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日知錄 - 1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1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81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下之心即祖宗之心,故不敢以是妄陈于上,伏愿采萏荛之言,于此等事一切禁止。”
上怒,命杖之,滴懋临武知县,仲昭湘潭知县,昶桂阳州判官,各调外用。已而
谏官为之申理,乃改懋、仲昭南京大理寺评事,昶南京行人司司副。自此翰林之
官重矣。
○洗马
《越语》:“句践身亲为夫差前马。”《韩非子》云:“为吴王洗马。”洗
音铣。《淮南子》云:“为吴兵先马走。”《荀子》:“天子出门,诸侯持轮挟
舆先马。”贾谊《新书》:“楚怀王无道,而欲有霸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人君,
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滕、薛、卫、中山之君随而趋。”然
则洗马者,马前引导之人也。亦有称马洗者,《六韬》:“赏及牛竖、马洗,厩
养之徒。”《汉书•百官表》:“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张晏曰:“先
马,员十六人,秩比谒者。‘先’或作‘洗’”。又考《周礼》:“齐右”职云:
“凡有牲事则前马。”注:“王见牲则拱而式,居马前,却行,备惊奔也。”又
“道右”职云:“王式则下前马。”是此官古有之矣。《庄子》:“黄帝将见大
隗乎具茨之山,张若讠朋前马。”
○比部
《周礼,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注:“大比
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郑司农云:“五家为比,故以比为名。今时
八月案比是也。”《庄子》云:“礼法度数刑名比详。”唐时刑部有刑比都官司
门四曹。《通典》:“比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天宝
十一载又改比部为司计,至德初复旧。”《旧唐书•职官志》:“比部郎中员外
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通悬数物,周知
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杨炎传》:“初,国家旧制,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
库,而太府四时以数闻尚书,比部覆其出入。”《宋史•职官志》:“比部郎中、
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从所隶
监司检察以上,比部至则审覆其多寡登耗之数,考其陷失,而理其侵负。”《山
堂考索》:“会计逋欠,每三月一比,谓之比部。故昔人有刑罚与赋检相为表里
之说。今四曹改为十三司,而财计之不关刑部久矣,乃犹称郎官为比部,何邪?”
○员外
员外之官本为冗秩。《旧唐书•李峤传》:“峤为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
冀得复居相位,奏置员外官数千人。以至官寮倍多,府库减耗。”事在中宗神龙
二年。又有谓之员外置同正员者。迨乎玄宗,犹不能尽革。故肃宗乾元二年九月
诏曰:“应州县见任员外官,并任其所适。其中有材识干济,曾经任使州县所资
者,亦听量留,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不得过四人,下州不得过三人,上县已上
不得过一人。”今则副郎而取名员外,于义何居?当由定制之初,主爵诸臣未考
源流,有乖名实。了不云乎:“必也正名。”则斜封墨敕之朝,不可沿其遗号矣。
○主事
後汉光禄勋有南北庐主事,主三署之事,于诸郎之中察茂材者为之,然其职
不过如椽史之等。故范滂迁光禄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亦不
止。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後因郭泰之言,蕃乃谢之。而张霸,戴封、戴就、
公沙穆并以孝廉为光禄主事,其他府寺则不闻有此名也。《宋书•百官志》:
“中书通事舍人”下云:“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吏。”至後魏则于
尚书诸司置主事令史。隋炀帝去令史之名,但曰主事。唐时并流外为之。尚书省
主事六人,从九品上,门下省主事四人,中书省主事四人,并从八品下。而刘祥
道上疏言:“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省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比来选补,皆取
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纵欲参用士流,皆以俦类为耻。前後相承遂成故事。望有
厘革,稍清其选。”事竟不行。《宋史•职官志》:“门下省吏四十有九,录事、
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有八人,守当官十有九人。”是在前代皆椽史
之任也,明初设六部主事意亦仿此。永乐十四年,永新伯许成以擅杖工部主事王
景亮被勘。
○主簿
《周礼•司会》注:“主计会之簿书。”疏云:“簿书者,古有简策以记事,
若在君前,以笏记事。後代用簿,簿,今手版。故云吏当持簿,簿则簿书也。”
汉御史台有此官,御史大夫张忠署孙宝为主簿。而魏晋以下,则寺监以及州郡并
多有之。杜氏《通典》“州佐”条下云:“主簿一人,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
汉制也。历代至隋,皆有。”又引晋习凿齿为桓温荆州主簿,亲遇深密,时人语
曰:“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在当时为要职,
○郎中待诏
北人谓医生为大夫,南人谓之郎中,镊工为待诏,木工、金工、石工之属皆
为司务。其名盖起于宋时。《老学庵笔记》:“北人谓医为衙推,卜相为巡官。
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以其巡游卖术,故有此称,亦莫详其所始也。”《实
录》:“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礼部申禁,军民人等不得用太孙、太师、
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为名称。”
○外郎
今人以吏员为外郎。按《史记•秦始皇纪》:“近官三郎”,索隐曰:“三
郎谓中郎、外郎、散郎。”《通典》:“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
侍郎、郎中,凡四等,皆无员,多至千人,掌门户,出充车骑,其散郎谓之外郎。”
今以之称吏员,乃世俗相褒之辞。
○门子
门子者,守门之人,《旧唐书•李德裕传》:“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门子”
是也。今之门子乃是南朝时所谓县僮,《梁书•沈璃传》:“为馀姚令,县南有
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殖,百姓甚患之,召其老者为石头仓
监,少者补县僮。”《唐志》:“二品以下有白直执衣,皆中男为之。”
○快手
快手之名,起自《宋书•玉镇恶传》:“东从旧将犹有六队千馀人,西将及
能细直吏快手复有二千馀人。”《建平王景素传》:“左右勇士数十人,并荆楚
快手。”《黄回传》:“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亦有称精手者。沈约自
序:“收集得二千精手。”《南史•齐高帝纪》:“王蕴将数百精手,带甲赴粲。”
《梁书•武帝纪》:“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馀万人。”
○火长
今人谓兵为户长,亦曰火长。崔豹《古今注》:“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
为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汉制:兵五人一户灶,置一伯,故曰户
伯。亦曰火伯,以为一灶之主也。”《通典》:“五人为列,二列为火,五火为
队。”《唐书•兵志》:“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大有长。”又云:
“十人为人,五火为团。”则直谓之火矣。《宋书•卜天与传》:“少为队将,
十人同火。”《木兰诗》:“出门看火伴。”柳子厚《段太尉逸事状》:“叱左
右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或作”伙”,误。
○楼罗
《唐书•回纥传》:“加册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
含俱录,华言娄罗也,盖聪明才敏之意。”《酉阳杂俎》引梁元帝《风人辞》云:
“城头网雀,楼罗人著。”《南齐书》顾欢论云:“蹲夷之仪,娄罗之辩。”
《北史•王听传》:“尝有鲜卑聚语,崔昂戏问听曰:‘颇解此不?’听曰:
‘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时唱染干,似道我辈。’”《五代史•刘铢传》:“诸
君可谓楼罗儿矣。”《宋史》:“‘张思钧起行伍,征伐稍有功。质状小而精悍,
太宗尝称其楼罗;自是人目为小楼罗焉。”
○自衣
白衣者,庶人之服,然有以处士而称之者。《风俗通》:“舜禹本以白衣砥
行显名,升为天子”;《史记•儒林传》:“公孙宏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公”;《後汉书•崔る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孔融传》:“与白
衣称衡跌荡放言”;《晋书•阎缵传》:“荐白衣南安朱冲,可为太孙师傅”;
《胡奋传》:“宣帝之伐辽东,以白衣侍从左右”是也。有以庶人在官而称之者。
《汉书•两龚传》:“闻之白衣,”师古曰:“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
司亭长掌固之属”;苏伯玉妻《盘中诗》:“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坐.望
见白衣人,乃王弘送酒”是也,人主左右亦有白衣。《南史•幸传》:“宋孝武
选白衣左右百八十人。”《魏书•恩幸传》:“赵修给事东宫,为白衣左右。”
“茹皓充高祖白衣左右。
唐李泌,在肃宗时不受官,帝每与泌出,军人环指之曰:“衣黄者,圣人也。
衣白者,山人也。”则天于前不禁白。《清波杂志》言:“前此仕族子弟,未受
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
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史记•赵世家》:“愿得补黑衣之缺,
以卫王宫。”《汉书•谷永传》:“摧之皂衣之吏。”
《诗》:“麻衣如雪,”郑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
麻为之。《记》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是也。”然则深衣亦用白。
○郎
郎者,奴仆称其主人之辞。唐张易之、昌宗有宠,武承嗣、三思、懿宗,宗
楚客、晋卿等,候其门庭,争执鞭辔,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郑
果谓宋憬曰:“中丞奈何卿五郎”?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
家奴,何郎之有?”安禄山德李林甫,呼“十郎”。王繇谓王钅共为“七郎”;
李辅国用事,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程元振,军中呼为“十郎”;
陈少游谒中官董秀,称“七郎”是也。其名起自秦汉郎官。《三国志》:“周瑜
至吴,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江表传》:“孙策年少,虽有位号,
而士民皆呼为孙郎。”《世说》:“桓石虔小字镇恶,年十六八,未被举,而僮
隶已呼为镇恶郎。”《後周书》:“独孤信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
中呼为独孤郎,”《隋书》:“滕王瓒,周世以贵公子,又尚公主,时人号曰杨
三郎。”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呼太子、秦
王为大郎,二郎。”自唐以後,僮仆称主人通谓之郎,今则舆台厮养无不利;之
矣。
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谓之郎。《北史•节义传》:“李宪为汲固长育,
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门主
《後汉书•贾逢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是弟子与
门生为二。欧阳公《孔宙碑阴题名跋》曰:“汉世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常数百人,
其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今宙碑残缺,其姓名邑里仅可见者才六
十二人,其称弟子者十人,门生者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故民者一人。愚谓汉
人以受学者为弟子,其依附名势者为门生。”《那寿传》:“时大将军窦宪,以
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常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杨彪传》:“黄门令
王甫,使门生于京兆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宪,外戚;甫,奄人也。安得有
传授之门生乎!
《南史》所称门生,今之门下人也。《宋书•徐湛之传》:“门生千余人,
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而。每出人行游,涂巷盈满。泥雨日,悉以
後车载之。”《谢灵运传》:“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南齐书•刘怀珍
传》:“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大惊。”其人
所执者奔走仆隶之役,《晋书•刘魄传》:“周嵩嫁女,门生断道,斫伤二人,
建康左尉赴变,又被斫”;《南史•齐东昏侯纪》:“丹阳尹王志被驱急,狼狈
步走,唯将二门生自随”;《後妃传》:“门生王清与墓工始下插”;《刘传》:
“游诣故人,惟一门生持胡床随後是也。其初至,皆入钱为之,《宋书•颜竣传》:
“多假资礼解为门生,充朝满野,殆将千计”;《梁书•顾协传》:“有门生始
来事协,知其廉洁,不敢厚响,止送钱二千,协怒杖之二十”;《南史•姚察传》:
“有门生送南布一端,花练一疋,察厉声驱出”是也。故《南齐书•谢超宗传》
云:“白从王永先。”又云:“门生王永先。”谓之自从,以其异于在官之人。
而《宋书•顾琛传》:“尚书寺门有制,八座以下。门生随人者各有差,不得杂
以人士。”其冗贱可知矣。梁傅昭不蓄私门生,盖所以矫时人之弊乎?
守门之人亦有称门人者。《春秋•襄公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
《公羊传》:“间者何?门人也。”《韩非子》:“门人捐水而夷射诛。”
○府君
府君者,汉时太守之称。《三国志》:“孙坚袭荆州刺史王。见坚,惊
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孙策进军豫章,华欲为太守,葛中
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
○官人
南人称士人为官人。《昌黎集•王适墓志铭》:“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
以与凡子。”是唐时有官者方得称官人也。杜子美《逢唐兴刘主簿诗》:“剑外
官人冷。”
明制:郡王府自镇国将军而下,称呼止曰官人。
○对人称臣
汉初,人对人多称臣,乃战国之馀习。《史记•高祖纪》:“吕公曰:‘臣
少好相人。’”张晏曰:“古人相与言,多自称臣,犹今人相与言自称仆也。”
至天下已定,则稍有差等,而臣之称惟施之诸侯王,故韩信过樊将军哙,哙趋拜
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至文、景以後,则此风渐衰。而贾谊
《新书》有尊天子,避嫌疑,不敢称臣之说。《王子侯表》有利侯钉,坐遗淮南
王书称臣弃市。《功臣侯表》安平侯鄂但,坐与淮南王女陵通,遗淮南王书称
“臣尽力”,弃市。平棘侯薛穰,坐受淮南王赂,称臣,在赦前,免。皆在元狩
元年。而《严助传》天于令助谕意淮南王,一则曰“臣助”,再则曰“臣助”,
史因而书之,未尝以为罪,则知钉等三人所坐者交通之罪。而自此以往,廷臣之
于诸侯王遂不复有称臣者尔。时有自称民者,《世说》:“陆太尉对王丞相曰:
‘公长民短。’”然王官之于国君,属吏之于府主,其称臣如故。《宋书人孝武
孝建元年十月己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等奏:“郡县内史及封内官长于其封君,
既非在三罢官,则不复追敬,不合称臣。”诏可。齐、梁以往,王官仍复称臣,
而属吏则不复称矣。
诸侯王有自称臣者,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
是也。天子有自称臣者,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
能治产业”;景帝对窦太後言:“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
是也。
○先卿
称其臣为卿,则亦可称其臣之父为先卿。《宋史•理宗纪》:“工部侍郎朱
在进对奏人主学问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释手,
恨不与同时。’”此如《商书》之言“先正保衡”,盖尊礼之辞也。
○先妾
人臣对君称父为先臣,则亦可称母为先妾。《左传》晏婴辞齐景公曰:“君
之先臣容焉。”《战国策》匡章对齐威王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陈沈炯
表言:“臣母妾刘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
○称臣下为父母
父母二字乃高年之称。汉文帝问冯唐曰:“父老,何自为郎?”是称其臣为
父也。赵王谓赵括母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是称其臣之母为母也。
○人臣称人君
人臣有称人君者。《汉书》高帝诏曰:“爵或人君,上所尊礼。”师古曰:
“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故云或人君也。”
郡县初立,亦有君臣之分,故尉缭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
君臣。”《水经注》引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
君者,至尊也。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
故取名于君谓之郡。”
○上下通称
《汉书•霍光传》:“数鸣殿前树上。”师古曰:“古者室屋高大,则通
呼为殿耳,非止太子宫中。”《黄霸传》:“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
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者,为一辈,先上殿,”师古曰:“殿,丞相所
坐屋也。”《董贤传》:“为贤起大第北阈下,重殿洞开。”《後汉书•蔡茂传》:
“梦坐大殿。”《三国志•张辽传》:“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左思
《魏都赋》:“都护之堂,殿居绮窗。”是人臣亦得称殿也。《鲍宣传》:“为
豫州牧,行部乘传,去法驾,驾一马。”是人臣亦得称法驾也。《旧唐书•吴元
济传》:“诏以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以鄙城为行在,
蔡州为节度所。”是人臣亦得称行在也。
汉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司隶从事郭究碑》云:“本朝察孝,贡器
帝庭”;《豫州从事尹宙碑》云:“纲纪本朝”是也。亦谓之郡朝。《後汉书•
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是也。亦谓之府朝,《晋书•刘琨传》:
“造府朝,建市狱”是也。亦有以县令而称朝。晋潘岳为长安令,其作《西征赋》
曰:“励疲钝以临朝”是也。
汉《丹阳太守郭碑》有曰:“君之弟故大尉薨,归葬旧陵。”欧阳永叔以
人臣为疑,盖徒见唐卢集驳武承训造陵之奏,以为陵之称谓施于尊极,不属王公
己下。此自南北朝已後然尔,按《水经注》言:“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又引《风俗通》言:“王公坟垄称陵。”书中有子夏陵、老子陵及诸王公妃之陵
甚多。《後汉书•明、章二帝纪》言祠东海恭王陵、定陶大後恭王陵、东平宪王
陵、沛献王陵。《西京杂记》:董仲舒之墓称下马陵。曹公《祭桥玄文》:“北
望贵土,乃心陵墓。”《三国志》注陈思王上书言:“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
藩国之任,屋名为宫,家名为陵。”则人臣而称陵,古多有之,不以为异也。吕
东莱《大事记》:“墓之称陵,占无贵贱之别。”《国语》管仲曰:“定民之居,
成民之事,陵为之终。”是凡民之墓亦得称陵。
人臣称卤簿,《石林燕语》曰;“卤簿之名,始见于蔡邕《独断》。唐人谓
卤,橹也,甲盾之别名。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
故曰卤簿。”因举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卤簿,为君臣通称。
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左
传•昭六年》:“宋华亥谗华合比而去之,左师曰:‘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
《魏书•胡叟传》:“史与始昌虽宗室,性气殊诡,不相附。”《北齐书•邢邵
传》:“十岁便能属文,族兄峦有人伦鉴,谓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儿,非常人
也。’”《张雕传》:“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亲宠,与张景仁结为婚媾。雕以
景仁宗室,自托于洪珍。”《後周书•裴侠传》:“撰九世伯祖贞侯传,欲使後
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薛端传》:“为东魏行台薛循义所逼,
与宗室及家憧等走免。”《杜叔毗传》:“兄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徐
陵集》有《在北齐与宗室书》。
《颜氏家训》论《孙楚王膘骑诔》云:“奄忽登遐。”以为非所宜言。然夏
侯湛《昆弟诰》曰:“我王母薛妃登逻。”又曰:“蔡姬。登遐。”则晋人固尝
用之,不以为嫌也。
人臣称谅ウ。《晋书•山涛传》:“除太常卿,遭母丧,归乡里,诏曰:
‘山太常尚居谅ウ。’”
人臣称太渐。《列子》:“季梁得疾,七日大渐。”齐王俭《褚渊碑》文:
“景命不永,大渐弥留。”任《竟陵王子良行状》:“大渐弥留,话言盈耳。”
沈约《安陆王缅碑文》:“遣疾弥留,焉大渐。”隋《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
志》:“大渐之期,春秋六十有一。”唐王绍宗为其兄玄宗临终口授铭:“吾六
兄同人见疾,大渐惟几。”卢藏用《苏许公环神道碑文》:“大渐之始,遗令遵
行。”
《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
如履齐,颐ニ,垂拱。”是垂拱之云,上下得同之也。
○人臣称万岁
《後汉书•韩棱传》:“窦宪有功还,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
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然考之《战国策》言:冯媛为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马援传》言:援击牛酾酒,劳饷军士,吏士皆伏称“万岁”。《冯鲂传》言:
责让贼延褒等,令各反农桑,皆称““万岁”。《吴良传》注引《东观记》:
“岁旦,郡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掾史皆称万岁。”则亦当时人庆幸之通称。而
李固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遂为梁冀所忌,而卒以杀之,亦可见其为非
常之辞矣。
●卷二十五
○重黎
《左传》蔡墨对魏献子言:“少吴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使
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颓顼氏有子曰梨,为祝融。”梨即“黎”
字异文,是重、黎为二人,一出于少吴,一出于频颂。而《史记•楚世家》则曰:
“帝颚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太史公自序》则曰:“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晋书
•宣帝纪》:“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宋书》载晋尚书令
卫,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司空张华等奏,乃云:“大晋
之德始自重黎,实佐颛硕,至于夏商世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绪。”似以重黎
为一人,不容一代乃有两祖,亦昔人相沿之谬。
○巫咸
古之圣人或上而为君,或下而为相,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固非後人之
所能测也,而传者猥以一节概之。黄帝,古圣人也,而後人以为医师。伯益,古
贤臣也,而世有百虫将军之号。以彼事迹章章在经籍者,且犹如此,若乃尧之臣
名羿,而有穷之君亦名弄;尧之典乐名夔,而木石之怪亦为夔;汤居亳,而亳戎
之国亦名汤。夫苟以其名而疑之,则道德之用微而谬悠之说作。若巫咸者,可异
焉。《书•君篇》:“在大戊,时则有若伊陡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义王家。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书序》:“伊陟相太戊,毫有祥,桑共生于朝,
伊涉赞于巫咸,作《咸义》四篇。”孔安国传曰:“巫咸,臣名。”马融曰:
“巫,男巫也,名咸,殷之巫也。”孔颖达正义曰:“《君》传曰:“巫氏也。
当以巫为氏,名咸。”郑玄云:“巫咸谓之巫官。”按《君》,咸子巫贤,父
子并为大臣,必不世作巫官,故孔言巫氏是也。则巫咸之为商贤相明矣。《史记》
正义谓,巫咸及子贤家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盖二子本吴人云。《越绝书》
云:“虞山者,巫咸所出也。”是未可知。而後之言天官者宗焉,言卜筮者宗焉,
言巫鬼者宗焉。言天官则《史记•天官书》所云:“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
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者也。言卜筮则《吕氏春秋》所谓:
“巫彭作医,巫咸作筮”者也。言巫鬼则《庄子》所云:“巫咸诏曰:‘来!’”
《楚辞•离骚》所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史记•封禅书》所
云:“巫咸之兴自此始。”许氏《说文》所云:“巫咸初作巫。”又其死而为神,
则秦《诅楚文》所云:“不显大神巫咸”者也。而又或以巫成为黄帝时人,《归
藏》言:“黄神将战,篮于巫咸”是也。以为帝尧时人,郭璞《巫咸山赋》序言:
“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是也。以为春秋时人,《庄子》言“郑有神巫曰季咸”,
《列子》言“神巫季咸,自齐来处于郑”是也。至《山海经•海外西经》言: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大荒西经言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人,有灵山巫咸,巫即、巫
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淮南子•地形训》:“言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方。”则益荒诞不可稽,
而知古贤之名,为後人所假托者多矣。
○河伯
《竹书》:“帝芬十六年,雒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帝泄十六年,殷侯微,
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是河伯者国居河上而命之为伯,如文上之为
西伯。而冯夷者,其名尔。《楚辞•九歌》以河伯次东君之後,则以河伯为神,
《天问》:“胡弄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王逸章句以“射”为“实”,以“妻”
为“梦”。其解《远游》:“令海若,舞冯夷。”则曰:“冯夷,水仙人也,”
是河伯、冯夷皆水神矣。《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
《山海经》:“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
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庄子》:“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司
马彪注引《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道为水仙,
是为河伯。”是以冯夷死而为神,其说怪矣。《龙鱼河图》曰:“河伯姓吕,名
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以冯夷为河伯之妻,更怪。《楚辞•九歌》有河伯而
冯夷属海若之下,亦若以为两人。大抵所传各异。而谓河神有夫人者,亦秦人以
君主妻河,邺巫为河伯娶妇之类耳。《淮南子》:“冯夷、大丙之御”注:“二
人古之得道能御阴阳者。”
《魏书人高句丽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馀王妻,朱蒙自称为河伯外
孙。则河伯又有女、有外孙矣。
《真浩》载:“有一人,旦旦诣河边,拜河水。如此十年,河侯、河伯遂与
相见,予白壁十双,教以水行不溺法。”注曰:“河侯,河伯,故当是两神邪?”
○湘君
《楚辞》湘君、湘夫人,亦谓湘水之神,有後有夫人也。初个言舜之二妃。
《妃》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山海经》:“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之。”郭璞注曰:“大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江妃
二女也,《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而《河图玉版》曰:“湘夫人者,
帝尧女也。秦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风,而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
‘闻之尧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传》曰:“二女死于江湘之间,
俗谓之湘君。”郑司农亦以舜妃为湘君。说者皆以舜涉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溺
死于湘江,遂号为湘夫人。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江湘之有夫人,
犹河滩之有虑妃也。此之为灵,与天地并,安得谓之尧女?且既谓之尧女,安得
复总云湘君哉?何以考之?《礼记》云:“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明二妃生不
从征,死不从葬。且传曰:“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礼》:“五岳比三公,
四读比诸侯。”今湘川不及四渎,无秩于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後,配灵神只,无
缘复下降小水而为夫人也。原其致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为名,名实相乱,莫矫
其失,习非胜是,终古不悟,可悲矣!此辨甚正。又按《远游》之文,上曰:
“二女御《九招》歌。”下曰:“湘灵鼓瑟。”是则二女与湘灵固判然为二,即
屈子之作,可证其非舜妃矣。後之文人附会其说,以资谐讽,其渎神而慢圣也,
不亦甚乎!
禹崩会稽,故山有禹庙,而《水经注》言庙有圣姑。《礼乐纬》云:“禹治
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夫舜之湘妃犹禹之圣姑也。
甚矣,人之好言色也。太白,星也,而有妻甘氏。《星经》曰:“太白上公,
妻曰女前。女前居南斗,食厉,天下祭之,曰明星。”河伯,水神也,而有
妻。《龙鱼河图》曰:“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常仪,古占月
之官也,而《淮南子》以为羿妻,窃药而奔月,名曰常娥。霜露之所为,雪水之
所凝也,而《淮南子》云:“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巫山神女,宋玉之寓言也,
而《水经注》以为天帝季女,名日瑶姬。雒水宓妃,陈思王之寄兴也,而如淳以
为伏羲氏之女。山启母,《天问》之杂说也,後人附以少姨,以为启母之妹,而
武後至封之为玉京太後金阙夫人。青溪小姑为蒋子文之第三妹,则见于杨炯之碑。
庙碑》曰:“蒋侯三妹,青溪之轨迹可寻。”并州妒女,为介子推之妹,则见于
李之诗。小孤山之讹为小姑也,杜拾遗之讹为十姨也,是皆湘君夫人之类。而
《九歌》之篇,《远游》之赋,且为後世迷惑男女,读乱神人之祖也。或曰:
《易》以坤为妇道,而《汉书》有温神之文,张晏曰:“媪者,老母之称。坤为
凡故称媪。”于是山川之主必为妇人以象之,非所以隆国典而昭民敬也已。
金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平定土俗,传介子推被焚,其妹介山氏
耻兄要君,积薪自焚,号曰妒女祠。“其碑大历中判官李撰,辞旨殊谬,至有
“百日积薪,一日烧之”之语。乡社至今以百五日积薪而焚之,谓之祭妒女。其
诗有曰:“神词水之符,仪卫盛官府。颇怪词前碑,稽考失莽卤。吾闻允格台骀,
宣汾洮,障大泽,自是生有自来归有所。假而。自经沟渎,便可尸祝之,把典纷
纷果何取?子肯鼓浪怒未泄,精卫衔薪心独苦。楚臣百问天不酬,肯以诞幻虚荒
惊聋瞽?自有宇宙有此水,此水绵绵流万古。人言主者介山氏,且道未有介山之
前复谁主?山深地古,自是有神物,不假灵真谁敢侮?稗官小说出闾巷,社鼓村
萧走翁妪。当时大历十才子,争遣李陋语。”此是千古正论,杜氏《通典》:
“汾阴後土词,为妇人素像,武太後时,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洞中配焉,开元十
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为之配合,其渎乱
不经尤甚矣。
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说之不
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
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张华《博物志》:“文王以大
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
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
疾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文
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记》:“後汉胡母班尝至泰山侧,
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书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
书者。’果得达,复为河伯致书府君。”此二事也。《列异传》记蔡支事,又以
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
是封岳神为王,则立寝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
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又考泰山不惟有女,亦又有儿。《魏书•段承根传》:“父晖,帅事欧阳汤。
有一童子与辉同志,後二年,辞归,从晖请马,晖戏作木马与之。童子甚悦,谢
晖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游学。今将归,损于厚赠,无以报德,子後至常伯
封侯。’言讫,乘马腾空而去。”《集异记》言:“贞元初,李纳病笃,遣押衙
王祷岱岳,遥见山上有四五人,衣碧汗衫半臂。路人止下车,言此三郎子、
七郎于也。”《文献通考》:“援唐长兴三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宋大
中祥符元年十月,封掸毕,亲幸,加封炳灵公。”夫封其子为将军为公,则封其
女为君,正一时之事尔。
又考管子对桓公曰:“东海之子类于龟。”不知何语?而房玄龄注则以为海
神之子。又元刘遵鲁《漠岛记》曰:“庙中神妃,相传为东海广德王第七女。”
夫海有女,则山亦有女,曷足怪乎?
○共和
《史记•周本纪》:“厉王出奔于彘,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周公、召公
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二相乃共立太子静为王。”以
二相为共和,非也,《汲家纪年》:“厉王十二年出奔彘。十三年,共伯和摄行
天子事,号曰共和。二十六年,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
和归其国。”此即左氏王于朝所谓“诸侯释位,以间王政”者也,但其言共伯归
国者未合。古者无大子之世,朝觐讼狱必有所归。《吕氏春伙》言:“共伯和修
其行,好贤仁。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请矣。”按此则天下朝乎共伯,
非。共伯至周,而摄行天子事也。共伯不以有天下为心,而周公、召公亦未尝奉
周之社稷而属之他人,故周人无易姓之嫌,共伯无僭王之议。《庄子》曰:“许
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盖其秉道以终,得全神养性之术者矣。
《左传》:“郑大叔出奔共。”注:“共国,今汲郡共县。”《史记•春申
君传》:“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田敬仲完世家》:“王建
降秦,秦迁之共,饿死。齐人歌之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汉书
•功臣表》有共庄侯卢罢师。《唐书•地理志》:“卫州共城县。武德元年,置
共州。”即今卫辉府辉县。今辉县有共姜台,後人之附会也。
○介子推
介子推事见于《左传》则曰:“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吕氏春秋》则曰:“负釜盖簦,终身不见。”二书去
当时未远,为得其实,然之推亦未久而死,故以田禄其子尔。《史记》之言稍异,
亦不过曰:“使人召之,则亡。闻其人绵上山中,于是环绵上之山中而封之,以
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而已。立枯之说始自屈原,燔死之说始自《庄子》《楚辞
•九章•惜往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
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庄子》则曰:“介子推至忠
也,自割身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于是瑰奇之
行彰而廉靖之心没矣。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
魏武帝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後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子推。且北方Ё寒之地,老少赢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
苦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魏高祖太和二十年二月癸
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
《册府元龟》:“龙星,木之精也。春见东方,心为火之盛,故为之禁火。
俗传介子推以此日被焚禁火。”
《路史》燧人改火论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必然之理也。昔者燧人
氏作,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岂惟惠民哉,以顺天也。
予尝考之,心者,天之大火,而辰、戌者,火之二墓。是以季春心昏见于辰而出
火,季秋心昏见于戌而纳之。卯为心之明堂,至是而火大壮。是以仲春禁火,戒
其盛也,周官,每岁仲春命司ピ氏,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而司
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季秋内火,民咸从之。时则
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随之以刑罚。夫然,故天地顺而四时成,气不愆
伏,国无疵厉,而民以宁。郑以三月铸刑书,而士文伯以为必灾,六月而郑火,
盖火未出而作火,宜不免也。今之所谓寒食一百五者,熟食断烟,谓之龙忌,盖
本乎此。而周举之书,魏武之令,与夫《汝南先贤传八陆《邺中记》等,皆以
为为介子推,谓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而後世为之禁火。吁!何妄邪!是何异于
言子胥溺死,而海神为之朝夕者乎?予观左氏、史迁之书,易尝有子推被焚之事?
况以清明、寒食初靡定日,而《琴操》所记子推之死乃五月五,非三日也。夫火,
神物也,其功用亦大矣。昔隋上劭,尝以先王有钻燧改火之义,于是表请变火,
曰:‘古者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变则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
哉。在晋时,有人以洛阳火渡江,世世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昔师旷食饭,
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辆,今温酒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
火、草火、麻黄火,气味各自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伏愿远遵
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夫人恶陈,薪恶劳。晋代
荀勖进饭,亦知薪劳。而隋文帝所见江宁寺晋长明灯,亦复青而不热。传记有以
巴豆木人爨者,爰得泄利。而粪臭之草,炊者率致味恶,然则火之不改,其不疾
者鲜矣。泌以是益知圣人之所以改火、修火、正四时五变者,岂故为是烦文害俗,
得已而不已哉。《传》不云乎:“违天必有大咎,”先汉武帝犹置别火令丞,典
司燧事,後世乃废之邪?方石勒之居邺也,于是不禁寒食,而建德殿震,及端门、
襄国西门;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ㄜ下丈余,人禽死以万数,千
里摧折,秋稼荡然。夫五行之变如是,而不知者亦以为力之推也。虽然魏晋之俗,
尤所重者,辰为商星,实祀大火,而汾晋参墟。参辰错行,不毗和所致。
○杞梁妻
《春秋传》:齐侯袭莒,杞梁死焉。“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左氏之文不过如此而已,《檀弓》则曰:“其妻迎其柩于路,
而哭之哀。”《孟子》则曰:“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言哭者
始自二书。《说苑》则曰:“杞梁、华舟迸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
城为之也,而隅为之崩。”《列女传》则曰:“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
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
为之崩。”言崩城者始自二书。而《列女传》上文亦载左氏之言,夫既有先人之
敝庐,何至枕尸城下?且庄公既能遣吊,岂至暴骨沟中?崩城之云未足为信。且
其崩者城耳,未云长城。长城筑于威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
秦始皇所筑之长城也。後人相传乃谓秦筑长城,有范郎之妻孟姜送寒衣至城下,
闻夫死,一哭而长城为之崩,则又非杞梁妻事矣。夫范郎者何人哉?使秦时别有
此事,何其相类若此?唐僧贯休乃据以作诗云:“筑人筑土一万里,杞粱贞妇啼
呜呜。”则竟以杞梁为秦时筑城之人,似并《左传》、《孟子》而未读者矣。
古诗:“谁能为此曲?无乃祀梁妻。”崔豹《古今注》:“乐府《杞梁妻》
者,杞殖妻妹朝日所作也。殖战死,妻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
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
乃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梁,殖字也。”按此则又云把之都城。春秋杞成公迁
于缘陵,今昌乐县。文公又迁于淳于,今安丘县,其时杞地当已入齐,要之非秦
之长城也。
○池鱼
东魏杜弼檄梁文曰:“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後人
每用此事,《清波杂志》云:“不知所出,以意推之,当是城门失火,以池水救
之,池竭而鱼死也。”《广韵》:“古有池仲鱼者。城门失火,仲鱼烧死,故谚
云:城门夫火,殃及池鱼。”据此则池鱼是人姓名。按《淮南子》云:“楚王亡
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弹。故泽失火而林忧。”则失火
与池鱼自是两事,後人误合为一耳。
考池鱼事本于《吕氏春秋•必己篇》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
使人间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
祸福之相及也。此後人用池鱼事之祖。
○庄安
《汉书•五行志》:“严公二十年。”师古曰:“严公谓庄公也,避明帝讳
改日严,凡《汉书》载谥、姓为严者皆类此。”则是严姓本当作“庄”。今考
《史记》有庄生、庄贾、庄豹。庄舄、庄忌、庄助、庄青翟、庄熊罴、庄参、庄
乔、庄芷,而独有严君疾、严仲子、严安,邓伯羔谓安自姓严。然《汉书•艺文
志》曰:“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是安本姓庄,非严也。严
君平亦姓庄,杨子《法言》:“蜀庄沈冥”是也。严尤亦姓庄,《後汉书•光武
纪》注引桓谭《新论》曰:“庄尤字伯石,避明帝讳改之。又改庄周为严周。”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老子、严周。”《叙传》:“贵老、严之术。”改
楚之庄生为严先生,《古今人表》:“严先生”,师古曰:“即杀陶朱公儿者也。”
王褒《洞箫赋》:“师襄、严春不敢窜其巧。”李善注:“《七略》有庄春言琴。”
《汉书》之称庄安,班氏所未及改也。《史记》之称严安,後人所追改也。
《艺文志》:“常侍郎庄忽奇赋十一篇,严助赋三十五篇。”师古曰:“上
言庄忽奇,下言严助,史驳文。”
○李广射石
今永平府卢龙县南有李广射虎石。广为右北平太守,而此地为辽西郡之肥如,
其谬不辨自明。《水经注》言右北平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亦非也,考右北平
郡,前汉治平刚,後汉治土垠。郦氏所引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
有右北平城。”此後汉所治之土根,而平刚则在卢龙塞之东北三四百里,乃武帝
时郡治,李广所守,今之塞外,其不在土垠明矣。又考《西京杂记》述此事则云:
“猎于冥山之阳。”《庄子》言:“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司马彪
注:“冥山,北海山名。”是广之出猎乃冥山,而非近郡之山也。《新序》曰:
“楚熊渠于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
复射之,矢摧无迹。”《韩诗外传》、张华《博物志》亦同。是射石者又熊渠,
而非李广也即使二事偶同,而太史公所述本无其地,今必欲指一卷之石以当之,
不已惑乎?
《後周书,李远传》:“尝校猎于莎栅,见石于丛薄中。以为伏兔,射之,
镞人寸馀。就而视之,乃石也。太祖闻而异之,赐书曰:‘昔李将军亲有此事,
公今复尔,可谓世载其德,虽熊渠之名不能独羡其美,”李广、熊渠二事并用。
○大小山
王逸《楚辞章句》言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後伟之士,著作篇章,分
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
也。
梁昭明太子《十二月启》乃曰:“桂吐花于小山之上,梨翻叶于大谷之中。”
庾肩吾诗:“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庚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
扶风则长松系马。”是以山为山谷之山,失其旨矣。
《梁书》:“何胤二兄求、点并栖遁。求先卒,至是胤又隐。世号点为大山,
胤为小山。”
○丁外人
丁外人非名,言是盖主之外夫也。犹言齐悼惠王肥,高帝外妇之子也。服虔
曰:“外人,主之所幸也。”然《王子侯表》有山原孝侯外人,齐孝王五世孙。
乘丘侯外人,中山靖王曾孙。则是姓刘,而名外人,不知何所取义。
○毛延寿
《西京杂记》曰:“元帝後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匈奴人
朝,求美人为阀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後宫第一,善应
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
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赀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乌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
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据此,
则画工之图径宫乃平日,而非匈奴求美人时。且毛延寿特众中之一人,又其得罪
以受赂,而不独以昭君也。往来诗人谓匈奴求美人,乃使画工图形,而又但指毛
延寿一人,且没其受赂事,失之矣。
○名以同事而晦
《吕氏春秋》言:“秦穆公兴师以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
市于周,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师。”是奚施为弦高之友,
而《左氏传》不载。《淮南子》言荆柯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
水之上。宋玉《笛赋》亦以荆卿、宋意并称。是宋意为高渐离之侣,而《战国策》、
《史记》不载。
《战国策》:东孟之会,聂政、阳坚刺相兼君。注云:“坚,政之副,犹秦
武阳。”按聂政告严仲于曰:“其势不可以多人。”未必有副。
《淮南子》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桃,其高五丈,
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今人但言翁仲,不言
君何。
○名以同事而章
《孟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考之《书》曰:“启呱呱
而泣,予弗子。”此禹事也,而稷亦因之以受名。“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
而变国俗。”考之《列女传》曰:“哭于城下七日,而城为之崩。”此杞梁妻事
也,而华周妻亦因之以受名。
○人以相类而误
《墨子》:“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网之中,授之政而西土服。”于传未有
此事,必大公之误也。《吕氏春秋》:“箕子穷于商,范蠡流乎江。”范蠡未尝
流江,必伍员之误也。《史记》:“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孙
叔敖未闻去相,必令尹子文之误也。《淮南子》:“吴起、张仪车裂支解。”张
仪未尝车裂,必苏秦之误也。《易林》:“贞良得愿,微子解囚。”微子未尝被
囚,必箕子之误也。晋潘岳《大宰鲁武公诔》:“秦亡蹇叔,舂者不相。”蹇叔
之亡不见于书,必百里奚之误也。後魏穆子容《大公吕望碑》文:“大魏东苞褐
石,西跨流沙,南极班超之柱,北穷窦宪之志。”班超未尝南征,必马援之误也。
後周瘐信《拟咏怀诗》:“鳞穷季氏,虎振周王圈。”季氏未尝获麟,必叔孙
之误也。
《晋书•夏统传》:“子路见夏南,愤慧而忄亢忾。”子路未尝见夏南,盖
卫南子之误。
○传记不考世代
张衡言:《春秋元命包》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又言别有
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以证图谶为後人伪作。今按传记之文若此者甚多。
《管子》称三晋之君,其时未有三晋。《轻重篇》称鲁、梁、秦、赵,其时未有
梁、赵。称代王,其时未有代王。《国语》:“句践之伯,陈、蔡之君,皆人朝”,
其时有蔡无陈。《说苑》:“句践聘魏”,其时未有魏。又言仲尼见梁君,孟简
于相梁,其时未有梁,鲁亦无孟简子。又言韩武子出田,栾怀子止之,韩氏无武
子。又言楚庄王以椒举为上客,椒举事灵王,非庄王。《吕氏春秋》:“晋文公
师咎犯、随会。”随会不与文公、咎犯同时。“赵襄子攻翟,一朝而两城下,有
忧色,孔子贤之。”赵襄子为晋卿,时孔子已卒。“颜阖见鲁庄公”,颜阎,穆
公时人,去庄公十一世。《史记•孔子世家》:“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孔
子时宁氏己灭。《扁鹊传》:“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其时虢亡已久。《龟
传》:“宋元王”,未有元公,无元王。《庄子》:“见鲁哀公”,而其书有魏
惠王、赵文王,鲁哀公去赵文王一百七十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侯”,
桓侯与鲁桓公同时,相去几二百岁。《越绝书》:“晋郑王”,晋、郑未尝称王。
又言“孔子奉雅琴见越王”,越灭吴,孔子已卒。《列子》:“晏平仲问养生于
管夷吾”,《盐铁论》“季桓子听政,柳下惠忽然不见”;又言“臧文仲治鲁,
胜其盗而自矜,子贡非之”,平仲去管子、季桓子去柳下惠、子贡去臧文仲各百
余岁。《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闵子、孟尝君相去几二百岁,冉
有对鲁哀公言:“姚贾,监门子。”姚贾,秦始皇时人,相去二百余岁。
●卷二十六
○史记通鉴兵事
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以山川郡国不
易明,故曰东曰西日南日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以关塞江河为一方界限,
故于项羽,则曰“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曰“羽乃悉引兵渡河”,曰“羽将
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曰“羽渡淮”,日“羽遂引东欲渡乌江”;
于高帝则曰:“出成皋玉门北渡河”,曰“引兵渡河,复取成皋”。盖自古史书
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後代书生之所能几
也。
司马温公《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亡国之臣、盗贼之佐,
苟有一策亦具录之。朱子《纲目》大半削去,似未达温公之意。
○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
书》未载卜式语,《王翦传》未载客语,《荆轲传》未载鲁句践语,《晁错传》
未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传》未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
後人知此法者鲜矣,惟班孟坚间一有之,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见光多
作威福;《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多不以实,通传皆褒,独此寓贬,可谓得
太史公之法者矣。
○史记
《史记•秦始皇本纪》末云:“宣公初志润月。”然则宣公以前皆无润,每
三十年多一年,与诸国之史皆不合矣,则秦之所用者何正邪?
子长作《史记》,在武帝太初中。《高祖功臣年表》平阳侯下云:“元鼎三
年,今侯宗元年。”今侯者,作《史记》时见为侯也。下又云:“征和二年,侯
宗坐太子死,国除。”则後人所续也。卷中书征和者二,後元者一。《惠景问候
者年表》书征和者一,後元者三。《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书征和者二。《汉兴将
相年表》有天汉、太始、征和、後元以至昭、宣、元、成诸号,历书亦同。《楚
元王世家》书地节二年;《齐悼惠王世家》书建始三年者二;《曹相国世家》书
征和二年;《贾谊传》贾嘉至孝昭时列为九卿;《田叔传》、《匈奴传》、《卫
将军传》未有戾太子及巫蛊事;《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
讽一,皆後人所续也。
《河渠书》东海引钜定,《汉书•沟恤志》因之,“东海”疑是“北海”之
误,按《地理志》齐郡县十二,其五曰矩定,下云:“马车读水首受钜定,东北
至琅槐入海。”又千乘郡博昌下云:“博水东北至矩定人马车渎。”而《孝武纪》
曰:“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菜,临大海。三月,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修
封。”计其道里亦当在齐,去东海远矣。
凡世家多本之《左氏传》,其与传不同者,皆当以左氏为正。《齐世家》:
“吾大公望子久矣。”此是妄为之说,周之大王,齐之大公,吴之太伯,有国之
始祖谓之太祖。其义一也。
《赵世家》:“赵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此因《左传》:“降于丧食”
之文而误为之解,本无其事。
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
晋君以端氏。此文重出。
《田敬仲完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此亦太史公之误。
《奋秋传》未有称田者,至战国时始为田耳。《仲尼弟子传》:“公孙龙,字子
石,少孔子五十三岁。”按《汉朽》注:“公孙龙,赵人,为坚白异同之说者,
与平原君同时,去夫子近二百年。”殆非也。且云少孔子五十三岁,则当田常伐
鲁之年仅十三四岁尔,而曰“子张、子石请行”,岂甘罗、外黄舍人儿之比乎?
《商君传》:“以较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此必安邑字误,其
下文曰:“魏惠王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乃是自安邑徙都之事耳,安邑,魏都,其王在焉,岂得围而便降?《秦本纪》:
“昭王二十一年,魏献安邑。”若已降于五十年之前,何烦再献乎?《虞卿传》
楼昌、楼缓恐是一人,虞卿进说亦是一事。记者或以为赵王不听,或以为听之。
太史公两收之,而不觉其重尔。
燕王遗约间书,恐即乐毅事,而传者误以为其子。然以二事相校,在乐毅当
日,惠王信谗易将,不得不奔,其後往来复通燕,亦未失故君之礼。若乐间不过
以言之不听,而遂怼君、绝君,虽遗之书而不顾,此小丈夫之悻悻者矣。
《屈原传》:“虽放流,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卒以此见怀王
之终不悟也。”似屈原放流于怀王之时,又云:“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
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则实在顷襄之时矣。放流一节当在
此文之下,太史公信笔书之,失其次序尔。
随何说英布,当书九江王,不当书淮南王。归汉之後,始立为淮南土也。盖
采之诸书,其称未一。
《淮阴侯传》光云范阳辩士蒯通,後云齐人蒯通,一传互
韩王信说汉王语,乃淮阴侯韩信语也,以同姓名而误。
○汉书
《孝武纪》:“天汉四年秋九月,令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太
始二年九月,募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此一事而重见,又同是九月。
《高帝功臣表》:“十八侯”位次:一萧何,二曹参,三张敖,四周勃,五
樊哙,六郦商,七奚涓,八夏侯婴,九灌婴,十傅宽,十一靳歙,十二王陵,十
三陈武,十四王吸,十五薛欧,十六周昌,十七丁夏,十八达。当时所上者战
功,而张良、陈平皆居中计谋之臣,故平列在四十七,良列在六十二也。至十八
侯赞,则萧何第一,樊哙第二,张良第三,周勃第四,曹参第五,陈平第六,张
敖第七,郦商第八,灌婴第九,夏侯婴第十,傅宽第十一,靳歙第十二,王陵第
十三,韩信第十四,陈武第十五,达第十六,周昌第十七,王吸第十八,而无
奚涓、薛欧、丁复。此後人论定,非当日之功次矣。且韩信已诛死,安得复在功
臣之位?即此可知矣。
史家之文多据原本,或两收而不觉其异,或并存而未及归一。《汉书•王子
侯表》长沙顷王子高,成节侯梁,一卷中再见,一始元元年六月乙未封,一元康
元年正月癸卯封,此并存未定,当删其一,而误留之者也。《地理志》于宋地下
云:“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于鲁地下又云:“东平、须昌、寿张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地也,当考。”此并
存异说以备考,当小注于下,而误连书者也。《楚元王传》刘德,昭帝时为宗正
丞,杂治刘泽诏狱,而子《向传》则云: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一传之中
自为乖异。又其更名向在成帝即位之後,而元帝初年即日征堪、向,欲以为谏大
夫。此两收而未对勘者也。《礼乐志》上云:“孝惠二年,使乐府夏侯宽备其萧
管。”下云:“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武五子传》止云:“长安白亭
东为戾後园。”下云:“後八岁,封戾夫人曰戾後,置园奉邑。”乐府之名蚤立
于孝惠之世,戾园之目预见于八年之前,此两收而未贯通者也。夫以二刘之精核
犹多不及举正,何怪乎後之读书者愈卤莽矣!
《天文志》:“魏地,觜、Δ、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
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隐疆,新汲、西华、长平,颖川之舞阳、郾、许、
鄢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按《左传》子产曰: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然其疆界亦当至河而止,若志所列陈留
已下郡县,并在河南,于春秋自属陈。郑二国,角、亢、氐之分也,不当并入。
魏本都安邑、至惠王始徙大梁,乃据後来之疆土,割以相附,岂不谬哉?
《食货志》:“单穆公谏景上铸大钱。”本之《周语》。王弗听,卒铸大钱。
此废轻作重,不利于民之事。班氏乃续之曰:“以劝农,赡不足,百姓蒙利焉。”
失其指矣。
《地理志》丹阳下云:“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此误。按
《史记•楚世家》:“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
《水经注》曰:“丹阳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
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
《地理志》以为吴于之丹阳,寻吴、楚悠隔,缆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非也。
《枚乘传》上云:“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下云:“枚乘复说吴王。”
盖吴王举兵之时,乘已家居,而复与之书,不然无缘复说也。
《杜周传》:“周为执金吾,逐捕桑弘羊、卫皇後昆弟子,刻深。”按《百
官表》:“天汉三年二月,执金吾社周为御史大夫。四年卒。”而卫太子巫蛊事
乃在征和二年,周之卒已四年。又十一年,昭帝元凤元年,御史大夫桑弘羊坐燕
王旦事诛。史家之谬如此。
《上尊传》:“上行幸雍,过虢。”按今之凤翔县乃古雍城,而虢在陕,幸
雍何得过虢?当是过美阳之误。且上文固云:“自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
事矣。
《王商传》:“春申君献有身妻,而产怀王。”误,当是幽王。
《外戚传》:“徙共王母及丁姬归定陶,葬共王冢次。”按丁姬先已葬定陶,
此“及丁姬”三字衍。
○汉书二志小字
《汉书》地理、艺文二志小字,皆孟坚本文。其“师古曰”、“应劭曰”、
“服虔曰”之类,乃颜氏注也。近本《汉书》不刻注者,误以此为颜氏注而并删
之。
《续汉•郡国志》云:“本志惟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
为大字,新注证发,臣刘昭采集。”是则前书小字为孟坚本文,犹《後汉》之细
注也;其师古等诸注,犹《後汉》之新注也。当时相传之本混作一条,未曾分别
耳。
○汉书不如史记
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刺通事,
令人读之感慨有炼味。《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
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
堪读矣。
○苟悦汉纪
苟悦《汉纪》改纪、表、志、传为编年,其叙事处索然无复意味,间或首尾
不备,其小有不同,皆以班书为长,惟一二条可采者。杜陵陈遂,字长子。上微
时,与游戏博奕,数负遂。上即位,稍见进用,至太原太守。乃赐遂玺书曰:
“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重,可以偿遂博负矣。”妻君宁时在旁,知状。遂乃上
书谢恩曰:“事在元平元年赦前。”其见厚如此。《汉书》以“负遂”为“负进”,
又曰:“可以偿博进矣。”进乃悼皇考之名,宣帝不应用之。《史记•吕不韦传》:
“车乘进用不饶。”苟纪为长。元康三年三月诏曰:“盖闻象有罪,而舜封之有
庳,骨肉之亲,放而不诛。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汉书》作“骨肉之恩,
粲而不殊。”文义难晓,苟纪为长。後有善读者,仿裴松之《三国志》之体,取
此不同者注于班书之下,足为史家之一助。
纪王莽事,自始建国元年,以後则云其二年、其三年以至其十五年,以别于
正统,而尽没其天凤,地皇之号。
○後汉书
《後汉书•马援传》上云:“帝尝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下乃云:
“交女子微侧及女弟微贰反,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此是采辑诸书,率尔
成文,而忘其“伏波”二字之无所本也。自范氏以下,史书若此者甚多。
《桓谭传》:“当王莽居摄篡杀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竞褒称德美,作符命以
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按《前汉书•翟义传》:“莽依《周书》作大
诰,遣大夫桓谭等班行谕告当反位孺子之意,还封谭为明告里附城。”是曾受莽
封爵,史为讳之尔。光武终不用谭,当自有说。
《杨震传》:“河间男子赵腾诣阀上书,指陈得失,帝怒,收考诏狱,震上
疏救不省,腾竟伙尸都市。”乃安帝时事。而《张皓传》以为“清河赵腾上言灾
变,讥刺朝政,收腾系考。皓上疏谏,帝悟,减腾死罪一等。”又以为顺帝事。
岂有两赵腾邪?
桥玄以太尉罢官,就医里舍,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
人舍登楼,就玄索货。其家之不贫可知。乃云:“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
史传之文前後矛盾。玄以灵帝之世,三为三公,亦岂无钱者?
《刘表传》:“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而《党锢传》表、
俭二人列于“八及”。前往不同。
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降操,则是表卒之後,琼已赦嵩而出之矣。
下文云:“操至州,乃释嵩之囚。”此史家欲归美于操,而不顾上下文之相戾也。
《蔡邕传》谓邕亡命江海,积十二年。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辟
之,称疾不就。卓切敕州郡,举邕诣府,岂不得已,到署祭酒。而《文苑传》有
议郎蔡邕,荐边让于大将军何进一书。按中平元年,黄中起,以何进为大将军,
正邕亡命之时,无缘得奏记荐人也。
《郡县志》:“睢阳本宋国,有鱼门。”引《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升
陉之战,邾人获公胄,县诸鱼门”为证,按杜预注:“鱼门,邾城门。”非宋也。
○三国志
《蜀志•谯周传》: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而先主未
称尊号,即有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前後不同。按周卒于晋泰始六
年,年七十二。而昭烈即位之年仅二十有三,未必与劝进之列,从本传为是。
孙亮太平元年,孙杀滕胤、吕据,时为魏高贵乡公之甘露元年。《魏志》:
甘露二年,以孙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本传云:“壹人魏,黄初
三年死。”误也。
《陆抗传》:“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于文难晓。按
《甘宁传》曰:“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
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懒,云欲夜涉渡。肃以兵千人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
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懒。”据此则当云“自益阳至白帝也。”
○作史不立表志
朱鹤龄曰:“太史公《史记》帝纪之後,即有十表、八书。表以纪治乱兴亡
之大略,书以纪制度沿革之大端。班固改书为志,而年表视《史记》加详焉。盖
表所由立,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其功名表著
者既系之以传,此外大臣无积劳亦无显过,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
衰之迹要不容以遽泯,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备者,亦于表乎
载之,年经月纬,一览了如。作史体裁莫大于是。而范书阙焉,使後之学者无以
考镜二百年用人行政之节目,良可叹也。其夫始于陈寿《三国志》,而范晔睡之,
其後作者又援范书为例,年表皆在所略。不知作史无表,则立传不得不多:传愈
多,文愈繁,而事迹或反遗漏而不举。欧阳公知之,故其撰《唐书》有宰相表,
有方镇表,有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始复班、马之旧章云。陈寿《三国志》、
习凿齿《汉晋春秋》无志,故沈约《宋书》诸志并前代所阙者补之。姚思廉《梁、
陈二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周书》皆无志。皆唐初人,其不著志,
以别有修志之敕也,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二、李延寿别修《五代史志》,诏
编第入《隋书》。古人绍闻述往之意,可谓宏矣。
○史文重出
《汉书•王子侯表》:长沙顷王子高成节侯梁,一卷中两见,一始元元年六
月乙未封,一元康元年正月癸卯封。然则王千中多一侯矣。
《续汉•郡国志》候城改属玄菟,而辽东复出一候城。无虑改属辽东属国,
而辽东复出一无虑。必有一焉宜删者,然则天下郡国中少二城矣。
○史文衍字
《汉书•吴王濞传》:“吴有鄣郡铜山。”误多一“豫”字。《後汉书•光
武纪》:“以前密令卓茂为太傅。”误多一“高”字。《党锢传》:“黄令毛钦
操兵到门。”误多一“外”字。
《後汉书•皇後纪》:“桓思窦皇後父讳武。”後父不当言讳,“讳”字衍。
《儒林传》:“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
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毛,《礼》大小戴,《春
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按此则十五,非十四也,盖衍一
“毛”字。其下文载建初中诏,有“《古文尚书》、《毛诗》、《梁》、《左
氏春秋》,虽不立学官”之语。又下卷云:“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
得立。”而《百官志》博士十四人,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
《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
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则此“毛”字明为衍
《灵帝纪》:“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尚书》、《毛诗》、左氏、
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尚书》上脱“古文”二
○史家误承旧文
史书之中多有仍旧文而未及改者。《史记•燕世家》称“今王喜”。《魏书
•孝静帝纪》称太原公“今上”。《旧唐书•唐临传》“今上”字再见,《徐有
功传》、《泽王上金传》:“今上”字各一见,皆谓玄宗。《韦贯之传》:“上
即位”谓穆宗。此皆旧史之文,作书者失于改削尔。
《宋书•武帝纪》:“永初元年八月戊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
镇西将军。”《文帝纪》:“元嘉十三年九月癸丑,立第三皇子讳为武陵王。”
“二十五年八月甲子,立第十一皇子讳为淮阳王。”《顺帝纪》:“异明三年正
月丁已,以新除给事黄门侍郎萧讳为雍州刺史。三月丙午,以中军大将军讳为南
豫州刺史。”《齐公世子萧思话传》:“遣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讳五百
人前进。”《隋书高祖纪》:“开皇十五年七月乙丑,晋王讳献毛龟。”“十九
年二月已亥,晋王讳来朝。”《张传》:“晋王讳为扬州总管。”《王韶传》:
“晋王讳班师。”《铁勒传》:“晋王讳北征。”《北史•李弼传》:“谕使持
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西行台少师、陇右郡开国公李讳。”
《旧唐书•中宗纪》:“临淄王讳举兵诛韦、武。”《睿宗纪》:“临淄王讳与
太平公主子薛崇简等。”《玄宗纪》:“诏以皇太子讳充天下兵马元帅。”《郝
处後传》:“周王讳为西朋,”并当时臣子之辞。
《三同志•魏後妃传》注:“甄後曰:‘讳等自随夫人。’”此“讳”子明
帝名,当时史家之文也。”《宋书•武帝纪》:“刘讳龙行虎步。”《後周书•
柳庆传》:“字文讳忠诚奋发。”《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谓勰曰:‘讳
是何人,而敢久违先敕。’”并合称名,史臣不敢斥之尔。然《宋纪》中亦有称
“刘裕”者,一卷之中往往杂见。
《文选》任《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称“臣公言”,《为萧扬州荐士表》
称“臣王言”。表辞本合称名,而改为公、王,亦其臣子之辞也。
○晋书
《晋书•宣帝纪》,当司马懿为魏臣之时,无不称之为“帝”。至蜀将姜维
闻辛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所谓贼者,即懿也,当时
在蜀人自当名之为贼。史家杂采诸书,不暇详考,一篇之中“帝”、“贼”互见。
《天文志》:“虚二星,泵宰之官也。主北方邑居、庙堂、祭祀、祝祷事,
又主死丧哭泣。”按此冢宰当作“冢人”。又曰:“轸四星主冢宰辅臣也。”则
《周官》之家宰矣。
《艺术传》戴洋言:“昔吴伐关羽,天雷在前,周瑜拜贺。”按瑜卒于建安
十四年,而吕蒙之袭关羽乃在二十四年,瑜亡已十年矣。
《顾荣传》前云“友人张翰”,後又云“吴郡张翰”。《张重华传》前云
“封谢艾为福禄伯”,後又云“进封福禄县伯”。《戴若思传》:“举考廉入洛”,
《周凯传》:“若思举秀才入洛”。《南阳王模传》传》:“广平太守丁邵”,
《良吏传》:“丁绍”。《石勒载记》前作“段就六眷”,後作“段疾六眷”,
《阳裕传》又作“段眷”。《吕纂载记》前作“句摩罗耆婆”,後作“鸠摩罗什”。
《慕容熙载记》:“宏光门”;《冯跋载记》作“洪光门”,又作“洪观门”。
○宋书
《宋书•州郡志》:“广陵太守”下云:“永初郡国又有舆、肥如、潞、真
定、新市五县。”肥如本辽西之县,其民南渡而侨立于广陵。《符瑞志》所云
“元嘉十九年九月戊申,广陵肥如石梁涧中出石钟九口”,是广陵之有肥如也。
乃“南沛太守”下复云:《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分广陵为沛郡,治肥如
县。”时无复肥如县,当是肥如故县处也。《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
县,一卷之中自相违错。且《二汉》之肥如自在辽西,安得属之广陵,分之沛郡
乎?
○魏书
《魏书•崔浩传》:“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
劳。所书盖以百数,必称‘冯代缰’,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史于“冯
代缰”下注曰:“疑。”按《急就篇》有“冯汉缰魏起漠北”,以汉强为讳,故
改云代缰,魏初国号曰代故也。”颜师古《急就篇序》曰:“避讳改易,渐就芜
舛。”正指此。郦道元《水经注》以“广汉”并作“广魏”,即其例也。
○梁韦
《刘孝绰传》:“众恶之必监焉,众好之必监焉。”梁宣帝讳“”,故改
之。盖襄阳以来国史之原文也,乃其论则直书“姚察”。
书中亦有避唐讳者,《顾协传》以“虎丘山”为“武丘山”,《何点传》则
为“兽丘山”。
○後周书
《庚信传》:《哀江南赋》:“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漂渚当是
“溧诸”之误。张勃《吴录》曰:“子胥乞食处在丹阳溧阳县。”《史记•范瞄
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至于陵水。”索隐曰:“刘氏云:陵水即栗水也。
《吴越春秋》云:‘子晋奔吴,至傈阳,逢女子獭水之上。子晋跪而乞餐,女子
食之,既去,自投于水。後子胥欲报之,乃投白金于此水,今名其处为投金濑。’
《金陵志》曰:‘江上有诸曰懒渚’是也。”或以二句不应皆用子胥事,不知古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日知錄 - 16
  • Büleklär
  • 日知錄 - 0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9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39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9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041
    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8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1
    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13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26
    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7.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98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6
    9.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4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440
    9.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9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7
    9.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7.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3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513
    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0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1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290
    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0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8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21
    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3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43
    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4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48
    1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0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62
    9.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2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10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1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81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1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24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5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93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65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30
    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1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5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11
    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9.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日知錄 - 20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17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2241
    14.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5.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