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日知錄 - 1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2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10
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5.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8.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
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
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二曰
扬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
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
为一,尤误。按杨城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
韩、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
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未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
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
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
鲁之阳虎,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
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
段氏。《後汉书》:“段,其先出郑共叔段。”古人无以祖父名为氏者。
凡若此类,皆不通之说,按段氏当出自段干。《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
将,封于段干。《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
褚氏。《唐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
其德可师,号曰褚师。”按褚师乃官名,不独宋有此官,郑亦有之。《昭公二年》:
“郑公孙黑请以印为褚师”是也。卫亦有褚师声子。
贺氏。《晋书•贺循传》曰:“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世传《礼》,
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宋史》:
“贺铸自言出王子庆忌,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乃庆湖也。”按古但有以王父
字为氏,无以名为氏者。庆忌,名也,不得为氏。而镜湖本名鉴湖,庆古音羌,
声不相近。若齐之庆氏居吴朱方,见于《左传》。後人以庆封有弑君之恶,讳之,
而欲更其祖,其不及宋司马华孙远矣。
刀氏。《姓谱》以为齐大夫竖刀之後。胡三省曰:‘竖刀安得有後?《汉书
•货殖传》有刀间,愚按古书,刀与貂通,齐襄王时有貂勃。”
寇氏。《姓谱》:“出自武王弟康叔,为周司寇,後人因以氏焉。”按康叔
为卫国之祖,必无以王官氏其支庶之理,此乃卫之司寇。《左传•哀二十五年》
有司寇亥,即寇氏之祖也。《檀弓》有司寇惠子。
○孔颜孟三氏
今之颜氏,皆云兖国之裔。考《仲尼弟子列传》,有颜幸、颜高、颜祖、颜
之仆、颜哙、颜何,而孔子于卫,主颜雠由。此六人与雠由皆无後乎?今之孔氏
皆云夫子之裔。春秋齐有孔虺,卫有孔达,陈有孔宁,郑有孔叔、孔张,此五族
者皆无後乎?且夫于出于宋,为子姓。而郑,姬姓;陈,妫姓;卫,吉姓,可
合而为一乎?
颜鲁公作《家庙碑》云:“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
邾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阝,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仕鲁,为卿
大夫。”按《左传•襄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其侄声姬。”注
曰:“颜、皆姬母姓。”则颜之为姬姓,为鲁族,审矣。其出于邾之说,本自
圈称、葛洪,盖徒见《公羊》于邾有颜公之称,而不考之于《左氏》也。莒之犁
比公,岂必为犁弥之祖乎?
春秋时以孟为字者甚多,今之孟氏皆祖子舆,前代亦未之有也,《魏书》:
“孟表,济北蛇丘人。自云本属北地,号索里诸孟。”
《元史•孔思晦传》:“五季时,孔未之後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
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後。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
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斥之,而重刻宗谱于石。”
然则今之以孔姓而滥通谱牒者,可以戒矣。
○仲氏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惟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
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後
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
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
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汉时仲氏,自谓仲山甫之後,托基于
帝尧之陵。而今则以为孔子弟子子路之後,援颜、曾、孟之例,而求为五经博士
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尝封齐,则汉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
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以国为氏
古人之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无以国为氏者。其出奔他国,
然後以本国为氏。敬仲奔齐,而为陈氏是也。其他若郑丹、宋朝、楚建,阝甲
之类,皆是也。不然,则亡国之遗胤也。
今人姓同于国者,多自云以国为氏,非也。夏氏出于陈之少西,而非夏後氏
之夏。齐氏出于卫之齐恶,而非齐国之齐。《左氏》、《史记》其最著明者矣。
○姓氏书
姚宽《西溪丛语》曰:“姓氏之学莫盛于《元和姓纂》,自南北朝以官职相
高,沿至于唐,崔、卢、李、郑,纠纷可鄙。若以圣贤所本,如妫姓、子姓、姬
姓、姜姓之类,各分次其所从来,以及《春秋》所纪,用《世本》、荀况《谱》、
杜预《公子谱》为法,则唐虞三代列国诸侯惧可成书,此似太史公欲为而未就者
耳。愚尝欲以经传诸书次之,首列黄帝之子,得姓者十二人;次则三代以上之得
国受氏,而後人因以为姓者;次则战国以下之见于传记,而今人通谓之姓者;次
则三国南北朝以下之见于史者;又次则代北复姓,辽、金、元姓之见于史者;而
无所考者别为一庆。此则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而望族五音之纷纷者皆无所
用,岂非反本类族之一大事哉。”汉刘向撰《世本》二卷,其书不传。今《左传》
注疏多本之,然亦未必无误。
○通谱
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书•石苞传》:“曾孙朴没于寇,
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加优宠,位至司徒。”《南史•侯
传》:“侯景以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国也。
《晋书•孙传》:“子粥与弟子髦、辅、琰四人,并有吏材,称于当世,遂
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弘正传》:“谄附王伟,与周石珍合族。”《旧唐书
•李义甫传》:“义甫既贵之後,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
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李辅国传》:“宰相李揆,山东甲
族,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此以名门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书之,以
志其非。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宋书•上仲德传》:
“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米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仲德闻土愉在江南,
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魏书•崔玄伯传》:“崔宽自陇右通款,
见司徒浩。浩与相齿次,厚抚之,及浩诛,以远来疏族,独得不坐。遂家于武城,
以一子继浩弟览妻封氏,相奉如亲。”《北史•杜铨传》:“初,密太後杜氏父
豹丧在濮阳太武,欲令迎葬于邺,谓司徒崔浩曰:‘天下诸杜,何处望高?朕意
欲取杜中长老一人以为宗正,令营护凶事。’浩曰:‘京兆为美,中书博士杜铨
其家今在赵郡,是杜预後,于今为诸杜最。’召见铨,以为宗正,令与杜超子道
生送豹丧葬邺南,铨遂与超如亲。超谓铨曰:‘既是宗正,何缘侨居赵郡?’乃
延引同属魏郡。”《南史•韦鼎传》:“陈亡人隋。时吏部尚书韦世康兄弟显贵,
文帝从容谓鼎曰:‘世康与公远近?’对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
帝曰:‘卿百代亲族,岂忘本也?’命官给酒肴,遣世康请鼎还杜陵。鼎乃自楚
太傅孟以下二十徐世,并考论昭穆,作《韦氏谱》七卷示之,欢饮十馀日乃还。”
近日同姓通谱最为滥杂,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
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谙悉古今者为之考定,岁终以达礼部,而类奏行之。
其不请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後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专官掌之。《国语》曰:
“使名姓之後,能知上下之神只,氏姓之所出者,为之宗。”又曰:“司商协名
姓。”《春官•宗伯》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内宗、外宗。今日姓
氏、婚姻二事,似宜专设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氏族之乱莫甚于五代之时。当日承唐馀风,犹重门荫,故史青唐、梁之际,
仕宦遭乱奔亡,而吏部铨文书不完,因缘以为奸利,至有私鬻告敕,乱易昭穆,
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豆卢革传》。《册府元龟》:“长兴初,鸿胪卿柳
膺将斋郎文书两年卖与同姓人柳居则,大理寺断罪当大辟,以遇恩赦减死,夺见
任官,罚铜,终身不齿。敕曰:“一人告身,三代名讳,传于同姓,利以私财,
上则欺罔人君,下则货鬻先祖,罪莫大焉。自今以往,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
当极法。’”今则因无荫叙,遂驰:禁防,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
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唐朝已前最重谱牒,如《新唐书》言: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後刘库仁,柳城
李氏世为契丹酋长,营州王氏本高丽之类,此同姓而不同族也,又如《魏书•高
阳王雍传》言:博陵崔显,世号东崔,地寒望劣,此同族而不同望也。故《高士
廉传》言:“每姓第其房望,虽一姓中,高下悬隔。”
异姓称族,自汉以来未有此事。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云:‘与君
陶唐後,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则杜与唐为兄弟矣。《重送
刘十弟判官》诗云:“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
则杜与刘为兄弟矣。韩文公《送何坚序》亦云:“何与韩同姓为近。”按《诗•
扬之水》一章言戍申,三章言戍甫,三章言戌许。孔氏曰:“言甫、许者,以其
俱为姜姓。既重章以变文,因借甫、许以言申,其实不戍甫、许也,”六国时,
秦、赵同为赢姓,《史记》、《汉书》多谓秦为赵,亦此类也。《嵩高》言:
“生甫及申。”孔氏曰:“此诗送申伯而及甫侯者,美其上世俱出四岳,故连言
之。”今人之于同姓,几无不通谱,何不更广之于异姓,而以子美、退之为例也?
李华《淮南节度使崔公颂德碑》云:“惟申伯翼宣王,登南邦,兴周室,小
白率诸侯征楚、翟,奉王职,与崔公叶德同勋,皆姜姓也。”
开元十九年,于两京置齐太公庙。建中初,宰相卢妃、京兆尹卢湛,以卢者
齐之裔,乃鸠其裔孙若崔、卢、丁、吕之族,合钱以崇饰之。
元吴《送何友道游萍乡序》云:“袁柳抚何二族,各以儒官著,而其初实
一姬姓,文之昭由鲁之展而为柳,武之穆由晋之韩而为何,氏不同而姓同。”
宋邵伯温《闻见录》云:“司马温公一日过康节先生,谒曰:‘程秀才既见。”
则温公也。问其故,公笑曰:‘司马出程伯休父。’”
○二字改姓一字
古时以二字姓改为一字者。如马宫本姓马矢,改为马。唐宪宗名纯,诏姓淳
于者改姓于。《唐宰相世系表》钟离味二子,次日按,居颖州:长社,为钟氏。
见之史册,不过一二。自洪武元年,沼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
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
莫甚于此。且如孙氏有二:卫之良夫楚之叔敖,并见于《春秋》,而公孙、叔孙、
长孙、士孙、上孙之类,今皆去而为“孙”,与二国之孙合而为一,而其本姓遂
亡。公羊、公沙、公乘之类,则去而为“公”;毋丘:毋将之类则去而为“毋”,
而其本姓遂亡。司徒、司空之类,则去而为“司”,司马氏则去而或为“司”,
或为“马”,而司马之仅存于代者惟温公之後。所以然者,盖因儒臣无学,不能
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为之条理,而听其人之所自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于
是时。《唐书》:“阿史那忠以擒颉利功,拜左屯卫将军,妻以宗女定襄县主,
赐名为忠,单称史氏。韩文公《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云:“其先姓乌石兰,从
拓跋魏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刘静修《古里氏名
字序》云:“吴景初,本姓古里氏,以女真诸姓今各就其近似者易从中国姓,故
古里氏例称吴。”则固已先之矣。
《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
六十八,而此邑如术,如亻马尚未之录。今访之术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术
虎高琪之後,盖二字改为一字者而撰姓之时,尚未登于黄册也。以此知单姓之改
并在明初以後,而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洪武元年,禁不得胡姓者,禁中国人之更为胡姓,非禁胡人之本姓也。三年
四月甲子,诏曰:“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原,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
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
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後,或多更姓名。朕虑岁
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
者,听其改正。”可谓正大简要。至九年三月癸未,以火你赤为翰林蒙古编修,
更其姓名曰霍庄,盖亦仿汉武赐日碑姓金之意。然汉武取义于休屠王祭天金人,
亦以中国本无金姓也。今中国本有霍姓,而赐之霍,则与周霍叔之後无别矣。况
其时又多不奉旨而自为姓者。其年闰九月丙午,淮安府海州儒学正曾秉正言:
“臣见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人官者,有登显要者,
有为富商大贾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宜令复姓,庶可辨识。又臣前过江浦,
见塞外之俘累累而有,江统徙戎之论,不可不防。”至永乐元年九月庚子,上谓
兵部尚书刘亻隽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宜赐姓以别之。”于是兵部请如洪武
中故事,编置勘合,给赐姓氏。从之。三年七月,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
儿灰名柴秉诚,保住名杨效诚。自此遂以为例,而华宗上姓与旃裘之种相乱。惜
乎!当日之君子徒诵用夏变夷之言,而无类族辨物之道。使举籍蕃人之来归者,
赐以汉姓所无,不妨如拓跋、字文之类二字为姓,则既不混于古先帝王氏族神明
之胄,而又使百世之下,知昭代远服四裔,其得姓于朝者凡若干族,岂非旷代之
盛举哉!
○北方门族
杜氏《通典》言:“北齐之代,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
侯族,诸如此辈近将万室。”《北史•薛胤传》:“为河北太守,有韩、马两姓
各二千馀家。”今日中原北方虽号甲族,无有至千丁者,户口之寡,族姓之衰,
与江南相去蔓绝。其一登科第,则为一方之雄长,而同谱之人至为之仆役。此又
风俗之敝,自金、元以来,凌夷至今,非一日矣。
○冒姓
今人多有冒母家姓者。《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扶柳侯吕平,以皇太後
姊长句子侯。”师古曰:“平既吕氏所生,不当姓吕,盖史家唯记母族也。”
按是时太後方封吕氏,故平以姊子冒吕姓而封耳。《唐书•天後纪》:“圣历二
年腊月,赐皇太子姓武氏。”然则有天子而令之冒母姓者与!
《汉书•景十三王传》:“赵王彭祖取江都易王宠姬王建所奸淖姬者,甚爱
之,生一男,号淖子。”《晋书•会稽王道子传》:“许荣上疏言:今台府局吏、
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是知冒母为姓,
皆人伦之所鄙贱。然亦有帝子而称母姓者,如栗太子、卫太子、史皇孙之类,则
以其失位而名之也。
吕平以太後姊长句子侯,此冒母姓之始。《史记•灌夫传》:“父张孟,
为颖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大宛传》:
“堂邑氏,故胡奴甘父。”《汉拓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汉人。其奴
名甘父。”师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云堂邑父者,盖取主之
姓以为氏,而单称其名日父。”此冒主姓之始。先生《答毛锦衔书》曰:异姓为
後,见于吏者: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吴朱然本姓施,以姊子为朱後,惟
此二人为贤。而贾谧之後充,则有莒人灭曾阝之议矣。惟《晋书》有一事与君家
相类云。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自有子,时人
有讥逸者,逸敷陈古事,卒不复本姓。学者咸谓为当然,亦未可引以为据,以经
典别无可证也。
○两姓
《汉书•百官表》:“建昭三年七月戊辰,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一姓繁。”
○古人二名止用一字
晋侯重耳之名见于经,而定四年,祝佗述践土之盟,其《载书》止日“晋重”,
岂古人二名可但称其一与?《昭二年》:”莒展舆出奔吴。”传曰:“莒展之不
立。”《晋语》:曹僖负羁称叔振铎为“先君叔振”,亦二名,而称其一也。
《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梁传》作“蔡侯东出奔楚”,乃
为之说曰:“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
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然则以削其一名为贬也。
王莽孙宗得罪自杀,复其本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是又以增其一名为贬
也。
班固《幽通赋》:“发还师以成命兮,重醉行而自耦。”潘岳《西征赋》:
“重戮带以定襄,弘大顺以霸世。”文公名止用一字,本于践土载书,却非翦截
古人名字之比。至岳为《关中诗》云:“纷坛齐万,亦孔之丑。”马氵督诔云:
“齐万哮阚,震惊台司。”则不通矣,岂有以“齐万年”为“齐万”者邪?若梁
王彤为征西大将军,而诗云“桓桓梁征”,尤不成语。
班固《幽通赋》:“巨滔天而泯夏。”王莽字巨君,止用一“巨”字。王逸
《九思》:“管束缚兮桎桔,百贸易兮传卖。”遭桓缪兮识举,才德用兮列施。”
百里奚止用一“百”字。此体後汉人已开之矣。
《吕氏春秋》:“干木光乎德。”去‘段’字。《惜誓》:“来革顺志而用
国。”去“恶”字,此为剪截名字之祖。
文中并称两人,而一氏一名,尤为变体。杞殖、华还,二人也。而《淮南子》
称为“殖华”。贾谊《新书》:“使曹勃不能制。”曹,曹参;勃,周勃也。
《史记•孟子荀卿传》:“管婴不及。”管,管仲;婴,晏婴也。司马迁《报任
安书》:“周魏见辜。”周,周勃,魏,魏其侯窦婴也。扬雄《长杨赋》:“乃
命骤卫。”膘,膘骑将军霍去病;卫,大将军卫青也。《杜钦传》:“览宗宣之
飨国。”韦昭曰:“宗,殷高宗也;宣,周宣王也。”《徐乐传》:“名何必夏
子,俗何必成康。”服虔曰:“夏,禹也;子,汤也,汤子姓。”班固《幽通赋》:
“周贾荡而贡愤。”周,庄周;贾,贾谊也。《汉<广干>彰长碑》云:“丧父事
母,有柴颖之行,”柴,高柴;颖,颖考叔也。夏侯湛《张平子碑》云:“同贯
宰贡。”宰,宰我;贡,子贡也。《风俗通》:“清拟夷叔。”邵正《释讥》:
“偏夷叔之高怼。”《傅子》:“夷叔迂武王以成名。”杜预《遗令》:“南观
伊洛,北望夷叔。”陶潜诗:“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皆谓伯夷、叔齐。
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夷史之高。”《巴郡大守樊敏碑》:“有夷史之直。”
皆谓伯夷、史鱼,陶潜《读史》:“述九章程杵。”是程婴、公孙杵臼。《新唐
书•尉迟敬德传》:“隐巢。”是隐太子、巢刺王,一溢一爵。
○古人谥止称一字
古人谥有二字三字,而後人相沿止称一字者。卫之睿圣武公,止称武公。贞
惠文子,止称公叔文子。晋赵献文子,止称文干。魏惠成王,止称惠王。楚顷襄
王,止称襄王。秦惠文王,止称惠王。悼武王,止称武王。昭襄王,止称昭王。
庄襄上,止称庄王。韩昭厘侯,止称昭侯。宣惠王,止称宣王。赵悼襄王,止称
襄王。汉诸葛忠武侯,止称武侯。
○称人或字或爵
颜、曾思、孟三人皆氏,而思独字,以嫌于夫子也。樊、郦、绎灌三人皆姓,
而勃独爵,以功臣周姓者多也。
《史记》垓下之战,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孔将军,蓼侯孔聚也;费将
军,费侯陈贺也。费独以爵者,以功臣陈姓者多也。
○子孙称祖父字
子孙得称祖父之字。子称父字,屈原之言“朕皇考日伯庸”是也。孙称祖字,
子思之言“仲尼祖述尧舜”是也。《仪礼》筮宅之辞曰:“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
宅。”又曰:“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字父也。虞祭之祝曰:“适尔皇
祖某甫。”卒哭之祝曰:“哀子某来日某齐尔于尔皇祖某甫。”字祖也。
祭之祝曰:“适尔皇祖某甫以齐尔孙某甫。”两字之也。
字为臣子所得而称,故周公追王其祖曰“王季”,王而兼字。
○已祧不讳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元年,礼仪使奏言:‘谨按《礼记》曰:既卒
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此谓已迁之庙,则不讳也。今顺宗神
主升礼毕,高宗、中宗神主上迁,请依礼不讳。’制可。”
文宗开成中,刻石经,凡高祖、太宗及肃、代、德、顺、宪、穆、敬七宗讳,
并缺点画;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则不缺;文宗见为天子,依古卒哭乃讳,
故御名亦不缺。
韩退之《辩讳》本为二名嫌名立论,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却犯正讳。盖元
和之元,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日久”,曰“政治少懈”,曰
“巍巍治功”,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举张行素曰“文学治行众所推”,
《平淮西碑》曰:“大开明堂,坐以治之。”《韩弘神道碑铭》曰:“无有外事,
朝廷之治,”惟《讳辩》篇中似不当用。《杨氏曰》韩公是说汉人不讳“治”字
耳,岂谓唐讳乎?
汉时祧庙之制不传,窃意亦当如此,故孝惠讳“盈”,而《说苑•敬慎篇》
引《易》:“天道亏盈而益谦”四句,“盈”字皆作“满”,在七世之内故也。
班固《汉书•律历志》:“盈元”、“盈统”、“不盈”之类,一卷之中字凡四
十馀见。何休注《公羊传》曰:“言于齐者,‘盈’讳文。”已祧故也。若李陵
诗:“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缨。”枚乘《柳赋》:“盈玉缥之清酒。”又诗:
“盈盈一水间。”二人皆在武、昭之世,而不避讳,又可知其为後人之拟作而不
出于西京矣。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中书门下奏:“少帝册文内有‘基’字,是玄宗庙讳,
寻常诏敕皆不回避,少帝是继世之孙,册文内不欲斥列圣之讳,今改为‘宗’字。”
《宋史》:“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祷庙,翼祖当迁,
以後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
谢肇氵制曰:“宋真宗名恒,而朱子于书中‘恒’字独不讳,盖当十宗之世,
真宗已祧。
崇帧三年,礼部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
光、嘉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惟今上御名亦须回避,盖唐、宋亦皆如此。然
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所同,则不讳。
○皇太子名不讳
《册府元龟》:“唐王绍为兵部尚书,绍名初,与宪宗同。宪宗时为广陵王,
顺宗即位,将册为皇太子,绍上言请改名。议者或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
东宫之臣当请改尔,奈何非其属而遽请改名,岂为以礼事上邪?’左司员外郎李
藩曰:‘历代故事,皆自不识大体之臣而失之,因不可复;正无足怪也。’”
《三国志》注言魏文帝为五宫中郎将,宾客如云,哪原独不往,太祖微使人
间之,原答曰:“吾闻国危不事冢宰,君老不奉世子。”万历中年,往往有惜国
本之名而以为题目者,得无有愧其言。
唐中宗自房州还,复立为皇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上言:“太子皇储,其名尊
重,不敢指斥,晋尚书仆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朝官犹尚如此,
宫臣讳则不疑。今东宫殿及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启,回避甚难。孝敬皇帝为太
子时,改‘宏教门’为‘崇教门’;沛王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
皆避名讳以遵典礼。伏望依例改换。”制从之。史臣谓方庆欲尊太子,以示中兴
之渐,然则方庆之言盖有为言之也。
有明之制,太子、亲王名俱今回避,盖失之不考古也,崇祯二年,兵部主客
司主事贺良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寿。而光宗为太子,河南府及商州属县并未
尝改。
《实录》言:“洪武十四年十月辛酉,给事中郑相同,请依古制,凡启事皇
太子,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以见尊无二上之义。诏下群臣议。翰林院编
修吴沈言:‘太子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者也,尊敬之体宜同。’从之。”历代不
称臣之制自斯而变。
亲王之名尤不必讳,而亦讳之。正统十二年,山西乡试《诗经》题内“维周
之帧”,“帧”字犯楚昭王讳,考试及同考官俱罚俸一月。
○二名不偏讳
二名不偏讳。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是其证也。
杜氏《通典》:“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官,总万机,下令曰:‘依
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
不须讳避。”《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
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上以贞观
初不讳先帝二字,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
上乃从之。”
梭唐明宗名嗣源,天成元年六月,敕曰:“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难
知而易讳,贵便于时,况徵彼二名,抑有前例。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
时则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渺躬,托于人
上,祗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若臣下之
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务从私便,庶体朕怀。”
○嫌名
卫桓公名完,楚怀王名槐,古人不讳嫌名,故可以为谥。
韩文公《讳辩》言:“不讳‘浒’‘势’‘秉’‘机’。”乃玄宗御删定
《礼记•月令》,曰“野鸡人大水为蜃”,曰“野鸡始ず”,则讳“雉”,以与
“治”同音也。李林甫序曰:“漩枢玉衡,以齐七政,”则讳“玑”。德宗《九
月九日赐曲江宴诗》:“时此万枢暇,适与佳节并。”则讳“机”,以与“基”
同音也。《南史》刘秉不称名而书其字白彦节,则讳“秉”,以与“”同音也。
又如武後父讳士,而孙处约改名茂道,韦仁约改名思谦。睿宗讳旦,而张仁改
名仁愿。玄宗讳隆基,而刘知几改名子玄,箕州改名仪州。德宗讳适,而括州改
名处州。顺宗讳诵,而“斗讼”律改为“斗竞”。宪宗讳纯,凡姓淳于者改姓于,
唯监察御史韦淳不改。既而有诏,以陆淳为给事中、改名质,淳不得已,改名处
厚。而玄宗以南诏酋龙,名近玄宗讳。遂不行册礼。则退之所言,亦末为定论也。
唐自中叶之後,即士大夫亦讳嫌名,故旧史以韩愈为李贺作《讳辩》为纰缪。
而《贾曾传》则曰:“拜中书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辞。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
又与曾父名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懿宗纪》则曰:“咸通二年八
月,中书舍人卫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请
改授闲官。’敕曰:“嫌名不讳,著在礼文。成命己行,固难依允。’”是又以
为不当讳也。
《册府元龟》:咸通十二年,分司侍御史李溪进状曰:“臣准西台牒及金部
称,奉六月二十七日敕,内园院郝景全事奏状内‘讼’字音与庙讳同,奉敕罚臣
一季俸者。臣官位至卑,得蒙罚俸,屈与不屈,不合有言。而事关理体,若便隐
默,恐负圣时,愿陛下宽其罪戾,使得尽言。臣前奏状称‘准敕因事告事,旁讼
他人’。是咸通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敕语,臣状中具有‘准敕’字,非臣自撰辞句。
臣谨按,《礼》不讳嫌名;又按《职制律》,诸犯庙讳嫌名不坐,注云:谓若
‘禹’与‘雨’,疏云:谓声同而字异。注疏重复,至易分晓。伏惟皇帝陛下明
过帝尧,孝逾大舜,岂自发制敕而不避讳哉。故是审量礼律,以为无妨耳。即引
陛下敕文而言,不敢擅有移改,不谓内园便有此论奏也。臣非敢诉此罚俸也,恐
自此有援引敕格者,亦须委曲回避,便成讹弊。臣间赵充国为将,不嫌伐一时事,
以为汉家俊法。魏徵为相,不存形迹,以致贞观太平。臣虽未及将相,忝为陛下
持宪之臣,岂可以论俸为嫌,而使国家敕命有误也。愿陛下留意察纳,别下明敕,
使自後章奏一遵礼律处分,则天下幸甚。”敕免所罚。
南唐元宗初名,避周信祖庙讳,改名景,是不讳嫌名。
按嫌名之有讳,在汉未之闻,晋羊祜为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及薨,荆州人为
祜讳,名室户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此讳嫌名之始也。
後魏《地形志》:“天水郡上わ县,犯太祖讳,改为上封。”魏太祖名。
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礼部韵略》凡与庙讳音同之字皆不收,太祖讳
匡胤,十《阳部》去王切一十三字,二十一《震部》羊晋切一十一字皆不收,它
皆仿此。朱子《周易本义•后卦》下以“故为后”作“故为遇”,避高宗嫌
名也。岂不闻《颜氏家训》所云:“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
‘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者乎?”
明代不讳嫌名,如建文年号是也。
○以讳改年号
唐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
号多云“永崇”,赵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而范文正公与
元昊书亦改後唐明宗为“显宗”。
○前代讳
孟蜀所刻石经,于唐高祖、太宗讳皆缺书。石晋《相里金神道碑》,“民”、
“珉”二字皆缺末笔。南汉刘岩尊其父谦为代祖圣武皇帝,犹以“代”字易“世”。
至宋,益远矣,而乾德三年卜《伏羲女蜗庙碑》:“民”“珉”二字,咸平六
年孙冲序《绛守居园池记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其于旧君之礼
何其厚与!
杨阜,魏明帝时人也,其疏引《书》:“协和万国”,犹避汉高祖讳。韦昭,
吴後主时人也,其解《国语》,凡“庄”字皆作“严”,犹避汉明帝讳。唐长孙
无忌等撰《隋书》,易《忠节传》以“诚节”,称苻坚为“苻永”,固亦避隋文
帝及其考讳。自古相传,忠厚之道如此,今人不知之矣。
元移刺迪为常州路总管,刻其所点《四书章句或问集注》,其凡例曰:“凡
序注或问中题头及空处并存其旧,以见当时忠上之意。近岁新刊《大学衍义》亦
然。”时天历元年也。《资治通鉴•周太祖、世宗纪》。太祖皇帝皆题头,至今
仍之。《孟子•见梁襄王章》。未注苏氏曰:“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武
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太祖”上空一字。永乐中修《大
全》,于其空处添一“宋”字,後人之见,与前人相去岂不远哉!
○名父名君名祖
《金膝》:周公之祝辞曰:“惟尔元孙某”;《左传》:荀偃济河而祷,称
“曾臣彪”。名君也。《左传》:楚子围宋,申犀见王,称“无畏”;知荦对楚
王,称“外臣首”;鄢陵之战,栾针曰“书退”,名父也。华耦来盟,称“君之
先臣督”;栾盈辞于周行人,曰“陪臣书”,日“其子”,名祖若父也。
○弟子名师
《论语》: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孟子》:乐
正子人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是弟子而名师也。
○同辈称名
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书》周公若曰“君”,《礼记•曾子
间篇》老聃曰“丘”,《檀弓篇》曾子曰“商”,《论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
是也。
○以字为讳
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颜氏家训》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
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後微时,尝字
高祖为季。汉袁种,字其叔父盎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
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故有讳其名而并讳其字者,《三国志•司马朗
传》:“年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常林传》:“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
‘何不拜’林曰:‘虽当下拜,临子字父,何拜之有!’”《晋书•儒林刘兆传》: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曰:‘吾欲见刘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无称其
字者,门人大怒,兆曰:‘听前。’”《旧唐书•韩愈传》:“拜中书舍人,有
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椽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近者均于锷还
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至于山阳
公《载记》言:“马超降蜀,尝呼先生字,关羽怒,请杀之。”此则面呼人主之
字,又不可以常侪论矣。
○自称字
《汉书》注:“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
‘衡敬报’,下言‘匡鼎白’。”《南史》:“陶宏景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
札即以‘隐居’代名。”此自称字之始也。
《东观馀论》言:“古人或有自称字者。王右军《敬谢帖》云“王逸少白”,
《庐山远公集》卢循《与远书》云“范阳卢子先叩首”,柳少师《与弟帖》云
“诚悬呈”。今按唐权德舆《答杨湖南书》称“载之再拜”,柳冕《答郑衢州书》
称“敬叔顿首”,白居易《与元九书》称“乐天再拜”,宋陈抟《谒高公诗》称
“道门弟子图南上”。
唐张谓《长沙风土碑铭》:“有唐八叶,元圣六载,正言待理湘东”;张洗
《济读庙祭器币物铭》:“濯缨不才,谬领兹邑”;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自
书曰“微之序”,乃是作文自称其字。
自称其字不始于汉人,家父、吉甫、寺人,孟子之诗已先之矣。
○人主呼人臣字
汉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
“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
晋以下,人主于其臣多小呼名。《南史》:“梁蔡撙为吏部尚书侍中。武帝
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竞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
‘蔡尚书’,博始放箸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
‘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又南朝人加王
敬宏、王仲德、王景文、谢景仁,北朝人如萧世怡、李元操之辈,名犯帝讳,即
以字行,不复更名。魏王昕对汝南王悦自称“元景”,北齐祖对长广王湛自称
“孝徵”,隋崔颐《答豫章王启》自称“祖浚”,王贞《答齐王柬启》自称
“孝逸”,而唐太宗时如封伦、房乔、高俭、尉迟恭、颜籀,并以字为名,盖因
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後世所不
能及矣。
《因话录》:“文宗对翰林诸学士因论前代文章,裴舍人素数道陈拾遗名,
柳舍人目之,裴不觉,上顾柳曰:‘他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
○两名
《礼记》正义:“公羊说《春秋》,讥二名,谓二字作名,若魏曼多也。”
左氏说二名者,楚公子弃疾弑其君,即位之後,改名为居,是为二名。许慎谨案
云:“文武贤臣有散宜生,苏忿生,则公羊之说非也。”今按古人两名见于经传
者,不止楚平王。如晋文侯名仇,而书云“父义和”。楚灵王名围,而《春秋》
书“弑其君虔于乾溪”。赵简子名鞅,而铁之战自称“志父”。南宫敬叔名说,
一名纟舀,字容,又字括,《蜚廉石棺铭》自称“处父”。屈原名平,其作《离
骚》也,名正则,字灵均。《贾谊传》:“梁王胜”注:“李奇曰:《文三王传》
言揖,此言胜,为有两名。”
○假名甲乙
《史记•万石君传》:“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甲乙非名也,
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韩安国传》:“蒙狱吏田甲”,《张汤传》:“汤之客
田甲”,《汉书•高五王传》:“齐宦者徐甲”,《严助传》:“闽越王弟甲”,
疑亦同此。《任安传》:“某子甲何为不来乎?”《三国志》注:“许攸呼魏太
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左传•文十四年》:“齐公
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注:“犹言某甲。”
《汉书•魏相传》:“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
不应一时四人同以尧、舜、禹、汤为名,若有意撰而名之者。及读《急就章》,
有云“祖尧舜,乐禹汤”,乃悟若此类皆古人所假以名之也。或曰:高帝时实有
赵尧,然非谒者。
蜀汉费作《甲乙论》,设为二人之辞。晋人文字每多祖此,虚设甲乙。中
书令张华造甲乙之问云:“甲娶乙为妻。後又娶丙。”博士弟子徐叔中《服议》,
以母为甲,先夫为乙,後夫为丙,先子为丁,继子为戊。梁范缜《神灭论》有张
甲、王乙、李内、赵丁。而《关尹子》云:“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
丁言俱利俱害。”《关尹子》亦魏晋间人所造之书也。先秦以上即有以甲、乙为
彼此之辞者,《韩非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以姓取名
古人取名连姓为义者绝少,近代人命名,如陈王道、张四维、吕调阳、马负
图之类,榜目一出,则此等姓名几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尝读《通鉴》至五代
後汉,有虢州伶人靖边庭。胡身之注曰:“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
所以为谑也。”考之自唐以来,如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之辈,皆载
之史书,益信其言之有据也。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
矣。
○以父名子
《左传•成十六年》:“潘之党”,潘之子名党也。《襄二十三年》:
“申鲜虞之傅挚”,申鲜虞之子名傅挚也。按《仪礼•特牲馈食礼》:“筮某之
某为尸”,注曰:“某之某者,字尸父而名尸也。”亦此类也。
○以夫名妻
《左传•昭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汉书•杜钦传》:“皇
太後女弟司也君力。”《南齐书》:“周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手
敕曰‘饷周公阿杜。’”《孔丛子》:“卫将军文子之内子死,复者曰,皋媚女
复’。子思闻之,曰:‘此女氏之字,非夫氏之名也。妇人于夫氏以姓氏称,礼
也。’”
○回兼举名字
史文有一人而兼举名、字,如子玉得臣“百里盂明视”之类,已于《左传》
见之。若骈俪之文,必无重出,而亦有一二偶见者。《焦氏易林》:“申公颠倒,
巫臣乱国。”刘琨《答卢谌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谢惠连《秋怀
诗》:“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沈约《宋书•恩幸传》论:“胡广累世农
夫,伯始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叔度名动京师。”皆一人而兼举其名、字也。
古诗:“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下一“与”字,竟以公输鲁班为二人,则
不通矣。
○排行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起
自晋末,汉人所未有也。《水经注》:“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生五
子,并避乱隐居。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
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是後人追撰妄说,东汉人二名者亦少。
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此後应璩、应。卫、卫之流,
踵之而出矣。
今人兄弟行次称一为大,不知始自何时。汉淮南厉王常谓上“大兄”,孝文
帝行非第一也。
○二人同名
有以二人同名而合称之者。《左传•庄二十八年》:晋献公外嬖梁五与东关
嬖五,晋人谓之“二五耦”。《战国策》:杜赫谓楚王曰:“此用二忌之道也。”
以齐田忌、邹忌为二忌。唐高宗显庆二年诏曰:“踪二起于吴、白。”盖仿此称。
○字同其名
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恭帝讳德
文,字德文;会稽王道子,字道子;殷仲文,字仲文;宋蔡兴宗,字兴宗;齐颜
见远,字见远;梁王僧孺,字僧孺;刘孝绰,字孝绰;庾仲容,字仲容;江德藻,
字德藻;任孝恭,字孝恭;师觉授,字觉授;北齐慕容绍宗,字绍宗;魏兰根,
字兰根;後周王思政,字思政;辛庆之,字庆之;崔彦穆,字彦穆之类,至唐时
尤多。
《藩镇传》田绪,字绪;刘济,字济,此起家军伍,未曾立字,如李载义辞,
未有字之比尔。史家例以为字,非也。且其文不可省乎?
○变姓名
古人变姓名,多是避仇,然亦有无所为而变者。范蠡适齐,为鸱夷子皮;之
陶,为朱公。第五伦客河东,自称王伯。齐梁鸿适齐,姓运期,名耀。
○主而日讳
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金石录》云:“生而称讳,
见于石刻者甚众。”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诏曰:“其更讳询”,以为西汉已如此。
《蜀志》刘豹等上言:“圣讳豫睹,”许靖等上言:“名讳昭著。”《晋书》高
κ言:“范伯孙恂。恂率道名讳,未尝经于官曹。”束《劝农赋》:“场功毕,
租输至。录社长,召闾师。条牒所领,注列名讳。”
○主称谥
《汉书•张敖传》:“吕後数言张王以鲁元故,不宜有此。”刘曰:“史
家记事,或有如此追言谥者。”《史记》:贯高与张敖言,谓帝为“高祖”。
《公羊传》:“公子与桓公言:吾为子口隐矣。”皆此类。今按传记中此例尚
多,如《左氏传》:石昔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国语》:鲍国谓子叔
声伯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战国策》:智过曰:“魏桓子之谋臣曰赵葭,
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史记•秦本纪》:晋文公夫人请曰:“缪公怨此三人,
人于骨髓。”《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
叔父。”《宋世家》:华督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
《楚世家》: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随入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
齐王遗楚王书曰:“今秦惠王死,武王立。”《郑世家》:庄公曰:“武姜欲
之楚。”共王曰:“郑成公孤有德焉。”《赵世家》: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曰:
“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後矣。”《韩世家》:屈宜臼曰:
“昭侯不出此门。”《吴起传》:“公叔之仆曰:“君因先与武侯言。”《仲尼
弟子传》:子羔曰:“出公去矣,而门己闭。”《鲁仲连传》:新垣衍谓赵王曰: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诸先生补《梁孝王世家》:窦太後谓景帝曰:
“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三王世家》:公户满意谓燕王曰:“今昭帝始
立。”《荀子》: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成王之为叔父。”《吕氏春秋》:豫让
欲杀赵襄子,其友谓之曰:“以子之才,而索事襄子。”《淮南子》:先轸曰
“昔吾先君与缪公交。”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僧也。”
《吴越春秋》:子胥曰:“报汝平王。”《说苑》:景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卫叔文子曰:“今我未以往,而简子先以来。”并是生时不合称谥。又如《礼记
•曾子问》孔子曰:“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入
吊,康子立于门右。”孔子没时,哀公、康子俱存,此皆後人追为之辞也。自东
京以下,即无此语,文益谨而格卑矣。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史通》
曰:“田常见存,而遽呼以谥。”苏氏曰:“田常之时,安知其为成子而称之?”
○称王公为君
称周文王为文君,《焦氏易林》:“文君燎猎,吕尚获福。号称太师,封建
齐国。”汉张衡《思玄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称晋文公为
文君,《楚辞•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淮南子》:
“晋文君大布之衣,牧羊之裘。”又云“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称宋文公
为文君,《墨子》:“‘昔者宋文君鲍之时。”称楚庄王为庄君。《荀子》:
“庄君之{勿月}。”称齐庄公为庄君,《墨子》:“昔者齐庄君之时。”称鲁昭
公为昭君,《焦氏易林》:“乾侯野井,昭君丧居。”称齐景公为景君,宋何承
天《上陵篇》:“指营丘,感牛山,爽鸠既没景君叹。”称宋襄公为襄君,周庾
信《入彭城馆诗》:“襄君初建国。”称宋元公为元君,《庄子》:“宋元君夜
半而梦。”
●卷二十四
○祖孙
自父而上之皆曰祖,《书•微子》之命曰:“乃祖成汤”是也。自子而下之
皆曰孙,《诗•宫》之篇曰:“後稷之孙,实维太王”;又曰:“周公之孙,
庄公之子”是也。
○高祖
汉儒以曾祖之父为高祖。考之于传,高祖者,远祖之名尔。《左传•昭公十
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则以始祖为高祖。《书
•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康王之浩》:“张皇六师,
无坏我高祖寡命。”则以受命之君为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
曰:‘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为高祖。
○艺祖
《书》:“归格于艺祖。”长。注以艺祖为文祖,不详其义。人知宋人称太
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幸并州,作《起
义堂颂》曰: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山川鬼神,亦莫不宁,实惟艺祖储福之所致。”
十三年,封泰山。其序曰:“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此谓唐高祖。张说作
《享太庙乐章》曰:“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武剑,作镇金门。玄王贻绪,
後稷谋孙。”此谓高祖之高祖讳熙,追尊宣皇帝者也。後汉高祖乾元年,改元
制祠:“昔我艺祖神宗开基抚运,以武功平祸乱,以文德致升平。”此谓前汉高
祖。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封混同江神册文》曰:“仰艺祖之开基,佳江神之
效灵。”此谓金太祖。然则是历代大祖之通称也。
唐武宗会昌三年,讨刘稹制曰:“顷者烈祖在藩,先天启圣。”是以玄宗为
烈祖。宋王旦《封祀坛序》:“烈祖造新邦,臻大定,经制而未逞;神宗求至理,
致升平,业成而中罢。”是以太祖为烈祖,太宗为神宗,亦古人之通称也。
《左传•哀二年》:“卫太子祷曰:‘曾孙蒯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
文祖襄公。’”《书•文侯之命》:“汝克昭乃显祖、烈祖。”显祖皆谓其始封
之君,此古人之通称。
○冲帝
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
芒竹。’”以孺子婴为冲帝。
○考
古人曰父、曰考,一也。《易》曰“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书•大
诰》:“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康诰》:“子弗祗服厥
父事,大伤厥考心。”《酒诰》:“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尹伯奇《履霜
操》曰:“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自《曲礼》定为生曰父,死曰考之称,而为
人子者当有所讳矣。
○伯父叔父
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若不言父,而但曰伯、
叔,则是字之而已。《诗》所谓“叔兮伯兮”,“伯兮兮”,“叔于田”之类,
皆字也。
今之天子称亲王为叔祖、曾叔祖,甚非古义。《礼》:“天子称同姓诸侯曰
伯父、叔父,称其先君亦曰伯父、叔父。”《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
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
称其先君为伯父、叔父之证也。故《礼》有诸父,无诸祖。
○族兄弟
《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郑康成谓:“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
下及玄孙之亲。”《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同宗临于祖庙,同族
于祢庙。”注:“同族谓高祖以下是也。”故晋叔向言之宗十一族。贾谊《新
书》:“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
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
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
备于六,此之谓六亲。”是同高祖之兄弟即为族,族非疏远之称。《颜氏家训》: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以往皆云族人。河北
虽二三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
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理未通。
○亲戚
《史记•宋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路史》谓:“但言亲戚,非
诸父昆弟之称。”非也。古人称其父于兄弟亦曰亲戚。《韩诗外传》:“曾子曰:
‘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此谓其父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封建亲戚,以善屏周。”此谓其子弟。《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三国志》:“张昭谓孙权曰:‘况今奸宄
兢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此谓其父兄。
○哥
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
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剡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
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
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妻子
今人谓妻为妻子,此不典之言,然亦有所自。《韩非子》:“郑县人卜子使
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杜子美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称某
经传称某有三义。《书•金滕》:“惟尔元孙某。”史文讳其君,不敢名也。
《春秋•宣公六年,公羊传》:“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传:“失其名也。”
《礼记•礼》:“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仪礼•士冠礼》:“某有
“子某。”《论语》:“某在斯,某在斯。”通言之也。
周人以讳事神。《牧誓》之言“今予发”。《武成》之言“周王发”,生则
不讳也;《金滕》之言“惟尔元孙某”,追录于武王既崩之後,则讳之矣。故
《礼》:“卒哭乃讳。”
○互辞
《易》:“斡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言“父”又言“考”。《书》:
“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言“予”又言“台”。“汝猷黜乃心。”言“汝”又
言“乃”。“予念我先神後之劳尔先。”言“予”又言“我”。“越予冲人,不
印自恤。”言“予”又言“”。《诗》:“岂不尔受,既其女迁。”言“尔”
又言“女”。《论语》:“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言“我”又言“吾”。《左传》:“尔用而先人之治命。”言“尔”又
言“而”。“女畏而宗室。”言“女”又言“而”。《史记•张仪传》:“若善
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言“若”言“汝”又言“而”。《诗》:“王于出征,
以佐天子。”言“王”又言“天子”。“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言“公”又言
“侯”。《梁传》:“言君之不取,为公也,”言“君”又言:“公”。《左
传》:“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言“公女”又言“公子”。《史记•齐世
家》:“子我盟诸田于陈宗。”言“田”又言“陈”。皆互辞也。
○豫名
《诗》:“鸟乃去矣,後稷呱矣。”子初生而已名之为後稷也。“为韩吉
相攸。”女在室而已名之为韩吉也。皆因其异日之名而豫名之,亦临文之不得
不然也
○重言
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
“暇”也。《诗》:“无己太康”。“已”即“太”也。“既安且宁”。“安”
即“宁”也。“既庶且多。”“庶”即“多”也。《左传》:“一薰一获,十年
尚犹有臭。”“尚”即“犹”也。“周其有[A18F]王,亦克能修其职。”“克”
即“能”也。《礼记》:“人喜则斯陶。”“则”即“斯”也。
○後
《白虎通》曰:“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周始立後。”今考帝喾四妃,
帝舜三妃,以至周初太姜、太任、太姒、邑姜,皆无後名。而《诗》、《书》所
云後,皆君也。《春秋•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後于纪。”《襄十五年》:
“刘夏逆王後于齐。”于是始称後。《曲礼》:“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妇,
有嫔,有妻,有妾。”又云:“天子之妃曰後。”而宣王晏起,姜後脱簪,见于
《列女之传》。此周人立後之据。惟《左传•哀元年》:“後缗方娠。”是夏时
事,疑此後人追称之辞。自《春秋》以下之文,则有以君为後者,有以妃为後者,
杂然于书传矣。
人君之号,唐虞曰帝,夏曰後,商曰王。然帝王,天子所专,後则诸侯皆得
称之。故《书》言“肆觐东後”,“群後四朝”,“禹乃会群後,誓于师”。
《伊训》之祠先王,“侯甸群後咸在。”周王大告武成,亦曰:“呜呼群後。”
而後夔、後羿、伯明後寒之称,皆见于传。《胤征》之篇亦称胤後。康王作《毕
命》曰:“三後协心,同底于道。”穆王作《吕刑》曰:“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然则禹之降帝而称後,是禹之谦,禹之不矜也。
诸侯谓之群後,故天子独称元後。
汉时郡守之于吏民,亦有君臣之分,故有称府主为後者。汉《武都大守李翕
西狭颂》云:“赫赫明後,柔嘉维则。”《桂阳太守周憬铭》云:“懿贤後兮发
圣英。”晋应詹为南平太守,百姓歌之曰:“侥幸之运,赖兹应後。”《兰亭宴
集》有郡功曹魏滂诗云:“明後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王
三王之名,自後人追称之;而禹之为王,未尝见于书也。《甘誓》:“王曰: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胤征》:“胤後承王命徂征。”而《夏小正》
言:“十有一月,王狩。”夏之王见于书者始此,然无称禹为王者。经传之文,
凡言夏必曰夏後氏。
周人之追王止于太王,而组绀已上至後稷则谓之先公,《诗》:“礻龠祠
尝,于公先王”是也。通言之则亦可称之为王。《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
土。”《周语》:“太子晋谏灵王:‘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是也。
王而尊之曰帝,黄歇《上秦昭王书》:“先帝文王、武王、王之身三世,不
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是也。王而等之曰诸侯,汉王告诸侯曰:“愿从诸
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是也。
○君
古时有人臣而隆其称曰君者,周公若曰“君”是也,篇中言君者四,但
言君者六。而成王之书王若曰“君”,陈穆王之书王若曰“呜呼!君牙”,皆此
例也,犹汉时人主称丞相为君侯也。《礼记•坊记》云:“大夫不称君,恐民之
惑也。”故《春秋》传中称君者,皆国君。然亦有卿大夫而称为君者,《庄十一
年》:“楚门廉语屈暇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襄二十五年》:
“郑子产对晋士庄伯曰:‘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至家臣则直
谓其主曰君。《昭十四年》:“司徒老祁虑癸谓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
《二十八年》:“晋祁盈之臣曰:‘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哀
十四年》:“宋司马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
之命’”是也。《仪礼•丧服》篇:“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传曰:
“君谓有地者也。”郑氏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丧大记》:
“大夫君。”孔氏曰:“大夫之臣称大夫为君。”《周礼•调人》注:“主,大
夫君也。”此则上下之通称,不始于後代矣。
人臣称君,自三代以前有之。《孟子》:“象曰:漠盖都君。”
《汉书•高帝纪》:“爵或人君,上所尊礼。”师古曰:“爵高有国邑者,
则自君其人,故曰人君也。上谓天子。”
汉时曹掾皆称其府主为君。至苍头亦得称其主人为君,《後汉书•李善传》:
“君夫人,善在此”是也。女亦得称其父为君,《汉书•王章传》:“我君素刚,
先死者必我君”是也。妇亦得称其舅为君,《尔雅》:“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
没则曰先舅、先姑。”《淮南子》:“君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列女传》:
“我无樊、卫二姬之行,故君以责我”是也。
《丧服》:“妾为君。”郑氏注曰:“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
虽士亦然。”
○主
春秋时称卿大夫曰主。故齐侯唁昭公,称主君。子家子曰:“齐卑君矣。”
而南唐降号江南国主,亦以奉中国正朔,自贬其号。若刘玄德帝蜀,谥昭烈,葬
惠陵。初无贬绌,末帝降魏,封为安乐公,自可即以本封为号。陈寿作《三国志》,
创立先主,後主之名,常璩《蜀志》因之。以晋承魏统,义无两帝。今千载之後,
而犹沿此称,殊为不当。况改汉为蜀,亦出寿笔。当时魏已篡汉,改称昭烈为蜀,
使不得附汉统。异代文人不察史家阿枉之故,若杜甫诗中便称蜀主,殊非知人论
世之学也。昔刘知几论《後汉书•刘元列传》:以为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
後来所修理宜刊革。今之君子既非曹氏、司马氏之臣,不当称昭烈为先主矣。
诸葛孔明书中亦多有称先主者。本当是先帝,传之中原,改为先主耳。主者
次于君之号。苏林解《汉书》“公主”云:“妇人称主,”引《晋语》:“主孟
啖我”。
○陛下
贾谊《新书》:“天子卑号称陛下。”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
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
不敢指斥天于,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上书亦如之。乃群臣
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据此,则陛下犹言执事,後人
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
○足下
今人但见《史记》秦阎乐数二世称“足下”,遂以为相轻之辞,不知乃战国
时人主之称也。如苏代遗燕昭王书,乐毅报燕惠王书,苏厉与赵惠文王书,皆称
“足下”。又如苏秦谓燕易王,范睢见秦昭王,苏代谓齐王,齐人谓齐王、
孟尝君舍人谓卫君,张丐谓鲁君,赵郝对赵孝成王,郦生说沛公,张良献项王,
亦皆称“足下”。《汉书•文帝纪》:“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
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候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
下。”
《宋书•西南夷传》载诸国表文,诃罗陀国称“圣王足下”,义称“天子足
下”,阿罗单国称“大吉天子足下”,阎婆婆达国称“宋国大王大吉天子足下”,
天竺迦毗黎国称“大王足下”。《梁书•诸夷传》表文,盘盘国称“常胜天子足
下”,干利国称“天子足下”,狼修牙国称“大吉天子足下”,婆利国称“圣王
足下”。
○阁下
赵《因话录》曰:“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人之侯伯,亦有阁,故世俗
书题有‘阁下’之称。前辈呼刺史太守亦曰‘节下’,与宰相人僚书往往称‘执
事’,言阁下之执事人耳。刘子玄为史官,《与监修宰相书》称‘足下’,韩文
公《与使主张仆射书》称‘执事’,即其例也。若记室本系王侯宾佐之称,他人
亦非所宜。执事则指其左右之人,尊卑皆可通称。侍者则士庶可用之。近日官至
使府、御史及畿令,悉呼阁下。至于初命宾佐,犹呼记室,今则一例阁下,上下
无别。其执事才施于举人,侍者止行于释子而已。今之布衣相呼尽曰阁下,虽出
于浮薄相戏,亦是名分天壤矣。”
谢在杭《五杂俎》言:“阁,夹室也,以板为之。《礼记•内则》:‘天子
之阁,左达五,右达五。’盖古人置此以度饮食之所,即今房中之板阁,而後乃
广之为楼观之通名,如石渠、天禄、麒麟之类。或以藏书,或以绘像,或以为登
眺游览之所。阁者,门旁小户也。因设馆于其旁,即谓之阁。”《汉书•公孙宏
传》:“开东阁以迎贤人。”师古曰:“阁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
引宾客,以别于椽吏官属。”如今官署角门旁有延宾馆是也。故《萧望之传》言:
“自引出阁。”而《隽不疑传》:“暴胜之为直指使者,不疑至门,胜之开阁延
请。”是凡官府皆有阁,不独三公也。《韩延寿传》:“行县至高陵,入卧传舍,
闭阁思过。”如今之闭角门,不听官属人也。《朱博传》:“召见功曹,闭阁数
责。”此又是闭角门不听出也。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阁。唐制仿之,以宣政为前殿,
紫宸为便殿。前殿谓之正衙。天子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
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谓之入阁,盖中门不启而开角门也。《尔雅》:
“小闺谓之阁。”而室中之门亦或用此为称。是则二字之义本自不同。《汉旧仪》
曰:“丞相听事门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今代以文渊阁藏书,而大学士主之,故谓之阁老,盖亦论经石渠、校书天禄之遗
意尔。然西京但有阁,而未以为官曹之称。至後汉始谓之台、阁。《古诗为焦仲
卿作》云:“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陈寿《三国志》评曰:“魏世事统台
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
曰:“薛夏为秘书丞,尝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谓夏为不
得移。推使当有坐者,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
相移之有?’兰台屈,无以折。自是之後,遂以为常。”《唐书•职官志》:
“光宅元年九月,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然则今之内阁实本于此,
而非取三公黄阁之义。其言入阁办事,谓入此内阁尔,而与唐之随仗入阁不相蒙
也。阁下之称犹云台下,古今异名,亦何妨乎。
○相
《管子》曰:“黄帝得六相。”《宋书•百官志》曰,“殷汤以伊尹为右相,
仲虺为左相。”然其名不见于经,惟《书•说命》有“爱立作相”之文。而《左
传•定公元年》薛宰言:“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礼记•月令》:“命相
布德和令。”注:“相谓三公相王之事也。”正义曰:“案《公羊•隐五年》传
曰:“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
相处乎内,是三公相王之事也。”至六国时,一人知事者特谓之相,故《史记》
称穰侯范雎、蔡泽皆为秦相,後又为丞相也。杜氏《通典》曰:“黄帝六相,尧
十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是则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如《孟子》言:
舜相尧,禹相舜,益相禹,伊尹相汤,周公相武王,《礼记,明堂位》:“周公
相武王”之类耳。《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遂相宋公。”《庄公九年》:
“鲍叔言于齐侯曰:‘管夷吾治于高,使相可也。’”《昭公元年》:“祁午
谓赵文子曰:‘子相晋国。’”按当时官名皆不谓之相。是相矣。《哀公十七年》:
“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又是相二官,而非相楚王。惟
《襄公二十五年》:“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则似真以相名官者。
《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孔丘相。”杜氏解曰:“相,会仪也。如
‘愿为小相焉’之相。”《史记•孔子世家》乃云:“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
是误以“傧相”之相为“相国”之相。不知鲁无相名,有司寇而无大司寇也。
○将军
《春秋传》:“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是已有将军
之文,而未以为名也。至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
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
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公羊传》:“将军子重谏曰。”《梁传》:“使狐
夜姑为将军。”《孟子》:“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墨子》:“昔者晋有六将
军,而智伯莫为强焉。”《庄子》:“今将军兼此三者。”《淮南子》:“赵文
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
又曰:“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而《国语》亦曰:“郑人以詹伯为将军。”
又曰:“吴王夫差黄池之会,十行一嬖大夫,十旌一将军。”《礼记•檀弓》:
“卫将军文子之丧。”《史记•司马穰直传》:“景公以为将军。”《封禅书》:
“杜主者,故周之右将军。”《越世家》:“范蠡称上将军。”《魏世家》:
“令太子申为上将军。”《战国策》:“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汉
书•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将军,皆周末官。”《通典》曰:“自战国置大将
军,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丐。至汉则定以为官名矣。”
○相公
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若封王则称相王。自洪武中革去丞相之
号,则有公而无相矣。即初年之制,亦不尽沿唐宋,有相而不公者胡惟庸是也,
有公而不相者常遇春之伦是也,封公拜相惟李善长、徐达,三百年来有此二相公
耳。魏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羽猎赋》:“相公乃
乘轻轩,驾四骆。”相公二字似始见此。
○司业
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唐归崇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
义在《礼记》‘乐正司业’。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
‘大版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虚,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磐之
и虚也。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酒为太师氏,司业
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下尚书集百僚定议以闻。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按《灵台》之诗曰:“虚业维枞。”即此“业”字。传曰:“业,大版也。所以
饰为悬也。捷业如锯齿,或白
○司业
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唐归崇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
义在《礼记》‘乐正司业’。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
‘大版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虚,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磐之
и虚也。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酒为太师氏,司业
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下尚书集百僚定议以闻。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按《灵台》之诗曰:“虚业维枞。”即此“业”字。传曰:“业,大版也。所以
饰为悬也。捷业如锯齿,或白画之。”《尔雅》:“大版谓之业。”《左氏•
昭九年》传:“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礼记•檀弓》:
“大功废业。”并谓此也。悬者,常防其坠。故借为敬谨之义,《书》之“兢兢
业业”,《诗》之“赫赫业业”、“有震且业”是也。凡人所执之事亦当敬谨,
故借为事业之义。《易》传之“进德修业”,“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
《礼记》之“敬业乐群”是也。然三代《诗》、《书》之文并无此义,而“业广
惟勤”一语,乃出于梅赜所上之古文《尚书》。
梁刘勰《文心雕龙》谓:《沦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三论》後人
追题,今《周官篇》有“论道经邦”之语,盖梅赜古文之书,其时未行。然即此
二字,亦足以蔡时世言语之不同矣。
○翰林
《唐书•职官志》曰:“翰林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
因得参谋议,纳谏争。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
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
掌之。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任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後,始号北门学
士。玄宗之代,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
掌中外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继以诏敕文告悉由中书,每多窒滞,始选朝官有辞艺
学识者人翰林供奉,然亦未定名制。开元二十六年,始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
学士院,专掌内命。至德以後,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置学
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以独当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
“贞元以後,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而其官不见于《唐六典》,盖书成于张九
龄,其时尚未置也。
《旧书》言翰林院有合练,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陆贽
与吴通玄有隙,乃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徒,待诏翰林,比无学士,请罢其官。其
见于史者:天宝初嵩山道士吴筠,乾元中占星韩颖、刘ピ,贞元末奕棋王叔文,
侍书王亻丕,元和未方士柳泌,浮屠大通,宝历初善奕王倚、兴唐观道士孙准,
并待诏翰林。又如黎斡虽官至京兆尹,而其初亦以占星待诏翰林。而贞元二十一
年二月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履冗食者四十二人。宝历二年十二月庚申,
省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共一千二百七十人。此可知
翰林不皆文学之士矣。赵磷《因话录》云:“文宗赐翰林学士章服。续有待诏欲
先赐,本司以名上,上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成化三年,以明年上元张灯,命翰林院词臣撰诗词。编修章懋,黄仲昭、检
讨庄昶上疏言:“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虽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经之词,
岂宜迸于君上?固不可曲引宋祁,苏轼之教坊致语,以自取侮慢不敬之罪。臣等
又尝伏读宣宗章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惟义与仁。尧舜之道,
邹孟以陈。’今张灯之举,恐非尧舜之道;应制之诗,恐非仁义之言。臣等知陛
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
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二曰
扬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
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
为一,尤误。按杨城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
韩、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
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未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
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
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
鲁之阳虎,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
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
段氏。《後汉书》:“段,其先出郑共叔段。”古人无以祖父名为氏者。
凡若此类,皆不通之说,按段氏当出自段干。《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
将,封于段干。《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
褚氏。《唐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
其德可师,号曰褚师。”按褚师乃官名,不独宋有此官,郑亦有之。《昭公二年》:
“郑公孙黑请以印为褚师”是也。卫亦有褚师声子。
贺氏。《晋书•贺循传》曰:“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世传《礼》,
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宋史》:
“贺铸自言出王子庆忌,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乃庆湖也。”按古但有以王父
字为氏,无以名为氏者。庆忌,名也,不得为氏。而镜湖本名鉴湖,庆古音羌,
声不相近。若齐之庆氏居吴朱方,见于《左传》。後人以庆封有弑君之恶,讳之,
而欲更其祖,其不及宋司马华孙远矣。
刀氏。《姓谱》以为齐大夫竖刀之後。胡三省曰:‘竖刀安得有後?《汉书
•货殖传》有刀间,愚按古书,刀与貂通,齐襄王时有貂勃。”
寇氏。《姓谱》:“出自武王弟康叔,为周司寇,後人因以氏焉。”按康叔
为卫国之祖,必无以王官氏其支庶之理,此乃卫之司寇。《左传•哀二十五年》
有司寇亥,即寇氏之祖也。《檀弓》有司寇惠子。
○孔颜孟三氏
今之颜氏,皆云兖国之裔。考《仲尼弟子列传》,有颜幸、颜高、颜祖、颜
之仆、颜哙、颜何,而孔子于卫,主颜雠由。此六人与雠由皆无後乎?今之孔氏
皆云夫子之裔。春秋齐有孔虺,卫有孔达,陈有孔宁,郑有孔叔、孔张,此五族
者皆无後乎?且夫于出于宋,为子姓。而郑,姬姓;陈,妫姓;卫,吉姓,可
合而为一乎?
颜鲁公作《家庙碑》云:“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
邾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阝,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仕鲁,为卿
大夫。”按《左传•襄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其侄声姬。”注
曰:“颜、皆姬母姓。”则颜之为姬姓,为鲁族,审矣。其出于邾之说,本自
圈称、葛洪,盖徒见《公羊》于邾有颜公之称,而不考之于《左氏》也。莒之犁
比公,岂必为犁弥之祖乎?
春秋时以孟为字者甚多,今之孟氏皆祖子舆,前代亦未之有也,《魏书》:
“孟表,济北蛇丘人。自云本属北地,号索里诸孟。”
《元史•孔思晦传》:“五季时,孔未之後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
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後。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
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斥之,而重刻宗谱于石。”
然则今之以孔姓而滥通谱牒者,可以戒矣。
○仲氏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惟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
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後
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
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
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汉时仲氏,自谓仲山甫之後,托基于
帝尧之陵。而今则以为孔子弟子子路之後,援颜、曾、孟之例,而求为五经博士
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尝封齐,则汉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
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以国为氏
古人之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无以国为氏者。其出奔他国,
然後以本国为氏。敬仲奔齐,而为陈氏是也。其他若郑丹、宋朝、楚建,阝甲
之类,皆是也。不然,则亡国之遗胤也。
今人姓同于国者,多自云以国为氏,非也。夏氏出于陈之少西,而非夏後氏
之夏。齐氏出于卫之齐恶,而非齐国之齐。《左氏》、《史记》其最著明者矣。
○姓氏书
姚宽《西溪丛语》曰:“姓氏之学莫盛于《元和姓纂》,自南北朝以官职相
高,沿至于唐,崔、卢、李、郑,纠纷可鄙。若以圣贤所本,如妫姓、子姓、姬
姓、姜姓之类,各分次其所从来,以及《春秋》所纪,用《世本》、荀况《谱》、
杜预《公子谱》为法,则唐虞三代列国诸侯惧可成书,此似太史公欲为而未就者
耳。愚尝欲以经传诸书次之,首列黄帝之子,得姓者十二人;次则三代以上之得
国受氏,而後人因以为姓者;次则战国以下之见于传记,而今人通谓之姓者;次
则三国南北朝以下之见于史者;又次则代北复姓,辽、金、元姓之见于史者;而
无所考者别为一庆。此则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而望族五音之纷纷者皆无所
用,岂非反本类族之一大事哉。”汉刘向撰《世本》二卷,其书不传。今《左传》
注疏多本之,然亦未必无误。
○通谱
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书•石苞传》:“曾孙朴没于寇,
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加优宠,位至司徒。”《南史•侯
传》:“侯景以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国也。
《晋书•孙传》:“子粥与弟子髦、辅、琰四人,并有吏材,称于当世,遂
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弘正传》:“谄附王伟,与周石珍合族。”《旧唐书
•李义甫传》:“义甫既贵之後,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
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李辅国传》:“宰相李揆,山东甲
族,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此以名门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书之,以
志其非。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宋书•上仲德传》:
“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米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仲德闻土愉在江南,
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魏书•崔玄伯传》:“崔宽自陇右通款,
见司徒浩。浩与相齿次,厚抚之,及浩诛,以远来疏族,独得不坐。遂家于武城,
以一子继浩弟览妻封氏,相奉如亲。”《北史•杜铨传》:“初,密太後杜氏父
豹丧在濮阳太武,欲令迎葬于邺,谓司徒崔浩曰:‘天下诸杜,何处望高?朕意
欲取杜中长老一人以为宗正,令营护凶事。’浩曰:‘京兆为美,中书博士杜铨
其家今在赵郡,是杜预後,于今为诸杜最。’召见铨,以为宗正,令与杜超子道
生送豹丧葬邺南,铨遂与超如亲。超谓铨曰:‘既是宗正,何缘侨居赵郡?’乃
延引同属魏郡。”《南史•韦鼎传》:“陈亡人隋。时吏部尚书韦世康兄弟显贵,
文帝从容谓鼎曰:‘世康与公远近?’对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
帝曰:‘卿百代亲族,岂忘本也?’命官给酒肴,遣世康请鼎还杜陵。鼎乃自楚
太傅孟以下二十徐世,并考论昭穆,作《韦氏谱》七卷示之,欢饮十馀日乃还。”
近日同姓通谱最为滥杂,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
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谙悉古今者为之考定,岁终以达礼部,而类奏行之。
其不请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後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专官掌之。《国语》曰:
“使名姓之後,能知上下之神只,氏姓之所出者,为之宗。”又曰:“司商协名
姓。”《春官•宗伯》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内宗、外宗。今日姓
氏、婚姻二事,似宜专设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氏族之乱莫甚于五代之时。当日承唐馀风,犹重门荫,故史青唐、梁之际,
仕宦遭乱奔亡,而吏部铨文书不完,因缘以为奸利,至有私鬻告敕,乱易昭穆,
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豆卢革传》。《册府元龟》:“长兴初,鸿胪卿柳
膺将斋郎文书两年卖与同姓人柳居则,大理寺断罪当大辟,以遇恩赦减死,夺见
任官,罚铜,终身不齿。敕曰:“一人告身,三代名讳,传于同姓,利以私财,
上则欺罔人君,下则货鬻先祖,罪莫大焉。自今以往,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
当极法。’”今则因无荫叙,遂驰:禁防,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
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唐朝已前最重谱牒,如《新唐书》言: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後刘库仁,柳城
李氏世为契丹酋长,营州王氏本高丽之类,此同姓而不同族也,又如《魏书•高
阳王雍传》言:博陵崔显,世号东崔,地寒望劣,此同族而不同望也。故《高士
廉传》言:“每姓第其房望,虽一姓中,高下悬隔。”
异姓称族,自汉以来未有此事。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云:‘与君
陶唐後,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则杜与唐为兄弟矣。《重送
刘十弟判官》诗云:“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
则杜与刘为兄弟矣。韩文公《送何坚序》亦云:“何与韩同姓为近。”按《诗•
扬之水》一章言戍申,三章言戍甫,三章言戌许。孔氏曰:“言甫、许者,以其
俱为姜姓。既重章以变文,因借甫、许以言申,其实不戍甫、许也,”六国时,
秦、赵同为赢姓,《史记》、《汉书》多谓秦为赵,亦此类也。《嵩高》言:
“生甫及申。”孔氏曰:“此诗送申伯而及甫侯者,美其上世俱出四岳,故连言
之。”今人之于同姓,几无不通谱,何不更广之于异姓,而以子美、退之为例也?
李华《淮南节度使崔公颂德碑》云:“惟申伯翼宣王,登南邦,兴周室,小
白率诸侯征楚、翟,奉王职,与崔公叶德同勋,皆姜姓也。”
开元十九年,于两京置齐太公庙。建中初,宰相卢妃、京兆尹卢湛,以卢者
齐之裔,乃鸠其裔孙若崔、卢、丁、吕之族,合钱以崇饰之。
元吴《送何友道游萍乡序》云:“袁柳抚何二族,各以儒官著,而其初实
一姬姓,文之昭由鲁之展而为柳,武之穆由晋之韩而为何,氏不同而姓同。”
宋邵伯温《闻见录》云:“司马温公一日过康节先生,谒曰:‘程秀才既见。”
则温公也。问其故,公笑曰:‘司马出程伯休父。’”
○二字改姓一字
古时以二字姓改为一字者。如马宫本姓马矢,改为马。唐宪宗名纯,诏姓淳
于者改姓于。《唐宰相世系表》钟离味二子,次日按,居颖州:长社,为钟氏。
见之史册,不过一二。自洪武元年,沼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
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
莫甚于此。且如孙氏有二:卫之良夫楚之叔敖,并见于《春秋》,而公孙、叔孙、
长孙、士孙、上孙之类,今皆去而为“孙”,与二国之孙合而为一,而其本姓遂
亡。公羊、公沙、公乘之类,则去而为“公”;毋丘:毋将之类则去而为“毋”,
而其本姓遂亡。司徒、司空之类,则去而为“司”,司马氏则去而或为“司”,
或为“马”,而司马之仅存于代者惟温公之後。所以然者,盖因儒臣无学,不能
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为之条理,而听其人之所自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于
是时。《唐书》:“阿史那忠以擒颉利功,拜左屯卫将军,妻以宗女定襄县主,
赐名为忠,单称史氏。韩文公《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云:“其先姓乌石兰,从
拓跋魏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刘静修《古里氏名
字序》云:“吴景初,本姓古里氏,以女真诸姓今各就其近似者易从中国姓,故
古里氏例称吴。”则固已先之矣。
《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
六十八,而此邑如术,如亻马尚未之录。今访之术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术
虎高琪之後,盖二字改为一字者而撰姓之时,尚未登于黄册也。以此知单姓之改
并在明初以後,而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洪武元年,禁不得胡姓者,禁中国人之更为胡姓,非禁胡人之本姓也。三年
四月甲子,诏曰:“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原,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
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
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後,或多更姓名。朕虑岁
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
者,听其改正。”可谓正大简要。至九年三月癸未,以火你赤为翰林蒙古编修,
更其姓名曰霍庄,盖亦仿汉武赐日碑姓金之意。然汉武取义于休屠王祭天金人,
亦以中国本无金姓也。今中国本有霍姓,而赐之霍,则与周霍叔之後无别矣。况
其时又多不奉旨而自为姓者。其年闰九月丙午,淮安府海州儒学正曾秉正言:
“臣见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人官者,有登显要者,
有为富商大贾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宜令复姓,庶可辨识。又臣前过江浦,
见塞外之俘累累而有,江统徙戎之论,不可不防。”至永乐元年九月庚子,上谓
兵部尚书刘亻隽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宜赐姓以别之。”于是兵部请如洪武
中故事,编置勘合,给赐姓氏。从之。三年七月,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
儿灰名柴秉诚,保住名杨效诚。自此遂以为例,而华宗上姓与旃裘之种相乱。惜
乎!当日之君子徒诵用夏变夷之言,而无类族辨物之道。使举籍蕃人之来归者,
赐以汉姓所无,不妨如拓跋、字文之类二字为姓,则既不混于古先帝王氏族神明
之胄,而又使百世之下,知昭代远服四裔,其得姓于朝者凡若干族,岂非旷代之
盛举哉!
○北方门族
杜氏《通典》言:“北齐之代,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
侯族,诸如此辈近将万室。”《北史•薛胤传》:“为河北太守,有韩、马两姓
各二千馀家。”今日中原北方虽号甲族,无有至千丁者,户口之寡,族姓之衰,
与江南相去蔓绝。其一登科第,则为一方之雄长,而同谱之人至为之仆役。此又
风俗之敝,自金、元以来,凌夷至今,非一日矣。
○冒姓
今人多有冒母家姓者。《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扶柳侯吕平,以皇太後
姊长句子侯。”师古曰:“平既吕氏所生,不当姓吕,盖史家唯记母族也。”
按是时太後方封吕氏,故平以姊子冒吕姓而封耳。《唐书•天後纪》:“圣历二
年腊月,赐皇太子姓武氏。”然则有天子而令之冒母姓者与!
《汉书•景十三王传》:“赵王彭祖取江都易王宠姬王建所奸淖姬者,甚爱
之,生一男,号淖子。”《晋书•会稽王道子传》:“许荣上疏言:今台府局吏、
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是知冒母为姓,
皆人伦之所鄙贱。然亦有帝子而称母姓者,如栗太子、卫太子、史皇孙之类,则
以其失位而名之也。
吕平以太後姊长句子侯,此冒母姓之始。《史记•灌夫传》:“父张孟,
为颖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大宛传》:
“堂邑氏,故胡奴甘父。”《汉拓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汉人。其奴
名甘父。”师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云堂邑父者,盖取主之
姓以为氏,而单称其名日父。”此冒主姓之始。先生《答毛锦衔书》曰:异姓为
後,见于吏者: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吴朱然本姓施,以姊子为朱後,惟
此二人为贤。而贾谧之後充,则有莒人灭曾阝之议矣。惟《晋书》有一事与君家
相类云。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自有子,时人
有讥逸者,逸敷陈古事,卒不复本姓。学者咸谓为当然,亦未可引以为据,以经
典别无可证也。
○两姓
《汉书•百官表》:“建昭三年七月戊辰,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一姓繁。”
○古人二名止用一字
晋侯重耳之名见于经,而定四年,祝佗述践土之盟,其《载书》止日“晋重”,
岂古人二名可但称其一与?《昭二年》:”莒展舆出奔吴。”传曰:“莒展之不
立。”《晋语》:曹僖负羁称叔振铎为“先君叔振”,亦二名,而称其一也。
《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梁传》作“蔡侯东出奔楚”,乃
为之说曰:“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
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然则以削其一名为贬也。
王莽孙宗得罪自杀,复其本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是又以增其一名为贬
也。
班固《幽通赋》:“发还师以成命兮,重醉行而自耦。”潘岳《西征赋》:
“重戮带以定襄,弘大顺以霸世。”文公名止用一字,本于践土载书,却非翦截
古人名字之比。至岳为《关中诗》云:“纷坛齐万,亦孔之丑。”马氵督诔云:
“齐万哮阚,震惊台司。”则不通矣,岂有以“齐万年”为“齐万”者邪?若梁
王彤为征西大将军,而诗云“桓桓梁征”,尤不成语。
班固《幽通赋》:“巨滔天而泯夏。”王莽字巨君,止用一“巨”字。王逸
《九思》:“管束缚兮桎桔,百贸易兮传卖。”遭桓缪兮识举,才德用兮列施。”
百里奚止用一“百”字。此体後汉人已开之矣。
《吕氏春秋》:“干木光乎德。”去‘段’字。《惜誓》:“来革顺志而用
国。”去“恶”字,此为剪截名字之祖。
文中并称两人,而一氏一名,尤为变体。杞殖、华还,二人也。而《淮南子》
称为“殖华”。贾谊《新书》:“使曹勃不能制。”曹,曹参;勃,周勃也。
《史记•孟子荀卿传》:“管婴不及。”管,管仲;婴,晏婴也。司马迁《报任
安书》:“周魏见辜。”周,周勃,魏,魏其侯窦婴也。扬雄《长杨赋》:“乃
命骤卫。”膘,膘骑将军霍去病;卫,大将军卫青也。《杜钦传》:“览宗宣之
飨国。”韦昭曰:“宗,殷高宗也;宣,周宣王也。”《徐乐传》:“名何必夏
子,俗何必成康。”服虔曰:“夏,禹也;子,汤也,汤子姓。”班固《幽通赋》:
“周贾荡而贡愤。”周,庄周;贾,贾谊也。《汉<广干>彰长碑》云:“丧父事
母,有柴颖之行,”柴,高柴;颖,颖考叔也。夏侯湛《张平子碑》云:“同贯
宰贡。”宰,宰我;贡,子贡也。《风俗通》:“清拟夷叔。”邵正《释讥》:
“偏夷叔之高怼。”《傅子》:“夷叔迂武王以成名。”杜预《遗令》:“南观
伊洛,北望夷叔。”陶潜诗:“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皆谓伯夷、叔齐。
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夷史之高。”《巴郡大守樊敏碑》:“有夷史之直。”
皆谓伯夷、史鱼,陶潜《读史》:“述九章程杵。”是程婴、公孙杵臼。《新唐
书•尉迟敬德传》:“隐巢。”是隐太子、巢刺王,一溢一爵。
○古人谥止称一字
古人谥有二字三字,而後人相沿止称一字者。卫之睿圣武公,止称武公。贞
惠文子,止称公叔文子。晋赵献文子,止称文干。魏惠成王,止称惠王。楚顷襄
王,止称襄王。秦惠文王,止称惠王。悼武王,止称武王。昭襄王,止称昭王。
庄襄上,止称庄王。韩昭厘侯,止称昭侯。宣惠王,止称宣王。赵悼襄王,止称
襄王。汉诸葛忠武侯,止称武侯。
○称人或字或爵
颜、曾思、孟三人皆氏,而思独字,以嫌于夫子也。樊、郦、绎灌三人皆姓,
而勃独爵,以功臣周姓者多也。
《史记》垓下之战,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孔将军,蓼侯孔聚也;费将
军,费侯陈贺也。费独以爵者,以功臣陈姓者多也。
○子孙称祖父字
子孙得称祖父之字。子称父字,屈原之言“朕皇考日伯庸”是也。孙称祖字,
子思之言“仲尼祖述尧舜”是也。《仪礼》筮宅之辞曰:“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
宅。”又曰:“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字父也。虞祭之祝曰:“适尔皇
祖某甫。”卒哭之祝曰:“哀子某来日某齐尔于尔皇祖某甫。”字祖也。
祭之祝曰:“适尔皇祖某甫以齐尔孙某甫。”两字之也。
字为臣子所得而称,故周公追王其祖曰“王季”,王而兼字。
○已祧不讳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元年,礼仪使奏言:‘谨按《礼记》曰:既卒
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此谓已迁之庙,则不讳也。今顺宗神
主升礼毕,高宗、中宗神主上迁,请依礼不讳。’制可。”
文宗开成中,刻石经,凡高祖、太宗及肃、代、德、顺、宪、穆、敬七宗讳,
并缺点画;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则不缺;文宗见为天子,依古卒哭乃讳,
故御名亦不缺。
韩退之《辩讳》本为二名嫌名立论,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却犯正讳。盖元
和之元,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日久”,曰“政治少懈”,曰
“巍巍治功”,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举张行素曰“文学治行众所推”,
《平淮西碑》曰:“大开明堂,坐以治之。”《韩弘神道碑铭》曰:“无有外事,
朝廷之治,”惟《讳辩》篇中似不当用。《杨氏曰》韩公是说汉人不讳“治”字
耳,岂谓唐讳乎?
汉时祧庙之制不传,窃意亦当如此,故孝惠讳“盈”,而《说苑•敬慎篇》
引《易》:“天道亏盈而益谦”四句,“盈”字皆作“满”,在七世之内故也。
班固《汉书•律历志》:“盈元”、“盈统”、“不盈”之类,一卷之中字凡四
十馀见。何休注《公羊传》曰:“言于齐者,‘盈’讳文。”已祧故也。若李陵
诗:“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缨。”枚乘《柳赋》:“盈玉缥之清酒。”又诗:
“盈盈一水间。”二人皆在武、昭之世,而不避讳,又可知其为後人之拟作而不
出于西京矣。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中书门下奏:“少帝册文内有‘基’字,是玄宗庙讳,
寻常诏敕皆不回避,少帝是继世之孙,册文内不欲斥列圣之讳,今改为‘宗’字。”
《宋史》:“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祷庙,翼祖当迁,
以後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
谢肇氵制曰:“宋真宗名恒,而朱子于书中‘恒’字独不讳,盖当十宗之世,
真宗已祧。
崇帧三年,礼部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
光、嘉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惟今上御名亦须回避,盖唐、宋亦皆如此。然
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所同,则不讳。
○皇太子名不讳
《册府元龟》:“唐王绍为兵部尚书,绍名初,与宪宗同。宪宗时为广陵王,
顺宗即位,将册为皇太子,绍上言请改名。议者或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
东宫之臣当请改尔,奈何非其属而遽请改名,岂为以礼事上邪?’左司员外郎李
藩曰:‘历代故事,皆自不识大体之臣而失之,因不可复;正无足怪也。’”
《三国志》注言魏文帝为五宫中郎将,宾客如云,哪原独不往,太祖微使人
间之,原答曰:“吾闻国危不事冢宰,君老不奉世子。”万历中年,往往有惜国
本之名而以为题目者,得无有愧其言。
唐中宗自房州还,复立为皇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上言:“太子皇储,其名尊
重,不敢指斥,晋尚书仆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朝官犹尚如此,
宫臣讳则不疑。今东宫殿及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启,回避甚难。孝敬皇帝为太
子时,改‘宏教门’为‘崇教门’;沛王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
皆避名讳以遵典礼。伏望依例改换。”制从之。史臣谓方庆欲尊太子,以示中兴
之渐,然则方庆之言盖有为言之也。
有明之制,太子、亲王名俱今回避,盖失之不考古也,崇祯二年,兵部主客
司主事贺良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寿。而光宗为太子,河南府及商州属县并未
尝改。
《实录》言:“洪武十四年十月辛酉,给事中郑相同,请依古制,凡启事皇
太子,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以见尊无二上之义。诏下群臣议。翰林院编
修吴沈言:‘太子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者也,尊敬之体宜同。’从之。”历代不
称臣之制自斯而变。
亲王之名尤不必讳,而亦讳之。正统十二年,山西乡试《诗经》题内“维周
之帧”,“帧”字犯楚昭王讳,考试及同考官俱罚俸一月。
○二名不偏讳
二名不偏讳。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是其证也。
杜氏《通典》:“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官,总万机,下令曰:‘依
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
不须讳避。”《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
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上以贞观
初不讳先帝二字,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
上乃从之。”
梭唐明宗名嗣源,天成元年六月,敕曰:“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难
知而易讳,贵便于时,况徵彼二名,抑有前例。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
时则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渺躬,托于人
上,祗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若臣下之
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务从私便,庶体朕怀。”
○嫌名
卫桓公名完,楚怀王名槐,古人不讳嫌名,故可以为谥。
韩文公《讳辩》言:“不讳‘浒’‘势’‘秉’‘机’。”乃玄宗御删定
《礼记•月令》,曰“野鸡人大水为蜃”,曰“野鸡始ず”,则讳“雉”,以与
“治”同音也。李林甫序曰:“漩枢玉衡,以齐七政,”则讳“玑”。德宗《九
月九日赐曲江宴诗》:“时此万枢暇,适与佳节并。”则讳“机”,以与“基”
同音也。《南史》刘秉不称名而书其字白彦节,则讳“秉”,以与“”同音也。
又如武後父讳士,而孙处约改名茂道,韦仁约改名思谦。睿宗讳旦,而张仁改
名仁愿。玄宗讳隆基,而刘知几改名子玄,箕州改名仪州。德宗讳适,而括州改
名处州。顺宗讳诵,而“斗讼”律改为“斗竞”。宪宗讳纯,凡姓淳于者改姓于,
唯监察御史韦淳不改。既而有诏,以陆淳为给事中、改名质,淳不得已,改名处
厚。而玄宗以南诏酋龙,名近玄宗讳。遂不行册礼。则退之所言,亦末为定论也。
唐自中叶之後,即士大夫亦讳嫌名,故旧史以韩愈为李贺作《讳辩》为纰缪。
而《贾曾传》则曰:“拜中书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辞。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
又与曾父名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懿宗纪》则曰:“咸通二年八
月,中书舍人卫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请
改授闲官。’敕曰:“嫌名不讳,著在礼文。成命己行,固难依允。’”是又以
为不当讳也。
《册府元龟》:咸通十二年,分司侍御史李溪进状曰:“臣准西台牒及金部
称,奉六月二十七日敕,内园院郝景全事奏状内‘讼’字音与庙讳同,奉敕罚臣
一季俸者。臣官位至卑,得蒙罚俸,屈与不屈,不合有言。而事关理体,若便隐
默,恐负圣时,愿陛下宽其罪戾,使得尽言。臣前奏状称‘准敕因事告事,旁讼
他人’。是咸通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敕语,臣状中具有‘准敕’字,非臣自撰辞句。
臣谨按,《礼》不讳嫌名;又按《职制律》,诸犯庙讳嫌名不坐,注云:谓若
‘禹’与‘雨’,疏云:谓声同而字异。注疏重复,至易分晓。伏惟皇帝陛下明
过帝尧,孝逾大舜,岂自发制敕而不避讳哉。故是审量礼律,以为无妨耳。即引
陛下敕文而言,不敢擅有移改,不谓内园便有此论奏也。臣非敢诉此罚俸也,恐
自此有援引敕格者,亦须委曲回避,便成讹弊。臣间赵充国为将,不嫌伐一时事,
以为汉家俊法。魏徵为相,不存形迹,以致贞观太平。臣虽未及将相,忝为陛下
持宪之臣,岂可以论俸为嫌,而使国家敕命有误也。愿陛下留意察纳,别下明敕,
使自後章奏一遵礼律处分,则天下幸甚。”敕免所罚。
南唐元宗初名,避周信祖庙讳,改名景,是不讳嫌名。
按嫌名之有讳,在汉未之闻,晋羊祜为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及薨,荆州人为
祜讳,名室户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此讳嫌名之始也。
後魏《地形志》:“天水郡上わ县,犯太祖讳,改为上封。”魏太祖名。
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礼部韵略》凡与庙讳音同之字皆不收,太祖讳
匡胤,十《阳部》去王切一十三字,二十一《震部》羊晋切一十一字皆不收,它
皆仿此。朱子《周易本义•后卦》下以“故为后”作“故为遇”,避高宗嫌
名也。岂不闻《颜氏家训》所云:“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
‘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者乎?”
明代不讳嫌名,如建文年号是也。
○以讳改年号
唐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
号多云“永崇”,赵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而范文正公与
元昊书亦改後唐明宗为“显宗”。
○前代讳
孟蜀所刻石经,于唐高祖、太宗讳皆缺书。石晋《相里金神道碑》,“民”、
“珉”二字皆缺末笔。南汉刘岩尊其父谦为代祖圣武皇帝,犹以“代”字易“世”。
至宋,益远矣,而乾德三年卜《伏羲女蜗庙碑》:“民”“珉”二字,咸平六
年孙冲序《绛守居园池记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其于旧君之礼
何其厚与!
杨阜,魏明帝时人也,其疏引《书》:“协和万国”,犹避汉高祖讳。韦昭,
吴後主时人也,其解《国语》,凡“庄”字皆作“严”,犹避汉明帝讳。唐长孙
无忌等撰《隋书》,易《忠节传》以“诚节”,称苻坚为“苻永”,固亦避隋文
帝及其考讳。自古相传,忠厚之道如此,今人不知之矣。
元移刺迪为常州路总管,刻其所点《四书章句或问集注》,其凡例曰:“凡
序注或问中题头及空处并存其旧,以见当时忠上之意。近岁新刊《大学衍义》亦
然。”时天历元年也。《资治通鉴•周太祖、世宗纪》。太祖皇帝皆题头,至今
仍之。《孟子•见梁襄王章》。未注苏氏曰:“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武
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太祖”上空一字。永乐中修《大
全》,于其空处添一“宋”字,後人之见,与前人相去岂不远哉!
○名父名君名祖
《金膝》:周公之祝辞曰:“惟尔元孙某”;《左传》:荀偃济河而祷,称
“曾臣彪”。名君也。《左传》:楚子围宋,申犀见王,称“无畏”;知荦对楚
王,称“外臣首”;鄢陵之战,栾针曰“书退”,名父也。华耦来盟,称“君之
先臣督”;栾盈辞于周行人,曰“陪臣书”,日“其子”,名祖若父也。
○弟子名师
《论语》: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孟子》:乐
正子人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是弟子而名师也。
○同辈称名
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书》周公若曰“君”,《礼记•曾子
间篇》老聃曰“丘”,《檀弓篇》曾子曰“商”,《论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
是也。
○以字为讳
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颜氏家训》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
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後微时,尝字
高祖为季。汉袁种,字其叔父盎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
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故有讳其名而并讳其字者,《三国志•司马朗
传》:“年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常林传》:“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
‘何不拜’林曰:‘虽当下拜,临子字父,何拜之有!’”《晋书•儒林刘兆传》: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曰:‘吾欲见刘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无称其
字者,门人大怒,兆曰:‘听前。’”《旧唐书•韩愈传》:“拜中书舍人,有
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椽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近者均于锷还
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至于山阳
公《载记》言:“马超降蜀,尝呼先生字,关羽怒,请杀之。”此则面呼人主之
字,又不可以常侪论矣。
○自称字
《汉书》注:“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
‘衡敬报’,下言‘匡鼎白’。”《南史》:“陶宏景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
札即以‘隐居’代名。”此自称字之始也。
《东观馀论》言:“古人或有自称字者。王右军《敬谢帖》云“王逸少白”,
《庐山远公集》卢循《与远书》云“范阳卢子先叩首”,柳少师《与弟帖》云
“诚悬呈”。今按唐权德舆《答杨湖南书》称“载之再拜”,柳冕《答郑衢州书》
称“敬叔顿首”,白居易《与元九书》称“乐天再拜”,宋陈抟《谒高公诗》称
“道门弟子图南上”。
唐张谓《长沙风土碑铭》:“有唐八叶,元圣六载,正言待理湘东”;张洗
《济读庙祭器币物铭》:“濯缨不才,谬领兹邑”;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自
书曰“微之序”,乃是作文自称其字。
自称其字不始于汉人,家父、吉甫、寺人,孟子之诗已先之矣。
○人主呼人臣字
汉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
“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
晋以下,人主于其臣多小呼名。《南史》:“梁蔡撙为吏部尚书侍中。武帝
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竞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
‘蔡尚书’,博始放箸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
‘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又南朝人加王
敬宏、王仲德、王景文、谢景仁,北朝人如萧世怡、李元操之辈,名犯帝讳,即
以字行,不复更名。魏王昕对汝南王悦自称“元景”,北齐祖对长广王湛自称
“孝徵”,隋崔颐《答豫章王启》自称“祖浚”,王贞《答齐王柬启》自称
“孝逸”,而唐太宗时如封伦、房乔、高俭、尉迟恭、颜籀,并以字为名,盖因
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後世所不
能及矣。
《因话录》:“文宗对翰林诸学士因论前代文章,裴舍人素数道陈拾遗名,
柳舍人目之,裴不觉,上顾柳曰:‘他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
○两名
《礼记》正义:“公羊说《春秋》,讥二名,谓二字作名,若魏曼多也。”
左氏说二名者,楚公子弃疾弑其君,即位之後,改名为居,是为二名。许慎谨案
云:“文武贤臣有散宜生,苏忿生,则公羊之说非也。”今按古人两名见于经传
者,不止楚平王。如晋文侯名仇,而书云“父义和”。楚灵王名围,而《春秋》
书“弑其君虔于乾溪”。赵简子名鞅,而铁之战自称“志父”。南宫敬叔名说,
一名纟舀,字容,又字括,《蜚廉石棺铭》自称“处父”。屈原名平,其作《离
骚》也,名正则,字灵均。《贾谊传》:“梁王胜”注:“李奇曰:《文三王传》
言揖,此言胜,为有两名。”
○假名甲乙
《史记•万石君传》:“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甲乙非名也,
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韩安国传》:“蒙狱吏田甲”,《张汤传》:“汤之客
田甲”,《汉书•高五王传》:“齐宦者徐甲”,《严助传》:“闽越王弟甲”,
疑亦同此。《任安传》:“某子甲何为不来乎?”《三国志》注:“许攸呼魏太
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左传•文十四年》:“齐公
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注:“犹言某甲。”
《汉书•魏相传》:“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
不应一时四人同以尧、舜、禹、汤为名,若有意撰而名之者。及读《急就章》,
有云“祖尧舜,乐禹汤”,乃悟若此类皆古人所假以名之也。或曰:高帝时实有
赵尧,然非谒者。
蜀汉费作《甲乙论》,设为二人之辞。晋人文字每多祖此,虚设甲乙。中
书令张华造甲乙之问云:“甲娶乙为妻。後又娶丙。”博士弟子徐叔中《服议》,
以母为甲,先夫为乙,後夫为丙,先子为丁,继子为戊。梁范缜《神灭论》有张
甲、王乙、李内、赵丁。而《关尹子》云:“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
丁言俱利俱害。”《关尹子》亦魏晋间人所造之书也。先秦以上即有以甲、乙为
彼此之辞者,《韩非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以姓取名
古人取名连姓为义者绝少,近代人命名,如陈王道、张四维、吕调阳、马负
图之类,榜目一出,则此等姓名几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尝读《通鉴》至五代
後汉,有虢州伶人靖边庭。胡身之注曰:“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
所以为谑也。”考之自唐以来,如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之辈,皆载
之史书,益信其言之有据也。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
矣。
○以父名子
《左传•成十六年》:“潘之党”,潘之子名党也。《襄二十三年》:
“申鲜虞之傅挚”,申鲜虞之子名傅挚也。按《仪礼•特牲馈食礼》:“筮某之
某为尸”,注曰:“某之某者,字尸父而名尸也。”亦此类也。
○以夫名妻
《左传•昭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汉书•杜钦传》:“皇
太後女弟司也君力。”《南齐书》:“周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手
敕曰‘饷周公阿杜。’”《孔丛子》:“卫将军文子之内子死,复者曰,皋媚女
复’。子思闻之,曰:‘此女氏之字,非夫氏之名也。妇人于夫氏以姓氏称,礼
也。’”
○回兼举名字
史文有一人而兼举名、字,如子玉得臣“百里盂明视”之类,已于《左传》
见之。若骈俪之文,必无重出,而亦有一二偶见者。《焦氏易林》:“申公颠倒,
巫臣乱国。”刘琨《答卢谌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谢惠连《秋怀
诗》:“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沈约《宋书•恩幸传》论:“胡广累世农
夫,伯始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叔度名动京师。”皆一人而兼举其名、字也。
古诗:“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下一“与”字,竟以公输鲁班为二人,则
不通矣。
○排行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起
自晋末,汉人所未有也。《水经注》:“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生五
子,并避乱隐居。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
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是後人追撰妄说,东汉人二名者亦少。
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此後应璩、应。卫、卫之流,
踵之而出矣。
今人兄弟行次称一为大,不知始自何时。汉淮南厉王常谓上“大兄”,孝文
帝行非第一也。
○二人同名
有以二人同名而合称之者。《左传•庄二十八年》:晋献公外嬖梁五与东关
嬖五,晋人谓之“二五耦”。《战国策》:杜赫谓楚王曰:“此用二忌之道也。”
以齐田忌、邹忌为二忌。唐高宗显庆二年诏曰:“踪二起于吴、白。”盖仿此称。
○字同其名
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恭帝讳德
文,字德文;会稽王道子,字道子;殷仲文,字仲文;宋蔡兴宗,字兴宗;齐颜
见远,字见远;梁王僧孺,字僧孺;刘孝绰,字孝绰;庾仲容,字仲容;江德藻,
字德藻;任孝恭,字孝恭;师觉授,字觉授;北齐慕容绍宗,字绍宗;魏兰根,
字兰根;後周王思政,字思政;辛庆之,字庆之;崔彦穆,字彦穆之类,至唐时
尤多。
《藩镇传》田绪,字绪;刘济,字济,此起家军伍,未曾立字,如李载义辞,
未有字之比尔。史家例以为字,非也。且其文不可省乎?
○变姓名
古人变姓名,多是避仇,然亦有无所为而变者。范蠡适齐,为鸱夷子皮;之
陶,为朱公。第五伦客河东,自称王伯。齐梁鸿适齐,姓运期,名耀。
○主而日讳
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金石录》云:“生而称讳,
见于石刻者甚众。”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诏曰:“其更讳询”,以为西汉已如此。
《蜀志》刘豹等上言:“圣讳豫睹,”许靖等上言:“名讳昭著。”《晋书》高
κ言:“范伯孙恂。恂率道名讳,未尝经于官曹。”束《劝农赋》:“场功毕,
租输至。录社长,召闾师。条牒所领,注列名讳。”
○主称谥
《汉书•张敖传》:“吕後数言张王以鲁元故,不宜有此。”刘曰:“史
家记事,或有如此追言谥者。”《史记》:贯高与张敖言,谓帝为“高祖”。
《公羊传》:“公子与桓公言:吾为子口隐矣。”皆此类。今按传记中此例尚
多,如《左氏传》:石昔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国语》:鲍国谓子叔
声伯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战国策》:智过曰:“魏桓子之谋臣曰赵葭,
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史记•秦本纪》:晋文公夫人请曰:“缪公怨此三人,
人于骨髓。”《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
叔父。”《宋世家》:华督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
《楚世家》: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随入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
齐王遗楚王书曰:“今秦惠王死,武王立。”《郑世家》:庄公曰:“武姜欲
之楚。”共王曰:“郑成公孤有德焉。”《赵世家》: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曰:
“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後矣。”《韩世家》:屈宜臼曰:
“昭侯不出此门。”《吴起传》:“公叔之仆曰:“君因先与武侯言。”《仲尼
弟子传》:子羔曰:“出公去矣,而门己闭。”《鲁仲连传》:新垣衍谓赵王曰: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诸先生补《梁孝王世家》:窦太後谓景帝曰:
“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三王世家》:公户满意谓燕王曰:“今昭帝始
立。”《荀子》: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成王之为叔父。”《吕氏春秋》:豫让
欲杀赵襄子,其友谓之曰:“以子之才,而索事襄子。”《淮南子》:先轸曰
“昔吾先君与缪公交。”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僧也。”
《吴越春秋》:子胥曰:“报汝平王。”《说苑》:景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卫叔文子曰:“今我未以往,而简子先以来。”并是生时不合称谥。又如《礼记
•曾子问》孔子曰:“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入
吊,康子立于门右。”孔子没时,哀公、康子俱存,此皆後人追为之辞也。自东
京以下,即无此语,文益谨而格卑矣。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史通》
曰:“田常见存,而遽呼以谥。”苏氏曰:“田常之时,安知其为成子而称之?”
○称王公为君
称周文王为文君,《焦氏易林》:“文君燎猎,吕尚获福。号称太师,封建
齐国。”汉张衡《思玄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称晋文公为
文君,《楚辞•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淮南子》:
“晋文君大布之衣,牧羊之裘。”又云“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称宋文公
为文君,《墨子》:“‘昔者宋文君鲍之时。”称楚庄王为庄君。《荀子》:
“庄君之{勿月}。”称齐庄公为庄君,《墨子》:“昔者齐庄君之时。”称鲁昭
公为昭君,《焦氏易林》:“乾侯野井,昭君丧居。”称齐景公为景君,宋何承
天《上陵篇》:“指营丘,感牛山,爽鸠既没景君叹。”称宋襄公为襄君,周庾
信《入彭城馆诗》:“襄君初建国。”称宋元公为元君,《庄子》:“宋元君夜
半而梦。”
●卷二十四
○祖孙
自父而上之皆曰祖,《书•微子》之命曰:“乃祖成汤”是也。自子而下之
皆曰孙,《诗•宫》之篇曰:“後稷之孙,实维太王”;又曰:“周公之孙,
庄公之子”是也。
○高祖
汉儒以曾祖之父为高祖。考之于传,高祖者,远祖之名尔。《左传•昭公十
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则以始祖为高祖。《书
•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康王之浩》:“张皇六师,
无坏我高祖寡命。”则以受命之君为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
曰:‘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为高祖。
○艺祖
《书》:“归格于艺祖。”长。注以艺祖为文祖,不详其义。人知宋人称太
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幸并州,作《起
义堂颂》曰: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山川鬼神,亦莫不宁,实惟艺祖储福之所致。”
十三年,封泰山。其序曰:“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此谓唐高祖。张说作
《享太庙乐章》曰:“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武剑,作镇金门。玄王贻绪,
後稷谋孙。”此谓高祖之高祖讳熙,追尊宣皇帝者也。後汉高祖乾元年,改元
制祠:“昔我艺祖神宗开基抚运,以武功平祸乱,以文德致升平。”此谓前汉高
祖。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封混同江神册文》曰:“仰艺祖之开基,佳江神之
效灵。”此谓金太祖。然则是历代大祖之通称也。
唐武宗会昌三年,讨刘稹制曰:“顷者烈祖在藩,先天启圣。”是以玄宗为
烈祖。宋王旦《封祀坛序》:“烈祖造新邦,臻大定,经制而未逞;神宗求至理,
致升平,业成而中罢。”是以太祖为烈祖,太宗为神宗,亦古人之通称也。
《左传•哀二年》:“卫太子祷曰:‘曾孙蒯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
文祖襄公。’”《书•文侯之命》:“汝克昭乃显祖、烈祖。”显祖皆谓其始封
之君,此古人之通称。
○冲帝
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
芒竹。’”以孺子婴为冲帝。
○考
古人曰父、曰考,一也。《易》曰“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书•大
诰》:“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康诰》:“子弗祗服厥
父事,大伤厥考心。”《酒诰》:“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尹伯奇《履霜
操》曰:“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自《曲礼》定为生曰父,死曰考之称,而为
人子者当有所讳矣。
○伯父叔父
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若不言父,而但曰伯、
叔,则是字之而已。《诗》所谓“叔兮伯兮”,“伯兮兮”,“叔于田”之类,
皆字也。
今之天子称亲王为叔祖、曾叔祖,甚非古义。《礼》:“天子称同姓诸侯曰
伯父、叔父,称其先君亦曰伯父、叔父。”《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
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
称其先君为伯父、叔父之证也。故《礼》有诸父,无诸祖。
○族兄弟
《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郑康成谓:“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
下及玄孙之亲。”《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同宗临于祖庙,同族
于祢庙。”注:“同族谓高祖以下是也。”故晋叔向言之宗十一族。贾谊《新
书》:“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
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
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
备于六,此之谓六亲。”是同高祖之兄弟即为族,族非疏远之称。《颜氏家训》: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以往皆云族人。河北
虽二三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
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理未通。
○亲戚
《史记•宋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路史》谓:“但言亲戚,非
诸父昆弟之称。”非也。古人称其父于兄弟亦曰亲戚。《韩诗外传》:“曾子曰:
‘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此谓其父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封建亲戚,以善屏周。”此谓其子弟。《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三国志》:“张昭谓孙权曰:‘况今奸宄
兢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此谓其父兄。
○哥
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
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剡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
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
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妻子
今人谓妻为妻子,此不典之言,然亦有所自。《韩非子》:“郑县人卜子使
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杜子美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称某
经传称某有三义。《书•金滕》:“惟尔元孙某。”史文讳其君,不敢名也。
《春秋•宣公六年,公羊传》:“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传:“失其名也。”
《礼记•礼》:“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仪礼•士冠礼》:“某有
“子某。”《论语》:“某在斯,某在斯。”通言之也。
周人以讳事神。《牧誓》之言“今予发”。《武成》之言“周王发”,生则
不讳也;《金滕》之言“惟尔元孙某”,追录于武王既崩之後,则讳之矣。故
《礼》:“卒哭乃讳。”
○互辞
《易》:“斡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言“父”又言“考”。《书》:
“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言“予”又言“台”。“汝猷黜乃心。”言“汝”又
言“乃”。“予念我先神後之劳尔先。”言“予”又言“我”。“越予冲人,不
印自恤。”言“予”又言“”。《诗》:“岂不尔受,既其女迁。”言“尔”
又言“女”。《论语》:“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言“我”又言“吾”。《左传》:“尔用而先人之治命。”言“尔”又
言“而”。“女畏而宗室。”言“女”又言“而”。《史记•张仪传》:“若善
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言“若”言“汝”又言“而”。《诗》:“王于出征,
以佐天子。”言“王”又言“天子”。“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言“公”又言
“侯”。《梁传》:“言君之不取,为公也,”言“君”又言:“公”。《左
传》:“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言“公女”又言“公子”。《史记•齐世
家》:“子我盟诸田于陈宗。”言“田”又言“陈”。皆互辞也。
○豫名
《诗》:“鸟乃去矣,後稷呱矣。”子初生而已名之为後稷也。“为韩吉
相攸。”女在室而已名之为韩吉也。皆因其异日之名而豫名之,亦临文之不得
不然也
○重言
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
“暇”也。《诗》:“无己太康”。“已”即“太”也。“既安且宁”。“安”
即“宁”也。“既庶且多。”“庶”即“多”也。《左传》:“一薰一获,十年
尚犹有臭。”“尚”即“犹”也。“周其有[A18F]王,亦克能修其职。”“克”
即“能”也。《礼记》:“人喜则斯陶。”“则”即“斯”也。
○後
《白虎通》曰:“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周始立後。”今考帝喾四妃,
帝舜三妃,以至周初太姜、太任、太姒、邑姜,皆无後名。而《诗》、《书》所
云後,皆君也。《春秋•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後于纪。”《襄十五年》:
“刘夏逆王後于齐。”于是始称後。《曲礼》:“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妇,
有嫔,有妻,有妾。”又云:“天子之妃曰後。”而宣王晏起,姜後脱簪,见于
《列女之传》。此周人立後之据。惟《左传•哀元年》:“後缗方娠。”是夏时
事,疑此後人追称之辞。自《春秋》以下之文,则有以君为後者,有以妃为後者,
杂然于书传矣。
人君之号,唐虞曰帝,夏曰後,商曰王。然帝王,天子所专,後则诸侯皆得
称之。故《书》言“肆觐东後”,“群後四朝”,“禹乃会群後,誓于师”。
《伊训》之祠先王,“侯甸群後咸在。”周王大告武成,亦曰:“呜呼群後。”
而後夔、後羿、伯明後寒之称,皆见于传。《胤征》之篇亦称胤後。康王作《毕
命》曰:“三後协心,同底于道。”穆王作《吕刑》曰:“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然则禹之降帝而称後,是禹之谦,禹之不矜也。
诸侯谓之群後,故天子独称元後。
汉时郡守之于吏民,亦有君臣之分,故有称府主为後者。汉《武都大守李翕
西狭颂》云:“赫赫明後,柔嘉维则。”《桂阳太守周憬铭》云:“懿贤後兮发
圣英。”晋应詹为南平太守,百姓歌之曰:“侥幸之运,赖兹应後。”《兰亭宴
集》有郡功曹魏滂诗云:“明後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王
三王之名,自後人追称之;而禹之为王,未尝见于书也。《甘誓》:“王曰: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胤征》:“胤後承王命徂征。”而《夏小正》
言:“十有一月,王狩。”夏之王见于书者始此,然无称禹为王者。经传之文,
凡言夏必曰夏後氏。
周人之追王止于太王,而组绀已上至後稷则谓之先公,《诗》:“礻龠祠
尝,于公先王”是也。通言之则亦可称之为王。《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
土。”《周语》:“太子晋谏灵王:‘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是也。
王而尊之曰帝,黄歇《上秦昭王书》:“先帝文王、武王、王之身三世,不
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是也。王而等之曰诸侯,汉王告诸侯曰:“愿从诸
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是也。
○君
古时有人臣而隆其称曰君者,周公若曰“君”是也,篇中言君者四,但
言君者六。而成王之书王若曰“君”,陈穆王之书王若曰“呜呼!君牙”,皆此
例也,犹汉时人主称丞相为君侯也。《礼记•坊记》云:“大夫不称君,恐民之
惑也。”故《春秋》传中称君者,皆国君。然亦有卿大夫而称为君者,《庄十一
年》:“楚门廉语屈暇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襄二十五年》:
“郑子产对晋士庄伯曰:‘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至家臣则直
谓其主曰君。《昭十四年》:“司徒老祁虑癸谓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
《二十八年》:“晋祁盈之臣曰:‘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哀
十四年》:“宋司马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
之命’”是也。《仪礼•丧服》篇:“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传曰:
“君谓有地者也。”郑氏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丧大记》:
“大夫君。”孔氏曰:“大夫之臣称大夫为君。”《周礼•调人》注:“主,大
夫君也。”此则上下之通称,不始于後代矣。
人臣称君,自三代以前有之。《孟子》:“象曰:漠盖都君。”
《汉书•高帝纪》:“爵或人君,上所尊礼。”师古曰:“爵高有国邑者,
则自君其人,故曰人君也。上谓天子。”
汉时曹掾皆称其府主为君。至苍头亦得称其主人为君,《後汉书•李善传》:
“君夫人,善在此”是也。女亦得称其父为君,《汉书•王章传》:“我君素刚,
先死者必我君”是也。妇亦得称其舅为君,《尔雅》:“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
没则曰先舅、先姑。”《淮南子》:“君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列女传》:
“我无樊、卫二姬之行,故君以责我”是也。
《丧服》:“妾为君。”郑氏注曰:“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
虽士亦然。”
○主
春秋时称卿大夫曰主。故齐侯唁昭公,称主君。子家子曰:“齐卑君矣。”
而南唐降号江南国主,亦以奉中国正朔,自贬其号。若刘玄德帝蜀,谥昭烈,葬
惠陵。初无贬绌,末帝降魏,封为安乐公,自可即以本封为号。陈寿作《三国志》,
创立先主,後主之名,常璩《蜀志》因之。以晋承魏统,义无两帝。今千载之後,
而犹沿此称,殊为不当。况改汉为蜀,亦出寿笔。当时魏已篡汉,改称昭烈为蜀,
使不得附汉统。异代文人不察史家阿枉之故,若杜甫诗中便称蜀主,殊非知人论
世之学也。昔刘知几论《後汉书•刘元列传》:以为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
後来所修理宜刊革。今之君子既非曹氏、司马氏之臣,不当称昭烈为先主矣。
诸葛孔明书中亦多有称先主者。本当是先帝,传之中原,改为先主耳。主者
次于君之号。苏林解《汉书》“公主”云:“妇人称主,”引《晋语》:“主孟
啖我”。
○陛下
贾谊《新书》:“天子卑号称陛下。”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
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
不敢指斥天于,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上书亦如之。乃群臣
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据此,则陛下犹言执事,後人
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
○足下
今人但见《史记》秦阎乐数二世称“足下”,遂以为相轻之辞,不知乃战国
时人主之称也。如苏代遗燕昭王书,乐毅报燕惠王书,苏厉与赵惠文王书,皆称
“足下”。又如苏秦谓燕易王,范睢见秦昭王,苏代谓齐王,齐人谓齐王、
孟尝君舍人谓卫君,张丐谓鲁君,赵郝对赵孝成王,郦生说沛公,张良献项王,
亦皆称“足下”。《汉书•文帝纪》:“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
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候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
下。”
《宋书•西南夷传》载诸国表文,诃罗陀国称“圣王足下”,义称“天子足
下”,阿罗单国称“大吉天子足下”,阎婆婆达国称“宋国大王大吉天子足下”,
天竺迦毗黎国称“大王足下”。《梁书•诸夷传》表文,盘盘国称“常胜天子足
下”,干利国称“天子足下”,狼修牙国称“大吉天子足下”,婆利国称“圣王
足下”。
○阁下
赵《因话录》曰:“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人之侯伯,亦有阁,故世俗
书题有‘阁下’之称。前辈呼刺史太守亦曰‘节下’,与宰相人僚书往往称‘执
事’,言阁下之执事人耳。刘子玄为史官,《与监修宰相书》称‘足下’,韩文
公《与使主张仆射书》称‘执事’,即其例也。若记室本系王侯宾佐之称,他人
亦非所宜。执事则指其左右之人,尊卑皆可通称。侍者则士庶可用之。近日官至
使府、御史及畿令,悉呼阁下。至于初命宾佐,犹呼记室,今则一例阁下,上下
无别。其执事才施于举人,侍者止行于释子而已。今之布衣相呼尽曰阁下,虽出
于浮薄相戏,亦是名分天壤矣。”
谢在杭《五杂俎》言:“阁,夹室也,以板为之。《礼记•内则》:‘天子
之阁,左达五,右达五。’盖古人置此以度饮食之所,即今房中之板阁,而後乃
广之为楼观之通名,如石渠、天禄、麒麟之类。或以藏书,或以绘像,或以为登
眺游览之所。阁者,门旁小户也。因设馆于其旁,即谓之阁。”《汉书•公孙宏
传》:“开东阁以迎贤人。”师古曰:“阁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
引宾客,以别于椽吏官属。”如今官署角门旁有延宾馆是也。故《萧望之传》言:
“自引出阁。”而《隽不疑传》:“暴胜之为直指使者,不疑至门,胜之开阁延
请。”是凡官府皆有阁,不独三公也。《韩延寿传》:“行县至高陵,入卧传舍,
闭阁思过。”如今之闭角门,不听官属人也。《朱博传》:“召见功曹,闭阁数
责。”此又是闭角门不听出也。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阁。唐制仿之,以宣政为前殿,
紫宸为便殿。前殿谓之正衙。天子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
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谓之入阁,盖中门不启而开角门也。《尔雅》:
“小闺谓之阁。”而室中之门亦或用此为称。是则二字之义本自不同。《汉旧仪》
曰:“丞相听事门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今代以文渊阁藏书,而大学士主之,故谓之阁老,盖亦论经石渠、校书天禄之遗
意尔。然西京但有阁,而未以为官曹之称。至後汉始谓之台、阁。《古诗为焦仲
卿作》云:“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陈寿《三国志》评曰:“魏世事统台
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
曰:“薛夏为秘书丞,尝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谓夏为不
得移。推使当有坐者,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
相移之有?’兰台屈,无以折。自是之後,遂以为常。”《唐书•职官志》:
“光宅元年九月,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然则今之内阁实本于此,
而非取三公黄阁之义。其言入阁办事,谓入此内阁尔,而与唐之随仗入阁不相蒙
也。阁下之称犹云台下,古今异名,亦何妨乎。
○相
《管子》曰:“黄帝得六相。”《宋书•百官志》曰,“殷汤以伊尹为右相,
仲虺为左相。”然其名不见于经,惟《书•说命》有“爱立作相”之文。而《左
传•定公元年》薛宰言:“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礼记•月令》:“命相
布德和令。”注:“相谓三公相王之事也。”正义曰:“案《公羊•隐五年》传
曰:“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
相处乎内,是三公相王之事也。”至六国时,一人知事者特谓之相,故《史记》
称穰侯范雎、蔡泽皆为秦相,後又为丞相也。杜氏《通典》曰:“黄帝六相,尧
十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是则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如《孟子》言:
舜相尧,禹相舜,益相禹,伊尹相汤,周公相武王,《礼记,明堂位》:“周公
相武王”之类耳。《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遂相宋公。”《庄公九年》:
“鲍叔言于齐侯曰:‘管夷吾治于高,使相可也。’”《昭公元年》:“祁午
谓赵文子曰:‘子相晋国。’”按当时官名皆不谓之相。是相矣。《哀公十七年》:
“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又是相二官,而非相楚王。惟
《襄公二十五年》:“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则似真以相名官者。
《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孔丘相。”杜氏解曰:“相,会仪也。如
‘愿为小相焉’之相。”《史记•孔子世家》乃云:“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
是误以“傧相”之相为“相国”之相。不知鲁无相名,有司寇而无大司寇也。
○将军
《春秋传》:“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是已有将军
之文,而未以为名也。至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
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
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公羊传》:“将军子重谏曰。”《梁传》:“使狐
夜姑为将军。”《孟子》:“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墨子》:“昔者晋有六将
军,而智伯莫为强焉。”《庄子》:“今将军兼此三者。”《淮南子》:“赵文
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
又曰:“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而《国语》亦曰:“郑人以詹伯为将军。”
又曰:“吴王夫差黄池之会,十行一嬖大夫,十旌一将军。”《礼记•檀弓》:
“卫将军文子之丧。”《史记•司马穰直传》:“景公以为将军。”《封禅书》:
“杜主者,故周之右将军。”《越世家》:“范蠡称上将军。”《魏世家》:
“令太子申为上将军。”《战国策》:“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汉
书•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将军,皆周末官。”《通典》曰:“自战国置大将
军,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丐。至汉则定以为官名矣。”
○相公
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若封王则称相王。自洪武中革去丞相之
号,则有公而无相矣。即初年之制,亦不尽沿唐宋,有相而不公者胡惟庸是也,
有公而不相者常遇春之伦是也,封公拜相惟李善长、徐达,三百年来有此二相公
耳。魏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羽猎赋》:“相公乃
乘轻轩,驾四骆。”相公二字似始见此。
○司业
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唐归崇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
义在《礼记》‘乐正司业’。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
‘大版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虚,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磐之
и虚也。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酒为太师氏,司业
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下尚书集百僚定议以闻。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按《灵台》之诗曰:“虚业维枞。”即此“业”字。传曰:“业,大版也。所以
饰为悬也。捷业如锯齿,或白
○司业
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唐归崇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
义在《礼记》‘乐正司业’。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
‘大版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虚,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磐之
и虚也。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酒为太师氏,司业
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下尚书集百僚定议以闻。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按《灵台》之诗曰:“虚业维枞。”即此“业”字。传曰:“业,大版也。所以
饰为悬也。捷业如锯齿,或白画之。”《尔雅》:“大版谓之业。”《左氏•
昭九年》传:“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礼记•檀弓》:
“大功废业。”并谓此也。悬者,常防其坠。故借为敬谨之义,《书》之“兢兢
业业”,《诗》之“赫赫业业”、“有震且业”是也。凡人所执之事亦当敬谨,
故借为事业之义。《易》传之“进德修业”,“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
《礼记》之“敬业乐群”是也。然三代《诗》、《书》之文并无此义,而“业广
惟勤”一语,乃出于梅赜所上之古文《尚书》。
梁刘勰《文心雕龙》谓:《沦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三论》後人
追题,今《周官篇》有“论道经邦”之语,盖梅赜古文之书,其时未行。然即此
二字,亦足以蔡时世言语之不同矣。
○翰林
《唐书•职官志》曰:“翰林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
因得参谋议,纳谏争。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
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
掌之。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任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後,始号北门学
士。玄宗之代,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
掌中外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继以诏敕文告悉由中书,每多窒滞,始选朝官有辞艺
学识者人翰林供奉,然亦未定名制。开元二十六年,始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
学士院,专掌内命。至德以後,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置学
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以独当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
“贞元以後,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而其官不见于《唐六典》,盖书成于张九
龄,其时尚未置也。
《旧书》言翰林院有合练,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陆贽
与吴通玄有隙,乃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徒,待诏翰林,比无学士,请罢其官。其
见于史者:天宝初嵩山道士吴筠,乾元中占星韩颖、刘ピ,贞元末奕棋王叔文,
侍书王亻丕,元和未方士柳泌,浮屠大通,宝历初善奕王倚、兴唐观道士孙准,
并待诏翰林。又如黎斡虽官至京兆尹,而其初亦以占星待诏翰林。而贞元二十一
年二月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履冗食者四十二人。宝历二年十二月庚申,
省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共一千二百七十人。此可知
翰林不皆文学之士矣。赵磷《因话录》云:“文宗赐翰林学士章服。续有待诏欲
先赐,本司以名上,上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成化三年,以明年上元张灯,命翰林院词臣撰诗词。编修章懋,黄仲昭、检
讨庄昶上疏言:“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虽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经之词,
岂宜迸于君上?固不可曲引宋祁,苏轼之教坊致语,以自取侮慢不敬之罪。臣等
又尝伏读宣宗章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惟义与仁。尧舜之道,
邹孟以陈。’今张灯之举,恐非尧舜之道;应制之诗,恐非仁义之言。臣等知陛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日知錄 - 15
- Büleklär
- 日知錄 - 0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9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39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9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041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01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13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26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7.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9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69.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4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4409.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9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379.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7.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3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513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0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1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290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8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21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3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439.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4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481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0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629.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2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10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1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81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1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24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5.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5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0931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6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3010.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1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5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2111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日知錄 - 2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17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224114.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5.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