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管子 - 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980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403
13.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1.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6.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此君人者二過也。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
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君有過而不改,謂之倒。臣當罪
而不誅,謂之亂。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是故有道
之君者執本,相執要,大夫執法以牧其群臣,群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四守者
得則治,易則亂。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
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然
則躁作、姦邪、偽詐之人,不敢試也。此制禮正民之道也。
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伏寇在側
者,沈疑得民之謂也。微謀之泄也,狡婦襲主之請而資游慝也。沈疑之得民也
者,前貴而後賤者為之驅也。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刑罰亟近也;大臣
不能侵其勢,比黨者誅,明也。為人君者,能遠讒諂,廢比黨,淫悖行食之
徒,無爵列於朝者,此止詐拘姦、厚國存身之道也。
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參。制令之布於
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緩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為緩,緩可以
惠民。威惠遷於下,則為人上者危矣。賢不肖之知於上,必由中央之人。財力
之貢於上,必由中央之人。能易賢不肖而可成黨於下。有能以民之財力上啗其
主,而可以為勞於下。兼上下以環其私,爵制而不可加,則為人上者危矣。先
其君以善者,侵其賞而奪之惠者也。先其君以惡者,侵其刑而奪之威者也。訛
言於外者,脅其君者也。鬱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四者一作而上不知也,
則國之危,可坐而待也。
神聖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質,
寵者從,此數之因也。是故始於患者,不與其事;親其事者,不規其道。是以
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則禮制立矣。是故
以人役上,以力役明,以刑役心,此物之理也。心道進退,而形道滔迂。進退
者主制,滔迂者主勞。主勞者方,主制者圓。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方者
執,執者固,固則信。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故曰:君人者制
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戒心形於
內,則容貌動於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得諸己,知得諸民,從其理
也。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己,反其本也。所求於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於人
者少,故民輕給之。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注。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
下注者,發地利,足財用也。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
者,明君之道。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
也。
明君在上,忠臣佐之,則齊民以致利,牽於衣食之利,故愿而易使,愚而易
塞。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分也。威無勢也無所立,事無為也無所生,若
此則國平而姦省矣。
君子食於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踰,雖有偏卒之大夫,不
敢有幸心,則上無危矣。齊民食力則作本,作本者眾,農以聽命。是以明君立
世,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于時也。故民迂則流之,民流則迂之。決之則
行,塞之則止。唯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決之則君子行於禮,塞之則小
人篤於農。君子行於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篤於農,則財厚而備足。上尊而
民順,財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四正五官,國之體也。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四
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是故國君聘妻於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宮女,盡
有法制,所以治其內也。明男女之別,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姦也。是以中外
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交,此先王之所以
明德圉姦,昭公威私也。
明立寵設,不以逐子傷義。禮私愛驩,勢不並倫。爵為雖尊,禮無不行。選為
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然則兄弟無間隙,讒人不敢
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
明信之。是以下之人無諫死之過,而聚立者無鬱怨之心。如此,則國平而民無
慝矣。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
弇勞,不以傷年。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內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適之子,
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眾亂也。四者無別,主失
其體。群官朋黨,以懷其私,則失族矣。國之幾臣,陰約閉謀,以相待也,則
失援矣。失族於內,失援於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
聽,官必中信以敬。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
亂,有小人之亂。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宮中亂曰妒紛,兄弟亂曰黨
偏,大臣亂曰稱述,中民亂曰讋諄,小民亂曰財匱。財匱生薄,讋諄生慢,稱
述、黨偏、妒紛生變。
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內定矣。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
則國豐矣。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禁淫物,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
民治矣。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徵,近其罪伏,以固其意。鄉樹之師,以遂其
學。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眾
風,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則士反於情矣。
小稱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
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
善。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
矣。故先王畏民。操名從人,無不強也。操名去人,無不弱也。有天子諸侯,
民皆操名而去之,則捐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於身者庸為利,氣與目為
利。聖人得利而託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託焉。聖人託可好,我託可惡。我
託可惡,以來美名,又可得乎!我託可惡,愛且不能為我能也。毛嬙西施,天
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怨氣見於
面,惡言出於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
是以長者斷之,短者續之,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稱身之過者強也。
治身之節者惠也。不以不善歸人者,仁也。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有善,
則歸之於民。有過而反之於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於民,則民喜。往喜民,
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紂則不然,有善則反之於身,有過則歸
之於民;有過而歸之於民,則民怒;有善而反之於身,則身驕。往怒民,來驕
身,此其所以失身也。故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
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繩可得斷也。羿有以感弓矢,故殼可得中
也。造父有以感轡筴,故遫獸可及,遠道可致。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
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於既善所以感之也。
管子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嘗試多
怨爭利,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大哉恭遜敬愛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凶事可
以居喪,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小以治一人而不損也。嘗試往之中國諸夏蠻夷
之國,以及禽獸昆蟲之地,皆待此而為治亂。澤之身則榮,去之身則辱,審行
之身而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
之惡。故之身者使之愛惡,名者使之榮辱。此其變名物也,如天如地,故先王
曰道。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
何以詔寡人?管仲對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謁之。雖然,君猶不能行
也。」公曰:「仲父命寡人東,寡人東;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於寡
人,寡人敢不從乎?」管仲攝衣冠起對曰:「臣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堂巫、
公子開方;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
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於子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
為公治內;人情非不愛其身也,於身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子開方事公十五
年,不歸視其親,齊衛之間,不容數日之行;臣聞之,務為不久,蓋虛不長。
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
廢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豎刁,而宮中亂。逐公子
開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聖人固有悖乎?」乃復四子者,處期年,四
子作難。圍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飢而
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婦人對曰:「易牙、豎刁、堂巫、公
子開方四人分齊國,塗十日不通矣,公子開方以書社七百下衛矣。食將不得
矣。」公曰:「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
以見仲父於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死十一日,蟲出於戶,乃知桓公之
死也。葬以楊門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蟲出戶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
也。
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
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
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
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心術上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
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無代馬走,使盡其
力;無代鳥飛,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
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而無自奪,求之者
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
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
禮;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
不顧,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
亂,靜之而自治。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
聖人。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
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
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
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
也。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
與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
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
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無先
物動」者,搖者不定,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位者,謂其所立也。人
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
故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虛之與人
也無間,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
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
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
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
無藏也。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
覆虛矣。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走午];無所位[走午],故遍流
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
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
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
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
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
也。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也者,動不
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
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
也。「不顧」,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不出於口,不見於
色」,言無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
「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
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
見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
形務名,督言正名,故曰:「聖人」。「不言之言」,應也。應也者,以其為
之人者也。執其名,務其所以成之,此應之道也。「無為之道」,因也。因也
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
也。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
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
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
與故」,言虛素也。「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
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過在自
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於物矣;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
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
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
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
心術下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
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
內德。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
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
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
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
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
智。慕選者,所以等事也;極變者,所以應物也。慕選而不亂,極變而不
煩,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
者心也。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
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
不至無,非所人而亂。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非道也。聖人之道,若存若亡;
援而用之,歿世不亡。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正
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於四極。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
可知於顏色。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不言之言,聞於雷
鼓;金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暴
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貨者,愛之
末也;刑者,惡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
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
處哉?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
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是故,內聚以為泉原,泉之不竭,表裡遂通;泉之
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服四固。是故,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
察於地。
白心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
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
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
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
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
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誇眾矣。是
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
正法備,則聖人無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
大者寬,小者局;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故
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前死亡。強而
卑義,信其強;弱而卑義,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
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
於賊。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不日不
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是謂寬乎形,徒居而致名。去善之
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審量出入,而觀物所
載。孰能法無法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
曰: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故曰:孰能棄
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
有貴其無成也。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
已無已乎?效夫天地之紀!
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
旁言為事成,察而徵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
不墜,地不沈,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
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
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顏色,知於肌膚,責其往來,莫知其時。薄乎其
方也,[韋享]乎其圜也,[韋享][韋享]乎莫得其門。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
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
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
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於名聲,不凝
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濟於舟
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後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
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
右,正中而已矣。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者不以萬物為
筴,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
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
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
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
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
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
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
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
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
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
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左右
前後,周而復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遷無衍,命乃
長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
固其所守。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
之。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反則相距
也。吾察反則相距,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水地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
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
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
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
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
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
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
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
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
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
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
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
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
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後生肉:
脾生隔,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後發為九竅:脾發
為鼻,肝發為目,腎發為耳,肺發為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視,耳
聽,心慮。目之所以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於荒忽。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
聞也,察於淑湫。心之所慮,非特知於麤麤也,察於微眇。故修要之精。是以
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精麤濁
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
禍福正。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
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與龍,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見,或世不見者,生蟡與慶忌。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
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載黃蓋,乘小馬,
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
於蟡。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鱉,
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麤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與玉;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
與龍;或世見,或不見者,蟡與慶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
而管子以之。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萬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為之
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
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齊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貪麤而
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濁重而洎,故其民愚疾
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晉之水,枯旱
而運,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而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
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
正。是以聖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
不污,民心易則行無邪。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
水。
勢
戰而懼水,此謂澹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
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動靜者,比于死;動作者,比于丑;動信者,比于距;動詘者,比于避。夫靜
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知靜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從,每
動有功,故曰:無為者帝,此之謂矣。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天因人,聖人因
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人先
生之,天地刑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正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
與地同極。未得天極,則隱于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
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無亡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無改其形,無失其
始;靜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
而為當;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聖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
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
形于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潰作也。故賢者,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
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後刑。順于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大
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
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
曾,而偃武與力。
九變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
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不然,則上之教
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不然,則賞明而
足勸也。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
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知;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
此兵之三暗也。
內業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
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
卒乎如在於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
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凡心之刑,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
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
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
成,謂之道。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民得以
產;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其如窮無所。彼道
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
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天主正,地主
平,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
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
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
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
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
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
人,然則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
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
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
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
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捨,耳目不淫,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
州。
何謂解之,在於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
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
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
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
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菑。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
天菑,不遇人害,謂之聖人。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
乃能戴大園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於大明。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
下,窮於四極。敬發其充,是謂內德。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
於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惡氣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聲,疾於雷鼓;心氣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
母。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摶氣
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
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
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
遠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
捨,內困外薄,不蚤為圖,生將巽舍。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
彼將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
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
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
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
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
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飢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
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廢;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
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
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
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
能執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節欲之道,萬物不
害。
小問
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
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公曰:「請問富國奈何?」管子對曰:「力地而動
於時,則國必富矣。」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
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公
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
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公曰:「請問戰勝之器?」管子對曰:「選天下之
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數
何如?」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公曰:「然
則取之若何?」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勿欺,則天下之士至矣。」公
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
數。」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後,不
失地利,若何?」管子對曰:「用貨察圖。」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
對曰:「以奇」。公曰:「吾欲遍知天下若何?」管子對曰:「小以吾不識,
則天下不足識也。」公曰:「守戰遠見,有患。夫民不必死,則不可與出乎守
戰之難;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恃不信之
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暗也。使民必死必信若何?」管子對曰:「明三
本」。公曰:「何謂三本?」管子對曰:「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
質。」公曰:「何謂也?」管子對曰:「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
祿,尊也;妻子,質也。三者備,然後大其威,厲其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
也。」
桓公問治民於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
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
寡也?」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
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
以罪,則民多詐;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故聖王之牧民也,不在
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極
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子對
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
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
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管子對曰:「有時先事,
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百川
道,年穀熟,糴貸賤,禽獸與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當此時也,民富且
驕。牧民者厚收善歲,以充倉廩,禁藪澤,此謂先之以事。隨之以刑,敬之以
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飄風暴雨為民害,涸旱為民患,年穀不熟,歲
饑,糴貸貴,民疾疫。當此時也,民貧且罷,牧民者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
其財。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奪民
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聖王之至事也。」桓公曰:「
善」。
桓公問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
乎?」管仲對曰:「公當召叔牙而問焉。」鮑叔至,公又問焉,鮑叔對
曰:「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賓胥無趨而進,公又問焉,賓胥無對
曰:「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今君之臣豐。」公遵遁,繆然遠。二三
子遂徐行而進。公曰:「昔者太王賢,王季賢,文王賢,武王賢。武王伐殷
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僅能制於四海之內矣。今寡人之
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觀之,則吾不王必矣。」
桓公曰:「我欲勝民,為之奈何?」管仲對曰:「此非人君之言也。勝民為
易。夫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勝民,則使有司疏獄,而謁有罪者
償,數省而嚴誅。若此,則勝民矣。雖然,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
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及於身。雖能不久,則人持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國
岌乎!」
桓公觀於廄,問廄吏曰:「廄何事最難?」廄吏未對。管仲對曰:「夷吾嘗為
圉人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
桓公謂管仲曰:「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對曰:「先愛四封之
內,然後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後可以危鄰之敵國。是
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後有廢也;必有利也,然後有害也。」
桓公踐位,令釁社塞禱。祝鳧已疪獻胙,祝曰:「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
實」桓公不說,瞑目而視祝鳧已疪。祝鳧已疪授酒而祭之,曰:「又與君之若
賢」桓公怒,將誅之而未也,以復管仲。管仲於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
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盤桓,迎日而馳乎?」公
曰:「然」。管仲對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楚伐莒,莒君
使人求救於齊。桓公將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臣與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顏色不變;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強其
使者,爭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桓公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隰朋對曰:「
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於君
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
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
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
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
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疾。事
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
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
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
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於
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夷吾聞之,
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寧戚,寧戚應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
子曰:「公何慮?」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
毋賤賤。昔者吳干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干國多。百里
奚,秦國之飯牛者也,穆公舉而相之,遂霸諸侯。由是觀之,賤豈可賤,少豈
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
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
居?』寧子其欲室乎?」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矣。桓公怒,謂管仲曰:「寡
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
有聖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上視者,必彼是邪!」於
是乃令之復役,毋復相代。少焉,東郭郵至,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
上,問焉,曰:「子言伐莒者乎?」東郭郵曰:「然,臣也。」桓公曰:「寡
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東郭郵對曰:「臣聞之,君子善謀,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東郭郵曰:「夫欣然喜
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縗絰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
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舉手而
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客或欲見於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鍾。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客
聞之曰:「臣不仕矣。」公曰:「何故?」對曰:「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
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七臣七主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道,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知。以繩七臣,得六
過一是。嗚呼美哉,成事矣。
申主:任勢守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而待而和,則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
朝無姦臣,下無侵事,世無刑民。
惠主:豐賞厚賜以竭藏,赦姦縱過以傷法。藏竭則主權衰,法傷則姦門闓。故
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悟,則國失勢。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悟,則所惡及身。
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
之而殆,則後世何得?
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不悟,則法
數日衰而國失固。
亡主: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
植。不悟,則見所不善,餘力自失而罰。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則民
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
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
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繅,工
技力於無用,而欲土地之毛,倉庫滿實,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則人不足,人不
足則逆氣生,逆氣生則令不行。然彊敵發而起,雖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
也?曰:昔者桀紂是也。誅賢忠,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好殺而不勇,好富而
忘貧。馳獵無窮,鼓樂無厭,瑤臺玉餔不足處,馳車千駟不足乘,女樂三千
人,鍾石絲竹之音不絕。百姓罷乏,君子無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
王,遂為周氏之禽。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故設用
無度,國家踣;舉事不時,必受其菑。夫倉庫非虛空也,商宦非虛壞也,法令
非虛亂也,國家非虛亡也。彼時有春秋,歲有賑凶,政有急緩。政有急緩,故
物有輕重;歲有賑凶,故民有羨不足;時有春秋,故穀有貴賤。而上不調
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貧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
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國踣家者,非無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
也。夫凶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溼非其時也。亂世煩政,非無法令也,
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無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術也。故明主有
六務四禁。
六務者何也?一曰節用,二曰賢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誅,五曰天時,六曰地
宜。四禁者何也?春無殺伐,無割大陵,[人果]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
火,誅大臣,收穀賦。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谷,動土功,射鳥獸。秋毋赦
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藏。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
禁則五穀不成,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四者俱犯,則陰
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飄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
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
蟲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故曰:臺榭相望者,亡國
之廡也;馳車充國者,追寇之馬也,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文采纂組者,
燔功之窯也。明王知其然,故遠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夫法
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
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
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
守則亂。罪決於吏則治,權斷於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
權,下上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必生於主。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則毀譽之士在
側;上多喜善賞,不隨其功,則士不為用;數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姦不為
止。明王知其然,故見必然之政,立必勝之罰。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
推則往,召則來,如墜重於高,如瀆水於地。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
故有百姓無怨於上矣。
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姦。嗚呼美
哉,名斷言澤。
飾臣:克親貴以為名,恬爵祿以為高。好名則無實,為高則不御。《故記》
曰:「無實則無勢,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而行私請。故私道行則法度侵,刑法繁則姦不
禁。主嚴誅則失民心。
諂臣:多造鍾鼓、眾飾婦女以惛上。故上惛則四鄰不計,而司聲直祿。是以諂
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故
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
姦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除。讎除則罪不辜,罪不辜則與讎居。
故善言可惡以自信,而主失親。
亂臣:自為辭功祿,明為下請厚賞。居為非母,動為善棟。以非買名,以是傷
上,而眾人不知。此之謂微攻。
禁藏
禁藏於胸脅之內,而禍避於萬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
冬日之不濫,非愛冰也;夏日之不煬,非愛火也;為不適於身、不便於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鍾鼓,非惡樂也;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
也。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
居民於其所樂,事之於其所利,賞之於其所善,罰之於其所惡,信之於其所餘
財,功之於其所無誅。於下無誅者,必誅者也;有誅者,不必誅者也。以有刑
至無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無刑至有刑者,其刑煩而姦多。夫先易者後難,
先難而後易,萬物盡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遷者,非喜予
而樂其殺也,所以為人致利除害也。於以養老長弱,完活萬民,莫明焉。
夫不法法則治。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故
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寶
犯其禁。故主上視法嚴於親戚,吏之舉令敬於師長,民之承教重於神寶,故法
立而不用,刑設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鈞,位雖高,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
德雖厚,不譽者多。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刑賞不當,斷斬雖多,
其暴不禁。夫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上不為歡。
行法不道,眾民不能順;舉錯不當,眾民不能成。不攻不備,當今為愚人。
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適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矣。能適衣
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
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夫眾人者,多營於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
不贍,大者以失其國,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
此貴賤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遠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惡不同,
各行所欲,而安危異焉,然後賢不肖之形見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
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也。故立身於中,養有節:宮室
足以避燥濕,飲食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游虞足以
發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不作無補之功,不為
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
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
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是故
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故曰:「譽不虛出,而
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能以所聞瞻察,則事必明矣。
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能利害者,財多而過
寡矣。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
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
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
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
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得人之心而為紀,法令為維綱,吏為網罟,什
伍以為行列,賞誅為文武。繕農具當器械,耕農當攻戰,推引銚耨以當劍戟,
被蓑以當鎧襦,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功戰巧矣。當春
三月,萩室熯造,鑽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舉春祭,塞久禱,以
魚為牲,以蘗為酒,相召,所以屬親戚也。毋殺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
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長也。賜鰥寡,振孤獨,貸無種,與無賦,所以勸弱
民。發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穀也。夏賞五德,
滿爵祿,遷官位,禮孝弟,復賢力,所以勸功也。秋行五刑,誅大罪,所以禁
淫邪,止盜賊。冬收五藏,最萬物,所以內作民也。四時事備,而民功百倍
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風雨
時,五穀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國富兵彊,民材而令行,內無煩擾之政,
外無彊敵之患也。
夫動靜順然後和,不失其時然後富,不失其法然後治。故國不虛富,民不虛
治。不治而昌,不亂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嘗有也。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其法亂;民多私利者,其國貧。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賞罰
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司之以伍。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里,
里無非其家。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故民無
流亡之意,吏無備追之憂。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夫法之制民也,
猶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故審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於燥濕,水之
於高下。夫民之所主,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
有率,率三十畝而足於卒歲。歲兼美惡,畝取一石,則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
當十石,糠秕六畜當十石,則人有五十石。布帛麻絲,旁入奇利,未在其中
也。故國有餘藏,民有餘食。夫敘鈞者,所以多寡也;權衡者,所以視重輕
也;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
然後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謀有功者五:一曰:
視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內必衰也。臣不用,其國可危。二曰:視
其陰所憎,厚其貨賂,得情可深。身內情外,其國可知。三曰:聽其淫樂,以
廣其心。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外內蔽塞,可
以成敗。四曰: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陰內辯士,使圖其計;內勇士,使高
其氣;內人他國,使倍其約、絕其使、拂其意,是必士鬥。兩國相敵,必承其
獘。五曰:深察其謀,謹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內不信,使有離意。離氣不能
令,必內自賊。忠臣已死,故政可奪。此五者,謀功之道也。
九守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虛西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
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
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則其所不見,莫不闇化
矣。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姦偽也?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
予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
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不亂。寂乎其無端也。外內不通,安知所怨?
關閉不開,善否無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曰動姦。姦動則
變更矣。
右主參。
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
生於實,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
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君有過而不改,謂之倒。臣當罪
而不誅,謂之亂。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是故有道
之君者執本,相執要,大夫執法以牧其群臣,群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四守者
得則治,易則亂。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
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然
則躁作、姦邪、偽詐之人,不敢試也。此制禮正民之道也。
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伏寇在側
者,沈疑得民之謂也。微謀之泄也,狡婦襲主之請而資游慝也。沈疑之得民也
者,前貴而後賤者為之驅也。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刑罰亟近也;大臣
不能侵其勢,比黨者誅,明也。為人君者,能遠讒諂,廢比黨,淫悖行食之
徒,無爵列於朝者,此止詐拘姦、厚國存身之道也。
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參。制令之布於
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緩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為緩,緩可以
惠民。威惠遷於下,則為人上者危矣。賢不肖之知於上,必由中央之人。財力
之貢於上,必由中央之人。能易賢不肖而可成黨於下。有能以民之財力上啗其
主,而可以為勞於下。兼上下以環其私,爵制而不可加,則為人上者危矣。先
其君以善者,侵其賞而奪之惠者也。先其君以惡者,侵其刑而奪之威者也。訛
言於外者,脅其君者也。鬱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四者一作而上不知也,
則國之危,可坐而待也。
神聖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質,
寵者從,此數之因也。是故始於患者,不與其事;親其事者,不規其道。是以
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則禮制立矣。是故
以人役上,以力役明,以刑役心,此物之理也。心道進退,而形道滔迂。進退
者主制,滔迂者主勞。主勞者方,主制者圓。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方者
執,執者固,固則信。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故曰:君人者制
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戒心形於
內,則容貌動於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得諸己,知得諸民,從其理
也。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己,反其本也。所求於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於人
者少,故民輕給之。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注。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
下注者,發地利,足財用也。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
者,明君之道。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
也。
明君在上,忠臣佐之,則齊民以致利,牽於衣食之利,故愿而易使,愚而易
塞。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分也。威無勢也無所立,事無為也無所生,若
此則國平而姦省矣。
君子食於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踰,雖有偏卒之大夫,不
敢有幸心,則上無危矣。齊民食力則作本,作本者眾,農以聽命。是以明君立
世,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于時也。故民迂則流之,民流則迂之。決之則
行,塞之則止。唯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決之則君子行於禮,塞之則小
人篤於農。君子行於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篤於農,則財厚而備足。上尊而
民順,財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四正五官,國之體也。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四
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是故國君聘妻於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宮女,盡
有法制,所以治其內也。明男女之別,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姦也。是以中外
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交,此先王之所以
明德圉姦,昭公威私也。
明立寵設,不以逐子傷義。禮私愛驩,勢不並倫。爵為雖尊,禮無不行。選為
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然則兄弟無間隙,讒人不敢
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
明信之。是以下之人無諫死之過,而聚立者無鬱怨之心。如此,則國平而民無
慝矣。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
弇勞,不以傷年。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內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適之子,
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眾亂也。四者無別,主失
其體。群官朋黨,以懷其私,則失族矣。國之幾臣,陰約閉謀,以相待也,則
失援矣。失族於內,失援於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
聽,官必中信以敬。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
亂,有小人之亂。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宮中亂曰妒紛,兄弟亂曰黨
偏,大臣亂曰稱述,中民亂曰讋諄,小民亂曰財匱。財匱生薄,讋諄生慢,稱
述、黨偏、妒紛生變。
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內定矣。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
則國豐矣。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禁淫物,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
民治矣。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徵,近其罪伏,以固其意。鄉樹之師,以遂其
學。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眾
風,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則士反於情矣。
小稱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
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
善。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
矣。故先王畏民。操名從人,無不強也。操名去人,無不弱也。有天子諸侯,
民皆操名而去之,則捐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於身者庸為利,氣與目為
利。聖人得利而託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託焉。聖人託可好,我託可惡。我
託可惡,以來美名,又可得乎!我託可惡,愛且不能為我能也。毛嬙西施,天
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怨氣見於
面,惡言出於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
是以長者斷之,短者續之,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稱身之過者強也。
治身之節者惠也。不以不善歸人者,仁也。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有善,
則歸之於民。有過而反之於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於民,則民喜。往喜民,
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紂則不然,有善則反之於身,有過則歸
之於民;有過而歸之於民,則民怒;有善而反之於身,則身驕。往怒民,來驕
身,此其所以失身也。故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
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繩可得斷也。羿有以感弓矢,故殼可得中
也。造父有以感轡筴,故遫獸可及,遠道可致。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
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於既善所以感之也。
管子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嘗試多
怨爭利,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大哉恭遜敬愛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凶事可
以居喪,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小以治一人而不損也。嘗試往之中國諸夏蠻夷
之國,以及禽獸昆蟲之地,皆待此而為治亂。澤之身則榮,去之身則辱,審行
之身而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
之惡。故之身者使之愛惡,名者使之榮辱。此其變名物也,如天如地,故先王
曰道。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
何以詔寡人?管仲對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謁之。雖然,君猶不能行
也。」公曰:「仲父命寡人東,寡人東;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於寡
人,寡人敢不從乎?」管仲攝衣冠起對曰:「臣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堂巫、
公子開方;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
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於子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
為公治內;人情非不愛其身也,於身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子開方事公十五
年,不歸視其親,齊衛之間,不容數日之行;臣聞之,務為不久,蓋虛不長。
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
廢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豎刁,而宮中亂。逐公子
開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聖人固有悖乎?」乃復四子者,處期年,四
子作難。圍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飢而
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婦人對曰:「易牙、豎刁、堂巫、公
子開方四人分齊國,塗十日不通矣,公子開方以書社七百下衛矣。食將不得
矣。」公曰:「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
以見仲父於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死十一日,蟲出於戶,乃知桓公之
死也。葬以楊門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蟲出戶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
也。
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
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
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
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心術上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
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無代馬走,使盡其
力;無代鳥飛,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
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而無自奪,求之者
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
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
禮;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
不顧,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
亂,靜之而自治。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
聖人。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
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
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
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
也。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
與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
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
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無先
物動」者,搖者不定,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位者,謂其所立也。人
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
故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虛之與人
也無間,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
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
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
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
無藏也。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
覆虛矣。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走午];無所位[走午],故遍流
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
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
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
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
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
也。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也者,動不
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
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
也。「不顧」,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不出於口,不見於
色」,言無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
「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
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
見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
形務名,督言正名,故曰:「聖人」。「不言之言」,應也。應也者,以其為
之人者也。執其名,務其所以成之,此應之道也。「無為之道」,因也。因也
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
也。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
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
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
與故」,言虛素也。「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
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過在自
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於物矣;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
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
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
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
心術下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
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
內德。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
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
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
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
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
智。慕選者,所以等事也;極變者,所以應物也。慕選而不亂,極變而不
煩,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
者心也。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
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
不至無,非所人而亂。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非道也。聖人之道,若存若亡;
援而用之,歿世不亡。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正
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於四極。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
可知於顏色。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不言之言,聞於雷
鼓;金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暴
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貨者,愛之
末也;刑者,惡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
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
處哉?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
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是故,內聚以為泉原,泉之不竭,表裡遂通;泉之
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服四固。是故,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
察於地。
白心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
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
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
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
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
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誇眾矣。是
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
正法備,則聖人無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
大者寬,小者局;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故
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前死亡。強而
卑義,信其強;弱而卑義,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
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
於賊。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不日不
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是謂寬乎形,徒居而致名。去善之
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審量出入,而觀物所
載。孰能法無法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
曰: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故曰:孰能棄
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
有貴其無成也。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
已無已乎?效夫天地之紀!
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
旁言為事成,察而徵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
不墜,地不沈,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
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
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顏色,知於肌膚,責其往來,莫知其時。薄乎其
方也,[韋享]乎其圜也,[韋享][韋享]乎莫得其門。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
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
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
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於名聲,不凝
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濟於舟
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後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
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
右,正中而已矣。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者不以萬物為
筴,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
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
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
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
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
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
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
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
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
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
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左右
前後,周而復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遷無衍,命乃
長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
固其所守。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
之。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反則相距
也。吾察反則相距,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水地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
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
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
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
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
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
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
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
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
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
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
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
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
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後生肉:
脾生隔,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後發為九竅:脾發
為鼻,肝發為目,腎發為耳,肺發為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視,耳
聽,心慮。目之所以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於荒忽。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
聞也,察於淑湫。心之所慮,非特知於麤麤也,察於微眇。故修要之精。是以
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精麤濁
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
禍福正。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
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與龍,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見,或世不見者,生蟡與慶忌。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
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載黃蓋,乘小馬,
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
於蟡。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鱉,
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麤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與玉;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
與龍;或世見,或不見者,蟡與慶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
而管子以之。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萬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為之
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
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齊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貪麤而
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濁重而洎,故其民愚疾
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晉之水,枯旱
而運,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而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
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
正。是以聖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
不污,民心易則行無邪。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
水。
勢
戰而懼水,此謂澹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
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動靜者,比于死;動作者,比于丑;動信者,比于距;動詘者,比于避。夫靜
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知靜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從,每
動有功,故曰:無為者帝,此之謂矣。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天因人,聖人因
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人先
生之,天地刑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正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
與地同極。未得天極,則隱于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
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無亡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無改其形,無失其
始;靜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
而為當;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聖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
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
形于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潰作也。故賢者,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
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後刑。順于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大
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
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
曾,而偃武與力。
九變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
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不然,則上之教
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不然,則賞明而
足勸也。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
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知;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
此兵之三暗也。
內業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
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
卒乎如在於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
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凡心之刑,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
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
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
成,謂之道。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民得以
產;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其如窮無所。彼道
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
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天主正,地主
平,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
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
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
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
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
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
人,然則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
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
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
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
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捨,耳目不淫,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
州。
何謂解之,在於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
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
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
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
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菑。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
天菑,不遇人害,謂之聖人。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
乃能戴大園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於大明。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
下,窮於四極。敬發其充,是謂內德。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
於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惡氣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聲,疾於雷鼓;心氣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
母。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摶氣
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
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
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
遠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
捨,內困外薄,不蚤為圖,生將巽舍。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
彼將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
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
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
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
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
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飢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
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廢;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
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
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
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
能執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節欲之道,萬物不
害。
小問
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
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公曰:「請問富國奈何?」管子對曰:「力地而動
於時,則國必富矣。」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
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公
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
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公曰:「請問戰勝之器?」管子對曰:「選天下之
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數
何如?」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公曰:「然
則取之若何?」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勿欺,則天下之士至矣。」公
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
數。」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後,不
失地利,若何?」管子對曰:「用貨察圖。」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
對曰:「以奇」。公曰:「吾欲遍知天下若何?」管子對曰:「小以吾不識,
則天下不足識也。」公曰:「守戰遠見,有患。夫民不必死,則不可與出乎守
戰之難;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恃不信之
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暗也。使民必死必信若何?」管子對曰:「明三
本」。公曰:「何謂三本?」管子對曰:「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
質。」公曰:「何謂也?」管子對曰:「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
祿,尊也;妻子,質也。三者備,然後大其威,厲其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
也。」
桓公問治民於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
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
寡也?」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
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
以罪,則民多詐;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故聖王之牧民也,不在
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極
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子對
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
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
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管子對曰:「有時先事,
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百川
道,年穀熟,糴貸賤,禽獸與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當此時也,民富且
驕。牧民者厚收善歲,以充倉廩,禁藪澤,此謂先之以事。隨之以刑,敬之以
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飄風暴雨為民害,涸旱為民患,年穀不熟,歲
饑,糴貸貴,民疾疫。當此時也,民貧且罷,牧民者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
其財。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奪民
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聖王之至事也。」桓公曰:「
善」。
桓公問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
乎?」管仲對曰:「公當召叔牙而問焉。」鮑叔至,公又問焉,鮑叔對
曰:「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賓胥無趨而進,公又問焉,賓胥無對
曰:「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今君之臣豐。」公遵遁,繆然遠。二三
子遂徐行而進。公曰:「昔者太王賢,王季賢,文王賢,武王賢。武王伐殷
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僅能制於四海之內矣。今寡人之
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觀之,則吾不王必矣。」
桓公曰:「我欲勝民,為之奈何?」管仲對曰:「此非人君之言也。勝民為
易。夫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勝民,則使有司疏獄,而謁有罪者
償,數省而嚴誅。若此,則勝民矣。雖然,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
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及於身。雖能不久,則人持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國
岌乎!」
桓公觀於廄,問廄吏曰:「廄何事最難?」廄吏未對。管仲對曰:「夷吾嘗為
圉人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
桓公謂管仲曰:「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對曰:「先愛四封之
內,然後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後可以危鄰之敵國。是
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後有廢也;必有利也,然後有害也。」
桓公踐位,令釁社塞禱。祝鳧已疪獻胙,祝曰:「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
實」桓公不說,瞑目而視祝鳧已疪。祝鳧已疪授酒而祭之,曰:「又與君之若
賢」桓公怒,將誅之而未也,以復管仲。管仲於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
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盤桓,迎日而馳乎?」公
曰:「然」。管仲對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楚伐莒,莒君
使人求救於齊。桓公將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臣與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顏色不變;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強其
使者,爭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桓公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隰朋對曰:「
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於君
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
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
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
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
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疾。事
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
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
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
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於
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夷吾聞之,
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寧戚,寧戚應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
子曰:「公何慮?」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
毋賤賤。昔者吳干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干國多。百里
奚,秦國之飯牛者也,穆公舉而相之,遂霸諸侯。由是觀之,賤豈可賤,少豈
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
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
居?』寧子其欲室乎?」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矣。桓公怒,謂管仲曰:「寡
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
有聖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上視者,必彼是邪!」於
是乃令之復役,毋復相代。少焉,東郭郵至,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
上,問焉,曰:「子言伐莒者乎?」東郭郵曰:「然,臣也。」桓公曰:「寡
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東郭郵對曰:「臣聞之,君子善謀,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東郭郵曰:「夫欣然喜
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縗絰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
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舉手而
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客或欲見於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鍾。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客
聞之曰:「臣不仕矣。」公曰:「何故?」對曰:「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
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七臣七主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道,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知。以繩七臣,得六
過一是。嗚呼美哉,成事矣。
申主:任勢守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而待而和,則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
朝無姦臣,下無侵事,世無刑民。
惠主:豐賞厚賜以竭藏,赦姦縱過以傷法。藏竭則主權衰,法傷則姦門闓。故
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悟,則國失勢。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悟,則所惡及身。
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
之而殆,則後世何得?
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不悟,則法
數日衰而國失固。
亡主: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
植。不悟,則見所不善,餘力自失而罰。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則民
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
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
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繅,工
技力於無用,而欲土地之毛,倉庫滿實,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則人不足,人不
足則逆氣生,逆氣生則令不行。然彊敵發而起,雖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
也?曰:昔者桀紂是也。誅賢忠,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好殺而不勇,好富而
忘貧。馳獵無窮,鼓樂無厭,瑤臺玉餔不足處,馳車千駟不足乘,女樂三千
人,鍾石絲竹之音不絕。百姓罷乏,君子無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
王,遂為周氏之禽。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故設用
無度,國家踣;舉事不時,必受其菑。夫倉庫非虛空也,商宦非虛壞也,法令
非虛亂也,國家非虛亡也。彼時有春秋,歲有賑凶,政有急緩。政有急緩,故
物有輕重;歲有賑凶,故民有羨不足;時有春秋,故穀有貴賤。而上不調
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貧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
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國踣家者,非無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
也。夫凶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溼非其時也。亂世煩政,非無法令也,
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無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術也。故明主有
六務四禁。
六務者何也?一曰節用,二曰賢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誅,五曰天時,六曰地
宜。四禁者何也?春無殺伐,無割大陵,[人果]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
火,誅大臣,收穀賦。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谷,動土功,射鳥獸。秋毋赦
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藏。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
禁則五穀不成,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四者俱犯,則陰
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飄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
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
蟲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故曰:臺榭相望者,亡國
之廡也;馳車充國者,追寇之馬也,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文采纂組者,
燔功之窯也。明王知其然,故遠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夫法
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
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
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
守則亂。罪決於吏則治,權斷於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
權,下上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必生於主。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則毀譽之士在
側;上多喜善賞,不隨其功,則士不為用;數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姦不為
止。明王知其然,故見必然之政,立必勝之罰。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
推則往,召則來,如墜重於高,如瀆水於地。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
故有百姓無怨於上矣。
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姦。嗚呼美
哉,名斷言澤。
飾臣:克親貴以為名,恬爵祿以為高。好名則無實,為高則不御。《故記》
曰:「無實則無勢,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而行私請。故私道行則法度侵,刑法繁則姦不
禁。主嚴誅則失民心。
諂臣:多造鍾鼓、眾飾婦女以惛上。故上惛則四鄰不計,而司聲直祿。是以諂
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故
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
姦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除。讎除則罪不辜,罪不辜則與讎居。
故善言可惡以自信,而主失親。
亂臣:自為辭功祿,明為下請厚賞。居為非母,動為善棟。以非買名,以是傷
上,而眾人不知。此之謂微攻。
禁藏
禁藏於胸脅之內,而禍避於萬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
冬日之不濫,非愛冰也;夏日之不煬,非愛火也;為不適於身、不便於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鍾鼓,非惡樂也;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
也。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
居民於其所樂,事之於其所利,賞之於其所善,罰之於其所惡,信之於其所餘
財,功之於其所無誅。於下無誅者,必誅者也;有誅者,不必誅者也。以有刑
至無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無刑至有刑者,其刑煩而姦多。夫先易者後難,
先難而後易,萬物盡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遷者,非喜予
而樂其殺也,所以為人致利除害也。於以養老長弱,完活萬民,莫明焉。
夫不法法則治。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故
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寶
犯其禁。故主上視法嚴於親戚,吏之舉令敬於師長,民之承教重於神寶,故法
立而不用,刑設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鈞,位雖高,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
德雖厚,不譽者多。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刑賞不當,斷斬雖多,
其暴不禁。夫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上不為歡。
行法不道,眾民不能順;舉錯不當,眾民不能成。不攻不備,當今為愚人。
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適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矣。能適衣
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
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夫眾人者,多營於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
不贍,大者以失其國,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
此貴賤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遠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惡不同,
各行所欲,而安危異焉,然後賢不肖之形見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
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也。故立身於中,養有節:宮室
足以避燥濕,飲食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游虞足以
發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不作無補之功,不為
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
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
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是故
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故曰:「譽不虛出,而
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能以所聞瞻察,則事必明矣。
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能利害者,財多而過
寡矣。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
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
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
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
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得人之心而為紀,法令為維綱,吏為網罟,什
伍以為行列,賞誅為文武。繕農具當器械,耕農當攻戰,推引銚耨以當劍戟,
被蓑以當鎧襦,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功戰巧矣。當春
三月,萩室熯造,鑽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舉春祭,塞久禱,以
魚為牲,以蘗為酒,相召,所以屬親戚也。毋殺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
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長也。賜鰥寡,振孤獨,貸無種,與無賦,所以勸弱
民。發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穀也。夏賞五德,
滿爵祿,遷官位,禮孝弟,復賢力,所以勸功也。秋行五刑,誅大罪,所以禁
淫邪,止盜賊。冬收五藏,最萬物,所以內作民也。四時事備,而民功百倍
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風雨
時,五穀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國富兵彊,民材而令行,內無煩擾之政,
外無彊敵之患也。
夫動靜順然後和,不失其時然後富,不失其法然後治。故國不虛富,民不虛
治。不治而昌,不亂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嘗有也。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其法亂;民多私利者,其國貧。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賞罰
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司之以伍。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里,
里無非其家。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故民無
流亡之意,吏無備追之憂。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夫法之制民也,
猶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故審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於燥濕,水之
於高下。夫民之所主,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
有率,率三十畝而足於卒歲。歲兼美惡,畝取一石,則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
當十石,糠秕六畜當十石,則人有五十石。布帛麻絲,旁入奇利,未在其中
也。故國有餘藏,民有餘食。夫敘鈞者,所以多寡也;權衡者,所以視重輕
也;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
然後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謀有功者五:一曰:
視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內必衰也。臣不用,其國可危。二曰:視
其陰所憎,厚其貨賂,得情可深。身內情外,其國可知。三曰:聽其淫樂,以
廣其心。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外內蔽塞,可
以成敗。四曰: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陰內辯士,使圖其計;內勇士,使高
其氣;內人他國,使倍其約、絕其使、拂其意,是必士鬥。兩國相敵,必承其
獘。五曰:深察其謀,謹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內不信,使有離意。離氣不能
令,必內自賊。忠臣已死,故政可奪。此五者,謀功之道也。
九守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虛西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
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
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則其所不見,莫不闇化
矣。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姦偽也?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
予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
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不亂。寂乎其無端也。外內不通,安知所怨?
關閉不開,善否無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曰動姦。姦動則
變更矣。
右主參。
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
生於實,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 Büleklär
- 管子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97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92111.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8.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2.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管子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24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8712.5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9.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3.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管子 - 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980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40313.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1.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6.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