諸君渴望。”
小燕說話時,卻把眼偷瞧,只見榻上枕邊拖出一幅長箋,滿紙都是些抬頭。
那抬頭卻奇怪,不是“閣下”“台端”,也非“長者”“左右”,一迭連三,全
是“妄人”兩字。小燕覺得詫异,想要留心看他一兩行,忽听秋葉門外有兩個人,
一路談話,一路躡手躡腳的進來。那時純客正要開口,只听竹帘子拍的一聲。正
是:十丈紅塵埋俠骨,一帘秋色養詩魂。不知來者何人,且听下回分解。(第十
九回)
《孽海花》亦有他人續書(《碧血幕》《續孽海花》〔24〕,皆不稱。
此外以抉摘社會弊惡自命,撰作此類小說者尚多,顧什九學步前數書,而甚
不逮,徒作譙呵之文,轉無感人之力,旋生旋滅,亦多不完。其下者乃至丑詆私
敵,等于謗書;又或有嫚罵之志而無抒寫之才,則遂墮落而為“黑幕小說”〔25〕。
※ ※ ※
〔1〕 《指南報》 光緒二十二年(1896)創刊,不久停刊。《游戲報》,
光緒二十三年(1897)創刊,宣統二年(1910)停刊。《海上繁華報》,未詳,不
知是否即李伯元所辦《世界繁華報》。該報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創刊,宣統
二年停刊。
〔2〕 《庚子國變彈詞》 四十回,長篇彈詞,暴露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
罪行,但對義和團持敵視態度。《海天鴻雪記》,二十回,題“二春居士編”,每
回后有南亭亭長評。敘寫上海妓女生活,對當時社會黑暗有所暴露。《李蓮英》,
未見,周桂笙《新庵筆記》曾提及。
〔3〕 《繁華夢》 全稱《海上繁華夢》,三集,一百回,題“古滬警夢痴
仙戲墨”,實即孫家振撰。《活地獄》,四十三回。李寶嘉生前撰至三十九回,余
為吳沃堯、歐陽巨源續成。此書由十五個長短不等的故事組成。
〔4〕 《文明小史》 六十回,敘寫清廷官吏的昏庸腐敗,提倡改良。《繡
像小說》,李寶嘉主編。小說期刊,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刊于上海,光緒三
十二年(1906)停刊。
〔5〕 孫菊仙(1841—1931) 名濂,天津人。京劇藝人。
〔6〕 《芋香印譜》 常州市博物館藏有《芋香室印存》,卷首之獨孤粲《李
伯元傳略》中稱李“有芋香印譜行世”。据此,《芋香印譜》或即《芋香室印存》。
〔7〕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光緒戊戌
年(1898)与康有為、譚嗣同等發起維新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他曾倡導“詩
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著述甚多,主要有《飲冰室文集》等。
〔8〕 《電術奇談》 一名《催眠術》,二十四回,日本菊池幽芳著,方慶
周譯,吳趼人演述。內容敘寫印度一部族酋長的女儿与一英國青年相愛的故事。
《九命奇冤》,三十六回,敘寫兩家地主因迷信風水釀成九條命案的故事。
〔9〕《月月小說》吳研人、周桂笙等主編。一九○六年九月創刊于上海,一
九○八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二十四期。所刊除小說外,尚有戲劇、論文、雜著等。
〔10〕 《劫余灰》 十六回,敘寫一對才子佳人悲歡离合的故事。
《發財秘訣》,又名《黃奴外史》,十回,敘寫一窮漢在香港靠投机發家的故
事。《上海游驂錄》,十回,敘寫一個地主的儿子投靠革命党的故事,其中對革命
党人多所攻擊。
〔11〕 《新石頭記》 四十回,以庚子事變前后的北京為背景,借賈寶玉
之名,幻設事跡,与原《紅樓夢》故事無關。
〔12〕 《近十年之怪現狀》 又名《最近社會齷齪史》,二十回,敘寫當
時社會黑暗情況,可視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續集。
〔13〕 《恨海》 十回,以庚子事變為背景,敘寫兩對青年男女的婚姻悲
劇。《胡寶玉》,又名《三十年上海北里之怪歷史》,全書分八章,敘寫名妓胡寶
玉等人的故事。
〔14〕 《還我靈魂記》 原題《還我魂靈記》,是吳沃堯一九一○年為藥
房寫的一篇廣告文字。其中的商人指中法大藥房老板黃楚九,所頌的藥為艾羅補
腦汁。(据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漢口中西報》)
〔15〕 《趼廛筆記》 共七十二則,內容有記敘傳聞,亦有讀書札記。《趼
人十三种》,即《光緒万年》、《無理取鬧西游記》、《立憲万歲》、《黑籍冤魂》、《義
盜記》、《慶祝立憲》、《大改革》、《平步青云》、《快升官》、《查功課》、《人鏡學社
鬼哭傳》、《趼廛賸墨》及《趼廛詩刪賸》。先后均發表于《月月小說》。吳趼人死
后,由他人匯集成冊印行。
〔16〕 《我佛山人筆記四种》 即《我佛山人筆記》,汪維甫輯。
收《趼廛隨筆》、《趼廛續筆》、《中國偵探三十四案》及《上海三十年艷跡》
四种。前二种与《趼廛筆記》內容基本相同。《我佛山人滑稽談》,收笑話之類一
百七十余則。《我佛山人札記小說》,四卷,五十三篇,所記多屬奇聞軼事。
〔17〕 《新小說》 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啟超創辦于橫濱,共刊行兩
卷,以小說為主,旁及詩歌、戲曲、筆記等。
〔18〕 劉鶚(1857—1909) 曾官候補知府,后棄官經商。除《老殘游記》
外,編有甲骨文《鐵云藏龜》等。
〔19〕 吳大澂(1835—1902) 字清卿 號恪齋,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官湖南巡撫。撰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等。
〔20〕 徐桐(1819—1900) 字蔭軒,漢軍正藍旗人,歷任禮部、吏部尚
書。頑固守舊,反對維新變法。李秉衡(1830—1900),字鑑堂,海城(今屬遼
宁)人,官山東巡撫、巡閱長江水師大臣等。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戰敗自盡。
〔21〕 《小說林》 黃摩西主編。一九○七年一月于上海創刊,一九○八
年九月停刊,共出十二期,多載翻譯小說。
〔22〕 曾朴(1872—1935) 字孟朴,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辛亥
革命后任江蘇財政廳長、政務廳長等職。曾創辦小說林書店。
所撰小說除《孽海花》外,尚有《魯男子》等。《孽海花》前六回為愛自由
者(金松岑)所作,經曾朴修改。
〔23〕 李慈銘(1830—1894) 字氣伯,號蓴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撰有《越縵堂日記》、《白華絳跗閣詩集》、《湖塘林館駢体
文鈔》等。
〔24〕 關于《孽海花》續書。《碧血幕》,包天笑撰。有光緒丁未年(1907)
《小說林》本,未寫完。《續孽海花》,陸士諤撰。原題《孽海花續編》,書內題
作《孽海花三編》。后又續寫四、五、六編,題名《新孽海花》。曾朴初撰《孽海
花》時曾擬六十回回目,然初稿僅成二十回。此續書系据曾朴擬定之回目,自二
十一回始,至六十回止。
〔25〕 “黑幕小說” 一九一六年十月《時事新報》辟“上海黑幕”專欄
后逐漸風行的一种小說,代表作品有《繪圖中國黑幕大觀》等。
后記
--------------------------------------------------------------------------------
右中國小說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十月中印訖已而于朱彝
尊〔1〕明詩綜卷八十知雁宕山樵陳忱字遐心胡适為后水滸傳序〔2〕考得其事尤
眾于謝無量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3〕第一編知說唐傳舊本題廬陵羅本撰粉妝樓
相傳亦羅貫中作惜得見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以下草稿則久置案頭時有更定
然識力儉隘觀覽又不周洽不特于明清小說闕略尚多即近時作者如魏子安韓子云
輩之名亦緣他事相牽未遑博訪況小說初刻多有序跋可借知成書年代及其撰人而
舊本希覯僅獲新書賈人草率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編錄亦复依据寡薄時慮訛
謬惟更歷歲月或能小小妥帖耳而時會交迫當复印行乃任其不備輒付排印顧疇昔
所怀將以助听者之聆察釋寫生之煩勞之志愿則于是乎畢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
月三日校竟記〔4〕
※ ※ ※
〔1〕 朱彝尊(1629—1709) 字錫鬯,號竹垞,清秀水(今浙江嘉興)
人。所撰《明詩綜》,一百卷,卷八十輯錄陳忱詩一首,稱“忱字遐心,烏程人”。
〔2〕 《后水滸傳序》 即《水滸續集兩种序》,見《胡适文存》二集卷四。
〔3〕 謝無量(1884—1964),名蒙,四川梓潼人,曾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
撰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等。《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后改名
《羅貫中与馬致遠》。
〔4〕 本文原無標點,為便于讀者,試加標點如下。
右《中國小說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十月中印訖。已而
于朱彝尊《明詩綜》卷八十知雁宕山樵陳忱字遐心,胡适為《后水滸傳序》考得
其事尤眾;于謝無量《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第一編知《說唐傳》舊本題廬陵羅
本撰,《粉妝樓》相傳亦羅貫中作,惜得見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以下草
稿,則久置案頭,時有更定,然識力儉隘,觀覽又不周洽,不特于明清小說闕略
尚多,即近時作者如魏子安、韓子云輩之名,亦緣他事相牽,未遑博訪。況小說
初刻,多有序跋,可借知成書年代及其撰人,而舊本希覯,僅獲新書,賈人草率,
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編錄,亦复依据寡薄,時慮訛謬,惟更歷歲月,或
能小小妥帖耳。而時會交迫,當复印行,乃任其不備,輒付排印。顧疇昔所怀將
以助听者之聆察、釋寫生之煩勞之志愿,則于是乎畢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月
三日校竟記。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
本篇系魯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講學時的記錄稿,經本人修訂后,收入西
北大學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國立西北大學、陝西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
講演集》(二)。
我所講的是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許多歷史家說,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
那么,中國當然不會在例外。但看中國進化的情形,卻有兩种很特別的現象:一
种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后而舊的又回复過來,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后
而舊的并不廢去,即是羼雜。然而就并不進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較的慢,使
我們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罷了。文藝,文藝之一的小說,自然也如此。例
如雖至今日,而許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
還在。今天所講,就想不理會這些糟粕——雖然它還很受社會歡迎——而從倒行
的雜亂的作品里尋出一條進行的線索來,一共分為六講。
第一講 從神話到神仙傳
考小說之名,最古是見于庄子所說的“飾小說以干縣令”。“縣”是高,言
高名;“令”是美,言美譽。但這是指他所謂瑣屑之言,不關道術的而說,和后
來所謂的小說并不同。
因為如孔子,楊子〔1〕,墨子〔2〕各家的學員,從庄子看來,都可以謂之
小說;反之,別家對庄子,也可稱他的著作為小說。至于《漢書》《藝文志》上
說:“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這才近似現在的所謂小說了,但也不過古時
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談的小話,借以考察國之民情,風俗而已;并無現在所謂小
說之价值。
小說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漢書》《藝文志》上說:“小說家者流,蓋出于
稗官。”稗官采集小說的有無,是另一問題;
即使真有,也不過是小說書之起源,不是小說之起源。至于現在一班研究文
學史者,卻多認小說起源于神話。因為原始民族,穴居野處,見天地万物,變化
不常——如風;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為惊怪,以為必有個
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擬名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動作,如中國有盤古氏開天辟
地之說,這便成功了“神話”。從神話演進,故事漸近于人性,出現的大抵是“半
神”,如說古來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簡狄
吞燕卵而生商,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之的話,都是和凡人不同的。這些
口傳,今人謂之“傳說”。由此再演進,則正事歸為史;逸史即變為小說了。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詩歌起于
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
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
因為原始民族對于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其威靈,贊歎其功烈,也
就成了詩歌的起源。至于小說,我以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
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种事情以消遣閒暇。這种事
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所以詩歌是韻
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
但在古代,不問小說或詩歌,其要素總离不開神話。印度,埃及,希腊都如
此,中國亦然。只是中國并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還沒有
集錄為專書的。我們要尋求,只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而這种古書最重要的,便
推《山海經》。不過這書也是無系統的,其中最要的,和后來有關系的記述,有
西王母的故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胜,
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如此之類還不少。這個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驪山老母奪了位置去。
此外還有一种《穆天子傳》,講的是周穆王駕八駿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雜
書之一篇。——總之中國古代的神話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斷片的,沒有長
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來散亡,是本來的少有。我們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
為最要的有兩种:
一、太勞苦 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為謀生
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發達以及流傳下來。
勞動雖說是發生文藝的一個源頭,但也有條件:就是要不過度。勞逸均适,或者
小覺勞苦,才能發生种种的詩歌,略有余暇,就講小說。假使勞動太多,休息時
少,沒有恢复疲勞的余裕,則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藝了。
二、易于忘卻 因為中國古時天神,地祇,人,鬼,往往殽雜,則原始的信
仰存于傳說者,日出不窮,于是舊者僵死,后人無從而知。如神荼,郁壘,為古
之大神,傳說上是手執一种葦索,以縛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將他們當作門
神。但到后來又將門神改為秦瓊,尉遲敬德,并引說种种事實,以為佐證,于是
后人單知道秦瓊和尉遲敬德為門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壘,更不消說造作他們的
故事了。此外這樣的還很不少。
中國的神話既沒有什么長篇的,現在我們就再來看《漢書》《藝文志》上所
載的小說:《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許多小說目錄,現在一樣都沒有了,但只
有些遺文,還可以看見。如《大戴禮》《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說: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
也。
……”
《青史子》這种話,就是古代的小說;但就我們看去,同《禮記》所說是一
樣的,不知何以當作小說?或者因其中還有許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
現在所有的所謂漢代小說,卻有稱東方朔所做的兩种:一、《神异經》,二、《十
洲記》。班固做的,也有兩种:一、《漢武故事》;二、《漢武帝內傳》。此外還有
郭憲做的《洞冥記》,劉歆做的《西京雜記》。《神异經》的文章,是仿《山海經》
的,其中所說的多怪誕之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西南荒山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
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經》)
《十洲記》是記漢武帝聞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經》的,不過比較
《神异經》稍微庄重些。《漢武故事》和《漢武帝內傳》,都是記武帝初生以至崩
葬的事情。《洞冥記》是說神仙道術及遠方怪异的事情。《西京雜記》則雜記人間
瑣事。
然而《神异經》,《十洲記》,為《漢書》《藝文志》上所不載,可知不是東方
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則与班固別的文章,筆
調不類,且中間夾雜佛家語,——彼時佛教尚不盛行,且漢人從來不喜說佛語——
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記》,《西京雜記》又已經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
所以上舉的六种小說,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劉向的《列仙傳》〔3〕是真的。晉的
葛洪又作《神仙傳》〔4〕,唐宋更多,于后來的思想及小說,很有影響。但劉向
的《列仙傳》,在當時并非有意作小說,乃是當作真實事情做的,不,到現在還
多拿它做儿童讀物的材料。現在常有一問題發生:即此种神話,可否拿它做儿童
的讀物?我們順便也說一說。在反對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种神話教儿童,只能養
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贊成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种神話教儿童,正合儿堂的
天性,很感趣味,沒有什么害處的。在我以為這要看社會上教育的狀況怎樣,如
果儿童能繼續更受良好的教育,則將來一學科學,自然會明白,不至迷信,所以
當然沒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繼續受稍深的教育,學識不再進步,則在幼小時
所教的神話,將永信以為真,所以也許是有害的。
※ ※ ※
〔1〕 楊子 即楊朱,戰國初期魏國人。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
不以物累形”的“為我”思想。其言論事跡,散見《孟子》、《庄子》、《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列子》中雖有《楊朱》篇,但系后人偽托。
〔2〕 墨子(約前468—前376) 名翟,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人。曾任宋國
大夫,墨家學派創始者。他主張“愛無差等”的“兼愛”思想。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3〕 《列仙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題劉向撰。敘寫赤松子等
七十一個仙人的故事。
〔4〕 《神仙傳》 《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題葛洪撰。敘寫許由、巢
父等八十四人名列仙班的故事。
第二講 六朝時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講過:一、神話是文藝的萌芽。二、中國的神話很少。三、所有的神話,
沒有長篇的。四、《漢書》《藝文志》上載的小說都不存在了。五、現存漢人的小
說,多是假的。現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与
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來。巫到后來分為兩派:一
為方士;一仍為巫。巫多說鬼,方士多談煉金及求仙,秦漢以來,其風日盛,到
六朝并沒有息,所以志怪之書特多,像《博物志》上說:
“燕太子丹質于秦,……欲歸,請于秦王。王不听,謬言曰,‘令烏頭白,
馬生角,乃可。’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卷八《史補》)
這全是怪誕之說,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響。再如劉敬叔的《异苑》上說:
“義熙中,東海徐氏婢蘭忽患羸黃,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見掃帚從壁角
來趨婢床,乃取而焚之,嫂即平复。”(卷八)
這可見六朝人視一切東西,都可成妖怪,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謂“万有
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現在,依然留存,像:
常見在樹上挂著“有求必應”的匾,便足以證明社會上還將樹木當神,正如
六朝人一樣的迷信。其實這种思想,本來是無論何國,古時候都有的,不過后來
漸漸地沒有罷了。但中國還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說,除上舉《博物志》、《异苑》而外,還有干寶的《搜神記》,
陶潛的《搜神后記》。但《搜神記》多已佚失,現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輯各書引
用的話,再加別的志怪書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書籍。至于《搜神后記》,亦
記靈异變化之事,但陶潛曠達,未必作此,大約也是別人的托名。
此外還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
齊,梁四朝,佛教大行,當時所譯的佛經很多,而同時鬼神奇异之談也雜出,所
以當時合中,印兩國底鬼怪到小說里,使它更加發達起來,如陽羡鵝籠的故事,
就是:
“陽羡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彥
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宛然与雙鵝并坐,鵝亦不惊。彥負籠而去,都不覺
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
‘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中具肴饌。……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
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
此女謂彥曰:
‘……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暫喚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
子……”
此种思想,不是中國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響。
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說,和印度怎樣相關的大概了。但須知六朝人之志
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并非有意做小說。
六朝時志怪的小說,既如上述,現在我們再講志人的小說。六朝志人的小說,
也非常簡單,同志怪的差不多,這有宋劉義慶做的《世說新語》,可以做代表。
現在待我舉出一兩條來看: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
后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卷上《德行
篇》)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
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卷下《任誕篇》)
這就是所謂晉人底風度。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祿之燒車,劉伶之放
達,是覺得有些奇怪的,但在晉人卻并不以為奇怪,因為那時所貴的是奇特的舉
動和玄妙的清談。這种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
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
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1〕,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
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种清談的名士,當時在
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
書,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前乎《世說》尚有《語林》,《郭子》,不過現在都沒有了。
而《世說》乃是纂輯自后漢至東晉底舊文而成的。后來有劉孝標給《世說》
作注,注中所引的古書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不多存在了;所以后人對于《世說》
看得更貴重,到現在還很通行。
此外還有一种魏邯鄲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說》早。
它的文章,較《世說》質朴些,現在也沒有了,不過在唐宋人的類書上所引
的遺文,還可以看見一點,我現在把它也舉一條出來: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
陽之思,過于秦康。’(秦康父母已死)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
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廣記》二百六十二)
就此可知《笑林》中所說,大概不外俳諧之談。
上舉《笑林》,《世說》兩种書,到后來都沒有什么發達,因為只有模仿,沒
有發展。如社會上最通行的《笑林廣記》,當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
所說的多是知識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廣記》〔2〕,則落于形体上的滑稽,專
以鄙言就形体上謔人,涉于輕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說》,后來模仿的更多,從劉孝標的《續世說》——
見《唐志》——一直到清之王卓所做的《今世說》,現在易宗夔所做的《新
世說》等,都是仿《世說》的書。但是晉朝和現代社會底情狀,完全不同,到今
日還模仿那時底小說,是很可笑的。因為我們知道從漢末到六朝為篡奪時代,四
海騷然,人多抱厭世主義;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時,皆講超脫現世,晉人先受其
影響,于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飛升,所以喜服藥;有一派人欲永游醉鄉,不問
世事,所以好飲酒。服藥者——晉人所服之藥,我們知道的有五石散,是用五种
石料做的,其性燥烈——身上常發炎,适于穿舊衣——因新衣容易擦坏皮膚——
又常不洗,虱子生得极多,所以說:“捫虱而談。”飲酒者,放浪形骸之外,醉
生夢死。——這就是晉時社會底情狀。而生在現代底人,生活情形完全不同了,
卻要去模仿那時社會背景所產生的小說,豈非笑話?
我在上面說過: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說,因為他們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樣的,
統當作事實;所以《舊唐書》《藝文志》,把那种志怪的書,并不放在小說里,而
歸入歷史的傳記一類,一直到了宋歐陽修才把它歸到小說里。可是志人底一部,
在六朝時看得比志怪底一部更重要,因為這和成名很有關系;像當時鄉間學者想
要成名,他們必須去找名士,這在晉朝,就得去拜訪王導,謝安一流人物,正所
謂“一登龍門,則身价十倍”。但要和這流名士談話,必須要能夠合他們的脾胃,
而要合他們的脾胃,則非看《世說》,《語林》這一類的書不可。例如:當時阮宣
子見太尉王夷甫,夷甫問老庄之异同,宣子答說:“將毋同。”夷甫就非常佩服
他,給他官做,即世所謂“三語掾”。但“將毋同”三字,究竟怎樣講?有人說
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說是“豈不同”的意思——總之是一种兩可、飄渺恍
惚之談罷了。要學這一种飄渺之談,就非看《世說》不可。
※ ※ ※
〔1〕 孔融(153—208) 字文舉,東漢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曾任北海相,后因反對曹操,為曹操所殺。禰衡(173—198),字正平,東
漢末平原般(今山爾臨邑)人。因反對曹操被送至劉表處,劉表又將他送至黃祖
處,終為黃祖所殺。
〔2〕 《笑林廣記》 清游戲主人輯。笑話集,四卷,分古艷、腐流、形
体、閨風等十二類。
第三講 唐之傳奇文
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我前次說過:六朝時之志怪与志人底文
章,都很簡短,而且當作記事實;及到唐時,則為有意識的作小說,這在小說史
上可算是一大進步。
而且文章很長,并能描寫得曲折,和前之簡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這在文
体上也算是一大進步。但那時作古文底人,見了很不滿意,叫它做“傳奇体”。
“傳奇”二字,當時實是訾貶的意思,并非現代人意中的所謂“傳奇”。可是這
种傳奇小說,現在多沒有了,只有宋初底《太平廣記》——這書可算是小說的大
類書,是搜集六朝以至宋初底小說而成的——我們于其中還可以看見唐時傳奇小
說底大概:唐之初年,有王度做的《古鏡記》,是自述得一神鏡底异事,文章雖
很長,但僅綴許多异事而成,還不脫六朝志怪底流風。此外又有無名氏做的《白
猿傳》,說的是梁將歐陽紇至長樂,深入溪洞,其妻為白猿掠去,后來得救回去,
生一子,“厥狀肖焉”。紇后為陳武帝所殺,他的儿子歐陽詢,在唐初很有名望,
而貌像獼猴,忌者因作此傳;后來假小說以攻擊人的風气,可見那時也就流行了。
到了武則天時,有張鷟做的《游仙窟》,是自敘他從長安走河湟去,在路上
天晚,投宿一家,這家有兩個女人,叫十娘,五嫂,和他飲酒作樂等情。事實不
很繁复,而是用駢体文做的。這种以駢体做小說,是從前所沒有的,所以也可以
算一种特別的作品。到后來清之陳球所做的《燕山外史》,是駢体的,而作者自
以為用駢体做小說是由他別開生面的,殊不知實已開端于張鷟了。但《游仙窟》
中國久已佚失;惟在日本,現尚留存,因為張鷟在當時很有文名,外國人到中國
來,每以重金買他的文章,這或者還是那時帶去的一种。其實他的文章很是佻巧,
也不見得好,不過筆調活潑些罷了。
唐至開元,天寶以后,作者蔚起,和以前大不同了。從前看不起小說的,此
時也來做小說了,這是和當時底環境有關系的,因為唐時考試的時候,甚重所謂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中國小說史略 - 9
- Büleklär
- 中國小說史略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34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1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61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8913.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77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4414.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8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57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9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14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3515.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80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2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9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01321.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7.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