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文明小史 - 0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414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15
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濟川看了,也沒甚意思。張先生又領他到城隍山上,去看那錢塘江的江景。找到一丬茶館坐下。茶博士問吃什麼茶?張先生叫了一碗本山,又叫他做兩個酥油餅起馬。卻好這時正是八月裡,那錢塘江的湖水是有名的,濟川正與張先生閒談,忽見大眾凴欄觀望。張先生道:「潮來了!」濟川也起身,來靠著欄杆。看時,果然遠遠的銀絲一線飛漾而來,看看近了,便如雪山湧起,比江水高了幾倍,猶如砌成的一層白玉階沿,底下有多少小船,捺槳直往上駛。濟川叫聲:「曖喲!」張先生問什麼事?濟川道:「眼見那船就要翻了!」話未說完,那些船一隻一隻的浮在潮水面上,濟川著實詫異。張先生道:「這是他們弄慣的,世兄讀書人,難道還不知?」濟川想道:「記得小時聽見先生講過,什麼嫁與弄潮兒,莫非就是這些人了。」正在觀望,不提防茶博走來,將酥油餅在桌上一擱道:「餅來了。」
濟川嚇了一跳。張先生讓他吃餅,道:「這也是杭州的名件,世兄須得嚐嚐。」濟川分了小半個吃著,覺得有些生油味兒,不甚合意,放下不吃,兩人坐了多時,看看天晚,想要回寓,就叫堂倌算帳。一算起來,整整三百文制錢。張先生拿幾個銅錢在桌上一擺道:「兩人一百六,三十二加十錢小帳,二百零兩個錢。」堂倌道:「那酥油餅是一百二十錢一個。」張先生合他爭道:「我吃油餅也吃過千千萬萬,沒有吃過一百二十錢的起馬酥油餅。」堂倌道。「客人不知,現在於面漲價了。」
二人爭了半天,始終付了他一百錢一個餅,才得出去。那堂倌咕噥道:「千千萬萬的酥油餅,夠他一世吃哩,沒有見過這樣嗇刻人,也來吃酥油餅。」張先生只作沒聽見,走出店門,覓路下山回去。
次日,張先生又領濟川去游西湖。早起飽餐一頓,踱出湧金門,望西湖一面走來。那時天氣尚早,遊客寥寥。二人走到湖邊,僱了一隻瓜皮艇,隨意蕩槳,遇著好景致,便登岸流連,或遠遠瞻眺。果然天下第一名勝,況是八月天氣,有些柳樹搖風,桂香飄月的意思。到得靠晚,只見天上一片晴霞,映著湖水青一塊、紫一塊,天然畫景,就是描寫亦描寫不出。而且孤山達平,雷峰突兀,一時亦瀏覽不盡。但可惜那上、中、下三天竺,被和尚占去了。兩人正在看得有趣,濟川想道:「那和尚不耕不織,坐食人間,偏享恁般清福,真是世上第一件不平之事。」一邊游,一邊想,看見天色已漸漸的黑下來,方才回船攏岸。依著張先生的意思,要想回寓吃飯,濟川道:「肚子餓久了,前面藕香居擺著好些中碗,我們去嚐嚐著。」
張先生道:「藕香居是吃得的嗎?」濟川道:「 除非他菜裡頭有毒藥,便吃不得。」張先生道:「世兄!不是這般說,他那菜又不好吃,價錢又貴。」濟川道:「嚐嚐看,要好貴也無妨。」張被他纏得沒法,只得同他到了藕香居。這是西湖上有名的茶館,兼賣酒菜。張先生替濟川要了一樣醋溜魚,一樣攤黃菜,一樣炒蝦仁,半斤花雕,兩人吃酒賞玩。濟川見闌干外面環著池塘,密密的全是的荷葉,只可惜荷花沒有了,那五六月間不知怎樣好看哩?雖然秋天,還是有些餘下的清香,一陣陣被風吹來,著實有點意思。須臾酒飯已罷,仍回寓處。
次日,商量起身,搭船過江,一路走去,那紹興的山水,更是雄奇。到紹興住下。
次日,又去探過禹穴,見了岣嶁碑,一字不識。那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說法,雖然不錯,卻總沒有西湖那般清幽可喜。
兩人訪明瞭到嵊縣的路,一直進發。到得嵊縣,原來小小一個城池,依著在上海打聽的路兒走去,只見幾家紳戶,也有掛著「 進士第」匾額的,也有掛著「大夫第」匾額的,末了一家更是不同,大門外貼了一張朱箋紙,上寫著「奉憲委辦秦晉賑捐一切虛銜封典貢監翎枝分局」,又掛了兩面虎頭牌,上寫著「 賬捐重地,閒人莫入」,四扇大門裡面,又掛著四頂紅黑帽,兩條軍棍,兩根皮鞭。濟川見這裡氣概不凡,倒要看他是何官職,卻見門外還掛著一塊兒紅漆黑字牌兒,上寫著「 欽加四品銜候選清軍府畲公館」字樣。濟川喜道:「 這正是我姨母家了。」此時行李未到,他便同張先生上去敲門。那知門是開的,門房裡抹牌的聲音響亮,見有人進來,就有一個管家,穿著黑洋縐的單衫,油鬆大辮,滿面煙氣觸鼻,問是那位,找誰的?幸而濟川記得他母親的話,曉得這姨母家是講究排場的,所以帶了一張名片放在身邊,當下正用得著,就在懷裡掏了出來,叫他上去替回。那管家走進大廳,打了一個轉身出來,擋駕道:「老爺不在家,捕廳衙門裡赴席去了,二位老爺有什麼話說,待家人替回罷。」濟川道:「老太太總在家的,你上去,回說我是上海來的外甥便了。」那管家見是老太太面上親戚,才不敢怠慢,說了聲「請花廳上坐,待家人進去回明白了再說。」濟川叫他派一個人在門口招呼行李,自己合張先生隨他走進廳上。原來小小三間廳中間,放了一張天然幾,底下兩張花梨木桌子,兩旁八張太師椅,四張茶几,都是紫檀木雕花的。上首擺了一張炕牀,下首的屏風是開著通上房的。中間掛的對子,上款是「西卿仁弟之屬」,下款是「罣亭汪鳴鑾」。兩旁壁上,雜七雜八掛著些翰苑分書的單條。濟川合張先生在那中間椅子上坐定,等了好一會,那管家出來說:「請!」濟川囑咐張先生在花廳上少待,就跟了那管家走進去。
原來花廳背面,一式也是三間,一間走穿,兩間有四扇屏窗隔開,高挑軟簾,料想裡面是間書房。濟川再走進去,原來一排五間房子,一邊有兩間廂房,一邊走廊。由那走廊繞進,便是上房,卻一色的大玻璃窗,紅紗遮陽。中間屋裡,上首擺了個觀音香案,黃紗幔兒,檀來之香,維繞慢外,他姨母正跪在蒲團上念高王經哩。濟川在家侍奉母親慣了,曉得經不念完,是不好合人說話的,便也不敢上去叩見,呆呆的站在當地。只見他姨母一面唸經,一面卻把頭朝著濟川點了兩點,是招呼他坐的意思。少停,房門裡簾子一掀,一個老媽領了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出來,向濟川磕頭,叫表叔。那老媽又問姨老太太好。
此時濟川的姨母經已念完,濟川上去拜見他姨母,問了他母親一番,非常親熱。叫人把他安置在外書房,就要自己出去料理。
濟川道:「外甥會去招呼的,花廳上還有送外甥來的一位張先生哩。」他姨母叫丫鬟出去,傳諭家人倒茶、打臉水,安置牀鋪,又罵他們說老爺不在家,就那般偷懶,客來了也不招呼,仔細老爺罵你們。濟川要見表嫂,內裡傳說有病,不能出來相見。然後濟川退到外面,有人領了他同張先生到外書房裡去。
原來這外書房在花廳旁邊,另外一重門,南北相對兩間,裡面還幽靜。窗前兩棵芭蕉,一棵桂樹,可惜開的不盛,也有些香氣撲來。書桌旁有一個書架,上面擺的紅紙簿面的是舊結紳,黃紙簿面的是舊硃卷。家人正在添設牀鋪,恰好行李小廝已到,就拿來一一安放妥當。書童住了對面一間。濟川歇息一回,正想到上房去合姨母說話,只聽得外邊一片聲喧,家人報道:「老爺回來了!」又聽呀的一聲,大門開了,有轎子放下的聲音,有老爺叫「來」的聲音,有家人答應「是、是」的聲音。濟川暗道:「我這表兄又不是現任做什麼,為什麼鬧成這個派兒?住在他家,看他這種惡毒樣子,如何看得慣呢?既到此間,也叫無法,只索耐幾天罷。他既到家,我應先去拜他。」就約張先生同去。張先生一向在買賣場中混慣,沒有見過官府排場的,有些拘束,不願意去見。濟川道:「我們住在這裡,能不合他見面嗎?你雖然就要回去,也得住一半天兒。」張先生沒法,只得同了濟川,叫小廝先把片子去回。他家人進去了半晌出來道:「老爺說,請在簽押房裡見。」於是領濟川二人進去,原來這簽押房就是那花廳背後兩間,掀簾進去,表兄迎了出來,滿面笑容的招呼。濟川正想作揖,看他表兄的腿勢卻想請安,濟川無奈,只得也向他請安,那腿卻是僵的,遠不如表兄那個安請得圓熟。張先生更是不妥,一個安請下去,身子歪得太過了,全體撲下,把他表兄頸上掛的蜜蠟朝珠抓斷了,散了滿地。
原來他表兄赴席回來,知有遠親來到,尚未卸去冠服,不料遇著張先生,給他個當面下不去,就罵家人道:「狗才!還不快揀起來!」那張先生的臉兒紅的同關公一般,覺得自己身子沒處安放。他表兄又分外謙恭,請他們炕上坐。濟川還想推辭,張先生卻早已坐下了。他表兄又送茶,張先生忙著推辭,又險些兒把茶碗碰落。濟川謙道:「我們作客的人,衣帽不便,實在不恭之至,表兄也好寬衣了。」他道:「表弟大客氣了。愚兄在官場應酬,那衣帽是穿慣的。也罷,今兒天晚了,料想沒得什麼客來拜我了,換了便衣,我們好細談。至親在一處,不可客氣。」濟川正要回答,只聽他叫了一聲「來!」猶如青天裡起了一個霹靂。張先生正端茶在手要想吃,不防這一嚇,把手一震,茶碗一側,把茶翻了一身,弄得一件銀灰繭綢夾衫面前濕了一大塊,忙把袖子去擦,那裡擦得乾。那位司馬公卻正看著家人們理花翎,不曾瞧見,回轉頭來,方見張先生衣服潮了一大塊,就道:「老兄衣服濕了,穿不得。來!拿我的湖經衫給張老爺穿!」家人領命去拿了接衫來,張先生只得換上,殊嫌短小,弄成出把戲的猴子一般。司馬公又道:「官場應酬,總要從容些。記得那年有一位新到省的知縣,去見撫台,只因天熱,這知縣把扇子盡扇。撫憲想出一個主意,請他升冠寬衣,他果然探了帽子,脫了衣服,仍然搧扇子。撫憲請他赤膊,他不肯。撫憲道:「這有什麼,天熱作興的。」他倒也聽話,果然脫光了。撫憲端茶,底下一片聲喊『送客』。他慌了,一手拿著帽子,一手挾了衣服就走。不到三天,撫憲把他奏參革職。你道可怕不可怕?所以愚兄於這些禮節上頭,著實留心。」司馬公說這幾句話不打緊,只把一個生意本色的張先生,羞得無地能容,什麼作客,直頭是受罪。濟川臉上也很覺得不好看。他表兄更是妙人,衣服換過,靴子仍套在腿上,一個呵欠,煙瘾發作。那些管家知道他應該過瘾的時候,早把煙盤捧出,搬去炕桌,兩人只得讓他躺下吃煙。他表兄道:「我們一家人不客氣,愚兄因病吸上了幾口煙,時常想戒,恐其病發不當頑的,只得因循下來,表弟可喜歡頑兩口嗎?」濟川生平最恨吸鴉片。
他道:中國人中了這個毒可以亡種的。往時見人家吸煙。便要正言厲色的勸,今見他表兄也是如此,益發動氣。又聽他問到自己,就扳著臉答道:「不吸。小弟是好好的不病,為什麼吸煙呢?」他表兄覺著口氣不對,有些難受,便亦嘿嘿無語。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戕教士大令急辭官 懼洋兵鄉紳偷進府
卻說濟川的表兄,聽他說話,有些譏諷,覺得難受,然而臉上卻不肯露出來,歇了一歇答道:「表弟高興,偶然吸兩口煙,也不妨的。愚兄聽現在那些維新人常說起要衛生,這是衛生極好的東西。而且現在,凡做大官的人,沒有一個不吃的。愚兄別的不肯趨時,只這吸煙,雖說因病,也要算是趨時的了。」
濟川聽了這些言語,更不耐煩,只得告退,道:「小弟還要去掛點拴點行李,等會兒再談罷。」他表兄不十分留他,便道:「表弟在此,只管多住些時,不要客氣。」濟川道:「說那裡話,只是打攪不安。」是晚,他表兄備了幾樣菜,替他倆接風。次早,張先生回上海去了。自此濟川就住在他表兄處。
你道濟川的表兄是什麼出身?原來他父親也是洋行買辦。
他小時跟著父親在上海,也曾進過學堂,讀過一年西文,只因腦力不足,記不清那些拼音生字,只得半途而廢。倒是中文還下得去,掉幾個之乎者也,十成中只有一成欠通。因此想應應考,弄個秀才到手,榮耀祖先。可巧他本家叔父,是楊州鹽商,他就頂了個商籍的名字,果然中了秀才。應過一次考試,知道自己有限,難得望中,他父親就替他捐了個雙月候選同知。未幾,他父親去世了,回到嵊縣三年服滿,他以為自己是司馬前程,專喜合官場來往。無奈人家都知道他的底細,雖然他手中頗有幾文,尚還看他不起。他想道:我要撐這個場面,除非有個大闊人的靠山,人家方不能鄙薄我。忽然想起府城裡有位大鄉紳畲東卿先生,是做過戶部侍郎的,雖然告老在家,他那門生故舊,到處都有,官府都不敢違拗他,去投奔他試試看。想定主意,便趁畲東卿先生生日,托人轉彎送了重重的一份禮,又親去拜壽,見面敘起來,雖然是同姓不宗,推上去卻總是一個祖宗傳下來。東卿先生因紹興同族的人不多,也想查查譜係,要是有輩分的,來往來往,也顯得熱鬧些。當下查了仔細,果然同譜,只因亂後家譜失修,又他們遷居外縣,所以中斷的,排出輩分,卻是平輩。從此便與他認定本家,自然把他闊得了不得了。這濟川的表兄,本名榮,因東卿先生名直坡,他就托人到部裡將照上改了名字,叫直廬,合那東卿排行表字西卿,自此就印了好些畲直廬的名片拜客。人家見他名字合東卿先生排行,只道是他的胞弟,無不請見。西卿稱起東卿來。總是「家兄」,自此就有人合他來往起來,認得的闊人也就多了。西卿到處托人替他弄保舉,又加上個四品銜賞戴花翎,不但頂戴榮身,便也充起紳士來了。一個小小的嵊縣,沒有什麼大紳士,他有這個場面,誰敢不來趨奉他?事有湊巧,偏偏這一年山陝兩省鬧荒,赤地乾裡,朝廷目下停捐,因此賑荒的款子沒有著落。當時就有幾位大老,提起開捐的話,朝廷有主意不肯叫人捐實官,只允了虛銜封典貢監翎枝幾項。各省督撫奉到這個上諭,就紛紛委人辦理捐務。西卿打聽著這個消息,連忙出去拜客,逢路設法,果然弄到了一張委辦捐務的札子。從此更闊綽起來,開口就有了那些排場。再說新到任的這位縣大老爺,是個科甲出身,山西人氏,據他自家說,還是路闖先生的三傳高弟,八股極講究的,又是京裡錫大軍機的得意門生,只因散館時鬧了個笑話,把八韻詩單單寫了七韻,錫大軍機不好徇情,散了個老虎班知縣,就得了這個缺。這位縣大老爺姓龍名沛霖,表字在田,當下選了這嵊縣缺出來,忙忙的張羅到省,又帶了錫老師的八行書,藩司不能怠慢,按照舊例,隨即飭赴新任。
方才下車,次日就是畲鄉紳來拜。龍大老爺是個寒士出身,曉得地方紳戶把持官府,最是害百姓的,就叫家人擋駕不見。西卿因縣裡不見,大是沒趣,回到家裡,唉聲歎氣,就同那落第的秀才一般。後來打聽得這位大老爺脾氣不好,只得罷手。
為著在家氣悶,便想到府裡去散散。有天他本家哥哥東卿先生請他陪客,可巧那客就是本縣大老爺,原來龍在田有事到府,打聽得這畲東卿是錫老師的舊友,特去拜望,因此東卿先生請他吃飯,西卿作陪。當時見面,西卿說起有天拜謁的事,龍縣令早已忘懷。西卿道:「就是老父台下車的第二日。」龍縣令深抱不安,再三謝過。西卿自然謙讓一番。是日盡歡而散。西卿在府耽擱數日,回到嵊縣,那龍大老爺亦已回衙多日了。西卿就備了一份厚禮送去,居然蒙龍大老爺賞收幾樣,而且次日就來登門拜望。起先西卿的左鄰右舍,見西卿拜縣裡大老爺不見,就造了多少謠言,說他吃了訪案,縣里正要拿他,因為功名未曾詳革,不便下手,這時縣大老爺親自來拜,那些人又換了一番議論,說西卿到省城用了銀錢,上司交代一來,沒事兒的了,縣大老爺見他腳力硬,所以來趨奉他的。
閒言少敘,且說西卿請了縣大老爺來家,著實攀談,說了本城許多利弊,龍縣令聞所未聞,悔不與他早早相見。自此西卿又合縣裡結成了個莫逆交,地方公事不免就要參預一二。有一回,他鄉里的本家叔父,要買人家一注田,賣主要價太大了,以致口舌,他來求了西卿,講明事成進西卿洋錢一百圓,西卿就從中替他設法,說那人欠他叔父一筆款子,說明以田作抵的,如今抵賴不還了。那人聽得這風聲不妥,趕緊賤價售與他叔父,才算沒事。又一回,西門外一個圖董包庇了幾個佃戶,不還人家租糧,那田主到縣裡告了。出票提人。圖董發急,來求西卿,說定二百圓的謝儀,西卿向裡縣說了,誣那田主虐待佃戶,收人家一倍半的租糧。縣裡聽了一面之詞,將田主著實訓飭一頓,斥退不理,倒把那些佃戶放了。西卿又發一注小財。自此西卿在本城管些閒事,倒也很過得去。不但把從前送人家禮物的本錢撈回來,還贏餘了許多。這時他表弟來了,還要擺他闊架子,就備了一桌子好的翅席,請了縣裡的幾位老夫子、糧廳、捕廳,叫他表弟作陪客。誰知他這位表弟志氣高傲,就不喜同官場人應酬,雖然不好不到,只是坐在席間,沒精打采,連菜都不大吃。西卿合他們是高談闊論。正在高興的時候,忽然縣裡一個家人來到,跑得滿頭是汗,慌慌張張的找著他們師爺,說:「不好了!老爺說出了大亂子,快請師爺們回去商量!」大家一聽,都嚇呆了。還是西卿穩定些,就問那家人是什麼亂子?那家人卻說不出所以然的緣故。只說老爺急的要想告病哩。那幾位老夫子自不用說,趕緊回去,糧捕廳也告辭,當時散個精光,剩下了半席菜沒吃完。西卿吩咐留下,預備次日再請客,就同濟川拿鴨湯泡飯,各人吃了一碗,自去過瘾。躺在鋪上尋思,縣裡不知出了甚事?但這位老父台是京裡有人照應,腳路是好的,大約不至丟官,我倒不要勢利,先去問候問候。想定了主意,立刻傳伺候坐轎進縣。家人遞上名帖,等了好半天,裡面傳出話來,叫擋駕,老爺有公事不得空,過一天再會罷。西卿沒法,只得回來。一路上聽人傳說道:「一個教士被強盜宰了,又搶去東西不少,我們大老爺這場禍事不小,只怕參了官不算,捉不著人還要去坐外國天牢哩!」西卿才明白為的是教案。暗想這回隨你皇上的聖眷好也沒法了,不要說一個軍機大臣照應不中用,就是皇上也顧不得你。只怕龍在田要變做個鰍在泥了。
他不見我也好,我也沒得工夫去應酬他。當下西卿回家睡覺不提。
過了一日,西卿的家人驚皇失措的進來,回道:「不好了!前日所說的強盜殺了個教士,如今外國有一隻兵船靠在海口,限龍大老爺十天之內要捉還兇手,要是捉不到,便要開炮洗城了,老爺快想法子避避罷!」西卿聽了,急得什麼似的,立刻請了濟川來商量。濟川道:「殺了外國教士,照別處辦法,也不過賠款。兇手捉不到,那有什麼法兒?外國人最講道理的,決不至於洗城。這話是訛傳的,不要去理他。表兄不信,何不到衙門裡去打聽打聽?」一語提醒了西卿,連轎子也等不及坐,忙跑到捕廳衙門。到得那裡,只見大堂上擺了幾只捆好的箱子,捕廳卻在縣裡沒有回來。原來捕廳也因為風聲不好,先打發家眷進府,外面瞞著不說起。西卿見此情形,連忙跑回家裡,大聲嚷道:「快快收拾行李,趕僱長轎進府!」一口氣跑到上房,告知了母親。他母親倒有點見識的,便道:「什麼事急到這般田地?那天主教是同如來佛一樣的。我天天念佛,又念救苦救難的高王觀世音經,我有佛菩薩保佑,他們決不至加害於我的,你們盡管放心罷了。」西卿道:「母親同差了!來的不是教士,是洋兵,他那大炮,一放起來,沒有眼睛的,不曉得那家念佛,那家吃素,是分不清楚的。」他母親聽說是洋兵,又有大炮,這才急了,連忙同他媳婦收拾起來。西卿自去招呼僕從,卷字畫,藏骨董,只那笨重的木器不能帶了走、其餘的一件不留。
又幸虧府裡有他開的幾個舖子,可以安身,嵊縣雖有些田產,卻沒有銀錢放在市面上,倒也無什裊戀。濟川在書房裡聽得外面鬧烘烘的,知道他表兄去打聽了回來,要想逃難,心中只是暗笑,說不得出來探望探望。只見西卿那雙靴子也不穿了,換了雙薄底鑲鞋,盤起辮,合一個家人在那裡裝畫箱呢。見他來了,說了聲道:「表弟,還不快去收拾嗎?洋兵就要來了。」
濟川道:「究竟如何?」西卿對他咬著耳朵,低低說道:「捕廳裡的箱子都捆好了,立時送家眷進府,我們還不快走,更待何時?」濟川道:「其實不會有什麼事情,進府去住些時再回來也好。」西卿聽他說得自在,便有些動氣,說道:「表弟,你是在上海見慣洋人的,那些都是做買賣的洋人,還講情理,這洋兵是不講情理的。那天聽見東卿家兄說起,前年洋兵到了天津,把些人捉去當苦工,搬磚運木,修路造橋,要怠慢一點,就拿藤棍子亂打,打得那些人頭破血淋,曖唷都不敢叫一聲兒,甚至大家婦女,都被他牽了去作活。還有那北京城上放的幾個大炮,把城外的村子轟掉了多少。表弟!這是當頑的嗎?莫如早早避開為是,合他強不來的。」濟川聽了他一派胡言,也不同他分辨,自去收拾不提。
再說西卿整頓行裝,足足忙了一日,次早挑夫轎夫都已到齊,就便動身。他夫人還帶著病,一個三歲的女孩子,一路哭哭啼啼,這番辛苦,也儘夠受的了。然而他老人家,那一天兩頓瘾,還是定要過的。因此,又耽擱了許多路程。濟川性喜遨遊,這點路不在他心上,叫畲家家人坐了自己的轎子,他卻把他的馬來騎,一路馳去,偏覺甚樂。到得紹興城裡,西卿吩咐在自己的當鋪裡歇下,騰挪出幾間房子,來安頓家小。當日安排一切,自然沒得閒工夫。次日過了早瘾,便去拜望本家東卿先生。東卿正在書房裡臨帖哩。原來東卿隸書出名的,人家求箋求扇的甚多,只是不大肯寫,遇著高興,偶然應酬一兩副,人家得了去,便如拱壁一般,骨董鋪裡得著他寫的對子,要賣人家十兩銀子一副,人家還搶著買呢。西卿合他認了本家,也得過他一副對子,這回便衣來拜,家人見是本家老爺,並不阻當,一直領到書房,所以會看見他老人家寫字。東卿見有人來,忙放下筆,立起身來招呼。西卿搶步上前,請了一個安,問大哥好,又問大嫂康健。東卿謝了聲,也問問嬸母的安。西卿指著桌上的字道:「大哥倒有工夫寫字?」東卿道:「可不是,我因有人要我臨一分孔廟碑去刻,日內無事,在此借他消閒。」
因問西卿為什麼事情到府?」西卿道:「大哥不要說起,那縣裡不會辦事,弄了些強盜,把外國的教士殺了,如今外國人不答應,有一隻兵船駛進海口,聽說要洗城哩。家母聽見這般謠言,不得不防,所以全家搬到府裡,靠大哥洪福,能沒事才好。」東卿殊為詫異道:「怕沒有這回事罷?果若這樣,還了得!嵊縣高府也不十分過遠,那能不知道?況且府衙門裡總有信的,昨兒太尊請我吃飯,也沒提起。這事那太尊是極佩服我的,遇著要緊公事,沒有不合我商量,那有這樣大事,倒不提起的呢?我在部裡多年,那鬧教的事也不知遇著千千萬萬。
起先國家強盛,洋人尚不十分為難,後來一次一次的打敗仗,被他們看穿了,漸漸的爭論起來。有幾位督撫又見機,就隨便拿幾個人去搪塞。如今捉到了兇手不算,還要陪款。現在據你說來,這樁事並不是龍令的錯處,殺是強盜殺的,不過為著鬧教而起,說他保護不力,他已經擔不起,怎麼還好說他串通了強盜去殺教士?那有這種癡人,既然如此,他又何必要做官呢?我看龍今為人雖然科甲出身,心地到還明白,決不至此。」
西卿聽了這一番曉暢的議論,拜服到地,忖道:「怪說那種見識做那種事業,你看我這大哥,說的話何等漂亮,所以才能夠做到侍郎,且慢他處處替龍老父台開釋,一定是為的我那句話說錯了。」因即改口道:「大哥的話一些不錯,做兄弟的原也疑心,那有本官串通強盜殺教士的道理,但是百姓紛紛傳說,不由人不信。」
東卿聽了,點點頭,就曉得西卿此來,也是被謠言所惑的了。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九回 修法律欽使回京 裁書吏縣官升座
卻說畲東卿聽了西卿的話,就知他是被謠言所惑,因道:「師縣的事要是真的,龍在田總有信來合我商議辦法,你既然全眷進府,不妨多住些時,聽那邊的信便了。」當日就留西卿在花園裡吃中飯。西卿雖同他認了本家,還不曾到過花園。這番大開眼界,見裡面假山假水,佈置得十分幽雅。正廳前面兩個金魚缸,是軍窯燒的,油粉裡透出些紅紫的顏色來,猶如江上晚霞一般,當時他就愛玩不置。東卿說是某方伯送的。擺出菜來,雖不十分豐富,倒也樣樣適口,把個西卿吃得鼻塌嘴歪,稱羨不已。將晚瘾發,辭別回去,心上後悔不該來的,糜費了許多盤川。且又家內乏人照應,那些值錢的東西倘是遺失了,倒也可惜。起先替家裡的人說得太矜張了,不好改口,又恐被那王家表弟所笑,卻頗佩服這表弟的先見。當下就請了他表弟來,強他在煙鋪上躺著談天解悶,不知不覺又提到嵊縣的事。
濟川道:「據我看來,殺教士是真的,兵船停在海口也是有的,外國兵船到外停泊,那有什麼稀罕?只這洗城的話有些兒靠不住,表兄後來總要明白的。」西卿這番倒著實服他料得不錯,只自己面子上不肯認錯,就說:「愚兄當時也曉得這個緣故,只是捕廳家眷既走,恐怕膽大住下,有些風吹草動,家裡人怪起我來沒得回答。況且老母在堂,尤應格外仔細才是。」濟川道:「那個自然。此來也不為無益,山、會好山水,小弟倒可借此游游。」西卿聽他說話奚落,也就不響。過了兩日,東卿叫人請他去看信,西卿自然連忙整衣前去。見面之後,東卿呵呵大笑道:「老弟,嵊縣的事,果然不出愚兄所料。」說罷,把一封拆口的信在桌上一擲道:「你看這信便知道了。」西卿抽信看時,原來裡面說的,大略是某月某日,有某國教士從寧波走到敝縣界上,不幸為海盜劫財傷命,現在教堂裡的主教不答應,勒令某緝獲兇手,但這海盜出沒無定,何從緝起?要是緝不著,那外國人一定不肯干休,自然省裡京裡的鬧起來,某功名始終不保。要想乘此時補請病假三兩個月,得離此處,不知上憲恩典如何。至於兵船來到的話,乃是謠言,還祈從中替府憲說明,免致驚疑云云。西卿看了,恍然大悟。東卿又道:「我原猜著兵船的話不確,只是這龍在田也太膽小些,這樣的事只要辦的得法,上司還說他是交涉好手,要是告病前,後任大家推諉起來,就能了事嗎?況且這事是在他的任上出的,躲到那裡去?這卻是太老實了。外國人要兇手倒也不難,雖然緝不著正凶,總還有別的法兒想想。他是沒有見過什麼大仗,呆做起來,所以不得訣竊。我想寫封信去招呼他,開條路給他,你道好不好?」西卿道:「這龍某人原是書生本色,官場訣竊是不會懂的,大哥如此栽培他,那有不感激的理?」東卿甚喜,便寫覆信寄去。那龍縣令接著畲侍郎的回信,照樣辦事。誰知送了個頂凶去,又被洋人考問出來,仍是不答應。主教知道龍O沒本事捉強盜,就進府去同知府說。龍知縣見事情不妥,只得也同他進府。於是在府裡議起這樁事來。到底人已殺了,強盜是捉不著的,府太尊也無可如何。那主教就要打電報到政府裡去說話,幸虧太尊求他暫緩打電報,一面答應設法緝凶。這個擋口,可巧紹興一位大鄉紳回來了。這位大鄉紳非同小可,乃是曾做過出使英國欽差大臣,姓陸名朝棻,表字熙甫,本是英國學堂裡的卒業學生,回到本國,歷經大員奏保簡派駐英欽使。這時適逢瓜代回國,到京復命,請假修墓來的,一路地方官奉承他,自不必說。船在碼頭,山會兩縣慌忙出城迎接,少停太尊也來了,陸欽差只略略應酬了幾句。當日上岸,先拜了東卿先生,問問家鄉的情形。東卿就把嵊縣殺教士的事情,詳詳細細說了一遍。陸欽差道:「這事沒有什麼難辦,只消合他說得得法,就可以了。只是海疆盜賊橫行,地方不得安靜,倒是一樁可慮的事。」東卿也太息了一番。當下陸欽差因為初到家裡事忙,也就沒有久坐,辭別回去了。次日,太尊同龍知縣前去見他,便把這回事情求他,陸欽差一口應允。當下三人就一同坐轎前去。主教久聞陸欽差的大名,那有不請見之理?一切脫帽拉手的虛文,不用細述。只見陸欽差合那主教咭哩咕嚕的說了半天,不知說些什麼。只見主教時而笑,時而怒,時而搖頭,時而點首。末後主教立起來,又合陸欽差拉了拉手,滿面歡喜的樣子。陸欽差也就起身,率領著府縣二人出門同回公館。太尊忍不住急問所以。陸欽差道:「話已說妥,只消賠他十萬銀子,替他鑄個銅像,也可將就了結了。」太尊聽了還不打緊,不料龍知縣登時面皮失色,不敢說什麼,只得二人同退,自去辦款不提。
且說陸欽差在家鄉住了不到一月,即便進京面聖。朝廷曉得他是能辦事的,又在外國多年,很曉得些外國法律。這時正因合外國交涉,處處吃虧,外國人犯了中國的法辦不得,中國人犯了外國的法那是沒有一線生機的,甚至波及無辜。為此有人上了條陳,要改法律合外國法律一般,事情就好辦了。朝廷准奏,只是中國法律倒還有人曉得,那外國法律無人得知。幸而陸欽差還朝,只有他是深知外情,朝廷就下一道旨意,命他專當這個差事。陸欽差得了這個旨意,就要把法律修改起來。
那時刑部堂官,是個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極熟,大約部辦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偏偏惹怒了一位主事,是個守舊不變的。你道這主事是什麼出身?原來是五十年前中的進士,河南籍貫,只因他八股做得好,不但聲調鏗鏘,而且草木鳥獸字面又對得極其工穩,所以主考賞識他,鄉會試都取中了。無奈他書法不甚佳妙,未曾點得翰林,只點了個主事,簽分刑部。這主事姓盧名守經,表字抱先,在刑部年份久了,已得了主稿。
這回聽說要改法律,很不自在,對人私議道:「這法律是太祖太宗傳下來的,列聖相承,有添無改。如今全個兒廢掉,弄些什麼不管君臣不知父子的法律來攙和著,像這般的鬧起來,只怕安如盤石的中國,就有些兒不穩當了。」當時兒位守舊的京百,所二極贊他的話為然。只那學堂裡一派人聽見了,卻是沒一個不笑他的。他就想運動堂官出來說話,豈知凡事總有反對,盧主事這般拘執,便有他同寅一個韓主事異常開通,卻已在堂官面前先入為主,極力贊說這改法律之舉是好的。堂官信了他的話,又且聖旨已下,何敢抗違?隨他盧主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法想了。然而改法律不要緊,做官的生成是個官,不能無故把來革職,單單有一種人吃了大大的苦頭。這種人是誰?就是各行省的書辦。這書辦的弊病,本來不消說得,在裡頭最好不過是吏部、戶部,當了一輩子,至少也有幾十銀子的出息,刑部雖差些,也還過得去。所以這改法律的命下,部裡那些檔手的書辦倒還罷了,為什麼呢?就是朝廷把他世襲的產業鏟掉了,他已經發過財,此後做做生意,捐個官兒,都有飯吃。只苦了外省府縣裡的書辦,如今改法律的風聲傳遍天下,又且聽說要把書吏裁掉,此輩自然老大吃驚。內中單表河南杞縣是第一個肥缺,當地有個謠言,叫做金杞縣銀太康。原來杞縣知縣,每年出息有十來萬銀子,那書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也是弄得一手好錢了。但是糧房雖好,刑房卻不如他,弄得好的年份,每年只有兩三百弔,也總算苦樂不均了。
且說其時有一個人家,姓申,從堂兄弟二人,都當的是刑房書吏,一叫申大頭,一叫申二虎,兩人素常和睦,趕辦公事,從來沒有什麼推諉,只分起錢來,大頭在內年代多了自然多分些,二虎新進來情願少分,也不過三五十弔上下。有一次,西鄉里一個寡婦撫孤守節,他手裡略有幾文,他族中有幾個無賴,要想他法子,誣他偷漢,硬把個佃戶當做姦夫,捉到縣裡來請辦。幸而這寡婦的兄弟出來鳴冤,才把這事息掉。
這場官司偏偏二虎經手,弄到幾十弔錢。可巧山東沂水縣來了幾個檔子班,縣裡師爺們頑夠了,搶到底下這班人,糧房的闊手筆,自然撒開來盡使。申二虎也想闊綽闊綽,來合大頭商議,也想拼個分兒,唱天戲頑頑。大頭道:「你也真正自不量力,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了。這是有錢的人闊老官做的事,怎麼你也想學耍起這個來呢?」二虎道:「老大,你也過於小心了。他們糧房裡天天唱戲吃酒,邀也不邀俺們一聲,難道俺們不是一般的人,為什麼不去闊他一闊?」大頭道:「老二,你在那裡做夢哩!他們糧房裡到得兩季的時節,至少總有幾千進項,那雪白細絲偌大的元寶,一隻一隻的搬進家裡去,也不見有拿出來的時候,隨他在女人面上多花幾文,也好消消災。我們賺的正經錢,靠著他穿衣吃飯,怎麼好浪費呢?老二,我曉得了,莫非西村裡那樁官司,你瞞了我得些油水,銀子多了,所以要闊起來,也想頑頑了。」幾句話說得二虎大是沒趣,臉都漲得通紅,勉強答道:「大哥!咱們哥兒倆素來親親熱熱的,沒有一事相欺,那敢瞞了大哥弄錢?」大頭道:「衙門裡的事如何瞞得過我?不提起也罷,今天提起了,我也不能不說。西村裡的事,你足足賺了五十弔,王鐵匠的過手,你當我不知道嗎?好好的拿出來四六均分,你費心多得個六分罷。」二虎被他揭出弊病,這才著了急,料想抵賴不過,只是聽見他說要分肥,不由得氣往上衝,登時突出了眼睛,說道:「老大!你只知自己要錢,不管人家死活,衙門裡那樁事不是我一個人吃苦的,到見了錢的時候,你眼珠兒都紅了,恨不得獨吞了去。承你的情,一百弔錢,也分給俺二三十弔,這是明的,暗的呢,俺也不好說了。俺沒有耳報神,合你那般信息靈,你是在亮裡頭看俺,俺是兩眼烏黑。幸虧善有善報,四村裡的事,也偏偏合俺商議,略略沾光幾文茶水錢,你還要三七哩,四六哩的鬧起來,良心倒還不狠,虧你說得出這話兒。」大頭道:「老二!不要著急!俺也不過說說罷,真個要分你的錢嗎?俺真是要分你的錢也容易,不怕你不拿出來。」二虎道:「怎樣呢?」
大頭道:「這有什麼難懂?俺只消當真的托李大爺做主,三下均分,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二虎道:「嗷!原來如此。這樣辦法,俺也學著個乖了。俺也會把你那幾樁昧良心的事合大老爺講講,周家買田三十弔,盧家告忤逆五十弔,張家叔姪分家四十弔。還不止此,就這幾樁,也很夠了。俺把那得著的十弔、八弔拿出來送給大老爺,看你擱得住擱不住。」大頭起先不過同他頑頑,沒一定要合他抖嘴,此時見他羅啰嗦嗦,說了一大堆的話,句句說著自己毛病,無名火發,忍耐不住搶上去撻的一掌。二虎見他動手,輕輕用手把他一推。大頭體胖無力,又且吃了幾口煙,如何當得起二虎的一推?早一頭撞翻後腦殼子,撞在一張小方杌子的角上,皮破血流,連叫地方救命!二虎見此情形,掉轉身子跑了出去。次日,申大頭約了幾個人要去打申二虎,走到半路,遇著一個同伙,問起情由,勸他回去道:「快別再動干戈,咱們的飯碗兒都沒有了!」大頭驚問所以,那人說:「上頭行下文書來,道所有的書辦一概要裁,咱們的事要委些候補太爺們來當哩。這話是李大爺說出來的,不過三兩天內,官兒就要出告示,還要咱們把案卷齊出來交進去,這真是意想不到呢!」大頭聽見這話,猶同青天裡打下了一個頂心雷,也無心去找二虎打架了。把些跟人遣散了,忙同他跑到衙門,要想找李大爺問問端的。可巧李大爺被官兒叫了進去,商議什麼公事。等到回到自己的那個刑房,誰知門已鎖了,貼上一張正堂的封條,進去不得。弄得個申大頭走頭無路,只得踱到北班房坐著,等候那位李大爺。足有兩點鐘工夫,李大爺才出來。
申大頭慌忙上去趨奉了一番,問起情由。李大爺道:「不錯,有這回事。明日大老爺下委,後天各位太爺親自到各房栓查案卷,從此沒有你們的事了。你後兒一早進來,聽候上頭吩咐罷。」
把一個申大頭弄得目瞪口呆,合他同伙回到自己家裡,歎口氣道:「俺只道上頭的事不過說說罷了,那知道真是要做,弄得咱們一輩子的好飯碗沒得了,一怎麼樣呢?咱們要改行也嫌遲了,這不是活活的要餓死嗎?從此一個愁帽子戴在頭上,恐怕脫不下來哩。」他同伙道:「不妨,咱們也不要自己折了志氣,實在沒處投奔,跑到汴梁城相國寺裡去拆字也有飯吃。」
一句話倒提醒了申大頭,次日到衙門裡去看看,只見一班佐貳太爺揚揚得意,有的坐轎,有的步行踱了進去。申大頭恨不能咬下他一塊肉來,又想道:「才是這般沒兼恥的小老爺鑽營出來的?」又過了一天,輪到申大頭上去陪著太爺們檢查案卷,他一早就在衙門前伺候,等到十一點鐘,本官坐堂,傳齊了六房,向他們說道:「告示諒你們是已經看見的了。這是上司發下來的公事,怨不得本縣,回去好好安分做個良民,有田的種田,有生意的做生意,要是犯到案下,本縣一定照例辦決,不為你們伺候過本縣寬容的。聽見沒有?」大家磕頭答應了個「是!」官又吩咐道:「今天各位太爺到房裡盤查公事,你們好好伺候去,要一齊栓出來,休得從中作弊隱瞞,一經查出,是要重辦的!」大家喏喏連聲而退。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回 辦刑錢師門可靠 論新舊翰苑稱雄
卻說申大頭跟了一位太爺,走到刑房,把鎖開了進去,查點案卷,一宗一宗給這位太爺過目收藏。點完了舊的,少卻十來宗,新的也不齊全。那太爺翻轉面皮,逼著他補去。申大頭觳觫惶恐,只是跪在地下磕頭。那太爺見他來得可憐,心倒軟了,說道:「只要你補了出來,也就沒事。」申大頭戰兢兢的說:「是新的呢,稿案李大爺那裡有底子,待書辦去抄來;舊的,是有一次伙計們煮飯,火星爆上來燒掉的。書辦該死,不曾稟過大老爺,還求太爺積些功德,代書辦隱瞞了過去罷。這幾宗案卷,沒甚要緊的,又且年代久了,用不著的。」太爺道:「胡說!用不著的,留他則甚?你好好去想法,不然,我就要同你們下不去了。」說罷,鎖門出去。原來這班書吏巧滑不過,看見這位太爺神氣,已猜透八九分,知道為的是那話兒。
出來齊集了伙計商議,說道:「三年頭裡那樁事發作了。現在太爺動了氣,要回大老爺重辦我們,卻被俺猜著了,為的咱們老例沒送的緣故。硬挺呢也不要緊,只是叨註銷來,大家弄個沒趣,將來難得做人了。俺的意思,不如大家湊個分子送他罷,兔得淘氣。」他伙計正愁著案兒拆了,沒得生活,如何還肯出錢?擱不住申大頭說得利害,有些害怕只得湊齊了二三十弔錢,交與申大頭,申大頭卻一錢未出,只替他們兑了銀子,合那太爺的家人說通了送上去,果蒙太爺笑納。那舊卷一事,算是消弭了,只把新案補抄幾宗給他,就算了結。
申大頭見沒得事做,暗自籌思說道:「俺同伙說到相國寺拆字的話,那是乾不出什麼事業的,幸而咱的兒子跟了撫台裡的刑錢師爺,前天來信,還說師爺極寵用他,我何不去找他一找,求求那位師爺,薦個把錢糧稿案的門上噹噹,不強似在此地當書辦嗎?事不宜遲,趁這時有盤纏,就要動身才是。」想定主意,合他老婆說了,次早就趕往汴梁。申大頭是沒進過省的,見了那南土街、北土街那般熱鬧買賣,也大納罕的了不得。
好容易找到撫台衙門,去問這個申二爺,那裡問得出?原來他兒子叫申福,是跟著刑錢師住在裡頭的,申大頭如何找得到呢?
事有湊巧,申大頭因找不著兒子,便天天跑到撫台衙門前走兩遍,恰巧這天申福奉了主人的命出去送禮,中大頭亦剛剛走到儀門口只見迎面來了兩個人,抬著一具抬箱,哈呼著很覺吃力,後面跟的正是申福。當下父子相見,申大頭一路跟著走,訴說自己苦處,要申福替他在主人面前設法。申福道:「我們師爺薦個家人絲毫不費力的,就是他薦在外府州縣當師爺的也不少,不過現在聽他說要想辭館進京,正是為裁書吏的事,有些先見之明,大約恐怕這個刑錢師爺,也離著裁掉不遠了。求差使的事,說是可以說得,肯不肯也只好由他。」申大頭道:「你不要管,且求求他看是如何?」申福答應著,約明有了回音,到客寓裡來送信,各自分手不提。
且說這位刑錢師爺姓于名豪,表字伯集,是紹興府會稽縣人。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做作幕。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谷老夫子;只河南省的刑錢是一人合辦的居多,所以只稱為刑錢師爺。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這于伯集怎麼會在河南撫台裡當刑錢呢?說來又有原故。伯集本是個宦家子弟,讀書聰俊,只因十五歲上父母雙亡,家道漸漸中落。幸他有個姑母,嫁在汴梁,他姑丈就在開封府裡當刑錢一席。伯集年紀到了弱冠之時,只愁不能自立,讀書又沒進境,知道取不得科名,成不了事業,只得去投奔他姑丈,找點子事體做做。
主意打定,便水陸授程的趕到汴梁。姑丈姑母的相待,倒也罷了,就帶他在開封府裡學幕。可巧撫台衙門裡一位刑錢老夫子,要添個學生幫忙,姑丈便把他薦了進去。于伯集得了這條門路,就把那先生恭維起來,叫他心上著實受用,只道這學生是真心向著自己的,就當他子姪一般看待,把那幾種要緊的款式,辦公事的訣竊,一齊傳授與他。也是于伯集的時運到了,偏偏他先生一病不起,東家是最敬重這位老夫子的,為他不但公事熟悉,而且文才出眾。臨終之前,東家去看他,要他薦賢,他就指著于伯集,話卻說不出來了。伯集見先生已死,哭個盡哀,東家見他有良心,又因他先生臨終所薦,必係本事高強,就下了關書,請他抵先生一缺,卻教他分一半兒束脩,撫恤先生的家眷。原來那撫署刑錢一席,束脩倒也有限,每年不過千餘金,全仗外府州縣送節敬年敬,併攏來總有三四千銀子的光景。伯集自此成家立業起來。誰知這席甚不易當,總要筆墨明白暢達才好。伯集讀書未成,那裡弄得來,只好抄襲些舊稿。虧他自己肯用心,四處考求,要是不甚懂的,便不敢寫上,弄了幾年,倒也未出亂子。東家後來調到別省,就把他薦與後任。這後任的東家是個旗人,有些顢頇,伯集既是老手,有幾樁事辦得不免霸道些,人家恨了他,都說他壞話。後來又換了一位撫台,便說他是劣幕,要想辭他,好容易走了門路,辨明瞭冤枉,館地才得蟬聯下去的。又當了兩年,偏偏看見這改法律的上諭,接著就有裁書吏的明文。暗想這事不妥,將來法律改了,還用著我們刑錢老夫子嗎?一定沒得路走,合他們書吏一般。不如趁此時早些設法,捐個官兒做做,也就罷了。可巧朝廷為著南海的防務吃緊,准了督撫的奏,開個花樣捐,伯集前年因公得過保舉,是個候選知府,因此籌了一筆正款上兑,約摸著一兩年間,就可以選出來的,於是放寬了心。他共有兩個兒子,大的八歲,小的六歲,特特為為請了一位老夫子教讀。這老夫子姓吳名賓,表字南美,是個極通達時務的。伯集公暇時,常合他談談,因此曉得了些行新政的決竊,有什麼開學堂、設議院、興工藝、講農學各種的辦法。至於輪船、電報、鐵路、採礦那些花色,公事上都見過,是本來曉得的。伯集肚皮裡有了這些見解,自然與眾不同,便侈然以維新自命了。明年正逢選缺之期,伯集輕車簡從,只帶了兩個家人,北上進京,渡了黃河,搭上火車,不消幾日,已到京城。果然皇家住的地方,比起河南又不同了。城圍三套,山環兩面,那壯麗是不用說的。伯集揀了個客店住下。
且說他帶來的兩個家人,一個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經薦到許州當稿案去了。還有一個是帶做廚子的,弄得一手好菜,伯集一路全靠這人烹調。伯集甫卸塵裝,就趕著去拜望幾位同鄉京官,叫申福出去找到長班。遞上住址單,才知道陸尚書住在東交民巷,黃詹事住在南橫街,趙翰林住在棉花上六條衚衕,馮中書住在繩匠衚衕,還有幾位外縣同鄉,一時也記不清楚。
當下僱了一輛單套騾車,先進內城,到東交民巷。那陸尚書正在那裡調查外國法律,再也沒閒應酬同鄉,故而未見。出城便到南橫街,原來黃詹事合伯集雖彼此聞名,卻從沒有見面,敘起來還是表親,一番親密,自不必說,就留伯集吃便飯,伯集便不客氣。誰知這黃詹事卻向來是儉樸慣的,端出來四碗菜,一樣是霉乾菜燉豆腐,紹興人頂喜歡吃的一魚、一肉、一白菜,伯集嘗著倒也件件適口,不免飽餐一頓。飯後,又到那兩處拜訪,都見著的。次日,就是同鄉公請,伯集自然又要請請。他們席間提起陸尚書來,黃詹事第一個皺眉道:「 好好的個中國,被那班維新人鬧得來不可收拾的了。你想八股取士,原是明太祖想出來的極好個法子。八股做得到家,這人總是純謹之士。我們聖祖要想改變,尚且覺得改不來,依舊用了他,才能不出亂子。如今是廢掉的了。幸而還有一場經義,那經義就合八股不差什麼,今年有幾位敝同年放差出去,取出來的卷子,倒還有點八股氣息,這也是一線之延,然亦不可久恃的了。我只怪廢掉了八股,果然出些什麼大人材,就算是明效大驗,誰知換了一班,依舊不見出個好來,只怕比八股還要壞些,這也何苦來呢?況且人股是代聖賢立言,離不了忠君愛國,事親敬長一切話頭,天天把這些人陶鑽,所以不肯做背逆的事,說背逆的話,他們一定要廢,真不知是何居心!」說罷,恨恨之聲不絕於口。黃詹事的話尚未說完,忽然趙翰林駁起他來,原來二人一舊一新,時常水火的。當下趙翰林插口道:「老前輩說的自然不錯,只是晚生想起鄧曜、項煜那班人,也是八股好手,為什麼就不忠不孝起來?」黃詹事發狠道:「這話我不以為然。你只看本朝的陸清獻、湯文正八股何等好,人品何等好,便曉得了。」趙翰林還要與他辯論,他卻一口氣說下道:「我不是為廢八股說話,我為的是改法律那樁事。現在你們試想,中國的法律,不但幾乾年傳到如今,並且經過本朝幾位聖人考究過的,細密到極處,還有什麼遺漏要改嗎?朝廷聽了陸尚書的千方百計,偏偏要學外國,那外國是學不得的,動不動把皇帝刺殺了,你想好不好?大學堂裡的提調對我說的,什麼美國的總統看看戲,被人家放了一槍打死了,也沒有辦過兇手。俄國的皇帝怕人刺他,甚至傳位別人,不願意做皇帝。至於帶兵官被人刺死的,更常常聽見有人說。
那般荒亂,都是法律不講究的原故。我們學了他,還想過太平日子嗎?包管造反的人格外多些。皇上住在宮裡還好,官府不識竅,出門走走,恐怕難免意外之虞。所以我說別樣改得,這法律是斷乎改不得。你們不信我的話,試試看。」于伯集是個刑名老手,此道尚能談談,正想迎合上去,偏被那趙翰林搶著說道:「老前輩這話固然甚是,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狗兒,休想活命。所以朝廷想出這個法子,改了法律,合他一般,那時外國人也堵住嘴沒得說了。至於大綱節目,只怕原要參用舊法,不至盡廢了的。你那大學堂裡那位朋友的話,原也靠不住,多半從外國野史上譯下的。人家都極文明,何至如我們公羊家言弒君三十六呢?」黃詹事聽了,由不得氣往上撞,恨道:「你們這般年輕人,總是拜服外國,動不動贊他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做他的官,做他的百姓,還要食中國的粟,踐中國的土,幹什麼呢?」趙翰林道:「這算什麼?前年的時候,不是有人門上插了外國的順民旗子嗎?」黃詹事聽罷,氣得渾身發抖,也只得唉了一聲道:「罷罷!你們這些人太不曉得君親了!」伯集本是請同鄉,要想大家暢飲幾杯,尋個歡樂的,那知趙翰林同黃詹事有此一番抵格,弄得大家沒趣,勉強席終而散。次日,黃詹事邀他去談談,伯集趕忙套車前去。
黃詹事提起昨日席間話來,極口的說趙翰林不好,又道:「他本來學問也有限,抄了先生的書院文章中進士的,只幾個楷書還下得去。僥倖點了個翰林,說這樣目無前輩。我曉得他現在常去恭維管學大臣,拾了些維新話頭,有一沒一的亂說,真是不顧廉恥的。自己也是八股出身。就不該說那些話。」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黃詹事心中甚喜,便道:「究竟老弟在官場閱歷多年,說來的話總還好聽。」當面就留伯集在寓小飲,兩下談得甚是莫逆。黃詹事忘了情,把自己在京當窮翰林怎樣為難,一五一十告知伯集,伯集也是個老滑頭,聽他說總不肯迎上去。
忽聽見黃詹事帶醉大聲說道:「老表弟!你在官場混了多年,雖說處館,也要算見光識景。你曉得京官合外官的分別麼?」
伯集答道:「不曉得請表兄指教。」黃詹事道:「我同你說著頑頑,你休要動氣。外官是闊得不耐煩,卻沒有把鏡子照照自己見了上司那種卑躬屈節的樣子。有人說,如今做外官的人,連妓女都不如。妓女雖然奉承客人,然而有些相貌好的,無論客人多叫局多吃酒,總還要拿點身分出來,見了生客冷冰冰的,合他動動手還要生氣。只做外官的人,隨你紅到極處,見了上司,總是一般的低頭服小。雖然上司請他升炕,也只敢坐半個屁股;要是上司說太陽是西頭出,他再也不敢說是東頭出的,也只好答應幾個是。至於上司的太太、姨太太,或是生日、或是養兒子,他們還要把結送禮。自己不能親到,那四六信總是一派的臭恭維。有的上司看也不看,丟在一旁。這些人只要等到署了個缺,得了個差使,就狐假虎威的發作起來了,動不動嚇唬人,打一千哩,打八百哩,銀子拿不夠,休想他發慈悲饒了一個。所以人家又把他比做強盜。我這些話,原也說七品的翰林到了外省,督撫都須開中門迎接。只我那年有事告假出京,路過蘇州,其時落台正護院,王付憲托我帶封信給他,是我太至誠了,親自送去,誰知他沒有見識,只道我是尋常翰林打抽豐的,中門也不開,等了半天,才見家人拿了帖子來擋駕。我也不同他計較,把信交給他家人就動身了。以後不知怎樣?他後來被人家參了革職,永不敘用,也有我這種忠厚人偏偏碰他這個釘子。我也常見那外省的督撫,到得京城,像是身子縮矮了一段,要在他本省,你想他那種的架子還了得嗎?定是看得別人如草芥一般。我們中國這樣的習氣,總要改改才好,改法律是沒有的。」于伯集聽了這一番話,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又有些驚疑;看他面色,又不是醉後失言的樣子,不解所以然的緣故。
要知端的,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名士清談西城挾妓 幕僚籌策北海留賓
卻說于伯集聽了黃詹事的話,自忖道:「他這番議論頗有意思,大約想我送他些別敬的緣故。」當下應了個「是」,也沒別話。
席散回去,卻好次日合黃詹事抬槓的周翰林來訪,伯集連忙叫「請」。周翰林跨進門來,伯集一眼見他左腳上烏黑的,認得是穿了一隻靴子。原來前人有兩句即事詩,是專詠京城裡的風景的,叫做:「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那伯集住的客店,又在楊梅竹斜街,正是個溝多泥爛之所。這時下過大雨剛才晴了,那街上一層浮土,是被風刮上去的,底下盡是爛泥,就合那北方人所吃的芝麻醬一般。周翰林誰說不是坐車來的?偏偏車到街口擠住了,動也動不得。他性子躁,一跳跳了下來,想要找伯集住的那個店。不防腳尖兒一滑,可巧插在那浮土蓋著的泥裡,拔出來,三腳兩步進了店,跨到伯集住的外間。口裡直嚷道:「今兒糟糕,穿了一隻靴子!」怕集哈哈笑道:「老哥為什麼不坐車?」周翰林道:「可不是坐車來的,只為到口兒上擠住了,跳下來走幾步兒,不想踹了一腳泥。」
怕集忙叫家人取鞋襪來給周大人換上。家人取到,周翰林試穿起來,倒也合自己的腳,不差大小。兩人入座閒談,伯集想著周翰林說的話,比黃詹事新得多了,今番見面,又說做外官的人應該如何開學堂,如何辦交涉,如何興實業,如何探礦苗。
伯集也就把肚子裡採辦來的貨色盡情搬出。周翰林非常傾倒,連說:「原來大哥有這樣能耐,將來督撫也可以做得,不要說是知府了。那外省的督撫,要像大哥這般說法辦去,還有不妥的事嗎?」伯集把眉頭一軒,似笑非笑的,又說道:「昨兒黃老先生把我們外官說得那樣不值錢!」周翰林不待他說完,急問道:「他說什麼?」伯集-一述了。周翰林歎道:「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本事,說到人家的錯處,就同鏡子一般,那眼皮上怎樣一個疤,臉上怎樣一個瘢,絲毫不得差,休想逃得過去;說到自己,便不肯把鏡子回過來照照,殊不知道瘢兒疤兒多著哩。那黃老前輩,不是我說他,碰著幾個闊人,或是中堂、尚書、有權勢的,一般低顏下膝的恭維,碰著外官有錢的來京,趕著去認同年、認世誼,好哄嚇的哄嚇幾文,不好哄嚇的就合著那論語上『欲罷不能,既竭吾才』的兩句,他還要拿嘴來說別人嗎?」伯集道:「說呢,也不相干,他是海概論的。我只覺得外官裡面,也有品氣高的,才情大的,不是一定要正途才能辦事。不是兄弟誇口,那一省的事有什麼難辦?就同外國人打交道,也只要摸著他的脾氣,好將就的將就些,不好將就的少不得駁回一兩樁,但看看風頭不對,快些掉轉頭就是了。總要從上頭硬起,單靠地方官是沒用的。」周翰林笑了一笑道:「大哥辦交涉的法子不錯。我聽見廈門的交涉,是辦得太硬了,地方官登時革職。寧波的教案,辦得太軟了,官倒沒事,只百姓吃了虧,要是能夠頂上幾句也好些。現在講求新政的,有一位商務部裡的馮主事,單名一個廉,字號叫直齋,今天我約他在西城口袋底兒,特來約大哥同去談談,可使得?」伯集生性好色,曉得這口袋底是個南班子住家所在,有什麼不願意去的。
忙答應了聲:「使得。好好!咱們名士風流,正該灑脫些才是。」
當下便叫套車。周翰林道:「且慢!你看時候才有正午,咱們就近先到萬福居吃了飯去。」伯集道:「不必。不嫌簡慢,我去叫菜,就在我這裡吃罷。」周翰林也不推辭,當即叫了幾樣菜,兩人吃畢,套車前去。原來這口袋底在海岱門裡,倒很有一節子路。那南班子的下處,是極清淨的,可以竟日盤桓,不比什麼石頭衚衕王廣福斜街鬧烘烘的,一進門,喝了幾杯水酒,便喊點燈籠送客的。
閒話休提。且說兩人坐了一輛車到得那裡,等了多時,馮主事還不見來。班子裡有一個叫桂枝的,伯集尤其同他要好。
他兩個人見了面,也不顧別人,就鬼串了一回。一直等到天將近黑,馮主事才來了。伯集聽了周翰林的話,知道他是個有才學的,不覺肅然起敬,連桂枝也發起楞來。那知馮主事倒不在意,已是灌飽了黃湯,滿面鮮紅,少不得應酬一番,合周翰林拱手為禮,又向伯集見面;彼此通了姓名,伯集說了許多仰慕的話。馮主事略略謙遜兩句,當即入席閒談。一席之間,又只有馮主事合周翰林說的話,伯集偶然插幾句嘴,馮主事並不回答。伯集受了一肚子的悶氣,索性連口也不開,拉長了耳朵,恭聽他們的議論。只聽得周翰林說道:「現在辦洋務的,認定了一個模稜主義。不管便宜吃虧,只要沒事便罷,從不肯講求一點實在的。外國人碰著這般嫩手,只當他小孩子頑。明明一塊糖裡頭藏著砒霜,他也不知道。那辦學堂的更是可笑,他也不曉得有什麼叫做教育,只道中國沒得人才,要想從這裡頭培植幾個人才出來,這是上等的辦學堂的宗旨了。其次,則為了上司重這個,他便認真些,有的將書院改個名目,略略置辦些儀器書籍,把膏火改充學費,一舉兩得,上司也不能說他不是。還有一種,自己功名不得意,一樣是進士翰林,放不到差,得不著缺,借這辦學堂博取點名譽,弄幾文薪水混過,也是有的。看得學生就同村裡的蒙童一般,全仗他們指教。自己舉動散漫無稽,倒要頂真人家的禮貌,所以往往鬧事退學。我看照這樣做下去,是決計不討好的,總要大大的改良才是。」馮主事道:「你話何嘗不是?但說是借著辦學堂博取些名譽,弄幾文薪水混過這句話不打緊,恐怕要加上多少辦學堂的阻力。從來說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能夠好名這人總算還出息,我們只好善善從長,不說出那般誅心的話,來叫人聽著寒心。即如我,也想回去設個商務學堂,被你這一說,倒灰了心了。」周翰林道:「直齋,你又多心了。你我至好朋友,說話那有許多避忌?我說的不過是那種一物不知也以維新自命的,你要辦商務學堂,這是當務之急,誰說你不是呢?」兩人刺刺不休伯集聽得不耐煩,早合那桂枝燒鴉片去了。最後,周翰林那句話耳朵邊刮過,倒像有點刺著自己的心,暗道:「他們瞧我不起,將來偏要做幾樁事給他們看看!」當晚談談講講,不知不覺,已是一更天氣。馮主事要想出城,周翰林道:「如今是出去不來的了。海岱門雖然關得遲,此時也總關了,不知倒趕城罷。」原來京城裡面有:「倒趕城」一宗巧法,只因城門關得早,開得也早,三更多天便開了,就好出進,叫做「倒趕城」。馮主事是曉得的,因道:「我初意只打算到一到,告個罪,就要出城,那知談起來,忘記了明早商部裡還有許多公事。我昨兒已一夜未睡,加上這半夜,也有些支持不住了。」周翰林勸他吸幾口煙提提精神。馮主事道:「那是我生平最恨的,寧可躺躺,再不吸它。」
又停一會,馮主事更撐持不住,身邊摸出幾個藥丸子把茶送下,就在伯集躺的煙鋪下躺下,只聽得他打呼聲響,已自睡著了。周翰林也有些倦意。伯集精神獨好,自合桂枝到裡間屋內談心,讓周翰林炕上歇息。聽聽三更已轉,三人各自回去不提。
再說于伯集原是候選來的,那知部費未曾花足,已是錯過一個輪子,只好再待下次。北京久居不易,便商量動身。為著赴選未經得缺,同鄉官面子上的應酬,也就減少了一半,該送一百的只送五十,大家倒也無甚說得。只是臨動身的幾天,要帳的擠滿了屋子,參店、皮貨鋪、靴店、荷包鋪、館子、窯子,鬧得發昏。伯集雖然算盤打得熟,但是每帳總要打些折扣,磋磨磋磨。如何一天半日開銷得了?自己詫異道:「我出京只有這個打算,還沒定日子,如何他們都會曉得?」便對那些伙計說道:「我是還不出京哩,只好慢慢開發,馬上問我要可不能。」
那些伙計,本來收帳是懷著鬼胎來的,聽他這一說,越覺心虛,有的支吾答應,像是要走又不肯出門似的,有的竟還要逼著現銀子去。伯集憤極道:「買的東西都在這裡,你們要不肯賣給我,只管拿回去,要立逼著銀子是沒有的。你去外面打聽打聽,難道我哄騙著你們逃走不成?」那些伙計才不敢則聲。
問明日期,伯集叫他們分兩天來算帳,只館子、窯子是當天開銷的。可巧對面客店裡有一位河南顧舉人,本來約著同伴出京的,忽然走來,伯集把方才要帳的情形合他說了。他道:「原來太尊不知京裡風俗如此。但凡是候選的、會試的到來,他們便起了哄,有一沒一的把些東西亂塞,嘴裡也會說又是怎樣好、怎樣便宜、怎樣有用處,還有不肯說價錢的,倒像奉送一般,硬把他的貸物存在客人處。初進京的人看他這樣慇懃,多少總要買他一件兩件。及至客人想要出京,三五天前頭,他們是已經打聽著了,便蜂擁而至,探探候候,又是可氣,又是可憐。
你道他們是打聽著的?原來他們先花了本錢來的。店門口、會館門口,都有使費,人家早替他們當心,所以一有打算出京的樣子,他們是已得知,跑不了的。那使費有一種名目,叫做「門錢」,太尊帶來的管家,都好向他討的,其實,仍舊合在賣的價上,稍須多要一點,就有在裡頭了。但是一般也有漂帳,我曉得的敝同鄉黃知縣,久困都中,後來得缺出京,沒錢開發,就把行李衣物私運別處,存下幾只空箱子,有天晚上出店,一去不回。次日那些債主都知道了,趕出城去討,因他走得路遠,只得罷手。他們這種主顧,每年也要遇到幾個,只消遇著幾個冤大頭,也就彌補過去了。」伯集道:「原來如此。這樣風氣,外省倒少些,有貨換錢,犯不著那般覓主兒。」次日,伯集把帳-一的七折八扣算了,不管那些人叫苦連天,怨聲載道,就同了顧舉人出京。說也可氣,那些同鄉京官,只有周翰林還來送送,別的都差片送行,推說有病,或是上衙門去了。伯集很覺動氣,暗想缺又選不到,河南又去不得,賓東本有意見,恐怕去了,館地靠不住,豈不是白白的跑一趟?聽說北洋大臣孔公別竭意講求新政,沒得人去附和他,我何不上個條陳試試看,主意想定,就同顧舉人一路斟酌,許他得意時請他做文案,顧舉人本思覓館,那有不願意的?便爾一力贊成。伯集就連夜在客店裡打開行篋,取出些時務書,依樣葫蘆,寫了幾條,托顧舉人筆削,以為進身之具。原來當初伯集在豫撫幕中,其時正值孔制台做河陝汝道,彼此倒也有點交情。等到條陳上了上去、立時請見,敘了一番舊,又痛贊他籌畫周詳,到底是個公事老手,竭力留他在署中辦事。伯集正中下懷,假說豫撫賓東已久,恐不便辭他。孔制台道:「那不妨事。河南事簡,北洋事繁,老兄有用之才,不當埋沒在他那裡,待兄弟寫信給他便了。」
伯集聽了,忙說了些極承栽培的話,告辭出署。當晚制台請吃晚飯。席間可巧,又有馮主事。原來馮主事久有開羅商務學堂的念頭,他是山東濰縣人,合孔制台是師生,這回告假回京,特特的遷道天津,前來叩見,要想老師捐助幾文。當下見于伯集在座,倒覺突兀,就合他非常親熱,不比在口袋底那天的情形了。孔制台見他兩人很說得來,越發看重伯集。馮主事,說起辦學堂的事,制台皺眉道:「我們山東辦得來學堂嗎?去年胡道台在克州辦了一個學堂,招考三個月,尚且不滿十人。他們也說得好,說是洋學堂進去了,好便好,不好就跟著外國人學上,連父母都不管,父母也管他不來的。直齋要辦學堂必有高見,不知是怎樣辦法?」馮主事道:「論理,我們山東要算是開化極早的了。自從義和拳亂後,便也大家知道害怕,不敢得罪洋人,不然,德國人那樣強橫,竟也相安無事,這就是進化的憑據。晚生想辦的學堂,並不是尋常讀外國書的。只因門生現在商部裡,見我們中國商人處處吃虧,貨物銷售出口,都被外國人抑勒,無可如何。人家商戰勝我們,在他手裡過日子,要是不想個法兒抵制抵制,將來民窮財盡,還有興旺的時候嗎?所以門生要辦這個學堂,開開風氣。明曉得鄉里人是不懂得什麼的,也只好隨時勸導,看來東府裡民情比克州也還開通些,敝處商家也多,料他們必是情願的。只是經費不夠,還求老師提倡提倡,替門生想個法兒。」孔制台聽他說東府比克州開通些已不自在,又且要他籌款更覺得冒失,只為礙著師生情面,不好發作,躊躇了一會道:「開學堂呢,不過這會事罷了,並不是真有用處的。如今上上下下鬧新政,實在鬧不出個道理來,還只有開幾個學堂做得像些,但是籌款也不是容易的事。我做官是你曉得的,那有餘錢做這樣有名無實的事業?你說貴處商家多,還是就近想點法兒罷。」原來馮主事知他這位老師本來不喜人家談新的,現在因為有人傳說他做幾件事還新,所以特來試探試探,或者為名譽上起見,又是桑梓的情誼,多少幫助些,也未可知。
誰想一說上去,就碰了釘子,深悔此番不該來的。當下一言不發,靜待席終而散。幸而于伯集本是個官場應酬好手,便想些閒話出來談談,夾著恭維制台幾句,然後把這一局敷衍過去。制台送客時候,獨約伯集明日搬進衙門裡來,同馮主事但只一拱而別。伯集回寓,便托顧舉人帶信河南,把眷屬搬到天津,就近薦了他一個書啟兼閱卷的館地,顧舉人自然歡喜。次早送了顧舉人,正要搬進衙門,恰好馮主事來拜,只得請見。馮主事大發牢騷,說:「我們這位老師,做官做得忒精明瞭,聽他那幾句話兒,分明說新政不是,又道學堂無益,總而言之,怕出錢是真的。我們濰縣還有他兩丬當鋪,例說做官清正。封疆大員尚且如此,還有什麼指望呢?」伯集諾諾答應,不敢合他多說話。馮主事覺得無味,也就去了。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 請客捐貲刁商後到 趁風縱火惡棍逞凶
卻說馮主事別了于伯集,便到督署辭行,制台送他程儀五十兩。馮主事意欲退還,覺得師生面上過不去,只得受下,登程之後,一路思量道:「這學堂雖有楊道台捐助三千金,其餘零碎湊集的不及二千,就是節省辦法,一萬多銀子,還不能照東洋的規模,買齊那些考驗的材料,應用的器具。只好暫請幾位中國好手,編些商業教科書,譯幾部東洋書籍,敷衍著辦起來便了,其它只得從緩改良。但是目下總得再籌二三千金,才能開辦這個局面。左思右想,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來,自言自語道:「呀,有了!那孔老師雖然不肯出錢,他那句話倒是開我一條道路,就是商捐一節,卻還有些道理。我想我們濰縣,富商也還不少,他們歷年往城隍廟裡捐錢賽會,一年何止千金?那廟裡如何用得到這許多,定是幾個廟董侵吞了去的。我去找這幾個人,並且請齊了眾商家,把這事理論個明白。以前的縱然清不出來,只要把以後的歸並學堂裡,作為長年經費,不是一舉兩得麼?」主意定了,自己倒甚歡喜,因此不到省裡去了。
那創辦學堂的稟帖,是上頭已經批准的,沒什麼顧慮,就一直回到濰縣,找著幾位紳士商量。濰縣的大紳士只一位姓劉的,是甲戌科進士,做過監察御史,告老回家的,年紀又尊,品望也好,人家都看重他。只是這位劉公有些怕事,輕易不肯替人家擔肩。其餘的幾位紳士,不過是舉人、稟生,都在馮主事之下,只因他們家裡田多有錢,人人看得起,故而能夠干預些地方上的公事。馮主事這回辦學堂,都已捐過他們,就是打在那雜湊項下算的。當下馮主事先到劉家去,不一定想捐他,原要合他商量那廟捐一節,不料劉御史劈面就給他個沒趣,道:「我們雖則知己,這樁事我卻很不佩服你。我生平最恨人家辦學堂,好好的子弟,把來送入學堂裡去,書也讀不成了,宇也寫不來了,身上著件外國衣,頭上戴外國帽子,腳下蹬一雙皮靴,滿嘴裡說的鬼話,欺負人家不懂。我前月進省,才看見那種新鮮模樣兒,回來氣得要死。好笑我們省裡這位中丞,拿辦學堂當做正經,口口聲聲的勸人家開辦。彷彿聽見即墨縣進省見他,因為辦學堂不認真,大受申飭。如今即墨縣的學堂,一個月內已經辦好,請了一位監督,每月四十銀子薪水。幸而我們這位老父台,為人很好,不肯效尤,只作不知,也不進省去見他,合了我的脾胃。老弟,你想想,我們是八股場子中出來的人,豈可一朝忘本?飲水尚要思源,依我愚見,還指望你將來上個折子,恢復八股,以補愚兄未竟之志。你如何倒附和起新黨來,索性要開學堂了。你前次給我的信,我也沒覆,我原曉得你就要回來,可以面談的。你要我捐錢,做些別的善舉,都可以使得,只這學堂,誤人家的子弟,是大大的罪過,不敢奉命。若是真要辦學堂,須依了我的主意,請幾位好好的舉人秀才,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多買幾部《朱子小學近思錄》等類的書,合學生講講,將來長大了,也好曉得這些崇正黜邪的道理。老弟你休要執迷不悟。」一席話說完,把個馮主事就如澆了一背的冷水,肚皮也幾乎氣破,登時臉上發青,要待翻腔,卻因平日合他交情尚好,又因他是個老輩先生,這回辦事雖不要借重他,也怕他從中為難,只得忍住了,停了一會,歎道:「老先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時勢,是守舊不來的了。外國人在我們中國那樣橫行,要拿些《四書》《五經》宋儒的理學合他打交道,如何使得?小弟所以要辦學堂者,原是要造就幾個人才,抵當外國人的意思,並不是要他們順從外國人。並且辦的是商務學堂,有實在的事業好做,不是單讀幾部外國書,教他們學兩句外國話就完的,你老不要鬧錯了。」劉御史道:「老弟,你這話更是不合。外國人到我們山東來橫行,那是朝廷不肯合他打仗的原故,他們強橫到極處,朝廷也不能守著那柔遠人的老話,自然要趕他們出去的。至於我們讀書人,好好讀書,自有發達的日子,為什麼要教他商務呢?既說是商務,那有開學堂教的道理?你那裡見過學堂裡走出來的學生會做買賣的?那做買賣的人,各有各的地方,錢鋪裡、當鋪裡、南貨鋪裡、布店裡、綢緞店裡、皮貨店裡,還有些小本經紀,那個掌櫃的不是學出來的?只不在學堂裡學罷了。我說句放肆話,你們這幾位外行人,如何會教給學生做生意?勸你早些打退了這個主意罷,濰縣人不是好惹的。」馮主事暗想道:「這人全然不懂,真個頑固到極處,只好隨他去罷。」當下沒得話說,辭別了出去。走到別的幾位紳士家裡,探探口氣還好,還有些合自己一路捐的款子,也有當時面交的,也有答應著隨後補交的,馮主事略略放心,約定他們後日議事。
當日回家,發了幾副請帖,請幾位大商家合那廟董,在商務公所會議。到了這日,各商家、各紳士都到,只劉御史合廟董未來。馮主事預先備了幾桌酒,請他們依次坐定,好談這事。
且說那廟董裡面,有個頭腦本是個販買黃豆的,這人刁鑽古怪,年紀約摸有四十多歲,吃上幾口大煙,瘦長條子,滿臉的麻點兒,削臉尖腮,姓陶名起,同伙送他個外號,叫做淘氣,原是音同字不同的。只因他在商務裡面極有本領,賺得錢多,雖說是昧了良心弄得來的,然而手裡有了銀錢,人家自然也拿他推尊起來了。湊巧其時正值秦晉開捐,他湊了幾個錢去上兑,捐了個候選同知花翎四品銜,居然以鄉紳自命了。無奈他有個脾氣不好,一生吃虧只在這鄙吝二字上頭,無冬無夏,身上只著件搭連布的袍子,口裡銜支粗竹煙袋,家常吃的總不過是高粱、窩窩、小米、煎餅之類。當下因馮主事請他,他知道必有事情,初意想不來的,後來一想不好,才慢慢的踱到商務公所,合眾人見了面。馮主事把廟捐一層題起,先說道:「兄弟只因要開這個商務學堂,須得大眾幫忙,能捐呢多捐些,要是不能,那廟裡一筆捐款,每年有一千多兩銀子,我曉得春秋兩次賽會,至多不過用掉一二百銀子,可好把這注款子撥到學堂,充為常年經費,諸公以為何如?」不料幾句話說得淘氣真個動起氣來了,說道:「馮大人,你這個主意錯了。那廟捐一款麼,為的菩薩面上,保佑地方太平的。你老只知道兩季賽會,不曉得廟屋要修,還有琉璃燈的油、燒的盤香、四時祭品、唱戲、添置旗鑼傘扇袍服等類,都出在這裡頭的,衙門口還有些使費。只不夠用是真的,如何會有贏餘呢?馮大人再想別的法子罷,這是動也動不得的。」馮主事聽他說的決絕,又用旁敲的法子說道:「如此說來,廟捐既不好動,你替我合眾位商家說法說法,照這廟捐的樣子再捐一分便了。」這原是摳氣的話,那知淘氣將機就計,拉了幾位體面商人,背後去咕噥一回,無非說馮主事多事,要拿我們心疼的錢去辦那不要緊的事體,眾商都是愚夫,聽了他的話,咬定牙根不肯答應。及至人席,馮主事還想再申前議,無奈大眾口氣不放鬆一些兒,馮主事孤掌難鳴。看看天色已晚,只得送客各散,捐事毫無眉目。馮主事尋思沒法,要是不辦罷,這事已聲張開了,坍不下這個台,要是辦呢,實在辦不出什麼。就只有楊道台三千銀子,是已經收到的,餘下三十、五十、一百、八十湊起來,不到七千銀子。房子要租的,器具要買的,教習要請的,編書、譯書、印書都要資本的。那些半向不新的學生,如果請他來是來的,要他出修繕費是不來的,這事恐怕要散場哩。回家合他哥子商議。原來馮主事的哥子,為人高尚,雖然也是一榜出身,從不預聞外事,這回聽了兄弟的話,便道:「這事有什麼難辦?那些商家所怕的是官,但是我們這位老父台頑固到極處,替他說開學堂萬萬不興。我有個法子,你到省裡去見撫台,他是極喜歡辦學堂的。你將此情形細細的告訴他,請他下個札子到縣裡,等縣裡出頭派他們捐多少,誰敢不依?不依就同他蠻來!」馮主事聽了,歡喜非常,佩服乃兄高見。當即收拾行李,次日進省。誰知這話被家人聽見,露了個風聲出去,陶起這一干人曉得了,更是氣憤憤的,想了個一不做二不休的惡主意。誰說那些商人是膽小沒用的,他們卻又約了些小舖子裡的掌櫃伙計,在東關外馬家店聚會,等得眾人到齊了,陶起就說:馮主事家怎樣的平時刻薄我們,這回怎樣要受他的害,先激怒了眾人,又道:「不是俺造謠言,他此次到省裡去,定是算計咱們,叫上頭壓派下來,我們大小舖子多則幾千,少則幾十,總是要出的。列位有什麼法子想沒有?」眾人聽了,面面相覷,沒得話說。陶起又道:「咱們地方上有了這個人,大家休想安穩過日子,不如收歇了舖子罷。」大眾聽了,仍是不語。內裡有個雜貨鋪裡伙計,本是不安本分的,單他接口道:「陶掌的話實是不錯,咱們辛辛苦苦弄幾個錢,官府來剝削些倒也罷了,那裡經得起紳士幫著剝削,俺就不服氣,將來官府要派咱們出錢,俺第一個罷市。」
眾人聽了,都以為然。內中有幾個不安分的,更是一鼓作氣,相約同去打那馮主事的家,鬧他個落花流水,出出悶氣。眾人聽了,更為高興。當下一哄而去,直到得馮主事家,從頭門打進。馮主事的哥哥正在那裡看著書,聽得外面一片人聲喧嚷,知道事情不妥,忙叫僕婦丫環擁護了內眷從後門逃走,他把幾件要緊的地契聯單揣在懷中,也從後門逃生,一直出城到鄉里躲難去了。
且說眾人一直打到上房,見沒得一人方才罷手。正想回去,忽然又見擁了好些人進來。你道這些人是誰?原來是地方上一班光棍,倪二麻子領頭。那天倪二麻子真有興頭,在縣衙門前合人賭博,贏了一大堆錢,大家詐他的東道吃。這倪二麻子本來手頭極其開闊的,就到一個回回館裡,一問沒甚吃得,只有牆上掛了一腔新宰的鮮羊,大家不由分說,你要炒羊絲,我要爆羊肚,又有人要烤羊肉,一隻羊被他們鬧得剩了半個。
又打了幾斤燒刀,開懷暢飲。酒罷,每人要了一斤多面。店小二背後咕噥著,說道:「今天白送了咱的一個羊!」倪二麻子有點醉意,聽了喝道:「你嘴裡胡說些什麼?」店小二顫著聲音道:「沒什麼,俺說昨兒天陰,今天看見了太陽。」倪二麻子道:「瞎說!昨兒明明是有太陽的,怎麼說陰天?」店小二道:「呀,該死,俺記錯了,俺記的是前月十六。」倪二麻子笑道:「你今兒吃了飯,還要記錯了是昨兒吃的呢。」店小二順口道:「吃飯記錯了好不--」,說到此處,咽住了,他意思是要說「好不會帳呢。」倪二麻子聽他說了半句,倒發起愣來道:「好不什麼?」店小二道:「好不自在。又好吃第二頓哩。」倪二麻子拿不著他錯處,也只索罷了。會起帳來,三弔五百二十五文,小帳在外。倪二麻子道:「記在我的帳上。」
掌櫃的道:「不必客氣了,算是俺請倪二官人的罷。」倪二麻子眼皮一翻道:「你那見俺倪二官人吃飯不會帳來?俺也犯不著要你猜!」掌櫃的嚇得把頭一縮,不敢則聲。那班跟他的朋友道:「這樣背時的掌櫃的,理他則甚?二哥,咱們到王桂鳳家抽兩口去!」於是,倪二麻子拎了一口袋錢,領眾人慢慢踱出店門。那店小二又在背後咕味道:「真是俺前世裡的祖宗!」
倪二麻子回轉手來,劈拍一個巴掌,喝道:「你說誰是你的祖宗?」店小二陪著笑臉道:「二官人聽錯了,俺說真是俺鹽罐子裡有蛆蟲,出空的好,也是想起昨兒的事。」倪二麻子怒道:「你這個刁蛋,倒會說,不打你也不認得你爺爺!」搶前一步,就要動手。那店小二已是躺在地上,叫地方救命。倪二麻子被眾人拖著走了,總算開交。只那小二還是不住口的亂罵。幸虧倪二麻子走的遠了,沒聽見。街坊見是這幾位太歲闖事,那敢出來探望,緊閉著門不管。
再說倪二麻子正同著他朋友去抽煙,走過馮家門口,只見宅門大開,裡面好些人在那裡折桌子的腿,撞窗子上的玻璃哩,又聽得嘩卿一聲,是一盞保險燈打下來了。倪二麻子說聲:「咦,有趣!這些人倒也會頑把戲!」內中有個尹歪頭道:「俺曉得了,這是馮舉人的親家搶親,搶不到手,弄成一個不打不成相識。」倪二麻子道:「歪頭休得胡說!咱們濰縣城裡沒有搶親的事。正經話,咱去湊個熱鬧,添些賭本,倒是天賜的財項。」大家拍手稱妙道:「到底是倪二哥有算計,怪不得人家比你做智多星吳用呢。」當下七八個人,把辮子打了個鬏兒,一擁而進,遇著值錢的東西就搶,拿不了的,脫下衣服來兜。
陶起見他們來勢兇猛,只當是馮府的救兵,對面認清,才知是倪二麻子一黨,便叫道:「老二!怎麼你也來了!」倪二麻子歡喜道:「吠!原來是陶掌櫃的,俺說沒得第二個人敢做這樣的事的,俺來替你當後隊。」陶起道:「承情多謝,只是但許毀他的對象,不准拿了走,回來俺另有酬勞。」倪二麻子那班人聽了這話,如何肯依?只不理他,一直闖進房裡,打開箱籠,任意揀取,除去衣服不要,金銀首飾,取了精光。陶起一班人早已興盡而散。倪二麻子跨出房門,不見他們,知是已去,便合眾人商議道:「咱們發財是發財,吃官司是不免的,依俺主意,還是放一把火燒他娘的精光,也就沒處查究了。」大家又拍手稱好,這班惡煞,就探根自來火,在柴堆上點著了。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三回 查閉市委員訛索 助罰款新令通融
濟川嚇了一跳。張先生讓他吃餅,道:「這也是杭州的名件,世兄須得嚐嚐。」濟川分了小半個吃著,覺得有些生油味兒,不甚合意,放下不吃,兩人坐了多時,看看天晚,想要回寓,就叫堂倌算帳。一算起來,整整三百文制錢。張先生拿幾個銅錢在桌上一擺道:「兩人一百六,三十二加十錢小帳,二百零兩個錢。」堂倌道:「那酥油餅是一百二十錢一個。」張先生合他爭道:「我吃油餅也吃過千千萬萬,沒有吃過一百二十錢的起馬酥油餅。」堂倌道。「客人不知,現在於面漲價了。」
二人爭了半天,始終付了他一百錢一個餅,才得出去。那堂倌咕噥道:「千千萬萬的酥油餅,夠他一世吃哩,沒有見過這樣嗇刻人,也來吃酥油餅。」張先生只作沒聽見,走出店門,覓路下山回去。
次日,張先生又領濟川去游西湖。早起飽餐一頓,踱出湧金門,望西湖一面走來。那時天氣尚早,遊客寥寥。二人走到湖邊,僱了一隻瓜皮艇,隨意蕩槳,遇著好景致,便登岸流連,或遠遠瞻眺。果然天下第一名勝,況是八月天氣,有些柳樹搖風,桂香飄月的意思。到得靠晚,只見天上一片晴霞,映著湖水青一塊、紫一塊,天然畫景,就是描寫亦描寫不出。而且孤山達平,雷峰突兀,一時亦瀏覽不盡。但可惜那上、中、下三天竺,被和尚占去了。兩人正在看得有趣,濟川想道:「那和尚不耕不織,坐食人間,偏享恁般清福,真是世上第一件不平之事。」一邊游,一邊想,看見天色已漸漸的黑下來,方才回船攏岸。依著張先生的意思,要想回寓吃飯,濟川道:「肚子餓久了,前面藕香居擺著好些中碗,我們去嚐嚐著。」
張先生道:「藕香居是吃得的嗎?」濟川道:「 除非他菜裡頭有毒藥,便吃不得。」張先生道:「世兄!不是這般說,他那菜又不好吃,價錢又貴。」濟川道:「嚐嚐看,要好貴也無妨。」張被他纏得沒法,只得同他到了藕香居。這是西湖上有名的茶館,兼賣酒菜。張先生替濟川要了一樣醋溜魚,一樣攤黃菜,一樣炒蝦仁,半斤花雕,兩人吃酒賞玩。濟川見闌干外面環著池塘,密密的全是的荷葉,只可惜荷花沒有了,那五六月間不知怎樣好看哩?雖然秋天,還是有些餘下的清香,一陣陣被風吹來,著實有點意思。須臾酒飯已罷,仍回寓處。
次日,商量起身,搭船過江,一路走去,那紹興的山水,更是雄奇。到紹興住下。
次日,又去探過禹穴,見了岣嶁碑,一字不識。那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說法,雖然不錯,卻總沒有西湖那般清幽可喜。
兩人訪明瞭到嵊縣的路,一直進發。到得嵊縣,原來小小一個城池,依著在上海打聽的路兒走去,只見幾家紳戶,也有掛著「 進士第」匾額的,也有掛著「大夫第」匾額的,末了一家更是不同,大門外貼了一張朱箋紙,上寫著「奉憲委辦秦晉賑捐一切虛銜封典貢監翎枝分局」,又掛了兩面虎頭牌,上寫著「 賬捐重地,閒人莫入」,四扇大門裡面,又掛著四頂紅黑帽,兩條軍棍,兩根皮鞭。濟川見這裡氣概不凡,倒要看他是何官職,卻見門外還掛著一塊兒紅漆黑字牌兒,上寫著「 欽加四品銜候選清軍府畲公館」字樣。濟川喜道:「 這正是我姨母家了。」此時行李未到,他便同張先生上去敲門。那知門是開的,門房裡抹牌的聲音響亮,見有人進來,就有一個管家,穿著黑洋縐的單衫,油鬆大辮,滿面煙氣觸鼻,問是那位,找誰的?幸而濟川記得他母親的話,曉得這姨母家是講究排場的,所以帶了一張名片放在身邊,當下正用得著,就在懷裡掏了出來,叫他上去替回。那管家走進大廳,打了一個轉身出來,擋駕道:「老爺不在家,捕廳衙門裡赴席去了,二位老爺有什麼話說,待家人替回罷。」濟川道:「老太太總在家的,你上去,回說我是上海來的外甥便了。」那管家見是老太太面上親戚,才不敢怠慢,說了聲「請花廳上坐,待家人進去回明白了再說。」濟川叫他派一個人在門口招呼行李,自己合張先生隨他走進廳上。原來小小三間廳中間,放了一張天然幾,底下兩張花梨木桌子,兩旁八張太師椅,四張茶几,都是紫檀木雕花的。上首擺了一張炕牀,下首的屏風是開著通上房的。中間掛的對子,上款是「西卿仁弟之屬」,下款是「罣亭汪鳴鑾」。兩旁壁上,雜七雜八掛著些翰苑分書的單條。濟川合張先生在那中間椅子上坐定,等了好一會,那管家出來說:「請!」濟川囑咐張先生在花廳上少待,就跟了那管家走進去。
原來花廳背面,一式也是三間,一間走穿,兩間有四扇屏窗隔開,高挑軟簾,料想裡面是間書房。濟川再走進去,原來一排五間房子,一邊有兩間廂房,一邊走廊。由那走廊繞進,便是上房,卻一色的大玻璃窗,紅紗遮陽。中間屋裡,上首擺了個觀音香案,黃紗幔兒,檀來之香,維繞慢外,他姨母正跪在蒲團上念高王經哩。濟川在家侍奉母親慣了,曉得經不念完,是不好合人說話的,便也不敢上去叩見,呆呆的站在當地。只見他姨母一面唸經,一面卻把頭朝著濟川點了兩點,是招呼他坐的意思。少停,房門裡簾子一掀,一個老媽領了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出來,向濟川磕頭,叫表叔。那老媽又問姨老太太好。
此時濟川的姨母經已念完,濟川上去拜見他姨母,問了他母親一番,非常親熱。叫人把他安置在外書房,就要自己出去料理。
濟川道:「外甥會去招呼的,花廳上還有送外甥來的一位張先生哩。」他姨母叫丫鬟出去,傳諭家人倒茶、打臉水,安置牀鋪,又罵他們說老爺不在家,就那般偷懶,客來了也不招呼,仔細老爺罵你們。濟川要見表嫂,內裡傳說有病,不能出來相見。然後濟川退到外面,有人領了他同張先生到外書房裡去。
原來這外書房在花廳旁邊,另外一重門,南北相對兩間,裡面還幽靜。窗前兩棵芭蕉,一棵桂樹,可惜開的不盛,也有些香氣撲來。書桌旁有一個書架,上面擺的紅紙簿面的是舊結紳,黃紙簿面的是舊硃卷。家人正在添設牀鋪,恰好行李小廝已到,就拿來一一安放妥當。書童住了對面一間。濟川歇息一回,正想到上房去合姨母說話,只聽得外邊一片聲喧,家人報道:「老爺回來了!」又聽呀的一聲,大門開了,有轎子放下的聲音,有老爺叫「來」的聲音,有家人答應「是、是」的聲音。濟川暗道:「我這表兄又不是現任做什麼,為什麼鬧成這個派兒?住在他家,看他這種惡毒樣子,如何看得慣呢?既到此間,也叫無法,只索耐幾天罷。他既到家,我應先去拜他。」就約張先生同去。張先生一向在買賣場中混慣,沒有見過官府排場的,有些拘束,不願意去見。濟川道:「我們住在這裡,能不合他見面嗎?你雖然就要回去,也得住一半天兒。」張先生沒法,只得同了濟川,叫小廝先把片子去回。他家人進去了半晌出來道:「老爺說,請在簽押房裡見。」於是領濟川二人進去,原來這簽押房就是那花廳背後兩間,掀簾進去,表兄迎了出來,滿面笑容的招呼。濟川正想作揖,看他表兄的腿勢卻想請安,濟川無奈,只得也向他請安,那腿卻是僵的,遠不如表兄那個安請得圓熟。張先生更是不妥,一個安請下去,身子歪得太過了,全體撲下,把他表兄頸上掛的蜜蠟朝珠抓斷了,散了滿地。
原來他表兄赴席回來,知有遠親來到,尚未卸去冠服,不料遇著張先生,給他個當面下不去,就罵家人道:「狗才!還不快揀起來!」那張先生的臉兒紅的同關公一般,覺得自己身子沒處安放。他表兄又分外謙恭,請他們炕上坐。濟川還想推辭,張先生卻早已坐下了。他表兄又送茶,張先生忙著推辭,又險些兒把茶碗碰落。濟川謙道:「我們作客的人,衣帽不便,實在不恭之至,表兄也好寬衣了。」他道:「表弟大客氣了。愚兄在官場應酬,那衣帽是穿慣的。也罷,今兒天晚了,料想沒得什麼客來拜我了,換了便衣,我們好細談。至親在一處,不可客氣。」濟川正要回答,只聽他叫了一聲「來!」猶如青天裡起了一個霹靂。張先生正端茶在手要想吃,不防這一嚇,把手一震,茶碗一側,把茶翻了一身,弄得一件銀灰繭綢夾衫面前濕了一大塊,忙把袖子去擦,那裡擦得乾。那位司馬公卻正看著家人們理花翎,不曾瞧見,回轉頭來,方見張先生衣服潮了一大塊,就道:「老兄衣服濕了,穿不得。來!拿我的湖經衫給張老爺穿!」家人領命去拿了接衫來,張先生只得換上,殊嫌短小,弄成出把戲的猴子一般。司馬公又道:「官場應酬,總要從容些。記得那年有一位新到省的知縣,去見撫台,只因天熱,這知縣把扇子盡扇。撫憲想出一個主意,請他升冠寬衣,他果然探了帽子,脫了衣服,仍然搧扇子。撫憲請他赤膊,他不肯。撫憲道:「這有什麼,天熱作興的。」他倒也聽話,果然脫光了。撫憲端茶,底下一片聲喊『送客』。他慌了,一手拿著帽子,一手挾了衣服就走。不到三天,撫憲把他奏參革職。你道可怕不可怕?所以愚兄於這些禮節上頭,著實留心。」司馬公說這幾句話不打緊,只把一個生意本色的張先生,羞得無地能容,什麼作客,直頭是受罪。濟川臉上也很覺得不好看。他表兄更是妙人,衣服換過,靴子仍套在腿上,一個呵欠,煙瘾發作。那些管家知道他應該過瘾的時候,早把煙盤捧出,搬去炕桌,兩人只得讓他躺下吃煙。他表兄道:「我們一家人不客氣,愚兄因病吸上了幾口煙,時常想戒,恐其病發不當頑的,只得因循下來,表弟可喜歡頑兩口嗎?」濟川生平最恨吸鴉片。
他道:中國人中了這個毒可以亡種的。往時見人家吸煙。便要正言厲色的勸,今見他表兄也是如此,益發動氣。又聽他問到自己,就扳著臉答道:「不吸。小弟是好好的不病,為什麼吸煙呢?」他表兄覺著口氣不對,有些難受,便亦嘿嘿無語。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戕教士大令急辭官 懼洋兵鄉紳偷進府
卻說濟川的表兄,聽他說話,有些譏諷,覺得難受,然而臉上卻不肯露出來,歇了一歇答道:「表弟高興,偶然吸兩口煙,也不妨的。愚兄聽現在那些維新人常說起要衛生,這是衛生極好的東西。而且現在,凡做大官的人,沒有一個不吃的。愚兄別的不肯趨時,只這吸煙,雖說因病,也要算是趨時的了。」
濟川聽了這些言語,更不耐煩,只得告退,道:「小弟還要去掛點拴點行李,等會兒再談罷。」他表兄不十分留他,便道:「表弟在此,只管多住些時,不要客氣。」濟川道:「說那裡話,只是打攪不安。」是晚,他表兄備了幾樣菜,替他倆接風。次早,張先生回上海去了。自此濟川就住在他表兄處。
你道濟川的表兄是什麼出身?原來他父親也是洋行買辦。
他小時跟著父親在上海,也曾進過學堂,讀過一年西文,只因腦力不足,記不清那些拼音生字,只得半途而廢。倒是中文還下得去,掉幾個之乎者也,十成中只有一成欠通。因此想應應考,弄個秀才到手,榮耀祖先。可巧他本家叔父,是楊州鹽商,他就頂了個商籍的名字,果然中了秀才。應過一次考試,知道自己有限,難得望中,他父親就替他捐了個雙月候選同知。未幾,他父親去世了,回到嵊縣三年服滿,他以為自己是司馬前程,專喜合官場來往。無奈人家都知道他的底細,雖然他手中頗有幾文,尚還看他不起。他想道:我要撐這個場面,除非有個大闊人的靠山,人家方不能鄙薄我。忽然想起府城裡有位大鄉紳畲東卿先生,是做過戶部侍郎的,雖然告老在家,他那門生故舊,到處都有,官府都不敢違拗他,去投奔他試試看。想定主意,便趁畲東卿先生生日,托人轉彎送了重重的一份禮,又親去拜壽,見面敘起來,雖然是同姓不宗,推上去卻總是一個祖宗傳下來。東卿先生因紹興同族的人不多,也想查查譜係,要是有輩分的,來往來往,也顯得熱鬧些。當下查了仔細,果然同譜,只因亂後家譜失修,又他們遷居外縣,所以中斷的,排出輩分,卻是平輩。從此便與他認定本家,自然把他闊得了不得了。這濟川的表兄,本名榮,因東卿先生名直坡,他就托人到部裡將照上改了名字,叫直廬,合那東卿排行表字西卿,自此就印了好些畲直廬的名片拜客。人家見他名字合東卿先生排行,只道是他的胞弟,無不請見。西卿稱起東卿來。總是「家兄」,自此就有人合他來往起來,認得的闊人也就多了。西卿到處托人替他弄保舉,又加上個四品銜賞戴花翎,不但頂戴榮身,便也充起紳士來了。一個小小的嵊縣,沒有什麼大紳士,他有這個場面,誰敢不來趨奉他?事有湊巧,偏偏這一年山陝兩省鬧荒,赤地乾裡,朝廷目下停捐,因此賑荒的款子沒有著落。當時就有幾位大老,提起開捐的話,朝廷有主意不肯叫人捐實官,只允了虛銜封典貢監翎枝幾項。各省督撫奉到這個上諭,就紛紛委人辦理捐務。西卿打聽著這個消息,連忙出去拜客,逢路設法,果然弄到了一張委辦捐務的札子。從此更闊綽起來,開口就有了那些排場。再說新到任的這位縣大老爺,是個科甲出身,山西人氏,據他自家說,還是路闖先生的三傳高弟,八股極講究的,又是京裡錫大軍機的得意門生,只因散館時鬧了個笑話,把八韻詩單單寫了七韻,錫大軍機不好徇情,散了個老虎班知縣,就得了這個缺。這位縣大老爺姓龍名沛霖,表字在田,當下選了這嵊縣缺出來,忙忙的張羅到省,又帶了錫老師的八行書,藩司不能怠慢,按照舊例,隨即飭赴新任。
方才下車,次日就是畲鄉紳來拜。龍大老爺是個寒士出身,曉得地方紳戶把持官府,最是害百姓的,就叫家人擋駕不見。西卿因縣裡不見,大是沒趣,回到家裡,唉聲歎氣,就同那落第的秀才一般。後來打聽得這位大老爺脾氣不好,只得罷手。
為著在家氣悶,便想到府裡去散散。有天他本家哥哥東卿先生請他陪客,可巧那客就是本縣大老爺,原來龍在田有事到府,打聽得這畲東卿是錫老師的舊友,特去拜望,因此東卿先生請他吃飯,西卿作陪。當時見面,西卿說起有天拜謁的事,龍縣令早已忘懷。西卿道:「就是老父台下車的第二日。」龍縣令深抱不安,再三謝過。西卿自然謙讓一番。是日盡歡而散。西卿在府耽擱數日,回到嵊縣,那龍大老爺亦已回衙多日了。西卿就備了一份厚禮送去,居然蒙龍大老爺賞收幾樣,而且次日就來登門拜望。起先西卿的左鄰右舍,見西卿拜縣裡大老爺不見,就造了多少謠言,說他吃了訪案,縣里正要拿他,因為功名未曾詳革,不便下手,這時縣大老爺親自來拜,那些人又換了一番議論,說西卿到省城用了銀錢,上司交代一來,沒事兒的了,縣大老爺見他腳力硬,所以來趨奉他的。
閒言少敘,且說西卿請了縣大老爺來家,著實攀談,說了本城許多利弊,龍縣令聞所未聞,悔不與他早早相見。自此西卿又合縣裡結成了個莫逆交,地方公事不免就要參預一二。有一回,他鄉里的本家叔父,要買人家一注田,賣主要價太大了,以致口舌,他來求了西卿,講明事成進西卿洋錢一百圓,西卿就從中替他設法,說那人欠他叔父一筆款子,說明以田作抵的,如今抵賴不還了。那人聽得這風聲不妥,趕緊賤價售與他叔父,才算沒事。又一回,西門外一個圖董包庇了幾個佃戶,不還人家租糧,那田主到縣裡告了。出票提人。圖董發急,來求西卿,說定二百圓的謝儀,西卿向裡縣說了,誣那田主虐待佃戶,收人家一倍半的租糧。縣裡聽了一面之詞,將田主著實訓飭一頓,斥退不理,倒把那些佃戶放了。西卿又發一注小財。自此西卿在本城管些閒事,倒也很過得去。不但把從前送人家禮物的本錢撈回來,還贏餘了許多。這時他表弟來了,還要擺他闊架子,就備了一桌子好的翅席,請了縣裡的幾位老夫子、糧廳、捕廳,叫他表弟作陪客。誰知他這位表弟志氣高傲,就不喜同官場人應酬,雖然不好不到,只是坐在席間,沒精打采,連菜都不大吃。西卿合他們是高談闊論。正在高興的時候,忽然縣裡一個家人來到,跑得滿頭是汗,慌慌張張的找著他們師爺,說:「不好了!老爺說出了大亂子,快請師爺們回去商量!」大家一聽,都嚇呆了。還是西卿穩定些,就問那家人是什麼亂子?那家人卻說不出所以然的緣故。只說老爺急的要想告病哩。那幾位老夫子自不用說,趕緊回去,糧捕廳也告辭,當時散個精光,剩下了半席菜沒吃完。西卿吩咐留下,預備次日再請客,就同濟川拿鴨湯泡飯,各人吃了一碗,自去過瘾。躺在鋪上尋思,縣裡不知出了甚事?但這位老父台是京裡有人照應,腳路是好的,大約不至丟官,我倒不要勢利,先去問候問候。想定了主意,立刻傳伺候坐轎進縣。家人遞上名帖,等了好半天,裡面傳出話來,叫擋駕,老爺有公事不得空,過一天再會罷。西卿沒法,只得回來。一路上聽人傳說道:「一個教士被強盜宰了,又搶去東西不少,我們大老爺這場禍事不小,只怕參了官不算,捉不著人還要去坐外國天牢哩!」西卿才明白為的是教案。暗想這回隨你皇上的聖眷好也沒法了,不要說一個軍機大臣照應不中用,就是皇上也顧不得你。只怕龍在田要變做個鰍在泥了。
他不見我也好,我也沒得工夫去應酬他。當下西卿回家睡覺不提。
過了一日,西卿的家人驚皇失措的進來,回道:「不好了!前日所說的強盜殺了個教士,如今外國有一隻兵船靠在海口,限龍大老爺十天之內要捉還兇手,要是捉不到,便要開炮洗城了,老爺快想法子避避罷!」西卿聽了,急得什麼似的,立刻請了濟川來商量。濟川道:「殺了外國教士,照別處辦法,也不過賠款。兇手捉不到,那有什麼法兒?外國人最講道理的,決不至於洗城。這話是訛傳的,不要去理他。表兄不信,何不到衙門裡去打聽打聽?」一語提醒了西卿,連轎子也等不及坐,忙跑到捕廳衙門。到得那裡,只見大堂上擺了幾只捆好的箱子,捕廳卻在縣裡沒有回來。原來捕廳也因為風聲不好,先打發家眷進府,外面瞞著不說起。西卿見此情形,連忙跑回家裡,大聲嚷道:「快快收拾行李,趕僱長轎進府!」一口氣跑到上房,告知了母親。他母親倒有點見識的,便道:「什麼事急到這般田地?那天主教是同如來佛一樣的。我天天念佛,又念救苦救難的高王觀世音經,我有佛菩薩保佑,他們決不至加害於我的,你們盡管放心罷了。」西卿道:「母親同差了!來的不是教士,是洋兵,他那大炮,一放起來,沒有眼睛的,不曉得那家念佛,那家吃素,是分不清楚的。」他母親聽說是洋兵,又有大炮,這才急了,連忙同他媳婦收拾起來。西卿自去招呼僕從,卷字畫,藏骨董,只那笨重的木器不能帶了走、其餘的一件不留。
又幸虧府裡有他開的幾個舖子,可以安身,嵊縣雖有些田產,卻沒有銀錢放在市面上,倒也無什裊戀。濟川在書房裡聽得外面鬧烘烘的,知道他表兄去打聽了回來,要想逃難,心中只是暗笑,說不得出來探望探望。只見西卿那雙靴子也不穿了,換了雙薄底鑲鞋,盤起辮,合一個家人在那裡裝畫箱呢。見他來了,說了聲道:「表弟,還不快去收拾嗎?洋兵就要來了。」
濟川道:「究竟如何?」西卿對他咬著耳朵,低低說道:「捕廳裡的箱子都捆好了,立時送家眷進府,我們還不快走,更待何時?」濟川道:「其實不會有什麼事情,進府去住些時再回來也好。」西卿聽他說得自在,便有些動氣,說道:「表弟,你是在上海見慣洋人的,那些都是做買賣的洋人,還講情理,這洋兵是不講情理的。那天聽見東卿家兄說起,前年洋兵到了天津,把些人捉去當苦工,搬磚運木,修路造橋,要怠慢一點,就拿藤棍子亂打,打得那些人頭破血淋,曖唷都不敢叫一聲兒,甚至大家婦女,都被他牽了去作活。還有那北京城上放的幾個大炮,把城外的村子轟掉了多少。表弟!這是當頑的嗎?莫如早早避開為是,合他強不來的。」濟川聽了他一派胡言,也不同他分辨,自去收拾不提。
再說西卿整頓行裝,足足忙了一日,次早挑夫轎夫都已到齊,就便動身。他夫人還帶著病,一個三歲的女孩子,一路哭哭啼啼,這番辛苦,也儘夠受的了。然而他老人家,那一天兩頓瘾,還是定要過的。因此,又耽擱了許多路程。濟川性喜遨遊,這點路不在他心上,叫畲家家人坐了自己的轎子,他卻把他的馬來騎,一路馳去,偏覺甚樂。到得紹興城裡,西卿吩咐在自己的當鋪裡歇下,騰挪出幾間房子,來安頓家小。當日安排一切,自然沒得閒工夫。次日過了早瘾,便去拜望本家東卿先生。東卿正在書房裡臨帖哩。原來東卿隸書出名的,人家求箋求扇的甚多,只是不大肯寫,遇著高興,偶然應酬一兩副,人家得了去,便如拱壁一般,骨董鋪裡得著他寫的對子,要賣人家十兩銀子一副,人家還搶著買呢。西卿合他認了本家,也得過他一副對子,這回便衣來拜,家人見是本家老爺,並不阻當,一直領到書房,所以會看見他老人家寫字。東卿見有人來,忙放下筆,立起身來招呼。西卿搶步上前,請了一個安,問大哥好,又問大嫂康健。東卿謝了聲,也問問嬸母的安。西卿指著桌上的字道:「大哥倒有工夫寫字?」東卿道:「可不是,我因有人要我臨一分孔廟碑去刻,日內無事,在此借他消閒。」
因問西卿為什麼事情到府?」西卿道:「大哥不要說起,那縣裡不會辦事,弄了些強盜,把外國的教士殺了,如今外國人不答應,有一隻兵船駛進海口,聽說要洗城哩。家母聽見這般謠言,不得不防,所以全家搬到府裡,靠大哥洪福,能沒事才好。」東卿殊為詫異道:「怕沒有這回事罷?果若這樣,還了得!嵊縣高府也不十分過遠,那能不知道?況且府衙門裡總有信的,昨兒太尊請我吃飯,也沒提起。這事那太尊是極佩服我的,遇著要緊公事,沒有不合我商量,那有這樣大事,倒不提起的呢?我在部裡多年,那鬧教的事也不知遇著千千萬萬。
起先國家強盛,洋人尚不十分為難,後來一次一次的打敗仗,被他們看穿了,漸漸的爭論起來。有幾位督撫又見機,就隨便拿幾個人去搪塞。如今捉到了兇手不算,還要陪款。現在據你說來,這樁事並不是龍令的錯處,殺是強盜殺的,不過為著鬧教而起,說他保護不力,他已經擔不起,怎麼還好說他串通了強盜去殺教士?那有這種癡人,既然如此,他又何必要做官呢?我看龍今為人雖然科甲出身,心地到還明白,決不至此。」
西卿聽了這一番曉暢的議論,拜服到地,忖道:「怪說那種見識做那種事業,你看我這大哥,說的話何等漂亮,所以才能夠做到侍郎,且慢他處處替龍老父台開釋,一定是為的我那句話說錯了。」因即改口道:「大哥的話一些不錯,做兄弟的原也疑心,那有本官串通強盜殺教士的道理,但是百姓紛紛傳說,不由人不信。」
東卿聽了,點點頭,就曉得西卿此來,也是被謠言所惑的了。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九回 修法律欽使回京 裁書吏縣官升座
卻說畲東卿聽了西卿的話,就知他是被謠言所惑,因道:「師縣的事要是真的,龍在田總有信來合我商議辦法,你既然全眷進府,不妨多住些時,聽那邊的信便了。」當日就留西卿在花園裡吃中飯。西卿雖同他認了本家,還不曾到過花園。這番大開眼界,見裡面假山假水,佈置得十分幽雅。正廳前面兩個金魚缸,是軍窯燒的,油粉裡透出些紅紫的顏色來,猶如江上晚霞一般,當時他就愛玩不置。東卿說是某方伯送的。擺出菜來,雖不十分豐富,倒也樣樣適口,把個西卿吃得鼻塌嘴歪,稱羨不已。將晚瘾發,辭別回去,心上後悔不該來的,糜費了許多盤川。且又家內乏人照應,那些值錢的東西倘是遺失了,倒也可惜。起先替家裡的人說得太矜張了,不好改口,又恐被那王家表弟所笑,卻頗佩服這表弟的先見。當下就請了他表弟來,強他在煙鋪上躺著談天解悶,不知不覺又提到嵊縣的事。
濟川道:「據我看來,殺教士是真的,兵船停在海口也是有的,外國兵船到外停泊,那有什麼稀罕?只這洗城的話有些兒靠不住,表兄後來總要明白的。」西卿這番倒著實服他料得不錯,只自己面子上不肯認錯,就說:「愚兄當時也曉得這個緣故,只是捕廳家眷既走,恐怕膽大住下,有些風吹草動,家裡人怪起我來沒得回答。況且老母在堂,尤應格外仔細才是。」濟川道:「那個自然。此來也不為無益,山、會好山水,小弟倒可借此游游。」西卿聽他說話奚落,也就不響。過了兩日,東卿叫人請他去看信,西卿自然連忙整衣前去。見面之後,東卿呵呵大笑道:「老弟,嵊縣的事,果然不出愚兄所料。」說罷,把一封拆口的信在桌上一擲道:「你看這信便知道了。」西卿抽信看時,原來裡面說的,大略是某月某日,有某國教士從寧波走到敝縣界上,不幸為海盜劫財傷命,現在教堂裡的主教不答應,勒令某緝獲兇手,但這海盜出沒無定,何從緝起?要是緝不著,那外國人一定不肯干休,自然省裡京裡的鬧起來,某功名始終不保。要想乘此時補請病假三兩個月,得離此處,不知上憲恩典如何。至於兵船來到的話,乃是謠言,還祈從中替府憲說明,免致驚疑云云。西卿看了,恍然大悟。東卿又道:「我原猜著兵船的話不確,只是這龍在田也太膽小些,這樣的事只要辦的得法,上司還說他是交涉好手,要是告病前,後任大家推諉起來,就能了事嗎?況且這事是在他的任上出的,躲到那裡去?這卻是太老實了。外國人要兇手倒也不難,雖然緝不著正凶,總還有別的法兒想想。他是沒有見過什麼大仗,呆做起來,所以不得訣竊。我想寫封信去招呼他,開條路給他,你道好不好?」西卿道:「這龍某人原是書生本色,官場訣竊是不會懂的,大哥如此栽培他,那有不感激的理?」東卿甚喜,便寫覆信寄去。那龍縣令接著畲侍郎的回信,照樣辦事。誰知送了個頂凶去,又被洋人考問出來,仍是不答應。主教知道龍O沒本事捉強盜,就進府去同知府說。龍知縣見事情不妥,只得也同他進府。於是在府裡議起這樁事來。到底人已殺了,強盜是捉不著的,府太尊也無可如何。那主教就要打電報到政府裡去說話,幸虧太尊求他暫緩打電報,一面答應設法緝凶。這個擋口,可巧紹興一位大鄉紳回來了。這位大鄉紳非同小可,乃是曾做過出使英國欽差大臣,姓陸名朝棻,表字熙甫,本是英國學堂裡的卒業學生,回到本國,歷經大員奏保簡派駐英欽使。這時適逢瓜代回國,到京復命,請假修墓來的,一路地方官奉承他,自不必說。船在碼頭,山會兩縣慌忙出城迎接,少停太尊也來了,陸欽差只略略應酬了幾句。當日上岸,先拜了東卿先生,問問家鄉的情形。東卿就把嵊縣殺教士的事情,詳詳細細說了一遍。陸欽差道:「這事沒有什麼難辦,只消合他說得得法,就可以了。只是海疆盜賊橫行,地方不得安靜,倒是一樁可慮的事。」東卿也太息了一番。當下陸欽差因為初到家裡事忙,也就沒有久坐,辭別回去了。次日,太尊同龍知縣前去見他,便把這回事情求他,陸欽差一口應允。當下三人就一同坐轎前去。主教久聞陸欽差的大名,那有不請見之理?一切脫帽拉手的虛文,不用細述。只見陸欽差合那主教咭哩咕嚕的說了半天,不知說些什麼。只見主教時而笑,時而怒,時而搖頭,時而點首。末後主教立起來,又合陸欽差拉了拉手,滿面歡喜的樣子。陸欽差也就起身,率領著府縣二人出門同回公館。太尊忍不住急問所以。陸欽差道:「話已說妥,只消賠他十萬銀子,替他鑄個銅像,也可將就了結了。」太尊聽了還不打緊,不料龍知縣登時面皮失色,不敢說什麼,只得二人同退,自去辦款不提。
且說陸欽差在家鄉住了不到一月,即便進京面聖。朝廷曉得他是能辦事的,又在外國多年,很曉得些外國法律。這時正因合外國交涉,處處吃虧,外國人犯了中國的法辦不得,中國人犯了外國的法那是沒有一線生機的,甚至波及無辜。為此有人上了條陳,要改法律合外國法律一般,事情就好辦了。朝廷准奏,只是中國法律倒還有人曉得,那外國法律無人得知。幸而陸欽差還朝,只有他是深知外情,朝廷就下一道旨意,命他專當這個差事。陸欽差得了這個旨意,就要把法律修改起來。
那時刑部堂官,是個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極熟,大約部辦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偏偏惹怒了一位主事,是個守舊不變的。你道這主事是什麼出身?原來是五十年前中的進士,河南籍貫,只因他八股做得好,不但聲調鏗鏘,而且草木鳥獸字面又對得極其工穩,所以主考賞識他,鄉會試都取中了。無奈他書法不甚佳妙,未曾點得翰林,只點了個主事,簽分刑部。這主事姓盧名守經,表字抱先,在刑部年份久了,已得了主稿。
這回聽說要改法律,很不自在,對人私議道:「這法律是太祖太宗傳下來的,列聖相承,有添無改。如今全個兒廢掉,弄些什麼不管君臣不知父子的法律來攙和著,像這般的鬧起來,只怕安如盤石的中國,就有些兒不穩當了。」當時兒位守舊的京百,所二極贊他的話為然。只那學堂裡一派人聽見了,卻是沒一個不笑他的。他就想運動堂官出來說話,豈知凡事總有反對,盧主事這般拘執,便有他同寅一個韓主事異常開通,卻已在堂官面前先入為主,極力贊說這改法律之舉是好的。堂官信了他的話,又且聖旨已下,何敢抗違?隨他盧主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法想了。然而改法律不要緊,做官的生成是個官,不能無故把來革職,單單有一種人吃了大大的苦頭。這種人是誰?就是各行省的書辦。這書辦的弊病,本來不消說得,在裡頭最好不過是吏部、戶部,當了一輩子,至少也有幾十銀子的出息,刑部雖差些,也還過得去。所以這改法律的命下,部裡那些檔手的書辦倒還罷了,為什麼呢?就是朝廷把他世襲的產業鏟掉了,他已經發過財,此後做做生意,捐個官兒,都有飯吃。只苦了外省府縣裡的書辦,如今改法律的風聲傳遍天下,又且聽說要把書吏裁掉,此輩自然老大吃驚。內中單表河南杞縣是第一個肥缺,當地有個謠言,叫做金杞縣銀太康。原來杞縣知縣,每年出息有十來萬銀子,那書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也是弄得一手好錢了。但是糧房雖好,刑房卻不如他,弄得好的年份,每年只有兩三百弔,也總算苦樂不均了。
且說其時有一個人家,姓申,從堂兄弟二人,都當的是刑房書吏,一叫申大頭,一叫申二虎,兩人素常和睦,趕辦公事,從來沒有什麼推諉,只分起錢來,大頭在內年代多了自然多分些,二虎新進來情願少分,也不過三五十弔上下。有一次,西鄉里一個寡婦撫孤守節,他手裡略有幾文,他族中有幾個無賴,要想他法子,誣他偷漢,硬把個佃戶當做姦夫,捉到縣裡來請辦。幸而這寡婦的兄弟出來鳴冤,才把這事息掉。
這場官司偏偏二虎經手,弄到幾十弔錢。可巧山東沂水縣來了幾個檔子班,縣裡師爺們頑夠了,搶到底下這班人,糧房的闊手筆,自然撒開來盡使。申二虎也想闊綽闊綽,來合大頭商議,也想拼個分兒,唱天戲頑頑。大頭道:「你也真正自不量力,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了。這是有錢的人闊老官做的事,怎麼你也想學耍起這個來呢?」二虎道:「老大,你也過於小心了。他們糧房裡天天唱戲吃酒,邀也不邀俺們一聲,難道俺們不是一般的人,為什麼不去闊他一闊?」大頭道:「老二,你在那裡做夢哩!他們糧房裡到得兩季的時節,至少總有幾千進項,那雪白細絲偌大的元寶,一隻一隻的搬進家裡去,也不見有拿出來的時候,隨他在女人面上多花幾文,也好消消災。我們賺的正經錢,靠著他穿衣吃飯,怎麼好浪費呢?老二,我曉得了,莫非西村裡那樁官司,你瞞了我得些油水,銀子多了,所以要闊起來,也想頑頑了。」幾句話說得二虎大是沒趣,臉都漲得通紅,勉強答道:「大哥!咱們哥兒倆素來親親熱熱的,沒有一事相欺,那敢瞞了大哥弄錢?」大頭道:「衙門裡的事如何瞞得過我?不提起也罷,今天提起了,我也不能不說。西村裡的事,你足足賺了五十弔,王鐵匠的過手,你當我不知道嗎?好好的拿出來四六均分,你費心多得個六分罷。」二虎被他揭出弊病,這才著了急,料想抵賴不過,只是聽見他說要分肥,不由得氣往上衝,登時突出了眼睛,說道:「老大!你只知自己要錢,不管人家死活,衙門裡那樁事不是我一個人吃苦的,到見了錢的時候,你眼珠兒都紅了,恨不得獨吞了去。承你的情,一百弔錢,也分給俺二三十弔,這是明的,暗的呢,俺也不好說了。俺沒有耳報神,合你那般信息靈,你是在亮裡頭看俺,俺是兩眼烏黑。幸虧善有善報,四村裡的事,也偏偏合俺商議,略略沾光幾文茶水錢,你還要三七哩,四六哩的鬧起來,良心倒還不狠,虧你說得出這話兒。」大頭道:「老二!不要著急!俺也不過說說罷,真個要分你的錢嗎?俺真是要分你的錢也容易,不怕你不拿出來。」二虎道:「怎樣呢?」
大頭道:「這有什麼難懂?俺只消當真的托李大爺做主,三下均分,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二虎道:「嗷!原來如此。這樣辦法,俺也學著個乖了。俺也會把你那幾樁昧良心的事合大老爺講講,周家買田三十弔,盧家告忤逆五十弔,張家叔姪分家四十弔。還不止此,就這幾樁,也很夠了。俺把那得著的十弔、八弔拿出來送給大老爺,看你擱得住擱不住。」大頭起先不過同他頑頑,沒一定要合他抖嘴,此時見他羅啰嗦嗦,說了一大堆的話,句句說著自己毛病,無名火發,忍耐不住搶上去撻的一掌。二虎見他動手,輕輕用手把他一推。大頭體胖無力,又且吃了幾口煙,如何當得起二虎的一推?早一頭撞翻後腦殼子,撞在一張小方杌子的角上,皮破血流,連叫地方救命!二虎見此情形,掉轉身子跑了出去。次日,申大頭約了幾個人要去打申二虎,走到半路,遇著一個同伙,問起情由,勸他回去道:「快別再動干戈,咱們的飯碗兒都沒有了!」大頭驚問所以,那人說:「上頭行下文書來,道所有的書辦一概要裁,咱們的事要委些候補太爺們來當哩。這話是李大爺說出來的,不過三兩天內,官兒就要出告示,還要咱們把案卷齊出來交進去,這真是意想不到呢!」大頭聽見這話,猶同青天裡打下了一個頂心雷,也無心去找二虎打架了。把些跟人遣散了,忙同他跑到衙門,要想找李大爺問問端的。可巧李大爺被官兒叫了進去,商議什麼公事。等到回到自己的那個刑房,誰知門已鎖了,貼上一張正堂的封條,進去不得。弄得個申大頭走頭無路,只得踱到北班房坐著,等候那位李大爺。足有兩點鐘工夫,李大爺才出來。
申大頭慌忙上去趨奉了一番,問起情由。李大爺道:「不錯,有這回事。明日大老爺下委,後天各位太爺親自到各房栓查案卷,從此沒有你們的事了。你後兒一早進來,聽候上頭吩咐罷。」
把一個申大頭弄得目瞪口呆,合他同伙回到自己家裡,歎口氣道:「俺只道上頭的事不過說說罷了,那知道真是要做,弄得咱們一輩子的好飯碗沒得了,一怎麼樣呢?咱們要改行也嫌遲了,這不是活活的要餓死嗎?從此一個愁帽子戴在頭上,恐怕脫不下來哩。」他同伙道:「不妨,咱們也不要自己折了志氣,實在沒處投奔,跑到汴梁城相國寺裡去拆字也有飯吃。」
一句話倒提醒了申大頭,次日到衙門裡去看看,只見一班佐貳太爺揚揚得意,有的坐轎,有的步行踱了進去。申大頭恨不能咬下他一塊肉來,又想道:「才是這般沒兼恥的小老爺鑽營出來的?」又過了一天,輪到申大頭上去陪著太爺們檢查案卷,他一早就在衙門前伺候,等到十一點鐘,本官坐堂,傳齊了六房,向他們說道:「告示諒你們是已經看見的了。這是上司發下來的公事,怨不得本縣,回去好好安分做個良民,有田的種田,有生意的做生意,要是犯到案下,本縣一定照例辦決,不為你們伺候過本縣寬容的。聽見沒有?」大家磕頭答應了個「是!」官又吩咐道:「今天各位太爺到房裡盤查公事,你們好好伺候去,要一齊栓出來,休得從中作弊隱瞞,一經查出,是要重辦的!」大家喏喏連聲而退。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回 辦刑錢師門可靠 論新舊翰苑稱雄
卻說申大頭跟了一位太爺,走到刑房,把鎖開了進去,查點案卷,一宗一宗給這位太爺過目收藏。點完了舊的,少卻十來宗,新的也不齊全。那太爺翻轉面皮,逼著他補去。申大頭觳觫惶恐,只是跪在地下磕頭。那太爺見他來得可憐,心倒軟了,說道:「只要你補了出來,也就沒事。」申大頭戰兢兢的說:「是新的呢,稿案李大爺那裡有底子,待書辦去抄來;舊的,是有一次伙計們煮飯,火星爆上來燒掉的。書辦該死,不曾稟過大老爺,還求太爺積些功德,代書辦隱瞞了過去罷。這幾宗案卷,沒甚要緊的,又且年代久了,用不著的。」太爺道:「胡說!用不著的,留他則甚?你好好去想法,不然,我就要同你們下不去了。」說罷,鎖門出去。原來這班書吏巧滑不過,看見這位太爺神氣,已猜透八九分,知道為的是那話兒。
出來齊集了伙計商議,說道:「三年頭裡那樁事發作了。現在太爺動了氣,要回大老爺重辦我們,卻被俺猜著了,為的咱們老例沒送的緣故。硬挺呢也不要緊,只是叨註銷來,大家弄個沒趣,將來難得做人了。俺的意思,不如大家湊個分子送他罷,兔得淘氣。」他伙計正愁著案兒拆了,沒得生活,如何還肯出錢?擱不住申大頭說得利害,有些害怕只得湊齊了二三十弔錢,交與申大頭,申大頭卻一錢未出,只替他們兑了銀子,合那太爺的家人說通了送上去,果蒙太爺笑納。那舊卷一事,算是消弭了,只把新案補抄幾宗給他,就算了結。
申大頭見沒得事做,暗自籌思說道:「俺同伙說到相國寺拆字的話,那是乾不出什麼事業的,幸而咱的兒子跟了撫台裡的刑錢師爺,前天來信,還說師爺極寵用他,我何不去找他一找,求求那位師爺,薦個把錢糧稿案的門上噹噹,不強似在此地當書辦嗎?事不宜遲,趁這時有盤纏,就要動身才是。」想定主意,合他老婆說了,次早就趕往汴梁。申大頭是沒進過省的,見了那南土街、北土街那般熱鬧買賣,也大納罕的了不得。
好容易找到撫台衙門,去問這個申二爺,那裡問得出?原來他兒子叫申福,是跟著刑錢師住在裡頭的,申大頭如何找得到呢?
事有湊巧,申大頭因找不著兒子,便天天跑到撫台衙門前走兩遍,恰巧這天申福奉了主人的命出去送禮,中大頭亦剛剛走到儀門口只見迎面來了兩個人,抬著一具抬箱,哈呼著很覺吃力,後面跟的正是申福。當下父子相見,申大頭一路跟著走,訴說自己苦處,要申福替他在主人面前設法。申福道:「我們師爺薦個家人絲毫不費力的,就是他薦在外府州縣當師爺的也不少,不過現在聽他說要想辭館進京,正是為裁書吏的事,有些先見之明,大約恐怕這個刑錢師爺,也離著裁掉不遠了。求差使的事,說是可以說得,肯不肯也只好由他。」申大頭道:「你不要管,且求求他看是如何?」申福答應著,約明有了回音,到客寓裡來送信,各自分手不提。
且說這位刑錢師爺姓于名豪,表字伯集,是紹興府會稽縣人。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做作幕。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谷老夫子;只河南省的刑錢是一人合辦的居多,所以只稱為刑錢師爺。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這于伯集怎麼會在河南撫台裡當刑錢呢?說來又有原故。伯集本是個宦家子弟,讀書聰俊,只因十五歲上父母雙亡,家道漸漸中落。幸他有個姑母,嫁在汴梁,他姑丈就在開封府裡當刑錢一席。伯集年紀到了弱冠之時,只愁不能自立,讀書又沒進境,知道取不得科名,成不了事業,只得去投奔他姑丈,找點子事體做做。
主意打定,便水陸授程的趕到汴梁。姑丈姑母的相待,倒也罷了,就帶他在開封府裡學幕。可巧撫台衙門裡一位刑錢老夫子,要添個學生幫忙,姑丈便把他薦了進去。于伯集得了這條門路,就把那先生恭維起來,叫他心上著實受用,只道這學生是真心向著自己的,就當他子姪一般看待,把那幾種要緊的款式,辦公事的訣竊,一齊傳授與他。也是于伯集的時運到了,偏偏他先生一病不起,東家是最敬重這位老夫子的,為他不但公事熟悉,而且文才出眾。臨終之前,東家去看他,要他薦賢,他就指著于伯集,話卻說不出來了。伯集見先生已死,哭個盡哀,東家見他有良心,又因他先生臨終所薦,必係本事高強,就下了關書,請他抵先生一缺,卻教他分一半兒束脩,撫恤先生的家眷。原來那撫署刑錢一席,束脩倒也有限,每年不過千餘金,全仗外府州縣送節敬年敬,併攏來總有三四千銀子的光景。伯集自此成家立業起來。誰知這席甚不易當,總要筆墨明白暢達才好。伯集讀書未成,那裡弄得來,只好抄襲些舊稿。虧他自己肯用心,四處考求,要是不甚懂的,便不敢寫上,弄了幾年,倒也未出亂子。東家後來調到別省,就把他薦與後任。這後任的東家是個旗人,有些顢頇,伯集既是老手,有幾樁事辦得不免霸道些,人家恨了他,都說他壞話。後來又換了一位撫台,便說他是劣幕,要想辭他,好容易走了門路,辨明瞭冤枉,館地才得蟬聯下去的。又當了兩年,偏偏看見這改法律的上諭,接著就有裁書吏的明文。暗想這事不妥,將來法律改了,還用著我們刑錢老夫子嗎?一定沒得路走,合他們書吏一般。不如趁此時早些設法,捐個官兒做做,也就罷了。可巧朝廷為著南海的防務吃緊,准了督撫的奏,開個花樣捐,伯集前年因公得過保舉,是個候選知府,因此籌了一筆正款上兑,約摸著一兩年間,就可以選出來的,於是放寬了心。他共有兩個兒子,大的八歲,小的六歲,特特為為請了一位老夫子教讀。這老夫子姓吳名賓,表字南美,是個極通達時務的。伯集公暇時,常合他談談,因此曉得了些行新政的決竊,有什麼開學堂、設議院、興工藝、講農學各種的辦法。至於輪船、電報、鐵路、採礦那些花色,公事上都見過,是本來曉得的。伯集肚皮裡有了這些見解,自然與眾不同,便侈然以維新自命了。明年正逢選缺之期,伯集輕車簡從,只帶了兩個家人,北上進京,渡了黃河,搭上火車,不消幾日,已到京城。果然皇家住的地方,比起河南又不同了。城圍三套,山環兩面,那壯麗是不用說的。伯集揀了個客店住下。
且說他帶來的兩個家人,一個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經薦到許州當稿案去了。還有一個是帶做廚子的,弄得一手好菜,伯集一路全靠這人烹調。伯集甫卸塵裝,就趕著去拜望幾位同鄉京官,叫申福出去找到長班。遞上住址單,才知道陸尚書住在東交民巷,黃詹事住在南橫街,趙翰林住在棉花上六條衚衕,馮中書住在繩匠衚衕,還有幾位外縣同鄉,一時也記不清楚。
當下僱了一輛單套騾車,先進內城,到東交民巷。那陸尚書正在那裡調查外國法律,再也沒閒應酬同鄉,故而未見。出城便到南橫街,原來黃詹事合伯集雖彼此聞名,卻從沒有見面,敘起來還是表親,一番親密,自不必說,就留伯集吃便飯,伯集便不客氣。誰知這黃詹事卻向來是儉樸慣的,端出來四碗菜,一樣是霉乾菜燉豆腐,紹興人頂喜歡吃的一魚、一肉、一白菜,伯集嘗著倒也件件適口,不免飽餐一頓。飯後,又到那兩處拜訪,都見著的。次日,就是同鄉公請,伯集自然又要請請。他們席間提起陸尚書來,黃詹事第一個皺眉道:「 好好的個中國,被那班維新人鬧得來不可收拾的了。你想八股取士,原是明太祖想出來的極好個法子。八股做得到家,這人總是純謹之士。我們聖祖要想改變,尚且覺得改不來,依舊用了他,才能不出亂子。如今是廢掉的了。幸而還有一場經義,那經義就合八股不差什麼,今年有幾位敝同年放差出去,取出來的卷子,倒還有點八股氣息,這也是一線之延,然亦不可久恃的了。我只怪廢掉了八股,果然出些什麼大人材,就算是明效大驗,誰知換了一班,依舊不見出個好來,只怕比八股還要壞些,這也何苦來呢?況且人股是代聖賢立言,離不了忠君愛國,事親敬長一切話頭,天天把這些人陶鑽,所以不肯做背逆的事,說背逆的話,他們一定要廢,真不知是何居心!」說罷,恨恨之聲不絕於口。黃詹事的話尚未說完,忽然趙翰林駁起他來,原來二人一舊一新,時常水火的。當下趙翰林插口道:「老前輩說的自然不錯,只是晚生想起鄧曜、項煜那班人,也是八股好手,為什麼就不忠不孝起來?」黃詹事發狠道:「這話我不以為然。你只看本朝的陸清獻、湯文正八股何等好,人品何等好,便曉得了。」趙翰林還要與他辯論,他卻一口氣說下道:「我不是為廢八股說話,我為的是改法律那樁事。現在你們試想,中國的法律,不但幾乾年傳到如今,並且經過本朝幾位聖人考究過的,細密到極處,還有什麼遺漏要改嗎?朝廷聽了陸尚書的千方百計,偏偏要學外國,那外國是學不得的,動不動把皇帝刺殺了,你想好不好?大學堂裡的提調對我說的,什麼美國的總統看看戲,被人家放了一槍打死了,也沒有辦過兇手。俄國的皇帝怕人刺他,甚至傳位別人,不願意做皇帝。至於帶兵官被人刺死的,更常常聽見有人說。
那般荒亂,都是法律不講究的原故。我們學了他,還想過太平日子嗎?包管造反的人格外多些。皇上住在宮裡還好,官府不識竅,出門走走,恐怕難免意外之虞。所以我說別樣改得,這法律是斷乎改不得。你們不信我的話,試試看。」于伯集是個刑名老手,此道尚能談談,正想迎合上去,偏被那趙翰林搶著說道:「老前輩這話固然甚是,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狗兒,休想活命。所以朝廷想出這個法子,改了法律,合他一般,那時外國人也堵住嘴沒得說了。至於大綱節目,只怕原要參用舊法,不至盡廢了的。你那大學堂裡那位朋友的話,原也靠不住,多半從外國野史上譯下的。人家都極文明,何至如我們公羊家言弒君三十六呢?」黃詹事聽了,由不得氣往上撞,恨道:「你們這般年輕人,總是拜服外國,動不動贊他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做他的官,做他的百姓,還要食中國的粟,踐中國的土,幹什麼呢?」趙翰林道:「這算什麼?前年的時候,不是有人門上插了外國的順民旗子嗎?」黃詹事聽罷,氣得渾身發抖,也只得唉了一聲道:「罷罷!你們這些人太不曉得君親了!」伯集本是請同鄉,要想大家暢飲幾杯,尋個歡樂的,那知趙翰林同黃詹事有此一番抵格,弄得大家沒趣,勉強席終而散。次日,黃詹事邀他去談談,伯集趕忙套車前去。
黃詹事提起昨日席間話來,極口的說趙翰林不好,又道:「他本來學問也有限,抄了先生的書院文章中進士的,只幾個楷書還下得去。僥倖點了個翰林,說這樣目無前輩。我曉得他現在常去恭維管學大臣,拾了些維新話頭,有一沒一的亂說,真是不顧廉恥的。自己也是八股出身。就不該說那些話。」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黃詹事心中甚喜,便道:「究竟老弟在官場閱歷多年,說來的話總還好聽。」當面就留伯集在寓小飲,兩下談得甚是莫逆。黃詹事忘了情,把自己在京當窮翰林怎樣為難,一五一十告知伯集,伯集也是個老滑頭,聽他說總不肯迎上去。
忽聽見黃詹事帶醉大聲說道:「老表弟!你在官場混了多年,雖說處館,也要算見光識景。你曉得京官合外官的分別麼?」
伯集答道:「不曉得請表兄指教。」黃詹事道:「我同你說著頑頑,你休要動氣。外官是闊得不耐煩,卻沒有把鏡子照照自己見了上司那種卑躬屈節的樣子。有人說,如今做外官的人,連妓女都不如。妓女雖然奉承客人,然而有些相貌好的,無論客人多叫局多吃酒,總還要拿點身分出來,見了生客冷冰冰的,合他動動手還要生氣。只做外官的人,隨你紅到極處,見了上司,總是一般的低頭服小。雖然上司請他升炕,也只敢坐半個屁股;要是上司說太陽是西頭出,他再也不敢說是東頭出的,也只好答應幾個是。至於上司的太太、姨太太,或是生日、或是養兒子,他們還要把結送禮。自己不能親到,那四六信總是一派的臭恭維。有的上司看也不看,丟在一旁。這些人只要等到署了個缺,得了個差使,就狐假虎威的發作起來了,動不動嚇唬人,打一千哩,打八百哩,銀子拿不夠,休想他發慈悲饒了一個。所以人家又把他比做強盜。我這些話,原也說七品的翰林到了外省,督撫都須開中門迎接。只我那年有事告假出京,路過蘇州,其時落台正護院,王付憲托我帶封信給他,是我太至誠了,親自送去,誰知他沒有見識,只道我是尋常翰林打抽豐的,中門也不開,等了半天,才見家人拿了帖子來擋駕。我也不同他計較,把信交給他家人就動身了。以後不知怎樣?他後來被人家參了革職,永不敘用,也有我這種忠厚人偏偏碰他這個釘子。我也常見那外省的督撫,到得京城,像是身子縮矮了一段,要在他本省,你想他那種的架子還了得嗎?定是看得別人如草芥一般。我們中國這樣的習氣,總要改改才好,改法律是沒有的。」于伯集聽了這一番話,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又有些驚疑;看他面色,又不是醉後失言的樣子,不解所以然的緣故。
要知端的,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名士清談西城挾妓 幕僚籌策北海留賓
卻說于伯集聽了黃詹事的話,自忖道:「他這番議論頗有意思,大約想我送他些別敬的緣故。」當下應了個「是」,也沒別話。
席散回去,卻好次日合黃詹事抬槓的周翰林來訪,伯集連忙叫「請」。周翰林跨進門來,伯集一眼見他左腳上烏黑的,認得是穿了一隻靴子。原來前人有兩句即事詩,是專詠京城裡的風景的,叫做:「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那伯集住的客店,又在楊梅竹斜街,正是個溝多泥爛之所。這時下過大雨剛才晴了,那街上一層浮土,是被風刮上去的,底下盡是爛泥,就合那北方人所吃的芝麻醬一般。周翰林誰說不是坐車來的?偏偏車到街口擠住了,動也動不得。他性子躁,一跳跳了下來,想要找伯集住的那個店。不防腳尖兒一滑,可巧插在那浮土蓋著的泥裡,拔出來,三腳兩步進了店,跨到伯集住的外間。口裡直嚷道:「今兒糟糕,穿了一隻靴子!」怕集哈哈笑道:「老哥為什麼不坐車?」周翰林道:「可不是坐車來的,只為到口兒上擠住了,跳下來走幾步兒,不想踹了一腳泥。」
怕集忙叫家人取鞋襪來給周大人換上。家人取到,周翰林試穿起來,倒也合自己的腳,不差大小。兩人入座閒談,伯集想著周翰林說的話,比黃詹事新得多了,今番見面,又說做外官的人應該如何開學堂,如何辦交涉,如何興實業,如何探礦苗。
伯集也就把肚子裡採辦來的貨色盡情搬出。周翰林非常傾倒,連說:「原來大哥有這樣能耐,將來督撫也可以做得,不要說是知府了。那外省的督撫,要像大哥這般說法辦去,還有不妥的事嗎?」伯集把眉頭一軒,似笑非笑的,又說道:「昨兒黃老先生把我們外官說得那樣不值錢!」周翰林不待他說完,急問道:「他說什麼?」伯集-一述了。周翰林歎道:「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本事,說到人家的錯處,就同鏡子一般,那眼皮上怎樣一個疤,臉上怎樣一個瘢,絲毫不得差,休想逃得過去;說到自己,便不肯把鏡子回過來照照,殊不知道瘢兒疤兒多著哩。那黃老前輩,不是我說他,碰著幾個闊人,或是中堂、尚書、有權勢的,一般低顏下膝的恭維,碰著外官有錢的來京,趕著去認同年、認世誼,好哄嚇的哄嚇幾文,不好哄嚇的就合著那論語上『欲罷不能,既竭吾才』的兩句,他還要拿嘴來說別人嗎?」伯集道:「說呢,也不相干,他是海概論的。我只覺得外官裡面,也有品氣高的,才情大的,不是一定要正途才能辦事。不是兄弟誇口,那一省的事有什麼難辦?就同外國人打交道,也只要摸著他的脾氣,好將就的將就些,不好將就的少不得駁回一兩樁,但看看風頭不對,快些掉轉頭就是了。總要從上頭硬起,單靠地方官是沒用的。」周翰林笑了一笑道:「大哥辦交涉的法子不錯。我聽見廈門的交涉,是辦得太硬了,地方官登時革職。寧波的教案,辦得太軟了,官倒沒事,只百姓吃了虧,要是能夠頂上幾句也好些。現在講求新政的,有一位商務部裡的馮主事,單名一個廉,字號叫直齋,今天我約他在西城口袋底兒,特來約大哥同去談談,可使得?」伯集生性好色,曉得這口袋底是個南班子住家所在,有什麼不願意去的。
忙答應了聲:「使得。好好!咱們名士風流,正該灑脫些才是。」
當下便叫套車。周翰林道:「且慢!你看時候才有正午,咱們就近先到萬福居吃了飯去。」伯集道:「不必。不嫌簡慢,我去叫菜,就在我這裡吃罷。」周翰林也不推辭,當即叫了幾樣菜,兩人吃畢,套車前去。原來這口袋底在海岱門裡,倒很有一節子路。那南班子的下處,是極清淨的,可以竟日盤桓,不比什麼石頭衚衕王廣福斜街鬧烘烘的,一進門,喝了幾杯水酒,便喊點燈籠送客的。
閒話休提。且說兩人坐了一輛車到得那裡,等了多時,馮主事還不見來。班子裡有一個叫桂枝的,伯集尤其同他要好。
他兩個人見了面,也不顧別人,就鬼串了一回。一直等到天將近黑,馮主事才來了。伯集聽了周翰林的話,知道他是個有才學的,不覺肅然起敬,連桂枝也發起楞來。那知馮主事倒不在意,已是灌飽了黃湯,滿面鮮紅,少不得應酬一番,合周翰林拱手為禮,又向伯集見面;彼此通了姓名,伯集說了許多仰慕的話。馮主事略略謙遜兩句,當即入席閒談。一席之間,又只有馮主事合周翰林說的話,伯集偶然插幾句嘴,馮主事並不回答。伯集受了一肚子的悶氣,索性連口也不開,拉長了耳朵,恭聽他們的議論。只聽得周翰林說道:「現在辦洋務的,認定了一個模稜主義。不管便宜吃虧,只要沒事便罷,從不肯講求一點實在的。外國人碰著這般嫩手,只當他小孩子頑。明明一塊糖裡頭藏著砒霜,他也不知道。那辦學堂的更是可笑,他也不曉得有什麼叫做教育,只道中國沒得人才,要想從這裡頭培植幾個人才出來,這是上等的辦學堂的宗旨了。其次,則為了上司重這個,他便認真些,有的將書院改個名目,略略置辦些儀器書籍,把膏火改充學費,一舉兩得,上司也不能說他不是。還有一種,自己功名不得意,一樣是進士翰林,放不到差,得不著缺,借這辦學堂博取點名譽,弄幾文薪水混過,也是有的。看得學生就同村裡的蒙童一般,全仗他們指教。自己舉動散漫無稽,倒要頂真人家的禮貌,所以往往鬧事退學。我看照這樣做下去,是決計不討好的,總要大大的改良才是。」馮主事道:「你話何嘗不是?但說是借著辦學堂博取些名譽,弄幾文薪水混過這句話不打緊,恐怕要加上多少辦學堂的阻力。從來說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能夠好名這人總算還出息,我們只好善善從長,不說出那般誅心的話,來叫人聽著寒心。即如我,也想回去設個商務學堂,被你這一說,倒灰了心了。」周翰林道:「直齋,你又多心了。你我至好朋友,說話那有許多避忌?我說的不過是那種一物不知也以維新自命的,你要辦商務學堂,這是當務之急,誰說你不是呢?」兩人刺刺不休伯集聽得不耐煩,早合那桂枝燒鴉片去了。最後,周翰林那句話耳朵邊刮過,倒像有點刺著自己的心,暗道:「他們瞧我不起,將來偏要做幾樁事給他們看看!」當晚談談講講,不知不覺,已是一更天氣。馮主事要想出城,周翰林道:「如今是出去不來的了。海岱門雖然關得遲,此時也總關了,不知倒趕城罷。」原來京城裡面有:「倒趕城」一宗巧法,只因城門關得早,開得也早,三更多天便開了,就好出進,叫做「倒趕城」。馮主事是曉得的,因道:「我初意只打算到一到,告個罪,就要出城,那知談起來,忘記了明早商部裡還有許多公事。我昨兒已一夜未睡,加上這半夜,也有些支持不住了。」周翰林勸他吸幾口煙提提精神。馮主事道:「那是我生平最恨的,寧可躺躺,再不吸它。」
又停一會,馮主事更撐持不住,身邊摸出幾個藥丸子把茶送下,就在伯集躺的煙鋪下躺下,只聽得他打呼聲響,已自睡著了。周翰林也有些倦意。伯集精神獨好,自合桂枝到裡間屋內談心,讓周翰林炕上歇息。聽聽三更已轉,三人各自回去不提。
再說于伯集原是候選來的,那知部費未曾花足,已是錯過一個輪子,只好再待下次。北京久居不易,便商量動身。為著赴選未經得缺,同鄉官面子上的應酬,也就減少了一半,該送一百的只送五十,大家倒也無甚說得。只是臨動身的幾天,要帳的擠滿了屋子,參店、皮貨鋪、靴店、荷包鋪、館子、窯子,鬧得發昏。伯集雖然算盤打得熟,但是每帳總要打些折扣,磋磨磋磨。如何一天半日開銷得了?自己詫異道:「我出京只有這個打算,還沒定日子,如何他們都會曉得?」便對那些伙計說道:「我是還不出京哩,只好慢慢開發,馬上問我要可不能。」
那些伙計,本來收帳是懷著鬼胎來的,聽他這一說,越覺心虛,有的支吾答應,像是要走又不肯出門似的,有的竟還要逼著現銀子去。伯集憤極道:「買的東西都在這裡,你們要不肯賣給我,只管拿回去,要立逼著銀子是沒有的。你去外面打聽打聽,難道我哄騙著你們逃走不成?」那些伙計才不敢則聲。
問明日期,伯集叫他們分兩天來算帳,只館子、窯子是當天開銷的。可巧對面客店裡有一位河南顧舉人,本來約著同伴出京的,忽然走來,伯集把方才要帳的情形合他說了。他道:「原來太尊不知京裡風俗如此。但凡是候選的、會試的到來,他們便起了哄,有一沒一的把些東西亂塞,嘴裡也會說又是怎樣好、怎樣便宜、怎樣有用處,還有不肯說價錢的,倒像奉送一般,硬把他的貸物存在客人處。初進京的人看他這樣慇懃,多少總要買他一件兩件。及至客人想要出京,三五天前頭,他們是已經打聽著了,便蜂擁而至,探探候候,又是可氣,又是可憐。
你道他們是打聽著的?原來他們先花了本錢來的。店門口、會館門口,都有使費,人家早替他們當心,所以一有打算出京的樣子,他們是已得知,跑不了的。那使費有一種名目,叫做「門錢」,太尊帶來的管家,都好向他討的,其實,仍舊合在賣的價上,稍須多要一點,就有在裡頭了。但是一般也有漂帳,我曉得的敝同鄉黃知縣,久困都中,後來得缺出京,沒錢開發,就把行李衣物私運別處,存下幾只空箱子,有天晚上出店,一去不回。次日那些債主都知道了,趕出城去討,因他走得路遠,只得罷手。他們這種主顧,每年也要遇到幾個,只消遇著幾個冤大頭,也就彌補過去了。」伯集道:「原來如此。這樣風氣,外省倒少些,有貨換錢,犯不著那般覓主兒。」次日,伯集把帳-一的七折八扣算了,不管那些人叫苦連天,怨聲載道,就同了顧舉人出京。說也可氣,那些同鄉京官,只有周翰林還來送送,別的都差片送行,推說有病,或是上衙門去了。伯集很覺動氣,暗想缺又選不到,河南又去不得,賓東本有意見,恐怕去了,館地靠不住,豈不是白白的跑一趟?聽說北洋大臣孔公別竭意講求新政,沒得人去附和他,我何不上個條陳試試看,主意想定,就同顧舉人一路斟酌,許他得意時請他做文案,顧舉人本思覓館,那有不願意的?便爾一力贊成。伯集就連夜在客店裡打開行篋,取出些時務書,依樣葫蘆,寫了幾條,托顧舉人筆削,以為進身之具。原來當初伯集在豫撫幕中,其時正值孔制台做河陝汝道,彼此倒也有點交情。等到條陳上了上去、立時請見,敘了一番舊,又痛贊他籌畫周詳,到底是個公事老手,竭力留他在署中辦事。伯集正中下懷,假說豫撫賓東已久,恐不便辭他。孔制台道:「那不妨事。河南事簡,北洋事繁,老兄有用之才,不當埋沒在他那裡,待兄弟寫信給他便了。」
伯集聽了,忙說了些極承栽培的話,告辭出署。當晚制台請吃晚飯。席間可巧,又有馮主事。原來馮主事久有開羅商務學堂的念頭,他是山東濰縣人,合孔制台是師生,這回告假回京,特特的遷道天津,前來叩見,要想老師捐助幾文。當下見于伯集在座,倒覺突兀,就合他非常親熱,不比在口袋底那天的情形了。孔制台見他兩人很說得來,越發看重伯集。馮主事,說起辦學堂的事,制台皺眉道:「我們山東辦得來學堂嗎?去年胡道台在克州辦了一個學堂,招考三個月,尚且不滿十人。他們也說得好,說是洋學堂進去了,好便好,不好就跟著外國人學上,連父母都不管,父母也管他不來的。直齋要辦學堂必有高見,不知是怎樣辦法?」馮主事道:「論理,我們山東要算是開化極早的了。自從義和拳亂後,便也大家知道害怕,不敢得罪洋人,不然,德國人那樣強橫,竟也相安無事,這就是進化的憑據。晚生想辦的學堂,並不是尋常讀外國書的。只因門生現在商部裡,見我們中國商人處處吃虧,貨物銷售出口,都被外國人抑勒,無可如何。人家商戰勝我們,在他手裡過日子,要是不想個法兒抵制抵制,將來民窮財盡,還有興旺的時候嗎?所以門生要辦這個學堂,開開風氣。明曉得鄉里人是不懂得什麼的,也只好隨時勸導,看來東府裡民情比克州也還開通些,敝處商家也多,料他們必是情願的。只是經費不夠,還求老師提倡提倡,替門生想個法兒。」孔制台聽他說東府比克州開通些已不自在,又且要他籌款更覺得冒失,只為礙著師生情面,不好發作,躊躇了一會道:「開學堂呢,不過這會事罷了,並不是真有用處的。如今上上下下鬧新政,實在鬧不出個道理來,還只有開幾個學堂做得像些,但是籌款也不是容易的事。我做官是你曉得的,那有餘錢做這樣有名無實的事業?你說貴處商家多,還是就近想點法兒罷。」原來馮主事知他這位老師本來不喜人家談新的,現在因為有人傳說他做幾件事還新,所以特來試探試探,或者為名譽上起見,又是桑梓的情誼,多少幫助些,也未可知。
誰想一說上去,就碰了釘子,深悔此番不該來的。當下一言不發,靜待席終而散。幸而于伯集本是個官場應酬好手,便想些閒話出來談談,夾著恭維制台幾句,然後把這一局敷衍過去。制台送客時候,獨約伯集明日搬進衙門裡來,同馮主事但只一拱而別。伯集回寓,便托顧舉人帶信河南,把眷屬搬到天津,就近薦了他一個書啟兼閱卷的館地,顧舉人自然歡喜。次早送了顧舉人,正要搬進衙門,恰好馮主事來拜,只得請見。馮主事大發牢騷,說:「我們這位老師,做官做得忒精明瞭,聽他那幾句話兒,分明說新政不是,又道學堂無益,總而言之,怕出錢是真的。我們濰縣還有他兩丬當鋪,例說做官清正。封疆大員尚且如此,還有什麼指望呢?」伯集諾諾答應,不敢合他多說話。馮主事覺得無味,也就去了。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 請客捐貲刁商後到 趁風縱火惡棍逞凶
卻說馮主事別了于伯集,便到督署辭行,制台送他程儀五十兩。馮主事意欲退還,覺得師生面上過不去,只得受下,登程之後,一路思量道:「這學堂雖有楊道台捐助三千金,其餘零碎湊集的不及二千,就是節省辦法,一萬多銀子,還不能照東洋的規模,買齊那些考驗的材料,應用的器具。只好暫請幾位中國好手,編些商業教科書,譯幾部東洋書籍,敷衍著辦起來便了,其它只得從緩改良。但是目下總得再籌二三千金,才能開辦這個局面。左思右想,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來,自言自語道:「呀,有了!那孔老師雖然不肯出錢,他那句話倒是開我一條道路,就是商捐一節,卻還有些道理。我想我們濰縣,富商也還不少,他們歷年往城隍廟裡捐錢賽會,一年何止千金?那廟裡如何用得到這許多,定是幾個廟董侵吞了去的。我去找這幾個人,並且請齊了眾商家,把這事理論個明白。以前的縱然清不出來,只要把以後的歸並學堂裡,作為長年經費,不是一舉兩得麼?」主意定了,自己倒甚歡喜,因此不到省裡去了。
那創辦學堂的稟帖,是上頭已經批准的,沒什麼顧慮,就一直回到濰縣,找著幾位紳士商量。濰縣的大紳士只一位姓劉的,是甲戌科進士,做過監察御史,告老回家的,年紀又尊,品望也好,人家都看重他。只是這位劉公有些怕事,輕易不肯替人家擔肩。其餘的幾位紳士,不過是舉人、稟生,都在馮主事之下,只因他們家裡田多有錢,人人看得起,故而能夠干預些地方上的公事。馮主事這回辦學堂,都已捐過他們,就是打在那雜湊項下算的。當下馮主事先到劉家去,不一定想捐他,原要合他商量那廟捐一節,不料劉御史劈面就給他個沒趣,道:「我們雖則知己,這樁事我卻很不佩服你。我生平最恨人家辦學堂,好好的子弟,把來送入學堂裡去,書也讀不成了,宇也寫不來了,身上著件外國衣,頭上戴外國帽子,腳下蹬一雙皮靴,滿嘴裡說的鬼話,欺負人家不懂。我前月進省,才看見那種新鮮模樣兒,回來氣得要死。好笑我們省裡這位中丞,拿辦學堂當做正經,口口聲聲的勸人家開辦。彷彿聽見即墨縣進省見他,因為辦學堂不認真,大受申飭。如今即墨縣的學堂,一個月內已經辦好,請了一位監督,每月四十銀子薪水。幸而我們這位老父台,為人很好,不肯效尤,只作不知,也不進省去見他,合了我的脾胃。老弟,你想想,我們是八股場子中出來的人,豈可一朝忘本?飲水尚要思源,依我愚見,還指望你將來上個折子,恢復八股,以補愚兄未竟之志。你如何倒附和起新黨來,索性要開學堂了。你前次給我的信,我也沒覆,我原曉得你就要回來,可以面談的。你要我捐錢,做些別的善舉,都可以使得,只這學堂,誤人家的子弟,是大大的罪過,不敢奉命。若是真要辦學堂,須依了我的主意,請幾位好好的舉人秀才,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多買幾部《朱子小學近思錄》等類的書,合學生講講,將來長大了,也好曉得這些崇正黜邪的道理。老弟你休要執迷不悟。」一席話說完,把個馮主事就如澆了一背的冷水,肚皮也幾乎氣破,登時臉上發青,要待翻腔,卻因平日合他交情尚好,又因他是個老輩先生,這回辦事雖不要借重他,也怕他從中為難,只得忍住了,停了一會,歎道:「老先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時勢,是守舊不來的了。外國人在我們中國那樣橫行,要拿些《四書》《五經》宋儒的理學合他打交道,如何使得?小弟所以要辦學堂者,原是要造就幾個人才,抵當外國人的意思,並不是要他們順從外國人。並且辦的是商務學堂,有實在的事業好做,不是單讀幾部外國書,教他們學兩句外國話就完的,你老不要鬧錯了。」劉御史道:「老弟,你這話更是不合。外國人到我們山東來橫行,那是朝廷不肯合他打仗的原故,他們強橫到極處,朝廷也不能守著那柔遠人的老話,自然要趕他們出去的。至於我們讀書人,好好讀書,自有發達的日子,為什麼要教他商務呢?既說是商務,那有開學堂教的道理?你那裡見過學堂裡走出來的學生會做買賣的?那做買賣的人,各有各的地方,錢鋪裡、當鋪裡、南貨鋪裡、布店裡、綢緞店裡、皮貨店裡,還有些小本經紀,那個掌櫃的不是學出來的?只不在學堂裡學罷了。我說句放肆話,你們這幾位外行人,如何會教給學生做生意?勸你早些打退了這個主意罷,濰縣人不是好惹的。」馮主事暗想道:「這人全然不懂,真個頑固到極處,只好隨他去罷。」當下沒得話說,辭別了出去。走到別的幾位紳士家裡,探探口氣還好,還有些合自己一路捐的款子,也有當時面交的,也有答應著隨後補交的,馮主事略略放心,約定他們後日議事。
當日回家,發了幾副請帖,請幾位大商家合那廟董,在商務公所會議。到了這日,各商家、各紳士都到,只劉御史合廟董未來。馮主事預先備了幾桌酒,請他們依次坐定,好談這事。
且說那廟董裡面,有個頭腦本是個販買黃豆的,這人刁鑽古怪,年紀約摸有四十多歲,吃上幾口大煙,瘦長條子,滿臉的麻點兒,削臉尖腮,姓陶名起,同伙送他個外號,叫做淘氣,原是音同字不同的。只因他在商務裡面極有本領,賺得錢多,雖說是昧了良心弄得來的,然而手裡有了銀錢,人家自然也拿他推尊起來了。湊巧其時正值秦晉開捐,他湊了幾個錢去上兑,捐了個候選同知花翎四品銜,居然以鄉紳自命了。無奈他有個脾氣不好,一生吃虧只在這鄙吝二字上頭,無冬無夏,身上只著件搭連布的袍子,口裡銜支粗竹煙袋,家常吃的總不過是高粱、窩窩、小米、煎餅之類。當下因馮主事請他,他知道必有事情,初意想不來的,後來一想不好,才慢慢的踱到商務公所,合眾人見了面。馮主事把廟捐一層題起,先說道:「兄弟只因要開這個商務學堂,須得大眾幫忙,能捐呢多捐些,要是不能,那廟裡一筆捐款,每年有一千多兩銀子,我曉得春秋兩次賽會,至多不過用掉一二百銀子,可好把這注款子撥到學堂,充為常年經費,諸公以為何如?」不料幾句話說得淘氣真個動起氣來了,說道:「馮大人,你這個主意錯了。那廟捐一款麼,為的菩薩面上,保佑地方太平的。你老只知道兩季賽會,不曉得廟屋要修,還有琉璃燈的油、燒的盤香、四時祭品、唱戲、添置旗鑼傘扇袍服等類,都出在這裡頭的,衙門口還有些使費。只不夠用是真的,如何會有贏餘呢?馮大人再想別的法子罷,這是動也動不得的。」馮主事聽他說的決絕,又用旁敲的法子說道:「如此說來,廟捐既不好動,你替我合眾位商家說法說法,照這廟捐的樣子再捐一分便了。」這原是摳氣的話,那知淘氣將機就計,拉了幾位體面商人,背後去咕噥一回,無非說馮主事多事,要拿我們心疼的錢去辦那不要緊的事體,眾商都是愚夫,聽了他的話,咬定牙根不肯答應。及至人席,馮主事還想再申前議,無奈大眾口氣不放鬆一些兒,馮主事孤掌難鳴。看看天色已晚,只得送客各散,捐事毫無眉目。馮主事尋思沒法,要是不辦罷,這事已聲張開了,坍不下這個台,要是辦呢,實在辦不出什麼。就只有楊道台三千銀子,是已經收到的,餘下三十、五十、一百、八十湊起來,不到七千銀子。房子要租的,器具要買的,教習要請的,編書、譯書、印書都要資本的。那些半向不新的學生,如果請他來是來的,要他出修繕費是不來的,這事恐怕要散場哩。回家合他哥子商議。原來馮主事的哥子,為人高尚,雖然也是一榜出身,從不預聞外事,這回聽了兄弟的話,便道:「這事有什麼難辦?那些商家所怕的是官,但是我們這位老父台頑固到極處,替他說開學堂萬萬不興。我有個法子,你到省裡去見撫台,他是極喜歡辦學堂的。你將此情形細細的告訴他,請他下個札子到縣裡,等縣裡出頭派他們捐多少,誰敢不依?不依就同他蠻來!」馮主事聽了,歡喜非常,佩服乃兄高見。當即收拾行李,次日進省。誰知這話被家人聽見,露了個風聲出去,陶起這一干人曉得了,更是氣憤憤的,想了個一不做二不休的惡主意。誰說那些商人是膽小沒用的,他們卻又約了些小舖子裡的掌櫃伙計,在東關外馬家店聚會,等得眾人到齊了,陶起就說:馮主事家怎樣的平時刻薄我們,這回怎樣要受他的害,先激怒了眾人,又道:「不是俺造謠言,他此次到省裡去,定是算計咱們,叫上頭壓派下來,我們大小舖子多則幾千,少則幾十,總是要出的。列位有什麼法子想沒有?」眾人聽了,面面相覷,沒得話說。陶起又道:「咱們地方上有了這個人,大家休想安穩過日子,不如收歇了舖子罷。」大眾聽了,仍是不語。內裡有個雜貨鋪裡伙計,本是不安本分的,單他接口道:「陶掌的話實是不錯,咱們辛辛苦苦弄幾個錢,官府來剝削些倒也罷了,那裡經得起紳士幫著剝削,俺就不服氣,將來官府要派咱們出錢,俺第一個罷市。」
眾人聽了,都以為然。內中有幾個不安分的,更是一鼓作氣,相約同去打那馮主事的家,鬧他個落花流水,出出悶氣。眾人聽了,更為高興。當下一哄而去,直到得馮主事家,從頭門打進。馮主事的哥哥正在那裡看著書,聽得外面一片人聲喧嚷,知道事情不妥,忙叫僕婦丫環擁護了內眷從後門逃走,他把幾件要緊的地契聯單揣在懷中,也從後門逃生,一直出城到鄉里躲難去了。
且說眾人一直打到上房,見沒得一人方才罷手。正想回去,忽然又見擁了好些人進來。你道這些人是誰?原來是地方上一班光棍,倪二麻子領頭。那天倪二麻子真有興頭,在縣衙門前合人賭博,贏了一大堆錢,大家詐他的東道吃。這倪二麻子本來手頭極其開闊的,就到一個回回館裡,一問沒甚吃得,只有牆上掛了一腔新宰的鮮羊,大家不由分說,你要炒羊絲,我要爆羊肚,又有人要烤羊肉,一隻羊被他們鬧得剩了半個。
又打了幾斤燒刀,開懷暢飲。酒罷,每人要了一斤多面。店小二背後咕噥著,說道:「今天白送了咱的一個羊!」倪二麻子有點醉意,聽了喝道:「你嘴裡胡說些什麼?」店小二顫著聲音道:「沒什麼,俺說昨兒天陰,今天看見了太陽。」倪二麻子道:「瞎說!昨兒明明是有太陽的,怎麼說陰天?」店小二道:「呀,該死,俺記錯了,俺記的是前月十六。」倪二麻子笑道:「你今兒吃了飯,還要記錯了是昨兒吃的呢。」店小二順口道:「吃飯記錯了好不--」,說到此處,咽住了,他意思是要說「好不會帳呢。」倪二麻子聽他說了半句,倒發起愣來道:「好不什麼?」店小二道:「好不自在。又好吃第二頓哩。」倪二麻子拿不著他錯處,也只索罷了。會起帳來,三弔五百二十五文,小帳在外。倪二麻子道:「記在我的帳上。」
掌櫃的道:「不必客氣了,算是俺請倪二官人的罷。」倪二麻子眼皮一翻道:「你那見俺倪二官人吃飯不會帳來?俺也犯不著要你猜!」掌櫃的嚇得把頭一縮,不敢則聲。那班跟他的朋友道:「這樣背時的掌櫃的,理他則甚?二哥,咱們到王桂鳳家抽兩口去!」於是,倪二麻子拎了一口袋錢,領眾人慢慢踱出店門。那店小二又在背後咕味道:「真是俺前世裡的祖宗!」
倪二麻子回轉手來,劈拍一個巴掌,喝道:「你說誰是你的祖宗?」店小二陪著笑臉道:「二官人聽錯了,俺說真是俺鹽罐子裡有蛆蟲,出空的好,也是想起昨兒的事。」倪二麻子怒道:「你這個刁蛋,倒會說,不打你也不認得你爺爺!」搶前一步,就要動手。那店小二已是躺在地上,叫地方救命。倪二麻子被眾人拖著走了,總算開交。只那小二還是不住口的亂罵。幸虧倪二麻子走的遠了,沒聽見。街坊見是這幾位太歲闖事,那敢出來探望,緊閉著門不管。
再說倪二麻子正同著他朋友去抽煙,走過馮家門口,只見宅門大開,裡面好些人在那裡折桌子的腿,撞窗子上的玻璃哩,又聽得嘩卿一聲,是一盞保險燈打下來了。倪二麻子說聲:「咦,有趣!這些人倒也會頑把戲!」內中有個尹歪頭道:「俺曉得了,這是馮舉人的親家搶親,搶不到手,弄成一個不打不成相識。」倪二麻子道:「歪頭休得胡說!咱們濰縣城裡沒有搶親的事。正經話,咱去湊個熱鬧,添些賭本,倒是天賜的財項。」大家拍手稱妙道:「到底是倪二哥有算計,怪不得人家比你做智多星吳用呢。」當下七八個人,把辮子打了個鬏兒,一擁而進,遇著值錢的東西就搶,拿不了的,脫下衣服來兜。
陶起見他們來勢兇猛,只當是馮府的救兵,對面認清,才知是倪二麻子一黨,便叫道:「老二!怎麼你也來了!」倪二麻子歡喜道:「吠!原來是陶掌櫃的,俺說沒得第二個人敢做這樣的事的,俺來替你當後隊。」陶起道:「承情多謝,只是但許毀他的對象,不准拿了走,回來俺另有酬勞。」倪二麻子那班人聽了這話,如何肯依?只不理他,一直闖進房裡,打開箱籠,任意揀取,除去衣服不要,金銀首飾,取了精光。陶起一班人早已興盡而散。倪二麻子跨出房門,不見他們,知是已去,便合眾人商議道:「咱們發財是發財,吃官司是不免的,依俺主意,還是放一把火燒他娘的精光,也就沒處查究了。」大家又拍手稱好,這班惡煞,就探根自來火,在柴堆上點著了。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三回 查閉市委員訛索 助罰款新令通融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文明小史 - 07
- Büleklär
- 文明小史 - 0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90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16824.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6.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95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29924.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8.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5.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87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51222.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6.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4.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40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26223.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21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24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9.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41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15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20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2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23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242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0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16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1721.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1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84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662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文明小史 - 1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90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04628.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7.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