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警世通言 - 0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55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67
20.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話說浙江嘉興府長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鐘。家財萬貫,世代都稱員外,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恨天者,恨他不常常六月。又多了秋風冬雪,使人怕冷,不免費錢買衣服來穿。恨地者,恨他樹木生得不湊趣。若是湊趣,生得齊整如意,樹木就好做屋柱,枝條大者就好做梁,細者就好做椽,卻不省了匠人工作。恨自家者,恨肚皮不會作家,一日不吃飯,就餓將起來。恨爹娘者,恨他遺下許多親眷朋友,來時未免費茶費水。恨皇帝者,我的祖宗分授的田地,卻要他來收錢糧。不止五恨,還有四願,願得四般物事。那四般物事?一願得鄧家銅山,二願得郭家金穴,三願得石崇的聚寶盆,四願得呂純陽祖師點石為金這個手指頭。因有這四願、五恨,心常不足。積財聚穀,日不暇給。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因此鄉里起他一個異名,叫做金冷水,又叫金剝皮。尤不喜者是僧人,世間只有僧人討便宜,他單會布施俗家的東西,再沒有反布施與俗家之理。所以金冷水見了僧人,就是眼中之釘,舌中之刺。

他住居相近處,有個福善庵。金員外生年五十,從不曉得在庵中破費一文的香錢。所喜渾家單氏,與員外同年同月同日,只不同時,他偏吃齋好善。金員外喜他的是吃齋,惱他的是好善。因四十歲上,尚無子息,單氏瞞過了丈夫,將自己釵梳二十餘金,布施與福善庵老僧,教他粧佛誦經,祈求子嗣。

佛門有應,果然連生二子,且是俊秀。因是福善庵祈求來的,大的小名福兒,小的小名善兒。單氏自得了二子之後,時常瞞了丈夫,偷柴偷米,送與福善庵,供養那老僧。金員外偶然察聽了些風聲,便去咒天罵地,夫妻反目,直聒得一個不耐煩方休,如此也非止一次。只為渾家也是個硬性,鬧過了,依舊不理。

其年夫妻齊壽,皆當五旬,福兒年九歲,善兒年八歲,踏肩生下來的,都已上學讀書,十全之美。到生辰之日,金員外恐有親朋來賀壽,預先躲出。單氏又湊些私房銀兩,送與庵中打一壇齋醮。一來為老夫婦齊壽,二來為兒子長大,了還願心。日前也曾與丈夫說過來,丈夫不肯,所以只得私房做事。

其夜,和尚們要鋪設長生佛燈,叫香火道人至金家,問金阿媽要幾斗糙米。單氏偷開了倉門,將米三斗付與道人去了。隨後金員外回來,單氏還在倉門口封鎖。被丈夫窺見了,又見地下狼籍些米粒,知是私房做事。欲要爭嚷,心下想道:「今日生辰好日,況且東西去了,也討不轉來,乾拌去了涎沫。」只推不知,忍住這口氣。一夜不睡,左思右想道:「尀耐這賊禿常時來蒿惱我家,到是我看家的一個耗鬼。除非那禿驢死了,方絕其患。」恨無計策。

到天明時,老僧攜著一個徒弟來回覆醮事。原來那和尚也怕見金冷水,且站在門外張望。金老早已瞧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取了幾文錢,從側門走出市心,到山藥鋪裡贖些砒霜。轉到賣點心的王三郎店裡,王三郎正蒸著一籠熟粉,擺一碗糖餡,要做餅子。金冷水袖裡摸出八文錢撇在櫃上道:「三郎收了錢,大些的餅子與我做四個,餡卻不要下少了。你只捏著窩兒,等我自家下餡則個。」王三郎口雖不言,心下想道:「有名的金冷水、金剝皮,自從開這幾年點心鋪子,從不見他家半文之面。今日好利市,也撰他八個錢。他是好便宜的,便等他多下些餡去,扳他下次主顧。」

王三郎向籠中取出雪團樣的熟粉,真個捏做窩兒,遞與金冷水說道:「員外請尊便。」金冷水卻將砒霜末悄悄的撒在餅內,然後加餡,做成餅子。如此一連做了四個,熱烘烘的放在袖裡。離了王三郎店,望自家門首踱將進來。那兩個和尚正在廳中吃茶,金老欣然相揖。揖罷,入內對渾家道:「兩個師父侵早到來,恐怕肚裡饑餓。適才鄰舍家邀我吃點心,我見餅子熱得好,袖了他四個來,何不就請了兩個師父?」單氏深喜丈夫回心向善,取個朱紅楪子,把四個餅子裝做一楪,叫丫鬟托將出去。

那和尚見了員外回家,不敢久坐,已無心吃餅了。見丫鬟送出來,知是阿媽美意,也不好虛得。將四個餅子裝做一袖,叫聲咶噪,出門回庵而去。金老暗暗歡喜,不在話下。

卻說金家兩個學生,在社學中讀書。放了學時,常到庵中頑耍。這一晚,又到庵中。老和尚想道:「金家兩位小官人,時常到此,沒有什麼請得他。今早金阿媽送我四個餅子還不曾動,放在櫥櫃裡。何不將來熯熱了,請他吃一杯茶?」當下分付徒弟在櫥櫃裡取出四個餅子,廚房下熯得焦黃,熱了兩杯濃茶,擺在房裡,請兩位小官人吃茶。兩個學生頑耍了半晌,正在肚饑,見了熱騰騰的餅子,一人兩個,都吃了。不吃時猶可,吃了呵,分明是:一塊火燒著心肝,萬桿槍攢卻腹肚。

兩個一時齊叫肚疼。跟隨的學童慌了,要扶他回去。奈兩個疼做一堆,跑走不動。老和尚也著了忙,正不知什麼意故。只得叫徒弟一人背了一個,學童隨著,送回金員外家,二僧自去了。金家夫婦這一驚非小,慌忙叫學童問其緣故。學童道:「方才到福善庵吃了四個餅子,便叫肚疼起來。那老師父說,這餅子原是我家今早把與他吃的。他不捨得吃,將來恭敬兩位小官人。」金員外情知蹊蹺了,只得將砒霜實情對阿螞說知。單氏心下越慌了,便把涼水灌他,如何灌得醒!須臾七竅流血,嗚呼哀哉,做了一對殤鬼。

單氏千難萬難,祈求下兩個孩兒,卻被丈大不仁,自家毒死了。待要廝罵一場,也是枉然。氣又忍不過,苦又熬不過。走進內房,解個束腰羅帕,懸梁自縊。金員外哭了兒子一場,方才收淚。到房中與阿媽商議說話,見梁上這件打鞦韆的東西,嚇得半死。登時就得病上牀,不勾七日,也死了。金氏族家,平昔恨那金冷水、金剝皮慳吝,此時天賜其便,大大小小,都蜂擁而來,將家私搶個罄盡。此乃萬貫家財,有名的金員外一個終身結果,不好善而行惡之報也。有詩為證:
餅內砒霜那得知?害人番害自家兒。舉心動念天知道,果報昭彰豈有私!

方才說金員外只為行惡上,拆散了一家骨肉。如今再說一個人,單為行善,周全了一家骨肉。正是:善惡相形,禍福自見。戒人作惡,勸人為善。

話說江南常州府無錫縣東門外,有個小戶人家。兄弟三人,大的叫做呂玉,第二的叫做呂寶,第三的叫做呂珍。呂玉娶妻王氏,呂寶娶妻楊氏,俱有姿色。呂珍年幼未娶。王氏生下一個孩子,小名喜兒,方才六歲,跟鄰舍家兒童出去看神會,夜晚不回。夫妻兩個煩惱,出了一張招子,街坊上叫了數日,全無影響。

呂玉氣悶,在家裡坐不過,向大戶家借了幾兩本錢,往太倉嘉定一路,收些棉花布疋,各處販賣,就便訪問兒子消息。每年正二月出門,到八九月回家,又收新貨。走了四個年頭,雖然趁些利息,眼見得兒子沒有尋處了。日久心慢,也不在話下。

到第五個年頭,呂玉別了王氏,又去做經紀。何期中途遇了個大本錢的布商,談論之間,知道呂玉買賣中通透,拉他同往山西脫貨,就帶羢貨轉來發賣,於中有些用錢相謝。呂玉貪了蠅頭微利,隨著去了。及至到了山西,發貨之後,遇著連歲荒歉,討賒帳不起,不得脫身。呂玉少年久曠,也不免行戶中走了一兩遍,走出一身風流瘡,服藥調治,無面回家。挨到三年,瘡才痊好,討清了帳目。那布商因為稽遲了呂玉的歸期,加倍酬謝。呂玉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貨完備,自己販了些粗細羢褐,相別先回。

一日早晨,行至陳留地方,偶然去坑廁出恭,見坑板上遺下個青布搭膊。檢在手中,覺得沉重。取回下處打開看時,都是白物,約有二百金之數。呂玉想道:「這不意之財,雖則取之無礙,倘或失主追尋不見,好大一場氣悶。古人見金不取,拾帶重還。我今年過三旬,尚無子嗣,要這橫財何用?」忙到坑廁左近伺候,只等有人來抓尋,就將原物還他。等了一日,不見人來,次日只得起身。

又行了五百餘里,到南宿州地方。其日天晚,下一個客店,遇著一個同下的客人,閒論起江湖生意之事。那客人說起自不小心,五日前侵晨到陳留縣解下搭膊登東。偶然官府在街上過,心慌起身,卻忘記了那搭膊,裡面有二百兩銀子。直到夜裡脫衣要睡,方才省得。想著過了一日,自然有人拾去了,轉去尋覓,也是無益,只得自認晦氣罷了。呂玉便問:「老客尊姓?高居何處?」客人道:「在下姓陳,祖貫徽州。今在揚州閘上開個糧食舖子。敢問老兄高姓?」呂玉道:「小弟姓呂,是常州無錫縣人,揚州也是順路。相送尊兄到彼奉拜。」客人也不知詳細,答應道:「若肯下顧最好。」次早,二人作伴同行。

不一日.來到揚州閘口。呂玉也到陳家舖子,登堂作揖,陳朝奉看坐獻茶。呂玉先提起陳留縣失銀子之事,盤問他搭膊模樣。「是個深藍青布的,一頭有白線緝一個『陳』字。」呂玉心下曉然,便道:「小弟前在陳留拾得一個搭膊,倒也相像,把來與尊兄認看。」陳朝奉見了搭膊,道:「正是。」搭膊裡面銀兩,原封不動。呂玉雙手遞還陳朝奉。陳朝奉過意下去,要與呂玉均分,呂玉下肯。陳朝奉道:「便不均分,也受我幾兩謝禮,等在下心安。」呂玉那裡肯受。陳朝奉感激不盡,慌忙擺飯相款。思想:「難得呂玉這般好人,還金之恩,無門可報。自家有十二歲一個女兒.要與呂君扳一脉親往來,第不知他有兒子否?」

飲酒中間,陳朝奉問道:「恩兄,令郎幾歲了?」呂玉不覺掉下淚來,答道:「小弟只有一兒,七年前為看神會,失去了,至今並無下落。荊妻亦別無生育,如今回去,意欲尋個螟蛉之子,出去幫扶生理,只是難得這般湊巧的。」陳朝奉道:「舍下數年之間,將三兩銀子,買得一個小廝,貌頗清秀,又且乖巧,也是下路人帶來的。如今一十三歲了,伴著小兒在學堂中上學。恩兄若看得中意時,就送與恩兄服侍,也當我一點薄敬。」呂玉道:「若肯相借,當奉還身價。」陳朝奉道:「說那裡話來!只恐恩兄不用時,小弟無以為情。」當下便教掌店的,去學堂中喚喜兒到來。

呂玉聽得名字與他兒子相同,心中疑惑。須臾,小廝喚到,穿一領蕪湖青布的道袍,生得果然清秀。習慣了學堂中規矩,見了呂玉,朝上深深唱個喏。呂玉心下便覺得歡喜,仔細認出兒子面貌來。四歲時,因跌損左邊眉角,結一個小疤兒,有這點可認。呂玉便問道:「幾時到陳家的?」那小廝想一想道:「有六七年了。」又問他:「你原是那裡人?誰賣你在此?」那小廝道:「不十分詳細。只記得爹叫做呂大,還有兩個叔叔在家。娘姓王,家在無錫城外。小時被人騙出,賣在此間。」呂玉聽罷,便抱那小廝在懷,叫聲:「親兒!我正是無錫呂大!是你的親爹了。失了你七年,何期在此相遇!」正是:水底撈針針已得,掌中失寶寶重逢。筵前相抱慇懃認,猶恐今朝是夢中。

小廝眼中流下淚來。呂玉傷感,自不必說。呂玉起身拜謝陳朝奉:「小兒若非府上收留,今日安得父子重會?」陳朝奉道:「恩兄有還金之盛德,天遣尊駕到寒舍,父子團圓。小弟一向不知是令郎,甚愧怠慢。」呂玉又叫喜兒拜謝了陳朝奉。陳朝奉定要還拜,呂玉不肯,再三扶住,受了兩禮.便請喜兒坐於呂玉之傍。陳朝奉開言:「承恩兄相愛,學生有一女年方十二歲,欲與令郎結絲蘿之好。」呂玉見他情意真懇,謙讓不得,只得依允。是夜父子同榻而宿,說了一夜的說話。

次日,呂玉辭別要行。陳朝奉留住,另設個大席面,款待新親家、新女婿,就當送行。酒行數巡,陳朝奉取出白金二十兩,向呂玉說道:「賢婿一向在舍有慢,今奉些須薄禮相贖,權表親情,萬勿固辭。」呂玉道:「過承高門俯就,舍下就該行聘定之禮。因在客途,不好苟且,如何反費親家厚賜?決不敢當!」陳朝奉道:「這是學生自送與賢婿的,不干親翁之事。親翁若見卻,就是不允這頭親事了。」呂玉沒得說,只得受了,叫兒子出席拜謝。陳朝奉扶起道:「些微薄禮,何謝之有。」喜兒又進去謝了丈母。當日開懷暢飲,至晚而散。呂玉想道:「我因這還金之便,父子相逢,誠乃無意。又攀了這頭好親事,似錦上添花。無處報答天地,有陳親家送這二十兩銀子,也是不意之財。何不擇個潔淨僧院,糴米齋僧,以種福田。」主意定了。

次早,陳朝奉又備早飯。呂玉父子吃罷,收拾行囊,作謝而別。喚了一隻小船,搖出閘外。約有數里,只聽得江邊鼎沸。原來壞了一隻人載船,落水的號呼求救。崖上人招呼小船打撈,小船索要賞犒,在那裡爭嚷。呂玉想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比如我要去齋僧,何不捨這二十兩銀子做賞錢,教他撈救,見在功德。」當下對眾人說:「我出賞錢,快撈救。若救起一船人性命,把二十兩銀子與你們。」

眾人聽得有二十兩銀子賞錢,小船如蟻而來。連崖上人,也有幾個會水性的,赴水去救。須臾之間,把一船人都救起。呂玉將銀子付與眾人分散,水中得命的,都千恩萬謝。只見內中一人,看了呂玉叫道:「哥哥那裡來?」呂玉看他,不是別人,正是第三個親弟呂珍。呂玉合掌道:「慚愧,慚愧!天遣我撈救兄弟一命。」忙扶上船,將乾衣服與他換了。呂珍納頭便拜,呂玉答禮,就叫喜兒見了叔叔。把還金遇子之事,述了一遍,呂珍驚訝不已。呂玉問道:「你卻為何到此?」呂珍道:「一言難盡。自從哥哥出門之後,一去三年。有人傳說哥哥在山西害了瘡毒身故。二哥察訪得實,嫂嫂已是成服戴孝,兄弟只是不信。二哥近日又要逼嫂嫂嫁人,嫂嫂不從。因此教兄弟親到山西訪問哥哥消息,不期於此相會。又遭覆溺,得哥哥撈救,天與之幸!哥哥不可怠緩,急急回家,以安嫂嫂之心。遲則怕有變了。」呂玉聞說驚慌,急叫家長開船,星夜趕路。正是:心忙似箭惟嫌緩,船走如梭尚道遲!

再說王氏聞丈夫凶信,初時也疑惑,被呂寶說得活龍活現,也信了,少不得換了些素服。呂寶心懷不善,想著哥哥已故,嫂嫂又無所出,況且年紀後生,要勸他改嫁,自己得些財禮。教渾家楊氏與阿姆說,王氏堅意不從。又得呂珍朝夕諫阻,所以其計不成。王氏想道:「『千聞不如一見』,雖說丈夫已死,在幾千里之外,不知端的。」央小叔呂珍是必親到山西,問個備細。如果然不幸,骨殖也帶一塊回來。呂珍去後,呂寶愈無忌憚,又連日賭錢輸了,沒處設法。偶有江西客人喪偶,要討一個娘子,呂寶就將嫂嫂與他說合。那客人也訪得呂大的渾家有幾分顏色,情願出三十兩銀子。呂寶得了銀子,向客人道:「家嫂有些粧喬,好好裡請他出門,定然不肯。今夜黃昏時分,喚了人轎,悄地到我家來。只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更不須言語,扶他上轎,連夜開船去便了。」客人依計而行。

卻說呂寶回家,恐怕嫂嫂不從,在他眼前不露一字。卻私下對渾家做個手勢道:「那兩腳貨,今夜要出脫與江西客人去了。我生怕他哭哭啼啼,先躲出去。黃昏時候,你勸他上轎,日裡且莫對他說。」呂寶自去了,卻不曾說明孝髻的事。原來楊氏與王氏妯娌最睦,心中不忍,一時丈夫做主,沒奈他何。欲言不言,直挨到酉牌時分,只得與王氏透個消息:「我丈夫已將姆姆嫁與江西客人,少停,客人就來取親,教我莫說。我與姆姆情厚,不好瞞得。你房中有甚細軟家私,預先收拾,打個包裹,省得一時忙亂。」王氏啼哭起來,叫天叫地。楊氏道:「不是奴苦勸姆姆。後生家孤孀,終久不了。吊桶已落在井裡,也是一緣一會,哭也沒用!」王氏道:「嬸嬸說那裡話!我丈夫雖說已死,不曾親見。且待三叔回來,定有個真信。如今逼得我好苦!」說罷又哭。楊氏左勸右勸,王氏住了哭說道:「嬸嬸,既要我嫁人,罷了,怎好戴孝髻出門,嬸嬸尋一頂黑髻與奴換了。」楊氏又要忠丈夫之托,又要姆姆面上討好,連忙去尋黑髻來換。也是天數當然,舊髻兒也尋不出一頂。王氏道:「嬸嬸,你是在家的,暫時換你頭上的髻兒與我,明早你教叔叔鋪裡取一頂來換了就是。」楊氏道:「使得。」便除下髻來遞與姆姆。王氏將自己孝髻除下,換與楊氏戴了。王氏又換了一身色服。黃昏過後,江西客人引著燈籠火把,抬著一頂花花轎,吹手雖有一副,不敢吹打。如風似雨,飛奔呂家來。呂寶已自與了他暗號,眾人推開大門,只認戴孝髻的就搶。楊氏嚷道:「不是!」眾人那裡管三七二十一,搶上轎時,鼓手吹打,轎夫飛也似抬去了。

一派笙歌上客船,錯疑孝髻是姻緣。新人若向新郎訴,只怨親夫不怨天。

王氏暗暗叫謝天謝地,關了大門,自去安歇。次日天明,呂寶意氣揚揚,敲門進來。看見是嫂嫂開門,吃了一驚,房中不見了渾家。見嫂子頭上戴的是黑髻,心中大疑。問道:「嫂嫂,你嬸子那裡去了?」王氏暗暗好笑,答道:「昨夜被江西蠻子搶去了。」呂寶道:「那有這話!且問嫂嫂如何不戴孝髻?」王氏將換害的緣故,述了一遍,呂寶搥胸只是叫苦。指望賣嫂子,誰知到賣了老婆!江西客人已是開船去了。三十兩銀子,昨晚一夜就賭輸了一大半,再要娶這房媳婦子,今生休想。復又思量,一不做,二不休,有心是這等,再尋個主顧把嫂子賣了,還有討老婆的本錢。

方欲出門,只見門外四五個人,一擁進來。不是別人,卻是哥哥呂玉、兄弟呂珍、姪子喜兒,與兩個腳家,馱了行李貨物進門。呂寶自覺無顏,後門逃出,不知去向。王氏接了丈夫,又見兒子長大回家,問其緣故。呂玉從頭至尾,敘了一遍。王氏也把江西人搶去嬸嬸,呂寶無顏,後門走了一段情節敘出。呂玉道:「我若貪了這二百兩非意之財,怎勾父子相見?若惜了那二十兩銀子,不去撈救覆舟之人,怎能勾兄弟相逢?若不遇兄弟時,怎知家中信息?今日夫妻重會,一家骨肉團圓,皆天使之然也。逆弟賣妻,也是自作自受。皇天報應,的然不爽!」自此益修善行,家道日隆,後來喜兒與陳員外之女做親,子孫繁衍,多有出仕貴顯者。詩云:本意還金兼得子,立心賣嫂反輸妻。世間惟有天工巧,善惡分明不可欺。
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日月盈虧,星辰失度,為人豈無興衰?
子房年幼,逃難在徐邳,伊尹曾耕莘野,子牙嘗釣磻溪。
君不見,韓侯未遇,遭胯下受驅馳,蒙正瓦窯借宿,裴度在古廟依棲。
時來也,皆為將相,方表是男兒。

漢武帝元狩二年,四川成都府一秀士司馬長卿,雙名相如。自父母雙亡,孤身無倚,虀鹽自守。貫串百家,精通經史。雖然遊藝江湖,其實志在功名。出門之時,過城北七里許,曰昇仙橋,相如大書於橋柱上:「大丈夫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所以北抵京洛,東至齊楚,遂依梁孝王之門,與鄒陽、枚臯輩為友。不期梁王薨,相如謝病歸成都市上。臨卭縣有縣令王吉,每每使人相招。一日到彼相會,盤桓旬日。談間,言及本處卓王孫巨富,有亭台池館,華美可翫。縣令著人去說,教他接待。

卓王孫貲財巨萬,僮僕數百,門闌奢侈。園中有花亭一所,名曰瑞仙,四面芳菲爛熳,真可遊息。京洛名園,皆不能過此。這卓員外喪偶不娶,慕道修真。止有一女,小字文君,年方十九,新寡在家。聰慧過人,姿態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員外一日早晨,聞說縣令友人司馬長卿乃文章巨儒,要來遊玩園池,特來拜訪。慌忙迎接,至後花園中,瑞仙亭上。動問已畢,卓王孫置酒相待。見長卿丰姿俊雅,且是王縣令好友,甚相敬重。道:「先生去縣中安下不便,何不在敝舍權住幾日?」相如感其厚意,遂令人喚琴童攜行李來瑞仙亭安下。倏忽半月。

且說卓文君在繡房中閒坐,聞侍女春兒說:「有秀士司馬長卿相訪,員外留他在瑞仙亭安寓。此生丰姿俊雅,且善撫琴。」文君心動,乃於東牆瑣窗內竊窺視相如才貌。「日後必然大貴。但不知有妻無妻?我若得如此之丈夫,平生願足!爭奈此人簞瓢屢空,若待媒證求親,俺父親決然不肯。倘若挫過此人,再後難得。」過了兩日,女使春兒見小姐雙眉愁蹙,必有所思。乃對小姐道:「今夜三月十五日,月色光明,何不往花園中散悶則個?」小姐口中不說,心下思量:「自見了那秀才,日夜廢寢忘餐,放心不下。我今主意已定,雖然有虧婦道,是我一世前程。」收拾了些金珠首飾,分付春兒安排酒果:「今夜與你賞月散悶。」春兒打點完備,隨小姐行來。

話中且說相如久聞得文君小姐貌美聰慧,甚知音律,也有心去挑逗他。今夜月明如水,聞花陰下有行動之聲,教琴童私覷,知是小姐。乃焚香一炷,將瑤琴撫弄。文君正行數步,只聽得琴聲清亮,移步將近瑞仙亭,轉過花陰下,聽得所彈音曰:
鳳兮鳳兮思故鄉,遨遊四海兮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如今夕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在我傍。
何緣交頸為鴛鴦,期頡頏兮共翱翔。
鳳兮鳳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小姐聽罷,對侍女道:「秀才有心,妾亦有心。今夜既到這裡,可去與秀才相見。」遂乃行到亭邊,相如月下見了文君,連忙起身迎接道:「小生夢想花容,何期光降。不及遠接,恕罪,恕罪!」文君斂袵向前道:「高賢下臨,甚缺款待。孤館寂寞,令人相念無已。」相如道:「不勞小姐掛意。小生有琴一張,自能消遣。」文君笑道:「先生不必迂闊。琴中之意,妾已備知。」相如跪下告道:「小生得見花顏,死也甘心。」文君道:「請起,妾今夜到此,與先生賞月,同飲三杯。」春兒排酒果於瑞仙亭上,文君、相如對飲。相如細視文君,果然生得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振繡衣,披錦裳,濃不短,纖不長。臨溪雙洛浦,對月兩嫦娥。

酒行數巡,文君令春兒收拾前去:「我便回來。」相如道:「小姐不嫌寒陋,願就枕席之歡。」文君笑道:「妾欲奉終身箕帚,豈在一時歡愛乎?」相如問道:「小姐計將安出?」文君道:「如今收拾了些金珠在此。不如今夜同離此間,別處居住。倘後父親想念,搬回一家完聚,豈不美哉?」當下二人同下瑞仙亭,出後園而走。卻是:鰲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且說春兒至天明不見小姐在房,亭子上又尋不見,報與老員外得知。尋到瑞仙亭上,和相如都不見。員外道:「相如是文學之士,為此禽獸之行!小賤人,你也自幼讀書,豈下聞女子『事無擅為,行無獨出?』你不聞父命,私奔苟合,非吾女也!」欲要訟之於官,爭奈家醜不可外揚,故爾中止,「且看他有何面目相見親戚!」從此隱忍無語,亦不追尋。

卻說相如與文君到家,相如自思囊篋罄然,難以度日:「想我渾家乃富貴之女,豈知如此寂寞!所喜者略無慍色,頗為賢達。他料想司馬長卿必有發達時分。」正愁悶間,文君至。相如道:「日與渾家商議,欲做些小營運,奈無資本。」文君道:「我首飾釵釧,盡可變賣。但我父親萬貫家財,豈不能周濟一女?如今不若開張酒肆,妾自當罏。若父親知之,必然懊悔。」相如從其言,修造房屋,開店賣酒。文君親自當罏記帳。忽一日,卓王孫家僮有事到成都府,入肆飲酒,事有湊巧,正來到司馬長卿肆中。見當罏之婦,乃是主翁小姐,吃了一驚。慌忙走回臨卭,報與員外知道。員外滿面羞慚,不肯認女,但杜門不見賓客而已。

再說相如夫婦賣酒,約有半年。忽有天使捧著一紙詔書,問司馬相如名字,到於肆中,說道:「朝廷觀先生所作〈子虛賦〉,文章浩爛,超越古人。官裡歎賞,飄飄然有凌雲之志氣,恨不得與此人同時,有楊得意奏言:『此賦是臣之同里司馬長卿所作,見在成都閒居。』天子大喜,特差小官來徵召。走馬臨朝,不許遲延。」

相如收拾行裝,即時要行。文君道:「官人此行富貴,則怕忘了瑞仙亭上!」相如道:「小生受小姐大恩,方恨未報,何出此言?」文君道:「秀才們也有兩般,有那君子儒,不論貧富,志行不移;有那小人儒,貧時又一般,富時就忘了。」相如道:「小姐放心!」夫妻二人,不忍相別。臨行,文君又囑道:「此時已遂題橋志,莫負當罏滌器人!」

且不說相如同天使登程。卻說卓王孫有家僮從長安回,聽得楊得意舉薦司馬相如,蒙朝廷徵召去了。自言:「我女兒有先見之明,為見此人才貌雙全,必然顯達,所以成了親事。老夫想起來,男婚女嫁,人之大倫。我女婿不得官時,我先帶侍女春兒同往成都去望,乃是父子之情,無人笑我。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次日,帶同春兒逕到成都府,尋見文君。文君見了父親,拜道:「孩兒有不孝之罪,望爹爹饒恕!」員外道:「我兒,你想殺我!從前之話,更不須提了。如今且喜朝廷徵召,正稱孩兒之心。我今日送春兒來侍,接你回家居住。我自差家僮往長安報與賢婿知道。」文君執意不肯。員外見女兒主意定了,乃將家財之半,分授女兒,於成都起建大宅,市買良田,僮僕三四萬人。員外伴著女兒同住,等候女婿佳音。

再說司馬相如同天使至京師朝見,獻〈上林賦〉一篇。天子大喜,即拜為著作郎,待詔金馬門。近有巴蜀開通南夷諸道,用軍興法轉漕繁冗,驚擾夷民。官裡聞知大怒,召相如議論此事,令作諭巴蜀之檄。官裡道:「此一事,欲待差官,非卿不可。」乃拜相如為中郎將,持節而往,令劍金牌,先斬後奏。

相如謝恩,辭天子出朝,一路馳驛而行。到彼處,勸諭巴蜀已平,蠻夷清靜,不過半月,百姓安寧,衣錦還鄉。數日之間,已達成都府。本府官員迎接,到於新宅,文君出迎。相如道:「讀書不負人,今日果遂題橋之願。」文君道:「更有一喜,你丈人先到這裡迎接。」相如連聲:「不敢,不敢!」老員外出見,相如向前施禮。彼此相謝,排筵賀喜。自此遂為成都富室,有詩為證:
夜靜瑤台月正圓,清風淅瀝滿林巒。
朱弦慢促相思調,不是知音不與彈。

司馬相如本是成都府一個窮儒,只為一篇文字上投了至尊之意,一朝發跡。如今再說南宋朝一個貧士,也是成都府人,在濯錦江居住。亦因詞篇遭際,衣錦還鄉。此人姓俞名良,字仲舉,年登二十五歲。幼喪父母,娶妻張氏,這秀才日夜勤攻詩史,滿腹文章。時當春榜動,選場開,廣招天下人才,赴臨安應舉。俞良便收拾琴劍書箱,擇日起程,親朋餞送。分付渾家道:「我去求官,多則三年,少則一載。但得一官半職,即便回來。」道罷,相別,跨一蹇驢而去。

不則一日,行至中途。偶染一疾,忙尋客店安下,心中煩惱。不想病了半月,身邊錢物使盡,只得將驢兒賣了做盤纏。又怕誤了科場日期,只得買雙草鞋穿了,自背書囊而行。不數日,腳都打破了。鮮血淋漓,於路苦楚。心中想道:「幾時得到杭州!」看著那雙腳,作一詞以述懷抱,名〈瑞鶴仙〉:
春闈期近也,望帝京迢遞,猶在天際。
懊恨這雙腳底,不慣行程,如今怎免得拖泥帶水。
痛難禁,芒鞋五耳倦行時,著意溫存,笑語甜言安慰。
爭氣扶持我去,選得官來,那時賞你穿對朝靴,安排在轎兒裡。
抬來抬去,飽餐羊肉滋味,重教細膩。更尋對小小腳兒,夜間伴你。

不則一日,已到杭州。至貢院前橋下,有個客店,姓孫,叫做孫婆店,俞良在店中安歇了。過不多幾日,俞良入選場已畢,俱各伺候掛榜。只說舉子們,原來卻有這般苦處。假如俞良八千有餘多路,來到臨安,指望一舉成名,爭奈時運未至,龍門點額,金榜無名。俞良心中好悶,眼中流淚。自尋思道:「千鄉萬里來到此間,身邊囊篋消然,如何勾得回鄉?」不免流落杭州。每日出街,有些銀兩,只買酒吃,消愁解悶。看看窮乏,初時還有幾個相識看覷他,後面蒿惱人多了,被人憎嫌。但遇見一般秀才上店吃酒,俞良便入去投謁。每日吃兩碗餓酒,爛醉了歸店中安歇。孫婆見了,埋怨道:「秀才,你卻少了我房錢不還,每日吃得大醉,卻有錢買酒吃!」俞良也不分說。每日早間,間店小二討些湯洗了面,便出門。「長篇見宰相,短卷謁公卿」,搪得幾碗酒吃,吃得爛醉,直到昏黑,便歸客店安歇。每日如是。

一日,俞良走到眾安橋,見個茶坊,有幾個秀才在裡面,俞良便挨身入去坐地。只見茶博士向前唱個喏,問道:「解元吃甚麼茶?」俞良口中不道,心下思量:「我早飯也不曾吃,卻來問我吃茶。身邊銅錢又無,吃了卻捉甚麼還他?」便道:「我約一個相識在這裡等,少間客至來問。」茶博士自退。

俞良坐於門首,只要看一個相識過,卻又遇不著。正悶坐間,只見一個先生,手裡執著一個招兒,上面寫道:「如神見」。俞良想是個算命先生,且算一命看。則一請,請那先生入到茶坊裡坐定。俞良說了年月日時,那先生便算。茶博士見了道:「這是他等的相識來了。」便向前問道:「解元吃甚麼茶?」俞良分付:「點兩個椒茶來。」二人吃罷。先生道:「解元好個造物!即目三日之內,有分遇大貴人發跡,貴不可言。」俞良聽說,自想:「我這等模樣,幾時能勾發跡?眼下茶錢也沒得還。」便做個意頭,抽身起道:「先生,我若真個發跡時,卻得相謝。」便起身走。茶博士道:「解元,茶錢!」俞良道:「我只借坐一坐,你卻來問我茶,我那得錢還?先生說我早晚發跡,等我好了,一發還你。」掉了便走。先生道:「解元,命錢未還。」俞良道:「先生得罪,等我發跡,一發相謝。」先生道:「我方才出來,好不順溜!」茶博士道:「我沒興,折了兩個茶錢!」當下自散。

俞良又去趕趁,吃了幾碗餓酒。直到天晚,酩酊爛醉,踉踉蹌蹌,到孫婆店中,昏迷不醒,睡倒了。孫婆見了,大罵道:「這秀才好沒道理!少了我若干房錢不肯還,每日吃得大醉。你道別人請你,終不成每日有人請你?」俞良便道:「我醉自醉,干你甚事!別人請不請,也不干你事!」孫婆道:「老娘情願折了許多時房錢,你明日便請出門去。」俞良帶酒胡言亂語,便道:「你要我去,再與我五貫錢,我明日便去。」孫婆聽說,笑將起來道:「從不曾見恁般主顧!白住了許多時店房,倒還要詐錢撒潑,也不像斯文體面。」俞良聽得,罵將起來道:「我有韓信之志,你無漂母之仁。我俞某是個飽學秀才,少不得今科不中來科中。你就供養我到來科,打甚麼緊!」乘著酒興,敲檯打凳,弄假成真起來。孫婆見他撒酒風,不敢惹他。關了門,自進去了。俞良弄了半日酒,身體困倦,跌倒在牀舖上,也睡上了。

五更酒醒,想起前情,自覺慚愧。欲要不別而行,又沒個去處。正在兩難。卻說孫婆與兒子孫小二商議,沒奈何,只得破兩貫錢,倒去陪他個不是,央及他動身。若肯輕輕撒開,便是造化。俞良本待不受,其親身無半文。只得忍著羞,收了這兩貫錢,作謝而去。心下想道:「臨安到成都,有八千里之遙,這兩貫錢,不勾吃幾頓飯,卻如何盤費得回去?」

出了孫婆店門,在街坊上東走西走,又沒尋個相識處。走到飯後,肚裡又饑,心中又悶。身邊只有兩貫錢,買些酒食吃飽了,跳下西湖,且做個飽鬼。當下一逕走出湧金門外西湖邊,見座高樓,上面一面大牌,朱紅大書「豐樂樓」。只聽得笙簧繚繞,鼓樂喧天。俞良立定腳打一看時,只見門前上下首立著兩個人,頭戴方頂樣頭巾,身穿紫衫,腳下絲鞋淨襪,叉著手,看著俞良道:「請坐!」

俞良見請,欣然而入,直走到樓上,揀一個臨湖傍檻的閤兒坐下。只見一個當日的酒保,便向俞良唱個喏:「覆解元,不知要打多少酒?」俞良道:「我約一個相識在此。你可將兩雙箸放在桌上,鋪下兩隻盞,等一等來問。」酒保見說,便將酒缸、酒提、匙、箸、盞、楪放在面前,盡是銀器。俞良口中不道,心中自言:「好富貴去處,我卻這般生受!只有兩貫錢在身邊,做甚用?」少頃,酒保又來問:「解元要多少酒,打來?」俞良便道:「我那相識,眼見的不來了,你與我打兩角酒來。」酒保便應了,又問:「解元,要甚下酒?」俞良道:「隨你把來。」當下酒保只當是個好客,折莫甚新鮮果品,可口肴饌,海鮮,案酒之類,鋪排面前,般般都有。將一個銀酒缸盛了兩角酒,安一把杓兒,酒保頻將酒盪。俞良獨自一個,從晌午前直吃到日晡時後。面前按酒,吃得闌殘。俞良手撫雕欄,下視湖光,心中愁悶。喚將酒保來:「煩借筆硯則個。」酒保道:「解元借筆硯,莫不是要題詩賦?卻不可污了粉壁,本店自有詩牌。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當直,便折了這一日日事錢。」俞良道:「恁地時,取詩牌和筆硯來。」須臾之間,酒保取到詩牌筆硯,安在桌上。俞良道:「你自退,我教你便來。不叫時,休來。」當下酒保自去。

俞良拽上閤門,用凳子頂住,自言道:「我只要顯名在這樓上,教後人知我。你卻教我寫在詩牌上則甚?」想起身邊只有兩貫錢,吃了許多酒食,捉甚還他?不如題了詩,推開窗,看著湖裡只一跳,做一個飽鬼。當下磨得墨濃,蘸得筆飽,拂拭一堵壁於乾淨,寫下〈鵲橋仙〉詞:
來時秋暮,到時春暮,歸去又還秋暮。
豐樂樓上望西川,動不動八千里路。
青山無數,白雲無數,綠水又還無數。
人生七十古來稀,算恁地光陰,能來得幾度!

題畢,去後面寫道:「錦裡秀才俞良作。」放下筆,不覺眼中流淚。自思量道:「活他做甚,不如尋個死處,免受窮苦!」當下推開檻窗,望著下面湖水,待要跳下去,爭奈去岸又遠。倘或跳下去不死,攧折了腿腳,如何是好?心生一計,解下腰間繫的舊縧,一搭搭在閤兒裡梁上,做一個活落圈。俞良歎了一口氣,卻待把頭鑽入那圈裡去。你道好湊巧!那酒保見多時不叫他,走來閤兒前,見關著門,不敢敲,去那窗眼裡打一張,只見俞良在內,正要鑽入圈裡去,又不捨得死。酒保吃了一驚,火急向前推開門,入到裡面,一把抱住俞良道:「解元甚做作!你自死了,須連累我店中!」聲張起來,樓下掌管、師工、酒保、打雜人等都上樓來,一時嚷動。

眾人看那俞良時,卻有八分酒,只推醉,口裡胡言亂語不住聲。酒保看那壁上時,茶盞來大小字寫了一壁,叫苦不迭:「我今朝卻不沒興,這一日事錢休了也!」道:「解元,吃了酒,便算了錢回去。」俞良道:「做甚麼?你要便打殺了我!」酒保道:「解元,不要尋鬧。你今日吃的酒錢,總算起來,共該五兩銀子。」俞良道:「若要我五兩銀子,你要我性命便有,那得銀子還你!我自從門前走過,你家兩個著紫衫的邀住我,請我上樓吃酒。我如今沒錢,只是死了罷。」便望窗檻外要跳,唬得酒保連忙抱住。

當下眾人商議:「不知他在那裡住,認晦氣放他去罷。不時,做出人命來,明日怎地分說?」便間俞良道:「解元,你在那裡住?」俞良道:「我住在貢院橋孫婆客店裡。我是西川成都府有名的秀才,因科舉來此間。若我回去,路上攧在河裡水裡,明日都放不過你們。」眾人道:「若真個死了時不好。」只得認晦氣,著兩個人送他去,有個下落,省惹官司。
當下教兩個酒保,攙扶他下樓。出門迤上路,卻又天色晚了。兩個人一路扶著,到得孫婆店前,那客店門卻關了。酒保便把俞良放在門前,卻去敲門。裡面只道有甚客來,連忙開門。酒保見開了門,撒了手便走。俞良東倒西歪,踉踉蹌蹌,只待要攧。孫婆討燈來一照,卻是俞良。吃了一驚,沒奈何,叫兒子孫小二扶他入房裡去睡了。孫婆便罵道:「昨日在我家蒿惱,白白裡送了他兩貫錢。說道:『還鄉去。』卻元來將去買酒吃!」俞良只推醉,由他罵,不敢則聲。正是:人無氣勢精神減,囊少金錢應對難。

話分兩頭。卻說南宋高宗天子傳位孝宗,自為了太上皇,居於德壽宮。孝宗盡事親之道,承顏順志,惟恐有違。自朝賀問安,及良辰美景父子同遊之外,上皇在德壽宮閒暇,每同內侍官到西湖遊玩。或有時恐驚擾百姓,微服潛行,以此為常。忽一日,上皇來到靈隱寺冷泉亭閒坐。怎見得冷泉亭好處,有張輿詩四句:
朵朵峰巒擁翠華,倚雲樓閣是僧家。
凴欄盡日無人語,濯足寒泉數落花。

上皇正坐觀泉,寺中住持僧獻茶。有一行者,手托茶盤,高擎下跪。上皇龍目觀看,見他相貌魁梧,且是執禮恭謹。御音問道:「朕看你不像個行者模樣,可實說是何等人?」那行者雙目流淚,拜告道:「臣姓李名直,原任南劍府太守。得罪於監司,被誣贓罪,廢為庶人。家貧無以餬口,本寺住持是臣母舅,權充行者,覓些粥食,以延微命。」上皇惻然不忍道:「待朕回宮,當與皇帝言之。」是晚回宮,恰好孝宗天子差太監到德壽宮問安,上皇就將南劍太守李直分付去了,要皇帝復其原官。

過了數日,上皇再到靈隱寺中,那行者依舊來送茶。上皇問道:「皇帝已復你的原官否?」那行者叩頭奏道:「還未。」上皇面有愧容。

次日,孝宗天子恭請太上皇、皇太后,幸聚景園。上皇不言不笑,似有怨怒之意,孝宗奏道:「今日風景融和,願得聖情開悅。」上皇嘿然不答,太后道:「孩兒好意招老夫婦遊玩,沒事惱做甚麼?」上皇歎口氣道:「『樹老招風,人老招賤。』朕今年老,說來的話,都沒人作准了。」孝宗愕然,正不知為甚緣故,叩頭請罪。上皇道:「朕前日曾替南劍府大守李直說個分上,竟不作准。昨日於寺中復見其人,令我愧殺。」孝宗道:「前奉聖訓,次日即諭宰相。宰相說:『李直贓污狼籍,難以復用。』既承聖眷,此小事,來朝便行。今日且開懷一醉。」上皇方才回嗔作喜,盡醉方休。第二日,孝宗再諭宰相,要起用李直。宰相依舊推辭,孝宗道:「此是太上主意。昨日發怒,朕無地縫可入。便是大逆謀反,也須放他。」遂盡復其原官。此事擱起不題。

再說俞良在孫婆店借宿之夜,上皇忽得一夢,夢遊西湖之上,見毫光萬道之中,卻有兩條黑氣沖天,竦然驚覺。至次早,宣個圓夢先生來,說其備細。先生奏道:「乃是有一賢人流落此地,遊於西湖,口吐怨氣沖天,故托夢於上皇,必主朝廷得一賢人。應在今日,不注吉凶。」上皇聞之大喜,賞了圓夢先生。遂入宮中,更換衣裝,扮作文人秀才,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

行至豐樂樓前,正見兩個著紫衫的,又在門前邀請。當下上皇與近侍官,一同入酒肆中,走上樓去。那一日樓上閤兒恰好都有人坐滿,只有俞良夜來尋死的那閤兒關著。上皇便揭開簾兒,卻待入去,只見酒保告:「解元,不可入去,這閤兒不順溜!今日主人家便要打醋炭了。待打過醋炭,卻教客人吃酒。」上皇便問:「這閤兒如何不順溜?」酒保告:「解元,說不可盡。夜來有個秀才,是西川成都府人,因赴試下第,流落在此。獨自一個在這閤兒裡,吃了五兩銀了酒食,吃的大醉。直至日晚,身邊無銀子還酒錢,便放無賴,尋死覓活,自割自弔。沒奈何怕惹官司,只得又賠店裡兩個人送他歸去。且是住的遠,直到貢院橋孫婆客店裡歇。因此不順溜,主家要打醋炭了,方教客人吃酒。」上皇見說道:「不妨,我們是秀才,不懼此事。」遂乃一齊坐下。上皇抬頭只見壁上茶盞來大小字寫滿,卻是一隻〈鵲橋仙〉詞。讀至後面寫道:「錦里秀才俞良作」,龍顏暗喜,想道:「此人正是應夢賢士,這詞中有怨望之言。」便問酒保:「此詞是誰所作?」酒保告:「解元,此詞便是那夜來撒賴秀才寫的。」上皇聽了,便問:「這秀才見在那裡住?」酒保道:「見在貢院橋孫婆客店裡安歇。」上皇買些酒食吃了,算了酒錢,起身回宮。

一面分付內侍官,傳一道旨意,著地方官於貢院橋孫婆店中,取錦里秀才俞良火速回奏。內侍傳將出去,只說太上聖旨,要喚俞良,卻不曾敘出緣由明白。地方官心下也只糊塗,當下奉旨飛馬到貢院橋孫婆店前,左右的一索摳住孫婆。因走得氣急,口中連喚「俞良,俞良!」孫婆只道被俞良所告,驚得面如土色。雙膝跪下,只是磕頭。差官道:「那婆子莫忙。官裡要西川秀才俞良,在你店中也不在?」孫婆方敢回言道:「告恩官,有卻有個俞秀才在此安下,只是今日清早起身回家鄉去了。家中兒子送去,兀自未回。臨行之時,又寫一首詞在壁上。官人如不信,下馬來看便見。」差官聽說,入店中看時,見壁上真個有隻詞,墨跡尚然新鮮,詞名也是〈鵲橋仙〉,道是:
杏花紅雨,梨花白雪,羞對短亭長路。
東君也解數歸程,遍地落花飛絮。
胸中萬卷,筆頭千古,方信儒冠多誤。
青霄有路不須忙,便著䩫草鞋歸去。

原來那俞良隔夜醉了,由那孫婆罵了一夜。到得五更,孫婆怕他又不去,教兒子小二清早起來,押送他出門。俞良臨去,就壁上寫了這隻詞。孫小二送去,兀自未回。差官見了此詞,便教左右抄了,飛身上馬。另將一匹空馬,也教孫婆騎坐,一直望北趕去,路上正迎見孫小二。差官教放了孫婆,將孫小二摳住,問俞良安在。孫小二戰戰兢兢道:「俞秀才為盤纏缺少,躊躕不進,見在北關門邊湯團舖裡坐。」當下就帶孫小二做眼,飛馬趕到北關門下。只見俞良立在那灶邊,手裡拿著一碗湯團正吃哩,被使命叫一聲:「俞良聽聖旨。」唬得俞良大驚,連忙放下碗,走出門跪下。使命口宣上皇聖旨:「教俞良到德壽宮見駕。」
俞良不知分曉,一時被眾人簇擁上馬,迤直到德壽宮。各人下馬,且於侍班閤子內,聽候傳宣。地方官先在宮門外叩頭復命:「俞良秀才取到了。」上皇傳旨,教俞良借紫入內。俞良穿了紫衣軟帶,紗帽皂靴,到得金階之下,拜舞起居已畢。上皇傳旨,問俞良:「豐樂樓上所寫〈鵲橋仙〉詞,是卿所作?」俞良奏道:「是臣醉中之筆,不想驚動聖目。」上皇道:「卿有如此才,不遠千里而來,應舉不中,是主司之過也,卿莫有怨望之心!」俞良奏道:「窮達皆天,臣豈敢怨!」上皇曰:「以卿大才,豈不堪任一方之寄?朕今賜卿衣紫,說與皇帝,封卿大官,卿意若何?」俞良叩頭拜謝曰:「臣有何德能,敢膺聖眷如此!」上皇曰:「卿當於朕前,或詩或詞,可做一首,勝如使命所抄店中壁上之作。」俞良奏乞題目。上皇曰:「便只指卿今日遭遇朕躬為題。」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
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里到錢塘。
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難當,空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
敕賜紫袍歸故里,衣錦還鄉。

上皇看了,龍顏大喜,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志。」當下御筆親書六句:
錦里俞良,妙有詞章。
高才不遇,落魄堪傷。
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分付內侍官,將這道旨意,送與皇帝,就引俞良去見駕。孝宗見了上皇聖旨,因數日前為南劍大守李直一事,險些兒觸了太上之怒,今番怎敢遲慢?想俞良是錦里秀才,如今聖旨批賜衣錦還鄉,若用他別處地方為官,又恐拂了太上的聖意。即刻批旨:「俞良可授成都府太守,加賜白金千兩,以為路費。」次日,俞良紫袍金帶,當殿謝恩已畢,又往德壽官,謝了上皇。將御賜銀兩備辦鞍馬僕從之類,又將百金酬謝孫婆。前呼後擁,榮歸故里,不在話下。

是日孝宗御駕,親往德壽宮朝見上皇,謝其賢人之賜。上皇又對孝宗說過:傳旨遍行天下,下次秀才應舉,須要鄉試得中,然後赴京殿試。今時鄉試之例,皆因此起,流傳至今,永遠為例矣。
昔年司馬逢楊意,今日俞良際上皇。
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遲早又何妨。
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

利名門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僧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

話說大宋高宗紹興年間,溫州府樂清縣有一秀才,姓陳名義,字可常,年方二十四歲。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聰明。無書不讀,無史不通。紹興年間,三舉不第,就於臨安府眾安橋命舖,算看本身造物。那先生言:「命有華蓋,卻無官星,只好出家。」陳秀才自小聽得母親說,生下他時,夢見一尊金身羅漢投懷。今日功名蹭蹬之際,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還了房宿錢,僱人挑了行李,逕來靈隱寺投奔印鐵牛長老出家,做了行者。這個長老博通經典,座下有十個侍者,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讀書聰明。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紹興十一年間,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時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靈隱寺齋僧,可打點供食齊備。」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至次日早飯後,郡王點看什物,上轎。帶了都管、幹辦、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逕到西山靈隱寺。

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長老引眾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院子抬供食獻佛,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
郡王閒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
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
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回至方丈,長老設宴款待。郡王問:「長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詩?」長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侍者,皆能作詩。」郡王說:「與我喚來!」長老:「覆恩王,止有兩個在敝寺,這八個教去各庄上去了。」只見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郡王叫甲侍者:「你可作詩一首。」甲侍者稟乞題目,郡王教就將粽子為題。甲侍者作詩曰:
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
若還撞見唐三藏,將來剝得赤條條。

郡玉聽罷,大笑道:「好詩,卻少文彩。」再喚乙侍者作詩。乙侍者問訊了,乞題目,也教將粽子為題。作詩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齋僧今日結良緣。
滿堂供盡知多少,生死工夫那個先?

郡王聽罷大喜道:「好詩!」問乙侍者:「廊下壁間詩,是你作的?」乙侍者道:「覆恩王,是侍者做的。」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與我知道。」乙侍者道:「齊國有個孟嘗君,養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時生。晉國有個大將王鎮惡,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卻受此窮苦,以此做下四句自歎。」郡王問:「你是何處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溫州府樂清縣人氏,姓陳名義,字可常。」郡王見侍者言語清亮,人才出眾,意欲抬舉他。當日就差押番,去臨安府僧錄司討一道度牒,將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號,就作郡王府內門僧。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話下。

光陰似箭,不覺又早一年。至五月五日,郡王又去靈隱寺齋僧。長老引可常並眾僧接入方丈,少不得安辦齋供,款待郡王。坐間叫可常到面前道:「你做一篇詞,要見你本身故事。」可常問訊了,口念一詞名〈菩薩蠻〉。
平生只被今朝誤,今朝卻把平生補。
重午一年期,齋僧只待時。
主人恩義重,兩載蒙恩寵。
清淨得為僧,幽閒度此生。

郡王大喜,盡醉回府,將可常帶回見兩國夫人說:「這個和尚是溫州人氏,姓陳名義。三舉下第,因此棄俗出家,在靈隱寺做侍者。我見他作得好詩,就剃度他為門僧,法號可常。如今一年了,今日帶回府來,參拜夫人。」夫人見說,十分歡喜,又見可常聰明朴實,一府中人都歡喜。郡王與夫人解粽,就將一個與可常,教做粽子詞,還要〈菩薩蠻〉。可常問訊了,乞紙筆寫出一詞來: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郡王見了大喜,傳旨喚出新荷姐,就教他唱可常這同。那新荷姐生得眉長眼細,面白唇紅,舉止輕盈。手拏象板,立於筵前,唱起遶梁之聲,眾皆喝采。郡王又教可常做新荷姐詞一篇,還要〈菩薩蠻〉。可常執筆便寫,詞曰:
天生體態腰肢細,新詞唱徹歌聲利。
一曲泛清奇,揚塵簌簌飛。
主人恩義重,宴出紅粧寵。
便要賞新荷,時光也不多!

郡王越加歡喜。至晚席散,著可常回寺。

至明年五月五日,郡王又要去靈隱寺齋僧。不想大雨如傾,郡王不去,分付院公:「你自去分散眾僧齋供,就教同可常到府中來看看。」院公領旨去靈隱寺齋僧,說與長老:「郡王教同可常回府。」長老說:「近日可常得一心病,不出僧房,我與你同去問他。」院公與長老同至可常房中。可常睡在牀上,分付院公:「拜召恩王,小僧心病發了,去不得。有一柬帖,與我呈上恩王。」院公聽說,帶來這封柬帖回府。

郡王問:「可常如何不來?」院公道:「告恩王,可常連日心疼病發,來不得。教男女奉上一簡,他親自封好。」郡王拆開看,又是〈菩薩蠻〉詞一首:
去年共飲菖蒲酒,今年卻向僧房守。
好事更多磨,教人沒奈何。
主人恩義重,知我心頭痛。
待要賞新荷,爭知疾癒麼?

郡王隨即喚新荷出來唱此詞。有管家婆稟:「覆恩王,近日新荷眉低眼慢,乳大腹高,出來不得。」郡正大怒,將新荷送進府中五夫人勘問。新荷供說:「我與可常奸宿有孕。」五夫人將情詞覆恩王。郡王大怒:「可知道這禿驢詞內都有賞新荷之句,他不是害什麼心病,是害的相思病!今日他自覺心虧,不敢到我府中!」教人分付臨安府,差人去靈隱寺拿可常和尚。臨安府差人去靈隱寺印長老處要可常。長老離不得安排酒食,送些錢鈔與公人。常言道:「官法如爐,誰肯容情!」可常推病不得,只得掙坐起來,隨著公人到臨安府廳上跪下。府主升堂,鼕鼕牙鼓響,公吏兩邊排,閻王生死案,東嶽攝魂臺。

帶過可常問道:「你是出家人,郡王怎地恩顧你,緣何做出這等沒天理的事出來?你快快招了!」可常說:「並無此事。」府尹不聽分辨:「左右拏下好生打!」左右將可常拖倒,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可常招道:「小僧果與新荷有好。一時念頭差了,供招是實。」將新荷勘問,一般供招。臨安府將可常、新荷供招呈上郡王。郡王本要打殺可常,因他滿腹文章,不忍下手,監在獄中。

卻說印長老自思:「可常是個有德行和尚,日常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便是郡王府裡喚去半日,未晚就回,又不在府中宿歇,此奸從何而來?內中必有蹊蹺!」連忙入城去傳法寺,央住持槀大惠長老同到府中,與可常討饒。郡王出堂,賜二長老坐,待茶。郡王開口便說:「可常無禮!我平日怎麼看待他,卻做下不仁之事!」二位長老跪下,再三稟說:「可常之罪,僧輩不敢替他分辨。但求恩王念平日錯愛之情,可以饒恕一二。」郡王請二位長老回寺,「明日分付臨安府量輕發落。」印長老開言:「覆恩王,此事日久自明。」郡王聞言心中不喜,退入後堂,再不出來。二位長老見郡王不出,也走出府來。槀長老說:「郡王嗔怪你說『日久自明』。他不肯認錯,便不出來。」印長老便說:「可常是個有德行的,日常無事,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便是郡王府裡喚去,去了半日便回,又不曾宿歇,此奸從何而來?故此小僧說『日久自明』,必有冤枉。」槀長老說:「『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僧家怎敢與王府爭得是非?這也是宿世冤業,且得他量輕發落,卻又理會。」說罷,各回寺去了,不在話下。

次日郡王將封簡子去臨安府,即將可常、新荷量輕打斷。有大尹稟郡王:「待新荷產子,可斷。」郡王分付,便要斷出。府官只得將僧可常追了度牒,杖一百,發靈隱寺,轉發寧家當差。將新荷杖八十,發錢塘縣轉發寧家,追原錢一千貫還郡王府。

卻說印長老接得可常,滿寺僧眾教長老休要安著可常在寺中,玷辱宗風。長老對眾僧說:「此事必有蹊蹺,久後自明。」長老令人山後搭一草舍,教可常將息棒瘡好了,著他自回鄉去。

且說郡王把新荷發落寧家,追原錢一千貫。新荷父母對女兒說:「我又無錢,你若有私房積蓄,將來湊還府中。」新荷說:「這錢自有人替我出。」張公罵道:「你這賤人!與個窮和尚通奸,他的度牒也被追了,卻那得錢來替你還府中。」新荷說:「可惜屈了這個和尚!我自與府中錢原都管有奸,他見我有孕了,恐事發,『到郡王面前,只供與可常和尚有好。郡王喜歡可常,必然饒你。我自來供養你家,並使用錢物。』說過的話,今日只去問他討錢來用,並還官錢。我一個身子被他騙了,先前說過的話,如何賴得?他若欺心不招架時,左右做我不著,你兩個老人家將我去府中,等我郡王面前實訴,也出脫了可常和尚。」父母聽得女兒說,便去府前伺候錢都管出來,把上項事一一說了。錢都管倒焦躁起來,罵道:「老賤才!老無知!好不識廉恥!自家女兒偷了和尚,官司也問結了,卻說恁般鬼話來圖賴人!你欠了女兒身價錢,沒處措辦時,好言好語,告個消乏,或者可憐你的,一兩貫錢助了你也不見得。你卻說這樣沒根蒂的話來,旁人聽見時,教我怎地做人?」罵了一頓,走開去了。

張老只得忍氣吞聲回來,與女兒說知。新荷見說,兩淚交流,乃言:「爹娘放心,明日卻與他理會。」至次日,新荷跟父母到郡王府前,連聲叫屈。郡王即時叫人拏來,卻是新荷父母。郡王罵道:「你女兒做下迷天大罪,倒來我府前叫屈!」張老跪覆:「恩王,小的女兒沒福,做出事來,其中屈了一人,望恩王做主!」郡王問:「屈了何人?」張老道:「小人不知,只問小賤人便有明白。」郡王問:「賤人在那裡?」張老道:「在門首伺候。」郡王喚他入來,問他詳細。新荷入到府堂跪下,郡王問:「賤人,做下不仁之事,你今說屈了甚人?」新荷道:「告恩王,賤妾犯奸,妄屈了可常和尚。」郡王問:「緣何屈了他?你可實說,我倒饒你。」新荷告道:「賤妾犯奸,卻不干可常之事。」郡王道:「你先前怎地不說?」新荷告道:「妾實被幹辦錢原奸騙。有孕之時,錢原怕事露,分付妾:『如若事露,千萬不可說我!只說與可常和尚有奸。因郡王喜歡可常,必然饒你。』」郡王罵道:「你這賤人,怎地依他說,害了這個和尚!」新荷告道:「錢原說:『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今日賤妾寧家,恩王責取原錢,一時無措,只得去向他討錢還府中。以此父親去與他說,到把父親打罵,被害無辜。妾今訴告明白,情願死在恩王面前。」郡王道:「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新荷道:「告恩王,錢原許妾供養,妾亦怕他番悔,已拏了他上直朱紅牌一面為信。」郡王見說,十分大怒,跌腳大罵:「潑賤人!屈了可常和尚!」就著人分付臨安府,拿錢原到廳審問拷打,供認明白。一百日限滿,脊杖八十,送沙門島牢城營料高。新荷寧家,饒了一千貫原錢。隨即差人去靈隱寺取可常和尚來。

卻說可常在草舍中將息好了,又是五月五日到。可常取紙墨筆來,寫下一首〈辭世頌〉。
生時重午,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時重午。
為前生欠他債負,若不當時承認,又恐他人受苦。
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
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除。
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可常作了〈辭世頌〉,走出草舍邊,有一泉水。可常脫了衣裳,遍身抹淨,穿了衣服,入草舍結跏趺坐圓寂了。道人報與長老知道,長老將自己龕子,粧了可常,抬出山頂。長老正欲下火,只見郡王府院公來取可常。長老道:「院公,你去稟覆恩王,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郡王來取,今且暫停,待恩王令旨。」院公說:「今日事已明白,不干可常之事。皆因屈了,教我來取,卻又圓寂了。我去稟恩王,必然親自來看下火。」院公急急回府,將上項事並〈辭世頌〉呈上,郡王看了大驚。

次日,郡王同兩國夫人士靈隱寺燒化可常,眾僧接到後山。郡王與兩國夫人親自拈香罷,郡王坐下。印長老帶領眾僧看經畢。印長老手執火把,口中念道:
留得屈原香粽在,龍舟競渡盡爭先。
從今剪斷緣絲索,不用來生復結緣。

恭惟圓寂可常和尚:重午本良辰,誰把蘭湯浴?角黍漫包金,菖蒲空切玉。須知妙法華,大乘俱念足。手不折新荷,枉受攀花辱。目下事分明,唱徹陽關曲。今日是重午,歸西何太速!寂滅本來空,管甚時辰毒?山僧今日來,贈與光明燭。憑此火光三昧,要見本來面目。咦!唱徹當時菩薩蠻,撒手便歸兜率國。

眾人只見火光中現出可常,問訊謝郡王、夫人、長老並眾僧:「只因我前生欠宿債,今世轉來還,吾今歸仙境,再不往人間。吾是五百尊羅漢中名常歡喜尊者。」正是:從來天道豈癡聾?好醜難逃久照中。說好勸人歸善道,算來修德積陰功。
第八卷 崔待詔生死冤家

山色晴嵐景物佳,煖烘回雁起平沙。
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鴉,尋芳趁步到山家。
隴頭幾樹紅梅落,紅杏枝頭未著花。

這首〈鷓鴣天〉說孟春景致,原來又不如〈仲春詞〉做得好:
每日青樓醉夢中,不知城外又春濃。
杏花初落疏疏雨,楊柳輕搖淡淡風。
浮畫舫,躍青驄,小橋門外綠陰籠。
行人不入神仙地,人在珠簾第幾重?

這首詞說仲春景致,原來又不如黃夫人做的〈季春詞〉又好。
先自春光似酒濃,時聽燕語透簾櫳。
小橋楊柳飄香絮,山寺緋桃散落紅。
鴦漸老,蝶西東,春歸難覓恨無窮,
侵階草色迷朝雨,滿地梨花逐曉風。

這三首詞,都不如王荊公看見花瓣兒片片風吹下地來,原來這春歸去,是東風斷送的。有詩道: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
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蘇東坡道:「不是東風斷送春歸去,是春雨斷送春歸去。」有詩道: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秦少游道:「也不干風事,也不干雨事,是柳絮飄將春色去。」有詩道:
三月柳花輕復散,飄颺澹蕩送春歸。
此花本是無情物,一向東飛一向西。
邵堯夫道:「也不干柳絮事,是蝴蝶採將春色去。」有詩道:
花正開時當三月,蝴蝶飛來忙劫劫。
採將春色向天涯,行人路上添淒切。
曾公亮道:「也不干蝴蝶事、是黃鶯啼得春歸去。」有詩道:
花正開時豔正濃,春宵何事惱芳叢。
黃鸝啼得春歸去,無限園林轉首空。
朱希真道:「也不干黃鶯事,是杜鵑啼得春歸去。」有詩道:
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尚猶存。
庭院日長空悄悄,教人生怕到黃昏。
蘇小小道:「都不干這幾件事,是燕子啣將春色去。」有〈蝶戀花〉詞為證:
妾本錢塘江上住,花開花落,不管流年度。
燕子啣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斜插犀梳雲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
歌罷綵雲無覓處,夢回明月生南浦。

王巖叟道:「也不干風事,也不干雨事,也不干柳絮事,也不干蝴蝶事,也不干黃鶯事,也不干杜鵑事,也不干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過,春歸去。」曾有詩道:
怨風怨雨兩俱非.風雨不來春亦歸。
腮邊紅褪青梅小,口角黃消乳燕飛。
蜀魄健啼花影去,吳蠶強食柘桑稀。
直惱春歸無覓處,江湖辜負一簑衣。

說話的,因甚說這春歸詞?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咸安郡王。當時怕春歸去,將帶著許多鈞眷遊春。至晚回家,來到錢塘門裡車橋前面。鈞眷轎子過了,後面是郡王轎子到來。則聽得橋下裱褙舖裡一個人叫道:「我兒出來看郡王!」當時郡王在轎裡看見,叫幫窗虞候道:「我從前要尋這個人,今日卻在這裡。只在你身上,明日要這個人入府中來。」當時虞候聲諾,來尋這個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正是:塵隨車馬何年盡?情繫人心早晚休。

只見車橋下一個人家,門前出著一面招牌,寫著「璩家裝裱古今書畫」。舖裡一個老兒,引著一個女兒,生得如何?雲鬢輕籠蟬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綴一顆櫻桃,皓齒排兩行碎玉。蓮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聲嬌滴滴。

便是出來看郡王轎子的人。虞候即時來他家對門一個茶坊裡坐定,婆婆把茶點來。虞候道:「啟請婆婆,過對門裱褙舖裡請璩大夫來說話。」婆婆便去請到來,兩個相揖了就坐。璩待詔問:「府幹有何見諭?」虞候道:「無甚事,閒問則個。適來叫出來看郡王轎子的人是令愛麼?」待詔道:「正是拙女,止有三口。」虞候又問:「小娘子貴庚?」待詔應道:「一十八歲。」再問:「小娘子如今要嫁人,卻是趨奉官員?」待詔道:「老拙家寒,那討錢來嫁人,將來也只是獻與官員府第。」虞候道:「小娘子有甚本事?」待詔說出女孩兒一件本事來,有詞寄〈眼兒媚〉為證:
深閨小院日初長,嬌女綺羅裳。
不做東君造化,金針刺繡群芳,
斜枝嫩葉包開蕊,唯只欠馨香。
曾向園林深處,引教蝶亂蜂狂。

原來這女兒會繡作。虞候道:「適來郡王在轎裡,看見令愛身上繫著一條繡裹肚。府中正要尋一個繡作的人,老丈何不獻與郡王?」璩公歸去,與婆婆說了。到明日寫一紙獻狀,獻來府中。郡王給與身價,因此取名秀秀養娘。

不則一日,朝廷賜下一領團花繡戰袍。當時秀秀依樣繡出一件來。郡王看了歡喜道:「主上賜與我團花戰袍,卻尋甚麼奇巧的物事獻與官家?」去府庫裡尋出一塊透明的羊脂美玉來,即時叫將門下碾玉待詔,問:「這塊玉堪做甚麼?」內中一個道:「好做一副勸盃。」郡王道:「可惜恁般一塊玉,如何將來只做得一副勸盃!」又一個道:「這塊玉上尖下圓,好做一個摩侯羅兒。」郡王道:「摩侯羅兒,只是七月七日乞巧使得,尋常間又無用處。」數中一個後生,年紀二十五歲,姓崔名寧,趨事郡王數年,是昇州建康府人。當時叉手向前,對著郡王道:「告恩王,這塊玉上尖下圓,甚是不好,只好碾一個南海觀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就叫崔寧下手。不過兩個月,碾成了這個玉觀音。郡王即時寫表進上御前,龍顏大喜,崔寧就本府增添請給,遭遇郡王。

不則一日,時遇春天,崔待詔遊春回來,入得錢塘門,在一個酒肆,與三四個相知方才吃得數盃,則聽得街上鬧吵吵。連忙推開樓窗看時,見亂烘烘道:「井亭橋有遺漏!」吃不得這酒成,慌忙下酒樓看時,只見:

初如螢人,次若燈光,千條蠟燭焰難當,萬座糝盆敵不住。六丁神推倒寶天爐,八力士放起焚山火。驪山會上,料應褒姒逞嬌容。赤壁磯頭,想是周郎施妙策。五通神撁住火葫蘆,宋無忌趕番赤騾子。又不曾瀉燭澆油,直恁的煙飛火猛。

崔待詔望見了,急忙道:「在我本府前不遠。」奔到府中看時,已搬挈得磬盡,靜悄悄地無一個人。崔待詔既不見人,且循著左手廊下人去,火光照得如同白日。去那左廊下,一個婦女,搖搖擺擺,從府堂裡出來。自言自語,與崔寧打個胸廝撞。崔寧認得是秀秀養娘,倒退兩步,低身唱個喏。原來郡王當日,嘗對崔寧許道:「待秀秀滿日,把來嫁與你。」這些眾人,都攛掇道:「好對夫妻!」崔寧拜謝了,不則一番。崔寧是個單身,卻也癡心。秀秀見恁地個後生,卻也指望。當日有這遺漏,秀秀手中提著一帕子金珠富貴,從左廊下出來。撞見崔寧便道:「崔大夫,我出來得遲了。府中養娘各自四散,管顧不得,你如今沒奈何只得將我去躲避則個。」

當下崔寧和秀秀出府門,沿著河,走到石灰橋。秀秀道:「崔大夫,我腳疼了走不得。」崔寧指著前面道:「更行幾步,那裡便是崔寧住處,小娘子到家中歇腳,卻也不妨。」到得家中坐定。秀秀道:「我肚裡饑,崔大夫與我買些點心來吃!我受了些驚,得杯酒吃更好。」當時崔寧買將酒來,三杯兩盞,正是: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道不得個「春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秀秀道:「你記得當時在月臺上賞月,把我許你,你兀自拜謝。你記得也不記得?」崔寧叉著手,只應得「喏」。秀秀道:「當日眾人都替你喝采,『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忘了?」崔寧又則應得「喏」。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下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崔寧道:「豈敢。」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將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將我到家中?我明日府裡去說。」崔寧道:「告小娘子,要和崔寧做夫妻不妨。只一件,這裡住不得了,要好趁這個遺漏人亂時,今夜就走開去,方才使得。」秀秀道:「我既和你做夫妻,憑你行。」

當夜做了夫妻。四更已後,各帶著隨身金銀物件出門。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迄來到衢州。崔寧道:「這裡是五路總頭,是打那條路去好?不若取信州路上去,我是碾玉作,信州有幾個相識,怕那裡安得身。」即時取路到信州。

住了幾日,崔寧道:「信州常有客人到行在往來,若說道我等在此,郡王必然使人來追捉,不當穩便。不若離了信州,再往別處去。」兩個又起身上路,逕取潭州。

不則一日,到了潭州,卻是走得遠了。就潭州市裡討間房屋,出面招牌,寫著「行在崔待詔碾玉生活」。崔寧便對秀秀道:「這裡離行在有二千餘里了,料得無事,你我安心,好做長久夫妻。」潭州也有幾個寄居官員,見崔寧是行在待詔,日逐也有生活得做。崔寧密使人打探行在本府中事。有曾到都下的,得知府中當夜失火,不見了一個養娘,出賞錢尋了幾日,下知下落。也不知道崔寧將他走了,見在潭州住。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之上。忽一日方早開門,見兩個著皂衫的,一似虞候府幹打扮。入來舖裡坐地,問道:「本官聽得說有個行在崔待詔,教請過來做生活。」崔寧分付了家中,隨這兩個人到湘潭縣路上來。便將崔寧到宅裡相見官人,承攬了玉作生活,回路歸家。

正行間,只見一個漢子頭上帶個竹絲笠兒,穿著一領白段子兩上領布衫,青白行纏找著褲子口,著一雙多耳麻鞋,挑著一個高肩擔兒。正面來,把崔寧看了一看,崔寧卻不見這僅面貌,這個人卻見崔寧,從後大踏步尾首崔寧來。正是:誰家稚子鳴榔板,驚起鴛鴦兩處飛。這漢子畢竟是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
玻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荳梅。
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
三千里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

這隻〈鷓鴣天〉詞是關西秦州雄武軍劉兩府所作。從順昌大戰之後,閒在家中,寄居湖南潭州湘潭縣。他是個不愛財的名將,家道貧寒,時常到村店中吃酒。店中人不識劉兩府,歡呼囉唣。劉兩府道:「百萬番人,只如等閒,如今卻被他們誣罔!」做了這只〈鷓鴣天〉,流傳直到都下。當時殿前太尉是楊和王,見了這詞,好傷感,「原來劉兩府直恁孤寒!」教提轄官差入送一項錢與這劉兩府。

今日崔寧的東人郡王,聽得說劉兩府恁地孤寒,也差人送一項錢與他,卻經由潭州路過。見崔寧從湘潭路上來,一路尾著崔寧到家,正見秀秀坐在櫃身子裡。便撞破他們道:「崔大夫,多時不見,你卻在這裡。秀秀養娘他如何也在這裡?郡王教我下書來潭州,今日遇著你們。原來秀秀娘嫁了你,也好。」當時嚇殺崔寧夫妻兩個,被他看破。

那人是誰?卻是郡王府中一個排軍,從小伏侍郡王,見他朴實,差他送錢與劉兩府。這人姓郭名立,叫做郭排軍。當下夫妻請住郭排軍,安排酒來請他。分付道:「你到府中千萬莫說與郡王知道!」郭排軍道:「郡王怎知得你兩個在這裡。我沒事,卻說甚麼。」當下酬謝了出門,回到府中,參見郡王,納了回書。看著郡王道:「郭立前日下書回,打潭州過,卻見兩個人在那裡住。」郡王問:「是誰?」郭立道:「見秀秀養娘並崔待詔兩個,請郭立吃了酒食,教休來府中說知。」郡王聽說便道:「尀耐這兩個做出這事來,卻如何直走到那裡?」郭立道:「也不知他仔細,只見他在那裡住地,依舊掛招牌做生活。」

郡王教幹辦去分付臨安府,即時差一個緝捕使臣,帶著做公的,備了盤纏,逕來湖南潭州府。下了公文,同來尋崔寧和秀秀,卻似:皂雕追紫燕,猛虎吠羊羔。

不兩月,捉將兩個來,解到府中。報與郡王得知,即時陞廳。原來郡王殺番人時,左手使一口刀,叫做「小青」;右手使一口刀,叫做「大青」。這兩口刀不知剁了多少番人。那兩口刀,鞘內藏著,掛在壁上。郡王陞廳,眾人聲喏。即將這兩個人押來跪下。郡王好生焦躁,左手去壁牙上取下「小青」,右手一掣,掣刀在手。睜起殺番人的眼兒,咬得牙齒剝剝地響。當時嚇殺夫人,在屏風背後道:「郡王,這裡是帝輦之下,不比邊庭上面。若有罪過,只消解去臨安府施行,如何胡亂剴得人?」郡王聽說道:「尀耐這兩個畜生逃走,今日捉將來,我惱了,如何不剴?既然夫人來勸,且捉秀秀入府後花園去,把崔寧解去臨安府斷治。」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

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自從當夜遺漏,來到府中,都搬盡了,只見秀秀養娘從廊下出來,揪住崔寧道:『你如何安手在我懷中?若不依我口,教壞了你!要共崔寧逃走。崔寧不得已,只得與他同走。只此是實。」臨安府把文案呈上郡王,郡王是個剛直的人,便道:「既然恁地,寬了崔寧,且與從輕斷治。崔寧不合在逃,罪杖,發還建康府居住。」

當下差人押送,方出北關門,到鵝項頭,見一頂轎兒。兩個人抬著,從後面叫:「崔待詔,且不得去!」崔寧認得像是秀秀的聲音,趕將來又不知恁地?心下好生疑惑。傷弓之鳥,不敢攬事,且低著頭只顧走。只見後面趕將上來,歇了轎子,一個婦人走出來,不是別人,便是秀秀,道:「崔待詔,你如今去建康府,我卻如何?」崔寧道:「卻是怎地好?」秀秀道:「自從解你去臨安府斷罪,把我捉入後花園,打了三十竹箆,遂便趕我出來。我知道你建康府去,趕將來同你去。」崔寧道:「恁地卻好。」討了船,直到建康府,押發人自回。若是押發人是個學舌的,就有一場是非出來。因曉得郡王性如烈火,惹著他下是輕放手的。他又不是王府中人,去管這閒事怎地?況且崔寧一路買酒買食,奉承得他好,回去時就隱惡而揚善了。

再說崔寧兩口在建康居住,既是問斷了,如今也下怕有人撞見,依舊開個碾玉作舖。渾家道:「我兩口卻在這裡住得好,只是我家爹媽自從我和你逃去潭州,兩個老的吃了些苦。當日捉我入府時,兩個去尋死覓活,今日也好教人去行在取我爹媽來這裡同住。」崔寧道:「最好。」便教人來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寫了他地理腳色與來人。

到臨安府尋見他住處,問他鄰舍,指道:「這一家便是。」來人去門首看時,只見兩扇門關著,一把鎖鎖著,一條竹竿封著。問鄰舍:「他老夫妻那裡去了?」鄰舍道:「莫說!他有個花枝也似女兒,獻在一個奢遮去處。這個女兒不受福德,卻跟一個碾玉的待詔逃走了。前日從湖南潭州捉將回來,送在臨安府吃官司,那女兒吃郡王捉進後花園裡去。老夫妻見女兒捉去,就當下尋死覓活,至今不知下落,只恁地關著門在這裡。」來人見說,再回建康府來,兀自未到家。

且說崔寧正在家中坐,只見外面有人道:「你尋崔待詔住處?這裡便是。」崔寧叫出渾家來看時,不是別人,認得是璩公璩婆。都相見了,喜歡的做一處。那去取老兒的人,隔一日才到,說如此這般,尋不見,卻空走了這遭。兩個老的且自來到這裡了。兩個老人道:「卻生受你,我不知你們在建康住,教我尋來尋去,直到這裡。」其時四口同住,不在話下。

且說朝廷官裡,一日到偏殿看玩寶器,拿起這玉觀音來看。這個觀音身上,當時有一個玉鈴兒,失手脫下,即時問近侍官員:「卻如何修理得?」官員將玉觀音反覆看了,道:「好個玉觀音!怎地脫落了鈴兒?」看到底下,下面碾著三字:「崔寧造」。「恁地容易,既是有人造,只消得宣這個人來,教他修整。」敕下郡王府,宣取碾玉匠崔寧。郡王回奏:「崔寧有罪,在建康府居住。」即時使人去建康,取得崔寧到行在歇泊了。當時宣崔寧見駕,將這玉觀音教他領去,用心整理。崔寧謝了恩,尋一塊一般的玉,碾一個鈴兒接住了,御前交納,破分請給養了崔寧,令只在行在居住。崔寧道:「我今日遭際御前,爭得氣。再來清湖河下尋間屋兒開個碾玉舖,須不怕你們撞見!」

可煞事有鬥巧,方才開得舖三兩日,一個漢子從外面過來,就是那郭排軍。見了崔待詔,便道:「崔大夫恭喜了!你卻在這裡住?」抬起頭來,看櫃身裡卻立著崔待詔的渾家。郭排軍吃了一驚,拽開腳步就走。渾家說與大夫道:「你與我叫住那排軍!我相問則個。」正是: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崔待詔即時趕上扯住,只見郭排軍把頭只管側來側去,口裡喃喃地道:「作怪,作怪!」沒奈何,只得與崔寧回來,到家中坐地。渾家與他相見了,便問:「郭排軍,前者我好意留你吃酒,你卻歸來說與郡王,壞了我兩個的好事。今日遭際御前,卻不怕你去說。」郭排軍吃他相問得無言可答,只道得一聲「得罪!」相別了。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警世通言 - 03
  • Büleklär
  • 警世通言 - 0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65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278
    18.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55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67
    20.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38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494
    18.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9.7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6.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802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38
    20.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5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57
    18.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6.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84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63
    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94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50
    2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55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98
    2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0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21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01
    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10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42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51
    18.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1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49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90
    19.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1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66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67
    2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1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065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42
    17.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7.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警世通言 - 1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8152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969
    19.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9.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6.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