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04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00
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7.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卻說嗣源上馬,帶三千兵,出林墩口而行。塵頭起處,五路兵來。首將張凱出馬,與嗣源交鋒,兩將戰五十合,勝負未分。晉王恐嗣源有失,令收兵回營。存孝見隊伍回營,即時進曰:「兒曾引十八騎殺入長安,今夜亦只是十八騎去劫五候之營,如折了一騎,也不算功。」晉王曰:「汝昔十八騎殺入長安,彼皆不知,故能如此。今五侯已有準備,安得成功?」存孝曰:「若劫不得,願立軍令!」晉王調撥帳下精銳軍馬十八騎,並酒肉賞犒戰士。存孝對十八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請公滿飲,各宜勉力。」十八人面面相覷,皆言五路之兵,勢若泰山,如何敢去?存孝見眾人各有難色,乃拔刀立於其中曰:「我為上將,尚且奮不顧身,汝等為何懼怯?」薛阿檀與安休休眾人,見存孝怒起,皆起身言曰:「願效死戰,何懼之有?」
夜將三鼓,眾將披掛上馬,來至敵寨,直殺人王重榮寨中,奔中軍而來。原來王重榮寨中,以車仗穿連不斷,周圍繞定,不能前進,只憑十八騎左衝右突,往來馳驟,如入無人之境,逢者便殺。各寨盡皆鼓哨,烽火燭天,喊聲大振。存孝望南殺出,敵軍莫敢抵對,晉王使人引軍接應,存孝十八騎人馬,早已回至林墩口,五路兵見是存孝,莫敢追襲。後人有詩贊云:鼙鼓聲喧振地來,將軍到處鬼神哀,輕騎衝入五侯寨,方顯英雄虎將才。
逸狂有詩贊曰:
甘寧百騎劫曹營,威報東吳至此稱,
曾似勇南兵十八,五侯破膽盡皆驚。
存孝引軍回時,點將十八人,不折一騎。來至寨門,眾將歡聲大振,晉王親自出接,存孝下馬,拜伏道左。晉王曰:「只此一戰,足以驚喪五侯之膽。」即賜絹十八匹,刀十八口,存孝受下,分賜十八人。卻說五侯,被存孝劫了寨,互相驚懼。
赫連鐸曰:「今日吾等皆被迷惑,全中了梁王之計,不合受他金酒,把五路兵盡喪於此,倘存孝明日復來搦戰,誰敢擋之?
」張凱進曰:「吾既為先鋒,當先破敵,豈懼彼哉!」
次日,張凱引軍搦戰。存孝親自上馬,左有薛阿檀,右有安休休,三軍在門旗下迎敵。赫連鐸縱馬提刀而出,左有謝瑁,右有張凱。安休休挺槍,直取赫連鐸,兩下戰到八十餘合,勝負不分。不防後面暗射一箭,正中安休休坐下馬胸膛,那馬直立起來,把安休休掀在地下。張凱提槍欲刺,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射中張凱面門,翻身落馬,眾軍各出,救了回去。赫連鐸退回,醫治張凱。安休休回寨拜訴存孝,存孝曰:「放箭救汝者薛阿檀也。」安休休頓首拜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逸狂詩曰:赫連鐸自戰休休,射馬先輸暗算籌,神箭阿檀施報復,可憐張凱喪荒丘。
卓吾子評:
勇南公於五侯寨中,前戰後殺,左突右衝,無往不勝。五侯膽魄俱喪,讀之令人擊節。



第三十回 存孝活捉鄧天王


卻說張凱中箭,回寨而死。五侯商議傳令調撥馬軍,當先衝陣,眾分五路,私襲林墩口。中一路王重榮,左一路赫連鋒,左二路曹順,右一路周順,右二路韓鑒。每一路約軍一萬,來到太原,解鞍歇馬。此時,存孝對晉王言曰:「五路軍士遠來至此,身疲力乏,吾兵養成銳氣,以逸待勞,若趁此擒之,不顯兒是好漢,待他人馬休息了三日,再去殺他,叫他死而無怨。
」晉王曰:「吾兒存心仁義,誰能及之!」至是,見五侯兵來衝陣,遂自披掛,提畢燕檛,縱馬出陣。只見對陣門旗開處,二十八將,一勇齊來,被存孝舉起渾鐵搠,不移時,力誅一十五將,餘軍驚散,各自逃生,殺軍大半,是日天色已晚,存孝領兵退入賓州城去。
卻說鄧天王運糧到寨,參見五侯。天王問:「可曾與晉王兵對陣否?」眾將皆曰:「已曾交戰數陣,被存孝力誅一十五將,退入賓州去了。」天王長歎一聲曰:「誓殺此賊,以雪前恥。」即便綽槍上馬,逕到賓州城下索戰。有人報知晉王,晉王半晌無語,謂存孝曰:「不知此賊尚在,你昔年放他去學全武藝,已經一十二年,只怕你今日敵此賊不過?」存孝曰:「父王休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此賊又到,吾必擒之。」遂披掛上馬,領兵出陣,向前厲聲罵曰:「死不死的逆賊,尚敢來此,昔日黃桑店被吾所擒,放聲大哭,吾即放汝回去,學全武藝,今日莫非又來哭乎?」天王大怒曰:「吾昔日誤中奸計,以老母尚在,欲全孝道,故發悲慟。今吾母已死,又學全了萬人之敵,正欲斬汝首級,以雪前恥。」遂拍馬挺戟,直取存孝,存孝持畢燕檛來迎,兩馬相交,未及數合,存孝逼開戟,大喝一聲,天王措手不及,被存孝活擒過馬。早有小卒報與晉王。
晉王大喜,急叫:「吾兒且休放下鄧天王,待我遞了賀功的酒,以顯吾兒的威風!」此時,存孝在馬上,遂連飲了三杯,方把天王放在地下,軍士一齊擁向前來,將天王捆縛,來見晉王。
晉王此時也不問他是非,喝令武士,推出斬之。逸狂詩曰:黃桑昔日放天王,十二年來不忖量,母死藝精無別慮,片時斬首自求亡。
卻說存孝,正在歇息間,忽然往後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人救醒,扶至帳中,眾將皆來動問,不知其意,盡愕然相顧言曰:「五侯擁貔貅之眾,虎踞鯨吞,不爭此人如此,怎挫其威?倘彼兵再來搦戰,如之奈何?」眾人互相驚歎,原來存孝戰了一日,用盡氣力,滿腔熱血,連飲三杯冷酒,把那血逼住了,又卸去甲,中了風疾,心腹作痛,神思昏迷,寢食俱廢,喚醫者劑藥調理。醫者曰:「此疾乃風邪入內,急切難痊,須要一月將息,方可全愈。」晉王令三軍堅守各寨,不許輕出。卻說三日後,高思繼運糧至寨,聞知眾將屢次殺敗,即時領兵前來搦戰,晉王按兵不動,罵至日暮而回。次日又來,連罵三日,晉王恐存孝怒氣激動,不敢報知。高思繼直來寨前叫罵,要活捉存孝。晉王三番五次,只是遮掩,不使存孝知之。
存孝雖在睡臥,心中已自知道,連日直來寨前叫罵。一日,高思繼親自點軍擂鼓吶喊前來,直抵城下搦戰,晉王拒住不出。
存孝命軍士喚安休休、薛阿檀二人入帳問曰:「何處擂鼓吶喊?」二人答曰:「乃是軍中教演軍士。」存孝曰:「何欺我也!吾聞五路軍到城下,辱罵幾次,父王不令我知之,汝眾兄弟,為何不出?」二人答曰:「只為吾兄患疾,醫者雲,慎勿使忿怒,則此疾即愈,故此不敢擅出。五侯之兵,果然連日在城下搦戰,只是不敢報知。」存孝曰:「汝等不戰,立意若何?
」阿檀曰:「眾兄弟皆欲暫且按兵不動,待吾兄病癒,然後出戰。」存孝聽罷忿然起而言曰:「大丈夫既食君祿,當以馬革裹屍,豈可為吾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也?」言訖,即欲披掛上馬。
晉王知之,急來帳中止曰:「汝病未痊,便欲出陣恐怕力不敵眾,則三軍喪膽,銳氣盡挫,軍勢不能復振。吾兒不必忿怒,我即遣人出戰。」存孝於是止之。嗣源奮然曰:「賢弟未可造次,軍馬臨城,若不出戰,是吾怯也。願領一千軍,決一死戰!
」晉王從之,令嗣源同周德威、樊達,點馬步軍一千,出城迎敵。
卻說李嗣源領兵出城,親自當先,持刀躍馬而來。且看來將如何打扮,但見:鳳翅盔,高攢金寶;渾金甲,密砌龍鱗。錦征袍,花朵簇陽春;錕鋙劍,腰懸寒光噴。繡腿餅絨圈翡翠,玉玲瓏帶束麒麟。
上首的是神機軍師周德威,足智多謀,經文緯武,慣使雙有西江月詞一首。但見,如意冠,玉簪翠筆。絳綃衣,鶴舞金霞。精神凜凜映桃花,環珮玎璫斜掛。素道服,皂羅沿?。紫絲?,碧玉鉤環。手中羽扇動天關,頭上綸巾微岸。貼裡暗穿銀甲,垓心穩坐雕鞍。
胸中韜略鬼神瞞,文武雙全師範。
又詩一首贊云:
天意生賢佐,殘唐周德威。
胸中藏武略,心上運玄機。
智勇張良並,才能范蠡欺。
掃除巢賊亂,青史譽皆知。
下首是跳澗虎樊達,挺槍立馬,後人亦有詩贊之云:生居鄴郡稱英勇,慣使長槍氣最雄,跳澗虎名誇有力,試看此戰可成功。
三人立馬於陣前,五侯遣白馬高思繼領兵二萬,布成陣勢。
思繼將人馬分作兩隊,列於步軍之側,勢如兩翼,左右馬五十匹,大半皆是白馬。高思繼曾與羌胡交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義兵,羌胡遠見白馬便走。怎見得思繼英雄,但見:戴一頂三叉紫金冠,冠口內拴兩根雉尾。穿一領襯甲白羅袍,袍背上繡三個鳳凰。披一副連環鑌鐵鎧,係一條嵌寶獅鸞帶。著一對雲根鷹爪靴,掛一條護項銷金帕。帶一張鵲畫鐵胎弓,懸一壺雕翎鈚子箭。左手執一面金獸面防牌,背插飛刀二十四把。右手使一條渾鐵點鋼槍,坐下一匹銀色梅花馬。
百步斬人,無有不中。又有五言詩一首,贊高思繼勇壯云:白馬高思繼,征胡屢有功。
防牌懸猛獸,拭劍插飛熊。
義勇真無敵,雄威不眾同。
詎知存孝病,諸將畏交鋒。
當日,兩軍對敵,思繼出馬,與李嗣源更不打話,共戰四五十合,思繼詐敗逃走,嗣源引軍趕人陣來。誰知思繼已先埋伏,用手指揮,五千兵一齊圍定。嗣源在中間,左衝右突,不能得出,周德威與樊達各自潰散。
晉王在城上,望見嗣源困於垓心,慌問:「眾將!誰人出馬,以救嗣源?」薛阿檀曰:「小將願往!」晉王遂命阿檀披掛上馬,引部下壯士數十騎出城。晉王領將士於城上擂鼓吶喊,以助其威。阿檀引軍離敵兵數里,遙與嗣源招呼,阿檀大叫一聲,飛渡淺溝,眾皆奮力而過。阿檀獨自當先,奮力殺人,對陣副將謝墨迎之,不能抵敵而走。阿檀直至核心,救了嗣源,回頭看時,尚有數十騎在陣中,不曾離得重圍。阿檀復回殺入陣中,所到莫敢擋抵,再救出這一彪人馬。正遇高思繼攔住去路,被阿檀奮武衝散,嗣源躍馬混戰,五路軍馬大亂。安休休亦引軍士,大戰敵兵,緩緩唱凱入城。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逸狂詩曰:白馬將軍久戰持,嗣源受困計無施,阿檀奮勇衝開陣,謝墨奔逃始解圍。
卓吾子評:
李晉王以酒酬功,勇南公遽因染疾,復又鼓眾軍與五路兵交鋒,壯哉!


第三十一回 存孝病挾高思繼


卻說李嗣源敗了一陣,得薛阿檀引兵救援,退入城中,堅閉不出。高思繼日夕在城外搦戰,存孝病不能起,晉王親自煎藥,遣康君利、李存信二人,送至存孝帳內。晉王吩咐二人,若存孝有問,只說不曾對敵,若說高思繼是好漢,必然怒激存孝,其病難好,二人領命去了。
當日,康君利對存信道:「這老漢用人不當,一般皆是太保,偏他愛牧羊子。不如先對存孝說,思繼好漢,先氣死了這賊。」存信曰:「此言正合吾意,即可行之。」卻說存孝染病在?,人報康君利、李存信二人來探病症,存孝遣人迎接二人入見。存孝以被蒙頭而臥。君利曰:「汝病若何?」存孝曰:「心中嘔氣,藥不能用。」君利曰:「適來老父遣吾二人逕送藥來,服此即愈。」存孝曰:「吾染病許久,不知五侯之兵,曾與交戰否?」康君利曰:「自汝染病之後,新來一將,姓高名思繼,是赫連鐸部下,使一面防牌,背插飛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無有不中,右手使一條渾鐵槍,有萬夫不當之勇,被他殺敗七十二陣,今日老父引領五百家將,十二太保出陣,又被殺敗大半。看來世上英雄,只有此人,兄弟雖然人稱好漢,亦不及此人矣!」
存孝聽罷,大叫曰:「苦哉!氣殺我也,誓殺此賊,以彰吾志。」原來存孝激怒,渾身是汗,遍體生津,卸甲風出了這一身冷汗,其病即愈。遂叫備過五名馬來,乃披甲上馬,諸將見者,無不駭然。存孝引數百騎出城,來望高思繼兵,已布成陣勢,思繼自立子門下,揚鞭大罵。存孝從群騎後突然而出,曰:「高思繼匹夫!見勇南公否?」五侯兵看見盡皆驚駭。思繼大怒,挺槍直取存孝。存孝挺畢燕檛來迎,二人戰上十餘合,存孝逼開槍,大喝一聲,正是:戰馬寶鞍空退出,滴溜拿過馬鞍來。
逕進賓州城去。五侯人馬,各自驚慌,逃回本鎮。
存孝將思繼放於馬下,眾將一齊向前捆縛,來見晉王。晉王喝令斬之,存孝告曰:「父王赦之,留與兒部下聽用。」晉王從之。思繼泣曰:「縱大王不殺,吾亦不用這性命矣!」存孝曰:「汝不願跟吾,告父王放你若何?」思繼曰:「果肯放回,你是有仁有義的好漢,吾到山東,誓不與人相持矣!」存孝曰:「何為如此?」思繼曰:「我在死裡復生了一遭,這一去,苦身三頃地,付手一張犁,改惡而從善矣。」存孝曰:「只今便放你去。」隨即放起,與了衣服,賜之酒肉,臨行又贈鞍馬,差人直送出城。思繼拜謝,往山東而去。逸狂有詩一絕,贊云:英雄自古惜英雄,義釋高郎此日中,從是一犁歸去後,短蓑春雨夕陽風。
卻說李晉王,見五侯人馬退去,內外無事,回入後宮,欣欣然而有喜色。劉妃進曰:「妾每見大王,常時眉頭不展,臉帶憂容,以國家為慮,何今日如此喜也?」晉王曰:「五侯倚著高思繼雄勢,逼臨城下,累敗吾兵。今日存孝帶病挾了高思繼,退了五侯人馬,如何不喜?」劉妃曰:「此人累有大功,先滅黃巢,恢復唐室天下,吾等富貴,實賴此人也。古人以德報德,大王何不將沁州封他鎮守,使其快樂,豈不為美!」晉王曰:「汝見甚明,吾正欲如此!」遂使人喚存孝來。晉王曰:「汝自隨我數年,苦爭血戰,日夜不得休息,吾受富貴,皆賴汝恢復之力。今天下略定,合宜封爵,以報汝功。沁州富饒之地,魚米之鄉,封汝去鎮守,獨霸為王,受享富貴何如?」存孝曰:「兒有甚功勞,敢當此職?又拋離膝下。」晉王曰:「汝勿辭,可領人馬二萬,副將六員,即日上任供職,勿使有失。
」存孝頓首拜謝,便領人馬,逕上沁州,赴任去訖。
卻說晉王部下眾將中,只有康君利、李存信二人,不服存孝,常有讒譖之意。當日,見晉王封出沁州,心甚忌妒。君利遂與存信商議曰:「父王待人,何有輕重,把這牧羊子愛如金寶,言他在賓州不得自在,今封在沁州,受其富貴。吾等亦有汗馬之勞,何待人如草芥也。」存信曰:「存孝出外,正好行事,吾思一計,使存孝死無葬身之地!」君利便問:「計將安出?」存信附耳低言數句,只消如此如此。君利曰:「此計甚妙,可急行之!」商議已定。
次日,二人入見晉王,告曰:「兒等久困,不習武事,身體疲倦,欲去打圍一遭,請父王尊旨。」晉王許之,二人即上馬,持弓搭箭,出了賓州,逕投沁州而來。早有小校報知存孝。
存孝降階而接,三人相見敘訴兄弟之情。存孝設席,酒至半酣,存孝曰:「有勞下顧,何事見教?」君利曰:「專為吾弟一事,特來報知。自汝到沁州之後,老父終日耽樂酒色,不理政事,有大將呼延諫阻,老父大怒殺之。稱言五百家將,十三太保,只有一個親兒子,餘都是義子,叫眾人都出了姓,原姓趙今還姓趙。吾弟卻不姓李,原名安景思,可豎起安景思的旗號,以別骨肉親疏。」存孝大驚曰:「吾父真老悖耳!豈有此理?吾寧就死,不敢出姓。」存信曰:「既不出姓,老父令劍在此,若不出姓,叫我二人斬汝首級,去見父王。」康君利曰:「兄長相隨數年,尚不知老父性如烈火,既有令劍,即可改之!」
未知存孝肯從否?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高思繼連敗晉兵七十二陣,而李存孝扶病縛歸,一如探囊,且又釋之,毋乃惜其英雄耶?晉王報功,封存孝食祿於沁州,恐不免康君利、李存信妒功爵之忌耳!


第三十二回 五牛掙死李存孝


原來存孝實是有勇無謀,一聞此語,遂使人按倒原旗,一聲號令,不移時,城上豎起一派盡是安景思的旗號,二人辭別,還到賓州。卻說康君利與李存信來見晉王,拜伏於地。晉王曰:「吾兒打圍何如?」二人曰:「圍也不曾打得,倒與父王打聽一件大事來了!」晉王曰:「是何大事?」二人曰:「不料沁州已反了存孝矣!」晉王失驚曰:「存孝忠義之人,如何肯反?
」君利曰:「吾二人眼見明白,他既不反,因何出了姓,城上一派旗號,盡是安景思的姓字?」晉王怒曰:「虎兒不可養也!
果是出姓,急去擒此賊來殺之。」言未絕,閃出劉妃,向前告晉王曰:「妾見存孝赤心報國,累建奇功,故勸大王封出沁州,今反情未見,況是二人素與存孝有隙,聽聞其語,便欲擒殺此人,恐其中有詐,妾與嗣源逕上沁州,打聽虛實,然後殺亦未遲。」晉王從之。
於是母子二人,即時上馬,逕投沁州進發。行了數日,已到沁州城下。母子遙望城上,果然盡是安景思的旗號,劉妃大驚曰:「事已實矣!果改旗號,此人反面無情,恐中其計。」
母子勒馬便走。此時,存孝與六將正在巡城,忽見劉妃與嗣源到城下,看了一番,急下城來追趕,大叫:「老母、大兄緣何竟不進城來,勒馬便回,此是何意?」此時,母子只說反了存孝,遂跳下馬來,大叫:「勇南大人,乞饒母子二人性命,可看昔日薄面!」存孝聽聞大驚,急下馬來,跪於路側,告曰:「存孝有甚異志?」劉妃曰:「汝在沁州,爵位已極,富貴足矣!因何反了?」存孝曰:「是誰說來?」劉妃曰:「你既不反,如何城上打著安景思的旗號?」存孝聽言,遂將康君利前事,細說一番。劉妃駭然曰:「你中了逆賊之計,可急到父王面前分訴明白!」於是,三人一同上馬,逕投賓州城來。
卻說君利、存信,望見母子三人回來。君利對存信曰:「事不諧矣!倘此賊到老父面前訴說明白,漏泄此事怎了?」存信曰:「此事不妨,吾有一計,假傳父王令言,說賊犯黃河,調你母子二人帶領人馬,前去截殺,去遲者斬首,軍前號令。
二人若去,吾與你便無事矣!」君利然之,一依其言。果然劉妃與嗣源聞此語,不敢停止,二人遂往黃河截殺,只留下存孝到晉王面前分訴其事。是日,天色已晚,晉王深有酒意了,人報:「存孝自沁州來見。」晉王曰:「吾醉矣!醉後不言公事,吾兒遠路勞神,且向後宮睡去,來早再說。」
君利知晉王之意,暗謂存信曰:「乘老父迷睡不起,先將存孝殺了,以絕後患。」存信曰:「此計其妙,便可行之!」
於是,君利即假傳父令,言:「存孝反叛,擒出轅門,五車掙之!」此時,存孝欲進宮訴說,四下皆康君利心腹之人,不能得入。存信曰:「老父怒汝,立等回報,安敢再入?」急使軍人將存孝捆縛,用五輛車來各係一牛,分作五隊,號令一聲,五下鞭開牛去,只一掙,被存孝把身一縱,都縱到身底下來。
原來五車上,有五五二千五百石重,五牛之力,不計多少,存孝一生力大,是以皆被縱到身底下來,以此較之,存孝一臂有二萬五千斤之力,兩臂有四象不過之勇。存孝大叫:「我得何罪?將五牛掙我!」言未絕,只見半空中一金甲神人,叫曰:「存孝不得掙挫,吾奉千佛牒文,玉皇敕旨,你原是上界鐵石之精,降臨凡世,今日功行完滿,取汝歸天,若是遲緩,神人奪了你的坐位。」存孝聽言曰:「既上天叫我,安敢不從?」
遂叫軍人曰:「這等如何掙得我死,除非是將劍割斷我手足之筋,吾即死矣!」當下君利傳令,大喝五下裡掙響一聲,存孝軀分為五塊。存孝亡年三十六歲,時天復三年秋九月也。後來史官有詩贊云: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晉官花草埋幽逕,唐國山河繞夕陽,鴉谷滅巢皆寂寞,賓州塵路總荒涼,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後來宋賢弔存孝輓詩云:
鴉谷遺蹀跡,英雄有將聲。
威容賽夏育,風味若陳平。
常領三千士,破除百萬兵。
賓州天命盡,誰不痛傷情。


第三十三回 晉王痛哭勇南公


卻說晉王,正在宮中熟睡,宮人來報:「五車掙死存孝!
」唬得晉王汗流沾背,魂不附體,急跑出殿前來視之,存孝已死,掙為五塊。晉王大哭數聲,望後便倒,昏絕於地,左右急救,半響方蘇。晉王問:「誰殺存孝?」左右細說前因。晉王曰:「存孝已死,只吾休矣!」此時,君利、存信逃去數日,晉王遣人追之,半路捉回,正欲碎剮,忽報劉妃還宮,晉王急令接入。原來劉妃與嗣源,逕到黃河界口,絕無動靜。知是二人用計,急回賓州,知存孝被掙死,直來見晉王。劉妃曰:「君利、存信如此無禮,罪不容誅,請大王剮此二賊,為存孝報仇!」晉王曰:「存孝如此,吾豈能獨生哉?」
正在慟哭,忽見一彪人馬,飛奔而來。眾視之,乃存孝之妻鄧瑞雲也。瑞雲知此消息,帶領六將到來,放聲大哭,昏絕於地,三五番幾死,眾軍無不哀慟。瑞雲再三上言曰:「今存孝死於不幸,大王念父子之情,早為報仇!」當日,具棺槨盛裝存孝屍首,停於正庭,六將掛孝,軍土舉哀震地。晉王喚武士,將君利、存信二賊,倒澆一對照天蠟燭,在於柩前,請高僧做水陸大醮超度,復圖存孝儀像掛起。晉王親自設祭一壇。
祭文曰:
嗚呼勇南!天下戰士,古今無雙。何天不弔,令死於奸人之手?使我慟傷。嗚呼!吾今年八十,兒今既死,吾料隨亡!
吾今取二人於市,熬油點燭,照爾幽光。爾冤既白,爾仇亦報,爾名孔揚。嗚呼勇南!魂其有知,曷維尚享。
後人讀史至此,有詩歎云:
存孝英雄獨佔奇,開疆展土定華夷,
當時恨殺丹青手,不畫山前打虎威。
晉王傷悼不已,望棺前欲拜下,德威急向前止之曰:「不可!大王父也,存孝子也,豈有為父而拜子之理乎?」晉王乃止。晉王曰:「吾豈不知之,但以先死為神,吾之哀毀逾禮,不覺形於此耳!」後人有詩云:李存孝能文能武,滅黃巢蓋世功名,是晉王不合拜子,也須知先死為神。
當時報入長安,昭宗知存孝已死,念存孝英雄冠世,有恢復之功,大加慟切,遂遣官具禮前來致祭。晉王請使者入見了,始知昭宗遣周德威代祭,德威就將祭品,擺列存孝靈前,親自奠酒拜下,令趙文宗讀祭文曰:維大唐天復三年秋九月上旬,祭主大唐昭宗皇帝,遣兵部大司馬周德威,謹以清酌庶饈之儀,致祭於敕封鎮守沁州地方協理軍務飛虎將軍勇南公李存孝之靈曰:嗚呼!存孝不幸橫亡,天高日短,無人不傷。伏念生居朔漠塞北之方,長自飛虎靈求之峪。滅黃巢,扶僖宗,復入長安,誅奸黨,立昭宗,建都天下。官居一品,加為勇南公之職,勢壓諸邦,是飛虎將軍之譽。
唯君正宜享富貴於高堂,豈期命早喪於奸讒。人之死沒,自古難免。不料君父以酒誤害忠良,將二奸盡行誅戮,與汝雪恨。
將軍陽世不將金印掛,陰司多握鬼兵權。嗚呼哀哉!尚享。
德威祭畢,淚流滿面,哀動三軍。晉王自歎曰:此事非於別人,只是我以酒誤害忠良,致有此失。」遂自感歎一詩云:終朝飲酒醉醺醺,耳聽讒言害好人,破巢之時用存孝,太平不見勇南君。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奸讒陰害忠良,何代無之?不特克用之於存孝而已。然則克用酒誤太甚!


第三十四回 梁兵劫奪勇南柩


當日,晉王令鄧瑞雲同六將帶領三千人馬,保護存孝靈柩,葬於靈求峪,安靈守孝。六將領命,逕上去訖。早有細作報入汴梁,朱溫大喜曰:「李存孝已死,吾無憂矣!」今又令軍士護喪葬於靈求峪內,急遣尚讓七將,領兵前去劫奪存孝靈柩,七將領命。正行之次,忽見前面一彪人馬,盡打紅旗,當頭截住去路,為頭閃出英雄,身長一丈,膀闊三停,赤腳蓬頭,膂力過人,乃壽章人也,姓王名彥章。因存孝巡行河北之時,在淤泥河相遇,二人鬥了數合,被存孝連人帶馬打落岸下。彥章誓言,存孝若在十年,吾十年不出,除是死了存孝,才敢出名。
逕上壽章隱姓埋名。今探聽存孝已死,引了人馬欲來投奔梁王,正值七將兵至,彥章攔住大呼曰:「吾乃渾鐵槍王彥章也!來的人馬何往?」葛從周曰:「吾等梁王手下七將,今奉我王命,領兵前去靈求峪,劫奪李存孝靈柩。」彥章曰:「汝等錯矣!
君子不念舊惡,人死不計舊冤,存孝亦是好漢,只因晉王恃酒誤死,搶他屍首何益?不如引我去見梁王,陳說和解之事。」
七將從之,合兵一處,逕到汴梁城來。
七將入見,朱溫曰:「李存孝屍首如何?」葛從周曰:「不曾搶得,只與大王尋得一個前部大將。」溫問曰:「是誰?
」從周曰:「此人真定壽章人氏,姓王名彥章 。」溫曰:「聞名久矣!吾正欲見此人。」從周引彥章至殿下,溫即欠身相迎,彥章下拜,溫答半禮。溫曰:「足下近在山東,正欲遣人來請為將,破滅李克用,共圖霸業,今日得遇,三生幸矣!」彥章曰:「李克用死了存孝,其勢已孤,臣視之,乃疥癬之疾,不足介意。大王欲取天下,不如先圖了昭宗,再擒晉王未遲。」
溫大喜,即封彥章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設宴犒勞。席間便問彥章圖昭宗天下之計。彥章曰:「臣見昭宗駕下,寵著一人,姓李名英,現任丞相之職,今在長安秤金賣官。大王親將金寶賄賂他,只說長安是久反之地,汴梁是興隆之邦,李英貪得,見利忘義,必奏准朝廷,贊成此事。先領旨到此蓋造皇宮,然後用計,把駕迎上汴梁,那時以圖昭宗,有何難處?」溫曰:「此計甚妙,我若得了天下,富貴與汝共之。」
商議已定,次日朱溫即自收拾金寶,帶領數百鐵騎,各帶輕刀短箭,逕上長安。不日,已至李英宅前下馬,小卒人報,李英降階而接,到堂上坐定,敘茶已畢。溫曰:「丞相別來無恙!」英曰:「仰賴福蔭,略得清安。大王久不相見,有勞車顧。」溫曰:「恭惟大人!現居元輔之職,臣扶社稷,不勝至喜。今有黃金百錠,珠玉一斗,外有良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玉聰,某不敢乘坐,特來並獻與丞相,以助虎威!」英聽罷,便令帶過來看,果然那馬身上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頭尾長一丈,蹄帶項鬃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李英見了大喜。有詩單贊玉聰馬云:奔騰千里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鞭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
英謝溫曰:「大王與此金寶龍駒,某將何報之?」溫曰:「些小微物,豈望報乎?丞相肯為,只在數句言語之間而已。
」英曰:「請問其故?」溫曰:「某見長安是久反之地,不及汴梁是地廣人稠、永遠興隆之邦,丞相只須奏准朝廷,與吾領了旨意,到汴梁蓋造皇宮,請駕建都,便是丞相大功績也!」
英曰:「大王見主上衰弱,時勢已去,莫非要圖天下否?」溫半晌不答。英曰:「明日便奏朝廷,發旨意與你,領上汴梁蓋造皇城。待吾指日把駕拐上汴梁,讓位與你,有何不可?」溫曰:「誠得如此,丞相富貴無比。」
二人商議已定,次日,昭宗升殿,近臣報言,今有梁王朱溫,欲見陛下。帝曰:「可急宣來!」溫人見,拜伏闕下,口稱萬歲。帝曰:「卿到此,有何見奏?」溫曰:「臣見長安久反之地,干戈擾攘,不得休息。臣守汴梁已久,知是興隆之邦,奏過陛下,請旨蓋造皇城,完日請陛下遷都汴梁。」帝曰:「卿言須當與文武商議。」言尚未盡,只見班部中閃出一臣,面如紅棗,突眼虯髯,威風凜凜,膽量過人,上殿奏曰:「大梁朱全忠,真忠君愛國之臣也!」此人是誰?乃丞相李英也。帝問英曰:「此奏可乎?」英曰:「大梁王所奏,金石之論也!
難得此人,忠於王室,既有如此好處,陛下急宜從之。」帝正在猶豫,群臣皆言:「不可!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陛下安居大位,豈可遠離乎?臣料汴梁萬不及長安。怎見得長安好於汴梁,古人有詩為證:自古興隆地,周秦漢代修。
三川花似錦,八水永長流。
起蓋咸陽殿,鳳闕對龍樓。
華夷圖上看,天下最為頭。」
朱溫曰:「你眾文武說長安好處,也只如此。且聽我說汴梁好處。古人有詩為證:王氣騰騰徹比霞,祥雲繚繞照京華,寶妝樓閣侵銀漢,玉殿亭台護絳紗,四時不絕山川景,八節常開琪樹花,年年三月登高望,香滿梁園百萬家。
昭宗聽罷朱溫詩句,心下萬千之喜,遂喚曹中書達填寫旨意與朱溫:「領去汴梁蓋造皇城,朕即遣官軍,將長安府庫錢糧,都攢運至汴梁,選日,請朕建都天下。」溫領旨出朝,暗思:「此等昏君,中了吾計,好似一盞孤燈,昏天曉月,算來活也不多時!」
溫行了數日,已到汴梁,遂起民夫,搬運土木,喚良匠蓋造皇城,雕樑刻棟,繪鳳描龍,未及半載日期,工程已成,比長安宮室,華麗又加十倍。
卻說朱溫,蓋造已完,便遣王彥章,先領人馬三萬,前至灞陵川界,以候接應,親自逕上長安:入朝見帝。帝曰:「朕差卿蓋造皇城如何?」溫曰:「臣領旨蓋造,今已完備,特請陛下到汴梁建都。」昭宗大喜,當日聚文武於朝堂。帝曰:「唐室西都二百餘年,氣數已衰,朕觀氣色在汴梁,先遣梁王蓋造宮殿,朕欲遷都東幸,汝等各宜促裝。」學士陳輝源曰:「長安久樂之地,今無故損宗廟,棄原陵,恐百姓驚動,必有靡沸之亂。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望陛下明鑒!」帝怒曰:「汝欲阻國家之大計耶?」平章事朱樸亦諫曰:「陳學士之言是也!想祖公神堯高祖皇帝,東征西蕩,掙成一統天下,亦不易得,今陛下至汴梁,必中朱溫之計矣!」李英急上言曰:「這一起臣僚,有失君臣之禮,可以斬之!」帝聞奏即日罷朱樸、陳輝之官,貶為庶民。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朱溫得王彥章為元帥,賂李英為腹心,請駕建都汴梁,社援可危矣!

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遷駕汴梁


帝出宮上車駕,駕前二人跪下,視之乃尚書周侃、左僕射伍習,帝問:「有何事?」侃曰:「今聞陛下欲遷都汴梁,故來源耳!」帝大怒,曰:「朕心喜上汴梁,如何苦諫?」即令武士拽出都門斬首,百姓莫不垂淚。下令遷都,來日便行。此時裝載金銀緞匹玩好之物,數千餘車,逕往汴梁去了。
卻說昭宗方才到了灞陵川,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陣人馬到來。百官盡皆失色,帝大驚。大將軍杜友年出馬曰:「來者何人?敢攔聖駕?」繡旗影裡,王彥章出馬,厲聲便問:「天子何在?」帝戰慄不能言。群臣聞知,皆無所措。王搏向前叱之曰:「來者何人?」彥章曰:「大梁王前部先鋒王彥章是也!」王搏曰:「汝來劫駕,是來保駕?」彥章曰:「奉梁王旨,特來保駕!」搏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
」彥章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帝以言慰撫,彥章拜謝,帝人汴梁城。
是日登殿,百官朝賀,各依位次侍立。自是朱溫縱橫朝廷,謀立異志,盡人皆知,內外之兵,盡歸掌握。溫請丞相李英曰:「吾欲殺昭宗,自立為帝何如?」英曰:「可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偏殿排筵,只說與朝廷洗塵,再奏過帝,此離宮門不遠,不好出入,討個執照。大王可選下好漢,埋伏彼處,親自帶劍上殿,索取天下。帝與不與,只此殺之。」
溫甚喜,即便教人排筵會於偏殿,來日請帝。
次日,昭宗升殿,溫奏曰:「臣欲於王府安排筵宴,與陛下拂塵,臣不敢請,乞陛下借一偏殿,方好行樂。」帝曰:「汝有此意,可於椒蘭殿上設宴,特賜回駕牌五百面,與卿執照,門上不敢阻擋。」朱溫領旨,遂選五百鐵騎,來往於殿下,請帝於殿上,同文武百官,各依尊卑為序,近侍執盞。酒行數巡,食過五味,只見朱溫帶劍上殿,帝見了唬得魂不附體。溫叫止樂停酒。溫曰:「今日大事,眾官聽察!」眾皆起身側耳。溫曰:「天子為萬人之主,以治天下,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留此昏君何用?可將大位讓與我!」眾官聽罷,默然無語,各低頭覷地。
忽宴上一人推桌直出,立於筵上大叫:「不可!梁王焉敢發此語,欺俺唐朝無人物耶?主上又無過惡,安敢無理!吾知汝懷篡逆之心久矣!」眾皆大驚。朱溫視之,此人乃保駕大將軍,姓凌名圭,遂向桌上綽起一把金壺,望朱溫即打將來。梁將王彥章在後面大怒,叱之曰:「朝廷大臣,尚不敢言,汝何等之人,敢如此大膽?」即拔所佩劍,將凌圭斬之。帝見殺了凌圭,下殿便走。彥章趕上,扯之曰:「陛下肯與不肯早決!
何故走乎?」此時,帝驚得面如土色。帝曰:「容朕思之。」
左僕射張文蔚曰:「陛下差矣!古之帝王,無德讓有德,自古皆然。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須不是陛下祖宗自古傳到今,請陛下思之。」中書門下楊涉曰:「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安有不敗之家?陛下唐朝相傳已二百年,氣運已極,不可自決而惹禍也!
」帝曰:「今日酒醉,非推讓之處耳!」朱溫提劍自欲殺之,右僕射止之曰:「不可!陛下已許大王耳!尚容再議,不必造次。」溫怒乃止。昭宗哭回後殿,百官皆哂笑而退。
次日,百官又聚於大殿。王彥章帶領鐵騎,布列殿前,召令宦官。昭宗懼不敢出,溫又遣人三次逼之,慌更衣出殿。蘇循奏曰:「昨日陛下已許梁王天下,今日肯傳否?」帝曰:「卿等食唐祿久矣!中間多有唐朝子孫,直無一人分朕之憂耳?
」蘇循曰:「陛下之意,不欲以天下禪於梁王,曾見昨日之風景否?」帝曰:「汝眾大臣,何無見憐之心?」循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人君之福,以致四海大亂。今梁王英雄,累建大功,尚不知恩以報德也,直欲令天下之人,共伐之。」帝曰:「昔桀紂無道,殘暴生靈,故天下人伐之,朕即位以來,小心謹慎,未嘗敢行半點非禮之事,天下之人,誰忍伐之。」
循怒曰:「陛下無德無福,而居天位,甚有殘暴之道也!」帝拂袖而起,張文蔚目視蘇循,循縱步向前,扯住昭宗袍,曰:「陛下肯與不肯,乞早一決!」帝戰慄不能答。忽階下王彥章之弟王彥龍,巢將七人葛從周、尚讓、齊克讓等,各帶劍上殿,又見殿階之下,環甲持戈數百人,皆兵士也。
帝乃流涕出血,歎曰:「祖宗天下,何期今日廢之,朕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先帝乎?」泣告群臣曰:「朕天下願禪與梁王,幸留殘喘,以度天年。」貽矩曰:「臣等安有負陛下,事已至此,可急草詔,以安眾心。」帝乃令楊涉草詔,願禪國於梁。詔曰:制曰:伏以生人以來,樹之司牧,眷命所矚,謂之大寶。
曆數弗在,罔或偷安,故舜禹至公,揖讓而興,虞夏湯武,兼濟干戈,以定殷周。事乃殊途,功成一致,後之創業,咸取則焉!朕今在位二年,遭天下蕩覆,賴祖宗之靈,得梁王竭誠盡力,率先鋒鏑,今仰瞻期運已去,天命有適,遜位而禪於梁。
今蒞倍臣,獻上國璽,追則堯典,禪位於朱全忠,梁王無致辭焉!欽此。
是日,百官齎丹詔並玉璽,至梁王宮獻納,朱溫便欲受之。
李英曰:「不可!大王不可輕易,雖然詔璽已至,可令昭宗親捧璽綬,以禪天下於大王,可以絕人議論篡逆之言也!」溫大喜,令謝蘭捧璽還宮。帝曰:「此事若何?」李英曰:「陛下親自送去!明白禪位,則陛下子孫,世世蒙梁恩矣!」帝到此時,不容不行,親自送去。只得親捧國璽至梁王大殿,授與梁王去了。然後披公服於群臣班首,稱臣再拜。王彥章並巢將葛從周等,各掣劍在手,布列左右,大小文武,及昭宗皆北面山呼。於是同聲其口,齊呼萬歲。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麗泉詩云:
當日朱溫強並李,欺凌唐室若嬰孩,
誰知天地無私曲,不久依然換主來。
卓吾子評:
昭宗不聽忠良之諫,遂致捧國璽禪於朱溫,抑一保駕凌圭,深可痛惜!


第三十六回 晉王起兵伐朱溫


卻說朱溫即位,稱號太祖皇帝。是日,天清氣朗,微風不動,眾皆拜賀已畢,改天復四年為開平元年,大赦天下,國號大梁。即降敕封昭宗為濟陰王,便往彼處歇馬,非宣喚不許入朝。封張文蔚、楊涉為平章事,封蘇循、薛貽矩為左右僕射,封王彥章為馬步禁軍都元帥,王彥龍為保駕上將軍。巢將尚讓、齊克讓等,皆封為節度使。李英進曰:「臣有奪天下之功,比眾不同,陛下不升臣職何也?」梁帝大怒曰:「汝這逆賊,尚復敢言!朕想昭宗有甚虧汝之處,將天下賣金,只圖蔭子封妻,受享富貴,唐朗致有此失!若留汝在朝,眾臣效尤,何以為國?
」喝令推出斬之。有詩為證:
害人人害禍先招,禍福災殃卻怎逃,
只想百年人富貴,豈知今日中鋼刀。
後來濟陰王至開平二年春正月,梁王遣王彥龍縊殺之。追諡曰唐哀皇帝。
卻說有人來太原,報知李晉王,朱溫弒了昭宗,自立為大梁皇帝,現今調練軍馬遠出大梁。李晉王聽知,大哭終日。遂命百官掛孝,望北而哭祭之。次日,人報有一隊人馬約千餘騎,盡打紅旗,穿紅袍,騎赤馬,捽風馱至。晉王自出營視之,乃潞州王李杰也。伏地而哭,具言昭宗被弒,朱溫篡位,皇兄蕃漢人馬四十餘萬,如此雄壯,因何按兵不動,故引兵來相助報仇。晉王曰:「吾有此心久矣!因存孝已死,無效力之人,既姪有志,吾即發檄馳報各道,召集王子王孫,皆要起兵前來助戰。」李杰大喜,當日晉王乃集諸將,商議起兵。時有岳彥真、赫連鐸,並各鎮節度使文武臣僚,整整齊齊,盡懷報仇之心,各有恢復之意,引兵四十餘萬,離了並州,直抵雞寶山來,紮了營寨。
未及一月,天下王子,盡皆起兵。時有河南王李善、青州王李畢、蘇州王李演、四川王李輔、江夏王李遜、膠州王李漢、雲南王李弘,唐室宗親之兵多少不等,關外二十七鎮諸侯共會,有九十四萬人馬,詐稱一百萬,名將八百四十員,虛號一千員,文官武將,皆投雞寶山來。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三百餘里。晉王乃宰牛殺馬,大會宗室,眾各施禮畢,兩行分爵位年齒列坐,商議進兵之策。潞州王李杰曰:「今舉兵討賊,為君報仇,汝等各聽晉王約束,毋得以強侵弱,恃多欺寡,務要齊心戮力,以盡臣子之節 。」眾皆曰:「惟命是聽!」晉王曰:「誰肯為前部先鋒?」二太保李思昭出曰:「兒雖不才,願為前部!」
晉王許之。思昭領兵,直奔雞寶山關來。檄文曰:唐晉王檄下唐諸宗室、諸侯王、二十七鎮節度使、諸大臣、百官百姓,謹按朱全忠者,始以鹽徒黨叛,既以窮寇來歸,我先帝念如赤子盜兵,釜魚乞命,既赦不殺,仍爵之官。恩斯厚斯,義不薄矣!何今全忠不忠,包藏凶狡,劫駕都梁,遂盜天位,匹夫無道,於斯已極。弒君之賊,人所共誅!吾今將帥諸侯軍百萬,戰將千員,所至望風投降者聽,助逆者殺之無赦!
故檄。此檄到者,各宜聞知。
卻說這時把關將緊守關隘,差流星馬往皇城告急。梁帝自即位之後,每日飲宴,更深方散。當日,接得告急文字大驚。
聚眾商議曰:「今李克用聚各鎮王子人馬,直抵關前,欲為昭宗報仇,眾將有何拒敵之策?」王彥章應聲出曰:「臣願領兵前去破敵!」梁帝聽言大喜,加彥章為天下兵馬正征討,撥馬步軍十萬,一同世子朱友珪,星夜便起。麗泉詩云:梁晉交兵二百場,殘唐五代動刀槍,打虎將軍太原死,今日才興王彥章。
卻說晉王在雞寶山扎住,遙望王彥章前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晉王見了駭然,未敢叫太保出馬,顧與河南王李善、步將鄭績曰:「久聞汝河南猛將,何不去戰彥章?」鄭績欣然領諾,綽槍上馬,直出陣前。彥章橫槍立馬,貌若靈官,立於門旗下。看他怎生樣結束?但見:戴一頂千槌打、萬槌顛、前抹額、後扇肩、雙鳳翅、又叉尖、抵刀斧、擋槌鞭、纓飄烈火紫金盔。穿一領王母折、玉女穿、獬豕鋪、顏色鮮、盤蛟龍、繡彩鳳、蠶絲紡、嫦娥織、屢團花、十段錦、猩猩血染大紅袍。冠一副能工手、巧匠摸、神火煉、玉鑽鑽、損槍頭、壞箭桿、轉斧口、傷刀劍、隨身護體黃金甲。束一條裡邊表、外邊瞞、嵌八寶、七絲攢、玲瓏釘、瑪瑙廂、紅搧黃、放毫光、攀胸勒甲獅蠻帶。右手下帶一條寒巽巽、冷颼颼、隨火將、伴諸侯、千軍怕、萬人愁、拿在手、鬼神憂、打將竹節虎眼鞭。左手下帶一根亮刷刷、白似雪、三尺長、四指闊、沙魚鞘、常見血、削鐵如泥昆吾劍。飛魚袋帶一張龍甲稍、虎筋弦、黃花畫面寶雕弓。走獸壺插幾根金線豆、倒馬乘、傷軍射將連珠箭。掣一條金串桿、丈八長、賓州鐵打似鋒芒、紅纓亂舞蛇吐舌、猶如怪蟒出錢塘、穿袍過、透心涼、追魂取命渾鐵槍。騎一匹兩耳尖、四蹄圓、登峻嶺、走高山、嫌日短、懶加鞭、兩頭見日行一千、南方赤兔胭脂馬,火龍飛下九重天。
逸狂又有詩贊云:
大將威風手段高,金盔金甲大紅袍,
等閒不敢抬頭覷,帶馬連人似血澆。
卻說鄭績逕取彥章。彥章大喝,縱馬來迎戰,不三合,手起槍落,刺鄭績於陣前。晉王大驚曰:「真勇將也!」李思昭上馬持矛,逕到陣前,大罵彥章 :「吾今殺汝!」彥章便不答話,交馬一合,只一槍,把思昭挑下馬去。李存直便出,晉王許之。直出馬與彥章戰,戰到數合,撥馬便走,彥章趕上一鞭,把存直頭打得粉碎,砍軍大半,回營去了。
晉王見連折二太保,心中憂悶,當日天晚。次早彥章之弟彥龍,披掛綽槍上馬,領兵陣前索戰。晉王問:「誰出馬?」
閃出太保存龍、存虎、存海、存豹、存江、存愛六將,叩頭道:「兒六將出馬!」晉王許之。六將出營佈陣,問:「來將何人?
彥龍答曰:「汝可認得吾是保駕大將軍王彥龍否?」李存龍持矛大叫:「逆賊休走!誰識汝來。」便戰彥龍,各路諸侯,一齊助喊。存虎見存龍漸漸槍法散亂,彥龍越添精神,輪刀躍馬便出。彥龍見了,遂棄了存龍,來戰存虎。後面存海四將,一擁齊出,戰住彥龍,不及數合,槍刺了六將,眾軍務散奔走。
彥龍勒馬回營,未及半晌,彥章又來搦戰。此時晉王心驚惶惶,回頭問眾將曰:「誰敢再戰?」陣中一將,縱馬挺槍而出。視之乃同台節度使岳彥真,兩騎相交,戰不五合,被彥章一槍,刺於馬下。彥真之子存訓,見父被殺,輪刀躍馬,要來報仇。交馬數合,被彥章一鞭,打死於馬下。彥章在陣中混殺,左衝右突,無人敢敵。背後青州王李畢、薊州王李演、泗川王李輔、江夏王李遜,並來合戰,彥章方退。四處各折人馬,退三十里下寨。眾王子並節度使,都到一處,商議破敵之策。
正憂悶間,小校來報彥章來搦戰,閃出劉知遠,披掛上馬,綽安漢刀出陣,去迎彥章,鬥上五十餘合,彥章大怒,取鞭在手,叫聲看鞭,劉知遠措手不及,被打一鞭,打得抱鞍吐血而走。卻說大寨李晉王升帳,使流星馬探劉知遠大折一陣。晉王大驚曰:「不想知遠敗於彥章之手!請眾王子並眾節度使商議。
」潞州王李杰曰:「前日進兵,損了許多將士。今日劉知遠又敗於水手賊之手。吾等極挫動銳氣。」諸侯並不語。
正商議間,探子來報:「王彥章引鐵騎直來寨前,大罵搦戰。」晉王曰:「吾等許多軍,不能敵一彥章,安能滅卻朱溫?
」言未絕,鄆州赫連鐸曰:「某願往!」晉王喜甚,便叫赫連鐸出馬,不多時報來,鐸與彥章交戰,不到三合,被彥章斬之。
眾王子大驚!河南王李善曰:「吾上將樂榮可斬彥章 !」晉王急令喚至。樂榮應聲而出,手提大斧,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樂榮又被彥章斬了!眾王皆失色。晉王歎曰:「可惜!吾存孝已死,若留在此,豈到彥章施威哉?汝眾王子,許多將土,豈無一人可迎彥章?」眾皆無言,晉王言罷,痛哭一常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李克用為君討賊,屢戰屢失,將士皆挫動銳氣,惜哉!勇南公,安能復生哉!當此之時,豈特晉王悲慟耶?


第三十七回 雞寶山存孝顯聖


正值彥章搦戰,晉王大叫:「快備馬來,吾自出陣一遭!
」此時晉王年已八十四歲,披掛上馬,綽定唐刀,領兵出營。
彥章視之,見兩面日月龍風旗,旗下有一將,額垂千條線,發綰一窩絲。如何打扮?
金甲金盔翡翠袍,腰間玉帶束鮫綃。
坐下千里追風馬,肩上橫阻定唐刀。
王彥章正欲迎戰,彥龍一馬當先,問曰:「來者莫非晉王否?」晉王曰:「然!」彥龍曰:「汝將已被吾殺盡,尚敢自臨陣耶!」晉王大罵曰:「這伙奸賊,奪吾大唐天下,天厭神怒,吾親臨陣取汝首級!」言罷,兩馬相交,雙刀並舉,怎見得?有詩為證:刮地寒風聲颯颯,硬戰征袍聲似擦。
逼逼剝剝馬蹄鳴,叮叮噹噹袍槍甲。
你死我活不伏輸,一往一來交戰馬。
興心槍挑錦戰袍,舉意刀劈連環甲。
摩旗小校手連顛,擂鼓軍郎槌亂打。
時,晉王年老,筋力衰敗,戰不數合,被彥龍殺得大敗,撥馬而走。已近黃昏,左側彥龍趕下陣來。前走的,好似猛風吹敗葉;後追的,恰如急雨打殘花。追趕已無措手,大叫:「吾兒存孝!昔日汴梁赴會,汝曾救我,今吾死在須臾,汝何無靈!」言未絕,只見東南上一陣風,卷出兩面飛虎旗,旗下是存孝,結束如生:虎磕腦乾坤少有,虎皮袍蓋世無雙。猊鎧槍刀不懼,畢燕檛能取人魂。馬上橫擔渾鐵搠,五名馬賽過蛟龍。
晉王叫:「勇南公吾兒!快來救我。」只見存孝一馬當先,厲聲大罵:「奸賊!吾在此等你多時。」彥龍大驚,叫聲「苦也!」跌下馬來,氣絕身死。此時存孝,猶在雲霧之中,叫聲:「老父!兒與你相會一面,以完父子之情,梁兵自此勢敗,兒今辭別,朝天去了。」晉王回頭看時,只見風清月朗,不見了存孝,獨有王彥龍死在地上,餘眾各散逃生。晉王放聲大哭,叫數聲吾兒,死後還來救我一命。下馬斬了彥龍首級而回。眾王子並諸侯接見,哭訴前事,眾皆嗟歎不已。
早有人報知王彥章,言:「李存孝搠打死彥龍,現今後面人馬到了。」唬得王彥章魂不附體,慌忙上馬,盡力加鞭,望後而走。本陣軍兵,魂飛魄散,棄槍落刀,失盔拋甲,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詠史詩曰:存孝當年弔伐勤,要將忠義報先君,只因打虎追巢賊,死戮彥龍敗敵軍。
非是兵機無計策,只緣天意有攸分,
大唐基業今何在?惟有將軍一古墳。
彥章走了一夜,離唐營二十里,死屍不絕,彥章點聚餘將,復與唐家對面安營。此時,彥章一怒,槍挑名將一十六員落馬,餘皆放馬逃生。
卻說梁兵二十餘萬,用糧浩大,況諸郡荒旱,人皆相食,屋宇盡皆拆毀,軍人無不擄掠,與唐軍相拒一載有餘,糧荊乃上表梁帝催糧。梁帝應付十萬斛,軍士支給不敷。彥章與朱友珪商議:「兵多糧少,如之奈何?」友珪曰:「吾正憂慮此事,糧食兵家大事,倘軍心有變,難以區處。」彥章曰:「今天氣炎熱,且宜按兵不動,殿下親往朝廷面奏,叫遣將應付糧米,剋日到軍前支給,才好與唐相拒。」
友珪披掛上馬,帶領數人,離了雞寶山,行了數日,已至渝丘,到汴梁只隔一日程途。原來友珪結束,一如商賈相似,又值天氣炎熱,憩息於垂楊樹下,只見路上往來之人,三三兩兩,互相遞語曰:「大梁王朱溫,甚是不仁,翁婚兒婦為妻,父納子妻為妾。」友珪潛自聽之,駭然大驚,安有此等之言?
遂自向前而問遠近居民,眾皆一驚。友珪暗思:「吾父禽獸之輩,不仁之心,甚於虎狼,吾若回朝,必遭其害,不如仍回雞寶山,別圖良策。」逸狂詩云:堪歎朱溫太不仁,翁婚兒婦滅人倫,椒蘭殿上頻回首,天道誰言報不均。
友珪於是勒馬急回本營,王彥章接見,訴知此事,別有良圖,友珪從之。卻說李晉王在帳中,整日憂悶,被水手殺做個閉門不出,猛想存孝尚留六員副將,在飛虎山守靈,急喚李嗣源,調取這一支人馬前來助戰。嗣源去了數日,六將已到,屯於北城,細作報知彥章,便欲移兵來打北城。李罕芝傳令,叫五鼓造飯,平明大小軍馬都皆出城。城上虛插旌旗,遙張聲勢,軍分二門而出。
卻說王彥章,引兵列陣於北門外。當日晉兵分三門而出。
彥章親上將台,看見城上,牆邊盡是虛糊旌旗,無人守護。又見軍士腰下,各束縛包裹。彥章心中暗忖:「晉兵必是糧盡,勢孤力寡,先準備走路。」遂下將台傳令云:「令兩軍分左右為翼,如前後得勝,盡力追趕,直待鳴金,方許退步。」就叫葛從周領住後軍,親自進兵。當日對陣,鼓聲大振,彥章出馬,在陣前。晉王自至門旗下,揮鞭指點:「誰人向前?」一將應聲出馬,乃安休休也。與彥章交鋒,不十合,彥章槍刺安休休於馬下。彥章大呼姓名搦戰,唐將薛阿檀出馬與彥章戰十餘合,又被刺死。唐陣勢亂,眾軍先退。李罕芝、傅存審兩個押後,彥章指兩翼軍衝出,晉兵大敗,彥章自率大軍,追趕至北城下,唐軍皆不入城,皆望西北而去。
梁將李思安、劉知俊引前部盡趕,彥章見北城門大開,城上又無軍馬,指點中軍搶城,數十騎當先而進。彥章在背後,加鞭縱馬,直叉到雍城道邊。城上薛鐵山竊見彥章親自先入,暗暗喝采。一聲梆子響,兩邊號弩齊發,箭如雨下,爭先入門者盡落陷馬坑去。彥章正勒馬回,一箭正射中右臂,彥章翻身下馬。賀黑虎從門內殺出,逕來殺彥章。卻得司馬鄴、張存敬兩個死命救出城去了。軍士突出,梁兵自相踐踏,落塹填坑者無數。葛從周急收軍時,李罕芝、傅存審分兩路殺回,梁兵大敗,卻得尚讓引一軍從側首截出救了。李罕芝引得勝軍進城。
葛從周比及收拾敗軍,傷者數多。二將救彥章到帳中,喚行軍醫者,用鐵鑷鑷出弩箭頭,將金瘡藥塞掩瘡口,只在帳中養病,按兵不動。
卻說王彥章又斬了安休休等,威聲大振,遠近皆驚,連絡不絕。晉王聚眾商議曰:「彥章又據北城,如虎生翼,況累斬名將,吾兵銳氣皆挫,此賊按兵不戰,若一旦瘡愈復出,誰能擋之。」李嗣源曰:「一人可破此賊。」晉王問:「是誰?」
昔五侯反太原時,存孝病挾的那人,姓高名思繼,是山東鄆州東平府人氏,因存孝放他還家,耕鋤為活。兒去調取這人前來,破賊必矣!」晉王大喜,叫嗣源一行。
卻說嗣源收拾行裝,跨刀上馬,直抵山東而來。訪至高思繼門首下馬,二人相見大喜,盡訴前事。思繼曰:「自勇南公擒我,饒了性命,回山東來,誓不與人相持,今已數年,自是善身三頃地,付首一張犁,不復再言武事。」嗣源見思繼苦無相從之意,暗想此人,只可以言激之。嗣源曰:「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灌耳,稱羨不已。吾與王彥章交兵,被趕下陣來。我叫:『彥章,今來趕我,不足為奇,汝欲為好漢,且停兵不戰,吾聞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世之英杰,有萬夫不擋之勇,待我請來,與汝對敵。』王彥章聽吾陣前誇言,忿然大叫:『我再不來索戰,待汝去請來,不來便罷,若到這雞寶山來,我定擒住他!』」高思繼聽罷,激得心頭火起,口內生煙,大叫:「左右快備白龍馬宋,待我去擒此賊!」各披掛上馬,遂離了山東,望雞寶山進發。但見:日長步緊,風急行斜,好似流星不落地,猶如弩箭乍離弦。二人奔馳,不日已到唐營,來見晉王。晉王大喜,命坐慰勞了。晉王說:「王彥章斬首無算,軍士喪氣,請將軍相助。」思繼曰:「容吾觀其動靜。」晉王置酒待之。要知後事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彥章殺傷晉兵無算,而李晉王若非勇南公顯聖,幾乎不免。
復又梁兵索戰,征請高思繼抵敵,似亦無聊之計耳!


第三十八回 彥章智殺高思繼


當日,忽報王彥章搦戰,晉王引思繼於高阜望之,思繼侍立於側。時,晉王指曰:「麾蓋之下,橫槍立馬者,王彥章也。
」思繼亦隨指看之,見其人繡袍金甲,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思繼與晉王曰:「臣雖不才,願領兵出戰!」遂披掛綽槍上馬,直出陣前,挺槍直取彥章。彥章急架相還,二人交馬,正是棋逢敵手,木遇良工,叫聲好殺!怎見得:兩邊鼓響震天雷,就地鑼鳴如霹靂。人馬軍前捨命爭雄,刀槍練磨,惡似那如來會下哪?,搖動五方旗;氣影相迎,猶如那四州大聖降水母。釘擦釘,雙摩皓月;甲蹌甲,對射銀山。
兩條條,凹面混汗龍;一對對,巴山白額虎。
二人混殺了一日,鬥上三百餘合,天色已晚,晉王叫鳴金收軍,兩下各領兵回營。卻說王彥章,回到本營,謂左右曰:「高思繼刀法甚熟,真吾敵手,若不收兵,險喪此人之手。來日用回馬槍挑之,必全勝矣!」次日,上馬引軍來戰,高思繼亦引軍來,兩陣對圓,二將齊出。彥章曰:「吾今須決勝負,不可收兵!」言訖二馬相交,二人又戰五十餘合。彥章見贏不得思繼,撥回馬,拖槍便走。思繼疑彥章怯已,恨不得趕上,放開馬趕下陣來。彥章回頭,見思繼馬來得近,兜回馬一槍,思繼收馬不迭,步心一槍刺死,彥章找了思繼首級。此時,眾餘四散奔走,來報唐營:「高思繼被他回馬槍挑了!」晉王聽罷,大叫一聲:「氣殺我也!」口角噴血,倒於地下,半晌氣絕身死。逸狂有詩歎曰:為國頻召將,時危不可撐。
勇南亡去後,思繼復招魂。
忠義心空赤,衰殘志可矜。
一氣能噴血,誰將社稷平。
原來晉王一是領頭瘡發,二是那二百場戰敗的氣,三是年高八十四歲。後來史官有詩為證:唐室衰微不可扶,天教溫賊篡良圖,君仇未報身先死,到此英雄豈丈夫。
彥章回馬槍挑了高思繼,氣殺了沙陀李晉王,眾王子大駭。
便欲舉哀,盡傳晉王身死,商議做孝。潞州王李杰曰:「眾王子且勿喧嚷,王彥章得知晉王死了,他便又領兵來索戰,誰與他抵敵?急將晉王棺殮,著令蕭、劉二妃,帶領三千兵馬,護送靈柩,星夜赴賓州埋葬,此為上策。」眾王子從之。卻說眾王子商議:「晉王已死,可令潞州王權掌晉王兵印。」潞州王曰:「吾有何能?敢任此職。」眾皆曰:「以昭穆定之,非汝不可為也!」當日,李杰謂嗣源曰:「水手逆賊,日夜索戰,唐兵不能討賊報仇,此事若何?你看何處有兵,借得一支,前來破敵。」嗣源告曰:「吾終日奔馳道路,不是個調兵的人,卻似個勾命的鬼,各處調來的將士,都喪於此賊之手,兒今?往直北大潼李友金處,調取那支人馬前來,破敵必矣!」李杰大喜,即遣嗣源一行。
嗣源披掛上馬,往直北進發。但見途中三三兩兩,互相啼哭,攜兒抱女,夫東婦西,各人顧命逃散。殺得那百姓,家家門首弔著一個木牌,一邊寫個晉字,一邊寫個梁字。那軍一壁裡殺,一壁裡搶,搶到莊上,那百姓打聽得是晉兵,把那晉字弔過來。那軍說是晉王的民,不要搶就過去了。後兵又來搶,打聽得是梁兵,把那梁字弔過來,那軍說是梁王的民,不要搶,也過去了。後來搶得滑了,不論梁、晉都搶了,因此人民朝屬梁而暮屬晉。嗣源見了百姓如此之苦,喟然歎曰:「只因這梁、晉交兵,殺得那軍土受塗炭之苦,百姓有倒懸之急,天下慌慌,人民死其大半。」
嗣源勒馬,星夜去到直北大潼城,拜見叔父李友金,呈上告急書言:「王彥章殺我父兵,敗二百場,不能措手,回馬槍挑了高思繼,氣殺了我父王,現守雞寶山,相攻至急,望叔父乞撥大將相助。」友金聽罷,放聲大哭,曰:「可惜皇兄死於非命,唐室不能報仇。」友金問:「班部中眾將,誰可引一軍去雞寶山相助?」言未絕,一將應聲而出,曰:「臣雖不才,願領兵前去,以斬王彥章之首。」友金視之,其人身不滿七尺,年約十四五歲,面如敷粉,發綰齊眉,乃北平人也,姓史名建唐,是友金部下一員名將,極有智略。友金聽其言大喜,封為總兵官,撥軍二萬,健將八員,一同李嗣源連夜便發,飛奔雞寶山來。
卻說史建唐領兵正行,前面報馬言:「到唐營,離此不遠。
」建唐急喚八將,將這二萬人馬,另自安下一個小營。嗣源引史建唐來見潞州王,盡訴其事。王曰:「吾姪遠路,風塵不易,許多好漢,皆致喪命,叫此一個小孩兒到此,焉能成事?若叫出陣,必被水手恥笑。」建唐向前告曰:「大王休小覷我,將在謀而不在勇,吾乃名將之子,九世良將之孫,量一水手,有何罕哉!」
此時正話間,王彥章又來索戰。建唐叩頭曰:「小將願往,斬彥章之頭,獻於帳下!」潞王許之。建唐逕回本營,吩咐八將:「先領六千兵去埋伏左右,吾自領兵三千,當中殺出,我若輸了,你們兩邊即來接應;水手若敗了,你左右急截斷他的去路。但有退前縮後者,此劍為例。」眾將領命去了,各個披掛上馬,領兵出營佈陣。王彥章在陣前看了,稱羨不已,自言曰:「梁晉交兵二年餘,未逢敵手,今日不知何人,布此陣勢,實是天地人三才之陣,他敗也是他勝,我勝亦是他勝。」言未絕,只見素羅旗下,閃出一小將,怎生打扮:發綰齊眉,約年十四五歲。桃腮兩頰,約身不過四五尺長。
頭戴燦銀盔,身披銀葉甲,手挽梨花槍,坐下玉驄馬,這不是哪?太子,敢是個敷粉何郎?
那陣上,彥章又長又大,惡似金剛,獰如八戒,見了大笑,言:「布此陣,倒有餘矣!原來是個小孩子出陣!」便問:「來將何名?」建唐曰:「吾是白袍史敬思之子,直北大潼城總戎官史建唐是也!汝是甚人?」彥章曰:「吾是鐵槍王彥章是也。」建唐即挺槍直取彥章,彥章急架相還。只聽得:轟雷炮響,殺喊連天,金鳴震起,戰鼓齊敲。陣前陣後虎狼兵,四哨五營排陣腳。旌旗閃爍,皂纛飄飄,槍刀賽雪密層層,劍戟如霜鋒列列。馬軍如蛟龍出水,步軍如猛虎穿林。沙塵飛起,渾如障霧,旗開處,閃出一小將。拍馬揮戈心性急,猶如泰山傾倒,好似海水翻騰。兩將交鋒,這場好殺。
二人戰上二百餘合,建唐大怒,取鞭在手,喝聲:「著中!
」彥章躲中不及,正中一鞭,抱鞍吐血,勒馬而走,建唐後面飛馬追之。卻說彥章,此時不往本陣,逕走左手下來。不料左邊四員將湧出,喝聲:「水手賊!走向何處?」四條槍攻進陣來。彥章魂不附體,勒馬走向右手下來。豈期右手四員將一支兵湧出,大叫:「逆賊休走!」章回頭看時,史建唐親自後面追至。彥章殺開一條血路,從南陣逃生走了。建唐曰:「誰放走了此賊!」皆言八健將第二名張夷放走。建唐大怒,喚刀手,拿張夷去斬首!並言:「今後慢功者,比張夷為例。」七將見了悚然。建唐差人到唐營報捷。潞州王曰:「不想此人勝了水手一陣。」眾王子出接建唐,隨即舉杯作賀,重賞眾將,不在話下,若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高思繼餘生數十年,不合又應晉人之請,亦死於彥章之手。
此時生民塗炭,朝梁暮晉,無有寧宇。悲夫!


第三十九回 建唐智擒傅道昭


卻說王彥章回寨,與諸將曰:「人言史建唐名將之子,英勇無敵,今日方信。」話猶未了,葛從周來相見,彥章接入,禮畢。從周曰:「聞將軍戰史建唐不過,不如且退軍避之。」
彥章曰:「梁王命公為大將,何弱也?吾來日誓必擒之!」從周相勸不聽自回。
次日,彥章上馬,引軍前來,建唐亦引軍進,兩陣對圓,戰將齊出。彥章曰:「吾今與你定決勝負,不可收軍。」言訖,各放戰騎,戰五六十合,彥章撥馬拖槍便走,回頭看建唐,馬也不動,旗也不移。兜回馬叫:「小將!因何不趕?」建唐叫:「水手賊!你這計,只好哄高思繼,如何將來哄我?」彥章大驚,拈槍又刺,建唐手招七將,一齊攻來,彥章抵敵不住,撥馬逃回。建唐殺軍大半,遂自回營。當日,建唐喚七將吩咐曰:「汝等領三千人馬,埋伏於汴梁大道左右,但有奸細,擒來見我,自有用處。」七將領命去了。
且說彥章,連輸二陣,在帳中納悶,卻有管糧官王鐩入稟,糧食不敷,難以支給。彥章聽聞,忙寫表文一道,遣傅道昭,星夜上汴梁,攢運糧草,早撥大將,引軍救護。道昭接了表文,密藏在身,食餐一飽,當晚上馬,令人送出大營,逕上汴梁。
道昭放馬,剛走了十餘里,不防陷馬坑,連人帶馬跌下坑去。
同時,一聲炮響,兩下撓鉤齊出,搭住道昭,來見建唐。建唐問:「汝是誰?」道昭答曰:「吾是梁王殿前大將傅道昭是也。
」建唐曰:「汝欲何往?」道昭只得以實告之。建唐搜著文表,喜不自勝,遂將道昭剝了衣服斬之。
次日,建唐設一計,令人上大梁去誆請糧草,遂問部下誰人敢去?去言未絕,只見閃出一人來,手持鐵槍,向前跪下道:「主帥!小軍不才,願上汴梁。」建唐曰:「汝是甚人!有何奇計?」其人答曰:「小人是巡營小軍趙霸是也,願去誆請糧草而回 。」建唐曰:「汝這一去,誆得軍糧飼來便奏升汝為殿前帶刀都指揮之職!」趙霸拜謝,隨即穿了傅道昭的衣服,背了表文,上馬逕投汴梁去了。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史建唐勇敗王彥章,百姓得有寧宇。殺傅道昭而得趙霸於軍伍中,奮然單騎入汴梁。壯志可嘉!


第四十回 趙霸入汴誆軍糧


本傳考之,原來趙霸乃趙匡胤之高祖也,趙霸所生趙弘毅,弘毅所生趙匡胤也。卻說趙霸,即日收拾,領令綽槍上馬,行了數日,已到汴梁,進城到東華門等旨。卻說大梁王升了殿,近臣奏曰:「今有王彥章差一使奉表至,只在東華門外等旨。
」梁王急宣入門之。使臣進見,獻上表文,梁王拆開視之。表云:欽差領兵征伐總兵官王彥章,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表奏為乞恩速賜軍糧,應務援接事。陛下聖旨,差臣領兵上雞寶山,擒獲李克用,臣殺晉兵二百場,不能措手。今有河北大潼城,白袍史敬思之子史建唐,領兵迎敵,連敗微臣二陣。軍微將寡,缺草欠糧,伏望陛下遣良將數員,精兵數萬,星夜前來助戰,臣擒晉兵於指日,掃除後患於此時,以決雌雄,軍情至緊至緊!
彥章表奏以聞。
梁王看了表文,事不宜遲,便問:「齎表官,是甚名字?
」霸曰:「臣是趙霸。」朱溫即謂曹龍曰:「汝可同趙霸,引軍馬五萬,糧草十萬斛,星夜上雞寶山去。」曹龍曰:「欲求一將為副將,一同領兵押糧前去。」梁王曰:「誰可為副將,押赴糧草,前至雞寶山軍中應用。」一人挺身出曰:「某願施犬馬之勞,生擒史建唐,獻於殿下,以報主上知遇大恩!」梁王視之,此人天水人也,姓於名耀表字德輝。梁王大喜曰:「史建唐名將之子,智勇兼全,威振遠近,未逢敵手,今遇德輝,真其敵也。」加於耀為副將軍,加曹龍為大將軍。梁王謂曹龍曰:「朕知汝深有良謀,故遣此行。」曹龍拜謝。當日梁王撥軍與曹龍,這五萬人馬,皆北方強壯之士,衣甲鞍馬,軍器嚴整。
三人即日離了汴梁,望前進發。但見旌旗耀日,盔甲鮮明,大小糧草之車,隱隱而去。行了數日,只聽得一聲炮響,閃出一支軍來。曹龍見了大驚,便對趙霸言曰:「兀的不是唐兵來搶我糧草?」霸曰:「此不妨事,縱有些小人馬,何足懼哉!
你二人當先,我在後面接應,只要輸,不要贏,我一生慣使九股紅綿套索,待唐兵趕來,不怕他有幾個,我一套都扯下馬來。
」曹龍、於耀聽罷,二人出馬當先,只見山坡後,唐兵七將湧出,厲聲大罵:「奸賊!好將糧草獻來,萬事皆休,如若不允,玉石俱焚!」曹龍大怒,拍馬拈槍便刺,交戰三合,撥馬便走,逕來投救趙霸。正是:有心算無心,無心怎提備?曹龍被趙霸衝個滿懷,喝聲:「著中!」一槍挑曹龍於馬下。於耀挺槍來戰,被七將裹將來,困在垓心,四下亂槍刺死。趙霸把旗一展,軍馬糧草,盡皆搶上唐營去了。趙霸來見建唐,叩頭道:「我上汴梁,誆軍五萬三千,糧草十萬石,今已到營,交付明白。
」建唐大喜曰:「吾軍中正缺糧,今得此,足以接濟。汝有大功,吾曾許之,合宜奏升汝為都指揮之職。」趙霸謝恩。
卻說王彥章在營中與諸將商議拒敵之策,忽見數個敗殘人馬來報:「梁王遣糧草十萬石,人馬五萬三千,曹龍、於耀俱被趙霸殺死馬下,糧草都搶入唐營去了。」彥章聽罷大怒曰:「中了唐賊之計,若不殺趙霸此賊,怎泄吾心中怨氣!不知傅道昭死歸何處,汝諸將可助吾之力。即日起兵,先擒趙霸,次滅唐狗,是吾之願!」
正商議間,人報朱友珪、朱友從至。即請入帳中。彥章哭訴前事,友珪曰:「汝勿憂慮,吾與弟友從二人,親自上汴梁去。一來打聽傅道昭消息,二來奏討軍糧。」彥章然之。於是披掛上馬,急走如飛,逕上汴梁。怎見得,有詩為證:急遞思鄉馬,張帆下水船。
流星不落地,弩箭乍離弦。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趙霸抑能誆請軍糧,盡歸唐營,只此一功,足征子孫一統三百年大宋之基乎?噫!彥章計窮矣!


第四十一回 君臣三弒椒蘭殿


卻說朱友珪、朱友從,行了數日,不覺早到汴梁,進至東華門下等旨。時朱溫起不仁之心,行亂倫之事,正與兒婦賈氏在分宮樓飲酒作樂。忽報二位殿下自雞寶山來見陛下,梁王急令宣入間之。此時,梁王酒已半酣,把賈氏事情俱已忘了。宣友珪來見,見左手坐的是朱溫,右手坐的是友珪妻賈氏。友珪大罵:「無道昏君,禽獸之為,滿城人說,翁婚兒婦,父納子妻,王彥章不信,今日果有此事實矣!」忿然怒髮,即拔出劍來。朱溫見了,知事已泄,抽身便走。友珪趕步如飛,直趕到弒昭宗的椒蘭殿上來。朱溫大叫:「世間那有子殺父!」友珪答言:「你因何去臣弒君?」朱溫躲避不及,被友珪一劍砍落屍首在地。不防朱友從仗一口劍從後趕來,飛步而走,友硅反被朱溫屍首一絆,跌倒在地,友從趕上,喝聲:「著中!」劈開縫有血,劍過項無頭。此殿上,臣弒了君,子弒了父,弟殺了兄,三弒椒蘭殿。才人意不盡,有詩為證:颯颯金蟬繞樹飛,綠楊枝上逞高低,金風未動蟬先退,暗送無常死不知。
朱溫身亡,百官發喪,一面具棺殯殮,停靈柩於偏殿。張文尉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大位。」乃請朱友從即皇位,開平三年,改為乾化元年。朱友從字公順,加張文蔚平章事。後八月,葬朱溫於宣陵,諡曰太祖皇帝,尊皇后徐氏為皇太后,入養老宮,大赦天下。
卻說大唐細作,飛報入雞寶山,眾將告知潞州王。李杰聞知大喜曰:「朱溫已死,吾無憂矣!」眾王子仰天大笑曰:「吾料奸賊,天下必不長久,果然今日弒死於椒蘭殿,乘此國中無主,移兵討之,易如反掌耳!」潞州王曰:「朱溫雖死,友從新立,朝中智謀之士極多,難以搖動,不如先擒了王彥章,然後北向,無不勝矣!」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朱溫纂逆後,意滿氣驕,亂淫子女,悖倫無道,致為友珪弒死於椒蘭殿,豈非天道報施耶!


第四十二回 五龍逼死王彥章


當日,眾人歡喜,言未盡,報有一彪人馬到來,盡打紅旗。
眾人視之,是二位英雄。身長九尺,肚量過人,威風凜凜,相貌堂堂。二人是誰?一個是同台郭彥威,一個是河西石敬瑭,皆受節度使之職。當日,引了人馬,同來降唐。見了潞州王,告曰:「某願與大王為前部,同破水手,與唐報仇!」潞王大喜,賞賜金帛,加封二人為都指揮之職。史建唐曰:「今得二人相助,吾觀彥章水手之賊,死已將近。今日五龍俱全,逼此水手,吾事必濟矣!」
言未盡,又一支人馬逕奔唐營來降。為首一小將,花枝本是公卿子,虎體猿班將帥孫。進見潞州王,告曰:「某願為前部,擒獲彥章 。」王問之,其人曰:「臣乃山東鄆州東平阿齒人也。姓高名行周,年方一十三歲,頗習武藝。臣父高思繼,死於彥章逆賊之手,切齒之仇,常欲報之,特來降唐,充為前部,乞大王親撥數萬之兵,上為國家討賊,下得復報父仇,臣萬死無恨也!」潞州王即命高行周為先鋒,領兵前去迎敵,當日天晚,眾人各散。
次早潞州王升帳,召史建唐議事,報言:「昨夜不知建唐何處去了,絕無蹤影。」王問七將曰:「史總兵今往何處?」
七將曰:「昨夜逕出,不知去向?」言未已,只見建唐欣然奔入大寨,下馬來見潞州王,曰:「臣昨仰觀天象,見西北方將星墜地,料彥章亡在旦夕,必被吾擒。」今已尋去此九十里之地,一地名狗家?人頭峪,四下草木深叢,只可入不可出,極好埋伏。把這水手賺到那裡,獐入狗口,豈能得活。吾布開七十二座連珠陣,軍人不要贏,只要輸,賺他到狗家?,布個五方五帝陣,才逼得這水手死矣!」潞王大喜曰:「此計極妙,速可行之!」便遣高行周前去引戰,佯輸詐敗,只罵彥章是李存孝摔不死的水手賊,把他賺到陣中,輪流挑戰。建唐急令五將,授計而行,號為五龍。怎見得五龍:一龍是直北沙陀李晉王世子李存勖,後滅梁為唐莊宗皇帝。
一龍是直北沙陀李晉王養子李嗣源,後為唐明宗皇帝。
一龍是河西石敬塘,後為晉高宗皇帝。
一龍是沙陀知遠,後為漢高祖皇帝。
一龍是同台郭彥威,後為周太祖皇帝。
史建唐吩咐五將聽令,各人授一貼兒,領人馬到狗家?,計而行。定下四面埋伏之計,遣高行周先去搦戰。
卻說王彥章,在帳中商議:「今唐兵分佈而來,誰去迎敵?
」閃出尚讓曰:「吾與齊克讓、景祥三將,見陣一遭。」即披掛綽槍上馬,出營佈陣,門旗開處,高行周出馬。尚讓笑曰:「唐朝叫此小孩為將,真勢屈也。口中乳腥未退,頭上胎發猶存,安能當陣耶?」更不打話,便挺槍直刺行周,行周挺槍來迎,二人戰不三合,行周大怒,一槍挑尚讓於馬下。齊克讓兩手舞刀便砍,被行周逼開,舉虎掌金錘打下,正中克讓頭,打得粉碎。景祥見二將已死,驚惶不戰,拍馬便走,行周追及,起一錘,打景祥跌下馬來。唐兵見了,齊喝聲大彩。皆言:「此等小將,如此英勇,世之罕有!」
小校慌報彥章,二將出陣,皆被小將殺死。彥章聽知,遂自綽槍立馬陣前。行週知是彥章,大罵:「水手賊,下馬受死,報殺吾父血恨之仇!」彥章大怒,拍馬挺槍,直刺行周,行周急架相還,不及三合,行周撥馬便走。彥章知是計,停馬不趕。
行周大罵:「李存孝摔不死的賊,因何不趕?」彥章聽知大怒,忿然遂勒馬追下陣來。中軍一聲炮響,衝一陣,開一陣,直衝到狗家瞳來。中軍旗號一層,東南西北,四方八面,一湧齊來。
怎見得,有詩為證:
四方人馬紛紛至,八面槍刀列布排,
虎牢關下長蛇陣,九里山前大會垓。
此時,建唐領名將四百五十員,殺出陣來,喊聲大震,叫:「水手下馬受死!」彥章大怒,遂拍馬拈槍,衝入陣中。建唐把槍晃了一晃,眾將齊殺進來,正殺了一日,被彥章槍挑將一十六員落馬。回頭遙看,尚有三千餘眾,猛將四員,俱為行周所殺。彥章此時力乏,逕撞奔西陣上逃走。西陣上是潞州王李杰擋住要路,正遇彥章,交馬一合,彥章衝進中陣,正遇高行周,厲聲大罵:「水手賊!下馬受縛。」彥章拍馬挺槍,直取行周。行周逼開槍,喝聲:「著中!」一虎掌金錘打得彥章抱鞍吐血而走,逕往人頭峪去了。天色已晚,彥章正走,撲的連人帶馬跌倒了,比及爬將起來,打上一鞭,又跌倒在地下,一步一交,直跌到天明。此時彥章在馬上視之,見地下都是人頭滾滾,廣一丈,盤柏相結,長在一處。人馬正跌了一夜,跌得彥章,垂肩射袖難施勇,手腳慌忙怎用功。
彥章方出人頭峪,才到狗家?,正在危急,忽聽一聲炮響,五色號旗一層,閃出五支人馬到來。彥章望東上視之,見那來將,打扮得:擐甲披袍立戰場,三股鋼叉手內將。雕弓鸞鳳壺中插,寶劍沙魚鞘內藏。束霧衣飄黃錦帶,騰空馬頓紫絲疆。青旗紅燄龍蛇動,虎據夫東守震方。
怎見得東方陣勢,有詩為證:
一按東方甲乙木,倒馬金戈列擺佈,
手執三股托天叉,短劍傍牌前引路。
彥章望正南上而走,見那來將,怎生打扮:當先湧出英雄將,凜凜威風添氣象。魚鱗鐵甲緊遮身,鳳翅金盔拴護項。衝波戰馬似龍形,開山大斧如弓樣。紅旗紅甲火光飛,威鎮南方離位上。
怎見得南方陣勢,有詩為證:
二按南方丙丁火,紅袍赤馬絳紅纓,
飛檛著人頭粉碎,紅錦套索老龍筋。
彥章望正西而走,見那來將打盼得:
雕鞍玉勒馬嘶風,甲冑稜層花霧濛。
豹尾壺中銀鏃箭,飛魚袋內鐵胎弓。
袍端翠縷穿雙鳳,簡上金花嵌小龍。
一簇白旗湧猛將,天門西據是?宮。
怎見得西方陣勢,有詩為證:
三按西方庚辛金,素羅旗下撒寒冰,
手提銀簡白如玉,劍征離匣晃光明。
彥章又往正北上而走,見那來將打盼得:虎坐雕鞍膽氣昂,彎弓插箭鬼神慌。朱纓銀蓋遮鋼戟,絨縷金鈴貼馬旁。盔頂鑲花紅錯落,甲穿柳葉翠遮藏。皂旗黑甲煙雲內,北面天山守坎方。
怎見得北方陣勢,有詩為證:
四按北方壬癸水,悶棍都是黑油漆,
狼牙鐵槊數千層,雁翎擺開方天戟。
彥章又望中央而走,見那來將打扮得:
熟銅鑼間花腔鼓,簇簇攢攢分隊伍。金刀金斧赭黃袍,翦絨戰襖葵花舞。核心兩騎馬如龍,陣內一雙人似虎。周回繞定杏黃旗,正按中央戊己土。
怎見得中央陣勢,亦有詩為證:
五按中央戊己土,黃花弓箭腳踏弩,
人人肩擔大桿刀,短劍月樣宣花斧。
彥章周回一看,見那五方陣勢,相近追來,只見:明分八卦,暗合九宮,占天地之機關,奪風雲之氣象。前後列龜蛇之狀,左右分龍虎之形。丙丁前進,如萬條烈火燒山;壬癸後隨,似一片烏雲覆地。左勢下,盤旋青氣;右手下,貫串白光。金霞遍滿中央,黃道全依戍戊己。四維有二十八宿之分,周回有六十四卦之變。盤盤曲曲,亂中隊伍變長蛇;整整齊齊,靜裡威儀如伏虎。馬軍則一衝一突,步卒是或後或前。
休誇八陣成功,謾說六韜取勝。孔明施妙計,李靖播神機。
彥章見了五方五帝陣勢,仰天歎曰:「天絕我也!今日中計。」正欲前走,忽聽得唐中軍催戰的炮響,東南上郭彥威殺來,正南上劉知遠殺來,正西上石敬瑭殺來,正北上李嗣源殺來,中央李存勖殺來。這五位皇帝,俱各騎著五匹馬。一個是烏獬豕,一個是赤狻猊,一個是黃驃馬,一個是棗騮駒,一個是分鬃驥。各使著五般兵器。一個是托天叉,一個是倒馬搠,一個是安漢刀,一個是畫桿戟,一個是金蘸斧。五位皇帝,一齊來攻彥章,彥章困在垓心,自知獨力難戰,怎當這五王的福分。正是五條赤須龍,群戰一個白額虎。彥章力盡神疲,仰天大叫一聲,拔劍自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麗泉詩云:雞寶山前戰二秋,彥章自刎大梁愁,建唐妙算人難及,先勝梁兵第一籌。
卓吾子評:
王彥章屯兵雞寶山二年,百戰百勝,勇冠三軍,為強梁弼輔。被史建唐以五皇兵將,按據五方,趕逼彥章,自刎於狗家?而死。建唐妙算,唐營中無有。


第四十三回 李嗣源據守大梁


Sez Kıtay ädäbiyättän 1 tekst ukıdıgız.
Çirattagı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4
  • Büleklär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1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83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748
    17.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8.5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5.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2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17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675
    17.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7.4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7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3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3049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500
    16.9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7.2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3.3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4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2890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5876
    16.0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26.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1.6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
  •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 5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632
    Unikal süzlärneñ gomumi sanı 1146
    27.8 süzlär 2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38.0 süzlär 5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43.1 süzlär 8000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süzlärgä kerä.
    Härber sızık iñ yış oçrıy torgan 1000 süzlärneñ protsentnı kürsät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