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三國志演義 - 1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2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761
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被雲一箭射中面門,落馬而死。韓瑤縱馬舉寶刀便砍趙雲。雲棄鎗於地,閃過寶刀,生
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鎗殺過陣來。韓德見四子皆喪趙雲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
。西羌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趙雲匹
馬單鎗,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後人有詩讚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
。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鄧芝見趙雲大勝,率蜀兵掩殺,西涼兵大敗而走。韓德險被趙雲擒住,棄甲步行而
逃。雲與鄧芝收軍回寨。芝賀曰:「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
世所罕有!」雲曰:「丞相以吾年邁,不肯見用,故聊以自表耳。」遂差人解韓瑤,申
報捷書,以達孔明。卻說韓德引敗軍回見夏侯楙,哭其事。楙自統兵來迎趙雲。探馬報
入蜀寨,說夏侯楙引兵到。雲綽鎗上馬,引千餘軍,就鳳鳴山前擺成陣勢。當日夏侯楙
戴金盔,坐白馬,手提大砍刀,立在門旗之下。見趙雲躍馬挺鎗,往來馳騁,楙欲自戰
。韓德曰:「殺吾四子之讎,如何不報!」縱馬輪開山大斧,直取趙雲。雲奮怒挺鎗來
迎;戰不三合,鎗起處,刺死韓德於馬下,急撥馬直取夏侯楙。楙慌忙閃入本陣。鄧芝
驅兵掩殺,魏兵又折一陣,退十餘里下寨。楙連夜與眾將商議曰:「吾久聞趙雲之名,
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左土右反)之事。似此無人可敵,如之
奈何?」參軍程武乃程昱之子也,進言曰:「某料趙雲有勇無謀,不足為慮。來日都督
再引兵出,先伏兩軍於左右;都督臨陣先退,誘趙雲到伏兵處,都督卻登山指揮四面軍
馬,重疊圍住,雲可擒矣。」楙從其言,遂遣董禧引三萬軍伏於左,薛則引三萬軍伏於
右:二人埋伏已定。
次日,夏侯楙復整金鼓旗旛,率兵而進。趙雲、鄧芝出迎。芝在馬上謂趙雲曰:「
昨夜魏兵大敗而走,今日復來,必有詐也,老將軍防之。」子龍曰:「量此乳臭小兒,
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當擒之!」便躍馬而出,魏將潘遂出迎,戰不三合,撥馬便走。趙
雲趕去,魏陣中八員將一齊來迎。放過夏侯楙先走,八將陸續奔走。趙雲乘勢追殺,鄧
芝引兵繼進。趙雲深入重地,只聽得四面喊聲大震。鄧芝急收軍退回,左有董禧,右有
薛則,兩路兵殺到。鄧芝兵少,不能解救。趙雲被困在垓心,東衝西突,魏兵越厚。時
雲手下止有千餘人,殺到山坡之下,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雲投東則望東指,
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欲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砲石打將下來,不能
上山。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能得走出,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卻纔卸甲而
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
降!」雲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雲仰
天歎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忽東北角上喊聲大起,魏兵紛紛亂竄。一彪軍殺
到,為首大將持丈八點鋼矛,馬項下挂一顆人頭,雲視之,乃張苞也。苞見趙雲,言曰
:「丞相恐老將軍有失,特遣某引軍五千兵接應。聞老將軍被困,故殺透重圍。正遇魏
將薛則,被某殺之。」雲大喜,即與張苞殺出西北角來。只見魏兵棄戈奔走。一彪軍從
外吶喊殺入,為首大將提偃月青龍刀,手挽人頭。雲視之,乃關興也。興曰:「奉丞相
之命,恐老將軍有失,特引五千兵前來接應。卻纔陣上逢著魏將董禧,被吾一刀斬之,
梟道在此。丞相隨後便到也。」雲曰:「二將軍已建奇功,不趁今日擒住夏侯楙,以定
大事?」張苞聞言,遂引兵去了。興曰:「我也幹功去。」亦引兵去了。雲回顧左右曰
:「他兩個是吾子姪輩,尚且爭先幹功;吾乃國家上將,朝廷舊臣,反不如此小輩耶?
吾當捨老命以報先帝之恩!」於是引兵來捉夏侯楙。當夜三路兵夾攻,大破魏軍一陣。
鄧芝引兵接應,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楙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不曾經戰;
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驍將百餘人,望南安郡而走。眾軍因見無主,盡皆逃竄。興、苞二
將,聞夏侯楙望南安郡去了,連夜趕來。楙走入城中,緊閉城門,驅兵守禦。興、苞二
人趕到,將城圍住;趙雲隨後也到:三面攻打。少時,鄧芝亦引兵到。一連圍了十日,
攻打不下。忽報丞相留後軍住沔陽,左軍屯陽平,右軍屯石城,自引中軍來到。趙雲、
鄧芝郡關興、張苞皆來拜問孔明,說連日攻城不下。孔明遂乘小車親到城邊周圍看了一
遍,回寨升帳而坐。眾將環立聽令。孔明曰:「此郡壕深成峻,不易攻也。吾正事不在
此城,如汝等只久攻,倘魏兵分道而出,以取漢中,吾軍危矣。」鄧芝曰:「夏侯楙乃
魏之駙馬,若擒此人,勝斬百將。今困於此,豈可棄之而去?」孔明曰:「吾自有計。
此處西連天水郡,北抵安定郡;二處太守,不知何人?」探卒答曰:「天水太守馬遵,
安定太守崔諒。」孔明大喜,乃喚魏延受計,如此如此;又喚關興、張苞受計,如此如
此;又喚心腹軍士二人受計,如此行之。各將領命,引兵而去。孔明卻在南安城外,令
軍運迆草堆於城下,口稱燒城。魏兵聞知,皆大笑不懼。
卻說安定太守崔諒,在城中聞蜀兵圍了南安,困住夏侯楙,十分慌懼,即點軍馬約
共四千,守住城池。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口稱有機密事。崔諒喚入問之,答曰:「某
是夏侯都督帳下心腹將裴緒,今奉都督將令,特來求救於天水、安定二郡。南安其急,
每日城上縱火為號,專望二郡救兵,並不見到;因復差某殺出重圍,來此告急,可星夜
起兵為外應。都督若見二郡兵到,卻開城門接應也。」諒曰:「有都督文書否?」緒貼
肉取出,汗已濕透;略教一視,急令手下換了匹馬,便出城望天水而去。不二日,又報
馬到,說天水太守已起兵救援南安去了,教安定接應。崔諒與府官商議。多官曰:「若
不去救,失了南安,送了夏侯駙馬,皆我兩郡之罪也;只得救之。」諒即點起人馬,離
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崔諒提兵向南安大進發,遙見火光沖天,催兵星夜前進。離南
安尚有五十餘田,忽聞前後喊聲大雲,哨馬報道:「前面關興截住去路,背後張苞殺到
!」安定之兵四下逃竄。諒大驚,乃領手下百餘人,往小路死戰得脫,奔回安定。方到
城壕,城上亂箭射下來。蜀將魏延在城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
原來魏延扮作安定軍,夤夜賺開城門,蜀兵盡入:因此得了城池。崔諒慌投天水郡
來。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軍擺開。大旗之下,一人綸巾羽扇,道袍鶴氅,端坐於車上
。諒視之,乃孔明也,急撥回馬走。關興、張苞兩路兵追到,只叫:「早降!」崔諒見
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歸大寨。孔明以上賓相待。孔明曰:「南安太守與足下
交厚否?」諒曰:「此人乃楊阜之族弟楊陵也;與某鄰郡,交契甚厚。」孔明曰:「今
欲煩足下入城,說楊陵擒夏侯楙,可乎?」諒曰:「丞相若令某去,可暫退軍馬,容某
入城說之。」孔明從其言,即傳令,教四面軍馬各退二十里下寨。崔諒匹馬到城邊叫開
城門,入到府中,與楊陵禮畢,細言其事。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可將
計就計而行。」遂引崔諒到夏侯楙處,備細說知。楙曰:「當用何計?」楊陵曰:「只
推某獻城門,賺蜀兵入,卻就城中殺之。」
崔諒依計而行,出城見孔明,說:『楊陵獻城門,放大軍入城,以擒夏侯楙。陽陵
本欲自捉,因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輕動。』孔明曰:「此事至易。今有足下原降兵百餘
人,於內暗藏蜀將扮作安定軍馬,帶入城去,先伏於夏侯楙府下;卻暗約楊陵,待半夜
之時,獻開城門,裏應外合。」崔諒暗思:「若不帶蜀將去,恐孔明生疑。且帶入去,
就內先斬之,舉火為號,賺孔明入來殺之,可也。」因此應允。孔明囑曰:「吾遣親信
關興、張苞隨足下先去,只推救軍殺入城中,以安定夏侯楙之心;但舉火,吾當親入城
去擒之。」時值黃昏,關興、張苞受了孔明密計,披挂上馬,各執兵器,雜在安定軍中
,隨崔諒來到南安城下。楊陵在城上撐起懸空板,倚定謢心欄,問曰:「何處軍馬?」
崔諒曰:「安定救軍來到。」諒先射號箭上城,箭上帶著密書曰:「今諸葛亮先遣二將
,伏於城中,要裏應外合,且不可驚動,恐泄漏計策。待入府中圖之。」楊陵將書見了
夏侯楙,細言其事。楙曰:「既然諸葛亮中計,且教刀斧手百餘人,伏於府中。如二將
隨崔太守到府下馬,閉門斬之;卻於城上舉火,賺諸葛亮入城。伏兵齊出,亮可擒矣。
」
安排已畢,楊陵回到城上言曰:「既是安定軍馬,可放入城。」關興跟崔諒先行,
張苞在後。楊陵下城,在門邊迎接。興手起刀落,斬楊陵於馬下。崔諒大驚,急撥馬走
。到弔橋邊,張苞大喝曰:「賊子矢走!汝等詭計,如何瞞得丞相耶!」手起一鎗,刺
崔諒於馬下。關興早到城上,舉起火來。四面蜀兵奔入。夏侯楙措手不及,開南門併力
殺出。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是王平;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於馬上,餘皆殺死
。
孔明入南安,招諭軍民,秋毫無犯。眾將各各獻功。孔明將夏侯楙囚於車中。鄧芝
問曰:「丞相何故知崔諒詐也?」孔明曰:「吾已知此無降心,故意使入城。彼必盡情
告與夏侯楙,欲將計就計而行。吾見來情,足知其詐,復使二將同去,以穩其心。此人
若有真心,必然阻當;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他意中度二將同去,賺入城中殺之未
遲;又令吾軍有託,放心而進。吾已暗囑二將,就城門下圖之。城內必無準備,吾軍隨
後便去,此出其不意也。」眾將拜服。孔明曰:「賺崔諒者,吾使心腹人詐作魏將裴緒
也。吾又去賺天水郡,至今未到,不知何故。今可乘勢取之。」乃留吳懿守南安,劉琰
守安定,替出魏延軍馬去取天水郡。
卻說天水郡太守馬遵,聽知夏侯楙困在南安城中,乃聚文武百官商議。功曹梁緒、
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曰:「夏侯駙馬乃金枝玉葉,倘有疏虞,難逃坐視之罪。太守何
不盡起本部兵以救之?」馬遵正疑慮間,忽然夏侯駙馬差心腹裴緒到。緒入府,取公文
付馬遵,說:「都督求安定、天水兩郡之兵,星夜救應。」言訖,匆匆而去。次日又有
報馬到,稱說:「安定兵已先去了,教太守火急前來會合。」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
外而入曰:「太守中諸葛亮之計矣!」
眾視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維,字伯約。父名冏,昔日曾為天水郡功曹,因羌
人亂,沒於王事。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
中郎將,就參本部軍事。當日姜維謂馬遵曰:「近聞諸葛亮殺敗夏侯楙,困於南安,水
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圍之中而出?又且裴緒乃無名下將。從不曾見;況安定報馬,又
無公文: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將詐稱魏將。賺得太守出城,料城中無備,必然暗伏一軍
於左近,乘虛而取天水也。」馬遵大悟曰:「非伯約之言,則誤中奸計矣!」維笑曰:
「太守放心:某有一計,可擒諸葛亮,解南安之危。」正是:運籌又遇強中手,鬥智還
逢意外人。未知其計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卻說姜維獻計於馬遵曰:「諸葛亮必伏兵於郡後,賺我兵出城,乘虛襲我。某願請
精兵三千,伏於要路。太守隨後發兵出城,不可遠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為號
,前後夾攻,可獲大勝。如諸葛亮自來,必為某所擒矣。」遵用其計,付精兵與姜維去
訖,然後自與梁虔引出城等候;只留梁緒、尹賞守城。原來孔明果遣趙雲引一軍埋伏於
山僻之中,只待天水人馬離城,便乘虛襲之。當日細作回報趙雲,說天水太守馬遵,起
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趙雲大喜,又令人報與張翼、高翔,教於要路截殺馬遵。此二
處兵亦是孔明預先埋伏。
卻說趙雲引五千兵,逕投天水郡城下,高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汝知中計,
早獻城池,免遭誅戮。」城上梁緒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雲恰
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鎗躍馬而言曰:「汝見
天水姜伯約乎!」雲挺鎗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
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
顧,衝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趙雲
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
「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也之
英傑也。」趙雲又誇獎姜維鎗法,與他人大不同。孔明曰:「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
人。」遂起大軍前來。
卻說姜維回見馬遵曰:「趙雲敗去,孔明必然自來。彼料我軍必在城中。今可將本
部軍馬,分為四枝:某引一軍伏於城東,如彼兵到則截之。太守與梁虔、尹賞各引一軍
城外埋伏。梁緒率百姓城上守禦。」分撥已定。
卻說孔明因慮姜維,自為前部,望天水郡進發。將到城邊,孔明傳令曰:「凡攻城
池:以初到之日,激勵三軍,鼓譟直上。若遲延日久,銳氣盡隳,急難破矣。」於是大
軍逕到城下。因見城上旗幟整齊,未敢輕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沖天,喊聲震地
,正不知何處兵到。只見城上亦鼓譟吶喊相應,蜀兵亂竄。孔明急上馬,有關興,張苞
二將保護,殺出重,圍回頭視之,正東上軍馬,一帶火光,勢若長蛇。孔明令關興探視
,回報曰:「此姜維兵也。」孔明歎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收兵歸寨,思之良久,乃喚安定人問曰:「姜維之母,現在何處?」答曰:「維母今
居冀縣。」孔明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一軍,虛張聲勢,詐取冀縣。若姜維到,可放
入城。」又問:「此地何處緊要?」安定人曰:「天水錢糧,皆在上邽;若打破上邽;
則糧道自絕矣。」孔明大喜,教趙雲引一軍去攻上邽。孔明離城三十里下寨。早有人報
入天水郡,說蜀兵分為三路:一軍守此郡,一軍取上邽,一軍取冀城。姜維聞之,哀告
馬遵曰:「維母現在冀城,恐母有失。維乞一軍往救此城,兼保老母。」馬遵從之,遂
令姜維引三千軍去保冀城;梁虔引三千軍去保上邽。
卻說姜維引兵至冀城,前面一彪軍擺開,為首蜀將,乃是魏延。二將交鋒數合,延
詐敗奔走。維入城閉門,率兵守護,拜見老母,並不出戰。趙雲亦放過梁虔入上邽城去
了。孔明乃令人去南安郡,取夏侯楙至帳下。孔明曰:「汝懼死乎?」楙慌拜伏乞命。
孔明曰:「目今姜維現守冀州,使人持書來說:『但得駙馬在,我願來降。』吾今饒汝
性命,汝肯招安姜維否?」楙曰:「情願招安。」孔明乃與衣服鞍馬,不令人跟隨,放
之自去。楙得脫出寨,欲尋路而走,奈不知路徑。正行之間,逢數人奔走。楙問之,答
曰:「我等是冀縣百姓;今被姜維獻了城池,歸降諸葛亮,蜀將魏延縱火劫財,我等因
此棄家而走,投上邽去也。」楙又問曰:「今守天水城是誰?」土人曰:「天水城中乃
馬太守也。」楙聞之,縱馬望天水而行。又見百姓攜男抱女而來,所說皆同。楙至天水
城下叫門,城上人認得是夏侯楙,慌忙開門迎接。馬遵驚拜問之。楙細言姜維之事;又
將百姓所言說了。遵歎曰:「不想姜維反投蜀矣!」梁緒曰:「彼意欲救都督,故以此
言虛降。」楙曰:「今維已降,何為虛也?」正躊躇間,時已初更,蜀兵又來攻城。火
光中見姜維在城下挺鎗勒馬,大叫曰:「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楙與馬遵等皆到城上
;見姜維耀武揚威,大叫曰:「我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楙曰:「汝受魏恩,
何故降蜀?有何前言耶?」維應曰:「汝寫書教我降蜀,何出此言?汝欲脫身,卻將我
陷了!我今降蜀,加為上將,安有還魏之理?」言訖,驅兵打城,至曉方退,原來夜間
假妝姜維者,乃孔明之計,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維攻城,因火光之中,不辨真偽
。
孔明卻引兵來攻冀城。城中糧少,軍食不敷。姜維在城上,見蜀軍大車小輛,搬運
糧草,入魏延寨中去了,姜維引三千兵出城,逕來劫糧。蜀兵盡棄了糧車,尋路而走。
姜維奪得糧草,欲要入城,忽然一彪軍攔住,為首蜀將張翼也。二將交鋒,戰不數合,
王平引一軍又到,兩下夾攻。維力窮抵敵不住,奪路歸城;城上早插蜀兵旗號:原來已
被魏延襲了。維殺條奔天水城,手下尚有十餘騎;又遇張苞殺了一陣,維止剩得匹馬單
鎗,來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軍見是姜維,慌報馬遵。遵曰:「此是姜維來賺我城門也
。」令城上亂箭射下。姜維回顧蜀兵至近,遂飛奔上邽城來。城上梁虔見了姜維,大罵
曰:「反國之賊,安敢來賺我城池!吾已知汝降蜀矣!」遂亂箭射下。姜維不能分說,
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行不數里,前至一派大樹茂林之處,一聲喊起
,數千兵擁出;為首蜀將關興,截住去路。維人困馬乏,不能抵當,勒回馬便走。忽然
一輛小車從山坡中轉出。其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乃孔明也。孔明喚姜維曰
:「伯約此時何尚不降?」維尋思良久,前有孔明,後有關興,又無去路,只得下馬投
降。孔明慌忙下車而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摶授平生之學,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維大喜拜謝。
孔明遂同姜維回寨,升帳商議取天水、上邽之計。維曰:「天水城中尹賞、梁緒,
與某至厚;當寫密書二封,射入城中,使其內亂,城可得矣。」孔明從之。姜維寫了二
封密書,拴在箭上,縱馬直至城下,射入城中。小校拾得,呈與馬遵。遵大疑,與夏侯
楙商議曰:「梁緒、尹賞與姜維結連,欲為內應,都督宜早決之。」楙曰:「可殺二人
。」尹賞知此消息,乃謂梁緒曰:「不如納城降蜀,以圖進用。」是夜,夏侯楙數次使
人請梁、尹二人說話。二人料知事急,遂披挂上馬,各執兵器,引本部軍大開城門,放
蜀兵入。夏侯楙、馬遵驚慌,引數百人出西門,棄城投羌中而去。梁緒、尹賞迎接孔明
入城。安民已畢,孔明問取上邽之計。梁諸曰:「此城乃某親弟梁虔守之,願招來降。
」孔明大喜。緒當日到上邽喚梁虔出城來降。孔明重加賞勞,就令梁緒為天水太守,尹
賞為冀城令,梁虔為上邽令。孔明分撥已畢,整兵進發。諸將問曰:「丞相何不去擒夏
侯楙?」孔明曰:「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鴨耳。今得伯約,得一鳳也。」孔明自得三城
後,威聲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孔明整頓軍馬,盡揚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
渭水之西。細作報入洛陽。
時魏主曹叡太和元年,升殿設朝。近臣奏曰:「夏侯駙馬已失三郡,逃竄羌中去了
。今蜀兵已到祁山,前軍臨渭水之西,乞早發兵破敵。」叡大驚,乃問群臣曰:「誰可
為朕退蜀兵耶?」司徒王朗出班奏曰:「臣觀先帝每用大將軍曹真,所到必克;今陛下
何不拜為大都督,以退蜀兵?」叡准奏,乃宣曹真曰:「先帝託孤與卿,今蜀兵入寇中
原,卿安忍坐視乎?」真奏曰:「臣才(左為疏之左.右為束)智淺,不稱其職。」王
朗曰:「將軍乃社稷之臣,不可固辭。老臣雖駑鈍,願隨將軍前往。」真又奏曰:「臣
受大恩,安敢推辭?但乞一人為副將。」叡曰:「卿自舉之。」真乃保太原陽曲人:姓
郭,名淮,字伯濟,官封射亭侯,領雍州刺史。叡從之,遂拜曹真為大都督,賜節鉞;
命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朗時年已七十六歲矣。選撥東西二京軍馬二十萬與曹真
。真命宗弟曹遵為先鋒,又命盪寇將軍朱讚為副先鋒。時年十一月出師,魏主曹叡親自
送出西門之方回。
曹真領大軍來到長安,過渭水之西下寨。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朗曰:「
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
自退。」真大喜,是夜傳令:來日四更造飯,平明務要隊伍整齊,人馬威儀,旌旗鼓角
,各按次序。當時使人先下戰書。次日,兩軍相迎,列成陣勢於祁山之前。蜀軍見魏兵
甚是雄壯,與夏侯楙大不相同。
三軍鼓角己罷,司徒王朗乘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兩個先
鋒壓住陣角。探子馬出軍前,大叫曰:「請對陣主將答話!」只見蜀兵門旗開處,關興
、張苞,分左右而出,立馬於兩邊;次後一隊隊驍將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
,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左糸右條),飄然而出。孔明舉目見魏陣前三個
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不說詞
,吾當隨機應之。」遂教推車出陣外,令護軍小校傳曰:「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王朗
縱馬而出。孔明於車上拱手,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朗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
。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師?」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朗
曰:「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
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
稱雄於鄴上;劉表占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
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迎德:非以權
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聖文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
國以治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報大器,欲自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
,背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
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
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
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
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以致社稷邱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
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
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
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叫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曰:
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孔明以扇指曹真曰:「吾不逼汝。汝可整頓軍馬,來日決戰。」言訖回車。於是兩
軍皆退。曹真將王朗屍首,用棺木盛貯,送回長安去了。副都督郭淮曰:「諸葛亮料吾
軍中治喪,今夜必來劫寨。可分兵四硌:兩路兵從山僻小路,乘虛去劫蜀寨;兩路兵伏
於本寨外,左右擊之。」曹真大喜曰:「此計與吾相合。」遂傳令喚曹遵、朱讚兩個先
鋒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一萬軍,抄出祁山之後。但見蜀兵望吾寨而來,汝可進兵去劫
蜀寨。如蜀兵不動,便撤兵回,不可輕進。」二人受計,引兵而去。真謂淮曰:「我兩
個各引一枝軍,伏於寨外,寨中虛堆柴草,只留數人。如蜀兵到,放火為號。」諸將皆
分左右,各自準備去了。
卻說孔明歸帳,先喚趙雲、魏延聽令。孔明曰:「汝二人各引本部軍去劫魏寨。」
魏延進曰:「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喪劫寨。他豈不隄防?」孔明笑曰:「吾正欲曹
真知吾去劫寨也。彼必伏兵在祁山之後,待我兵過去,卻來襲我寨;吾故令汝二人,引
兵前去,過山腳後路,遠下營寨,待魏兵來劫吾寨。汝看火起為號,分兵兩路;文長拒
住山口,子龍引兵殺回,必遇魏兵,卻放彼走回,汝乘勢攻之,彼必自相掩殺:可獲全
勝。」二將引兵受計而去。又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一軍,伏於祁山要路
;放過魏兵,卻從魏兵來路,殺奔魏寨而去。」二人引兵受計去了。又令馬岱、王平、
張翼、張嶷四將,伏於寨外,四面迎擊魏兵。孔明乃虛立寨柵,居中堆起柴草,以備火
號;自引諸將退於寨後,以觀動靜。卻說魏先鋒曹遵、朱讚黃昏離寨,迤邐前進。二更
左側,遙望山前隱隱有兵行動。曹遵自思曰:「郭都督真神機妙算!」遂催兵急進。到
蜀寨時,將及三更。曹遵先殺入寨,卻是空寨,並無一人,料知中計,急撤軍回,寨中
火起。朱讚兵到,自相掩殺,人馬大亂。曹遵與朱讚交馬,方知自相踐踏。急合兵時,
忽四面喊聲大震,王平、馬岱、張嶷、張翼殺到。曹、朱二人引心腹軍百餘騎,望大路
奔走。忽然鼓角齊鳴,一彪軍截住去路;為首大將乃常山趙子龍也,大叫曰:「賊將那
裏去!早早受死!」曹、朱二人奪路而走。忽喊聲又起,魏延又引一彪軍殺到。曹、朱
二人大敗,奪路奔回本寨。守寨軍士,只道蜀兵來劫寨,慌忙放起號火。左邊曹真殺至
,右邊郭淮殺至,自相掩殺。背後三路蜀兵殺到:中央魏延,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大
殺一陣。魏兵敗走十餘里,魏將死者極多。孔明全獲大勝,方始收兵。曹真、郭淮收拾
敗軍回寨,商議曰:「今魏兵勢孤,蜀兵勢大,將何策以退之?」淮曰:「『勝負乃兵
家常事』,不足為憂。某有一計,使蜀兵首尾不能相顧,定然自走矣。」正是:
可憐魏將難成事,欲向西方索救兵。未知其計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卻說郭淮謂曹真曰:「西羌之人,自太祖時連年入貢,文皇帝亦有恩惠加之;我等
今可據住險阻,遣人從小路直入羌中求救,許以和親,羌人必起兵襲蜀之後。吾卻以大
兵擊之,首尾夾攻,豈不大勝?」真從之,即遣人星夜馳書赴羌。
卻說西羌國王徹里吉,自曹操時年年入貢;手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丞相,武乃
越吉元師。時魏使齎金珠并書到國,先來見雅丹丞相;送了禮物,具言求救之意。雅丹
引見國王,呈上書禮。徹里吉覽了書,興眾商議。雅丹曰:「我與魏國素相往來,今曹
都督求救,且許和親,理合依允。」徹里吉從其言,即命雅丹與越吉元帥起羌兵一十五
萬,皆慣使弓弩、鎗刀、蒺藜、飛鎚等器;又有戰車,用鐵葉裏釘,裝載糧食軍器什物
:或用駱駝駕車,或用騾馬駕車,號為「鐵車兵」。二人辭了國王,領兵直扣西平關。
守關蜀將韓禎,急差人齎文報知孔明。孔明聞報,問眾將曰:「誰敢去退羌兵?」張苞
、關興應曰:「某等願往。」孔明曰:「汝二人要去,奈路途不熟。」遂喚馬岱曰:「
汝素知羌人之性,久居彼處,可作鄉導。」便起精兵五萬,與興、苞二人同往。興、苞
等引兵而去。行有數日,早遇羌兵。關興先引百餘騎,登山坡看時,只見羌兵把鐵車首
尾相連,隨處結寨;車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興睹之良久,無破敵之策,回寨與
張苞、馬岱商議。岱曰:「且待來日見陣,觀看虛實,另作計議。」次早,分兵三路:
關興在中,張苞在左,馬岱在右,三路兵齊進。羌兵陣裏,越吉元帥手挽鐵鎚,腰懸寶
雕弓,躍馬奮勇而出。關興招三路兵逕進。忽見羌兵在兩邊,中央放出鐵車,如潮湧一
般,弓弩一齊驟發。蜀兵大敗。馬岱、張苞兩軍先退;關興一軍,被羌兵一裹,直圍入
西北角上去了。
興在垓心,左衝右突,不能得脫;鐵車密圍,就如城池。蜀兵你我不能相顧。興望
山谷中尋路走。看看天晚,但見一簇皂旗,蜂擁而來:一員羌將,手提鐵鎚大叫曰:「
小將休走!吾乃越吉元帥也!」關興急走到前面,儘力縱馬加鞭,正邁斷澗,只得回馬
來戰越吉。興終是膽寒,抵敵不住,望澗中而逃;被越吉趕到,一鐵鎚打來,興急閃過
,正中馬胯。那馬望澗中便到,興落於水中。忽聽得一聲響處,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
白地倒下水來。興就水中掙起看時,只見岸上一員大將,殺退羌兵。興提刀待砍越吉,
吉躍水而走。關興得了越吉馬,牽到岸上,整頓鞍轡,綽刀上馬。只見那員將,尚在前
面追殺羌兵。興自思此人救我性命,當與相見,遂拍馬趕來。看看至近,只見雲霧之中
,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
分明認得是父親關公。興大驚。忽見關公以手望東南指曰:「吾兒可速望此路去。吾當
護汝歸寨。」言訖不見。關興望東南急走。至半夜,忽一彪到:乃張苞也,問興曰:「
你曾見二伯父否?」興曰:「你何由知之?」苞曰:「我被鐵車軍追急,忽見伯父自空
而下,驚退羌兵,指曰:『汝從這條路去救吾兒。』因此引軍逕來尋你。」關興亦說前
事,共相嗟異。二人同歸寨內。馬岱接著,對二人說:「此軍無計可退。我守住寨柵,
你二人去稟丞相,用計破之。」於是興、苞二人,星夜來見孔明,備說此事。孔明隨命
趙雲、魏延各引一軍埋伏去訖;然後點三萬軍,帶了姜維、張翼、關興、張苞,親自來
到馬岱寨中歇定。次日上高阜處觀看,見鐵車連絡不絕,人馬縱橫,往來馳驟。孔明曰
:「此不難破也。」喚馬岱、張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去了,乃喚姜維曰:「伯約知破
車之法否?」維曰:「羌人惟恃一勇力,豈知妙計乎?」孔明笑曰:「汝知吾心也。今
彤雲密布,朔風緊急,天將降雪,吾計可施矣。」便令關興、張苞二人引兵埋伏去訖。
令姜維領兵出戰:但有鐵車兵來,退後便走;寨口虛立旌旗,不設軍馬:準備已定。
是時十二月終,果然天降大雪。姜維引軍出,越吉引鐵車兵來。姜維即退走。羌兵
趕到寨前,姜維從寨後而去。羌兵直到寨外觀看,聽得寨內鼓琴之聲,四壁皆空豎旌旗
,急回報越吉。越吉心疑,未敢輕進。雅丹丞相曰:「此諸葛亮詭計,虛設疑兵耳。可
以攻之。」越吉引兵至寨前,但見孔明,攜琴上車,引數騎入寨,望後而走。羌兵搶入
寨柵,直趕過山口,見小車隱隱轉入林中去了。雅丹謂越吉曰:「這等兵雖有埋伏,不
足為懼。」遂引大兵追趕。又見姜維兵俱在雪地之中奔走。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
被雪漫蓋,一望平坦。正趕之間,忽報蜀兵自山後而出。雅丹曰:「縱有此小伏兵,何
足懼哉!」只顧催趲兵馬,往前進發。忽然一聲響,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於坑塹之中
;背後鐵車正行得緊溜,急難收止,併擁而來,自相踐踏。後兵急要回時,右邊張苞,
左邊關興,兩軍衝出,萬弩齊發;背後姜維、馬岱、張翼三路兵又殺到。鐵車兵大亂。
越吉元帥望後面山谷間而逃,正逢關興;交馬只一合,被興舉刀大喝一聲,砍死於馬下
。雅丹丞相早被馬岱活捉,解投大寨來。羌兵四散逃竄。孔明升帳,馬岱押過雅丹來。
孔明叱武士去其縛,賜酒壓驚,用好言撫慰。雅丹深感其德。孔明曰:「吾主乃大漢皇
帝,今命吾討賊,爾如何反助逆?吾今放汝回去,說與汝主:吾國與爾乃鄰邦,永結盟
好,勿聽反賊之言。」遂將所獲羌兵及車馬器械,盡給還雅丹,俱放回國。眾皆拜謝而
去。孔明引二軍連夜投祁山大寨而來,命關興、張苞引軍先行;一面差人齎表奏報捷音
。
卻說曹真連日望羌人消息,忽有伏路軍來報說:蜀兵拔寨收拾起程。」郭淮大喜曰
:「此因羌兵攻擊,故爾退去。」遂分兩路追趕。前面蜀兵亂走,魏兵隨後追趕。先鋒
曹遵正趕之間,忽然鼓聲大震,一彪軍閃出;為首大將乃魏延也,大叫:「反賊休走!
」曹遵大驚,拍馬交鋒;不三合,被魏延一刀斬於馬下。副先鋒朱讚引兵追趕,忽然一
彪軍閃出;為首大將乃趙雲也。朱讚措手不及,被雲一鎗刺死。曹真、郭淮見兩路先鋒
有失,欲收兵回;背後喊聲大震,鼓角齊鳴,關興、張苞兩路兵殺出,圍了曹真、郭淮
,痛殺一陣。曹、郭二人,引敗兵衝路走脫。蜀兵全勝,直追到渭水,奪了魏寨。曹真
折了兩個先鋒,哀傷不已;只得寫本申朝,乞撥援兵。
卻說魏主曹叡設朝,近臣奏曰:「大都督曹真,數敗於蜀,折了兩個先鋒,羌兵又
折了無數,其勢甚急。今上表求救,請陛下裁處。」叡大驚,急問退軍之策。華歆奏曰
:「須是陛下御駕親征,大會諸侯,人皆用命,方可退也。不然,長安有失,關中危矣
。」太傅鍾繇奏曰:「凡為將者,知過於人,則能制人。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百
勝。』臣量曹真雖久用兵,非諸葛亮對手。臣以全家良賤保舉一人,可退蜀兵。未知聖
意准否?」叡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賢士,可退蜀兵,早召來與朕分憂。」鍾繇奏
曰:「向者,諸葛亮欲興師犯境,但懼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長驅大
進。今若復用之,則亮自退矣。」叡問何人。繇曰:「驃騎大將軍司馬懿也。」叡歎曰
:「此事朕亦悔之。今仲達現在何地?」繇曰:「近聞仲達在宛城閒住。」叡即降詔,
遣使持節,復司馬懿官職,加為平西都督,就起南陽諸路軍馬,前赴長安。叡御駕親征
,令司馬懿剋日到彼聚會。使命星夜到宛城去了。
卻說孔明自出師以來,累獲全勝,心中甚喜;正在祁山寨中,會聚議事,忽報鎮守
永安宮李嚴令子李豐來見。孔明只道東吳犯境,心甚驚疑,喚入帳中問之。豐曰:「特
來報喜。」孔明曰:「有何喜?」豐曰:「昔日孟達降魏,乃不得已也。彼時曹丕愛其
才,時以駿馬金珠賜之,曾同輦出入,封為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
處,委以西南之任。自丕死後,曹叡即位,朝中多人嫉(左女右石),孟達日夜不安,
常謂諸將曰:『吾本蜀將,勢逼於此。』今累差心腹人,持書來見家父,教早晚代稟丞
相:前者五路下川之時,曾有此意;今在新城,聽知丞相伐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
三處軍馬,就彼舉事,逕取洛陽;丞相取長安,兩京大定矣。今某引來人并累次書信呈
上。」孔明大喜,厚賞李豐等。忽細作入報說:「魏主曹叡,一面駕幸長安;一面詔司
馬懿復職,加為平西都督,起本處之兵,於長安聚會。」孔明大驚。參軍馬謖曰:「量
曹叡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驚訝?」孔明曰:「吾豈懼曹叡耶?所
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今孟達欲舉大事,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達非司馬懿對手,
必被所擒。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馬謖曰:「何不急修書,令孟達隄防?」孔明
從之,即修書令來人星夜回報孟達。
卻說孟達在新城,專望心腹人回報。一日,心腹人到來,將孔明回書呈上。孟達拆
封視之。書略曰:近得書,足知公忠義之心,不忘故舊,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則公漢
朝中興第一功也。然極宜謹密,不可輕易託人。慎之!戒之!近聞曹叡復詔司馬懿起宛
、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隄備,勿視為等閒也。」孟達覽畢,笑曰:
「人言孔明心多,今觀此事可知矣。」乃具回書,令心腹人來答孔明。孔明喚入帳中。
其人呈上回書。孔明拆封視之。書曰:
「適承鈞教,安敢少怠?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城約八百里,至新
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復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
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孔明看畢,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馬謖問曰:「丞相
何謂也?」孔明曰:「兵法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叡既
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須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
」眾將皆服。孔明急令來人回報曰:「若未舉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則必敗。」其
人拜辭,歸新城去了。
卻說司馬懿在宛城閒住,聞知魏兵累敗於蜀,乃仰天長歎。懿長子司馬師,字子元
;次子司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曉兵書。當日侍立於側,見懿長歎,乃問曰
:「父親何為長歎?」懿曰:「汝輩豈知大事耶?」司馬師曰:「莫非歎魏主不用乎?
」司馬昭笑曰:「早晚必來宣召父親也。」言未已,忽報天使持節至。懿聽詔畢,遂調
宛城諸路軍馬。忽又報金城太守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
孟達欲反之事。更有孟達心腹人李輔并達外甥鄧賢,隨狀出首。司馬懿聽畢,以手加額
曰:「此乃皇上齊天之洪福也!諸葛亮兵在祁山,殺得內外人膽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
長安,若旦夕不用吾時,孟達一舉,兩京破矣!此賊必通謀諸葛亮;吾先摛之,諸葛亮
定然心寒,自退兵也。」長子司馬師曰:「父親可急寫表申奏天子。」懿曰:「若等聖
旨,往復一月之間,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兩日之路,如遲立斬;
一面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在後發
兵。行了二日,山坡下轉出一軍,乃是右將軍徐晃,晃下馬見懿,說:「天子駕到長安
,親拒蜀兵,今都督何往?」懿低言曰:「今孟達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願
為先鋒。」懿大喜,合兵一處。徐晃為前部,懿在中軍,二子押後。又行了二日,前軍
哨馬捉住孟達心腹人,搜出孔明回書,來見司馬懿。懿曰:「吾不殺汝。汝從頭細說。
」其人只得將孔明、孟達往復之事,一一告說。懿看了孔明回書,大驚曰:「世間能者
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幸得天子有福,獲此消息。孟達今無能為矣。」遂星夜
催軍前行。
卻說孟達在新城,約下金城太守申儀、上庸太守申耽,剋日舉事。耽、儀二人佯許
之,每日調練軍馬,只待魏兵到,便為內應;卻報孟達說軍器糧草,俱未完備,不敢約
期起事,達信之不疑。忽報參軍梁畿來到,孟達迎入城中。畿傳司馬懿將令曰:「司馬
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曰:「都督
何日起程?」畿曰:「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曰:「吾大事成矣!」遂
設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報申儀、申耽知道,明日舉事,換上大漢旗號,發諸路軍
馬,逕取洛陽。忽報城外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來。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
「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弔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
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
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
仰天長歎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
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
五十九歲。司馬懿令人扶柩還洛陽安葬。次日,孟達登城遍視,只見魏兵四面圍得鐵桶
相似。達行坐不安,驚疑未定,忽見兩路兵自外殺來,旗上大書「申耽」、「申儀」。
孟達只道是救軍到,忙引本部兵大開城門殺出。耽、儀大叫曰:「反賊休走!早早受死
!」達見事變,撥馬望城中便走,城上亂箭射下。李輔、鄧賢二人在城上大罵曰:「吾
等已獻了城也!」達奪路而走,申耽趕來。達人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鎗刺於馬
下,梟其首級。餘軍皆降。李輔、鄧賢大開城門,迎接司馬懿入城。撫民勞軍已畢,遂
遣人奏知魏主曹叡。叡大喜,教將孟達首級去洛陽城市示眾;加申耽、申儀官職,就隨
司馬懿征進;命李輔、鄧賢守新城、上庸。
卻說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城外下寨。懿入城來見魏主。叡大喜曰:「朕一時不明,誤
中反間之計,悔之無及!今達造反,非卿等制之,兩京休矣。」懿奏曰:「臣聞申儀密
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復遲滯,故不待聖旨,星夜而去。若待奏聞,則中諸葛亮
之計也。」言罷,將孔明回孟達密書奉上。叡看畢,大喜曰:「卿之學識,過於孫、吳
矣!」賜金鉞斧一對,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宜行事。就令司馬懿出關破蜀。懿
奏曰:「臣舉一大將,可為先鋒。」叡曰:「卿舉何人?」懿曰:「右將軍張郃,可當
此任。」叡笑曰:「朕正欲用之。」遂命張郃為前部先鋒,隨司馬懿離長安來破蜀兵。
正是:既有謀臣能用智,又求猛將助施威。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卻說魏主曹叡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
,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
:「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
他非無謀,但恐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
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
谷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郃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
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
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逕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
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
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
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
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
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郃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
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
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
明大驚曰:「孟達作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
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
,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
馬懿、張郃,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
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
「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託。汝可小心謹慎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
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
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
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
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
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
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
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
喜,引兵而去。孔明恰纔心安,如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往日不
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
大軍,由斜谷逕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
,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即令軍
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
,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
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
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上任下几)人高視下
,勢如破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
,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
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
?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
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犄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
」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
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
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把守,即當按兵不行。司
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
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
言耶?」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於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
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
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
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
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
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
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
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
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
。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
,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
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
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趕來。
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揮
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
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
,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
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
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逕奔列柳城,來投
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
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
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逕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不敢輕進,且伏在
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
然一聲砲響,火光沖天,鼓聲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盡力衝突
,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逕奔
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
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上此功,
遂引兵逕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
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
引兵逕到城下叫門,只見城上一聲砲響,旗幟皆豎,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
馬懿」。懿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木欄干,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
「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公
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懿喚張郃曰:「子丹、伯濟,恐吾全
獲大功,故來取此城池。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倖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馬謖、高翔等
輩,必先去據陽平關。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隨後掩殺,中其計矣。兵法云:『歸師
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若彼敗走,不可相
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輜重,可盡得也。」張郃受計,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逕
取斜谷:由西城而進。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
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復矣。」於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斜谷進發
。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
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几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
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
,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
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
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
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
魏兵,不可大擊,只鼓譟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
平關去。」又令張翼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
,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令心腹
人,分路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令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
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
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
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
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藏匿;諸
將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
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
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
,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傍若無人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上鹿下主)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名
百姓,低頭洒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
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退
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
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
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
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眾皆驚服曰:「丞相之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
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後人指點到今疑。
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
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
,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
「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翼將
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
杆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
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
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是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後一聲砲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為首
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
,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
卻說趙雲、鄧芝伏兵於箕谷道中。聞孔明傳令退軍,雲謂芝曰:「魏軍知吾兵退,
必然來追。吾先引一軍伏於其後,公卻引兵打吾旗號,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護送也
。」
卻說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喚先鋒蘇顒分付曰:「蜀將趙雲,英勇無敵,汝可小
心提防。彼軍若退,必有計也。」蘇顒欣然曰:「都督若肯接應,某當生擒趙雲。」遂
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趕上蜀兵,只見山坡後閃出紅旗白字,上書:「趙雲。
」蘇顒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數里,喊聲大震,一彪軍撞出;為首大將,挺槍躍馬,大喝
曰:「汝識趙子龍否!」蘇顒大驚曰:「如何這裏又有趙雲?」措手不及,被趙雲一槍
刺死於馬下,餘軍潰散。
雲迤邐前進,背後又一軍到,乃郭淮部將萬政也。雲見魏兵追急,乃勒馬挺槍,立
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餘里。萬政認得是趙雲,不敢前進。雲等得天色黃
昏,方纔撥回馬緩緩而退。郭淮兵到,萬政言趙雲英勇如舊,因此不敢近前。淮傳令教
軍急趕,政令壯士數百騎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曰:「趙子龍在此!
」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餘者皆越嶺而去。
萬政勉強來敵,被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雲以槍指之曰:「吾饒汝性命回
去!快教郭淮趕來!萬政脫命而回。雲護送車仗人馬,望漢中而去,沿途並無遺失。曹
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為己功。
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
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只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
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譟驚追,又無別軍,並
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官民,引兵逕還長
安,朝見魏主。叡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
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併力收川,以報陛下。」叡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
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正是:蜀中將相方歸國,魏地君臣又逞謀。未
知獻計者是誰,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卻說獻計者,乃尚書孫資也。曹叡問曰:「卿有何妙計?」資奏曰:「昔太祖武皇
帝收張魯時,危而後濟;嘗對群臣曰:『南鄭之地,真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
非用武之地。今欲盡起天下之兵伐蜀,則東吳又將入寇。不如以現在之兵,分命大將據守
險要,養精蓄銳。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那時圖之,豈非勝算?
乞陛下裁之。」叡乃問司馬懿曰:「此論若何?」懿奏曰:「孫尚書所言極當。」叡從
之,命司馬懿分撥諸將守把險要,留郭准﹑張郃守長安,大賞三車,駕回洛陽。
卻說孔明回到漢中,計點軍士,只少趙雲﹑鄧芝,心中甚憂;乃令關興﹑張苞,各引一
軍接應。二人正欲起身,忽報趙雲﹑鄧芝到來,並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
孔明大喜,親引諸將出迎。趙雲慌忙下馬伏地曰:「敗軍之將,何勞丞相遠接?孔明急
扶起,執手而言曰:「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
,何也?」鄧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
什物,不曾遺失。」孔明曰:「真江軍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疋賞
雲部卒。雲辭曰:「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明也。
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孔明歎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
!」乃倍加欽敬。
忽報馬謖、王平、魏延、高翔至,孔明先喚王平入帳責之曰:「吾令汝與馬謖同守
街亭,汝何不諫之,致使失事?」平曰:「某再三相勸,要在當道築土城把守。參軍大
怒不從,某因此自引五千兵離山十里下寨。魏兵驟至,把山四面圍合,某引兵衝殺十餘
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無數。某孤軍難立,故投魏文長求救。半途又被魏
兵困在山谷之中,某奮死殺出。比及歸寨,已被魏兵占了。及投列柳城時,路逢高翔,
遂分兵三路去劫魏寨,指望克復街亭。因見街亭並無伏路軍,以此心疑。登高望之,只
見魏延、高翔被魏兵圍住,某即殺入重圍,救出二將,就同參軍併在一處。某恐失卻陽
平關,因此急來回守。非某之不諫也。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
孔明喝退,又喚馬謖入帳,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曰:「汝自幼飽讀兵書,熟
諳戰法。吾累次叮嚀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
,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
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米,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斬
之。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
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
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
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士,豈不可惜
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交
方始,若須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
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
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哭。吾思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
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馬謖亡年三十九歲。
時建興六年夏五月也。後人有詩曰: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
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卻說孔明斬了馬謖,將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線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
祀;將謖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與祿米。於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後主,請自貶
丞相之職。琬回成都,入見後主,進入孔明表章。後主拆開視之曰:臣本庸才,叨竊非
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謀,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
失。咎皆在臣不明,不知人,慮事多闇。春秋責備,罪何所逃?請自貶三等,以督闕咎
。臣不勝慚愧,俯伏待命!
後主覽畢曰﹕「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禕奏曰﹕「臣聞治國者,
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後主從之,
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就令費禕詔到漢中。
孔明受詔貶降訖,禕恐孔明羞赧,乃賀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
。」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禕又曰:「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孔明怒曰:「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
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維,於魏何損?」禕又曰:「丞相現統雄師數十萬,可再伐魏
乎?」孔明曰:「昔大軍屯於祁山、箕谷之時,我兵多於賊兵,而不能破賊,反為賊所
破;此病不在兵之多寡,在主將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如
其不然,雖兵多何用?自今以後,諸人有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
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
費禕諸將皆服其論。費禕自回成都。孔明在漢中,惜軍愛民,勵兵講武,置造攻城
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以為後圖。細作探知,報入洛陽。
魏主曹叡聞知,即召司馬懿商議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
蜀兵必不出。若我軍深入其地,彼守其險要,急切難下。叡曰:「倘兵再來入寇,如之
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
築城守禦,萬無一失。此人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若諸葛亮入寇,此人當之
足矣。」叡大喜,問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
現為雜霸將軍,鎮守河西。」叡從之,加郝伯道為鎮西將軍。命把守陳倉道口。遣使持
詔去訖。
忽報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上表說,東吳審陽太守周魴,願以郡來降,密遣人陳言七
事。說東吳可破,乞早發兵取之。叡就御床上拆開,與司馬懿同觀。懿奏曰:「此言極
有理,吳當滅矣。臣願引一軍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奏曰:「吳人之言,反覆不一,
未可深信。周魴智謀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誘兵之詭計也。」眾視之,乃建威將軍賈逵
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亦不可錯失。」魏主曰:「仲達可與賈逵同助曹休
。」二人領命去訖。於是曹休引大軍逕取皖城,賈逵引前將軍滿寵,東皖太守胡質,逕
取陽城,直向東關;司馬懿引本部軍逕取江陵。
卻說吳主孫權,在武昌東關,會多官商議曰:「今有鄱陽太守周魴密表,奏稱魏揚
州都督曹休,有入寇之意。今魴詐施詭計,暗陳七事,引誘魏兵深入重地,可設伏兵擒
之。今魏兵分三路而來,諸卿有何高見?」顧雍進曰:「此大任非陸伯言不敢當也。」
權大喜,乃召陸遜,封為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統御林大兵,攝行王事;授以
白旄黃鉞,文武百官,皆聽約束。權親自與遜執鞭。領命謝恩畢,乃保二人為左右都督
,分兵以迎三道。權問何人,遜曰:「奮威將軍朱桓、妥南將軍全琮二人可為輔佐。」
權從之,即命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都。於是陸遜總率江南八十一州並荊湖之眾
七十餘萬,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遜自居中,三路進兵。朱桓獻策曰:「曹休以親見
任,非智勇之將也。今聽周魴誘言,深入重地,元帥以兵擊之,曹休必敗。敗後必走兩
條路:左乃夾石,右乃桂車。此二路皆山僻小徑,最為險峻。某願與全子璜各引一軍,
伏於山險,先以柴木大石塞斷其路,曹休可擒矣。若擒了曹休,便長驅直進,唾手而得
壽春,以窺許、洛,乃萬世一時也。」遜曰:「此非善策,吾自有妙用。」於是朱桓懷
不平而退。遜令諸葛瑾等拒守江陵,以敵司馬懿。諸路俱各調撥停當。
卻說曹休兵臨皖城,周魴來迎,逕到曹休帳下。休問曰:「近得足下之書,所陳七
事,深為有理,奏聞天子,故起大軍三路進發。若得江東之地足下之功不小。有人言足
下多謀,誠恐所言不實。吾料足下必不欺我。」周魴大哭,急掣從人所佩劍欲自刎,休
急止之。魴仗劍而言曰:「吾所陳七事,恨不能吐出心肝。今反生疑,必有吳人使反間
之計也。若聽其言,吾必死矣,吾之忠心,惟天可表!」言訖,又欲自刎。曹休大驚,
慌忙抱住曰:「吾戲言耳。足下何故如此?」魴乃用劍割髮擲於地曰:「吾以忠心待公
,公以吾為戲,吾割父母所遺之髮,以表此心。」
曹休乃深信之,設宴相待。席罷,周魴辭去。忽報建威將軍賈逵來見,休令入,問
曰:「汝來何為?」逵曰:「某料東吳之兵,必盡屯皖城。都督不可輕進,待某兩下夾
攻,賊兵可破矣。」休怒曰:「汝欲奪吾功耶?」逵曰:「又聞周魴髮為誓,此乃詐也
。昔要離斷臂,刺殺慶忌,未可深信。」休大怒曰:「吾正欲起兵,汝何出此言以慢我
軍心!」叱左右推出斬之。眾將告曰:「未及進兵,先斬大將,於軍不利。且乞暫免。
」
休從之,將賈逵兵留在寨中調用,自引一軍來取東關。時周魴聽知賈逵削去兵權,
暗喜曰:「曹休若用賈逵之言,則東吳敗矣!今天使我成功也!」即遣人密到皖城,報
知陸遜。遜喚諸將聽令曰:「前面石亭,雖是山路,足可埋伏。早先去占石亭闊處,布
成陣勢,以待魏軍。」遂令徐盛為先鋒,引兵前進。
卻說曹休命周魴引兵前進。正行間,休問曰:「前至何處?」魴曰:前面石亭也,
堪以屯兵。休從之,遂率大軍並車仗等器,盡赴石亭駐紮。次日,哨馬報道:前面吳兵
不知多少,據住山口。休大驚曰:「周魴言無兵,為何有準備?」急尋魴問之,人報周
魴,引數十人,不知何處去了。休大悔曰:「吾中賊之計矣!雖然如此亦不足懼。」
遂令大將張普為先鋒,引兵數千來與吳兵交戰。兩陣對圓,張普出馬罵曰:「賊將
早降!」徐盛出馬相迎。戰無數合,普抵檔不住,勒馬收兵,回見曹休,言徐盛勇不可
當。休曰:「吾當以奇兵勝之。」就令張普引二萬軍伏於石亭之南。又令薛喬引二萬軍
伏於石亭之北。-「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
三面夾攻,必獲大勝。二將受計,各引二萬軍到晚埋伏去了。
卻說陸遜喚朱桓、全琮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萬軍,從石亭山抄到曹休寨後,放
火為號。吾親率大軍從中路而進,可擒曹休也。」當日黃昏,二將受計引兵而進。二更
時分,朱桓引一軍正抄到魏寨後,迎著張普伏兵。普不知是吳兵,逕來問時,被朱桓一
刀斬於馬下。魏兵便走,桓令後軍放火。全琮引一軍抄到魏寨後,正撞在薛喬陣裏,就
在那裡大殺一陣。薛喬敗走,魏兵大損,奔回本寨。後面朱桓、全琮兩路殺來。曹休寨
中大亂,自相衝擊。
休慌上馬,望夾石道中奔走。徐盛引大隊軍馬,從正路殺來。魏兵死者不可勝數,
逃命者盡棄衣甲。曹休大驚,在夾石道中,奮力奔走。忽見一彪軍從小路衝出,為首大
將,乃賈逵也。休驚慌少息,自愧曰:「吾不用公言,果遭此敗!」逵曰:「都督可速
出此道。若被吳兵以木石塞斷,吾等皆危矣!」
於是曹休驟馬而行,賈逵斷後。逵於林木盛茂之處,及險峻小徑,多設旌旗以為疑
兵。及至徐盛趕到,見山坡下閃出旗角,疑有埋伏,不敢追趕,收兵而回。因此救了曹
休。司馬懿聽知休敗,亦引兵退去。
卻說陸遜正望捷音,須臾,徐盛、朱桓、全琮皆到,所得車仗牛馬驢騾軍資器械,
不計其數,降兵數萬餘人。遜大喜,即同太守周魴並諸將班師還吳。吳主孫權,領文武
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御蓋覆遜而入。諸將盡皆陞賞。權見周魴無髮,慰勞曰:「卿斷
髮成此大事,功名當書於竹帛也。」即封周魴為關內侯,大設筵會,勞軍慶賀。
陸遜奏曰:今曹休大敗,魏兵喪膽;可修國書,遣使入川,教諸葛亮進兵攻之。權
從其言,遂遣使齎書入川去。正是:只因東國能施計,致令西川又動兵。未知孔明再來
伐魏,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卻說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
器械,並皆罄盡。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疸發背而死,魏主曹叡敕令厚葬。
司馬懿引兵還。眾將接入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干係,何故急回耶?」懿曰:
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鎗殺過陣來。韓德見四子皆喪趙雲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
。西羌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趙雲匹
馬單鎗,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後人有詩讚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
。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鄧芝見趙雲大勝,率蜀兵掩殺,西涼兵大敗而走。韓德險被趙雲擒住,棄甲步行而
逃。雲與鄧芝收軍回寨。芝賀曰:「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
世所罕有!」雲曰:「丞相以吾年邁,不肯見用,故聊以自表耳。」遂差人解韓瑤,申
報捷書,以達孔明。卻說韓德引敗軍回見夏侯楙,哭其事。楙自統兵來迎趙雲。探馬報
入蜀寨,說夏侯楙引兵到。雲綽鎗上馬,引千餘軍,就鳳鳴山前擺成陣勢。當日夏侯楙
戴金盔,坐白馬,手提大砍刀,立在門旗之下。見趙雲躍馬挺鎗,往來馳騁,楙欲自戰
。韓德曰:「殺吾四子之讎,如何不報!」縱馬輪開山大斧,直取趙雲。雲奮怒挺鎗來
迎;戰不三合,鎗起處,刺死韓德於馬下,急撥馬直取夏侯楙。楙慌忙閃入本陣。鄧芝
驅兵掩殺,魏兵又折一陣,退十餘里下寨。楙連夜與眾將商議曰:「吾久聞趙雲之名,
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左土右反)之事。似此無人可敵,如之
奈何?」參軍程武乃程昱之子也,進言曰:「某料趙雲有勇無謀,不足為慮。來日都督
再引兵出,先伏兩軍於左右;都督臨陣先退,誘趙雲到伏兵處,都督卻登山指揮四面軍
馬,重疊圍住,雲可擒矣。」楙從其言,遂遣董禧引三萬軍伏於左,薛則引三萬軍伏於
右:二人埋伏已定。
次日,夏侯楙復整金鼓旗旛,率兵而進。趙雲、鄧芝出迎。芝在馬上謂趙雲曰:「
昨夜魏兵大敗而走,今日復來,必有詐也,老將軍防之。」子龍曰:「量此乳臭小兒,
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當擒之!」便躍馬而出,魏將潘遂出迎,戰不三合,撥馬便走。趙
雲趕去,魏陣中八員將一齊來迎。放過夏侯楙先走,八將陸續奔走。趙雲乘勢追殺,鄧
芝引兵繼進。趙雲深入重地,只聽得四面喊聲大震。鄧芝急收軍退回,左有董禧,右有
薛則,兩路兵殺到。鄧芝兵少,不能解救。趙雲被困在垓心,東衝西突,魏兵越厚。時
雲手下止有千餘人,殺到山坡之下,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雲投東則望東指,
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欲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砲石打將下來,不能
上山。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能得走出,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卻纔卸甲而
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
降!」雲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雲仰
天歎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忽東北角上喊聲大起,魏兵紛紛亂竄。一彪軍殺
到,為首大將持丈八點鋼矛,馬項下挂一顆人頭,雲視之,乃張苞也。苞見趙雲,言曰
:「丞相恐老將軍有失,特遣某引軍五千兵接應。聞老將軍被困,故殺透重圍。正遇魏
將薛則,被某殺之。」雲大喜,即與張苞殺出西北角來。只見魏兵棄戈奔走。一彪軍從
外吶喊殺入,為首大將提偃月青龍刀,手挽人頭。雲視之,乃關興也。興曰:「奉丞相
之命,恐老將軍有失,特引五千兵前來接應。卻纔陣上逢著魏將董禧,被吾一刀斬之,
梟道在此。丞相隨後便到也。」雲曰:「二將軍已建奇功,不趁今日擒住夏侯楙,以定
大事?」張苞聞言,遂引兵去了。興曰:「我也幹功去。」亦引兵去了。雲回顧左右曰
:「他兩個是吾子姪輩,尚且爭先幹功;吾乃國家上將,朝廷舊臣,反不如此小輩耶?
吾當捨老命以報先帝之恩!」於是引兵來捉夏侯楙。當夜三路兵夾攻,大破魏軍一陣。
鄧芝引兵接應,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楙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不曾經戰;
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驍將百餘人,望南安郡而走。眾軍因見無主,盡皆逃竄。興、苞二
將,聞夏侯楙望南安郡去了,連夜趕來。楙走入城中,緊閉城門,驅兵守禦。興、苞二
人趕到,將城圍住;趙雲隨後也到:三面攻打。少時,鄧芝亦引兵到。一連圍了十日,
攻打不下。忽報丞相留後軍住沔陽,左軍屯陽平,右軍屯石城,自引中軍來到。趙雲、
鄧芝郡關興、張苞皆來拜問孔明,說連日攻城不下。孔明遂乘小車親到城邊周圍看了一
遍,回寨升帳而坐。眾將環立聽令。孔明曰:「此郡壕深成峻,不易攻也。吾正事不在
此城,如汝等只久攻,倘魏兵分道而出,以取漢中,吾軍危矣。」鄧芝曰:「夏侯楙乃
魏之駙馬,若擒此人,勝斬百將。今困於此,豈可棄之而去?」孔明曰:「吾自有計。
此處西連天水郡,北抵安定郡;二處太守,不知何人?」探卒答曰:「天水太守馬遵,
安定太守崔諒。」孔明大喜,乃喚魏延受計,如此如此;又喚關興、張苞受計,如此如
此;又喚心腹軍士二人受計,如此行之。各將領命,引兵而去。孔明卻在南安城外,令
軍運迆草堆於城下,口稱燒城。魏兵聞知,皆大笑不懼。
卻說安定太守崔諒,在城中聞蜀兵圍了南安,困住夏侯楙,十分慌懼,即點軍馬約
共四千,守住城池。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口稱有機密事。崔諒喚入問之,答曰:「某
是夏侯都督帳下心腹將裴緒,今奉都督將令,特來求救於天水、安定二郡。南安其急,
每日城上縱火為號,專望二郡救兵,並不見到;因復差某殺出重圍,來此告急,可星夜
起兵為外應。都督若見二郡兵到,卻開城門接應也。」諒曰:「有都督文書否?」緒貼
肉取出,汗已濕透;略教一視,急令手下換了匹馬,便出城望天水而去。不二日,又報
馬到,說天水太守已起兵救援南安去了,教安定接應。崔諒與府官商議。多官曰:「若
不去救,失了南安,送了夏侯駙馬,皆我兩郡之罪也;只得救之。」諒即點起人馬,離
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崔諒提兵向南安大進發,遙見火光沖天,催兵星夜前進。離南
安尚有五十餘田,忽聞前後喊聲大雲,哨馬報道:「前面關興截住去路,背後張苞殺到
!」安定之兵四下逃竄。諒大驚,乃領手下百餘人,往小路死戰得脫,奔回安定。方到
城壕,城上亂箭射下來。蜀將魏延在城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
原來魏延扮作安定軍,夤夜賺開城門,蜀兵盡入:因此得了城池。崔諒慌投天水郡
來。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軍擺開。大旗之下,一人綸巾羽扇,道袍鶴氅,端坐於車上
。諒視之,乃孔明也,急撥回馬走。關興、張苞兩路兵追到,只叫:「早降!」崔諒見
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歸大寨。孔明以上賓相待。孔明曰:「南安太守與足下
交厚否?」諒曰:「此人乃楊阜之族弟楊陵也;與某鄰郡,交契甚厚。」孔明曰:「今
欲煩足下入城,說楊陵擒夏侯楙,可乎?」諒曰:「丞相若令某去,可暫退軍馬,容某
入城說之。」孔明從其言,即傳令,教四面軍馬各退二十里下寨。崔諒匹馬到城邊叫開
城門,入到府中,與楊陵禮畢,細言其事。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可將
計就計而行。」遂引崔諒到夏侯楙處,備細說知。楙曰:「當用何計?」楊陵曰:「只
推某獻城門,賺蜀兵入,卻就城中殺之。」
崔諒依計而行,出城見孔明,說:『楊陵獻城門,放大軍入城,以擒夏侯楙。陽陵
本欲自捉,因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輕動。』孔明曰:「此事至易。今有足下原降兵百餘
人,於內暗藏蜀將扮作安定軍馬,帶入城去,先伏於夏侯楙府下;卻暗約楊陵,待半夜
之時,獻開城門,裏應外合。」崔諒暗思:「若不帶蜀將去,恐孔明生疑。且帶入去,
就內先斬之,舉火為號,賺孔明入來殺之,可也。」因此應允。孔明囑曰:「吾遣親信
關興、張苞隨足下先去,只推救軍殺入城中,以安定夏侯楙之心;但舉火,吾當親入城
去擒之。」時值黃昏,關興、張苞受了孔明密計,披挂上馬,各執兵器,雜在安定軍中
,隨崔諒來到南安城下。楊陵在城上撐起懸空板,倚定謢心欄,問曰:「何處軍馬?」
崔諒曰:「安定救軍來到。」諒先射號箭上城,箭上帶著密書曰:「今諸葛亮先遣二將
,伏於城中,要裏應外合,且不可驚動,恐泄漏計策。待入府中圖之。」楊陵將書見了
夏侯楙,細言其事。楙曰:「既然諸葛亮中計,且教刀斧手百餘人,伏於府中。如二將
隨崔太守到府下馬,閉門斬之;卻於城上舉火,賺諸葛亮入城。伏兵齊出,亮可擒矣。
」
安排已畢,楊陵回到城上言曰:「既是安定軍馬,可放入城。」關興跟崔諒先行,
張苞在後。楊陵下城,在門邊迎接。興手起刀落,斬楊陵於馬下。崔諒大驚,急撥馬走
。到弔橋邊,張苞大喝曰:「賊子矢走!汝等詭計,如何瞞得丞相耶!」手起一鎗,刺
崔諒於馬下。關興早到城上,舉起火來。四面蜀兵奔入。夏侯楙措手不及,開南門併力
殺出。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是王平;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於馬上,餘皆殺死
。
孔明入南安,招諭軍民,秋毫無犯。眾將各各獻功。孔明將夏侯楙囚於車中。鄧芝
問曰:「丞相何故知崔諒詐也?」孔明曰:「吾已知此無降心,故意使入城。彼必盡情
告與夏侯楙,欲將計就計而行。吾見來情,足知其詐,復使二將同去,以穩其心。此人
若有真心,必然阻當;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他意中度二將同去,賺入城中殺之未
遲;又令吾軍有託,放心而進。吾已暗囑二將,就城門下圖之。城內必無準備,吾軍隨
後便去,此出其不意也。」眾將拜服。孔明曰:「賺崔諒者,吾使心腹人詐作魏將裴緒
也。吾又去賺天水郡,至今未到,不知何故。今可乘勢取之。」乃留吳懿守南安,劉琰
守安定,替出魏延軍馬去取天水郡。
卻說天水郡太守馬遵,聽知夏侯楙困在南安城中,乃聚文武百官商議。功曹梁緒、
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曰:「夏侯駙馬乃金枝玉葉,倘有疏虞,難逃坐視之罪。太守何
不盡起本部兵以救之?」馬遵正疑慮間,忽然夏侯駙馬差心腹裴緒到。緒入府,取公文
付馬遵,說:「都督求安定、天水兩郡之兵,星夜救應。」言訖,匆匆而去。次日又有
報馬到,稱說:「安定兵已先去了,教太守火急前來會合。」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
外而入曰:「太守中諸葛亮之計矣!」
眾視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維,字伯約。父名冏,昔日曾為天水郡功曹,因羌
人亂,沒於王事。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
中郎將,就參本部軍事。當日姜維謂馬遵曰:「近聞諸葛亮殺敗夏侯楙,困於南安,水
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圍之中而出?又且裴緒乃無名下將。從不曾見;況安定報馬,又
無公文: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將詐稱魏將。賺得太守出城,料城中無備,必然暗伏一軍
於左近,乘虛而取天水也。」馬遵大悟曰:「非伯約之言,則誤中奸計矣!」維笑曰:
「太守放心:某有一計,可擒諸葛亮,解南安之危。」正是:運籌又遇強中手,鬥智還
逢意外人。未知其計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卻說姜維獻計於馬遵曰:「諸葛亮必伏兵於郡後,賺我兵出城,乘虛襲我。某願請
精兵三千,伏於要路。太守隨後發兵出城,不可遠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為號
,前後夾攻,可獲大勝。如諸葛亮自來,必為某所擒矣。」遵用其計,付精兵與姜維去
訖,然後自與梁虔引出城等候;只留梁緒、尹賞守城。原來孔明果遣趙雲引一軍埋伏於
山僻之中,只待天水人馬離城,便乘虛襲之。當日細作回報趙雲,說天水太守馬遵,起
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趙雲大喜,又令人報與張翼、高翔,教於要路截殺馬遵。此二
處兵亦是孔明預先埋伏。
卻說趙雲引五千兵,逕投天水郡城下,高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汝知中計,
早獻城池,免遭誅戮。」城上梁緒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雲恰
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鎗躍馬而言曰:「汝見
天水姜伯約乎!」雲挺鎗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
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
顧,衝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趙雲
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
「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也之
英傑也。」趙雲又誇獎姜維鎗法,與他人大不同。孔明曰:「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
人。」遂起大軍前來。
卻說姜維回見馬遵曰:「趙雲敗去,孔明必然自來。彼料我軍必在城中。今可將本
部軍馬,分為四枝:某引一軍伏於城東,如彼兵到則截之。太守與梁虔、尹賞各引一軍
城外埋伏。梁緒率百姓城上守禦。」分撥已定。
卻說孔明因慮姜維,自為前部,望天水郡進發。將到城邊,孔明傳令曰:「凡攻城
池:以初到之日,激勵三軍,鼓譟直上。若遲延日久,銳氣盡隳,急難破矣。」於是大
軍逕到城下。因見城上旗幟整齊,未敢輕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沖天,喊聲震地
,正不知何處兵到。只見城上亦鼓譟吶喊相應,蜀兵亂竄。孔明急上馬,有關興,張苞
二將保護,殺出重,圍回頭視之,正東上軍馬,一帶火光,勢若長蛇。孔明令關興探視
,回報曰:「此姜維兵也。」孔明歎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收兵歸寨,思之良久,乃喚安定人問曰:「姜維之母,現在何處?」答曰:「維母今
居冀縣。」孔明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一軍,虛張聲勢,詐取冀縣。若姜維到,可放
入城。」又問:「此地何處緊要?」安定人曰:「天水錢糧,皆在上邽;若打破上邽;
則糧道自絕矣。」孔明大喜,教趙雲引一軍去攻上邽。孔明離城三十里下寨。早有人報
入天水郡,說蜀兵分為三路:一軍守此郡,一軍取上邽,一軍取冀城。姜維聞之,哀告
馬遵曰:「維母現在冀城,恐母有失。維乞一軍往救此城,兼保老母。」馬遵從之,遂
令姜維引三千軍去保冀城;梁虔引三千軍去保上邽。
卻說姜維引兵至冀城,前面一彪軍擺開,為首蜀將,乃是魏延。二將交鋒數合,延
詐敗奔走。維入城閉門,率兵守護,拜見老母,並不出戰。趙雲亦放過梁虔入上邽城去
了。孔明乃令人去南安郡,取夏侯楙至帳下。孔明曰:「汝懼死乎?」楙慌拜伏乞命。
孔明曰:「目今姜維現守冀州,使人持書來說:『但得駙馬在,我願來降。』吾今饒汝
性命,汝肯招安姜維否?」楙曰:「情願招安。」孔明乃與衣服鞍馬,不令人跟隨,放
之自去。楙得脫出寨,欲尋路而走,奈不知路徑。正行之間,逢數人奔走。楙問之,答
曰:「我等是冀縣百姓;今被姜維獻了城池,歸降諸葛亮,蜀將魏延縱火劫財,我等因
此棄家而走,投上邽去也。」楙又問曰:「今守天水城是誰?」土人曰:「天水城中乃
馬太守也。」楙聞之,縱馬望天水而行。又見百姓攜男抱女而來,所說皆同。楙至天水
城下叫門,城上人認得是夏侯楙,慌忙開門迎接。馬遵驚拜問之。楙細言姜維之事;又
將百姓所言說了。遵歎曰:「不想姜維反投蜀矣!」梁緒曰:「彼意欲救都督,故以此
言虛降。」楙曰:「今維已降,何為虛也?」正躊躇間,時已初更,蜀兵又來攻城。火
光中見姜維在城下挺鎗勒馬,大叫曰:「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楙與馬遵等皆到城上
;見姜維耀武揚威,大叫曰:「我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楙曰:「汝受魏恩,
何故降蜀?有何前言耶?」維應曰:「汝寫書教我降蜀,何出此言?汝欲脫身,卻將我
陷了!我今降蜀,加為上將,安有還魏之理?」言訖,驅兵打城,至曉方退,原來夜間
假妝姜維者,乃孔明之計,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維攻城,因火光之中,不辨真偽
。
孔明卻引兵來攻冀城。城中糧少,軍食不敷。姜維在城上,見蜀軍大車小輛,搬運
糧草,入魏延寨中去了,姜維引三千兵出城,逕來劫糧。蜀兵盡棄了糧車,尋路而走。
姜維奪得糧草,欲要入城,忽然一彪軍攔住,為首蜀將張翼也。二將交鋒,戰不數合,
王平引一軍又到,兩下夾攻。維力窮抵敵不住,奪路歸城;城上早插蜀兵旗號:原來已
被魏延襲了。維殺條奔天水城,手下尚有十餘騎;又遇張苞殺了一陣,維止剩得匹馬單
鎗,來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軍見是姜維,慌報馬遵。遵曰:「此是姜維來賺我城門也
。」令城上亂箭射下。姜維回顧蜀兵至近,遂飛奔上邽城來。城上梁虔見了姜維,大罵
曰:「反國之賊,安敢來賺我城池!吾已知汝降蜀矣!」遂亂箭射下。姜維不能分說,
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行不數里,前至一派大樹茂林之處,一聲喊起
,數千兵擁出;為首蜀將關興,截住去路。維人困馬乏,不能抵當,勒回馬便走。忽然
一輛小車從山坡中轉出。其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乃孔明也。孔明喚姜維曰
:「伯約此時何尚不降?」維尋思良久,前有孔明,後有關興,又無去路,只得下馬投
降。孔明慌忙下車而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摶授平生之學,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維大喜拜謝。
孔明遂同姜維回寨,升帳商議取天水、上邽之計。維曰:「天水城中尹賞、梁緒,
與某至厚;當寫密書二封,射入城中,使其內亂,城可得矣。」孔明從之。姜維寫了二
封密書,拴在箭上,縱馬直至城下,射入城中。小校拾得,呈與馬遵。遵大疑,與夏侯
楙商議曰:「梁緒、尹賞與姜維結連,欲為內應,都督宜早決之。」楙曰:「可殺二人
。」尹賞知此消息,乃謂梁緒曰:「不如納城降蜀,以圖進用。」是夜,夏侯楙數次使
人請梁、尹二人說話。二人料知事急,遂披挂上馬,各執兵器,引本部軍大開城門,放
蜀兵入。夏侯楙、馬遵驚慌,引數百人出西門,棄城投羌中而去。梁緒、尹賞迎接孔明
入城。安民已畢,孔明問取上邽之計。梁諸曰:「此城乃某親弟梁虔守之,願招來降。
」孔明大喜。緒當日到上邽喚梁虔出城來降。孔明重加賞勞,就令梁緒為天水太守,尹
賞為冀城令,梁虔為上邽令。孔明分撥已畢,整兵進發。諸將問曰:「丞相何不去擒夏
侯楙?」孔明曰:「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鴨耳。今得伯約,得一鳳也。」孔明自得三城
後,威聲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孔明整頓軍馬,盡揚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
渭水之西。細作報入洛陽。
時魏主曹叡太和元年,升殿設朝。近臣奏曰:「夏侯駙馬已失三郡,逃竄羌中去了
。今蜀兵已到祁山,前軍臨渭水之西,乞早發兵破敵。」叡大驚,乃問群臣曰:「誰可
為朕退蜀兵耶?」司徒王朗出班奏曰:「臣觀先帝每用大將軍曹真,所到必克;今陛下
何不拜為大都督,以退蜀兵?」叡准奏,乃宣曹真曰:「先帝託孤與卿,今蜀兵入寇中
原,卿安忍坐視乎?」真奏曰:「臣才(左為疏之左.右為束)智淺,不稱其職。」王
朗曰:「將軍乃社稷之臣,不可固辭。老臣雖駑鈍,願隨將軍前往。」真又奏曰:「臣
受大恩,安敢推辭?但乞一人為副將。」叡曰:「卿自舉之。」真乃保太原陽曲人:姓
郭,名淮,字伯濟,官封射亭侯,領雍州刺史。叡從之,遂拜曹真為大都督,賜節鉞;
命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朗時年已七十六歲矣。選撥東西二京軍馬二十萬與曹真
。真命宗弟曹遵為先鋒,又命盪寇將軍朱讚為副先鋒。時年十一月出師,魏主曹叡親自
送出西門之方回。
曹真領大軍來到長安,過渭水之西下寨。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朗曰:「
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
自退。」真大喜,是夜傳令:來日四更造飯,平明務要隊伍整齊,人馬威儀,旌旗鼓角
,各按次序。當時使人先下戰書。次日,兩軍相迎,列成陣勢於祁山之前。蜀軍見魏兵
甚是雄壯,與夏侯楙大不相同。
三軍鼓角己罷,司徒王朗乘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兩個先
鋒壓住陣角。探子馬出軍前,大叫曰:「請對陣主將答話!」只見蜀兵門旗開處,關興
、張苞,分左右而出,立馬於兩邊;次後一隊隊驍將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
,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左糸右條),飄然而出。孔明舉目見魏陣前三個
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不說詞
,吾當隨機應之。」遂教推車出陣外,令護軍小校傳曰:「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王朗
縱馬而出。孔明於車上拱手,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朗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
。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師?」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朗
曰:「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
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
稱雄於鄴上;劉表占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
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迎德:非以權
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聖文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
國以治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報大器,欲自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
,背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
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
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
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
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以致社稷邱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
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
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
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叫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曰:
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孔明以扇指曹真曰:「吾不逼汝。汝可整頓軍馬,來日決戰。」言訖回車。於是兩
軍皆退。曹真將王朗屍首,用棺木盛貯,送回長安去了。副都督郭淮曰:「諸葛亮料吾
軍中治喪,今夜必來劫寨。可分兵四硌:兩路兵從山僻小路,乘虛去劫蜀寨;兩路兵伏
於本寨外,左右擊之。」曹真大喜曰:「此計與吾相合。」遂傳令喚曹遵、朱讚兩個先
鋒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一萬軍,抄出祁山之後。但見蜀兵望吾寨而來,汝可進兵去劫
蜀寨。如蜀兵不動,便撤兵回,不可輕進。」二人受計,引兵而去。真謂淮曰:「我兩
個各引一枝軍,伏於寨外,寨中虛堆柴草,只留數人。如蜀兵到,放火為號。」諸將皆
分左右,各自準備去了。
卻說孔明歸帳,先喚趙雲、魏延聽令。孔明曰:「汝二人各引本部軍去劫魏寨。」
魏延進曰:「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喪劫寨。他豈不隄防?」孔明笑曰:「吾正欲曹
真知吾去劫寨也。彼必伏兵在祁山之後,待我兵過去,卻來襲我寨;吾故令汝二人,引
兵前去,過山腳後路,遠下營寨,待魏兵來劫吾寨。汝看火起為號,分兵兩路;文長拒
住山口,子龍引兵殺回,必遇魏兵,卻放彼走回,汝乘勢攻之,彼必自相掩殺:可獲全
勝。」二將引兵受計而去。又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一軍,伏於祁山要路
;放過魏兵,卻從魏兵來路,殺奔魏寨而去。」二人引兵受計去了。又令馬岱、王平、
張翼、張嶷四將,伏於寨外,四面迎擊魏兵。孔明乃虛立寨柵,居中堆起柴草,以備火
號;自引諸將退於寨後,以觀動靜。卻說魏先鋒曹遵、朱讚黃昏離寨,迤邐前進。二更
左側,遙望山前隱隱有兵行動。曹遵自思曰:「郭都督真神機妙算!」遂催兵急進。到
蜀寨時,將及三更。曹遵先殺入寨,卻是空寨,並無一人,料知中計,急撤軍回,寨中
火起。朱讚兵到,自相掩殺,人馬大亂。曹遵與朱讚交馬,方知自相踐踏。急合兵時,
忽四面喊聲大震,王平、馬岱、張嶷、張翼殺到。曹、朱二人引心腹軍百餘騎,望大路
奔走。忽然鼓角齊鳴,一彪軍截住去路;為首大將乃常山趙子龍也,大叫曰:「賊將那
裏去!早早受死!」曹、朱二人奪路而走。忽喊聲又起,魏延又引一彪軍殺到。曹、朱
二人大敗,奪路奔回本寨。守寨軍士,只道蜀兵來劫寨,慌忙放起號火。左邊曹真殺至
,右邊郭淮殺至,自相掩殺。背後三路蜀兵殺到:中央魏延,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大
殺一陣。魏兵敗走十餘里,魏將死者極多。孔明全獲大勝,方始收兵。曹真、郭淮收拾
敗軍回寨,商議曰:「今魏兵勢孤,蜀兵勢大,將何策以退之?」淮曰:「『勝負乃兵
家常事』,不足為憂。某有一計,使蜀兵首尾不能相顧,定然自走矣。」正是:
可憐魏將難成事,欲向西方索救兵。未知其計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卻說郭淮謂曹真曰:「西羌之人,自太祖時連年入貢,文皇帝亦有恩惠加之;我等
今可據住險阻,遣人從小路直入羌中求救,許以和親,羌人必起兵襲蜀之後。吾卻以大
兵擊之,首尾夾攻,豈不大勝?」真從之,即遣人星夜馳書赴羌。
卻說西羌國王徹里吉,自曹操時年年入貢;手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丞相,武乃
越吉元師。時魏使齎金珠并書到國,先來見雅丹丞相;送了禮物,具言求救之意。雅丹
引見國王,呈上書禮。徹里吉覽了書,興眾商議。雅丹曰:「我與魏國素相往來,今曹
都督求救,且許和親,理合依允。」徹里吉從其言,即命雅丹與越吉元帥起羌兵一十五
萬,皆慣使弓弩、鎗刀、蒺藜、飛鎚等器;又有戰車,用鐵葉裏釘,裝載糧食軍器什物
:或用駱駝駕車,或用騾馬駕車,號為「鐵車兵」。二人辭了國王,領兵直扣西平關。
守關蜀將韓禎,急差人齎文報知孔明。孔明聞報,問眾將曰:「誰敢去退羌兵?」張苞
、關興應曰:「某等願往。」孔明曰:「汝二人要去,奈路途不熟。」遂喚馬岱曰:「
汝素知羌人之性,久居彼處,可作鄉導。」便起精兵五萬,與興、苞二人同往。興、苞
等引兵而去。行有數日,早遇羌兵。關興先引百餘騎,登山坡看時,只見羌兵把鐵車首
尾相連,隨處結寨;車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興睹之良久,無破敵之策,回寨與
張苞、馬岱商議。岱曰:「且待來日見陣,觀看虛實,另作計議。」次早,分兵三路:
關興在中,張苞在左,馬岱在右,三路兵齊進。羌兵陣裏,越吉元帥手挽鐵鎚,腰懸寶
雕弓,躍馬奮勇而出。關興招三路兵逕進。忽見羌兵在兩邊,中央放出鐵車,如潮湧一
般,弓弩一齊驟發。蜀兵大敗。馬岱、張苞兩軍先退;關興一軍,被羌兵一裹,直圍入
西北角上去了。
興在垓心,左衝右突,不能得脫;鐵車密圍,就如城池。蜀兵你我不能相顧。興望
山谷中尋路走。看看天晚,但見一簇皂旗,蜂擁而來:一員羌將,手提鐵鎚大叫曰:「
小將休走!吾乃越吉元帥也!」關興急走到前面,儘力縱馬加鞭,正邁斷澗,只得回馬
來戰越吉。興終是膽寒,抵敵不住,望澗中而逃;被越吉趕到,一鐵鎚打來,興急閃過
,正中馬胯。那馬望澗中便到,興落於水中。忽聽得一聲響處,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
白地倒下水來。興就水中掙起看時,只見岸上一員大將,殺退羌兵。興提刀待砍越吉,
吉躍水而走。關興得了越吉馬,牽到岸上,整頓鞍轡,綽刀上馬。只見那員將,尚在前
面追殺羌兵。興自思此人救我性命,當與相見,遂拍馬趕來。看看至近,只見雲霧之中
,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
分明認得是父親關公。興大驚。忽見關公以手望東南指曰:「吾兒可速望此路去。吾當
護汝歸寨。」言訖不見。關興望東南急走。至半夜,忽一彪到:乃張苞也,問興曰:「
你曾見二伯父否?」興曰:「你何由知之?」苞曰:「我被鐵車軍追急,忽見伯父自空
而下,驚退羌兵,指曰:『汝從這條路去救吾兒。』因此引軍逕來尋你。」關興亦說前
事,共相嗟異。二人同歸寨內。馬岱接著,對二人說:「此軍無計可退。我守住寨柵,
你二人去稟丞相,用計破之。」於是興、苞二人,星夜來見孔明,備說此事。孔明隨命
趙雲、魏延各引一軍埋伏去訖;然後點三萬軍,帶了姜維、張翼、關興、張苞,親自來
到馬岱寨中歇定。次日上高阜處觀看,見鐵車連絡不絕,人馬縱橫,往來馳驟。孔明曰
:「此不難破也。」喚馬岱、張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去了,乃喚姜維曰:「伯約知破
車之法否?」維曰:「羌人惟恃一勇力,豈知妙計乎?」孔明笑曰:「汝知吾心也。今
彤雲密布,朔風緊急,天將降雪,吾計可施矣。」便令關興、張苞二人引兵埋伏去訖。
令姜維領兵出戰:但有鐵車兵來,退後便走;寨口虛立旌旗,不設軍馬:準備已定。
是時十二月終,果然天降大雪。姜維引軍出,越吉引鐵車兵來。姜維即退走。羌兵
趕到寨前,姜維從寨後而去。羌兵直到寨外觀看,聽得寨內鼓琴之聲,四壁皆空豎旌旗
,急回報越吉。越吉心疑,未敢輕進。雅丹丞相曰:「此諸葛亮詭計,虛設疑兵耳。可
以攻之。」越吉引兵至寨前,但見孔明,攜琴上車,引數騎入寨,望後而走。羌兵搶入
寨柵,直趕過山口,見小車隱隱轉入林中去了。雅丹謂越吉曰:「這等兵雖有埋伏,不
足為懼。」遂引大兵追趕。又見姜維兵俱在雪地之中奔走。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
被雪漫蓋,一望平坦。正趕之間,忽報蜀兵自山後而出。雅丹曰:「縱有此小伏兵,何
足懼哉!」只顧催趲兵馬,往前進發。忽然一聲響,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於坑塹之中
;背後鐵車正行得緊溜,急難收止,併擁而來,自相踐踏。後兵急要回時,右邊張苞,
左邊關興,兩軍衝出,萬弩齊發;背後姜維、馬岱、張翼三路兵又殺到。鐵車兵大亂。
越吉元帥望後面山谷間而逃,正逢關興;交馬只一合,被興舉刀大喝一聲,砍死於馬下
。雅丹丞相早被馬岱活捉,解投大寨來。羌兵四散逃竄。孔明升帳,馬岱押過雅丹來。
孔明叱武士去其縛,賜酒壓驚,用好言撫慰。雅丹深感其德。孔明曰:「吾主乃大漢皇
帝,今命吾討賊,爾如何反助逆?吾今放汝回去,說與汝主:吾國與爾乃鄰邦,永結盟
好,勿聽反賊之言。」遂將所獲羌兵及車馬器械,盡給還雅丹,俱放回國。眾皆拜謝而
去。孔明引二軍連夜投祁山大寨而來,命關興、張苞引軍先行;一面差人齎表奏報捷音
。
卻說曹真連日望羌人消息,忽有伏路軍來報說:蜀兵拔寨收拾起程。」郭淮大喜曰
:「此因羌兵攻擊,故爾退去。」遂分兩路追趕。前面蜀兵亂走,魏兵隨後追趕。先鋒
曹遵正趕之間,忽然鼓聲大震,一彪軍閃出;為首大將乃魏延也,大叫:「反賊休走!
」曹遵大驚,拍馬交鋒;不三合,被魏延一刀斬於馬下。副先鋒朱讚引兵追趕,忽然一
彪軍閃出;為首大將乃趙雲也。朱讚措手不及,被雲一鎗刺死。曹真、郭淮見兩路先鋒
有失,欲收兵回;背後喊聲大震,鼓角齊鳴,關興、張苞兩路兵殺出,圍了曹真、郭淮
,痛殺一陣。曹、郭二人,引敗兵衝路走脫。蜀兵全勝,直追到渭水,奪了魏寨。曹真
折了兩個先鋒,哀傷不已;只得寫本申朝,乞撥援兵。
卻說魏主曹叡設朝,近臣奏曰:「大都督曹真,數敗於蜀,折了兩個先鋒,羌兵又
折了無數,其勢甚急。今上表求救,請陛下裁處。」叡大驚,急問退軍之策。華歆奏曰
:「須是陛下御駕親征,大會諸侯,人皆用命,方可退也。不然,長安有失,關中危矣
。」太傅鍾繇奏曰:「凡為將者,知過於人,則能制人。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百
勝。』臣量曹真雖久用兵,非諸葛亮對手。臣以全家良賤保舉一人,可退蜀兵。未知聖
意准否?」叡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賢士,可退蜀兵,早召來與朕分憂。」鍾繇奏
曰:「向者,諸葛亮欲興師犯境,但懼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長驅大
進。今若復用之,則亮自退矣。」叡問何人。繇曰:「驃騎大將軍司馬懿也。」叡歎曰
:「此事朕亦悔之。今仲達現在何地?」繇曰:「近聞仲達在宛城閒住。」叡即降詔,
遣使持節,復司馬懿官職,加為平西都督,就起南陽諸路軍馬,前赴長安。叡御駕親征
,令司馬懿剋日到彼聚會。使命星夜到宛城去了。
卻說孔明自出師以來,累獲全勝,心中甚喜;正在祁山寨中,會聚議事,忽報鎮守
永安宮李嚴令子李豐來見。孔明只道東吳犯境,心甚驚疑,喚入帳中問之。豐曰:「特
來報喜。」孔明曰:「有何喜?」豐曰:「昔日孟達降魏,乃不得已也。彼時曹丕愛其
才,時以駿馬金珠賜之,曾同輦出入,封為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
處,委以西南之任。自丕死後,曹叡即位,朝中多人嫉(左女右石),孟達日夜不安,
常謂諸將曰:『吾本蜀將,勢逼於此。』今累差心腹人,持書來見家父,教早晚代稟丞
相:前者五路下川之時,曾有此意;今在新城,聽知丞相伐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
三處軍馬,就彼舉事,逕取洛陽;丞相取長安,兩京大定矣。今某引來人并累次書信呈
上。」孔明大喜,厚賞李豐等。忽細作入報說:「魏主曹叡,一面駕幸長安;一面詔司
馬懿復職,加為平西都督,起本處之兵,於長安聚會。」孔明大驚。參軍馬謖曰:「量
曹叡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驚訝?」孔明曰:「吾豈懼曹叡耶?所
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今孟達欲舉大事,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達非司馬懿對手,
必被所擒。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馬謖曰:「何不急修書,令孟達隄防?」孔明
從之,即修書令來人星夜回報孟達。
卻說孟達在新城,專望心腹人回報。一日,心腹人到來,將孔明回書呈上。孟達拆
封視之。書略曰:近得書,足知公忠義之心,不忘故舊,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則公漢
朝中興第一功也。然極宜謹密,不可輕易託人。慎之!戒之!近聞曹叡復詔司馬懿起宛
、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隄備,勿視為等閒也。」孟達覽畢,笑曰:
「人言孔明心多,今觀此事可知矣。」乃具回書,令心腹人來答孔明。孔明喚入帳中。
其人呈上回書。孔明拆封視之。書曰:
「適承鈞教,安敢少怠?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城約八百里,至新
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復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
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孔明看畢,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馬謖問曰:「丞相
何謂也?」孔明曰:「兵法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叡既
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須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
」眾將皆服。孔明急令來人回報曰:「若未舉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則必敗。」其
人拜辭,歸新城去了。
卻說司馬懿在宛城閒住,聞知魏兵累敗於蜀,乃仰天長歎。懿長子司馬師,字子元
;次子司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曉兵書。當日侍立於側,見懿長歎,乃問曰
:「父親何為長歎?」懿曰:「汝輩豈知大事耶?」司馬師曰:「莫非歎魏主不用乎?
」司馬昭笑曰:「早晚必來宣召父親也。」言未已,忽報天使持節至。懿聽詔畢,遂調
宛城諸路軍馬。忽又報金城太守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
孟達欲反之事。更有孟達心腹人李輔并達外甥鄧賢,隨狀出首。司馬懿聽畢,以手加額
曰:「此乃皇上齊天之洪福也!諸葛亮兵在祁山,殺得內外人膽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
長安,若旦夕不用吾時,孟達一舉,兩京破矣!此賊必通謀諸葛亮;吾先摛之,諸葛亮
定然心寒,自退兵也。」長子司馬師曰:「父親可急寫表申奏天子。」懿曰:「若等聖
旨,往復一月之間,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兩日之路,如遲立斬;
一面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在後發
兵。行了二日,山坡下轉出一軍,乃是右將軍徐晃,晃下馬見懿,說:「天子駕到長安
,親拒蜀兵,今都督何往?」懿低言曰:「今孟達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願
為先鋒。」懿大喜,合兵一處。徐晃為前部,懿在中軍,二子押後。又行了二日,前軍
哨馬捉住孟達心腹人,搜出孔明回書,來見司馬懿。懿曰:「吾不殺汝。汝從頭細說。
」其人只得將孔明、孟達往復之事,一一告說。懿看了孔明回書,大驚曰:「世間能者
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幸得天子有福,獲此消息。孟達今無能為矣。」遂星夜
催軍前行。
卻說孟達在新城,約下金城太守申儀、上庸太守申耽,剋日舉事。耽、儀二人佯許
之,每日調練軍馬,只待魏兵到,便為內應;卻報孟達說軍器糧草,俱未完備,不敢約
期起事,達信之不疑。忽報參軍梁畿來到,孟達迎入城中。畿傳司馬懿將令曰:「司馬
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曰:「都督
何日起程?」畿曰:「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曰:「吾大事成矣!」遂
設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報申儀、申耽知道,明日舉事,換上大漢旗號,發諸路軍
馬,逕取洛陽。忽報城外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來。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
「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弔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
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
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
仰天長歎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
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
五十九歲。司馬懿令人扶柩還洛陽安葬。次日,孟達登城遍視,只見魏兵四面圍得鐵桶
相似。達行坐不安,驚疑未定,忽見兩路兵自外殺來,旗上大書「申耽」、「申儀」。
孟達只道是救軍到,忙引本部兵大開城門殺出。耽、儀大叫曰:「反賊休走!早早受死
!」達見事變,撥馬望城中便走,城上亂箭射下。李輔、鄧賢二人在城上大罵曰:「吾
等已獻了城也!」達奪路而走,申耽趕來。達人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鎗刺於馬
下,梟其首級。餘軍皆降。李輔、鄧賢大開城門,迎接司馬懿入城。撫民勞軍已畢,遂
遣人奏知魏主曹叡。叡大喜,教將孟達首級去洛陽城市示眾;加申耽、申儀官職,就隨
司馬懿征進;命李輔、鄧賢守新城、上庸。
卻說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城外下寨。懿入城來見魏主。叡大喜曰:「朕一時不明,誤
中反間之計,悔之無及!今達造反,非卿等制之,兩京休矣。」懿奏曰:「臣聞申儀密
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復遲滯,故不待聖旨,星夜而去。若待奏聞,則中諸葛亮
之計也。」言罷,將孔明回孟達密書奉上。叡看畢,大喜曰:「卿之學識,過於孫、吳
矣!」賜金鉞斧一對,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宜行事。就令司馬懿出關破蜀。懿
奏曰:「臣舉一大將,可為先鋒。」叡曰:「卿舉何人?」懿曰:「右將軍張郃,可當
此任。」叡笑曰:「朕正欲用之。」遂命張郃為前部先鋒,隨司馬懿離長安來破蜀兵。
正是:既有謀臣能用智,又求猛將助施威。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卻說魏主曹叡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
,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
:「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
他非無謀,但恐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
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
谷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郃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
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
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逕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
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
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
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
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
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郃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
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
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
明大驚曰:「孟達作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
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
,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
馬懿、張郃,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
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
「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託。汝可小心謹慎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
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
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
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
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
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
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
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
喜,引兵而去。孔明恰纔心安,如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往日不
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
大軍,由斜谷逕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
,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即令軍
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
,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
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
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上任下几)人高視下
,勢如破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
,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
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
?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
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犄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
」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
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
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把守,即當按兵不行。司
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
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
言耶?」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於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
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
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
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
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
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
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
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
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
。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
,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
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
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趕來。
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揮
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
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
,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
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
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逕奔列柳城,來投
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
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
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逕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不敢輕進,且伏在
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
然一聲砲響,火光沖天,鼓聲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盡力衝突
,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逕奔
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
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上此功,
遂引兵逕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
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
引兵逕到城下叫門,只見城上一聲砲響,旗幟皆豎,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
馬懿」。懿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木欄干,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
「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公
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懿喚張郃曰:「子丹、伯濟,恐吾全
獲大功,故來取此城池。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倖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馬謖、高翔等
輩,必先去據陽平關。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隨後掩殺,中其計矣。兵法云:『歸師
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若彼敗走,不可相
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輜重,可盡得也。」張郃受計,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逕
取斜谷:由西城而進。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
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復矣。」於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斜谷進發
。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
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几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
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
,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
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
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
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
魏兵,不可大擊,只鼓譟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
平關去。」又令張翼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
,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令心腹
人,分路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令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
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
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
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
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藏匿;諸
將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
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
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
,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傍若無人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上鹿下主)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名
百姓,低頭洒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
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退
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
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
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
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眾皆驚服曰:「丞相之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
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後人指點到今疑。
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
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
,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
「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翼將
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
杆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
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
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是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後一聲砲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為首
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
,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
卻說趙雲、鄧芝伏兵於箕谷道中。聞孔明傳令退軍,雲謂芝曰:「魏軍知吾兵退,
必然來追。吾先引一軍伏於其後,公卻引兵打吾旗號,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護送也
。」
卻說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喚先鋒蘇顒分付曰:「蜀將趙雲,英勇無敵,汝可小
心提防。彼軍若退,必有計也。」蘇顒欣然曰:「都督若肯接應,某當生擒趙雲。」遂
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趕上蜀兵,只見山坡後閃出紅旗白字,上書:「趙雲。
」蘇顒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數里,喊聲大震,一彪軍撞出;為首大將,挺槍躍馬,大喝
曰:「汝識趙子龍否!」蘇顒大驚曰:「如何這裏又有趙雲?」措手不及,被趙雲一槍
刺死於馬下,餘軍潰散。
雲迤邐前進,背後又一軍到,乃郭淮部將萬政也。雲見魏兵追急,乃勒馬挺槍,立
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餘里。萬政認得是趙雲,不敢前進。雲等得天色黃
昏,方纔撥回馬緩緩而退。郭淮兵到,萬政言趙雲英勇如舊,因此不敢近前。淮傳令教
軍急趕,政令壯士數百騎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曰:「趙子龍在此!
」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餘者皆越嶺而去。
萬政勉強來敵,被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雲以槍指之曰:「吾饒汝性命回
去!快教郭淮趕來!萬政脫命而回。雲護送車仗人馬,望漢中而去,沿途並無遺失。曹
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為己功。
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
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只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
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譟驚追,又無別軍,並
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官民,引兵逕還長
安,朝見魏主。叡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
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併力收川,以報陛下。」叡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
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正是:蜀中將相方歸國,魏地君臣又逞謀。未
知獻計者是誰,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卻說獻計者,乃尚書孫資也。曹叡問曰:「卿有何妙計?」資奏曰:「昔太祖武皇
帝收張魯時,危而後濟;嘗對群臣曰:『南鄭之地,真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
非用武之地。今欲盡起天下之兵伐蜀,則東吳又將入寇。不如以現在之兵,分命大將據守
險要,養精蓄銳。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那時圖之,豈非勝算?
乞陛下裁之。」叡乃問司馬懿曰:「此論若何?」懿奏曰:「孫尚書所言極當。」叡從
之,命司馬懿分撥諸將守把險要,留郭准﹑張郃守長安,大賞三車,駕回洛陽。
卻說孔明回到漢中,計點軍士,只少趙雲﹑鄧芝,心中甚憂;乃令關興﹑張苞,各引一
軍接應。二人正欲起身,忽報趙雲﹑鄧芝到來,並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
孔明大喜,親引諸將出迎。趙雲慌忙下馬伏地曰:「敗軍之將,何勞丞相遠接?孔明急
扶起,執手而言曰:「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
,何也?」鄧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
什物,不曾遺失。」孔明曰:「真江軍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疋賞
雲部卒。雲辭曰:「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明也。
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孔明歎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
!」乃倍加欽敬。
忽報馬謖、王平、魏延、高翔至,孔明先喚王平入帳責之曰:「吾令汝與馬謖同守
街亭,汝何不諫之,致使失事?」平曰:「某再三相勸,要在當道築土城把守。參軍大
怒不從,某因此自引五千兵離山十里下寨。魏兵驟至,把山四面圍合,某引兵衝殺十餘
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無數。某孤軍難立,故投魏文長求救。半途又被魏
兵困在山谷之中,某奮死殺出。比及歸寨,已被魏兵占了。及投列柳城時,路逢高翔,
遂分兵三路去劫魏寨,指望克復街亭。因見街亭並無伏路軍,以此心疑。登高望之,只
見魏延、高翔被魏兵圍住,某即殺入重圍,救出二將,就同參軍併在一處。某恐失卻陽
平關,因此急來回守。非某之不諫也。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
孔明喝退,又喚馬謖入帳,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曰:「汝自幼飽讀兵書,熟
諳戰法。吾累次叮嚀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
,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
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米,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斬
之。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
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
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
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士,豈不可惜
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交
方始,若須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
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
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哭。吾思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
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馬謖亡年三十九歲。
時建興六年夏五月也。後人有詩曰: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
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卻說孔明斬了馬謖,將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線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
祀;將謖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與祿米。於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後主,請自貶
丞相之職。琬回成都,入見後主,進入孔明表章。後主拆開視之曰:臣本庸才,叨竊非
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謀,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
失。咎皆在臣不明,不知人,慮事多闇。春秋責備,罪何所逃?請自貶三等,以督闕咎
。臣不勝慚愧,俯伏待命!
後主覽畢曰﹕「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禕奏曰﹕「臣聞治國者,
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後主從之,
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就令費禕詔到漢中。
孔明受詔貶降訖,禕恐孔明羞赧,乃賀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
。」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禕又曰:「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孔明怒曰:「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
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維,於魏何損?」禕又曰:「丞相現統雄師數十萬,可再伐魏
乎?」孔明曰:「昔大軍屯於祁山、箕谷之時,我兵多於賊兵,而不能破賊,反為賊所
破;此病不在兵之多寡,在主將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如
其不然,雖兵多何用?自今以後,諸人有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
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
費禕諸將皆服其論。費禕自回成都。孔明在漢中,惜軍愛民,勵兵講武,置造攻城
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以為後圖。細作探知,報入洛陽。
魏主曹叡聞知,即召司馬懿商議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
蜀兵必不出。若我軍深入其地,彼守其險要,急切難下。叡曰:「倘兵再來入寇,如之
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
築城守禦,萬無一失。此人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若諸葛亮入寇,此人當之
足矣。」叡大喜,問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
現為雜霸將軍,鎮守河西。」叡從之,加郝伯道為鎮西將軍。命把守陳倉道口。遣使持
詔去訖。
忽報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上表說,東吳審陽太守周魴,願以郡來降,密遣人陳言七
事。說東吳可破,乞早發兵取之。叡就御床上拆開,與司馬懿同觀。懿奏曰:「此言極
有理,吳當滅矣。臣願引一軍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奏曰:「吳人之言,反覆不一,
未可深信。周魴智謀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誘兵之詭計也。」眾視之,乃建威將軍賈逵
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亦不可錯失。」魏主曰:「仲達可與賈逵同助曹休
。」二人領命去訖。於是曹休引大軍逕取皖城,賈逵引前將軍滿寵,東皖太守胡質,逕
取陽城,直向東關;司馬懿引本部軍逕取江陵。
卻說吳主孫權,在武昌東關,會多官商議曰:「今有鄱陽太守周魴密表,奏稱魏揚
州都督曹休,有入寇之意。今魴詐施詭計,暗陳七事,引誘魏兵深入重地,可設伏兵擒
之。今魏兵分三路而來,諸卿有何高見?」顧雍進曰:「此大任非陸伯言不敢當也。」
權大喜,乃召陸遜,封為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統御林大兵,攝行王事;授以
白旄黃鉞,文武百官,皆聽約束。權親自與遜執鞭。領命謝恩畢,乃保二人為左右都督
,分兵以迎三道。權問何人,遜曰:「奮威將軍朱桓、妥南將軍全琮二人可為輔佐。」
權從之,即命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都。於是陸遜總率江南八十一州並荊湖之眾
七十餘萬,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遜自居中,三路進兵。朱桓獻策曰:「曹休以親見
任,非智勇之將也。今聽周魴誘言,深入重地,元帥以兵擊之,曹休必敗。敗後必走兩
條路:左乃夾石,右乃桂車。此二路皆山僻小徑,最為險峻。某願與全子璜各引一軍,
伏於山險,先以柴木大石塞斷其路,曹休可擒矣。若擒了曹休,便長驅直進,唾手而得
壽春,以窺許、洛,乃萬世一時也。」遜曰:「此非善策,吾自有妙用。」於是朱桓懷
不平而退。遜令諸葛瑾等拒守江陵,以敵司馬懿。諸路俱各調撥停當。
卻說曹休兵臨皖城,周魴來迎,逕到曹休帳下。休問曰:「近得足下之書,所陳七
事,深為有理,奏聞天子,故起大軍三路進發。若得江東之地足下之功不小。有人言足
下多謀,誠恐所言不實。吾料足下必不欺我。」周魴大哭,急掣從人所佩劍欲自刎,休
急止之。魴仗劍而言曰:「吾所陳七事,恨不能吐出心肝。今反生疑,必有吳人使反間
之計也。若聽其言,吾必死矣,吾之忠心,惟天可表!」言訖,又欲自刎。曹休大驚,
慌忙抱住曰:「吾戲言耳。足下何故如此?」魴乃用劍割髮擲於地曰:「吾以忠心待公
,公以吾為戲,吾割父母所遺之髮,以表此心。」
曹休乃深信之,設宴相待。席罷,周魴辭去。忽報建威將軍賈逵來見,休令入,問
曰:「汝來何為?」逵曰:「某料東吳之兵,必盡屯皖城。都督不可輕進,待某兩下夾
攻,賊兵可破矣。」休怒曰:「汝欲奪吾功耶?」逵曰:「又聞周魴髮為誓,此乃詐也
。昔要離斷臂,刺殺慶忌,未可深信。」休大怒曰:「吾正欲起兵,汝何出此言以慢我
軍心!」叱左右推出斬之。眾將告曰:「未及進兵,先斬大將,於軍不利。且乞暫免。
」
休從之,將賈逵兵留在寨中調用,自引一軍來取東關。時周魴聽知賈逵削去兵權,
暗喜曰:「曹休若用賈逵之言,則東吳敗矣!今天使我成功也!」即遣人密到皖城,報
知陸遜。遜喚諸將聽令曰:「前面石亭,雖是山路,足可埋伏。早先去占石亭闊處,布
成陣勢,以待魏軍。」遂令徐盛為先鋒,引兵前進。
卻說曹休命周魴引兵前進。正行間,休問曰:「前至何處?」魴曰:前面石亭也,
堪以屯兵。休從之,遂率大軍並車仗等器,盡赴石亭駐紮。次日,哨馬報道:前面吳兵
不知多少,據住山口。休大驚曰:「周魴言無兵,為何有準備?」急尋魴問之,人報周
魴,引數十人,不知何處去了。休大悔曰:「吾中賊之計矣!雖然如此亦不足懼。」
遂令大將張普為先鋒,引兵數千來與吳兵交戰。兩陣對圓,張普出馬罵曰:「賊將
早降!」徐盛出馬相迎。戰無數合,普抵檔不住,勒馬收兵,回見曹休,言徐盛勇不可
當。休曰:「吾當以奇兵勝之。」就令張普引二萬軍伏於石亭之南。又令薛喬引二萬軍
伏於石亭之北。-「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
三面夾攻,必獲大勝。二將受計,各引二萬軍到晚埋伏去了。
卻說陸遜喚朱桓、全琮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萬軍,從石亭山抄到曹休寨後,放
火為號。吾親率大軍從中路而進,可擒曹休也。」當日黃昏,二將受計引兵而進。二更
時分,朱桓引一軍正抄到魏寨後,迎著張普伏兵。普不知是吳兵,逕來問時,被朱桓一
刀斬於馬下。魏兵便走,桓令後軍放火。全琮引一軍抄到魏寨後,正撞在薛喬陣裏,就
在那裡大殺一陣。薛喬敗走,魏兵大損,奔回本寨。後面朱桓、全琮兩路殺來。曹休寨
中大亂,自相衝擊。
休慌上馬,望夾石道中奔走。徐盛引大隊軍馬,從正路殺來。魏兵死者不可勝數,
逃命者盡棄衣甲。曹休大驚,在夾石道中,奮力奔走。忽見一彪軍從小路衝出,為首大
將,乃賈逵也。休驚慌少息,自愧曰:「吾不用公言,果遭此敗!」逵曰:「都督可速
出此道。若被吳兵以木石塞斷,吾等皆危矣!」
於是曹休驟馬而行,賈逵斷後。逵於林木盛茂之處,及險峻小徑,多設旌旗以為疑
兵。及至徐盛趕到,見山坡下閃出旗角,疑有埋伏,不敢追趕,收兵而回。因此救了曹
休。司馬懿聽知休敗,亦引兵退去。
卻說陸遜正望捷音,須臾,徐盛、朱桓、全琮皆到,所得車仗牛馬驢騾軍資器械,
不計其數,降兵數萬餘人。遜大喜,即同太守周魴並諸將班師還吳。吳主孫權,領文武
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御蓋覆遜而入。諸將盡皆陞賞。權見周魴無髮,慰勞曰:「卿斷
髮成此大事,功名當書於竹帛也。」即封周魴為關內侯,大設筵會,勞軍慶賀。
陸遜奏曰:今曹休大敗,魏兵喪膽;可修國書,遣使入川,教諸葛亮進兵攻之。權
從其言,遂遣使齎書入川去。正是:只因東國能施計,致令西川又動兵。未知孔明再來
伐魏,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卻說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
器械,並皆罄盡。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疸發背而死,魏主曹叡敕令厚葬。
司馬懿引兵還。眾將接入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干係,何故急回耶?」懿曰: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三國志演義 - 20
- Büleklär
- 三國志演義 - 0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9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0216.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6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53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1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7617.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0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67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5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7116.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15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9517.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3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72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4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30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0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4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1017.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7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07817.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4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5718.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9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3916.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8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4017.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7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21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7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76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6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95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3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1416.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2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3317.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1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2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76116.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2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0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67417.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7.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2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6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9116.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2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5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9916.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2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18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3716.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三國志演義 - 2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712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70418.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8.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