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朝花夕拾 - 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04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2261
2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3.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
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范愛農
在東京的客店裏,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
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
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Shiki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
。但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後
,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物,正合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
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淨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密秘地
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了,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
程去接徐伯蓀的家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
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
說出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
,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
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
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了。其次要推
出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
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別人關系更密切,心裏更悲憤,做出來就一定更動人
。於是又爭起來。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
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幹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
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
。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了,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面。直到革命的
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
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鐘,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範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
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
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
,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
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趁了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
熟了。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
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麼?”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麼?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
你自己還記得麼?”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
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
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繡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
著子細地看。我很不滿,心裏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
也許就搖了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
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
,即刻跌倒了三四個。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裏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
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了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範愛農,卻
直到這一天才想到。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裏,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
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裏,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
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併運上東京了。徐伯蓀雖然和他
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了陸路了。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回,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
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回了,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据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
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
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
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
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党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裏的
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範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
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我,慷慨地說
,“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
,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了。兩天后便看見出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后便見報,開首
便罵軍政府和那裏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了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家裏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了他的錢
,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
別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出去。但我還是照常走
,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
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了。
果然沒有來殺。寫信去要經費,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時傳令道:再
來要,沒有了!
不過愛農得到了一種新消息,卻使我很為難。原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學校
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了幾天之後,王金發便叫人送去了五
百元。於是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會議來,第一個問題是:收不收?決議曰:收。第二
個問題是:收了之後罵不罵?決議曰:罵。理由是:收錢之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
自然要罵。
我即刻到報館去問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說了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一個名為
會計的便不高興了,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麼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麼?”
我就不再說下去了,這一點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說出連累我們的話來,他就
會面斥我太愛惜不值錢的生命,不肯為社會犧牲,或者明天在報上就可以看見我怎樣怕
死發抖的記載。
然而事情很湊巧,季弗寫信來催我往南京了。愛農也很贊成,但頗淒涼,說:——
“這裏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自然照準,派來了一個拖鼻
涕的接收員,我交出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了。後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
報館案是我到南京後兩三個星期了結的,被一群兵們搗毀。子英在鄉下,沒有事;
德清適值在城裏,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
。他大怒之後,脫下衣服,照了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並且做一篇文章敘
述情形,向各處分送,宣傳軍政府的橫暴。我想,這種照片現在是大約未必還有人收藏
著了,尺寸太小,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如果不加說明,看見的人一定以為是帶些瘋
氣的風流人物的裸體照片,倘遇見孫傳芳大帥,還怕要被禁止的。
我從南京移到北京的時候,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
了革命前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
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裏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淒苦。終于
又非走出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處飄浮。不久,忽然從同鄉那裏得到一個消息,說他
已經掉在水裏,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間獨坐在會館裏,十分悲涼,又疑心這消息並不確,但無端又覺得這是極其可靠
的,雖然並無證據。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來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
是將要忘記完了。只記得一首裏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
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餘亦等輕塵。”
後來我回故鄉去,才知道一些較為詳細的事。愛農先是什麼事也沒得做,因為大家
討厭他。他很困難,但還喝酒,是朋友請他的。他已經很少和人們來往,常見的只剩下
幾個後來認識的較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多聽他的牢騷,以為不如講笑
話有趣。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回來已過夜半,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
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勸阻他,也不聽,自己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雖
然能浮水,卻從此不起來。
第二天打撈屍體,是在菱蕩裏找到的,直立著。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
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
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
十一月十八日。
后記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頭,說北京恐嚇小孩的“馬虎子”應作“麻鬍子”
,是指麻叔謀,而且以他為胡人。現在知道是錯了,“胡”應作“祜”,是叔謀之名,
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雲《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
,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稚童
語不正,轉祜為胡。只如憲宗朝涇將郝玭,蕃中皆畏憚,其國嬰兒啼者,以玭怖之則
止。又,武宗朝,閭閻孩孺相脅雲:薛尹來!鹹類此也。況《魏志》載張文遠遼來之
明證乎?(原注:麻祜廟在睢陽。鹿阜方節度李丕即其後。丕為重建碑。)
原來我的識見,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貽譏於千載之前,真是咎有應
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廟碑或碑文,現在尚在睢陽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們
當可以看見和小說《開河記》所載相反的他的功業。
因為想尋幾張插畫,常維鈞兄給我在北京搜集了許多材料,有幾種是為我所未曾見
過的。如光緒己卯(1879)肅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形似“冊”,四十)孝圖》
--原書有注雲:“冊讀如習。”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稱四十,而必須如此麻煩--即
其一。我所反對的“郭巨埋兒”,他于我還未出世的前幾年,已經刪去了。序有雲:-
-
……坊間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兒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
可以訓。……炳竊不自量,妄為編輯。凡矯枉過正而刻意求名者,概從割愛;惟擇其事
之不詭於正,而人人可為者,類為六門。……
這位肅州胡老先生的勇決,委實令我佩服了。但這種意見,恐怕是懷抱者不乏其人
,而且由來已久的,不過大抵不敢毅然刪改,筆之於書。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
的《百孝圖》,前有紀常鄭績序,就說:
……況邇來世風日下,沿習澆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擇
古人投爐埋兒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腸為損親遺體。殊未審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跡。盡
孝無定形,行孝無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難泥古之事。因此時此地不同
,而其人其事各異,求其所以盡孝之心則一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門問孝
,所答何嘗有同然乎?……
則同治年間就有人以埋兒等事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於這一位“紀常鄭
績”先生的意思,我卻還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說:這些事現在可以不必學,但也不必說
他錯。
這部《百孝圖》的起源有點特別,是因為見了“粵東顏子”的《百美新詠》而作的
。人重色而己重孝,衛道之盛心可謂至矣。雖然是“會稽俞葆真蘭浦編輯”,與不佞有
同鄉之誼,--但我還只得老實說:不大高明。例如木蘭從軍的出典,他注雲:“隋史
”。這樣名目的書,現今是沒有的;倘是《隋書》,那裏面又沒有木蘭從軍的事。
而中華民國九年(1920),上海的書店卻偏偏將它用石印翻印了,書名的前後
各添了兩個字:《男女百孝圖全傳》。第一葉上還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範。
又加了一篇“吳下大錯王鼎謹識”的序,開首先發同治年間“紀常鄭績”先生一流的感
慨:--
慨自歐化東漸,海內承學之士,囂囂然侈談自由平等之說,致道德日就淪胥,人心
日益澆漓,寡廉鮮恥,無所不為,僥幸行險,人思幸進,求所謂砥礪廉隅,束身自愛者
,世不多睹焉。……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
止?。……
其實陳叔寶模胡到好象“全無心肝”,或者有之,若拉他來配“忍心害理”,卻未
免有些冤枉。這是有幾個人以評“郭巨埋兒”和“李娥投爐”的事的。
至於人心,有幾點確也似乎正在澆漓起來。自從《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論
》出現後,上海就很有些書名喜歡用“男女”二字冠首。現在是連“以正人心而厚風俗
”的《百孝圖》上也加上了。這大概為因不滿於《百美新詠》而教孝的“會稽俞葆真蘭
浦”先生所不及料的罷。
從說“百行之先”的孝而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仿佛也近乎不莊重,--澆漓。
但我總還想趁便說幾句,--自然竭力來減省。
我們中國人即使對於“百行之先”,我敢說,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太平無
事,閒人很多,偶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本人也許忙得不暇檢點,而活著的旁觀
者總會加以綿密的研究。曹娥的投江覓父,淹死後抱父屍出,是載在正史,很有許多人
知道的。但這一個“抱”字卻發生過問題。
我幼小時候,在故鄉曾經聽到老年人這樣講:--
“……死了的曹娥,和她父親的屍體,最初是面對面抱著浮上來的。然而過往行人
看見的都發笑了,說:哈哈!這麼一個年青姑娘抱著這麼一個老頭子!於是那兩個死屍
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來,這回是背對背的負著。”
好!在禮義之邦裏,連一個年幼--嗚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
父親一同浮出,也有這麼艱難!
我檢查《百孝圖》和《二百冊孝圖》,畫師都很聰明,所畫的是曹娥還未跳入江中
,只在江幹啼哭。但吳友如畫的《女二十四孝圖》(1892)卻正是兩屍一同浮出的
這一幕,而且也正畫作“背對背”,如第一圖的上方。我想,他大約也知道我所聽到的
那故事的。還有《後二十四孝圖說》,也是吳友如畫,也有曹娥,則畫作正在投江的情
狀,如第一圖下。就我現今所見的教孝的圖說而言,古今頗有許多遇盜,遇虎,遇火,
遇風的孝子,那應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國的哭和拜,什麼時候才完呢?
至於畫法,我以為最簡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仙本,這本子早已印入《點石齋叢
畫》裏,變成國貨,很容易入手的了。吳友如畫的最細巧,也最能引動人。但他于歷史
畫其實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裏,耳濡目染,最擅長的倒在作“惡鴇虐妓”
,“流氓拆梢”一類的時事畫,那真是勃勃有生氣,令人在紙上看出上海的洋場來。但
影響殊不佳,近來許多小說和兒童讀物的插畫中,往往將一切女性畫成妓女樣,一切孩
童都畫得象一個小流氓,大半就因為太看了他的畫本的緣故。
而孝子的事跡也比較地更難畫,因為總是慘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兒”,無論如何
總難以畫到引得孩子眉飛色舞,自願躺到坑裏去。還有“嘗糞心憂”,也不容易引人入
勝。還有老萊子的“戲彩娛親”,題詩上雖說“喜色滿庭幃”,而圖畫上卻絕少有有趣
的家庭的氣息。
我現在選取了三種不同的標本,合成第二圖。上方的是《百孝圖》中的一部分,“
陳村何雲梯”畫的,畫的是“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這一段。也帶出“雙親開口
笑”來。中間的一小塊是我從“直北李錫彤”畫的《二十四孝圖詩合刊》上描下來的,
畫的是“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這一段;手裏捏著“搖咕咚”,就是“嬰兒
戲”這三個字的點題。但大約李先生覺得一個高大的老頭子玩這樣的把戲究竟不象樣,
將他的身子竭力收縮,畫成一個有鬍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無趣。至於線的錯誤和缺
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罵刻工。查這刻工當前清同治十二年(
1873)慎獨山房刻本,無畫人姓名,但是雙料畫法,一面“詐跌臥地”,一面“為
嬰兒戲”,將兩件事合起來,而將“斑斕之衣”忘卻了。吳友如畫的一本,也合兩事為
一,也忘了斑斕之衣,只是老萊子比較的胖一些,且綰著雙丫髻,--不過還是無趣味
。
人說,諷刺和冷嘲只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孩子對父母撒嬌可以看
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順眼。放達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愛憐的態度,有時
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線,也容易變為肉麻。老萊子的作態的圖,正無怪誰也畫不好。象這
些圖畫上似的家庭裏,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這樣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爺整年假
惺惺地玩著一個“搖咕咚”。
漢朝人在宮殿和墓前的石室裏,多喜歡繪畫和雕刻古來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
列女、孝子之類的圖。宮殿當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卻偶然還有,而最完全的是山東嘉祥
縣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記得那上面就刻著老萊子的故事。但現在手頭既沒有拓本,也沒
有《金石萃編》,不能查考了;否則,將現時的和約一千八百年前的圖畫比較起來,也
是一種頗有趣味的事。
關於老萊子的,《百孝圖》上還有這樣的一段:--
……萊子又有弄雛娛親之事:嘗弄雛於雙親之側,欲親之喜。(原注:《高士傳》
。)
誰做的《高士傳》呢?嵇康的,還是皇甫謐的?也還是手頭沒有書,無從查考。只
在新近因為白得了一個月的薪水,這才發狠買來的《太平禦覽》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
著,倘不是我粗心,那就是出於別的唐宋人的類書裏的了。但這也沒有什麼大關系。我
所覺得特別的,是文中的那“雛”字。
我想,這“雛”未必一定是小禽鳥。孩子們喜歡弄來玩耍的,用泥和綢或布做成的
人形,日本也叫hina,寫作“雛”。他們那裏往往存留中國的古語;而老萊子在父
母面前弄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鳥更自然。所以英語的doll,即我們現在稱為“
洋囡囡”或“泥人兒”,而文字上只好寫作“傀儡”的,說不定古人就稱“雛”,後來
中絕,便只殘存於日本了。但這不過是我一時的臆測,此外也並無什麼堅實的憑證。
這弄雛的事,似乎也還沒有畫過圖。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內有“無常”的畫像的書籍。一曰《玉歷鈔傳警世》(或無
下二字),一曰《玉歷至寶鈔》(或作編)。其實是兩種都差不多的。關於搜集的事,
我首先仍要感謝常維鈞兄,他寄給我北京龍光齋本,又鑒光齋本;天津思過齋本,又石
印局本;南京李光明莊本。其次是章矛塵兄,給我杭州碼瑙經房本,紹興許廣記本,最
近石印本。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廣州寶經閣本,又翰元樓本。
這些《玉歷》,有繁簡兩種,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調查了一切無常的畫像之
後,卻恐慌起來了。因為書上的“活無常”是花袍、紗帽、背後插刀;而拿算盤,戴高
帽子的卻是“死有分”!雖然面貌有凶惡和和善之別,腳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
也不過畫工偶然的隨便,而最關緊要的題字,則全體一致,曰:“死有分”。嗚呼,這
明明是專在和我為難。
然而我還不能心服。一者因為這些書都不是我幼小時候所見的那一部,二者因為我
還確信我的記憶並沒有錯。不過撕下一葉來做插畫的企圖,卻被無聲無臭地打得粉碎了
。只得選取標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廣州本的活無常--之外,還自己動手,添
畫一個我所記得的目連戲或迎神賽會中的“活無常”來塞責,如第三圖上方。好在我並
非畫家,雖然太不高明,讀者也許不至於嗔責罷。先前想不到後來,曾經對于吳友如先
生輩頗說過幾句蹊蹺話,不料曾幾何時,即須自己出醜了,現在就預先辯解幾句在這裏
存案。但是,如果無效,那也只好直抄徐(印世昌)大總統的哲學:聽其自然。
還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覺得雖是宣傳《玉歷》的諸公,於陰間的事情其實也不大
了然。例如一個人初死時的情狀,那圖像就分成兩派。一派是只來一位手執鋼叉的鬼卒
,叫作“勾魂使者”,此外什麼都沒有;一派是一個馬面,兩個無常--陽無常和陰無
常--而並非活無常和死有分。倘說,那兩個就是活無常和死有分罷,則和單個的畫像
又不一致。如第四圖版上的A,陽無常何嘗是花袍紗帽?只有陰無常卻和單畫的死有分
頗相象的,但也放下算盤拿了扇。這還可以說大約因為其時是夏天,然而怎麼又長了那
麼長的絡腮鬍子了呢?難道夏天時疫多,他竟忙得連修刮的工夫都沒有了麼?這圖的來
源是天津思過齋的本子,合併聲明;還有北京和廣州本上的,也相差無幾。
B是從南京的李光明莊刻本上取來的,圖畫和A相同,而題字則正相反了:天津本
指為陰無常者,它卻道是陽無常。但和我的主張是一致的。那麼,倘有一個素衣高帽的
東西,不問他鬍子之有無,北京人、天津人、廣州人只管去稱為陰無常或死有分,我和
南京人則叫他活無常,各隨自己的便罷。“名者,實之賓也”,不關什麼緊要的。
不過我還要添上一點C圖,是紹興許廣記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並無題字,不知宣
傳者于意雲何。我幼小時常常走過許廣記的門前,也閒看他們刻圖畫,是專愛用弧線和
直線,不大肯作曲線的,所以無常先生的真相,在這裏也難以判然。只是他身邊另有一
個小高帽,卻還能分明看出,為別的本子上所無。這就是我所說過的在賽會時候出現的
阿領。他連辦公時間也帶著兒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隨學習,預備長大之
後,可以“無改于父之道”的。
除勾攝人魂外,十殿閻羅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邊,也什九站著一個高帽腳色
。如D圖,1取自天津的思過齋本,模樣頗漂亮;2是南京本,舌頭拖出來了,不知何
故;3是廣州的寶經閣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龍光齋本,無扇,下巴之下一條黑,我
看不透它是鬍子還是舌頭;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頗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
案桌邊去了:這是很特別的。
又,老虎噬人的圖上,也一定畫有一個高帽的腳色,拿著紙扇子暗地裏在指揮。不
知道這也就是無常呢,還是所謂“倀鬼”?但我鄉戲文上的倀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這一類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無對證”的學問,是很新穎,也極佔便宜的
。假使徵集材料,開始討論,將各種往來的信件都編印起來,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頗厚
的書,並且因此升為“學者”。但是,“活無常學者”,名稱不大冠冕,我不想幹下去
了,只在這裏下一個武斷:--
《玉歷》式的思想是很粗淺的:“活無常”和“死有分”,合起來是人生的象徵。
人將死時,本只須死有分來到。因為他一到,這時候,也就可見“活無常”。
但民間又有一種自稱“走陰”或“陰差”的,是生人暫時入冥,幫辦公事的腳色。
因為他幫同勾魂攝魄,大家也就稱之為“無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則別之曰“陽”
,但從此便和“活無常”隱然相混了。如第四圖版之A,題為“陽無常”的,是平常人
的普通裝束,足見明明是陰差,他的職務只在領鬼卒進門,所以站在階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陽無常”,便以“陰無常”來稱職務相似而並非生魂的死有分
了。做目連戲和迎神賽會雖說是禱祈,同時也等於娛樂,扮演出來的應該是陰差,而普
通狀態太無趣,--無所謂扮演,--不如奇特些好,於是就將“那一個無常”的衣裝
給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沒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從此也更傳訛下去。所以南京人和
我之所謂活無常,是陰差而穿著死有分的衣冠,頂著真的活無常的名號,大背經典,荒
謬得很的。
不知海內博雅君子,以為如何?
我本來並不准備做什麼後記,只想尋幾張
舊畫像來做插圖,不料目的不達,便變成一面比較,剪貼,一面亂發議論了。那一點本
文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一年,這一點後記也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兩個月。天熱如此,汗
流浹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為結。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寫完於廣州東堤寓樓之西窗下。
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范愛農
在東京的客店裏,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
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
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Shiki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
。但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後
,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物,正合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
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淨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密秘地
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了,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
程去接徐伯蓀的家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
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
說出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
,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
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
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了。其次要推
出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
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別人關系更密切,心裏更悲憤,做出來就一定更動人
。於是又爭起來。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
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幹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
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
。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了,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面。直到革命的
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
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鐘,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範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
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
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
,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
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趁了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
熟了。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
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麼?”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麼?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
你自己還記得麼?”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
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
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繡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
著子細地看。我很不滿,心裏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
也許就搖了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
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
,即刻跌倒了三四個。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裏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
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了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範愛農,卻
直到這一天才想到。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裏,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
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裏,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
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併運上東京了。徐伯蓀雖然和他
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了陸路了。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回,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
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回了,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据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
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
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
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
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党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裏的
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範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
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我,慷慨地說
,“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
,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了。兩天后便看見出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后便見報,開首
便罵軍政府和那裏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了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家裏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了他的錢
,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
別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出去。但我還是照常走
,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
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了。
果然沒有來殺。寫信去要經費,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時傳令道:再
來要,沒有了!
不過愛農得到了一種新消息,卻使我很為難。原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學校
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了幾天之後,王金發便叫人送去了五
百元。於是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會議來,第一個問題是:收不收?決議曰:收。第二
個問題是:收了之後罵不罵?決議曰:罵。理由是:收錢之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
自然要罵。
我即刻到報館去問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說了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一個名為
會計的便不高興了,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麼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麼?”
我就不再說下去了,這一點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說出連累我們的話來,他就
會面斥我太愛惜不值錢的生命,不肯為社會犧牲,或者明天在報上就可以看見我怎樣怕
死發抖的記載。
然而事情很湊巧,季弗寫信來催我往南京了。愛農也很贊成,但頗淒涼,說:——
“這裏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自然照準,派來了一個拖鼻
涕的接收員,我交出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了。後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
報館案是我到南京後兩三個星期了結的,被一群兵們搗毀。子英在鄉下,沒有事;
德清適值在城裏,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
。他大怒之後,脫下衣服,照了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並且做一篇文章敘
述情形,向各處分送,宣傳軍政府的橫暴。我想,這種照片現在是大約未必還有人收藏
著了,尺寸太小,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如果不加說明,看見的人一定以為是帶些瘋
氣的風流人物的裸體照片,倘遇見孫傳芳大帥,還怕要被禁止的。
我從南京移到北京的時候,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
了革命前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
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裏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淒苦。終于
又非走出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處飄浮。不久,忽然從同鄉那裏得到一個消息,說他
已經掉在水裏,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間獨坐在會館裏,十分悲涼,又疑心這消息並不確,但無端又覺得這是極其可靠
的,雖然並無證據。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來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
是將要忘記完了。只記得一首裏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
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餘亦等輕塵。”
後來我回故鄉去,才知道一些較為詳細的事。愛農先是什麼事也沒得做,因為大家
討厭他。他很困難,但還喝酒,是朋友請他的。他已經很少和人們來往,常見的只剩下
幾個後來認識的較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多聽他的牢騷,以為不如講笑
話有趣。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回來已過夜半,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
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勸阻他,也不聽,自己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雖
然能浮水,卻從此不起來。
第二天打撈屍體,是在菱蕩裏找到的,直立著。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
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
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
十一月十八日。
后記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頭,說北京恐嚇小孩的“馬虎子”應作“麻鬍子”
,是指麻叔謀,而且以他為胡人。現在知道是錯了,“胡”應作“祜”,是叔謀之名,
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雲《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
,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稚童
語不正,轉祜為胡。只如憲宗朝涇將郝玭,蕃中皆畏憚,其國嬰兒啼者,以玭怖之則
止。又,武宗朝,閭閻孩孺相脅雲:薛尹來!鹹類此也。況《魏志》載張文遠遼來之
明證乎?(原注:麻祜廟在睢陽。鹿阜方節度李丕即其後。丕為重建碑。)
原來我的識見,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貽譏於千載之前,真是咎有應
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廟碑或碑文,現在尚在睢陽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們
當可以看見和小說《開河記》所載相反的他的功業。
因為想尋幾張插畫,常維鈞兄給我在北京搜集了許多材料,有幾種是為我所未曾見
過的。如光緒己卯(1879)肅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形似“冊”,四十)孝圖》
--原書有注雲:“冊讀如習。”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稱四十,而必須如此麻煩--即
其一。我所反對的“郭巨埋兒”,他于我還未出世的前幾年,已經刪去了。序有雲:-
-
……坊間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兒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
可以訓。……炳竊不自量,妄為編輯。凡矯枉過正而刻意求名者,概從割愛;惟擇其事
之不詭於正,而人人可為者,類為六門。……
這位肅州胡老先生的勇決,委實令我佩服了。但這種意見,恐怕是懷抱者不乏其人
,而且由來已久的,不過大抵不敢毅然刪改,筆之於書。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
的《百孝圖》,前有紀常鄭績序,就說:
……況邇來世風日下,沿習澆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擇
古人投爐埋兒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腸為損親遺體。殊未審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跡。盡
孝無定形,行孝無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難泥古之事。因此時此地不同
,而其人其事各異,求其所以盡孝之心則一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門問孝
,所答何嘗有同然乎?……
則同治年間就有人以埋兒等事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於這一位“紀常鄭
績”先生的意思,我卻還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說:這些事現在可以不必學,但也不必說
他錯。
這部《百孝圖》的起源有點特別,是因為見了“粵東顏子”的《百美新詠》而作的
。人重色而己重孝,衛道之盛心可謂至矣。雖然是“會稽俞葆真蘭浦編輯”,與不佞有
同鄉之誼,--但我還只得老實說:不大高明。例如木蘭從軍的出典,他注雲:“隋史
”。這樣名目的書,現今是沒有的;倘是《隋書》,那裏面又沒有木蘭從軍的事。
而中華民國九年(1920),上海的書店卻偏偏將它用石印翻印了,書名的前後
各添了兩個字:《男女百孝圖全傳》。第一葉上還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範。
又加了一篇“吳下大錯王鼎謹識”的序,開首先發同治年間“紀常鄭績”先生一流的感
慨:--
慨自歐化東漸,海內承學之士,囂囂然侈談自由平等之說,致道德日就淪胥,人心
日益澆漓,寡廉鮮恥,無所不為,僥幸行險,人思幸進,求所謂砥礪廉隅,束身自愛者
,世不多睹焉。……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
止?。……
其實陳叔寶模胡到好象“全無心肝”,或者有之,若拉他來配“忍心害理”,卻未
免有些冤枉。這是有幾個人以評“郭巨埋兒”和“李娥投爐”的事的。
至於人心,有幾點確也似乎正在澆漓起來。自從《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論
》出現後,上海就很有些書名喜歡用“男女”二字冠首。現在是連“以正人心而厚風俗
”的《百孝圖》上也加上了。這大概為因不滿於《百美新詠》而教孝的“會稽俞葆真蘭
浦”先生所不及料的罷。
從說“百行之先”的孝而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仿佛也近乎不莊重,--澆漓。
但我總還想趁便說幾句,--自然竭力來減省。
我們中國人即使對於“百行之先”,我敢說,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太平無
事,閒人很多,偶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本人也許忙得不暇檢點,而活著的旁觀
者總會加以綿密的研究。曹娥的投江覓父,淹死後抱父屍出,是載在正史,很有許多人
知道的。但這一個“抱”字卻發生過問題。
我幼小時候,在故鄉曾經聽到老年人這樣講:--
“……死了的曹娥,和她父親的屍體,最初是面對面抱著浮上來的。然而過往行人
看見的都發笑了,說:哈哈!這麼一個年青姑娘抱著這麼一個老頭子!於是那兩個死屍
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來,這回是背對背的負著。”
好!在禮義之邦裏,連一個年幼--嗚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
父親一同浮出,也有這麼艱難!
我檢查《百孝圖》和《二百冊孝圖》,畫師都很聰明,所畫的是曹娥還未跳入江中
,只在江幹啼哭。但吳友如畫的《女二十四孝圖》(1892)卻正是兩屍一同浮出的
這一幕,而且也正畫作“背對背”,如第一圖的上方。我想,他大約也知道我所聽到的
那故事的。還有《後二十四孝圖說》,也是吳友如畫,也有曹娥,則畫作正在投江的情
狀,如第一圖下。就我現今所見的教孝的圖說而言,古今頗有許多遇盜,遇虎,遇火,
遇風的孝子,那應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國的哭和拜,什麼時候才完呢?
至於畫法,我以為最簡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仙本,這本子早已印入《點石齋叢
畫》裏,變成國貨,很容易入手的了。吳友如畫的最細巧,也最能引動人。但他于歷史
畫其實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裏,耳濡目染,最擅長的倒在作“惡鴇虐妓”
,“流氓拆梢”一類的時事畫,那真是勃勃有生氣,令人在紙上看出上海的洋場來。但
影響殊不佳,近來許多小說和兒童讀物的插畫中,往往將一切女性畫成妓女樣,一切孩
童都畫得象一個小流氓,大半就因為太看了他的畫本的緣故。
而孝子的事跡也比較地更難畫,因為總是慘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兒”,無論如何
總難以畫到引得孩子眉飛色舞,自願躺到坑裏去。還有“嘗糞心憂”,也不容易引人入
勝。還有老萊子的“戲彩娛親”,題詩上雖說“喜色滿庭幃”,而圖畫上卻絕少有有趣
的家庭的氣息。
我現在選取了三種不同的標本,合成第二圖。上方的是《百孝圖》中的一部分,“
陳村何雲梯”畫的,畫的是“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這一段。也帶出“雙親開口
笑”來。中間的一小塊是我從“直北李錫彤”畫的《二十四孝圖詩合刊》上描下來的,
畫的是“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這一段;手裏捏著“搖咕咚”,就是“嬰兒
戲”這三個字的點題。但大約李先生覺得一個高大的老頭子玩這樣的把戲究竟不象樣,
將他的身子竭力收縮,畫成一個有鬍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無趣。至於線的錯誤和缺
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罵刻工。查這刻工當前清同治十二年(
1873)慎獨山房刻本,無畫人姓名,但是雙料畫法,一面“詐跌臥地”,一面“為
嬰兒戲”,將兩件事合起來,而將“斑斕之衣”忘卻了。吳友如畫的一本,也合兩事為
一,也忘了斑斕之衣,只是老萊子比較的胖一些,且綰著雙丫髻,--不過還是無趣味
。
人說,諷刺和冷嘲只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孩子對父母撒嬌可以看
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順眼。放達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愛憐的態度,有時
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線,也容易變為肉麻。老萊子的作態的圖,正無怪誰也畫不好。象這
些圖畫上似的家庭裏,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這樣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爺整年假
惺惺地玩著一個“搖咕咚”。
漢朝人在宮殿和墓前的石室裏,多喜歡繪畫和雕刻古來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
列女、孝子之類的圖。宮殿當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卻偶然還有,而最完全的是山東嘉祥
縣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記得那上面就刻著老萊子的故事。但現在手頭既沒有拓本,也沒
有《金石萃編》,不能查考了;否則,將現時的和約一千八百年前的圖畫比較起來,也
是一種頗有趣味的事。
關於老萊子的,《百孝圖》上還有這樣的一段:--
……萊子又有弄雛娛親之事:嘗弄雛於雙親之側,欲親之喜。(原注:《高士傳》
。)
誰做的《高士傳》呢?嵇康的,還是皇甫謐的?也還是手頭沒有書,無從查考。只
在新近因為白得了一個月的薪水,這才發狠買來的《太平禦覽》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
著,倘不是我粗心,那就是出於別的唐宋人的類書裏的了。但這也沒有什麼大關系。我
所覺得特別的,是文中的那“雛”字。
我想,這“雛”未必一定是小禽鳥。孩子們喜歡弄來玩耍的,用泥和綢或布做成的
人形,日本也叫hina,寫作“雛”。他們那裏往往存留中國的古語;而老萊子在父
母面前弄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鳥更自然。所以英語的doll,即我們現在稱為“
洋囡囡”或“泥人兒”,而文字上只好寫作“傀儡”的,說不定古人就稱“雛”,後來
中絕,便只殘存於日本了。但這不過是我一時的臆測,此外也並無什麼堅實的憑證。
這弄雛的事,似乎也還沒有畫過圖。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內有“無常”的畫像的書籍。一曰《玉歷鈔傳警世》(或無
下二字),一曰《玉歷至寶鈔》(或作編)。其實是兩種都差不多的。關於搜集的事,
我首先仍要感謝常維鈞兄,他寄給我北京龍光齋本,又鑒光齋本;天津思過齋本,又石
印局本;南京李光明莊本。其次是章矛塵兄,給我杭州碼瑙經房本,紹興許廣記本,最
近石印本。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廣州寶經閣本,又翰元樓本。
這些《玉歷》,有繁簡兩種,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調查了一切無常的畫像之
後,卻恐慌起來了。因為書上的“活無常”是花袍、紗帽、背後插刀;而拿算盤,戴高
帽子的卻是“死有分”!雖然面貌有凶惡和和善之別,腳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
也不過畫工偶然的隨便,而最關緊要的題字,則全體一致,曰:“死有分”。嗚呼,這
明明是專在和我為難。
然而我還不能心服。一者因為這些書都不是我幼小時候所見的那一部,二者因為我
還確信我的記憶並沒有錯。不過撕下一葉來做插畫的企圖,卻被無聲無臭地打得粉碎了
。只得選取標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廣州本的活無常--之外,還自己動手,添
畫一個我所記得的目連戲或迎神賽會中的“活無常”來塞責,如第三圖上方。好在我並
非畫家,雖然太不高明,讀者也許不至於嗔責罷。先前想不到後來,曾經對于吳友如先
生輩頗說過幾句蹊蹺話,不料曾幾何時,即須自己出醜了,現在就預先辯解幾句在這裏
存案。但是,如果無效,那也只好直抄徐(印世昌)大總統的哲學:聽其自然。
還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覺得雖是宣傳《玉歷》的諸公,於陰間的事情其實也不大
了然。例如一個人初死時的情狀,那圖像就分成兩派。一派是只來一位手執鋼叉的鬼卒
,叫作“勾魂使者”,此外什麼都沒有;一派是一個馬面,兩個無常--陽無常和陰無
常--而並非活無常和死有分。倘說,那兩個就是活無常和死有分罷,則和單個的畫像
又不一致。如第四圖版上的A,陽無常何嘗是花袍紗帽?只有陰無常卻和單畫的死有分
頗相象的,但也放下算盤拿了扇。這還可以說大約因為其時是夏天,然而怎麼又長了那
麼長的絡腮鬍子了呢?難道夏天時疫多,他竟忙得連修刮的工夫都沒有了麼?這圖的來
源是天津思過齋的本子,合併聲明;還有北京和廣州本上的,也相差無幾。
B是從南京的李光明莊刻本上取來的,圖畫和A相同,而題字則正相反了:天津本
指為陰無常者,它卻道是陽無常。但和我的主張是一致的。那麼,倘有一個素衣高帽的
東西,不問他鬍子之有無,北京人、天津人、廣州人只管去稱為陰無常或死有分,我和
南京人則叫他活無常,各隨自己的便罷。“名者,實之賓也”,不關什麼緊要的。
不過我還要添上一點C圖,是紹興許廣記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並無題字,不知宣
傳者于意雲何。我幼小時常常走過許廣記的門前,也閒看他們刻圖畫,是專愛用弧線和
直線,不大肯作曲線的,所以無常先生的真相,在這裏也難以判然。只是他身邊另有一
個小高帽,卻還能分明看出,為別的本子上所無。這就是我所說過的在賽會時候出現的
阿領。他連辦公時間也帶著兒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隨學習,預備長大之
後,可以“無改于父之道”的。
除勾攝人魂外,十殿閻羅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邊,也什九站著一個高帽腳色
。如D圖,1取自天津的思過齋本,模樣頗漂亮;2是南京本,舌頭拖出來了,不知何
故;3是廣州的寶經閣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龍光齋本,無扇,下巴之下一條黑,我
看不透它是鬍子還是舌頭;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頗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
案桌邊去了:這是很特別的。
又,老虎噬人的圖上,也一定畫有一個高帽的腳色,拿著紙扇子暗地裏在指揮。不
知道這也就是無常呢,還是所謂“倀鬼”?但我鄉戲文上的倀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這一類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無對證”的學問,是很新穎,也極佔便宜的
。假使徵集材料,開始討論,將各種往來的信件都編印起來,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頗厚
的書,並且因此升為“學者”。但是,“活無常學者”,名稱不大冠冕,我不想幹下去
了,只在這裏下一個武斷:--
《玉歷》式的思想是很粗淺的:“活無常”和“死有分”,合起來是人生的象徵。
人將死時,本只須死有分來到。因為他一到,這時候,也就可見“活無常”。
但民間又有一種自稱“走陰”或“陰差”的,是生人暫時入冥,幫辦公事的腳色。
因為他幫同勾魂攝魄,大家也就稱之為“無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則別之曰“陽”
,但從此便和“活無常”隱然相混了。如第四圖版之A,題為“陽無常”的,是平常人
的普通裝束,足見明明是陰差,他的職務只在領鬼卒進門,所以站在階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陽無常”,便以“陰無常”來稱職務相似而並非生魂的死有分
了。做目連戲和迎神賽會雖說是禱祈,同時也等於娛樂,扮演出來的應該是陰差,而普
通狀態太無趣,--無所謂扮演,--不如奇特些好,於是就將“那一個無常”的衣裝
給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沒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從此也更傳訛下去。所以南京人和
我之所謂活無常,是陰差而穿著死有分的衣冠,頂著真的活無常的名號,大背經典,荒
謬得很的。
不知海內博雅君子,以為如何?
我本來並不准備做什麼後記,只想尋幾張
舊畫像來做插圖,不料目的不達,便變成一面比較,剪貼,一面亂發議論了。那一點本
文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一年,這一點後記也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兩個月。天熱如此,汗
流浹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為結。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寫完於廣州東堤寓樓之西窗下。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 Büleklär
- 朝花夕拾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84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73819.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朝花夕拾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0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22612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7.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3.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