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 09
雨雲,雨不降。廢忠惑佞,茲謂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茲謂不
明,蒙濁,奪日光。公不任職,茲謂不絀,蒙白,三辰止,則日青,青而寒,寒必雨。
忠臣進善君不試,茲謂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眾在位,茲謂覆國
,蒙微而日不明,一溫一寒,風揚塵。知佞厚之,茲謂庳,蒙甚而溫。君臣故弼,茲謂
悖,厥災雨霧,風拔木,亂五穀,已而大霧。庶正蔽惡,茲謂生孽災,厥異霧。」此皆
陰雲之類雲。
嚴公十八年「秋,有蜮」。劉向以為蜮生南越。越地多婦人,男女同川,淫女為主
,亂氣所在,故聖人名之曰蜮。蜮猶惑也,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處,甚者至死。南
方謂之短弧,近射妖,死亡之象也。時嚴將取齊之淫女,故蜮至。天戒若曰,勿取齊女
,將生淫惑篡弑之禍。嚴不寤,遂取之。入後淫于二叔,二叔以死,兩子見弑,夫人亦
誅。劉歆以為,蜮,盛暑所生,非自越來也。京房《易傳》曰:「忠臣進善君不試,厥
咎國生蜮。」
史記魯哀公時,有隼集于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奴石},長尺有咫。陳閔公使使
問仲尼,仲尼曰:「隼之來遠矣!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蠻,使各以方物來貢,肅慎貢楛
矢,石{奴石}長尺有咫。先王分異姓以遠方職,使毋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試求之
故府,果得之。劉向以為,隼近黑祥,貪暴類也;矢貫之,近射妖也;死于廷,國亡表
也。象陳眊亂,不服事周,而行貪暴,將致遠夷之禍,為所滅也。是時,中國齊、晉,
南夷吳、楚為強,陳交晉不親,附楚不固,數被二國之禍。後楚有白公之亂,陳乘而侵
之,卒為楚所滅。
史記夏後氏之衰,有二龍止于夏廷,而言「餘,褒之二君也」。夏帝蔔殺之,去之
,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策告之。龍亡而漦在,乃櫝去之。其
後夏亡,傳櫝于殷、周,三代莫發,至厲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廷,不可除也。厲王
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入後宮。處妾遇之而孕。生子,懼而棄之。宣王立,女
童謠曰:「檿弧萁服,實亡周國。」後有夫婦鬻是器者,宣王使執而□之。既去,見處
妾所棄妖子,聞其夜號,哀而收之,遂亡奔褒。後褒人有罪,入妖子以贖,是以褒姒,
幽王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王廢申後及太子宜咎,而立褒姒、伯服代之。廢後之父申侯
與繒西畎戎共攻殺幽王。《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劉向以為,夏後季世,
周之幽、厲,皆□亂逆天,故有龍黿之怪,近龍蛇孽也。漦,血也,一曰沫也。檿弧,
桑弓也。萁服,蓋以萁草為箭服,近射妖也。女童謠者,禍將生於女,國以兵寇亡也。
《左氏傳》昭公十九年,龍鬥于鄭時門之外洧淵。劉向以為近龍孽也。鄭以小國攝
于晉、楚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沖,不能修德,將鬥三國,以自危亡。是時,子產任
政,內惠於民,外善辭令,以交三國,鄭卒亡患,能以德消變之效也。京房《易傳》曰
:「眾心不安,厥妖龍鬥。」
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有兩龍見於蘭陵廷東裏溫陵井中,至乙亥夜去。劉向以為,
龍貴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諸侯將有幽執之禍。其後呂太后幽殺三趙王,諸呂亦終誅滅
。京房《易傳》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又曰:「行刑暴惡,黑龍從井出。
《左氏傳》魯嚴公時有內蛇與外蛇鬥鄭南門中,內蛇死。劉向以為近蛇孽也。先是
,鄭厲公劫相祭仲而逐兄昭公代立。後厲公出奔,昭公複入。死,弟子儀代立。厲公自
外劫大夫傅瑕,使□子儀。此外蛇殺內蛇之象也。蛇死六年,而厲公立。嚴公聞之,問
申繻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亡□焉,
妖不自作。人棄常,故有妖。」京房《易傳》曰:「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國門鬥。」
《左氏傳》文公十六年夏,有蛇自泉宮出,入于國,如先君之數。劉向以為近蛇孽
也。泉宮在囿中,公母姜氏嘗居之,蛇從之出,象宮將不居也。《詩》曰:「維虺維蛇
,女子之祥。」又蛇入國,國將有女憂也。如先君之數者,公母將薨象也。秋,公母薨
。公惡之,乃毀泉台。夫妖孽應行而自見,非見而為害也。文不改行循正,共禦厥罰,
而作非禮,以重其過。後二年薨,公子遂殺文之二子惡、視,而立宣公。文公夫人大歸
於齊。
武帝太始四年七月,趙有蛇從郭外入,與邑中蛇鬥孝文廟下,邑中蛇死。後二年秋
,有衛太子事,事自趙人江充起。
《左氏傳》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馬駟,公嬖向魋欲之,公取而硃其尾鬣以予之
。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公弟辰謂地曰:「子
為君禮,不過出竟,君必止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不聽。辰曰:「是我
廷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遂與其徒出奔陳。明年,俱入于蕭以叛,大為宋
患,近馬禍也。
史記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昭王二十年牡馬生子而死。劉向以為皆馬禍也。孝
公始用商君攻守之法,東侵諸侯,至於昭王,用兵彌烈。其象將以兵革抗極成功,而還
自害也。牡馬非生類,妄生而死,猶秦恃力強得天下,而還自滅之象也。一曰,諸畜生
非其類,子孫必有非其姓者,至於始皇,果呂不韋子。京房《易傳》曰:「方伯分威,
厥妖牡馬生子。亡天子,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
文帝十二年,有馬生角于吳,角在耳前,上鄉。右角長三寸,左角長二寸,皆大二
寸。劉向以為馬不當生角,猶吳不當舉兵鄉上也。是時,吳王濞封有四郡五十餘城,內
懷驕恣,變見於外,天戒早矣。王不寤,後卒舉兵,誅滅。京房《易傳》曰。「臣易上
,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又曰:「天子親伐,馬生角。」
成帝綏和二年二月,大廄馬生角,在左耳前,圍長各二寸。是時,王莽為大司馬,
害上之萌自此始矣。哀帝建平二年,定襄牡馬生駒,三足,隨君飲食,太守以聞,馬,
國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後侍中董賢年二十二為大司馬,居上公之位,天下不
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收賢印綬,賢恐,自殺,莽因代之
,並誅外家丁、傅。又廢哀帝傅皇后,令自殺,發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
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禍也。
文公十一年,「敗狄於鹹」。《穀梁》、《公羊傳》曰,長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魯
,一者之齊,一者之晉。皆殺之,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何以書?記異
也。劉向以為,是時周室衰微,三國為大,可責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禮義,大為夷狄
之行,將致危亡。其後三國皆有篡弑之禍,近下人伐上之屙也。劉歆以為人變,屬黃樣
。一曰,屬裸蟲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凡人為變,皆屬皇極下人伐上之屙雲。
京房《易傳》曰:「君暴亂,疾有道,厥妖長狄入國。」又曰:「豐其屋,下獨苦。長
狄生,世主虜。」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監
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
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
廣地;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穀,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里
。故大人見於臨洮,明禍亂之起。後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陳勝發。
史記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為丈夫。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
陰昌,賤人為王;丈夫化為女子,茲謂陰勝,厥咎亡。」一曰,男化為女,宮刑濫也;
女化為男,婦政行也。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嫁為人婦,生一子,長安陳鳳言此陽變為陰,
將亡繼嗣,自相生之象。一曰,嫁為人婦生一子者,將複一世乃絕。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乃生,不
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收養。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廣牧女子趙春病死,斂棺積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見失死
父,曰:「年二十七,不當死。」太守譚以聞。京房《易傳》曰:「『幹父之蠱,有子
,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見先人之非,不則為私,厥妖人死複生
。」一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六月,長安女子有生兒,兩頭異頸面相鄉,四臂共匈俱前鄉,□上有目長二寸所。
京房《易傳》曰:「『睽孤,見豕負塗』,厥妖人生兩頭。下相攘善,妖亦同。人若六
畜首目在下,茲謂亡上,正將變更。凡妖之作,以譴失正,各象其類。二首,下不壹也
;足多,所任邪也;足少,下不勝任,或不任下也。凡下體生於上,不敬也;上體生於
下,媟瀆也;生非其類,淫亂也;人生而大,上速成也;生而能言,好虛也。群妖推此
類,不改乃成凶也。」
景帝二年九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時膠東、膠西、濟南、齊四
王有舉兵反謀,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凡七國。下密,縣居四齊之中;角,兵象,
上鄉者也;老人,吳王象也。年七十,七國象也。天戒若曰,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
舉兵以鄉京師也;禍從老人生,七國俱敗雲。諸侯不寤。明年,吳王先起,諸侯從之,
七國俱滅。京房《易傳》曰:「塚宰專政,厥妖人生角。」
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京師相驚,言大水至。渭水□上小女陳持弓年九歲,走入
橫城門,入未央宮尚方掖門,殿門門衛戶者莫見,至句盾禁中而覺得。民以水相驚者,
陰氣盛也。小女而入宮殿中者,下人將因女寵而居有宮室之象也。名曰持弓,有似周家
檿孤之祥。《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是時,帝母王太后弟鳳始為上將,秉
國政,天知其後將威天下而入宮室,故象先見也。其後,王氏兄弟父子五侯秉權,至莽
卒篡天下,蓋陳氏之後雲。京房《易傳》曰:「妖言動眾,茲謂不信,路將亡人,司馬
死。」
成帝綏和二年八月庚申,鄭通裏男子王褒,衣絳衣小冠,帶劍入北司馬門殿東門,
上前殿,入非常室中,解帷組結佩之,招前殿署長業等曰:「天帝令我居此。」業等收
縛考問,褒故公車大誰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宮狀,下獄死。是時,王莽為大司馬,哀
帝即位,莽乞骸骨就第,天知其必不退,故因是而見象也。姓名章服甚明,徑上前殿路
寢,入室取組而佩之,稱天帝命,然時人莫察。後莽就國,天之冤之,哀帝征莽還京師
。明年,帝崩,莽複為大司馬,因是而篡國。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驚走,持稿或□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詔籌。道中相過逢多
至千數,或被發徒踐,或夜折關,或逾牆入,或乘車騎賓士,以置驛傳行,經歷郡國二
十六,至京師。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裏巷阡陌,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傳書曰
:「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髮。」至秋止。是時,帝
祖母傅太后驕,與政事,故杜鄴對曰:「《春秋》災異,以指象為言語。籌,所以紀數
。民,陰,水類也。水以東流為順走,而西行,反類逆上。象數度放溢,妄以相予,違
忤民心之應也。西王母,婦人之稱。博弈,男子之事。於街巷阡陌,明離□內,與疆外
。臨事盤樂。炕陽之意。白髮,衰年之象,體尊性弱,難理易亂。門,人之所由;樞,
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今外家丁、傅並侍帷幄,布於列位,有
罪惡者不坐辜罰,亡功能者畢受官爵。皇甫、三桓,詩人所刺,《春秋》所譏,亡以甚
此。指象昭昭,以覺聖朝,奈何不應!」後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臨朝,王莽為大司馬
,誅滅丁、傅。一曰丁、傅所亂者小,此異乃王太后、莽之應雲。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傳
》曰,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後戎執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魯、宋
鹹殺君。《左氏》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變,則分野之國
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禦厥罰,則災消而福至;不能,則災息而禍生。故經書災
而不記其故,蓋吉凶亡常,隨行而成禍福也。周衰,天子不班朔,魯曆不正,置閏不得
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史記日食,或言朔而實非朔,或不言朔而實朔,或脫不書朔與
日,皆官失之也。京房《易傳》曰:「亡師茲謂不禦,厥異日食,其食也既,並食不一
處。誅眾失理,茲謂生叛,厥食既,光散。縱畔茲謂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
寒,寒即食。專祿不封,茲謂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燭。君臣不通茲謂亡
,厥蝕三既。同姓上侵,茲謂誣君,厥食四方有雲,中央無雲,其日大寒。公欲弱主位
,茲謂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諸侯相侵,茲謂不承,厥食三毀三複。
君疾善,下謀上,茲謂亂,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弑君獲位,茲謂逆,厥食既,先
風雨折木,日赤。內臣外鄉,茲謂背,厥食食且雨,地中鳴。塚宰專政,茲謂因,厥食
先大風,食時日居雲中,四方亡雲。伯正越職,茲謂分威,厥食日中分。諸侯爭美于上
,茲謂泰,厥食日傷月,食半,天營而鳴。賦不得,茲謂竭,厥星隨而下。受命之臣專
征雲試,厥食雖侵光猶明,若文王臣獨誅紂矣。小人順受命者征其君雲殺,厥食五色,
至大寒隕霜,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諸侯更制,茲謂叛,厥食三複三食,食已而風。
地動。適讓庶,茲謂生欲,厥食日失位,光晻晻,月形見。酒亡節茲謂荒,厥蝕乍青乍
黑乍赤,明日大雨,發霧而寒。」凡食二十占,其形二十有四,改之輒除;不改三年,
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推隱三年之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黑,臣弑從中成之形
也。後衛州籲弑君而立。
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前事已大,後事將
至者又大,則既。先是,魯、宋弑君,魯又成宋亂,易許田,亡事天子之心;楚僭稱王
。後鄭岠王師,射桓王,又二君相篡。劉歆以為六月,趙與晉分。先是,晉曲沃伯再弑
晉侯,是歲晉大亂,滅其宗國。京房《易傳》以為桓三年日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黃,臣
弑而不卒之形也。後楚嚴稱王,兼地千里。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穀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劉向以為
是時衛侯朔有罪出奔齊,天子更立衛君。朔借助五國,舉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壞。魯
夫人淫失于齊,卒殺桓公。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
也。劉歆以為楚、鄭分。嚴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穀梁傳》曰,不言日,不
言朔,夜食。史記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為夜食。劉向以為,夜食者
,陰因日明之衰而奪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齊桓將奪其威,專會諸侯而行伯道。其後遂
九合諸侯,天子使世子會之,此其效也。《公羊傳》曰食晦。董仲舒以為,宿在東壁,
魯象也。後公子慶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劉歆以為,晦魯、衛分。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畢,主邊兵夷狄象也。後
狄滅邢、衛。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心為明堂,文武之
道廢,中國不絕若線之象也。劉向以為,時戎侵曹,魯夫人淫于慶父、叔牙,將以弑君
,故比年再蝕以見戒。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魯二君弑,夫人誅,兩弟
死,狄滅邢,徐取舒,晉殺世子,楚滅弦。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齊桓行伯,江、黃
自至,南服強楚。其後不內自正,而外執陳大夫,則陳、楚不附,鄭伯逃盟,諸侯將不
從桓政,故天見戒。其後晉滅虢,楚圍許,諸侯伐鄭,晉弑二君,狄滅溫,楚伐黃,桓
不能救。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是時楚滅黃,狄侵衛、鄭
,莒滅巳。劉歆以為,三月齊、衛分。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劉向以為象晉文公將行伯道,後遂伐衛,執曹伯,敗
楚城濮,再會諸侯,召天王而朝之,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惡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
為上亡明王,桓、文能行伯道,攘夷狄,安中國,雖不正猶可,蓋《春秋》實與而文不
與之義也。董仲舒以為後秦獲晉侯,齊滅項,楚敗徐于婁林。劉歆以為,二月朔齊、越
分。
文西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大夫始執國政,公子
遂如京師,後楚世子商臣殺父,齊公子商人弑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晉滅江,楚滅
六,大夫公孫敖、叔彭生並專會盟。劉歆以為,正月朔燕、越分。
十五年「六月辛醜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宋、齊、莒、晉鄭八年
之間五君殺死。楚滅舒蓼。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商臣弑父而立
,至於嚴王遂強。諸夏大國唯有齊、晉,齊、晉新有篡弑之禍,內皆未安,故楚乘弱橫
行,八年之間六侵伐而一滅國,伐陸渾戎,觀兵周室;後又入鄭,鄭伯肉袒謝罪;北敗
晉師於邲,流血色水;圍宋九月,析骸而炊之。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陳夏征舒弑其君,楚滅蕭,
晉滅二國,王劄子殺召伯、毛伯。劉歆以為,二月魯、衛分。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邾支解鄫子,晉敗王師於貿
戎,敗齊於鞍。劉歆以為,三月晦朓魯、衛分。
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敗楚、鄭于鄢陵
,執魯侯。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楚滅舒庸,晉弑其君
,宋魚石因楚奪君邑,莒滅鄫,齊滅萊,鄭伯弑死。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衛大夫孫、甯共逐
獻公,立孫剽。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十五年「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諸侯
盟,又大夫盟,後為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劉歆以
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陳慶虎、慶寅蔽君之明,邾庶其
有叛心,後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陳殺二慶。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晉欒盈將犯君,後入于曲沃。劉
歆以為,七月秦、晉分。「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軫、角,楚大
國象也。後楚屈氏譖殺公子追舒,齊慶封脅君亂國。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後衛侯入陳儀,甯喜弑其君剽
。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劉歆以為,五月魯、趙分。「八月癸巳
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象陽將豔,夷狄主上國之象也。後六君弑,
楚子果從諸侯伐鄭,滅舒鳩,魯往朝之,卒主中國,伐吳討慶封。劉歆以為,六月晉、
趙分。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
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蔡侯通於世子之妻;莒不早立嗣。後閽戕吳子,蔡世子般弑其
父,莒人亦弑君而庶子爭。劉向以為,自二十年至此歲,八年間日食七作,禍亂將重起
,故天仍見戒也。後齊崔杼弑君,宋殺世子,北燕伯出奔,鄭大夫自外入而篡位,指略
如董仲舒。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靈王弑君而立,
會諸侯,執徐子,滅賴,後陳公子招殺世子,楚因而滅之,又滅蔡,後靈王亦弑死。劉
歆以為,二月魯、衛分。傳曰晉侯問于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對曰:「魯、衛惡
之,衛大魯小。」公曰:「何故?」對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其衛君乎?
魯將上卿。」是歲,八月衛襄公卒,十一月魯季孫宿卒。晉侯謂士文伯曰:「吾所問日
食從矣,可常乎?」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
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宴宴居息,或盡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公曰:
「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公曰:「何謂辰?」對曰:
「日月之會是謂。」公曰:「《詩》所謂『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何也?」對曰:「
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適於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
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此推日食之占循變複之要也。《易》曰:「縣象著
明,莫大於日月。」是故聖人重之,載於三經。于《易》在「豐」之「震」曰:「豐其
沛,日中見昧,折其右肱,亡咎。」於《詩•十月之交》,則著卿士、司徒,下至趣馬、
師氏,鹹非其材。同於右肱之所折,協於三務之所擇,明小人乘君子,陰侵陽之原也。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劉歆以為,三月魯、衛分。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時宿在畢,晉國象也。晉厲公誅四
大夫,失眾心,以弑死。後莫敢複責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專晉國,君還事之。日比
再食,其事在春秋後,故不載於經。劉歆以為魯、趙分。《左氏傳》平子曰:「唯正月
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天子不舉,伐鼓于社,諸侯用幣于社,伐鼓於朝,禮也
。其餘則否。」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百官降物,君不舉,
避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
孟夏。」說曰:正月謂週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爻起初
,故曰複。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陰爻,而陰侵陽,為災重,故伐鼓用幣,責陰之禮。
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複也。嗇夫,掌幣吏。庶人
,其徒役也。劉歆以為,六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周景王老,劉子、單子專權,蔡
侯硃驕,君臣不說之象也。後蔡侯硃果出奔,劉子、單子立王猛。劉歆以為,五月二日
魯、趙分。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之象也。後尹
氏立王子朝,天王居於狄泉。劉歆以為,十月楚、鄭分。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胃,魯象也。後昭公為季
氏所逐。劉向以為,自十五年至此歲,十年間天戒七見,人君猶不寤。後楚殺戎蠻子,
晉滅陸渾戎,盜殺衛侯兄,蔡、莒之君出奔,吳滅巢,公子光殺王僚,宋三臣以邑叛其
君。它如仲舒。劉歆以為,二日魯、趙分。是月鬥建辰。《左氏傳》梓慎曰:「將大水
。」昭子曰:「旱也。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陽不克,莫將積聚也。
」是歲秋,大雩,旱也。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
故同道;冬夏至長短極,故相過。相過同道而食輕,不為大災,水旱而已。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象也。時京師
微弱,後諸侯果相率而城周,宋中幾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劉向以為,時吳滅徐,
而蔡滅沈,楚圍蔡,吳敗楚入郢,昭王走出。劉歆以為,二日宋、燕分。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鄭滅許,魯陽虎作亂
,竊寶玉大弓,季桓子退仲尼,宋三臣以邑叛。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趙分。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三大夫以邑叛,薛
弑其君,楚滅頓、胡,越敗吳,衛逐世子。劉歆以為,十二月二日楚、鄭分。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柳,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
之象也。明年,中國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蔡恐,遷於州來。晉人執戎蠻子歸於楚,
京師楚也。劉向以為,盜殺蔡侯,齊陳乞弑其君而立陽生,孔子終不用。劉歆以為,六
月晉、趙分。
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獲麟後。劉歆以為,三月二日齊、衛分
。
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
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
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
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鬥二十度,燕地也。後二年,燕王臧{艸佘}反
,誅,立盧綰為燕王,後又反,敗。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後二年,齊王韓信徙為楚王,明年
廢為列侯,後又反,誅。
九年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既,在張十三度。
惠帝七年正月辛醜朔,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穀永以為,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
朝,尊者惡之。
五月丁卯,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幾盡,在七星初。劉向以為,五月微陰始起而犯
至陽,其占重。至其八月,宮車晏駕,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京房《易傳》曰:「凡日
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誅將不以理,或賊臣將暴起,日月雖不同宿,陰氣盛,
薄日光也。」
高後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七年正月己醜晦,日有食之,既,在營室九度,為宮室中。時高後惡之,曰:「此
為我也!」明年應。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在鬥二十二度。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虛八度。
後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三度。
七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景帝三年二月壬牛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在虛九度。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有食之。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三年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尾九度。
六年七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在軫七度。
後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劉向以為,奎為卑賊婦人,後
有衛皇后自至微興,卒有不終之害。
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在尾二度。
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劉
向以為,前年高園便殿災,與春秋禦廩災後日食於翼、軫同。其占,內有女變,外為諸
侯。其後陳皇后廢,江都、淮南、衡山王謀反,誅。日中時食從東北,過半,晡時複。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胃三度。
六年十一月癸醜晦,日有食之。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柳六度。京房《易傳》推以為,是時日食從旁
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孫弘薨。日食從旁左者,亦君失臣;從上者,臣失君;從
下者,君失民。
元鼎五年四月丁醜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四年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在鬥十九度。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亢二度。哺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
複。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在鬥九度,燕地也。後四年,燕剌王謀反
,誅。
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張十二度。劉向以為,己亥而既,其占
重。後六年,宮車晏駕,卒以亡嗣。
宣帝地節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在營室十五度。
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
四年四月辛醜朔,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
異。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婁八度。
四年六月戊寅晦,日有食之,在張七度。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因入。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穀永對曰:「日食婺
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蕭牆之內,咎在貴妾。二者俱發,明同事異人,共掩制陽,將
害繼嗣也。亶日食,則妾不見;亶地震,則後不見。異日而發,則似殊事;亡故動變,
則恐不知。是月,後、妾當有失節之郵,故天因此兩見其變。若曰,違失婦道,隔遠眾
妾,妨絕繼嗣者,此二人也。」杜欽對亦曰:「日以戊申食,時加未。戊未,土也,中
宮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人事失於下,變象見於上。
能應之以德,則咎異消;忽而不戒,則禍敗至。應之,非誠不立,非信不行。」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東井六度。劉向對曰:「四月交於
五月,月同孝惠,日同孝昭。東井,京師也,且既,其占恐害繼嗣。」日蚤食時,從西
南起。
三年八月乙卯晦,日有食之,在房。
四年三月癸醜朔,日有食之,在昴。
陽朔元年二月丁未晦,日有食之,在胃。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元年九月日蝕,酒
亡節之所致也。獨使京師知之,四國不見者,若曰,湛湎於酒,君臣不別,禍在內也。
」
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今年二月日食,賦
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京師陰蔽者,若曰,人君好治宮室,大
營墳墓,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禍在外也。」
三年正月己卯晦,日有食之。
四年七月辛未晦,日有食之。
元延元年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哀帝元壽元年正月辛醜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營室十度,與惠帝七年同月日
。
二年三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已朔,日有食之,在東井。
二年九月戊申晦,日有食之,既。
凡漢著紀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晨漏未盡三刻,有兩月重見。京房《易傳》曰:「『婦貞
厲,月幾望,君子征,凶。』言君弱而婦強,為陰所乘,則月並出。晦而月見西方謂之
朓,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仄慝則侯王其肅,朓則侯王其舒。」劉向以為,朓者疾也
,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慝者不進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
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
意顓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不任事,臣下馳縱,故月行遲也。當春
秋時,侯王率多縮□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朓者一,此其效也。考之漢
家,食晦朓者三十六,終亡二日仄慝者,歆說信矣。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時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
光。京房《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所制茲謂弱
,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而寒。弱而有任,茲謂
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辟愆公行,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起,天無雲,日光晻
。不難上政,茲謂見過,日黑居仄,大如彈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營室,時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
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燭地赤黃,食後乃複
。京房《易傳》曰:「辟不聞道茲謂亡,厥異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
錢,居日中央。京房《易傳》曰:「祭天不順茲謂逆,厥異日赤,其中黑。聞善不予,
茲謂失知,厥異日黃。」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故聖王在上,總命
群賢,以亮天功,則日之光明,五色備具,燭耀亡主;有主則為異,應行而變也。色不
虛改,形不虛毀,觀日之五變,足以監矣。故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謂
也。
嚴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董仲舒、劉向以為,常星二
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民之類也。列宿不見,象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
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也。不及地而複,象齊桓起而救存之地。鄉亡桓公,星遂至地
,中國其良絕矣。劉向以為,夜中者,言不得終性命,中道敗也。或曰象其叛也。言當
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視下,將欲人君防惡遠非,慎卑省微,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
賢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謀祖己,成王泣《金縢》,改過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繼
絕,修廢舉逸,下學而上達,裁什一之稅,複三日之役,節用儉服,以惠百姓,則諸侯
懷德,士民歸仁,災消而福興矣。遂莫肯改寤,法則古人,而各行其私意,終於君臣乖
離,上下交怨。自是之後,齊、宋之君弑,譚、遂、邢、衛之國滅,宿遷于宋,蔡獲于
楚,晉相弑殺,五世乃定,此其效也。《左氏傳》曰:「恒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
,與雨偕也。」劉歆以為晝象中國,夜象夷狄。夜明,故常見之星皆不見,象中國微也
。「星隕如雨」,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明雨與星隕,兩變相成
也。《洪範》曰:「庶民惟星。」《易》曰:「雷雨作,『解』。」是歲,歲在玄枵,
齊分野也。夜中而星隕,象庶民中離上也。雨以解過施,複從上下,象齊桓行伯,復興
周室也。週四月,夏二月也,日在降婁,魯分野也。先是,衛侯朔奔齊,衛公子黔牟立
,齊帥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衛。魯公子溺顓政,會齊以犯王命,嚴弗能止,卒從而伐
衛,逐天王所立。不義至甚,而自以為功。民去其上,政繇下作,尤著,故星隕于魯,
天事常象也。
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過中,星隕如雨,長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至雞鳴止
。穀永對曰「日月星辰燭臨下土,其有食隕之異,則遐邇幽隱靡不鹹睹。星辰附離於天
,猶庶民附離王者也。王者失道,綱紀廢頓,下將叛去,故星叛天而隕,以見其象。《
春秋》記異,星隕最大,自魯嚴以來,至今再見。臣聞三代所以喪亡者,皆繇婦人群小
,湛湎於酒。《書》雲:『乃用其婦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詩》曰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顛覆厥德,荒沈於酒。』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養生大
奢,奉終大厚。方今國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廟之大憂也。」京房《易傳》曰:「君不任
賢,厥妖天雨星。」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董仲舒以為,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
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象。後齊、宋、魯、莒、晉皆弑
君。劉向以為,君臣亂於朝,政令虧於外,則上濁三光之精,五星贏縮,變色逆行,甚
則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星傳》曰「魁者,貴人之牢。
」又曰「孛星見北斗中,大臣諸侯有受誅者。」一曰魁為齊、晉。夫彗星較然在北斗中
,天之視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時君終不改寤。是後,宋、魯、莒、晉、鄭、陳六國
鹹弑其君,齊再弑焉。中國既亂,夷狄並侵,兵革從橫,楚乘威席勝,深入諸夏,六侵
伐,一滅國,觀兵周室。晉外滅二國,內敗王師,又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於鞍,追亡逐
北,東臨海水,威陵京師,武折大齊。皆孛星炎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星傳》又曰
:「彗星入北斗,有大戰,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不入,失名人。」宋華元,賢名大
夫,大棘之戰,華元獲于鄭,傳舉其效雲。《左氏傳》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不
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劉歆以為,北斗有環域,四星入其中也。鬥,天
之三辰,綱紀星也。宋、齊、晉,天子方伯,中國綱紀,彗所以除舊佈新也。鬥七星,
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弑昭公;十八年,齊人弑懿公,宣公二年,晉趙穿弑靈
公。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董仲舒以為,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
。後王室大亂,三王分爭,此其效也。劉向以為,《星傳》曰「心,大星,天王也。其
前星,太子;後屋,庶子也。尾為君臣乖離。」孛星加心,象天子適庶將分爭也。其在
諸侯,角、亢、氐,陳、鄭也;房、心,宋也。後五年,周景王崩,王室亂,大夫劉子
、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晁。子晁,楚出也。時楚強,宋、衛、陳、鄭皆
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晁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納,五年,楚平王居
卒,子晁奔楚,王室乃定。後楚帥六國伐吳,吳敗之于雞父,殺獲其君臣。蔡怨楚而滅
沈,楚怒,圍蔡。吳人救之,遂為柏舉之戰,敗楚師,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
此皆孛彗流炎所及之效也。《左氏傳》曰:「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繻曰:『彗,
所以除舊佈新也,天事恒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
往年吾見,是其征也。火出而見,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
然乎?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夏數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之
,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陳,太昊之虛;鄭,祝融之虛;皆火房也。星
孛及漢;漢,水祥也。衛,顓頊之虛,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
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見之月。』」明年「夏五月,火始昏
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
宋、衛、陳、鄭皆火。」劉歆以為,大辰,房、心、尾也,八月心星在西方,孛從其西
過心東及漢也。宋,大辰虛,謂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陳,太昊虛,虙羲木德,火所生
也。鄭,祝融虛,高辛氏火正也。故皆為火所舍。衛,顓頊虛,星為大水,營室也。天
星既然,又四國失政相似,及為王室亂皆同。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於東方」。董仲舒、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
宿也。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明年,《春秋》事終。一曰,周之十一月,夏九
月,日在氐。出東方者,軫、角、亢也。軫,楚;角、亢,陳、鄭也。或曰角、亢大國
象,為齊、晉也。其後楚滅陳,田氏篡齊,六卿分晉,此其效也。劉歆以為,孛,東方
大辰也,不言大辰,旦而見與日爭光,星入而彗猶見。是歲,再失閏,十一月實八月也
。日在鶉火,周分野也。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麟後。劉歆以為不言所在,官失
之也。
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於大角,旬餘乃人。劉向以為,是時項羽為楚王,伯諸侯,
而漢已定三秦,與羽相距滎陽,天下歸心于漢,楚將滅,故彗除王位也。一曰,項羽坑
秦卒,燒宮室,弑義帝,亂王位,故彗加之也。
文帝后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餘,及天漢,
十六日不見。劉向以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箕為燕,又為吳、越、齊。宿在漢中,
負海之國水澤地也。是時,景帝新立,信用晁錯,將誅正諸侯王,其象先見。後三年,
吳、楚、四齊與趙七國舉兵反,皆誅滅雲。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有星孛於北方。劉向以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與太尉武安侯
田分有邪謀,而陳皇后驕恣。其後,陳後廢;而淮南王反,誅。
八月,長星出於東方,長終天,三十日去。占曰:「是為蚩尤旗,見則王者征伐四
方。」其後,兵誅四夷,連數十年。
元狩四年四月,長星又出西北。是時,伐胡尤甚。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東井,又孛於三台。其後江充作亂,京師紛然。此明東井
、三台為秦地效也。
宣帝地節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所。劉向以為,太白為大將,彗孛
加之,掃滅象也。明年,大將軍霍光薨,後二年家夷滅。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于營室,青白色,長六七丈,廣尺餘。劉向、穀永以為
,營室為後宮懷任之象,彗星加之,將有害懷任絕繼嗣者。一曰,後宮將受害也。其後
,許皇后坐祝詛後宮懷妊者廢。趙皇后立妹為昭儀,害兩皇子,上遂無嗣。趙後姊妹卒
皆伏辜。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東井,踐五諸侯,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
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鬥、填,蜂炎再貫紫宮中。大火
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
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倉龍俱伏。穀永對曰:「上古以來,大亂之極,所稀有也。察
其馳騁驟步,芒炎或長或短,所曆奸犯,內為後宮女妾之害,外為諸夏叛逆之禍。」劉
向亦曰:「三代之亡,攝提易方;秦、項之滅,星孛大角。」是歲,趙昭儀害兩皇子。
後五年,成帝崩,昭儀自殺。哀帝即位,趙氏皆免官爵。徙遼西。哀帝亡嗣。平帝即位
,王莽用事,追廢成帝趙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殺。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徙合浦,
歸故郡。平帝亡嗣,莽遂篡國。
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鶂退飛過宋都」。董仲舒、劉
向以為,象宋襄公欲行伯道將自敗之戒也。石,陰類;五,陽數;自上而隕,此陰而陽
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鶂,水鳥,六,陰數;退飛,
欲進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於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小,勿持炕陽,欲長
諸侯,與強大爭,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明年齊桓死,伐齊喪,執滕子,圍曹,為盂之
會,與楚爭盟,卒為所執。後得反國,不悔過自責,復會諸侯伐鄭,與楚戰於泓,軍敗
身傷,為諸侯笑。《左氏傳》曰:隕石,星也;鶂退飛,風也。宋襄公以問周內史叔興
曰:「是何祥也?吉凶何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
終。」退而告人曰:「是陰陽之事,非吉凶之所生也。吉凶繇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是歲,魯公子季友、鄫季姬、公孫茲皆卒。明年,齊桓死,適庶亂。宋襄公伐齊行伯,
卒為楚所敗。劉歆以為,是歲歲在壽星,其沖降婁,降婁,魯分野也,故為魯多大喪。
正月,日在星紀,厭在玄枵。玄枵,齊分野也。石,山物;齊,大嶽後。五石象齊桓卒
而五公子作亂,故為明年齊有亂。庶民惟星,隕于宋,象宋襄將得諸侯之眾,而治五公
子之亂。星隕而鶂退飛,故為得諸侯而不終。六鶂象後六年伯業始退,執於盂也。民反
德為亂,亂則妖災生,言吉凶繇人,然後陰陽沖厭受其咎。齊、魯之災非君所致,故曰
「吾不敢逆君故也」。京房《易傳》曰:「距諫自強,茲謂卻行,厥異鶂退飛。適當黜
,則鶂退飛。」
惠帝三年,隕石綿諸,一。
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隕石雍,二,天晏亡雲,聲聞四百里。
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隕石梁國,六。
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隕石■,四,肥累,一。
陽朔三年二月壬戌,隕石白馬,八。
鴻嘉二年五月癸未,隕石杜衍,三。
元延四年三月,隕石都關,二。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隕石北地,十。其九月甲辰,隕石虞,二。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隕石巨鹿,二。
自惠盡平,隕石凡十一,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
漢書 卷二十八
【地理志第八】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
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
,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
貢。
曰: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底績,至於衡章。厥土惟白
壤。厥賦上上錯,厥田中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
黑墳,草繇木條。厥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貢漆絲,厥□織文。浮於□、
漯,通於河。
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墳,海瀕廣□。田上下,賦中上。
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钅公、松、怪石,萊夷作牧,厥□檿絲。浮于汶,
達於□。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平。厥土赤埴墳
,草木漸包。田上中,賦中中。貢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瀕浮磬,淮夷蠙珠
臮魚,厥□玄纖縞。浮于淮、泗,達於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逌居。三江既人,震澤□定,□□既敷,草夭木喬
。厥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錯。貢金三品,瑤、瑻、□、齒、革、羽毛,鳥夷卉服,
厥□織貝,厥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於淮、泗。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雲夢土作乂。厥土塗
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栝、柏、厲、砥、{奴石}、
丹,惟簵、□,三國□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
、灊、漢,逾於洛,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道荷澤,被盟豬,厥土惟
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錯上中。貢漆、□、絺、□、□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
入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既藝,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績。厥土青黎
。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頃因
桓是俫,浮於灊,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逌同。荊、岐既旅,
終南、□物,至於鳥鼠,原隰□績,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黃壤。田上
上,賦中下。貢球、琳、琅□。浮于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昆侖、析支
、渠叟,西戎即敘。
道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大嶽;□柱、析城,至於王屋;
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硃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
至於倍尾。道□塚,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
敷淺原。
道弱水,至於合藜,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
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北過降水,
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塚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至於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山道江,東別
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江迤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海。道□水,
東流為□,入於河,軼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
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酆,又東至於涇
,又東過漆、沮,入於河。道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於河
。
九州逌同,四奧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
土交正,□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內總,二百里內銍,三百里內戛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
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國,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
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於
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洎,聲教訖于四海。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後受禪于虞,為夏後氏。
殷因于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
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
國。
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
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其利丹、銀、齒、
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絲□
;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
男三女;其畜宜雞、狗,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藪曰泰野,其川曰河、□,浸曰盧、濰;其利蒲、魚;民
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藪日弦蒲,川曰涇、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
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養,川曰河、□,浸曰菑、時;其利魚、鹽;
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民五男三
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其利布帛
;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
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禮樂
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
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秦遂並兼四海。以為
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孓
遺者矣。
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
置交止,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
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采獲舊聞,考跡《詩》、《書》,
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京兆尹,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君。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
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
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新豐,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
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華陰,故陰
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甯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
,武帝起。莽曰華壇也。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
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下□,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
霸水亦出藍田穀,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奉明,宣帝置也
。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有周右將軍杜
主祠四所。莽曰饒安也。
左馮翊,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
八百二十二。縣二十四:高陵,左輔都尉治。莽曰千春。櫟陽,秦獻公自雍徙。莽曰師
亭。翟道,莽曰渙。池陽,惠帝四年置。□□山在北。夏陽,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
更名。《禹貢》梁山在西北,龍門山在北。有鐵官。莽曰冀亭。衙,莽曰達昌。粟邑,
莽曰粟城。穀口,九□山在西。有天齊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穀喙。蓮
勺,鄜,莽曰修令。頻陽。秦厲公置。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
,故芮國。莽曰監晉。重泉,莽曰調泉。□陽,□□,景帝二年置。武城,莽曰桓城。
瀋陽,莽曰制昌。□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
。莽曰德□。徵,莽曰泛愛。雲陵。昭帝置也。萬年。高帝置。莽曰異赤。長陵,高帝
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長平。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
莽曰渭陽。雲陽。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越巫襄阝祠三所。
右扶風,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
口八十三萬六千七十,縣二十一:渭城,故咸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
。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蘭池宮。莽曰京城。槐裏,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
廢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古國,有扈穀亭。扈,
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有萯陽宮,秦文王起。盩厔,
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靈軹渠,武帝穿也。□,周後稷所封,鬱夷,《詩》
「周道鬱夷」。有汧水祠。莽曰郁平。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文王所
邑。有高泉宮,秦宣太后起也。□,成國梁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蒙籠渠。右輔都尉治
。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橐泉宮,孝公起。祈年宮,
惠公起。棫陽宮,昭王起。有鐵官。漆,水在縣西。有鐵官。莽曰漆治。□邑,有豳鄉
,《詩》豳國,公劉所都。□麋,有黃帝子祠。莽曰扶亭。陳倉,有上公、明星、黃帝
孫、舜妻育塚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也。杜陽,杜水南入渭。《詩》曰「自杜」。莽
曰通杜。□,吳山在西,古文以為□山。雍州山。北有蒲穀鄉弦中穀,雍州弦蒲藪。□
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東入涇。《詩》芮尻,雍州川也。好畤,□山在東。
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有黃帝子、周文武祠。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安
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
七。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廣利。武功,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文
以為敦物。皆在縣東。斜水出衙領山北,至眉阝入渭。褒水亦出衙領,至南鄭入沔。有
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
弘農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隊。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五千九百
五十四。有鐵官,在黽池。縣十一:弘農,故秦函谷關。衙山領下穀,屬水所出,北
入河。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雒,過郡一,行四百五十裏。又有育水,南
至順陽入沔。又有洱水,東南至魯陽,亦入沔。皆過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陝,
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莽曰黃眉。宜陽,
在黽池有鐵官也。黽池,高帝八年複黽池中鄉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穀水
出穀陽谷,東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陝亭。丹水,水出上雒塚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
,故商密也。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雒。商,秦相衛鞅邑也。析,黃水出黃谷
,鞠水出析穀,俱東至酈入湍水。莽曰君亭。陸渾,春秋遷陸渾戎於此。有關。上雒。
《禹貢》雒水出塚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裏,豫州川。又有甲水,出
秦領山,東南至鍚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裏。熊耳、獲輿山在東北。
河東郡,秦置。莽曰兆陽。有根倉、濕倉。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
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鹽池在西南。魏絳自魏徙此,至惠
王徙大樑。有鐵官、鹽官。莽曰河東。大陽,吳山在西,上有吳城,周武王封太伯後於
此,是為虞公,為晉所滅。有天子廟。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堯山、首山祠。
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詩》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
畢萬,曾孫絳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陰,介山在南。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
晉陽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過,更名。□澤,《禹貢》析城山在西南。端氏,臨汾,垣
,《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
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裏。皮氏,耿鄉,故耿國,晉獻公滅之,以賜大夫趙夙。
後十世獻侯徙中牟。有鐵官,莽曰延平。長修,平陽,韓武子玄孫貞子居此。有鐵官。
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鄉亭。莽曰□昌。彘,霍大山在東,冀州山,周厲王所奔。莽
曰黃城。楊,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貢》壺口山在東南。莽曰朕北。蒲子,絳,晉武
公自曲沃徙此。有鐵官。狐讘,騏。侯國。
太原郡,秦置。有鹽官,在晉陽。屬並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
四百八十八。有家馬官。縣二十一: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
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塗水鄉,晉大
夫知徐吾邑。梗陽鄉,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於離,莽曰於合。茲氏,莽曰茲同
。狼孟,莽曰狼調。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餘祁,並州藪。晉大夫司馬彌牟邑。盂,晉
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過郡二,行
千三百四十裏,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陽曲,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原平,祁
,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上艾,綿曼水,東至蒲吾,入虖池水。慮□,陽邑,莽曰繁
穰。廣武。句注、賈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上党郡,秦置,屬並州。有上党關、壺口關、石研關,天井關。戶七萬三千七百九
十八,口三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六。縣十四:長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濁漳水所
出,東至鄴入清漳。屯留,桑欽言「絳水出西南,東入海」。餘吾,銅□,有上□亭,
下□聚。沾,大黽穀,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裏,冀
州川。涅氏,涅水也。襄垣,莽曰上黨亭。壺關,有羊腸阪。沾水東至朝歌入淇。泫氏
,楊谷,絕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泫水。有天井關。
潞,故潞子國。□氏,陽阿,穀遠。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滎陽入河,過郡
三,行九百七十裏。莽曰□近。
河內郡,高帝元年為殷國,二年更名。莽曰後隊,屬司隸。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
十六,口百六萬七千九十七。縣十八:懷,有工官。莽曰河內。汲,武德,波,山陽,
東太行山在西北。河陽,莽曰河亭。州,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
平皋,朝歌,紂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衛。莽曰雅歌。脩武,溫,故國,已姓
,蘇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衛元君為秦所奪,自濮陽徙此。莽曰平野。獲
嘉,故汲之新中鄉,武帝行過更名也。軹,沁水,隆慮,國水東北至信成入張甲河,過
郡三,行千八百四十裏。有鐵官。蕩陰。蕩水東至內黃澤。西山,□水所出,亦至內黃
入蕩。有□裏城,西伯所拘也。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陽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鄉,屬
司隸也。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有鐵官、工官。敖
倉在滎陽。縣二十二: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
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陽。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
湯渠,首受□,東南至陳入潁,過郡四,行七百八十裏。偃師,屍鄉,殷湯所都。莽曰
師成。京,平陰,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有管叔邑,趙獻侯自耿徙此。平,莽曰
治平。陽武,有博浪沙。莽曰陽桓。河南,故郟□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
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緱氏,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莽曰
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鞏,東周所居。穀成,《禹貢》□水出□亭北,東南入雒
。故市,密,故國,有大騩山,□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新成,惠帝四年置。蠻中,
故戎蠻子國。開封,逢池在東北,或曰宋之逢澤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
曰左亭。梁,{單心}狐聚,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陽人聚,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新鄭
。《詩》鄭國,鄭桓公之子武公所國,後為韓所滅,韓自平陽徙都之。
東郡,秦置。莽曰治亭。屬兗州。戶四十萬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萬九千二
十八。縣二十二:濮陽,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顓頊虛。莽曰治亭。觀,莽曰觀
治。聊城,頓丘,莽曰順丘。發幹,莽曰□□。範,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東武
陽,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裏。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
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東阿,都尉治。離狐,莽曰瑞狐。臨邑,有□廟。莽曰
穀城亭。利苗,須昌,故須句國,大昊後,風姓。壽良,蚩尤祠在西北□上。有朐城。
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南燕國,□姓,黃帝后。廩丘。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屬兗州。戶二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萬九
千五十。縣十七:陳留,魯渠水首受狼湯渠,東至陽夏,入渦渠。小黃,成安,寧陵,
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後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二十一世簡公
為楚所滅。酸棗,東昏,莽曰東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黃,都尉治。封丘,
濮渠水首受□,東北至都關,入羊裏水,過郡三,行六百三十裏,長羅,侯國。莽曰惠
澤。尉氏,傿,莽曰順通。長垣,莽曰長固。平丘,濟陽,莽曰濟前。浚儀。故大樑。
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湯水,東至取慮入泗,過郡四,行千三百六十裏。
潁川郡,秦置。高帝五年為韓國,六年複故。莽曰左隊。陽翟有工官。屬豫州。戶
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縣二十:陽翟,夏禹國。週末
,韓景侯自新鄭徙此。戶四萬一千六百五十,口十萬九千。莽曰潁川。昆陽,潁陽,定
陵,有東不羹。莽曰定城。長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郟,舞陽,
潁陰,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
山也。許,故國,薑姓,四嶽後,太叔所封,二十四世為楚所滅。傿陵,戶四萬九千一
百一,口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臨潁,莽曰監潁。父城,應鄉,故國,
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國也。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莽曰嘉美
。陽城,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過郡三,行五百里。陽乾山,潁水所出
,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荊州浸。有鐵官。綸氏。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
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縣三十七:平輿,陽安,陽城,侯國。莽曰新安。氵
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侯國。莽曰至成。南頓,故頓子國,姬姓。朗
陵,細陽,莽曰樂慶。宜春,侯國。莽曰宣孱。女陰,故胡國。都尉治。莽曰汝墳。新
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莽曰新遷。新息,莽曰新德。濯陽,期思,慎陽
,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陽,侯國。西平,有鐵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國,周武
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閏治。西華,莽曰華望
。長平,莽曰長正。宜祿,莽曰賞都亭。項,故國。新□,莽曰新延。歸德,侯國。宣
帝置。莽曰歸惠。新陽,莽曰新明。安昌,侯國。莽曰始成。安陽,侯國。莽曰均夏。
博陽,侯國。莽曰樂家。成陽,侯國。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
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裏。
南陽郡,泰置。莽曰前隊。屬荊州。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
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宛,故申伯國。有屈申城。縣南有北筮山。戶四萬七千五百四
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犨,杜衍,莽曰閏衍。酂,侯國,莽曰南庚。育陽,
有南筮聚,在東北。博山,侯國。哀帝置。故順陽。涅陽,莽曰前亭。陰,堵陽,莽曰
陽城。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屋阝入汝。山都,蔡陽,莽之母功顯君邑。新野,築
陽,故穀伯國。莽曰宜禾。棘陽,武當,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西鄂
,穰,莽曰農穰。酈,育水出西北,南入漢。安眾,侯國。故宛西鄉。冠軍,武帝置。
故穰盧陽鄉、宛臨駣聚。比陽,平氏,《禹貢》桐柏大複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
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裏,青州川。莽曰平善。隨,故國。厲鄉,故厲國
也。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鄧,故國。都尉治。朝陽,莽曰厲信。魯陽,
有魯山。古魯縣,禦龍氏所遷。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東南至
定陵入汝。舂陵,侯國。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故唐國。新都,侯國。莽曰新林。湖
陽,故廖國也。紅陽,侯國。莽曰紅俞。樂成,侯國。博望,侯國。莽曰宜樂。複陽,
侯國。故湖陽樂鄉。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複故。景帝二年複為臨江,中二年複故。
莽曰南順。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
縣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
陳。莽曰江陸。臨沮,《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
沔,行六百里。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華容,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
東入沔,行五百里。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巳阝
,當陽,中廬,枝江,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莽曰相陽。編,有雲夢官。
莽曰南順。秭歸,歸鄉,故歸國。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吳
。自郢徙此,後複還郢。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裏。有鹽官。高
成。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
縣十四:西陵,有雲夢官。莽曰江陽。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
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吳芮都。大,故弦子國。鄂,
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蘄春,鄳,雲杜,下雉,莽曰閏光。鐘
武。侯國。莽曰當利。
廬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
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
官。縣十二:舒,故國。莽曰昆鄉。居巢,龍舒,臨湖,雩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
灌水,亦北至蓼入決,過郡二,行五百一十裏。襄安,莽曰廬江亭也。樅陽,尋陽,《
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壽春
明,蒙濁,奪日光。公不任職,茲謂不絀,蒙白,三辰止,則日青,青而寒,寒必雨。
忠臣進善君不試,茲謂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眾在位,茲謂覆國
,蒙微而日不明,一溫一寒,風揚塵。知佞厚之,茲謂庳,蒙甚而溫。君臣故弼,茲謂
悖,厥災雨霧,風拔木,亂五穀,已而大霧。庶正蔽惡,茲謂生孽災,厥異霧。」此皆
陰雲之類雲。
嚴公十八年「秋,有蜮」。劉向以為蜮生南越。越地多婦人,男女同川,淫女為主
,亂氣所在,故聖人名之曰蜮。蜮猶惑也,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處,甚者至死。南
方謂之短弧,近射妖,死亡之象也。時嚴將取齊之淫女,故蜮至。天戒若曰,勿取齊女
,將生淫惑篡弑之禍。嚴不寤,遂取之。入後淫于二叔,二叔以死,兩子見弑,夫人亦
誅。劉歆以為,蜮,盛暑所生,非自越來也。京房《易傳》曰:「忠臣進善君不試,厥
咎國生蜮。」
史記魯哀公時,有隼集于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奴石},長尺有咫。陳閔公使使
問仲尼,仲尼曰:「隼之來遠矣!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蠻,使各以方物來貢,肅慎貢楛
矢,石{奴石}長尺有咫。先王分異姓以遠方職,使毋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試求之
故府,果得之。劉向以為,隼近黑祥,貪暴類也;矢貫之,近射妖也;死于廷,國亡表
也。象陳眊亂,不服事周,而行貪暴,將致遠夷之禍,為所滅也。是時,中國齊、晉,
南夷吳、楚為強,陳交晉不親,附楚不固,數被二國之禍。後楚有白公之亂,陳乘而侵
之,卒為楚所滅。
史記夏後氏之衰,有二龍止于夏廷,而言「餘,褒之二君也」。夏帝蔔殺之,去之
,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策告之。龍亡而漦在,乃櫝去之。其
後夏亡,傳櫝于殷、周,三代莫發,至厲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廷,不可除也。厲王
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入後宮。處妾遇之而孕。生子,懼而棄之。宣王立,女
童謠曰:「檿弧萁服,實亡周國。」後有夫婦鬻是器者,宣王使執而□之。既去,見處
妾所棄妖子,聞其夜號,哀而收之,遂亡奔褒。後褒人有罪,入妖子以贖,是以褒姒,
幽王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王廢申後及太子宜咎,而立褒姒、伯服代之。廢後之父申侯
與繒西畎戎共攻殺幽王。《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劉向以為,夏後季世,
周之幽、厲,皆□亂逆天,故有龍黿之怪,近龍蛇孽也。漦,血也,一曰沫也。檿弧,
桑弓也。萁服,蓋以萁草為箭服,近射妖也。女童謠者,禍將生於女,國以兵寇亡也。
《左氏傳》昭公十九年,龍鬥于鄭時門之外洧淵。劉向以為近龍孽也。鄭以小國攝
于晉、楚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沖,不能修德,將鬥三國,以自危亡。是時,子產任
政,內惠於民,外善辭令,以交三國,鄭卒亡患,能以德消變之效也。京房《易傳》曰
:「眾心不安,厥妖龍鬥。」
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有兩龍見於蘭陵廷東裏溫陵井中,至乙亥夜去。劉向以為,
龍貴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諸侯將有幽執之禍。其後呂太后幽殺三趙王,諸呂亦終誅滅
。京房《易傳》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又曰:「行刑暴惡,黑龍從井出。
《左氏傳》魯嚴公時有內蛇與外蛇鬥鄭南門中,內蛇死。劉向以為近蛇孽也。先是
,鄭厲公劫相祭仲而逐兄昭公代立。後厲公出奔,昭公複入。死,弟子儀代立。厲公自
外劫大夫傅瑕,使□子儀。此外蛇殺內蛇之象也。蛇死六年,而厲公立。嚴公聞之,問
申繻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亡□焉,
妖不自作。人棄常,故有妖。」京房《易傳》曰:「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國門鬥。」
《左氏傳》文公十六年夏,有蛇自泉宮出,入于國,如先君之數。劉向以為近蛇孽
也。泉宮在囿中,公母姜氏嘗居之,蛇從之出,象宮將不居也。《詩》曰:「維虺維蛇
,女子之祥。」又蛇入國,國將有女憂也。如先君之數者,公母將薨象也。秋,公母薨
。公惡之,乃毀泉台。夫妖孽應行而自見,非見而為害也。文不改行循正,共禦厥罰,
而作非禮,以重其過。後二年薨,公子遂殺文之二子惡、視,而立宣公。文公夫人大歸
於齊。
武帝太始四年七月,趙有蛇從郭外入,與邑中蛇鬥孝文廟下,邑中蛇死。後二年秋
,有衛太子事,事自趙人江充起。
《左氏傳》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馬駟,公嬖向魋欲之,公取而硃其尾鬣以予之
。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公弟辰謂地曰:「子
為君禮,不過出竟,君必止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不聽。辰曰:「是我
廷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遂與其徒出奔陳。明年,俱入于蕭以叛,大為宋
患,近馬禍也。
史記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昭王二十年牡馬生子而死。劉向以為皆馬禍也。孝
公始用商君攻守之法,東侵諸侯,至於昭王,用兵彌烈。其象將以兵革抗極成功,而還
自害也。牡馬非生類,妄生而死,猶秦恃力強得天下,而還自滅之象也。一曰,諸畜生
非其類,子孫必有非其姓者,至於始皇,果呂不韋子。京房《易傳》曰:「方伯分威,
厥妖牡馬生子。亡天子,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
文帝十二年,有馬生角于吳,角在耳前,上鄉。右角長三寸,左角長二寸,皆大二
寸。劉向以為馬不當生角,猶吳不當舉兵鄉上也。是時,吳王濞封有四郡五十餘城,內
懷驕恣,變見於外,天戒早矣。王不寤,後卒舉兵,誅滅。京房《易傳》曰。「臣易上
,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又曰:「天子親伐,馬生角。」
成帝綏和二年二月,大廄馬生角,在左耳前,圍長各二寸。是時,王莽為大司馬,
害上之萌自此始矣。哀帝建平二年,定襄牡馬生駒,三足,隨君飲食,太守以聞,馬,
國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後侍中董賢年二十二為大司馬,居上公之位,天下不
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收賢印綬,賢恐,自殺,莽因代之
,並誅外家丁、傅。又廢哀帝傅皇后,令自殺,發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
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禍也。
文公十一年,「敗狄於鹹」。《穀梁》、《公羊傳》曰,長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魯
,一者之齊,一者之晉。皆殺之,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何以書?記異
也。劉向以為,是時周室衰微,三國為大,可責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禮義,大為夷狄
之行,將致危亡。其後三國皆有篡弑之禍,近下人伐上之屙也。劉歆以為人變,屬黃樣
。一曰,屬裸蟲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凡人為變,皆屬皇極下人伐上之屙雲。
京房《易傳》曰:「君暴亂,疾有道,厥妖長狄入國。」又曰:「豐其屋,下獨苦。長
狄生,世主虜。」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監
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
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
廣地;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穀,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里
。故大人見於臨洮,明禍亂之起。後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陳勝發。
史記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為丈夫。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
陰昌,賤人為王;丈夫化為女子,茲謂陰勝,厥咎亡。」一曰,男化為女,宮刑濫也;
女化為男,婦政行也。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嫁為人婦,生一子,長安陳鳳言此陽變為陰,
將亡繼嗣,自相生之象。一曰,嫁為人婦生一子者,將複一世乃絕。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乃生,不
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收養。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廣牧女子趙春病死,斂棺積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見失死
父,曰:「年二十七,不當死。」太守譚以聞。京房《易傳》曰:「『幹父之蠱,有子
,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見先人之非,不則為私,厥妖人死複生
。」一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六月,長安女子有生兒,兩頭異頸面相鄉,四臂共匈俱前鄉,□上有目長二寸所。
京房《易傳》曰:「『睽孤,見豕負塗』,厥妖人生兩頭。下相攘善,妖亦同。人若六
畜首目在下,茲謂亡上,正將變更。凡妖之作,以譴失正,各象其類。二首,下不壹也
;足多,所任邪也;足少,下不勝任,或不任下也。凡下體生於上,不敬也;上體生於
下,媟瀆也;生非其類,淫亂也;人生而大,上速成也;生而能言,好虛也。群妖推此
類,不改乃成凶也。」
景帝二年九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時膠東、膠西、濟南、齊四
王有舉兵反謀,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凡七國。下密,縣居四齊之中;角,兵象,
上鄉者也;老人,吳王象也。年七十,七國象也。天戒若曰,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
舉兵以鄉京師也;禍從老人生,七國俱敗雲。諸侯不寤。明年,吳王先起,諸侯從之,
七國俱滅。京房《易傳》曰:「塚宰專政,厥妖人生角。」
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京師相驚,言大水至。渭水□上小女陳持弓年九歲,走入
橫城門,入未央宮尚方掖門,殿門門衛戶者莫見,至句盾禁中而覺得。民以水相驚者,
陰氣盛也。小女而入宮殿中者,下人將因女寵而居有宮室之象也。名曰持弓,有似周家
檿孤之祥。《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是時,帝母王太后弟鳳始為上將,秉
國政,天知其後將威天下而入宮室,故象先見也。其後,王氏兄弟父子五侯秉權,至莽
卒篡天下,蓋陳氏之後雲。京房《易傳》曰:「妖言動眾,茲謂不信,路將亡人,司馬
死。」
成帝綏和二年八月庚申,鄭通裏男子王褒,衣絳衣小冠,帶劍入北司馬門殿東門,
上前殿,入非常室中,解帷組結佩之,招前殿署長業等曰:「天帝令我居此。」業等收
縛考問,褒故公車大誰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宮狀,下獄死。是時,王莽為大司馬,哀
帝即位,莽乞骸骨就第,天知其必不退,故因是而見象也。姓名章服甚明,徑上前殿路
寢,入室取組而佩之,稱天帝命,然時人莫察。後莽就國,天之冤之,哀帝征莽還京師
。明年,帝崩,莽複為大司馬,因是而篡國。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驚走,持稿或□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詔籌。道中相過逢多
至千數,或被發徒踐,或夜折關,或逾牆入,或乘車騎賓士,以置驛傳行,經歷郡國二
十六,至京師。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裏巷阡陌,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傳書曰
:「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髮。」至秋止。是時,帝
祖母傅太后驕,與政事,故杜鄴對曰:「《春秋》災異,以指象為言語。籌,所以紀數
。民,陰,水類也。水以東流為順走,而西行,反類逆上。象數度放溢,妄以相予,違
忤民心之應也。西王母,婦人之稱。博弈,男子之事。於街巷阡陌,明離□內,與疆外
。臨事盤樂。炕陽之意。白髮,衰年之象,體尊性弱,難理易亂。門,人之所由;樞,
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今外家丁、傅並侍帷幄,布於列位,有
罪惡者不坐辜罰,亡功能者畢受官爵。皇甫、三桓,詩人所刺,《春秋》所譏,亡以甚
此。指象昭昭,以覺聖朝,奈何不應!」後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臨朝,王莽為大司馬
,誅滅丁、傅。一曰丁、傅所亂者小,此異乃王太后、莽之應雲。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傳
》曰,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後戎執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魯、宋
鹹殺君。《左氏》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變,則分野之國
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禦厥罰,則災消而福至;不能,則災息而禍生。故經書災
而不記其故,蓋吉凶亡常,隨行而成禍福也。周衰,天子不班朔,魯曆不正,置閏不得
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史記日食,或言朔而實非朔,或不言朔而實朔,或脫不書朔與
日,皆官失之也。京房《易傳》曰:「亡師茲謂不禦,厥異日食,其食也既,並食不一
處。誅眾失理,茲謂生叛,厥食既,光散。縱畔茲謂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
寒,寒即食。專祿不封,茲謂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燭。君臣不通茲謂亡
,厥蝕三既。同姓上侵,茲謂誣君,厥食四方有雲,中央無雲,其日大寒。公欲弱主位
,茲謂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諸侯相侵,茲謂不承,厥食三毀三複。
君疾善,下謀上,茲謂亂,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弑君獲位,茲謂逆,厥食既,先
風雨折木,日赤。內臣外鄉,茲謂背,厥食食且雨,地中鳴。塚宰專政,茲謂因,厥食
先大風,食時日居雲中,四方亡雲。伯正越職,茲謂分威,厥食日中分。諸侯爭美于上
,茲謂泰,厥食日傷月,食半,天營而鳴。賦不得,茲謂竭,厥星隨而下。受命之臣專
征雲試,厥食雖侵光猶明,若文王臣獨誅紂矣。小人順受命者征其君雲殺,厥食五色,
至大寒隕霜,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諸侯更制,茲謂叛,厥食三複三食,食已而風。
地動。適讓庶,茲謂生欲,厥食日失位,光晻晻,月形見。酒亡節茲謂荒,厥蝕乍青乍
黑乍赤,明日大雨,發霧而寒。」凡食二十占,其形二十有四,改之輒除;不改三年,
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推隱三年之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黑,臣弑從中成之形
也。後衛州籲弑君而立。
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前事已大,後事將
至者又大,則既。先是,魯、宋弑君,魯又成宋亂,易許田,亡事天子之心;楚僭稱王
。後鄭岠王師,射桓王,又二君相篡。劉歆以為六月,趙與晉分。先是,晉曲沃伯再弑
晉侯,是歲晉大亂,滅其宗國。京房《易傳》以為桓三年日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黃,臣
弑而不卒之形也。後楚嚴稱王,兼地千里。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穀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劉向以為
是時衛侯朔有罪出奔齊,天子更立衛君。朔借助五國,舉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壞。魯
夫人淫失于齊,卒殺桓公。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
也。劉歆以為楚、鄭分。嚴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穀梁傳》曰,不言日,不
言朔,夜食。史記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為夜食。劉向以為,夜食者
,陰因日明之衰而奪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齊桓將奪其威,專會諸侯而行伯道。其後遂
九合諸侯,天子使世子會之,此其效也。《公羊傳》曰食晦。董仲舒以為,宿在東壁,
魯象也。後公子慶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劉歆以為,晦魯、衛分。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畢,主邊兵夷狄象也。後
狄滅邢、衛。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心為明堂,文武之
道廢,中國不絕若線之象也。劉向以為,時戎侵曹,魯夫人淫于慶父、叔牙,將以弑君
,故比年再蝕以見戒。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魯二君弑,夫人誅,兩弟
死,狄滅邢,徐取舒,晉殺世子,楚滅弦。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齊桓行伯,江、黃
自至,南服強楚。其後不內自正,而外執陳大夫,則陳、楚不附,鄭伯逃盟,諸侯將不
從桓政,故天見戒。其後晉滅虢,楚圍許,諸侯伐鄭,晉弑二君,狄滅溫,楚伐黃,桓
不能救。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是時楚滅黃,狄侵衛、鄭
,莒滅巳。劉歆以為,三月齊、衛分。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劉向以為象晉文公將行伯道,後遂伐衛,執曹伯,敗
楚城濮,再會諸侯,召天王而朝之,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惡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
為上亡明王,桓、文能行伯道,攘夷狄,安中國,雖不正猶可,蓋《春秋》實與而文不
與之義也。董仲舒以為後秦獲晉侯,齊滅項,楚敗徐于婁林。劉歆以為,二月朔齊、越
分。
文西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大夫始執國政,公子
遂如京師,後楚世子商臣殺父,齊公子商人弑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晉滅江,楚滅
六,大夫公孫敖、叔彭生並專會盟。劉歆以為,正月朔燕、越分。
十五年「六月辛醜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宋、齊、莒、晉鄭八年
之間五君殺死。楚滅舒蓼。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商臣弑父而立
,至於嚴王遂強。諸夏大國唯有齊、晉,齊、晉新有篡弑之禍,內皆未安,故楚乘弱橫
行,八年之間六侵伐而一滅國,伐陸渾戎,觀兵周室;後又入鄭,鄭伯肉袒謝罪;北敗
晉師於邲,流血色水;圍宋九月,析骸而炊之。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陳夏征舒弑其君,楚滅蕭,
晉滅二國,王劄子殺召伯、毛伯。劉歆以為,二月魯、衛分。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邾支解鄫子,晉敗王師於貿
戎,敗齊於鞍。劉歆以為,三月晦朓魯、衛分。
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敗楚、鄭于鄢陵
,執魯侯。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楚滅舒庸,晉弑其君
,宋魚石因楚奪君邑,莒滅鄫,齊滅萊,鄭伯弑死。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衛大夫孫、甯共逐
獻公,立孫剽。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十五年「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諸侯
盟,又大夫盟,後為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劉歆以
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陳慶虎、慶寅蔽君之明,邾庶其
有叛心,後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陳殺二慶。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晉欒盈將犯君,後入于曲沃。劉
歆以為,七月秦、晉分。「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軫、角,楚大
國象也。後楚屈氏譖殺公子追舒,齊慶封脅君亂國。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後衛侯入陳儀,甯喜弑其君剽
。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劉歆以為,五月魯、趙分。「八月癸巳
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象陽將豔,夷狄主上國之象也。後六君弑,
楚子果從諸侯伐鄭,滅舒鳩,魯往朝之,卒主中國,伐吳討慶封。劉歆以為,六月晉、
趙分。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
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蔡侯通於世子之妻;莒不早立嗣。後閽戕吳子,蔡世子般弑其
父,莒人亦弑君而庶子爭。劉向以為,自二十年至此歲,八年間日食七作,禍亂將重起
,故天仍見戒也。後齊崔杼弑君,宋殺世子,北燕伯出奔,鄭大夫自外入而篡位,指略
如董仲舒。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靈王弑君而立,
會諸侯,執徐子,滅賴,後陳公子招殺世子,楚因而滅之,又滅蔡,後靈王亦弑死。劉
歆以為,二月魯、衛分。傳曰晉侯問于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對曰:「魯、衛惡
之,衛大魯小。」公曰:「何故?」對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其衛君乎?
魯將上卿。」是歲,八月衛襄公卒,十一月魯季孫宿卒。晉侯謂士文伯曰:「吾所問日
食從矣,可常乎?」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
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宴宴居息,或盡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公曰:
「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公曰:「何謂辰?」對曰:
「日月之會是謂。」公曰:「《詩》所謂『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何也?」對曰:「
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適於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
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此推日食之占循變複之要也。《易》曰:「縣象著
明,莫大於日月。」是故聖人重之,載於三經。于《易》在「豐」之「震」曰:「豐其
沛,日中見昧,折其右肱,亡咎。」於《詩•十月之交》,則著卿士、司徒,下至趣馬、
師氏,鹹非其材。同於右肱之所折,協於三務之所擇,明小人乘君子,陰侵陽之原也。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劉歆以為,三月魯、衛分。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時宿在畢,晉國象也。晉厲公誅四
大夫,失眾心,以弑死。後莫敢複責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專晉國,君還事之。日比
再食,其事在春秋後,故不載於經。劉歆以為魯、趙分。《左氏傳》平子曰:「唯正月
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天子不舉,伐鼓于社,諸侯用幣于社,伐鼓於朝,禮也
。其餘則否。」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百官降物,君不舉,
避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
孟夏。」說曰:正月謂週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爻起初
,故曰複。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陰爻,而陰侵陽,為災重,故伐鼓用幣,責陰之禮。
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複也。嗇夫,掌幣吏。庶人
,其徒役也。劉歆以為,六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周景王老,劉子、單子專權,蔡
侯硃驕,君臣不說之象也。後蔡侯硃果出奔,劉子、單子立王猛。劉歆以為,五月二日
魯、趙分。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之象也。後尹
氏立王子朝,天王居於狄泉。劉歆以為,十月楚、鄭分。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胃,魯象也。後昭公為季
氏所逐。劉向以為,自十五年至此歲,十年間天戒七見,人君猶不寤。後楚殺戎蠻子,
晉滅陸渾戎,盜殺衛侯兄,蔡、莒之君出奔,吳滅巢,公子光殺王僚,宋三臣以邑叛其
君。它如仲舒。劉歆以為,二日魯、趙分。是月鬥建辰。《左氏傳》梓慎曰:「將大水
。」昭子曰:「旱也。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陽不克,莫將積聚也。
」是歲秋,大雩,旱也。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
故同道;冬夏至長短極,故相過。相過同道而食輕,不為大災,水旱而已。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象也。時京師
微弱,後諸侯果相率而城周,宋中幾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劉向以為,時吳滅徐,
而蔡滅沈,楚圍蔡,吳敗楚入郢,昭王走出。劉歆以為,二日宋、燕分。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鄭滅許,魯陽虎作亂
,竊寶玉大弓,季桓子退仲尼,宋三臣以邑叛。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趙分。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三大夫以邑叛,薛
弑其君,楚滅頓、胡,越敗吳,衛逐世子。劉歆以為,十二月二日楚、鄭分。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柳,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
之象也。明年,中國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蔡恐,遷於州來。晉人執戎蠻子歸於楚,
京師楚也。劉向以為,盜殺蔡侯,齊陳乞弑其君而立陽生,孔子終不用。劉歆以為,六
月晉、趙分。
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獲麟後。劉歆以為,三月二日齊、衛分
。
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
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
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
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鬥二十度,燕地也。後二年,燕王臧{艸佘}反
,誅,立盧綰為燕王,後又反,敗。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後二年,齊王韓信徙為楚王,明年
廢為列侯,後又反,誅。
九年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既,在張十三度。
惠帝七年正月辛醜朔,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穀永以為,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
朝,尊者惡之。
五月丁卯,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幾盡,在七星初。劉向以為,五月微陰始起而犯
至陽,其占重。至其八月,宮車晏駕,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京房《易傳》曰:「凡日
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誅將不以理,或賊臣將暴起,日月雖不同宿,陰氣盛,
薄日光也。」
高後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七年正月己醜晦,日有食之,既,在營室九度,為宮室中。時高後惡之,曰:「此
為我也!」明年應。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在鬥二十二度。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虛八度。
後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三度。
七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景帝三年二月壬牛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在虛九度。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有食之。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三年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尾九度。
六年七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在軫七度。
後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劉向以為,奎為卑賊婦人,後
有衛皇后自至微興,卒有不終之害。
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在尾二度。
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劉
向以為,前年高園便殿災,與春秋禦廩災後日食於翼、軫同。其占,內有女變,外為諸
侯。其後陳皇后廢,江都、淮南、衡山王謀反,誅。日中時食從東北,過半,晡時複。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胃三度。
六年十一月癸醜晦,日有食之。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柳六度。京房《易傳》推以為,是時日食從旁
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孫弘薨。日食從旁左者,亦君失臣;從上者,臣失君;從
下者,君失民。
元鼎五年四月丁醜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四年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在鬥十九度。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亢二度。哺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
複。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在鬥九度,燕地也。後四年,燕剌王謀反
,誅。
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張十二度。劉向以為,己亥而既,其占
重。後六年,宮車晏駕,卒以亡嗣。
宣帝地節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在營室十五度。
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
四年四月辛醜朔,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
異。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婁八度。
四年六月戊寅晦,日有食之,在張七度。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因入。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穀永對曰:「日食婺
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蕭牆之內,咎在貴妾。二者俱發,明同事異人,共掩制陽,將
害繼嗣也。亶日食,則妾不見;亶地震,則後不見。異日而發,則似殊事;亡故動變,
則恐不知。是月,後、妾當有失節之郵,故天因此兩見其變。若曰,違失婦道,隔遠眾
妾,妨絕繼嗣者,此二人也。」杜欽對亦曰:「日以戊申食,時加未。戊未,土也,中
宮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人事失於下,變象見於上。
能應之以德,則咎異消;忽而不戒,則禍敗至。應之,非誠不立,非信不行。」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東井六度。劉向對曰:「四月交於
五月,月同孝惠,日同孝昭。東井,京師也,且既,其占恐害繼嗣。」日蚤食時,從西
南起。
三年八月乙卯晦,日有食之,在房。
四年三月癸醜朔,日有食之,在昴。
陽朔元年二月丁未晦,日有食之,在胃。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元年九月日蝕,酒
亡節之所致也。獨使京師知之,四國不見者,若曰,湛湎於酒,君臣不別,禍在內也。
」
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今年二月日食,賦
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京師陰蔽者,若曰,人君好治宮室,大
營墳墓,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禍在外也。」
三年正月己卯晦,日有食之。
四年七月辛未晦,日有食之。
元延元年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哀帝元壽元年正月辛醜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營室十度,與惠帝七年同月日
。
二年三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已朔,日有食之,在東井。
二年九月戊申晦,日有食之,既。
凡漢著紀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晨漏未盡三刻,有兩月重見。京房《易傳》曰:「『婦貞
厲,月幾望,君子征,凶。』言君弱而婦強,為陰所乘,則月並出。晦而月見西方謂之
朓,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仄慝則侯王其肅,朓則侯王其舒。」劉向以為,朓者疾也
,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慝者不進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
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
意顓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不任事,臣下馳縱,故月行遲也。當春
秋時,侯王率多縮□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朓者一,此其效也。考之漢
家,食晦朓者三十六,終亡二日仄慝者,歆說信矣。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時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
光。京房《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所制茲謂弱
,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而寒。弱而有任,茲謂
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辟愆公行,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起,天無雲,日光晻
。不難上政,茲謂見過,日黑居仄,大如彈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營室,時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
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燭地赤黃,食後乃複
。京房《易傳》曰:「辟不聞道茲謂亡,厥異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
錢,居日中央。京房《易傳》曰:「祭天不順茲謂逆,厥異日赤,其中黑。聞善不予,
茲謂失知,厥異日黃。」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故聖王在上,總命
群賢,以亮天功,則日之光明,五色備具,燭耀亡主;有主則為異,應行而變也。色不
虛改,形不虛毀,觀日之五變,足以監矣。故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謂
也。
嚴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董仲舒、劉向以為,常星二
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民之類也。列宿不見,象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
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也。不及地而複,象齊桓起而救存之地。鄉亡桓公,星遂至地
,中國其良絕矣。劉向以為,夜中者,言不得終性命,中道敗也。或曰象其叛也。言當
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視下,將欲人君防惡遠非,慎卑省微,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
賢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謀祖己,成王泣《金縢》,改過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繼
絕,修廢舉逸,下學而上達,裁什一之稅,複三日之役,節用儉服,以惠百姓,則諸侯
懷德,士民歸仁,災消而福興矣。遂莫肯改寤,法則古人,而各行其私意,終於君臣乖
離,上下交怨。自是之後,齊、宋之君弑,譚、遂、邢、衛之國滅,宿遷于宋,蔡獲于
楚,晉相弑殺,五世乃定,此其效也。《左氏傳》曰:「恒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
,與雨偕也。」劉歆以為晝象中國,夜象夷狄。夜明,故常見之星皆不見,象中國微也
。「星隕如雨」,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明雨與星隕,兩變相成
也。《洪範》曰:「庶民惟星。」《易》曰:「雷雨作,『解』。」是歲,歲在玄枵,
齊分野也。夜中而星隕,象庶民中離上也。雨以解過施,複從上下,象齊桓行伯,復興
周室也。週四月,夏二月也,日在降婁,魯分野也。先是,衛侯朔奔齊,衛公子黔牟立
,齊帥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衛。魯公子溺顓政,會齊以犯王命,嚴弗能止,卒從而伐
衛,逐天王所立。不義至甚,而自以為功。民去其上,政繇下作,尤著,故星隕于魯,
天事常象也。
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過中,星隕如雨,長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至雞鳴止
。穀永對曰「日月星辰燭臨下土,其有食隕之異,則遐邇幽隱靡不鹹睹。星辰附離於天
,猶庶民附離王者也。王者失道,綱紀廢頓,下將叛去,故星叛天而隕,以見其象。《
春秋》記異,星隕最大,自魯嚴以來,至今再見。臣聞三代所以喪亡者,皆繇婦人群小
,湛湎於酒。《書》雲:『乃用其婦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詩》曰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顛覆厥德,荒沈於酒。』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養生大
奢,奉終大厚。方今國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廟之大憂也。」京房《易傳》曰:「君不任
賢,厥妖天雨星。」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董仲舒以為,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
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象。後齊、宋、魯、莒、晉皆弑
君。劉向以為,君臣亂於朝,政令虧於外,則上濁三光之精,五星贏縮,變色逆行,甚
則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星傳》曰「魁者,貴人之牢。
」又曰「孛星見北斗中,大臣諸侯有受誅者。」一曰魁為齊、晉。夫彗星較然在北斗中
,天之視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時君終不改寤。是後,宋、魯、莒、晉、鄭、陳六國
鹹弑其君,齊再弑焉。中國既亂,夷狄並侵,兵革從橫,楚乘威席勝,深入諸夏,六侵
伐,一滅國,觀兵周室。晉外滅二國,內敗王師,又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於鞍,追亡逐
北,東臨海水,威陵京師,武折大齊。皆孛星炎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星傳》又曰
:「彗星入北斗,有大戰,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不入,失名人。」宋華元,賢名大
夫,大棘之戰,華元獲于鄭,傳舉其效雲。《左氏傳》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不
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劉歆以為,北斗有環域,四星入其中也。鬥,天
之三辰,綱紀星也。宋、齊、晉,天子方伯,中國綱紀,彗所以除舊佈新也。鬥七星,
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弑昭公;十八年,齊人弑懿公,宣公二年,晉趙穿弑靈
公。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董仲舒以為,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
。後王室大亂,三王分爭,此其效也。劉向以為,《星傳》曰「心,大星,天王也。其
前星,太子;後屋,庶子也。尾為君臣乖離。」孛星加心,象天子適庶將分爭也。其在
諸侯,角、亢、氐,陳、鄭也;房、心,宋也。後五年,周景王崩,王室亂,大夫劉子
、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晁。子晁,楚出也。時楚強,宋、衛、陳、鄭皆
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晁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納,五年,楚平王居
卒,子晁奔楚,王室乃定。後楚帥六國伐吳,吳敗之于雞父,殺獲其君臣。蔡怨楚而滅
沈,楚怒,圍蔡。吳人救之,遂為柏舉之戰,敗楚師,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
此皆孛彗流炎所及之效也。《左氏傳》曰:「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繻曰:『彗,
所以除舊佈新也,天事恒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
往年吾見,是其征也。火出而見,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
然乎?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夏數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之
,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陳,太昊之虛;鄭,祝融之虛;皆火房也。星
孛及漢;漢,水祥也。衛,顓頊之虛,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
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見之月。』」明年「夏五月,火始昏
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
宋、衛、陳、鄭皆火。」劉歆以為,大辰,房、心、尾也,八月心星在西方,孛從其西
過心東及漢也。宋,大辰虛,謂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陳,太昊虛,虙羲木德,火所生
也。鄭,祝融虛,高辛氏火正也。故皆為火所舍。衛,顓頊虛,星為大水,營室也。天
星既然,又四國失政相似,及為王室亂皆同。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於東方」。董仲舒、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
宿也。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明年,《春秋》事終。一曰,周之十一月,夏九
月,日在氐。出東方者,軫、角、亢也。軫,楚;角、亢,陳、鄭也。或曰角、亢大國
象,為齊、晉也。其後楚滅陳,田氏篡齊,六卿分晉,此其效也。劉歆以為,孛,東方
大辰也,不言大辰,旦而見與日爭光,星入而彗猶見。是歲,再失閏,十一月實八月也
。日在鶉火,周分野也。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麟後。劉歆以為不言所在,官失
之也。
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於大角,旬餘乃人。劉向以為,是時項羽為楚王,伯諸侯,
而漢已定三秦,與羽相距滎陽,天下歸心于漢,楚將滅,故彗除王位也。一曰,項羽坑
秦卒,燒宮室,弑義帝,亂王位,故彗加之也。
文帝后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餘,及天漢,
十六日不見。劉向以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箕為燕,又為吳、越、齊。宿在漢中,
負海之國水澤地也。是時,景帝新立,信用晁錯,將誅正諸侯王,其象先見。後三年,
吳、楚、四齊與趙七國舉兵反,皆誅滅雲。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有星孛於北方。劉向以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與太尉武安侯
田分有邪謀,而陳皇后驕恣。其後,陳後廢;而淮南王反,誅。
八月,長星出於東方,長終天,三十日去。占曰:「是為蚩尤旗,見則王者征伐四
方。」其後,兵誅四夷,連數十年。
元狩四年四月,長星又出西北。是時,伐胡尤甚。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東井,又孛於三台。其後江充作亂,京師紛然。此明東井
、三台為秦地效也。
宣帝地節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所。劉向以為,太白為大將,彗孛
加之,掃滅象也。明年,大將軍霍光薨,後二年家夷滅。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于營室,青白色,長六七丈,廣尺餘。劉向、穀永以為
,營室為後宮懷任之象,彗星加之,將有害懷任絕繼嗣者。一曰,後宮將受害也。其後
,許皇后坐祝詛後宮懷妊者廢。趙皇后立妹為昭儀,害兩皇子,上遂無嗣。趙後姊妹卒
皆伏辜。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東井,踐五諸侯,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
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鬥、填,蜂炎再貫紫宮中。大火
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
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倉龍俱伏。穀永對曰:「上古以來,大亂之極,所稀有也。察
其馳騁驟步,芒炎或長或短,所曆奸犯,內為後宮女妾之害,外為諸夏叛逆之禍。」劉
向亦曰:「三代之亡,攝提易方;秦、項之滅,星孛大角。」是歲,趙昭儀害兩皇子。
後五年,成帝崩,昭儀自殺。哀帝即位,趙氏皆免官爵。徙遼西。哀帝亡嗣。平帝即位
,王莽用事,追廢成帝趙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殺。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徙合浦,
歸故郡。平帝亡嗣,莽遂篡國。
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鶂退飛過宋都」。董仲舒、劉
向以為,象宋襄公欲行伯道將自敗之戒也。石,陰類;五,陽數;自上而隕,此陰而陽
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鶂,水鳥,六,陰數;退飛,
欲進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於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小,勿持炕陽,欲長
諸侯,與強大爭,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明年齊桓死,伐齊喪,執滕子,圍曹,為盂之
會,與楚爭盟,卒為所執。後得反國,不悔過自責,復會諸侯伐鄭,與楚戰於泓,軍敗
身傷,為諸侯笑。《左氏傳》曰:隕石,星也;鶂退飛,風也。宋襄公以問周內史叔興
曰:「是何祥也?吉凶何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
終。」退而告人曰:「是陰陽之事,非吉凶之所生也。吉凶繇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是歲,魯公子季友、鄫季姬、公孫茲皆卒。明年,齊桓死,適庶亂。宋襄公伐齊行伯,
卒為楚所敗。劉歆以為,是歲歲在壽星,其沖降婁,降婁,魯分野也,故為魯多大喪。
正月,日在星紀,厭在玄枵。玄枵,齊分野也。石,山物;齊,大嶽後。五石象齊桓卒
而五公子作亂,故為明年齊有亂。庶民惟星,隕于宋,象宋襄將得諸侯之眾,而治五公
子之亂。星隕而鶂退飛,故為得諸侯而不終。六鶂象後六年伯業始退,執於盂也。民反
德為亂,亂則妖災生,言吉凶繇人,然後陰陽沖厭受其咎。齊、魯之災非君所致,故曰
「吾不敢逆君故也」。京房《易傳》曰:「距諫自強,茲謂卻行,厥異鶂退飛。適當黜
,則鶂退飛。」
惠帝三年,隕石綿諸,一。
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隕石雍,二,天晏亡雲,聲聞四百里。
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隕石梁國,六。
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隕石■,四,肥累,一。
陽朔三年二月壬戌,隕石白馬,八。
鴻嘉二年五月癸未,隕石杜衍,三。
元延四年三月,隕石都關,二。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隕石北地,十。其九月甲辰,隕石虞,二。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隕石巨鹿,二。
自惠盡平,隕石凡十一,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
漢書 卷二十八
【地理志第八】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
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
,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
貢。
曰: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底績,至於衡章。厥土惟白
壤。厥賦上上錯,厥田中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
黑墳,草繇木條。厥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貢漆絲,厥□織文。浮於□、
漯,通於河。
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墳,海瀕廣□。田上下,賦中上。
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钅公、松、怪石,萊夷作牧,厥□檿絲。浮于汶,
達於□。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平。厥土赤埴墳
,草木漸包。田上中,賦中中。貢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瀕浮磬,淮夷蠙珠
臮魚,厥□玄纖縞。浮于淮、泗,達於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逌居。三江既人,震澤□定,□□既敷,草夭木喬
。厥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錯。貢金三品,瑤、瑻、□、齒、革、羽毛,鳥夷卉服,
厥□織貝,厥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於淮、泗。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雲夢土作乂。厥土塗
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栝、柏、厲、砥、{奴石}、
丹,惟簵、□,三國□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
、灊、漢,逾於洛,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道荷澤,被盟豬,厥土惟
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錯上中。貢漆、□、絺、□、□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
入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既藝,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績。厥土青黎
。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頃因
桓是俫,浮於灊,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逌同。荊、岐既旅,
終南、□物,至於鳥鼠,原隰□績,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黃壤。田上
上,賦中下。貢球、琳、琅□。浮于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昆侖、析支
、渠叟,西戎即敘。
道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大嶽;□柱、析城,至於王屋;
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硃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
至於倍尾。道□塚,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
敷淺原。
道弱水,至於合藜,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
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北過降水,
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塚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至於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山道江,東別
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江迤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海。道□水,
東流為□,入於河,軼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
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酆,又東至於涇
,又東過漆、沮,入於河。道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於河
。
九州逌同,四奧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
土交正,□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內總,二百里內銍,三百里內戛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
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國,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
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於
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洎,聲教訖于四海。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後受禪于虞,為夏後氏。
殷因于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
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
國。
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
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其利丹、銀、齒、
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絲□
;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
男三女;其畜宜雞、狗,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藪曰泰野,其川曰河、□,浸曰盧、濰;其利蒲、魚;民
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藪日弦蒲,川曰涇、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
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養,川曰河、□,浸曰菑、時;其利魚、鹽;
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民五男三
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其利布帛
;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
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禮樂
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
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秦遂並兼四海。以為
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孓
遺者矣。
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
置交止,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
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采獲舊聞,考跡《詩》、《書》,
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京兆尹,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君。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
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
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新豐,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
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華陰,故陰
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甯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
,武帝起。莽曰華壇也。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
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下□,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
霸水亦出藍田穀,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奉明,宣帝置也
。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有周右將軍杜
主祠四所。莽曰饒安也。
左馮翊,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
八百二十二。縣二十四:高陵,左輔都尉治。莽曰千春。櫟陽,秦獻公自雍徙。莽曰師
亭。翟道,莽曰渙。池陽,惠帝四年置。□□山在北。夏陽,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
更名。《禹貢》梁山在西北,龍門山在北。有鐵官。莽曰冀亭。衙,莽曰達昌。粟邑,
莽曰粟城。穀口,九□山在西。有天齊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穀喙。蓮
勺,鄜,莽曰修令。頻陽。秦厲公置。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
,故芮國。莽曰監晉。重泉,莽曰調泉。□陽,□□,景帝二年置。武城,莽曰桓城。
瀋陽,莽曰制昌。□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
。莽曰德□。徵,莽曰泛愛。雲陵。昭帝置也。萬年。高帝置。莽曰異赤。長陵,高帝
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長平。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
莽曰渭陽。雲陽。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越巫襄阝祠三所。
右扶風,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
口八十三萬六千七十,縣二十一:渭城,故咸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
。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蘭池宮。莽曰京城。槐裏,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
廢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古國,有扈穀亭。扈,
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有萯陽宮,秦文王起。盩厔,
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靈軹渠,武帝穿也。□,周後稷所封,鬱夷,《詩》
「周道鬱夷」。有汧水祠。莽曰郁平。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文王所
邑。有高泉宮,秦宣太后起也。□,成國梁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蒙籠渠。右輔都尉治
。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橐泉宮,孝公起。祈年宮,
惠公起。棫陽宮,昭王起。有鐵官。漆,水在縣西。有鐵官。莽曰漆治。□邑,有豳鄉
,《詩》豳國,公劉所都。□麋,有黃帝子祠。莽曰扶亭。陳倉,有上公、明星、黃帝
孫、舜妻育塚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也。杜陽,杜水南入渭。《詩》曰「自杜」。莽
曰通杜。□,吳山在西,古文以為□山。雍州山。北有蒲穀鄉弦中穀,雍州弦蒲藪。□
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東入涇。《詩》芮尻,雍州川也。好畤,□山在東。
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有黃帝子、周文武祠。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安
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
七。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廣利。武功,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文
以為敦物。皆在縣東。斜水出衙領山北,至眉阝入渭。褒水亦出衙領,至南鄭入沔。有
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
弘農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隊。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五千九百
五十四。有鐵官,在黽池。縣十一:弘農,故秦函谷關。衙山領下穀,屬水所出,北
入河。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雒,過郡一,行四百五十裏。又有育水,南
至順陽入沔。又有洱水,東南至魯陽,亦入沔。皆過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陝,
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莽曰黃眉。宜陽,
在黽池有鐵官也。黽池,高帝八年複黽池中鄉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穀水
出穀陽谷,東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陝亭。丹水,水出上雒塚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
,故商密也。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雒。商,秦相衛鞅邑也。析,黃水出黃谷
,鞠水出析穀,俱東至酈入湍水。莽曰君亭。陸渾,春秋遷陸渾戎於此。有關。上雒。
《禹貢》雒水出塚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裏,豫州川。又有甲水,出
秦領山,東南至鍚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裏。熊耳、獲輿山在東北。
河東郡,秦置。莽曰兆陽。有根倉、濕倉。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
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鹽池在西南。魏絳自魏徙此,至惠
王徙大樑。有鐵官、鹽官。莽曰河東。大陽,吳山在西,上有吳城,周武王封太伯後於
此,是為虞公,為晉所滅。有天子廟。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堯山、首山祠。
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詩》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
畢萬,曾孫絳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陰,介山在南。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
晉陽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過,更名。□澤,《禹貢》析城山在西南。端氏,臨汾,垣
,《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
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裏。皮氏,耿鄉,故耿國,晉獻公滅之,以賜大夫趙夙。
後十世獻侯徙中牟。有鐵官,莽曰延平。長修,平陽,韓武子玄孫貞子居此。有鐵官。
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鄉亭。莽曰□昌。彘,霍大山在東,冀州山,周厲王所奔。莽
曰黃城。楊,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貢》壺口山在東南。莽曰朕北。蒲子,絳,晉武
公自曲沃徙此。有鐵官。狐讘,騏。侯國。
太原郡,秦置。有鹽官,在晉陽。屬並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
四百八十八。有家馬官。縣二十一: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
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塗水鄉,晉大
夫知徐吾邑。梗陽鄉,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於離,莽曰於合。茲氏,莽曰茲同
。狼孟,莽曰狼調。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餘祁,並州藪。晉大夫司馬彌牟邑。盂,晉
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過郡二,行
千三百四十裏,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陽曲,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原平,祁
,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上艾,綿曼水,東至蒲吾,入虖池水。慮□,陽邑,莽曰繁
穰。廣武。句注、賈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上党郡,秦置,屬並州。有上党關、壺口關、石研關,天井關。戶七萬三千七百九
十八,口三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六。縣十四:長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濁漳水所
出,東至鄴入清漳。屯留,桑欽言「絳水出西南,東入海」。餘吾,銅□,有上□亭,
下□聚。沾,大黽穀,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裏,冀
州川。涅氏,涅水也。襄垣,莽曰上黨亭。壺關,有羊腸阪。沾水東至朝歌入淇。泫氏
,楊谷,絕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泫水。有天井關。
潞,故潞子國。□氏,陽阿,穀遠。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滎陽入河,過郡
三,行九百七十裏。莽曰□近。
河內郡,高帝元年為殷國,二年更名。莽曰後隊,屬司隸。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
十六,口百六萬七千九十七。縣十八:懷,有工官。莽曰河內。汲,武德,波,山陽,
東太行山在西北。河陽,莽曰河亭。州,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
平皋,朝歌,紂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衛。莽曰雅歌。脩武,溫,故國,已姓
,蘇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衛元君為秦所奪,自濮陽徙此。莽曰平野。獲
嘉,故汲之新中鄉,武帝行過更名也。軹,沁水,隆慮,國水東北至信成入張甲河,過
郡三,行千八百四十裏。有鐵官。蕩陰。蕩水東至內黃澤。西山,□水所出,亦至內黃
入蕩。有□裏城,西伯所拘也。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陽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鄉,屬
司隸也。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有鐵官、工官。敖
倉在滎陽。縣二十二: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
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陽。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
湯渠,首受□,東南至陳入潁,過郡四,行七百八十裏。偃師,屍鄉,殷湯所都。莽曰
師成。京,平陰,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有管叔邑,趙獻侯自耿徙此。平,莽曰
治平。陽武,有博浪沙。莽曰陽桓。河南,故郟□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
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緱氏,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莽曰
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鞏,東周所居。穀成,《禹貢》□水出□亭北,東南入雒
。故市,密,故國,有大騩山,□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新成,惠帝四年置。蠻中,
故戎蠻子國。開封,逢池在東北,或曰宋之逢澤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
曰左亭。梁,{單心}狐聚,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陽人聚,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新鄭
。《詩》鄭國,鄭桓公之子武公所國,後為韓所滅,韓自平陽徙都之。
東郡,秦置。莽曰治亭。屬兗州。戶四十萬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萬九千二
十八。縣二十二:濮陽,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顓頊虛。莽曰治亭。觀,莽曰觀
治。聊城,頓丘,莽曰順丘。發幹,莽曰□□。範,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東武
陽,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裏。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
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東阿,都尉治。離狐,莽曰瑞狐。臨邑,有□廟。莽曰
穀城亭。利苗,須昌,故須句國,大昊後,風姓。壽良,蚩尤祠在西北□上。有朐城。
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南燕國,□姓,黃帝后。廩丘。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屬兗州。戶二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萬九
千五十。縣十七:陳留,魯渠水首受狼湯渠,東至陽夏,入渦渠。小黃,成安,寧陵,
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後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二十一世簡公
為楚所滅。酸棗,東昏,莽曰東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黃,都尉治。封丘,
濮渠水首受□,東北至都關,入羊裏水,過郡三,行六百三十裏,長羅,侯國。莽曰惠
澤。尉氏,傿,莽曰順通。長垣,莽曰長固。平丘,濟陽,莽曰濟前。浚儀。故大樑。
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湯水,東至取慮入泗,過郡四,行千三百六十裏。
潁川郡,秦置。高帝五年為韓國,六年複故。莽曰左隊。陽翟有工官。屬豫州。戶
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縣二十:陽翟,夏禹國。週末
,韓景侯自新鄭徙此。戶四萬一千六百五十,口十萬九千。莽曰潁川。昆陽,潁陽,定
陵,有東不羹。莽曰定城。長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郟,舞陽,
潁陰,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
山也。許,故國,薑姓,四嶽後,太叔所封,二十四世為楚所滅。傿陵,戶四萬九千一
百一,口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臨潁,莽曰監潁。父城,應鄉,故國,
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國也。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莽曰嘉美
。陽城,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過郡三,行五百里。陽乾山,潁水所出
,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荊州浸。有鐵官。綸氏。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
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縣三十七:平輿,陽安,陽城,侯國。莽曰新安。氵
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侯國。莽曰至成。南頓,故頓子國,姬姓。朗
陵,細陽,莽曰樂慶。宜春,侯國。莽曰宣孱。女陰,故胡國。都尉治。莽曰汝墳。新
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莽曰新遷。新息,莽曰新德。濯陽,期思,慎陽
,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陽,侯國。西平,有鐵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國,周武
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閏治。西華,莽曰華望
。長平,莽曰長正。宜祿,莽曰賞都亭。項,故國。新□,莽曰新延。歸德,侯國。宣
帝置。莽曰歸惠。新陽,莽曰新明。安昌,侯國。莽曰始成。安陽,侯國。莽曰均夏。
博陽,侯國。莽曰樂家。成陽,侯國。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
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裏。
南陽郡,泰置。莽曰前隊。屬荊州。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
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宛,故申伯國。有屈申城。縣南有北筮山。戶四萬七千五百四
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犨,杜衍,莽曰閏衍。酂,侯國,莽曰南庚。育陽,
有南筮聚,在東北。博山,侯國。哀帝置。故順陽。涅陽,莽曰前亭。陰,堵陽,莽曰
陽城。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屋阝入汝。山都,蔡陽,莽之母功顯君邑。新野,築
陽,故穀伯國。莽曰宜禾。棘陽,武當,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西鄂
,穰,莽曰農穰。酈,育水出西北,南入漢。安眾,侯國。故宛西鄉。冠軍,武帝置。
故穰盧陽鄉、宛臨駣聚。比陽,平氏,《禹貢》桐柏大複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
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裏,青州川。莽曰平善。隨,故國。厲鄉,故厲國
也。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鄧,故國。都尉治。朝陽,莽曰厲信。魯陽,
有魯山。古魯縣,禦龍氏所遷。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東南至
定陵入汝。舂陵,侯國。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故唐國。新都,侯國。莽曰新林。湖
陽,故廖國也。紅陽,侯國。莽曰紅俞。樂成,侯國。博望,侯國。莽曰宜樂。複陽,
侯國。故湖陽樂鄉。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複故。景帝二年複為臨江,中二年複故。
莽曰南順。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
縣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
陳。莽曰江陸。臨沮,《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
沔,行六百里。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華容,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
東入沔,行五百里。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巳阝
,當陽,中廬,枝江,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莽曰相陽。編,有雲夢官。
莽曰南順。秭歸,歸鄉,故歸國。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吳
。自郢徙此,後複還郢。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裏。有鹽官。高
成。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
縣十四:西陵,有雲夢官。莽曰江陽。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
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吳芮都。大,故弦子國。鄂,
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蘄春,鄳,雲杜,下雉,莽曰閏光。鐘
武。侯國。莽曰當利。
廬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
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
官。縣十二:舒,故國。莽曰昆鄉。居巢,龍舒,臨湖,雩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
灌水,亦北至蓼入決,過郡二,行五百一十裏。襄安,莽曰廬江亭也。樅陽,尋陽,《
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壽春