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中國小說史略 - 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9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14
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被處死。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明武進(今屬江蘇)人,官
至右僉都御史。撰有《荊川先生文集》等。
〔6〕 張竹坡 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平不詳。劉廷璣《在園雜志》
云:“深切人情世務,無如《金瓶梅》,真稱奇書。……彭城張竹坡為之先總大
綱,次則逐卷逐段分注批點,可以繼武圣歎,是懲是勸,一目了然。惜其年不永,
歿后將刊板抵償夙逋于汪蒼孚,舉火焚之,故海內傳者甚少。”《苦孝說》,張
竹坡撰。謂《金瓶梅》撰者系一孝子,其親為仇所算,故有此作,文末有“作者
之心,其有余痛乎,則《金瓶梅》當名之曰《奇酸誌》《苦孝說》”等語。
〔7〕 分宜 指嚴嵩,明分宜(今屬江西)人,嘉靖時的奸臣,《明史•奸
臣列傳》中有傳。陶仲文、陸炳,均嘉靖時的佞臣,《明史•佞幸列傳》中有傳。
〔8〕 盛端明 及下文的顧可學,均嘉靖時的佞臣《明史•佞幸列傳》中有
傳。
〔9〕 《肉蒲團》 又名《覺后禪》,六卷二十回,舊刻本題“情痴反正道
人編次”,別題“情隱先生編次”,卷首有西陵如如居士序。劉廷璣《在園雜志》
謂系李漁所撰。李漁,參看本卷第89頁注〔22〕。
〔10〕 《玉嬌李》 亦作《玉嬌麗》,已佚。沈德符《野獲編》卷二十五:
‘中郎又云,尚有名《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与前書各設報應因果。”
〔11〕 貴溪 指夏言,貴溪(今屬江西)人,嘉靖時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見《明史•夏言傳》。
〔12〕 《太上感應篇陰陽無字解》 丁耀亢撰。內容系參解《太上感應篇》
主旨。《太上感應篇》,《道藏•太清部》著錄三十卷,題“宋李昌齡傳”。
〔13〕 關于了耀亢的著作,据《乾隆諸城志》,有詩集《逍遙游》一卷、《陸
舫詩草》五卷、《椒邱詩》二卷、《江干草》一卷、《歸山草》二卷、《听山亭草》
一卷。傳奇四种,指《西湖扇傳奇》、《化人游傳奇》、《赨蛇膽傳奇》、《赤松游傳
奇》。
〔14〕 鍾羽正 字叔濂,明益都(今屬山東)人,官至工部尚書。
撰有《崇雅堂集》。
〔15〕 《隔帘花影》 全稱《三世報隔帘花影》。清無名氏撰,卷首有四
橋居士序。大概系康熙以后的作品。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說(下)
--------------------------------------------------------------------------------
《金瓶梅》《玉嬌李》等既為世所艷稱,學步者紛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
物事狀皆不同,惟書名尚多蹈襲,如《玉嬌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1〕至
所敘述,則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
違,終多如意,故當時或亦稱為“佳話”。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傳奇近似者,
而又不相關,蓋緣所述人物,多為才人,故時代雖殊,事跡輒類,因而偶合,非
必出于仿效矣。《玉嬌梨》《平山冷燕》有法文譯,〔2〕又有名《好逑傳》者則有
法德文譯〔3〕,故在外國特有名,遠過于其在中國。
《玉嬌梨》今或改題《雙美奇緣》,無撰人名氏。〔4〕全書僅二十回,敘明
正統間有太常卿白玄者,無子,晚年得一女曰紅玉,甚有文才,以代父作菊花詩
為客所知,御史楊廷詔因求為子楊芳婦,玄招芳至家,屬妻弟翰林吳珪試之。
……吳翰林陪楊芳在軒子邊立著。楊芳抬頭,忽見上面橫著一個扁額,題的
是“弗告軒”三字。楊芳自恃認得這三個字,便只管注目而視。吳翰林見楊芳細
看,便說道,“此三字乃是聘君吳与弼所書,點畫遒勁,可稱名筆。”楊芳要賣
弄識字,因答道,“果是名筆,這軒字也還平常,這弗告二字寫得入神。”卻將
告字讀了去聲,不知弗告二字,蓋取《詩經》上“弗諼弗告”之義,這“告”字
當讀与“谷”字同音。吳翰林听了,心下明白,便模糊答應。……(第二回)
白玄遂不允。楊以為怨,乃荐玄赴乜先營中迎上皇,玄托其女于吳翰林而去。
吳珪即挈紅玉歸金陵,偶見蘇友白題壁詩,愛其才,欲以紅玉嫁之。友白誤相新
婦,竟不從。珪怒,囑學官革友白秀才,學官方躊躕,而白玄還朝加官歸鄉之報
适至,即依黜之。友白被革,將入京就其叔,于道中見數少年苦吟,乃方和白紅
玉新柳詩;謂有能步韻者,即嫁之也。友白亦和兩首,而張軌如遽竊以獻白玄,
玄留之為西賓。
已而有蘇有德者又冒為友白,請婚于白氏,席上見張,互相攻訐,俱敗。友
白見紅玉新柳詩,慕之,遂渡江而北,欲托吳珪求婚;途次遇盜,暫舍于李氏,
偶遇一少年曰盧夢梨,甚服友白之才,因以其妹之終身相托。友白遂入京以監生
應試,中第二名;再訪盧,則已以避禍遠徙,乃大失望。不知盧實白紅玉之中表,
已先赴金陵依白氏也。白玄難于得婿,易姓名游山陰,于禹跡寺見一少年姓柳,
才識非常,次日往訪,即字以己女及甥女,歸而說其故云:
……“……忽遇一個少年,姓柳,也是金陵人。他人物風流,真個是‘謝家
玉樹’。……我看他神清骨秀,學博才高,旦暮間便當飛騰翰苑。……意欲將紅
玉嫁他,又恐甥女說我偏心;欲要配了甥女,又恐紅玉說我矯情。
除了柳生,若要再尋一個,卻万万不能。我想娥皇女英同事一舜,古圣人已
有行之者;我又見你姊妹二人互相愛慕,不啻良友,我也不忍分開:故當面一口
就都許他了。這件事我做得甚是快意。”……(第十九回)
而二女皆慕友白,聞之甚怏怏。已而柳至白氏,自言實蘇友白,蓋爾時亦變
姓名游山陰也。玄亦告以真姓名,皆大惊喜出意外,遂成婚。而盧夢梨實女子,
其先乃改裝自托于友白者云。
《平山冷燕》亦二十回,題云“荻岸山人編次”。清盛百二(《柚堂續筆談》)
以為嘉興張博山十四五時作〔5〕,其父執某續成之。博山名劭,清康熙時人,“少
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惊其師。”(阮元《兩浙輶軒錄》七引李方湛語)
蓋早慧,故世人并以此書附著于彼,然文意陳腐,殊不類童子所為。書敘‘先朝”
隆盛時事,而又不云何時作,故亦莫詳“先朝”為何帝也。其時欽天監正堂官奏
奎壁流光,散滿天下,天子則大悅,詔求真才,又适見白燕盤旋,乃命百官賦白
燕詩,眾謝不能,大學士山顯仁乃獻其女山黛之作,詩云:
夕陽憑吊素心稀,遁入梨花無是非,淡去羞從鴉借色,瘦來只許雪添肥,飛
回夜黑還留影,銜盡春紅不涴衣,多少朱門夸富貴,終能容我洁身歸。(第一回)
天子即召見,令獻策,稱旨,賜玉尺一條,“以此量天下之才”;金如意一
執,“文可以指揮翰墨,武可以扞御強暴,長成擇婿,有妄人強求,即以此擊其
首,擊死勿論”;又賜御書扁額一方曰“弘文才女”。時黛方十歲;其父筑樓以
貯玉尺,謂之玉尺樓,亦即為黛讀書之所,于是才女之名大著,求詩文者云集矣。
后黛以詩嘲一貴介子弟,被怨,托人誣以詩文皆非己出,又奉旨令文臣赴玉尺樓
与黛較試,文臣不能及,誣者獲罪而黛之名益揚。其時又有村女冷絳雪者,亦幼
即能詩,忤山人宋信,信以計陷之,俾官買送山氏為侍婢。絳雪于道中題詩而遇
洛陽才人平如衡,然指顧間又相失;既至山氏,自顯其才,則大得敬愛,且亦以
題詩為天子所知也。平如衡至云間訪才士,得燕白頷,家世富貴而有大才,能詩。
長官俱荐于朝,二人不欲以荐舉出身,乃皆入都應試,且改姓名求見山黛。黛早
見其譏刺詩,因与絳雪易裝為青衣,試以詩,唱和再三,二人竟屈,辭去。又有
張寅者,亦以求婚至山氏,受試于玉尺樓下,張不能文,大受愚弄,复因奔突登
樓,几被如意擊死,至拜禱始免。張乃囑禮官奏于朝,謂黛与少年唱和調笑,有
傷風化。天子即拘訊;張又告發二人實平燕托名,而适榜發,平中會元,燕會魁。
于是天子大喜,諭山顯仁擇之為婿,遂以山黛嫁燕白頷,冷絳雪嫁平如衡。成婚
之日,凡事無不美滿:
……二女上轎,隨妝侍妾足有上百,一路火炮与鼓樂喧天,彩旗共花燈奪目,
真個是天子賜婚,宰相嫁女,狀元探花娶妻:一時富貴,占盡人間之盛。……若
非真正有才,安能如此?至今京城中俱傳平山冷燕為四才子;
閒窗閱史,不胜欣慕而為之立傳云。(第二十回)
二書大旨,皆顯揚女子,頌其异能,又頗薄制藝而尚詞華,重俊髦而嗤俗士,
然所謂才者,惟在能詩,所舉佳篇,复多鄙倍,如鄉曲學究之為;又凡求偶必經
考試,成婚待于詔旨,則當時科舉思想之所牢籠,倘作者無不羈之才,固不能沖
決而高翥矣。
《好逑傳》十八回,一名《俠義風月傳》,題云“名教中人編次”。其立意
亦略如前二書,惟文辭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所謂“既美且才,美而又俠”
者也。書言有秀才鐵中玉者,北直隸大名府人,……生得丰姿俊秀,就象一個美
人,因此里中起個諢名,叫做“鐵美人”。若論他人品秀美,性格就該溫存。
不料他人雖生得秀美,性子就似生鐵一般,十分執拗;又有几分膂力,動不
動就要使气動粗;等閒也不輕易見他言笑。……更有一段好處,人若緩急求
他,……慨然周濟;若是諛言諂媚,指望邀惠,他卻只當不曾听見:所以人都感
激他,又都不敢無故親近他。……(第一回)
其父鐵英為御史,中玉慮以骾直得禍,入都諫之。會大夬侯沙利奪韓愿妻
〔6〕,即施智計奪以還愿,大得義俠之稱。然中玉亦懼禍,不敢留都,乃至山東
游學。歷城退職兵部侍郎水居一有一女曰冰心,甚美,而才識胜男子。同縣有過
其祖者,大學士之子,強來求婚,水居一不敢拒,然以侄女易冰心嫁之,婚后始
覺,其祖大恨,計陷居一,复百方圖女,而冰心皆以智免。過其祖又托縣令假傳
朝旨逼冰心,而中玉适在歷城,遇之,斥其偽,計又敗。冰心因此甚服鐵中玉,
當中玉暴病,乃邀寓其家護視,歷五日始去。此后過其祖仍再三圖娶冰心,皆不
得。而中玉卒与冰心成婚,然不合巹,已而過學士托御史万諤奏二氏婚媾,先以
“孤男寡女,共處一室,不無曖昧之情,今父母循私,招搖道路而縱成之,實有
傷于名教”。有旨查复。后皇帝知二人雖成禮而未同居,乃召冰心令皇后驗試,
果為貞女,于是誣蔑者皆被詰責,而譽水鐵為“真好逑中出類拔萃者”,令重結
花燭,以光名教,且云“汝歸宜益懋后德以彰風化”也。
又有《鐵花仙史》二十六回。題“云封山人編次”。言錢唐蔡其志与好友王
悅共游于祖遺之埋劍園,賞芙蓉,至花落方別。后入都又相遇,已各有儿女在襁
褓,乃約為婚姻,往來愈密。王悅子曰儒珍,七歲能詩,与同窗陳秋麟皆十三四
入泮,嘗借寓埋劍園,邀友賞花賦詩。秋麟夜遇女子,自稱符劍花,后屢至,一
夕暴風雨拔去玉芙蓉,乃絕。后王氏衰落,儒珍又不第,蔡嫌其窮困,欲以女改
适夏元虛,時秋麟已中解元,急謀于密友蘇紫宸,托媒得之,擬臨時歸儒珍,而
蔡女若蘭竟逸去,為紫宸之叔誠齋所收養。夏元虛為世家子而無行,怒其妹瑤枝
時加譏訕,因荐之應點選;瑤枝被征入都,中途舟破,亦為誠齋所救。誠齋又招
儒珍為西賓,而蔡其志晚年孤寂,亦屢來迎王,養以為子,亦發解,娶誠齋之女
馨如。秋麟求婚夏瑤枝,誠齋未許,一夕女自來,乃偕遁。
時紫宸已平海寇,成神仙,忽遺王陳二人書,言真瑤枝故在蘇氏,偕遁者實
花妖,教二人以五雷法治之,妖即逸去,誠齋亦終以真瑤枝許之。一日儒珍至蘇
氏,忽睹若蘭舊婢,甚惊;誠齋乃确知所收蔡女,故為儒珍聘婦,亦以歸儒珍。
后來兩家夫婦皆年逾八十,以服紫宸所贈金丹,一夕無疾而終,世以為尸解云。
《鐵花仙史》較后出,似欲脫舊來窠臼,故設事力求其奇。
作者亦頗自負,序言有云,“傳奇家摹繪才子佳人之悲歡离合,以供人娛目
悅心者也。然其成書而命之名也,往往略不加意。
如《平山冷燕》則皆才子佳人之姓為顏,而《玉嬌梨》者又至各摘其人名之
一字以傳之,草率若此,非真有心唐突才子佳人,實圖便于隨意扭捏成書而無所
難耳。此書則有特异焉者,……令人以為鐵為花為仙者讀之,而才子佳人之事掩
映乎其間。”然文筆拙澀,事狀紛繁,又混入戰爭及神仙妖异事,已軼出于人情
小說范圍之外矣。
※ ※ ※
〔1〕 《金瓶梅》這個書名系摘取小說中人物潘金蓮、李瓶儿、春梅三人
名字中各一字組成。蹈襲這种做法的,如《玉嬌梨》,系取白紅玉的“玉”,吳
旡嬌(白紅玉的化名)的“嬌”和盧夢梨的“梨”三字組成;《平山冷燕》系取
平如衡、山黛、冷絳雪、燕白頷四人之姓組成。
〔2〕 《玉嬌梨》、《平山冷燕》法譯本 《玉嬌梨》法譯本《Ju-Kiao-
Li》,最早為法人銳摩沙(ABRemusat)所譯,又名《兩個表姐妹》
(《Lesdeuxcousines》),一八二六年巴黎出版。后又有裘利恩(SBJulien)的譯本,
亦名《兩個表姐妹》,一八六四年巴黎出版。《平山冷燕》法譯本《Ping-Chan
-Ling-Yen》,也是裘利恩所譯,又名《兩個有才學的年青姑娘》
(《Lesdeuxjeunesfilleslettrees》),一八六○年巴黎出版。
〔3〕 《好逑傳》法德譯本 法譯本有《Hao-Khieou-tschouan》,為阿
賽(GBd’Arcy)所譯,又名《完美的姑娘》(《Lafemmeaccomp-lie》),一八四
二年巴黎出版。德譯本較早的是《HaohKjo’hTschwen》,為摩爾(CBGBVonMurr)
從英文轉譯,又名《好逑快樂的故事》
(《DieangenehmeGeschichtedesHaohKjoDh》),誤以好逑為人名,一七六六年萊
比錫出版。直接從中文翻譯的名《冰心与鐵中玉》(《EisherzundEdeljaspis),為
法朗茲•孔(FBKuhn)所譯,又名《一個幸福的結合的故事》
(《DieGeschichteeinerglucklichenGatEtenwahl》),一九二六年萊比錫出版。
〔4〕 《玉嬌梨》 清張勻撰。題“荑荻山人編次”。(“荑荻山人”一作
“荻岸散人”)。
〔5〕 盛百二(1720—?) 字秦川,清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曾任淄
川知縣。所撰《柚堂續筆談》,三卷,內容多記文壇軼事和掌故。
張博山,名劭,清秀水人。撰有《木威詩鈔》,《兩浙輶軒錄》收有其詩。
〔6) 据《好逑傳》,“韓愿妻”應作“韓愿女”。
第二十一篇 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后來選本
--------------------------------------------------------------------------------
宋人說話之影響于后來者,最大莫如講史,著作迭出,如第十四十五篇所言。
明之說話人亦大率以講史事得名,間亦說經諢經,而講小說者殊希有。惟至明末,
則宋市人小說之流复起,或存舊文,或出新制,頓又廣行世間,但舊名湮昧,不
复稱市人小說也。
此等書之繁富者,最先有《全像古今小說》〔1〕十卷,書肆天許齋告白云,
“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為初刻”,綠天館主人序則謂
“茂苑野史家藏古今通俗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
种,俾為一刻”,而續刻無聞。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
言》,二曰《警世通言》,今皆未見,僅知其序目。
《明言》二十四卷,其二十一篇出《古今小說》,三篇亦見于《通言》及《醒
世恒言》中,〔2〕似即取《古今小說》殘本作之。
《通言》則四十卷,有天啟甲子(一六二四)豫章無礙居士序,內收《京本
通俗小說》七篇(見鹽谷溫《關于明的小說“三言”》及《宋明通俗小說流傳表》),
因知此等匯刻,蓋亦兼采故書,不盡為擬作。三即《醒世恒言》,亦四十卷,天
啟丁卯(一六二七)隴西可一居士序云,“六經國史而外,凡著述,旨小說也,
而尚理或病于艱深,修詞或傷于藻繪,則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
所以繼《明言》《通言》而作也。”是知《恒言》之出,在“三言”中為最后,
中有《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一事,即《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五之《錯斬崔宁》,
則此亦兼存舊作,為例蓋同于《通言》矣。
松禪老人序《今古奇觀》云,“墨憨齋增補《平妖》。窮工极變,不失本來。……
至所纂《喻世》《醒世》《警世》‘三言’,极摹世態人情之岐,備寫悲歡离合之
致。”《平妖傳》有張無咎序,云“蓋吾友龍子猶所補也”,首葉有題名,則曰
“馮猶龍先生增定”,因知“三言”亦馮猶龍〔3〕作,其曰龍子猶者,即錯綜
“猶龍”字作之。猶龍名夢龍,長洲人(《曲品》作吳縣人,《頑潭詩話》作常熟
人),故綠天館主人稱之曰茂苑野史,崇禎中,由貢生選授壽宁知縣,于詩有《七
樂齋稿》,而“善為啟顏之辭,間入打油之調,不得為詩家”(朱彝尊《明詩綜》
七十一云)。然擅詞曲,有《雙雄記傳奇》〔4〕,又刻《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种》〔5〕,
頗為當時所稱,其中之《万事足》《風流夢》《新灌園》皆己作;亦嗜小說,既補
《平妖傳》,复纂“三言”,又嘗勸沈德符以《金瓶梅》鈔付書坊板行,然不果
(《野獲編》二十五)。
《京本通俗小說》所錄七篇,其五為高宗時事,最遠者神宗時,耳目甚近,
故舖敘易于逼真。《醒世恒言》乃變其例,雜以漢事二,隋唐事十一,多取材晉
唐小說(《續齊諧記》《博异志》《酉陽雜俎》《隋遺錄》等),而古今風俗,遷變
已多,演以虛詞,轉失生气。宋事十一篇頗生動,疑《錯斬崔宁》而外,或尚有
采自宋人話本者,然未詳。明事十五篇則所寫皆近聞,世態物情,不待虛构,故
較高談漢唐之作為佳。
第九卷《陳多壽生死夫妻》一篇,敘朱陳二人以棋友成儿女親家,陳氏子后
病癩,朱欲悔婚,女不允,終歸陳氏侍疾,閱三年,夫婦皆仰藥卒。其述二人訂
婚及女母抱怨諸節,皆不務裝點,而情態反如畫:
……王三老和朱世遠見那小學生行步舒徐,語音清亮,且作揖次第甚有禮
數,口中夸獎不絕。王三老便問,“令郎几歲了?”陳青答應道,“是九歲。”
王三老道,“想著昔年湯餅會時,宛如昨日,倏忽之間,已是九年,真個光陰似
箭,爭教我們不老?”又問朱世遠道,“老漢記得宅上令愛也是這年生的。”朱
世遠道,“果然,小女多福,如今也是九歲了。”王三老道,“莫怪老漢多口,
你二人做了一世的棋友,何不扳做儿女親家。古時有個朱陳村,一村中只有二姓,
世為婚姻,如今你二人之姓适然相符,應是天緣。況且好男好女,你知我見,有
何不美?”朱世遠已自看上了小學生,不等陳青開口,先答應道,“此事最好,
只怕陳兄不愿,若肯俯就,小子再無別言。”陳青道,“既蒙朱兄不棄寒微,小
子是男家,有何推托?就請三老作伐。”王三老道,“明日是重陽日,陽九不利;
后日大好個日子,老夫便當登門。今日一言為定,出自二位本心;老漢只圖吃几
杯見成喜酒,不用謝媒。”陳青道,“我說個笑話你听:玉皇大帝要与人皇對親,
商量道,‘兩親家都是皇帝,也須得個皇帝為媒才好。’乃請灶君皇帝往下界去
說親。人皇見了灶君,大惊道,‘那個做媒的怎的這般樣黑?’灶君道,‘從來
媒人,那有白做的?’”王三老同朱世遠都笑起來。朱陳二人又下棋至晚方散。
只因一局輸贏子,定下三生男女緣。
…………
……朱世遠的渾家柳氏,聞知女婿得個恁般的病症,在家里哭哭啼啼。抱怨
丈夫道,“我女儿又不顝臭起來,為甚忙忙的九歲上就許了人家?如今卻怎么
好?索性那癩蝦蟆死了,也出脫了我女儿,如今死不死,活不活,女孩儿看看年
紀長成,嫁又嫁他的不得,賴又賴他的不得。
終不然,看著那癩子守活孤孀不成?這都是王三那老烏龜一力竄掇,害了我
女儿終身。”……朱世遠原有怕婆之病,憑他夾七夾八,自罵自止,并不插言,
心中納悶。一日,柳氏偶然收拾廚柜子,看見了象棋盤和那棋子,不覺勃然發怒,
又罵起丈夫來道,“你兩個只為這几著象棋上說得著,對了親,賺了我女儿。還
要留這禍胎怎的?”
一頭說,一頭走到門前,將那象棋子亂撒在街上,棋盤也摜做几片。朱世遠
是本分之人,見渾家發性,攔他不住,洋洋的躲開去了,女儿多福又怕羞,不好
來勸。任他絮聒個不耐煩,方才罷休。……
時又有《拍案惊奇》三十六卷〔6〕,卷為一篇,凡唐六,宋六,元四,明二
十,亦兼收古事,与“三言”同。首有即空觀主人序云,“龍子猶氏所輯《喻世》
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如宋元舊种,亦被搜括殆盡。……
因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听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得如干卷。”既而有
《二刻》三十九卷,凡春秋一,宋十四,元三,明十六,不明者(明?)五,附
《宋公明鬧元宵雜劇》一卷,于崇禎壬申(一六三二)自序,略云“丁卯之秋……
偶戲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得四十种。……
其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复綴為四十則。……”
丁卯為天啟七年,即《醒世恒言》版行之際,此适出而爭奇,然敘述平板,引證
貧辛,不能及也。即空觀主人為凌濛初〔7〕別號,濛初,字初成,烏程人,著
有《言詩翼》《詩逆》《國門集》,雜劇《虯髯翁》等(《明的小說“三言”》)。
《西湖二集》三十四卷附《西湖秋色》一百韻,題“武林濟川子清原甫纂”。
每卷一篇,亦雜演古今事,而必与西湖相關。觀其書名,當有初集,然未見。前
有湖海士序,稱清原〔8〕為周子,嘗作《西湖說》,余事未詳。清康熙時有太學
生周清原字浣初,然為武進人(《國子監志》八十二《鶴征錄》一);乾隆時有周
吳字清原,錢塘人(《兩浙輶軒錄》二十三),而時代不相及,皆別一人也。其書
亦以他事引出本文,自名為“引子”。引子或多至三四,与他書稍不同;文亦流
利,然好頌帝德,垂教訓,又多憤言,則殆所謂“司命之厄我過甚而狐鼠之侮我
無端”(序述清原語)之所致矣。其假唐詩人戎昱〔9〕而發揮文士不得志之恨
者如下:
……且說韓公部下一個官,姓戎名昱,為浙西刺史。
這戎昱有潘安之貌,子建之才,下筆惊人,千言立就,自恃有才,生性极是
傲睨,看人不在眼里。但那時是离亂之世,重武不重文,若是有數百斤力气,……
不要說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就是曉得一兩件的,……少不得也摸頂紗帽在頭上
戴戴。……馬前喝道,前呼后擁,好不威風气勢,耀武揚威,何消得曉得“天地
玄黃”四字。那戎昱自負才華,到這時節重武之時,卻不道是大市里賣平天冠兼
挑虎刺,這一种生意,誰人來買,眼見得別人不作興你了。你自負才華,卻去嚇
誰?就是寫得千百篇詩出,上不得陣,殺不得戰,退不得虜,壓不得賊,要他何
用?戎昱負了這個詩袋子,沒處發賣,卻被一個妓者收得。這妓者是誰?姓金名
鳳,年方一十九歲,容貌無雙,善于歌舞,体性幽閒,再不喜那喧嘩之事,一心
只愛的是那詩賦二字。他見了戎昱這個詩袋子,好生歡喜。戎昱正沒處發賣,見
金鳳喜歡他這個詩袋子,便把這袋子抖將開來,就象個開雜貨店的,件件搬出。
兩個甚是相得,你貪我愛,再不相舍;從此金鳳更不接客。正是:
悲莫悲兮生別离,樂莫樂兮新相知。
自此戎昱政事之暇,游于西湖之上,每每与金鳳盤桓行樂。……(卷九《韓
晉公人奩兩贈》)
《醉醒石》〔10〕十五回,題“東魯古狂生編輯”。所記惟李微化虎事在唐
時,余悉明代,且及崇禎朝事,蓋其時之作也。文筆頗刻露,然以過于簡煉,故
平話習气,時复逼人;至于垂教誡,好評議,則尤甚于《西湖二集》。宋市人小
說,雖亦間參訓喻,然主意則在述市井間事,用以娛心;及明人擬作末流,乃誥
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
如第十四回記淮南莫翁以女嫁蘇秀才,久而女嫌蘇貧,自求去,再醮為酒家婦。
而蘇即聯捷成進士,榮歸過酒家前,見女當壚,下轎揖之,女貌不動而心甚苦,
又不堪眾人笑罵,遂自經死,即所謂大為寒士吐气者也。
……見柜邊坐著一個端端正正裊裊婷婷婦人,卻正是莫氏。蘇進士見了道,
“我且去見他一見,看他怎生待我。”叫住了轎,打著傘,穿著公服,竟到店中。
那店主人正在那廂數錢,穿著兩截衣服,見個官來,躲了。那莫氏見下轎,已認
得是蘇進士了,卻也不羞不惱,打著臉。蘇進士向前,恭恭敬敬的作上一揖。他
道,“你做你的官,我賣我的酒。”身也不動。蘇進士一笑而去。
覆水無收日,去婦無還時,
相逢但一笑,且為立遲遲。
我想莫氏之心豈能無動,但做了這絕性絕義的事,便做到滿面歡容,欣然相
接,討不得個喜而复合;更做到含悲飲泣,牽衣自咎,料討不得個怜而复收,倒
不如硬著,一束兩開,倒也干淨。他那心里,未嘗不悔當時造次,總是無可奈何:
心里悲酸暗自嗟,几回悔是昔時差,
移將上苑琳琅樹,卻作門前桃李花。
結末有論,以為“生前貽譏死后貽臭”,“是朱買臣妻子之后一人”。引論
稍恕,科罪似在男子之“不安貧賤”者之下,然亦終不可宥云:
若論婦人,讀文字,達道理甚少,如何能有大見解,大矜持?況且或至饑寒
相逼,彼此相形,旁觀嘲笑難堪,親族炎涼難耐,抓不來榜上一個名字,洒不去
身上一件藍皮,激不起一個慣淹蹇不遭際的夫婿,盡堪痛哭,如何叫他不要怨嗟。
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眼睜睜這個窮秀才尚活在,更去抱了一人,難道沒有
旦夕恩情?忒殺蔑去倫理!這朱買臣妻,所以貽笑千古。
《喻世》等三言在清初蓋尚通行,王士禎(《香祖筆記》十)云“《警世通
言》有《拗相公》一篇,述王安石罷相歸金陵事,极快人意,乃因盧多遜謫岭南
事而稍附益之”。〔11〕其非异書可知。后乃漸晦,然其小分,則又由選本流傳
至今。其本曰《今古奇觀》,凡四十卷四十回,序謂“三言”与《拍案惊奇》合
之共二百事,觀覽難周,故抱瓮老人選刻為此本。据《宋明通俗小說流傳表》,
則取《古今小說》者十八篇,〔12〕取《醒世恒言》者十一篇(第一,二,七,
八,十五至十七,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取《拍案惊奇》者七篇(第九,十,十
八,二十九,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二刻三篇。三言二拍,印本今頗難覯,
可借此窺見其大略也。至成書之頃,當在崇禎時,其与三言二拍之時代關系,鹽
谷溫曾為之立表(《明的小說“三言”》)如下:
天啟1辛酉 古今小說
|F 喻世明言
4甲子 警世通言
5
6
7丁卯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初)
崇禎1
2
3
4
5壬申 拍案惊奇(二)
|
17 今古奇觀
《今古奇聞》〔13〕二十二卷,卷一事,題“東壁山房主人編次”。其所錄
頗陵雜,有《醒世恒言》之文四篇(《十五貫戲言成大禍》,《陳多壽生死夫妻》,
《張淑儿巧智脫楊生》,《劉小官雌雄兄弟》),別一篇為《西湖佳話》之《梅嶼恨
跡》〔14〕,余未詳所從出〔15〕。文中有“發逆”字,故當為清咸丰同治時書。
《續今古奇觀》三十卷,亦一卷一事,無撰人名。其書全收《今古奇觀》選
余之《拍案惊奇》二十九篇。而以《今古奇聞》一篇(《康友仁輕財重義得科名》)
足卷數,殆不足稱選本,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江蘇巡撫丁日昌〔16〕嘗嚴禁
淫詞小說,《拍案惊奇》亦在禁列,疑此書即書賈于禁后作之。
※ ※ ※
〔1〕 《全像古今小說》 四十卷,明馮夢龍編纂。原書未題撰人,卷首
有綠天館主人序。綠天館主人姓名不詳,序中所稱“茂苑野史”系馮夢龍別號。
此書后改為《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2〕 《明言》二十四卷 衍慶堂刊刻,題《重刻增補古今小說》,其實是
根据《古今小說》殘本二十一篇,加上《警世通言》一篇(《假神仙大鬧華光廟》)
和《醒世恒言》二篇(《白玉娘忍苦成夫》、《張廷秀逃生救父》)拼湊而成。
〔3〕 馮猶龍(1574—1646) 名夢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
主人、茂苑野史等。明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所撰詩集《七樂齋稿》,已散佚。
〔4〕 《雙雄記傳奇》 又名《善惡圖》,馮夢龍編撰。敘寫丹信和劉雙被
害入獄,后征倭寇有功,官至征東將軍故事。
〔5〕 《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种》 又名《新曲十种》,馮夢龍更定。
十种是:《新灌園》、《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記》、《精忠旗》、《雙雄記》、
《万事足》、《夢磊記》、《洒雪堂》、《楚江情》。下文所述《万事足》、《風流夢》、
《新灌園》三种,《万事足》系馮夢龍編撰,《新灌園》系改編張鳳翼《灌園記》
而成。《風流夢》在上述十种之外,系改編湯顯祖《牡丹亭》而成。
〔6〕 《拍案惊奇》 据現存明尚友堂刊本為四十卷。三十六卷本系其殘
本。
〔7〕 凌濛初 參看本卷第89頁注〔29〕。所撰《言詩翼》,四卷,采集前
人《詩經》評注。《詩逆》,四卷,詮釋《詩經》之作。《國門集》,一卷,收凌濛
初旅居南京時所撰詩文。雜劇《虯髯翁》,全名《虯髯翁正本扶余國》。
〔8〕 清原 周楫字清原,號濟川子,明武林(今浙江杭洲)人。
据《西湖二集》湖海士序載,“周子家貧,功名蹭蹬”,很不得志。
〔9〕 戎昱 唐荊南(今湖北江陵)人。曾官虔州刺史,肅宗時貶為辰州
刺史。后人輯有《戎昱詩集》。
〔10〕 《醉醒石》 明無名氏撰,題“東魯古狂生編輯”。李微化虎,見
《醉醒石》第六回“高才生傲世失原形,義气友念孤分半俸”。
原系唐傳奇故事,《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七引《宣室志》,題作《李徵》。
〔11〕 王士禎(1634—1711) 字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清新城(今
山東桓台)人。官至刑部尚書。撰有《帶經堂集》等。所撰《香祖筆記》,十二
卷,是一部考證古事及品評詩文的書。盧多遜,宋怀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太平興國時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書。后因交結秦王趙廷美,被流配岭南
崖州。
〔12〕 這里所說的“取《古今小說》者十八篇”,應作取《古今小說》者
八篇(《今古奇觀》第三、四、十一至十三、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二回),取《警
世通言》者十篇(《今古奇觀》第五、六、十四、十九至二十二、三十一、三十
三、三十五回),“取《拍案惊奇》者七篇”,應作取《拍案惊奇》初刻八篇(《今
古奇觀》第九、十、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取《拍
案惊奇》二刻者三篇(《今古奇觀》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八回)。
〔13〕 《今古奇聞》 題“東壁山房主人編次”。有光緒十三年(1887)
“東壁山房主人王寅冶梅甫”序。王寅,字冶梅,清江蘇南京人。
〔14〕 《西湖佳話》 全名《西湖佳話古今遺跡》,十六篇,題“古吳墨
浪子輯”。以西湖名胜為背景,敘述葛洪、白居易等人故事。
《梅嶼恨跡》,系《西湖佳話》第十四篇,敘寫馮小青的故事。
〔15〕 《今古奇聞》除選自《醒世恒言》、《西湖佳話》的五篇外,其余十
五篇選自清杜綱《娛目醒心編》;另《劉孀姝得良遇奇緣》選自清無名氏輯《紀
載匯編》(墅西逸叟撰《過墟志》),《林蕊香行權計全節》選自清王韜撰《遁窟讕
言》(卷七《宁蕊香》)。
〔16〕 丁日昌(1823—1882) 字雨生,清丰順(今屬廣東)人。
一八六八年任江蘇巡撫時曾兩次奏請嚴禁淫詞小說,所禁書達二六九种之
多。
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
唐人小說單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廣記》成,又置不頒布,絕少流
傳,故后來偶見其本,仿以為文,世人輒大聳异,以為奇絕矣。明初,有錢唐瞿
佑〔1〕字宗吉,有詩名,又作小說曰《剪燈新話》,文題意境,并撫唐人,而文
筆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飾閨情,拈掇艷語,故特為時流所喜,仿效者紛起,至
于禁止,其風始衰。迨嘉靖間,唐人小說乃复出,書估往往刺取《太平廣記》中
文,雜以他書,刻為叢集,真偽錯雜,而頗盛行。〔2〕文人雖素与小說無緣者,
亦每為异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蟻作傳,置之集中。蓋傳奇風韻,明末實彌漫天
下,至易代不改也。
而專集之最有名者為蒲松齡之《聊齋志异》。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山東淄
川人,幼有軼才,老而不達,以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歲貢生(《聊齋
志异》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3〕,所著有《文
集》四卷,《詩集》六卷,《聊齋志异》八卷(文集附錄張元撰墓表),及《省身
錄》《怀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等(李桓《耆獻類征》四百三十
一)。其《志异》或析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寫定,自有題辭,
言“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4〕,喜人談鬼,閒則命筆,因以成編。久
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是其儲蓄收羅者久矣。
然書中事跡,亦頗有從唐人傳奇轉化而出者(如《鳳陽士人》《續黃粱》等),此
不自白,殆撫古而又諱之也。至謂作者搜采异聞,乃設煙茗于門前,邀田夫野老,
強之談說以為粉本,〔5〕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聊齋志异》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
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
人异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洁,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又相傳漁洋山人(王士禎)激賞其書,欲市之而不得,〔6〕故聲名益振,競相傳
鈔。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7〕;后但明倫呂湛恩〔8〕
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异》獨于詳盡之
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异類,而又偶見鶻突,
知复非人。如《狐諧》言博興万福于濟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談諧,傾倒一坐,后
忽別去,悉如常人;《黃英》記馬子才得陶氏黃英為婦,實乃菊精,居積取盈,
与人無异,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則變怪即驟現也。
……一日,置酒高會,万居主人位,孫与二客分左右座,下設一榻屈狐。狐
辭不善酒,咸請坐談,許之。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
戲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大清醒,暫借一觴。”狐笑曰,“我故不飲,愿陳一
典以佐諸公飲。”……客皆言曰,“罵人者當罰。”狐笑曰,“我罵狐何如?”
眾曰,“可。”于是傾耳共听。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
王,國王視而异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王言‘此物生
平未嘗得聞。狐字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
犬。’”主客又复哄堂。……居數月,与万偕歸。……逾年,万复事于濟,狐又
与俱。忽有數人來,狐從与語,備极寒暄;乃語万曰,“我本陝中人,与君有夙
因,遂從爾許時,今我兄弟至,將從以歸,不能周事。”留之,不可,竟去。(卷
五)
……陶飲素豪,從不見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無對,适過馬,馬使与陶
較飲,二人……自辰以訖四漏,計各盡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坐間,陶起歸寢,
出門踐菊畦,玉山傾倒,委衣于側,即地化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
馬駭絕,告黃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复以衣,要馬俱去,
戒勿視。既明而往,則陶臥畦邊,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愛敬之。而陶自露跡,
飲益放,……值花朝,曾來造訪,以兩仆舁藥浸白酒一壇,約与共盡。……曾醉
已憊,諸仆負之去。陶臥地又化為菊;馬見慣不惊,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觀其變,
久之,葉益憔悴,大懼,始告黃英。英聞,駭曰,“殺吾弟矣!”奔視之,根株
已枯;痛絕,掐其梗埋盆中,攜入閨中,日灌溉之。馬悔恨欲絕,甚惡曾。越數
日,聞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漸萌,九月,既開,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
陶”,澆以酒則茂。……黃英終老,亦無他异。(卷四)
又其敘人間事,亦尚不過為形容,致失常度,如《馬介甫》一篇述楊氏有悍
婦,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對客皆失措云:
……約半載,馬忽攜僮仆過楊,直楊翁在門外曝陽捫虱,疑為佣仆,通姓氏
使達主人;翁被絮去,或告馬,“此即其翁也。”馬方惊訝,楊兄弟岸幘出迎,
登堂一揖,便請朝父,万石辭以偶恙,捉坐笑語,不覺向夕。万石屢言具食,而
終不見至,兄弟迭互出入,始有瘦奴持壺酒來,俄頃引盡,坐伺良久,万石頻起
催呼,額頰間熱汗蒸騰。俄瘦奴以饌具出,脫粟失紅,殊不甘旨。食已,万石草
草便去;万鍾襆被來伴客寢。……(卷十)
至于每卷之末,常綴小文,則緣事极簡短,不合于傳奇之筆,故數行即盡,
与六朝之志怪近矣。又有《聊齋志异拾遺》〔9〕一卷二十七篇,出后人掇拾;而
其中殊無佳构,疑本作者所自刪棄,或他人擬作之。
乾隆末,錢唐袁枚〔10〕撰《新齊諧》二十四卷,續十卷,初名《子不語》,
后見元人說部有同名者,乃改今稱;序云“妄言妄听,記而存之,非有所感也”,
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若純法《聊齋》者,時則有吳門沈起鳳作《諧鐸》〔11〕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序),
而意過俳,文亦纖仄;滿洲和邦額〔12〕作《夜譚隨錄》十二卷(亦五十六年序),
頗借材他書(如《佟觭角》《夜星子》《瘍醫》皆本《新齊諧》),不盡己出,詞气
亦時失之粗暴,然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他如長白浩歌子〔13〕之《螢
窗异草》三編十二卷(似乾隆中作,別有四編四卷,乃書估偽造)。海昌管世灝
〔14〕之《影談》四卷(嘉慶六年序),平湖馮起鳳〔15〕之《昔柳摭談》八卷
(嘉慶中作),近至金匱鄒弢〔16〕之《澆愁集》八卷(光緒三年序),皆志异,
亦俱不脫《聊齋》窠臼。惟黍余裔孫〔17〕《六合內外瑣言》二十卷(似嘉慶初
作)一名《璅雜記》者,故作奇崛奧衍之辭,伏藏諷喻,其体式為在先作家所未
嘗試,而意淺薄;据金武祥〔18〕(《江陰藝文志》下)說,則江陰屠紳字賢書之
所作也。紳又有《鶚亭詩話》一卷,文詞較簡,亦不盡記异聞,然審其風格,實
亦此類。
《聊齋志异》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盛時彥〔19〕
(《姑妄听之》跋)述其語曰,“《聊齋志异》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
者之筆也。虞初以下天寶以上古書多佚矣;其可見完帙者,劉敬叔《异苑》陶潛
《續搜神記》,小說類也,《飛燕外傳》《會真記》,傳記類也。
《太平廣記》事以類聚,故可并收;今一書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說既述
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
今燕昵之詞,□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
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
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敘之文,而盡描寫之致而已。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人;
父容舒,官姚安知府。昀少即穎异,年二十四領順天鄉試解額,然三十一始成進
士,由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坐泄机事謫戍烏魯木齊,越三年召還,授編修,又三
年擢侍讀,總纂四庫全書,綰書局者十三年,一生精力,悉注于《四庫提要》及
《目錄》中,故他撰著甚少。后累遷至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自是又為總憲者
五,長禮部者三(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二十)。乾隆五十四年,以編排秘籍
至熱河,“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晝長無事”,乃追錄見聞,
作稗說六卷,曰《灤陽消夏錄》。越二年,作《如是我聞》,次年又作《槐西雜志》,
次年又作《姑妄听之》,皆四卷;嘉慶三年夏复至熱河,又成《灤陽續錄》六卷,
時年已七十五。后二年,其門人盛時彥合刊之,名《閱微草堂筆記五种》(本書)。
十年正月,复調禮部,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二月十四日卒
于位,年八十二(一七二四——一八○五),謚“文達”(《事略》)。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体要,則在尚質
黜華,追蹤晉宋;自序云,“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据古,博辨宏通,陶
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
〔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与《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
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論議。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
与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怀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
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复雍
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今舉其
較簡者三則于下:
劉乙齋廷尉為御史時,嘗租西河沿一宅,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
視之則無形,聒耳至不得片刻睡。乙齋故強項,乃自撰一文,指陳其罪,大書粘
壁以驅之,是夕遂寂。乙齋自詫不減昌黎之驅鱷也。余謂“君文章道德,似尚未
敵昌黎,然性剛气盛,平生尚不作曖昧事,故敢悍然不畏鬼;又拮据遷此宅,力
竭不能再徙,計無复之,惟有与鬼以死相持:此在君為‘困獸猶斗’,在鬼為“窮
寇勿追’耳。……”乙齋笑擊余背曰,“魏收輕薄哉!然君知我者。”(《灤陽
消夏錄》六)
田白岩言,“嘗与諸友扶乩,其仙自稱真山民,宋末隱君子也,倡和方洽,
外報某客某客來,乩忽不動。他日复降,眾叩昨遽去之故,乩判曰,‘此二君者,
其一世故太深,酬酢太熟,相見必有諛詞數百句,云水散人拙于應對,不如避之
為佳;其一心思太密,禮數太明,其与人語,恒字字推敲,責備無已,閒云野鶴
豈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后先姚安公聞之曰,“此仙究狷介之士,
器量未宏。”(《槐西雜志》一)
李義山詩“空聞子夜鬼悲歌”,用晉時鬼歌《子夜》事也;李昌谷詩“秋墳
鬼唱鮑家詩”,則以鮑參軍有《蒿里行》,幻窅其詞耳。然世間固往往有是事。
田香沁言,“嘗讀書別業,一夕風靜月明,聞有度昆曲者,亮折清圓,凄心動魄,
諦審之,乃《牡丹亭》《叫畫》一出也。忘其所以,傾听至終。忽省牆外皆斷港
荒陂,人跡罕至,此曲自何而來?開戶視之,惟蘆荻瑟瑟而已。”(《姑妄听之》
三)
昀又“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盛序語),其處事貴寬,
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書中有触即發,与見于《四庫總目提要》
中者正等。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此先后諸
作家所未有者也,而世人不喻,嘵嘵然競以勸懲之佳作譽之。
吳惠叔言,“醫者某生素謹厚,一夜,有老媼持金釧一雙就買墮胎藥,醫者
大駭,峻拒之;次夕,又添持珠花兩枝來,醫者益駭,力揮去。越半載余,忽夢
為冥司所拘,言有訴其殺人者。至,則一披發女子,項勒紅巾,泣陳乞藥不与狀。
醫者曰,‘藥以活人,豈敢殺人以漁利。
汝自以奸敗,于我何尤!’女子曰,‘我乞藥時,孕未成形,倘得墮之,我
可不死:是破一無知之血塊,而全一待盡之命也。既不得藥,不能不產,以致子
遭扼殺,受諸痛苦,我亦見逼而就縊:是汝欲全一命,反戕兩命矣。
罪不歸汝,反誰歸乎?’冥官喟然曰,‘汝之所言,酌乎事勢;彼之所執者
則理也。宋以來固執一理而不揆事勢之利害者,獨此人也哉?汝且休矣!’拊几
有聲,醫者悚然而寤。”(《如是我聞》三)
東光有王莽河,即胡蘇河也,旱則涸,水則漲,每病涉焉。外舅馬公周菉言,
“雍正末有丐婦一手抱儿一手扶病姑涉此水,至中流,姑蹶而仆,婦棄儿于水,
努力負姑出。姑大詬曰,‘我七十老嫗,死何害?張氏數世待此儿延香火,爾胡
棄儿以拯我?斬祖宗之祀者,爾也!’婦泣不敢語,長跪而已。越兩日,姑竟以
哭孫不食死;婦嗚咽不成聲,痴坐數日,亦立槁。……有著論者,謂儿与姑較則
姑重,姑与祖宗較則祖宗重。使婦或有夫,或尚有兄弟,則棄儿是;既兩世窮嫠,
止一線之孤子,則姑所責者是:婦雖死,有余悔焉。姚安公曰,‘講學家責人無
已時。夫急流洶涌,少縱即逝,此豈能深思長計時哉?勢不兩全,棄儿救姑,此
天理之正而人心之所安也。
使姑死而儿存,……不又有責以愛儿棄姑世耶?且儿方提抱,育不育未可
知,使姑死而儿又不育,悔更何如耶?
此婦所為,超出恒情已万万,不幸而其姑自殞,以死殉之,亦可哀矣。猶沾
沾焉而動其喙,以為精義之學,毋乃白骨銜冤,黃泉繼恨乎?孫复作《春秋尊王
發微》,二百四十年內有貶無褒;胡致堂作《讀史管見》,三代以下無完人,辨則
辨矣,非吾之所欲聞也。’”(《槐西雜志》二)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与《聊齋志异》峙立;《如是我
聞》等繼之,行益廣。其影響所及,則使文人擬作,雖尚有《聊齋》遺風,而摹
繪之筆頓減,終乃類于宋明人談异之書。如同時之臨川樂鈞〔21〕《耳食錄》十
二卷(乾隆五十七年序)《二錄》八卷(五十九年序),后出之海昌許秋垞〔22〕
《聞見异辭》二卷(道光二十六年序),武進湯用中〔23〕《翼駉稗編》八卷(二
十八年序)等,皆其類也。迨長洲王韜作《遁窟讕言》(同治元年成)《淞隱漫錄》
(光緒初成)《淞濱瑣話》〔24〕(光緒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天長宣鼎〔25〕作
《夜雨秋燈錄》十六卷(光緒二十一年序),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
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
体式較近于紀氏五書者,有云間許元仲〔26〕《三异筆談》四卷(道光七年
序),德清俞鴻漸〔27〕《印雪軒隨筆》四卷(道光二十五年序),后者甚推《閱
微》,而云“微嫌其中排擊宋儒語過多”(卷二),則旨趣實异。光緒中,德清俞
樾〔28〕作《右台仙館筆記》十六卷,止述异聞,不涉因果;又有羊朱翁(亦俞
樾)作《耳郵》四卷,自署“戲編”,序謂“用意措辭,亦似有善惡報應之說,
實則聊以遣日,非敢云意在勸懲”。頗似以《新齊諧》為法,而記敘簡雅,乃類
《閱微》,但內容殊异,鬼事不過什一而已。他如江陰金捧閶〔29〕之《客窗偶
筆》四卷(嘉慶元年序),福州梁恭辰〔30〕之《池上草堂筆記》二十四卷(道
光二十八年序),桐城許奉恩〔31〕之《里乘》十卷(似亦道光中作),亦記异事,
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陳禍福,專主勸懲,已不足以稱小說。
※ ※ ※
〔1〕 瞿佑(1341—1427) 字宗吉,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官國子助教、周王府長史。撰有《存齋遺稿》、《歸田詩話》等。所撰《剪
燈新話》,四卷,二十一則,模擬唐人傳奇小說。据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子
部小說類注:“瞿佑又有《剪燈余話》(按應作《新話》),正統七年癸酉李時勉
請禁毀其書,故与李楨《余話》皆不錄。”
〔2〕 明嘉靖以來將說部刻為叢集的,有:陸楫等輯刊《古今說海》,李栻
輯刊《歷代小史》,吳琯輯刊《古今逸史》,王文浩輯刊《唐人說薈》(一名《唐
代叢書》)等。這些書真偽錯雜,魯迅在《破唐人說薈》、《唐宋傳奇集•序例》等
文中曾予以批評。
〔3〕 關于蒲松齡的生卒年,清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稱,松齡“以康
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六。”据此推知其生年為崇禎
十三年(1640)。
〔4〕 黃州 此處指北宋時謫居黃州的蘇軾。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一:
“子瞻在黃州及岭表,每日起,不招客相与語,則必出而訪客。……談諧放蕩,
不复為畛畦。有不能談者,則強之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于是聞者無
不絕倒,皆盡歡而去。”
〔5〕 關于蒲松齡搜集异聞事,見鄒弢《三借廬筆談》:“相傳先生居鄉
里,……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甖,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
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与語,搜奇說异,
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
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
〔6〕 關于王士禎欲市《聊齋志异》事,据清陸以恬《冷廬雜識》云:“蒲
氏松齡《聊齋志异》流播海內,几于家有其書。相傳漁洋山人愛重此書,欲以五
百金購之不能得。”倪鴻《桐陰清話》也有類似記載。
魯迅《小說舊聞鈔》中《聊齋志异》條按語指出:“王漁洋欲市《聊齋志异》
稿及蒲留仙強執路人使說异聞二事,最為無稽,而世人偏艷傳之,可异也。”
〔7〕 這里所說的《聊齋志异》始刊于嚴州,指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
柯亭刊本,趙起杲刊刻。嚴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
〔8〕 但明倫 字天敘,一字云湖,清廣順(今貴州長順)人,曾官兩淮
鹽運使。他注釋的《聊齋志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行。
呂湛恩,清文登(今屬山東)人,他所作的《聊齋志异》的注文,曾于道光
五年(1825)單獨刊行,道光二十三年(1843)注文与《聊齋志异》原文合刻。
〔9〕 《聊齋志异拾遺》 一卷二十七篇本未見。另有道光十年(1830)
得月簃叢書本《聊齋志异拾遺》一卷,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本《聊齋拾
遺》四卷等。
〔10〕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清錢塘(今浙
江杭州)人,曾任江浦、江宁等縣知縣。撰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11〕 沈起鳳(1741—?) 字桐威,號紅心詞客,清吳縣(今屬江蘇)
人。所撰《諧鐸》,十二卷。
〔12〕 和邦額 字閒齋,號霽云主人,清滿洲人。
〔13〕 浩歌子 即尹慶蘭,字似村,清滿洲鑲黃旗人。
〔14〕 管世灝 字月楣,清海昌(今浙江海宁)人。
〔15〕 馮起鳳 字梓華,清平湖(今屬浙江)人。
〔16〕 鄒弢 字翰飛,號蕭湘館侍者,清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撰有《三借廬筆談》等。
〔17〕 黍余裔孫 即屠紳,參看本書第二十五篇。
〔18〕 金武祥(1841—1924) 字淐生,號粟香,清末江陰(今屬江蘇)
人。撰有《粟香隨筆》、《江陰藝文志》等。
〔19〕 盛時彥 字松云,清北平(今北京)人。紀昀門人。下面的引文見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自序。
〔20〕 此段引文見《閱微草堂筆記•姑妄听之》自序。
〔21〕 樂鈞 字元淑,號蓮裳,清臨川(今屬江西)人。撰有《青芝山館
詩集》。
〔22〕 許秋垞 清海昌(今浙江海宁)人。撰有《琵琶演義》等。
〔23〕 湯用中 字芷卿,清常州(今屬江蘇)人。
〔24〕 王韜(1828—1897) 字紫詮,號仲弢,又號天南遁叟,清長洲(今
江蘇吳縣)人。著譯甚多。所撰《淞隱漫錄》,又名《后聊齋志异》;《淞濱瑣話》,
又名《淞隱續錄》。
〔25〕 宣鼎(1834—1879) 字瘦梅,清天長(今屬安徽)人。撰有《返
魂香傳奇》等。
〔26〕 許元仲 字小歐,清松江(今屬上海)人。
〔27〕 俞鴻漸(1781—1846) 字儀伯,清德清(今屬浙江)人。
撰有《印雪軒文鈔》、《印雪軒詩抄》等。
〔28〕 俞樾(1821—1907) 字蔭甫,號曲園,清德清人。著述頗多,總
稱《春在堂全書》。
〔29〕 金捧閶(1760—1810) 字玠堂,清江陰(今屬江蘇)人。
所撰《客窗偶筆》,原八卷,后散佚,其孫輯得四卷,与《客窗二筆》一卷
合刻。
〔30〕 梁恭辰 字敬叔,清福州(今屬福建)人。
〔31〕 許奉恩 字叔平,清桐城(今屬安徽)人。
第二十三篇 清之諷刺小說
--------------------------------------------------------------------------------
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
抵設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態,借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
用才比于“打諢”。
若較胜之作,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而《西游補》之外,每
似集中于一人或一家,則又疑私怀怨毒,乃逞惡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
抨擊矣。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則有《鐘馗捉鬼傳》〔1〕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
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嫚罵,所謂“婉曲”,
實非所知。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机鋒所向,尤在
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幼即穎异,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
《文選》,詩賦援筆立成。然不善治生,性又豪,不數年揮舊產俱盡,時或至于
絕糧,雍正乙卯,安徽巡撫趙國麟舉以應博學鴻詞科,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
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
屋以成之,而家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乾隆十九年卒
于客中,年五十四(一七○一——一七五四)。所著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
集》五卷,〔2〕詩七卷,皆不甚傳(詳見新標點本《儒林外史》卷首)。
吳敬梓著作皆奇數,故《儒林外史》亦一例,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
著者方僑居于金陵也。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
經意,但為矯飾,云希圣賢。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聞見,而筆
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
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干,僅驅使
各种人物,行列而來,事与其來俱起,亦与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
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异,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敬梓
又愛才士,“汲引如不及,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程
晉芳所作傳云)故書中攻難制藝及以制藝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選家馬二先生自述
制藝之所以可貴云:
“……‘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
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
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
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做几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宋朝,
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到
本朝,用文章取士,這是极好的法則。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
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
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
《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或瘦詞隱語寓其姓名,
若參以雍乾間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詳見本書上元金和跋)。此馬二先生字
純上,處州人,實即全椒馮粹中〔3〕,為著者摯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漢
唐,在“時文士”中實猶屬誠篤博通之士,但其議論,則不特盡揭當時對于學問
之見解,且洞見所謂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游,雖
全無會心,頗殺風景,而茫茫然大嚼而歸,迂儒之本色固在:
馬二先生獨自一個,帶了几個錢,步出錢塘門,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
湖沿上牌樓跟前坐下,見那一船一船鄉下婦女來燒香的,……后面都跟著自己的
漢子,……上了岸,散往各廟里去了。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來又走
了里把多路,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几個酒店,……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只
得走進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
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到覺有些滋味。吃完了出來,……往前走,過
了六橋。轉個灣,便象些村庄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間,走也走不清;
甚是可厭。馬二先生欲待回去,遇著一個走路的,問道“前面可還有好頑的所
在?”那人道,“轉過去便是淨慈,雷峰。怎么不好頑?”馬二先生于是又往前
走。……
過了雷峰,遠遠望見高高下下許多房子蓋著琉璃瓦,……
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見一個极高的山門,一個金字直匾,上寫“敕賜淨慈
禪寺”;山門旁邊一個小門。馬二先生走了進去;……那些富貴人家女客,成群
結隊,里里外外,來往不絕。……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
的臉,腆著個肚子,穿著一雙厚底破靴,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里撞。女
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來坐在那茶亭內,……吃
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
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几個錢,不論好歹,吃了一飽。馬二先生覺得倦了,直著
腳跑進清波門;到了下處,關門睡了。因為多走了路,在下處睡了一天;第三日
起來,要到城隍山走走。……
(第十四回)
至敘范進家本寒微,以鄉試中式暴發,旋丁母憂,翼翼盡禮,則無一貶詞,
而情偽畢露,誠微辭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兩人(張靜齋及范進)進來,先是靜齋謁過,范進上來敘師生之禮。湯
知縣再三謙讓,奉坐吃茶。同靜齋敘了些闊別的話;又把范進的文章稱贊了一番,
問道“因何不去會試?”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
湯知縣大惊,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后堂,擺上酒來。……
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
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
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
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
“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后看見他在燕窩碗
里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此外刻划偽妄之處尚多,掊擊習俗者亦屢見。其述王玉輝之女既殉夫,玉輝
大喜,而當入祠建坊之際,“轉覺心傷,辭了不肯來”,后又自言“在家日日看
見老妻悲慟,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則描寫良心与禮教之沖突,殊极刻深
(詳見本書錢玄同序);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內,而能心有依違,托稗說
以寄慨,殆亦深有會于此矣。以言君子,尚亦有人,杜少卿為作者自況,更有杜
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吳蒙泉),有庄尚志(程綿庄),〔4〕皆貞士;其
盛舉則极于祭先賢。迨南京名士漸已銷磨,先賢祠亦荒廢;而奇人幸未絕于市井,
一為“會寫字的”,一為“賣火紙筒子的”,一為“開茶館的”,一為“做裁縫
的”。末一尤恬淡,居三山街,曰荊元,能彈琴賦詩,縫紉之暇,往往以此自遣;
間亦訪其同人。
一日,荊元吃過了飯,思量沒事,一徑踱到清涼山來。……他有一個老朋友
姓于,住在山背后。這于老者也不讀書,也不做生意,……督率著他五個儿子灌
園。
……這日,荊元步了進來,于老者迎著道,“好些時不見老哥來,生意忙的
緊?”荊元道,“正是。今日才打發清楚些。特來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
好烹了一壺現成茶,請用一杯。”斟了送過來。荊元接了,坐著吃,道,“這茶,
色香味都好。老爹卻是那里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們
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得的。”荊元道,“古人動說‘桃源避世’,我想起來,
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這樣清閒自在,住在這樣‘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
現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樣事也不會做,怎的如老哥會彈
一曲琴,也覺得消遣些。近來想是一發彈的好了,可好几時請教一回?”荊元道,
“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攜琴來請教。”說了一會,辭別回來。次日,
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爐好香,在那里等候。……
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荊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邊。荊元
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
凄清宛轉。于老者听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當下
也就別過了。(第五十五回)
然獨不樂与士人往還,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至于此
后有無賢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則作者但存疑問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傳鈔,后刊木于揚州,〔5〕已而刻本非一。
嘗有人排列全書人物,作“幽榜”,謂神宗以水旱偏災,流民載道,冀“旌
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賜進士及第,并遣禮官就國子監祭之;又割裂作者
文集中駢語,襞積之以造詔表(金和跋云),統為一回綴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
回。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倫,語复猥陋,而亦雜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
故一本又有六十回〔6〕。
是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 ※ ※
〔1〕 《鐘馗捉鬼傳》 又題《斬鬼傳》,舊刊本題“陽直樵云山人編次”。
徐昆《柳崖外編》謂撰者系清初劉璋。
〔2〕 《詩說》 已佚。從《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及金和跋文所引片斷
材料,可知此書是解說《詩經》的。《文木山房集》,《全椒志》著錄十二卷,文
五卷,詩七卷。今存有四卷本,即賦一卷,詩二卷,詞一卷。
〔3〕 馮粹中 名祚泰,清全椒(今屬安徽)人,曾任正白旗官學教習。
〔4〕 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吳檠(1696—1750),字青然,清全椒人。吳
敬梓族兄,曾官刑部主事。下文虞育德的原型吳蒙泉,名培源,字岵瞻,清無錫
(今屬江蘇)人。曾官上元縣教諭、遂安縣知縣。
庄尚志的原型程綿庄(1691—1767),名廷祚,字啟生,清上元(今江蘇南
京)人。撰有《青溪文集》。
〔5〕 關于《儒林外史》揚州初刻本的年代,据金和《儒林外史》跋:“是
書為全椒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后揚州書肆刻本非一。”金棕亭
于乾隆戊子至己亥(1768—1779)間任揚州府教授,故可推知該書刻于乾隆己亥
年(1779)以前。
〔6〕 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即臥閒草堂本,刊行于嘉慶八年(1803),
為今見最早刻本。金和跋載:“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
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詔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駢語
襞積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還其舊。”六十回本《儒林外史》,即增補
齊省堂本,刊行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東武惜紅生序。其中增補之四回,敘
沈瓊枝嫁宋為富的故事。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說
--------------------------------------------------------------------------------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頃),有小說曰《石頭記》者忽出于北京,歷五六年而
盛行,然皆寫本,以數十金鬻于廟市。其本止八十回,開篇即敘本書之由來,謂
女媧補天,獨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歎,俄見一僧一道,以為“形体到也是個寶
物了,還只沒有實在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
攜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去安身樂
業”。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歷几劫,有空空道人見此大石,上鐫文詞,從石之請,鈔以問世。道
人亦“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
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
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滿紙
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
第一回)
本文所敘事則在石頭城(非即金陵)之賈府,為宁國榮國二公后。宁公長孫
曰敷,早死;次敬襲爵,而性好道,又讓爵于子珍,棄家學仙;珍遂縱恣,有子
蓉,娶秦可卿。榮公長孫曰赦,子璉,娶王熙鳳;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
年而亡,僅遺一女曰黛玉。賈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后選為
妃;次复得子,則銜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寶玉,人皆以為“來歷不小”,而
政母史太君尤鐘愛之。
寶玉既七八歲,聰明絕人,然性愛女子,常說,“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
是泥作的骨肉。”人于是又以為將來且為“色鬼”;賈政亦不甚愛惜,馭之极嚴,
蓋緣“不知道這人來歷。
……若非多讀書識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
本第二回賈雨村云)。而賈氏實亦“閨閣中歷歷有人”,主從之外,姻連亦眾,
如黛玉寶釵,皆來寄寓,史湘云亦時至,尼妙玉則習靜于后園。右即賈氏譜大要,
用虛線者其姻連,著×者夫婦,著G者在“金陵十二釵”之數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賈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來依外家,時与寶玉
同年,為十一歲。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寶釵,較長一年,頗极端麗。
寶玉純朴,并愛二人無偏心,寶釵渾然不覺,而黛玉稍恚。一日,寶玉倦臥秦可
卿室,遽夢入太虛境,遇警幻仙,閱《金陵十二釵正冊》及《副冊》,有圖有詩,
然不解。警幻命奏新制《紅樓夢》十二支,其末闋為《飛鳥各投林》,詞有云: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
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
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淨!”(戚本第五回)
然寶玉又不解,更歷他夢而寤。迨元春被選為妃,榮公府愈貴盛,及其歸省,
則辟大觀園以宴之,情親畢至,极天倫之樂。寶玉亦漸長,于外昵秦鐘蔣玉函,
歸則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襲人晴雯平儿紫鵑輩之間,昵而敬之,恐拂其
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
這日,寶玉因見湘云漸愈,然后去看黛玉。正值黛玉才歇午覺,寶玉不敢惊
動。因紫鵑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針線,便上來問他,“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
紫鵑道,“好些了。”(寶玉道,“阿彌陀佛,宁可好了罷。”紫鵑笑道,“你
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寶玉笑道,“所謂‘病篤亂投醫’了。”一面說,
至右僉都御史。撰有《荊川先生文集》等。
〔6〕 張竹坡 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平不詳。劉廷璣《在園雜志》
云:“深切人情世務,無如《金瓶梅》,真稱奇書。……彭城張竹坡為之先總大
綱,次則逐卷逐段分注批點,可以繼武圣歎,是懲是勸,一目了然。惜其年不永,
歿后將刊板抵償夙逋于汪蒼孚,舉火焚之,故海內傳者甚少。”《苦孝說》,張
竹坡撰。謂《金瓶梅》撰者系一孝子,其親為仇所算,故有此作,文末有“作者
之心,其有余痛乎,則《金瓶梅》當名之曰《奇酸誌》《苦孝說》”等語。
〔7〕 分宜 指嚴嵩,明分宜(今屬江西)人,嘉靖時的奸臣,《明史•奸
臣列傳》中有傳。陶仲文、陸炳,均嘉靖時的佞臣,《明史•佞幸列傳》中有傳。
〔8〕 盛端明 及下文的顧可學,均嘉靖時的佞臣《明史•佞幸列傳》中有
傳。
〔9〕 《肉蒲團》 又名《覺后禪》,六卷二十回,舊刻本題“情痴反正道
人編次”,別題“情隱先生編次”,卷首有西陵如如居士序。劉廷璣《在園雜志》
謂系李漁所撰。李漁,參看本卷第89頁注〔22〕。
〔10〕 《玉嬌李》 亦作《玉嬌麗》,已佚。沈德符《野獲編》卷二十五:
‘中郎又云,尚有名《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与前書各設報應因果。”
〔11〕 貴溪 指夏言,貴溪(今屬江西)人,嘉靖時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見《明史•夏言傳》。
〔12〕 《太上感應篇陰陽無字解》 丁耀亢撰。內容系參解《太上感應篇》
主旨。《太上感應篇》,《道藏•太清部》著錄三十卷,題“宋李昌齡傳”。
〔13〕 關于了耀亢的著作,据《乾隆諸城志》,有詩集《逍遙游》一卷、《陸
舫詩草》五卷、《椒邱詩》二卷、《江干草》一卷、《歸山草》二卷、《听山亭草》
一卷。傳奇四种,指《西湖扇傳奇》、《化人游傳奇》、《赨蛇膽傳奇》、《赤松游傳
奇》。
〔14〕 鍾羽正 字叔濂,明益都(今屬山東)人,官至工部尚書。
撰有《崇雅堂集》。
〔15〕 《隔帘花影》 全稱《三世報隔帘花影》。清無名氏撰,卷首有四
橋居士序。大概系康熙以后的作品。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說(下)
--------------------------------------------------------------------------------
《金瓶梅》《玉嬌李》等既為世所艷稱,學步者紛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
物事狀皆不同,惟書名尚多蹈襲,如《玉嬌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1〕至
所敘述,則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
違,終多如意,故當時或亦稱為“佳話”。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傳奇近似者,
而又不相關,蓋緣所述人物,多為才人,故時代雖殊,事跡輒類,因而偶合,非
必出于仿效矣。《玉嬌梨》《平山冷燕》有法文譯,〔2〕又有名《好逑傳》者則有
法德文譯〔3〕,故在外國特有名,遠過于其在中國。
《玉嬌梨》今或改題《雙美奇緣》,無撰人名氏。〔4〕全書僅二十回,敘明
正統間有太常卿白玄者,無子,晚年得一女曰紅玉,甚有文才,以代父作菊花詩
為客所知,御史楊廷詔因求為子楊芳婦,玄招芳至家,屬妻弟翰林吳珪試之。
……吳翰林陪楊芳在軒子邊立著。楊芳抬頭,忽見上面橫著一個扁額,題的
是“弗告軒”三字。楊芳自恃認得這三個字,便只管注目而視。吳翰林見楊芳細
看,便說道,“此三字乃是聘君吳与弼所書,點畫遒勁,可稱名筆。”楊芳要賣
弄識字,因答道,“果是名筆,這軒字也還平常,這弗告二字寫得入神。”卻將
告字讀了去聲,不知弗告二字,蓋取《詩經》上“弗諼弗告”之義,這“告”字
當讀与“谷”字同音。吳翰林听了,心下明白,便模糊答應。……(第二回)
白玄遂不允。楊以為怨,乃荐玄赴乜先營中迎上皇,玄托其女于吳翰林而去。
吳珪即挈紅玉歸金陵,偶見蘇友白題壁詩,愛其才,欲以紅玉嫁之。友白誤相新
婦,竟不從。珪怒,囑學官革友白秀才,學官方躊躕,而白玄還朝加官歸鄉之報
适至,即依黜之。友白被革,將入京就其叔,于道中見數少年苦吟,乃方和白紅
玉新柳詩;謂有能步韻者,即嫁之也。友白亦和兩首,而張軌如遽竊以獻白玄,
玄留之為西賓。
已而有蘇有德者又冒為友白,請婚于白氏,席上見張,互相攻訐,俱敗。友
白見紅玉新柳詩,慕之,遂渡江而北,欲托吳珪求婚;途次遇盜,暫舍于李氏,
偶遇一少年曰盧夢梨,甚服友白之才,因以其妹之終身相托。友白遂入京以監生
應試,中第二名;再訪盧,則已以避禍遠徙,乃大失望。不知盧實白紅玉之中表,
已先赴金陵依白氏也。白玄難于得婿,易姓名游山陰,于禹跡寺見一少年姓柳,
才識非常,次日往訪,即字以己女及甥女,歸而說其故云:
……“……忽遇一個少年,姓柳,也是金陵人。他人物風流,真個是‘謝家
玉樹’。……我看他神清骨秀,學博才高,旦暮間便當飛騰翰苑。……意欲將紅
玉嫁他,又恐甥女說我偏心;欲要配了甥女,又恐紅玉說我矯情。
除了柳生,若要再尋一個,卻万万不能。我想娥皇女英同事一舜,古圣人已
有行之者;我又見你姊妹二人互相愛慕,不啻良友,我也不忍分開:故當面一口
就都許他了。這件事我做得甚是快意。”……(第十九回)
而二女皆慕友白,聞之甚怏怏。已而柳至白氏,自言實蘇友白,蓋爾時亦變
姓名游山陰也。玄亦告以真姓名,皆大惊喜出意外,遂成婚。而盧夢梨實女子,
其先乃改裝自托于友白者云。
《平山冷燕》亦二十回,題云“荻岸山人編次”。清盛百二(《柚堂續筆談》)
以為嘉興張博山十四五時作〔5〕,其父執某續成之。博山名劭,清康熙時人,“少
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惊其師。”(阮元《兩浙輶軒錄》七引李方湛語)
蓋早慧,故世人并以此書附著于彼,然文意陳腐,殊不類童子所為。書敘‘先朝”
隆盛時事,而又不云何時作,故亦莫詳“先朝”為何帝也。其時欽天監正堂官奏
奎壁流光,散滿天下,天子則大悅,詔求真才,又适見白燕盤旋,乃命百官賦白
燕詩,眾謝不能,大學士山顯仁乃獻其女山黛之作,詩云:
夕陽憑吊素心稀,遁入梨花無是非,淡去羞從鴉借色,瘦來只許雪添肥,飛
回夜黑還留影,銜盡春紅不涴衣,多少朱門夸富貴,終能容我洁身歸。(第一回)
天子即召見,令獻策,稱旨,賜玉尺一條,“以此量天下之才”;金如意一
執,“文可以指揮翰墨,武可以扞御強暴,長成擇婿,有妄人強求,即以此擊其
首,擊死勿論”;又賜御書扁額一方曰“弘文才女”。時黛方十歲;其父筑樓以
貯玉尺,謂之玉尺樓,亦即為黛讀書之所,于是才女之名大著,求詩文者云集矣。
后黛以詩嘲一貴介子弟,被怨,托人誣以詩文皆非己出,又奉旨令文臣赴玉尺樓
与黛較試,文臣不能及,誣者獲罪而黛之名益揚。其時又有村女冷絳雪者,亦幼
即能詩,忤山人宋信,信以計陷之,俾官買送山氏為侍婢。絳雪于道中題詩而遇
洛陽才人平如衡,然指顧間又相失;既至山氏,自顯其才,則大得敬愛,且亦以
題詩為天子所知也。平如衡至云間訪才士,得燕白頷,家世富貴而有大才,能詩。
長官俱荐于朝,二人不欲以荐舉出身,乃皆入都應試,且改姓名求見山黛。黛早
見其譏刺詩,因与絳雪易裝為青衣,試以詩,唱和再三,二人竟屈,辭去。又有
張寅者,亦以求婚至山氏,受試于玉尺樓下,張不能文,大受愚弄,复因奔突登
樓,几被如意擊死,至拜禱始免。張乃囑禮官奏于朝,謂黛与少年唱和調笑,有
傷風化。天子即拘訊;張又告發二人實平燕托名,而适榜發,平中會元,燕會魁。
于是天子大喜,諭山顯仁擇之為婿,遂以山黛嫁燕白頷,冷絳雪嫁平如衡。成婚
之日,凡事無不美滿:
……二女上轎,隨妝侍妾足有上百,一路火炮与鼓樂喧天,彩旗共花燈奪目,
真個是天子賜婚,宰相嫁女,狀元探花娶妻:一時富貴,占盡人間之盛。……若
非真正有才,安能如此?至今京城中俱傳平山冷燕為四才子;
閒窗閱史,不胜欣慕而為之立傳云。(第二十回)
二書大旨,皆顯揚女子,頌其异能,又頗薄制藝而尚詞華,重俊髦而嗤俗士,
然所謂才者,惟在能詩,所舉佳篇,复多鄙倍,如鄉曲學究之為;又凡求偶必經
考試,成婚待于詔旨,則當時科舉思想之所牢籠,倘作者無不羈之才,固不能沖
決而高翥矣。
《好逑傳》十八回,一名《俠義風月傳》,題云“名教中人編次”。其立意
亦略如前二書,惟文辭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所謂“既美且才,美而又俠”
者也。書言有秀才鐵中玉者,北直隸大名府人,……生得丰姿俊秀,就象一個美
人,因此里中起個諢名,叫做“鐵美人”。若論他人品秀美,性格就該溫存。
不料他人雖生得秀美,性子就似生鐵一般,十分執拗;又有几分膂力,動不
動就要使气動粗;等閒也不輕易見他言笑。……更有一段好處,人若緩急求
他,……慨然周濟;若是諛言諂媚,指望邀惠,他卻只當不曾听見:所以人都感
激他,又都不敢無故親近他。……(第一回)
其父鐵英為御史,中玉慮以骾直得禍,入都諫之。會大夬侯沙利奪韓愿妻
〔6〕,即施智計奪以還愿,大得義俠之稱。然中玉亦懼禍,不敢留都,乃至山東
游學。歷城退職兵部侍郎水居一有一女曰冰心,甚美,而才識胜男子。同縣有過
其祖者,大學士之子,強來求婚,水居一不敢拒,然以侄女易冰心嫁之,婚后始
覺,其祖大恨,計陷居一,复百方圖女,而冰心皆以智免。過其祖又托縣令假傳
朝旨逼冰心,而中玉适在歷城,遇之,斥其偽,計又敗。冰心因此甚服鐵中玉,
當中玉暴病,乃邀寓其家護視,歷五日始去。此后過其祖仍再三圖娶冰心,皆不
得。而中玉卒与冰心成婚,然不合巹,已而過學士托御史万諤奏二氏婚媾,先以
“孤男寡女,共處一室,不無曖昧之情,今父母循私,招搖道路而縱成之,實有
傷于名教”。有旨查复。后皇帝知二人雖成禮而未同居,乃召冰心令皇后驗試,
果為貞女,于是誣蔑者皆被詰責,而譽水鐵為“真好逑中出類拔萃者”,令重結
花燭,以光名教,且云“汝歸宜益懋后德以彰風化”也。
又有《鐵花仙史》二十六回。題“云封山人編次”。言錢唐蔡其志与好友王
悅共游于祖遺之埋劍園,賞芙蓉,至花落方別。后入都又相遇,已各有儿女在襁
褓,乃約為婚姻,往來愈密。王悅子曰儒珍,七歲能詩,与同窗陳秋麟皆十三四
入泮,嘗借寓埋劍園,邀友賞花賦詩。秋麟夜遇女子,自稱符劍花,后屢至,一
夕暴風雨拔去玉芙蓉,乃絕。后王氏衰落,儒珍又不第,蔡嫌其窮困,欲以女改
适夏元虛,時秋麟已中解元,急謀于密友蘇紫宸,托媒得之,擬臨時歸儒珍,而
蔡女若蘭竟逸去,為紫宸之叔誠齋所收養。夏元虛為世家子而無行,怒其妹瑤枝
時加譏訕,因荐之應點選;瑤枝被征入都,中途舟破,亦為誠齋所救。誠齋又招
儒珍為西賓,而蔡其志晚年孤寂,亦屢來迎王,養以為子,亦發解,娶誠齋之女
馨如。秋麟求婚夏瑤枝,誠齋未許,一夕女自來,乃偕遁。
時紫宸已平海寇,成神仙,忽遺王陳二人書,言真瑤枝故在蘇氏,偕遁者實
花妖,教二人以五雷法治之,妖即逸去,誠齋亦終以真瑤枝許之。一日儒珍至蘇
氏,忽睹若蘭舊婢,甚惊;誠齋乃确知所收蔡女,故為儒珍聘婦,亦以歸儒珍。
后來兩家夫婦皆年逾八十,以服紫宸所贈金丹,一夕無疾而終,世以為尸解云。
《鐵花仙史》較后出,似欲脫舊來窠臼,故設事力求其奇。
作者亦頗自負,序言有云,“傳奇家摹繪才子佳人之悲歡离合,以供人娛目
悅心者也。然其成書而命之名也,往往略不加意。
如《平山冷燕》則皆才子佳人之姓為顏,而《玉嬌梨》者又至各摘其人名之
一字以傳之,草率若此,非真有心唐突才子佳人,實圖便于隨意扭捏成書而無所
難耳。此書則有特异焉者,……令人以為鐵為花為仙者讀之,而才子佳人之事掩
映乎其間。”然文筆拙澀,事狀紛繁,又混入戰爭及神仙妖异事,已軼出于人情
小說范圍之外矣。
※ ※ ※
〔1〕 《金瓶梅》這個書名系摘取小說中人物潘金蓮、李瓶儿、春梅三人
名字中各一字組成。蹈襲這种做法的,如《玉嬌梨》,系取白紅玉的“玉”,吳
旡嬌(白紅玉的化名)的“嬌”和盧夢梨的“梨”三字組成;《平山冷燕》系取
平如衡、山黛、冷絳雪、燕白頷四人之姓組成。
〔2〕 《玉嬌梨》、《平山冷燕》法譯本 《玉嬌梨》法譯本《Ju-Kiao-
Li》,最早為法人銳摩沙(ABRemusat)所譯,又名《兩個表姐妹》
(《Lesdeuxcousines》),一八二六年巴黎出版。后又有裘利恩(SBJulien)的譯本,
亦名《兩個表姐妹》,一八六四年巴黎出版。《平山冷燕》法譯本《Ping-Chan
-Ling-Yen》,也是裘利恩所譯,又名《兩個有才學的年青姑娘》
(《Lesdeuxjeunesfilleslettrees》),一八六○年巴黎出版。
〔3〕 《好逑傳》法德譯本 法譯本有《Hao-Khieou-tschouan》,為阿
賽(GBd’Arcy)所譯,又名《完美的姑娘》(《Lafemmeaccomp-lie》),一八四
二年巴黎出版。德譯本較早的是《HaohKjo’hTschwen》,為摩爾(CBGBVonMurr)
從英文轉譯,又名《好逑快樂的故事》
(《DieangenehmeGeschichtedesHaohKjoDh》),誤以好逑為人名,一七六六年萊
比錫出版。直接從中文翻譯的名《冰心与鐵中玉》(《EisherzundEdeljaspis),為
法朗茲•孔(FBKuhn)所譯,又名《一個幸福的結合的故事》
(《DieGeschichteeinerglucklichenGatEtenwahl》),一九二六年萊比錫出版。
〔4〕 《玉嬌梨》 清張勻撰。題“荑荻山人編次”。(“荑荻山人”一作
“荻岸散人”)。
〔5〕 盛百二(1720—?) 字秦川,清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曾任淄
川知縣。所撰《柚堂續筆談》,三卷,內容多記文壇軼事和掌故。
張博山,名劭,清秀水人。撰有《木威詩鈔》,《兩浙輶軒錄》收有其詩。
〔6) 据《好逑傳》,“韓愿妻”應作“韓愿女”。
第二十一篇 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后來選本
--------------------------------------------------------------------------------
宋人說話之影響于后來者,最大莫如講史,著作迭出,如第十四十五篇所言。
明之說話人亦大率以講史事得名,間亦說經諢經,而講小說者殊希有。惟至明末,
則宋市人小說之流复起,或存舊文,或出新制,頓又廣行世間,但舊名湮昧,不
复稱市人小說也。
此等書之繁富者,最先有《全像古今小說》〔1〕十卷,書肆天許齋告白云,
“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為初刻”,綠天館主人序則謂
“茂苑野史家藏古今通俗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
种,俾為一刻”,而續刻無聞。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
言》,二曰《警世通言》,今皆未見,僅知其序目。
《明言》二十四卷,其二十一篇出《古今小說》,三篇亦見于《通言》及《醒
世恒言》中,〔2〕似即取《古今小說》殘本作之。
《通言》則四十卷,有天啟甲子(一六二四)豫章無礙居士序,內收《京本
通俗小說》七篇(見鹽谷溫《關于明的小說“三言”》及《宋明通俗小說流傳表》),
因知此等匯刻,蓋亦兼采故書,不盡為擬作。三即《醒世恒言》,亦四十卷,天
啟丁卯(一六二七)隴西可一居士序云,“六經國史而外,凡著述,旨小說也,
而尚理或病于艱深,修詞或傷于藻繪,則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
所以繼《明言》《通言》而作也。”是知《恒言》之出,在“三言”中為最后,
中有《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一事,即《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五之《錯斬崔宁》,
則此亦兼存舊作,為例蓋同于《通言》矣。
松禪老人序《今古奇觀》云,“墨憨齋增補《平妖》。窮工极變,不失本來。……
至所纂《喻世》《醒世》《警世》‘三言’,极摹世態人情之岐,備寫悲歡离合之
致。”《平妖傳》有張無咎序,云“蓋吾友龍子猶所補也”,首葉有題名,則曰
“馮猶龍先生增定”,因知“三言”亦馮猶龍〔3〕作,其曰龍子猶者,即錯綜
“猶龍”字作之。猶龍名夢龍,長洲人(《曲品》作吳縣人,《頑潭詩話》作常熟
人),故綠天館主人稱之曰茂苑野史,崇禎中,由貢生選授壽宁知縣,于詩有《七
樂齋稿》,而“善為啟顏之辭,間入打油之調,不得為詩家”(朱彝尊《明詩綜》
七十一云)。然擅詞曲,有《雙雄記傳奇》〔4〕,又刻《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种》〔5〕,
頗為當時所稱,其中之《万事足》《風流夢》《新灌園》皆己作;亦嗜小說,既補
《平妖傳》,复纂“三言”,又嘗勸沈德符以《金瓶梅》鈔付書坊板行,然不果
(《野獲編》二十五)。
《京本通俗小說》所錄七篇,其五為高宗時事,最遠者神宗時,耳目甚近,
故舖敘易于逼真。《醒世恒言》乃變其例,雜以漢事二,隋唐事十一,多取材晉
唐小說(《續齊諧記》《博异志》《酉陽雜俎》《隋遺錄》等),而古今風俗,遷變
已多,演以虛詞,轉失生气。宋事十一篇頗生動,疑《錯斬崔宁》而外,或尚有
采自宋人話本者,然未詳。明事十五篇則所寫皆近聞,世態物情,不待虛构,故
較高談漢唐之作為佳。
第九卷《陳多壽生死夫妻》一篇,敘朱陳二人以棋友成儿女親家,陳氏子后
病癩,朱欲悔婚,女不允,終歸陳氏侍疾,閱三年,夫婦皆仰藥卒。其述二人訂
婚及女母抱怨諸節,皆不務裝點,而情態反如畫:
……王三老和朱世遠見那小學生行步舒徐,語音清亮,且作揖次第甚有禮
數,口中夸獎不絕。王三老便問,“令郎几歲了?”陳青答應道,“是九歲。”
王三老道,“想著昔年湯餅會時,宛如昨日,倏忽之間,已是九年,真個光陰似
箭,爭教我們不老?”又問朱世遠道,“老漢記得宅上令愛也是這年生的。”朱
世遠道,“果然,小女多福,如今也是九歲了。”王三老道,“莫怪老漢多口,
你二人做了一世的棋友,何不扳做儿女親家。古時有個朱陳村,一村中只有二姓,
世為婚姻,如今你二人之姓适然相符,應是天緣。況且好男好女,你知我見,有
何不美?”朱世遠已自看上了小學生,不等陳青開口,先答應道,“此事最好,
只怕陳兄不愿,若肯俯就,小子再無別言。”陳青道,“既蒙朱兄不棄寒微,小
子是男家,有何推托?就請三老作伐。”王三老道,“明日是重陽日,陽九不利;
后日大好個日子,老夫便當登門。今日一言為定,出自二位本心;老漢只圖吃几
杯見成喜酒,不用謝媒。”陳青道,“我說個笑話你听:玉皇大帝要与人皇對親,
商量道,‘兩親家都是皇帝,也須得個皇帝為媒才好。’乃請灶君皇帝往下界去
說親。人皇見了灶君,大惊道,‘那個做媒的怎的這般樣黑?’灶君道,‘從來
媒人,那有白做的?’”王三老同朱世遠都笑起來。朱陳二人又下棋至晚方散。
只因一局輸贏子,定下三生男女緣。
…………
……朱世遠的渾家柳氏,聞知女婿得個恁般的病症,在家里哭哭啼啼。抱怨
丈夫道,“我女儿又不顝臭起來,為甚忙忙的九歲上就許了人家?如今卻怎么
好?索性那癩蝦蟆死了,也出脫了我女儿,如今死不死,活不活,女孩儿看看年
紀長成,嫁又嫁他的不得,賴又賴他的不得。
終不然,看著那癩子守活孤孀不成?這都是王三那老烏龜一力竄掇,害了我
女儿終身。”……朱世遠原有怕婆之病,憑他夾七夾八,自罵自止,并不插言,
心中納悶。一日,柳氏偶然收拾廚柜子,看見了象棋盤和那棋子,不覺勃然發怒,
又罵起丈夫來道,“你兩個只為這几著象棋上說得著,對了親,賺了我女儿。還
要留這禍胎怎的?”
一頭說,一頭走到門前,將那象棋子亂撒在街上,棋盤也摜做几片。朱世遠
是本分之人,見渾家發性,攔他不住,洋洋的躲開去了,女儿多福又怕羞,不好
來勸。任他絮聒個不耐煩,方才罷休。……
時又有《拍案惊奇》三十六卷〔6〕,卷為一篇,凡唐六,宋六,元四,明二
十,亦兼收古事,与“三言”同。首有即空觀主人序云,“龍子猶氏所輯《喻世》
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如宋元舊种,亦被搜括殆盡。……
因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听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得如干卷。”既而有
《二刻》三十九卷,凡春秋一,宋十四,元三,明十六,不明者(明?)五,附
《宋公明鬧元宵雜劇》一卷,于崇禎壬申(一六三二)自序,略云“丁卯之秋……
偶戲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得四十种。……
其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复綴為四十則。……”
丁卯為天啟七年,即《醒世恒言》版行之際,此适出而爭奇,然敘述平板,引證
貧辛,不能及也。即空觀主人為凌濛初〔7〕別號,濛初,字初成,烏程人,著
有《言詩翼》《詩逆》《國門集》,雜劇《虯髯翁》等(《明的小說“三言”》)。
《西湖二集》三十四卷附《西湖秋色》一百韻,題“武林濟川子清原甫纂”。
每卷一篇,亦雜演古今事,而必与西湖相關。觀其書名,當有初集,然未見。前
有湖海士序,稱清原〔8〕為周子,嘗作《西湖說》,余事未詳。清康熙時有太學
生周清原字浣初,然為武進人(《國子監志》八十二《鶴征錄》一);乾隆時有周
吳字清原,錢塘人(《兩浙輶軒錄》二十三),而時代不相及,皆別一人也。其書
亦以他事引出本文,自名為“引子”。引子或多至三四,与他書稍不同;文亦流
利,然好頌帝德,垂教訓,又多憤言,則殆所謂“司命之厄我過甚而狐鼠之侮我
無端”(序述清原語)之所致矣。其假唐詩人戎昱〔9〕而發揮文士不得志之恨
者如下:
……且說韓公部下一個官,姓戎名昱,為浙西刺史。
這戎昱有潘安之貌,子建之才,下筆惊人,千言立就,自恃有才,生性极是
傲睨,看人不在眼里。但那時是离亂之世,重武不重文,若是有數百斤力气,……
不要說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就是曉得一兩件的,……少不得也摸頂紗帽在頭上
戴戴。……馬前喝道,前呼后擁,好不威風气勢,耀武揚威,何消得曉得“天地
玄黃”四字。那戎昱自負才華,到這時節重武之時,卻不道是大市里賣平天冠兼
挑虎刺,這一种生意,誰人來買,眼見得別人不作興你了。你自負才華,卻去嚇
誰?就是寫得千百篇詩出,上不得陣,殺不得戰,退不得虜,壓不得賊,要他何
用?戎昱負了這個詩袋子,沒處發賣,卻被一個妓者收得。這妓者是誰?姓金名
鳳,年方一十九歲,容貌無雙,善于歌舞,体性幽閒,再不喜那喧嘩之事,一心
只愛的是那詩賦二字。他見了戎昱這個詩袋子,好生歡喜。戎昱正沒處發賣,見
金鳳喜歡他這個詩袋子,便把這袋子抖將開來,就象個開雜貨店的,件件搬出。
兩個甚是相得,你貪我愛,再不相舍;從此金鳳更不接客。正是:
悲莫悲兮生別离,樂莫樂兮新相知。
自此戎昱政事之暇,游于西湖之上,每每与金鳳盤桓行樂。……(卷九《韓
晉公人奩兩贈》)
《醉醒石》〔10〕十五回,題“東魯古狂生編輯”。所記惟李微化虎事在唐
時,余悉明代,且及崇禎朝事,蓋其時之作也。文筆頗刻露,然以過于簡煉,故
平話習气,時复逼人;至于垂教誡,好評議,則尤甚于《西湖二集》。宋市人小
說,雖亦間參訓喻,然主意則在述市井間事,用以娛心;及明人擬作末流,乃誥
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
如第十四回記淮南莫翁以女嫁蘇秀才,久而女嫌蘇貧,自求去,再醮為酒家婦。
而蘇即聯捷成進士,榮歸過酒家前,見女當壚,下轎揖之,女貌不動而心甚苦,
又不堪眾人笑罵,遂自經死,即所謂大為寒士吐气者也。
……見柜邊坐著一個端端正正裊裊婷婷婦人,卻正是莫氏。蘇進士見了道,
“我且去見他一見,看他怎生待我。”叫住了轎,打著傘,穿著公服,竟到店中。
那店主人正在那廂數錢,穿著兩截衣服,見個官來,躲了。那莫氏見下轎,已認
得是蘇進士了,卻也不羞不惱,打著臉。蘇進士向前,恭恭敬敬的作上一揖。他
道,“你做你的官,我賣我的酒。”身也不動。蘇進士一笑而去。
覆水無收日,去婦無還時,
相逢但一笑,且為立遲遲。
我想莫氏之心豈能無動,但做了這絕性絕義的事,便做到滿面歡容,欣然相
接,討不得個喜而复合;更做到含悲飲泣,牽衣自咎,料討不得個怜而复收,倒
不如硬著,一束兩開,倒也干淨。他那心里,未嘗不悔當時造次,總是無可奈何:
心里悲酸暗自嗟,几回悔是昔時差,
移將上苑琳琅樹,卻作門前桃李花。
結末有論,以為“生前貽譏死后貽臭”,“是朱買臣妻子之后一人”。引論
稍恕,科罪似在男子之“不安貧賤”者之下,然亦終不可宥云:
若論婦人,讀文字,達道理甚少,如何能有大見解,大矜持?況且或至饑寒
相逼,彼此相形,旁觀嘲笑難堪,親族炎涼難耐,抓不來榜上一個名字,洒不去
身上一件藍皮,激不起一個慣淹蹇不遭際的夫婿,盡堪痛哭,如何叫他不要怨嗟。
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眼睜睜這個窮秀才尚活在,更去抱了一人,難道沒有
旦夕恩情?忒殺蔑去倫理!這朱買臣妻,所以貽笑千古。
《喻世》等三言在清初蓋尚通行,王士禎(《香祖筆記》十)云“《警世通
言》有《拗相公》一篇,述王安石罷相歸金陵事,极快人意,乃因盧多遜謫岭南
事而稍附益之”。〔11〕其非异書可知。后乃漸晦,然其小分,則又由選本流傳
至今。其本曰《今古奇觀》,凡四十卷四十回,序謂“三言”与《拍案惊奇》合
之共二百事,觀覽難周,故抱瓮老人選刻為此本。据《宋明通俗小說流傳表》,
則取《古今小說》者十八篇,〔12〕取《醒世恒言》者十一篇(第一,二,七,
八,十五至十七,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取《拍案惊奇》者七篇(第九,十,十
八,二十九,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二刻三篇。三言二拍,印本今頗難覯,
可借此窺見其大略也。至成書之頃,當在崇禎時,其与三言二拍之時代關系,鹽
谷溫曾為之立表(《明的小說“三言”》)如下:
天啟1辛酉 古今小說
|F 喻世明言
4甲子 警世通言
5
6
7丁卯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初)
崇禎1
2
3
4
5壬申 拍案惊奇(二)
|
17 今古奇觀
《今古奇聞》〔13〕二十二卷,卷一事,題“東壁山房主人編次”。其所錄
頗陵雜,有《醒世恒言》之文四篇(《十五貫戲言成大禍》,《陳多壽生死夫妻》,
《張淑儿巧智脫楊生》,《劉小官雌雄兄弟》),別一篇為《西湖佳話》之《梅嶼恨
跡》〔14〕,余未詳所從出〔15〕。文中有“發逆”字,故當為清咸丰同治時書。
《續今古奇觀》三十卷,亦一卷一事,無撰人名。其書全收《今古奇觀》選
余之《拍案惊奇》二十九篇。而以《今古奇聞》一篇(《康友仁輕財重義得科名》)
足卷數,殆不足稱選本,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江蘇巡撫丁日昌〔16〕嘗嚴禁
淫詞小說,《拍案惊奇》亦在禁列,疑此書即書賈于禁后作之。
※ ※ ※
〔1〕 《全像古今小說》 四十卷,明馮夢龍編纂。原書未題撰人,卷首
有綠天館主人序。綠天館主人姓名不詳,序中所稱“茂苑野史”系馮夢龍別號。
此書后改為《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2〕 《明言》二十四卷 衍慶堂刊刻,題《重刻增補古今小說》,其實是
根据《古今小說》殘本二十一篇,加上《警世通言》一篇(《假神仙大鬧華光廟》)
和《醒世恒言》二篇(《白玉娘忍苦成夫》、《張廷秀逃生救父》)拼湊而成。
〔3〕 馮猶龍(1574—1646) 名夢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
主人、茂苑野史等。明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所撰詩集《七樂齋稿》,已散佚。
〔4〕 《雙雄記傳奇》 又名《善惡圖》,馮夢龍編撰。敘寫丹信和劉雙被
害入獄,后征倭寇有功,官至征東將軍故事。
〔5〕 《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种》 又名《新曲十种》,馮夢龍更定。
十种是:《新灌園》、《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記》、《精忠旗》、《雙雄記》、
《万事足》、《夢磊記》、《洒雪堂》、《楚江情》。下文所述《万事足》、《風流夢》、
《新灌園》三种,《万事足》系馮夢龍編撰,《新灌園》系改編張鳳翼《灌園記》
而成。《風流夢》在上述十种之外,系改編湯顯祖《牡丹亭》而成。
〔6〕 《拍案惊奇》 据現存明尚友堂刊本為四十卷。三十六卷本系其殘
本。
〔7〕 凌濛初 參看本卷第89頁注〔29〕。所撰《言詩翼》,四卷,采集前
人《詩經》評注。《詩逆》,四卷,詮釋《詩經》之作。《國門集》,一卷,收凌濛
初旅居南京時所撰詩文。雜劇《虯髯翁》,全名《虯髯翁正本扶余國》。
〔8〕 清原 周楫字清原,號濟川子,明武林(今浙江杭洲)人。
据《西湖二集》湖海士序載,“周子家貧,功名蹭蹬”,很不得志。
〔9〕 戎昱 唐荊南(今湖北江陵)人。曾官虔州刺史,肅宗時貶為辰州
刺史。后人輯有《戎昱詩集》。
〔10〕 《醉醒石》 明無名氏撰,題“東魯古狂生編輯”。李微化虎,見
《醉醒石》第六回“高才生傲世失原形,義气友念孤分半俸”。
原系唐傳奇故事,《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七引《宣室志》,題作《李徵》。
〔11〕 王士禎(1634—1711) 字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清新城(今
山東桓台)人。官至刑部尚書。撰有《帶經堂集》等。所撰《香祖筆記》,十二
卷,是一部考證古事及品評詩文的書。盧多遜,宋怀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太平興國時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書。后因交結秦王趙廷美,被流配岭南
崖州。
〔12〕 這里所說的“取《古今小說》者十八篇”,應作取《古今小說》者
八篇(《今古奇觀》第三、四、十一至十三、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二回),取《警
世通言》者十篇(《今古奇觀》第五、六、十四、十九至二十二、三十一、三十
三、三十五回),“取《拍案惊奇》者七篇”,應作取《拍案惊奇》初刻八篇(《今
古奇觀》第九、十、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取《拍
案惊奇》二刻者三篇(《今古奇觀》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八回)。
〔13〕 《今古奇聞》 題“東壁山房主人編次”。有光緒十三年(1887)
“東壁山房主人王寅冶梅甫”序。王寅,字冶梅,清江蘇南京人。
〔14〕 《西湖佳話》 全名《西湖佳話古今遺跡》,十六篇,題“古吳墨
浪子輯”。以西湖名胜為背景,敘述葛洪、白居易等人故事。
《梅嶼恨跡》,系《西湖佳話》第十四篇,敘寫馮小青的故事。
〔15〕 《今古奇聞》除選自《醒世恒言》、《西湖佳話》的五篇外,其余十
五篇選自清杜綱《娛目醒心編》;另《劉孀姝得良遇奇緣》選自清無名氏輯《紀
載匯編》(墅西逸叟撰《過墟志》),《林蕊香行權計全節》選自清王韜撰《遁窟讕
言》(卷七《宁蕊香》)。
〔16〕 丁日昌(1823—1882) 字雨生,清丰順(今屬廣東)人。
一八六八年任江蘇巡撫時曾兩次奏請嚴禁淫詞小說,所禁書達二六九种之
多。
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
唐人小說單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廣記》成,又置不頒布,絕少流
傳,故后來偶見其本,仿以為文,世人輒大聳异,以為奇絕矣。明初,有錢唐瞿
佑〔1〕字宗吉,有詩名,又作小說曰《剪燈新話》,文題意境,并撫唐人,而文
筆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飾閨情,拈掇艷語,故特為時流所喜,仿效者紛起,至
于禁止,其風始衰。迨嘉靖間,唐人小說乃复出,書估往往刺取《太平廣記》中
文,雜以他書,刻為叢集,真偽錯雜,而頗盛行。〔2〕文人雖素与小說無緣者,
亦每為异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蟻作傳,置之集中。蓋傳奇風韻,明末實彌漫天
下,至易代不改也。
而專集之最有名者為蒲松齡之《聊齋志异》。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山東淄
川人,幼有軼才,老而不達,以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歲貢生(《聊齋
志异》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3〕,所著有《文
集》四卷,《詩集》六卷,《聊齋志异》八卷(文集附錄張元撰墓表),及《省身
錄》《怀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等(李桓《耆獻類征》四百三十
一)。其《志异》或析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寫定,自有題辭,
言“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4〕,喜人談鬼,閒則命筆,因以成編。久
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是其儲蓄收羅者久矣。
然書中事跡,亦頗有從唐人傳奇轉化而出者(如《鳳陽士人》《續黃粱》等),此
不自白,殆撫古而又諱之也。至謂作者搜采异聞,乃設煙茗于門前,邀田夫野老,
強之談說以為粉本,〔5〕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聊齋志异》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
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
人异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洁,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又相傳漁洋山人(王士禎)激賞其書,欲市之而不得,〔6〕故聲名益振,競相傳
鈔。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7〕;后但明倫呂湛恩〔8〕
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异》獨于詳盡之
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异類,而又偶見鶻突,
知复非人。如《狐諧》言博興万福于濟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談諧,傾倒一坐,后
忽別去,悉如常人;《黃英》記馬子才得陶氏黃英為婦,實乃菊精,居積取盈,
与人無异,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則變怪即驟現也。
……一日,置酒高會,万居主人位,孫与二客分左右座,下設一榻屈狐。狐
辭不善酒,咸請坐談,許之。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
戲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大清醒,暫借一觴。”狐笑曰,“我故不飲,愿陳一
典以佐諸公飲。”……客皆言曰,“罵人者當罰。”狐笑曰,“我罵狐何如?”
眾曰,“可。”于是傾耳共听。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
王,國王視而异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王言‘此物生
平未嘗得聞。狐字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
犬。’”主客又复哄堂。……居數月,与万偕歸。……逾年,万复事于濟,狐又
与俱。忽有數人來,狐從与語,備极寒暄;乃語万曰,“我本陝中人,与君有夙
因,遂從爾許時,今我兄弟至,將從以歸,不能周事。”留之,不可,竟去。(卷
五)
……陶飲素豪,從不見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無對,适過馬,馬使与陶
較飲,二人……自辰以訖四漏,計各盡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坐間,陶起歸寢,
出門踐菊畦,玉山傾倒,委衣于側,即地化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
馬駭絕,告黃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复以衣,要馬俱去,
戒勿視。既明而往,則陶臥畦邊,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愛敬之。而陶自露跡,
飲益放,……值花朝,曾來造訪,以兩仆舁藥浸白酒一壇,約与共盡。……曾醉
已憊,諸仆負之去。陶臥地又化為菊;馬見慣不惊,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觀其變,
久之,葉益憔悴,大懼,始告黃英。英聞,駭曰,“殺吾弟矣!”奔視之,根株
已枯;痛絕,掐其梗埋盆中,攜入閨中,日灌溉之。馬悔恨欲絕,甚惡曾。越數
日,聞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漸萌,九月,既開,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
陶”,澆以酒則茂。……黃英終老,亦無他异。(卷四)
又其敘人間事,亦尚不過為形容,致失常度,如《馬介甫》一篇述楊氏有悍
婦,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對客皆失措云:
……約半載,馬忽攜僮仆過楊,直楊翁在門外曝陽捫虱,疑為佣仆,通姓氏
使達主人;翁被絮去,或告馬,“此即其翁也。”馬方惊訝,楊兄弟岸幘出迎,
登堂一揖,便請朝父,万石辭以偶恙,捉坐笑語,不覺向夕。万石屢言具食,而
終不見至,兄弟迭互出入,始有瘦奴持壺酒來,俄頃引盡,坐伺良久,万石頻起
催呼,額頰間熱汗蒸騰。俄瘦奴以饌具出,脫粟失紅,殊不甘旨。食已,万石草
草便去;万鍾襆被來伴客寢。……(卷十)
至于每卷之末,常綴小文,則緣事极簡短,不合于傳奇之筆,故數行即盡,
与六朝之志怪近矣。又有《聊齋志异拾遺》〔9〕一卷二十七篇,出后人掇拾;而
其中殊無佳构,疑本作者所自刪棄,或他人擬作之。
乾隆末,錢唐袁枚〔10〕撰《新齊諧》二十四卷,續十卷,初名《子不語》,
后見元人說部有同名者,乃改今稱;序云“妄言妄听,記而存之,非有所感也”,
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若純法《聊齋》者,時則有吳門沈起鳳作《諧鐸》〔11〕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序),
而意過俳,文亦纖仄;滿洲和邦額〔12〕作《夜譚隨錄》十二卷(亦五十六年序),
頗借材他書(如《佟觭角》《夜星子》《瘍醫》皆本《新齊諧》),不盡己出,詞气
亦時失之粗暴,然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他如長白浩歌子〔13〕之《螢
窗异草》三編十二卷(似乾隆中作,別有四編四卷,乃書估偽造)。海昌管世灝
〔14〕之《影談》四卷(嘉慶六年序),平湖馮起鳳〔15〕之《昔柳摭談》八卷
(嘉慶中作),近至金匱鄒弢〔16〕之《澆愁集》八卷(光緒三年序),皆志异,
亦俱不脫《聊齋》窠臼。惟黍余裔孫〔17〕《六合內外瑣言》二十卷(似嘉慶初
作)一名《璅雜記》者,故作奇崛奧衍之辭,伏藏諷喻,其体式為在先作家所未
嘗試,而意淺薄;据金武祥〔18〕(《江陰藝文志》下)說,則江陰屠紳字賢書之
所作也。紳又有《鶚亭詩話》一卷,文詞較簡,亦不盡記异聞,然審其風格,實
亦此類。
《聊齋志异》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盛時彥〔19〕
(《姑妄听之》跋)述其語曰,“《聊齋志异》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
者之筆也。虞初以下天寶以上古書多佚矣;其可見完帙者,劉敬叔《异苑》陶潛
《續搜神記》,小說類也,《飛燕外傳》《會真記》,傳記類也。
《太平廣記》事以類聚,故可并收;今一書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說既述
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
今燕昵之詞,□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
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
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敘之文,而盡描寫之致而已。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人;
父容舒,官姚安知府。昀少即穎异,年二十四領順天鄉試解額,然三十一始成進
士,由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坐泄机事謫戍烏魯木齊,越三年召還,授編修,又三
年擢侍讀,總纂四庫全書,綰書局者十三年,一生精力,悉注于《四庫提要》及
《目錄》中,故他撰著甚少。后累遷至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自是又為總憲者
五,長禮部者三(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二十)。乾隆五十四年,以編排秘籍
至熱河,“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晝長無事”,乃追錄見聞,
作稗說六卷,曰《灤陽消夏錄》。越二年,作《如是我聞》,次年又作《槐西雜志》,
次年又作《姑妄听之》,皆四卷;嘉慶三年夏复至熱河,又成《灤陽續錄》六卷,
時年已七十五。后二年,其門人盛時彥合刊之,名《閱微草堂筆記五种》(本書)。
十年正月,复調禮部,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二月十四日卒
于位,年八十二(一七二四——一八○五),謚“文達”(《事略》)。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体要,則在尚質
黜華,追蹤晉宋;自序云,“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据古,博辨宏通,陶
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
〔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与《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
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論議。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
与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怀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
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复雍
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今舉其
較簡者三則于下:
劉乙齋廷尉為御史時,嘗租西河沿一宅,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
視之則無形,聒耳至不得片刻睡。乙齋故強項,乃自撰一文,指陳其罪,大書粘
壁以驅之,是夕遂寂。乙齋自詫不減昌黎之驅鱷也。余謂“君文章道德,似尚未
敵昌黎,然性剛气盛,平生尚不作曖昧事,故敢悍然不畏鬼;又拮据遷此宅,力
竭不能再徙,計無复之,惟有与鬼以死相持:此在君為‘困獸猶斗’,在鬼為“窮
寇勿追’耳。……”乙齋笑擊余背曰,“魏收輕薄哉!然君知我者。”(《灤陽
消夏錄》六)
田白岩言,“嘗与諸友扶乩,其仙自稱真山民,宋末隱君子也,倡和方洽,
外報某客某客來,乩忽不動。他日复降,眾叩昨遽去之故,乩判曰,‘此二君者,
其一世故太深,酬酢太熟,相見必有諛詞數百句,云水散人拙于應對,不如避之
為佳;其一心思太密,禮數太明,其与人語,恒字字推敲,責備無已,閒云野鶴
豈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后先姚安公聞之曰,“此仙究狷介之士,
器量未宏。”(《槐西雜志》一)
李義山詩“空聞子夜鬼悲歌”,用晉時鬼歌《子夜》事也;李昌谷詩“秋墳
鬼唱鮑家詩”,則以鮑參軍有《蒿里行》,幻窅其詞耳。然世間固往往有是事。
田香沁言,“嘗讀書別業,一夕風靜月明,聞有度昆曲者,亮折清圓,凄心動魄,
諦審之,乃《牡丹亭》《叫畫》一出也。忘其所以,傾听至終。忽省牆外皆斷港
荒陂,人跡罕至,此曲自何而來?開戶視之,惟蘆荻瑟瑟而已。”(《姑妄听之》
三)
昀又“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盛序語),其處事貴寬,
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書中有触即發,与見于《四庫總目提要》
中者正等。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此先后諸
作家所未有者也,而世人不喻,嘵嘵然競以勸懲之佳作譽之。
吳惠叔言,“醫者某生素謹厚,一夜,有老媼持金釧一雙就買墮胎藥,醫者
大駭,峻拒之;次夕,又添持珠花兩枝來,醫者益駭,力揮去。越半載余,忽夢
為冥司所拘,言有訴其殺人者。至,則一披發女子,項勒紅巾,泣陳乞藥不与狀。
醫者曰,‘藥以活人,豈敢殺人以漁利。
汝自以奸敗,于我何尤!’女子曰,‘我乞藥時,孕未成形,倘得墮之,我
可不死:是破一無知之血塊,而全一待盡之命也。既不得藥,不能不產,以致子
遭扼殺,受諸痛苦,我亦見逼而就縊:是汝欲全一命,反戕兩命矣。
罪不歸汝,反誰歸乎?’冥官喟然曰,‘汝之所言,酌乎事勢;彼之所執者
則理也。宋以來固執一理而不揆事勢之利害者,獨此人也哉?汝且休矣!’拊几
有聲,醫者悚然而寤。”(《如是我聞》三)
東光有王莽河,即胡蘇河也,旱則涸,水則漲,每病涉焉。外舅馬公周菉言,
“雍正末有丐婦一手抱儿一手扶病姑涉此水,至中流,姑蹶而仆,婦棄儿于水,
努力負姑出。姑大詬曰,‘我七十老嫗,死何害?張氏數世待此儿延香火,爾胡
棄儿以拯我?斬祖宗之祀者,爾也!’婦泣不敢語,長跪而已。越兩日,姑竟以
哭孫不食死;婦嗚咽不成聲,痴坐數日,亦立槁。……有著論者,謂儿与姑較則
姑重,姑与祖宗較則祖宗重。使婦或有夫,或尚有兄弟,則棄儿是;既兩世窮嫠,
止一線之孤子,則姑所責者是:婦雖死,有余悔焉。姚安公曰,‘講學家責人無
已時。夫急流洶涌,少縱即逝,此豈能深思長計時哉?勢不兩全,棄儿救姑,此
天理之正而人心之所安也。
使姑死而儿存,……不又有責以愛儿棄姑世耶?且儿方提抱,育不育未可
知,使姑死而儿又不育,悔更何如耶?
此婦所為,超出恒情已万万,不幸而其姑自殞,以死殉之,亦可哀矣。猶沾
沾焉而動其喙,以為精義之學,毋乃白骨銜冤,黃泉繼恨乎?孫复作《春秋尊王
發微》,二百四十年內有貶無褒;胡致堂作《讀史管見》,三代以下無完人,辨則
辨矣,非吾之所欲聞也。’”(《槐西雜志》二)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与《聊齋志异》峙立;《如是我
聞》等繼之,行益廣。其影響所及,則使文人擬作,雖尚有《聊齋》遺風,而摹
繪之筆頓減,終乃類于宋明人談异之書。如同時之臨川樂鈞〔21〕《耳食錄》十
二卷(乾隆五十七年序)《二錄》八卷(五十九年序),后出之海昌許秋垞〔22〕
《聞見异辭》二卷(道光二十六年序),武進湯用中〔23〕《翼駉稗編》八卷(二
十八年序)等,皆其類也。迨長洲王韜作《遁窟讕言》(同治元年成)《淞隱漫錄》
(光緒初成)《淞濱瑣話》〔24〕(光緒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天長宣鼎〔25〕作
《夜雨秋燈錄》十六卷(光緒二十一年序),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
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
体式較近于紀氏五書者,有云間許元仲〔26〕《三异筆談》四卷(道光七年
序),德清俞鴻漸〔27〕《印雪軒隨筆》四卷(道光二十五年序),后者甚推《閱
微》,而云“微嫌其中排擊宋儒語過多”(卷二),則旨趣實异。光緒中,德清俞
樾〔28〕作《右台仙館筆記》十六卷,止述异聞,不涉因果;又有羊朱翁(亦俞
樾)作《耳郵》四卷,自署“戲編”,序謂“用意措辭,亦似有善惡報應之說,
實則聊以遣日,非敢云意在勸懲”。頗似以《新齊諧》為法,而記敘簡雅,乃類
《閱微》,但內容殊异,鬼事不過什一而已。他如江陰金捧閶〔29〕之《客窗偶
筆》四卷(嘉慶元年序),福州梁恭辰〔30〕之《池上草堂筆記》二十四卷(道
光二十八年序),桐城許奉恩〔31〕之《里乘》十卷(似亦道光中作),亦記异事,
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陳禍福,專主勸懲,已不足以稱小說。
※ ※ ※
〔1〕 瞿佑(1341—1427) 字宗吉,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官國子助教、周王府長史。撰有《存齋遺稿》、《歸田詩話》等。所撰《剪
燈新話》,四卷,二十一則,模擬唐人傳奇小說。据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子
部小說類注:“瞿佑又有《剪燈余話》(按應作《新話》),正統七年癸酉李時勉
請禁毀其書,故与李楨《余話》皆不錄。”
〔2〕 明嘉靖以來將說部刻為叢集的,有:陸楫等輯刊《古今說海》,李栻
輯刊《歷代小史》,吳琯輯刊《古今逸史》,王文浩輯刊《唐人說薈》(一名《唐
代叢書》)等。這些書真偽錯雜,魯迅在《破唐人說薈》、《唐宋傳奇集•序例》等
文中曾予以批評。
〔3〕 關于蒲松齡的生卒年,清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稱,松齡“以康
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六。”据此推知其生年為崇禎
十三年(1640)。
〔4〕 黃州 此處指北宋時謫居黃州的蘇軾。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一:
“子瞻在黃州及岭表,每日起,不招客相与語,則必出而訪客。……談諧放蕩,
不复為畛畦。有不能談者,則強之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于是聞者無
不絕倒,皆盡歡而去。”
〔5〕 關于蒲松齡搜集异聞事,見鄒弢《三借廬筆談》:“相傳先生居鄉
里,……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甖,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
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与語,搜奇說异,
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
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
〔6〕 關于王士禎欲市《聊齋志异》事,据清陸以恬《冷廬雜識》云:“蒲
氏松齡《聊齋志异》流播海內,几于家有其書。相傳漁洋山人愛重此書,欲以五
百金購之不能得。”倪鴻《桐陰清話》也有類似記載。
魯迅《小說舊聞鈔》中《聊齋志异》條按語指出:“王漁洋欲市《聊齋志异》
稿及蒲留仙強執路人使說异聞二事,最為無稽,而世人偏艷傳之,可异也。”
〔7〕 這里所說的《聊齋志异》始刊于嚴州,指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
柯亭刊本,趙起杲刊刻。嚴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
〔8〕 但明倫 字天敘,一字云湖,清廣順(今貴州長順)人,曾官兩淮
鹽運使。他注釋的《聊齋志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行。
呂湛恩,清文登(今屬山東)人,他所作的《聊齋志异》的注文,曾于道光
五年(1825)單獨刊行,道光二十三年(1843)注文与《聊齋志异》原文合刻。
〔9〕 《聊齋志异拾遺》 一卷二十七篇本未見。另有道光十年(1830)
得月簃叢書本《聊齋志异拾遺》一卷,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本《聊齋拾
遺》四卷等。
〔10〕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清錢塘(今浙
江杭州)人,曾任江浦、江宁等縣知縣。撰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11〕 沈起鳳(1741—?) 字桐威,號紅心詞客,清吳縣(今屬江蘇)
人。所撰《諧鐸》,十二卷。
〔12〕 和邦額 字閒齋,號霽云主人,清滿洲人。
〔13〕 浩歌子 即尹慶蘭,字似村,清滿洲鑲黃旗人。
〔14〕 管世灝 字月楣,清海昌(今浙江海宁)人。
〔15〕 馮起鳳 字梓華,清平湖(今屬浙江)人。
〔16〕 鄒弢 字翰飛,號蕭湘館侍者,清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撰有《三借廬筆談》等。
〔17〕 黍余裔孫 即屠紳,參看本書第二十五篇。
〔18〕 金武祥(1841—1924) 字淐生,號粟香,清末江陰(今屬江蘇)
人。撰有《粟香隨筆》、《江陰藝文志》等。
〔19〕 盛時彥 字松云,清北平(今北京)人。紀昀門人。下面的引文見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自序。
〔20〕 此段引文見《閱微草堂筆記•姑妄听之》自序。
〔21〕 樂鈞 字元淑,號蓮裳,清臨川(今屬江西)人。撰有《青芝山館
詩集》。
〔22〕 許秋垞 清海昌(今浙江海宁)人。撰有《琵琶演義》等。
〔23〕 湯用中 字芷卿,清常州(今屬江蘇)人。
〔24〕 王韜(1828—1897) 字紫詮,號仲弢,又號天南遁叟,清長洲(今
江蘇吳縣)人。著譯甚多。所撰《淞隱漫錄》,又名《后聊齋志异》;《淞濱瑣話》,
又名《淞隱續錄》。
〔25〕 宣鼎(1834—1879) 字瘦梅,清天長(今屬安徽)人。撰有《返
魂香傳奇》等。
〔26〕 許元仲 字小歐,清松江(今屬上海)人。
〔27〕 俞鴻漸(1781—1846) 字儀伯,清德清(今屬浙江)人。
撰有《印雪軒文鈔》、《印雪軒詩抄》等。
〔28〕 俞樾(1821—1907) 字蔭甫,號曲園,清德清人。著述頗多,總
稱《春在堂全書》。
〔29〕 金捧閶(1760—1810) 字玠堂,清江陰(今屬江蘇)人。
所撰《客窗偶筆》,原八卷,后散佚,其孫輯得四卷,与《客窗二筆》一卷
合刻。
〔30〕 梁恭辰 字敬叔,清福州(今屬福建)人。
〔31〕 許奉恩 字叔平,清桐城(今屬安徽)人。
第二十三篇 清之諷刺小說
--------------------------------------------------------------------------------
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
抵設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態,借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
用才比于“打諢”。
若較胜之作,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而《西游補》之外,每
似集中于一人或一家,則又疑私怀怨毒,乃逞惡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
抨擊矣。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則有《鐘馗捉鬼傳》〔1〕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
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嫚罵,所謂“婉曲”,
實非所知。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机鋒所向,尤在
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幼即穎异,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
《文選》,詩賦援筆立成。然不善治生,性又豪,不數年揮舊產俱盡,時或至于
絕糧,雍正乙卯,安徽巡撫趙國麟舉以應博學鴻詞科,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
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
屋以成之,而家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乾隆十九年卒
于客中,年五十四(一七○一——一七五四)。所著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
集》五卷,〔2〕詩七卷,皆不甚傳(詳見新標點本《儒林外史》卷首)。
吳敬梓著作皆奇數,故《儒林外史》亦一例,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
著者方僑居于金陵也。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
經意,但為矯飾,云希圣賢。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聞見,而筆
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
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干,僅驅使
各种人物,行列而來,事与其來俱起,亦与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
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异,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敬梓
又愛才士,“汲引如不及,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程
晉芳所作傳云)故書中攻難制藝及以制藝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選家馬二先生自述
制藝之所以可貴云:
“……‘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
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
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
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做几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宋朝,
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到
本朝,用文章取士,這是极好的法則。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
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
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
《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或瘦詞隱語寓其姓名,
若參以雍乾間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詳見本書上元金和跋)。此馬二先生字
純上,處州人,實即全椒馮粹中〔3〕,為著者摯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漢
唐,在“時文士”中實猶屬誠篤博通之士,但其議論,則不特盡揭當時對于學問
之見解,且洞見所謂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游,雖
全無會心,頗殺風景,而茫茫然大嚼而歸,迂儒之本色固在:
馬二先生獨自一個,帶了几個錢,步出錢塘門,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
湖沿上牌樓跟前坐下,見那一船一船鄉下婦女來燒香的,……后面都跟著自己的
漢子,……上了岸,散往各廟里去了。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來又走
了里把多路,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几個酒店,……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只
得走進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
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到覺有些滋味。吃完了出來,……往前走,過
了六橋。轉個灣,便象些村庄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間,走也走不清;
甚是可厭。馬二先生欲待回去,遇著一個走路的,問道“前面可還有好頑的所
在?”那人道,“轉過去便是淨慈,雷峰。怎么不好頑?”馬二先生于是又往前
走。……
過了雷峰,遠遠望見高高下下許多房子蓋著琉璃瓦,……
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見一個极高的山門,一個金字直匾,上寫“敕賜淨慈
禪寺”;山門旁邊一個小門。馬二先生走了進去;……那些富貴人家女客,成群
結隊,里里外外,來往不絕。……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
的臉,腆著個肚子,穿著一雙厚底破靴,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里撞。女
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來坐在那茶亭內,……吃
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
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几個錢,不論好歹,吃了一飽。馬二先生覺得倦了,直著
腳跑進清波門;到了下處,關門睡了。因為多走了路,在下處睡了一天;第三日
起來,要到城隍山走走。……
(第十四回)
至敘范進家本寒微,以鄉試中式暴發,旋丁母憂,翼翼盡禮,則無一貶詞,
而情偽畢露,誠微辭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兩人(張靜齋及范進)進來,先是靜齋謁過,范進上來敘師生之禮。湯
知縣再三謙讓,奉坐吃茶。同靜齋敘了些闊別的話;又把范進的文章稱贊了一番,
問道“因何不去會試?”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
湯知縣大惊,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后堂,擺上酒來。……
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
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
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
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
“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后看見他在燕窩碗
里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此外刻划偽妄之處尚多,掊擊習俗者亦屢見。其述王玉輝之女既殉夫,玉輝
大喜,而當入祠建坊之際,“轉覺心傷,辭了不肯來”,后又自言“在家日日看
見老妻悲慟,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則描寫良心与禮教之沖突,殊极刻深
(詳見本書錢玄同序);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內,而能心有依違,托稗說
以寄慨,殆亦深有會于此矣。以言君子,尚亦有人,杜少卿為作者自況,更有杜
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吳蒙泉),有庄尚志(程綿庄),〔4〕皆貞士;其
盛舉則极于祭先賢。迨南京名士漸已銷磨,先賢祠亦荒廢;而奇人幸未絕于市井,
一為“會寫字的”,一為“賣火紙筒子的”,一為“開茶館的”,一為“做裁縫
的”。末一尤恬淡,居三山街,曰荊元,能彈琴賦詩,縫紉之暇,往往以此自遣;
間亦訪其同人。
一日,荊元吃過了飯,思量沒事,一徑踱到清涼山來。……他有一個老朋友
姓于,住在山背后。這于老者也不讀書,也不做生意,……督率著他五個儿子灌
園。
……這日,荊元步了進來,于老者迎著道,“好些時不見老哥來,生意忙的
緊?”荊元道,“正是。今日才打發清楚些。特來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
好烹了一壺現成茶,請用一杯。”斟了送過來。荊元接了,坐著吃,道,“這茶,
色香味都好。老爹卻是那里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們
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得的。”荊元道,“古人動說‘桃源避世’,我想起來,
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這樣清閒自在,住在這樣‘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
現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樣事也不會做,怎的如老哥會彈
一曲琴,也覺得消遣些。近來想是一發彈的好了,可好几時請教一回?”荊元道,
“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攜琴來請教。”說了一會,辭別回來。次日,
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爐好香,在那里等候。……
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荊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邊。荊元
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
凄清宛轉。于老者听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當下
也就別過了。(第五十五回)
然獨不樂与士人往還,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至于此
后有無賢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則作者但存疑問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傳鈔,后刊木于揚州,〔5〕已而刻本非一。
嘗有人排列全書人物,作“幽榜”,謂神宗以水旱偏災,流民載道,冀“旌
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賜進士及第,并遣禮官就國子監祭之;又割裂作者
文集中駢語,襞積之以造詔表(金和跋云),統為一回綴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
回。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倫,語复猥陋,而亦雜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
故一本又有六十回〔6〕。
是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 ※ ※
〔1〕 《鐘馗捉鬼傳》 又題《斬鬼傳》,舊刊本題“陽直樵云山人編次”。
徐昆《柳崖外編》謂撰者系清初劉璋。
〔2〕 《詩說》 已佚。從《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及金和跋文所引片斷
材料,可知此書是解說《詩經》的。《文木山房集》,《全椒志》著錄十二卷,文
五卷,詩七卷。今存有四卷本,即賦一卷,詩二卷,詞一卷。
〔3〕 馮粹中 名祚泰,清全椒(今屬安徽)人,曾任正白旗官學教習。
〔4〕 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吳檠(1696—1750),字青然,清全椒人。吳
敬梓族兄,曾官刑部主事。下文虞育德的原型吳蒙泉,名培源,字岵瞻,清無錫
(今屬江蘇)人。曾官上元縣教諭、遂安縣知縣。
庄尚志的原型程綿庄(1691—1767),名廷祚,字啟生,清上元(今江蘇南
京)人。撰有《青溪文集》。
〔5〕 關于《儒林外史》揚州初刻本的年代,据金和《儒林外史》跋:“是
書為全椒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后揚州書肆刻本非一。”金棕亭
于乾隆戊子至己亥(1768—1779)間任揚州府教授,故可推知該書刻于乾隆己亥
年(1779)以前。
〔6〕 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即臥閒草堂本,刊行于嘉慶八年(1803),
為今見最早刻本。金和跋載:“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
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詔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駢語
襞積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還其舊。”六十回本《儒林外史》,即增補
齊省堂本,刊行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東武惜紅生序。其中增補之四回,敘
沈瓊枝嫁宋為富的故事。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說
--------------------------------------------------------------------------------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頃),有小說曰《石頭記》者忽出于北京,歷五六年而
盛行,然皆寫本,以數十金鬻于廟市。其本止八十回,開篇即敘本書之由來,謂
女媧補天,獨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歎,俄見一僧一道,以為“形体到也是個寶
物了,還只沒有實在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
攜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去安身樂
業”。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歷几劫,有空空道人見此大石,上鐫文詞,從石之請,鈔以問世。道
人亦“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
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
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滿紙
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
第一回)
本文所敘事則在石頭城(非即金陵)之賈府,為宁國榮國二公后。宁公長孫
曰敷,早死;次敬襲爵,而性好道,又讓爵于子珍,棄家學仙;珍遂縱恣,有子
蓉,娶秦可卿。榮公長孫曰赦,子璉,娶王熙鳳;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
年而亡,僅遺一女曰黛玉。賈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后選為
妃;次复得子,則銜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寶玉,人皆以為“來歷不小”,而
政母史太君尤鐘愛之。
寶玉既七八歲,聰明絕人,然性愛女子,常說,“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
是泥作的骨肉。”人于是又以為將來且為“色鬼”;賈政亦不甚愛惜,馭之极嚴,
蓋緣“不知道這人來歷。
……若非多讀書識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
本第二回賈雨村云)。而賈氏實亦“閨閣中歷歷有人”,主從之外,姻連亦眾,
如黛玉寶釵,皆來寄寓,史湘云亦時至,尼妙玉則習靜于后園。右即賈氏譜大要,
用虛線者其姻連,著×者夫婦,著G者在“金陵十二釵”之數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賈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來依外家,時与寶玉
同年,為十一歲。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寶釵,較長一年,頗极端麗。
寶玉純朴,并愛二人無偏心,寶釵渾然不覺,而黛玉稍恚。一日,寶玉倦臥秦可
卿室,遽夢入太虛境,遇警幻仙,閱《金陵十二釵正冊》及《副冊》,有圖有詩,
然不解。警幻命奏新制《紅樓夢》十二支,其末闋為《飛鳥各投林》,詞有云: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
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
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淨!”(戚本第五回)
然寶玉又不解,更歷他夢而寤。迨元春被選為妃,榮公府愈貴盛,及其歸省,
則辟大觀園以宴之,情親畢至,极天倫之樂。寶玉亦漸長,于外昵秦鐘蔣玉函,
歸則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襲人晴雯平儿紫鵑輩之間,昵而敬之,恐拂其
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
這日,寶玉因見湘云漸愈,然后去看黛玉。正值黛玉才歇午覺,寶玉不敢惊
動。因紫鵑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針線,便上來問他,“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
紫鵑道,“好些了。”(寶玉道,“阿彌陀佛,宁可好了罷。”紫鵑笑道,“你
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寶玉笑道,“所謂‘病篤亂投醫’了。”一面說,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中國小說史略 - 7
- Büleklär
- 中國小說史略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34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1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61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8913.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77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4414.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8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57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09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14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30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3515.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80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2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中國小說史略 - 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9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01321.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7.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