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春秋繁露 - 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37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281
1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1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卷一
楚莊王第一
玉杯第二卷二
竹林第三卷三
玉英第四
精華第五卷四
王道第六卷五
滅國上第七
滅國下第八
隨本消息第九
盟會要第十
正貫第十一
十指第十二
重政第十三卷六
服制像第十四
二端第十五
符瑞第十六
俞序第十七
離合根第十八
立元神第十九
保位權第二十卷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通國身第二十二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服制第二十六卷八
度制第二十七
爵國第二十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卷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觀德第三十三
奉本第三十四卷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實性第三十六
諸侯第三十七
五行對第三十八
第三十九[闕]
第四十[闕]卷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容第四十五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陰陽位第四十七卷十二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陰陽義第四十九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基義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闕]卷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五行順逆第六十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卷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郊語第六十五卷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郊祭第六十七
四祭第六十八
郊祀第六十九
順命第七十
郊事對第七十一卷十六
執贄第七十二
山川頌第七十三
求雨第七十四
止雨第七十五
祭義第七十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卷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如天之為第八十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天道施第八十二
春秋繁露
卷第一
楚莊王第一
楚莊王殺陳夏徵舒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討也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
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徵舒之罪重以賢君討重罪其於人心善若不貶庸
知其非正經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桓不予專地而封晉文
不予致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討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靈之
所以稱子而討也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也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
封復見於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討獨不復見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
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諸侯之不得專討固已明矣而慶封之罪未有
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討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貶主
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比於此其云爾也春秋曰晉伐鮮虞奚
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於地禮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
宋伯姬疑禮而死於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
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今我君臣同姓適女女無良心禮以不
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桓安之於彼無親
尚來憂我如何與同姓而殘賊遇我詩云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彼
先人明發不昧有懷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我
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問者曰晉惡而不可親公往而不敢
至乃人情耳君子何恥而稱公有疾也曰惡無故自來君子不恥內省不疚何
憂於志是已矣今春秋恥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於文而甚於昭
公受亂陵夷而無懼惕之心囂囂然輕計妄討犯大禮而取同姓接不義而重
自輕也人之言曰國家治則四鄰賀國家亂則四鄰散是故季孫專其位而大
國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歸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恥其困而恥其所
以窮昭公雖逢此時苟不取同姓詎至於是雖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輔亦不至
如是時難而治簡行枉而無救是其所以窮也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
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
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於所見微其辭於
所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辭也子赤
殺弗忍書日痛其禍也子般殺而書乙未殺其恩也屈伸之志詳略之文皆應
之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
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百物皆
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詩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仇
匹此之謂也然則春秋義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達之觀其是非可以得其正
法視其溫辭可以知其塞怨是故於外道而不顯於內諱而不隱於尊亦然於
賢亦然此其別內外差賢不肖而等尊卑也義不訕上智不危身故遠者以義
諱近者以智畏畏與義兼則世逾近而言逾謹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辭以故
用則天下平不用則安其身春秋之道也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矩不能正方圓雖有察耳
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心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則先王之遺道亦
天下之規矩六律已故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得大數而治失大數
而亂此治亂之分也所聞天下無二道故聖人異治同理也古今通達故先賢
傳其法於後世也春秋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然而介以
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此以為辭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
迷是聞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聞諸侯之君射貍首之樂
者於是自斷貍首縣而射之曰
安在於樂也此聞其名而不知其實者也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
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而無有所
改是與繼前王而王者無以別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
儀志事天亦然今天大顯已物襲所代而率與同則不顯不明非天志故必徒
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他焉不敢不順天志而明自顯也若夫大綱
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
之實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王堯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與問者
曰物改而天授顯矣其必更作樂何也曰樂異乎是制為應天改之樂為應人
作之彼之所受命者必民之所同樂也是故大改制於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
樂於終所以見天功也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
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於內而動發於外者也應其治時制禮作樂
以成之成者本末質文皆以具矣是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所始樂於己以為
本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
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頀頀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
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同樂之一也其所同樂之端不可一也作樂
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
頀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吾見其效矣詩云文王受
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樂之風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是時
紂為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歌詠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
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爾故凡樂者作之於終而名之以始重本
之義也由此觀之正朔服色之改受命應天制禮作樂之異人心之動也二者
離而復合所為一也
玉杯第二
春秋譏文公以喪取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今按
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
論事莫重於志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秋祫祭
以冬納幣皆失於太蚤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
也雖從俗而不能終猶宜未平於心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
所甚疾也故譏不出三年於首而已譏以喪取也不別先後賤其無人心也緣
此以論禮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
君子予之知樂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故曰非虛加之重志之謂也志
為質物為文文著於質質不居文文安施質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文質偏行
不得有我爾之名俱不能備而偏行之寧有質而無文雖弗予能禮尚少善之
介葛盧來是也有文無質非直不予乃少惡之謂州公寔來是也然則春秋之
序道也先質而後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
曰朝云朝云辭令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引而後之亦宜曰喪云喪云
衣服云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志以反和見其好誠以滅偽其有
繼周之弊故若此也
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曰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一日不可
無君而猶三年稱子者為君心之未當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
不當而踰年即位者與天數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
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
春秋論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為左
右以成文采其居參錯非襲古也是故論春秋者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
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是以人道浹而王法立以為不然今夫天子踰年即位
諸侯於封內三年稱子皆不在經也而操之與在經無以異非無其辨也有所
見而經安受其贅也故能以比貫類以辨付贅者大得之矣
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
可肥轢而不可得革也是故雖有至賢能為君親含容其惡不能為君親令無
惡書曰厥辟去厥祇事親亦然皆忠孝之極也非至賢安能如是父不父則子
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
文公不能服喪不時奉祭不以三年又以喪取取于大夫以卑宗廟亂其
群祖以逆先公小善無一而大惡四五故諸侯弗予盟命大夫弗為使是惡惡
之徵不臣之效也出侮於外入奪於內無位之君也孔子曰政逮於大夫四世
矣蓋自文公以來之謂也
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序其志禮
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
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
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故人主大節則知闇大博則
業厭二者異失同貶其傷必至不可不察也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
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
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
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志遂
人道之極者也是故君殺賊討則善而書其誅若莫之討則君不書葬而賊不
復見矣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賊不復見以其宜滅絕也今趙盾弒君四年之
後別牘復見非春秋之常辭也古今之學者異而問之曰是弒君何以復見猶
曰賊未討何以書葬何以書葬者不宜書葬也而書葬何以復見者亦不宜復
見也而復見二者同貫不得不相若也盾之復見直以赴問而辨不親弒非不
當誅也則亦不得不謂悼公之書葬直以赴問而辨不成弒非不當罪也若是
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故貫比而論是非雖難悉得其義一也今盾誅無
傳弗誅無傳以比言之法論也無比而處之誣辭也今視其比皆不當死何以
誅之春秋赴問數百應問數千同留經中繙援比類以發其端卒無妄言而得
應於傳者今使外賊不可誅故皆復見而問曰此復見何也言莫妄於是何以
得應乎故吾以其得應知其問之不妄以其問之不妄知盾之獄不可不察也
夫名為弒父而實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為弒君而罪不誅者逆而距之不
若徐而味之且吾語盾有本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言物莫無鄰察視其
外可以見其內也今案盾事而觀其心愿而不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按
盾辭號乎天苟內不誠安能如是是故訓其終始無弒之志枸惡謀者過在不
遂去罪在不討賊而已臣之宜為君討賊也猶子之宜為父嘗藥也子不嘗藥
故加之弒父臣不討賊故加之弒君其義一也所以示天下廢臣子之節其惡
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討賊為弒君也與止之不嘗藥為弒父無以異盾不宜
誅以此參之問者曰夫謂之弒而有不誅其論難知非蒙之所能見也故赦止
之罪以傳明之盾不誅無傳何也曰世亂義廢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
明大惡之誅誰言其誅故晉趙盾楚公子比皆不誅之文而弗為傳弗欲明之
心也問者曰人弒其君重卿在而弗能討者非一國也靈公弒趙盾不在不在
之與在惡有厚薄春秋責在而不討賊者弗繫臣子爾也責不在而不討賊者
乃加弒焉何其責厚惡之薄薄惡之厚也曰春秋之道視人所惑為立說以大
明之今趙盾賢而不遂於理皆見其善莫見其罪故因其所賢而加之大惡繫
之重責使人湛思而自省悟以反道曰吁君臣之大義父子之道乃至乎此此
所由惡薄而責之厚也他國不討賊者諸斗筲之民何足數哉弗繫人數而已
此所由惡厚而責薄也傳曰輕為重重為輕非是之謂乎故公子比嫌可以立
趙盾嫌無臣責許止嫌無子罪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重累責
之以繅枉世而直之繅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
卷第二
竹林第三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春
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
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此
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是以賤之而不使得與賢者為禮秦穆侮蹇叔
而大敗鄭文輕眾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是故戰攻侵伐雖數百起必
一二書傷其害所重也問者曰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曰會同之
事大者主小戰伐之事後者主先苟不惡何為使起之者居下是其惡戰伐之
辭已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苦民尚惡之況傷民乎傷民尚
痛之況殺民乎故曰凶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
之大者惡之大也今戰伐之於民其為害幾何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
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勿用仁義以服之也詩云弛其
文德洽此四國此春秋之所善也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斷
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難者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
有善也惡軸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讎奈何以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
也曰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
之久戰攻侵伐不可勝數而復讎者有二焉是何以異於無麥苗之有數莖哉
不足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也以無義戰為不可則無麥苗亦不可也以無麥
苗為可則無義戰亦可矣若春秋之於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有以效其然
也春秋愛人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於偏戰也猶其
於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內比之軸戰則謂之義比之不
戰則謂之不義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然而有所謂善
戰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辭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庸能
知之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
之有由是觀之見其指者不任其辭不任其辭然後可與適道矣
司馬子反為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是內專政而外擅名
也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
一國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遠之為大為仁者自然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
宋之民無計其閒故大之也難者曰春秋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大夫子反
為楚臣而恤宋民是憂諸侯也不復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大夫也湨梁之盟
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平在大夫亦奪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
閒也且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美故忠臣不顯諫欲其由君出也書曰爾有嘉
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此為人臣之
法也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今子反去君近而不復莊王可見而不告皆
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奈其奪君名美何此所惑也曰春秋之道固有
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今諸子所稱皆天下之常雷
同之義也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事有
所忘人之情也通於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於此也是以心駭
目動而違常禮禮者庶於仁文質而成體者也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
禮方救其質奚恤其文故曰
當仁不讓此之謂也春秋之辭有所謂賤者有賤乎賤者夫有賤乎賤者則亦
有貴乎貴者矣今讓者春秋之所貴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爨救之忘其讓君
子之道有貴於讓者也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
諭矣
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按春秋而適往事窮其端而視其
故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
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於諸侯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末嘗肯一與會同之事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春
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
而弗敬其使者晉魯俱怒內悉其眾外得黨與衛曹四國相輔大困之獲齊
頃公斮逄丑父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
衛起伐魯魯不敢出擊衛大敗之因得氣而無敵國以興患也故曰得志有喜
不可不戒此其效也自是之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
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家國安寧是福之本生於憂而禍起於
喜也嗚呼物之所由然其於人切近可不省邪
逄丑父殺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謂知權丑父欺晉祭仲許宋俱枉正
以存其君然而丑父之所為難於祭仲祭仲見賢而丑父猶見非何也曰是非
難別者在此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
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祭仲措其君於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故
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丑父措其君於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
而簡之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故凡人之有
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隱公鄭祭仲是也前正
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雖能成之春秋不愛齊頃公逄丑父是也夫冒大辱以
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而眾人疑焉春秋以為人之不知義而疑也故示
之以義曰國滅君死之正也正也者正於天之為人性命也天之為人性命使
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是故春秋推天施而順人
理以至尊為不可以加於至辱大羞故獲者絕之以至辱為亦不可以加於至
尊大位故雖失位弗君也已反國復在位矣而春秋猶有不君之辭況其溷然
方獲而虜邪其於義也非君定矣若非君則丑父何權矣故欺三軍為大罪於
晉其免頃公為辱宗廟於齊是以雖難而春秋不愛丑父大義宜言於頃公曰
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今被大辱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復重罪請俱
死無辱宗廟無羞社稷如此雖陷其身尚有廉名當此之時死賢於生故君子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由法論之則丑父欺而不中權忠而不中義
以為不然復察春秋春秋之序辭也置王於春正之間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
人然後可以為王也云爾今善善惡惡好榮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
者也君子以天施之在人者聽之則丑父弗忠也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恥
有廉恥者不生於大辱大辱莫甚於去南面之位而束獲為虜也曾子曰辱若
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謂如頃公者也
春秋曰鄭伐許奚惡於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以盟而歸諸侯於是伐許是叛盟也伐喪無義叛盟無信無
信無義故大惡之問者曰是君死其子未踰年有稱伯不子法辭其罪何曰
先王之制有大喪者三年不呼其門順其志之不在事也書曰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居喪之義也今縱不能如是奈何其父卒未踰年即以喪
舉兵也春秋以薄恩且施失其子心故不復得稱子謂之鄭伯以辱之也且其
先君襄公伐喪叛盟得罪諸侯諸侯怒之未解惡之未已繼其業者宜務善以
覆之今又重之無故居喪以伐人父伐人喪子以喪伐人父加不義於人子施
失恩於親以犯中國是父負故惡於前己起大惡於後諸侯畢怒而憎之率而
俱至謀共擊之鄭乃恐懼去楚而成蟲牢之盟是也楚與中國俠而擊之鄭罷
弊危亡終身愁辜吾本其端無義而敗由輕心然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
信知其為得失之大也故敬而慎之今鄭伯既無子恩又不庸計一舉兵不當
被患不窮自取之也是以生不得稱子去其義也死不得書葬見其窮也曰有
國者視此行身不放義興事不審時其何如此爾
卷第三
玉英第四
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
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
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
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
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
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
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是故春秋之
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
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
之宋繆公是也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吳王僚是也雖然苟
能行善得眾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俱不宜立而宋繆受之先君而
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眾心之為大安也故齊桓非直弗受之先
君也乃率弗宜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然而知恐懼敬舉賢人而以自覆蓋知
不背要盟以自湔浣也遂為賢君而霸諸侯使齊桓被惡而無此美得免殺戮
乃幸已何霸之有魯桓忘其憂而禍逮其身齊桓憂其憂而立功名推而散之
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有憂而深憂之者吉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此之謂也
匹夫之反道以除咎尚難人主之反道以除咎甚易詩云德輶如毛言其易也
公觀魚于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
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處位動風化者徒
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賻求金皆為大惡而書今非直
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於性雖不安於心雖
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是故昏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稱主人
變禮也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故則未三年而稱王變禮也婦人無出
境之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婦奔喪父母變禮也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
分可與適權矣難者曰春秋事同者辭同此四者俱為變禮而或達於經或不
達於經何也曰春秋理百物辨品類別嫌微修本末者也是故星墜謂之隕螽
墜謂之雨其所發之處不同或降於天或發於地其辭不可同也今四者俱為
變禮也同而其所發亦不同或發於男或發於女其辭不可同也是或達於常
或達於變也
桓之志無王故不書王其志欲立故書即位書即位者言其弒君兄也不
書王者以言其背天子是故隱不言立桓不言王者從其志以見其事也從賢
之志以達其義從不肖之志以著其惡由此觀之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
不善也不可不兩省也
經曰宋督弒其君與夷傳言莊公馮殺之不可及於經何也曰非不可及
於經其及之端眇不足以類鉤之故難知也傳曰臧孫許與晉卻克同時而聘
乎齊按經無有豈不微哉不書其往而有避也今此傳而言莊公馮而於經不
書亦以有避也是以不書聘乎齊避所羞也不書莊公馮殺避所善也是故讓
者春秋之所善宣公不與其子而與其弟其弟亦不與子而反之兄子雖不中
法皆有讓高不可棄也故君子為之諱不居正之謂避其後也亂移之宋督以
存善志此亦春秋之義善無遺也若直書其篡則宣繆之高滅而善之無所見
矣難者曰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繆諱獨弗言何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
法不可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
之而已苟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
器從名地從主人之謂制權之端焉不可不察也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
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故諸侯父子
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
也至於鄫取乎莒以之為同居目曰莒人滅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故諸侯
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
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尚歸之以奉鉅經耳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詳
而反一也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祭仲已與後改之晉荀息死而不聽衛
曼姑拒而弗內此四臣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目夷之弗與重宗廟祭仲與之
亦重宗廟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事雖相反所為
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帝之命耳難者日公子目夷祭仲之所為者皆存之事君
善之可矣荀息曼姑非有此事也而所欲恃者皆不宜立者何以得載乎義曰
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書大夫立則書書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
也不書予君之得立之也君之立不宜立者非也既立之大夫奉之是也荀息
曼姑之所得為義也
難紀季曰春秋之法大夫不得用地又曰公子無去國之義又曰君子不
避外難紀季犯此三者何以為賢賢臣故盜地以下敵棄君以避難乎曰賢者
不為是是故託賢於紀季以見季之弗為也紀季弗為而紀侯使之可知矣春
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故詭晉文得志之
實以代諱避致王也詭莒子號謂之人避隱公也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變盛
謂之成諱大惡也然則說春秋者入則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今紀季受命
乎君而經書專無善一名而文見賢此皆詭辭不可不察春秋之於所賢也固
順其志而一其辭章其義而褒其美今紀侯春秋之所貴也是以聽其入齊之
志而詭其服罪之辭也移之紀季故告糴於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
以予臧孫辰以酅入於齊者實紀侯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與紀季所以詭之
不同其實一也難者曰有國家者人欲立之固盡不聽國滅君死之正也何賢
乎紀侯曰齊將復讎紀侯自知力不加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
可以不死也汝以酅往服罪於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
國之眾以衛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
大去春秋賢死義且得眾心也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以其賢之也
見其中仁義也
精華第五
春秋慎辭謹於名倫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
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
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嫌於相臣之辭也是
故大小不踰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大●者何旱祭也難者曰大旱●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
為陰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陰也陽滅陰者尊厭卑
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敢有加也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
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
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不畏強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
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
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
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
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又曰聞喪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
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若相悖然
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春秋固有常
義又有應變無遂事者謂平生安寧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
夫者謂將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謂將得
其私知其指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于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
以為救莊公之危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
安寧無危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二臣俱
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於柯之盟見其
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
大合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至貫澤
陽穀之會是也故曰親近者不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後矜功振而
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志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其
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不復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
滿矣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自是日衰九國叛矣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
者其論輕是故逢丑父當斮而轅濤塗不宜執魯季子追慶父而吳季子釋闔
廬此四者罪同異論其本殊也俱欺三軍或死或不死俱弒君或誅或不誅聽
訟折獄可無審耶故折獄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而非也闇理迷眾與教
相妨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順故君子重
之也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殺奚齊
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
義而一以奉人仁人錄其同姓之禍固宜異操晉春秋之同姓也驪姬一謀而
三君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本其所為為之者蔽於所欲得位而不見其難也
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辭徒言君之子而已若謂奚齊曰嘻嘻為大國君之
子富貴足矣何必以兄之位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爾錄所痛之辭也故痛之
中有痛無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齊卓子是也惡之中有惡者己立之己殺之
不得如他臣之弒君齊公子商人是也故晉禍痛而齊禍重春秋傷痛而敦重
是以奪晉子繼位之辭與齊子成君之號詳見之也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
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
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親任季
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
卒之後魯不支鄰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危者何
也以無季子也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
知天下之皆若是也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以所
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易
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是故任非其
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故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悁悁於前
世之興亡也任賢臣者國家之興也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何矣知之不能
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
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二主
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
殤素任孔父尚將興鄰國豈直免弒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卷第四
王道第六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
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五帝三王
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
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
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髮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
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
禾興鳳凰麒麟遊於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
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時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
配天天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廟端冕盛服而後見先
德恩之報奉先之應也
桀紂皆聖王之後驕溢妄行侈宮室廣苑囿窮五采之變極飭材之工困
野獸之足竭山澤之利食類惡之獸奪民財食高雕文刻鏤之觀盡金玉骨象
之工盛羽旄之飾窮白黑之變深刑妄殺以陵下聽鄭衛之音充傾宮之志靈
虎兕文采之獸以希見之意賞佞賜讒以糟為邱以酒為池孤貧不養殺聖賢
而剖其心生燔人聞其臭剔孕婦見其化斮朝涉之足察其拇殺梅伯以為醢
刑鬼侯之女取其環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紂愈自賢周發
兵不期會於孟津者八百諸侯共誅紂大亡天下春秋以為戒曰蒲社災周衰
天子微弱諸侯力政大夫專國士專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禮諸侯背叛莫修
貢聘奉獻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不能統理更相伐銼以廣地以
強相脅不能制屬強奄弱眾暴寡富使貧並兼無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為
之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鷁退飛霣霜
不殺草李梅實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畫晦彗星
見于東方孛于大辰鸛鵒來巢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之徵孔子明得失差貴
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遺小大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
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
天王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鄭譏親也會王世
子譏微也祭公來逆王后譏失禮也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賻金王人救衛
王師敗於貿戎天王不養出居於鄭殺母弟王室亂不能及外分為東西周無
以先天下召衛侯不能致遣子突征衛不能絕伐鄭不能從無駭滅極不能從
諸侯得以大亂篡弒無已臣下上逼僭擬天子諸侯強者行威小國破滅晉至
三侵周與天王戰于貿戎而大敗之戎執凡伯於楚丘以歸諸侯本怨隨惡發
兵相破夷人宗廟社稷不能統理臣子強至弒其君父法度廢而不復用威武
絕而不復行故鄭魯易地晉文再致天子齊桓會王世子擅封邢衛杞橫行中
國意欲王天下魯舞八佾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為以此之故弒君三
十二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不祭有天子在諸
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
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君親無將將而誅大夫不得世大夫不得廢置君命立
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夫人以適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黨親
近以來遠未有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
自近者始也
諸侯來朝者得褒邾婁儀父稱字滕薛稱侯荊得人介葛盧得名內出言
如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王道之意也誅惡而不得遺細大諸侯不得為匹
夫興師不得執天子之大夫執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執凡伯言伐獻八佾
諱八言六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晉文再致天子諱致言狩桓公存邢衛杞不見
春秋內心予之行法絕而不予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春秋之義臣不
討賊非臣也子不復儲非子也故誅趙盾賊不討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許世
子止不嘗藥而誅為弒父楚公子比脅而立而不免於死齊桓晉文擅封致天
子誅亂繼絕存亡侵伐會同常為本主曰桓公救中國攘夷狄卒服楚至為王
者事晉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誅善其牧諸侯奉獻天子而服周室春秋予之為
伯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魯隱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公子目夷不與
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氣義焉故皆見之復正
之謂也夷狄邾婁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殺世子母
弟直稱君明失親親也魯季子之免罪吳季子之讓國明親親之恩也閽殺吳
子餘祭見刑人之不可近鄭伯髡原卒於會諱弒痛強臣專君君不得為善也
衛人殺州吁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衛人立晉美得眾也君將
不言率師重君之義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無一日無君之意也誅受令恩
衛葆以正囹圉之平也言圍成甲午祠兵以別迫脅之罪誅意之法也作南門
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築三臺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故臧孫辰請糴於
齊孔子曰
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糴失君之職也誅犯始者省刑絕惡
疾始也大夫盟於澶淵刺大夫之專政也諸侯會同賢為主賢賢也春秋記纖
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故曰齊侯衛侯
苟命於蒲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宋伯姬曰婦人夜出傳母不在不下堂曰
古者周公東征則西國怨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宋襄
公曰不鼓不成列不阨人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君子篤於禮薄
於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祥強不陵弱」齊頃公弔死視疾孔父正
色而立於朝人莫過而致難乎其君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
文以質也救文以質見天下諸侯所以失其國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國之禮
義離乎夷狄未合乎中國所以亡也吳王夫差行強於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
卒以自亡宗廟夷社稷滅其可痛也長王投死於戲豈不哀哉晉靈行無禮處
臺上彈群臣枝解宰人而棄之漏陽處父之謀使陽處父死及患趙盾之諫欲
殺之卒為趙盾所弒晉獻公行逆理殺世子申生以驪姬立奚齊卓子皆殺死
國大亂四世乃定幾為秦所滅從驪姬起也楚平王行無度殺伍子苟父兄蔡
昭公朝之因請其裘昭公不與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君舍乎君室大夫
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貪暴之所致也晉厲公行暴道殺無罪人一朝而殺
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晉國殺之陳侯佗淫乎蔡蔡人殺之古者諸侯出疆
必具左右備一師以備不虞今陳侯恣以身出入民間至死閭里之庸甚非人
君之行也宋閔公矜婦人而心妒與大夫萬博萬譽魯莊公曰天下諸侯宜為
君者唯魯侯爾閔公妒其言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
公絕脰此以與臣博之過也古者人君立於陰大夫立於陽所以別位明貴賤
今與臣相對而博置婦人在側此君臣無別也故使萬稱他國卑閔公之意閔
公藉萬而身與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婦人之房俱而矜婦人獨得殺死之道
也春秋傳曰大夫不適君遠此逼也梁內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
伍一家亡五家殺刑其民曰先亡者封後亡者刑君者將使民以孝於父母順
於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財不足行罰如將不勝殺戮如屠仇
讎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春秋曰梁亡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虞公貪財
不顧其難快耳悅目受晉之璧屈產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宗廟破毀社稷
不祀身死不葬貪財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內出者
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楚靈王行強乎陳蔡意廣以武不顧
其行慮所美內罷其眾乾谿有物女水盡則女見水滿則不見靈王舉發其國
而役三年不罷楚國大怨有行暴意殺無罪臣成然楚國大懣公子棄疾卒令
靈王父子自殺而取其國虞不離津澤農不去疇土而民相愛也此非盈意之
過耶魯莊公好宮室一年三起臺夫人內淫兩弟弟兄子父相殺國絕莫繼為
齊所存夫人淫之過也妃匹貴妾可不慎邪此皆內自強從心之敗已見自強
之敗尚有正諫而不用卒皆取亡曹諫其君曰戎眾以無義君無自適君不
聽果死戎寇伍子苟諫吳王以為越不可不取吳王不聽至死伍子苟還九年
越果大滅吳國秦穆公將襲鄭百里蹇叔諫曰千里而襲人者未有不亡者也
穆公不聽師果大敗殽中匹馬隻輪無反省晉假道虞虞公許之宮之奇諫曰
宴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賜也君請勿許虞公不聽後虞果亡於晉春秋明
此存亡道可觀也觀乎蒲社知驕溢之罰觀乎許田知諸侯不得專封觀乎齊
桓晉文宋襄楚莊知任賢奉上之功觀乎魯隱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吳季
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觀乎楚公子比知臣子之道效死之義觀乎潞子知
無輔自詛之敗觀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觀乎漏言知忠道之絕觀乎獻六羽
知上下之差觀乎宋伯姬知貞婦之信觀乎吳王夫差知強陵弱親乎晉獻公
知逆理近色之過觀乎楚昭王之伐蔡知無義之反觀乎晉厲之妄殺無罪知
行暴之報觀乎陳佗宋閔知妒淫之禍觀乎虞公梁亡知貪財枉法之窮觀乎
楚靈知苦民之壤觀乎魯莊之起臺知驕奢淫佚之失觀乎衛侯朔知不即召
之罪觀乎執凡伯知犯上之法觀乎晉卻缺之伐邾婁知臣下作福之誅觀乎
公子翬知臣窺君之意觀乎世卿知移權之敗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
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其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
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
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
卷第五
滅國上第七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
無敵於天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小國德薄不朝聘大國不與諸侯會聚
孤特不相守獨居不同群遭難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獨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
之間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風疾雨立鑠消耗衛侯朔固事齊襄而天下患之虞
虢并力晉獻難之晉趙盾一夫之士也無尺寸之土一介之眾也而靈公據霸
主之餘尊而欲誅之窮變極軸軸盡力竭禍大及身推盾之心載小國之位庸
能亡之哉故伍子苟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闔廬遂得意於吳所託者誠是何可
禦邪楚王髡託其國於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虞公託其國於宮之奇晉獻患
之及髡殺得臣天下輕之虞公不用宮之奇晉獻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
諸侯見加以兵逃遁奔走至於滅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見也隱代桓立
所謂僅存耳使無駭帥師滅極內無諫臣外無諸侯之救載亦由是也宋蔡衛
國伐之鄭因其力而取之此無以異於遺重寶於道而莫之守見者掇之也鄧
穀失地而朝魯桓鄧穀失地不亦宜乎
滅國下第八
紀侯之所以滅者乃九世之也一旦之言危百世之嗣故曰大去衛人
侵成鄭入成及齊師圍成三被大兵終滅莫之救所恃者安在齊桓公欲行霸
道譚遂違命故滅而奔莒不事大而事小曹伯之所以戰死於位諸侯莫助憂
者幽之會齊桓數合諸侯曹小未嘗來也魯大國幽之會莊公不往戎人乃窺
兵於濟西由見魯孤獨而莫之救也此時大夫廢君命專救危者魯莊公二十
七年齊桓為幽之會衛人不來其明年桓公怒而大敗之及伐山戎張旗陳獲
以驕諸侯於是魯一年三築臺亂臣比三起於內夷狄之兵仍滅於外衛滅之
端以失幽之會亂之本存親內蔽邢未嘗會齊桓也附晉又微晉侯獲於韓而
背之淮之會是也齊桓卒豎刁易牙之亂作邢與狄伐其同姓取之其行如此
雖爾親庸能親爾乎是君也其滅於同姓衛侯燬滅邢是也齊桓為幽之會衛
不至桓怒而伐之狄滅之桓憂而立之魯莊為柯之盟劫汶陽魯絕桓立之邢
杞未嘗朝聘齊桓見其滅率諸侯而立之用心如此豈不霸哉故以憂天下與
之
隨本消息第九
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獲麟曰吾道窮吾道窮三
年身隨而卒階此而觀天命成敗聖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
先晉獻之卒齊桓為葵丘之會再致其集先齊孝未卒一年魯僖乞師取
穀晉文之威天子再致先卒一年魯僖公之心分而事齊文公不事晉先齊侯
潘卒一年文公如晉衛侯鄭伯皆不期來齊侯已卒諸侯果會晉大夫於新城
魯昭公以事楚之故晉人不入楚國強而得意一年再會諸侯伐強吳為齊誅
亂臣遂滅厲魯得其威以滅鄫其明年如晉無河上之難先晉昭之卒一年無
難楚國內亂臣弒君諸侯會於平丘謀誅楚亂臣昭公不得與盟大夫見執吳
大敗楚之黨六國於雞父公如晉而大辱春秋為之諱而言有疾由此觀之所
行從不足恃所事者不可不慎此亦存亡榮辱之要也先楚莊王卒之三年晉
滅赤狄潞氏及甲氏留吁先楚子審卒之三年鄭服蕭魚晉侯周卒一年先楚
子昭卒之二年與陳蔡伐鄭而大克其明年楚屈建會諸侯而張中國卒之三
年諸夏之君朝於楚楚子卷繼之四年而卒其國不為侵奪而顧隆盛強大中
國不出年餘何也楚子昭蓋諸侯可者也天下之疾其君者皆赴愬而乘之兵
四五出常以眾擊少以專擊散義之盡也先卒四五年中國內乖齊晉魯衛之
兵分守大國襲小諸夏再會陳儀齊不肯往吳在其南而二君殺中國在其北
而齊衛殺其君慶封劫君亂國石惡之徒聚而成群衛衎據陳儀而為諼林父
據戚而以畔宋公殺其世子魯大饑中國之行亡國之跡也譬如於文宣之際
中國之君五年之中五君殺以晉靈之行使一大夫立於斐林拱揖指撝諸侯
莫敢不出此猶隰之有泮也
盟會要第十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
下之患遍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
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
樂興其心在此矣傳曰諸侯相聚而盟君子修國曰此將率為也哉是以君子
以天下為憂也患乃至於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辭已
喻矣故曰立義以明尊卑之分強幹弱枝以明大小之職別嫌疑之行以明正
世之義采摭託意以繅失禮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別賢不
肖以明其尊親近以來遠因其國而容天下名倫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
賞善誅惡而王澤洽始於除患正一而萬物備故曰大矣哉其號兩言而管天
下此之謂也
正貫第十一
春秋大義之所本耶六者之科六者之恉之謂也然後援天端布流物而
貫通其理則事變散其辭矣故志得失之所從生而後差貴賤之所始矣論罪
源深淺定法誅然後絕屬之分別矣立義定尊卑之序而後君臣之職明矣載
天下之賢方表謙義之所在則見復正焉耳幽隱不相踰而近之則密矣而後
萬變之應無窮者故可施其用於人而不悖其倫矣是以必明其統於施之宜
故知其氣矣然後能食其志也知其聲矣而後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後能
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後能別其情也故倡而民和之動而民隨之是知引其
天性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也如是則言雖約說必布矣事雖小功必大矣
聲響盛化鉉於物散入於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並行而不竭盈於四海而訟
詠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乃是謂也故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
政不然雖勞無功夙夜是寤思慮惓心猶不能睹故天下有非者三示當中孔
子之所謂非尚安知通哉
十指第十二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
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舉事變見有重焉一指也見
事變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強榦弱枝大本小末一
指也別嫌疑異同類一指也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一指也親近來遠同民
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譏
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舉事變見有重焉則百姓安矣見事變
之所至者則得失審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則事之本正矣強榦弱枝大本小
末則君臣之分明矣別嫌疑異同類則是非著矣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則
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質則化所務立矣親近來遠同民所欲則仁恩達矣
木生火火為夏則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
則天所欲為行矣統此而舉之仁往而義來德澤廣大衍溢於四海陰陽和調
萬物靡不得其理矣說春秋凡用是矣此其法也
重政第十三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
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
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
地之前故人雖在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
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
能說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欲說也聖人所欲說在於說仁義而理之知
其分科條別貫所附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聖人所貴而已矣不然傳
於眾辭觀於眾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後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奚以為哉聖
人思慮不厭晝日繼之以夜然後萬物察者仁義矣由此言之尚自為得之哉
故曰於乎為人師者可無慎邪夫義出於經經傳大本也棄營勞心也苦志盡
情頭白齒落尚不合自錄也哉
人始生有大命是其體也有變命存其間者其政也政不齊則人有忿怒
之志若將施危難之中而時有隨遭者神明之所接絕屬之符也亦有變其間
使之不齊如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則重政之本矣
撮以為一進義誅惡絕之本而以其施此與湯武同而有異湯武用之治
往故春秋明得失差貴賤本之天王之所失天下者使諸侯得以大亂之說而
後引而反之故曰博而明深而切矣
卷第六
服制像第十四
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禮
之所為興也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韍之在前赤鳥之
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也夫能通古今別然不然乃能服
此也蓋玄武者貌之最嚴有威者也其像在後其服反居首武之至而不用矣
聖人之所以超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夫執介冑而後能拒敵者故非聖人之
所貴也君子顯之於服而勇武者消其志於貌也矣故文德為貴而威武為下
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於春秋何以言之孔父義形於色而姦臣不敢容邪虞
有宮之奇而獻公為之不寐晉厲之強中國以寢尸流血不已故武王克殷裨
冕而搢笏虎賁之士說劍安在勇猛必在武殺然後威是以君子所服為上矣
故望之儼然者亦已至矣豈可不察乎
二端第十五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災異也小大微著之
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
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
往必迎來而受之者授受之義也故聖人能繫心於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
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
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故書日蝕星隕有蜮山崩地震夏
大雨水冬大雨雹隕霜不殺草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有鸛鵒來巢春秋異
之以此見悖亂之徵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著雖甚末亦一端孔子以此效
之吾所以貴微重始是也因惡夫推災異之象於前然後圖安危禍亂於後者
非春秋之所甚貴也然而春秋舉之以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譴而畏天威內
動於心志外見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豈非貴微重始慎終推
效者哉
符瑞第十六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
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
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
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
者在相
俞序第十七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
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
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
明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資也其為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
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
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
也故或脅窮失國揜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
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人之德莫美於恕故予先
言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
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之
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於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
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
為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於位不
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
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子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
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
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
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
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
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
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教
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離合根第十八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
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
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
群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汎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
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
不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
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為人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
以示人高下險易堅耎剛柔肥轢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財
也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為
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也故
其形宜可得而財也
立元神第十九
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也失之豪釐
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養神寂
寞無為休形無見影揜聲無出響虛心下士觀來察往謀於眾賢考求眾人得
其心遍見其情察其好惡以參忠佞考其往行驗之於今計其蓄積受於先賢
釋其讎怨視其所爭差其黨族所依為臬據位治人用何為名累日積久何功
不成可以內參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實是謂開闔君人者國之本也夫為國
其化莫大於崇本崇本則君化若神不崇本則君無以兼人無以兼人雖峻刑
重誅而民不從是所謂驅國而棄之者也患庸甚焉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
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
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
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則民如麋鹿各從其欲家自為俗父
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雖有城郭名曰虛邑如此其君河塊而僵莫之危而自
危莫之喪而自亡是謂自然之罰自然之罰至裹襲石室分障險阻猶不能逃
之也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禰舉顯孝悌表異
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採桑親蠶墾草殖穀開闢以足衣食所以奉地
本也立辟廱庠序修孝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所以奉人本也三者皆奉
則民如子弟不敢自專邦如父母不待恩而愛不須嚴而使雖野居露宿厚於
宮室如是者其君安河而臥莫之助而自強莫之綏而自安是謂自然之賞自
然之賞至雖退讓委國而去百姓襁負其子隨而君之君亦不得離也故以德
為國者甘於飴蜜固於膠漆是以聖賢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君人者國之證
也不可先倡感而後應故居倡之位而不行倡之勢不居和之職而以和為德
常盡其下故能為之上也
體國之道在於尊神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
畏不神不化夫欲為尊者在於任賢欲為神者在於同心賢者備股肱則君尊
嚴而國安同心相承則變化若神莫見其所為而功德成是謂尊神也
天積眾精以自剛聖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
祿以自明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故天道務
盛其精聖人務眾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眾其賢而同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
致其神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為人君者其
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聽也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
聲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
得其響則無以清瘺也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瘺則其名不可
得而度也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
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號令之聲也言其所以號令不可得而聞也
不見不聞是謂冥昏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人君貴居冥而明
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情而欲知人之心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
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問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
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以不對對則彼情矣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
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吾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
居陰而為陽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保位權第二十
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
禁制也無以禁制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
情孔竅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設官府爵祿利五味盛五色調
五聲以誘其耳目自令清瘺昭然殊體榮辱踔然相駮以感動其心務致民令
有所好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勸也故設賞以勸之有所好必有所惡有所惡然
後可得而畏也故設罰以畏之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制制之者制
其所好是以勸賞而不得多也制其所惡是以畏罰而不可過也所好多則作
福所惡多則作威作威則君亡權天下相怨作福則君亡德天下相賊故聖人
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朴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
得矣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
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失權則君賤失恩則民散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是
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聲有順逆必有清瘺形
有善惡必有曲直故聖人聞其聲則別其清瘺見其形則異其曲直於瘺之中
必知其清於清之中必知其瘺於曲之中必見其直於直之中必見其曲於聲
無小而不取於形無小而不舉不以著蔽微不以眾揜寡各應其事以致其報
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為人君者
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國以為
身因臣以為心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聲出於內
響報於外形立於上影應於下響有清瘺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也影所應
非一形也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其行賞罰也
響清則生清者榮響瘺則生瘺者辱影正則生正者進影枉則生枉者絀名考
質以參其實賞不空施罰不虛出是以群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爭進其功顯
廣其名而人君得載其中此自然致力之術也聖人由之故功出於臣名歸於
君也
卷第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考績之法考其所積也天道積聚眾精以為光聖人積聚眾善以為功故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聖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明所從生不可為源善
所從出不可為端量勢立權因事制義故聖人之為天下興利也其猶春氣之
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為天下除害也若川瀆之寫於海也各
順其勢傾側而制於南北故異孔而同歸殊施而鈞德其趣於興利除害一也
是以興利之要在於致之不在於多少除害之要在於去之不在於南北考績
絀陟計事除廢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煩名責實不得虛言有功者賞有
罪者罰功盛者賞顯罪多者罰重不能致功雖有賢名不予之賞官職不廢雖
有愚名不加之罰賞罰用於實不用於名賢愚在於質不在於文故是非不能
混喜怒不能傾姦軌不能弄萬物各得其冥則百官勸職爭進其功
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
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考試之法合其爵祿並其秩積其日陳其實計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
實先內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為上中下以考進退然後外集通名曰進退增
減多少有率為弟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為最五為中九為殿有餘
歸之於中中而上者有得中而下者有負得少者以一益之至於四負多者以
四減之至於一皆逆行三四十二而成於計得滿計者絀陟之次次每計各逐
其弟以通來數初次再計次次四計各不失故弟而亦滿計絀陟之
初次再計謂上弟二也次次四計謂上弟三也九年為一弟二得九并去
其六為置三弟六六得等為置二并中者得三盡去之並三三計得六并得一
計得六此為四計也絀者亦然
通國身第二十二
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精積於其本則血氣相承受賢積於其主則上下相
制使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形體無所苦
然後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後國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虛靜
其形欲致賢者必卑謙其身形靜志虛者精氣之所趣也謙尊自卑者仁賢之
所事也故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能致精則合明
而壽能致賢則德澤洽而國太平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春秋曰王正月傳曰王者庸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
月也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
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
以應變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謂之王正月也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當十二色
歷各法而正色逆數三而復絀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順數五而相復禮
樂各以其法象其宜順數四而相復咸作國號頡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故湯
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親夏故虞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
帝作宮邑於下洛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制質禮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應
天變殷作周號時正赤統親殷故夏絀虞謂之帝舜以軒轅為黃帝推神農以
為九皇作宮邑於豐名相官曰宰作武樂制文禮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宮邑於
鄗制爵五等作象樂繼文以奉天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於洛陽成文武之
制作汋樂以奉天殷湯之後稱邑示天之變反命故天子命無常唯命是德慶
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樂宜親招武故
以虞錄親樂制宜商合伯子男為一等然則其略說奈何曰三正以黑統初正
日月朔於營室斗建寅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故朝正服黑首服
藻黑正路輿質黑馬黑大節綬幘尚黑旗黑大寶玉黑郊牲黑犧牲角卵冠于
阼昏禮逆于庭喪禮殯於東階之上祭牲黑牡薦尚肝樂器黑質法不刑有懷
任新產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親赤統故日分平明平明
朝正正白統奈何曰正白統者歷正日月朔于虛斗建丑天統氣始蛻化物物
初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輿質白馬白大節綬幘尚白旗白大
寶玉白郊牲白犧牲角繭冠于堂昏禮逆于堂喪事殯于楹柱之間祭牲白牡
薦尚肺樂器白質法不刑有身懷任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
也親黑統故日分鳴晨鳴晨朝正正赤統奈何曰正赤統者歷正日月朔于牽
牛斗建子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故朝正服赤首服藻赤正路輿質
赤馬赤大節綬幘尚赤旗赤大寶玉赤郊牲騂犧牲角栗冠于房昏禮逆于戶
喪禮殯于西階之上祭牲騂牡薦尚心樂器赤質法不刑有身重懷藏以養微
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親白統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改
正之義奉元而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服色定然後郊告天地
及群神遠追祖禰然後布天下諸侯廟受以告社稷宗廟山川然後感應一其
司三統之變近夷遐方無有生煞者獨中國然而三代改正必以三統天下曰
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
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是以朝正之義天子純統色衣諸侯統衣纏緣
紐大夫士以冠參近夷以綏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其謂
統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物皆應而正統正其餘皆正凡歲之要在
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應正內而外應動作舉錯靡不變化隨從可謂法
正也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春秋曰杞伯來朝王者之後稱公杞何以稱
伯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
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
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是故周
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
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後于杞存湯之後于宋以方
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
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
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不以杞侯弗同王者之後也稱子又稱伯何見殊之小
國也黃帝之先諡四帝之後諡何也曰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
反周人之王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云帝號尊而諡卑故四帝後諡也帝
尊號也錄以小何曰遠者號尊而地小近者號卑而地大親疏之義也故王者
有不易者有再而復者有三而復者有四而復者有五而復者有九而復者明
此通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山川人倫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
稱天子故聖王生則稱天子崩頡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
九皇下極其為民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代宗
故曰聲名魂魄施於虛極壽無疆何謂再而復四而復春秋鄭忽何以名春秋
曰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何以為一曰周爵五等春秋三等春秋何三等曰王
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質一文商質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人故三等也
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仁樸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貴昏冠
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臊夫妻昭穆別位制爵
三等祿士二品制郊宮明堂員其屋高嚴侈員惟祭器員玉厚九分白藻五絲
衣制大上首服嚴員鸞輿尊蓋法天列象垂四鸞樂載鼓用錫舞舞溢員先毛
血而後用聲正刑多隱親戚多諱封禪于尚位主地法夏而王其道進陰尊尊
而多義節故立嗣與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禮字子以母別眇夫
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亨婦從夫為昭穆制爵五等祿士三品制郊宮
明堂方其屋卑污方祭器方玉厚八分白藻四絲衣制大下首服卑退鸞輿卑
法地周象載垂二鸞樂設鼓用纖施舞舞溢方先亨而後用聲正刑天法封壇
於下位主天法質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質愛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
貴昏冠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嘉疏夫婦昭穆
別位制爵三等祿士二品制郊宮明堂內員外橢其屋如倚靡員橢祭器橢玉
厚七分白藻三絲衣長前衽首服員轉鸞輿尊蓋備天列象垂四鸞樂桯鼓用
羽籥舞舞溢橢先用玉聲而後烹正刑多隱親戚多赦封壇於左位主地法文
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禮文故立嗣予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
禮字子以母別眇夫妻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秬鬯婦從夫為昭穆制爵
五等祿士三品制郊宮明堂內方外衡其屋習而衡祭器衡同作秩機玉厚六
分白藻三絲衣長後衽首服習而垂流鸞輿卑備地周象載垂二鸞樂縣鼓用
萬舞舞溢衡先烹而後用樂正刑天法封壇于左位
四法修於所故祖於先帝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復始窮則反本四法之
天施符授聖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
王祖錫姓為姚氏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性長於天文純乎孝
慈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形體長長足肵疾
行先左隨以右勞左佚右也性長於行習地明水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
錫姓為子氏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性長於人倫至湯體長專小
足左扁而右便勞右佚左也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
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后稷長於邰土播田五穀
至文王形體博長有四乳而大足性長於地文勢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
陽德也故以子為姓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
王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庸能明之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
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三起而成四轉而終官制亦然者此其儀與三
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四選而止儀于四時而終也三公者王之
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立成數以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無失
矣備天數以參事治謹於道之意也此百二十臣者皆先王之所與直道而行
也是故天子自參以三公三公自參以九卿九卿自參以三大夫三大夫自參
以三士三人為選者四重自三之道以治天下若天之四重自三之時以終始
歲也一陽而三春非自三之時與而天四重之其數同矣天有四時時三月王
有四選選三臣是故有孟有仲有季一時之情也有上有下有中一選之情也
三臣而為一選四選而止人情盡矣人之材固有四選如天之時固有四變也
聖人為一選君子為一選善人為一選正人為一選由此而下者不足選也四
選之中各有節也是故天選四堤十二而人變盡矣盡人之變合之天唯聖人
者能之所以立王事也何謂天之大經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規三旬而成月
三月而成時三時而成功寒暑與和三而成物日月與星三而成光天地與人
三而成德由此觀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以此為天制是故禮三讓而成一
節官三人而成一選三公為一選三卿為一選三大夫為一選三士為一選凡
四選三臣應天之制凡四時之三月也是故其以三為選取諸天之經其以四
為制取諸天之時其以十二臣為一條取諸歲之度其至十條而止取之天端
何謂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
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
天之數也天數畢於十王者受十端於天而一條之率每條一端以十二時如
天之每終一歲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數也十二者歲之度也用歲之度條天
之數十二而天數畢是故終十歲而用百二十月條十端亦用百二十臣以率
被之皆合於天其率三臣而成一慎故八十一元士為二十七慎以持二十七
大夫二十七大夫為九慎以持九卿九卿為三慎以持三公三公為一慎以持
天子天子積四十慎以為四選選一慎三臣皆天數也是故以四選率之則選
三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以十端四選十端積四十慎慎三臣三
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以三公之勞率之則公四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
人亦天數也故散而名之為百二十臣選而賓之為十二長所以名之雖多莫
若謂之四選十二長然而分別率之皆有所合無不中天數者也求天數之微
莫若於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矣天
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官有四選每一選
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以此見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
參相得也人之與天多此類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
以為四時四時亦天之四選已是故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
董仲舒
卷一
楚莊王第一
玉杯第二卷二
竹林第三卷三
玉英第四
精華第五卷四
王道第六卷五
滅國上第七
滅國下第八
隨本消息第九
盟會要第十
正貫第十一
十指第十二
重政第十三卷六
服制像第十四
二端第十五
符瑞第十六
俞序第十七
離合根第十八
立元神第十九
保位權第二十卷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通國身第二十二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服制第二十六卷八
度制第二十七
爵國第二十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卷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觀德第三十三
奉本第三十四卷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實性第三十六
諸侯第三十七
五行對第三十八
第三十九[闕]
第四十[闕]卷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容第四十五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陰陽位第四十七卷十二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陰陽義第四十九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基義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闕]卷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五行順逆第六十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卷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郊語第六十五卷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郊祭第六十七
四祭第六十八
郊祀第六十九
順命第七十
郊事對第七十一卷十六
執贄第七十二
山川頌第七十三
求雨第七十四
止雨第七十五
祭義第七十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卷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如天之為第八十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天道施第八十二
春秋繁露
卷第一
楚莊王第一
楚莊王殺陳夏徵舒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討也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
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徵舒之罪重以賢君討重罪其於人心善若不貶庸
知其非正經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桓不予專地而封晉文
不予致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討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靈之
所以稱子而討也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也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
封復見於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討獨不復見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
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諸侯之不得專討固已明矣而慶封之罪未有
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討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貶主
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比於此其云爾也春秋曰晉伐鮮虞奚
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於地禮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
宋伯姬疑禮而死於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
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今我君臣同姓適女女無良心禮以不
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桓安之於彼無親
尚來憂我如何與同姓而殘賊遇我詩云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彼
先人明發不昧有懷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我
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問者曰晉惡而不可親公往而不敢
至乃人情耳君子何恥而稱公有疾也曰惡無故自來君子不恥內省不疚何
憂於志是已矣今春秋恥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於文而甚於昭
公受亂陵夷而無懼惕之心囂囂然輕計妄討犯大禮而取同姓接不義而重
自輕也人之言曰國家治則四鄰賀國家亂則四鄰散是故季孫專其位而大
國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歸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恥其困而恥其所
以窮昭公雖逢此時苟不取同姓詎至於是雖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輔亦不至
如是時難而治簡行枉而無救是其所以窮也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
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
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於所見微其辭於
所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辭也子赤
殺弗忍書日痛其禍也子般殺而書乙未殺其恩也屈伸之志詳略之文皆應
之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
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百物皆
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詩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仇
匹此之謂也然則春秋義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達之觀其是非可以得其正
法視其溫辭可以知其塞怨是故於外道而不顯於內諱而不隱於尊亦然於
賢亦然此其別內外差賢不肖而等尊卑也義不訕上智不危身故遠者以義
諱近者以智畏畏與義兼則世逾近而言逾謹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辭以故
用則天下平不用則安其身春秋之道也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矩不能正方圓雖有察耳
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心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則先王之遺道亦
天下之規矩六律已故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得大數而治失大數
而亂此治亂之分也所聞天下無二道故聖人異治同理也古今通達故先賢
傳其法於後世也春秋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然而介以
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此以為辭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
迷是聞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聞諸侯之君射貍首之樂
者於是自斷貍首縣而射之曰
安在於樂也此聞其名而不知其實者也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
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而無有所
改是與繼前王而王者無以別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
儀志事天亦然今天大顯已物襲所代而率與同則不顯不明非天志故必徒
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他焉不敢不順天志而明自顯也若夫大綱
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
之實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王堯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與問者
曰物改而天授顯矣其必更作樂何也曰樂異乎是制為應天改之樂為應人
作之彼之所受命者必民之所同樂也是故大改制於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
樂於終所以見天功也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
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於內而動發於外者也應其治時制禮作樂
以成之成者本末質文皆以具矣是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所始樂於己以為
本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
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頀頀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
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同樂之一也其所同樂之端不可一也作樂
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
頀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吾見其效矣詩云文王受
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樂之風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是時
紂為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歌詠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
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爾故凡樂者作之於終而名之以始重本
之義也由此觀之正朔服色之改受命應天制禮作樂之異人心之動也二者
離而復合所為一也
玉杯第二
春秋譏文公以喪取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今按
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
論事莫重於志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秋祫祭
以冬納幣皆失於太蚤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
也雖從俗而不能終猶宜未平於心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
所甚疾也故譏不出三年於首而已譏以喪取也不別先後賤其無人心也緣
此以論禮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
君子予之知樂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故曰非虛加之重志之謂也志
為質物為文文著於質質不居文文安施質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文質偏行
不得有我爾之名俱不能備而偏行之寧有質而無文雖弗予能禮尚少善之
介葛盧來是也有文無質非直不予乃少惡之謂州公寔來是也然則春秋之
序道也先質而後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
曰朝云朝云辭令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引而後之亦宜曰喪云喪云
衣服云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志以反和見其好誠以滅偽其有
繼周之弊故若此也
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曰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一日不可
無君而猶三年稱子者為君心之未當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
不當而踰年即位者與天數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
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
春秋論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為左
右以成文采其居參錯非襲古也是故論春秋者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
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是以人道浹而王法立以為不然今夫天子踰年即位
諸侯於封內三年稱子皆不在經也而操之與在經無以異非無其辨也有所
見而經安受其贅也故能以比貫類以辨付贅者大得之矣
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
可肥轢而不可得革也是故雖有至賢能為君親含容其惡不能為君親令無
惡書曰厥辟去厥祇事親亦然皆忠孝之極也非至賢安能如是父不父則子
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
文公不能服喪不時奉祭不以三年又以喪取取于大夫以卑宗廟亂其
群祖以逆先公小善無一而大惡四五故諸侯弗予盟命大夫弗為使是惡惡
之徵不臣之效也出侮於外入奪於內無位之君也孔子曰政逮於大夫四世
矣蓋自文公以來之謂也
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序其志禮
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
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
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故人主大節則知闇大博則
業厭二者異失同貶其傷必至不可不察也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
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
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
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志遂
人道之極者也是故君殺賊討則善而書其誅若莫之討則君不書葬而賊不
復見矣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賊不復見以其宜滅絕也今趙盾弒君四年之
後別牘復見非春秋之常辭也古今之學者異而問之曰是弒君何以復見猶
曰賊未討何以書葬何以書葬者不宜書葬也而書葬何以復見者亦不宜復
見也而復見二者同貫不得不相若也盾之復見直以赴問而辨不親弒非不
當誅也則亦不得不謂悼公之書葬直以赴問而辨不成弒非不當罪也若是
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故貫比而論是非雖難悉得其義一也今盾誅無
傳弗誅無傳以比言之法論也無比而處之誣辭也今視其比皆不當死何以
誅之春秋赴問數百應問數千同留經中繙援比類以發其端卒無妄言而得
應於傳者今使外賊不可誅故皆復見而問曰此復見何也言莫妄於是何以
得應乎故吾以其得應知其問之不妄以其問之不妄知盾之獄不可不察也
夫名為弒父而實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為弒君而罪不誅者逆而距之不
若徐而味之且吾語盾有本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言物莫無鄰察視其
外可以見其內也今案盾事而觀其心愿而不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按
盾辭號乎天苟內不誠安能如是是故訓其終始無弒之志枸惡謀者過在不
遂去罪在不討賊而已臣之宜為君討賊也猶子之宜為父嘗藥也子不嘗藥
故加之弒父臣不討賊故加之弒君其義一也所以示天下廢臣子之節其惡
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討賊為弒君也與止之不嘗藥為弒父無以異盾不宜
誅以此參之問者曰夫謂之弒而有不誅其論難知非蒙之所能見也故赦止
之罪以傳明之盾不誅無傳何也曰世亂義廢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
明大惡之誅誰言其誅故晉趙盾楚公子比皆不誅之文而弗為傳弗欲明之
心也問者曰人弒其君重卿在而弗能討者非一國也靈公弒趙盾不在不在
之與在惡有厚薄春秋責在而不討賊者弗繫臣子爾也責不在而不討賊者
乃加弒焉何其責厚惡之薄薄惡之厚也曰春秋之道視人所惑為立說以大
明之今趙盾賢而不遂於理皆見其善莫見其罪故因其所賢而加之大惡繫
之重責使人湛思而自省悟以反道曰吁君臣之大義父子之道乃至乎此此
所由惡薄而責之厚也他國不討賊者諸斗筲之民何足數哉弗繫人數而已
此所由惡厚而責薄也傳曰輕為重重為輕非是之謂乎故公子比嫌可以立
趙盾嫌無臣責許止嫌無子罪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重累責
之以繅枉世而直之繅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
卷第二
竹林第三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春
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
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此
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是以賤之而不使得與賢者為禮秦穆侮蹇叔
而大敗鄭文輕眾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是故戰攻侵伐雖數百起必
一二書傷其害所重也問者曰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曰會同之
事大者主小戰伐之事後者主先苟不惡何為使起之者居下是其惡戰伐之
辭已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苦民尚惡之況傷民乎傷民尚
痛之況殺民乎故曰凶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
之大者惡之大也今戰伐之於民其為害幾何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
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勿用仁義以服之也詩云弛其
文德洽此四國此春秋之所善也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斷
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難者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
有善也惡軸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讎奈何以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
也曰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
之久戰攻侵伐不可勝數而復讎者有二焉是何以異於無麥苗之有數莖哉
不足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也以無義戰為不可則無麥苗亦不可也以無麥
苗為可則無義戰亦可矣若春秋之於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有以效其然
也春秋愛人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於偏戰也猶其
於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內比之軸戰則謂之義比之不
戰則謂之不義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然而有所謂善
戰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辭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庸能
知之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
之有由是觀之見其指者不任其辭不任其辭然後可與適道矣
司馬子反為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是內專政而外擅名
也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
一國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遠之為大為仁者自然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
宋之民無計其閒故大之也難者曰春秋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大夫子反
為楚臣而恤宋民是憂諸侯也不復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大夫也湨梁之盟
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平在大夫亦奪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
閒也且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美故忠臣不顯諫欲其由君出也書曰爾有嘉
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此為人臣之
法也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今子反去君近而不復莊王可見而不告皆
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奈其奪君名美何此所惑也曰春秋之道固有
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今諸子所稱皆天下之常雷
同之義也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事有
所忘人之情也通於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於此也是以心駭
目動而違常禮禮者庶於仁文質而成體者也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
禮方救其質奚恤其文故曰
當仁不讓此之謂也春秋之辭有所謂賤者有賤乎賤者夫有賤乎賤者則亦
有貴乎貴者矣今讓者春秋之所貴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爨救之忘其讓君
子之道有貴於讓者也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
諭矣
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按春秋而適往事窮其端而視其
故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
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於諸侯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末嘗肯一與會同之事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春
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
而弗敬其使者晉魯俱怒內悉其眾外得黨與衛曹四國相輔大困之獲齊
頃公斮逄丑父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
衛起伐魯魯不敢出擊衛大敗之因得氣而無敵國以興患也故曰得志有喜
不可不戒此其效也自是之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
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家國安寧是福之本生於憂而禍起於
喜也嗚呼物之所由然其於人切近可不省邪
逄丑父殺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謂知權丑父欺晉祭仲許宋俱枉正
以存其君然而丑父之所為難於祭仲祭仲見賢而丑父猶見非何也曰是非
難別者在此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
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祭仲措其君於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故
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丑父措其君於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
而簡之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故凡人之有
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隱公鄭祭仲是也前正
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雖能成之春秋不愛齊頃公逄丑父是也夫冒大辱以
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而眾人疑焉春秋以為人之不知義而疑也故示
之以義曰國滅君死之正也正也者正於天之為人性命也天之為人性命使
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是故春秋推天施而順人
理以至尊為不可以加於至辱大羞故獲者絕之以至辱為亦不可以加於至
尊大位故雖失位弗君也已反國復在位矣而春秋猶有不君之辭況其溷然
方獲而虜邪其於義也非君定矣若非君則丑父何權矣故欺三軍為大罪於
晉其免頃公為辱宗廟於齊是以雖難而春秋不愛丑父大義宜言於頃公曰
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今被大辱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復重罪請俱
死無辱宗廟無羞社稷如此雖陷其身尚有廉名當此之時死賢於生故君子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由法論之則丑父欺而不中權忠而不中義
以為不然復察春秋春秋之序辭也置王於春正之間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
人然後可以為王也云爾今善善惡惡好榮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
者也君子以天施之在人者聽之則丑父弗忠也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恥
有廉恥者不生於大辱大辱莫甚於去南面之位而束獲為虜也曾子曰辱若
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謂如頃公者也
春秋曰鄭伐許奚惡於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以盟而歸諸侯於是伐許是叛盟也伐喪無義叛盟無信無
信無義故大惡之問者曰是君死其子未踰年有稱伯不子法辭其罪何曰
先王之制有大喪者三年不呼其門順其志之不在事也書曰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居喪之義也今縱不能如是奈何其父卒未踰年即以喪
舉兵也春秋以薄恩且施失其子心故不復得稱子謂之鄭伯以辱之也且其
先君襄公伐喪叛盟得罪諸侯諸侯怒之未解惡之未已繼其業者宜務善以
覆之今又重之無故居喪以伐人父伐人喪子以喪伐人父加不義於人子施
失恩於親以犯中國是父負故惡於前己起大惡於後諸侯畢怒而憎之率而
俱至謀共擊之鄭乃恐懼去楚而成蟲牢之盟是也楚與中國俠而擊之鄭罷
弊危亡終身愁辜吾本其端無義而敗由輕心然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
信知其為得失之大也故敬而慎之今鄭伯既無子恩又不庸計一舉兵不當
被患不窮自取之也是以生不得稱子去其義也死不得書葬見其窮也曰有
國者視此行身不放義興事不審時其何如此爾
卷第三
玉英第四
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
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
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
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
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
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
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是故春秋之
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
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
之宋繆公是也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吳王僚是也雖然苟
能行善得眾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俱不宜立而宋繆受之先君而
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眾心之為大安也故齊桓非直弗受之先
君也乃率弗宜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然而知恐懼敬舉賢人而以自覆蓋知
不背要盟以自湔浣也遂為賢君而霸諸侯使齊桓被惡而無此美得免殺戮
乃幸已何霸之有魯桓忘其憂而禍逮其身齊桓憂其憂而立功名推而散之
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有憂而深憂之者吉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此之謂也
匹夫之反道以除咎尚難人主之反道以除咎甚易詩云德輶如毛言其易也
公觀魚于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
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處位動風化者徒
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賻求金皆為大惡而書今非直
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於性雖不安於心雖
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是故昏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稱主人
變禮也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故則未三年而稱王變禮也婦人無出
境之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婦奔喪父母變禮也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
分可與適權矣難者曰春秋事同者辭同此四者俱為變禮而或達於經或不
達於經何也曰春秋理百物辨品類別嫌微修本末者也是故星墜謂之隕螽
墜謂之雨其所發之處不同或降於天或發於地其辭不可同也今四者俱為
變禮也同而其所發亦不同或發於男或發於女其辭不可同也是或達於常
或達於變也
桓之志無王故不書王其志欲立故書即位書即位者言其弒君兄也不
書王者以言其背天子是故隱不言立桓不言王者從其志以見其事也從賢
之志以達其義從不肖之志以著其惡由此觀之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
不善也不可不兩省也
經曰宋督弒其君與夷傳言莊公馮殺之不可及於經何也曰非不可及
於經其及之端眇不足以類鉤之故難知也傳曰臧孫許與晉卻克同時而聘
乎齊按經無有豈不微哉不書其往而有避也今此傳而言莊公馮而於經不
書亦以有避也是以不書聘乎齊避所羞也不書莊公馮殺避所善也是故讓
者春秋之所善宣公不與其子而與其弟其弟亦不與子而反之兄子雖不中
法皆有讓高不可棄也故君子為之諱不居正之謂避其後也亂移之宋督以
存善志此亦春秋之義善無遺也若直書其篡則宣繆之高滅而善之無所見
矣難者曰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繆諱獨弗言何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
法不可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
之而已苟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
器從名地從主人之謂制權之端焉不可不察也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
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故諸侯父子
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
也至於鄫取乎莒以之為同居目曰莒人滅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故諸侯
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
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尚歸之以奉鉅經耳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詳
而反一也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祭仲已與後改之晉荀息死而不聽衛
曼姑拒而弗內此四臣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目夷之弗與重宗廟祭仲與之
亦重宗廟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事雖相反所為
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帝之命耳難者日公子目夷祭仲之所為者皆存之事君
善之可矣荀息曼姑非有此事也而所欲恃者皆不宜立者何以得載乎義曰
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書大夫立則書書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
也不書予君之得立之也君之立不宜立者非也既立之大夫奉之是也荀息
曼姑之所得為義也
難紀季曰春秋之法大夫不得用地又曰公子無去國之義又曰君子不
避外難紀季犯此三者何以為賢賢臣故盜地以下敵棄君以避難乎曰賢者
不為是是故託賢於紀季以見季之弗為也紀季弗為而紀侯使之可知矣春
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故詭晉文得志之
實以代諱避致王也詭莒子號謂之人避隱公也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變盛
謂之成諱大惡也然則說春秋者入則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今紀季受命
乎君而經書專無善一名而文見賢此皆詭辭不可不察春秋之於所賢也固
順其志而一其辭章其義而褒其美今紀侯春秋之所貴也是以聽其入齊之
志而詭其服罪之辭也移之紀季故告糴於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
以予臧孫辰以酅入於齊者實紀侯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與紀季所以詭之
不同其實一也難者曰有國家者人欲立之固盡不聽國滅君死之正也何賢
乎紀侯曰齊將復讎紀侯自知力不加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
可以不死也汝以酅往服罪於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
國之眾以衛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
大去春秋賢死義且得眾心也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以其賢之也
見其中仁義也
精華第五
春秋慎辭謹於名倫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
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
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嫌於相臣之辭也是
故大小不踰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大●者何旱祭也難者曰大旱●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
為陰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陰也陽滅陰者尊厭卑
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敢有加也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
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
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不畏強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
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
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
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
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又曰聞喪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
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若相悖然
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春秋固有常
義又有應變無遂事者謂平生安寧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
夫者謂將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謂將得
其私知其指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于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
以為救莊公之危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
安寧無危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二臣俱
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於柯之盟見其
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
大合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至貫澤
陽穀之會是也故曰親近者不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後矜功振而
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志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其
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不復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
滿矣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自是日衰九國叛矣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
者其論輕是故逢丑父當斮而轅濤塗不宜執魯季子追慶父而吳季子釋闔
廬此四者罪同異論其本殊也俱欺三軍或死或不死俱弒君或誅或不誅聽
訟折獄可無審耶故折獄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而非也闇理迷眾與教
相妨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順故君子重
之也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殺奚齊
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
義而一以奉人仁人錄其同姓之禍固宜異操晉春秋之同姓也驪姬一謀而
三君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本其所為為之者蔽於所欲得位而不見其難也
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辭徒言君之子而已若謂奚齊曰嘻嘻為大國君之
子富貴足矣何必以兄之位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爾錄所痛之辭也故痛之
中有痛無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齊卓子是也惡之中有惡者己立之己殺之
不得如他臣之弒君齊公子商人是也故晉禍痛而齊禍重春秋傷痛而敦重
是以奪晉子繼位之辭與齊子成君之號詳見之也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
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
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親任季
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
卒之後魯不支鄰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危者何
也以無季子也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
知天下之皆若是也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以所
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易
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是故任非其
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故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悁悁於前
世之興亡也任賢臣者國家之興也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何矣知之不能
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
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二主
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
殤素任孔父尚將興鄰國豈直免弒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卷第四
王道第六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
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五帝三王
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
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
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髮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
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
禾興鳳凰麒麟遊於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
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時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
配天天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廟端冕盛服而後見先
德恩之報奉先之應也
桀紂皆聖王之後驕溢妄行侈宮室廣苑囿窮五采之變極飭材之工困
野獸之足竭山澤之利食類惡之獸奪民財食高雕文刻鏤之觀盡金玉骨象
之工盛羽旄之飾窮白黑之變深刑妄殺以陵下聽鄭衛之音充傾宮之志靈
虎兕文采之獸以希見之意賞佞賜讒以糟為邱以酒為池孤貧不養殺聖賢
而剖其心生燔人聞其臭剔孕婦見其化斮朝涉之足察其拇殺梅伯以為醢
刑鬼侯之女取其環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紂愈自賢周發
兵不期會於孟津者八百諸侯共誅紂大亡天下春秋以為戒曰蒲社災周衰
天子微弱諸侯力政大夫專國士專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禮諸侯背叛莫修
貢聘奉獻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不能統理更相伐銼以廣地以
強相脅不能制屬強奄弱眾暴寡富使貧並兼無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為
之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鷁退飛霣霜
不殺草李梅實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畫晦彗星
見于東方孛于大辰鸛鵒來巢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之徵孔子明得失差貴
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遺小大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
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
天王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鄭譏親也會王世
子譏微也祭公來逆王后譏失禮也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賻金王人救衛
王師敗於貿戎天王不養出居於鄭殺母弟王室亂不能及外分為東西周無
以先天下召衛侯不能致遣子突征衛不能絕伐鄭不能從無駭滅極不能從
諸侯得以大亂篡弒無已臣下上逼僭擬天子諸侯強者行威小國破滅晉至
三侵周與天王戰于貿戎而大敗之戎執凡伯於楚丘以歸諸侯本怨隨惡發
兵相破夷人宗廟社稷不能統理臣子強至弒其君父法度廢而不復用威武
絕而不復行故鄭魯易地晉文再致天子齊桓會王世子擅封邢衛杞橫行中
國意欲王天下魯舞八佾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為以此之故弒君三
十二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不祭有天子在諸
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
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君親無將將而誅大夫不得世大夫不得廢置君命立
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夫人以適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黨親
近以來遠未有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
自近者始也
諸侯來朝者得褒邾婁儀父稱字滕薛稱侯荊得人介葛盧得名內出言
如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王道之意也誅惡而不得遺細大諸侯不得為匹
夫興師不得執天子之大夫執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執凡伯言伐獻八佾
諱八言六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晉文再致天子諱致言狩桓公存邢衛杞不見
春秋內心予之行法絕而不予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春秋之義臣不
討賊非臣也子不復儲非子也故誅趙盾賊不討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許世
子止不嘗藥而誅為弒父楚公子比脅而立而不免於死齊桓晉文擅封致天
子誅亂繼絕存亡侵伐會同常為本主曰桓公救中國攘夷狄卒服楚至為王
者事晉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誅善其牧諸侯奉獻天子而服周室春秋予之為
伯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魯隱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公子目夷不與
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氣義焉故皆見之復正
之謂也夷狄邾婁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殺世子母
弟直稱君明失親親也魯季子之免罪吳季子之讓國明親親之恩也閽殺吳
子餘祭見刑人之不可近鄭伯髡原卒於會諱弒痛強臣專君君不得為善也
衛人殺州吁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衛人立晉美得眾也君將
不言率師重君之義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無一日無君之意也誅受令恩
衛葆以正囹圉之平也言圍成甲午祠兵以別迫脅之罪誅意之法也作南門
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築三臺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故臧孫辰請糴於
齊孔子曰
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糴失君之職也誅犯始者省刑絕惡
疾始也大夫盟於澶淵刺大夫之專政也諸侯會同賢為主賢賢也春秋記纖
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故曰齊侯衛侯
苟命於蒲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宋伯姬曰婦人夜出傳母不在不下堂曰
古者周公東征則西國怨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宋襄
公曰不鼓不成列不阨人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君子篤於禮薄
於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祥強不陵弱」齊頃公弔死視疾孔父正
色而立於朝人莫過而致難乎其君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
文以質也救文以質見天下諸侯所以失其國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國之禮
義離乎夷狄未合乎中國所以亡也吳王夫差行強於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
卒以自亡宗廟夷社稷滅其可痛也長王投死於戲豈不哀哉晉靈行無禮處
臺上彈群臣枝解宰人而棄之漏陽處父之謀使陽處父死及患趙盾之諫欲
殺之卒為趙盾所弒晉獻公行逆理殺世子申生以驪姬立奚齊卓子皆殺死
國大亂四世乃定幾為秦所滅從驪姬起也楚平王行無度殺伍子苟父兄蔡
昭公朝之因請其裘昭公不與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君舍乎君室大夫
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貪暴之所致也晉厲公行暴道殺無罪人一朝而殺
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晉國殺之陳侯佗淫乎蔡蔡人殺之古者諸侯出疆
必具左右備一師以備不虞今陳侯恣以身出入民間至死閭里之庸甚非人
君之行也宋閔公矜婦人而心妒與大夫萬博萬譽魯莊公曰天下諸侯宜為
君者唯魯侯爾閔公妒其言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
公絕脰此以與臣博之過也古者人君立於陰大夫立於陽所以別位明貴賤
今與臣相對而博置婦人在側此君臣無別也故使萬稱他國卑閔公之意閔
公藉萬而身與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婦人之房俱而矜婦人獨得殺死之道
也春秋傳曰大夫不適君遠此逼也梁內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
伍一家亡五家殺刑其民曰先亡者封後亡者刑君者將使民以孝於父母順
於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財不足行罰如將不勝殺戮如屠仇
讎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春秋曰梁亡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虞公貪財
不顧其難快耳悅目受晉之璧屈產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宗廟破毀社稷
不祀身死不葬貪財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內出者
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楚靈王行強乎陳蔡意廣以武不顧
其行慮所美內罷其眾乾谿有物女水盡則女見水滿則不見靈王舉發其國
而役三年不罷楚國大怨有行暴意殺無罪臣成然楚國大懣公子棄疾卒令
靈王父子自殺而取其國虞不離津澤農不去疇土而民相愛也此非盈意之
過耶魯莊公好宮室一年三起臺夫人內淫兩弟弟兄子父相殺國絕莫繼為
齊所存夫人淫之過也妃匹貴妾可不慎邪此皆內自強從心之敗已見自強
之敗尚有正諫而不用卒皆取亡曹諫其君曰戎眾以無義君無自適君不
聽果死戎寇伍子苟諫吳王以為越不可不取吳王不聽至死伍子苟還九年
越果大滅吳國秦穆公將襲鄭百里蹇叔諫曰千里而襲人者未有不亡者也
穆公不聽師果大敗殽中匹馬隻輪無反省晉假道虞虞公許之宮之奇諫曰
宴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賜也君請勿許虞公不聽後虞果亡於晉春秋明
此存亡道可觀也觀乎蒲社知驕溢之罰觀乎許田知諸侯不得專封觀乎齊
桓晉文宋襄楚莊知任賢奉上之功觀乎魯隱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吳季
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觀乎楚公子比知臣子之道效死之義觀乎潞子知
無輔自詛之敗觀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觀乎漏言知忠道之絕觀乎獻六羽
知上下之差觀乎宋伯姬知貞婦之信觀乎吳王夫差知強陵弱親乎晉獻公
知逆理近色之過觀乎楚昭王之伐蔡知無義之反觀乎晉厲之妄殺無罪知
行暴之報觀乎陳佗宋閔知妒淫之禍觀乎虞公梁亡知貪財枉法之窮觀乎
楚靈知苦民之壤觀乎魯莊之起臺知驕奢淫佚之失觀乎衛侯朔知不即召
之罪觀乎執凡伯知犯上之法觀乎晉卻缺之伐邾婁知臣下作福之誅觀乎
公子翬知臣窺君之意觀乎世卿知移權之敗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
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其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
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
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
卷第五
滅國上第七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
無敵於天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小國德薄不朝聘大國不與諸侯會聚
孤特不相守獨居不同群遭難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獨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
之間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風疾雨立鑠消耗衛侯朔固事齊襄而天下患之虞
虢并力晉獻難之晉趙盾一夫之士也無尺寸之土一介之眾也而靈公據霸
主之餘尊而欲誅之窮變極軸軸盡力竭禍大及身推盾之心載小國之位庸
能亡之哉故伍子苟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闔廬遂得意於吳所託者誠是何可
禦邪楚王髡託其國於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虞公託其國於宮之奇晉獻患
之及髡殺得臣天下輕之虞公不用宮之奇晉獻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
諸侯見加以兵逃遁奔走至於滅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見也隱代桓立
所謂僅存耳使無駭帥師滅極內無諫臣外無諸侯之救載亦由是也宋蔡衛
國伐之鄭因其力而取之此無以異於遺重寶於道而莫之守見者掇之也鄧
穀失地而朝魯桓鄧穀失地不亦宜乎
滅國下第八
紀侯之所以滅者乃九世之也一旦之言危百世之嗣故曰大去衛人
侵成鄭入成及齊師圍成三被大兵終滅莫之救所恃者安在齊桓公欲行霸
道譚遂違命故滅而奔莒不事大而事小曹伯之所以戰死於位諸侯莫助憂
者幽之會齊桓數合諸侯曹小未嘗來也魯大國幽之會莊公不往戎人乃窺
兵於濟西由見魯孤獨而莫之救也此時大夫廢君命專救危者魯莊公二十
七年齊桓為幽之會衛人不來其明年桓公怒而大敗之及伐山戎張旗陳獲
以驕諸侯於是魯一年三築臺亂臣比三起於內夷狄之兵仍滅於外衛滅之
端以失幽之會亂之本存親內蔽邢未嘗會齊桓也附晉又微晉侯獲於韓而
背之淮之會是也齊桓卒豎刁易牙之亂作邢與狄伐其同姓取之其行如此
雖爾親庸能親爾乎是君也其滅於同姓衛侯燬滅邢是也齊桓為幽之會衛
不至桓怒而伐之狄滅之桓憂而立之魯莊為柯之盟劫汶陽魯絕桓立之邢
杞未嘗朝聘齊桓見其滅率諸侯而立之用心如此豈不霸哉故以憂天下與
之
隨本消息第九
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獲麟曰吾道窮吾道窮三
年身隨而卒階此而觀天命成敗聖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
先晉獻之卒齊桓為葵丘之會再致其集先齊孝未卒一年魯僖乞師取
穀晉文之威天子再致先卒一年魯僖公之心分而事齊文公不事晉先齊侯
潘卒一年文公如晉衛侯鄭伯皆不期來齊侯已卒諸侯果會晉大夫於新城
魯昭公以事楚之故晉人不入楚國強而得意一年再會諸侯伐強吳為齊誅
亂臣遂滅厲魯得其威以滅鄫其明年如晉無河上之難先晉昭之卒一年無
難楚國內亂臣弒君諸侯會於平丘謀誅楚亂臣昭公不得與盟大夫見執吳
大敗楚之黨六國於雞父公如晉而大辱春秋為之諱而言有疾由此觀之所
行從不足恃所事者不可不慎此亦存亡榮辱之要也先楚莊王卒之三年晉
滅赤狄潞氏及甲氏留吁先楚子審卒之三年鄭服蕭魚晉侯周卒一年先楚
子昭卒之二年與陳蔡伐鄭而大克其明年楚屈建會諸侯而張中國卒之三
年諸夏之君朝於楚楚子卷繼之四年而卒其國不為侵奪而顧隆盛強大中
國不出年餘何也楚子昭蓋諸侯可者也天下之疾其君者皆赴愬而乘之兵
四五出常以眾擊少以專擊散義之盡也先卒四五年中國內乖齊晉魯衛之
兵分守大國襲小諸夏再會陳儀齊不肯往吳在其南而二君殺中國在其北
而齊衛殺其君慶封劫君亂國石惡之徒聚而成群衛衎據陳儀而為諼林父
據戚而以畔宋公殺其世子魯大饑中國之行亡國之跡也譬如於文宣之際
中國之君五年之中五君殺以晉靈之行使一大夫立於斐林拱揖指撝諸侯
莫敢不出此猶隰之有泮也
盟會要第十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
下之患遍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
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
樂興其心在此矣傳曰諸侯相聚而盟君子修國曰此將率為也哉是以君子
以天下為憂也患乃至於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辭已
喻矣故曰立義以明尊卑之分強幹弱枝以明大小之職別嫌疑之行以明正
世之義采摭託意以繅失禮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別賢不
肖以明其尊親近以來遠因其國而容天下名倫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
賞善誅惡而王澤洽始於除患正一而萬物備故曰大矣哉其號兩言而管天
下此之謂也
正貫第十一
春秋大義之所本耶六者之科六者之恉之謂也然後援天端布流物而
貫通其理則事變散其辭矣故志得失之所從生而後差貴賤之所始矣論罪
源深淺定法誅然後絕屬之分別矣立義定尊卑之序而後君臣之職明矣載
天下之賢方表謙義之所在則見復正焉耳幽隱不相踰而近之則密矣而後
萬變之應無窮者故可施其用於人而不悖其倫矣是以必明其統於施之宜
故知其氣矣然後能食其志也知其聲矣而後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後能
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後能別其情也故倡而民和之動而民隨之是知引其
天性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也如是則言雖約說必布矣事雖小功必大矣
聲響盛化鉉於物散入於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並行而不竭盈於四海而訟
詠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乃是謂也故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
政不然雖勞無功夙夜是寤思慮惓心猶不能睹故天下有非者三示當中孔
子之所謂非尚安知通哉
十指第十二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
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舉事變見有重焉一指也見
事變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強榦弱枝大本小末一
指也別嫌疑異同類一指也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一指也親近來遠同民
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譏
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舉事變見有重焉則百姓安矣見事變
之所至者則得失審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則事之本正矣強榦弱枝大本小
末則君臣之分明矣別嫌疑異同類則是非著矣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則
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質則化所務立矣親近來遠同民所欲則仁恩達矣
木生火火為夏則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
則天所欲為行矣統此而舉之仁往而義來德澤廣大衍溢於四海陰陽和調
萬物靡不得其理矣說春秋凡用是矣此其法也
重政第十三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
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
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
地之前故人雖在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
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
能說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欲說也聖人所欲說在於說仁義而理之知
其分科條別貫所附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聖人所貴而已矣不然傳
於眾辭觀於眾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後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奚以為哉聖
人思慮不厭晝日繼之以夜然後萬物察者仁義矣由此言之尚自為得之哉
故曰於乎為人師者可無慎邪夫義出於經經傳大本也棄營勞心也苦志盡
情頭白齒落尚不合自錄也哉
人始生有大命是其體也有變命存其間者其政也政不齊則人有忿怒
之志若將施危難之中而時有隨遭者神明之所接絕屬之符也亦有變其間
使之不齊如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則重政之本矣
撮以為一進義誅惡絕之本而以其施此與湯武同而有異湯武用之治
往故春秋明得失差貴賤本之天王之所失天下者使諸侯得以大亂之說而
後引而反之故曰博而明深而切矣
卷第六
服制像第十四
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禮
之所為興也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韍之在前赤鳥之
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也夫能通古今別然不然乃能服
此也蓋玄武者貌之最嚴有威者也其像在後其服反居首武之至而不用矣
聖人之所以超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夫執介冑而後能拒敵者故非聖人之
所貴也君子顯之於服而勇武者消其志於貌也矣故文德為貴而威武為下
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於春秋何以言之孔父義形於色而姦臣不敢容邪虞
有宮之奇而獻公為之不寐晉厲之強中國以寢尸流血不已故武王克殷裨
冕而搢笏虎賁之士說劍安在勇猛必在武殺然後威是以君子所服為上矣
故望之儼然者亦已至矣豈可不察乎
二端第十五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災異也小大微著之
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
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
往必迎來而受之者授受之義也故聖人能繫心於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
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
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故書日蝕星隕有蜮山崩地震夏
大雨水冬大雨雹隕霜不殺草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有鸛鵒來巢春秋異
之以此見悖亂之徵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著雖甚末亦一端孔子以此效
之吾所以貴微重始是也因惡夫推災異之象於前然後圖安危禍亂於後者
非春秋之所甚貴也然而春秋舉之以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譴而畏天威內
動於心志外見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豈非貴微重始慎終推
效者哉
符瑞第十六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
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
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
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
者在相
俞序第十七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
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
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
明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資也其為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
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
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
也故或脅窮失國揜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
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人之德莫美於恕故予先
言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
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之
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於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
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
為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於位不
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
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子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
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
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
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
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
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
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教
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離合根第十八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
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
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
群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汎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
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
不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
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為人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
以示人高下險易堅耎剛柔肥轢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財
也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為
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也故
其形宜可得而財也
立元神第十九
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也失之豪釐
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養神寂
寞無為休形無見影揜聲無出響虛心下士觀來察往謀於眾賢考求眾人得
其心遍見其情察其好惡以參忠佞考其往行驗之於今計其蓄積受於先賢
釋其讎怨視其所爭差其黨族所依為臬據位治人用何為名累日積久何功
不成可以內參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實是謂開闔君人者國之本也夫為國
其化莫大於崇本崇本則君化若神不崇本則君無以兼人無以兼人雖峻刑
重誅而民不從是所謂驅國而棄之者也患庸甚焉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
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
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
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則民如麋鹿各從其欲家自為俗父
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雖有城郭名曰虛邑如此其君河塊而僵莫之危而自
危莫之喪而自亡是謂自然之罰自然之罰至裹襲石室分障險阻猶不能逃
之也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禰舉顯孝悌表異
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採桑親蠶墾草殖穀開闢以足衣食所以奉地
本也立辟廱庠序修孝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所以奉人本也三者皆奉
則民如子弟不敢自專邦如父母不待恩而愛不須嚴而使雖野居露宿厚於
宮室如是者其君安河而臥莫之助而自強莫之綏而自安是謂自然之賞自
然之賞至雖退讓委國而去百姓襁負其子隨而君之君亦不得離也故以德
為國者甘於飴蜜固於膠漆是以聖賢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君人者國之證
也不可先倡感而後應故居倡之位而不行倡之勢不居和之職而以和為德
常盡其下故能為之上也
體國之道在於尊神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
畏不神不化夫欲為尊者在於任賢欲為神者在於同心賢者備股肱則君尊
嚴而國安同心相承則變化若神莫見其所為而功德成是謂尊神也
天積眾精以自剛聖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
祿以自明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故天道務
盛其精聖人務眾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眾其賢而同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
致其神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為人君者其
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聽也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
聲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
得其響則無以清瘺也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瘺則其名不可
得而度也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
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號令之聲也言其所以號令不可得而聞也
不見不聞是謂冥昏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人君貴居冥而明
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情而欲知人之心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
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問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
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以不對對則彼情矣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
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吾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
居陰而為陽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保位權第二十
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
禁制也無以禁制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
情孔竅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設官府爵祿利五味盛五色調
五聲以誘其耳目自令清瘺昭然殊體榮辱踔然相駮以感動其心務致民令
有所好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勸也故設賞以勸之有所好必有所惡有所惡然
後可得而畏也故設罰以畏之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制制之者制
其所好是以勸賞而不得多也制其所惡是以畏罰而不可過也所好多則作
福所惡多則作威作威則君亡權天下相怨作福則君亡德天下相賊故聖人
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朴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
得矣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
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失權則君賤失恩則民散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是
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聲有順逆必有清瘺形
有善惡必有曲直故聖人聞其聲則別其清瘺見其形則異其曲直於瘺之中
必知其清於清之中必知其瘺於曲之中必見其直於直之中必見其曲於聲
無小而不取於形無小而不舉不以著蔽微不以眾揜寡各應其事以致其報
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為人君者
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國以為
身因臣以為心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聲出於內
響報於外形立於上影應於下響有清瘺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也影所應
非一形也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其行賞罰也
響清則生清者榮響瘺則生瘺者辱影正則生正者進影枉則生枉者絀名考
質以參其實賞不空施罰不虛出是以群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爭進其功顯
廣其名而人君得載其中此自然致力之術也聖人由之故功出於臣名歸於
君也
卷第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考績之法考其所積也天道積聚眾精以為光聖人積聚眾善以為功故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聖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明所從生不可為源善
所從出不可為端量勢立權因事制義故聖人之為天下興利也其猶春氣之
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為天下除害也若川瀆之寫於海也各
順其勢傾側而制於南北故異孔而同歸殊施而鈞德其趣於興利除害一也
是以興利之要在於致之不在於多少除害之要在於去之不在於南北考績
絀陟計事除廢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煩名責實不得虛言有功者賞有
罪者罰功盛者賞顯罪多者罰重不能致功雖有賢名不予之賞官職不廢雖
有愚名不加之罰賞罰用於實不用於名賢愚在於質不在於文故是非不能
混喜怒不能傾姦軌不能弄萬物各得其冥則百官勸職爭進其功
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
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考試之法合其爵祿並其秩積其日陳其實計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
實先內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為上中下以考進退然後外集通名曰進退增
減多少有率為弟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為最五為中九為殿有餘
歸之於中中而上者有得中而下者有負得少者以一益之至於四負多者以
四減之至於一皆逆行三四十二而成於計得滿計者絀陟之次次每計各逐
其弟以通來數初次再計次次四計各不失故弟而亦滿計絀陟之
初次再計謂上弟二也次次四計謂上弟三也九年為一弟二得九并去
其六為置三弟六六得等為置二并中者得三盡去之並三三計得六并得一
計得六此為四計也絀者亦然
通國身第二十二
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精積於其本則血氣相承受賢積於其主則上下相
制使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形體無所苦
然後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後國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虛靜
其形欲致賢者必卑謙其身形靜志虛者精氣之所趣也謙尊自卑者仁賢之
所事也故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能致精則合明
而壽能致賢則德澤洽而國太平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春秋曰王正月傳曰王者庸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
月也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
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
以應變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謂之王正月也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當十二色
歷各法而正色逆數三而復絀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順數五而相復禮
樂各以其法象其宜順數四而相復咸作國號頡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故湯
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親夏故虞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
帝作宮邑於下洛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制質禮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應
天變殷作周號時正赤統親殷故夏絀虞謂之帝舜以軒轅為黃帝推神農以
為九皇作宮邑於豐名相官曰宰作武樂制文禮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宮邑於
鄗制爵五等作象樂繼文以奉天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於洛陽成文武之
制作汋樂以奉天殷湯之後稱邑示天之變反命故天子命無常唯命是德慶
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樂宜親招武故
以虞錄親樂制宜商合伯子男為一等然則其略說奈何曰三正以黑統初正
日月朔於營室斗建寅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故朝正服黑首服
藻黑正路輿質黑馬黑大節綬幘尚黑旗黑大寶玉黑郊牲黑犧牲角卵冠于
阼昏禮逆于庭喪禮殯於東階之上祭牲黑牡薦尚肝樂器黑質法不刑有懷
任新產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親赤統故日分平明平明
朝正正白統奈何曰正白統者歷正日月朔于虛斗建丑天統氣始蛻化物物
初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輿質白馬白大節綬幘尚白旗白大
寶玉白郊牲白犧牲角繭冠于堂昏禮逆于堂喪事殯于楹柱之間祭牲白牡
薦尚肺樂器白質法不刑有身懷任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
也親黑統故日分鳴晨鳴晨朝正正赤統奈何曰正赤統者歷正日月朔于牽
牛斗建子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故朝正服赤首服藻赤正路輿質
赤馬赤大節綬幘尚赤旗赤大寶玉赤郊牲騂犧牲角栗冠于房昏禮逆于戶
喪禮殯于西階之上祭牲騂牡薦尚心樂器赤質法不刑有身重懷藏以養微
是月不殺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親白統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改
正之義奉元而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服色定然後郊告天地
及群神遠追祖禰然後布天下諸侯廟受以告社稷宗廟山川然後感應一其
司三統之變近夷遐方無有生煞者獨中國然而三代改正必以三統天下曰
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
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是以朝正之義天子純統色衣諸侯統衣纏緣
紐大夫士以冠參近夷以綏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其謂
統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物皆應而正統正其餘皆正凡歲之要在
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應正內而外應動作舉錯靡不變化隨從可謂法
正也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春秋曰杞伯來朝王者之後稱公杞何以稱
伯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
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
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是故周
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
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後于杞存湯之後于宋以方
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
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
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不以杞侯弗同王者之後也稱子又稱伯何見殊之小
國也黃帝之先諡四帝之後諡何也曰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
反周人之王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云帝號尊而諡卑故四帝後諡也帝
尊號也錄以小何曰遠者號尊而地小近者號卑而地大親疏之義也故王者
有不易者有再而復者有三而復者有四而復者有五而復者有九而復者明
此通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山川人倫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
稱天子故聖王生則稱天子崩頡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
九皇下極其為民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代宗
故曰聲名魂魄施於虛極壽無疆何謂再而復四而復春秋鄭忽何以名春秋
曰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何以為一曰周爵五等春秋三等春秋何三等曰王
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質一文商質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人故三等也
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仁樸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貴昏冠
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臊夫妻昭穆別位制爵
三等祿士二品制郊宮明堂員其屋高嚴侈員惟祭器員玉厚九分白藻五絲
衣制大上首服嚴員鸞輿尊蓋法天列象垂四鸞樂載鼓用錫舞舞溢員先毛
血而後用聲正刑多隱親戚多諱封禪于尚位主地法夏而王其道進陰尊尊
而多義節故立嗣與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禮字子以母別眇夫
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亨婦從夫為昭穆制爵五等祿士三品制郊宮
明堂方其屋卑污方祭器方玉厚八分白藻四絲衣制大下首服卑退鸞輿卑
法地周象載垂二鸞樂設鼓用纖施舞舞溢方先亨而後用聲正刑天法封壇
於下位主天法質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質愛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
貴昏冠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嘉疏夫婦昭穆
別位制爵三等祿士二品制郊宮明堂內員外橢其屋如倚靡員橢祭器橢玉
厚七分白藻三絲衣長前衽首服員轉鸞輿尊蓋備天列象垂四鸞樂桯鼓用
羽籥舞舞溢橢先用玉聲而後烹正刑多隱親戚多赦封壇於左位主地法文
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禮文故立嗣予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
禮字子以母別眇夫妻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秬鬯婦從夫為昭穆制爵
五等祿士三品制郊宮明堂內方外衡其屋習而衡祭器衡同作秩機玉厚六
分白藻三絲衣長後衽首服習而垂流鸞輿卑備地周象載垂二鸞樂縣鼓用
萬舞舞溢衡先烹而後用樂正刑天法封壇于左位
四法修於所故祖於先帝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復始窮則反本四法之
天施符授聖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
王祖錫姓為姚氏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性長於天文純乎孝
慈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形體長長足肵疾
行先左隨以右勞左佚右也性長於行習地明水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
錫姓為子氏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性長於人倫至湯體長專小
足左扁而右便勞右佚左也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
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后稷長於邰土播田五穀
至文王形體博長有四乳而大足性長於地文勢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
陽德也故以子為姓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
王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庸能明之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
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三起而成四轉而終官制亦然者此其儀與三
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四選而止儀于四時而終也三公者王之
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立成數以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無失
矣備天數以參事治謹於道之意也此百二十臣者皆先王之所與直道而行
也是故天子自參以三公三公自參以九卿九卿自參以三大夫三大夫自參
以三士三人為選者四重自三之道以治天下若天之四重自三之時以終始
歲也一陽而三春非自三之時與而天四重之其數同矣天有四時時三月王
有四選選三臣是故有孟有仲有季一時之情也有上有下有中一選之情也
三臣而為一選四選而止人情盡矣人之材固有四選如天之時固有四變也
聖人為一選君子為一選善人為一選正人為一選由此而下者不足選也四
選之中各有節也是故天選四堤十二而人變盡矣盡人之變合之天唯聖人
者能之所以立王事也何謂天之大經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規三旬而成月
三月而成時三時而成功寒暑與和三而成物日月與星三而成光天地與人
三而成德由此觀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以此為天制是故禮三讓而成一
節官三人而成一選三公為一選三卿為一選三大夫為一選三士為一選凡
四選三臣應天之制凡四時之三月也是故其以三為選取諸天之經其以四
為制取諸天之時其以十二臣為一條取諸歲之度其至十條而止取之天端
何謂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
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
天之數也天數畢於十王者受十端於天而一條之率每條一端以十二時如
天之每終一歲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數也十二者歲之度也用歲之度條天
之數十二而天數畢是故終十歲而用百二十月條十端亦用百二十臣以率
被之皆合於天其率三臣而成一慎故八十一元士為二十七慎以持二十七
大夫二十七大夫為九慎以持九卿九卿為三慎以持三公三公為一慎以持
天子天子積四十慎以為四選選一慎三臣皆天數也是故以四選率之則選
三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以十端四選十端積四十慎慎三臣三
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以三公之勞率之則公四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
人亦天數也故散而名之為百二十臣選而賓之為十二長所以名之雖多莫
若謂之四選十二長然而分別率之皆有所合無不中天數者也求天數之微
莫若於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矣天
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官有四選每一選
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以此見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
參相得也人之與天多此類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
以為四時四時亦天之四選已是故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春秋繁露 - 2
- Büleklär
- 春秋繁露 - 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23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28111.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6.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0.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春秋繁露 - 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51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616911.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17.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1.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春秋繁露 - 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26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279216.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4.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29.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