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醒世恆言 - 1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7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90
2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不題焦榕兄妹計議。且說李雄因老婆凌賤兒女,反添上一頂愁帽兒,想道:「指望娶他來看顧兒女,卻到增了一個魔頭。後邊日子正長,教這小男女怎生得過?」左思右算,想出一個道理。你道是甚麼道理?元來收拾起一間書室,請下一個老儒,把玉英、承祖送入書堂讀書,每日茶飯俱著人送進去吃,直至晚方才放學。教他遠了晚娘,躲這打罵。那桃英、月英自有奶子照管,料然無妨。常言:「夫妻是打罵不開的。」
過了數日,只得差人去接焦氏。焦榕備些禮物,送將回來。焦氏知得請下先生,也解了其意,更不道破。這番歸來,果然比先大不相同,一味將笑撮在臉上,調引這幾個個男女,親親熱熱,勝如親生。莫說打罵,便是氣兒也不再呵一口。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不常賞賜小東西。大凡下人,肚腸極是窄狹,得了須微之利,便極口稱功誦德,歡聲溢耳。李雄初時甚覺奇異,只道懼怕他鬧吵,當面假意殷勤,背後未必如此。幾遍暗地打聽,冷眼偷瞧,更不見有甚別樣做作。過了年餘,愈加珍愛。李雄萬分喜悅,想道:「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從此放下這片肚腸。夫妻恩愛愈篤。
那焦氏巴不能生下個兒子。誰知做親二年,尚沒身孕。心中著急,往各處寺觀庵堂,燒香許願。那菩薩果是有些靈驗。
燒了香,許過願,真個就身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兒子,乳名亞奴。你道為何叫這般名字?元來民間有個俗套,恐怕小兒家養不大,常把賤物為名,取其易長的意思,因此每每有牛兒狗兒之名。那焦氏也恐難養,又不好叫恁般名色,故只喚做亞奴,以為比奴僕尚次一等,即如牛兒狗兒之意。李雄只道焦氏真心愛惜兒女,今番生下亞奴,亦十分珍重。三朝滿月,遍請親友吃慶喜筵宴,不在話下。常言說得好:「只愁不養,不愁不長。」眨眼間,不覺亞奴又已周歲。那時玉英已是十齡,長得婉麗飄逸,如畫圖中人物,且又賦性敏慧,讀書過目成誦,善能吟詩作賦。其他描花刺繡,不教自會。兄弟李承祖,雖然也是個聰明孩子,到底趕不上姐姐,曾詠綠萼梅,詩云:
並是調羹種,偏栽碧玉枝。
不誇紅有艷,兼笑白無奇。
蕊綻鶯忘啄,花香蝶未窺。
隴頭羌笛奏,芳草總堪疑。
因有了這般才藻,李雄倍加喜歡,連桃英、月英也送入書堂讀書。又嘗對焦氏說道:「玉英女兒,有如此美才,後日不捨得嫁他出去,訪一個有才學的秀士入贅家來,待他夫婦唱和,可不好麼?」焦氏口雖贊美,心下越增妒忌。正要設計下手,不想其年乃正德十四年,陝西反賊楊九兒據皋蘭山作亂,累敗官軍,地方告急。朝廷遣都指揮趙忠充總兵官,統領兵馬前去征討。趙忠知得李雄智勇相兼,特薦為前部先鋒。
你想軍情之事,火一般緊急,可能勾少緩?半月之間,擇日出師。李雄收拾行裝器械,帶領家丁起程。臨行時又叮囑焦氏,好生看管兒女。焦氏答道:「這事不消吩咐。但願你陣面上神靈護祐,馬到成功,博個封妻蔭子。」
夫妻父子正在分別,外邊報:「趙爺特令教場相會。」李雄灑淚出門。急急上馬,直至教場中演武廳上與諸將參謁已畢,朝廷又差兵部官犒勞,三軍齊向北闕謝恩,口稱萬歲三聲。趙爺吩咐李雄帶領前部軍馬先行。李雄領了將令,放起三個轟天大炮,眾軍一聲吶喊,遍地鑼鳴,離了教場,望陝西而進。軍容整肅,器仗鮮明。一路上逢山開徑,遇水疊橋。
不則一日,已至陝西地面,安營下寨,等大軍到來,一齊進發。與賊兵連戰數陣,互相勝負。到七月十四,賊兵挑戰,趙爺令李雄出陣。那李雄統領部下精兵,奮勇殺入。賊兵抵擋不住,大敗而走。李雄乘勝追逐數思。不想賊人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左沖右突,不能得脫,外面救兵又被截斷。李雄部下雖然精勇,終是眾寡不敵。鏖戰到晚,全軍盡沒。可憐李雄蓋世英雄,到此一場春夢。正是:正氣千尋橫宇宙,孤魂萬里占清寒。
趙忠出征之事,按下不題。卻說焦氏方要下手,恰好遇著丈夫出征,可不天湊其便。李雄去了數日,一乘轎子,抬到焦榕家裡,與他商議。焦榕道:「據我主意,再緩幾時。」焦氏道:「卻是為何?」焦榕道:「妹夫不在家,死了定生疑惑。
如今還是把他倍加好好看承。妹夫回家知道,越信你是個好人。那時出個不意,弄個手腳,必無疑慮,可不妙哉。」焦氏依了焦榕說話,真個把玉英姊妹看承比前又勝幾分,終日盼望李雄得勝回朝。誰知巴到八月初旬,陝西報到京中,說七月十四日與賊交鋒,前部千戶李雄恃勇深入,先勝後敗,全軍盡沒。焦榕是專在各衙門當幹的,早已知得這個消息,吃了一驚,如飛報與妹子。焦氏聞說丈夫戰死,放聲號慟。那玉英姊妹尤為可憐,一個個哭得死而復甦。焦氏與焦榕商議,就把先生打發出門,合家掛孝,招魂設祭,擺設靈座。親友盡來吊唁。那時焦氏將臉皮翻轉,動輒便是打罵。
又過了月餘,焦氏向焦榕道:「如今丈夫已死,更無別慮,動了手罷。」焦榕道:「到有個妙策在此,不消得下手。只教他死在他鄉外郡,又怨你不著。」焦氏忙問有何妙策。焦榕道:「妹夫陣亡,不知尸首下落。再捱兩月,等到嚴寒天氣,差一個心腹家人,同承祖去陝西尋覓妹夫骸骨。他是個孩子家,那曾經途路風霜之苦,水土不服,自然中道病死。設或熬得到彼處,叮囑家人撇了他,暗地自回。那時身畔沒了盤纏,進退無門,不是凍死,定然餓死。這幾個丫頭,饒他性命,賣與人為妾作婢,還值好些銀子。豈非一舉兩得。」焦氏連稱有理。耐至臘月初旬,焦氏喚過李承祖說道:「你父親半世辛勤,不幸喪於沙場,無葬身之地。雖在九泉,安能瞑目。昨日聞得舅舅說,近日趙總兵連勝數陣,敵兵退去千里之外,道路已是寧靜。我欲親往陝西尋覓你父親骸骨歸葬,少盡夫妻之情。又恐我是個少年寡婦,出頭露面,必被外人談恥,故此只得叫家人苗全服事你去走遭。倘能尋得回來,也見你為子的一點孝心。行裝都已准備下了,明早便可登程。」承祖聞言,雙眼流淚道:「母親言之有理,孩兒明早便行。」
玉英料道不是好意,大吃一驚,乃道:「告母親:爹爹暴棄沙場,理合兄弟前去尋覓。但他年紀幼小,路途跋涉,未曾經慣。萬一有些山高水低,可不枉送一死?何不再差一人,與苗全同去,總是一般的。」焦氏大怒道:「你這逆種。當初你父存日,將你姐妹如珍寶一般愛惜。如今死了,就忘恩背義,連骸骨也不要了。你讀了許多書,難道不曉得昔日木蘭代父征西,緹縈上書代刑?這兩個一般也是幼年女子,有此孝順之心。你不能夠學他恁般志氣,也去尋覓父親骸骨,反來阻當兄弟莫去。況且承祖還是個男兒,一路又有人服事,須不比木蘭女上陣征戰,出生入死,那見得有甚麼山高水低,枉送了性命。要你這樣不孝女何用。」一頓亂嚷,把玉英羞得滿面通紅,哭告道:「孩兒豈不念爹爹生身大恩,要尋訪骸尸歸葬?止因兄弟年紀尚幼,恐受不得辛苦。孩兒情願代兄弟一行。」焦氏道:「你便想要到外邊去游山玩景快活,只怕我心裡還不肯哩。」當晚玉英姊妹擠在一處言別,嗚嗚的哭了半夜。
李承祖道:「姐姐,爹爹骸骨暴棄在外,就死也說不得。待我去尋覓回來,也教母親放心,不必你憂慮。」到了次早,焦氏催促起程。姊妹們灑淚而別。焦氏又道:「你若尋不著父親骸骨,也不必來見我。」李承祖哭道:「孩兒如不得爹爹骨殖,料然也無顏再見母親。」苗全扶他上生口,經出京師。
你道那苗全是誰?乃焦氏帶來贈嫁的家人中第一個心腹,已暗領了主母之意,自在不言之表。主僕二人離了京師,望陝四進發。此時正是隆冬天氣,朔風如箭,地上積雪有三四尺高。往來生口,恰如在綿花堆裡行走。那李承祖不上十歲孩子,況且從幼嬌養,何曾受這般苦楚。在生口背上把不住的寒顫,常常望著雪窩裡顛將下來。在路曉行夜宿,約走了十數日。李承祖漸漸飲食減少,生起病來,對苗全道:「我身子覺得不好,且將息兩日再行。」苗全道:「小官人,奶奶付的盤纏有限,忙忙趲到那邊,只怕轉去還用度不來。路上若再擔閣兩日,越發弄不來了。且勉強捱到省下,那時將養幾日罷。」李承祖又問:「到省下還有幾多路?」苗全笑道:「早哩。極快還要二十個日子。」李承祖無可奈何,只得熬著病體,含淚而行。有詩為證:
可憐童稚離家鄉,匹馬迢迢去路長。
遙望沙場何處是?亂雲衰草帶斜陽。
又行了明日,李承祖看看病體轉重,生口甚難坐。苗全又不肯暫停,也不雇腳力,故意扶著步行,明明要送他上路的意思。又捱了半日,來到一個地方名喚保安村。李承祖道:「苗全,我半步移不動了,快些尋個宿店歇罷。」苗全聞言,暗想道:「看他這個模樣,料然活不成了。若到店客中住下,便難脫身,不如撇在此間,回家去罷。」乃道:「小官人,客店離此尚遠。你既行走不動,且坐在此,待我先去放下包裹,然後來背你去,何如?」李承祖道:「這也說得有理。」遂扶至一家門首階沿上坐下。苗全拽開腳步,走向前去,問個小路抄轉,買些飯食吃了,雇個生口,原從舊路回家去了。不在話下。
且說李承祖坐在階沿上,等了一回,不見苗全轉來。自覺身子存坐不安,倒身臥下,一覺睡去。那個人家卻是個孤孀老嫗,住得一間屋兒,坐在門門紡紗。初時見一漢子扶個小廝,坐於門口,也不在其意。直至傍晚,拿只桶兒要去打水,恰好攔門熟睡,叫道:「兀那個官人快起來。讓我們打水。」
李承祖從夢中驚醒,只道苗全來了,睜眼看時,乃是那屋裡的老嫗,便掙扎坐起道:「老婆婆有甚話說?」那老嫗聽得語言不是本地上人物,問道:「你是何處來的,卻睡在此間?」李承祖道:「我是京中來的。只因身子有病,行走不動,借坐片時,等家人來到,即便去了。」老嫗道:「你家人在哪裡?」李承祖道:「他說先至客店中,放了包裹,然後來背我去。」老嫗道:「哎喲。我見你那家人去時,還是上午。如今天將晚了,難道還走不到?想必包裹中有甚銀兩,撇下你逃走去了。」李承祖因睡得昏昏沉沉,不曾看天色早晚,只道不多一回。聞了此言,急回頭仰天觀望,果然日已矬西,吃了一驚,暗想道:「一定這狗才料我病勢漸凶,懶得伏侍,逃走去了。如今教我進退兩難,怎生是好。」禁不住眼中流淚,放聲啼哭。有幾個鄰家俱走來觀看。
那老嫗見他哭的苦楚,亦覺孤#j,倒放下水桶,問道:「小官人,你父母是何等樣人?有甚緊事,恁般寒天冷月,隨個家人行走?還要往哪裡去?」李承祖帶淚說道:「不瞞老婆婆說,我父親是錦衣衛千戶,因隨趙總兵往陝西征討反賊,不幸父親陣亡。母親著我同家人苗全到戰場上尋覓骸骨歸葬。不料途中患病,這奴才就撇我而逃,多分也做個他鄉之鬼了。」
說罷,又哭。眾人聞言,各各嗟嘆。那老嫗道:「可憐,可憐。
元來是好人家子息,些些年紀,有如此孝心,難得,難得。只是你身子既然有病,睡在這冷石上,愈加不好了。且??扎起來,到我鋪上去睡睡,或者你家人還來也未可知。」李承祖道:「多謝婆婆美情。恐不好打攪。」那老嫗道:「說哪裡話。誰人沒有患難之處。」遂向前扶他進屋裡去。鄰家也各自散了。承祖跨入門檻,看時,側邊便是個火炕,那鋪兒就在炕上。老嫗支持他睡下,急急去汲水燒湯,與承祖吃。到半夜間,老嫗摸他身上,猶如一塊火炭。至天明看時,神思昏迷,人事不剩那老嫗央人去請醫診脈,取出錢鈔,贖藥與他吃,早晚伏侍。那些鄰家聽見李承祖病凶,在背後笑那老嫗著甚要緊,討這樣煩惱。老嫗聽見,只做不知,毫無倦擔這也是李承祖未該命絕,得遇恁般好人。有詩為證:
家中母子猶成怨,路次閑人反著疼。
美惡性生天壤異,反教陌路笑親情。
李承祖這場大病,捱過殘年,直至二月中方才稍可。在鋪上看著那老嫗謝道:「多感婆婆慈悲,救我性命。正是再生父母。若能掙扎回去,定當厚報大德。」那老嫗道:「小官人何出此言。老身不過見你路途孤苦,故此相留,有何恩德,卻說厚報二字。」光陰迅速,倏忽又三月已盡,四月將交。那時李承祖病體全愈,身子硬掙,遂要別了老嫗,去尋父親骸骨。
那老嫗道:「小官人,你病體新痊,只怕還不可勞動。二來前去不知尚有幾多路程,你孤身獨自,又無盤纏,如何去得。不如住在這裡,待我訪問近邊有入京的,托他與你帶信到家,教個的當親人來同去方好。」承祖道:「承婆婆過念,只是家裡也沒有甚親人可來﹔二則在此久擾,於心不安﹔三則恁般溫和時候,正好行走。倘再捱幾時,天道炎熱,又是一節苦楚。
我的病症,覺得全妥,料也無妨。就是一路去,少不得是個大道,自然有人往來。待我慢慢求乞前去,尋著了父親骸骨,再來相會。」那老嫗道:「你縱到彼尋著骸骨,又無銀兩裝載回去,也是徒然。」李承祖道:「那邊少不得有官府。待我去求告,或者可憐我父為國身亡,設法裝送回家,也未可知。」
那老嫗再三苦留不住,又去尋湊幾錢銀子相贈。兩下淒淒慘慘,不忍分別,到像個嫡親子母。臨別時,那老嫗含著眼淚囑道:「小官人轉來,是必再看看老身,莫要竟自過去。」
李承祖喉間哽咽,答應不出,點頭涕泣而去﹔走兩步,又回頭來觀看。那老嫗在門首,也直至望不見了,方才哭進屋裡。
這些鄰家沒一個不笑他是個痴婆子:「一個遠方流落的小廝,白白裡賠錢賠鈔,伏侍得才好,急松松就去了,有甚好處,還這般哭泣。不知他眼淚是何處來的?」遂把這事做笑話傳說。
看官,你想那老嫗乃是貧窮寡婦,倒有些義氣。一個從不識面的患病小廝,收留回去,看顧好了,臨行又賚贈銀兩,依依不捨。像這班鄰里,都是鬚眉男子,自己不肯施仁仗義,及見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振唇簸嘴。可見人面相同,人心各別。
閑話休題。
且說李承祖又無腳力,又不認得路徑,順著大道,一路問訊,捱向前去。覺道勞倦,隨分庵堂寺院,市鎮鄉村,即便借宿。又虧著那老嫗這幾錢銀子,將就半飢半飽,度到臨洮府。那地方自遭兵火之後,道路荒涼,人民稀少。承祖問了向日爭戰之處,直至皋蘭山相近,思想要祭奠父親一番。怎奈身邊止存得十數文銅錢,只得單買了一陌紙錢,討個火種,向戰場一路跑來。遠遠望去,只見一片曠野,並無個人影來往,心中先有五分懼怯,便立住腳,不敢進步,卻又想道:「我受了千辛刀苦,方到此間。若是害怕,怎能夠尋得爹爹骸骨?須索拚命前去。」大著膽飛奔到戰場中。舉目看時,果然好淒慘也。但見:
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荊棘交纏,一望黃沙無際。髑髏暴露,堪憐昔日英雄﹔白骨拋殘,可惜當年壯士。陰風習習,惟聞鬼哭神號﹔寒露濛濛,但見狐奔兔走。猿啼夜月腸應斷,雁唳秋雲魂自消。
李承祖吹起火種,焚化紙錢,望空哭拜一回。起來仔細尋覓,團團走遍,但見白骨交加,並沒一個全尸。元來趙總兵殺退賊兵,看見尸橫遍野,心中不忍,即於戰場上設祭陣亡將士,收拾尸骸焚化,因此沒有全尸遺存。李承祖尋了半日,身子困倦,坐於亂草之中,歇息片時。忽然想起:「征戰之際,遇著便殺,即為戰常料非只此一處。正不知爹爹當日喪於那個地方?我卻專在此尋覓,豈不是個呆子?」卻又想道:「我李承祖好十分蒙憧。爹爹身死已久,血肉定自腐壞,骸骨縱在目前,也難廝認。若尋認不出,可不空受這番勞碌。」
心下苦楚,又向空禱告道:「爹爹陰靈不遠:孩兒李承祖千里尋訪至此,收取骸骨,怎奈不能識認。爹爹,你生前盡忠報國,死後自是為神。乞顯示骸骨所在,奉歸安葬。免使暴露荒丘,為無祀之鬼。」祝罷,放聲號哭。又向白骨叢中,東穿西走一回。看看天色漸晚,料來安身不得,隨路行走,要尋個歇處。
行不上一里田地,斜插裡林子中,走出一個和尚來。那和尚見了李承祖,把他上下一相,說道:「你這孩子,好大膽。
此是甚麼所在,敢獨自行走?」李承祖哭訴道:「小的乃京師人氏,只因父親隨趙總兵出征陣亡,特到此尋覓骸骨歸葬。不道沒個下落,天又將晚,要覓個宿處。師父若有庵院,可憐借歇一晚,也是無量功德。」那和尚道:「你這小小孩子,反有此孝心,難得,難得。只是尸骸都焚化盡了,哪裡去尋覓。」
李承祖見說這話,哭倒在地。那和尚扶起道:「小官人,哭也無益,且隨我去住一晚,明日打點回家去罷。」李承祖無奈,只得隨著和尚。又行了二里多路,來到一個小小村落,看來只有五六家人家。那和尚住的是一座小茅庵,開門進去,吹起火來,收拾些飯食,與李承祖吃了。問道:「小官人,你父親是何衛軍士?在那個將官部下?叫甚名字?」李承祖道:「先父是錦衣衛千戶,姓李名雄。」和尚大驚道:「元來是李爺的公子。」李承祖道:「師父,你如何曉得我先父?」
和尚道:「實不相瞞,小僧原是羽林衛軍人,名叫曾虎二,去年出征,撥在老爺部下。因見我勇力過人,留我帳前親隨,另眼看承。許我得勝之日,扶持一官。誰知七月十四,隨老爺上陣,先斬了數百餘級,賊人敗去。一時恃勇,追逐十數里,深入重地。賊人伏兵四起,圍裹在內。外面救兵又被截住,全軍戰沒。止存老爺與小僧二人,各帶重傷,只得同伏在亂尸之中,到深夜起來逃走,不想老爺已死。小僧望見傍邊有一帶土牆,隨負至牆下,推倒牆土掩埋。那時敵兵反攔在前面,不能歸營。逃到一個山灣中,遇一老僧,收留在庵。
虧他服事,調養好了金瘡,朝暮勸化我出家。我也想:死裡逃生,不如圖個清閑自在。因此依了他,削髮為僧。今年春間,老師父身故。有兩個徒弟道我是個汆來僧,不容住在庵中。我想既已出家,爭甚是非?讓了他們,要往遠方去,行腳經過此地,見這茅庵空間,就做個安身之處,往遠近村坊抄化度日。不想公子親來,天遣相遇。」李承祖見說父親尸骨尚存,倒身拜謝。和尚連忙扶住,又問道:「公子恁般年嬌力弱,如何家人也不帶一個,獨自行走?」
李承祖將中途染病,苗全拋棄逃回,虧老嫗救濟前後事細細說出,又道:「若尋不見父親骨殖,已拚觸死沙常天幸得遇吾師,使我父子皆安。」和尚道:「此皆老爺英靈不泯,公子孝行感格,天使其然。只是公子孑然一身,又沒盤纏,怎能勾裝載回去?」公子道:「意欲求本處官府設法,不知可肯?」
和尚笑道:「公子差矣。常言道:『官情如紙保』總然極厚相知,到得死後,也還未可必,何況素無相識?卻做恁般痴想。
李承祖道:「如此便怎麼好?」和尚沉吟半晌,乃道:「不打緊。
我有個道理在此。明日將骸骨盛在一件家伙之內,待我負著,慢慢一路抄化至京,可不好麼?」李承祖道:「吾師肯恁般用情,生死銜恩不淺。」和尚道:「我蒙老爺識拔之恩,少效犬馬之勞,何足掛齒。」
到了次日,和尚向鄰家化了一只破竹籠,兩條索子,又借柄鋤頭,又買了幾陌紙錢,鎖上庵門,引李承祖前去。約有數里之程,也是一個村落,一發沒個人煙。直到土牆邊放下竹籠,李承祖就哭啼起來。和尚將紙錢焚化,拜祝一番,運起鋤頭,掘開泥土,露出一堆白骨。從腳上逐節兒收置籠中,掩上籠蓋,將索子緊緊捆牢,和尚負在背上。李承祖掮了鋤頭,回至庵中。和尚收拾衣缽被窩,打個包兒,做成一擔,尋根竹子,挑出庵門。把鋤頭還了,又與各鄰家作別,央他看守。二人離了此處,隨路抄化,盤纏盡是有餘。不則一日,已至保安村。李承祖想念那老嫗的恩義,徑來謝別。誰知那老嫗自從李承祖去後,日夕掛懷,染成病症,一命歸泉。有幾個親戚,與他備辦後事,送出郊外,燒化久矣。李承祖問知鄰里,望空遙拜,痛哭一場,方才上路。共行了三個多月,方達京都。
離城尚有十里之遠,見旁邊有個酒店,和尚道:「公子且在此少歇。」齊入店中,將竹籠放於桌上,對李承祖說道:「本該送公子到府,向靈前叩個頭兒才是。只是我原係軍人,雖則出家,終有人認得。倘被拿作逃軍,便難脫身,只得要在此告別,異日再圖相會。」李承祖垂淚道:「吾師言雖有理,但承大德,到我家中,或可少盡。今在此外,無以為報,如之奈何?」和尚道:「何出此言。此行一則感老爺昔年恩誼,二則見公子窮途孤弱,故護送前來。那個貪圖你的財物。」正說間,酒保將過酒肴。和尚先捏在竹籠前祭奠,一連叩了四五個頭,起來又與李承祖拜別。兩下各各流淚。飲了數杯,算還酒錢,又將錢雇個生口,與李承祖乘坐,把竹籠教腳夫背了,自己也背上包裹,齊出店門,灑淚而別。有詩為證:
欲收父骨走風塵,千里孤窮一病身。
老嫗周旋僧作伴,皇天不負孝心人。
話分兩頭。卻說苗全自從撇了李承祖,雇著生口趕到家中。只說已至戰場,無處覓尋骸骨,小官人患病身亡,因少了盤纏,不能帶回,就埋在彼。暗將真信透與焦氏。那時玉英姊妹一來思念父親,二來被焦氏日夕打罵,不勝苦楚,又聞了這個消息,愈加悲傷。焦氏也假意啼哭一番。那童僕們見家主陣亡,小官人又死,已尋旺處飛去,單單剩得苗全夫妻和兩個養娘,門庭冷如冰炭。焦氏恨不得一口氣吹大了亞奴,襲了官職,依然熱鬧。又聞得兵科給事中上疏,奏請優恤陣亡將士。聖旨下在兵部查復。焦氏多將金銀與焦榕,到部中上下使用,要謀升個指揮之職。那焦榕平日與人幹辦,打慣了偏手,就是妹子也說不得也要下只手兒。
一日,焦榕走來回復妹子說話,焦氏安排酒肴款待。元來他兄妹都與酒瓮同年,吃殺不醉的。從午後吃起直至申牌時分,酒已將竭,還不肯止。又教苗全去買酒。苗全提個酒瓶走出大門,剛欲跨下階頭,遠遠望見一騎生口,上坐一個小廝,卻是小主人李承祖。吃這驚不小,暗道:「元來這冤家還在。」掇轉身跑入裡邊,悄悄報知焦氏。焦氏即與焦榕商議停當,教苗全出後門去買砒礵。二人依舊坐著飲酒,等候李承祖進來,不題。
且說李承祖到了自家門首,跳下生口,趕腳的背著竹籠,跟將進來。直至堂中,靜悄悄並不見一人,心內傷感道:「爹爹死了,就弄得這般冷落。」教趕腳的把竹籠供在靈座上,打發自去。李承祖向靈前叩拜,轉著去時的苦楚,不覺淚如泉涌,哭倒在拜台之上。焦氏聽得哭聲,假意教丫頭出來觀看。
那丫頭跑至堂中,見是李承祖,驚得魂不附體,帶跌而奔,報道:「奶奶,公子的魂靈來家了。」焦氏照面一口涎沫,道:「啐。青天白日這樣亂話。」丫頭道:「見在靈前啼哭。奶奶若不信,一同去看。」焦榕也假意說道:「不信有這般奇事。」一齊走出外邊。李承祖看見,帶著眼淚向前拜見。焦榕扶住道:「途路風霜,不要拜了。」焦氏掙下幾點眼淚,說道:「苗全回來,說你有不好的信息。日夜想念,懊悔當初教你出去。今幸無事,萬千之喜了。只是可曾尋得骸骨?」李承祖指著竹籠道:「這個裡邊就是。」焦氏捧著竹籠,便哭起天來。
玉英姊妹,已是知得李承祖無恙,又驚又喜,奔至堂前,四個男女,抱做一團而哭。哭了一回,玉英道:「苗全說你已死,怎地卻又活了?」李承祖將途中染病,苗全不容暫停,直至遇見和尚送歸始末,一一道出。焦榕怨道:「苗全這奴才恁般可惡。待我送他到官,活活敲死,與賢甥出氣。」李承祖道:「若得舅舅張主,可知好麼。」焦氏道:「你途中辛苦了,且進去吃些酒飯,將息身子。」遂都入後邊。焦榕扯李承祖坐下,玉英姊妹,自避過一邊。焦氏一面教丫頭把酒去熱,自己踅到後門首,恰好苗全已在那裡等候。焦氏接了藥,吩咐他停一回進來。焦氏到廚下,將丫環使開,把藥傾入壺中,依原走來坐下。
少頃,丫頭將酒鏇湯得飛滾,拿至桌邊。焦榕取過一只茶甌,滿斟一杯,遞與承祖道:「賢甥,借花獻佛,權當與你洗塵。」承祖道:「多謝舅舅。」接過手放下,也要斟一杯回敬。
焦榕又拿起,直推至口邊道:「我們飲得多了,這壺中所存有限,你且乘熱飲一杯。」李承祖不知好歹,骨都都飲個乾淨。
焦榕又斟過一杯道:「小官人家須要飲個雙杯。」又推到口邊。
那李承祖因是尊長相勸,不敢推托,又飲乾了。焦榕再把壺斟時,只有小半杯,一發勸李承祖飲了。那酒不飲也罷,才到腹中,便覺難過,連叫肚痛。焦氏道:「想是路上觸了臭氣了。」李承祖道:「也不曾觸甚臭氣。」焦氏道:「或者三不知,哪裡覺得。」須臾間藥性發作,猶如鋼槍攢刺,烈火焚燒,疼痛難忍,叫聲:「痛死我也。」跌倒在地。焦榕假驚道:「好端端地,為何痛得恁般利害?」焦氏道:「一定是絞腸沙了。」急教丫頭扶至玉英床上睡下,亂撕亂跌,只叫難過。慌得玉英姊妹手足無措,哪裡按得他住。不消半個時辰,五臟迸裂,七竅流紅,大叫一聲,命歸泉府。旁邊就哭殺了玉英姊妹,喜殺了焦氏婆娘,也假哭幾聲。
焦榕道:「看這模樣,必是觸犯了神道,被喪煞打了。如今幸喜已到家裡,還好。只是占了甥女臥處,不當穩便。就今夜殮過,省得他們害怕。」焦氏便去取出些銀錢。那時苗全已轉進前門,打探聽得裡邊哭聲鼎沸,量來已是完帳,徑走入來。焦氏恰好看見,把銀遞與苗全,急忙去買下一具棺木,又買兩壺酒,與苗全吃勾一醉。先把棺木放在一門廂房裡,然後揎拳裸臂,跨入房中,教玉英姊妹走開。向床上翻那尸首,也不揩抹去血污,也不換件衣服,伸著雙手,便抱起來。一則那廝有些蠻力,二則又趁著酒興,三則十數歲孩子,原不甚重,輕輕的托在兩臂,直至廂房內盛殮。玉英姊妹,隨後哭泣。誰知苗全落了銀子,買小了棺木,尸首放下去,兩只腿露出了五六寸。只得將腿兒豎起,卻又頂浮了棺蓋。苗全扯來拽去,沒做理會。玉英姊妹看了這個光景,越發哭得慘傷。焦氏沉吟半晌,心生一計。把玉英姊妹並丫頭都打發出外,掩上門兒,教苗全將尸首拖在地上,提起斧頭,砍下兩只小腿,橫在頭下,倒好做個枕兒。收拾停當,釘上棺蓋,開門出來。焦榕自回家鄉。玉英覷見棺已釘好,暗想道:「適來放不下,如何打發我姊妹出來了,便能釘上棺蓋?難道他們有甚法術,把棺木化大了,尸首縮小了?」好生委決不下。
過了兩日,焦氏備起衣衾棺槨,將丈夫骸骨重新殮過,擇日安葬祖塋。恰好優恤的覆本已下:李雄止贈忠勇將軍,不准升襲指揮。焦氏用費若干銀兩,空自送在水裡。到了安葬之日,親鄰齊來相送。李承祖也就埋在墳側。偶有人問及,只說路上得了病症,到家便亡。那親戚都不是切己之事,那個去查他細底。可憐李承祖沙場內倒??扎得性命,家庭中反斷送了殘生。正是:非故翻如故,宜親卻不親。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常言道:「痛定思痛。」李承祖死時,玉英慌張慌智不暇致詳。到葬後漸漸想出疑惑來。他道:「如何不前不後,恰恰裡到家便死,不信有恁般湊巧。況兼口鼻中又都出血﹔且又不揀個時辰,也不收拾個乾淨。棺木小了,也不另換,哄了我們轉身,不知怎地,胡亂送入裡邊。那苗全聽說要送他到官,至今半句不題,比前反覺親密,顯係是母親指使的。看起那般做作,我兄弟這死,必定有些蹊蹺。」心中雖則明白,然亦無可奈何,只索付之涕泣而已。
那焦氏謀殺了李承祖之後,卻又想道:「這小殺才已除,那幾個小賤人日常雖受了些磨折,也只算與他拂養。須是教他大大吃些苦楚,方不敢把我輕覷。」自此日逐尋頭討腦,動輒便是一頓皮鞭,打得體無完膚,卻又不許啼哭。若還則一則聲,又重新打起。每日止給兩餐稀湯薄粥,如做少了生活,打罵自不消說,連這稀湯薄粥也沒有得吃了。身上的好衣服,盡都剝去。將丫頭們的舊衣舊裳,換與穿著。臘月天氣,也只得三四層單衣,背上披一塊舊綿絮。夜間止有一條蒿薦,一條破被單遮蓋,寒冷難熬,如蛆虫般,攪做一團,苦楚不能盡述。玉英姊妹捱忍不過,幾遍要尋死路,卻又指望還有個好日,捨不得性命,互相勸解。真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看看過了殘歲,又是新年。玉英已是十二歲了。那年二月間,正德爺晏駕,嘉靖爺嗣統,下速招遍選嬪妃。府司著令民間挨家呈報,如有隱匿,罪坐鄰里。那焦氏的鄰家,平昔曉得玉英才貌兼美,將名具報本府。一張上選的黃紙帖在門上。那時焦氏就打帳了做皇親國戚的念頭,掉過臉來,將玉英百般奉承,通身換了綾羅錦繡,肥甘美味,與他調養。又將銀兩教焦榕到禮部使用。那玉英雖經了許多磨折,到底骨格猶存。將息數日,面容頓改,又兼穿起華麗衣服,便似畫圖中人物。府司選到無數女子,推他為第一,備文齊送到禮部選擇。禮部官見了玉英這個容儀,已是萬分好了。但只年在幼小,恐不諳侍御,發回寧家。那焦氏因用了許多銀子,不能勾中選,心下懊悔氣惱,原翻過向日嘴臉,好衣服也剝去了,好飲食也沒得吃了,打罵也更覺勤了。
常言說得好:「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當初李雄家業,原不甚大。自從陣亡後,焦氏單單算計這幾個小兒女,那個思想去營運。一窩子坐食,能夠幾時。況兼為封蔭選妃二事,又用空了好些。日漸日深,看看弄得罄盡。兩個丫頭也賣來完在肚裡。那時沒處出豁,只得將住房變賣。誰知苗全這廝,見家中敗落,亞奴年紀正小,襲職日子尚遠,料想目前沒甚好處。趁焦氏賣得房價,夜間捵入臥房,偷了銀兩,領著老婆,逃往遠方受用去了。到次早,焦氏方才覺得。這股悶氣無處發泄,又遷怒到玉英姊妹,說道:「如何不醒睡,卻被他偷了東西去?」又都奉承一頓皮鞭,一面教焦榕告官緝捕。過了兩月,哪裡有個蹤跡?此時買主又來催促出房。無可奈何,與焦榕商議,要把玉英出脫。焦榕道:「玉英這個模樣兒,慢慢的覓個好主顧,怕道不是一大注銀子。如今急切裡尋人,能值得多少?不若先把小的胡亂貨一個來使用。」焦氏依了焦榕,便把桃英賣與一個豪富人家為婢。姊妹分別之時,你我不忍分捨,好不慘傷。焦氏賃了一處小房,擇日遷居。玉英想起祖父累世安居,一旦棄諸他人,不勝傷感。走出堂前,抬頭看見梁間燕子,補綴舊壘,旁邊又營一個新巢,暗嘆道:「這燕兒是個禽鳥,秋去春來,倒還有歸巢之日。我李玉英今日離了此地,反沒個再來之期。」撫景傷心,托物喻意,乃作《別燕詩》一首。詩云:
新巢泥落舊巢欹,塵半疏簾欲掩遲。
愁對呢喃終一別,畫堂依舊主人非。
元來焦氏要依傍焦榕,卻搬在他側邊小巷中,相去只有半箭之遠,間壁乃是貴家的花園。那房屋止得兩間,諸色不便。要桶水兒,直要到鄰家去汲。那焦氏平日受用慣的,自去不成,少不得通在玉英、月英兩個身上。姊妹此時也難顧羞恥,只得出頭露面。又過了幾時,桃英的身價漸漸又將摸完。一日傍晚,焦氏引著亞奴在門首閑立,見一個乞用女兒,止有十數歲,在街上求討,聲音叫得十分慘傷。有個鄰家老嫗對他說道:「這般時候,哪個肯捨。不時回去罷。」那叫化女兒哭道:「奶奶,你哪裡曉得我的苦楚。我家老的,限定每日要討五十文錢,若少了一文,便打個臭死,夜飯也不與我吃,又要在明日補足。如今還少六七文,怎敢回去。」那老嫗聽說得苦惱,就捨了兩文。旁邊的人,見老嫗捨了,一時助興,你一文,我一文,登時到有十數文。那叫化女兒,千恩刀謝,轉身去了。焦氏聽了這片言語,那知反撥動了個貪念,想道:「這個小化子,一日倒討得許多錢。我家月英那賤人,面貌又不十分標緻,賣與人,也值得有限,何不教他也做這樁道路,倒是個永遠利息?」
正在沉吟,恰好月英打水回來。焦氏道:「小賤人,你可見那叫街的丫頭麼?他年紀比你還小,每日倒趁五十文錢。你可有處尋得三文五文哩?」月英道:「他是個乞丐,千爺爺、萬奶奶叫來的。孩兒怎比得他。」焦氏喝道:「你比他有甚麼差。
自明日為始,也要出去尋五十文一日,若少一文,便打下你下半截來。」玉英姊妹見說要他求乞,驚得面面相覷,滿眼垂淚,一齊跪下,說道:「母親,我家世代為官,多有人認得,也要存個體面。若教出去求乞,豈不辱抹門風,被人恥笑。」
焦氏道:「見今飯也沒有得吃了,還要甚麼體面,怕甚麼恥笑。」
月英又苦告道:「任憑母親打死了,我決不去的。」焦氏怒道:「你這賤人,恁般不聽教訓。先打個樣兒與你嘗嘗。」即去尋了一塊木柴,揪過來,沒頭沒腦亂敲。月英疼痛難忍,只得叫道:「母親饒恕則個。待我明日去便了。」焦氏放下月英,向玉英道:「不教你去,是我的好情了,反來放屁阻撓?」拖翻在地,也吃一頓木柴。到次早,即趕逐月英出門求乞。月英無奈,忍恥依隨。自此日逐沿街抄化。若足了這五十文,還沒得開口:些兒欠缺,便打個半死。
光陰如箭,不覺玉英年已一十六歲。時直三月下旬,焦榕五十壽誕,焦氏引著亞奴同往祝壽。月英自向街坊抄化去了,止留玉英看家。玉英讓焦氏去後,掩上門兒,走入裡邊,手中拈著針指,思想道:「爹爹當年生我姊妹,猶如掌上之珠,熱氣何曾輕呵一口。誰道遇著這個繼母,受萬般凌辱。兄弟被他謀死,妹子為奴為丐,一家業弄得瓦解冰消,淪落到恁樣地位,真個草菅不如。尚不知去後,還是怎地結果?」又想道:「在世料無好處,不如早死為幸。趁他今日不在家,何不尋個自盡,也省了些打罵之苦?」卻又想道:「我今年已十六歲了。再忍耐幾時,少不得嫁個丈夫,或者有個出頭日子,豈可枉送這條性命?」把那前後苦楚事,想了又哭,哭了又想。
直哭得個有氣無力,沒情沒緒。放下針指,走至庭中,望見間壁園內,紅稀綠暗,燕語鶯啼,游絲斜裊,榆莢亂墜。看了這般景色,觸目感懷。遂吟《送春詩》一言。詩云:
柴扉寂寞鎖殘春,滿地榆錢不療貧。
雲鬢衣裳半泥土,野花何事獨撩人。
玉英吟罷,又想道:「自爹爹亡後,終日被繼母磨難,將那吟詠之情,久已付之流水。自移居時,作了《別燕詩》,倏忽又經年許。時光迅速如此。」嗟嘆了一回,又恐誤了女工,急走入來趲趕,見桌上有個帖兒,便是焦榕請妹子吃壽酒的。
玉英在後邊裁下兩折,尋出筆硯,將兩首詩錄出,細細展玩,又嘆口氣道:「古來多少聰明女子,或共姊妹賡酬,或是夫妻唱和,成千秋佳話。偏我李玉英恁般命保埋沒至此,豈不可惜可悲。」又傷感多時,愈覺無聊。將那紙左折右折,隨手折成個方勝兒,藏於枕邊,卻忘收了筆硯,忙忙的趲完針指。
天色傍晚,剛是月英到家。焦氏接腳也至,見他淚痕未乾,便道:「那個難為了你,又在家做妖勢?」玉英不敢回答,將做下女工與他點看。月英也把錢交過,收拾些粥湯吃了。又做半夜生活,方才睡臥。
到了明日,焦氏見桌上擺著筆硯,檢起那帖兒,後邊已去了幾折,疑惑玉英寫他的不好處,同道:「你昨日寫的是何事?快把來我看。」玉英道:「偶然寫首詩兒,沒甚別事。」焦氏嚷道:「可是寫情書約漢子,壞我的帖兒?」玉英被這兩句話,羞得徹耳根通紅。焦氏見他臉漲紅了,只道真有私情勾當,逼他拿出這紙來。又見折著方勝,一發道是真了,尋根棒子,指著玉英道:「你這賤人恁般大膽。我剛不在家,便寫情書約漢子。快些實說是那個?有情幾時了?」玉英哭道:「哪裡說起。卻將無影醜事來骯臟。可不屈殺了人。」焦氏怒道:「贓證現在,還要口硬。」提起棒子,沒頭沒腦亂打,打得玉英無處躲閃,掙脫了往門首便跑。焦氏道:「想是要去叫漢子,相幫打我麼?」隨後來趕。不想絆上一交,正磕在一塊磚上,磕碎了頭腦,鮮血滿面,嚷道:「打得我好。只教你不要慌。」月英上前扶起,又要趕來,到虧亞奴緊緊扯住道:「娘,饒了姐姐罷。」那婆娘恐帶跌了兒子,只得立住腳,百般辱罵。玉英閃在門旁啼哭。
那鄰家每日聽得焦氏凌虐這兩個女兒,今日又聽得打得利害,都在門首議論。恰好焦榕撞來,推門進去。那婆娘一見焦榕,便嚷道:「來得好。玉英這賤人偷了漢子,反把我打得如此模樣。」焦榕看見他滿面是血,信以為實,不問情由,搶過焦氏手中棒子,趕近前,將玉英揪過來便打。那鄰家抱不平,齊走來說道:「一個十五六歲女子家,才打得一頓大棒,不指望你來勸解,反又去打他。就是做母舅的,也沒有打甥女之理。」焦榕自覺乏趣,撇下棒子,徑自去了。那鄰家又說道:「也不見這等人家,無一日不打罵這兩個女兒。如今一發連母舅都來助興了。看起來,這兩個女子也難存活。」又一個道:「若死了,我們就具個公呈,不怕那姓焦灼不償命。」焦氏一句句聽見,鄰家發作,只得住口,喝月英推上大門,自去揩抹血污,依舊打發月英出去求乞。
玉英哭了一回,忍著疼痛,原入裡邊去做針指。那焦氏恨聲不絕。到了晚間,吞聲飲泣,想道:「人生百歲,總只一死,何苦受恁般恥辱打罵。」等至焦氏熟睡,悄悄抽身起來,扯下腳帶,懸梁高掛。也是命不該絕。這到虧了晚母不去料理他身上,莫說衣衫襤褸,只這腳帶不知纏過了幾個年頭,布縷雖連,沒有筋骨。一用力,就斷了。剛剛上吊,撲通的跌下地來。驚覺月英,身邊不見了阿姐,情知必走這條死路,叫聲:「不好了。」急跳起身,救醒轉來。兀自嗚嗚而哭。那焦氏也不起身,反罵道:「這賤人。你把死來詐我麼?且到明日與你理會。」
至次早,吩咐月英在家看守,教亞奴引著到焦榕家裡,將昨日鄰家說話,並夜來玉英上吊事說與。又道:「倘然死了,反來連累著你。不如先送到官,除了這禍根罷。」焦榕道:「要擺布他也不難。那錦衣衛堂上,昔年曾替他打幹,與我極是相契。你家又是衛籍,竟送他到這個衙門,誰個敢來放屁。」
焦氏大喜,便教焦榕央人寫下狀詞,說玉英奸淫忤逆,將那兩首詩做個執證,一齊至錦衣衛衙門前。焦榕與衙門中人,都是廝熟的,先央進去道知其意。
少頃升堂,准了焦氏狀詞,差四個校尉前去,拘拿玉英到來。那問官聽了一面之詞,不論曲直,便動刑具。玉英再三折辯,哪裡肯聽。可憐受刑不過,只得屈招,擬成剮罪,發下獄中。兩個禁子扶出衙門,正遇月英妹子。元來月英見校尉拿去阿姐,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鎖上門兒,隨後跟來打探。
望見禁子扶挾出來,便鑽向前抱住,放聲大哭,旁邊轉過焦氏,一把扯開道:「你這小賤人,家裡也不顧了,來此做甚。」
月英見了焦氏,猶如老鼠見貓,膽喪心驚,不敢不跟著他走。
到家又打勾半死,恨道:「你下次若又私地去看了這賤人,查訪著實,奸歹也送你到這所在去。」月英口雖答應,終是同胞情分,割捨不下。過了兩三日,多求乞得幾十文錢,悄地踅到監門口,來探望不題。
再說玉英下到獄中,那禁子頭見他生得標緻,懷個不良之念,假慈悲,照顧他,住在一個好房頭,又將些飲食調養。
玉英認做好人,感激不盡。叮囑他:「有個妹子月英,定然來看,千萬放他進來,相見一面。」那禁子緊緊記在心上。至第四日午後,月英到監門口道出姓名,那禁子流水開門引見玉英。兩下悲號,自不必說。漸至天晚,只得分別。自此月英不時進監看覷。不在話下。
且說那禁子貪愛玉英容貌,眠思夢想,要去奸他。一來耳目眾多,無處下手﹔二則恐玉英不從,喊叫起來,壞了好事。提空就走去說長問短,把幾句風話撩撥。玉英是聰明女子,見話兒說得蹊蹺,已明白是個不良之人,留心提防,便不十分招架。
一日,正在檻上悶坐,忽見那禁子輕手輕腳走來,低聲啞氣,笑嘻嘻的說道:「小娘子可曉得我一向照顧你的意思麼?」玉英知其來意,即立起身道:「奴家不曉得是甚意思。」那禁子又笑道:「小娘子是個伶俐人,難道不曉得?」便向前摟抱。玉英著了急,亂喊:「殺人!」那禁子見不是話頭,急忙轉身,口內說道:「你不從我麼?今晚就與你個辣手。」玉英聽了這話,捶胸跌腳的號哭,驚得監中人俱來觀看。玉英將那禁子調戲情由,告訴眾人。內中有幾個抱不平的,叫過那禁子說道:「你強奸犯婦,也有老大的罪名。今後依舊照顧他,萬事干休﹔倘有些兒差錯,我眾人連名出首,但憑你去計較。」那禁子情虧理虛,滿口應承,陪告不是:「下次再不敢去惹他。」正是:
羊肉饅頭沒得吃,空教惹得一身羶。
玉英在獄不見又經兩月有餘,已是六月初旬。元來每歲夏間,在朝廷例有寬恤之典,差太監審錄各衙門未經發落之事。凡事枉人冤,許諸人陳奏。比及六月初旬,玉英聞得這個消息,想起一家骨肉,俱被焦氏陷害,此番若不伸冤,再無昭雪之日矣。遂草起辨冤奏章,將合家受冤始末,細細詳述。教月英賚奏,其略云:
臣聞先正有云:五刑不孝為先,四德以無義為恥。故竇氏投崖,雲華墜井。是皆畢命於綱常,流芳於後世也。臣父錦衣衛千戶李雄,先娶臣母,生臣姊妹三人,及弟李承祖。不幸喪母之日,臣等俱在孩提。父每見憐,仍娶繼母焦氏撫養。臣父於正德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征陝西反賊陣亡。天禍臣家,流移日甚。臣年十六,未獲結縭。姊妹伶仃,孑無依荷。標梅已過,紅葉無憑。嘗有《送春詩》一絕云云,又有《別燕詩》一絕云云。是皆有感而言,情非得已。奈母氏不察臣衷,疑為外遇,逼舅焦榕,拿送錦衣衛,誣臣奸淫不孝等情。問官昧臣事理,坐臣極刑。臣女流難辨,俯首聽從。蓋不敢逆繼母之情,以重不孝之罪也。邇蒙聖恩熱審,凡事枉人冤,許諸人陳奏。欽此欽遵。故不得不生樂生之心,以冀超脫。臣父本武人,頗知典籍。臣雖妾婦,幸領遺教。臣繼母年二十,有弟亞奴,生方周歲。母圖親兒蔭襲,故當父方死之時,計令臣弟李承祖十歲孩兒,親往戰場,尋父遺骨,陷之死地,以圖己私。幸賴天佑父靈,抱骨以歸。前計不成,仍將臣弟毒藥身死,支解棄埋。又將臣妹李桃英賣為人婢,李月英屏去衣食,沿街抄化。今將臣誣陷前情。臣設有不才,四鄰何不糾舉?又不曾經獲某人,只憑數句之詩,尋風捉影,以陷臣罪。臣之死,固當矣。十歲之弟,有何罪乎?數歲之妹,有何辜乎?臣母之過,臣不敢言。《凱風》有詩,臣當自責。臣死不足惜,恐天下後世之為繼母者,得以肆其奸妒而無忌也。伏望陛下俯察臣心,將臣所奏付諸有司。先將臣速斬,以快母氏之心。次將臣詩委勘,有無事情。推詳臣母之心,盡在不言之表。則臣之生平獲雪,而臣父之靈亦有感於地下矣。
這一篇章疏奏上,天子重瞳親照,憐其冤抑,倒下聖旨,著三法司嚴加鞠審。三法司官不敢怠慢,會同拘到一干人犯,連桃英也喚至當堂,逐一細問。焦氏、焦榕初時抵賴,動起刑法,方才吐露真情,與玉英所奏無異。勘得焦氏叛夫殺子,逆理亂倫,與無故殺子孫輕律不同,宜加重刑,以為繼母之戒。焦榕通同謀命,亦應抵償。玉英、月英、亞奴發落寧家。
又令變賣焦榕家產,贖回桃英。覆本奏聞,請旨。聖天子怒其凶惡,連亞奴俱敕即日處斬。玉英又上疏懇言:「亞奴尚在襁褓,無所知識。且係李氏一線不絕之嗣,乞賜矜宥。」天子准其所奏,詔下刑部,止將焦榕、焦氏二人綁付法場,即日雙雙受刑。亞奴終身不許襲職。另擇嫡枝次房承蔭,以繼李雄之嗣。玉英、月英、桃英俱擇士人配嫁。至今《列女傳》中載有李玉英辨冤奏本,又為贊云:
李氏玉英,父死家傾。《送春》《別燕》,母疑外情。置之重獄,險羅非刑。陳情一疏,冤滯始明。
後人又有詩嘆云:
昧心晚母曲如鉤,只為親兒起毒謀。
假饒血化西江水,難洗黃泉一段羞。
第二十八卷
吳衙內鄰舟赴約
貪花費盡採花心,身損精神德損陰。
勸汝遇花休浪採,佛門第一戒邪淫。
話說南宋時,江州有一秀才,姓潘名遇,父親潘朗,曾做長沙太守,高致在家。潘遇已中過省元,別了父親,買舟往臨安會試。前一夜,父親夢見鼓樂旗彩,送一狀元扁額進門,扁上正注潘遇姓名。早起喚兒子說知。潘遇大喜,以為青闈首捷無疑。一路去高歌暢飲,情懷開發。不一日,到了臨安,尋覓下處,到一個小小人家。主翁相迎,問:「相公可姓潘麼?」潘遇道:「然也,足下何以知之?」主翁道:「夜來夢見土地公公說道:『今科狀元姓潘,明日午刻到此,你可小心迎接。』相公正應其兆。若不嫌寒舍簡慢,就在此下榻何如?」
潘遇道:「若果有此事,房價自當倍奉。」即令家人搬運行李到其家停宿。
主人有女年方二八,頗有姿色。聽得父親說其夢兆,道潘郎有狀元之分,在窗下偷覷,又見他儀容俊雅,心懷契慕,無繇通款。一日,潘生因取硯水,偶然童子不在,自往廚房,恰與主人之女相見。其女一笑而避之。潘生魂不附體,遂將金戒指二枚、玉簪一只,囑付童兒,覷空致意此女,懇求幽會。此女欣然領受,解腰間繡囊相答。約以父親出外,親赴書齋。一連數日,潘生望眼將穿,未得其便。直至場事已畢,主翁治杯節勞。飲至更深,主翁大醉。潘生方欲就寢,忽聞輕輕叩門之聲,啟而視之,乃此女也。不及交言,捧進書齋,成其雲雨,十分歡愛。約以成名之後,當娶為側室。
是夜,潘朗在家,復夢向時鼓樂旗彩,迎狀元匾額過其門而去。潘朗夢中喚云:「此乃我家旗匾。」送匾者答云:「非是。」潘朗追而看之,果然又一姓名矣。送匾者云:「今科狀元合是汝子潘遇,因做了欺心之事,天帝命削去前程,另換一人也。」潘朗驚醒,將信將疑。未幾揭曉,潘朗閱登科記,狀元果是夢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待其歸而叩之,潘遇抵賴不過,只得實說。父子嘆嗟不已。潘遇過了歲餘,心念此女,遣人持金帛往聘之,則此女已適他人矣,心中甚是懊悔。後來連走數科不第,鬱鬱而終。
因貪片刻歡娛景,誤卻終身富貴緣。
說話的,依你說,古來才子佳人,往往私諧歡好,後來夫榮妻貴,反成美談,天公大算盤,如何又差錯了?看官有所不知。大凡行奸賣俏,壞人終身名節,其過非校若是五百年前合為夫婦,月下老赤繩繫足,不論幽期明配,總是前緣判定,不虧行止。聽在下再說一件故事,也出在宋朝,卻是神宗皇帝年間,有一位官人,姓吳名度,汴京人氏,進士出身,除授長沙府通判。夫人林氏,生得一位衙內,單諱個彥字,年方一十六歲,一表人才,風流瀟灑。自幼讀書,廣通經史,吟詩作賦,件件皆能。更有一件異處,你道是甚異處?這等一個清標人物,卻吃得東西,每日要吃三升米飯,二斤多肉,十餘斤酒。其外飲饌不算。這還是吳府尹恐他傷食,酌中定下的規矩。若論起吳衙內,只算做半飢半飽,未能趁心像意。
是年三月間,吳通判任滿,升選揚州府尹。彼處吏書差役帶領馬船,直至長沙迎接。吳度即日收拾行裝,辭別僚友起程。下了馬船,一路順風順水。非止一日,將近江州。昔日白樂天贈商婦《琵琶行》云:「江州司馬青衫濕。」便是這個地方。吳府尹船上正揚著滿帆,中流穩度。倏忽之間,狂風陡作,怒濤洶涌,險些兒掀翻。莫說吳府尹和夫人們慌張,便是篙師舵工無不失色,急忙收帆攏岸。只有四五里江面,也掙了兩個時辰。回顧江中往來船只,那一只上不手忙腳亂,求神許願,掙得到岸,便謝天不盡了。這裡吳府尹馬船至了岸旁,拋錨繫纜。那邊已先有一只官船停泊。兩下相隔約有十數丈遠。這官船艙門上簾兒半卷,下邊站著一個中年婦人,一個美貌女子。背後又侍立三四個丫鬟。吳衙內在艙中簾內,早已瞧見。那女子果然生得嬌艷。怎見得?有詩為證:
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分明月殿瑤池女,不信人間有異姿。
吳衙內看了,不覺魂飄神蕩,恨不得就飛到他身邊,摟在懷中,只是隔著許多路,看得不十分較切。心生一計,向吳府尹道:「爹爹,何不教水手移去,幫在這只船上?到也安穩。」吳府尹依著衙內,吩咐水手移船。水手不敢怠慢,起錨解纜,撐近那只船旁。吳衙內指望幫過了船邊,細細飽看。誰知才傍過去,便掩上艙門,把吳衙內一團高興,直冷淡到腳指尖上。你道那船中是甚官員?姓甚名誰?那官人姓賀名章,祖貫建康人氏,也曾中過進士。前任錢塘縣尉,新任荊州司戶,帶領家眷前去赴任,亦為阻風,暫駐江州。三府是他同年,順便進城拜望去了,故此家眷開著艙門閑玩。中年的便是夫人金氏,美貌女子乃女兒秀娥。元來賀司戶沒有兒子,止得這秀娥小姐。年才十五,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女工針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兼之幼時賀司戶曾延師教過,讀書識字,寫作俱高。賀司戶夫婦因是獨養女兒,鍾愛勝如珍寶,要贅個快婿,難乎其配,尚未許人。當下母子正在艙門口觀看這些船只慌亂,卻見吳府尹馬船幫上來,夫人即教丫鬟下簾掩門進去。
吳府尹是仕路上人,便令人問是何處官府。不一時回報說:「是荊州司戶,姓賀諱章,今去上任。」吳府尹對夫人道:「此人昔年至京應試,與我有交。向為錢塘縣尉,不道也升遷了。既在此相遇,禮合拜訪。」教從人取帖兒過去傳報。從人又稟道:「那船上說,賀爺進城拜客未回。」正說間,船頭上又報道:「賀爺已來了。」吳府尹教取公服穿著,在艙中望去,賀司戶坐著一乘四人轎,背後跟隨許多人從。元來賀司戶去拜三府,不想那三府數日前丁憂去了,所以來得甚快。抬到船邊下轎,看見又有一只座船,心內也暗轉:「不知是何使客?」
走入艙中,方待問手下人,吳府尹帖兒早已遞進。賀司戶看罷,即教相請。恰好艙門相對,走過來就是。見禮已畢,各敘間闊寒溫。吃過兩杯茶,吳府尹起身作別。
不一時,賀司戶回拜。吳府尹款留小酌,喚出衙內相見,命坐於旁。賀司戶因自己無子,觀見吳彥儀表超群,氣質溫雅,先有四五分歡喜。及至問些古今書史,卻又應答如流。賀司戶愈加起敬,稱贊不絕,暗道:「此子人才學識,盡是可人。
若得他為婿,與女兒恰好正是一對。但他居汴京,我住建康,兩地相懸,往來遙遠,難好成偶,深為可惜。」此乃賀司戶心內之事,卻是說不出的話。吳府尹問道:「老先生有幾位公子?」
賀司戶道:「實不相瞞,止有小女一人,尚無子嗣。」吳衙內也暗想道:「適來這美貌女子,必定是了,看來年紀與我相仿,若求得為婦,平生足矣。但他止有此女,料必不肯遠嫁,說也徒然。」又想道:「莫說求他為婦,今要再見一面,也不能勾了。怎做恁般痴想。」吳府尹聽得賀司戶尚沒有子,乃道:「原來老先生還無令郎,此亦不可少之事。須廣置姬妾,以圖生育便好。」賀司戶道:「多承指教,學生將來亦有此意。」
彼此談論,不覺更深方止。臨別時,吳府尹道:「儻今晚風息,明晨即行,恐不及相辭了。」賀司戶道:「相別已久,後會無期,還求再談一日。」道罷,回到自己船中。夫人小姐都還未臥,秉燭以待。賀司戶酒已半酣,向夫人說起吳府尹高情厚誼,又誇揚吳衙內青年美貌,學問廣博,許多好處,將來必是個大器,明日要設席請他父子。因有女兒在旁,不好說出意欲要他為婿這一段情來。那曉得秀娥聽了,便懷著愛慕之念。
至次日,風浪轉覺狂大,江面上一望去,煙水迷蒙,浪頭推起約有二三丈高,惟聞澎湃之聲。往來要一只船兒做樣,卻也沒有。吳府尹只得住下。賀司戶清早就送請帖,邀他父子赴酌。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穵耳當招,巴不能到他船中,希圖再得一覷。
這吳府尹不會湊趣,道是父子不好齊擾賀司戶。至午後獨自過去,替兒子寫帖辭謝。吳衙內難好說得,好不氣惱。幸喜賀司戶不聽,再三差人相請。吳彥不敢自專,又請了父命,方才脫換服飾,過船相見,入坐飲酒。早驚動後艙賀小姐,悄悄走至遮堂後,門縫中張望。那吳衙內妝束整齊,比平日愈加丰采飄逸。怎見得?也有詩為證:
何郎俊俏顏如粉,荀令風流坐有香。
若與潘生同過市,不知擲果向誰傍?
賀小姐看見吳衙內這表人物,不覺動了私心,想道:「這衙內果然風流俊雅,我若嫁得這般個丈夫,便心滿意足了。只是怎好在爹媽面前啟齒?除非他家來相求才好。但我便在思想,吳衙內如何曉得?欲待約他面會,怎奈爹媽俱在一處,兩邊船上,耳目又廣,沒討個空處。眼見得難就,只索罷休。」
心內雖如此轉念,那雙眼卻緊緊覷定吳衙內。大凡人起了愛念,總有十分醜處,俱認作美處。何況吳衙內本來風流,自然轉盼生姿,愈覺可愛。又想道:「今番錯過此人,後來總配個豪家宦室,恐未必有此才貌兼全。」左思右想,把腸子都想斷了,也沒個計策,與他相會。心下煩惱,倒走去坐下。席還未暖,恰像有人推起身的一般,兩只腳又早到屏門後張望。
看了一回,又轉身去坐。不上吃一碗茶的工夫,卻又走來觀看,猶如走馬燈一般,頃刻幾個盤旋,恨不得三四步攆至吳衙內身邊,把愛慕之情,一一細罄。說話的,我且問你,在後艙中非止賀小姐一人,須有夫人丫鬟等輩,難道這般著迷光景,豈不要看出破綻?看官,有個緣故。只因夫人平素有件毛病,剛到午間,便要熟睡一覺,這時正在睡鄉,不得工夫。那丫頭們巴不得夫人小姐不來呼喚,背地自去打伙作樂,誰個管這樣閑帳?為此並無人知覺。少頃,夫人睡醒,秀娥只得耐住雙腳,悶坐呆想。正是: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際難為情。
且說吳衙內身雖坐於席間,心卻掛在艙後,不住偷眼瞧看。見屏門緊閉,毫無影響,暗嘆道:「賀小姐,我特為你而來,不能再見一面,何緣分淺薄如此。」怏怏不樂,連酒也懶得去飲。抵暮席散,歸到自己船中,沒情沒緒,便向床上和衣而臥。這裡司戶送了吳府尹父子過船,請夫人女兒到中艙夜飯。秀娥一心憶著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夫人看了這個模樣,忙問道:「兒,為甚一毫東西不吃,只是呆坐?」連問幾聲,秀娥方答道:「身子有些不好,吃不下。」司戶道:「既然不自在,先去睡罷。」夫人便起身,叫丫鬟掌燈,送他睡下,方才出去。
停了一回,夫人又來看覷一番,催丫鬟吃了夜飯,進來打鋪相伴。秀娥睡在帳中,翻來覆去哪裡睡得著。忽聞艙外有吟詠之聲,側耳聽時,乃是吳衙內的聲音。其詩云:
天涯猶有夢,對面豈無緣?
莫道歡娛暫,還期盟誓堅。
秀娥聽罷,不勝歡喜道:「我想了一日,無計見他一面。
如今在外吟詩,豈非天付良緣。料此更深人靜,無人知覺,正好與他相會。」又恐丫鬟們未睡,連呼數聲,俱不答應,量已熟睡。即披衣起身,將殘燈挑得亮亮的,輕輕把艙門推開。吳衙內恰如在門首守候的一般,門啟處便鑽入來,兩手摟抱。秀娥又驚又喜。日間許多想念之情,也不暇訴說。連艙門也不曾閉上,相偎相抱,解衣就寢,成其雲雨。
正在酣美深處,只見丫鬟起來解手,喊道:「不好了,艙門已開,想必有賊。」驚動合船的人,都到艙門口觀看。司戶與夫人推門進來,教丫鬟點火尋覓。吳衙內慌做一堆,叫道:「小姐,怎麼處?」秀娥道:「不要著忙,你只躲在床上,料然不尋到此。待我打發他們出去,送你過船。」剛抽身下床,不想丫鬟照見了吳衙內的鞋兒,乃道:「賊的鞋也在此,想躲在床上。」司戶夫妻便來搜看。秀娥推住,連叫沒有。哪裡肯聽,向床上搜出吳衙內。秀娥只叫得「苦也」。司戶道:「叵耐這廝,怎來點污我家?」夫人便說:「吊起拷打。」司戶道:「也不要打,竟撇入江裡去罷。」教兩個水手,打頭扛腳抬將出去。
吳衙內只叫饒命。秀娥扯住叫道:「爹媽,都是孩兒之罪,不於他事。」司戶也不答應,將秀娥推上一交,把吳衙內撲通撇在水裡。秀娥此時也不顧羞恥,跌腳捶胸,哭道:「吳衙內,是我害著你了。」又想道:「他既因我而死,我又何顏獨生?」
遂搶出艙門,向著江心便跳。
可憐嫩玉嬌香女,化作隨波逐浪魂。
秀娥剛跳下水,猛然驚覺,卻是夢魘,身子仍在床上。旁邊丫鬟還在那裡叫喊:「小姐甦醒。」秀娥睜眼看時,天已明了,丫鬟俱已起身。外邊風浪,依然狂大。丫鬟道:「小姐夢見甚的?恁般啼哭,叫喚不醒。」秀娥把言語支吾過了,想道:「莫不我與吳衙內沒有姻緣之分,顯這等凶惡夢兆?」又想道:「若得真如夢裡這回恩愛,就死亦所甘心。」此時又被夢中那段光景在腹內打攪,越發想得痴了,覺道睡來沒些聊賴,推枕而起。丫鬟們都不在眼前,即將門掩上,看著艙門,說道:「昨夜吳衙內明明從此進來,摟抱至床,不信到是做夢。」又想道:「難道我夢中便這般僥幸,醒時卻真個無緣不成?」一頭思想,一面隨手將艙門推開,用目一覷。只見吳府尹船上艙門大開,吳衙內向著這邊船上呆呆而坐。
原來二人臥處,都在後艙,恰好間壁,止隔得五六尺遠。
若去了兩重窗隔,便是一家。那吳衙內也因夜來魂顛夢到,清早就起身,開著窗兒,觀望賀司戶船中。這也是癩蝦蟆想天鵝肉吃的妄想。那知姻緣有分,數合當然。湊巧賀小姐開窗,兩下正打個照面。四目相視,且驚且喜。恰如識熟過的,彼此微微而笑。秀娥欲待通句話兒,期他相會,又恐被人聽見。
遂取過一幅桃花箋紙,磨得墨濃,醮得筆飽,題詩一首,折成方勝,袖中摸出一方繡帕包裹,卷做一團,擲過船去。吳衙內雙手承受,深深唱個肥喏,秀娥還了個禮。然後解開看時,其詩云:
花箋裁錦字,繡帕裹柔腸。
不負襄王夢,行雲在此方。
傍邊又有一行小字道:「今晚妾當挑燈相候,以剪刀聲響為號,幸勿爽約。」吳衙內看罷,喜出望外。暗道:「不道小姐又有如此秀美才華,真個世間少有。」一頭贊羨,即忙取過一幅金箋,題詩一首,腰間解下一條錦帶,也卷成一塊,擲將過來。秀娥接得看時,這詩與夢中聽見的一般,轉覺駭然,暗道:「如何他才題的詩,昨夜夢中倒先見了?看起來我二人合該為配,故先做這般真夢。」詩後邊也有一行小字道:「承芳卿雅愛,敢不如命。」看罷,納諸袖中。正在迷戀之際,恰值丫鬟送面水叩門。秀娥輕輕帶上隔子,開放丫鬟。隨後夫人也來詢視。見女兒已是起身,方放下這片愁心。
那日乃是吳府尹答席,午前賀司戶就去赴宴。夫人也自晝寢。秀娥取出那首詩來,不時展玩,私心自喜,盼不到晚。
有恁般怪事。每常時,翣翣眼便過了一日。偏生這日的日子,恰像有條繩子繫住,再不能勾下去,心下好不焦躁。漸漸捱至黃昏,忽地想著這兩個丫鬟礙眼,不當穩便,除非如此如此。到夜飯時,私自賞那帖身伏侍的丫鬟一大壺酒,兩碗菜蔬。這兩個丫頭猶如渴龍見水,吃得一滴不留。少頃賀司戶筵散回船,已是爛醉。秀娥恐怕吳衙內也吃醉了,不能赴約,反增憂慮。回到後艙,掩上門兒,教丫鬟將香兒熏好了衾枕,吩咐道:「我還要做些針指,你們先睡則個。」那兩個丫鬟正是酒涌上來,面紅耳熱,腳軟頭旋,也思量幹這道兒,只是不好開口,得了此言,正中下懷,連忙收拾被窩去睡。頭兒剛剛著枕,鼻孔中就搧風箱般打鼾了。
秀娥坐了更餘,仔細聽那兩船人聲靜悄,寂寂無聞,料得無事,遂把剪刀向桌兒上廝琅的一響。那邊吳衙內早已會意。原來吳衙內記掛此事,在席上酒也不敢多飲。賀司戶去後,回至艙中,側耳專聽。約莫坐了一個更天,不見些影響,心內正在疑惑,忽聽得了剪刀之聲,喜不自勝,連忙起身,輕手輕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依原推上,聳身跳過這邊船來,向窗門上輕輕彈了三彈。秀娥便來開窗,吳衙內鑽入艙中,秀娥原復帶上。兩下又見了個禮兒。吳衙內在燈下把賀小姐仔細一觀,更覺千嬌百媚。這時彼此情如火熱,那有閑工夫說甚言語。吳衙內捧過賀小姐,松開鈕扣,解卸衣裳,雙雙就枕。酥胸緊貼,玉體輕偎。這場雲雨,十分美滿。但見:艙門輕叩小窗開,瞥見猶疑夢裡來。
萬種歡娛愁不足,梅香熟睡莫驚猜。
一回兒雲收雨散,各道想慕之情。秀娥只將夢中聽見詩句,卻與所贈相同的話說出。吳衙內驚訝道:「有恁般奇事。
我昨夜所夢,與你分毫不差。因道是奇異,悶坐呆想。不道天使小姐也開窗觀覷,遂成好事。看起來,多分是宿世姻緣,故令魂夢先通。明日即懇爹爹求親,以圖偕老百年。」秀娥道:「此言正合我意。」二人說到情濃之際,陽台重赴,恩愛轉篤,竟自一覺睡去。
不想那晚夜半,風浪平靜,五鼓時分,各船盡皆開放。賀司戶吳府尹兩邊船上,也各收拾篷檣,解纜開船。眾水手齊聲打號子起篷,早把吳衙內、賀小姐驚醒。又聽得水手說道:「這般好順風,怕趕不到蘄州。」嚇得吳衙內暗暗只管叫苦,說道:「如今怎生是好?」賀小姐道:「低聲。儻被丫鬟聽見,反是老大利害。事已如此,急也無用。你且安下,再作區處。」
吳衙內道:「莫要應了昨晚的夢便好。」這句話卻點醒了賀小姐,想夢中被丫鬟看見鞋兒,以致事露,遂伸手摸起吳衙內那雙絲鞋藏過。賀小姐躊躇了千百萬遍,想出一個計來,乃道:「我有個法兒在此。」吳衙內道:「是甚法兒?」賀小姐道:「日裡你便向床底下躲避,我也只推有病,不往外邊陪母親吃飯,竟討進艙來。待到了荊州,多將些銀兩與你,趁起岸時人從紛紜,從鬧中脫身,覓個便船回到揚州,然後寫書來求親。爹媽若是允了,不消說起﹔儻或不肯,只得以實告之。爹媽平日將我極是愛惜,到此地位,料也只得允從。那時可不依舊夫妻會合。」吳衙內道:「若得如此,可知好哩。」
到了天明,等丫鬟起身出艙去後,二人也就下床。吳衙內急忙鑽入床底下,做一堆兒伏著。兩旁俱有箱籠遮隱,床前自有帳幔低垂。賀小姐又緊緊坐在床邊,寸步不離。盥漱過了,頭也不梳,假意靠在桌上。夫人走入看見,便道:「阿呀。為何不梳頭,卻靠在此?」秀娥道:「身子覺道不快,怕得梳頭。」夫人道:「想是起得早些,傷了風了,還不到床上去睡睡?」秀娥道:「因是睡不安穩,才坐在這裡。」夫人道:「既然要坐,還該再添件衣服,休得凍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又坐了一回,丫鬟請吃朝膳。夫人道:「兒,你身子不安,莫要吃飯,不如教丫鬟香香的煮些粥兒調養,倒好。」秀娥道:「我心裡不喜歡吃粥,還是飯好。
只不耐煩走動,拿進來吃罷。」夫人道:「既恁般,我也在此陪你。」秀娥道:「這班丫頭,背著你眼就要胡做了,母親還到外邊去吃。」夫人道:「也說得是。」遂轉身出去,教丫鬟將飯送進擺在桌上。秀娥道:「你們自去,待我喚時方來。」打發丫鬟去後,把門頂上,向床底下招出吳衙內來吃飯。
那吳衙內爬起身,把腰伸了一伸,舉目看桌上時,乃是兩碗葷菜,一碗素菜,飯只有一吃一添。原來賀小姐平日飯量不濟,額定兩碗,故此只有這些。你想吳衙內食三升米的腸子,這兩碗飯填在那處?微微笑了一笑,舉起箸兩三超,就便了帳,卻又不好說得,忍著餓原向床下躲過。秀娥開門,喚過丫鬟又教添兩碗飯來吃了。那丫鬟互相私議道:「小姐自來只用得兩碗,今日說道有病,如何反多吃了一半,可不是怪事。」不想夫人聽見,走來說道:「兒,你身子不快,怎的反吃許多飯食?」秀娥道:「不妨事,我還未飽哩。」這一日三餐俱是如此。司戶夫婦只道女兒年紀長大,增了飯食,正不知艙中,另有個替吃飯的,還餓得有氣無力哩。正是:安排布地瞞天謊,成就偷香竊玉情。
當晚夜飯過了。賀小姐即教吳衙內先上床睡臥,自己隨後解衣入寢。夫人又來看時,見女兒已睡,問了聲自去,丫鬟也掩門歇息。吳衙內飢餓難熬,對賀小姐說道:「事雖好了,只有一件苦處。」秀娥道:「是那件?」吳衙內道:「不瞞小姐說,我的食量頗寬。今日這三餐,還不勾我一頓。若這般忍餓過日,怎能捱到荊州?」秀娥道:「既恁地,何不早說?明日多討些就是。」吳衙內道:「十分討得多,又怕惹人疑惑。」
秀娥道:「不打緊,自有道理,但不知要多少才勾?」吳衙內道:「哪裡像得我意。每頓十來碗也胡亂度得過了。」
到次早,吳衙內依舊躲過。賀小姐詐病在床,呻吟不絕。
司戶夫人擔著愁心,要請醫人調治,又在大江中,沒處去請。
秀娥卻也不要,只叫肚裡餓得慌。夫人流水催進飯來,又只嫌少,共爭了十數多碗,倒把夫人嚇了一跳,勸他少吃時,故意使起性兒,連叫:「快拿去。不要吃了,索性餓死罷。」夫人是個愛女,見他使性,反賠笑臉道:「兒,我是好話,如何便氣你?若吃得,盡意吃罷了,只不要勉強。」親自拿起碗箸,遞到他手裡。秀娥道:「母親在此看著,我便吃不下去。須通出去了,等我慢慢的,或者吃不完也未可知。」夫人依他言語,教丫鬟一齊出外。秀娥披衣下床,將門掩上。吳衙內便鑽出來,因是昨夜餓壞了,見著這飯,也不謙讓,也不抬頭,一連十數碗,吃個流星趕月。約莫存得碗餘,方才住手,把賀小姐到看呆了,低低問道:「可還少麼?」吳衙內道:「將就些罷,再吃便沒意思了。」瀉杯茶漱漱口兒,向床下颼的又鑽入去了。
賀小姐將餘下的飯吃罷,開門兒,原到床上睡臥。那丫鬟專等他開門,就奔進去。看見飯兒菜兒,都吃得精光,收著家伙,一路笑道:「原來小姐患的卻是吃飯玻」報知夫人。
夫人聞言,只把頭搖,說道:「虧他怎地吃上這些。那病兒也患得蹊蹺。」急請司戶來說知,教他請醫問卜。連司戶也不肯信,吩咐午間莫要依他,恐食傷了五臟,便難醫治。那知未到午時,秀娥便叫肚飢。夫人再三把好言語勸諭時,秀娥就啼哭起來。夫人沒法,只得又依著他。晚間亦是如此。司戶夫妻只道女兒得了怪病,十分慌張。
這晚已到蘄州停泊,吩咐水手明日不要開船。清早差人入城,訪問名醫﹔一面求神占卦。不一時,請下個太醫來。那太醫衣冠濟楚,氣宇軒昂。賀司戶迎至艙中,敘禮看坐。那太醫曉得是位官員,禮貌甚恭。獻過兩杯茶,問了些病緣,然後到後艙診脈。診過脈,復至中艙坐下。賀司戶道:「請問太醫,小女還是何症?」太醫先咳了一聲嗽,方答道:「令愛是疳膨食積。」賀司戶道:「先生差矣。疳膨食積乃嬰兒之疾,小女今年十五歲了,如何還犯此症?」太醫笑道:「老先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令愛名雖十五歲,即今尚在春間,只有十四歲之實。儻在寒月所生,才十三歲有餘。老先生,你且想,十三歲的女子,難道不算嬰孩?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及吃下飲食,反資其火,所以日盛一日。若再過月餘不醫,就難治了。」賀司戶見說得有些道理,問道:「先生所見,極是有理了。但今如何治之?」太醫道:「如今學生先消其積滯,去其風熱,住了熱,飲食自然漸漸減少,平復如舊矣。」賀司戶道:「若得如此神效,自當重酬。」道罷,太醫起身拜別。
賀司戶封了藥資,差人取得藥來,流水煎起,送與秀娥。
那秀娥一心只要早至荊州,那個要吃甚麼湯藥?初時見父母請醫,再三阻當不住,又難好道出真情,只得由他慌亂。曉得了醫者這班言語,暗自好笑。將來的藥,也打發丫鬟將去,竟潑入淨桶。求神占卦,有的說是星辰不利,又觸犯了鶴神,須請僧道禳解,自然無事﹔有的說在野曠處遇了孤魂餓鬼,若設蘸追薦,便可痊愈。賀司戶夫妻一一依從。見服了幾劑藥,沒些效驗,吃飯如舊。又請一個醫者。
那醫者更是擴而充之,乘著轎子,三四個僕從跟隨。相見之後,高談闊論,也先探了病源,方才診脈,問道:「老先生可有那個看過麼?」賀司戶道:「前日曾請一位看來。」醫者道:「他看的是何症?」賀司戶道:「說是疳膨食積。」醫者呵呵笑道:「此乃癆瘵之症,怎說是疳膨食積?」賀司戶道:「小女年紀尚幼,如何有此症候?」醫者道:「令愛非七情六欲癆怯之比,他本秉氣虛弱,所謂孩兒癆便是。」賀司戶道:「飲食無度,這是為何?」醫者道:「寒熱交攻,虛火上延,因此容易飢餓。」夫人在屏後打聽,教人傳說,小姐身子並不發熱。
醫者道:「這乃內熱外寒骨蒸之症,故不覺得。」又討前日醫者藥劑看了,說道:「這般克罰藥,削弱元氣。再服幾劑,便難救了。待學生先以煎劑治其虛熱,調和臟腑,節其飲食。那時,方以滋陰降火養血補元的丸藥,慢慢調理,自當痊可。」
賀司戶稱謝道:「全仗神力。」遂辭別而去。
少頃,家人又請一個太醫到來。那太醫卻是個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跚,剛坐下,便誇張善識疑難怪異之病:「某官府虧老夫救的,某夫人又虧老夫用甚藥奏效。」那門面話兒就說了一大派。又細細問了病者起居飲食,才去診脈。賀司戶被他大話一哄,認做有意思的,暗道:「常言老醫少卜,或者這醫人有些效驗,也未可知。」醫者診過了脈,向賀司戶道:「還是老先生有緣,得遇老夫。令愛這個病症,非老夫不能識。」
賀司戶道:「請問果是何疾?」醫者道:「此乃有名色的,謂之膈玻」賀司戶道:「吃不下飲食,方是膈病,目今比平常多食幾倍,如何是這症候?」醫者道:「膈病原有幾般。像令愛這膈病俗名喚做老鼠膈。背後盡多盡吃﹔及至見了人,一些也難下咽喉。後來食多發漲,便成蠱脹。二病相兼,便難醫治。如今幸而初起,還不妨得,包在老夫身上,可以除根。」
言罷,起身。賀司戶送出船頭方別。
那時一家都認做老鼠膈,見神見鬼的,請醫問卜。那曉得賀小姐把來的藥,都送在淨桶肚裡,背地冷笑。賀司戶在蘄州停了幾日,算來不是長法,與夫人商議,與醫者求了個藥方,多買些藥材,一路吃去,且到荊州另請醫人。那老兒因要他寫方,著實詐了好些銀兩,可不是他的造化。有詩為證:
醫人未必盡知醫,卻是將機便就現。
無病妄猜云有病,卻教司戶折便宜。
常言說得好:「少女少郎,情色相當。」賀小姐初時,還是個處子,雲雨之際,尚是逡巡畏縮。況兼吳衙內心慌膽怯,不敢恣肆,彼此未見十分美滿。兩三日後,漸入佳境,恣意取樂,忘其所以。一晚夜半,丫環睡醒,聽得床上唧唧噥噥,床棱戛戛的響。隔了一回,又聽得氣喘吁吁,心中怪異,次早報與夫人。夫人也因見女兒面色紅活,不像個病容,正有些疑惑,聽了這話,合著他的意思。不去通知司戶,竟走來觀看,又沒些破綻。及細看秀娥面貌,愈覺丰采倍常,卻又不好開口問得,倒沒了主意。坐了一回,原走出去。朝飯已後,終是放心不下,又進去探覷,把遠話挑問。秀娥見夫人話兒問得蹊蹺,便不答應。耳邊忽聞得打鼾之聲。
原來吳衙內夜間多做了些正經,不曾睡得,此時吃飽了飯,在床底下酣睡。秀娥一時遮掩不來,被夫人聽見,將丫鬟使遣開去,把門頂上,向床下一望。只見靠壁一個攏頭孩子,曲著身體,睡得好不自在。夫人暗暗叫苦不迭,對秀娥道:「你做下這等勾當,卻詐推有病,嚇得我夫妻心花兒急碎了。如今羞人答答,怎地做人。這天殺的,還是哪裡來的?」
秀娥羞得滿面通紅,說道:「是孩兒不是,一時做差事了。望母親遮蓋則個。這人不是別個,便是吳府尹的衙內。」夫人失驚道:「吳衙內與你從未見面,況那日你爹在他船上吃酒,還在席間陪侍,夜深方散,四鼓便開船了,如何得能到此?」秀娥從實將司戶稱贊留心,次日屏後張望,夜來做夢,早上開窗訂約,並睡熟船開,前後事細細說了,又道:「不肖女一時情痴,喪名失節,玷辱父母,罪實難逭。但兩地相隔數千里,一旦因阻風而會,此乃宿世姻緣,天遣成配,非繇人力。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望母親好言勸爹曲允,尚可挽回前失﹔倘爹有別念,兒即自盡,決不偷生苟活。今蒙恥稟知母親,一任主張。」道罷,淚如雨下。
這裡母子便說話,下邊吳衙內打鼾聲越發雷一般響了。此時夫人又氣又惱,欲待把他難為,一來嬌養慣了,哪裡捨得﹔二來恐婢僕聞知,反做話靶,吞聲忍氣,拽開門走往外邊去了。
秀娥等母親轉身後,急下床頂上門兒,在床下叫醒吳衙內,埋怨道:「你打鼾,也該輕些兒,驚動母親,事都泄漏了。」
吳衙內聽說事漏,嚇得渾身冷汗直淋,上下牙齒,頃刻就趷蹬蹬的相打,半句話也掙不出。秀娥道:「莫要慌。適來與母親如此如此說了。若爹爹依允,不必講起﹔不肯時,拚得學夢中結局,決不教你獨受其累。」說到此處,不覺淚珠亂滾。
且說夫人急請司戶進來,屏退丫鬟,未曾開言,眼中早已簌簌淚下。司戶還道愁女兒病體,反寬慰道:「那醫者說,只在數日便可奏效,不消煩惱。」夫人道:「聽那老光棍花嘴,甚麼老鼠膈。論起恁樣太醫,莫說數日內奏效,就一千日還看不出病體。」司戶道:「你且說怎的?」夫人將前事細述。把司戶氣得個發昏章第十一,連聲道:「罷了,罷了。這等不肖之女,做恁般醜事,敗壞門風,要他何用?趁今晚都結果了性命,也脫了這個醜名。」這兩句話驚得夫人面如土色,勸道:「你我已在中年,止有這點骨血。一發斷送,更有何人?論來吳衙內好人家子息,才貌兼全,招他為婿,原是門當戶對。獨怪他不來求親,私下做這般勾當。事已如此,也說不得了。將錯就錯,悄地差人送他回去,寫書與吳府尹,令人來下聘,然後成禮,兩全其美。今若聲張,反妝幌子。」司戶沉吟半晌,無可奈何,只得依著夫人。出來問水手道:「這裡是甚地方?」
水手答道:「前邊已是武昌府了。」司戶吩咐就武昌暫停,要差人回去。一面修起書札,喚過一個心腹家人,吩咐停當。
不一時到了武昌。那家人便上涯寫下船只,旁在船邊。賀司戶與夫人同至後艙。秀娥見了父親,自覺無顏,把被蒙在面上。司戶也不與他說話,只道:「做得好事。」向床底下,呼喚吳衙內。那吳衙內看見了司戶夫婦,不知是甚意兒,戰兢兢爬出來,伏在地上,口稱死罪。司戶低責道:「我只道你少年博學,可以成器,不想如此無行,辱我家門。本該撇下江裡,才消這點惡氣。今姑看你父親面皮,饒你性命,差人送歸。若得成名,便把不肖女與你為妻﹔如沒有這般志氣,休得指望。」吳衙內連連叩頭領命。司戶原教他躲過,捱至夜深人靜,悄地教家人引他過船,連丫鬟不容一個見面。彼時兩下分別,都還道有甚歹念,十分淒慘,又不敢出聲啼哭。秀娥又扯夫人到背後,說道:「此行不知爹爹有甚念頭,須教家人回時,討吳衙內書信覆我,方才放心。」夫人真個依著他,又叮囑了家人。次日清早開船自去。賀司戶船只也自望荊州進發。賀小姐誠恐吳衙內途中有變,心下憂慮。即時真個倒想出病來。正是:乍別冷如冰,動念熱如火。
三百六十病,唯有相思苦。
話分兩頭。且說吳府尹自那早離了江州,行了幾十里路,已是朝膳時分,不見衙內起身。還道夜來中酒,看看至午,不見聲息,以為奇怪。夫人自去叫喚,並不答應。那時著了忙。
吳府尹教家人打開觀看,只有一個空艙。嚇得府尹夫妻魂魄飛散,呼天愴地的號哭,只是解說不出。合船的人,都道:「這也作怪。總來只有雙船,哪裡去了?除非落在水裡。」吳府尹聽了眾人,遂泊住船,尋人打撈。自江州起至泊船之所,百里內外,把江也撈遍了,哪裡羅得尸首。一面招魂設祭,把夫人哭得死而復甦。吳府尹因沒了兒子,連官也不要做了。手下人再三苦勸,方才前去上任。
不則一日,賀司戶家人送吳衙內到來。父子一見,驚喜相半。看了書札,方知就裡,將衙內責了一常款留賀司戶家人,住了數日,准備聘禮,寫起回書,差人同去求親。吳衙內也寫封私書寄與賀小姐。兩下家人領著禮物,別了吳府尹,直至荊州,參見賀司戶。收了聘禮。又做回書,打發吳府尹家人回去。那賀小姐正在病中,見了吳衙內書信,然後漸漸痊愈。那吳衙內在衙中,日夜攻書。候至開科,至京應試,一舉成名,中了進士。湊巧除授荊州府湘潭縣縣尹。吳府尹見兒子成名,便告了致仕,同至荊州上任,擇吉迎娶賀小姐過門成親。同僚們前來稱賀。
兩個花燭下新人,錦衾內一雙舊友。
秀娥過門之後,孝敬公姑,夫妻和順,頗有賢名。後來賀司戶因念著女兒,也入籍汴京,靠老終身。吳彥官至龍圖閣學士,生得二子,亦登科甲。這回書喚做《吳衙內鄰舟赴約》。詩云:
佳人才子貌相當,八句新詩暗自將。
過了數日,只得差人去接焦氏。焦榕備些禮物,送將回來。焦氏知得請下先生,也解了其意,更不道破。這番歸來,果然比先大不相同,一味將笑撮在臉上,調引這幾個個男女,親親熱熱,勝如親生。莫說打罵,便是氣兒也不再呵一口。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不常賞賜小東西。大凡下人,肚腸極是窄狹,得了須微之利,便極口稱功誦德,歡聲溢耳。李雄初時甚覺奇異,只道懼怕他鬧吵,當面假意殷勤,背後未必如此。幾遍暗地打聽,冷眼偷瞧,更不見有甚別樣做作。過了年餘,愈加珍愛。李雄萬分喜悅,想道:「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從此放下這片肚腸。夫妻恩愛愈篤。
那焦氏巴不能生下個兒子。誰知做親二年,尚沒身孕。心中著急,往各處寺觀庵堂,燒香許願。那菩薩果是有些靈驗。
燒了香,許過願,真個就身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兒子,乳名亞奴。你道為何叫這般名字?元來民間有個俗套,恐怕小兒家養不大,常把賤物為名,取其易長的意思,因此每每有牛兒狗兒之名。那焦氏也恐難養,又不好叫恁般名色,故只喚做亞奴,以為比奴僕尚次一等,即如牛兒狗兒之意。李雄只道焦氏真心愛惜兒女,今番生下亞奴,亦十分珍重。三朝滿月,遍請親友吃慶喜筵宴,不在話下。常言說得好:「只愁不養,不愁不長。」眨眼間,不覺亞奴又已周歲。那時玉英已是十齡,長得婉麗飄逸,如畫圖中人物,且又賦性敏慧,讀書過目成誦,善能吟詩作賦。其他描花刺繡,不教自會。兄弟李承祖,雖然也是個聰明孩子,到底趕不上姐姐,曾詠綠萼梅,詩云:
並是調羹種,偏栽碧玉枝。
不誇紅有艷,兼笑白無奇。
蕊綻鶯忘啄,花香蝶未窺。
隴頭羌笛奏,芳草總堪疑。
因有了這般才藻,李雄倍加喜歡,連桃英、月英也送入書堂讀書。又嘗對焦氏說道:「玉英女兒,有如此美才,後日不捨得嫁他出去,訪一個有才學的秀士入贅家來,待他夫婦唱和,可不好麼?」焦氏口雖贊美,心下越增妒忌。正要設計下手,不想其年乃正德十四年,陝西反賊楊九兒據皋蘭山作亂,累敗官軍,地方告急。朝廷遣都指揮趙忠充總兵官,統領兵馬前去征討。趙忠知得李雄智勇相兼,特薦為前部先鋒。
你想軍情之事,火一般緊急,可能勾少緩?半月之間,擇日出師。李雄收拾行裝器械,帶領家丁起程。臨行時又叮囑焦氏,好生看管兒女。焦氏答道:「這事不消吩咐。但願你陣面上神靈護祐,馬到成功,博個封妻蔭子。」
夫妻父子正在分別,外邊報:「趙爺特令教場相會。」李雄灑淚出門。急急上馬,直至教場中演武廳上與諸將參謁已畢,朝廷又差兵部官犒勞,三軍齊向北闕謝恩,口稱萬歲三聲。趙爺吩咐李雄帶領前部軍馬先行。李雄領了將令,放起三個轟天大炮,眾軍一聲吶喊,遍地鑼鳴,離了教場,望陝西而進。軍容整肅,器仗鮮明。一路上逢山開徑,遇水疊橋。
不則一日,已至陝西地面,安營下寨,等大軍到來,一齊進發。與賊兵連戰數陣,互相勝負。到七月十四,賊兵挑戰,趙爺令李雄出陣。那李雄統領部下精兵,奮勇殺入。賊兵抵擋不住,大敗而走。李雄乘勝追逐數思。不想賊人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左沖右突,不能得脫,外面救兵又被截斷。李雄部下雖然精勇,終是眾寡不敵。鏖戰到晚,全軍盡沒。可憐李雄蓋世英雄,到此一場春夢。正是:正氣千尋橫宇宙,孤魂萬里占清寒。
趙忠出征之事,按下不題。卻說焦氏方要下手,恰好遇著丈夫出征,可不天湊其便。李雄去了數日,一乘轎子,抬到焦榕家裡,與他商議。焦榕道:「據我主意,再緩幾時。」焦氏道:「卻是為何?」焦榕道:「妹夫不在家,死了定生疑惑。
如今還是把他倍加好好看承。妹夫回家知道,越信你是個好人。那時出個不意,弄個手腳,必無疑慮,可不妙哉。」焦氏依了焦榕說話,真個把玉英姊妹看承比前又勝幾分,終日盼望李雄得勝回朝。誰知巴到八月初旬,陝西報到京中,說七月十四日與賊交鋒,前部千戶李雄恃勇深入,先勝後敗,全軍盡沒。焦榕是專在各衙門當幹的,早已知得這個消息,吃了一驚,如飛報與妹子。焦氏聞說丈夫戰死,放聲號慟。那玉英姊妹尤為可憐,一個個哭得死而復甦。焦氏與焦榕商議,就把先生打發出門,合家掛孝,招魂設祭,擺設靈座。親友盡來吊唁。那時焦氏將臉皮翻轉,動輒便是打罵。
又過了月餘,焦氏向焦榕道:「如今丈夫已死,更無別慮,動了手罷。」焦榕道:「到有個妙策在此,不消得下手。只教他死在他鄉外郡,又怨你不著。」焦氏忙問有何妙策。焦榕道:「妹夫陣亡,不知尸首下落。再捱兩月,等到嚴寒天氣,差一個心腹家人,同承祖去陝西尋覓妹夫骸骨。他是個孩子家,那曾經途路風霜之苦,水土不服,自然中道病死。設或熬得到彼處,叮囑家人撇了他,暗地自回。那時身畔沒了盤纏,進退無門,不是凍死,定然餓死。這幾個丫頭,饒他性命,賣與人為妾作婢,還值好些銀子。豈非一舉兩得。」焦氏連稱有理。耐至臘月初旬,焦氏喚過李承祖說道:「你父親半世辛勤,不幸喪於沙場,無葬身之地。雖在九泉,安能瞑目。昨日聞得舅舅說,近日趙總兵連勝數陣,敵兵退去千里之外,道路已是寧靜。我欲親往陝西尋覓你父親骸骨歸葬,少盡夫妻之情。又恐我是個少年寡婦,出頭露面,必被外人談恥,故此只得叫家人苗全服事你去走遭。倘能尋得回來,也見你為子的一點孝心。行裝都已准備下了,明早便可登程。」承祖聞言,雙眼流淚道:「母親言之有理,孩兒明早便行。」
玉英料道不是好意,大吃一驚,乃道:「告母親:爹爹暴棄沙場,理合兄弟前去尋覓。但他年紀幼小,路途跋涉,未曾經慣。萬一有些山高水低,可不枉送一死?何不再差一人,與苗全同去,總是一般的。」焦氏大怒道:「你這逆種。當初你父存日,將你姐妹如珍寶一般愛惜。如今死了,就忘恩背義,連骸骨也不要了。你讀了許多書,難道不曉得昔日木蘭代父征西,緹縈上書代刑?這兩個一般也是幼年女子,有此孝順之心。你不能夠學他恁般志氣,也去尋覓父親骸骨,反來阻當兄弟莫去。況且承祖還是個男兒,一路又有人服事,須不比木蘭女上陣征戰,出生入死,那見得有甚麼山高水低,枉送了性命。要你這樣不孝女何用。」一頓亂嚷,把玉英羞得滿面通紅,哭告道:「孩兒豈不念爹爹生身大恩,要尋訪骸尸歸葬?止因兄弟年紀尚幼,恐受不得辛苦。孩兒情願代兄弟一行。」焦氏道:「你便想要到外邊去游山玩景快活,只怕我心裡還不肯哩。」當晚玉英姊妹擠在一處言別,嗚嗚的哭了半夜。
李承祖道:「姐姐,爹爹骸骨暴棄在外,就死也說不得。待我去尋覓回來,也教母親放心,不必你憂慮。」到了次早,焦氏催促起程。姊妹們灑淚而別。焦氏又道:「你若尋不著父親骸骨,也不必來見我。」李承祖哭道:「孩兒如不得爹爹骨殖,料然也無顏再見母親。」苗全扶他上生口,經出京師。
你道那苗全是誰?乃焦氏帶來贈嫁的家人中第一個心腹,已暗領了主母之意,自在不言之表。主僕二人離了京師,望陝四進發。此時正是隆冬天氣,朔風如箭,地上積雪有三四尺高。往來生口,恰如在綿花堆裡行走。那李承祖不上十歲孩子,況且從幼嬌養,何曾受這般苦楚。在生口背上把不住的寒顫,常常望著雪窩裡顛將下來。在路曉行夜宿,約走了十數日。李承祖漸漸飲食減少,生起病來,對苗全道:「我身子覺得不好,且將息兩日再行。」苗全道:「小官人,奶奶付的盤纏有限,忙忙趲到那邊,只怕轉去還用度不來。路上若再擔閣兩日,越發弄不來了。且勉強捱到省下,那時將養幾日罷。」李承祖又問:「到省下還有幾多路?」苗全笑道:「早哩。極快還要二十個日子。」李承祖無可奈何,只得熬著病體,含淚而行。有詩為證:
可憐童稚離家鄉,匹馬迢迢去路長。
遙望沙場何處是?亂雲衰草帶斜陽。
又行了明日,李承祖看看病體轉重,生口甚難坐。苗全又不肯暫停,也不雇腳力,故意扶著步行,明明要送他上路的意思。又捱了半日,來到一個地方名喚保安村。李承祖道:「苗全,我半步移不動了,快些尋個宿店歇罷。」苗全聞言,暗想道:「看他這個模樣,料然活不成了。若到店客中住下,便難脫身,不如撇在此間,回家去罷。」乃道:「小官人,客店離此尚遠。你既行走不動,且坐在此,待我先去放下包裹,然後來背你去,何如?」李承祖道:「這也說得有理。」遂扶至一家門首階沿上坐下。苗全拽開腳步,走向前去,問個小路抄轉,買些飯食吃了,雇個生口,原從舊路回家去了。不在話下。
且說李承祖坐在階沿上,等了一回,不見苗全轉來。自覺身子存坐不安,倒身臥下,一覺睡去。那個人家卻是個孤孀老嫗,住得一間屋兒,坐在門門紡紗。初時見一漢子扶個小廝,坐於門口,也不在其意。直至傍晚,拿只桶兒要去打水,恰好攔門熟睡,叫道:「兀那個官人快起來。讓我們打水。」
李承祖從夢中驚醒,只道苗全來了,睜眼看時,乃是那屋裡的老嫗,便掙扎坐起道:「老婆婆有甚話說?」那老嫗聽得語言不是本地上人物,問道:「你是何處來的,卻睡在此間?」李承祖道:「我是京中來的。只因身子有病,行走不動,借坐片時,等家人來到,即便去了。」老嫗道:「你家人在哪裡?」李承祖道:「他說先至客店中,放了包裹,然後來背我去。」老嫗道:「哎喲。我見你那家人去時,還是上午。如今天將晚了,難道還走不到?想必包裹中有甚銀兩,撇下你逃走去了。」李承祖因睡得昏昏沉沉,不曾看天色早晚,只道不多一回。聞了此言,急回頭仰天觀望,果然日已矬西,吃了一驚,暗想道:「一定這狗才料我病勢漸凶,懶得伏侍,逃走去了。如今教我進退兩難,怎生是好。」禁不住眼中流淚,放聲啼哭。有幾個鄰家俱走來觀看。
那老嫗見他哭的苦楚,亦覺孤#j,倒放下水桶,問道:「小官人,你父母是何等樣人?有甚緊事,恁般寒天冷月,隨個家人行走?還要往哪裡去?」李承祖帶淚說道:「不瞞老婆婆說,我父親是錦衣衛千戶,因隨趙總兵往陝西征討反賊,不幸父親陣亡。母親著我同家人苗全到戰場上尋覓骸骨歸葬。不料途中患病,這奴才就撇我而逃,多分也做個他鄉之鬼了。」
說罷,又哭。眾人聞言,各各嗟嘆。那老嫗道:「可憐,可憐。
元來是好人家子息,些些年紀,有如此孝心,難得,難得。只是你身子既然有病,睡在這冷石上,愈加不好了。且??扎起來,到我鋪上去睡睡,或者你家人還來也未可知。」李承祖道:「多謝婆婆美情。恐不好打攪。」那老嫗道:「說哪裡話。誰人沒有患難之處。」遂向前扶他進屋裡去。鄰家也各自散了。承祖跨入門檻,看時,側邊便是個火炕,那鋪兒就在炕上。老嫗支持他睡下,急急去汲水燒湯,與承祖吃。到半夜間,老嫗摸他身上,猶如一塊火炭。至天明看時,神思昏迷,人事不剩那老嫗央人去請醫診脈,取出錢鈔,贖藥與他吃,早晚伏侍。那些鄰家聽見李承祖病凶,在背後笑那老嫗著甚要緊,討這樣煩惱。老嫗聽見,只做不知,毫無倦擔這也是李承祖未該命絕,得遇恁般好人。有詩為證:
家中母子猶成怨,路次閑人反著疼。
美惡性生天壤異,反教陌路笑親情。
李承祖這場大病,捱過殘年,直至二月中方才稍可。在鋪上看著那老嫗謝道:「多感婆婆慈悲,救我性命。正是再生父母。若能掙扎回去,定當厚報大德。」那老嫗道:「小官人何出此言。老身不過見你路途孤苦,故此相留,有何恩德,卻說厚報二字。」光陰迅速,倏忽又三月已盡,四月將交。那時李承祖病體全愈,身子硬掙,遂要別了老嫗,去尋父親骸骨。
那老嫗道:「小官人,你病體新痊,只怕還不可勞動。二來前去不知尚有幾多路程,你孤身獨自,又無盤纏,如何去得。不如住在這裡,待我訪問近邊有入京的,托他與你帶信到家,教個的當親人來同去方好。」承祖道:「承婆婆過念,只是家裡也沒有甚親人可來﹔二則在此久擾,於心不安﹔三則恁般溫和時候,正好行走。倘再捱幾時,天道炎熱,又是一節苦楚。
我的病症,覺得全妥,料也無妨。就是一路去,少不得是個大道,自然有人往來。待我慢慢求乞前去,尋著了父親骸骨,再來相會。」那老嫗道:「你縱到彼尋著骸骨,又無銀兩裝載回去,也是徒然。」李承祖道:「那邊少不得有官府。待我去求告,或者可憐我父為國身亡,設法裝送回家,也未可知。」
那老嫗再三苦留不住,又去尋湊幾錢銀子相贈。兩下淒淒慘慘,不忍分別,到像個嫡親子母。臨別時,那老嫗含著眼淚囑道:「小官人轉來,是必再看看老身,莫要竟自過去。」
李承祖喉間哽咽,答應不出,點頭涕泣而去﹔走兩步,又回頭來觀看。那老嫗在門首,也直至望不見了,方才哭進屋裡。
這些鄰家沒一個不笑他是個痴婆子:「一個遠方流落的小廝,白白裡賠錢賠鈔,伏侍得才好,急松松就去了,有甚好處,還這般哭泣。不知他眼淚是何處來的?」遂把這事做笑話傳說。
看官,你想那老嫗乃是貧窮寡婦,倒有些義氣。一個從不識面的患病小廝,收留回去,看顧好了,臨行又賚贈銀兩,依依不捨。像這班鄰里,都是鬚眉男子,自己不肯施仁仗義,及見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振唇簸嘴。可見人面相同,人心各別。
閑話休題。
且說李承祖又無腳力,又不認得路徑,順著大道,一路問訊,捱向前去。覺道勞倦,隨分庵堂寺院,市鎮鄉村,即便借宿。又虧著那老嫗這幾錢銀子,將就半飢半飽,度到臨洮府。那地方自遭兵火之後,道路荒涼,人民稀少。承祖問了向日爭戰之處,直至皋蘭山相近,思想要祭奠父親一番。怎奈身邊止存得十數文銅錢,只得單買了一陌紙錢,討個火種,向戰場一路跑來。遠遠望去,只見一片曠野,並無個人影來往,心中先有五分懼怯,便立住腳,不敢進步,卻又想道:「我受了千辛刀苦,方到此間。若是害怕,怎能夠尋得爹爹骸骨?須索拚命前去。」大著膽飛奔到戰場中。舉目看時,果然好淒慘也。但見:
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荊棘交纏,一望黃沙無際。髑髏暴露,堪憐昔日英雄﹔白骨拋殘,可惜當年壯士。陰風習習,惟聞鬼哭神號﹔寒露濛濛,但見狐奔兔走。猿啼夜月腸應斷,雁唳秋雲魂自消。
李承祖吹起火種,焚化紙錢,望空哭拜一回。起來仔細尋覓,團團走遍,但見白骨交加,並沒一個全尸。元來趙總兵殺退賊兵,看見尸橫遍野,心中不忍,即於戰場上設祭陣亡將士,收拾尸骸焚化,因此沒有全尸遺存。李承祖尋了半日,身子困倦,坐於亂草之中,歇息片時。忽然想起:「征戰之際,遇著便殺,即為戰常料非只此一處。正不知爹爹當日喪於那個地方?我卻專在此尋覓,豈不是個呆子?」卻又想道:「我李承祖好十分蒙憧。爹爹身死已久,血肉定自腐壞,骸骨縱在目前,也難廝認。若尋認不出,可不空受這番勞碌。」
心下苦楚,又向空禱告道:「爹爹陰靈不遠:孩兒李承祖千里尋訪至此,收取骸骨,怎奈不能識認。爹爹,你生前盡忠報國,死後自是為神。乞顯示骸骨所在,奉歸安葬。免使暴露荒丘,為無祀之鬼。」祝罷,放聲號哭。又向白骨叢中,東穿西走一回。看看天色漸晚,料來安身不得,隨路行走,要尋個歇處。
行不上一里田地,斜插裡林子中,走出一個和尚來。那和尚見了李承祖,把他上下一相,說道:「你這孩子,好大膽。
此是甚麼所在,敢獨自行走?」李承祖哭訴道:「小的乃京師人氏,只因父親隨趙總兵出征陣亡,特到此尋覓骸骨歸葬。不道沒個下落,天又將晚,要覓個宿處。師父若有庵院,可憐借歇一晚,也是無量功德。」那和尚道:「你這小小孩子,反有此孝心,難得,難得。只是尸骸都焚化盡了,哪裡去尋覓。」
李承祖見說這話,哭倒在地。那和尚扶起道:「小官人,哭也無益,且隨我去住一晚,明日打點回家去罷。」李承祖無奈,只得隨著和尚。又行了二里多路,來到一個小小村落,看來只有五六家人家。那和尚住的是一座小茅庵,開門進去,吹起火來,收拾些飯食,與李承祖吃了。問道:「小官人,你父親是何衛軍士?在那個將官部下?叫甚名字?」李承祖道:「先父是錦衣衛千戶,姓李名雄。」和尚大驚道:「元來是李爺的公子。」李承祖道:「師父,你如何曉得我先父?」
和尚道:「實不相瞞,小僧原是羽林衛軍人,名叫曾虎二,去年出征,撥在老爺部下。因見我勇力過人,留我帳前親隨,另眼看承。許我得勝之日,扶持一官。誰知七月十四,隨老爺上陣,先斬了數百餘級,賊人敗去。一時恃勇,追逐十數里,深入重地。賊人伏兵四起,圍裹在內。外面救兵又被截住,全軍戰沒。止存老爺與小僧二人,各帶重傷,只得同伏在亂尸之中,到深夜起來逃走,不想老爺已死。小僧望見傍邊有一帶土牆,隨負至牆下,推倒牆土掩埋。那時敵兵反攔在前面,不能歸營。逃到一個山灣中,遇一老僧,收留在庵。
虧他服事,調養好了金瘡,朝暮勸化我出家。我也想:死裡逃生,不如圖個清閑自在。因此依了他,削髮為僧。今年春間,老師父身故。有兩個徒弟道我是個汆來僧,不容住在庵中。我想既已出家,爭甚是非?讓了他們,要往遠方去,行腳經過此地,見這茅庵空間,就做個安身之處,往遠近村坊抄化度日。不想公子親來,天遣相遇。」李承祖見說父親尸骨尚存,倒身拜謝。和尚連忙扶住,又問道:「公子恁般年嬌力弱,如何家人也不帶一個,獨自行走?」
李承祖將中途染病,苗全拋棄逃回,虧老嫗救濟前後事細細說出,又道:「若尋不見父親骨殖,已拚觸死沙常天幸得遇吾師,使我父子皆安。」和尚道:「此皆老爺英靈不泯,公子孝行感格,天使其然。只是公子孑然一身,又沒盤纏,怎能勾裝載回去?」公子道:「意欲求本處官府設法,不知可肯?」
和尚笑道:「公子差矣。常言道:『官情如紙保』總然極厚相知,到得死後,也還未可必,何況素無相識?卻做恁般痴想。
李承祖道:「如此便怎麼好?」和尚沉吟半晌,乃道:「不打緊。
我有個道理在此。明日將骸骨盛在一件家伙之內,待我負著,慢慢一路抄化至京,可不好麼?」李承祖道:「吾師肯恁般用情,生死銜恩不淺。」和尚道:「我蒙老爺識拔之恩,少效犬馬之勞,何足掛齒。」
到了次日,和尚向鄰家化了一只破竹籠,兩條索子,又借柄鋤頭,又買了幾陌紙錢,鎖上庵門,引李承祖前去。約有數里之程,也是一個村落,一發沒個人煙。直到土牆邊放下竹籠,李承祖就哭啼起來。和尚將紙錢焚化,拜祝一番,運起鋤頭,掘開泥土,露出一堆白骨。從腳上逐節兒收置籠中,掩上籠蓋,將索子緊緊捆牢,和尚負在背上。李承祖掮了鋤頭,回至庵中。和尚收拾衣缽被窩,打個包兒,做成一擔,尋根竹子,挑出庵門。把鋤頭還了,又與各鄰家作別,央他看守。二人離了此處,隨路抄化,盤纏盡是有餘。不則一日,已至保安村。李承祖想念那老嫗的恩義,徑來謝別。誰知那老嫗自從李承祖去後,日夕掛懷,染成病症,一命歸泉。有幾個親戚,與他備辦後事,送出郊外,燒化久矣。李承祖問知鄰里,望空遙拜,痛哭一場,方才上路。共行了三個多月,方達京都。
離城尚有十里之遠,見旁邊有個酒店,和尚道:「公子且在此少歇。」齊入店中,將竹籠放於桌上,對李承祖說道:「本該送公子到府,向靈前叩個頭兒才是。只是我原係軍人,雖則出家,終有人認得。倘被拿作逃軍,便難脫身,只得要在此告別,異日再圖相會。」李承祖垂淚道:「吾師言雖有理,但承大德,到我家中,或可少盡。今在此外,無以為報,如之奈何?」和尚道:「何出此言。此行一則感老爺昔年恩誼,二則見公子窮途孤弱,故護送前來。那個貪圖你的財物。」正說間,酒保將過酒肴。和尚先捏在竹籠前祭奠,一連叩了四五個頭,起來又與李承祖拜別。兩下各各流淚。飲了數杯,算還酒錢,又將錢雇個生口,與李承祖乘坐,把竹籠教腳夫背了,自己也背上包裹,齊出店門,灑淚而別。有詩為證:
欲收父骨走風塵,千里孤窮一病身。
老嫗周旋僧作伴,皇天不負孝心人。
話分兩頭。卻說苗全自從撇了李承祖,雇著生口趕到家中。只說已至戰場,無處覓尋骸骨,小官人患病身亡,因少了盤纏,不能帶回,就埋在彼。暗將真信透與焦氏。那時玉英姊妹一來思念父親,二來被焦氏日夕打罵,不勝苦楚,又聞了這個消息,愈加悲傷。焦氏也假意啼哭一番。那童僕們見家主陣亡,小官人又死,已尋旺處飛去,單單剩得苗全夫妻和兩個養娘,門庭冷如冰炭。焦氏恨不得一口氣吹大了亞奴,襲了官職,依然熱鬧。又聞得兵科給事中上疏,奏請優恤陣亡將士。聖旨下在兵部查復。焦氏多將金銀與焦榕,到部中上下使用,要謀升個指揮之職。那焦榕平日與人幹辦,打慣了偏手,就是妹子也說不得也要下只手兒。
一日,焦榕走來回復妹子說話,焦氏安排酒肴款待。元來他兄妹都與酒瓮同年,吃殺不醉的。從午後吃起直至申牌時分,酒已將竭,還不肯止。又教苗全去買酒。苗全提個酒瓶走出大門,剛欲跨下階頭,遠遠望見一騎生口,上坐一個小廝,卻是小主人李承祖。吃這驚不小,暗道:「元來這冤家還在。」掇轉身跑入裡邊,悄悄報知焦氏。焦氏即與焦榕商議停當,教苗全出後門去買砒礵。二人依舊坐著飲酒,等候李承祖進來,不題。
且說李承祖到了自家門首,跳下生口,趕腳的背著竹籠,跟將進來。直至堂中,靜悄悄並不見一人,心內傷感道:「爹爹死了,就弄得這般冷落。」教趕腳的把竹籠供在靈座上,打發自去。李承祖向靈前叩拜,轉著去時的苦楚,不覺淚如泉涌,哭倒在拜台之上。焦氏聽得哭聲,假意教丫頭出來觀看。
那丫頭跑至堂中,見是李承祖,驚得魂不附體,帶跌而奔,報道:「奶奶,公子的魂靈來家了。」焦氏照面一口涎沫,道:「啐。青天白日這樣亂話。」丫頭道:「見在靈前啼哭。奶奶若不信,一同去看。」焦榕也假意說道:「不信有這般奇事。」一齊走出外邊。李承祖看見,帶著眼淚向前拜見。焦榕扶住道:「途路風霜,不要拜了。」焦氏掙下幾點眼淚,說道:「苗全回來,說你有不好的信息。日夜想念,懊悔當初教你出去。今幸無事,萬千之喜了。只是可曾尋得骸骨?」李承祖指著竹籠道:「這個裡邊就是。」焦氏捧著竹籠,便哭起天來。
玉英姊妹,已是知得李承祖無恙,又驚又喜,奔至堂前,四個男女,抱做一團而哭。哭了一回,玉英道:「苗全說你已死,怎地卻又活了?」李承祖將途中染病,苗全不容暫停,直至遇見和尚送歸始末,一一道出。焦榕怨道:「苗全這奴才恁般可惡。待我送他到官,活活敲死,與賢甥出氣。」李承祖道:「若得舅舅張主,可知好麼。」焦氏道:「你途中辛苦了,且進去吃些酒飯,將息身子。」遂都入後邊。焦榕扯李承祖坐下,玉英姊妹,自避過一邊。焦氏一面教丫頭把酒去熱,自己踅到後門首,恰好苗全已在那裡等候。焦氏接了藥,吩咐他停一回進來。焦氏到廚下,將丫環使開,把藥傾入壺中,依原走來坐下。
少頃,丫頭將酒鏇湯得飛滾,拿至桌邊。焦榕取過一只茶甌,滿斟一杯,遞與承祖道:「賢甥,借花獻佛,權當與你洗塵。」承祖道:「多謝舅舅。」接過手放下,也要斟一杯回敬。
焦榕又拿起,直推至口邊道:「我們飲得多了,這壺中所存有限,你且乘熱飲一杯。」李承祖不知好歹,骨都都飲個乾淨。
焦榕又斟過一杯道:「小官人家須要飲個雙杯。」又推到口邊。
那李承祖因是尊長相勸,不敢推托,又飲乾了。焦榕再把壺斟時,只有小半杯,一發勸李承祖飲了。那酒不飲也罷,才到腹中,便覺難過,連叫肚痛。焦氏道:「想是路上觸了臭氣了。」李承祖道:「也不曾觸甚臭氣。」焦氏道:「或者三不知,哪裡覺得。」須臾間藥性發作,猶如鋼槍攢刺,烈火焚燒,疼痛難忍,叫聲:「痛死我也。」跌倒在地。焦榕假驚道:「好端端地,為何痛得恁般利害?」焦氏道:「一定是絞腸沙了。」急教丫頭扶至玉英床上睡下,亂撕亂跌,只叫難過。慌得玉英姊妹手足無措,哪裡按得他住。不消半個時辰,五臟迸裂,七竅流紅,大叫一聲,命歸泉府。旁邊就哭殺了玉英姊妹,喜殺了焦氏婆娘,也假哭幾聲。
焦榕道:「看這模樣,必是觸犯了神道,被喪煞打了。如今幸喜已到家裡,還好。只是占了甥女臥處,不當穩便。就今夜殮過,省得他們害怕。」焦氏便去取出些銀錢。那時苗全已轉進前門,打探聽得裡邊哭聲鼎沸,量來已是完帳,徑走入來。焦氏恰好看見,把銀遞與苗全,急忙去買下一具棺木,又買兩壺酒,與苗全吃勾一醉。先把棺木放在一門廂房裡,然後揎拳裸臂,跨入房中,教玉英姊妹走開。向床上翻那尸首,也不揩抹去血污,也不換件衣服,伸著雙手,便抱起來。一則那廝有些蠻力,二則又趁著酒興,三則十數歲孩子,原不甚重,輕輕的托在兩臂,直至廂房內盛殮。玉英姊妹,隨後哭泣。誰知苗全落了銀子,買小了棺木,尸首放下去,兩只腿露出了五六寸。只得將腿兒豎起,卻又頂浮了棺蓋。苗全扯來拽去,沒做理會。玉英姊妹看了這個光景,越發哭得慘傷。焦氏沉吟半晌,心生一計。把玉英姊妹並丫頭都打發出外,掩上門兒,教苗全將尸首拖在地上,提起斧頭,砍下兩只小腿,橫在頭下,倒好做個枕兒。收拾停當,釘上棺蓋,開門出來。焦榕自回家鄉。玉英覷見棺已釘好,暗想道:「適來放不下,如何打發我姊妹出來了,便能釘上棺蓋?難道他們有甚法術,把棺木化大了,尸首縮小了?」好生委決不下。
過了兩日,焦氏備起衣衾棺槨,將丈夫骸骨重新殮過,擇日安葬祖塋。恰好優恤的覆本已下:李雄止贈忠勇將軍,不准升襲指揮。焦氏用費若干銀兩,空自送在水裡。到了安葬之日,親鄰齊來相送。李承祖也就埋在墳側。偶有人問及,只說路上得了病症,到家便亡。那親戚都不是切己之事,那個去查他細底。可憐李承祖沙場內倒??扎得性命,家庭中反斷送了殘生。正是:非故翻如故,宜親卻不親。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常言道:「痛定思痛。」李承祖死時,玉英慌張慌智不暇致詳。到葬後漸漸想出疑惑來。他道:「如何不前不後,恰恰裡到家便死,不信有恁般湊巧。況兼口鼻中又都出血﹔且又不揀個時辰,也不收拾個乾淨。棺木小了,也不另換,哄了我們轉身,不知怎地,胡亂送入裡邊。那苗全聽說要送他到官,至今半句不題,比前反覺親密,顯係是母親指使的。看起那般做作,我兄弟這死,必定有些蹊蹺。」心中雖則明白,然亦無可奈何,只索付之涕泣而已。
那焦氏謀殺了李承祖之後,卻又想道:「這小殺才已除,那幾個小賤人日常雖受了些磨折,也只算與他拂養。須是教他大大吃些苦楚,方不敢把我輕覷。」自此日逐尋頭討腦,動輒便是一頓皮鞭,打得體無完膚,卻又不許啼哭。若還則一則聲,又重新打起。每日止給兩餐稀湯薄粥,如做少了生活,打罵自不消說,連這稀湯薄粥也沒有得吃了。身上的好衣服,盡都剝去。將丫頭們的舊衣舊裳,換與穿著。臘月天氣,也只得三四層單衣,背上披一塊舊綿絮。夜間止有一條蒿薦,一條破被單遮蓋,寒冷難熬,如蛆虫般,攪做一團,苦楚不能盡述。玉英姊妹捱忍不過,幾遍要尋死路,卻又指望還有個好日,捨不得性命,互相勸解。真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看看過了殘歲,又是新年。玉英已是十二歲了。那年二月間,正德爺晏駕,嘉靖爺嗣統,下速招遍選嬪妃。府司著令民間挨家呈報,如有隱匿,罪坐鄰里。那焦氏的鄰家,平昔曉得玉英才貌兼美,將名具報本府。一張上選的黃紙帖在門上。那時焦氏就打帳了做皇親國戚的念頭,掉過臉來,將玉英百般奉承,通身換了綾羅錦繡,肥甘美味,與他調養。又將銀兩教焦榕到禮部使用。那玉英雖經了許多磨折,到底骨格猶存。將息數日,面容頓改,又兼穿起華麗衣服,便似畫圖中人物。府司選到無數女子,推他為第一,備文齊送到禮部選擇。禮部官見了玉英這個容儀,已是萬分好了。但只年在幼小,恐不諳侍御,發回寧家。那焦氏因用了許多銀子,不能勾中選,心下懊悔氣惱,原翻過向日嘴臉,好衣服也剝去了,好飲食也沒得吃了,打罵也更覺勤了。
常言說得好:「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當初李雄家業,原不甚大。自從陣亡後,焦氏單單算計這幾個小兒女,那個思想去營運。一窩子坐食,能夠幾時。況兼為封蔭選妃二事,又用空了好些。日漸日深,看看弄得罄盡。兩個丫頭也賣來完在肚裡。那時沒處出豁,只得將住房變賣。誰知苗全這廝,見家中敗落,亞奴年紀正小,襲職日子尚遠,料想目前沒甚好處。趁焦氏賣得房價,夜間捵入臥房,偷了銀兩,領著老婆,逃往遠方受用去了。到次早,焦氏方才覺得。這股悶氣無處發泄,又遷怒到玉英姊妹,說道:「如何不醒睡,卻被他偷了東西去?」又都奉承一頓皮鞭,一面教焦榕告官緝捕。過了兩月,哪裡有個蹤跡?此時買主又來催促出房。無可奈何,與焦榕商議,要把玉英出脫。焦榕道:「玉英這個模樣兒,慢慢的覓個好主顧,怕道不是一大注銀子。如今急切裡尋人,能值得多少?不若先把小的胡亂貨一個來使用。」焦氏依了焦榕,便把桃英賣與一個豪富人家為婢。姊妹分別之時,你我不忍分捨,好不慘傷。焦氏賃了一處小房,擇日遷居。玉英想起祖父累世安居,一旦棄諸他人,不勝傷感。走出堂前,抬頭看見梁間燕子,補綴舊壘,旁邊又營一個新巢,暗嘆道:「這燕兒是個禽鳥,秋去春來,倒還有歸巢之日。我李玉英今日離了此地,反沒個再來之期。」撫景傷心,托物喻意,乃作《別燕詩》一首。詩云:
新巢泥落舊巢欹,塵半疏簾欲掩遲。
愁對呢喃終一別,畫堂依舊主人非。
元來焦氏要依傍焦榕,卻搬在他側邊小巷中,相去只有半箭之遠,間壁乃是貴家的花園。那房屋止得兩間,諸色不便。要桶水兒,直要到鄰家去汲。那焦氏平日受用慣的,自去不成,少不得通在玉英、月英兩個身上。姊妹此時也難顧羞恥,只得出頭露面。又過了幾時,桃英的身價漸漸又將摸完。一日傍晚,焦氏引著亞奴在門首閑立,見一個乞用女兒,止有十數歲,在街上求討,聲音叫得十分慘傷。有個鄰家老嫗對他說道:「這般時候,哪個肯捨。不時回去罷。」那叫化女兒哭道:「奶奶,你哪裡曉得我的苦楚。我家老的,限定每日要討五十文錢,若少了一文,便打個臭死,夜飯也不與我吃,又要在明日補足。如今還少六七文,怎敢回去。」那老嫗聽說得苦惱,就捨了兩文。旁邊的人,見老嫗捨了,一時助興,你一文,我一文,登時到有十數文。那叫化女兒,千恩刀謝,轉身去了。焦氏聽了這片言語,那知反撥動了個貪念,想道:「這個小化子,一日倒討得許多錢。我家月英那賤人,面貌又不十分標緻,賣與人,也值得有限,何不教他也做這樁道路,倒是個永遠利息?」
正在沉吟,恰好月英打水回來。焦氏道:「小賤人,你可見那叫街的丫頭麼?他年紀比你還小,每日倒趁五十文錢。你可有處尋得三文五文哩?」月英道:「他是個乞丐,千爺爺、萬奶奶叫來的。孩兒怎比得他。」焦氏喝道:「你比他有甚麼差。
自明日為始,也要出去尋五十文一日,若少一文,便打下你下半截來。」玉英姊妹見說要他求乞,驚得面面相覷,滿眼垂淚,一齊跪下,說道:「母親,我家世代為官,多有人認得,也要存個體面。若教出去求乞,豈不辱抹門風,被人恥笑。」
焦氏道:「見今飯也沒有得吃了,還要甚麼體面,怕甚麼恥笑。」
月英又苦告道:「任憑母親打死了,我決不去的。」焦氏怒道:「你這賤人,恁般不聽教訓。先打個樣兒與你嘗嘗。」即去尋了一塊木柴,揪過來,沒頭沒腦亂敲。月英疼痛難忍,只得叫道:「母親饒恕則個。待我明日去便了。」焦氏放下月英,向玉英道:「不教你去,是我的好情了,反來放屁阻撓?」拖翻在地,也吃一頓木柴。到次早,即趕逐月英出門求乞。月英無奈,忍恥依隨。自此日逐沿街抄化。若足了這五十文,還沒得開口:些兒欠缺,便打個半死。
光陰如箭,不覺玉英年已一十六歲。時直三月下旬,焦榕五十壽誕,焦氏引著亞奴同往祝壽。月英自向街坊抄化去了,止留玉英看家。玉英讓焦氏去後,掩上門兒,走入裡邊,手中拈著針指,思想道:「爹爹當年生我姊妹,猶如掌上之珠,熱氣何曾輕呵一口。誰道遇著這個繼母,受萬般凌辱。兄弟被他謀死,妹子為奴為丐,一家業弄得瓦解冰消,淪落到恁樣地位,真個草菅不如。尚不知去後,還是怎地結果?」又想道:「在世料無好處,不如早死為幸。趁他今日不在家,何不尋個自盡,也省了些打罵之苦?」卻又想道:「我今年已十六歲了。再忍耐幾時,少不得嫁個丈夫,或者有個出頭日子,豈可枉送這條性命?」把那前後苦楚事,想了又哭,哭了又想。
直哭得個有氣無力,沒情沒緒。放下針指,走至庭中,望見間壁園內,紅稀綠暗,燕語鶯啼,游絲斜裊,榆莢亂墜。看了這般景色,觸目感懷。遂吟《送春詩》一言。詩云:
柴扉寂寞鎖殘春,滿地榆錢不療貧。
雲鬢衣裳半泥土,野花何事獨撩人。
玉英吟罷,又想道:「自爹爹亡後,終日被繼母磨難,將那吟詠之情,久已付之流水。自移居時,作了《別燕詩》,倏忽又經年許。時光迅速如此。」嗟嘆了一回,又恐誤了女工,急走入來趲趕,見桌上有個帖兒,便是焦榕請妹子吃壽酒的。
玉英在後邊裁下兩折,尋出筆硯,將兩首詩錄出,細細展玩,又嘆口氣道:「古來多少聰明女子,或共姊妹賡酬,或是夫妻唱和,成千秋佳話。偏我李玉英恁般命保埋沒至此,豈不可惜可悲。」又傷感多時,愈覺無聊。將那紙左折右折,隨手折成個方勝兒,藏於枕邊,卻忘收了筆硯,忙忙的趲完針指。
天色傍晚,剛是月英到家。焦氏接腳也至,見他淚痕未乾,便道:「那個難為了你,又在家做妖勢?」玉英不敢回答,將做下女工與他點看。月英也把錢交過,收拾些粥湯吃了。又做半夜生活,方才睡臥。
到了明日,焦氏見桌上擺著筆硯,檢起那帖兒,後邊已去了幾折,疑惑玉英寫他的不好處,同道:「你昨日寫的是何事?快把來我看。」玉英道:「偶然寫首詩兒,沒甚別事。」焦氏嚷道:「可是寫情書約漢子,壞我的帖兒?」玉英被這兩句話,羞得徹耳根通紅。焦氏見他臉漲紅了,只道真有私情勾當,逼他拿出這紙來。又見折著方勝,一發道是真了,尋根棒子,指著玉英道:「你這賤人恁般大膽。我剛不在家,便寫情書約漢子。快些實說是那個?有情幾時了?」玉英哭道:「哪裡說起。卻將無影醜事來骯臟。可不屈殺了人。」焦氏怒道:「贓證現在,還要口硬。」提起棒子,沒頭沒腦亂打,打得玉英無處躲閃,掙脫了往門首便跑。焦氏道:「想是要去叫漢子,相幫打我麼?」隨後來趕。不想絆上一交,正磕在一塊磚上,磕碎了頭腦,鮮血滿面,嚷道:「打得我好。只教你不要慌。」月英上前扶起,又要趕來,到虧亞奴緊緊扯住道:「娘,饒了姐姐罷。」那婆娘恐帶跌了兒子,只得立住腳,百般辱罵。玉英閃在門旁啼哭。
那鄰家每日聽得焦氏凌虐這兩個女兒,今日又聽得打得利害,都在門首議論。恰好焦榕撞來,推門進去。那婆娘一見焦榕,便嚷道:「來得好。玉英這賤人偷了漢子,反把我打得如此模樣。」焦榕看見他滿面是血,信以為實,不問情由,搶過焦氏手中棒子,趕近前,將玉英揪過來便打。那鄰家抱不平,齊走來說道:「一個十五六歲女子家,才打得一頓大棒,不指望你來勸解,反又去打他。就是做母舅的,也沒有打甥女之理。」焦榕自覺乏趣,撇下棒子,徑自去了。那鄰家又說道:「也不見這等人家,無一日不打罵這兩個女兒。如今一發連母舅都來助興了。看起來,這兩個女子也難存活。」又一個道:「若死了,我們就具個公呈,不怕那姓焦灼不償命。」焦氏一句句聽見,鄰家發作,只得住口,喝月英推上大門,自去揩抹血污,依舊打發月英出去求乞。
玉英哭了一回,忍著疼痛,原入裡邊去做針指。那焦氏恨聲不絕。到了晚間,吞聲飲泣,想道:「人生百歲,總只一死,何苦受恁般恥辱打罵。」等至焦氏熟睡,悄悄抽身起來,扯下腳帶,懸梁高掛。也是命不該絕。這到虧了晚母不去料理他身上,莫說衣衫襤褸,只這腳帶不知纏過了幾個年頭,布縷雖連,沒有筋骨。一用力,就斷了。剛剛上吊,撲通的跌下地來。驚覺月英,身邊不見了阿姐,情知必走這條死路,叫聲:「不好了。」急跳起身,救醒轉來。兀自嗚嗚而哭。那焦氏也不起身,反罵道:「這賤人。你把死來詐我麼?且到明日與你理會。」
至次早,吩咐月英在家看守,教亞奴引著到焦榕家裡,將昨日鄰家說話,並夜來玉英上吊事說與。又道:「倘然死了,反來連累著你。不如先送到官,除了這禍根罷。」焦榕道:「要擺布他也不難。那錦衣衛堂上,昔年曾替他打幹,與我極是相契。你家又是衛籍,竟送他到這個衙門,誰個敢來放屁。」
焦氏大喜,便教焦榕央人寫下狀詞,說玉英奸淫忤逆,將那兩首詩做個執證,一齊至錦衣衛衙門前。焦榕與衙門中人,都是廝熟的,先央進去道知其意。
少頃升堂,准了焦氏狀詞,差四個校尉前去,拘拿玉英到來。那問官聽了一面之詞,不論曲直,便動刑具。玉英再三折辯,哪裡肯聽。可憐受刑不過,只得屈招,擬成剮罪,發下獄中。兩個禁子扶出衙門,正遇月英妹子。元來月英見校尉拿去阿姐,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鎖上門兒,隨後跟來打探。
望見禁子扶挾出來,便鑽向前抱住,放聲大哭,旁邊轉過焦氏,一把扯開道:「你這小賤人,家裡也不顧了,來此做甚。」
月英見了焦氏,猶如老鼠見貓,膽喪心驚,不敢不跟著他走。
到家又打勾半死,恨道:「你下次若又私地去看了這賤人,查訪著實,奸歹也送你到這所在去。」月英口雖答應,終是同胞情分,割捨不下。過了兩三日,多求乞得幾十文錢,悄地踅到監門口,來探望不題。
再說玉英下到獄中,那禁子頭見他生得標緻,懷個不良之念,假慈悲,照顧他,住在一個好房頭,又將些飲食調養。
玉英認做好人,感激不盡。叮囑他:「有個妹子月英,定然來看,千萬放他進來,相見一面。」那禁子緊緊記在心上。至第四日午後,月英到監門口道出姓名,那禁子流水開門引見玉英。兩下悲號,自不必說。漸至天晚,只得分別。自此月英不時進監看覷。不在話下。
且說那禁子貪愛玉英容貌,眠思夢想,要去奸他。一來耳目眾多,無處下手﹔二則恐玉英不從,喊叫起來,壞了好事。提空就走去說長問短,把幾句風話撩撥。玉英是聰明女子,見話兒說得蹊蹺,已明白是個不良之人,留心提防,便不十分招架。
一日,正在檻上悶坐,忽見那禁子輕手輕腳走來,低聲啞氣,笑嘻嘻的說道:「小娘子可曉得我一向照顧你的意思麼?」玉英知其來意,即立起身道:「奴家不曉得是甚意思。」那禁子又笑道:「小娘子是個伶俐人,難道不曉得?」便向前摟抱。玉英著了急,亂喊:「殺人!」那禁子見不是話頭,急忙轉身,口內說道:「你不從我麼?今晚就與你個辣手。」玉英聽了這話,捶胸跌腳的號哭,驚得監中人俱來觀看。玉英將那禁子調戲情由,告訴眾人。內中有幾個抱不平的,叫過那禁子說道:「你強奸犯婦,也有老大的罪名。今後依舊照顧他,萬事干休﹔倘有些兒差錯,我眾人連名出首,但憑你去計較。」那禁子情虧理虛,滿口應承,陪告不是:「下次再不敢去惹他。」正是:
羊肉饅頭沒得吃,空教惹得一身羶。
玉英在獄不見又經兩月有餘,已是六月初旬。元來每歲夏間,在朝廷例有寬恤之典,差太監審錄各衙門未經發落之事。凡事枉人冤,許諸人陳奏。比及六月初旬,玉英聞得這個消息,想起一家骨肉,俱被焦氏陷害,此番若不伸冤,再無昭雪之日矣。遂草起辨冤奏章,將合家受冤始末,細細詳述。教月英賚奏,其略云:
臣聞先正有云:五刑不孝為先,四德以無義為恥。故竇氏投崖,雲華墜井。是皆畢命於綱常,流芳於後世也。臣父錦衣衛千戶李雄,先娶臣母,生臣姊妹三人,及弟李承祖。不幸喪母之日,臣等俱在孩提。父每見憐,仍娶繼母焦氏撫養。臣父於正德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征陝西反賊陣亡。天禍臣家,流移日甚。臣年十六,未獲結縭。姊妹伶仃,孑無依荷。標梅已過,紅葉無憑。嘗有《送春詩》一絕云云,又有《別燕詩》一絕云云。是皆有感而言,情非得已。奈母氏不察臣衷,疑為外遇,逼舅焦榕,拿送錦衣衛,誣臣奸淫不孝等情。問官昧臣事理,坐臣極刑。臣女流難辨,俯首聽從。蓋不敢逆繼母之情,以重不孝之罪也。邇蒙聖恩熱審,凡事枉人冤,許諸人陳奏。欽此欽遵。故不得不生樂生之心,以冀超脫。臣父本武人,頗知典籍。臣雖妾婦,幸領遺教。臣繼母年二十,有弟亞奴,生方周歲。母圖親兒蔭襲,故當父方死之時,計令臣弟李承祖十歲孩兒,親往戰場,尋父遺骨,陷之死地,以圖己私。幸賴天佑父靈,抱骨以歸。前計不成,仍將臣弟毒藥身死,支解棄埋。又將臣妹李桃英賣為人婢,李月英屏去衣食,沿街抄化。今將臣誣陷前情。臣設有不才,四鄰何不糾舉?又不曾經獲某人,只憑數句之詩,尋風捉影,以陷臣罪。臣之死,固當矣。十歲之弟,有何罪乎?數歲之妹,有何辜乎?臣母之過,臣不敢言。《凱風》有詩,臣當自責。臣死不足惜,恐天下後世之為繼母者,得以肆其奸妒而無忌也。伏望陛下俯察臣心,將臣所奏付諸有司。先將臣速斬,以快母氏之心。次將臣詩委勘,有無事情。推詳臣母之心,盡在不言之表。則臣之生平獲雪,而臣父之靈亦有感於地下矣。
這一篇章疏奏上,天子重瞳親照,憐其冤抑,倒下聖旨,著三法司嚴加鞠審。三法司官不敢怠慢,會同拘到一干人犯,連桃英也喚至當堂,逐一細問。焦氏、焦榕初時抵賴,動起刑法,方才吐露真情,與玉英所奏無異。勘得焦氏叛夫殺子,逆理亂倫,與無故殺子孫輕律不同,宜加重刑,以為繼母之戒。焦榕通同謀命,亦應抵償。玉英、月英、亞奴發落寧家。
又令變賣焦榕家產,贖回桃英。覆本奏聞,請旨。聖天子怒其凶惡,連亞奴俱敕即日處斬。玉英又上疏懇言:「亞奴尚在襁褓,無所知識。且係李氏一線不絕之嗣,乞賜矜宥。」天子准其所奏,詔下刑部,止將焦榕、焦氏二人綁付法場,即日雙雙受刑。亞奴終身不許襲職。另擇嫡枝次房承蔭,以繼李雄之嗣。玉英、月英、桃英俱擇士人配嫁。至今《列女傳》中載有李玉英辨冤奏本,又為贊云:
李氏玉英,父死家傾。《送春》《別燕》,母疑外情。置之重獄,險羅非刑。陳情一疏,冤滯始明。
後人又有詩嘆云:
昧心晚母曲如鉤,只為親兒起毒謀。
假饒血化西江水,難洗黃泉一段羞。
第二十八卷
吳衙內鄰舟赴約
貪花費盡採花心,身損精神德損陰。
勸汝遇花休浪採,佛門第一戒邪淫。
話說南宋時,江州有一秀才,姓潘名遇,父親潘朗,曾做長沙太守,高致在家。潘遇已中過省元,別了父親,買舟往臨安會試。前一夜,父親夢見鼓樂旗彩,送一狀元扁額進門,扁上正注潘遇姓名。早起喚兒子說知。潘遇大喜,以為青闈首捷無疑。一路去高歌暢飲,情懷開發。不一日,到了臨安,尋覓下處,到一個小小人家。主翁相迎,問:「相公可姓潘麼?」潘遇道:「然也,足下何以知之?」主翁道:「夜來夢見土地公公說道:『今科狀元姓潘,明日午刻到此,你可小心迎接。』相公正應其兆。若不嫌寒舍簡慢,就在此下榻何如?」
潘遇道:「若果有此事,房價自當倍奉。」即令家人搬運行李到其家停宿。
主人有女年方二八,頗有姿色。聽得父親說其夢兆,道潘郎有狀元之分,在窗下偷覷,又見他儀容俊雅,心懷契慕,無繇通款。一日,潘生因取硯水,偶然童子不在,自往廚房,恰與主人之女相見。其女一笑而避之。潘生魂不附體,遂將金戒指二枚、玉簪一只,囑付童兒,覷空致意此女,懇求幽會。此女欣然領受,解腰間繡囊相答。約以父親出外,親赴書齋。一連數日,潘生望眼將穿,未得其便。直至場事已畢,主翁治杯節勞。飲至更深,主翁大醉。潘生方欲就寢,忽聞輕輕叩門之聲,啟而視之,乃此女也。不及交言,捧進書齋,成其雲雨,十分歡愛。約以成名之後,當娶為側室。
是夜,潘朗在家,復夢向時鼓樂旗彩,迎狀元匾額過其門而去。潘朗夢中喚云:「此乃我家旗匾。」送匾者答云:「非是。」潘朗追而看之,果然又一姓名矣。送匾者云:「今科狀元合是汝子潘遇,因做了欺心之事,天帝命削去前程,另換一人也。」潘朗驚醒,將信將疑。未幾揭曉,潘朗閱登科記,狀元果是夢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待其歸而叩之,潘遇抵賴不過,只得實說。父子嘆嗟不已。潘遇過了歲餘,心念此女,遣人持金帛往聘之,則此女已適他人矣,心中甚是懊悔。後來連走數科不第,鬱鬱而終。
因貪片刻歡娛景,誤卻終身富貴緣。
說話的,依你說,古來才子佳人,往往私諧歡好,後來夫榮妻貴,反成美談,天公大算盤,如何又差錯了?看官有所不知。大凡行奸賣俏,壞人終身名節,其過非校若是五百年前合為夫婦,月下老赤繩繫足,不論幽期明配,總是前緣判定,不虧行止。聽在下再說一件故事,也出在宋朝,卻是神宗皇帝年間,有一位官人,姓吳名度,汴京人氏,進士出身,除授長沙府通判。夫人林氏,生得一位衙內,單諱個彥字,年方一十六歲,一表人才,風流瀟灑。自幼讀書,廣通經史,吟詩作賦,件件皆能。更有一件異處,你道是甚異處?這等一個清標人物,卻吃得東西,每日要吃三升米飯,二斤多肉,十餘斤酒。其外飲饌不算。這還是吳府尹恐他傷食,酌中定下的規矩。若論起吳衙內,只算做半飢半飽,未能趁心像意。
是年三月間,吳通判任滿,升選揚州府尹。彼處吏書差役帶領馬船,直至長沙迎接。吳度即日收拾行裝,辭別僚友起程。下了馬船,一路順風順水。非止一日,將近江州。昔日白樂天贈商婦《琵琶行》云:「江州司馬青衫濕。」便是這個地方。吳府尹船上正揚著滿帆,中流穩度。倏忽之間,狂風陡作,怒濤洶涌,險些兒掀翻。莫說吳府尹和夫人們慌張,便是篙師舵工無不失色,急忙收帆攏岸。只有四五里江面,也掙了兩個時辰。回顧江中往來船只,那一只上不手忙腳亂,求神許願,掙得到岸,便謝天不盡了。這裡吳府尹馬船至了岸旁,拋錨繫纜。那邊已先有一只官船停泊。兩下相隔約有十數丈遠。這官船艙門上簾兒半卷,下邊站著一個中年婦人,一個美貌女子。背後又侍立三四個丫鬟。吳衙內在艙中簾內,早已瞧見。那女子果然生得嬌艷。怎見得?有詩為證:
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分明月殿瑤池女,不信人間有異姿。
吳衙內看了,不覺魂飄神蕩,恨不得就飛到他身邊,摟在懷中,只是隔著許多路,看得不十分較切。心生一計,向吳府尹道:「爹爹,何不教水手移去,幫在這只船上?到也安穩。」吳府尹依著衙內,吩咐水手移船。水手不敢怠慢,起錨解纜,撐近那只船旁。吳衙內指望幫過了船邊,細細飽看。誰知才傍過去,便掩上艙門,把吳衙內一團高興,直冷淡到腳指尖上。你道那船中是甚官員?姓甚名誰?那官人姓賀名章,祖貫建康人氏,也曾中過進士。前任錢塘縣尉,新任荊州司戶,帶領家眷前去赴任,亦為阻風,暫駐江州。三府是他同年,順便進城拜望去了,故此家眷開著艙門閑玩。中年的便是夫人金氏,美貌女子乃女兒秀娥。元來賀司戶沒有兒子,止得這秀娥小姐。年才十五,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女工針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兼之幼時賀司戶曾延師教過,讀書識字,寫作俱高。賀司戶夫婦因是獨養女兒,鍾愛勝如珍寶,要贅個快婿,難乎其配,尚未許人。當下母子正在艙門口觀看這些船只慌亂,卻見吳府尹馬船幫上來,夫人即教丫鬟下簾掩門進去。
吳府尹是仕路上人,便令人問是何處官府。不一時回報說:「是荊州司戶,姓賀諱章,今去上任。」吳府尹對夫人道:「此人昔年至京應試,與我有交。向為錢塘縣尉,不道也升遷了。既在此相遇,禮合拜訪。」教從人取帖兒過去傳報。從人又稟道:「那船上說,賀爺進城拜客未回。」正說間,船頭上又報道:「賀爺已來了。」吳府尹教取公服穿著,在艙中望去,賀司戶坐著一乘四人轎,背後跟隨許多人從。元來賀司戶去拜三府,不想那三府數日前丁憂去了,所以來得甚快。抬到船邊下轎,看見又有一只座船,心內也暗轉:「不知是何使客?」
走入艙中,方待問手下人,吳府尹帖兒早已遞進。賀司戶看罷,即教相請。恰好艙門相對,走過來就是。見禮已畢,各敘間闊寒溫。吃過兩杯茶,吳府尹起身作別。
不一時,賀司戶回拜。吳府尹款留小酌,喚出衙內相見,命坐於旁。賀司戶因自己無子,觀見吳彥儀表超群,氣質溫雅,先有四五分歡喜。及至問些古今書史,卻又應答如流。賀司戶愈加起敬,稱贊不絕,暗道:「此子人才學識,盡是可人。
若得他為婿,與女兒恰好正是一對。但他居汴京,我住建康,兩地相懸,往來遙遠,難好成偶,深為可惜。」此乃賀司戶心內之事,卻是說不出的話。吳府尹問道:「老先生有幾位公子?」
賀司戶道:「實不相瞞,止有小女一人,尚無子嗣。」吳衙內也暗想道:「適來這美貌女子,必定是了,看來年紀與我相仿,若求得為婦,平生足矣。但他止有此女,料必不肯遠嫁,說也徒然。」又想道:「莫說求他為婦,今要再見一面,也不能勾了。怎做恁般痴想。」吳府尹聽得賀司戶尚沒有子,乃道:「原來老先生還無令郎,此亦不可少之事。須廣置姬妾,以圖生育便好。」賀司戶道:「多承指教,學生將來亦有此意。」
彼此談論,不覺更深方止。臨別時,吳府尹道:「儻今晚風息,明晨即行,恐不及相辭了。」賀司戶道:「相別已久,後會無期,還求再談一日。」道罷,回到自己船中。夫人小姐都還未臥,秉燭以待。賀司戶酒已半酣,向夫人說起吳府尹高情厚誼,又誇揚吳衙內青年美貌,學問廣博,許多好處,將來必是個大器,明日要設席請他父子。因有女兒在旁,不好說出意欲要他為婿這一段情來。那曉得秀娥聽了,便懷著愛慕之念。
至次日,風浪轉覺狂大,江面上一望去,煙水迷蒙,浪頭推起約有二三丈高,惟聞澎湃之聲。往來要一只船兒做樣,卻也沒有。吳府尹只得住下。賀司戶清早就送請帖,邀他父子赴酌。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穵耳當招,巴不能到他船中,希圖再得一覷。
這吳府尹不會湊趣,道是父子不好齊擾賀司戶。至午後獨自過去,替兒子寫帖辭謝。吳衙內難好說得,好不氣惱。幸喜賀司戶不聽,再三差人相請。吳彥不敢自專,又請了父命,方才脫換服飾,過船相見,入坐飲酒。早驚動後艙賀小姐,悄悄走至遮堂後,門縫中張望。那吳衙內妝束整齊,比平日愈加丰采飄逸。怎見得?也有詩為證:
何郎俊俏顏如粉,荀令風流坐有香。
若與潘生同過市,不知擲果向誰傍?
賀小姐看見吳衙內這表人物,不覺動了私心,想道:「這衙內果然風流俊雅,我若嫁得這般個丈夫,便心滿意足了。只是怎好在爹媽面前啟齒?除非他家來相求才好。但我便在思想,吳衙內如何曉得?欲待約他面會,怎奈爹媽俱在一處,兩邊船上,耳目又廣,沒討個空處。眼見得難就,只索罷休。」
心內雖如此轉念,那雙眼卻緊緊覷定吳衙內。大凡人起了愛念,總有十分醜處,俱認作美處。何況吳衙內本來風流,自然轉盼生姿,愈覺可愛。又想道:「今番錯過此人,後來總配個豪家宦室,恐未必有此才貌兼全。」左思右想,把腸子都想斷了,也沒個計策,與他相會。心下煩惱,倒走去坐下。席還未暖,恰像有人推起身的一般,兩只腳又早到屏門後張望。
看了一回,又轉身去坐。不上吃一碗茶的工夫,卻又走來觀看,猶如走馬燈一般,頃刻幾個盤旋,恨不得三四步攆至吳衙內身邊,把愛慕之情,一一細罄。說話的,我且問你,在後艙中非止賀小姐一人,須有夫人丫鬟等輩,難道這般著迷光景,豈不要看出破綻?看官,有個緣故。只因夫人平素有件毛病,剛到午間,便要熟睡一覺,這時正在睡鄉,不得工夫。那丫頭們巴不得夫人小姐不來呼喚,背地自去打伙作樂,誰個管這樣閑帳?為此並無人知覺。少頃,夫人睡醒,秀娥只得耐住雙腳,悶坐呆想。正是: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際難為情。
且說吳衙內身雖坐於席間,心卻掛在艙後,不住偷眼瞧看。見屏門緊閉,毫無影響,暗嘆道:「賀小姐,我特為你而來,不能再見一面,何緣分淺薄如此。」怏怏不樂,連酒也懶得去飲。抵暮席散,歸到自己船中,沒情沒緒,便向床上和衣而臥。這裡司戶送了吳府尹父子過船,請夫人女兒到中艙夜飯。秀娥一心憶著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夫人看了這個模樣,忙問道:「兒,為甚一毫東西不吃,只是呆坐?」連問幾聲,秀娥方答道:「身子有些不好,吃不下。」司戶道:「既然不自在,先去睡罷。」夫人便起身,叫丫鬟掌燈,送他睡下,方才出去。
停了一回,夫人又來看覷一番,催丫鬟吃了夜飯,進來打鋪相伴。秀娥睡在帳中,翻來覆去哪裡睡得著。忽聞艙外有吟詠之聲,側耳聽時,乃是吳衙內的聲音。其詩云:
天涯猶有夢,對面豈無緣?
莫道歡娛暫,還期盟誓堅。
秀娥聽罷,不勝歡喜道:「我想了一日,無計見他一面。
如今在外吟詩,豈非天付良緣。料此更深人靜,無人知覺,正好與他相會。」又恐丫鬟們未睡,連呼數聲,俱不答應,量已熟睡。即披衣起身,將殘燈挑得亮亮的,輕輕把艙門推開。吳衙內恰如在門首守候的一般,門啟處便鑽入來,兩手摟抱。秀娥又驚又喜。日間許多想念之情,也不暇訴說。連艙門也不曾閉上,相偎相抱,解衣就寢,成其雲雨。
正在酣美深處,只見丫鬟起來解手,喊道:「不好了,艙門已開,想必有賊。」驚動合船的人,都到艙門口觀看。司戶與夫人推門進來,教丫鬟點火尋覓。吳衙內慌做一堆,叫道:「小姐,怎麼處?」秀娥道:「不要著忙,你只躲在床上,料然不尋到此。待我打發他們出去,送你過船。」剛抽身下床,不想丫鬟照見了吳衙內的鞋兒,乃道:「賊的鞋也在此,想躲在床上。」司戶夫妻便來搜看。秀娥推住,連叫沒有。哪裡肯聽,向床上搜出吳衙內。秀娥只叫得「苦也」。司戶道:「叵耐這廝,怎來點污我家?」夫人便說:「吊起拷打。」司戶道:「也不要打,竟撇入江裡去罷。」教兩個水手,打頭扛腳抬將出去。
吳衙內只叫饒命。秀娥扯住叫道:「爹媽,都是孩兒之罪,不於他事。」司戶也不答應,將秀娥推上一交,把吳衙內撲通撇在水裡。秀娥此時也不顧羞恥,跌腳捶胸,哭道:「吳衙內,是我害著你了。」又想道:「他既因我而死,我又何顏獨生?」
遂搶出艙門,向著江心便跳。
可憐嫩玉嬌香女,化作隨波逐浪魂。
秀娥剛跳下水,猛然驚覺,卻是夢魘,身子仍在床上。旁邊丫鬟還在那裡叫喊:「小姐甦醒。」秀娥睜眼看時,天已明了,丫鬟俱已起身。外邊風浪,依然狂大。丫鬟道:「小姐夢見甚的?恁般啼哭,叫喚不醒。」秀娥把言語支吾過了,想道:「莫不我與吳衙內沒有姻緣之分,顯這等凶惡夢兆?」又想道:「若得真如夢裡這回恩愛,就死亦所甘心。」此時又被夢中那段光景在腹內打攪,越發想得痴了,覺道睡來沒些聊賴,推枕而起。丫鬟們都不在眼前,即將門掩上,看著艙門,說道:「昨夜吳衙內明明從此進來,摟抱至床,不信到是做夢。」又想道:「難道我夢中便這般僥幸,醒時卻真個無緣不成?」一頭思想,一面隨手將艙門推開,用目一覷。只見吳府尹船上艙門大開,吳衙內向著這邊船上呆呆而坐。
原來二人臥處,都在後艙,恰好間壁,止隔得五六尺遠。
若去了兩重窗隔,便是一家。那吳衙內也因夜來魂顛夢到,清早就起身,開著窗兒,觀望賀司戶船中。這也是癩蝦蟆想天鵝肉吃的妄想。那知姻緣有分,數合當然。湊巧賀小姐開窗,兩下正打個照面。四目相視,且驚且喜。恰如識熟過的,彼此微微而笑。秀娥欲待通句話兒,期他相會,又恐被人聽見。
遂取過一幅桃花箋紙,磨得墨濃,醮得筆飽,題詩一首,折成方勝,袖中摸出一方繡帕包裹,卷做一團,擲過船去。吳衙內雙手承受,深深唱個肥喏,秀娥還了個禮。然後解開看時,其詩云:
花箋裁錦字,繡帕裹柔腸。
不負襄王夢,行雲在此方。
傍邊又有一行小字道:「今晚妾當挑燈相候,以剪刀聲響為號,幸勿爽約。」吳衙內看罷,喜出望外。暗道:「不道小姐又有如此秀美才華,真個世間少有。」一頭贊羨,即忙取過一幅金箋,題詩一首,腰間解下一條錦帶,也卷成一塊,擲將過來。秀娥接得看時,這詩與夢中聽見的一般,轉覺駭然,暗道:「如何他才題的詩,昨夜夢中倒先見了?看起來我二人合該為配,故先做這般真夢。」詩後邊也有一行小字道:「承芳卿雅愛,敢不如命。」看罷,納諸袖中。正在迷戀之際,恰值丫鬟送面水叩門。秀娥輕輕帶上隔子,開放丫鬟。隨後夫人也來詢視。見女兒已是起身,方放下這片愁心。
那日乃是吳府尹答席,午前賀司戶就去赴宴。夫人也自晝寢。秀娥取出那首詩來,不時展玩,私心自喜,盼不到晚。
有恁般怪事。每常時,翣翣眼便過了一日。偏生這日的日子,恰像有條繩子繫住,再不能勾下去,心下好不焦躁。漸漸捱至黃昏,忽地想著這兩個丫鬟礙眼,不當穩便,除非如此如此。到夜飯時,私自賞那帖身伏侍的丫鬟一大壺酒,兩碗菜蔬。這兩個丫頭猶如渴龍見水,吃得一滴不留。少頃賀司戶筵散回船,已是爛醉。秀娥恐怕吳衙內也吃醉了,不能赴約,反增憂慮。回到後艙,掩上門兒,教丫鬟將香兒熏好了衾枕,吩咐道:「我還要做些針指,你們先睡則個。」那兩個丫鬟正是酒涌上來,面紅耳熱,腳軟頭旋,也思量幹這道兒,只是不好開口,得了此言,正中下懷,連忙收拾被窩去睡。頭兒剛剛著枕,鼻孔中就搧風箱般打鼾了。
秀娥坐了更餘,仔細聽那兩船人聲靜悄,寂寂無聞,料得無事,遂把剪刀向桌兒上廝琅的一響。那邊吳衙內早已會意。原來吳衙內記掛此事,在席上酒也不敢多飲。賀司戶去後,回至艙中,側耳專聽。約莫坐了一個更天,不見些影響,心內正在疑惑,忽聽得了剪刀之聲,喜不自勝,連忙起身,輕手輕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依原推上,聳身跳過這邊船來,向窗門上輕輕彈了三彈。秀娥便來開窗,吳衙內鑽入艙中,秀娥原復帶上。兩下又見了個禮兒。吳衙內在燈下把賀小姐仔細一觀,更覺千嬌百媚。這時彼此情如火熱,那有閑工夫說甚言語。吳衙內捧過賀小姐,松開鈕扣,解卸衣裳,雙雙就枕。酥胸緊貼,玉體輕偎。這場雲雨,十分美滿。但見:艙門輕叩小窗開,瞥見猶疑夢裡來。
萬種歡娛愁不足,梅香熟睡莫驚猜。
一回兒雲收雨散,各道想慕之情。秀娥只將夢中聽見詩句,卻與所贈相同的話說出。吳衙內驚訝道:「有恁般奇事。
我昨夜所夢,與你分毫不差。因道是奇異,悶坐呆想。不道天使小姐也開窗觀覷,遂成好事。看起來,多分是宿世姻緣,故令魂夢先通。明日即懇爹爹求親,以圖偕老百年。」秀娥道:「此言正合我意。」二人說到情濃之際,陽台重赴,恩愛轉篤,竟自一覺睡去。
不想那晚夜半,風浪平靜,五鼓時分,各船盡皆開放。賀司戶吳府尹兩邊船上,也各收拾篷檣,解纜開船。眾水手齊聲打號子起篷,早把吳衙內、賀小姐驚醒。又聽得水手說道:「這般好順風,怕趕不到蘄州。」嚇得吳衙內暗暗只管叫苦,說道:「如今怎生是好?」賀小姐道:「低聲。儻被丫鬟聽見,反是老大利害。事已如此,急也無用。你且安下,再作區處。」
吳衙內道:「莫要應了昨晚的夢便好。」這句話卻點醒了賀小姐,想夢中被丫鬟看見鞋兒,以致事露,遂伸手摸起吳衙內那雙絲鞋藏過。賀小姐躊躇了千百萬遍,想出一個計來,乃道:「我有個法兒在此。」吳衙內道:「是甚法兒?」賀小姐道:「日裡你便向床底下躲避,我也只推有病,不往外邊陪母親吃飯,竟討進艙來。待到了荊州,多將些銀兩與你,趁起岸時人從紛紜,從鬧中脫身,覓個便船回到揚州,然後寫書來求親。爹媽若是允了,不消說起﹔儻或不肯,只得以實告之。爹媽平日將我極是愛惜,到此地位,料也只得允從。那時可不依舊夫妻會合。」吳衙內道:「若得如此,可知好哩。」
到了天明,等丫鬟起身出艙去後,二人也就下床。吳衙內急忙鑽入床底下,做一堆兒伏著。兩旁俱有箱籠遮隱,床前自有帳幔低垂。賀小姐又緊緊坐在床邊,寸步不離。盥漱過了,頭也不梳,假意靠在桌上。夫人走入看見,便道:「阿呀。為何不梳頭,卻靠在此?」秀娥道:「身子覺道不快,怕得梳頭。」夫人道:「想是起得早些,傷了風了,還不到床上去睡睡?」秀娥道:「因是睡不安穩,才坐在這裡。」夫人道:「既然要坐,還該再添件衣服,休得凍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又坐了一回,丫鬟請吃朝膳。夫人道:「兒,你身子不安,莫要吃飯,不如教丫鬟香香的煮些粥兒調養,倒好。」秀娥道:「我心裡不喜歡吃粥,還是飯好。
只不耐煩走動,拿進來吃罷。」夫人道:「既恁般,我也在此陪你。」秀娥道:「這班丫頭,背著你眼就要胡做了,母親還到外邊去吃。」夫人道:「也說得是。」遂轉身出去,教丫鬟將飯送進擺在桌上。秀娥道:「你們自去,待我喚時方來。」打發丫鬟去後,把門頂上,向床底下招出吳衙內來吃飯。
那吳衙內爬起身,把腰伸了一伸,舉目看桌上時,乃是兩碗葷菜,一碗素菜,飯只有一吃一添。原來賀小姐平日飯量不濟,額定兩碗,故此只有這些。你想吳衙內食三升米的腸子,這兩碗飯填在那處?微微笑了一笑,舉起箸兩三超,就便了帳,卻又不好說得,忍著餓原向床下躲過。秀娥開門,喚過丫鬟又教添兩碗飯來吃了。那丫鬟互相私議道:「小姐自來只用得兩碗,今日說道有病,如何反多吃了一半,可不是怪事。」不想夫人聽見,走來說道:「兒,你身子不快,怎的反吃許多飯食?」秀娥道:「不妨事,我還未飽哩。」這一日三餐俱是如此。司戶夫婦只道女兒年紀長大,增了飯食,正不知艙中,另有個替吃飯的,還餓得有氣無力哩。正是:安排布地瞞天謊,成就偷香竊玉情。
當晚夜飯過了。賀小姐即教吳衙內先上床睡臥,自己隨後解衣入寢。夫人又來看時,見女兒已睡,問了聲自去,丫鬟也掩門歇息。吳衙內飢餓難熬,對賀小姐說道:「事雖好了,只有一件苦處。」秀娥道:「是那件?」吳衙內道:「不瞞小姐說,我的食量頗寬。今日這三餐,還不勾我一頓。若這般忍餓過日,怎能捱到荊州?」秀娥道:「既恁地,何不早說?明日多討些就是。」吳衙內道:「十分討得多,又怕惹人疑惑。」
秀娥道:「不打緊,自有道理,但不知要多少才勾?」吳衙內道:「哪裡像得我意。每頓十來碗也胡亂度得過了。」
到次早,吳衙內依舊躲過。賀小姐詐病在床,呻吟不絕。
司戶夫人擔著愁心,要請醫人調治,又在大江中,沒處去請。
秀娥卻也不要,只叫肚裡餓得慌。夫人流水催進飯來,又只嫌少,共爭了十數多碗,倒把夫人嚇了一跳,勸他少吃時,故意使起性兒,連叫:「快拿去。不要吃了,索性餓死罷。」夫人是個愛女,見他使性,反賠笑臉道:「兒,我是好話,如何便氣你?若吃得,盡意吃罷了,只不要勉強。」親自拿起碗箸,遞到他手裡。秀娥道:「母親在此看著,我便吃不下去。須通出去了,等我慢慢的,或者吃不完也未可知。」夫人依他言語,教丫鬟一齊出外。秀娥披衣下床,將門掩上。吳衙內便鑽出來,因是昨夜餓壞了,見著這飯,也不謙讓,也不抬頭,一連十數碗,吃個流星趕月。約莫存得碗餘,方才住手,把賀小姐到看呆了,低低問道:「可還少麼?」吳衙內道:「將就些罷,再吃便沒意思了。」瀉杯茶漱漱口兒,向床下颼的又鑽入去了。
賀小姐將餘下的飯吃罷,開門兒,原到床上睡臥。那丫鬟專等他開門,就奔進去。看見飯兒菜兒,都吃得精光,收著家伙,一路笑道:「原來小姐患的卻是吃飯玻」報知夫人。
夫人聞言,只把頭搖,說道:「虧他怎地吃上這些。那病兒也患得蹊蹺。」急請司戶來說知,教他請醫問卜。連司戶也不肯信,吩咐午間莫要依他,恐食傷了五臟,便難醫治。那知未到午時,秀娥便叫肚飢。夫人再三把好言語勸諭時,秀娥就啼哭起來。夫人沒法,只得又依著他。晚間亦是如此。司戶夫妻只道女兒得了怪病,十分慌張。
這晚已到蘄州停泊,吩咐水手明日不要開船。清早差人入城,訪問名醫﹔一面求神占卦。不一時,請下個太醫來。那太醫衣冠濟楚,氣宇軒昂。賀司戶迎至艙中,敘禮看坐。那太醫曉得是位官員,禮貌甚恭。獻過兩杯茶,問了些病緣,然後到後艙診脈。診過脈,復至中艙坐下。賀司戶道:「請問太醫,小女還是何症?」太醫先咳了一聲嗽,方答道:「令愛是疳膨食積。」賀司戶道:「先生差矣。疳膨食積乃嬰兒之疾,小女今年十五歲了,如何還犯此症?」太醫笑道:「老先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令愛名雖十五歲,即今尚在春間,只有十四歲之實。儻在寒月所生,才十三歲有餘。老先生,你且想,十三歲的女子,難道不算嬰孩?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及吃下飲食,反資其火,所以日盛一日。若再過月餘不醫,就難治了。」賀司戶見說得有些道理,問道:「先生所見,極是有理了。但今如何治之?」太醫道:「如今學生先消其積滯,去其風熱,住了熱,飲食自然漸漸減少,平復如舊矣。」賀司戶道:「若得如此神效,自當重酬。」道罷,太醫起身拜別。
賀司戶封了藥資,差人取得藥來,流水煎起,送與秀娥。
那秀娥一心只要早至荊州,那個要吃甚麼湯藥?初時見父母請醫,再三阻當不住,又難好道出真情,只得由他慌亂。曉得了醫者這班言語,暗自好笑。將來的藥,也打發丫鬟將去,竟潑入淨桶。求神占卦,有的說是星辰不利,又觸犯了鶴神,須請僧道禳解,自然無事﹔有的說在野曠處遇了孤魂餓鬼,若設蘸追薦,便可痊愈。賀司戶夫妻一一依從。見服了幾劑藥,沒些效驗,吃飯如舊。又請一個醫者。
那醫者更是擴而充之,乘著轎子,三四個僕從跟隨。相見之後,高談闊論,也先探了病源,方才診脈,問道:「老先生可有那個看過麼?」賀司戶道:「前日曾請一位看來。」醫者道:「他看的是何症?」賀司戶道:「說是疳膨食積。」醫者呵呵笑道:「此乃癆瘵之症,怎說是疳膨食積?」賀司戶道:「小女年紀尚幼,如何有此症候?」醫者道:「令愛非七情六欲癆怯之比,他本秉氣虛弱,所謂孩兒癆便是。」賀司戶道:「飲食無度,這是為何?」醫者道:「寒熱交攻,虛火上延,因此容易飢餓。」夫人在屏後打聽,教人傳說,小姐身子並不發熱。
醫者道:「這乃內熱外寒骨蒸之症,故不覺得。」又討前日醫者藥劑看了,說道:「這般克罰藥,削弱元氣。再服幾劑,便難救了。待學生先以煎劑治其虛熱,調和臟腑,節其飲食。那時,方以滋陰降火養血補元的丸藥,慢慢調理,自當痊可。」
賀司戶稱謝道:「全仗神力。」遂辭別而去。
少頃,家人又請一個太醫到來。那太醫卻是個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跚,剛坐下,便誇張善識疑難怪異之病:「某官府虧老夫救的,某夫人又虧老夫用甚藥奏效。」那門面話兒就說了一大派。又細細問了病者起居飲食,才去診脈。賀司戶被他大話一哄,認做有意思的,暗道:「常言老醫少卜,或者這醫人有些效驗,也未可知。」醫者診過了脈,向賀司戶道:「還是老先生有緣,得遇老夫。令愛這個病症,非老夫不能識。」
賀司戶道:「請問果是何疾?」醫者道:「此乃有名色的,謂之膈玻」賀司戶道:「吃不下飲食,方是膈病,目今比平常多食幾倍,如何是這症候?」醫者道:「膈病原有幾般。像令愛這膈病俗名喚做老鼠膈。背後盡多盡吃﹔及至見了人,一些也難下咽喉。後來食多發漲,便成蠱脹。二病相兼,便難醫治。如今幸而初起,還不妨得,包在老夫身上,可以除根。」
言罷,起身。賀司戶送出船頭方別。
那時一家都認做老鼠膈,見神見鬼的,請醫問卜。那曉得賀小姐把來的藥,都送在淨桶肚裡,背地冷笑。賀司戶在蘄州停了幾日,算來不是長法,與夫人商議,與醫者求了個藥方,多買些藥材,一路吃去,且到荊州另請醫人。那老兒因要他寫方,著實詐了好些銀兩,可不是他的造化。有詩為證:
醫人未必盡知醫,卻是將機便就現。
無病妄猜云有病,卻教司戶折便宜。
常言說得好:「少女少郎,情色相當。」賀小姐初時,還是個處子,雲雨之際,尚是逡巡畏縮。況兼吳衙內心慌膽怯,不敢恣肆,彼此未見十分美滿。兩三日後,漸入佳境,恣意取樂,忘其所以。一晚夜半,丫環睡醒,聽得床上唧唧噥噥,床棱戛戛的響。隔了一回,又聽得氣喘吁吁,心中怪異,次早報與夫人。夫人也因見女兒面色紅活,不像個病容,正有些疑惑,聽了這話,合著他的意思。不去通知司戶,竟走來觀看,又沒些破綻。及細看秀娥面貌,愈覺丰采倍常,卻又不好開口問得,倒沒了主意。坐了一回,原走出去。朝飯已後,終是放心不下,又進去探覷,把遠話挑問。秀娥見夫人話兒問得蹊蹺,便不答應。耳邊忽聞得打鼾之聲。
原來吳衙內夜間多做了些正經,不曾睡得,此時吃飽了飯,在床底下酣睡。秀娥一時遮掩不來,被夫人聽見,將丫鬟使遣開去,把門頂上,向床下一望。只見靠壁一個攏頭孩子,曲著身體,睡得好不自在。夫人暗暗叫苦不迭,對秀娥道:「你做下這等勾當,卻詐推有病,嚇得我夫妻心花兒急碎了。如今羞人答答,怎地做人。這天殺的,還是哪裡來的?」
秀娥羞得滿面通紅,說道:「是孩兒不是,一時做差事了。望母親遮蓋則個。這人不是別個,便是吳府尹的衙內。」夫人失驚道:「吳衙內與你從未見面,況那日你爹在他船上吃酒,還在席間陪侍,夜深方散,四鼓便開船了,如何得能到此?」秀娥從實將司戶稱贊留心,次日屏後張望,夜來做夢,早上開窗訂約,並睡熟船開,前後事細細說了,又道:「不肖女一時情痴,喪名失節,玷辱父母,罪實難逭。但兩地相隔數千里,一旦因阻風而會,此乃宿世姻緣,天遣成配,非繇人力。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望母親好言勸爹曲允,尚可挽回前失﹔倘爹有別念,兒即自盡,決不偷生苟活。今蒙恥稟知母親,一任主張。」道罷,淚如雨下。
這裡母子便說話,下邊吳衙內打鼾聲越發雷一般響了。此時夫人又氣又惱,欲待把他難為,一來嬌養慣了,哪裡捨得﹔二來恐婢僕聞知,反做話靶,吞聲忍氣,拽開門走往外邊去了。
秀娥等母親轉身後,急下床頂上門兒,在床下叫醒吳衙內,埋怨道:「你打鼾,也該輕些兒,驚動母親,事都泄漏了。」
吳衙內聽說事漏,嚇得渾身冷汗直淋,上下牙齒,頃刻就趷蹬蹬的相打,半句話也掙不出。秀娥道:「莫要慌。適來與母親如此如此說了。若爹爹依允,不必講起﹔不肯時,拚得學夢中結局,決不教你獨受其累。」說到此處,不覺淚珠亂滾。
且說夫人急請司戶進來,屏退丫鬟,未曾開言,眼中早已簌簌淚下。司戶還道愁女兒病體,反寬慰道:「那醫者說,只在數日便可奏效,不消煩惱。」夫人道:「聽那老光棍花嘴,甚麼老鼠膈。論起恁樣太醫,莫說數日內奏效,就一千日還看不出病體。」司戶道:「你且說怎的?」夫人將前事細述。把司戶氣得個發昏章第十一,連聲道:「罷了,罷了。這等不肖之女,做恁般醜事,敗壞門風,要他何用?趁今晚都結果了性命,也脫了這個醜名。」這兩句話驚得夫人面如土色,勸道:「你我已在中年,止有這點骨血。一發斷送,更有何人?論來吳衙內好人家子息,才貌兼全,招他為婿,原是門當戶對。獨怪他不來求親,私下做這般勾當。事已如此,也說不得了。將錯就錯,悄地差人送他回去,寫書與吳府尹,令人來下聘,然後成禮,兩全其美。今若聲張,反妝幌子。」司戶沉吟半晌,無可奈何,只得依著夫人。出來問水手道:「這裡是甚地方?」
水手答道:「前邊已是武昌府了。」司戶吩咐就武昌暫停,要差人回去。一面修起書札,喚過一個心腹家人,吩咐停當。
不一時到了武昌。那家人便上涯寫下船只,旁在船邊。賀司戶與夫人同至後艙。秀娥見了父親,自覺無顏,把被蒙在面上。司戶也不與他說話,只道:「做得好事。」向床底下,呼喚吳衙內。那吳衙內看見了司戶夫婦,不知是甚意兒,戰兢兢爬出來,伏在地上,口稱死罪。司戶低責道:「我只道你少年博學,可以成器,不想如此無行,辱我家門。本該撇下江裡,才消這點惡氣。今姑看你父親面皮,饒你性命,差人送歸。若得成名,便把不肖女與你為妻﹔如沒有這般志氣,休得指望。」吳衙內連連叩頭領命。司戶原教他躲過,捱至夜深人靜,悄地教家人引他過船,連丫鬟不容一個見面。彼時兩下分別,都還道有甚歹念,十分淒慘,又不敢出聲啼哭。秀娥又扯夫人到背後,說道:「此行不知爹爹有甚念頭,須教家人回時,討吳衙內書信覆我,方才放心。」夫人真個依著他,又叮囑了家人。次日清早開船自去。賀司戶船只也自望荊州進發。賀小姐誠恐吳衙內途中有變,心下憂慮。即時真個倒想出病來。正是:乍別冷如冰,動念熱如火。
三百六十病,唯有相思苦。
話分兩頭。且說吳府尹自那早離了江州,行了幾十里路,已是朝膳時分,不見衙內起身。還道夜來中酒,看看至午,不見聲息,以為奇怪。夫人自去叫喚,並不答應。那時著了忙。
吳府尹教家人打開觀看,只有一個空艙。嚇得府尹夫妻魂魄飛散,呼天愴地的號哭,只是解說不出。合船的人,都道:「這也作怪。總來只有雙船,哪裡去了?除非落在水裡。」吳府尹聽了眾人,遂泊住船,尋人打撈。自江州起至泊船之所,百里內外,把江也撈遍了,哪裡羅得尸首。一面招魂設祭,把夫人哭得死而復甦。吳府尹因沒了兒子,連官也不要做了。手下人再三苦勸,方才前去上任。
不則一日,賀司戶家人送吳衙內到來。父子一見,驚喜相半。看了書札,方知就裡,將衙內責了一常款留賀司戶家人,住了數日,准備聘禮,寫起回書,差人同去求親。吳衙內也寫封私書寄與賀小姐。兩下家人領著禮物,別了吳府尹,直至荊州,參見賀司戶。收了聘禮。又做回書,打發吳府尹家人回去。那賀小姐正在病中,見了吳衙內書信,然後漸漸痊愈。那吳衙內在衙中,日夜攻書。候至開科,至京應試,一舉成名,中了進士。湊巧除授荊州府湘潭縣縣尹。吳府尹見兒子成名,便告了致仕,同至荊州上任,擇吉迎娶賀小姐過門成親。同僚們前來稱賀。
兩個花燭下新人,錦衾內一雙舊友。
秀娥過門之後,孝敬公姑,夫妻和順,頗有賢名。後來賀司戶因念著女兒,也入籍汴京,靠老終身。吳彥官至龍圖閣學士,生得二子,亦登科甲。這回書喚做《吳衙內鄰舟赴約》。詩云:
佳人才子貌相當,八句新詩暗自將。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醒世恆言 - 14
- Büleklär
- 醒世恆言 - 0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34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5820.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9.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7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019.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9.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10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9520.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42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1021.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2.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71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0219.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38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6521.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60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9421.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3.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36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5720.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0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47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9221.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83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602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4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52117.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70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8618.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0.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7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902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39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2819.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95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519.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86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22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67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96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07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112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醒世恆言 - 1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026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96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