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鏡花緣 - 0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47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62
19.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忽見遠遠有一小人,騎著一匹小馬,約長七八寸,在那裡走跳。多九公一眼
瞥見,早已如飛奔去。林之洋只顧找米,未曾理會。唐敖一見,那敢怠慢,慌忙
追趕,那個小人也朝前奔走。多九公腿腳雖便,究竟筋力不及,兼之山路崎嶇,
剛離小人不遠,不防路上有一石塊,一腳絆倒,及至起來,腿上轉筋,寸步難移
。唐敖得空,飛忙越過,趕有半里之遙,這才趕上,隨即捉住,吃入腹內。多九
公手扶林之洋,氣喘噓噓走來,望著唐敖歎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況此
等大事?這是唐兄仙緣湊巧,所以毫不費事,竟被得著了。」林之洋道:「俺聞
九公說有個小人小馬被妹夫趕來,俺們遠遠見你放在嘴邊,難道連人帶馬都吃了
?俺甚不明,倒要請問,有甚仙緣?」唐敖道:「這個小人小馬,名叫『肉芝』
。當日小弟原不曉得。今年從都中回來。無志功名,時常看看古人養氣服食等法
,內有一條言:『行山中如見小人乘著車馬,長五七寸的,名叫「肉芝」,有人
吃了,延年益壽、並可得道成仙。』此話雖不知真假,諒不致有害,因此把他捉
住,有偏二兄吃了。」

林之洋笑道:「果真這樣,妹夫竟是活神仙了。你今吃了肉芝,自然不饑,
只顧遊玩,俺倒餓了。剛才那個小人小馬,妹夫吃時,可還剩條腿兒,給俺解解
饞麼?」多九公道:「林兄如餓,恰好此地有個充饑之物。」隨向碧草叢中摘了
幾枝青草道:「林兄把他吃了,不但不饑,並且頭目還覺清爽。」林之洋接過,
只見這草宛如韮菜,內有嫩莖,開著幾朵青花。即放口內,不覺點頭道:「這草
一股清香,倒也好吃。請問九公,他叫甚麼名號?以後俺若遊山餓時,好把他來
充饑。」唐敖道:「小弟聞得海外鵲山有草,青花如韭,名『祝餘』,可以療饑
,大約就是此物了?」多九公連連點頭,於是又朝前走。林之洋道:「好奇怪!
果真飽了!這草有這好處,俺要多找兩擔,放在船上,如遇缺糧,把他充饑,比
當年妹夫所傳辟穀方子,豈不省事?」多九公道:「此草海外甚少,何能找得許
多。況一經離土其葉即枯,若要充饑,必須嫩莖,枯即無用了。」

只見唐敖忽在路旁折了一枝青草,其葉如松,青翠異常。葉上生著一子,大
如芥子。把子取下,手執青草道:「舅兄才吃祝餘,小弟只好以此奉陪了。」說
罷,吃入腹內。又把那個芥子,放在掌中,吹氣一口,登時從那子中生出一枝青
草,也如松葉,約長一尺;再吹一口,又長一尺;一連吹氣三口,共有三尺之長
。放在口邊。隨又吃了。林之洋笑道:「妹夫要這樣嘴嚼,只怕這裡青草都被你
吃盡哩。這芥子忽變青草,這是甚故?」多九公道:「此是『躡空草』,又名掌
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長一尺,再吹又長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了,能立
空中,所以叫作『躡空草』。」林之洋道:「有這好處,俺也吃他幾枝,久後回
家,倘房上有賊,俺躡空捉他,豈不省事?」於是各處尋了多時,並無蹤影。多
九公道:「林兄不必找了。此草不吹不生,這空山內有誰吹氣栽他?剛才唐兄所
吃的,大約此子因鳥雀啄食,受了呼吸之氣,因此落地而生,並非常見之物,你
卻從何尋找?老夫在海外多年,今日也是初次才見,若非唐兄吹他,老夫還不知
就是躡空草哩。」林之洋道:「吃了這草,就能站在空中,俺想這話到底古怪。
要求妹夫試試,果能平空站住,俺才信哩。」唐敖道;「此草才吃未久,如何就
有效驗。--也罷,小弟權且試試。」隨即將身一縱,就如飛舞一般,攛將上去
,離地約有五六丈。果然兩腳登空,猶如腳踏實地,將身立住,動也不動。

林之洋拍手笑道:「妹夫如今竟是『平步青雲』了。果真吃了這草就能攛空
,倒也好玩。妹夫何不再走幾步?若走的靈便,將來行路,你就空中行走,兩腳
並不沾土,豈不省些鞋襪?」唐敖聽了,果真就要空中行走,誰知方才舉足,隨
即墜下。林之洋道:「恰好那邊有顆棗樹,上面有幾個大棗,妹夫既會攛高,為
甚不去摘他幾個?解解口渴,也是好的。」都至樹下仔細一看,並非棗樹。多九
公道:「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准,隨刀而變,所以叫作『刀味核』
。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們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無如
此核生在樹梢,其高十數丈,唐兄縱會攛高,相去甚遠,何能到手?」林之洋道
:「妹夫只管攛去,設或夠著,也不可定。」唐敖道:「小弟攛空離地不過五六
丈,此樹高不可攀,何能摘他?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林之洋聽了,
那肯甘心,因低頭忖了一忖,不覺喜道:「俺才想個主意,妹夫攛在空中,略停
片時,隨又朝上一攛,就如登梯一般,慢慢攛去,不怕這核不到手。」

唐敖聽了,仍是不肯。無奈林之洋再三催逼,唐敖只得將身一縱,攛在空中
。停了片刻,靜氣寧神,將身立定,復又用力朝上一攛,只覺身如蟬翼,悠悠揚
揚,飄飄蕩蕩,登時間不知不覺,倒像斷線風箏一般,落了下來。林之洋頓足道
:「妹夫怎麼不朝上攛,倒朝下墜?這是甚意?」唐敖道:「小弟剛才明明朝上
攛去,誰知並不由我作主,何嘗是我有意落下。」多九公笑道:「你在空中要朝
上攛,兩腳勢必用力,又非腳踏實地,焉有不墜?若依林兄所說,慢慢一層一層
攛去,倘攛千百遍,豈不攛上天麼?安有此理!」

唐敖道:「此時忽覺一陣清香,莫非此核還有香味麼?」多九公道:「這股
香氣,細細聞去,倒像別處隨風刮來。我們何不順著香味,各處看看?」大家於
是分路找尋。唐敖穿過樹林,走過峭壁,各處探望。只見路旁石縫內生出一枝紅
草約長二尺,赤若塗朱,甚覺可愛。端詳多時,猛然想起:「服食方內言:『朱
草』狀如小桑,莖似珊瑚,汁流如血;以金玉投之,立刻如泥。--投金名叫『
金漿』,投玉名叫『玉漿』。--人若服了,皆能入聖超凡。且喜多、林二人俱
未同來,今我得遇仙草,可謂有緣。奈身邊並無金器,這卻怎好?……」因想了
一想:「頭巾上有個小小玉牌,何不試試?」想罷,取下玉牌,把朱草從根折斷
,齊放掌中,連揉帶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紅。隨即放入口內,只覺芳馨透
腦。

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不覺喜道:「朱草才吃未久,就覺神清氣爽,可
見仙家之物,果非小可。此後如能斷穀,其餘別的工夫更好做了。今日吃了許多
仙品,不知膂力可能加增?」只見路旁有一殘碑,倒在地下,約有五七百斤。隨
即走進,彎下腰去,毫不費力,輕輕用手捧起,借著躡空草之術,乘勢將身一縱
,攛在空中,略停片刻,慢慢落下。走了兩步,將碑放下道:「此時服了朱草,
只覺耳聰目明,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
都如在目前。不意朱草竟有如許妙處!」只見多九公攜著林之洋走來道:「唐兄
忽然滿口通紅,是何緣故?」唐敖道:「不瞞九公說,小弟才得一枝朱草,卻又
有偏二位吃了。」林之洋道:「妹夫吃他有甚好處?」多九公道:「此草乃天地
精華凝結而生,人若服了,有根基的,即可了道成仙。老夫向在海外,雖然留心
,無如從未一見。今日又被唐兄遇著,真是天緣湊巧。將來優游世外,名列仙班
,已可概見。那知這陣香氣,卻成就了唐兄一段仙緣!」林之洋道:「妹夫不久
就要成仙,為甚忽然愁眉苦臉?難道捨不得家鄉,怕做神仙麼?」唐敖道:「小
弟吃了朱草,此時只覺腹痛,不知何故。」

話言未了,只聽腹中響了一陣,登時濁氣下降,微微有聲。林之洋用手掩鼻
道:「好了!這草把妹夫濁氣趕出,身上想必暢快?不知腹中可覺空疏?舊日所
作詩文可還依舊在腹麼?」唐敖低頭想了一想,口中只說「奇怪。」因向多九公
道:「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細想幼年所作詩文,明明全都記得。不意此刻腹痛之
後,再想舊作,十分中不過記得一分,其餘九分再也想不出。不解何意?」多九
公道:「卻也奇怪。」林之洋道:「這事有甚奇怪!據俺看來,妹夫想不出的那
九分,就是剛才那股濁氣,朱草嫌他有些氣味,把他趕出。他已露出本相,鑽入
俺的鼻內,你卻那裡尋他?其餘一分,並無氣味,朱草容他在內,如今好好在你
腹中,自然一想就有了。--俺只記掛妹夫中探花那本卷子,不如朱草可肯留點
情兒?--妹夫平日所作窗稿,將來如要發刻,據俺主意,不須托人去選,就把
今日想不出的那九分全都刪去,只刻想得出的那一分,包你必是好的。若不論好
歹,一概發刻,在你自己刻的是詩,那知朱草卻大為不然。可惜這草甚少,若帶
些回去給人吃了,豈不省些刻工?朱草有這好處,九公為甚不吃兩枝?難道你無
窗稿要刻麼?」

多九公笑道:「老夫雖有窗稿要刻,但恐趕出濁氣,只怕連一分還想不出哩
。林兄為何不吃兩枝,趕趕濁氣?」林之洋道:「俺又不刻『酒經』,又不刻『
食譜』,吃他作甚?」唐敖道:「此話怎講?」林之洋道:「俺這肚腹不過是酒
囊飯袋,若要刻書,無非酒經食譜,何能比得二位。怪不得妹夫最好遊山玩水,
今日俺見這些奇禽怪獸,異草仙花,果然解悶。」多九公道:「林兄剛說果然,
湊巧竟有『果然』來了。」只見山坡上有個異獸,--形象如猿,渾身白毛,上
有許多黑文,其體不過四尺,後面一條長尾,由身子盤至頂上,還長二尺有餘。
毛長而細,頰下許多黑髯。--守著一個死獸在那裡慟哭。林之洋道:「看這模
樣,竟像一個絡腮鬍子。不知為甚這樣啼哭?難道他就叫作『果然』麼?」

多九公道:「此獸就是『果然』,又名『然獸』。其性最義,最愛其類。獵
戶取皮作褥,貨賣獲利。往往捉住一個打死放在山坡,如有路過之然,一經看見
,即守住啼哭,任人捉獲,並不逃竄。此時在那裡守著死然慟哭,想來又是獵戶
下的鷍子。少刻獵戶看見,毫不費力,就捉住了。」忽見山上起一陣大風,刮的
樹木刷刷亂響。三人見風來的古怪,慌忙躲入樹林。風頭過去,有只斑毛大蟲,
從空攛了下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話說三人躲入樹林。風頭過去,有只斑毛大蟲,從高峰攛至果然面前。果然
一見,嚇的雖然發抖,還是守著死然不肯遠離。那大蟲攛下,如山崩地裂一般,
吼了一聲,張開血盆大口,把死然咬住。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像攛出一箭,
直向大蟲面上射去。大蟲著箭,口中落下死然,大吼一聲,將身縱起,離地數丈
,隨即落下,四腳朝天。眼中插著一箭,竟自不動。多九公喝彩道:「真好神箭
!果然『見血封喉』!」唐敖道:「此話怎講?」多九公道:「此箭乃獵戶放的
藥箭,係用毒草所制。凡猛獸著了此箭,任他凶勇,登時血脈凝結,氣嗓緊閉,
所以叫『見血封喉』。但虎皮甚厚,箭最難入,這人把箭從虎目射入,因此藥性
行的更快。若非本領高強,何能有此神箭!不意此處竟有如此能人!少刻出來,
倒要會他一會。」

忽見山旁又走出一隻小虎,行至山坡,把虎皮揭去,卻是一個美貌少女。身
穿白布箭衣,頭上束著白布漁婆巾,臂上跨著一張雕弓。走至大蟲跟前,腰中取
出利刃,把大蟲胸膛剖開,取出血淋淋斗大一顆心,提在手中。收了利刃,捲了
虎皮,走下山來。林之洋道:「原來是個女獵戶。這樣小年紀,竟有恁般膽量,
俺且嚇他一嚇。」

說罷,舉起火繩,迎著女子放了一聲空槍。那女子叫道:「我非歹人,諸位
暫停貴手,婢子有話告稟。」登時下來萬福道:「請教三位長者上姓?從何至此
?」唐敖道:「他二人一位姓多,一位姓林者;老夫姓唐。都從中原來。」女子
道:「嶺南有位姓唐的,號叫以亭,可是長者一家?」唐敖道:「以亭就是賤字
。不知何以得知?」女子聽了,慌忙下拜道:「原來唐伯伯在此。姪女不知,望
求恕罪。」唐敖還禮道:「請問小姐尊姓?為何如此稱呼?府上還有何人?適才
取了虎心有何用處?」女子道:「姪女天朝人氏,姓駱名紅蕖。父親曾任長安主
簿,後降臨海丞,因同敬業伯伯獲罪,不知去向。官差緝捕家屬,母親無處存身
,同祖父帶了姪女,逃至海外,在此古廟中敷衍度日。此山向無人煙,盡可藏身
。不意去年大蟲趕逐野獸,將住房壓倒,母親肢體折傷,疼痛而死。姪女立誓殺
盡此山之虎,替母報仇。適用藥箭射傷大蟲,取了虎心,正要回去祭母,不想得
遇伯伯。姪女常聞祖父說伯伯與父親向來結拜,所以才敢如此相稱。」

唐敖歎道:「原來你是賓王兄弟之女。幸逃海外,未遭毒手。不知老伯現在
何處?身體可安?望姪女帶去一見。」駱紅蕖道:「祖父現在前面廟內。伯伯既
要前去,姪女在前引路。」說罷,四人走不多時,來至廟前,上寫「蓮花庵」三
字。四面牆壁俱已朽壞,並無僧道,惟剩神殿一座,廂房兩間,光景雖然頹敗,
喜得怪石縱橫,碧樹叢雜,把這古廟圍在其中,倒也清雅。進了廟門,駱紅蕖先
去通知,三人隨後進了大殿。只見有個鬚髮皆白的老翁迎出,唐敖認得是駱龍,
連忙搶進行禮;多、林二人也見了禮,一同讓坐獻茶。

駱龍問了多、林二人名姓,略談兩句,固向唐敖歎道:「吾兒賓王不聽賢姪
之言,輕舉妄動,以致合家離散,孫兒跟在軍前,存亡未卜。老夫自從得了凶信
,即帶家口奔逃。偏偏媳婦身懷六甲,好容易逃至海外,生下紅蕖孫女,就在此
處敷衍度日。屈指算來,已一十四載。不意去歲大蟲壓倒房屋,媳婦受傷而亡。
孫女慟恨,因此棄了書本,終日搬弓弄箭,操練武藝,要替母親報仇。自制白布
箭衣一件,誓要殺盡此山猛虎,方肯除去孝衣。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
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姪。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
可謂三生有幸!惟是老夫年已八旬,時常多病。現在此處,除孫女外,還有乳母
、老蒼頭二人。老夫為癡兒賓王所累,萬不能復回故土,自投羅網;況已老邁,
時光有限。紅蕖孫女,正在少年,困守在此,終非長策。老夫意欲拜懇賢姪,俯
念當日結義之情,將紅蕖作為己女,帶回故鄉,俟他年長,代為擇配,完其終身
。老夫了此心願,雖死九泉,亦必銜感!」說著,落下淚來。

唐敖道:「老伯說那裡話來!小姪與賓王兄弟情同骨肉,姪女紅蕖就如自己
女兒一般。今蒙慈命帶回家鄉,自應好好代他擇配,何須相托。若論子姪之分,
原當奉請老伯同回故鄉,侍奉餘年,稍盡孝心,庶不負當日結拜之情。奈近日武
后純以殺戮為事,唐家子孫,誅戮殆盡,何況其餘。且老伯昔日出仕多年,非比
他們婦女可以隱藏,倘走露風聲,不獨小姪受累,兼恐老伯受驚,因此不敢冒昧
勸駕。小姪初意原想努力上進,約會幾家忠良,共為勤王之計,以復唐業。無如
功名未遂,鬢已如霜。既不能顯親揚名,又不能興邦定業,碌碌人世,殊愧老大
無成,所以浪遊海外。今雖看破紅塵,歸期未卜,家中尚有兄弟妻子,此女帶回
故鄉,斷不有負慈命。老伯只管放心!」

駱龍道:「蒙賢姪慷慨不棄,真令人感激涕零!但你們貿易不能耽擱,有誤
程途。老夫寓此枯廟,也不能屈留。」因向紅蕖道:「孫女就此拜認義父,帶著
乳母,跟隨前去,以了我的心願。」駱紅蕖聽了,不由大放悲聲。一面哭著,走
到唐敖面前,四雙八拜,認了義父。又與多、林二人行禮。因向唐敖泣道:「姪
女蒙義父天高地厚之情,自應隨歸故土。奈女兒有兩樁心事:一者祖父年高,無
入侍奉,何忍遠離;二者此山尚有兩虎,大仇未報,豈能捨之而去。義父如念苦
情,即將嶺南住址留下,他年倘遇皇恩大赦,那時再同祖父投奔嶺南,庶免兩下
牽掛。此時若教拋撇祖父,一人獨去,即使女兒心如鐵石,亦不能忍心害理至此
。」駱龍聽了,復又再三解勸。無奈紅蕖意在言外,總要侍奉祖父百年後方肯遠
離。任憑苦勸,執意不從。

多九公道:「小姐既如此立志,看來一時也難挽回。據老夫愚見,與其此時
同到海外,莫若日後回來,唐兄再將小姐帶回家鄉,豈不更便?」唐敖道:「小
弟日後設或不歸,卻將如何?」林之洋道:「妹夫這是甚話!今日俺們一同去,
將來自然一同來,怎麼叫作『設或不歸』?俺倒不懂!」唐敖道:「這是小弟偶
爾失言,舅兄為何如此認真。」因向駱龍道:「寄女具此孝心,將來自有好處,
老伯倒不可強他所難。況他立志甚堅,勸也無益。」說罷,取過紙筆,開了地名


駱紅蕖道:「義父此去,可由巫咸國路過?當日薛仲璋伯伯被難,家眷也逃
海外。數年前在此路過,女兒曾與薛蘅香姊姊拜為異姓姊妹,並在神前立誓,無
論何人,倘有機緣得歸故土,總要攜帶同行。去歲有絲貨客人帶來一信,才知現
在寄居巫咸。女兒有書一封,如係便路,求義父寄去。」多九公道:「巫咸乃必
由之路,將來林兄亦要在彼賣貨,帶去甚便。」當時駱紅蕖去寫書信。唐敖即托
林之洋上船取了兩封銀子,給駱龍以為貼補薪水之用。不多時,駱紅蕖書信寫完

唐敖把信接過,不覺歎道:「原來仲璋哥哥家眷也在海外!當日敬業兄弟若
聽思溫哥哥之言,不從仲璋哥哥之計,唐業久已恢復,此時天下何至屬周!彼此
又何至離散!這是氣數如此,莫可如何!」說罷叩辭。大家互相囑付一番,灑淚
而別。駱紅蕖送至廟外,自去祭母、侍奉祖父。

唐敖三人因天色已晚,回歸舊路。多九公道:「如此幼女。既能不避艱險,
替母報仇,又肯盡孝,侍奉祖父餘年,惟知大義,其餘全置度外。可見世間忠孝
節義之事,原不在年之大小。此女如此立志,大約本山大蟲從此要除根了。」林
之洋道:「剛才俺見大蟲吃那果然,因想起聞得人說,虎豹吃人,總是那人前生
造定,該傷虎口;若不造定,就是當面遇見,他也不吃。請問九公,這話可是?
」多九公搖頭道:「虎豹豈敢吃人!至前生造定,更不足憑。當日老夫曾見有位
老翁,說的最好。他說:『虎豹從來不敢吃人,並且極其怕人,素日總以禽獸為
糧,往往吃人者,必是此人近於禽獸,當其遇見之時,虎豹並不知他是人,只當
也是禽獸,所以吃他。』人與禽獸之別,全在頂上靈光。禽獸頂上無光,如果然
之類,縱有微光,亦甚稀罕。人之天良不滅,頂上必有靈光,虎豹看見,即遠遠
迴避。倘天良喪盡,罪大惡極,消盡靈光,虎豹看見與禽獸無異,他才吃了。至
於靈光或多或少總在為人善惡分別。有善無惡,自然靈光數丈,不獨虎豹看見逃
竄,一切鬼怪莫不遠避。即如那個果然,一心要救死然回生,只管守住啼哭。看
他那般行為,雖是獸面,心裡卻懷義氣,所謂『獸面人心』,頂上豈無靈光?縱
讓大蟲覿面,也不傷他。大蟲見了『獸面人心』的既不敢傷,若見了『人面獸心
』的如何不啖!世人只知恨那虎豹傷人,那知有這緣故。」

唐敖點頭道:「九公此言,真可令人回心向善,警戒不小。」林之洋道:「
俺有一個親戚,做人甚好,時常吃齋念佛。一日,同朋友上山進香,竟被老虎吃
了。難道這樣行善,頭上反無靈光麼?」多九公道:「此等人豈無靈光。但恐此
人素日外面雖然吃齋念佛,或者一時把持不定,一念之差,害人性命,或忤逆父
毋,忘了根本;或淫人妻女,壞人名節,其惡過重,就是平日有些小小靈光,陡
然大惡包身,就如『杯水車薪』一般,那裡抵得住!所以登時把靈光消盡,虎才
吃了。不知此人除了吃齋念佛,別的行為若何?」林之洋道:「這人諸般都好,
就只忤逆父母,聞得還有甚麼『桑間月下』之事。除了這兩樣,總是吃齋行善,
並無惡處。」多九公道:「『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此人既忤逆父母,又
有『桑間月下』損人名節之事,乃罪之魁,惡之首。就讓吃齋念佛,又有何益。


林之洋道:「據九公這話,世人如作了孽,就是極力修為,也不中用了?」
多九公道:「林兄這是甚話!善惡也有大小:以善抵惡,就如將功贖罪,其中輕
重,大有區別,豈能一概而論。即如這人忤逆父母,淫人妻女,乃罪大惡極,不
能寬宥的。你卻將他吃齋念佛那些小善,就要抵他兩樁大惡,豈非拿了杯水要救
車薪之火麼?況吃齋念佛不過外面向善,究竟不知其心如何。若外面造作行善虛
名,心裡卻懷著兇惡,如此險詐,其罪尤重。總之,為人心地最是要緊。若謂吃
齋念佛都是善人,恐未盡然。」

話說間,離船不遠,忽見路旁林內飛出一隻大鳥,其形如人,滿口豬牙,渾
身長毛,四肢五官,與人無異,惟肋下舒著兩個肉翅,頂上兩個人頭,一頭象男
,一頭象女。額上有文,細細看去,卻是「不孝」二字。多九公道:「我們剛說
不孝,就有『不孝鳥』出來。」

林之洋聽見『不孝』二字,忙舉火繩,放了一槍。此鳥著傷墜地,仍要展翅
飛騰。林之洋趕去,一連幾拳,早已打倒。三人進前細看,不但額有「不孝」二
字,並且口有「不慈」二字,臂有「不道」二字,右脅有「愛夫」二字,左脅有
「憐婦』二字。唐敖歎道:「當日小弟雖聞古人有此傳說,以為未必實有其事。
今親目所睹,果真不錯。可見天地之大,何所不有。據小弟看來這是世間那些不
孝之人,行為近於禽獸,死後不能復投人身,戾氣凝結,因而變為此鳥。」多九
公點頭道:「唐兄高見,真是格物至論。當日老夫瞥見此鳥,雖是兩個人頭,卻
都是男像,並無『愛夫』二字。-一因天下並無不孝婦女,所以都是男像。--
它這人頭時常變幻,還有兩個女頭之時。聞得此鳥最通靈性,善能修真悟道,起
初身上雖有文字,每每修到後來竟會一字全無;及至文字脫落,再加靜修,不上
幾年,脫了皮毛,登時成仙去了。」唐敖道:「此非『放下屠刀,立刻成佛』麼
!可見上天原許眾生回心向善的。」只見船上眾水手因在山泉取水,也來觀看。
問知詳細,都鼓噪道:「他既不孝,我們就要得罪了!這樣一身好翎毛,就是帶
些回去做個掃帚,也是好的。」說罷上前這個一把,那個一把,只見拔的翎毛滿
地飛舞。唐敖道:「他額上雖有『不孝』二字,都是戾氣所鍾,與他何干?」眾
人道:「我們此時只算替他除戾氣,把戾氣除淨,將來少不得要做好人。況他身
上翎毛著實富厚,可見他生前吝嗇,是『一毛不拔』的。如今我們將這『一』字
換個『無』字: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乾二淨,
看他如何!」

翎毛拔完,正要回船,忽見林內噴出許多膠水,腥臭異常。眾人連忙跑開。
林內飛出一隻怪鳥,其形如鼠,身長五尺,一隻紅腳,兩個大翅,飛到不孝鳥跟
前,隨即抱住,騰空而起。林之洋忙拿槍裝藥,對準此鳥。正要放時,誰知火繩
沾水已熄,轉眼間,那鳥去遠。眾水手道:「我們常在海外,這樣怪鳥,倒也少
見。向來九公最是知古識今,大約今日也要難住了。」多九公道:「此鳥海外犬
封國最多,名叫『飛涎鳥』,口中有涎如膠,如遇饑時,以涎灑在樹上,別的鳥
兒飛過,沾了此涎,就被黏住。今日大約還未得食,所以口內垂涎。此時得了不
孝鳥,必是將他飽餐。可見這股戾氣是犯萬物所忌的:不但人要拔他的毛,禽獸
還要吃他的肉哩!」說罷,一齊回船。唐敖把信收了。林之洋取出大米給婉如、
呂氏看了,無不稱奇。登時揚帆。

不多幾日,到了君子國,將船泊岸。林之洋上去賣貨。唐敖因素聞君子國好
讓不爭,想來必是禮樂之邦,所以約了多九公上岸,要去瞻仰。走了數里,離城
不遠,只見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觀雅化閑游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

話說唐、多二人把匾看了,隨即進城。只見人煙輳集,作買作賣,接連不斷
。衣冠言談,都與天朝一樣。唐敖見言語可通,因向一位老翁問其何以「好讓不
爭」之故。誰知老翁聽了,一毫不懂。又問國以「君子」為名是何緣故,老翁也
回不知。一連問了幾個,都是如此。

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他這國名以及『好讓不爭』四字,大約都是鄰邦
替他取的,所以他們都回不知。剛才我們一路看來,那些『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光景,已是不爭之意。而且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
禮,也不愧『君子』二字。」唐敖道:「話雖如此,仍須慢慢觀玩,方能得其詳
細。」

說話間,來到鬧市。只見有一隸卒在那裡買物,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
此高貨,卻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心!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
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唐敖聽了,因暗暗說道:「九公,凡買
物,只有賣者討價,買者還價。今賣者雖討過價,那買者並不還價,卻要添價。
此等言談,倒也罕聞。據此看來那『好讓不爭』四字,竟有幾分意思了。」只聽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
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
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請
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唐敖道:「『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原是買物
之人向來俗談;至『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亦是買者之話。不意今皆
出於賣者之口,倒也有趣。」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
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那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
愚哩。」談之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付價,拿了一半貨物,剛
要舉步,賣貨人那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
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今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唐、多二人不
覺暗暗點頭。

走未數步,市中有個小軍,也在那裡買物。小軍道:「剛才請教貴價若干,
老兄執意吝教,命我酌量付給。及至遵命付價,老兄又怪過多。其實小弟所付業
已刻減。若說過多,不獨太偏,竟是『違心之論』了。」賣貨人道:「小弟不敢
言價,聽兄自討者,因敝貨既欠新鮮,而且平常,不如別家之美。若論價值,只
照老兄所付減半,已屬過分,何敢謬領大價。」唐敖道:「『貨色平常』,原是
買者之話;『付價刻減』,本係賣者之話,那知此處卻句句相反,另是一種風氣
。」

只聽小軍又道:「老兄說那裡話來!小弟於買賣雖係外行,至貨之好醜,安
有不知,以醜為好,亦愚不至此。第以高貨只取半價,不但欺人過甚,亦失公平
交易之道了。」賣貨人道:「老兄如真心照顧,只照前價減半,最為公平。若說
價少,小弟也不敢辯,惟有請向別處再把價錢談談,才知我家並非相欺哩。」小
軍說之至再,見他執意不賣,只得照前減半付價,將貨略略選擇,拿了就走。賣
貨人忙攔住道:「老兄為何只將下等貨物選去?難道留下好的給小弟自用麼?我
看老兄如此討巧,就是走遍天下,也難交易成功的。」小軍發急道:「小弟因老
兄定要減價,只得委曲認命,略將次等貨物拿去,於心庶可稍安。不意老兄又要
責備,且小弟所買之物,必須次等,方能合用,至於上等,雖承美意,其實倒不
適用了。」賣貨人道:「老兄既要低貨方能合用,這也不妨。但低貨自有低價,
何能付大價而買醜貨呢?」小軍聽了,也不答言,拿了貨物,只管要走。那過路
人看見,都說小軍欺人不公。小軍難違眾論,只得將上等貨物,下等貨物,各攜
一半而去。

二人看罷,又朝前進,只見那邊又有一個農人買物。原來物已買妥,將銀付
過,攜了貨物要去。那賣貨的接過銀子仔細一看,用戥子秤了一秤,連忙上前道
:「老兄慢走。銀子平水都錯了。此地向來買賣都是大市中等銀色,今老兄既將
上等銀子付我,自應將色扣去。剛才小弟秤了一秤,不但銀水未扣,而且戥頭過
高。此等平色小事,老兄有餘之家,原不在此;但小弟受之無因。請照例扣去。
」農人道:「些須銀色小事,何必錙銖較量。既有多餘,容小弟他日奉買寶貨,
再來扣除,也是一樣。」說罷,又要走。賣貨人攔住道:「這如何使得!去歲有
位老兄照顧小弟,也將多餘銀子存在我處,留言後來買貨再算。誰知至今不見,
各處尋他,無從歸還。豈非欠了來生債麼?今老兄又要如此。倘一去不來,到了
來生,小弟變驢變馬歸還先前那位老兄,業已盡夠一忙,那裡還有工夫再還老兄
,豈非下一世又要變驢變馬歸結老兄?據小弟愚見,與其日後買物再算,何不就
在今日?況多餘若干,日子久了,倒恐難記。」彼此推讓許久,農人只得將貨拿
了兩樣,作抵此銀而去。賣貨人仍口口聲聲只說「銀多貨少,過於偏枯」。奈農
人業已去遠,無可如何。忽見有個乞丐走過,賣貨人自言自語道:「這個花子只
怕就是討人便宜的後身,所以今生有這報應。」一面說著,卻將多餘平色,用戥
秤出,盡付乞丐而去。

唐敖道:「如此看來,這幾個交易光景,豈非『好讓不爭』一幅行樂圖麼?
我們還打聽甚麼!且到前面再去暢游。如此美地,領略領略風景,廣廣識見,也
是好的。」

只見路旁走過兩個老者,都是鶴髮童顏,滿面春風,舉止大雅。唐敖看罷,
知非下等之人,忙侍立一旁。四人登時拱手見禮,問了名姓。原來這兩個老者都
姓吳,乃同胞弟兄。一名吳之和,一名吳之祥。唐敖道:「不意二位老丈都是秦
伯之後,失敬,失敬!」吳之和道:「請教二位貴鄉何處?來此有何貴幹?」多
九公將鄉貫來意說了。吳之祥躬身道:「原來貴邦天朝!小子向聞天朝乃聖人之
國,二位大賢榮列膠庠,為天朝清貴,今得幸遇,尤其難得。弟不知駕到,有失
迎迓,尚求海涵!」唐、多二人連道:「豈敢!……」吳之和道:「二位大賢由
天朝至此,小子誼屬地主,意欲略展杯茗之敬,少敘片時,不知可肯枉駕?如蒙
賞光,寒舍就在咫尺,敢勞玉趾一行。」二人聽了,甚覺欣然,於是隨著吳氏弟
兄一路行來。

不多時,到了門前。只見兩扇柴扉,周圍籬牆,上面盤著許多青藤薜荔;門
前一道池塘,塘內俱是菱蓮。進了柴扉,讓至一間敞廳,四人重複行禮讓坐。廳
中懸著國王賜的小額,寫著「渭川別墅」。再向廳外一看,四面都是翠竹,把這
敞廳團團圍住,甚覺清雅。小童獻茶。

唐敖問起吳氏昆仲事業,原來都是閑散進士。多九公忖道:「他兩個既非公
卿大宦,為何國王卻替他題額?看來此人也就不凡了。」唐敖道:「小弟才同敝
友瞻仰貴處風景,果然名不虛傳,真不愧『君子』二字!」吳之和躬身道:「敝
鄉僻處海隅,略有知識,莫非天朝文章教化所致,得能不致隕越,已屬草野之幸
,何敢遽當『君子』二字。至於天朝乃聖人之邦,自古聖聖相傳,禮樂教化,久
為八荒景仰,無須小子再為稱頌。但貴處向有數事,愚弟兄草野固陋,似多未解
。今日難得二位大賢到此。意欲請示,不知可肯賜教?」唐敖道:「老丈所問,
還是國家之事,還是我們世俗之事?」吳之和道:「如今天朝聖人在位,政治純
美,中外久被其澤,所謂『巍巍蕩蕩,惟天為大,惟天朝則之』。國家之事,小
子僻處海濱,毫無知識,不惟不敢言,亦無可言。今日所問,卻是世俗之事。」
唐敖道:「既如此,請道其詳。倘有所知,無不盡言。」吳之和聽罷,隨即說出
一番話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話說吳之和道:「小子向聞貴處世俗,於殯葬一事,作子孫的,並不計及死
者以入土為安,往往因選風水,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兩代三代之
久,相習成風。以至庵觀寺院,停柩如山;曠野荒郊,浮厝無數。並且當日有力
時,因選風水蹉跎;及至後來無力,雖要求其將就殯葬,亦不可得;久而久之,
竟無入土之期。此等情形,死者稍有所知,安能瞑目!況善風水之人,豈無父母
?若有好地,何不留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發達,那通曉地理的,發達曾
有幾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遲歲月,求我將來毫無影響之富貴,為人
子者,於心不安,亦且不忍。此皆不明『人傑地靈』之義,所以如此。

「即如伏羲、文王、孔子之陵,皆生蓍草,卜筮極靈;他處雖有,質既不佳
,卜亦無效。人傑地靈,即此可見。今人選擇陰地,無非欲令子孫興旺,怕其衰
敗。試以興衰而論,如陳氏之昌,則有『鳳鳴』之卜;李氏之興,則有『同復』
之筮。此由氣數使然呢,陰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見陰地好醜,又有何用
。總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轉禍為福,非大惡亦不能轉福為禍。《易經》『餘慶
餘殃』之言,即是明證。今以陰地,意欲挽回造化,別有希冀,豈非『緣木求魚
』?與其選擇徒多浪費,何不遵著《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替父
母多做好事,廣積陰功,日後安享餘慶之福?較之陰地渺渺茫茫,豈不勝如萬萬
?據小子愚見,殯葬一事,無力之家,自應急辦,不可蹉跎;至有力之家,亦惟
擇高阜之處,得免水患,即是美地。父母瞑目無恨,人子捫心亦安。此海外愚談
,不知可合尊意?」

唐、多二人正要回答,只見吳之祥道:「小子聞得貴處世俗,凡生子女,向
有三朝、滿月、百日、週歲之稱。富貴家至期非張筵,即演戲,必豬羊雞鴨類大
為宰殺。吾聞『上天有好生之德』。今上天既賜子女與人,而人不知仰體好生之
意,反因子女宰殺許多生靈。是上天賜一生靈,反傷無數生靈,天又何必再以子
女與人?凡父母一經得有子女,或西廟燒香,或東庵許願,莫不望其無災無病,
福壽綿長。今以他的毫無緊要之事,殺無數生靈,花許多浪費,是先替他造孽,
懺悔猶恐不及,何能望其福壽?往往貧寒家子女多享長年,富貴家子女每多夭折
,揆其所以,雖未必盡由於此,亦不可不以為戒。為人父母的,倘以子女開筵花
費之資,盡為周濟貧寒及買物放生之用,自必不求福而福自至,不求壽而壽自長
。並聞貴處世俗有將子女送入空門的,謂之『捨身』。蓋因俗傳做了佛家弟子,
定蒙神佛護佑,其有疾者從此自能脫體,壽短者亦可漸轉長年。此是僧尼誘人上
門之語。而愚夫愚婦無知,莫不奉為神明,相沿既久,故僧尼日見其盛。此教固
無害於人,第為數過多,不獨陰陽有失配合之正,亦生出無窮淫奔之事。據小子
愚見,凡鄉愚誤將子女送入空門的,本地父老即將『壽夭有命』以及『無後為大
』之義,向其父母剴切勸諭。久之捨身無人,其教自能漸息。此教既息,不惟陰
陽得配合之正,並且鄉愚亦可保全無窮貞婦。總之,天下少一僧或少一道,則世
間即多一貞婦。此中固賢愚不等,一生未近女色者,自不乏人;然如好色之輩,
一生一世,又豈止姦淫一婦女而已。鄙見是否,尚求指教。」

吳之和道:「吾聞貴處向有爭訟之說。小子讀古人書,雖於『訟』字之義略
知梗概,但敝地從無此事,不知究竟從何而起。細訪貴鄉興訟之由,始知其端不
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財產較量,以致相爭。偶因一時尚氣,鳴之
於官。訟端既起,彼此控告無休。其初莫不苦思惡想,掉弄筆頭,不獨妄造虛言
,並以毫無影響之事,硬行牽入,惟期聳聽,不管喪盡天良。自訟之後,即使百
般浪費,並不愛惜錢財;終日屈膝公堂,亦不顧及顏面。幸而官司了結,花卻無
窮浪費,焦頭爛額,已屬不堪;設或命運坎坷,從中別生枝節,拖延日久,雖要
將就了事,欲罷不能。家道由此而衰,事業因此而廢。此皆不能容忍,以致身不
由己,即使醒悟,亦復何及。尤可怪的,又有一等唆訟之人,哄騙愚民,勾引興
訟,捕風捉影,設計鋪謀,或誣控良善,或妄扳無辜。引人上路,卻於暗中分肥
;設有敗露,他即遠走高飛。小民無知,往往為其所愚,莫不被害。此固唆訟之
人造孽無窮,亦由本人貪心自取。據小子看,爭訟一事,任你百般強橫,萬種機
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於己。所以《易經》說:『訟則終凶。』世人若明此義
,共臻美俗,又何爭訟之有!再聞貴處世俗,每每屠宰耕牛,小子以為必是祭祀
之用。及細為探聽,卻是市井小人,為獲利起見,因而饕餮口饞之輩,競相購買
,以為口食。全不想人非五穀不生,五穀非耕牛不長。牛為世人養命之源,不思
所以酬報,反去把他飽餐,豈非恩將仇報?雖說此牛並非因我而殺,我一人所食
無幾,要知小民屠宰,希圖獲利,那良善君子,倘盡絕口不食,購買無人,聽其
腐爛,他又安肯再為屠宰?可見宰牛的固然有罪,而吃牛肉之人其罪更不可逃。
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
豈知善惡果報之道。況世間之牛,又焉知不是若輩後身?據小子愚見,『《春秋
》責備賢者』,其罪似應全歸買肉之人,倘仁人君子終身以此為戒,勝如吃齋百
倍,冥冥中豈無善報!又聞貴處宴客,往往珍羞羅列,窮極奢華;桌椅既設,賓
主就位之初,除果品冷菜十餘種外,酒過一二巡,則上小盤小碗,--其名南喚
『小吃』,北呼『熱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餘種至二十餘種不等,其間
或上點心一二道;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豐,碗亦奇大,或八九種至十餘
種不等。主人雖如此盛設,其實小吃未完而客已飽,此後所上的,不過虛設,如
同供獻而已。更可怪者,其肴不辨味之好醜,惟以價貴的為尊。因燕窩價貴,一
肴可抵十肴之費,故宴會必出此物為首。既不惡其形似粉條,亦不厭其味同嚼蠟
。及至食畢,客人只算吃了一碗粉條子,又算喝了半碗雞湯,而主人只覺客人滿
嘴吃的都是『元絲錁』。豈不可笑?至主人待客,偶以盛饌一二品,略為多費,
亦所不免,然惟美味則可。若主人花錢而客人嚼蠟,這等浪費,未免令人不解。
敝地此物甚多,其價甚賤,貧者以此代糧,不知可以為菜。向來市中交易,每穀
一升,可換燕窩一擔。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穀之香,吃者甚少;惟貧家每
多屯積,以備荒年。不意貴處尊為眾肴之首。可見口之於味,竟有不同嗜者。孟
子云:『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魚則取其味鮮,熊掌取其肥美。今貴處以
燕窩為美,不知何所取義,若取其味淡,何如嚼蠟?如取其滋補,宴會非滋補之
時,況葷腥滿腹,些須燕窩,豈能補人?如謂希圖好看,可以誇富,何不即以元
寶放在菜中?--其實燕窩縱貴,又安能以此誇富?這總怪世人眼界過淺,把他
過於尊重,以致相沿竟為眾肴之首,而並有主人親上此菜者。此在貴處固為敬客
之道,若在敝地觀之,竟是捧了一碗粉條子上來,豈不肉麻可笑?幸而貴處倭瓜
甚賤,倘竟貴於諸菜,自必以他為首。到了宴會,主人恭恭敬敬捧一碗倭瓜上來
,能不令人噴飯?若不論菜之好醜,亦不辨其有味無味,競取價貴的為尊,久而
久之,一經宴會,無可賣弄,勢必煎炒真珠,烹調美玉,或煮黃金或煨白銀,以
為首菜了。當日天朝士大夫曾作『五簋論』一篇,戒世俗宴會不可過奢,菜以五
樣為度,故曰『五簋』。其中所言,不豐不儉,酌乎其中,可謂千古定論,後世
最宜效法。敝處至今敬謹遵守。無如流傳不廣。倘惜福君子,將『五簋論』刊刻
流傳,並於鄉黨中不時勸誡,宴會不致奢華,居家飲食自亦節儉,一歸純樸,何
患家室不能充足。此話雖近迂拙,不合時宜,後之君子,豈無採取?」

吳之祥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
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及至婦女察知其惡,惟恐聲張家長得知,莫不忍
氣吞聲,為之容隱。此皆事之小者。最可怕的,來往既熟,彼此親密,若輩必於
此中設法,生出姦情一事。以為兩處起發銀錢地步。慫慂之初,或以美酒迷亂其
性,或以淫詞搖蕩其心,一俟言語可入,非誇某人豪富無比,即贊某人美貌無雙
。諸如哄騙上廟,引誘朝山,其法種種不一。總之,若輩一經用了手腳,隨你三
貞九烈,玉潔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甚至以男作女,暗中奸騙,百般淫穢,更
不堪言。良家婦女因此失身的不知凡幾。幸而其事不破,敗壞門風,吃虧已屬不
小;設或敗露,名節盡喪,醜聲外揚,而家長如同聾聵,仍在夢中。此固由於婦
女無知所致,但家長不能預為防範,預為開導,以致『綠頭巾』戴在頂上,亦由
自取,歸咎何人?小子聞《禮經》有云:『內言不出於閫,外言不入於閫。』古
人於婦女之言,尚且如此謹慎,況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至
於出頭露面,上廟朝山,其中暖昧不明,更不可問。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於
家中婦女不時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仇,諸事預為防範,毋許入門,他又
何所施其伎倆?再聞貴處向有『後母』之稱,此等人待前妻兒女莫不視為禍根,
百般荼毒,或以苦役致使勞頓,或以疾病故令纏綿,或任聽饑寒,或時常打罵。
種種磨折,苦不堪言。其父縱能愛護,安有後眼?此種情形,實為兒女第一黑暗
地獄。貧寒之家,其苦尤甚。至富貴家,雖有乳母親族照管,不能過於磨折,一
經生有兒女,希冀獨吞家財,莫不鋪謀設計,枕邊讒言,或誣其女不聽教訓,或
誣其兒忤逆晚娘,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甚至誣男近於偷盜,誣女事涉
姦淫,種種陷害。此等弱女幼兒,從何分辨?一經拷打,無非哀號,因此磨折而
死或憂忿而亡。歷來命喪後母者,豈能勝計!無如其父始而保護嬰兒,亦知防範
;繼而讒言入耳,即身不由己,久之染了後母習氣,不但不能保護,並且自己漸
漸亦施毒手。是後母之外,又添『後父』。裡外夾攻,百般凌辱。以致『枉死城
』中,不知添了若干小鬼。此皆耳軟心活,只重夫婦之情,罔顧父子之恩。請看
大舜捐階焚廩,閔子冬月蘆衣,申生遭謗,伯奇負冤,千古之下,一經談起,莫
不心傷。處此境者,視此前車之鑒,仍不加意留神,豈不可悲!」

吳之和道:「吾聞尊處向有婦女纏足之說。始纏之時,其女百般痛苦,撫足
哀號,甚至皮腐肉敗,鮮血淋灕。當此之際,夜不成寐,食不下咽,種種疾病,
由此而生。小子以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於死,故以此法治之。誰知係
為美觀而設,若不如此,即不為美!試問鼻大者削之使小,額高者削之使平,人
必謂為殘廢之人,何以兩足殘缺,步履艱難,卻又為美?即如西子、王嬙,皆絕
世佳人,彼時又何嘗將其兩足削去一半?況細推其由,與造淫具何異?此聖人之
所必誅,賢者之所不取,惟世之君子,盡絕其習,此風自可漸息。又聞貴處世俗
,於風鑒卜筮外,有算命合婚之說。至境界不順,希冀運轉時來,偶一推算,此
亦人情之常,即使推算不準,亦屬無妨。婚姻一事,關係男女終身,理宜慎重,
豈可草草。既要聯姻,如果品行純正,年貌相當,門第相對,即屬絕好良姻,何
必再去推算?左氏云:『卜以決疑,不疑何卜。』若謂必須推算,方可聯姻,當
日河上公、陶宏景未立命格之先,又將如何?命書豈可做得定準?那推算之人,
又安能保其一無錯誤?尤可笑的,俗傳女命北以屬羊為劣,南以屬虎為凶。其說
不知何意?至今相沿,殊不可解。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於羊?寅年而生又何
至竟變為虎?且世間懼內之人,未必皆係屬虎之婦,況鼠好偷竊,蛇最陰毒,那
屬鼠、屬蛇的,豈皆偷竊、陰毒之輩?龍為四靈之一,自然莫貴於此,豈辰年所
生,都是貴命?此皆愚民無知,造此謬論,往往讀書人亦染此風,殊為可笑。總
之,婚姻一事,若不論門第相對,不管年貌相當,惟以合婚為準,勢必將就勉強
從事,雖有極美良姻,亦必當面錯過,以致日後兒女抱恨終身,追悔無及。為人
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謬,惟以品行、年貌、門第為重,至於富貴壽考,亦惟
聽之天命,即日後別有不虞,此心亦可對住兒女,兒女似亦無怨了。」

吳之祥道:「小子向聞貴地世俗最尚奢華,即如嫁娶、殯葬、飲食、衣服以
及居家用度,莫不失之過侈。此在富貴家不知惜福,妄自浪費,已屬造孽。何況
無力下民,只圖目前適意,不顧日後饑寒。倘惜福君子於鄉黨中不時開導毋得奢
華,各留餘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如此剴切勸諭,
奢侈之風,自可漸息,一歸儉樸,何思家無蓋藏。即偶遇饑歲,亦可無虞。況世
道儉樸,愚民稍可餬口,即不致流為奸匪;奸匪既少,盜風不禁自息;盜風既息
,天下自更太平。可見『儉樸』二字,所關也非細事。……」

正說的高興,有一老僕,慌慌張張進來道:「稟二位相爺:適才官吏來報,
國主因各處國王約赴軒轅祝壽,有軍國大事,面與二位相爺相商,少刻就到。」
多九公聽了,暗暗忖道:「我們家鄉每每有人會客,因客坐久不走,又不好催他
動身,只好暗向僕人丟個眼色。僕人會意,登時就來回話,不是『某大老即刻來
拜』,就是『某大老立等說話』。如此一說,客人自然動身。誰知此處也有這個
風氣,並且還以相爺嚇人。--即或就是相爺,又待如何?未免可笑。」因同唐
敖打躬告別。吳氏弟兄忙還禮道:「蒙二位大賢光降,不意國主就臨敝宅,不能
屈留大駕,殊覺抱歉。倘大賢尚有耽擱,愚弟兄俟送過國主,再至寶舟奉拜。」

唐、多二人匆匆告別,離了吳氏相府。只見外面灑道清塵,那些庶民都遠遠
迴避。二人看了,這才明白果是實情。於是回歸舊路。多九公道:「老夫看那吳
氏弟兄舉止大雅,器宇軒昂,以為若非高人,必是隱土。及至見了國主那塊匾額
,老夫就覺疑感,這二人不過是個進士,何能就得國主替他題額?那知卻是兩位
宰輔!如此謙恭和藹,可謂脫盡仕途習氣。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驕傲俗
吏看見,真要愧死!」唐敖道:「聽他那番議論,卻也不愧『君子』二字。」不
多時,回到船上。林之洋業已回來,大家談起貨物之事。原來此地連年商販甚多
,各色貨物,無不充足,一切價錢,均不得利。

正要開船,吳氏弟兄差家人拿著名帖,送了許多點心、果品,並賞眾水手倭
瓜十擔、燕窩十擔。名帖寫著:「同學教弟吳之和、吳之祥頓首拜。」唐敖同多
九公商量把禮收了,因吳氏弟兄位尊,回帖上寫的是:「天朝後學教弟多某、唐
某頓首拜。」來人剛去,吳之和隨即來拜。讓至船上,見禮讓坐。唐、多二人,
再三道謝。吳之和道:「舍弟因國主現在敝宅,不能過來奉候。小弟適將二位光
降之話奏明,國主聞係天朝大賢到此,特命前來奉拜。小弟理應恭候解纜,因要
伺侯國主,只得暫且失陪。倘寶舟尚緩開行,容日再來領教。」即匆匆去了。

眾水手把倭瓜、燕窩搬到後梢,到晚吃飯,煮了許多倭瓜燕窩湯。都歡喜道
:「我們向日只聽人說燕窩貴重,卻未吃過。今日倭瓜叨了燕窩的光,口味自然
另有不同。連日辛辛苦苦,開開胃口,也是好的。」彼此用箸,都把燕窩夾一整
瓢,放在嘴裡嚼了一嚼,不覺皺眉道:「好奇怪!為何這樣好東西,到了我們嘴
裡把味都走了!」內中有幾個咂嘴道:「這明明是粉條子,怎麼把他混充燕窩?
我們被他騙了!」及至把飯吃完,倭瓜早已乾乾淨淨,還剩許多燕窩。林之洋聞
知,暗暗歡喜,即托多九公照粉條子價錢給了幾貫錢向眾人買了,收在艙裡道:
「怪不得連日喜鵲只管朝俺叫,原來卻有這般財氣!」這日收口,正要停泊,忽
聽有人喊叫救命。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 儒士登山失路途

話說林之洋船只方才收口,忽聽有人喊叫救命。唐敖連忙出艙,原來岸旁攏著
一隻極大漁船,因命水手將船攏靠漁船之旁。多九公、林之洋也都過來。只見漁船
上站著一個少年女子,渾身水濕,生得齒白唇紅,極其美貌。頭上束著青紬包頭,
身上披著一件皮衣,內穿一件銀紅小襖,腰中繫著絲縧,下面套著一條皮褲,胸前
斜插一口寶劍,絲縧上掛著一個小小口袋,項上扣著一條草繩,拴在船桅上。旁邊
立著一個漁翁、漁婆。三人看了,不解何意。

唐敖道:「請教漁翁,這個女子是你何人?為何把他扣在船上?你是何方人氏
?此處是何地名?」漁翁道:「此係君子國境內。小子乃青邱國人,專以打魚為業
。素知此處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攻其不備,暗下毒手取魚,歷來產魚甚
多,所以小子時常來此打魚。此番局運不好,來了數日,竟未網著大魚。今日正在
煩惱,恰好網著這個女子。將來回去多賣幾貫錢,也不枉辛苦一場。誰知這女子只
管求我放他。不瞞三位客人說,我從數百里到此,吃了若干辛苦,花了許多盤費,
若將落在網的仍舊放去,小子只好喝風了。」唐敖向女子道:「你是何方人氏?為
何這樣打扮?還是失足落水,還是有意輕生?快把實情講來,以便設法救你。」

女子聽了,滿眼垂淚道:「婢子即本地君子國人氏,家住水仙村。現年十四歲
,幼讀詩書。雙親廉禮,曾任上大夫之職。三年前,鄰邦被兵,遣使求救,國主因
念鄰國之誼,發兵救應,命我父參謀軍機。不意至彼失算,誤入重地,兵馬折損;
以致發遣遠戍,死於異鄉。家產因此耗散,僕婢亦皆流亡。母親良氏,素有陰虛之
症,服藥即吐,惟以海參煮食,始能稍安。此物本國無人貨賣,向來買自鄰邦。自
從父親獲罪,母病又發,點金無術,惟有焦愁。後聞比物產自大海,如熟水性,入
海可取。婢子因思:人生同一血肉之軀,他人既能熟諳水性,將身入海,我亦人身
,何以不能?因置大缸一口,內中貯水,日日伏在其中,習其水性,久而久之,竟
能在水一日之久。得了此技,隨即入海取參,母病始能脫體。今因母病又來取參,
不意忽遭羅網。婢子一身如同篙草;上有寡母,無人侍奉。惟求大德拯救,倘得重
見母面,來生當變犬馬,以報大恩!」說著,不覺放聲慟哭。
唐敖聽罷,甚覺詫異道:「女子且慢傷悲。剛才你說幼讀詩書,自然該會寫字
了?」女子聽了,連連點頭。唐敖因命水手把紙筆取來,送至女子面前道:「小姐
請把名姓寫來賜我一看。」女子提筆在手,略想一想,匆匆寫了幾字。水手拿來,
唐敖接過,原來是首七言絕句:不是波臣暫水居,竟同涸鮒困行車。願開一面仁人
網,可念兒魚是孝魚。

詩後寫著:「君子國水仙村虎口難女廉錦楓和淚拜題。」唐敖看罷,忖道:「
剛才我因此女話語過於離奇,所以教他寫幾個字,試他可真讀書,誰知他不假思索
,舉筆成文。可見取參奉母,並非虛言。真可算得才德兼全!」因向漁翁道:「據
這詩句看來,此女實是千金小姐。我今給你十貫酒資,你也發個善心,把這小姐放
了,積些陰功。」林之洋道:「你果放了,以後包你網不虛發,生意興隆。」漁翁
搖頭道:「我得這股財氣,後半世全要指他過日,豈是十貫錢就能放的。奉勸客人
何必管這閑事。」多九公不悅道:「我們好意出錢給你,為
何倒說不必管閑事?難道好好千金小姐,落在網裡,就由你主張麼?」林之洋道:
「俺對你說,魚落網裡由你做主,如今他是人,不是魚,你莫眼瞎認差了!休教俺
們莫管閑事,你也莫想分文!你不放這女子,俺偏要你放,俺就跟著你,看你把他
怎樣!」說罷,將身一縱,跳過船去。那個漁婆大哭大喊道:「青天白日,你們這
些強盜敢來打劫!我將老命拼了罷!」登時就要跳過船來,眾水手連忙攔住。

唐敖道:「漁翁,你究竟須得幾貫錢方肯放這小姐?」漁翁道:「多也不要。
只須百金,也就夠了。」唐敖進艙,即取一百銀子,付給漁翁。漁翁把銀收過,這
才解去草繩。廉錦楓同林之洋走過大船,除去皮衣皮褲,就在船頭向唐敖拜謝,問
了三人名姓。漁船隨即開去。唐敖道:「請問小姐,貴府離此多遠?」廉錦楓道:
「婢子住在前面水仙村,此去不過數里。村內向來水仙花最盛,所以以此為名。」
唐敖道:「離此既近,我們就送小姐回去。」廉錦楓道:「婢子剛才所取之參,都
被漁翁拿去。我家雖然臨海,彼處水淺,無處可取。婢子意欲就此下去,再取幾條
,帶回奉母。不知恩人可肯稍等片時?」

唐敖道:「小姐只管請便,就候片時何妨。」錦楓聽罷,把皮衣皮褲穿好,隨
即將身一縱,攛入水中。林之洋道:「妹夫不該放這女子下去!這樣小年紀,入這
大海,據俺看來,不是淹死,就被魚吞,枉送性命。」多九公道:「他時常下海,
熟諳水性,如魚入水,焉能淹死。況且寶劍在身,諒那隨常魚鱉,也不足懼。林兄
放心!少刻得參,自然上來。」三人閑談,等了多時,竟無蹤影。林之洋道:「妹
夫,你看俺的話靈不靈!這女子總不上來,諒被大魚吞了。俺們不能下去探信,這
便怎處?」多九公道:「老夫聞得我們船上有個水手,下得海去,可以換得五口水
。何不教他下去,看是怎樣?」只見有個水手,答應一聲,攛下海去。不多時,回
報道:「那女子同一大蚌相爭,業已殺了大蚌,頃刻就要上來。」說話間,廉錦楓
身帶血跡,攛上船來,除去皮衣皮褲,手捧明殊一顆,向唐敖下拜道:「婢子蒙恩
人救命,無以報答。適在海中取參,見一大蚌,特取其珠,以為『黃雀銜環』之報
,望恩人笑納。」唐敖還禮道:「小姐得此至寶,何不敬獻國王?或可沾沐殊恩,
稍助萱堂甘旨。何必拘拘以圖報為念。況老夫非望報之人。請將寶珠收回,獻之國
王,自有好處。」

廉錦楓道:「國主向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燬,並問典刑。
國門大書『惟善為寶』,就是此意。此珠婢子拿去無用,求恩人收了,愚心庶可稍
安。」唐敖見他出於至誠,只得把珠收下,隨命水手揚帆,望水仙村進發。大家進
艙,錦楓拜了呂氏,並與婉如見禮,彼此一見如故,十分親愛。登時到了水仙村,
將船停泊。錦楓別了婉如、呂氏,取了參袋、皮衣。唐敖因念廉錦楓寒苦,隨身帶
了銀子,攜了多、林二人,一同渡到岸上。錦楓在前引路,不多時,到了廉家門首
。錦楓敲門,裡面走出一個老嫫,把門開了,接過皮衣道:「小姐為何回來恁晚?
夫人比前略覺好些。可曾取得參來?」廉錦楓不及答話,把唐敖三人讓至書房,隨
即進內,攙扶良氏夫人出來,拜謝唐敖救命之恩,並與多、林二人見禮。談起世業
,原來廉錦楓曾祖向居嶺南,因避南北朝之亂,逃至海外,就在君子國成家立業。
唐敖曾祖乃廉家女婿。細細敘起,唐敖同夫人是平輩表親。

良氏不覺喜道:「難得恩人卻是中表至親!寒家在此雖住了三代,究係寄居,
親友甚少;兼之丈夫去世,並無弟兄,又無產業;跟前一子,尚在年幼;賤妾母家
,久已凋零,一切更無倚靠。現在嶺南尚有嫡親支派。賤妾久有回鄉之願,奈迢迢
數萬里,寡婦孤兒,帶著弱女,何能前往。今幸得遇恩人,又屬親誼,將來回府,
倘蒙垂念孤寡,攜帶母子得歸故鄉,不致做了海外餓殍,生生世世,永感不忘!」
唐敖道:「表嫂既有回鄉之意,他日小弟如回家鄉,自然奉請同往。但我們各處賣
貨,歸期遲早未定,貴體有恙,斷不可時常牽掛。表姪現年幾歲?何不請出一見?
」良氏即將公子廉亮喚出,與唐敖三人行禮。唐敖道:「表姪生得眉目清秀,器宇
軒昂,日後定成大器。今年貴庚多少?所讀何書?」

廉亮答道:「小姪今年十三歲。因家寒無力延師,跟隨姊姊唸書。九經業已讀
完,現讀《老》、《莊》子書之類。」良氏道:「賤妾這所住宅雖已倒敗,尚有空
房三間。去歲有一秀士來此開館,小兒跟隨肄業,以房資作為脩金,彼此都便。無
如此人,今歲另就他館,以致小兒又復蹉跎。」唐敖道:「表兄去世,既未留下產
業,表嫂何以度日?表姪如在外面讀書,每歲脩金約須若干?」良氏道:「小兒外
面附館,每年不過一二十金。至於家中用度,虧得連年米糧甚賤,母女每日作些針
黹貨賣,衣食尚可敷衍。」

唐敖聽罷,從懷中取出兩封銀子遞給廉亮,向夫人道:「此銀留為表姪讀書並
貼補薪水之用。表姪乃極美之材,讀書一事,萬萬不可耽擱。如果努力用功,將來
到了故鄉,自必科名聯捷,家道復興。表嫂有此佳兒,日後福分不小。」良氏拜謝
,垂淚道:「恩人大德,今生諒難圖報。賤妾之恙,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奈病
入膏肓,不啻風中之燭。將來無論或存或亡,恩人如回故土,所有兒女一切終身大
事,尚望留意代為主張。」唐敖道:「既蒙表嫂見委,又屬至親,小弟自當在意,
只管放心!」當時辭別回船。唐敖談起廉錦楓如此至孝,頗有要將此女聘為兒媳之
意。
走了幾日,到了大人國。林之洋因此處與君子國地界毗連,風俗言談以及土產
,都與君子國相倣。君子國連年商販既多,此地相去甚近,看來也難得價,所以不
去賣貨。因唐敖要去遊玩,即約多九公一齊登岸。唐敖道:「當日小弟聞大人國只
能乘雲而不能走,每每想起,恨不能立刻見見,今果至其地,真是天從人願。」多
九公道:「到雖到了,離此二十餘里,才有人煙。我們必須趲行。恐回來過晚,路
上不便。且前面有一危嶺,岔路甚多。他們國中就以此嶺為城:嶺外俱是稻田,嶺
內才有居民。」走了多時,離嶺不遠,田野中已有人煙。其人較別處略長二三尺不
等。行動時,下面有雲托足,隨其轉動,離地約有半尺;一經立住,雲即不動。三
人上了山坡,曲曲折折,繞過兩個峰頭,前面俱是岔路,走來走去只在山內盤旋,
不能穿過嶺去。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談壽夭道經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

話說三人走了多時,不能穿過嶺去。多九公道:「看這光景,大約走錯了。恰好
那邊有個茅庵,何不找個僧人問問路徑?」登時齊至庵前。正要敲門,前面來了一個
老叟,手中提著一把酒壺,一個豬首,走至庵前,推開庵門,意欲進去。唐敖拱手道
:「請教老丈,此庵何名?裡面可有僧人?」老叟聽罷,道聲「得罪」,連忙進內,
把豬首、酒壺放下,即走出拱手道:「此庵供著觀音大士。小子便是僧人。」林之洋
不覺詫異道:「你這老兄既是和尚,為甚並不削髮?你既打酒買肉,自然養著尼姑了
?」老叟道:「裡面雖有一個尼姑,卻是小僧之妻。此庵並無別人,只得小僧夫婦自
幼在此看守香火。至僧人之稱,國中向無此說,因聞天朝自漢以後,住廟之人俱要削
髮,男謂之僧,女謂之尼,所以此地也遵天朝之例,凡入廟看守香火的,雖不吃齋削
髮,稱謂卻是一樣。即如小子稱為僧,小子之妻即稱為尼。不知三位從何到此?」

多九公告知來意。老叟躬身道:「原來三位卻是天朝大賢!小僧不知,多多有罪
。何不請進獻茶?」唐敖道:「我們還要趕過嶺去,不敢在此耽擱。」林之洋道:「
你們和尚尼姑生出兒女叫作甚麼?難道也同俺們一樣麼?」老叟笑道:「小僧夫婦不
過在此看守香火,既不違條犯法,又不作盜為娼,一切行為,莫不與人一樣,何以生
出兒女稱謂就不同呢?大賢若問僧人所生兒女喚作甚麼,只問貴處那些看守文廟的所
生兒女喚作甚麼,我們兒女也就喚作甚麼。」唐敖道:「適見貴邦之人都有雲霧護足
,可是自幼生的?」老叟道:「此雲本由足生,非人力所能勉強。其色以五彩為貴,
黃色次之,其餘無所區別,惟黑色最卑。」多九公道:「此地離船往返甚遠,我們即
懇大師指路,趁早走罷。」老叟於是指引路徑,三人曲曲彎彎穿過嶺去。

到了市中,人煙輳集,一切光景,與君子國相倣,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
其形不一。只見有個乞丐,腳登彩雲走過。唐敖道:「請教九公,雲之顏色,既以五
彩為貴,黑色為卑,為何這個乞丐卻登彩雲?」林之洋道:「嶺上那個禿驢,又吃葷
,又喝酒,又有老婆,明明是個酒肉和尚,他的腳下也是彩雲。難道這個花子同那和
尚有其好處麼?」多九公道:「當日老夫到此,也曾打聽。原來雲之顏色雖有高下,
至於或登彩雲,或登黑雲,其色全由心生,總在行為善惡,不在富貴貧賤。如果胸襟
光明正大,足下自現彩雲;倘或滿腔奸私闇昧,足下自生黑雲。雲由足生,色隨心變
,絲毫不能勉強。所以富貴之人,往往竟登黑雲;貧賤之人反登彩雲。話雖如此,究
竟此間民風淳厚,腳登黑雲的竟是百無一二。蓋因國人皆以黑雲為恥,遇見惡事,都
是藏身退後;遇見善事,莫不踴躍爭先,毫無小人習氣,因而鄰邦都以『大人國』呼
之。遠方人不得其詳,以為大人國即是長大之義,那知是這緣故。」唐敖道:「小弟
正在疑惑,每每聞得人說,海外大人國身長數丈,為何卻只如此?原來卻是訛傳。」
多九公道:「那身長數丈的是長人國,並非大人國。將來唐兄至彼,才知『大人』、
『長人』迥然不同了。」

忽見街上民人都向兩旁一閃,讓出一條大路。原來有位官員走過,頭戴烏紗,身
穿員領,上置紅傘;前呼後擁,卻也威嚴;就只腳下圍著紅綾,雲之顏色看不明白。
唐敖道:「此地官員大約因有雲霧護足,行走甚便,所以不用車馬。但腳下用綾遮蓋
,不知何故?」多九公道:「此等人,因腳下忽生一股惡雲,其色似黑非黑,類如灰
色,人都叫做『晦氣色』。凡生此雲的,必是暗中做了虧心之事,人雖被他瞞了,這
雲卻不留情,在他腳下生出這股晦氣,教他人前現醜。他雖用綾遮蓋,以掩眾人耳目
,那知卻是『掩耳盜鈴』。好在他們這雲,色隨心變,只要痛改前非,一心向善,雲
的顏色也就隨心變換。若惡雲久生足下,不但國王訪其劣跡,重治其罪,就是國人因
他過而不改,甘於下流,也就不敢同他親近。」林之洋道:「原來老天做事也不公!
」唐敖道:「為何不公?」林之洋道:「老天只將這雲生在大人國,別處都不生,難
道不是不公?若天下人都有這塊招牌,讓那些瞞心昧己、不明道德的,兩隻腳下都生
一股黑雲,個個人前現醜,人人看著驚心,豈不痛快?」多九公道:「世間那些不明
道德的,腳下雖未現出黑雲,他頭上卻是黑氣沖天,比腳下黑雲還更利害!」林之洋
道:「他頭上黑氣,為甚俺看不見?」多九公道:「你雖看不見,老天卻看的明白,
分的清楚。善的給他善路走,惡的給他惡路走,自有一定道理。」林之洋道:「若果
這樣,俺也不怪他老人家不公了。」大家又到各處走走,惟恐天晚,隨即回船。

走了幾時,到了勞民國,收口上岸。只見人來人往,面如黑墨,身子都是搖擺而
行。三人看了,以為行路匆忙,身子自然亂動;再看那些並不行路的,無論坐立,身
子也是搖搖擺擺,無片刻之停。唐敖道:「這個『勞』字,果然用的恰當。無怪古人
說他『躁擾不定』。看這形狀,真是舉動浮躁,坐立不安。」林之洋道:「俺看他們倒
像都患羊角風。身子這樣亂動,不知晚上怎樣睡覺?幸虧俺生天朝,倘生這國,也教
俺這樣,不過兩天,身子就搖散了。」唐敖道:「他們終日忙忙碌碌,舉止不寧,如
此操勞,不知壽相如何?」多九公道:「老夫向聞海外傳說,勞民同智佳國有兩句口
號,叫作:『勞民永壽,智佳短年。』原來此處雖然忙碌,不過勞動筋骨,並不操心
;兼之本地不產五穀,都以果木為食,煎炒烹調之物,從不入口,因此莫不長壽。但
老夫向有頭目眩暈之症,今見這些搖擺樣子,只覺頭暈眼花,只好失陪,先走一步。
你們二位各處走走,隨後來罷。」唐敖道:「此處街市既小,又無可觀,九公既怕頭
暈,莫若一同回去。」登時齊歸舊路。
只見那些國人提著許多雙頭鳥兒貨賣。那鳥正在籠中,百般鳴噪,極莫好聽。林
之洋道:「若把這鳥買去,到了岐舌國,有人見了,倘或要買,包管賺他幾罈酒吃。
」於是買了兩個,又買許多雀食,回到船上。走了數日,到了聶耳國。其人形體面貌
與人無異,惟耳垂至腰,行路時兩手捧耳而行。唐敖道:「小弟聞得相書言:『兩耳
垂肩,必主大壽。』他這聶耳國一定都是長壽了?」多九公道:「老夫當日見他這個
長耳,也曾打聽。誰知此國自古以來,從無壽享古稀之人。」唐敖道:「這是何意?

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當日
漢武帝問東方朔道:『朕聞相書言,人中長至一寸,必主百歲之壽。今朕人中約長寸
餘,似可壽享百年之外,將來可能如此?』東方朔道:『當日彭祖壽享八百。』若這
樣說來,他的人中自然比臉還長了。--恐無此事。」林之洋道:「若以人中比壽,
只怕彭祖到了末年,臉上只長人中,把鼻子、眼睛擠的都沒有地方了。」多九公道:
「其實聶耳國之耳還不甚長。當日老夫曾在海外見一附庸小國,其人兩耳下垂至足,
就象兩片蛤蜊殼,恰恰將人夾在其中。到了睡時,可以一耳作褥,一耳作被。還有兩
耳極大的,生下兒女,都可睡在其內。若說大耳主壽,這個竟可長生不老了!」大家
說笑。
那日到了無腸國,唐敖意欲上去。多九公道:「此地並無可觀。兼之今日風順,
船行甚快,莫若趕到元股、深目等國,再去望望罷。」唐敖道:「如此,遵命。但小
弟向聞無腸之人,食物皆直通過,此事可確?」多九公道:「老夫當日也因此說,費
了許多工夫,方知其詳。原來他們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處;若吃過再去大解,就如
飲酒太過一般,登時下面就要還席。問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並不停留,一面
吃了,隨即一直通過。所以他們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總是賊頭賊腦,躲躲藏藏
,背人而食。」唐敖道:「既不停留,自然不能充饑,吃他何用?」多九公道:「此
話老夫也曾問過。誰知他們所吃之物,雖不停留,只要腹中略略一過,就如我們吃飯
一般,也就飽了。你看他腹中雖是空的,在他自已光景卻是充足的。這是苦於不自知
,卻也無足為怪。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曉得腹中一無所有,他偏裝作充足樣
子;此等人未免臉厚了。他們國中向來也無極貧之家,也無大富之家。雖有幾個富家
,都從飲食打算來的。--那宗打算人所不能行的,因此富家也不甚多。」

唐敖道:「若說飲食打算,無非『儉省』二字,為何人不能行?」多九公道:「
如果儉省歸於正道,該用則用,該省則省,那倒好了。此地人食量最大,又易饑餓,
每日飲食費用過重。那想發財人家,你道他們如何打算?說來倒也好笑,他因所吃之
物,到了腹中隨即通過,名雖是糞,仍入腹內並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將此糞好
好收存,以備僕婢下頓之用。日日如此,再將各事極力刻薄,如何不富!」林之洋道
:「他可自吃?」多九公道:「這樣好東西,又不花錢,他安肯不吃!」唐敖道:「
如此腌臢,他能忍耐受享,也不必管他。第以穢物仍令僕婢吃,未免太過。」多九公
道:「他以腐臭之物,如教僕婢盡量飽餐,倒也罷了;不但忍饑不能吃飽,並且三次
、四次之糞,還令吃而再吃,必至鬧到『出而哇之』,飯糞莫辨,這才『另起爐灶』
。」林之洋道:「他家主人,把下面大解的,還要收存;若見上面哇出的,更要愛借
,留為自用了。」

正自閑談,忽覺一股酒肉之香。唐敖道:「這股香味,令人聞之好不垂涎!茫茫
大海,從何而來?」多九公道:「此地乃犬封境內,所以有這酒肉之香。『犬封』按
古書又名『狗頭民』,生就人身狗頭。過了此處,就是元股,乃產魚之地了。」唐敖
道:「『犬封』二字,小弟素日雖知,為何卻有如此美味,直達境外?這是何故?」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


話說唐敖道:「為何此地卻有如此美味直達境外?莫非這些『狗頭民』都善烹調麼
!」多九公道:「你看他雖是狗頭狗腦,誰知他於『吃喝』二字卻甚講究。每日傷害無
數生靈,想著方兒,變著樣兒,只在飲食用功。除吃喝之外,一無所能,因此海外把他
又叫『酒囊、飯袋』。」唐敖道:「我們何不上去看看?」多九公吐舌道:「聞得他們
都是有眼無珠,不識好人。設或上去被他狂吠亂咬起來,那還了得!」唐敖道:「小弟
聞犬封之旁,有個鬼國,其人可有形象?」多九公道:「《易》有『伐鬼方』之說。若
無形象,豈能空伐。」林之洋道:「他既有形,為甚把他叫鬼?」多九公道:「只因他
終夜不眠,以夜作晝,陰陽顛倒,行為似鬼,故有『鬼國』之稱。」
這日路過元股國。那些國人,頭戴斗笠,身披坎肩,下穿一條魚皮褲,並無鞋襪。
上身皮色與常人一樣,惟腿腳以下黑如鍋底。都在海邊取魚。唐敖道:「原來元股卻這
樣荒涼!」正與多九公商量可以不去,因眾水手都要買魚,將船泊岸。林之洋道:「這
裡魚蝦又多又賤,他們買魚,俺們為甚不去望望?」唐敖道:「如此甚好。」三人於是
上去,沿著海邊,看國人取魚。只見有一漁人,網起一個怪魚,一個魚頭,十個魚身。
眾人都不認識。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鏡花緣 - 03
  • Büleklär
  • 鏡花緣 - 0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1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376
    19.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47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62
    19.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72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69
    20.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0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8
    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9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664
    20.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596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46
    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1.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8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834
    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8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0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710
    21.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1.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09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47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03
    20.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0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48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95
    2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1.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41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706
    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64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332
    21.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74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064
    22.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9.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083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350
    21.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7.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161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059
    18.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0.1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6.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6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375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028
    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鏡花緣 - 17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3368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834
    31.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3.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8.8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