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初刻拍案驚奇 - 10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14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12
2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2.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高公看畢,道:「字法頗佳,是誰所寫?」那人答道:「是某自己學寫的。」高公?起頭來看他,只見一表非俗,不覺失驚。問道:「你姓甚名誰?何處人氏?」那個人掉下淚來道:「某姓崔名英,字俊臣,世居真州。以父蔭補永幕縣尉,帶了家眷同往赴任,自不小心,為船人所算,將英沉於水中。家財妻小,都不知怎麼樣了?幸得生長江邊,幼時學得泅水之法,伏在水底下多時,量他去得遠了,然後爬上岸來,投一民家。渾身沾濕,並無一錢在身。賴得這家主人良善,將乾衣出來換了,待了酒飯,過了一夜。明日又贈盤纏少許,打發道:『既遭盜劫,理合告官。恐怕連累,不敢奉留。』英便問路進城,陳告在平江路案下了。只為無錢使用,緝捕人役不十分上緊。今聽候一年,杳無消耗。無計可奈,只得寫兩幅字賣來度日。乃是不得已之計,非敢自道善書,不意惡札,上達鈞覽。」
高公見他說罷,曉得是衣冠中人,遭盜流落,深相憐憫。又見他字法精好,儀度雍容,便有心看顧他。對他道:「足下既然如此,目下只索付之無奈,且留吾西塾,教我諸孫寫字,再作道理。意下如何?」崔俊臣欣然道:「患難之中,無門可投。得明公提攜,萬千之幸!」高公大喜,延入內書房中,即治酒相待。
正歡飲間,忽然?起頭來,恰好前日所受芙蓉屏,正張在那裡。俊臣一眼瞟去見了,不覺泫然垂淚。高公驚問道:「足下見此芙蓉,何故傷心?」俊臣道:「不敢欺明公,此畫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筆。只不知何得在此?」站起身來再者看,只見有一詞。俊臣讀罷,又嘆息道:「一發古怪!此詞又即是英妻王氏所作。」高公道:「怎麼曉得?」俊臣道:「那筆跡從來認得,且詞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無疑。但此詞是遭變後所題,拙婦想是未曾傷命,還在賊處。明公推究此畫來自何方,便有個根據了。」高公笑道:「此畫來處有因,當為足下任捕盜之責,且不可泄漏!」是日酒散,叫兩個孫子出來拜了先生,就留在書房中住下了。自此俊臣只在高公門館,不題。
卻說高公明日密地叫當值的請將郭慶春來,問道:「前日所惠芙蓉屏,是那裡得來的?」慶春道:「買自城外尼院。」高公問了去處,別了慶春,就差當值的到尼院中仔細盤問:「這芙蓉屏是那裡來的?又是那個題詠的?」王氏見來問得蹊蹺,就叫院主轉問道:「來問的是何處人?為何問起這些緣故?」當值的回言:「這畫而今已在高府中,差來問取來歷。」王氏曉得是官府門中來問,或者有些機會在內,叫院主把真話答他道:「此畫是同縣顧阿秀捨的,就是院中小尼慧圓題的。」當值的把此言回復高公。高公心下道:「只須賺得慧圓到來,此事便有著落。」進去與夫人商議定了。
隔了兩日,又差一個當值的,吩咐兩個轎夫?了一乘轎到尼院中來。當值的對院主道:「在下是高府的管家。本府夫人喜誦佛經,無人作伴。聞知貴院中小師慧圓了悟,願禮請拜為師父,供養在府中。不可推卻!」院主遲疑道:「院中事務大小都要他主張,如何接去得?」
王氏聞得高府中接他,他心中懷著復仇之意,正要到官府門中走走,尋出機會來。亦且前日來盤問芙蓉屏的,說是高府,一發有些疑心。便對院主道:「貴宅門中禮請,豈可不去?萬一推托了,惹出事端來,怎生當抵?」院主曉得王氏是有見識的,不敢違他,但只是道:「去便去,只不知幾時可來。院中有事怎麼處?」王氏道:「等見夫人過,住了幾日,覷個空便,可以來得就來。想院中也沒甚事,倘有疑難的,高府在城不遠,可以來問信商量得的。」院主道:「既如此,只索就去。」當值的叫轎夫打轎進院,王氏上了轎,一直的?到高府中來。
高公未與他相見,只叫他到夫人處見了,就叫夫人留他在臥房中同寢,高公自到別房宿歇。夫人與他講些經典,說些因果,王氏問一答十,說得夫人十分喜歡敬重。閒中問道:「聽小師父一談,不是這裡本處人。還是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半路出家的?」王氏聽說罷,淚如雨下道:「覆夫人:小尼果然不是此間,是真州人。丈夫是永幕縣尉,姓崔名英,一向不曾敢把實話對人說,而今在夫人面前,只索實告,想自無妨。」隨把赴任到此,舟人盜劫財物,害了丈夫全家,自己留得性命,脫身逃走,幸遇尼僧留住,落髮出家的說話,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哭泣不止。
夫人聽他說得傷心,恨恨地道:「這些強盜,害得人如此!天理昭彰,怎不報應?」王氏道:「小尼躲在院中一年,不見外邊有些消耗。前日忽然有個人拿一幅畫芙蓉到院中來施。小尼看來,卻是丈夫船中之物。即向院主問施人的姓名,道是同縣顧阿秀兄弟。小尼記起丈夫賃的船正是船戶顧姓的。而今真贓已露,這強盜不是顧阿秀是誰?小尼當時就把舟中失散的意思,做一首詞,題在上面。後來被人買去了。貴府有人來院,查問題詠芙蓉下落。其實即是小尼所題,有此冤情在內。」即拜夫人一拜道:「強盜只在左近,不在遠處了。只求夫人轉告相公,替小尼一查。若是得了罪人,雪了冤仇,以下報亡夫,相公、夫人恩同天地了!」夫人道:「既有了這些影跡,事不難查,且自寬心!等我與相公說就是。」
夫人果然把這些備細,一一與高公說了。又道:「這人且是讀書識字,心性貞淑,決不是小家之女。」高公道:「聽他這些說話與崔縣尉所說正同。又且芙蓉屏是他所題,崔縣尉又認得是妻子筆跡。此是崔縣尉之妻,無可疑心。夫人只是好好看待他,且不要說破。」高公出來見崔俊臣時,俊臣也屢屢催高公替他查查芙蓉屏的蹤跡。高公只推未得其詳,略不提起慧圓的事。
高公又密密差人問出顧阿秀兄弟居址所在,平日出沒行徑,曉得強盜是真。卻是居鄉的官,未敢輕自動手。私下對夫人道:「崔縣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當使他夫妻團圓。但只是慧圓還是個削髮尼僧,他日如何相見,好去做孺人?你須慢慢勸他長髮改妝才好。」夫人道:「這是正理。只是他心裡不知道丈夫還在,如何肯長髮改妝?」高公道:「你自去勸他,或者肯依固好。畢竟不肯時節,我另自有說話。」
夫人依言,來對王氏道:「吾已把你所言盡與相公說知,相公道:『捕盜的事,多在他身上,管取與你報冤。』」王氏稽首稱謝。夫人道:「只有一件。相公道,你是名門出身,仕宦之妻,豈可留在空門沒個下落?叫我勸你長髮改妝。你若依得,一力與你擒盜便是。」王氏道:「小尼是個未亡之人,長髮改妝何用?只為冤恨未伸,故此上求相公做主。若得強盜殲滅,只此空門靜守,便了終身。還要甚麼下落?」夫人道:「你如此妝飾,在我府中也不為便。不若你留了髮,認義我老夫婦兩個,做個孀居寡女,相伴終身。未為不可。」王氏道:「承家相公,夫人?舉,人非木石,豈不知感?但重整雲鬟,再施鉛粉,丈夫已亡,有何心緒?況老尼相救深恩,一旦棄之,亦非厚道。所以不敢從命。」
夫人見他說話堅決,一一回報了高公。高公稱嘆道:「難得這樣立志的女人!」又叫夫人對他說道:「不是相公苦苦要你留頭,其間有個緣故。前日因去查問此事,有平江路官吏相見,說:『舊年曾有人告理,也說是永幕縣尉,只怕崔生還未必死。』若是不長得髮,他日一時擒住此盜,查得崔生出來,此時僧俗各異,不得團圓,悔之何及!何不權且留了頭髮?等事體盡完,崔生終無下落,那時任憑再淨了髮,還歸尼院,有何妨礙?」王氏見說是有人還在此告狀,心裡也疑道:「丈夫從小會沒水,是夜眼見得囫圇拋在水中的,或者天幸留得性命也不可知。」遂依了夫人的話,雖不就改妝,卻從此不剃髮,權扮作道姑模樣了。
又過了半年,朝廷差個進士薛溥化為監察御史,來按平江路。這個薛御史乃是高公舊日屬官,他吏才精敏,是個有手段的。到了任所,先來拜謁高公。高公把這件事密密托他,連顧阿秀姓名、住址、去處,都細細說明白了。薛御史謹記在心,自去行事,不在話下。
且說顧阿秀兄弟,自從那年八月十五夜一覺直睡到天明,醒來不見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跡敗露,不敢明明追尋。雖在左近打聽兩番,並無蹤影,這是不好告訴人的事,只得隱忍罷了。此後一年之中,也曾做個十來番道路,雖不能如崔家之多,僥倖再不敗露,甚是得意。
一日正在家歡呼飲酒間,只見平江路捕盜官帶著一哨官兵,將宅居圍住,拿出監察御史發下的訪單來。顧阿秀是頭一名強盜,其餘許多名字,逐名查去,不曾走了一個。又拿出崔縣尉告的贓單來,連他家裡箱籠,悉行搜卷,並盜船一隻,即停泊門外港內,盡數起到了官,解送御史衙門。
薛御史當堂一問,初時抵賴,及查物件,見了永幕縣尉的敕牒尚在箱中,贓物一一對款,薛御史把崔縣尉舊日所告失盜狀,念與他聽,方各俯首無詞。薛御史問道:「當日還有孺人王氏,今在何處?」顧阿秀等相顧不出一語。御史喝令嚴刑拷訊。顧阿秀招道:「初意實要留他配小的次男,故此不殺。因他一口應承,願做新婦,所以再不防備。不期當年八月中秋,乘睡熟逃去,不知所向。只此是實情。」御史錄了口詞,取了供案,凡是在船之人,無分首從,盡問成梟斬死罪,決不待時。原贓照單給還失主。
御史差人回復高公,就把贓物送到高公家來,交與崔縣尉。俊臣出來,一一收了。曉得敕牒還在,家物猶存,只有妻子沒查下落處,連強盜肚裡也不知去向了,真個是渺茫的事。俊臣感新思舊,不覺慟哭起來。有詩為證:
堪笑聰明崔俊臣,也應落難一時渾。
既然因畫能追盜,何不尋他題畫人?
原來高公有心,只將畫是顧阿秀施在尼院的說與俊臣知道,並不曾提起題畫的人,就在院中為尼,所以俊臣但得知盜情,因畫敗露,妻子卻無查處,竟不知只在畫上,可以跟尋出來的。
當時俊臣慟哭已罷,想道:「既有敕牒,還可赴任。若再稽遲,便恐另補有人,到不得地方了。妻子既不見,留連於此無益。」請高公出來拜謝了,他就把要去赴任的意思說了。高公道:「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無偶,豈可獨去?待老夫與足下做個媒人,娶了一房孺人,然後夫妻同往也未為遲。」俊臣含淚答道:「糟糠之妻,同居貧賤多時,今遭此大難,流落他方,存亡未卜。然據著芙蓉屏上尚有題詞,料然還在此方。今欲留此尋訪,恐事體渺茫,稽遲歲月,到任不得了。愚意且單身到彼,差人來高揭榜文,四處追探,拙婦是認得字的。傳將開去,他聞得了,必能自出。除非憂疑驚恐,不在世上了。萬一天地垂憐,尚然留在,還指望伉儷重諧。英感明公恩德,雖死不忘,若別娶之言,非所願聞。」
高公聽他說得可憐,曉得他別無異心,也自淒然道:「足下高誼如此,天意必然相佑,終有完全之日。吾安敢強逼?只是相與這幾時,容老夫少盡薄設奉餞,然後起程。」
次日開宴餞行,邀請郡中門生、故吏、各官與一時名士畢集,俱來奉陪崔縣尉。酒過數巡,高公舉杯告眾人道:「老夫今日為崔縣尉了今生緣。」眾人都不曉其意,連崔俊臣也一時未解,只見高公命傳呼後堂:「請夫人打發慧圓出來!」俊臣驚得目呆,只道高公要把甚麼女人強他納娶,故設此宴,說此話,也有些著急了。夢裡也不曉得他妻子叫得甚麼慧圓!當時夫人已知高公意思,把「崔縣尉在館內多時,昨已獲了強盜,問了罪名,追出敕牒,今日餞行赴任,特請你到堂廝認團圓......」逐項逐節的事情,說了一遍。王氏如夢方醒,不勝感激。先謝了夫人,走出堂前來。
此時王氏髮已半長,照舊妝飾。崔縣尉一見,乃是自家妻子,驚得如醉裡夢裡。高公笑道:「老夫原說道與足下為媒,這可做得著麼?」崔縣尉與王氏相持大慟,說道:「自料今生死別了,誰知在此,卻得相見?」
座客見此光景,盡有不曉得詳悉的,向高公請問根由。高公便叫書僮去書房裡取出芙蓉屏來,對眾人道:「列位要知此事,須看此屏。」眾人爭先來看,卻是一畫一題。看的看,念的念,卻不明白這個緣故。高公道:「好教列位得知,只這幅畫,便是崔縣尉夫妻一段大姻緣。這圖即是崔縣尉所畫,這詞即是崔孺人所題。他夫妻赴任到此,為船上所劫。崔孺人脫逃於尼院出家,遇人來施此畫,認出是船中之物,故題此詞。後來此畫卻入老夫之手。遇著崔縣尉到來,又認出是孺人之筆。老夫暗地著人細細問出根由,乃知孺人在尼院,叫老妻接將家來往著。密行訪緝,備得大盜蹤跡。托了薛御史究出此事,強盜俱已伏罪。崔縣尉與孺人在家下,各有半年多,只道失散在那裡,竟不知同在一處多時了。老夫一向隱忍,不通他兩人知道,只為崔孺人頭髮未長,崔縣尉敕牒未獲,不知事體如何,兩人心事如何?不欲造次漏泄。今罪人既得,試他義夫節婦,兩下心堅,今日特地與他團圓這段因緣,故此方纔說替他了今生緣,即是崔孺人詞中之句,方纔說:『請慧圓。』乃是崔孺人尼院中所改之字,特地使崔君與諸公不解,為今日酒間一笑耳。」
崔俊臣與王氏聽罷,兩個哭拜高公,連在坐之人無不下淚,稱嘆高公盛德,古今罕有。王氏自到裡面去拜謝夫人了。高公重入座席,與眾客盡歡而散。是夜特開別院,叫兩個養娘伏侍王氏與崔縣尉在內安歇。
明日,高公曉得崔俊臣沒人伏侍,贈他一奴一婢,又贈他好些盤纏,當日就道。他夫妻兩個感念厚恩,不忍分別,大哭而行。王氏又同丈夫到尼院中來,院主及一院之人,見他許久不來,忽又改妝,個個驚異。王氏備細說了遇合緣故,並謝院主看待厚意。院主方纔曉得顧阿秀劫掠是真,前日王氏所言妻妾不相容,乃是一時掩飾之詞。院中人個個與他相好的,多不捨得他去。事出無奈,各各含淚而別。夫妻兩個同到永嘉去了。
在永嘉任滿回來,重過蘇州,差人問候高公,要進來拜謁。誰知高公與夫人俱已薨逝,殯葬已畢了。崔俊臣同王氏大哭,如喪了親生父母一般。問到他墓下,拜奠了,就請舊日尼院中各眾,在墓前建起水陸道場,三晝夜,以報大恩。王氏還不忘經典,自家也在裡頭持誦。事畢,同眾尼再到院中。崔俊臣出宦資,厚贈了院主。王氏又念昔日朝夜禱祈觀世音暗中保佑,幸得如願,夫婦重諧,出白金十兩,留在院主處,為燒香點燭之費。不忍忘院中光景,立心自此長齋念觀音不輟,以終其身。當下別過眾尼,自到真州寧家,另日赴京補官,這是後事,不必再題。
此本話文,高公之德,崔尉之誼,王氏之節,皆是難得的事。各人存了好心,所以天意周全,好人相逢。畢竟冤仇盡報,夫婦重完,此可為世人之勸。詩云:
王氏藏身有遠圖,間關到底得逢夫。
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將新婦呼。
又詩云:
芙蓉本似美人妝,何意飄零在路旁?
畫筆詞鋒能巧合,相逢猶自墨痕香。
又有一首讚嘆御史大夫高公云:
高公德誼薄雲天,能結今生未了緣。
不使初時輕逗漏,致今到底得團圓。
芙蓉畫出原雙蒂,萍藻浮來亦共聯。
可惜白楊堪作柱,空教灑淚及黃泉。
第二十八卷金光洞主談舊蹟 玉虛尊者悟前身
詩云:
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
中有仙童開一室,皆言此待樂天來。
又云:
吾學空門不學仙,恐君此語是虛傳。
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這兩首絕旬,乃是唐朝侍郎白香山白樂天所作,答浙東觀察使李公的。樂天一生精究內典,勤修上乘之業,一心超脫輪迴,往生淨土。彼時李公師稷觀察浙東,有一個商客,在他治內明州同眾下海,遭風飄蕩,不知所止,一月有餘,纔到一個大山。瑞雲奇花,白鶴異樹,盡不是人間所見的。山側有人出來迎問道:「是何等人來得到此?」商客具言隨風飄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繫定了船,上岸來見天師。」同舟中膽小,不知上去有何光景,個個退避。
只有這一個商客,跟將上去。岸上人領他到一個所在,就像大寺觀一般。商客隨了這人,依路而進。見一個道士,鬚眉皆白,兩旁侍衛數十人,坐大殿上,對商客道:「你本中國人,此地有緣,方得一到。此即世傳所稱蓬萊山也。你既到此地,可要各處看看去麼?」商客口稱要看。道士即命左右領他宮內游觀。
玉臺翠樹,光彩奪目。有數十處院宇,多有名號。只有一院,關鎖得緊緊的,在門縫裡窺進去,只見滿庭都是奇花,堂中設一虛座。座中有褥,階下香煙撲鼻。商客問道:「此是何處?卻如此空鎖著?」那人答道:「此是白樂天前生所駐之院。樂天今在中國未來,故關閒在此。」
商客心中原曉得白樂天是白侍郎的號,便把這些去處光景,一一記著。別了那邊人,走下船來。隨風使帆,不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將所見之景。備細來稟知李觀察。李觀察盡錄其所言,書報白公。白公看罷,笑道:「我修淨業多年,西方是我世界,豈復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此把這兩首絕句回答李公,見得他修的是佛門上乘,要到兜率天宮,不稀罕蓬萊仙島意思。
後人評論:「道是白公脫屣煙埃,投棄軒冕,一種非凡光景,豈不是個謫仙人?海上之說,未為無據。但今生更復勤修精進,直當超脫玄門,上證大覺。後來果位,當勝前生。這是正理。
要知從來名人達士,巨卿偉公,再沒一個不是有宿根再來的人。若非仙官謫降,便是古德轉生。所以聰明正直,在世間做許多好事。如東方朔是歲星,馬周是華山素靈宮仙官,王方平是琅琊寺僧,真西山是草庵和尚,蘇東坡是五戒禪師,就是死後或原歸故處,或另補仙曹。如卜子夏為修文郎,郭璞為水仙伯,陶弘景為蓬萊都水監,李長吉召撰《白玉樓記》,皆歷歷可考,不能盡數。
至如奸臣叛賊,必是藥叉、羅剎、修羅、鬼王之類,決非善根。乃有小說中說,李林甫遇道士,盧杞遇仙女,說他本是仙種,特來度他。他兩個都不願做仙人,願做幸相,以至墮落。此多是其家門生、故吏一黨之人,撰造出來,以掩其平生過惡的。若依他說,不過遲做得仙人五六百年,為何陰間有「李林甫十世為牛九世倡」之說?就是說道業報盡了,還歸本處,五六百年後,便不可知。為何我朝萬曆年間,河南某縣,雷擊死娼婦,背上還有『唐朝李林甫』五字?此卻六百年不只了。可見說惡人也是仙種,其說荒唐,不足憑信。
小子如今引白樂天的故事說這一番話。只要有好根器的人,不可在火坑欲海戀著塵緣,忘了本來面目。
待小子說一個宋朝大臣,在當生世裡,看見本來面目的一個故事,與看官聽一聽。詩云:
昔為東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裡人。
手把楊枝臨水坐,尋思往事是前身。
卻說西方雙摩訶池邊,有幾個洞天。內中有兩個洞,一個叫作金光洞,一個叫做玉虛洞。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做洞主。住居極樂勝境,同修無上菩提。忽一日,玉虛洞中尊者來對金光洞中尊者道:「吾佛以救度眾生為本,吾每靜修洞中,固是正果。但只獨善其身,便是辟支小乘。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轉輪迴,遊戲他七八十年,做些濟人利物的事,然後回來,復居於此。可不好麼?」金光洞尊者道:「塵世紛囂,有何好處?雖然可以濟人利物,只怕為慾火所燒,迷戀起來。沒人指引回頭,忘卻本來面目,便要墮落輪迴道中,不知幾劫才得重修圓滿?怎麼說得『復居此地』這樣容易話?」
玉虛洞尊者見他說罷,自悔錯了念頭。金光洞尊者道:「此念一起,吾佛已知。伽藍韋馱,即有密報,豈可復悔?須索向閻浮界中去走一遭,受享些榮華富貴,就中做些好事,切不可迷了本性。倘若恐怕濁界汨沒,一時記不起,到得五十年後,我來指你個境頭,等你心下洞徹罷了。」
玉虛洞尊者當下別了金光洞尊者,自到洞中,吩咐行童:「看守著洞中,原自早夜焚香誦經,我到人間走一遭去也。」一靈真性,自去揀那善男信女、有德有福的人家好處投生,不題。
卻說宋朝鄂州江夏有個官人,官拜左侍禁,姓馮各式,乃是個好善積德的人。夫人一日夢一金身羅漢下降,產下一子,產時異香滿室。看那小廝時,生得天庭高聳,地角方圓,兩耳垂珠,是個不凡之相。兩三歲時,就穎悟非凡。看見經卷上字,恰像原是認得的,一見不忘。送入學中,取名馮京,表字當世。過目成誦,萬言立就。雖讀儒書,卻又酷好佛典,敬重釋門。時常瞑目打坐,學那禪和子的模樣。不上二十歲,連中了三元。
說話的,你錯了。據著《三元記》戲本上,他父親叫做馮商,是個做客的人,如何而今說是做官的?連名字多不是了。看官聽說:那戲文本子,多是胡謅,豈可憑信!只如南北戲文,極頂好的,多說《琶琶》、《西廂》。那蔡伯喈,漢時人,未做官時,父母雙亡,盧墓致瑞,公府舉他孝廉,何曾為做官不歸?父母餓死?且是漢時不曾有狀元之名。漢朝當時正是董卓專權,也沒有個牛丞相。鄭恆是唐朝大官,夫人崔氏,皆有封號,何曾有失身張生的事?後人雖也有曉得是元微之不遂其欲,托名醜詆的,卻是戲文倒說崔張做夫妻到底,鄭恆是個花臉衙內,撞階死了。卻不是顛倒得沒道理!只這兩本出色的,就好笑起來,何況別本,可以準信得的?所以小子要說馮當世的故事,先據正史,把父親名字說明白了,免得看官每信著戲文上說話,千古不決。閒話休題。
且說那馮公自中三元以後,任官累典名藩,到處興利除害,流播美政,護持佛教,不可盡述。後來入遷政府,做了丞相。忽一日,體中不快,遂告個朝假,在寓靜養調理。其時英宗皇帝,聖眷方隆,連命內臣問安,不絕於道路。又詔令翰院有名醫人數個,到寓診視,聖諭盡心用藥,期在必癒。服藥十來日,馮相病已好了,卻是嬴瘦了好些,拄了杖才能行步。
久病新癒,氣虛多驚,倦視綺羅,厭聞弦管,思欲靜坐養神,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來。後園中花木幽深之處,有一所茅庵,名曰容膝庵,乃是那陶淵明《歸去來辭》中語,見得庵小,只可容著兩膝的話。馮相到此,心意欣然,便叫侍妾每都各散去,自家取龍涎香,焚些在博山爐中,疊膝瞑目,坐在禪床中蒲團上。
默坐移時,覺神清氣和,肢體舒暢。徐徐開目,忽見一個青衣小童,神貌清奇,冰姿瀟灑,拱立在禪床之右。馮相問小童道:「婢僕皆去,你是何人,獨立在此?」小童道:「相公久病新癒,心神忻悅,恐有所遊,小童願為參從。不敢擅離。」公伏枕日久,沉疾既癒,心中正要閒遊。忽聞小童之言,意思甚快。乘興離榻,覺得體力輕健,與平日無病時節無異。步至庵外,小童稟道:「路徑不平,恐勞尊重,請登羊車,緩遊園圃。」馮相喜小童如此慧黯,笑道:「使得,使得。」
說話之間,小童挽羊車一乘,來到面前。但見:
簾垂斑竹,輪斲香檀。同心結帶繫鮫鮹,盤角曲欄雕美玉。坐茵鋪錦褥,蓋頂覆青氈。
馮相也不問羊車來歷,忻然升車而坐。小童揮鞭在前馭著,車去甚速,勢若飄風。馮相驚怪道:「無非是羊,為何如此行得速?」低頭前視,見駕車的全不似羊,也不是牛馬之類。憑軾仔細再看,只見背尾皆不辨,首尾足上毛五色,光彩射人。奔走挽車,穩如磐石。馮相公大驚,方欲詢問小童,車行已出京都北門,漸漸路入青霄,行去多是翠雲深處。下視塵寰,直在底下,虛空之中。過了好些城郭,將有一飯時候,車才著地住了。
小童前稟道:「此地勝絕,請相公下觀。」馮相下得車來,小童不知所向,連羊車也不見了。舉頭四顧,身在萬山之中。但見:
山川秀麗,林麓清佳。出沒萬壑煙霞,高下千峰花木。靜中有韻,細流石眼水涓涓;相逐無心,閒出嶺頭雲片片。溪深綠草茸茸茂,石老蒼苔點點斑。
馮相身處朝市,向為塵俗所役,乍見山光水色,洗滌心胸。正如酷暑中行,遇著清泉百道,多時病滯,一旦消釋。馮相心中喜樂,不覺拊腹而嘆道:「使我得頂笠披蓑,攜鋤趁犢,躬耕數畝之田,歸老於此地。每到秋苗熟後,稼穡登場,旋煮黃雞,新釀白酒,與鄰叟相邀。瓦盆磁甌,量晴較雨。此樂雖微,據我所見,雖玉印如霜,金印如斗,不足比之!所恨者君恩未報,不敢歸田。他日必欲遂吾所志!」
方欲縱步玩賞,忽聞清磬一聲,響於林杪。馮相舉目仰視,向松陰竹影疏處,隱隱見山林間有飛檐碧瓦,棟宇軒窗。馮相道:「適才磬聲,必自此出。想必有幽人居止,何不前去尋訪?」遂穿雲踏石,歷險登危,尋徑而走。過往處,但聞流水松風,聲喧於步履之下。漸漸林麓兩分,峰巒四合。行至一處,溪深水漫,風軟雲閒,下枕清流,有千門萬戶。但見:
嵬嵬宮殿,虯松鎮碧瓦朱扉;
寂寂迴廊,鳳竹映雕欄玉砌。
玲瓏樓閣,干霄覆雲,工巧非人世之有。巖畔洞門開處,掛一白玉牌,牌上金書「金光第一洞」。馮相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因是走得路多了,覺得肢體倦怠,暫歇在門閫石上坐著。
坐還未定,忽聞大聲起於洞中,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大聲方住,狂風復起。松竹低偃,瓦礫飛揚,雄氣如奔,頃刻而止。馮相驚駭,急回頭看時,一巨獸自洞門奔出外來。你道怎生模樣?但見:
目光閃爍,毛色斑斕。剪尾巖谷風生,移步郊園草偃。山前一吼,懾將百獸潛形;林下獨行,威使群毛震悚。滿口利牙排劍戟,四蹄鋼爪利鋒鋩。
奔走如飛,將至坐側。馮相愴惶欲避無計。忽聞金錫之聲震地,那個猛獸恰像有人趕逐他的,竄伏亭下,斂足瞑目,猶如待罪一般。馮相驚異未定,見一個胡僧自洞內走將出來。你道怎生模樣?但見:
修眉垂雪,碧眼橫波。衣披烈火七幅鮫綃,杖拄降魔九環金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楞迦峰頂人。
將至洞門,將錫杖橫了,稽首馮相道:「小獸無知,驚恐丞相。」馮相答禮道:「吾師何來,得救殘喘?」胡僧道:「貧僧即此間金光洞主也。相公別來無恙??茶相邀,丈室閒話則個。」馮相見他說「別來無恙」的話,舉目細視胡僧面貌,果然如舊相識,但倉卒中不能記憶。遂相隨而去。
到方丈室中,啜茶已罷。正要款問仔細,金光洞主起身對馮相道:「敝洞荒涼,無以看玩。若欲遊賞煙霞,遍觀雲水,還要邀相公再遊別洞。」遂相隨出洞後而去。但覺天清景麗,日暖風和,與世俗溪山,迥然有異。須臾到一處,飛泉千丈,注入清溪,白石為橋,斑竹夾徑。於巔峰之下,見一洞門,門用玻璃為牌,牌上金書「玉虛尊者之洞」。馮相對金光洞主道:「洞中景物,料想不凡。若得一觀,此心足矣。」金光洞主道:「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遂排扉而入。
馮相本意,只道洞中景物可賞。既到了裡面,塵埃滿地,門戶寂寥,似若無人之境。但見:
金爐斷燼,玉磬無聲。絳燭光消,仙扃晝掩。蛛網遍生虛室,寶鉤低壓重簾。壁間紋幕空垂,架上金經生蠢。閒庭悄悄,芊綿碧草侵階;幽檻沉沉,散漫綠苔生砌。松陰滿院鶴相對,山色當空人未歸。
馮相猶豫不決,逐步走至後院。忽見一個行童,憑案誦經。馮相問道:「此洞何獨無僧?」行童聞言,掩經離榻,拱揖而答道:「玉虛尊者遊戲人間,今五十六年,更三十年方回。此洞緣主者未歸,是故無人相接。」金光洞主道:「相公不必問,後當自知。此洞有個空寂樓臺,迥出群峰,下視千里,請相公登樓,款歇而歸。」
遂與登樓。看那樓上時:
碧瓦甃地,金獸守扃。飾異寶於虛檐,纏玉虯於巨棟。犀軸仙書,堆積架上。
馮相正要取卷書來看看,那金光洞主指樓外雲山,對馮相道:「此處盡堪寓目,何不憑欄一看?」馮相就不去看書,且憑欄凝望,遙見一個去處:
翠煙掩映,絳霧氤氳。美木交枝,清陰接影。瓊樓碧瓦玲瓏,玉樹翠柯搖曳。波光拍岸,銀濤映天。翠色逼人,冷光射目。
其時,日影下照,如萬頃琉璃。馮相注目細視良久,問金光洞主道:「此是何處,其美如此!」金光洞主愕然而驚,對馮相道:「此地即雙摩訶池也。此處溪山,相公多曾遊賞,怎麼就不記得了?」
馮相聞得此語,低頭仔細回想,自兒童時,直至目下,一一追算來,並不記曾到此,卻又有些依稀認得。正不知甚麼緣故,乃對金光洞主道:「京心為事奪,壯歲舊遊,悉皆不記。不知幾時曾到此處?隱隱已如夢寐。人生勞役,至於如此!對景思之,令人傷感!」
金光洞主道:「相公儒者,當達大道,何必浪自傷感?人生寄身於太虛之中,其間榮瘁悲歡,得失聚散,彼死此生,投形換殼,如夢一場。方在夢中,原不足問。及到覺後,又何足悲?豈不聞《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古皆以浮生比夢,相公只要夢中得覺,回頭即是,何用傷感!此盡正理,願相公無輕老僧之言!」馮相聞語,帖然敬伏。
方欲就坐款話,忽見虛簷日轉,晚色將催。馮相意要告歸,作別金光洞主道:「承挈遊觀,今盡興而返,此別之後,未知何日再會?」
金光洞主道:「相公是何言也?不久當與相公同為道友,相從於林下,日子正長,豈無相見之期?」
馮相道:「京病既癒,旦夕朝參,職事相索,自無暇日,安能再到林下,與吾師遊樂哉?」
金光洞主笑道:「浮世光陰迅速,三十年只同瞬息。老僧在此,轉眼間伺候相公來,再居此洞便了。」
馮相道:「京雖不才,位居一品。他日若荷君恩,放歸田野,苟不就宮祠微祿,亦當為田舍翁,躬耕自樂,以終天年。況自此再三十年,京已壽登耄耋,豈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為衲僧耶?」
金光洞主但笑而不答。
馮相道:「吾師相笑,豈京之言有誤也?」
金光洞主道:「相公久羈濁界,認殺了現前身子。竟不知身外有身耳。」
馮相道:「豈非除此色身之外,別有身耶?」
金光洞主道:「色身之外,原有前身。今日相公到此,相公的色身又是前身了。若非身外有身,相公前日何以離此?今日怎得到此?」
馮相道:「吾師何術使京得見身外之身?」
金光洞主道:「欲見何難?」就把手指向壁間畫一圓圈,以氣吹之,對馮相道:「請相公觀此景界。」
馮相遂近壁視之,圓圈之內,瑩潔明朗,如掛明鏡。注目細看其中,見有:
風軒水榭,月塢花畦。小橋跨曲水橫塘,垂柳籠綠窗朱戶。
遍看池亭,皆似曾到,但不知是何處園圃在此壁間?馮相疑心是障眼之法,正色責金光洞主道:「我佛以正法度人,吾師何故將幻術變現,惑人心目?」
金光洞主大笑而起,手指園圃中東南隅道:「如此景物,豈是幻也?請相公細看,真偽可見。」
馮相走近前邊,注目再者,見園圃中有粉牆小徑,曲檻雕欄。向花木深處,有茅庵一所。半開竹牖,低下疏簾。閒階日影三竿,古鼎香煙一縷。茅庵內有一人,疊足瞑目,靠蒲團坐禪床上。
馮相見此,心下躊躇。金光洞主將手拍著馮相背上道:「容膝庵中,爾是何人?」大喝一偈道:「五十六年之前,各占一所洞天。容膝庵中莫誤,玉虛洞裡相延。」向馮相耳畔叫一聲:「咄!」
馮相於是頓省:遊玉虛洞者,乃前身;坐容膝庵者,乃色身。不覺失聲道:「當時不曉身外身,今日方知夢中夢。」因此頓悟無上菩提,喜不自勝。方欲參問心源,印證禪覺,回顧金光洞主,已失所在。遍視精舍迦藍,但只見:
如雲藏寶殿,似霧隱迴廊。審聽不聞鐘磬之清音,仰視已失峰巖之險勢。玉虛洞府,想卻在海上嬴洲;空寂樓臺,料復歸極樂國土。只疑看罷僧繇畫,捲起丹青十二圖。
一時廊殿洞府溪山,撚指皆無蹤跡,單單剩得一身,儼然端坐後園容膝庵中禪床之上。覺茶味猶甘,松風在耳。鼎內香煙尚裊,座前花影未移。入定一晌之間,身遊萬里之外。
馮相想著境界了然,語話分明,全然不像夢境。曉得是禪靜之中,顯見宿本。況且自算其壽,正是五十六歲,合著行童說尊者遊戲人間之年數,分明己身是金光洞主的道友玉虛尊者的轉世。
自此每與客對,常常自稱老僧。後三十年,一日,無疾而終。自然仍歸玉虛洞中去矣。詩曰:
玉虛洞裡本前身,一夢回頭八十春。
要識古今賢達者,阿誰不是再來人?
第二十九卷通閨闥堅心燈火 鬧囹圄捷報旗鈴
詩曰:
世間何物是良圖?惟有科名救急符。
試看人情翻手變,窗前可不下功夫!
話說自漢以前,人才只是幸薦徵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所以野無遺賢,人無匿才,天下盡得其用。自唐宋以來,俱重科名。雖是別途進身,盡能致位權要,卻是惟以此為華美。往往有只為不得一第,情願老死京華的。
到我國朝,初時三途並用,多有名公大臣,不由科甲出身,一般也替朝廷幹功立業,青史標名不朽。那見得只是進士纔做得事?直到近來,把這件事越重了。不是科甲的人,不得當權。當權所用的,不是科甲的人,不與他好衙門。好地方,多是一帆布置。見了以下出身的,就不是異途,也必揀個憊賴所在打發他。不上幾時,就勾銷了。總是不把這幾項人看得在心上。所以別項人內便盡有英雄豪傑在裡頭,也無處展布。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幹,都把那志氣灰了,怎能夠有做得出頭的!及至是個進士出身,便貪如柳盜跖,酷如周興、來俊臣,公道說不去,沒奈何考察壞了,或是參論壞了,畢竟替他留些根。又道是:「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跌撲不多時,轉眼就高官大祿,仍舊貴顯;豈似科貢的人,一勾了帳?只為世道如此重他,所以一登科第,便像升天。卻又一件好笑,就是科第的人,總是那窮酸秀才做的,並無第二樣人做得。及至肉眼愚眉,見了窮酸秀才,誰肯把眼梢來管顧他?還有一等豪富親眷,放出倚富欺貧的手段,做盡了惡薄腔子待他。到得忽一日榜上有名,掇將轉來,呵脬捧卵,偏是平日做腔欺負的頭名,就是他上前出力。真個世間惟有這件事,賤的可以立貴,貧的可以立富。難分難解的冤仇,可以立消;極險極危的道路,可以立平。遮莫做了沒脊梁、惹羞恥的事,一床錦被可以遮蓋了。說話的,怎見得如此?看官,你不信且先聽在下說一件勢利好笑的事。
唐時有個舉子叫做趙琮,累隨計吏,赴南宮春試,屢次不第。他的妻父是個鍾陵大將,趙琮貧窮,只得靠著妻父度日。那妻家武職官員,宗族興旺,見趙琮是個多年不利市的寒酸秀才,沒一個不輕薄他的。妻父妻母看見別人不放他在心上,也自覺得沒趣,道女婿不爭氣,沒長進,雖然是自家骨肉,未免一科厭一科,弄做個老厭物了。況且有心嫌鄙了他,越看越覺得寒酸,不足敬重起來。只是不好打發得他開去,心中好些不耐煩。趙琮夫妻兩個,不要說看了別人許多眉高眼低,只是父母身邊,也受多少兩般三樣的怠慢,沒奈何爭氣不來,只得怨命忍耐。
一日,趙琮又到長安赴試去了。家裡撞著迎春日子,軍中高會,百戲施呈。唐時有為「春設」,傾城仕女沒一個不出來看。大戶人家搭了棚廠,設了酒席在內,邀請親戚共看。大將闔門多到棚上去,女眷們各各盛妝鬥富,惟有趙娘子衣衫襤褸。雖是自心裡覺得不入隊,卻是大家多去,又不好獨自一個推掉不去得。只得含羞忍恥,隨眾人之後,一同上棚。眾女眷們憎嫌他妝飾弊陋,恐怕一同坐著,外觀不雅。將一個帷屏遮著他,叫他獨坐在一處,不與他同席。他是受憎嫌慣的,也自揣已,只得憑人主張,默默坐下了。
正在擺設酣暢時節,忽然一個吏典走到大將面前,說道:「觀察相公特請將軍,立等說話。」大將吃了一驚道:「此與民同樂之時,料無政務相關,為何觀察相公見召?莫非有甚不測事體?」心中好生害怕,捏了兩把汗,到得觀察相公廳前,只見觀察手持一卷書,笑容可掬,當廳問道:「有一個趙琮,是公子婿否?」大將答道:「正是。」觀察道:「恭喜,恭喜。適才京中探馬來報,令婿已及第了。」大將還謙遜道:「恐怕未能有此地步。」觀察即將手中所持之書,遞與大將道:「此是京中來的全榜,令婿名在其上,請公自拿去看。」大將雙手接著,一眼瞟去,趙琮名字朗朗在上,不覺驚喜。謝別了觀察,連忙走回。
遠望見棚內家人多在那裡注目看外邊。大將舉著榜,對著家人大呼道:「趙郎及第了!趙郎及第了!」眾人聽見,大家都吃一驚。掇轉頭來看那趙娘子時,兀自寂寂寞寞,沒些意思,在幃屏外坐在那裡。卻是耳朵裡已聽見了,心下暗暗地叫道:「慚愧!誰知也有這日!」眾親眷急把幃屏撤開,到他跟前稱喜道:「而今就是夫人縣君了。」一齊來拉他去同席。趙娘子回言道:「衣衫襤褸,玷辱諸親,不敢來混。只是自坐了看看罷。」
眾人見他說嘔氣的話,一發不安,一個個強賠笑臉道:「夫人說那裡話!」就有獻勤的,把帶來包裡的替換衣服,拿出來與他穿了。一個起頭,個個爭先。也有除下簪的,也有除下釵的,也有除下花鈿的、耳鐺的,霎時間把一個趙娘子打扮的花一團、錦一簇,還恐怕他不喜歡。是日那裡還有心想看春會?只個個攛哄趙娘子,看他眉頭眼後罷了。本是一個冷落的貨,只為丈夫及第,一時一霎更變起來。人也原是這個人,親也原是這些親,世情冷暖,至於如此!
在下為何說這個做了引頭?只因有一個人為些風情事,做了出來,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登第,不但免了罪過,反得團圓了夫妻。正應著在下先前所言,做了沒脊梁、惹羞恥的事,一床錦被可以遮蓋了的說話。看官們,試聽著,有詩為證:
同年同學,同林宿鳥。好事多磨,受人顛倒。
私情敗露,官非難了。一紙捷書,真同月老。
這個故事,在宋朝端平年間,浙東有一個飽學秀才,姓張字忠父,是衣冠宦族。只是家道不足,靠著人家聘出去,隨任做書記,館穀為生。鄰居有個羅仁卿,是崛起白屋人家,家事盡富厚。兩家同日生產。張家得了個男子,名喚幼謙;羅家得了個女兒,名喚惜惜。多長成了。因張家有了書館,羅家把女兒寄在學堂中讀書。旁人見他兩個年貌相當,戲道:「同日生的,合該做夫妻。」他兩個多是娃子家心性,見人如此說,便信殺道是真,私下密自相認,又各寫了一張券約,發誓必同心到老。兩家父母多不知道的。同學堂了四五年,各有十四歲了,情竇漸漸有些開了。見人說做夫妻的,要做那些事,便兩個合了伴,商議道:「我們既是夫妻,也學著他每做做。」兩個你歡我愛,亦且不曉得些利害,有甚麼不肯?書房前有株石榴樹,樹邊有一只石凳,羅惜惜就坐在凳上,身靠著樹,張幼謙早把他腳來蹺起,就摟抱了弄將起來。兩個小小年紀,未知甚麼大趣味,只是兩個心裡喜歡作做耍笑。以後見弄得有些好處,就日日做番把,不肯住手了。
冬間,先生散了館,惜惜回家去過了年。明年,惜惜已是十五歲。父母道他年紀長成,不好到別人家去讀書,不教他來了。幼謙屢屢到羅家門首探望,指望撞見惜惜。那羅家是個富家,閨院深邃,怎得輕易出來?惜惜有一丫鬟,名喚蜚英,常到書房中伏侍惜惜,相伴往返的。今惜惜不來讀書,連蜚英也不來了。只為早晨採花,去與惜惜插戴,方得出門。到了冬日,幼謙思想惜惜不置,做成新詞兩首,要等蜚英來時遞去與惜惜。詞名《一剪梅》,詞云: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石榴樹下事匆忙,驚散鴛鴦,拆散鴛鴦。一年不到讀書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有分成雙,願早成雙!
寫詞已罷,等那蜚英不來,又做詩一首。詩云:
昔人一別恨悠悠,猶把梅花寄隴頭。
咫尺花開君不見,有人獨自對花愁?
詩畢,恰好蜚英到書房裡來採梅花,幼謙折了一枝梅花,同二詞一詩,遞與他去,又密囑蜚英道:「此花正盛開,你可托折花為名,遞個回信來。」蜚英應諾,帶了去與惜惜看了。惜惜只是偷垂淚眼,欲待依韻答他,因是年底,匆匆不曾做得,竟無回信。
到得開年,越州太守請幼謙的父親忠父去做記室,忠父就帶了幼謙去,自教他。去了兩年,方得歸家。惜惜知道了,因是兩年前不曾答得幼謙的信,密遣蜚英持一小篋子來贈他。幼謙收了,開篋來看,中有金錢十枚,相思子一粒。幼謙曉得是惜惜藏著啞謎:錢取團圓之像,相思子自不必說。心下大喜,對蜚英道:「多謝小娘子,好情記念,何處再會得一會便好。」蜚英道:「姐姐又不出來,官人又進去不得,如何得會?只好傳消遞息罷了。」幼謙復作詩一首與蜚英拿去做回柬。詩云:
一朝不見似三秋,真個三秋愁不愁?
金錢難買尊前笑,一粒相思死不休。
蜚英去後,幼謙將金錢繫在著肉的汗衫帶子上,想著惜惜時節,便解下來跌卦問卜,又當耍子。被他媽媽看見了,問幼謙道:「何處來此金錢?自幼不曾見你有的。」幼謙回母親道:「娘面前不敢隱情,實是與孩兒同學堂讀書的羅氏女近日所送。」
張媽媽心中已解其意,想道:「兒子年已弱冠,正是成婚之期。他與羅氏女幼年同學堂,至今寄著物件往來,必是他兩相愛。況且羅氏在我家中,看他德容俱備,何不央人去求他為子婦,可不兩全其美?」
隔壁有個賣花楊老媽,久慣做媒,在張羅兩家多走動。張媽媽就接他到家來,把此事對他說道:「家裡貧寒,本不敢攀他富室。但羅氏小娘子,自幼在我家與小官人同窗,況且是同日生的,或者為有這些緣分,不棄嫌肯成就也不見得。」楊老媽道:「孺人怎如此說?宅上雖然清淡些,到底是官宦人家。羅宅眼下富盛,卻是個暴發。兩邊扯來相對,還虧著孺人宅上些哩。待老媳婦去說就是。」張媽媽道:「有煩媽媽委曲則個。」幼謙又私下叮囑楊老媽許多說話,教他見惜惜小娘子時,千萬致意。楊老媽多領諾去了,一逕到羅家來。
羅仁卿同媽媽問其來意。楊老媽道:「特來與小娘子作伐。」仁卿道:「是那一家?」楊老媽道:「說起來連小娘子吉帖都不消求,那小官人就是同年月日的。」仁卿道:「這等說起來,就是張忠父家了。」楊老媽道:「正是。且是好個小官人。」仁卿道:「他世代儒家,門第也好,只是家道艱難,靠著終年出去處館過日,有甚麼大長進處?」楊老媽道:「小官人聰俊非凡,必有好日。」仁卿道:「而今時勢,人家只論見前,後來的事,那個包得?小官人看來是好的,但功名須有命,知道怎麼?若他要來求我家女兒,除非會及第做官,便與他了。」楊老媽道:「依老媳婦看起來,只怕這個小官人這日子也有。」仁卿道:「果有這日子,我家決不失信。」羅媽媽也是一般說話。楊老媽道:「這等,老媳婦且把這話回復張老孺人,教他小官人用心讀書,巴出身則個。」羅媽媽道:「正是,正是。」楊老媽道:「老媳婦也到小娘子房裡去走走。」羅媽媽道:「正好在小女房裡坐坐,吃茶去。」
楊老媽原在他家走熟的,不消引路,一直到惜惜房裡來。惜惜請楊老媽坐了,叫蜚英看茶。就問道:「媽媽何來?」楊老媽道:「專為隔壁張家小官人求小娘子親事而來。小官人多多拜上小娘子,說道:『自小同窗,多時不見,無刻不想。』今特教老身來到老員外、老安人處做媒,要小娘子怎生從中自做個主,是必要成!」惜惜道:「這個事須憑爹媽做主,我女兒家怎開得口!不知方纔爹媽說話何如?」楊老媽道:「方纔老員外與安人的意思,嫌張家家事淡泊些。說道:『除非張小官人中了科名,才許他。』」惜惜道:「張家哥哥這個日子倒有,只怕爹媽性急,等不得,失了他信。既有此話,有煩媽媽上覆他,叫他早自掙挫,我自一心一意守他這日罷了。」惜惜要楊老媽替他傳語,密地取兩個金指環送他,道:「此後有甚說話,媽媽悄悄替他傳與我知道,當有厚謝。不要在爹媽面前說了。」
看官,你道這些老媽家,是馬泊六的領袖,有甚麼解不出的意思?曉得兩邊說話多有情,就做不成媒,還好私下牽合他兩個,賺主大錢。又且見了兩個金指環,一面堆下笑來道:「小娘子,凡有所托,只在老身身上,不誤你事。」
出了羅家門,再到張家來回復,把這些說話,一一與張媽媽說了。張幼謙聽得,便冷笑道:「登科及第,是男子漢分內事,何只為難?這老婆穩取是我的了。」楊老媽道:「他家小娘子,也說道:『官人畢竟有這日,只怕爹媽等不得,或有變卦。他心裡只守著你,教你自要奮發。』」張媽媽對兒子道:「這是好說話,不可負了他!」楊老媽又私下對幼謙道:「羅家小娘子好生有情於官人,臨動身又吩咐老身道:『下次有說話悄地替他傳傳。』送我兩個金指環,這個小娘子實是賢慧。」幼謙道:「他日有話相煩,是必不要推辭則個。」楊老媽道:「當得,當得。」當下別了去。
明年,張忠父在越州打發人歸家,說要同越州太守到京候差,恐怕幼謙在家失學,接了同去。幼謙只得又去了,不題。
卻說羅仁卿主意,嫌張家貧窮,原不要許他的。這句「做官方許」的說話,是句沒頭腦的話,做官是期不得的。女兒年紀一年大似一年,萬一如姜太公八十歲才遇文王,那女兒不等做老婆婆了?又見張家只是遠出,料不成事。他那裡管女兒心上的事?其時同里有個巨富之家,姓辛,兒子也是十幾歲了。聞得羅家女子,才色雙全,央媒求聘。羅仁卿見他家富盛,心裡喜歡。又且張家只來口說得一番,不曾受他一絲,不為失約,那裡還把來放在心上?一口許下了。辛家擇日行聘。
惜惜聞知這消息,只叫得苦。又不好對爹娘說得出心事,暗暗納悶,私下對蜚英這丫頭道:「我與張官人同日同窗,誰不說是天生一對?我兩個自小情如兄妹,誼等夫妻。今日卻叫我嫁著別個,這怎使得?不如早尋個死路,倒得乾淨。只是不曾會得張官人一面,放心不下。」蜚英道:「前日張官人也問我要會姐姐,我說沒個計較,只得罷了。而今張官人不在家;就是在時,也不便相會。」惜惜道:「我到想上一計,可以相會;只等他來了便好,你可時常到外邊去打聽打聽。」蜚英謹記在心。
且說張幼謙京中回來得,又是一年。聞得羅惜惜已受了辛家之聘,不見惜惜有甚麼推托不肯的事。幼謙大恨道:「他父母是怪不得,難道惜惜就如此順從,並無說話?」一氣一個死。提起筆來,做詞一首。詞名《長相思》,云: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過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錢變作銀。如何忘卻人?
寫畢了,放在袖中,急急走到楊老媽家裡來。楊老媽接進了,問道:「官人有何事見過?」幼謙道:「媽媽曉得羅家小娘子已許了人家麼?」楊老媽道:「也見說,卻不是我做媒的。好個小娘子,好生注意官人,可惜錯過了。」幼謙道:「我不怪他父母,倒怪那小娘子,如何憑父母許別人,不則一聲?」楊老媽道:「叫他女孩兒家,怎好說得?他必定有個生意,不要錯怪了人!」幼謙道:「為此要媽媽去通他一聲,我有首小詞,問他口氣的,煩媽媽與我帶一帶去。」袖中摸出詞來,並越州太守所送贐禮一兩,轉送與楊老媽做腳步錢。楊老媽見了銀子,如蒼蠅見血,有甚麼不肯做?欣然領命去了。
38 把賣花為由,竟到羅家,走進惜惜房中來。惜惜接著,問道:「一向不見媽媽來走走。」楊老媽道:「一向無事,不敢上門。今張官人回來了,有話轉達,故此走來。」惜惜見說幼謙回了,道:「我正叫蜚英打聽,不知他已回來。」楊老媽道:「他見說小娘子許了辛家,好生不快活。有封書托我送來小娘子看。」袖中摸出書來,遞與惜惜。
惜惜嘆口氣接了,拆開從頭至尾一看,卻是一首詞。落下淚來道:「他錯怪了我也!」楊老媽道:「老身不識字,書上不知怎地說?」惜惜道:「他道我忘了他,豈知受聘,多是我爹媽的意思,怎由得我來?」楊老媽道:「小娘子,你而今怎麼發付他?」惜惜道:「媽媽,你肯替張郎遞信,必定受張郎之托,我有句真心話對你說,不妨麼?」老媽道:「去年受了小娘子尊賜,至今絲毫不曾出得力,又且張官人相托,隨你吩咐,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盡著老性命,做得的,只管做去,決不敢泄漏半句話的!」惜惜道:「多感媽媽盛心!先要你去對張郎說明我的心事,我只為未曾面會得張郎,所以含忍至今。若得張郎當面一會,我就情願同張郎死在一處,決不嫁與別人,偷生在世間的。」老媽道:「你心事我好替你說得,只是要會他,卻不能夠,你家院宇深密,張官人又不會飛,我衣袖裡又袋他不下,如何弄得他來相會?」惜惜道:「我有一計,盡可使張郎來得。只求媽媽周全,十分穩便。」老媽道:「老身方纔說過了,但憑使喚,只要早定妙計,老身無不盡心。」
惜惜道:「奴家臥房,在這閣兒上,是我家中落末一層,與前面隔絕。閣下有一門,通後邊一個小圃。圃周圍有短牆,牆外便是荒地,通著外邊的了。牆內有四五株大山茶花樹,可以上得牆去的。煩媽媽相約張郎在牆外等,到夜來,我叫丫頭打從樹枝上登牆,將個竹梯掛在牆外來,張郎從梯子上牆,也從山茶樹上下地,可以往到我房中閣上了。媽媽可憐我兩人情重如山,替奴家備細傳與張郎則個。」走到房裡,摸出一錠銀子來,約有四五兩重,望楊老媽袖中就塞,道:「與媽媽將就買些點心吃。」楊老媽假意道:「未有功勞,怎麼當這樣重賞?只一件,若是不受,又恐怕小娘子反要疑心我未是一路,只得斗膽收了。」謝別了惜惜出來,一五一十,走來對張幼謙說了。
幼謙得了這個消息,巴不得立時間天黑將下來。張、羅兩家相去原不甚遠,幼謙日間先去把牆外路數看看,望進牆去,果然四五株山茶花樹透出牆外來。幼謙認定了,晚上只在這牆邊等候。等了多時,並不見牆裡有些些聲響,不要說甚麼竹梯不竹梯。等到後半夜,街鼓將動,方纔悶悶回來了。到第二晚,第三晚,又復如此。白白守了三個深夜,並無動靜。想道:「難道耍我不成?還是相約裡頭,有甚麼說話參差了?不然或是女孩兒家貪睡,忘記了。不知我外邊人守候之苦,不免再央楊老媽去問個明白。」又題一首詩於紙,云:
山茶花樹隔東風,何啻雲山萬萬重。
銷金帳暖貪春夢,人在月明風露中。
寫完走到楊老媽家,央他遞去,就問失約之故。原來羅家為惜惜能事,一應家務俱托他所管。那日央楊老媽約了幼謙,不想有個姨娘到來,要他支陪,自不必說;晚間送他房裡同宿,一些手腳做不得了。等得這日才去,楊老媽恰好走來,遞他這詩。惜惜看了道:「張郎又錯怪了奴也!」對楊老媽道:「奴家因有姨娘在此房中宿,三夜不曾合眼。無半點空隙機會,非奴家失約。今姨娘已去,今夜點燈後,叫他來罷,決不誤期了。」
楊老媽得了消息,走來回復張幼謙說:「三日不得機會說話,準期在今夜點燭後了。」幼謙等到其時,踱到牆外去看,果然有一條竹梯倚在牆邊。幼謙喜不自禁,攝了梯子,一步一步走上去,到得牆頭上,只見山茶樹枝上有個黑影,吃了一驚。卻是蜚英在此等候,咳嗽一聲,大家心照了。攀著樹枝,多掛了下去。蜚英引他到閣底下,惜惜也在了,就一同挽了手,登閣上來,燈下一看,俱覺長成得各別了。兩人歡極,齊聲道:「也有這日相會也!」也不顧蜚英在面前,兩人摟抱定了。蜚英會意,移燈到閣外來了。於時月光入室,兩人廝偎廝抱,竟到臥床上雲雨起來。
一別四年,相逢半霎。回想幼時滋味,渾如夢境歡娛。當時小陣爭鋒,今日全軍對壘。含苞微破,大創原有餘紅;玉莖頓雄,驟當不無半怯。只因爾我心中愛,拚卻爺娘眼後身。
雲雨既散,各訴衷曲。幼謙道:「我與你歡樂,只是暫時,他日終須讓別人受用。」惜惜道:「哥哥兀自不知奴心事。奴自受聘之後,常拚一死,只為未到得嫁期,且貪圖與哥哥落得歡會。若他日再把此身伴別人,犬豕不如矣!直到臨時便見。」兩人卿卿噥噥,講了一夜的話。將到天明,惜惜叫幼謙起來,穿衣出去。幼謙問:「晚間事如何?」惜惜道:「我家中時常有事,未必夜夜方便,我把個暗號與你。我閣之西樓,牆外遠望可見。此後樓上若點起三個燈來,便將竹梯來度你進來;若望來只是一燈,就是來不得的了,不可在外邊癡等,似前番的樣子,枉吃了辛苦。」如此約定而別。幼謙仍舊上山茶樹,攝竹梯而下。隨後蜚英就登牆抽了竹梯起來,真個神鬼不覺。
以後幼謙只去遠望,但見樓西點了三個燈,就步至牆外來,只見竹梯早已安下了。即便進去歡會,如此,每每四五夜,連宵行樂。若遇著不便,不過隔得夜把兒,往來一月有多。正在快暢之際,真是好事多磨。有個湖北大帥,慕張忠父之名,禮聘他為書記。忠父辭了越州太守的館,回家收拾去赴約,就要帶了幼謙到彼鄉試。幼謙得了這個消息,心中捨不得惜惜,甚是煩惱,卻違拗不得。只得將情告知惜惜,就與哭別。惜惜拿出好些金帛來贈他做盤纏,哭對他道:「若是幸得未嫁,還好等你歸來再會。倘若你未歸之前,有了日子,逼我嫁人,我只是死在閣前井中,與你再結來世姻緣。今世無及,只當永別了。」哽哽咽咽,兩個哭了半夜,雖是交歡,終帶慘淒,不得如常盡興。臨別,惜惜執了幼謙的手,叮嚀道:「你勿忘恩情,覷個空便,只是早歸來得一日,也是好的。」幼謙道:「此不必吩咐,我若不為鄉試,定尋個別話,推著不去了。今卻有此,便須推不得,豈是我的心願?歸得便歸,早見得你一日,也是快活。」相抱著多時,不忍分開,各含眼淚而別。
幼謙自隨父親到湖北去,一路上觸景傷心,自不必說。到了那邊,正值試期。幼謙癡心自想:「若奪得魁名,或者親事還可挽回得轉,也未可料。」盡著平生才學,做了文賦,出場來就父親說道:「掉母親家裡不下,算計要回家。」忠父道:「怎不看了榜去?」幼謙道:「揭榜不中,有何顏面?況且母親家裡孤寂,早晚懸望。此處離家,須是路遠,比不得越州時節,信息常通的。做兒的怎放心得下?那功名是外事,有分無分已前定了,看那榜何用?」纏了幾日,忠父方纔允了,放回家來。不則一日,到了家裡。
原來辛家已揀定是年冬裡的日子來娶羅惜惜了,惜惜心裡著急,日望幼謙到家,真是眼睛多望穿了。時時叫蜚英尋了頭由,到幼謙家裡打聽。此日蜚英打聽得幼謙已回,忙來對惜惜說了。惜惜道:「你快去約了他,今夜必要相會,原仍前番的法兒進來就是。」又寫了首詞,封好了,一同拿去與他看。
蜚英領命,走到張家門首,正撞見了張幼謙。幼謙道:「好了,好了。我正走出來要央楊老媽來通信,恰好你來了。」蜚英道:「我家姐姐盼官人不來,時常啼哭。日日叫我打聽,今得知官人到了,登時遣我來約官人,今夜照舊竹梯上進來相會。有一個柬帖在此。」幼謙拆開來,乃是一首《卜真子》詞。詞云:
幸得那人歸,怎便教來也?一日相思十二時,直是情難捨!
本是好姻緣,又怕姻緣假。若是教隨別個人,相見黃泉下。
幼謙讀罷詞,回他說:「曉得了。」蜚英自去。幼謙把詞來珍藏過了。
到得晚間,遠望樓西,已有三燈明亮,急急走去牆外看,竹梯也在了。進去見了惜惜,惜惜如獲珍寶,雙手抱了,口裡埋怨道:「虧你下得!直到這時節才歸來!而今已定下日子了,我與你就是無夜不會,也只得兩月多,有限的了。當與你極盡歡娛而死,無所遺恨。你少年才俊,前程未可量。奴不敢把世俗兒女態,強你同死。但日後對了新人,切勿忘我!」說罷大哭。幼謙也哭道:「死則俱死,怎說這話?我一從別去,那日不想你?所以試畢不等揭曉就回,只為不好違拗得父親,故遲了幾日。我認個不是罷了,不要怪我!蒙寄新詞,我當依韻和一首,以見我的心事。」取過惜惜的紙筆,寫道:
去時不由人,歸怎由人也?羅帶同心結到成,底事教拚捨?
心是十分真,情沒些兒假。若道歸遲打掉篦,甘受三千下。
惜惜看了詞中之意,曉得他是出於無奈,也不怨他,同到羅幃之中,極其繾綣。俗語道:「新婚不如遠歸。」況且曉得會期有數,又是一刻千金之價。你貪我愛,盡著心性做事,不顧死活。如是半月,幼謙有些膽怯了,對惜惜道:「我此番無夜不來,你又早睡晚起,覺得忒膽大了些!萬一有些風聲,被人知覺,怎麼了?」惜惜道:「我此身早晚拚是死的,且盡著快活。就敗露了,也只是一死,怕他甚麼?」果然惜惜忒放潑了些。
羅媽媽見他日間做事,有氣無力,長打呵欠,又有時早晨起來,眼睛紅腫的。心裡疑惑起來道:「這丫頭有些改常了,莫不做下甚麼事來?」就留了心。到人靜後,悄悄到女兒房前察聽動靜。只聽得女兒在閣上,低低微微與人說話。羅媽媽道:「可不作怪!這早晚難道還與蜚英這丫頭講甚麼話不成?就講話,何消如此輕的,聽不出落句來?」再仔細聽了一回,又聽得閣底下房裡打鼾響,一發驚異道:「上邊有人講話,下邊又有人睡下,可不是三個人了?睡的若是蜚英丫頭,女兒卻與那個說話?這事必然蹺蹊。」
急走去對老兒說了這些緣故。羅仁卿大驚道:「吉期近了,不要做將出來?」對媽媽道:「不必遲疑,竟闖上閣去一看,好歹立見。那閣上沒處去的。」媽媽去叫起兩個養娘,拿了兩燈火,同媽媽前走,仁卿執著桿棒押後,一逕到女兒房前來。見房門關得緊緊的,媽媽出聲叫:「蜚英丫頭。」蜚英還睡著不應,閣上先聽見了。惜惜道:「娘來叫,必有甚家事。」幼謙慌張起來,惜惜道:「你不要慌!悄悄住著,待我迎將下去。夜晚間他不走起來的。」忙起來穿了衣服,一面走下樓來。張幼謙有些心虛,怕不尷尬,也把衣服穿起,卻是沒個走路,只得將就閃在暗處靜聽。
惜惜只認做母親一個來問甚麼話的,道是迎住就罷了,豈知一開了門,兩燈火照得通紅,連父親也在,吃了一驚,正說不及話出來。只見母親抓了養娘手裡的火,父親帶著桿棒,望閣上直奔。惜惜見不是頭,情知事發,便走向閣外來,望井裡要跳。一個養娘見他走急,帶了火來照;一個養娘是空手的,見他做勢,連忙抱住道:「為何如此?」便喊道:「姐姐在此投井!」蜚英驚醒,走起來看,只見姐姐正在那裡苦掙,兩個養娘盡力抱住。蜚英走去伏在井欄上了,口裡哼道:「姐姐使不得!」
不說下邊鳥亂,且說羅仁卿夫妻走到閣上暗處,搜出一個人來。仁卿舉起桿棒,正待要打。媽媽將燈上前一照,仁卿卻認得是張忠父的兒子幼謙。且歇了手,罵道:「小畜生!賊禽獸!你是我通家子侄,怎幹出這等沒道理的勾當來,玷辱我家!」
幼謙只得跪下道:「望伯伯恕小侄之罪,聽小侄告訴。小侄自小與令愛只為同日同窗,心中相契。前年曾著人相求為婚,伯伯口許道:『等登第方可。』小侄為此發奮讀書,指望完成好事。豈知宅上忽然另許了人家,故此令愛不忿,相招私合,原約同死同生,今日事已敗露,令愛必死,小侄不願獨生,憑伯伯打死罷!」仁卿道:「前日此話固有,你幾時又曾登第了來,卻怪我家另許人?你如此無行的禽獸,料也無功名之分。你罪非輕,自有官法,我也不私下打你。」一把扭住。媽媽聽見閣前嚷得慌,也恐怕女兒短見,忙忙催下了閣。
仁卿拖幼謙到外邊堂屋,把條索子捆住,關好在書房裡。叫家人看守著他,只等天明送官。自家復身進來看女兒時,只見?得頭鬅髮亂,媽媽與養娘們還攪做了一團,在那裡嚷。仁卿怒道:「這樣不成器的!等他死了罷!攔他何用?」舉起桿棒要打,卻得媽媽與養娘們,攙的攙,馱的馱,擁上閣去了,剩得仁卿一個在底下。?頭一看,只見蜚英還在井欄邊。仁卿一肚子惱怒,正無發泄處,一手揪住頭髮,拖將過來便打道:「多是你做了牽頭,牽出事來的。還不實說?是怎麼樣起頭的?」
蜚英起初還推一向在閣下睡,不知就裡,被打不過,只得把來蹤去跡細細招了,又說道:「姐姐與張官人時常哭泣,只求同死的。」仁卿見說了這話,喝退了蜚英,心裡也有些懊悔道:「前日便許了他,不見得如此。而今卻有辛家在那裡,其事難處,不得不經官了。」
鬧嚷了大半夜,早已天明。原來但是人家有事,覺得天也容易亮些。媽媽自和養娘窩伴住了女兒,不容他尋死路,仁卿卻押了幼謙一路到縣裡來。縣宰升堂,收了狀詞,看是姦情事,乃當下捉獲的,知是有據。又見狀中告他是秀才,就叫張幼謙上來問道:「你讀書知禮,如何做此敗壞風化之事?」幼謙道:「不敢瞞大人,這事有個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縣宰道:「有何委屈?」幼謙道:「小生與羅氏女同年月日所生,自幼羅家即送在家下讀書,又係同窗。情孚意洽,私立盟書,誓成偕老,後來曾央媒求聘,羅家回道:『必待登第,方許成婚。』小生隨父遊學,兩年歸家,誰知羅家不記前言,竟自另許了親家。羅氏女自道難負前誓,只待臨嫁之日,拚著一死,以謝小生,所以約小生去覷面永訣。蹤跡不密,卻被擒獲。羅女強嫁必死,小生義不獨生。事情敗露,不敢逃罪。」
縣宰見他人材俊雅,言詞慷慨,有心要周全他。問羅仁卿道:「他說的是實否?」仁卿道:「話多實的,這事卻是不該做。」縣宰要試他才思,取過紙筆來與他道:「你情既如此,口說無憑,可將前後事寫一供狀來我看。」幼謙當堂提筆,一揮而就。供云:
竊惟情之所鍾,正在吾輩;義之不歉,何恤人言!羅女生同月日,曾與共塾而作書生;幼謙契合金蘭,匪僅逾牆而摟處子。長卿之悅,不為挑琴;宋玉之招,寧關好色!原許乘龍鬚及第,未曾經打毷氉;卻教跨鳳別吹簫,忍使頓成怨曠!臨嫁而期永訣,何異十年不字之貞;赴約而願捐生,無忝千里相思之誼。既藩籬之已觸,總桎梏而自甘。伏望憫此緣慳巧,賜續貂奇遇;憐其情至曲,施解網深仁。寒谷逢乍轉之春,死灰有復燃之色。施同種玉,報擬銜環。上供。
縣宰看了供詞,大加嘆賞,對羅仁卿道:「如此才人,足為快婿。爾女已是覆水難收,何不宛轉成就了他?」羅仁卿道:「已受過辛氏之聘,小人如今也不得自由。」縣宰道:「辛氏知此風聲,也未必情願了。」
縣宰正待勸化羅仁卿,不想辛家知道,也來補狀,要追究姦情。那辛家是大富之家,與縣宰平日原有往來的。這事是他理直,不好曲拗得,又恐怕張幼謙出去,被他兩家氣頭上蠻打壞了,只得准了辛家狀詞,把張幼謙權且收監,還要提到羅氏再審虛實。
卻說張媽媽在家,早晨不見兒子來吃早飯,到書房裡尋他,卻又不見,正不知那裡去了。只見楊老媽走來慌張道:「孺人知道麼?小官人被羅家捉姦,送在牢中去了。」張媽媽大驚道:「怪道他連日有些失張失智,果然做出來。」楊老媽道:「羅、辛兩家都是富豪,只怕官府處難為了小官人,怎生救他便好?」張媽媽道:「除非著人去對他父親說知,討個商量。我是婦人家,幹不得甚麼事,只好管他牢中送飯罷了。」張媽媽叫著一個走使的家人,寫了備細書一封,打發他到湖北去通張忠父知道,商量尋個方便。家人星夜去了。
這邊張幼謙在牢中,自想:「縣宰十分好意,或當保全。但不知那晚惜惜死活如何,只怕今生不能再會了!」正在思念流淚,那牢中人來索常例錢、油火錢,虧得縣宰曾吩咐過,不許難為他,不致動手動腳,卻也言三語四,絮聒得不好聽。幼謙是個書生,又兼心事不快時節,怎耐煩得這些模樣?分解不開之際,忽聽得牢門外一片鑼聲篩著,一夥人從門上直打進來,滿牢中多吃一驚。
幼謙看那為頭的肩下插著一面紅旗,旗上掛下銅鈴,上寫「帥府捷報」。亂嚷道:「那一位是張幼謙秀才?」眾人指著幼謙道:「這個便是。你們是做甚麼的?」那伙人不由分說,一擁將來,團團把幼謙圍住了。道:「我們是湖北帥府,特來報秀才高捷的。快寫賞票!」就有個摸出紙筆來撳住他手,要寫「五百貫」,「三百貫」的亂嘈!幼謙道:「且不要忙,拿出單來看,是何名次,寫賞未遲。」報的人道:「高哩,高哩。」取出一張紅單來,乃是第三名。
幼謙道:「我是犯罪被禁之人,你如何不到我家裡報去,卻在此獄中囉??知縣相公知道,須是不便。」報的人道:「咱們是府上來,見說秀才在此,方纔也曾著人稟過知縣相公的。這是好事,知縣相公料不嗔怪。」幼謙道:「我身命未知如何,還要知縣相公做主,我枉自寫賞何幹?」報的人只是亂嚷,牢中人從旁撮哄,把一個牢裡鬧做了一片。只聽得喝道之聲,牢中人亂竄了去,喊道:「知縣相公來了。」
須臾,縣宰笑嘻嘻的踱進牢來,見眾人尚擁住幼謙不放,縣宰喝道:「為甚麼如此?」報的人道:「正要相公來,張秀才自道在牢中,不肯寫賞,要請相公做主。」縣宰笑道:「不必喧嚷,張秀才高中,本縣原有公費,賞錢五十貫文,在我庫上來領。」取過筆來寫與他了,眾人嫌少,又添了十貫,然後散去。
縣宰請過張幼謙來換了衣巾,施禮過,拱他到公廳上,稱賀道:「恭喜高掇。」幼謙道:「小生蒙覆庇之恩,雖得僥倖,所犯愆尤,還仗大人保全!」縣宰道:「此纖芥之事,不必介懷!下官自當宛轉。」
此時正出牌去拘羅惜惜出官對理未到,縣宰當廳就發個票下來,票上寫道:「張子新捷,鼓樂送歸,羅女免提,候申州定奪。」寫畢,就喚吏典取花紅鼓樂馬匹伺候。縣宰敬幼謙酒三杯,上了花紅,送上了馬,鼓樂前導,送出縣門來。正是:
昨日牢中囚犯,今朝馬上郎君。
風月場添彩色,氤氳使也歡欣。
卻說幼謙迎到半路上,只見前面兩個公人,押著一乘女轎,正望縣裡而來。轎中隱隱有哭聲,這邊領票的公人認得,知是羅惜惜在內,高叫道:「不要來了,張秀才高中,免提了。」就取出票來與那邊的公人看。惜惜在轎中分明聽得,頂開轎簾窺看,只見張生氣昂昂,笑欣欣騎在馬上到面前來,心中暗暗自樂。幼謙望去,見惜惜在轎中,曉得那晚不曾死,心中放下了一個大疙瘩。當下四目相視,悲喜交集。?惜惜的,轉了轎,正在幼謙馬的近邊,先先後後,一路同走,恰像新郎迎著新人轎的一般。單少的是轎上結彩,直到分路處,兩人各丟眼色而別。
幼謙回來見了母親,拜過了,賞賜了迎送之人,俱各散訖。張媽媽道:「你做了不老成的事,幾把我老人家急死。若非有此番天救星,這事怎生了結?今日報事的打進來,還只道是官府門中人來嚷,慌得娘沒躲處哩。直到後邊說得明白,方得放心。我說你在縣牢裡,他們一逕來了。卻是縣間如何就肯放了你?」
幼謙道:「孩兒不才,為兒女私情,做下了事,連累母親受驚。虧得縣裡大人好意,原有周全婚姻之意,只礙著親家不肯。而今僥倖有了這一步,縣裡大人十分歡喜,送孩兒回來,連羅氏女也免提了。孩兒癡心想著,不但可以免罪,或者還有些指望也不見得。」媽媽道:「雖然知縣相公如此,卻是聞得辛家恃富,不肯住手。要到上司陳告,恐怕對他不過。我起初曾著人到你父親處商量去了,不知有甚關節來否?」幼謙道:「這事且只看縣裡申文到州,州裡主意如何,再作道理。娘且寬心。」須臾之間,鄰舍人家都來叫喜,楊老媽也來了。母親歡喜,不在話下。
卻說本州太守升堂,接得湖北帥使的書一封,拆開來看,卻為著張幼謙、羅氏事,托他周全。此書是張忠父得了家信,央求主人寫來的。總是就托忠父代筆,自然寫得十分懇切。那時帥府有權,太守不敢不盡心,只不知這件事的頭腦備細,正要等縣宰來時問他。恰好是日,本縣申文也到,太守看過,方知就裡。又曉得張幼謙新中,一發要周全他了。
只見辛家來告狀道:「張幼謙犯姦禁獄,本縣為情擅放,不行究罪,實為枉法。」太守叫辛某上來,曉諭他道:「據你所告,那羅氏已是失行之婦,你爭他何用?就斷與你家了,你要了這媳婦,也壞了聲名。何不追還了你原聘的財禮,另娶了一房好的,毫無瑕玷,可不是好?你須不比羅家,原是乾淨的門戶,何苦爭此閒氣?」辛某聽太守說得有理,一時沒得回答,叩頭道:「但憑相公做主。」太守即時叫吏典取紙筆與他,要他寫了情願休羅家親事一紙狀詞,行移本縣,在羅仁卿名下,追辛家這項聘財還他。辛家見太守處分,不敢生詞說,叩頭而出。
太守當下密寫一書,釘封在文移中,與縣宰道:「張、羅,佳偶也。茂宰可為了此一段姻緣。此奉帥府處分,毋忽!」縣宰接了州間文移,又看了這書,具兩個名帖,先差一個吏典去請羅仁卿公廳相見,又差一個吏典去請張幼謙。分頭去了。
羅仁卿是個自身富翁,見縣官具帖相請,敢不急赴?即忙換了小帽,穿了大擺褶子,來到公廳。縣宰只要完成好事,優禮相待。對他道:「張幼謙是個快婿,本縣前日曾勸足下納了他。今已得成名,若依我處分,誠是美事。」羅仁卿道:「相公吩咐,小人怎敢有違?只是已許下辛家,辛家斷然要娶,小人將何辭回得他?有此兩難,乞相公臺鑒。」縣宰道:「只要足下相允,辛家已不必慮。」
笑嘻嘻的叫吏典在州裡文移中,取出辛家那紙休親的狀來,把與羅仁卿看。縣宰道:「辛家已如此,而今可以賀足下得佳婿矣。」仁卿沉吟道:「辛家如何就肯寫這一紙?」縣宰笑道:「足下不知,此皆州守大人主意,叫他寫了以便令婿完姻的。」就在袖裡摸出太守書來,與仁卿看了。仁卿見州、縣如此為他,怎敢推辭?只得謝道:「兒女小事,勞煩各位相公費心,敢不從命?」
只見張幼謙也請到了,縣宰接見,笑道:「適才令岳親口許下親事了。」就把密書並辛氏休狀與幼謙看過,說知備細。幼謙喜出望外,稱謝不已。縣宰就叫幼謙當堂拜認了丈人,羅仁卿心下也自喜歡。縣宰邀進後堂,治酒待他翁婿兩人。羅仁卿謙遜不敢與席,縣宰道:「有令婿面上,一坐何妨!」當下盡歡而散。
幼謙回去,把父親求得湖北帥府關節托太守,太守又把縣宰如此如此備細說一遍,張媽媽不勝之喜。那羅仁卿吃了知縣相公的酒,身子也輕了好些,曉得是張幼謙面上帶挈的,一發敬重女婿。羅媽媽一向護短女兒,又見仁卿說州縣如此做主,又是個新得中的女婿,得意自不必說。
次日,是黃道吉日,就著楊老媽為媒,說不捨得放女兒出門,把張幼謙贅了過來。洞房花燭之夜,兩新人原是舊相知,又多是吃驚吃嚇,哭哭啼啼死邊過的,竟得團圓,其樂不可名狀。
成親後,夫婦同到張家拜見媽媽。媽媽看見佳兒佳婦,十分美滿。又吩咐道:「州、縣相公之恩,不可有忘!既已成親,須去拜謝。」幼謙道:「孩兒正欲如此。」遂留下惜惜在家相伴婆婆閒話,張媽媽從幼認得媳婦的,愈加親熱。幼謙卻去拜謝了州、縣。歸來,州縣各遣人送禮致賀。打發了畢,依舊一同到丈人家裡來了。明年幼謙上春官,一舉登第,仕至別駕,夫妻偕老而終。詩曰:
漫說囹圄是福堂,誰知在內報新郎?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第三十卷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詩曰:
冤業相報,自古有之。
一作一受,天地無私。
殺人還殺,自刃何疑?
有如不信,聽取談資。
話說天地間最重的是生命。佛說戒殺,還說殺一物要填還一命。何況同是生人,欺心故殺,豈得不報?所以律法上最嚴殺人償命之條,漢高祖除秦苛法,只留下三章,尚且頭一句,就是「殺人者死」。可見殺人罪極重。但陽世間不曾敗露,無人知道,那裡正得許多法?盡有漏了網的。卻不那死的人落得一死了?所以就有陰報。那陰報事也盡多,卻是在幽冥地府之中,雖是分毫不爽,無人看見。就有人死而復甦,傳說得出來,那口強心狠的人,只認做說的是夢話,自己不曾經見,那裡肯個個聽?卻有一等,即在陽間,受著再生冤家現世花報的,事跡顯著,明載史傳,難道也不足信?還要口強心狠哩!在下而今不說那彭生驚齊襄公,趙王如意趕呂大后,竇嬰、灌夫鞭田勛,這還是道「時哀鬼弄人」,又道是「疑心生暗鬼」,未必不是陽命將絕,自家心上的事發,眼花撩亂上頭起來的。只說些明明白白的現世報,但是報法有不同。看官不嫌絮煩,聽小子多說一兩件,然後入正話。
一件是唐逸史上說的:長安城南曾有僧,日中求齋,偶見桑樹上有一女子在那裡採桑,合掌問道:「女菩薩,此間側近,何處有信心檀越,可化得一齋的麼?」女子用手指道:「去此三四里,有個王家,見在設齋之際,見和尚來到,必然喜捨,可速去!」僧隨他所指處前往,果見一群僧,正要就坐吃齋。此僧來得恰好,甚是喜歡。齋罷,王家翁、姥見他來得及時,問道:「師父像個遠來的,誰指引到此?」僧道:「三四里外,有個小娘子在那裡採桑,是他教導我的。」翁、姥大驚道:「我這裡設齋,並不曾傳將開去。三四里外女子從何知道?必是個未卜先知的異人,非凡女也!」對僧道:「且煩師父與某等同往,訪這女子則個。」翁、姥就同了此僧,到了那邊。那女子還在桑樹上,一見了王家翁、姥,即便跳下樹來,連桑籃丟下了,望前極力奔走。僧人自去了,翁、姥隨後趕來。女子走到家,自進去了。王翁認得這家是村人盧叔倫家裡,也走進來。女子跑進到房裡,掇張床來抵住了門,牢不可開。盧母驚怪他兩個老人家趕著女兒,問道:「為甚麼?」王翁、王母道:「某今日家內設齋,落末有個遠方僧來投齋,說是小娘子指引他的。某家做此功德,並不曾對人說,不知小娘子如何知道?故來問一聲,並無甚麼別故。」盧母見說,道:「這等打甚麼緊,老身去叫他出來。」就走去敲門,叫女兒,女兒堅不肯出。盧母大怒道:「這是怎的起?這小奴才作怪了!」女子在房內回言道:「我自不願見這兩個老貨,也沒甚麼罪過。」盧母道:「鄰里翁婆看你,有甚不好意思?為何躲著不出?」王翁、王姥見他躲避得緊,一發疑心道:「必有奇異之處。」在門外著實懇求,必要一見。女子在房內大喝道:「某年月日有販胡羊的父子三人,今在何處?」王翁、王姥聽見說了這句,大驚失色,急急走出,不敢回頭一看,恨不得多生兩隻腳,飛也似的去了。女子方開出門來,盧母問道:「適才的話,是怎麼說?」女子道:「好叫母親得知:兒再世前曾販羊,從夏州來到此翁、姥家裡投宿。父子三人,盡被他謀死了,劫了資貨,在家裡受用。兒前生冤氣不散,就投他家做了兒子,聰明過人。他兩人愛同珍寶,十五歲害病,二十歲死了。他家裡前後用過醫藥之費,已比劫得的多過數倍了。又每年到了亡日,設了齋供,夫妻啼哭,總算他眼淚也出了三石多了。兒今雖生在此處,卻多記得前事。偶然見僧化飯,所以指點他。這兩個是宿世冤仇,我還要見他怎麼?方纔提破他心頭舊事,吃這一驚不小,回去即死,債也完了。」盧母驚異,打聽王翁夫妻,果然到得家裡,雖不知這些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悸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看官,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麼?略聽小子胡謅一首詩:
採桑女子實堪奇,記得為兒索債時。
導引僧家來乞食,分明追取赴陰司。
高公見他說罷,曉得是衣冠中人,遭盜流落,深相憐憫。又見他字法精好,儀度雍容,便有心看顧他。對他道:「足下既然如此,目下只索付之無奈,且留吾西塾,教我諸孫寫字,再作道理。意下如何?」崔俊臣欣然道:「患難之中,無門可投。得明公提攜,萬千之幸!」高公大喜,延入內書房中,即治酒相待。
正歡飲間,忽然?起頭來,恰好前日所受芙蓉屏,正張在那裡。俊臣一眼瞟去見了,不覺泫然垂淚。高公驚問道:「足下見此芙蓉,何故傷心?」俊臣道:「不敢欺明公,此畫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筆。只不知何得在此?」站起身來再者看,只見有一詞。俊臣讀罷,又嘆息道:「一發古怪!此詞又即是英妻王氏所作。」高公道:「怎麼曉得?」俊臣道:「那筆跡從來認得,且詞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無疑。但此詞是遭變後所題,拙婦想是未曾傷命,還在賊處。明公推究此畫來自何方,便有個根據了。」高公笑道:「此畫來處有因,當為足下任捕盜之責,且不可泄漏!」是日酒散,叫兩個孫子出來拜了先生,就留在書房中住下了。自此俊臣只在高公門館,不題。
卻說高公明日密地叫當值的請將郭慶春來,問道:「前日所惠芙蓉屏,是那裡得來的?」慶春道:「買自城外尼院。」高公問了去處,別了慶春,就差當值的到尼院中仔細盤問:「這芙蓉屏是那裡來的?又是那個題詠的?」王氏見來問得蹊蹺,就叫院主轉問道:「來問的是何處人?為何問起這些緣故?」當值的回言:「這畫而今已在高府中,差來問取來歷。」王氏曉得是官府門中來問,或者有些機會在內,叫院主把真話答他道:「此畫是同縣顧阿秀捨的,就是院中小尼慧圓題的。」當值的把此言回復高公。高公心下道:「只須賺得慧圓到來,此事便有著落。」進去與夫人商議定了。
隔了兩日,又差一個當值的,吩咐兩個轎夫?了一乘轎到尼院中來。當值的對院主道:「在下是高府的管家。本府夫人喜誦佛經,無人作伴。聞知貴院中小師慧圓了悟,願禮請拜為師父,供養在府中。不可推卻!」院主遲疑道:「院中事務大小都要他主張,如何接去得?」
王氏聞得高府中接他,他心中懷著復仇之意,正要到官府門中走走,尋出機會來。亦且前日來盤問芙蓉屏的,說是高府,一發有些疑心。便對院主道:「貴宅門中禮請,豈可不去?萬一推托了,惹出事端來,怎生當抵?」院主曉得王氏是有見識的,不敢違他,但只是道:「去便去,只不知幾時可來。院中有事怎麼處?」王氏道:「等見夫人過,住了幾日,覷個空便,可以來得就來。想院中也沒甚事,倘有疑難的,高府在城不遠,可以來問信商量得的。」院主道:「既如此,只索就去。」當值的叫轎夫打轎進院,王氏上了轎,一直的?到高府中來。
高公未與他相見,只叫他到夫人處見了,就叫夫人留他在臥房中同寢,高公自到別房宿歇。夫人與他講些經典,說些因果,王氏問一答十,說得夫人十分喜歡敬重。閒中問道:「聽小師父一談,不是這裡本處人。還是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半路出家的?」王氏聽說罷,淚如雨下道:「覆夫人:小尼果然不是此間,是真州人。丈夫是永幕縣尉,姓崔名英,一向不曾敢把實話對人說,而今在夫人面前,只索實告,想自無妨。」隨把赴任到此,舟人盜劫財物,害了丈夫全家,自己留得性命,脫身逃走,幸遇尼僧留住,落髮出家的說話,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哭泣不止。
夫人聽他說得傷心,恨恨地道:「這些強盜,害得人如此!天理昭彰,怎不報應?」王氏道:「小尼躲在院中一年,不見外邊有些消耗。前日忽然有個人拿一幅畫芙蓉到院中來施。小尼看來,卻是丈夫船中之物。即向院主問施人的姓名,道是同縣顧阿秀兄弟。小尼記起丈夫賃的船正是船戶顧姓的。而今真贓已露,這強盜不是顧阿秀是誰?小尼當時就把舟中失散的意思,做一首詞,題在上面。後來被人買去了。貴府有人來院,查問題詠芙蓉下落。其實即是小尼所題,有此冤情在內。」即拜夫人一拜道:「強盜只在左近,不在遠處了。只求夫人轉告相公,替小尼一查。若是得了罪人,雪了冤仇,以下報亡夫,相公、夫人恩同天地了!」夫人道:「既有了這些影跡,事不難查,且自寬心!等我與相公說就是。」
夫人果然把這些備細,一一與高公說了。又道:「這人且是讀書識字,心性貞淑,決不是小家之女。」高公道:「聽他這些說話與崔縣尉所說正同。又且芙蓉屏是他所題,崔縣尉又認得是妻子筆跡。此是崔縣尉之妻,無可疑心。夫人只是好好看待他,且不要說破。」高公出來見崔俊臣時,俊臣也屢屢催高公替他查查芙蓉屏的蹤跡。高公只推未得其詳,略不提起慧圓的事。
高公又密密差人問出顧阿秀兄弟居址所在,平日出沒行徑,曉得強盜是真。卻是居鄉的官,未敢輕自動手。私下對夫人道:「崔縣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當使他夫妻團圓。但只是慧圓還是個削髮尼僧,他日如何相見,好去做孺人?你須慢慢勸他長髮改妝才好。」夫人道:「這是正理。只是他心裡不知道丈夫還在,如何肯長髮改妝?」高公道:「你自去勸他,或者肯依固好。畢竟不肯時節,我另自有說話。」
夫人依言,來對王氏道:「吾已把你所言盡與相公說知,相公道:『捕盜的事,多在他身上,管取與你報冤。』」王氏稽首稱謝。夫人道:「只有一件。相公道,你是名門出身,仕宦之妻,豈可留在空門沒個下落?叫我勸你長髮改妝。你若依得,一力與你擒盜便是。」王氏道:「小尼是個未亡之人,長髮改妝何用?只為冤恨未伸,故此上求相公做主。若得強盜殲滅,只此空門靜守,便了終身。還要甚麼下落?」夫人道:「你如此妝飾,在我府中也不為便。不若你留了髮,認義我老夫婦兩個,做個孀居寡女,相伴終身。未為不可。」王氏道:「承家相公,夫人?舉,人非木石,豈不知感?但重整雲鬟,再施鉛粉,丈夫已亡,有何心緒?況老尼相救深恩,一旦棄之,亦非厚道。所以不敢從命。」
夫人見他說話堅決,一一回報了高公。高公稱嘆道:「難得這樣立志的女人!」又叫夫人對他說道:「不是相公苦苦要你留頭,其間有個緣故。前日因去查問此事,有平江路官吏相見,說:『舊年曾有人告理,也說是永幕縣尉,只怕崔生還未必死。』若是不長得髮,他日一時擒住此盜,查得崔生出來,此時僧俗各異,不得團圓,悔之何及!何不權且留了頭髮?等事體盡完,崔生終無下落,那時任憑再淨了髮,還歸尼院,有何妨礙?」王氏見說是有人還在此告狀,心裡也疑道:「丈夫從小會沒水,是夜眼見得囫圇拋在水中的,或者天幸留得性命也不可知。」遂依了夫人的話,雖不就改妝,卻從此不剃髮,權扮作道姑模樣了。
又過了半年,朝廷差個進士薛溥化為監察御史,來按平江路。這個薛御史乃是高公舊日屬官,他吏才精敏,是個有手段的。到了任所,先來拜謁高公。高公把這件事密密托他,連顧阿秀姓名、住址、去處,都細細說明白了。薛御史謹記在心,自去行事,不在話下。
且說顧阿秀兄弟,自從那年八月十五夜一覺直睡到天明,醒來不見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跡敗露,不敢明明追尋。雖在左近打聽兩番,並無蹤影,這是不好告訴人的事,只得隱忍罷了。此後一年之中,也曾做個十來番道路,雖不能如崔家之多,僥倖再不敗露,甚是得意。
一日正在家歡呼飲酒間,只見平江路捕盜官帶著一哨官兵,將宅居圍住,拿出監察御史發下的訪單來。顧阿秀是頭一名強盜,其餘許多名字,逐名查去,不曾走了一個。又拿出崔縣尉告的贓單來,連他家裡箱籠,悉行搜卷,並盜船一隻,即停泊門外港內,盡數起到了官,解送御史衙門。
薛御史當堂一問,初時抵賴,及查物件,見了永幕縣尉的敕牒尚在箱中,贓物一一對款,薛御史把崔縣尉舊日所告失盜狀,念與他聽,方各俯首無詞。薛御史問道:「當日還有孺人王氏,今在何處?」顧阿秀等相顧不出一語。御史喝令嚴刑拷訊。顧阿秀招道:「初意實要留他配小的次男,故此不殺。因他一口應承,願做新婦,所以再不防備。不期當年八月中秋,乘睡熟逃去,不知所向。只此是實情。」御史錄了口詞,取了供案,凡是在船之人,無分首從,盡問成梟斬死罪,決不待時。原贓照單給還失主。
御史差人回復高公,就把贓物送到高公家來,交與崔縣尉。俊臣出來,一一收了。曉得敕牒還在,家物猶存,只有妻子沒查下落處,連強盜肚裡也不知去向了,真個是渺茫的事。俊臣感新思舊,不覺慟哭起來。有詩為證:
堪笑聰明崔俊臣,也應落難一時渾。
既然因畫能追盜,何不尋他題畫人?
原來高公有心,只將畫是顧阿秀施在尼院的說與俊臣知道,並不曾提起題畫的人,就在院中為尼,所以俊臣但得知盜情,因畫敗露,妻子卻無查處,竟不知只在畫上,可以跟尋出來的。
當時俊臣慟哭已罷,想道:「既有敕牒,還可赴任。若再稽遲,便恐另補有人,到不得地方了。妻子既不見,留連於此無益。」請高公出來拜謝了,他就把要去赴任的意思說了。高公道:「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無偶,豈可獨去?待老夫與足下做個媒人,娶了一房孺人,然後夫妻同往也未為遲。」俊臣含淚答道:「糟糠之妻,同居貧賤多時,今遭此大難,流落他方,存亡未卜。然據著芙蓉屏上尚有題詞,料然還在此方。今欲留此尋訪,恐事體渺茫,稽遲歲月,到任不得了。愚意且單身到彼,差人來高揭榜文,四處追探,拙婦是認得字的。傳將開去,他聞得了,必能自出。除非憂疑驚恐,不在世上了。萬一天地垂憐,尚然留在,還指望伉儷重諧。英感明公恩德,雖死不忘,若別娶之言,非所願聞。」
高公聽他說得可憐,曉得他別無異心,也自淒然道:「足下高誼如此,天意必然相佑,終有完全之日。吾安敢強逼?只是相與這幾時,容老夫少盡薄設奉餞,然後起程。」
次日開宴餞行,邀請郡中門生、故吏、各官與一時名士畢集,俱來奉陪崔縣尉。酒過數巡,高公舉杯告眾人道:「老夫今日為崔縣尉了今生緣。」眾人都不曉其意,連崔俊臣也一時未解,只見高公命傳呼後堂:「請夫人打發慧圓出來!」俊臣驚得目呆,只道高公要把甚麼女人強他納娶,故設此宴,說此話,也有些著急了。夢裡也不曉得他妻子叫得甚麼慧圓!當時夫人已知高公意思,把「崔縣尉在館內多時,昨已獲了強盜,問了罪名,追出敕牒,今日餞行赴任,特請你到堂廝認團圓......」逐項逐節的事情,說了一遍。王氏如夢方醒,不勝感激。先謝了夫人,走出堂前來。
此時王氏髮已半長,照舊妝飾。崔縣尉一見,乃是自家妻子,驚得如醉裡夢裡。高公笑道:「老夫原說道與足下為媒,這可做得著麼?」崔縣尉與王氏相持大慟,說道:「自料今生死別了,誰知在此,卻得相見?」
座客見此光景,盡有不曉得詳悉的,向高公請問根由。高公便叫書僮去書房裡取出芙蓉屏來,對眾人道:「列位要知此事,須看此屏。」眾人爭先來看,卻是一畫一題。看的看,念的念,卻不明白這個緣故。高公道:「好教列位得知,只這幅畫,便是崔縣尉夫妻一段大姻緣。這圖即是崔縣尉所畫,這詞即是崔孺人所題。他夫妻赴任到此,為船上所劫。崔孺人脫逃於尼院出家,遇人來施此畫,認出是船中之物,故題此詞。後來此畫卻入老夫之手。遇著崔縣尉到來,又認出是孺人之筆。老夫暗地著人細細問出根由,乃知孺人在尼院,叫老妻接將家來往著。密行訪緝,備得大盜蹤跡。托了薛御史究出此事,強盜俱已伏罪。崔縣尉與孺人在家下,各有半年多,只道失散在那裡,竟不知同在一處多時了。老夫一向隱忍,不通他兩人知道,只為崔孺人頭髮未長,崔縣尉敕牒未獲,不知事體如何,兩人心事如何?不欲造次漏泄。今罪人既得,試他義夫節婦,兩下心堅,今日特地與他團圓這段因緣,故此方纔說替他了今生緣,即是崔孺人詞中之句,方纔說:『請慧圓。』乃是崔孺人尼院中所改之字,特地使崔君與諸公不解,為今日酒間一笑耳。」
崔俊臣與王氏聽罷,兩個哭拜高公,連在坐之人無不下淚,稱嘆高公盛德,古今罕有。王氏自到裡面去拜謝夫人了。高公重入座席,與眾客盡歡而散。是夜特開別院,叫兩個養娘伏侍王氏與崔縣尉在內安歇。
明日,高公曉得崔俊臣沒人伏侍,贈他一奴一婢,又贈他好些盤纏,當日就道。他夫妻兩個感念厚恩,不忍分別,大哭而行。王氏又同丈夫到尼院中來,院主及一院之人,見他許久不來,忽又改妝,個個驚異。王氏備細說了遇合緣故,並謝院主看待厚意。院主方纔曉得顧阿秀劫掠是真,前日王氏所言妻妾不相容,乃是一時掩飾之詞。院中人個個與他相好的,多不捨得他去。事出無奈,各各含淚而別。夫妻兩個同到永嘉去了。
在永嘉任滿回來,重過蘇州,差人問候高公,要進來拜謁。誰知高公與夫人俱已薨逝,殯葬已畢了。崔俊臣同王氏大哭,如喪了親生父母一般。問到他墓下,拜奠了,就請舊日尼院中各眾,在墓前建起水陸道場,三晝夜,以報大恩。王氏還不忘經典,自家也在裡頭持誦。事畢,同眾尼再到院中。崔俊臣出宦資,厚贈了院主。王氏又念昔日朝夜禱祈觀世音暗中保佑,幸得如願,夫婦重諧,出白金十兩,留在院主處,為燒香點燭之費。不忍忘院中光景,立心自此長齋念觀音不輟,以終其身。當下別過眾尼,自到真州寧家,另日赴京補官,這是後事,不必再題。
此本話文,高公之德,崔尉之誼,王氏之節,皆是難得的事。各人存了好心,所以天意周全,好人相逢。畢竟冤仇盡報,夫婦重完,此可為世人之勸。詩云:
王氏藏身有遠圖,間關到底得逢夫。
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將新婦呼。
又詩云:
芙蓉本似美人妝,何意飄零在路旁?
畫筆詞鋒能巧合,相逢猶自墨痕香。
又有一首讚嘆御史大夫高公云:
高公德誼薄雲天,能結今生未了緣。
不使初時輕逗漏,致今到底得團圓。
芙蓉畫出原雙蒂,萍藻浮來亦共聯。
可惜白楊堪作柱,空教灑淚及黃泉。
第二十八卷金光洞主談舊蹟 玉虛尊者悟前身
詩云:
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
中有仙童開一室,皆言此待樂天來。
又云:
吾學空門不學仙,恐君此語是虛傳。
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這兩首絕旬,乃是唐朝侍郎白香山白樂天所作,答浙東觀察使李公的。樂天一生精究內典,勤修上乘之業,一心超脫輪迴,往生淨土。彼時李公師稷觀察浙東,有一個商客,在他治內明州同眾下海,遭風飄蕩,不知所止,一月有餘,纔到一個大山。瑞雲奇花,白鶴異樹,盡不是人間所見的。山側有人出來迎問道:「是何等人來得到此?」商客具言隨風飄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繫定了船,上岸來見天師。」同舟中膽小,不知上去有何光景,個個退避。
只有這一個商客,跟將上去。岸上人領他到一個所在,就像大寺觀一般。商客隨了這人,依路而進。見一個道士,鬚眉皆白,兩旁侍衛數十人,坐大殿上,對商客道:「你本中國人,此地有緣,方得一到。此即世傳所稱蓬萊山也。你既到此地,可要各處看看去麼?」商客口稱要看。道士即命左右領他宮內游觀。
玉臺翠樹,光彩奪目。有數十處院宇,多有名號。只有一院,關鎖得緊緊的,在門縫裡窺進去,只見滿庭都是奇花,堂中設一虛座。座中有褥,階下香煙撲鼻。商客問道:「此是何處?卻如此空鎖著?」那人答道:「此是白樂天前生所駐之院。樂天今在中國未來,故關閒在此。」
商客心中原曉得白樂天是白侍郎的號,便把這些去處光景,一一記著。別了那邊人,走下船來。隨風使帆,不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將所見之景。備細來稟知李觀察。李觀察盡錄其所言,書報白公。白公看罷,笑道:「我修淨業多年,西方是我世界,豈復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此把這兩首絕句回答李公,見得他修的是佛門上乘,要到兜率天宮,不稀罕蓬萊仙島意思。
後人評論:「道是白公脫屣煙埃,投棄軒冕,一種非凡光景,豈不是個謫仙人?海上之說,未為無據。但今生更復勤修精進,直當超脫玄門,上證大覺。後來果位,當勝前生。這是正理。
要知從來名人達士,巨卿偉公,再沒一個不是有宿根再來的人。若非仙官謫降,便是古德轉生。所以聰明正直,在世間做許多好事。如東方朔是歲星,馬周是華山素靈宮仙官,王方平是琅琊寺僧,真西山是草庵和尚,蘇東坡是五戒禪師,就是死後或原歸故處,或另補仙曹。如卜子夏為修文郎,郭璞為水仙伯,陶弘景為蓬萊都水監,李長吉召撰《白玉樓記》,皆歷歷可考,不能盡數。
至如奸臣叛賊,必是藥叉、羅剎、修羅、鬼王之類,決非善根。乃有小說中說,李林甫遇道士,盧杞遇仙女,說他本是仙種,特來度他。他兩個都不願做仙人,願做幸相,以至墮落。此多是其家門生、故吏一黨之人,撰造出來,以掩其平生過惡的。若依他說,不過遲做得仙人五六百年,為何陰間有「李林甫十世為牛九世倡」之說?就是說道業報盡了,還歸本處,五六百年後,便不可知。為何我朝萬曆年間,河南某縣,雷擊死娼婦,背上還有『唐朝李林甫』五字?此卻六百年不只了。可見說惡人也是仙種,其說荒唐,不足憑信。
小子如今引白樂天的故事說這一番話。只要有好根器的人,不可在火坑欲海戀著塵緣,忘了本來面目。
待小子說一個宋朝大臣,在當生世裡,看見本來面目的一個故事,與看官聽一聽。詩云:
昔為東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裡人。
手把楊枝臨水坐,尋思往事是前身。
卻說西方雙摩訶池邊,有幾個洞天。內中有兩個洞,一個叫作金光洞,一個叫做玉虛洞。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做洞主。住居極樂勝境,同修無上菩提。忽一日,玉虛洞中尊者來對金光洞中尊者道:「吾佛以救度眾生為本,吾每靜修洞中,固是正果。但只獨善其身,便是辟支小乘。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轉輪迴,遊戲他七八十年,做些濟人利物的事,然後回來,復居於此。可不好麼?」金光洞尊者道:「塵世紛囂,有何好處?雖然可以濟人利物,只怕為慾火所燒,迷戀起來。沒人指引回頭,忘卻本來面目,便要墮落輪迴道中,不知幾劫才得重修圓滿?怎麼說得『復居此地』這樣容易話?」
玉虛洞尊者見他說罷,自悔錯了念頭。金光洞尊者道:「此念一起,吾佛已知。伽藍韋馱,即有密報,豈可復悔?須索向閻浮界中去走一遭,受享些榮華富貴,就中做些好事,切不可迷了本性。倘若恐怕濁界汨沒,一時記不起,到得五十年後,我來指你個境頭,等你心下洞徹罷了。」
玉虛洞尊者當下別了金光洞尊者,自到洞中,吩咐行童:「看守著洞中,原自早夜焚香誦經,我到人間走一遭去也。」一靈真性,自去揀那善男信女、有德有福的人家好處投生,不題。
卻說宋朝鄂州江夏有個官人,官拜左侍禁,姓馮各式,乃是個好善積德的人。夫人一日夢一金身羅漢下降,產下一子,產時異香滿室。看那小廝時,生得天庭高聳,地角方圓,兩耳垂珠,是個不凡之相。兩三歲時,就穎悟非凡。看見經卷上字,恰像原是認得的,一見不忘。送入學中,取名馮京,表字當世。過目成誦,萬言立就。雖讀儒書,卻又酷好佛典,敬重釋門。時常瞑目打坐,學那禪和子的模樣。不上二十歲,連中了三元。
說話的,你錯了。據著《三元記》戲本上,他父親叫做馮商,是個做客的人,如何而今說是做官的?連名字多不是了。看官聽說:那戲文本子,多是胡謅,豈可憑信!只如南北戲文,極頂好的,多說《琶琶》、《西廂》。那蔡伯喈,漢時人,未做官時,父母雙亡,盧墓致瑞,公府舉他孝廉,何曾為做官不歸?父母餓死?且是漢時不曾有狀元之名。漢朝當時正是董卓專權,也沒有個牛丞相。鄭恆是唐朝大官,夫人崔氏,皆有封號,何曾有失身張生的事?後人雖也有曉得是元微之不遂其欲,托名醜詆的,卻是戲文倒說崔張做夫妻到底,鄭恆是個花臉衙內,撞階死了。卻不是顛倒得沒道理!只這兩本出色的,就好笑起來,何況別本,可以準信得的?所以小子要說馮當世的故事,先據正史,把父親名字說明白了,免得看官每信著戲文上說話,千古不決。閒話休題。
且說那馮公自中三元以後,任官累典名藩,到處興利除害,流播美政,護持佛教,不可盡述。後來入遷政府,做了丞相。忽一日,體中不快,遂告個朝假,在寓靜養調理。其時英宗皇帝,聖眷方隆,連命內臣問安,不絕於道路。又詔令翰院有名醫人數個,到寓診視,聖諭盡心用藥,期在必癒。服藥十來日,馮相病已好了,卻是嬴瘦了好些,拄了杖才能行步。
久病新癒,氣虛多驚,倦視綺羅,厭聞弦管,思欲靜坐養神,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來。後園中花木幽深之處,有一所茅庵,名曰容膝庵,乃是那陶淵明《歸去來辭》中語,見得庵小,只可容著兩膝的話。馮相到此,心意欣然,便叫侍妾每都各散去,自家取龍涎香,焚些在博山爐中,疊膝瞑目,坐在禪床中蒲團上。
默坐移時,覺神清氣和,肢體舒暢。徐徐開目,忽見一個青衣小童,神貌清奇,冰姿瀟灑,拱立在禪床之右。馮相問小童道:「婢僕皆去,你是何人,獨立在此?」小童道:「相公久病新癒,心神忻悅,恐有所遊,小童願為參從。不敢擅離。」公伏枕日久,沉疾既癒,心中正要閒遊。忽聞小童之言,意思甚快。乘興離榻,覺得體力輕健,與平日無病時節無異。步至庵外,小童稟道:「路徑不平,恐勞尊重,請登羊車,緩遊園圃。」馮相喜小童如此慧黯,笑道:「使得,使得。」
說話之間,小童挽羊車一乘,來到面前。但見:
簾垂斑竹,輪斲香檀。同心結帶繫鮫鮹,盤角曲欄雕美玉。坐茵鋪錦褥,蓋頂覆青氈。
馮相也不問羊車來歷,忻然升車而坐。小童揮鞭在前馭著,車去甚速,勢若飄風。馮相驚怪道:「無非是羊,為何如此行得速?」低頭前視,見駕車的全不似羊,也不是牛馬之類。憑軾仔細再看,只見背尾皆不辨,首尾足上毛五色,光彩射人。奔走挽車,穩如磐石。馮相公大驚,方欲詢問小童,車行已出京都北門,漸漸路入青霄,行去多是翠雲深處。下視塵寰,直在底下,虛空之中。過了好些城郭,將有一飯時候,車才著地住了。
小童前稟道:「此地勝絕,請相公下觀。」馮相下得車來,小童不知所向,連羊車也不見了。舉頭四顧,身在萬山之中。但見:
山川秀麗,林麓清佳。出沒萬壑煙霞,高下千峰花木。靜中有韻,細流石眼水涓涓;相逐無心,閒出嶺頭雲片片。溪深綠草茸茸茂,石老蒼苔點點斑。
馮相身處朝市,向為塵俗所役,乍見山光水色,洗滌心胸。正如酷暑中行,遇著清泉百道,多時病滯,一旦消釋。馮相心中喜樂,不覺拊腹而嘆道:「使我得頂笠披蓑,攜鋤趁犢,躬耕數畝之田,歸老於此地。每到秋苗熟後,稼穡登場,旋煮黃雞,新釀白酒,與鄰叟相邀。瓦盆磁甌,量晴較雨。此樂雖微,據我所見,雖玉印如霜,金印如斗,不足比之!所恨者君恩未報,不敢歸田。他日必欲遂吾所志!」
方欲縱步玩賞,忽聞清磬一聲,響於林杪。馮相舉目仰視,向松陰竹影疏處,隱隱見山林間有飛檐碧瓦,棟宇軒窗。馮相道:「適才磬聲,必自此出。想必有幽人居止,何不前去尋訪?」遂穿雲踏石,歷險登危,尋徑而走。過往處,但聞流水松風,聲喧於步履之下。漸漸林麓兩分,峰巒四合。行至一處,溪深水漫,風軟雲閒,下枕清流,有千門萬戶。但見:
嵬嵬宮殿,虯松鎮碧瓦朱扉;
寂寂迴廊,鳳竹映雕欄玉砌。
玲瓏樓閣,干霄覆雲,工巧非人世之有。巖畔洞門開處,掛一白玉牌,牌上金書「金光第一洞」。馮相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因是走得路多了,覺得肢體倦怠,暫歇在門閫石上坐著。
坐還未定,忽聞大聲起於洞中,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大聲方住,狂風復起。松竹低偃,瓦礫飛揚,雄氣如奔,頃刻而止。馮相驚駭,急回頭看時,一巨獸自洞門奔出外來。你道怎生模樣?但見:
目光閃爍,毛色斑斕。剪尾巖谷風生,移步郊園草偃。山前一吼,懾將百獸潛形;林下獨行,威使群毛震悚。滿口利牙排劍戟,四蹄鋼爪利鋒鋩。
奔走如飛,將至坐側。馮相愴惶欲避無計。忽聞金錫之聲震地,那個猛獸恰像有人趕逐他的,竄伏亭下,斂足瞑目,猶如待罪一般。馮相驚異未定,見一個胡僧自洞內走將出來。你道怎生模樣?但見:
修眉垂雪,碧眼橫波。衣披烈火七幅鮫綃,杖拄降魔九環金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楞迦峰頂人。
將至洞門,將錫杖橫了,稽首馮相道:「小獸無知,驚恐丞相。」馮相答禮道:「吾師何來,得救殘喘?」胡僧道:「貧僧即此間金光洞主也。相公別來無恙??茶相邀,丈室閒話則個。」馮相見他說「別來無恙」的話,舉目細視胡僧面貌,果然如舊相識,但倉卒中不能記憶。遂相隨而去。
到方丈室中,啜茶已罷。正要款問仔細,金光洞主起身對馮相道:「敝洞荒涼,無以看玩。若欲遊賞煙霞,遍觀雲水,還要邀相公再遊別洞。」遂相隨出洞後而去。但覺天清景麗,日暖風和,與世俗溪山,迥然有異。須臾到一處,飛泉千丈,注入清溪,白石為橋,斑竹夾徑。於巔峰之下,見一洞門,門用玻璃為牌,牌上金書「玉虛尊者之洞」。馮相對金光洞主道:「洞中景物,料想不凡。若得一觀,此心足矣。」金光洞主道:「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遂排扉而入。
馮相本意,只道洞中景物可賞。既到了裡面,塵埃滿地,門戶寂寥,似若無人之境。但見:
金爐斷燼,玉磬無聲。絳燭光消,仙扃晝掩。蛛網遍生虛室,寶鉤低壓重簾。壁間紋幕空垂,架上金經生蠢。閒庭悄悄,芊綿碧草侵階;幽檻沉沉,散漫綠苔生砌。松陰滿院鶴相對,山色當空人未歸。
馮相猶豫不決,逐步走至後院。忽見一個行童,憑案誦經。馮相問道:「此洞何獨無僧?」行童聞言,掩經離榻,拱揖而答道:「玉虛尊者遊戲人間,今五十六年,更三十年方回。此洞緣主者未歸,是故無人相接。」金光洞主道:「相公不必問,後當自知。此洞有個空寂樓臺,迥出群峰,下視千里,請相公登樓,款歇而歸。」
遂與登樓。看那樓上時:
碧瓦甃地,金獸守扃。飾異寶於虛檐,纏玉虯於巨棟。犀軸仙書,堆積架上。
馮相正要取卷書來看看,那金光洞主指樓外雲山,對馮相道:「此處盡堪寓目,何不憑欄一看?」馮相就不去看書,且憑欄凝望,遙見一個去處:
翠煙掩映,絳霧氤氳。美木交枝,清陰接影。瓊樓碧瓦玲瓏,玉樹翠柯搖曳。波光拍岸,銀濤映天。翠色逼人,冷光射目。
其時,日影下照,如萬頃琉璃。馮相注目細視良久,問金光洞主道:「此是何處,其美如此!」金光洞主愕然而驚,對馮相道:「此地即雙摩訶池也。此處溪山,相公多曾遊賞,怎麼就不記得了?」
馮相聞得此語,低頭仔細回想,自兒童時,直至目下,一一追算來,並不記曾到此,卻又有些依稀認得。正不知甚麼緣故,乃對金光洞主道:「京心為事奪,壯歲舊遊,悉皆不記。不知幾時曾到此處?隱隱已如夢寐。人生勞役,至於如此!對景思之,令人傷感!」
金光洞主道:「相公儒者,當達大道,何必浪自傷感?人生寄身於太虛之中,其間榮瘁悲歡,得失聚散,彼死此生,投形換殼,如夢一場。方在夢中,原不足問。及到覺後,又何足悲?豈不聞《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古皆以浮生比夢,相公只要夢中得覺,回頭即是,何用傷感!此盡正理,願相公無輕老僧之言!」馮相聞語,帖然敬伏。
方欲就坐款話,忽見虛簷日轉,晚色將催。馮相意要告歸,作別金光洞主道:「承挈遊觀,今盡興而返,此別之後,未知何日再會?」
金光洞主道:「相公是何言也?不久當與相公同為道友,相從於林下,日子正長,豈無相見之期?」
馮相道:「京病既癒,旦夕朝參,職事相索,自無暇日,安能再到林下,與吾師遊樂哉?」
金光洞主笑道:「浮世光陰迅速,三十年只同瞬息。老僧在此,轉眼間伺候相公來,再居此洞便了。」
馮相道:「京雖不才,位居一品。他日若荷君恩,放歸田野,苟不就宮祠微祿,亦當為田舍翁,躬耕自樂,以終天年。況自此再三十年,京已壽登耄耋,豈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為衲僧耶?」
金光洞主但笑而不答。
馮相道:「吾師相笑,豈京之言有誤也?」
金光洞主道:「相公久羈濁界,認殺了現前身子。竟不知身外有身耳。」
馮相道:「豈非除此色身之外,別有身耶?」
金光洞主道:「色身之外,原有前身。今日相公到此,相公的色身又是前身了。若非身外有身,相公前日何以離此?今日怎得到此?」
馮相道:「吾師何術使京得見身外之身?」
金光洞主道:「欲見何難?」就把手指向壁間畫一圓圈,以氣吹之,對馮相道:「請相公觀此景界。」
馮相遂近壁視之,圓圈之內,瑩潔明朗,如掛明鏡。注目細看其中,見有:
風軒水榭,月塢花畦。小橋跨曲水橫塘,垂柳籠綠窗朱戶。
遍看池亭,皆似曾到,但不知是何處園圃在此壁間?馮相疑心是障眼之法,正色責金光洞主道:「我佛以正法度人,吾師何故將幻術變現,惑人心目?」
金光洞主大笑而起,手指園圃中東南隅道:「如此景物,豈是幻也?請相公細看,真偽可見。」
馮相走近前邊,注目再者,見園圃中有粉牆小徑,曲檻雕欄。向花木深處,有茅庵一所。半開竹牖,低下疏簾。閒階日影三竿,古鼎香煙一縷。茅庵內有一人,疊足瞑目,靠蒲團坐禪床上。
馮相見此,心下躊躇。金光洞主將手拍著馮相背上道:「容膝庵中,爾是何人?」大喝一偈道:「五十六年之前,各占一所洞天。容膝庵中莫誤,玉虛洞裡相延。」向馮相耳畔叫一聲:「咄!」
馮相於是頓省:遊玉虛洞者,乃前身;坐容膝庵者,乃色身。不覺失聲道:「當時不曉身外身,今日方知夢中夢。」因此頓悟無上菩提,喜不自勝。方欲參問心源,印證禪覺,回顧金光洞主,已失所在。遍視精舍迦藍,但只見:
如雲藏寶殿,似霧隱迴廊。審聽不聞鐘磬之清音,仰視已失峰巖之險勢。玉虛洞府,想卻在海上嬴洲;空寂樓臺,料復歸極樂國土。只疑看罷僧繇畫,捲起丹青十二圖。
一時廊殿洞府溪山,撚指皆無蹤跡,單單剩得一身,儼然端坐後園容膝庵中禪床之上。覺茶味猶甘,松風在耳。鼎內香煙尚裊,座前花影未移。入定一晌之間,身遊萬里之外。
馮相想著境界了然,語話分明,全然不像夢境。曉得是禪靜之中,顯見宿本。況且自算其壽,正是五十六歲,合著行童說尊者遊戲人間之年數,分明己身是金光洞主的道友玉虛尊者的轉世。
自此每與客對,常常自稱老僧。後三十年,一日,無疾而終。自然仍歸玉虛洞中去矣。詩曰:
玉虛洞裡本前身,一夢回頭八十春。
要識古今賢達者,阿誰不是再來人?
第二十九卷通閨闥堅心燈火 鬧囹圄捷報旗鈴
詩曰:
世間何物是良圖?惟有科名救急符。
試看人情翻手變,窗前可不下功夫!
話說自漢以前,人才只是幸薦徵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所以野無遺賢,人無匿才,天下盡得其用。自唐宋以來,俱重科名。雖是別途進身,盡能致位權要,卻是惟以此為華美。往往有只為不得一第,情願老死京華的。
到我國朝,初時三途並用,多有名公大臣,不由科甲出身,一般也替朝廷幹功立業,青史標名不朽。那見得只是進士纔做得事?直到近來,把這件事越重了。不是科甲的人,不得當權。當權所用的,不是科甲的人,不與他好衙門。好地方,多是一帆布置。見了以下出身的,就不是異途,也必揀個憊賴所在打發他。不上幾時,就勾銷了。總是不把這幾項人看得在心上。所以別項人內便盡有英雄豪傑在裡頭,也無處展布。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幹,都把那志氣灰了,怎能夠有做得出頭的!及至是個進士出身,便貪如柳盜跖,酷如周興、來俊臣,公道說不去,沒奈何考察壞了,或是參論壞了,畢竟替他留些根。又道是:「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跌撲不多時,轉眼就高官大祿,仍舊貴顯;豈似科貢的人,一勾了帳?只為世道如此重他,所以一登科第,便像升天。卻又一件好笑,就是科第的人,總是那窮酸秀才做的,並無第二樣人做得。及至肉眼愚眉,見了窮酸秀才,誰肯把眼梢來管顧他?還有一等豪富親眷,放出倚富欺貧的手段,做盡了惡薄腔子待他。到得忽一日榜上有名,掇將轉來,呵脬捧卵,偏是平日做腔欺負的頭名,就是他上前出力。真個世間惟有這件事,賤的可以立貴,貧的可以立富。難分難解的冤仇,可以立消;極險極危的道路,可以立平。遮莫做了沒脊梁、惹羞恥的事,一床錦被可以遮蓋了。說話的,怎見得如此?看官,你不信且先聽在下說一件勢利好笑的事。
唐時有個舉子叫做趙琮,累隨計吏,赴南宮春試,屢次不第。他的妻父是個鍾陵大將,趙琮貧窮,只得靠著妻父度日。那妻家武職官員,宗族興旺,見趙琮是個多年不利市的寒酸秀才,沒一個不輕薄他的。妻父妻母看見別人不放他在心上,也自覺得沒趣,道女婿不爭氣,沒長進,雖然是自家骨肉,未免一科厭一科,弄做個老厭物了。況且有心嫌鄙了他,越看越覺得寒酸,不足敬重起來。只是不好打發得他開去,心中好些不耐煩。趙琮夫妻兩個,不要說看了別人許多眉高眼低,只是父母身邊,也受多少兩般三樣的怠慢,沒奈何爭氣不來,只得怨命忍耐。
一日,趙琮又到長安赴試去了。家裡撞著迎春日子,軍中高會,百戲施呈。唐時有為「春設」,傾城仕女沒一個不出來看。大戶人家搭了棚廠,設了酒席在內,邀請親戚共看。大將闔門多到棚上去,女眷們各各盛妝鬥富,惟有趙娘子衣衫襤褸。雖是自心裡覺得不入隊,卻是大家多去,又不好獨自一個推掉不去得。只得含羞忍恥,隨眾人之後,一同上棚。眾女眷們憎嫌他妝飾弊陋,恐怕一同坐著,外觀不雅。將一個帷屏遮著他,叫他獨坐在一處,不與他同席。他是受憎嫌慣的,也自揣已,只得憑人主張,默默坐下了。
正在擺設酣暢時節,忽然一個吏典走到大將面前,說道:「觀察相公特請將軍,立等說話。」大將吃了一驚道:「此與民同樂之時,料無政務相關,為何觀察相公見召?莫非有甚不測事體?」心中好生害怕,捏了兩把汗,到得觀察相公廳前,只見觀察手持一卷書,笑容可掬,當廳問道:「有一個趙琮,是公子婿否?」大將答道:「正是。」觀察道:「恭喜,恭喜。適才京中探馬來報,令婿已及第了。」大將還謙遜道:「恐怕未能有此地步。」觀察即將手中所持之書,遞與大將道:「此是京中來的全榜,令婿名在其上,請公自拿去看。」大將雙手接著,一眼瞟去,趙琮名字朗朗在上,不覺驚喜。謝別了觀察,連忙走回。
遠望見棚內家人多在那裡注目看外邊。大將舉著榜,對著家人大呼道:「趙郎及第了!趙郎及第了!」眾人聽見,大家都吃一驚。掇轉頭來看那趙娘子時,兀自寂寂寞寞,沒些意思,在幃屏外坐在那裡。卻是耳朵裡已聽見了,心下暗暗地叫道:「慚愧!誰知也有這日!」眾親眷急把幃屏撤開,到他跟前稱喜道:「而今就是夫人縣君了。」一齊來拉他去同席。趙娘子回言道:「衣衫襤褸,玷辱諸親,不敢來混。只是自坐了看看罷。」
眾人見他說嘔氣的話,一發不安,一個個強賠笑臉道:「夫人說那裡話!」就有獻勤的,把帶來包裡的替換衣服,拿出來與他穿了。一個起頭,個個爭先。也有除下簪的,也有除下釵的,也有除下花鈿的、耳鐺的,霎時間把一個趙娘子打扮的花一團、錦一簇,還恐怕他不喜歡。是日那裡還有心想看春會?只個個攛哄趙娘子,看他眉頭眼後罷了。本是一個冷落的貨,只為丈夫及第,一時一霎更變起來。人也原是這個人,親也原是這些親,世情冷暖,至於如此!
在下為何說這個做了引頭?只因有一個人為些風情事,做了出來,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登第,不但免了罪過,反得團圓了夫妻。正應著在下先前所言,做了沒脊梁、惹羞恥的事,一床錦被可以遮蓋了的說話。看官們,試聽著,有詩為證:
同年同學,同林宿鳥。好事多磨,受人顛倒。
私情敗露,官非難了。一紙捷書,真同月老。
這個故事,在宋朝端平年間,浙東有一個飽學秀才,姓張字忠父,是衣冠宦族。只是家道不足,靠著人家聘出去,隨任做書記,館穀為生。鄰居有個羅仁卿,是崛起白屋人家,家事盡富厚。兩家同日生產。張家得了個男子,名喚幼謙;羅家得了個女兒,名喚惜惜。多長成了。因張家有了書館,羅家把女兒寄在學堂中讀書。旁人見他兩個年貌相當,戲道:「同日生的,合該做夫妻。」他兩個多是娃子家心性,見人如此說,便信殺道是真,私下密自相認,又各寫了一張券約,發誓必同心到老。兩家父母多不知道的。同學堂了四五年,各有十四歲了,情竇漸漸有些開了。見人說做夫妻的,要做那些事,便兩個合了伴,商議道:「我們既是夫妻,也學著他每做做。」兩個你歡我愛,亦且不曉得些利害,有甚麼不肯?書房前有株石榴樹,樹邊有一只石凳,羅惜惜就坐在凳上,身靠著樹,張幼謙早把他腳來蹺起,就摟抱了弄將起來。兩個小小年紀,未知甚麼大趣味,只是兩個心裡喜歡作做耍笑。以後見弄得有些好處,就日日做番把,不肯住手了。
冬間,先生散了館,惜惜回家去過了年。明年,惜惜已是十五歲。父母道他年紀長成,不好到別人家去讀書,不教他來了。幼謙屢屢到羅家門首探望,指望撞見惜惜。那羅家是個富家,閨院深邃,怎得輕易出來?惜惜有一丫鬟,名喚蜚英,常到書房中伏侍惜惜,相伴往返的。今惜惜不來讀書,連蜚英也不來了。只為早晨採花,去與惜惜插戴,方得出門。到了冬日,幼謙思想惜惜不置,做成新詞兩首,要等蜚英來時遞去與惜惜。詞名《一剪梅》,詞云: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石榴樹下事匆忙,驚散鴛鴦,拆散鴛鴦。一年不到讀書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有分成雙,願早成雙!
寫詞已罷,等那蜚英不來,又做詩一首。詩云:
昔人一別恨悠悠,猶把梅花寄隴頭。
咫尺花開君不見,有人獨自對花愁?
詩畢,恰好蜚英到書房裡來採梅花,幼謙折了一枝梅花,同二詞一詩,遞與他去,又密囑蜚英道:「此花正盛開,你可托折花為名,遞個回信來。」蜚英應諾,帶了去與惜惜看了。惜惜只是偷垂淚眼,欲待依韻答他,因是年底,匆匆不曾做得,竟無回信。
到得開年,越州太守請幼謙的父親忠父去做記室,忠父就帶了幼謙去,自教他。去了兩年,方得歸家。惜惜知道了,因是兩年前不曾答得幼謙的信,密遣蜚英持一小篋子來贈他。幼謙收了,開篋來看,中有金錢十枚,相思子一粒。幼謙曉得是惜惜藏著啞謎:錢取團圓之像,相思子自不必說。心下大喜,對蜚英道:「多謝小娘子,好情記念,何處再會得一會便好。」蜚英道:「姐姐又不出來,官人又進去不得,如何得會?只好傳消遞息罷了。」幼謙復作詩一首與蜚英拿去做回柬。詩云:
一朝不見似三秋,真個三秋愁不愁?
金錢難買尊前笑,一粒相思死不休。
蜚英去後,幼謙將金錢繫在著肉的汗衫帶子上,想著惜惜時節,便解下來跌卦問卜,又當耍子。被他媽媽看見了,問幼謙道:「何處來此金錢?自幼不曾見你有的。」幼謙回母親道:「娘面前不敢隱情,實是與孩兒同學堂讀書的羅氏女近日所送。」
張媽媽心中已解其意,想道:「兒子年已弱冠,正是成婚之期。他與羅氏女幼年同學堂,至今寄著物件往來,必是他兩相愛。況且羅氏在我家中,看他德容俱備,何不央人去求他為子婦,可不兩全其美?」
隔壁有個賣花楊老媽,久慣做媒,在張羅兩家多走動。張媽媽就接他到家來,把此事對他說道:「家裡貧寒,本不敢攀他富室。但羅氏小娘子,自幼在我家與小官人同窗,況且是同日生的,或者為有這些緣分,不棄嫌肯成就也不見得。」楊老媽道:「孺人怎如此說?宅上雖然清淡些,到底是官宦人家。羅宅眼下富盛,卻是個暴發。兩邊扯來相對,還虧著孺人宅上些哩。待老媳婦去說就是。」張媽媽道:「有煩媽媽委曲則個。」幼謙又私下叮囑楊老媽許多說話,教他見惜惜小娘子時,千萬致意。楊老媽多領諾去了,一逕到羅家來。
羅仁卿同媽媽問其來意。楊老媽道:「特來與小娘子作伐。」仁卿道:「是那一家?」楊老媽道:「說起來連小娘子吉帖都不消求,那小官人就是同年月日的。」仁卿道:「這等說起來,就是張忠父家了。」楊老媽道:「正是。且是好個小官人。」仁卿道:「他世代儒家,門第也好,只是家道艱難,靠著終年出去處館過日,有甚麼大長進處?」楊老媽道:「小官人聰俊非凡,必有好日。」仁卿道:「而今時勢,人家只論見前,後來的事,那個包得?小官人看來是好的,但功名須有命,知道怎麼?若他要來求我家女兒,除非會及第做官,便與他了。」楊老媽道:「依老媳婦看起來,只怕這個小官人這日子也有。」仁卿道:「果有這日子,我家決不失信。」羅媽媽也是一般說話。楊老媽道:「這等,老媳婦且把這話回復張老孺人,教他小官人用心讀書,巴出身則個。」羅媽媽道:「正是,正是。」楊老媽道:「老媳婦也到小娘子房裡去走走。」羅媽媽道:「正好在小女房裡坐坐,吃茶去。」
楊老媽原在他家走熟的,不消引路,一直到惜惜房裡來。惜惜請楊老媽坐了,叫蜚英看茶。就問道:「媽媽何來?」楊老媽道:「專為隔壁張家小官人求小娘子親事而來。小官人多多拜上小娘子,說道:『自小同窗,多時不見,無刻不想。』今特教老身來到老員外、老安人處做媒,要小娘子怎生從中自做個主,是必要成!」惜惜道:「這個事須憑爹媽做主,我女兒家怎開得口!不知方纔爹媽說話何如?」楊老媽道:「方纔老員外與安人的意思,嫌張家家事淡泊些。說道:『除非張小官人中了科名,才許他。』」惜惜道:「張家哥哥這個日子倒有,只怕爹媽性急,等不得,失了他信。既有此話,有煩媽媽上覆他,叫他早自掙挫,我自一心一意守他這日罷了。」惜惜要楊老媽替他傳語,密地取兩個金指環送他,道:「此後有甚說話,媽媽悄悄替他傳與我知道,當有厚謝。不要在爹媽面前說了。」
看官,你道這些老媽家,是馬泊六的領袖,有甚麼解不出的意思?曉得兩邊說話多有情,就做不成媒,還好私下牽合他兩個,賺主大錢。又且見了兩個金指環,一面堆下笑來道:「小娘子,凡有所托,只在老身身上,不誤你事。」
出了羅家門,再到張家來回復,把這些說話,一一與張媽媽說了。張幼謙聽得,便冷笑道:「登科及第,是男子漢分內事,何只為難?這老婆穩取是我的了。」楊老媽道:「他家小娘子,也說道:『官人畢竟有這日,只怕爹媽等不得,或有變卦。他心裡只守著你,教你自要奮發。』」張媽媽對兒子道:「這是好說話,不可負了他!」楊老媽又私下對幼謙道:「羅家小娘子好生有情於官人,臨動身又吩咐老身道:『下次有說話悄地替他傳傳。』送我兩個金指環,這個小娘子實是賢慧。」幼謙道:「他日有話相煩,是必不要推辭則個。」楊老媽道:「當得,當得。」當下別了去。
明年,張忠父在越州打發人歸家,說要同越州太守到京候差,恐怕幼謙在家失學,接了同去。幼謙只得又去了,不題。
卻說羅仁卿主意,嫌張家貧窮,原不要許他的。這句「做官方許」的說話,是句沒頭腦的話,做官是期不得的。女兒年紀一年大似一年,萬一如姜太公八十歲才遇文王,那女兒不等做老婆婆了?又見張家只是遠出,料不成事。他那裡管女兒心上的事?其時同里有個巨富之家,姓辛,兒子也是十幾歲了。聞得羅家女子,才色雙全,央媒求聘。羅仁卿見他家富盛,心裡喜歡。又且張家只來口說得一番,不曾受他一絲,不為失約,那裡還把來放在心上?一口許下了。辛家擇日行聘。
惜惜聞知這消息,只叫得苦。又不好對爹娘說得出心事,暗暗納悶,私下對蜚英這丫頭道:「我與張官人同日同窗,誰不說是天生一對?我兩個自小情如兄妹,誼等夫妻。今日卻叫我嫁著別個,這怎使得?不如早尋個死路,倒得乾淨。只是不曾會得張官人一面,放心不下。」蜚英道:「前日張官人也問我要會姐姐,我說沒個計較,只得罷了。而今張官人不在家;就是在時,也不便相會。」惜惜道:「我到想上一計,可以相會;只等他來了便好,你可時常到外邊去打聽打聽。」蜚英謹記在心。
且說張幼謙京中回來得,又是一年。聞得羅惜惜已受了辛家之聘,不見惜惜有甚麼推托不肯的事。幼謙大恨道:「他父母是怪不得,難道惜惜就如此順從,並無說話?」一氣一個死。提起筆來,做詞一首。詞名《長相思》,云: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過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錢變作銀。如何忘卻人?
寫畢了,放在袖中,急急走到楊老媽家裡來。楊老媽接進了,問道:「官人有何事見過?」幼謙道:「媽媽曉得羅家小娘子已許了人家麼?」楊老媽道:「也見說,卻不是我做媒的。好個小娘子,好生注意官人,可惜錯過了。」幼謙道:「我不怪他父母,倒怪那小娘子,如何憑父母許別人,不則一聲?」楊老媽道:「叫他女孩兒家,怎好說得?他必定有個生意,不要錯怪了人!」幼謙道:「為此要媽媽去通他一聲,我有首小詞,問他口氣的,煩媽媽與我帶一帶去。」袖中摸出詞來,並越州太守所送贐禮一兩,轉送與楊老媽做腳步錢。楊老媽見了銀子,如蒼蠅見血,有甚麼不肯做?欣然領命去了。
38 把賣花為由,竟到羅家,走進惜惜房中來。惜惜接著,問道:「一向不見媽媽來走走。」楊老媽道:「一向無事,不敢上門。今張官人回來了,有話轉達,故此走來。」惜惜見說幼謙回了,道:「我正叫蜚英打聽,不知他已回來。」楊老媽道:「他見說小娘子許了辛家,好生不快活。有封書托我送來小娘子看。」袖中摸出書來,遞與惜惜。
惜惜嘆口氣接了,拆開從頭至尾一看,卻是一首詞。落下淚來道:「他錯怪了我也!」楊老媽道:「老身不識字,書上不知怎地說?」惜惜道:「他道我忘了他,豈知受聘,多是我爹媽的意思,怎由得我來?」楊老媽道:「小娘子,你而今怎麼發付他?」惜惜道:「媽媽,你肯替張郎遞信,必定受張郎之托,我有句真心話對你說,不妨麼?」老媽道:「去年受了小娘子尊賜,至今絲毫不曾出得力,又且張官人相托,隨你吩咐,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盡著老性命,做得的,只管做去,決不敢泄漏半句話的!」惜惜道:「多感媽媽盛心!先要你去對張郎說明我的心事,我只為未曾面會得張郎,所以含忍至今。若得張郎當面一會,我就情願同張郎死在一處,決不嫁與別人,偷生在世間的。」老媽道:「你心事我好替你說得,只是要會他,卻不能夠,你家院宇深密,張官人又不會飛,我衣袖裡又袋他不下,如何弄得他來相會?」惜惜道:「我有一計,盡可使張郎來得。只求媽媽周全,十分穩便。」老媽道:「老身方纔說過了,但憑使喚,只要早定妙計,老身無不盡心。」
惜惜道:「奴家臥房,在這閣兒上,是我家中落末一層,與前面隔絕。閣下有一門,通後邊一個小圃。圃周圍有短牆,牆外便是荒地,通著外邊的了。牆內有四五株大山茶花樹,可以上得牆去的。煩媽媽相約張郎在牆外等,到夜來,我叫丫頭打從樹枝上登牆,將個竹梯掛在牆外來,張郎從梯子上牆,也從山茶樹上下地,可以往到我房中閣上了。媽媽可憐我兩人情重如山,替奴家備細傳與張郎則個。」走到房裡,摸出一錠銀子來,約有四五兩重,望楊老媽袖中就塞,道:「與媽媽將就買些點心吃。」楊老媽假意道:「未有功勞,怎麼當這樣重賞?只一件,若是不受,又恐怕小娘子反要疑心我未是一路,只得斗膽收了。」謝別了惜惜出來,一五一十,走來對張幼謙說了。
幼謙得了這個消息,巴不得立時間天黑將下來。張、羅兩家相去原不甚遠,幼謙日間先去把牆外路數看看,望進牆去,果然四五株山茶花樹透出牆外來。幼謙認定了,晚上只在這牆邊等候。等了多時,並不見牆裡有些些聲響,不要說甚麼竹梯不竹梯。等到後半夜,街鼓將動,方纔悶悶回來了。到第二晚,第三晚,又復如此。白白守了三個深夜,並無動靜。想道:「難道耍我不成?還是相約裡頭,有甚麼說話參差了?不然或是女孩兒家貪睡,忘記了。不知我外邊人守候之苦,不免再央楊老媽去問個明白。」又題一首詩於紙,云:
山茶花樹隔東風,何啻雲山萬萬重。
銷金帳暖貪春夢,人在月明風露中。
寫完走到楊老媽家,央他遞去,就問失約之故。原來羅家為惜惜能事,一應家務俱托他所管。那日央楊老媽約了幼謙,不想有個姨娘到來,要他支陪,自不必說;晚間送他房裡同宿,一些手腳做不得了。等得這日才去,楊老媽恰好走來,遞他這詩。惜惜看了道:「張郎又錯怪了奴也!」對楊老媽道:「奴家因有姨娘在此房中宿,三夜不曾合眼。無半點空隙機會,非奴家失約。今姨娘已去,今夜點燈後,叫他來罷,決不誤期了。」
楊老媽得了消息,走來回復張幼謙說:「三日不得機會說話,準期在今夜點燭後了。」幼謙等到其時,踱到牆外去看,果然有一條竹梯倚在牆邊。幼謙喜不自禁,攝了梯子,一步一步走上去,到得牆頭上,只見山茶樹枝上有個黑影,吃了一驚。卻是蜚英在此等候,咳嗽一聲,大家心照了。攀著樹枝,多掛了下去。蜚英引他到閣底下,惜惜也在了,就一同挽了手,登閣上來,燈下一看,俱覺長成得各別了。兩人歡極,齊聲道:「也有這日相會也!」也不顧蜚英在面前,兩人摟抱定了。蜚英會意,移燈到閣外來了。於時月光入室,兩人廝偎廝抱,竟到臥床上雲雨起來。
一別四年,相逢半霎。回想幼時滋味,渾如夢境歡娛。當時小陣爭鋒,今日全軍對壘。含苞微破,大創原有餘紅;玉莖頓雄,驟當不無半怯。只因爾我心中愛,拚卻爺娘眼後身。
雲雨既散,各訴衷曲。幼謙道:「我與你歡樂,只是暫時,他日終須讓別人受用。」惜惜道:「哥哥兀自不知奴心事。奴自受聘之後,常拚一死,只為未到得嫁期,且貪圖與哥哥落得歡會。若他日再把此身伴別人,犬豕不如矣!直到臨時便見。」兩人卿卿噥噥,講了一夜的話。將到天明,惜惜叫幼謙起來,穿衣出去。幼謙問:「晚間事如何?」惜惜道:「我家中時常有事,未必夜夜方便,我把個暗號與你。我閣之西樓,牆外遠望可見。此後樓上若點起三個燈來,便將竹梯來度你進來;若望來只是一燈,就是來不得的了,不可在外邊癡等,似前番的樣子,枉吃了辛苦。」如此約定而別。幼謙仍舊上山茶樹,攝竹梯而下。隨後蜚英就登牆抽了竹梯起來,真個神鬼不覺。
以後幼謙只去遠望,但見樓西點了三個燈,就步至牆外來,只見竹梯早已安下了。即便進去歡會,如此,每每四五夜,連宵行樂。若遇著不便,不過隔得夜把兒,往來一月有多。正在快暢之際,真是好事多磨。有個湖北大帥,慕張忠父之名,禮聘他為書記。忠父辭了越州太守的館,回家收拾去赴約,就要帶了幼謙到彼鄉試。幼謙得了這個消息,心中捨不得惜惜,甚是煩惱,卻違拗不得。只得將情告知惜惜,就與哭別。惜惜拿出好些金帛來贈他做盤纏,哭對他道:「若是幸得未嫁,還好等你歸來再會。倘若你未歸之前,有了日子,逼我嫁人,我只是死在閣前井中,與你再結來世姻緣。今世無及,只當永別了。」哽哽咽咽,兩個哭了半夜,雖是交歡,終帶慘淒,不得如常盡興。臨別,惜惜執了幼謙的手,叮嚀道:「你勿忘恩情,覷個空便,只是早歸來得一日,也是好的。」幼謙道:「此不必吩咐,我若不為鄉試,定尋個別話,推著不去了。今卻有此,便須推不得,豈是我的心願?歸得便歸,早見得你一日,也是快活。」相抱著多時,不忍分開,各含眼淚而別。
幼謙自隨父親到湖北去,一路上觸景傷心,自不必說。到了那邊,正值試期。幼謙癡心自想:「若奪得魁名,或者親事還可挽回得轉,也未可料。」盡著平生才學,做了文賦,出場來就父親說道:「掉母親家裡不下,算計要回家。」忠父道:「怎不看了榜去?」幼謙道:「揭榜不中,有何顏面?況且母親家裡孤寂,早晚懸望。此處離家,須是路遠,比不得越州時節,信息常通的。做兒的怎放心得下?那功名是外事,有分無分已前定了,看那榜何用?」纏了幾日,忠父方纔允了,放回家來。不則一日,到了家裡。
原來辛家已揀定是年冬裡的日子來娶羅惜惜了,惜惜心裡著急,日望幼謙到家,真是眼睛多望穿了。時時叫蜚英尋了頭由,到幼謙家裡打聽。此日蜚英打聽得幼謙已回,忙來對惜惜說了。惜惜道:「你快去約了他,今夜必要相會,原仍前番的法兒進來就是。」又寫了首詞,封好了,一同拿去與他看。
蜚英領命,走到張家門首,正撞見了張幼謙。幼謙道:「好了,好了。我正走出來要央楊老媽來通信,恰好你來了。」蜚英道:「我家姐姐盼官人不來,時常啼哭。日日叫我打聽,今得知官人到了,登時遣我來約官人,今夜照舊竹梯上進來相會。有一個柬帖在此。」幼謙拆開來,乃是一首《卜真子》詞。詞云:
幸得那人歸,怎便教來也?一日相思十二時,直是情難捨!
本是好姻緣,又怕姻緣假。若是教隨別個人,相見黃泉下。
幼謙讀罷詞,回他說:「曉得了。」蜚英自去。幼謙把詞來珍藏過了。
到得晚間,遠望樓西,已有三燈明亮,急急走去牆外看,竹梯也在了。進去見了惜惜,惜惜如獲珍寶,雙手抱了,口裡埋怨道:「虧你下得!直到這時節才歸來!而今已定下日子了,我與你就是無夜不會,也只得兩月多,有限的了。當與你極盡歡娛而死,無所遺恨。你少年才俊,前程未可量。奴不敢把世俗兒女態,強你同死。但日後對了新人,切勿忘我!」說罷大哭。幼謙也哭道:「死則俱死,怎說這話?我一從別去,那日不想你?所以試畢不等揭曉就回,只為不好違拗得父親,故遲了幾日。我認個不是罷了,不要怪我!蒙寄新詞,我當依韻和一首,以見我的心事。」取過惜惜的紙筆,寫道:
去時不由人,歸怎由人也?羅帶同心結到成,底事教拚捨?
心是十分真,情沒些兒假。若道歸遲打掉篦,甘受三千下。
惜惜看了詞中之意,曉得他是出於無奈,也不怨他,同到羅幃之中,極其繾綣。俗語道:「新婚不如遠歸。」況且曉得會期有數,又是一刻千金之價。你貪我愛,盡著心性做事,不顧死活。如是半月,幼謙有些膽怯了,對惜惜道:「我此番無夜不來,你又早睡晚起,覺得忒膽大了些!萬一有些風聲,被人知覺,怎麼了?」惜惜道:「我此身早晚拚是死的,且盡著快活。就敗露了,也只是一死,怕他甚麼?」果然惜惜忒放潑了些。
羅媽媽見他日間做事,有氣無力,長打呵欠,又有時早晨起來,眼睛紅腫的。心裡疑惑起來道:「這丫頭有些改常了,莫不做下甚麼事來?」就留了心。到人靜後,悄悄到女兒房前察聽動靜。只聽得女兒在閣上,低低微微與人說話。羅媽媽道:「可不作怪!這早晚難道還與蜚英這丫頭講甚麼話不成?就講話,何消如此輕的,聽不出落句來?」再仔細聽了一回,又聽得閣底下房裡打鼾響,一發驚異道:「上邊有人講話,下邊又有人睡下,可不是三個人了?睡的若是蜚英丫頭,女兒卻與那個說話?這事必然蹺蹊。」
急走去對老兒說了這些緣故。羅仁卿大驚道:「吉期近了,不要做將出來?」對媽媽道:「不必遲疑,竟闖上閣去一看,好歹立見。那閣上沒處去的。」媽媽去叫起兩個養娘,拿了兩燈火,同媽媽前走,仁卿執著桿棒押後,一逕到女兒房前來。見房門關得緊緊的,媽媽出聲叫:「蜚英丫頭。」蜚英還睡著不應,閣上先聽見了。惜惜道:「娘來叫,必有甚家事。」幼謙慌張起來,惜惜道:「你不要慌!悄悄住著,待我迎將下去。夜晚間他不走起來的。」忙起來穿了衣服,一面走下樓來。張幼謙有些心虛,怕不尷尬,也把衣服穿起,卻是沒個走路,只得將就閃在暗處靜聽。
惜惜只認做母親一個來問甚麼話的,道是迎住就罷了,豈知一開了門,兩燈火照得通紅,連父親也在,吃了一驚,正說不及話出來。只見母親抓了養娘手裡的火,父親帶著桿棒,望閣上直奔。惜惜見不是頭,情知事發,便走向閣外來,望井裡要跳。一個養娘見他走急,帶了火來照;一個養娘是空手的,見他做勢,連忙抱住道:「為何如此?」便喊道:「姐姐在此投井!」蜚英驚醒,走起來看,只見姐姐正在那裡苦掙,兩個養娘盡力抱住。蜚英走去伏在井欄上了,口裡哼道:「姐姐使不得!」
不說下邊鳥亂,且說羅仁卿夫妻走到閣上暗處,搜出一個人來。仁卿舉起桿棒,正待要打。媽媽將燈上前一照,仁卿卻認得是張忠父的兒子幼謙。且歇了手,罵道:「小畜生!賊禽獸!你是我通家子侄,怎幹出這等沒道理的勾當來,玷辱我家!」
幼謙只得跪下道:「望伯伯恕小侄之罪,聽小侄告訴。小侄自小與令愛只為同日同窗,心中相契。前年曾著人相求為婚,伯伯口許道:『等登第方可。』小侄為此發奮讀書,指望完成好事。豈知宅上忽然另許了人家,故此令愛不忿,相招私合,原約同死同生,今日事已敗露,令愛必死,小侄不願獨生,憑伯伯打死罷!」仁卿道:「前日此話固有,你幾時又曾登第了來,卻怪我家另許人?你如此無行的禽獸,料也無功名之分。你罪非輕,自有官法,我也不私下打你。」一把扭住。媽媽聽見閣前嚷得慌,也恐怕女兒短見,忙忙催下了閣。
仁卿拖幼謙到外邊堂屋,把條索子捆住,關好在書房裡。叫家人看守著他,只等天明送官。自家復身進來看女兒時,只見?得頭鬅髮亂,媽媽與養娘們還攪做了一團,在那裡嚷。仁卿怒道:「這樣不成器的!等他死了罷!攔他何用?」舉起桿棒要打,卻得媽媽與養娘們,攙的攙,馱的馱,擁上閣去了,剩得仁卿一個在底下。?頭一看,只見蜚英還在井欄邊。仁卿一肚子惱怒,正無發泄處,一手揪住頭髮,拖將過來便打道:「多是你做了牽頭,牽出事來的。還不實說?是怎麼樣起頭的?」
蜚英起初還推一向在閣下睡,不知就裡,被打不過,只得把來蹤去跡細細招了,又說道:「姐姐與張官人時常哭泣,只求同死的。」仁卿見說了這話,喝退了蜚英,心裡也有些懊悔道:「前日便許了他,不見得如此。而今卻有辛家在那裡,其事難處,不得不經官了。」
鬧嚷了大半夜,早已天明。原來但是人家有事,覺得天也容易亮些。媽媽自和養娘窩伴住了女兒,不容他尋死路,仁卿卻押了幼謙一路到縣裡來。縣宰升堂,收了狀詞,看是姦情事,乃當下捉獲的,知是有據。又見狀中告他是秀才,就叫張幼謙上來問道:「你讀書知禮,如何做此敗壞風化之事?」幼謙道:「不敢瞞大人,這事有個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縣宰道:「有何委屈?」幼謙道:「小生與羅氏女同年月日所生,自幼羅家即送在家下讀書,又係同窗。情孚意洽,私立盟書,誓成偕老,後來曾央媒求聘,羅家回道:『必待登第,方許成婚。』小生隨父遊學,兩年歸家,誰知羅家不記前言,竟自另許了親家。羅氏女自道難負前誓,只待臨嫁之日,拚著一死,以謝小生,所以約小生去覷面永訣。蹤跡不密,卻被擒獲。羅女強嫁必死,小生義不獨生。事情敗露,不敢逃罪。」
縣宰見他人材俊雅,言詞慷慨,有心要周全他。問羅仁卿道:「他說的是實否?」仁卿道:「話多實的,這事卻是不該做。」縣宰要試他才思,取過紙筆來與他道:「你情既如此,口說無憑,可將前後事寫一供狀來我看。」幼謙當堂提筆,一揮而就。供云:
竊惟情之所鍾,正在吾輩;義之不歉,何恤人言!羅女生同月日,曾與共塾而作書生;幼謙契合金蘭,匪僅逾牆而摟處子。長卿之悅,不為挑琴;宋玉之招,寧關好色!原許乘龍鬚及第,未曾經打毷氉;卻教跨鳳別吹簫,忍使頓成怨曠!臨嫁而期永訣,何異十年不字之貞;赴約而願捐生,無忝千里相思之誼。既藩籬之已觸,總桎梏而自甘。伏望憫此緣慳巧,賜續貂奇遇;憐其情至曲,施解網深仁。寒谷逢乍轉之春,死灰有復燃之色。施同種玉,報擬銜環。上供。
縣宰看了供詞,大加嘆賞,對羅仁卿道:「如此才人,足為快婿。爾女已是覆水難收,何不宛轉成就了他?」羅仁卿道:「已受過辛氏之聘,小人如今也不得自由。」縣宰道:「辛氏知此風聲,也未必情願了。」
縣宰正待勸化羅仁卿,不想辛家知道,也來補狀,要追究姦情。那辛家是大富之家,與縣宰平日原有往來的。這事是他理直,不好曲拗得,又恐怕張幼謙出去,被他兩家氣頭上蠻打壞了,只得准了辛家狀詞,把張幼謙權且收監,還要提到羅氏再審虛實。
卻說張媽媽在家,早晨不見兒子來吃早飯,到書房裡尋他,卻又不見,正不知那裡去了。只見楊老媽走來慌張道:「孺人知道麼?小官人被羅家捉姦,送在牢中去了。」張媽媽大驚道:「怪道他連日有些失張失智,果然做出來。」楊老媽道:「羅、辛兩家都是富豪,只怕官府處難為了小官人,怎生救他便好?」張媽媽道:「除非著人去對他父親說知,討個商量。我是婦人家,幹不得甚麼事,只好管他牢中送飯罷了。」張媽媽叫著一個走使的家人,寫了備細書一封,打發他到湖北去通張忠父知道,商量尋個方便。家人星夜去了。
這邊張幼謙在牢中,自想:「縣宰十分好意,或當保全。但不知那晚惜惜死活如何,只怕今生不能再會了!」正在思念流淚,那牢中人來索常例錢、油火錢,虧得縣宰曾吩咐過,不許難為他,不致動手動腳,卻也言三語四,絮聒得不好聽。幼謙是個書生,又兼心事不快時節,怎耐煩得這些模樣?分解不開之際,忽聽得牢門外一片鑼聲篩著,一夥人從門上直打進來,滿牢中多吃一驚。
幼謙看那為頭的肩下插著一面紅旗,旗上掛下銅鈴,上寫「帥府捷報」。亂嚷道:「那一位是張幼謙秀才?」眾人指著幼謙道:「這個便是。你們是做甚麼的?」那伙人不由分說,一擁將來,團團把幼謙圍住了。道:「我們是湖北帥府,特來報秀才高捷的。快寫賞票!」就有個摸出紙筆來撳住他手,要寫「五百貫」,「三百貫」的亂嘈!幼謙道:「且不要忙,拿出單來看,是何名次,寫賞未遲。」報的人道:「高哩,高哩。」取出一張紅單來,乃是第三名。
幼謙道:「我是犯罪被禁之人,你如何不到我家裡報去,卻在此獄中囉??知縣相公知道,須是不便。」報的人道:「咱們是府上來,見說秀才在此,方纔也曾著人稟過知縣相公的。這是好事,知縣相公料不嗔怪。」幼謙道:「我身命未知如何,還要知縣相公做主,我枉自寫賞何幹?」報的人只是亂嚷,牢中人從旁撮哄,把一個牢裡鬧做了一片。只聽得喝道之聲,牢中人亂竄了去,喊道:「知縣相公來了。」
須臾,縣宰笑嘻嘻的踱進牢來,見眾人尚擁住幼謙不放,縣宰喝道:「為甚麼如此?」報的人道:「正要相公來,張秀才自道在牢中,不肯寫賞,要請相公做主。」縣宰笑道:「不必喧嚷,張秀才高中,本縣原有公費,賞錢五十貫文,在我庫上來領。」取過筆來寫與他了,眾人嫌少,又添了十貫,然後散去。
縣宰請過張幼謙來換了衣巾,施禮過,拱他到公廳上,稱賀道:「恭喜高掇。」幼謙道:「小生蒙覆庇之恩,雖得僥倖,所犯愆尤,還仗大人保全!」縣宰道:「此纖芥之事,不必介懷!下官自當宛轉。」
此時正出牌去拘羅惜惜出官對理未到,縣宰當廳就發個票下來,票上寫道:「張子新捷,鼓樂送歸,羅女免提,候申州定奪。」寫畢,就喚吏典取花紅鼓樂馬匹伺候。縣宰敬幼謙酒三杯,上了花紅,送上了馬,鼓樂前導,送出縣門來。正是:
昨日牢中囚犯,今朝馬上郎君。
風月場添彩色,氤氳使也歡欣。
卻說幼謙迎到半路上,只見前面兩個公人,押著一乘女轎,正望縣裡而來。轎中隱隱有哭聲,這邊領票的公人認得,知是羅惜惜在內,高叫道:「不要來了,張秀才高中,免提了。」就取出票來與那邊的公人看。惜惜在轎中分明聽得,頂開轎簾窺看,只見張生氣昂昂,笑欣欣騎在馬上到面前來,心中暗暗自樂。幼謙望去,見惜惜在轎中,曉得那晚不曾死,心中放下了一個大疙瘩。當下四目相視,悲喜交集。?惜惜的,轉了轎,正在幼謙馬的近邊,先先後後,一路同走,恰像新郎迎著新人轎的一般。單少的是轎上結彩,直到分路處,兩人各丟眼色而別。
幼謙回來見了母親,拜過了,賞賜了迎送之人,俱各散訖。張媽媽道:「你做了不老成的事,幾把我老人家急死。若非有此番天救星,這事怎生了結?今日報事的打進來,還只道是官府門中人來嚷,慌得娘沒躲處哩。直到後邊說得明白,方得放心。我說你在縣牢裡,他們一逕來了。卻是縣間如何就肯放了你?」
幼謙道:「孩兒不才,為兒女私情,做下了事,連累母親受驚。虧得縣裡大人好意,原有周全婚姻之意,只礙著親家不肯。而今僥倖有了這一步,縣裡大人十分歡喜,送孩兒回來,連羅氏女也免提了。孩兒癡心想著,不但可以免罪,或者還有些指望也不見得。」媽媽道:「雖然知縣相公如此,卻是聞得辛家恃富,不肯住手。要到上司陳告,恐怕對他不過。我起初曾著人到你父親處商量去了,不知有甚關節來否?」幼謙道:「這事且只看縣裡申文到州,州裡主意如何,再作道理。娘且寬心。」須臾之間,鄰舍人家都來叫喜,楊老媽也來了。母親歡喜,不在話下。
卻說本州太守升堂,接得湖北帥使的書一封,拆開來看,卻為著張幼謙、羅氏事,托他周全。此書是張忠父得了家信,央求主人寫來的。總是就托忠父代筆,自然寫得十分懇切。那時帥府有權,太守不敢不盡心,只不知這件事的頭腦備細,正要等縣宰來時問他。恰好是日,本縣申文也到,太守看過,方知就裡。又曉得張幼謙新中,一發要周全他了。
只見辛家來告狀道:「張幼謙犯姦禁獄,本縣為情擅放,不行究罪,實為枉法。」太守叫辛某上來,曉諭他道:「據你所告,那羅氏已是失行之婦,你爭他何用?就斷與你家了,你要了這媳婦,也壞了聲名。何不追還了你原聘的財禮,另娶了一房好的,毫無瑕玷,可不是好?你須不比羅家,原是乾淨的門戶,何苦爭此閒氣?」辛某聽太守說得有理,一時沒得回答,叩頭道:「但憑相公做主。」太守即時叫吏典取紙筆與他,要他寫了情願休羅家親事一紙狀詞,行移本縣,在羅仁卿名下,追辛家這項聘財還他。辛家見太守處分,不敢生詞說,叩頭而出。
太守當下密寫一書,釘封在文移中,與縣宰道:「張、羅,佳偶也。茂宰可為了此一段姻緣。此奉帥府處分,毋忽!」縣宰接了州間文移,又看了這書,具兩個名帖,先差一個吏典去請羅仁卿公廳相見,又差一個吏典去請張幼謙。分頭去了。
羅仁卿是個自身富翁,見縣官具帖相請,敢不急赴?即忙換了小帽,穿了大擺褶子,來到公廳。縣宰只要完成好事,優禮相待。對他道:「張幼謙是個快婿,本縣前日曾勸足下納了他。今已得成名,若依我處分,誠是美事。」羅仁卿道:「相公吩咐,小人怎敢有違?只是已許下辛家,辛家斷然要娶,小人將何辭回得他?有此兩難,乞相公臺鑒。」縣宰道:「只要足下相允,辛家已不必慮。」
笑嘻嘻的叫吏典在州裡文移中,取出辛家那紙休親的狀來,把與羅仁卿看。縣宰道:「辛家已如此,而今可以賀足下得佳婿矣。」仁卿沉吟道:「辛家如何就肯寫這一紙?」縣宰笑道:「足下不知,此皆州守大人主意,叫他寫了以便令婿完姻的。」就在袖裡摸出太守書來,與仁卿看了。仁卿見州、縣如此為他,怎敢推辭?只得謝道:「兒女小事,勞煩各位相公費心,敢不從命?」
只見張幼謙也請到了,縣宰接見,笑道:「適才令岳親口許下親事了。」就把密書並辛氏休狀與幼謙看過,說知備細。幼謙喜出望外,稱謝不已。縣宰就叫幼謙當堂拜認了丈人,羅仁卿心下也自喜歡。縣宰邀進後堂,治酒待他翁婿兩人。羅仁卿謙遜不敢與席,縣宰道:「有令婿面上,一坐何妨!」當下盡歡而散。
幼謙回去,把父親求得湖北帥府關節托太守,太守又把縣宰如此如此備細說一遍,張媽媽不勝之喜。那羅仁卿吃了知縣相公的酒,身子也輕了好些,曉得是張幼謙面上帶挈的,一發敬重女婿。羅媽媽一向護短女兒,又見仁卿說州縣如此做主,又是個新得中的女婿,得意自不必說。
次日,是黃道吉日,就著楊老媽為媒,說不捨得放女兒出門,把張幼謙贅了過來。洞房花燭之夜,兩新人原是舊相知,又多是吃驚吃嚇,哭哭啼啼死邊過的,竟得團圓,其樂不可名狀。
成親後,夫婦同到張家拜見媽媽。媽媽看見佳兒佳婦,十分美滿。又吩咐道:「州、縣相公之恩,不可有忘!既已成親,須去拜謝。」幼謙道:「孩兒正欲如此。」遂留下惜惜在家相伴婆婆閒話,張媽媽從幼認得媳婦的,愈加親熱。幼謙卻去拜謝了州、縣。歸來,州縣各遣人送禮致賀。打發了畢,依舊一同到丈人家裡來了。明年幼謙上春官,一舉登第,仕至別駕,夫妻偕老而終。詩曰:
漫說囹圄是福堂,誰知在內報新郎?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第三十卷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詩曰:
冤業相報,自古有之。
一作一受,天地無私。
殺人還殺,自刃何疑?
有如不信,聽取談資。
話說天地間最重的是生命。佛說戒殺,還說殺一物要填還一命。何況同是生人,欺心故殺,豈得不報?所以律法上最嚴殺人償命之條,漢高祖除秦苛法,只留下三章,尚且頭一句,就是「殺人者死」。可見殺人罪極重。但陽世間不曾敗露,無人知道,那裡正得許多法?盡有漏了網的。卻不那死的人落得一死了?所以就有陰報。那陰報事也盡多,卻是在幽冥地府之中,雖是分毫不爽,無人看見。就有人死而復甦,傳說得出來,那口強心狠的人,只認做說的是夢話,自己不曾經見,那裡肯個個聽?卻有一等,即在陽間,受著再生冤家現世花報的,事跡顯著,明載史傳,難道也不足信?還要口強心狠哩!在下而今不說那彭生驚齊襄公,趙王如意趕呂大后,竇嬰、灌夫鞭田勛,這還是道「時哀鬼弄人」,又道是「疑心生暗鬼」,未必不是陽命將絕,自家心上的事發,眼花撩亂上頭起來的。只說些明明白白的現世報,但是報法有不同。看官不嫌絮煩,聽小子多說一兩件,然後入正話。
一件是唐逸史上說的:長安城南曾有僧,日中求齋,偶見桑樹上有一女子在那裡採桑,合掌問道:「女菩薩,此間側近,何處有信心檀越,可化得一齋的麼?」女子用手指道:「去此三四里,有個王家,見在設齋之際,見和尚來到,必然喜捨,可速去!」僧隨他所指處前往,果見一群僧,正要就坐吃齋。此僧來得恰好,甚是喜歡。齋罷,王家翁、姥見他來得及時,問道:「師父像個遠來的,誰指引到此?」僧道:「三四里外,有個小娘子在那裡採桑,是他教導我的。」翁、姥大驚道:「我這裡設齋,並不曾傳將開去。三四里外女子從何知道?必是個未卜先知的異人,非凡女也!」對僧道:「且煩師父與某等同往,訪這女子則個。」翁、姥就同了此僧,到了那邊。那女子還在桑樹上,一見了王家翁、姥,即便跳下樹來,連桑籃丟下了,望前極力奔走。僧人自去了,翁、姥隨後趕來。女子走到家,自進去了。王翁認得這家是村人盧叔倫家裡,也走進來。女子跑進到房裡,掇張床來抵住了門,牢不可開。盧母驚怪他兩個老人家趕著女兒,問道:「為甚麼?」王翁、王母道:「某今日家內設齋,落末有個遠方僧來投齋,說是小娘子指引他的。某家做此功德,並不曾對人說,不知小娘子如何知道?故來問一聲,並無甚麼別故。」盧母見說,道:「這等打甚麼緊,老身去叫他出來。」就走去敲門,叫女兒,女兒堅不肯出。盧母大怒道:「這是怎的起?這小奴才作怪了!」女子在房內回言道:「我自不願見這兩個老貨,也沒甚麼罪過。」盧母道:「鄰里翁婆看你,有甚不好意思?為何躲著不出?」王翁、王姥見他躲避得緊,一發疑心道:「必有奇異之處。」在門外著實懇求,必要一見。女子在房內大喝道:「某年月日有販胡羊的父子三人,今在何處?」王翁、王姥聽見說了這句,大驚失色,急急走出,不敢回頭一看,恨不得多生兩隻腳,飛也似的去了。女子方開出門來,盧母問道:「適才的話,是怎麼說?」女子道:「好叫母親得知:兒再世前曾販羊,從夏州來到此翁、姥家裡投宿。父子三人,盡被他謀死了,劫了資貨,在家裡受用。兒前生冤氣不散,就投他家做了兒子,聰明過人。他兩人愛同珍寶,十五歲害病,二十歲死了。他家裡前後用過醫藥之費,已比劫得的多過數倍了。又每年到了亡日,設了齋供,夫妻啼哭,總算他眼淚也出了三石多了。兒今雖生在此處,卻多記得前事。偶然見僧化飯,所以指點他。這兩個是宿世冤仇,我還要見他怎麼?方纔提破他心頭舊事,吃這一驚不小,回去即死,債也完了。」盧母驚異,打聽王翁夫妻,果然到得家裡,雖不知這些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悸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看官,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麼?略聽小子胡謅一首詩:
採桑女子實堪奇,記得為兒索債時。
導引僧家來乞食,分明追取赴陰司。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初刻拍案驚奇 - 11
- Büleklär
- 初刻拍案驚奇 - 0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930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62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9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634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14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2.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475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6820.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2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877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4322.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5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098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35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3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6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88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6221.2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7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32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96819.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1.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9.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8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52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8820.7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09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74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2020.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8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1.0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10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14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1220.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2.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11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759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44620.6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12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4943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8021.4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4.9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2.5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13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5182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10721.1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3.6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0.4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 初刻拍案驚奇 - 14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161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463722.3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35.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42.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